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o20130228france

3
2013/2/28 Thu. 19:30 法蘭西系列 Kaleidoscopic France 絕技沙龍 Salon for Virtuosi 法朗克:《前奏曲、聖詠與賦格》 C. FRANCK: Prélude, Choral et Fugue 佛瑞:《敘事曲》,為鋼琴與管絃樂團 G. FAURÉ: Ballade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op.19 蕭頌:D 大調協奏曲,為小提琴、鋼琴、絃樂四重奏 E. CHAUSSON: Concert for Violin, Piano, String quartet in D major

description

法朗克:《前奏曲、聖詠與賦格》 C. FRANCK: Prélude, Choral et Fugue 佛瑞:《敘事曲》,為鋼琴與管絃樂團 G. FAURÉ: Ballade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op.19 蕭頌:D大調協奏曲,為小提琴、鋼琴、絃樂四重奏 E. CHAUSSON: Concert for Violin, Piano, String quartet in D major

Transcript of nso20130228france

Page 1: nso20130228france

2013/2/28 Thu. 19:30

法蘭西系列 Kaleidoscopic France 絕技沙龍

Salon for Virtuosi

法朗克:《前奏曲、聖詠與賦格》

C. FRANCK: Prélude, Choral et Fugue 佛瑞:《敘事曲》,為鋼琴與管絃樂團

G. FAURÉ: Ballade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op.19 蕭頌:D 大調協奏曲,為小提琴、鋼琴、絃樂四重奏

E. CHAUSSON: Concert for Violin, Piano, String quartet in D major

Page 2: nso20130228france

佛瑞:《敘事曲》,為鋼琴與管絃樂團

G. FAURÉ: Ballade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op.19 曾士珍

佛瑞主要的音樂訓練是在巴黎一所古典宗教音樂學校完成的。在校的最後四

年,因師從聖桑,首次將觸角延伸到當代音樂領域,並汲取舒曼、蕭邦、華格納

等前輩作曲家的創作精華。佛瑞對聖桑感念甚深,畢業後彼此維持深厚友誼,許

多作品都在聖桑的協助下在法國現代音樂協會的音樂會中首演。和其他音樂家相

比,佛瑞在音樂上的發展較晚,過了三十歲才開始出版重要作品,且很慢才開始

受到樂界矚目。他和貝多芬一樣,過世前二十年逐漸失聰,但仍繼續從事創作。

佛瑞受蕭邦影響甚深,旋律線寬長流動,曲風抒情高雅。他也獨鍾鋼琴,寫

過許多蕭邦曲式的鋼琴曲,對華麗的交響樂色彩顯然缺乏熱情。一般鋼琴曲多獨

厚右手技巧,但佛瑞對左手的獨立性和靈巧度卻有較高的要求,尤其常將琶音式

的伴奏鑲嵌在旋律之間由雙手來分奏。佛瑞的音樂帶有濃郁的法國風情,線條清

晰流暢,和聲纖細敏感。曲間或許缺少引起聽眾狂熱的氣勢和激情,但隱隱流露

的私密感仍攫獲不少樂迷的心。

佛瑞於 1879 年開始進行敘事曲的創作。一開始寫給鋼琴獨奏,兩年後才加

入管弦樂。他將它題獻給聖桑,於二十年後再度進行修改。法國鋼琴家瑪格麗特

隆(Marguerite Long, 1874-1966)曾花時間與佛瑞一起讀譜深究此曲,可說是此作

最具權威的詮釋者。

敘事曲原是一種自由的歌曲形式,以連續的段落敘述關於愛情或騎士的故

事。蕭邦首度將它引用到器樂上以純粹的音符抽象地敘事,曲間充滿激情和衝

突。佛瑞雖效法蕭邦也援用此形式創作,但全曲始終保有法國音樂的高雅清新和

含蓄克制。這首曲子富有華麗的技巧,抒情與熱情並進,兼具空靈的氣質。全曲

共有三個主題,在不斷循環延展之後皆一一被統整。音樂從頭至尾持續進行,毫

無間斷,其間有很多和聲上的急速變換,可說是佛瑞較具戲劇性表現的作品之一。

蕭頌:D 大調協奏曲,為小提琴、鋼琴、絃樂四重奏

E. CHAUSSON: Concert for Violin, Piano, String quartet in D major 曾士珍

蕭頌曾為了父母從事律師之職,直到二十五歲才進入巴黎音樂院和馬斯

涅 (Jules Massenet, 1842-1912) 修習作曲。因旁聽法朗克(César Franck, 1822-1890)的

課,創作深受影響,進而從華格納狂潮中回流,最後成為法國音樂傳統的守護者。

這首 D 大調協奏曲題獻給比利時著名的小提琴家易撒伊(Eugène Isaÿe,

1858-1931),1892 年由易撒伊領軍偕同鋼琴家皮耶瑞首演於布魯塞爾。首演的成

功為蕭頌帶來信心,是他音樂生涯中一次重大的斬獲。

Page 3: nso20130228france

蕭頌在此作中採用巴洛克的曲式和速度標示,並以十八世紀常用的術語

「concert」命名(意指多樂章的器樂作品)。因此,儘管此曲和協奏曲曲風頗為

相近,對蕭頌來說,它仍只是一部純粹的室內樂作品。這部作品徹底運用法朗克

的循環式主題,「三音動機」在曲中幾乎無所不在。它透過精巧的變化,以隱藏

的邏輯統整,在各樂章中發展出自有的特質,即使風格迴異,彼此間仍共享一致

性。蕭頌善用聲音的組合,雖然全曲多由鋼琴和獨奏小提琴主導,但透過各樂器

間巧妙的互動和重組,音響色彩豐富多變,處處令人驚奇。

第一樂章為不尋常的奏鳴曲式,以「三音音型」為主要素材,但在發展部中,

此動機僅被重新詮釋,並無任何發展。再現部從發展部延伸而來,而非傳統的呈

示部再現。樂章在尾奏前即進入高潮,曲末則呈現一片寧靜。鋼琴部分如華麗的

緞帶織錦,饒富法國風味。第二樂章西西里安舞曲為典型的巴洛克樂章,旋律在

迷人的節奏和仿古的和聲中迴旋盪漾。全曲以相同的主題素材不斷重複及變化,

織錦綿延如花園般華美。第三樂章一開始由獨奏小提琴在鋼琴踱步不止的頑固音

型上奏出第一主題。第二主題為五度音程的跳進,讓人聯想到第一樂章的三音動

機。第四樂章以 6/8 拍展開,伴以弦樂撥奏,頗有巴洛克舞曲的韻味。蕭頌在鋼

琴用了一個密集繁複但抒情清靈的旋律,讓琴音飛揚貫穿全樂章,與弦樂形成鮮

明的對比。接著,第三樂章的第二主題先以定旋律重現,再化身成各種姿態悠遊

曲間。尾奏前出現一段令人目眩的圓舞曲樂段,隨後,所有主題一一重現,最後

融匯成終止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