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繪本教普通話:香港學前教育的經驗 Using Picture Books to...

Post on 30-Oct-2019

17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使用繪本教普通話:香港學前教育的經驗 Using Picture Books to...

28

Hong Kong Journal ofEarly Childhood香 港 幼 兒 學 報 Vol. 11 No. 1 & 2 Dec 2012

為什麼使用繪本教普通話?幼兒已有閱讀繪本的經驗

幼兒已有的閱讀經驗可以為使用繪本進行普通話教學提供聆聽和理解的基礎。在母語閱讀中,幼兒已建立對詞彙的理解,擴展了對語音的知覺和故事情節的理解,以及透過繪本接觸書寫語言。家長投入家庭大聲閱讀(read aloud)的時間,可能是僅次於擁抱孩子最能持久的經驗,例如常見的親子睡前閱讀(Trelease,1995)。在學前機構中也注重培養幼兒規律的閱讀習慣,例如幼兒每日午睡前集體大聲閱讀,或者是幼兒在圖書角幼兒可獨立或與同伴自由選擇繪本進行閱讀。這些從母語閱讀獲得的經驗,對於幼兒透過繪本學習普通話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繪本資源豐富 繪本不僅是幼兒成長的良伴,而且也是學

使用繪本教普通話:香港學前教育的經驗Using Picture Books to Teach Putonghua: Experience in

Hong Kong Kindergartens

胡馨允香港教育學院幼兒教育學系

摘要「繪本」又譯作圖畫故事書,是通過圖文結合共同敘述完整故事的書籍。兒童繪本的內容豐富有趣,廣泛運用在香港學前機構的母語教學課程,但卻較少在普通話活動中使用。為培養本地教師能夠更多元地探索校本普通話課程的設計和實施,本文探索以繪本為活動設計的主軸,根據繪本內容設計兒歌和遊戲來整合普通話活動,並分析繪本中的語言元素和使用繪本進行普通話活動的策略。

AbstractPicture books involve pictures and texts to illustrate stories. Hong Kong’s preschools widely adopt interesting children’s picture book in the mother-tongue curriculum. However, it is rarely applied in Putonghua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order to prepare local preschool teachers to develop school-based Putonghua activities, pictures books are explored to design story-based songs and games. The related element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in using picture books to teach Putonghua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習語言的寶庫。香港本地幼兒機構中購置的各類繪本為普通話教學提供了可行性,其種類豐富,內容多樣化,主題大至宇宙世界,細至生活點點滴滴,為普通話教學內容的選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繪本中蘊含豐富的文化元素。近年來,隨著社會對早期閱讀的認同和重視,繪本資源已如雨後春筍般在亞洲地區出現。來自世界各地的繪本作家,將不同地區的文化、地域、民俗等帶入故事中,透過淺顯易懂的圖文呈現給幼兒。繪本可謂是博覽各地文化,如跨文化,涉及本地文化,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等等涉及各類題材。值得一提的是,繪本可有益的補充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承擔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覺醒作用,可豐富和擴展普通話教學的意義和內涵。這個角度看,學習普通話不僅僅是提高語言方面的能力。還可以從充滿了童趣的故事中補充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瞭解和欣賞,圖文並茂,生動有趣。以下舉例近年來出版有關中國傳統文化類的繪本: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Library

For private study or research only. Not for publication or further reproduction.

29

Hong Kong Journal ofEarly Childhood香 港 幼 兒 學 報 Vol. 11 No. 1 & 2 Dec 2012

• 鬥年獸(格林) • 團圓(信誼) • 十二生肖誰第一(和英) • 老鼠娶新娘(遠流) • 年(明天) • 小石獅(明天) • 泥將軍(明天) • 神馬(明天) • 灶王爺(明天) • 兔兒爺(明天)

繪本蘊含豐富的語言教學內容 繪本是一種充滿視覺效果的兒童文學作品,天然的蘊含了豐富的兒童語言。在文字方面,淺顯易懂,富含韻律,適合孩子理解和

模仿。例如繪本「愛吃水果的牛」(湯姆牛,2004),透過簡短有趣的故事描繪了一直愛吃水果的牛,在全村人生病的情況下,仍然健康。之後,愛吃水果的牛將自己的奶給全村人飲用,因為奶中含有豐富的水果,全村人吃了營養豐富的水果牛奶後病都奇蹟般的好了,從此大家也變得愛吃水果。繪本作者字字推敲,在充滿童趣的故事中適合幼兒理解的詞彙和句型(見表1)。

