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o20130614france

5
2013614 Fri. 19:30 法蘭西系列 Kaleidoscopic France 海之詩 Poème de la mer 布瑞頓:四首〈海之間奏曲〉,選自《彼得.格林》 B. BRITTEN: Peter Grimes: 4 Sea Interludes, op.33a 蕭頌:《愛與海之詩》 E. CHAUSSON: Poème de l’amour et de la mer, op.19 拉威爾:《天方夜譚》 M. RAVEL: Shéhérazade 德布西:《海》 C. DEBUSSY: La mer 布瑞頓〈海之間奏曲〉:取自歌劇《彼得‧格林》(Peter Grimes陳威仰 作曲家簡介 英國當代作曲家布瑞頓 1913 年出生於薩福克郡的 Lowestoft五歲時即展 露音樂創作與演奏天分。布瑞頓 1927 年進入倫敦皇家音樂院(RCM)接受高 等音樂教育,之後曾從事一些紀錄片的音樂配樂, 《小交響曲》(Sinfonietta, op. 1, 1932)是正式發表音樂作品的開始。布瑞頓於 1935 年結識詩人奧登(W. H. Auden,1907-1973) ,奧登影響布瑞頓的政治與社會觀點,特別是對「和平主義」 的立場,兩人的文學與音樂專長也激盪出許多佳作。1936 年,布瑞頓遇到一生 的摯愛伙伴男高音皮爾斯(Peter Pears),他成為布瑞頓歌曲的最佳詮釋者,亦影 響了布瑞頓創作歌劇的方向。1939 年布瑞頓與皮爾斯到美國探望奧登,無意中 閱讀到了英格蘭詩人克雷普(George Crabbe,1754-1832)詩作《自治市》(The Borough),他們由此開始構思一齣歌劇的創作。1942 年布瑞頓返回英國後,隨即 邀請好友斯萊特(Montagu Slater,1902-1956)擔任這齣歌劇文本的改編,他們在 1945年共同完成歌劇《彼得‧葛萊姆》(Peter Grimes),不僅促成「英格蘭歌劇」 (English opera)的復興,亦將布瑞頓推向國際樂壇。由於布瑞頓一生對於英國 音樂深具貢獻,1976 年獲得英國女王冊封為「奧德堡男爵」(Aldeburgh)之貴族 封號(首位獲此殊榮的英國音樂家);同年布瑞頓於奧德堡(薩福克郡)過世。

description

布瑞頓:四首〈海之間奏曲〉,選自《彼得.格林》 B. BRITTEN: Peter Grimes: 4 Sea Interludes, op.33a 蕭頌:《愛與海之詩》 E. CHAUSSON: Poème de l’amour et de la mer, op.19 拉威爾:《天方夜譚》 M. RAVEL: Shéhérazade 德布西:《海》 C. DEBUSSY: La mer

Transcript of nso20130614france

Page 1: nso20130614france

2013614 Fri. 19:30

法蘭西系列 Kaleidoscopic France

海之詩

Poème de la mer

布瑞頓:四首〈海之間奏曲〉,選自《彼得.格林》

B. BRITTEN: Peter Grimes: 4 Sea Interludes, op.33a

蕭頌:《愛與海之詩》

E. CHAUSSON: Poème de l’amour et de la mer, op.19

拉威爾:《天方夜譚》

M. RAVEL: Shéhérazade

德布西:《海》

C. DEBUSSY: La mer

布瑞頓〈海之間奏曲〉:取自歌劇《彼得‧格林》(Peter Grimes)

陳威仰

作曲家簡介

英國當代作曲家布瑞頓 1913 年出生於薩福克郡的 Lowestoft,五歲時即展

露音樂創作與演奏天分。布瑞頓 1927 年進入倫敦皇家音樂院(RCM)接受高

等音樂教育,之後曾從事一些紀錄片的音樂配樂,《小交響曲》(Sinfonietta, op.

1, 1932)是正式發表音樂作品的開始。布瑞頓於 1935 年結識詩人奧登(W. H.

