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62

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description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第一节 氧化还原电势 第二节 生物氧化概述 第三节 电子传递链(呼吸链 ) 第四节 氧化磷酸化 第五节 线粒体穿梭系统. 1- 还原电势. 第一节、氧化还原电势. 一、氧化还原电势: 1 、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 凡在反应过程中有电子从一种物质(还原剂)转移到另一种物质(氧化剂)的化学反应。往往是可逆的 还原剂: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提供电子的物质。 氧化剂: 夺得电子的物质 (氧化)还原电势: 还原剂失去电子(氧化剂得到电子)的倾向。.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Page 1: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第二章 生物氧化(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第一节 氧化还原电势第二节 生物氧化概述第三节 电子传递链(呼吸链)第四节 氧化磷酸化第五节 线粒体穿梭系统

Page 2: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第一节、氧化还原电势一、氧化还原电势:1 、概念:•氧化还原反应:凡在反应过程中有电子从一种物质

(还原剂)转移到另一种物质(氧化剂)的化学反应。往往是可逆的

•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提供电子的物质。•氧化剂:夺得电子的物质•(氧化)还原电势:还原剂失去电子(氧化剂得到电

子)的倾向。

1- 还原电势

• 氧化-还原电子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相偶联构成的,任何氧化还原电子对都有特定的标准电势

Page 3: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原电池

ZnSO4 CuSO4

CuZnÑÎÇÅ

e正极负极

Zn 电极标准电极势: -0.763V

Cu 电极标准电极势: +0.34V

负极反应 : Zn↔Zn2++2e E0 Zn2+

/ Zn= - 0.76V

正极反应 : Cu↔Cu2++2e E0 Cu2+

/ Cu=+ 0.34V

ΔE0 = E0 正极 -E0 负极 =+0.34V -(-0.76V)=+1.10V

1- 还原电势 -概念

Zn + Cu2+ ↔ Zn2+ + Cu还原剂 氧化剂 被氧化 被还原

两个半反应

Page 4: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F :法拉第常数 ( 96485 库仑 /mol ) T :绝对温度 R :气体常数 ( 8.314 焦耳 / 升 · 摩尔) N :为电子价数的变化

任意电极电位 ( 电势 ) 的能斯特方程:a[ 氧化态 ] + ne = b [ 还原态 ]

[ 氧化剂 ]a

[ 还原剂 ]bE= E0 + RT

nFln

1- 还原电势 -概念

2 、电极电势计算:

Page 5: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 1 )电子形式转移:

( 2) 氢原子形式的转移:

(3) 有机还原剂直接加氧时,电子转移至 O:

Fe2 ++ Cu2 + Fe3 ++ Cu +

3 、电子转移的方式

AH2+B A+BH2

RH+½O2 ROH

(4) 电子以氢负离子(: H- )的形式转移

1- 还原电势 -概念

Page 6: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二、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电势1- 还原电势 -生物体内还原电势

•“ 生物学电路”:电子源=相关的还原性化合物如葡萄糖;通过酶促氧化,释放的电子通过电子传递体自然地流向另一具有高电子亲和力地物质如 O2

• 在非光和作用生物体中,电子源=还原性化合物(食物) 在光和作用生物体中,最初的电子供体=受吸收光激发的

化学物质• 如果存在 2 种对电子有亲和力的物质,那么电子能够通过

“连接线路”在两种物质间自然流动,通过电动势驱动到另一亲电子物质

生物体内所有的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流,电子流能为生物化学做功。

Page 7: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基本原理和化学电池一样,也可做成化学电池。 △G=-Wmax 且电池所做的最大功 = 电势差 × 电量 △G0’ = -Wmax = -nF△E0′ n = 转移电子数 F = 法拉第常数( 1 摩尔 = 6.02×1023 个电子 = 1 法拉第 = 96485库仑 / 摩尔= 96.5KJ/V.Mol = 23.062Kcal/Mol )

1 、自由能和氧化还原电势的关系

Page 8: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生物体内一些反应的标准氧化还原电势( P117 )还原剂 氧化剂 E’0 伏铁氧还蛋白(还原态) 铁氧还蛋白(氧化态) - 0.43H2 2H+ - 0.42NADH(+H+) NAD+ - 0.32NADPH(+H+) NADP+ - 0.32Cytb ( Fe2 + ) Cytb ( Fe3 +) 0.07

