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光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 - ykbi.edu.t · 圓光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

264
圓光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 指導教授:蔡耀明博士 《楞伽經》「自覺聖智」之研究 【附 錄】 A Study of the Notion of Self-Awakening to the Noble Wisdom (Pratyātmārya-jñāna) as exposited in the Lakāvatāra-sūtra Appendix(修訂) 研究生:釋 德 穎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月

Transcript of 圓光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 - ykbi.edu.t · 圓光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

  • 圓光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 指導教授:蔡耀明博士

    《楞伽經》「自覺聖智」之研究

    【附 錄】 A Study of the Notion of Self-Awakening to the Noble Wisdom (Pratyātmārya-jñāna) as exposited in the Laṅkāvatāra-sūtra

    【Appendix】

    (修訂)

    研究生:釋德穎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月

  • 【 附 錄 】

    附錄目次

    附錄一《楞伽經》三漢譯本經文對照之緣起、目的與展望………………附錄 1.1 - 1.5

    附錄二《楞伽經》三漢譯本經文科判之對照………………………………附錄 2.1 - 2.6

    附錄三《楞伽經》三漢譯本經文對照 ……………………………………附錄 3.1- 3.212

    附錄四《楞伽經》「自覺聖智」之義涵……………………………………附錄 4.1 - 4.10

    附錄五「自覺聖智」於相關經典之義涵……………………………………附錄 5.1 - 5.6

    附錄六 諸經論中的《楞伽經》…………………………………………… 附錄 6.1 - 6.5

    附錄七《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經題解釋彙整 …………………………… 附錄 7.1 - 7.4

    附錄八《楞伽經》四漢譯本作者生平………………………………………附錄 8.1 - 8.14

    I

  • 附 錄 一 《 楞 伽 經 》 三 漢 譯 本 經 文 對 照 之 緣 起 、 目 的 與 展 望 :

    本 論 文 的 主 題 是《 楞 伽 經 》「 自 覺 聖 智 」之 研 究 , 以 劉 宋 四 卷 本 為

    依 據 。《 楞 伽 經 》現 存 有 三 漢 譯 本 , 然 其 內 涵 最 終 是 一 致 的 。 由 於 此 經

    內 容 廣 範 , 且 譯 文 艱 澀 , 再 加 上 內 容 有 諸 多 名 相 , 故 須 細 讀 , 然 而 唯

    恐 閱 後 忘 前 , 又 或 混 淆 其 內 涵 要 義 ; 以 其 只 散 漫 瀏 覽 , 倒 不 如 在 閱 讀

    時 , 即 將 各 個 譯 本 共 同 之 處 , 並 列 整 理 對 照 。 此 可 謂 一 舉 數 得 , 無 論

    是 那 一 方 面 的 關 鍵 字 都 可 一 目 了 然 。

    有 關 經 文 比 對 , 筆 者 感 恩 前 人 已 有 所 種 之 成 果 , 然 而 , 居 於 各 個

    範 圍 所 限 , 或 觀 念 的 不 同 , 總 覺 得 有 不 完 整 之 處 , 例 如 吾 人 本 身 因 時

    間 、 能 力 及 篇 幅 所 限 , 故 在 此 階 段 只 能 以 三 漢 譯 本 對 照 , 未 能 以 梵 、

    藏 和 英 等 譯 本 比 對 , 可 說 是 一 大 缺 陷 。 然 若 有 機 緣 , 願 能 將 此 三 類 外

    文 的 譯 本 同 時 加 入 比 對 。 雖 然 篇 幅 會 很 大 , 且 時 間 更 是 會 加 倍 的 長 ,

    但 此 除 了 方 便 自 己 之 外 , 也 希 望 同 時 能 利 益 讀 者 。

    此 經 文 對 照 , 有 參 考 以 下 之 著 作 :

    1 .明 . 普 真 貴 述 ,《 楞 伽 科 解 》 全 二 冊 , 台 北 市 : 新 文 豐 , 民 63,

    一 版 。

    作 者 依 據 科 判,逐 一 解 說 本 經 的 核 心 要 旨 是 求 證 自 心,直 了 佛 心。

    由 於 此 科 解 年 代 煙 遠 , 流 通 絕 少 。 吾 人 發 覺 此 科 解 並 沒 有 被 日 本 學 者

    所 收 集;故 未 編 入 在 大 正 藏 或 卍 續 藏 內。以 下 摘 錄 影 印 此 科 解 之 序 文,

    明 示 此 科 解 的 珍 貴 :