Auden,1907-1973),奧登影響布瑞頓的政治與社會觀點,特別是對「和平主義」

的立場,兩人的文學與音樂專長也激盪出許多佳作。1936 年,布瑞頓遇到一生

的摯愛伙伴男高音皮爾斯(Peter Pears),他成為布瑞頓歌曲的最佳詮釋者,亦影

響了布瑞頓創作歌劇的方向。1939 年布瑞頓與皮爾斯到美國探望奧登,無意中

閱讀到了英格蘭詩人克雷普(George Crabbe,1754-1832)詩作《自治市》(The

Borough),他們由此開始構思一齣歌劇的創作。1942 年布瑞頓返回英國後,隨即

邀請好友斯萊特(Montagu Slater,1902-1956)擔任這齣歌劇文本的改編,他們在

1945 年共同完成歌劇《彼得‧葛萊姆》(Peter Grimes),不僅促成「英格蘭歌劇」

(English opera)的復興,亦將布瑞頓推向國際樂壇。由於布瑞頓一生對於英國

音樂深具貢獻,1976 年獲得英國女王冊封為「奧德堡男爵」(Aldeburgh)之貴族

封號(首位獲此殊榮的英國音樂家);同年布瑞頓於奧德堡(薩福克郡)過世。

Page 2: nso20130614france

樂曲解說

歌劇《彼得‧葛萊姆》的〈第三間奏曲:海〉採借一種印象主義的創作手法,

這首曲子在歌劇中,正好處於第一幕第二景與第二幕第一景之間的劇情轉折點。

為了描繪出星期日的溫暖早晨與大海景色(與前一幕「暴風雨」場景形成對

比),布瑞頓在音樂色彩上使用法國號奏出二度音程模糊頑固低音(ostinato)

的音色,作為持續進行的背景;同時,木管樂器吹奏一種跳躍的音符(類似「觸

技曲」的技法),意味著閃動的日光而相互輝映的水面。對於這位英格蘭作曲

家而言,大海生命的耀動與島上居民命脈息息相關,大海旁的漁村(奧德堡與

東薩福克海岸)景況深刻的映入這段間奏曲中,其創作風格可以說是一種「英格

蘭特質下的印象精神」。

寫實主義下的英格蘭特質

東薩福克地區不但是布瑞頓居住之所,也是詩人克雷普的家鄉。從布瑞頓的

歌劇《彼得‧葛萊姆》去體驗詩作《自治市》當中那種孤寂的海岸,廣闊的天空、

沼澤,與社區居民群聚在波濤起伏的海岸邊,寫實主義的故事內容,透過歌劇形

式傳達至聆聽者的耳朵裡仍舊不會喪失原本的衝擊力道。英國學者形容這齣歌劇

為「人民歌劇」,適切反映了當代英格蘭人民的國民性格,刻畫真實的社會傳統。

因此作曲家布瑞頓(Britten)之名幾乎可與「大不列顛」(Britain)劃上等號。

蕭頌《愛與海之詩》Poème de l'amour et de la mer

陳威仰

關於作曲家

法國作曲家蕭頌(Ernest Chausson, 1855-1899)出生於建築包商的富裕家庭,當他

在居住的豪宅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文化沙龍,許多社交名人進出,當時重要的畫

家、作家以及音樂家熙來攘往,絡繹不絕。蕭頌本身顯現出濃郁的藝術才華,雖

然在父親期許下獲得律師的資格,但他在 21 歲時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師從於馬斯