• 繪本中的語言結構簡單清晰 • 繪本提供生活化的語言 • 繪本蘊含新的詞彙 • 繪本蘊含豐富的句型  • 繪本可以提供新的語言經驗

表1:故事中適合幼兒理解的詞彙和句型

詞彙牛、西瓜、木瓜、楊桃、士多啤梨、香蕉、蘋果、提子、牛奶、生病

形象的圖像與詞彙相對應,令幼兒可以透過有趣的圖畫來理解詞彙。

句型 喝杯牛奶吧!透過這一句型來替換不同水果詞彙,令幼兒可在教學活動中根據這個句型進行語言遊戲。

繪本可以提供實施校本普通話的可能性 張美靈、張勵妍(2006)指出缺乏完善的教材是幼稚園進行普通話教學面臨的一個困難。然而,若要創設校本普通話課程中有一定難度。一部分幼稚園致力於設計校本普通話課程,但是由於普通話課程與母語教學內容的割裂,容易強化普通話分科的作用從而導致學校課程臃腫的問題。另一方面,如需自行開發校本教材對普通話教師而言極具挑戰,教師需要顧及不同年齡幼兒的學習進度,以及銜接課程進度等多方面的因素。根據學前教育課程指引(課程發展議會,2006)指出,「針對本地語文學習情況,口語方面有母語(廣州話)和普通話,書寫文字則只有一種」。普通話在學前教育課程被定位在語文範疇中的口語方面,如可使用繪本來進行教學的話則可在一定程度上豐富母語課程在理解、聆聽、表達和文學欣賞等方面的內容。例如,母語課程正在進行動物的主

題,普通話活動可有空間選擇和動物相關的繪本補充母語課程的內容,此時,普通話老師的角色不僅僅是教一門語言,而是與幼兒的母語學習經驗緊密配合,整合幼兒的學習進度。

使用繪本教普通話的策略 筆者於二零一零年度開始培訓職前幼兒教師使用繪本進行普通話教學活動設計。旨在培養本地教師能夠更多元的探索校本普通話課程的設計和實施。在課程中,以繪本為活動設計的主軸,根據繪本內容設計兒歌和遊戲活動來整合幼兒普通話學習活動。以下部分,將從本課程學員的所設計的教學活動來分析普通話故事兒歌唱遊活動的基本元素,包括繪本故事,兒歌和遊戲(見圖1)。

一、故事:「故事是事件的重述,不論它真實或想像,也不論故事背景是過去、現在或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Library

For private study or research only. Not for publication or further reproduction.

30

Hong Kong Journal ofEarly Childhood香 港 幼 兒 學 報 Vol. 11 No. 1 & 2 Dec 2012

未來」(葉嘉青,2008,頁38)。故事即是將一件事情,用語言表達出來。而這些不論是真實的、幻想的、過去的、現在的或未來的事情亦可以定義為故事。透過故事情境,幼兒可以更具體的瞭解事件和人物在一個情景中的發展。故事中包含了大量的語言元素。以繪本「白雲麵包」為例,文字中包括了各種類型的詞彙,其中動詞最多,有37個,其次是51個名詞和12個形容詞。這三類詞彙是構成幼兒語言的重要部分(見圖2)。

20世紀 80年代初,Krashen(1982)在輸入假設理論(The Input Hypothesis)中提到可理解性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這一個重要概念。指學習者聽到或讀到可以理解的語言材料的難度應該稍微高於學習者目前已經掌握的語言知識。當前的語言知識狀態定義為 i,下一階段語言發展的階段定義為 i + 1。這裡的 1就是當前語言知識與下一階段語言知識之間的距

離。只有當學習者接觸到屬於 i + 1 水平的語言材料,才能對學習者的語言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也就是說如果語言材料中僅僅包含學習者已經掌握的知識或者語言材料太難,對語言習得就沒有意義(梁愛民,2010)。繪本中的詞彙和句型,一部分是可能屬於幼兒已有的語言知識,例如小貓,麵包等詞彙屬於 i的狀態,配合圖片很容易讓幼兒理解;但是另一部分則會高於幼兒目前的語言水平。例如做麵包過程中出現的詞彙:揉、酵母和牛奶等,對於幼兒較為陌生,略高於幼兒目前的語言水平,屬於 1的狀態。由此看出,繪本中的語言不但包括幼兒已掌握的語言內容,還包括略高於幼兒目前水平的詞彙和句型。透過繪本,可以鷹架幼兒發展聆聽、和理解的能力。