    影印楞伽科解序:

    禪,佛心也,教,佛語也,非教不能宣禪之妙心,非禪不能澈教

    之實義,心語原本相順不相違者也。故我初祖達摩西來,既傳心印於

    二祖,復云有楞伽經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眾生,

    開示悟入,是則楞伽乃涅槃妙心之所從出,正法眼藏之所自來,人天

    之寶筏,傳心之要典也。

    是經暢演五法三性之空空,八識二我之遣遣,呵教勸離,毀相泯

    心,當下頓成果佛者,無尚乎楞伽焉。但義趣幽奧,文字簡古,使讀

    者棘口膛目,掩卷索然,又如蚊要鐵牛,了無解處,至五祖大師,勸

    人誦持金剛經,即得見性成佛,時六祖聞人自黃梅來讀金剛經,遂豁

    附錄 1-1

  • 然有省,於是金剛盛行於世,而楞伽汨沒無聞焉。不知斯經,微妙真

    實,述佛妙心,句句見諦,語語歸宗,故謂之「佛語心品」也。此經

    乃過去覺王,因茲成佛,未來大士,仗此證真,萬劫千生,難遇難聞

    者也。

    或有人難云,自上古德,責期自悟,不令人於語言文字上推求,

    心意識邊卜度,借蝦為眼,無自己分,祇成文字聖人,不如斯言遣滯,

    不可執方便而迷大旨,未法眾生,根微智劣,若不洞明我佛之教義,

    消滅惑障,堅其信力,豈能圓成決定之真心,密契圓常之大道乎?古

    人非是一向不許人看教,恐學人尋章摘句,隨文生解,不求了證自心,

    失於佛意耳,若因詮得旨,直了佛心,此有何過。如此土馬祖,忠國

    師,百丈,黃蘗,諸大德,皆博通經論,澈悟自心,所有示人,皆引

    誠證,以聖言為定量,引至教為指南,不出自胸臆,妄有指陳也。西

    土馬鳴,龍樹,悉是祖師,造論釋詮,皆本佛經,皆非離經而妄擬,馬

    祖云:「大摩大師,從南天竺國來,唯傳大乘一心之法,恐此土不信,

    故授以楞伽經印眾生心」,是則馬祖亦示人服膺此經也,南陽忠國師

    云:「禪宗法者,應依佛語,一乘了義,契取本心地,轉相傳授,,與

    佛道同,不得依於妄情,及依不了義教,橫作見解,疑誤後學,俱無

    利益,縱依師匠,領受宗旨,若於了義教相應,即依行,若不了義教,

    互不相許」,以上諸大善知識,皆不動一心而演諸義,,不壞諸義而顯

    一心,故宗說俱通,真風不墜焉。

    此楞伽科解,抉微剖密,詳立科牒,條分縷析,奧義闡盡,若非

    冥符佛意,乘風願力,詎能於其間措一辭哉!惜年湮代遠,流通絕少,

    余偶於無意中,得之於書肆殘篇斷簡中,檢閱全部,幅帙無損,若非

    鬼神擁護,何得楮墨煥然耶,歡悅踴躍,遂攜歸,商諸顏公世亮老居士

    及李寬秋居士,咸不忍此精微入妙之巨著,長此湮沒而不揚,遂發心

    重刊印行,以廣法施,藉報佛恩,庶使大教卷而復舒,祖道淪而更顯,

    如此無量無比功德,窮劫贊嘆無盡矣。

    佛曆二五Ο八年十一月既望釋達宗敘於香港青山彌陀閣。

    2 .明 .臨 濟 正 宗 中 都 沙 門 員 珂 ,《 楞 伽 經 會 譯 》, 台 北 市 : 老 古 文 化

    事 業 公 司 , 民 80, 一 版 。

    沙 門 員 珂 以 現 存 的 三 漢 譯 本 所 共 同 點 逐 一 的 比 對 。 雖 然 沒 有 科 判

    附錄 1-2

  • 和 段 落 的 說 明 , 但 是 在 明 朝 就 已 將 此 艱 深 三 漢 譯 本 之 經 文 比 對 完 畢 ,

    可 體 會 出 作 者 所 付 出 的 精 神 、 時 間 和 體 力 。 反 觀 此 前 舉 , 對 於 往 後 有

    緣 拜 讀 此 經 者,其 貢 獻 與 利 益 是 無 限 的。吾 人 根 據 此 會 譯,來 作 對 照 。

    在 比 對 的 過 程 當 中 , 發 覺 此 會 譯 因 早 期 沒 有 標 點 符 號 之 外 , 此 經 文 之

    字 句 與 當 今 大 正 藏 的 經 文 , 是 有 少 許 的 不 一 樣 , 這 可 推 論 此 會 譯 之 版

    本 並 不 同 於 日 本 學 者 所 編 入 大 正 藏 之 版 。

    3 .D a i s e t z Te i t a r o S u z u k i , T h e L a n k a v a ta ra S u t r a , a s a M a h a ya n a Te x t i n

    E s p e c ia l R e la t i o n t o t h e Tea c h in g o f Z e n B u d d h i s m , T h e E a s t e r n Bu d d h i s t

    ( O r i g i n a l S e r i e s ) . Vo l . 4 N o . 3 / 4 ( 1 92 7 -1 928 ) , p p . 19 9 - 2 98 .