內(Jules Émile Frédéric Massenet, 1842-1912)與法朗克(César Franck, 1822-1890),

受法朗克精神與華格納音樂的影響。1871 年普法戰爭,法國因戰敗而受屈辱,

當時蕭頌擔任國立音樂協會的秘書一職,他開始建立法國新音樂的價值,在他最

後短暫的歲月裡,他的音樂開始出現了明顯法國風格的震盪。蕭頌的才華洋溢,

創作上如同他自己所言:「只要我能夠思想創作,我就充滿了自信」。1899 年蕭

頌因騎乘單車在鄉村路上發生事故過世,享年 44 歲。

關於作品

蕭頌的《愛與海之詩》,作品編號第 19 號,這是一組連篇歌曲,為聲樂與管弦樂

Page 3: nso20130614france

團而寫。這首作品創作於 1882-1890 年,1893 年修訂,題獻給同為音樂家的好友

杜帕克(Henri Duparc , 1848- 1933)。

這首作品包含三段樂曲,前後兩個部分是聲樂演唱,中間以管弦樂的《間奏曲》

(Interlude) 將其分隔,第一段與第三段的《水漾之花》(La Fleur des eaux)以及《愛

之死》(La Mort de l'amour),歌詞分別來自蕭頌的好友布紹爾(Maurice Bouchor,

1855-1929)之同名詩集。

作品一開始由《水漾之花》呈現音樂的寧靜感,反映詩中浪漫情懷,仿佛在空氣

中盪漾着紫丁香的香氣。音樂慢慢往上升高,表達著狂想似的激動,水中蕩漾之

後歸於靜諡,此時弦樂引導出“Et mon coeur s’est levé par ce matin d’été”(我

的心隨著夏日早晨雀躍歡喜)。然後一段的過門樂段引導進入緩慢音樂的思緒,

“Quel son lamentable et sauvage” (多麼令人哀傷又狂野),這時候的心境改變了,

開始往高潮的情緒前進,直到狂野的奔放。《間奏曲》標記為“Lent et triste”(緩

慢而憂傷)以低音管吹奏的旋律作為開端,而後一段簡短的大提琴獨奏部分,正

如一開始使用的 c 小調調性。《愛之死》開始標明了“Vif et joyeux”(活潑與喜

樂的),仿佛一條通往島嶼的途徑正映入歌者的眼簾,一陣狂喜入神般的神情之

後,導入了一個樂段,此處標着“Sombre et solennel”(幽暗與嚴肅),音樂呈現

着 g 小調調性,情愛的記憶已經逝去了,整個樂章結束在“Le temps des lilas”(紫

丁香時光)的哀愁裡。整首作品描寫由熱戀到失戀的心情轉變,非常吸引人。

該首樂曲於 1893 年 2 月 21 日在布魯塞爾首演,由蕭頌本人擔任鋼琴伴奏,而男

高音由擔任 Désiré Demest。管弦樂版本則是同年 4 月 8 日首演,由法國國立音樂

協會管弦樂團(Orchestre de la Société Nationale de Musique)擔綱。

拉威爾《雪赫拉查德》(Shéhérazade)