泛醌(还原态) 泛醌(氧化态) 0.10

Cytc ( Fe2 +) Cytc ( Fe3 +) 0.235

H2O 1/2O2+2H+ 0.815

1- 还原电势 -生物体内还原电势

Page 9: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 电子从 E0′ 值小的物质转移到 E0′ 大的物质

• △E0′ = E0′ 电子受体- E0′ 电子供体

• △G0’ = -nF△E0′ △E0′ > 0 △G0 ’ <0

例题例题 练习练习

1- 还原电势 -生物体内还原电势

Page 10: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有机物的 C→CO2 (脱羧作用:如 TCA )

有机物的 H+O2→ H2O (氧化的电子传递过程)

当有机物被氧化成 CO2 和 H2O 时,释放的能量是如何贮存在 ATP 中(氧化磷酸化)

广义生物氧化

狭义生物氧化

2- 生物氧化 -概念

第二节 生物氧化概述一、生物氧化概念:

Page 11: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二、生物氧化的特点:• 酶促反应(是在一系列酶、辅酶和中间传递体的作

用下逐步完成)• 条件温和(常温常压、近中性 pH 、有水的活细胞

中)• 复杂的氧化还原过程• 逐步放能,以 ATP 形式储存和转运能量• 真核细胞在线粒体,原核细胞在细胞质进行。

2- 生物氧化 -特点

Page 12: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主要包括如下几种氧化方式。三、生物中氧化还原类型:

1.脱氢氧化反应

( 1 )脱氢• 催化脱氢反应的是各种类型的脱氢酶。

+2H+ 2e-+

COOH

CH

CH

COOH

COOH

CH2

CH2

COOH

2- 生物氧化 -类型

琥珀酸脱氢酶

Page 13: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 2 )加水脱氢

• 酶催化的醛氧化成酸的反应即属于这一类。

+2H + 2e -+R C O H

O ø

R C O H

H

O H

H2OR C O

H

3+

3CH CHCOOH

OH

NAD NADH

CH CCOOH

O

•如乳酸脱氢酶

2- 生物氧化 -类型

Page 14: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2.氧直接参加的氧化反应

• 加氧酶能够催化氧分子直接加入到有机分子中。

甲烷单加氧酶

CH4 + NADH + O2 CH3-OH + NAD+ + H2O

• 氧化酶主要催化以氧分子为电子受体的氧化反应,反应产物为水。是各种脱氢反应中产生的氢质子和电子的最后氧化形式。

练习练习

2- 生物氧化 -类型

Page 15: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一、线粒体的通透性

第三节 电子传递链(呼吸链 )

•外膜:自由透过小分子和离子•内膜:

•不能自由透过小分子和离子,包括NADH 、 ATP 、 ADP 、 Pi和 H+ 。•有电子传递体、 ATP 合酶( FoF1 )

•膜间隙:含有许多可溶性酶、底物和一些辅助因子。基质:有丙酮酸脱氢酶、 TCA 的酶、脂肪酸氧化的酶、氨基酸氧化的酶、 DNA 、核糖体、 ATP 、 ADP 、 Pi、 Mg2 +、可溶的中间产物、其他酶

»ùÖÊ

áÕ

ÄÚĤ

Íâ Ĥ

Ĥ¼äÇ»

F1-F0¸´ºÏÌå

线粒体结构模式图

3- 呼吸链 -线粒体

Page 16: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ÄÚĤ

Ĥ¼äÇ»

F1ÑÇ»ùF0ÑÇ»ù

Íâ Ĥ

线粒体嵴的 ATP 合酶分子组成

3- 呼吸链 -线粒体

Page 17: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概念:线粒体内膜(真核)上由多种蛋白质复合物组成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能传递质子和电子的连续反应体系。

类型: NADH 呼吸链 FADH2 呼吸链

二、电子传递链( ETS )概念

AH2

A

2H NADH+H+

(»ò FADH2)

NAD+

(»ò FAD)