二、兒歌:「兒歌是孩子們的詩。從孩子們的心性、生活、童話世界意象、遊戲情趣,以及兒童語言的感受出發,比起成人們的山

故事

詞彙

句型

兒歌遊戲

圖1:普通話故事兒歌唱遊活動的基本元素

白雲麵包

動詞51個例如:飛、 走、大叫、找、坐

名詞37個例如:

白雲、麵包雨、床、 屋外、天空

形容詞12個

例如:有趣的、 圓圓的、香噴噴的、 輕飄飄的、 高高的、驚險的

代詞4個例如:我、我們、 他、你

數詞2個例如:四十五、一

圖2:繪本「白雲麵包」的詞彙分析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Library

For private study or research only. Not for publication or further reproduction.

31

Hong Kong Journal ofEarly Childhood香 港 幼 兒 學 報 Vol. 11 No. 1 & 2 Dec 2012

歌、民謠,更要顯得:句式自由,結構奇變,比興特多,聲韻活潑,情趣深厚,意境清新,言語平白,順口成章……」(朱介凡,1977,頁27)。兒歌大都是敘述一件事或描寫一個物的特徵,介紹一般性的知識,而且富有教育意義。因此,兒歌的實用性很高。以下根據「白雲麵包」的繪本而創編的三首兒歌,分別代表 1)對話式,2)迴旋式和 3)情節式的兒歌。對話式的兒歌中鋪排了讓幼兒可以互動的語句,例如提問和回答,可以透過兒歌讓幼兒增加語言交流的機會。兒歌中的對話可鷹架幼兒之間的互動,例如幼兒可以在兒歌中提問麵包的種類:

幼兒1:你做甚麼麵包呀?幼兒2:我做白雲麵包呀!

迴旋式的兒歌十分受幼兒的歡迎。例如以下迴旋式兒歌中幼兒不斷重複做麵包的過程,反覆的加入不同的材料。兒歌中有規律的呈現「我們一起做麵包,加麵粉,加牛奶,揉一揉」,然後再回到「我們一起做麵包,加,加,揉一揉」,兒歌中不斷替換和增添新的詞彙。幼兒喜愛有重複性和規則性的兒歌,可以重現有趣的唱遊環節,通過一遍遍的回顧做麵包的程序,讓幼兒可以有充足的機會來體會做麵包的樂趣。3)情景式的兒歌重現故事的主要環節,例如早起,白雲在樹梢,做麵包,送給爸爸,簡短的兒歌用七句歌詞描述了整個故事的核心,琅琅上口。幼兒喜愛唱兒歌,如能盡量用幼兒熟悉的方法來表達,可緩解幼兒上普通話課時需要「說」的壓力。兒歌中的句型也可用於活動中用來鷹架幼兒表達,鼓勵幼兒說故事。

1) 對話式:「白雲麵包」

肚子咕咕餓,我們一起做麵包。做麵包!做麵包!你做甚麼麵包呀?我做白雲麵包呀!我做麵包 。

2) 迴旋式:「白雲麵包」

A:我們一起做麵包,加麵粉,加牛奶,揉一揉,

A:我們一起做麵包,加酵母,加蘋果,揉一揉,

A:我們一起做麵包

3) 情節式:「白雲麵包」

早早起,一朵白雲在樹梢,我用白雲做麵包,揉一揉,揉一揉,白雲變麵包。吃一口,輕飄飄,飛呀飛呀送爸爸。

圖3:三種類型的兒歌示例

三、遊戲:根據故事的線索來整合音樂和遊戲,透過音樂促進幼兒對語言的聽說興趣,從遊戲中培養幼兒說和交流的能力。遊戲環節可以故事為本,結合音樂、身體動作、角色扮演等。遊戲在活動中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內容,因為許多故事具有敘事型態,但是幼兒在聽完故事後,大部分停留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層次,但是距離輸出語言,即「說」還是有一定距離。如能整合遊戲來幫助幼兒加工語言,則能夠大大提升幼兒在普通話活動中的參與性,即可活學活用語言。