陳威仰

作者簡介

拉威爾 (Maurice Ravel, 1875-1937)的母親是巴斯克人,而父親為瑞士工程師,在

拉威爾出生不久之後,舉家遷移至巴黎。1889 年拉威爾開始在巴黎音樂院學習

音樂:鋼琴、對位法等,同時拜在佛瑞(Gabriel Faure)門下學習作曲。當同時

期的德布西開始反抗音樂院保守的傳統與規條,拉威爾也逐漸嘗試新的音樂形

式。拉威爾發展了自己獨特的聲音語言,他不斷吸收當代流行思潮,著重豐富情

感的表達,在音樂上使用柔和的感官宴樂,節奏式的旋律,展現着異國情調。

樂曲解說

管弦樂作品《雪赫拉查德》在 1903 年創作,為三首為聲樂與管弦樂的詩,原詩

Page 4: nso20130614france

作者為 Léon Leclère Arthur Leclerc (筆名 Tristan Klingsor),他喜好中東風格的創作

傾向,也是華格納迷。拉威爾以《雪赫拉查德》為標題名稱,暗示樂曲的異國形

象。著名的阿拉伯文學《一千零一夜》,內容講述一位機智美麗的女子「雪赫拉

查德」,為了使自己免於被國王下令斬頭,說了一個又一個故事,不斷衍生形成

「無終止的敘述」。這一最受歡迎的東方文學,其複雜多變的奇幻冒險,總會引

起一些心靈的回響,尤其是東方遠古的神秘感泛起歐洲人心裡的漣漪。它為一些

創作提供了素材,被改編成舞台劇、作曲等。

第一首詩為《亞洲》(Asie),是當中最長的一首,描述在東方的一趟夢幻旅程,

不斷改變氛圍的場景,好像經由望遠鏡遠眺無法接近的陌生國度,音樂搭配歌詞

有如小說的敘述場景緩慢前進,我們彷彿清楚看見大馬士革與波斯的擾嚷街市,

儘管作曲家本身也從未去過真正的阿拉伯世界。第二首詩為《充滿魔法的笛聲》

(La Flute enchantée)是建立在單一動機之上,閃耀着二度音程的光芒,這動機是來

自於《亞洲》開頭的雙簧管主題。此外,在人聲與長笛之間有一場奇異美妙的對

話。第三首詩《冷漠的人》(L'indifférent) 描寫到一位俊美的少年,漠視於所有追

求他的企圖,其女孩子氣的筆觸,帶給拉威爾靈感,藉此表達完美的平衡與同質

性。作曲家透過節奏細分等分手法(如:同時間一起使用四分音符、附點四分音

符、三連音等等)達成彼此的差異性。

拉威爾的音樂與詩文之間的聯結鬆散,確立《雪赫拉查德》充滿亞洲神秘的氛圍。

整合了 19 世紀的傳統,特別強調夢幻而虛無縹緲,激情和聲,類似林姆斯基─

高沙可夫與德布西對東方的綺麗想像,一個遙遠、陌生卻又令人期待的夢想國度。

德布西的《海》(La Mer)

陳威仰

作曲家簡介

法國作曲家德布西 (Achille-Claude Debussy, 1862-1918)可謂二十世紀的音樂先鋒

者之一,他的音樂常具有印象主義的風格,不只影響了青年一輩法國作曲家,同

時對歐洲其他主要作曲家亦有深刻的影響力。

德布西的音樂創作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1890 年以前為創作初期,中間的二十

年為創作成熟期,1910 年以後的幾年是摸索與衰退時期。在創作成熟時期他的

歌曲呈現一種音畫的描繪,而鋼琴作品往往帶有靜態的聲響手法,而非浪漫主義

音樂所給人的清晰分明的旋律輪廓,《海》則是印象主義最具代表性的管弦樂曲

之一。

樂曲解說

Page 5: nso20130614france

《海》(La Mer)於 1903 年開始創作,1905 年完成,同年的 10 月 15 日在巴黎舉

行首演。德布西本身非常熱愛海洋,他將一般人對海的聲音、海空分隔的線條、

吹過樹蔭的風、或小鳥的叫聲等具體景象,轉化為心中的印象,再以音樂形式表

達出來。德布西的靈感來自日本的浮世繪,他將畫作的印象譜寫成音樂,給予副

標題《三首交響素描》,樂曲沒有明顯的音樂動機,而是將作品的結構放置在「絕

對音樂」與「標題音樂」之外的開放想像之中。德布西從大自然直接取得創作素

材,以對比的主題作為發展基礎,使用描述地手法暗示著風、海浪以及大海周圍

的環境。

這首作品一共分為三個樂章,並有各自的標題,分別是『海上的黎明到中午』(De

l’aube à midi sur la mer)、『海浪的嬉戲』(Jeux de vagues)以及『風與海的對話』

(Dialogue du vent et de la mer)。在第一樂章裡,德布西運用了豐富的管弦樂配器

法,生動活潑地描繪海浪波濤洶湧的樣子。到了第二樂章,樂曲聽起來很像是清

晨海面的情景,德布西特別運用了雙簧管和豎琴等幾種樂器的特性,創造出一種

矇矓、飄渺的氛圍。不同音色的空間散佈、形式割裂為對等部分,在此能夠感受

到「聲音的有機性」。第三樂章『風與海的對話』輪旋曲由三段副歌與兩段插入

樂段所構成,以定音鼓和大鼓製造出波濤洶湧的感覺,而風與海的對話可不平

靜!管樂器、弦樂器互不相讓,不時加入的敲擊樂器更襯托出雙方對話激烈的情

況,讓人感受到海的詭譎、多變、暗潮洶湧,結尾時鈸的敲擊聲,更彰顯了海的

力與美。德布西的「海」,就在這樣磅礡的氣勢中結束了。

超越印象主義

近代音樂學者傾向於把德布西視為寫實主義者,他的創作有别於自然主義,十分

忠於眼、耳、鼻的感官感受。德布西的描寫方式超越實體,辨別出精微變化的主

題,並加以描寫其細微感受。大自然素材本身的原創力超越形式的束縛,聲音中

的真實有機物自我衍生,展現在樂曲織度內,遵循某種有機物成長的法則。德布

西是法國音樂史上最富創造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用自己的勤奮和天份向人們展示

了一個新穎的音樂天地,與當代其他作曲家一起為現代音樂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

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