µç×Ó́«µÝÁ´

H2O

1/2 O2

ÊÍ·ÅÄÜÁ¿

ADP + PiATPºÏ ³Éø

ATP

Ñõ» ¹̄ý ³Ì

Á×Ëá» ¹̄ý ³Ì

Ñõ»¯Á×Ëữ

3- 呼吸链 -概念

Page 18: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N

NN

N

NH2

O

OHOH

HH

H

CH2

H

OPO

O-

O

PO

O-

O

CH2

CH OH

C

C

H OH

CH2

H OH

NH

NN

N

H3C

H3C

O

O

FMN AMP

FAD

1 、黄素蛋白类( FP ) 与电子传递有关的黄素蛋白有两种,分别以 FMN 或 FAD为辅

基 NADH + H+ + FMN ↔ NAD+ + FMNH2

琥珀酸 + FAD ↔ 延胡索酸 + FADH2

作用:传递电子和质子

三、电子传递链的组成:3- 呼吸链 -组成

Page 19: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2 、铁硫蛋白( Fe-S) 含铁硫络合物的蛋白质,又称非血红素铁蛋白。铁硫簇和蛋白质相聚合,有 (Fe-S) (2Fe-2S) 或 (4Fe-4S) 形式存在

作用:通过铁的价态变化而传递电子

铁硫蛋白中的铁硫簇

3- 呼吸链 -组成

Page 20: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H3CO

H3CO

CH3

R

O

O

CoQ(õ«ÐÍ»òÑõ»¯ÐÍ)

H3CO

H3CO

CH3

R

O

OH

H HH3CO

H3CO

CH3

R

OH

OH

CoQH(°ëõ«ÐÍ)

CoQH2(Çâõ«ÐÍ»ò»¹ Ô ÐÍ)

3 、辅酶 Q( CoQ,又叫泛醌,又简称Q) ETS上唯一的非蛋白组分,是脂溶性醌类化合物,可接受多种

脱氢酶脱下的氢和电子转变为泛醇( CoQH2 ),处在呼吸链的中心地位。与蛋白质结合不紧,在黄素蛋白类与细胞色素类之间起载体作用。

作用:传递质子和电子

3- 呼吸链 -组成

Page 21: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4 、细胞色素类一些以铁卟啉为辅基的色素蛋白作用:通过辅基中铁的价态变化而传递电子

Ctyb 、 Ctyc1 、 Cytc Cyta 、 Cyta3

辅基血红素 辅基血红素 a ,还含两个必需的铜离子

其中 Cytc 为线粒体内膜外侧的外周蛋白,其余均为内膜上的整合蛋白

3- 呼吸链 -组成

Page 22: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细胞色素血红素结构

Cyta辅基

N N

NN

H3C

CHHO

CH2 (CH2 CH C CH2)3 H

CH3

CH3

CH CH2

CH3

CH2

CH2

COOH

CH2

CH2

COOH

HC

OFe

Cytb辅基

N N

NN

H3C

CHCH2 CH3

CH CH2

CH3

CH2

CH2

COOH

CH2

CH2

COOH

Fe

H3C

3- 呼吸链 -组成

Page 23: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功能:单电子传递体

Fe3++e

-eFe2+

Cytc辅基

蛋白质

N N

NN

H3C

CH CH3

CH

CH3

CH2

CH2

COOH

CH2

CH2

COOH

Fe

H3C

CH3

CH3

S

Cys

S

Cys

3- 呼吸链 -组成

Page 24: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复合体Ⅰ: NADH 脱氢酶, NADH-Q (氧化)还原酶

• 线粒体上最大的蛋白质复合体,含 43条肽链,包括含一分子的黄素蛋白和多种铁硫蛋白。

• 辅基: FMN ,铁硫簇• 功能:将两个电子从 NADH 传递给 CoQ

上述 ETS组分除 Cytc 和泛醌外,其余组分形成嵌入内膜的复合物:

3- 呼吸链 -组成

Page 25: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复合体Ⅰ

膜间隙

3- 呼吸链 -组成

线粒体基质

Page 26: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H+

FMN

FMNH2

NADH

NAD+

Fe - S

QH2

Q

电子转移电子转移

4H+

线粒体内外膜间隙

线粒体内基质

内膜

2H+

通过复合体Ⅰ中的电子流

复合体Ⅰ

3- 呼吸链 -组成

Page 27: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R

H

CONH2

N+

C

R

HH

CONH2

N

+ H+ e + H+ + H+

2HH

H

e

H+H NAD(P)+ NAD(P)H+H+

+2H

-2H

尼克酰胺核苷酸的作用原理

Page 28: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膜间隙

• 包括以 FAD为辅基的黄素蛋白、铁硫蛋白( 3 个铁硫簇为辅基)

• 辅基: FAD,铁硫簇• 功能:催化电子从琥珀酸转移到泛醌

3- 呼吸链 -组成

复合体Ⅱ:琥珀酸- Q (氧化)还原酶

Page 29: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通过复合体Ⅱ中的电子流

复合体Ⅱ

3- 呼吸链 -组成

FAD

琥珀酸 延胡索酸+ 2H+

Fe -S

QH2

Q

电子转移 电子转移

2H+

膜间隙

基质

内膜

2e -

FADH2

Page 30: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复合体Ⅲ:辅酶 Q-细胞色素 C 还原酶,细胞色素还原酶,细胞色素 bc1复合体

• 包括 Cytb 、 Cytc1 、铁硫蛋白• 辅基:血红素、铁硫簇• 功能:催化电子从还原型辅酶 Q(QH2) 传递给细胞色素 C

3- 呼吸链 -组成

Page 31: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通过复合体Ⅲ中的电子流

复合体Ⅲ

c1

QH2

Q

电子转移

电子转移

膜间隙

基质

内膜

2e -b

c

4H+

2H+

Fe - S2e - 2e -

3- 呼吸链 -组成

Page 32: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复合体Ⅳ:细胞色素 c 氧化酶• 包括 Cyta 、 Cyta3 和含铜蛋白

• 催化电子从还原型 Cytc 传递到 O2

3- 呼吸链 -组成

Page 33: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C

a-CuA a3-CuB

2H+

e - e -

复合体Ⅳ膜间隙

内膜基质

O2

2

1

2H +H2O

通过复合物Ⅳ中的电子流

3- 呼吸链 -组成

Page 34: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Page 35: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 电子传递方向按电子亲和力增加的方向传递;• 电子传递方向按氧化还原电势递增的方向传递 (N

AD+/NAD最低, H2O/O2 最高 )

1 、电子传递链的顺序 :

NADH FMN CoQ Cytb Cytc1 Cytc Cytaa3 O2

FADH2

-0.32 -0.30 0.04 0.07 0.22 0.25 0.29 0.820.55

(-0.06)

3- 呼吸链 -顺序

四、电子传递链的排列顺序

Page 36: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NADH呼吸链 :

2

1

NADH

+H+

AH2

A

NAD+

FMN

FMNH2 CoQ

CoQH2 2Fe3+

2Fe2+

b-c1-c-aa3

H2O

Fe-S

O2-

2H+

O2

2

1

çúçêËá

ÑÓºúË÷Ëá

FAD

FADH2 CoQ

CoQH2

Fe-S

2Fe3+

2Fe2+

b-c1-c-aa3

O2-

O2

H2O

2H+

FADH2 呼吸链 :

3- 呼吸链 -顺序

Page 37: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3- 呼吸链 -顺序

Page 38: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Page 39: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线粒体电子传递链3- 呼吸链 -顺序

动画动画

Page 40: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2 、电子传递链的顺序确定方法 :

* 测定电子传递链中各组分的氧化还原电位* 用分光光度法通过吸收光谱的变化;* 利用电子传递抑制剂选择性阻断来测定。* 用分离的电子传递体进行体外重组实验。

3- 呼吸链 -顺序

Page 41: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NADH FMN CoQ Cytb Cytc1 Cytc Cytaa3 O2

FADH2

-0.32 -0.30 0.04 0.07 0.22 0.25 0.29 0.820.55

(-0.06)