設計「白雲麵包」的活動中,有不同類型的規則遊戲。規則遊戲指參與遊戲者需要按照一定的規則參與遊戲。規則遊戲提供有趣且具挑戰性的活動,允許所有的遊戲者能主動全程參與(郭靜晃,陳正乾,1998)。在早期普通話中使用規則遊戲一方面可以由教師設計適合的語言遊戲活動融入幼兒參與,結合繪本當中的目標詞彙以及兒歌的內容,另一方面,幼兒喜愛規則遊戲,可以和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和成人、幼兒的團體遊戲。規則遊戲中可以幫助幼兒聆聽、觀察和模仿說普通話。對年幼的普通話學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Library

For private study or research only. Not for publication or further reproduction.

32

Hong Kong Journal ofEarly Childhood香 港 幼 兒 學 報 Vol. 11 No. 1 & 2 Dec 2012

圖4:「白雲麵包」的活動過程示例

類型 活動過程 幼兒的參與

類型一

故事 兒歌 遊戲

– 用繪本「白雲麵包」講故事(5分鐘)– 教兒歌(教師讀歌詞、示範唱–幼兒模仿、跟唱,做動作)(5分鐘)

– 遊戲活動(15分鐘)– 總結:重溫故事情節和兒歌(5分鐘)

聆聽和理解模仿學唱兒歌,做動作

聽指示,遊戲中反覆模仿和運用語言

類型二

故事兒歌 遊戲

– 用繪本「白雲麵包」講故事,在故事進行到做麵包的時候,教師示範唱兒歌,並請幼兒聆聽或跟唱兒歌,根據情節參與創作做麵包的動作。

我們一起做麵包,加麵粉,加牛奶,

揉一揉– 之後繼續講完故事(10分鐘)– 遊戲活動(15分鐘) 在團體遊戲中,幼兒運用以下句型互相對話。

幼兒1:你做甚麼麵包呀?幼兒2:我做白雲麵包呀!

– 總結:重溫故事情節和兒歌(5分鐘)

聆聽和理解,學唱兒歌

創作動作

幼兒邊做動作,邊唱歌發揮創意替換歌詞

聆聽和理解聽指示,唱兒歌,遊戲中反覆模仿和運用語言,運用句型互相對話

類型三

故事兒歌 唱遊 故事結局

– 用繪本「白雲麵包」講故事– 教師請幼兒參與唱遊活動 1) 教師出示教具,請幼兒在樹上摘下白雲,教師示範唱出部分兒歌,幼兒模仿跟唱:

早早起,一朵白雲在樹梢。 2) 繼續講故事 3) 講到媽媽開始做麵包的時候,教師用兒歌唱出故事情節。並邀請幼兒參與角色扮演遊戲,配合兒歌玩遊戲。

我用白雲做麵包,揉一揉,揉一揉,白雲變麵包。

4) 繼續講故事 5) 講到小貓兄弟吃完白雲麵包,飛起來的時候,教師示範兒歌,請幼兒在兒歌中扮演動作。

吃一口,輕飄飄,飛呀飛呀送爸爸。 6) 集體唱遊活動,在遊戲中完成唱出兒歌。 並在遊戲中用句子進行對話: 小貓兄弟:爸爸請你吃麵包。爸爸:謝謝你! 7) 故事結局,並引導幼兒分角色唱出兒歌。

聆聽和理解

參與活動,模仿嘗試唱兒歌

聆聽和理解參與活動,模仿嘗試唱兒歌角色扮演,唱兒歌,玩遊戲

聆聽和理解參與活動,模仿唱兒歌,動作扮演

參與集體唱遊,練習說句子。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Library

For private study or research only. Not for publication or further reproduction.