    鈴 木 大 拙 , 將 梵 本 《 楞 伽 經 》 譯 成 英 文 的 解 說 。 並 附 上 一 部 份 有

    關 自 性 現 的 經 文 以 梵 、 藏 和 三 漢 文 本 來 作 對 照 。 因 為 只 有 一 部 份 的 經

    文 有 被 引 出 對 照 , 故 吾 人 感 覺 就 有 欠 缺 了 。

    4 .羽 田 野 伯 猷 (編 集 ),《 聖 入 楞 伽 經 註 》 チ べ ツ ト 佛 典 研 究 叢 書 ,

    第 四 輯 , 京 都 : 法 藏 館 , 1993 年 。

    此 《 聖 入 楞 伽 經 註 》 是 由 作 者 編 集 , 另 外 還 有 三 位 一 起 分 擔 。 內

    文 是 以 梵 、 藏 和 三 漢 文 之 差 異 詳 細 的 比 對 , 且 以 日 文 作 注 釋 。 吾 人 覺

    得 美 中 不 足 的 是 沒 有 全 文 都 比 對 , 故 會 發 覺 有 些 經 文 沒 有 出 現 。

    5 .高 崎 直 道,《 楞 伽 經 》,東 京:大 藏 出 版 株 式 會 社,1995 年 六 月 ,

    三 版 。

    高 崎 直 道 將 本 經 清 楚 的 分 為 八 十 六 個 段 落 , 並 附 上 分 段 對 照 表 及

    諸 本 分 品 對 照 表 。 此 段 落 對 照 表 的 優 點 是 : 高 崎 直 道 將 當 今 現 存 的 版

    本 : 梵 南 條 本 、 梵 偈 頌 品 、 藏 北 京 版 、 日 安 井 譯 、 英 鈴 木 譯 , 以 及 漢

    譯 的 三 個 宋 魏 唐 譯 本 , 全 都 共 同 以 八 十 六 個 段 落 來 作 科 判 和 對 照 表 ,

    且 一 目 了 然 。 也 許 篇 幅 的 關 係 , 而 沒 有 引 出 經 文 。 吾 人 在 作 三 漢 譯 比

    對 時 , 也 依 此 而 作 科 判 。 原 因 是 從 一 龐 大 的 經 文 , 以 讀 者 的 角 度 是 需

    要 精 闢 清 晰 的 名 目 , 若 科 判 過 於 細 膩 繁 瑣 , 就 會 眼 花 撩 亂 , 摸 不 出 一

    所 以 然 了 。

    6 .釋 印 順 ,《 楞 伽 阿 跋 多 羅 寶 經 親 聞 記 》, 台 北 市 : 佛 陀 教 育 基 金

    會 , 民 85。

    作 者 將 本 經 作 了 詳 細 的 科 判 與 解 說 , 本 文 目 次 之 第 五 章 是 參 考 此

    科 判 。 因 為 從 讀 內 文 的 角 度 來 看 , 就 需 要 很 詳 細 的 細 目 來 解 說 各 個 關

    附錄 1-3

  • 鍵 詞 的 內 涵 。

    7 .釋 普 行,《 楞 伽 經 今 文 譯 註 》,台 北 市:佛 陀 教 育 基 金 會,民 86。