鱼滕酮安密妥杀粉蝶菌素 A

抗霉素 A CN-

COH2SN3

-

五、电子传递抑制剂

练习练习

3- 呼吸链 -抑制剂

Page 42: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一、概念

第四节、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电子沿着氧化电子传递链传递的过程中所伴随的将 ADP 磷酸化为 ATP 的作用,或者氧化电子传递链相偶联的磷酸化作用。

方程式: NADH + H+ + 3ADP + 3Pi+ 1/2O2 → NAD+ + 3H2O

+ 3ATP 三个 ATP 的形成获取了呼吸链中电子由 NADH 传递至

氧所产生的全部自由能的 42%。

4- 氧化磷酸化 -概念

Page 43: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Page 44: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电子通过复合体Ⅰ、Ⅱ、Ⅲ、Ⅳ时释放的自由能:NADH + CoQ→NAD+ + CoQH2

ΔE0’=0.36V ΔG0’=-69.5 KJ/MolFADH2 + CoQ→FAD+ CoQH2

ΔE0’=0.015V ΔG0’=-2.9 KJ/MolCoQH2 + Cytc ( ox )→ CoQ+ Cytc ( red)ΔE0’=0.19V ΔG0’=-36.7 KJ/Mol

Cytc ( red)+ 1/2O2→ Cytc ( ox )+ H2OΔE0’=0.58V ΔG0’=-112 KJ/Mol

Page 45: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二、 ATP 的合成

1 、 P/O比 每消耗一个氧原子所形成的 ATP 数或每对电子经过呼吸链所形成的 ATP 数。 测定长呼吸链中 P/O比为 3 ( 3 个部位生成 ATP) 短呼吸链中 P/O比为 2 ( 2 个部位生成 ATP)

4- 氧化磷酸化 -ATP 合成

Page 46: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电子传递链中生成 ATP 的部位

NADH FMN CoQ Cytb Cytc1 Cytc Cytaa3 O2

FADH2

~ P

ADP ATP

~ P

ADP ATP

~ P

ADP ATP

4- 氧化磷酸化 -ATP 合成2 、 ATP 合成部位(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 NADH 的 P/O比为 3 , ATP 是在 3 个不连续的部位生成的:

②CoQ Cytc CytC 还原酶 ③Cytc O2 CytC 氧化酶

①NADH CoQ NADH 脱氢酶

Page 47: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三、氧化磷酸化偶联机理(一) ATP 酶复合体( ATP 合酶)

• 线粒体内膜的表面有一层规则地间格排列着的球状颗粒,称为 ATP 酶复合体,是 ATP 合成的场所。

• ATP 合酶,由两个主要部分 F1 和 Fo组成: F1含有 5 种不同的亚基(按 3 、 3 、 1 、 1

和 1 的比例结合)。活性中心位于亚基上,是合成 ATP 的催化部位

Fo :为一个疏水蛋白,含有质子通道。是与线粒体电子传递系统连接的部位。

4- 氧化磷酸化 -机理

Page 48: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4- 氧化磷酸化 -机理

基质

膜间隙

Page 49: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ATP 酶的工作方式

4- 氧化磷酸化 -机理

膜间隙

基质

Page 50: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Page 51: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4- 氧化磷酸化 -机理

Page 52: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1 、化学偶联假说:电子的传递过程中产生高能中间化合物,随后高能中间化合物释放能量,使 ADP 生成ATP

2 、构像偶联假说:电子传递过程中使内膜蛋白形成了高能构象,构象转化释放能量,使 ADP 生成 ATP

3 、化学渗透学说: 1961年由 P.Mitchell 提出,此假说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二)氧化磷酸化机理

4- 氧化磷酸化 -机理

Page 53: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化学渗透假说的内容1) 电子传递释放的自由能驱动线粒体内膜三大复合体(复

合体Ⅰ、Ⅲ和Ⅳ)将 H+ 从基质一侧泵到膜间隙,整个过程共泵出 10 个 H+

2) 线粒体内膜对 H+不通透,造成跨膜 H+ 电化学梯度(质子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合称)

3)H+ 通过 F1-Fo-ATPase回流时,释放能量,驱动 ATP 生成

4- 氧化磷酸化 -机理

Page 54: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4- 氧化磷酸化 -机理

Page 55: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化学渗透假说的一些证据• 氧化磷酸化需要完整的线粒体内膜• 随着细胞呼吸的进行,线粒体外室的 pH降低• 人为建立的 pH梯度同时加入 ADP 和 Pi,发现合成了 ATP 。

• 破坏 H+浓度的试剂能够破坏氧化磷酸化• 分离纯化得到 F1-Fo-ATPase (最直接的证据)

不足:合成 1分子 ATP需要有多少 H+ 通过 F0?