33

Hong Kong Journal ofEarly Childhood香 港 幼 兒 學 報 Vol. 11 No. 1 & 2 Dec 2012

習者而言是適切的學習活動,可以降低學習者的壓力,增添聽說普通話的興趣。

既然繪本所輸入的語言極其豐富,但是是否能夠一次就讓幼兒理解和記住呢?其實這就如同母語學習中的經驗所看到,雖然幼兒能夠聆聽和理解故事內容,但是若要完全掌握故事中的所有詞彙和句型也是不切實際的,即故事中語言的輸入大於語言的輸出。不同類型的文本難度也有差別,教師需要在講故事的基礎上設計專門的教學活動環節來幫助幼兒加工語言,即鷹架幼兒輸出語言。周淑惠(2005)提出不同的鷹架策略可以幫助幼兒在活動中搭建學習與發展。在普通話教學中,教師可借助語言鷹架,圖畫鷹架和材料鷹架這三個策略來支援幼兒體驗繪本故事中所蘊含的內容。

一、語言鷹架:透過教師的朗讀讓幼兒體會文字的節奏,讓幼兒聆聽類似童謠,韻律十足的句型。教師再適當加入聲調和表情的配合,可以更充分的發揮語言鷹架策略對繪本故事的聆聽理解。提問也是一個有效的語言鷹架策略,例如:這是什麼?你看到什麼?剛剛你聽到小貓他們在做什麼?媽媽放了哪些材料?提問結合繪本中的畫面,可以幫助幼兒回溯故事情景,嘗試使用普通話進行表達。

二、圖畫鷹架:圖畫中通常蘊含豐富而開放的資訊,其中所表達的細節往往多於文字所涵蓋的內容。積極運用圖畫所帶來的效果,可配合文字讓幼兒建構文學作品所表達的意境。這也

是兒童文學作品中的特點,例如繪本中小貓們看到白雲的眼神,做麵包時的動作,以及最後吃了白雲麵包飛起來給爸爸送麵包歡快場面,教師可以捕捉這些充滿樂趣的圖畫,讓幼兒體驗故事中的情節。同時,也可鼓勵幼兒根據圖畫作出回饋或角色扮演體驗,此時則是幼兒可輸出語言的適當機會,透過圖畫鷹架幼兒的理解和表達。

三、材料鷹架策略:幼兒的親身參與常常能夠深入體會文學作品。此時教師可以靈活運用材料來鷹架幼兒投入故事欣賞活動。例如開放地設計教具和場景來支援角色扮演遊戲,語言表演等環節。例如,教師在活動中使用棉花製作白雲,邀請幼兒重現故事情節,或者自製的「白雲和麵包」讓幼兒參與麵包製作過程。教師先作為旁白,讓幼兒在語言情景中自由體會做麵包,之後,再透過操作材料讓幼兒表達自己創作的語言。此時幼兒所表達的語言將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像,語言的學習變得靈活而有趣。此時,普通話活動也將進入另一個階段,融入到幼兒在情景中自然表達。

在培養本地教師探索校本普通話課程中,繪本的使用的確可以幫助打開另一道門。難易程度不同的繪本豐富了普通話教學的內容和方法。本文僅以探討繪本設計為主軸的活動設計為開端,今後將積極支持教師們發揮創意實施整合的普通話活動,以及實際關注幼兒透過繪本學習普通話的成效。

參考資料白希娜(2005):《白雲麵包》,臺北,維京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朱介凡(1977):《中國兒歌》,台北,純文學出版社。郭靜晃、陳正乾(譯)(1998):《幼兒教育:適合3-8歲幼兒的教學方法》,台北,揚智文化事業。(Spodek, B.

& Saracho, O.N., 1998)張美靈、張勵妍(2006):香港幼稚園普通話教學支援服務 -問卷調查分析,《教研通訊》,17,9-11。梁愛民(2010):可理解性輸入與最近發展區概念支架類型研究,《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 (4),33-36。湯姆牛(2004):《愛吃水果的牛》,台北,信誼出版社。周淑惠(2005):鷹架引導策略,《國教世紀》,216,45-56。葉嘉青(譯)(2010):《從搖籃曲到幼兒文學:零到三歲的孩子與故事》,台北,心理。(Kennedy, A., &

Stonehouse, A., 2008)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Library

For private study or research only. Not for publication or further reproduction.

34

Hong Kong Journal ofEarly Childhood香 港 幼 兒 學 報 Vol. 11 No. 1 & 2 Dec 2012

劉歡(2009):當代繪本書籍的概念界定,《藝術與設計(理論)》,7,259-260。課程發展議會(2006):《學前教育課程指引》,香港,課程發展議會。Trelease, J. (1995). The new read-aloud handbook. New York: Penguin Books.Krashen, S. (198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Pergamon Press.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Library

For private study or research only. Not for publication or further repro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