    作 者 將 本 經 作 了 詳 細 的 科 判 與 解 說 , 本 文 是 有 參 考 此 科 判 。

    8 .南 懷 瑾 述 著 ,《 楞 伽 大 義 今 釋 》, 台 北 市 : 老 古 , 民 91, 臺 灣 二

    版 。

    作 者 將 本 經 作 了 詳 細 的 科 判 與 解 說 , 本 文 是 有 參 考 此 科 判 。

    9 .強 梵 暢 編,《 楞 伽 經 法 要 表 解 》,台 北 市:大 乘 精 舍 印 經 會,2005,

    臺 一 版 。

    作 者 除 了 將 本 經 的 內 容 簡 約 為 表 解 , 並 將 諸 多 的 祖 師 著 作 之 科 判

    整 理 並 列 對 照 。 本 文 是 有 參 考 此 科 判 。

    《 楞 伽 經 》 三 漢 譯 本 經 文 對 照 之 要 義 :

    達 摩 有 言 :「 此 經 五 百 年 後 , 翻 為 名 相 之 學 。 」 故 吾 人 欲 啟 發

    與 警 惕 作 用 , 以 三 漢 譯 本 經 文 對 照 , 真 誠 發 願 , 當 直 了 自 心 , 慎

    勿 得 指 迷 月 , 而 墮 祖 師 之 先 見 , 亦 有 違 佛 說 法 之 真 實 義 。

    從 三 漢 譯 本 經 文 對 照 當 中 , 可 整 理 、 分 析 與 歸 納 出 以 下 幾 項

    有 關 各 譯 本 的 要 義 :

    1 . 整 體 架 構 、 經 文 文 脈 邏 輯 與 內 容 。

    2 . 譯 者 譯 經 風 格 與 所 使 用 的 特 殊 語 詞 。

    3 . 經 文 句 型 、 文 法 與 體 裁 。

    4 . 時 代 與 文 化 背 景 。

    5 . 各 譯 本 的 上 下 文 脈 , 分 析 與 理 解 其 表 達 形 式 。

    附錄 1-4

  • 註 記 略 號 :

    Skt 梵 本 , 南 條 文 雄 譯

    Tib(1) 藏 本 ,( 1) 智 吉 祥 賢 《 聖 入 楞 伽 註 》 (「 西 藏 大 藏 經 」

    北 京 版 No.5519, 漢 文 藏 譯 No.775)

    Ḥp h a g s p a L aṅ k a r g śeg s p a t h e g p a c h e n p oḥ i md o .

    Tib(2)

    藏 本 ,( 2) 智 金 剛 《 聖 入 楞 伽 註 .如 來 心 莊 嚴 》 (「 西

    藏 大 藏 經 」 北 京 版 No.5520, 漢 文 藏 譯 No.776)

    Ḥp h a g s p a L aṅ k a r g śeg s p a r i n po c h eḥ i md o l a s Saṅ s rg y a s

    t h a ms c a d k y i g s uṅ g i s ñ iṅ p o she s b ya b aḥ i l eḥu .