CoQ在电子传递链中的变化?

ATP 合成的分子机制?

4- 氧化磷酸化 -机理

Page 56: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四、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和抑制 1 、解偶联剂: 作用:使氧化(电子传递)和磷酸化(形成 ATP )两个偶联的

过程相分离,只抑制 ATP 的形成过程,而不抑制电子传递过程,使电子传递所产生的自由能以热能形式释放。

(注意电子传递抑制剂:阻断电子传递,也不生成 ATP) 解偶联剂如: DNP(2,4- 二硝基苯酚 ) FCCP (三氟甲氧基苯腙羰基氟化物)

4- 氧化磷酸化 -抑制

Page 57: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NO2

NO2

O -

NO2

NO2

O -

NO2

NO2

OH

NO2

NO2

OH

H+

H+

内外

解偶联剂 DNP 的抑制原理:破坏跨膜 H +梯度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 DNP 是解离形式,不能透过线粒体

内膜,在酸性环境下 DNP 接受质子成为脂溶性物质,透过内膜,同时将质子 H +带入内膜内,破坏了跨膜 H +梯度而引起解偶联现象。

4- 氧化磷酸化 -抑制

Page 58: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2 、氧化磷酸化的抑制剂 作用:直接作用于 ATPase复合体而抑制 ATP 的合

成;间接抑制了电子传递和分子氧的消耗。 这类抑制剂有寡霉素, DCCD。 寡霉素抑制原理:与 Fo-F1-ATPase复合体 Fo 的一

个亚基结合,“堵塞”了其内的质子通道,阻止内膜外的 H+回流到基质内。

4- 氧化磷酸化 -抑制

Page 59: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3 、离子载体抑制剂

是一类脂溶性物质,与某些离子结合,并作为它们的载体,使这些离子能够穿过膜,破坏电化学梯度,从而破坏氧化磷酸化过程。

与解偶联剂区别:增加内膜对一价阳离子( H +除外)的通透性。

如:短杆菌肽、缬氨霉素、芸香霉素

例题例题 练习题练习题

4-氧化磷酸化 -抑制

作业作业

Page 60: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NAD+ 和 NADH 不能自由地透过线粒体内膜,在胞液内生成的 NADH必须通过特殊的穿梭机制进入线粒体内。

第五节、线粒体外 NADH 的穿梭

2

1NADH

NAD+

CH2OH

C

CH2O P

O

CH2OH

CHOH

CH2O P

CoQ

CoQH2

H2O

O2

2~ PFAD

ÏßÁ£Ìå Ĥ°ûÒº »ùÖÊ

+H+

1 、 α- 磷酸甘油穿梭系统:一对氢原子只能产生 2分子 ATP (肌细胞、脑细胞)

5- 线粒体穿梭系统

Page 61: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2 、苹果酸 -天冬氨酸穿梭:(心肝 Cell )

*通过该穿梭,一对氢原子可产生 3分子 ATP

2

1²Ýõ£ÒÒËá

Æ»¹ûËá

Asp

Glu

¦Á-KG

Æ»¹ûËá Æ»¹ûËá Æ»¹ûËá

¦Á-KG

Glu

Asp²Ýõ£ÒÒËá

NADH

NAD+

+H+NADH

NAD+

+H+

H2O

O2

3~ P

ÄÚĤ°ûÒº »ùÖÊ

5- 线粒体穿梭系统

练习题练习题

Page 62: 第二章   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本 章 重 点1.△G0’ = -nF△E0′

2.电子传递链的组成3.电子传递顺序4.电子传递抑制剂5.氧化磷酸化的概念6.氧化磷酸化的机理7.氧化磷酸化的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