    T 大 正 藏 = 大 正 新 修 大 藏 經

    卍 卍 續 藏 = 大 日 本 續 藏 經

    001~560 經 文 比 對 統 一 編 號 。

    (宋 .求 .四 ) 卷

    T16, no. 670

    劉 宋 天 竺 三 藏 求 那 跋 陀 羅 譯 四 卷 本《 楞 伽 阿 跋 多 羅 寶

    經 》 卷 第 一 至 第 四 。

    收 錄 於 大 正 藏 第 十 六 冊 , 經 號 670。

    (魏 .菩 .十 ) 卷

    T16, no. 671

    元 魏 天 竺 三 藏 菩 提 留 支 譯 四 卷 本《 入 楞 伽 經 》卷 第 一

    至 第 十 。

    收 錄 於 大 正 藏 第 十 六 冊 , 經 號 671。

    (唐 .實 .七 ) 卷

    T16, no. 672

    大 周 于 闐 國 三 藏 法 師 實 叉 難 陀 譯 四 卷 本《 大 乘 入 楞 伽

    經 》 卷 1 至 卷 七 。

    收 錄 於 大 正 藏 第 十 六 冊 , 經 號 672。

    附錄 1-5

  • 附錄二 《楞伽經》三漢譯本經文科判之對照

    現存梵本及各譯本之科判及段落對照

    Skt. 南條本 佛語心品分段

    科判 / 品名 分段:經文始……終 本文三譯比對編號

    001-562

    宋譯

    大正藏 No. 670 Vol.16

    魏譯

    大正藏 No. 671Vol.16

    唐譯

    大正藏 No. 672 Vol.16

    Skt. 梵本偈

    翻號

    梵本偈頌

    品對照等S.=

    南條本

    Sagathakam

    Tib.(1)

    北京版No.775

    Vol.29

    Tib.(2)

    北京版 No.776

    Vol.29

    一 通序: 羅婆那王勸請品

    如是我聞……究竟通達 001 (卷一)

    480a17 - a24

    ──

    (卷一) (第一品)

    514c7 - c22

    514c23 - 519a3

    (卷一) (第一品)

    587b15 - b21

    587b22 - 590b23

    Chap.I

    1.6 - 2.2

    2.3 - 21.6

    ──

    I 1 - 44

    (Bp.1)

    26.3.7 -

    26.4.4 -

    (Bp.1)

    85.4.4 -

    ──

    I 1

    2 -

    6

    I

    二 別序:大慧讚佛 爾時大慧……今世後世淨 002~006 480a24 - b10 (第二品) 519a5 - a19

    (第二品)

    590b25 - c15

    Chap.I I

    22.1 - 23.7

    I I 1 - 8 S.1– 6 ( I I 4 ,

    5 相当分ナ

    シ宋訳魏訳

    同じ)

    30.1.2 - 85.4.8 - I I 1 I I 1

    三 偈問:大慧請問 爾時大慧……自覺之境界 007~008 480b11 - b17

    519a20 - a27 590 c16 - c21 23.8 - 23.16 9 - 11 ──

    30.2.2 -

    85.5.6 -

    }2

    :百八問

    爾時大慧……仙闥婆充滿 009-024 480b18 - b29 519a28 - 20b11 590 c22 - 592a4 23.17 - 29.8 12 - 59 ──

    30.2.5 -

    86.1.1 -

    }3

    偈答:

    無上世間解……如諸佛所

    025-044 481c1 - 482b27 520b12 - 521b3 592a5 - c27 29.9 - 34.10 60 - 98 ──

    31.1.5 - 86.5.2 -

    }2

    :百八句

    不生句、生句……應當修學 045-052 482b28 - 483a9 521b4 - c14 592c28 - 593b11 34.11 - 37.5 ── 31.4.6 - 87.3.4 - 3

    五 復問答:正文分

    86 段

    01. 說識異外分 爾時大慧……若時若微塵 053-064 483a10 - b10 (卷二) (第三品) 521c22- 522a27

    593b12 - c9 37.6 - 39.8 ── (Bp.2)

    32.3.3 -

    88.2.2 - 4 4

    02. 二七性心分 復次大慧……作二見論 065-071 483b11 - b23 522a28 - b14 593c9 - c20 39.9 - 40.10 ── 32.5.5 - 88.4.7 - 5 5.6

    03. 邪正見異分 復次大慧……應當修學 072-083 483b23 - 484a5 522b15 - 523a7 593c20 - 594a28 40.11 - 43.13 ── 33.1.4 - 88.5.6 - 6 7.8

    04. 識轉不壞分 爾時大慧……現等境說五 084-094 484a5 - b25 523a8 - c5 (卷三) 594b 7 - c26

    43.14 - 46.18 99 - 106 S.56 - 57,

    385 - 390

    33.4.3 - 89.3.7 -

    05. 別說識轉分 爾時大慧……自覺之境界 095-107 484b26 - 485a9 523c6 - 524a15 594c27 - 595b10 47.1 - 49.5 107- 124 S.391 -406, 437(= II 129)

    34.2.3 - 90.2.3 -

    }7

    }9

    附錄 2-1

  • Skt. 南條本 佛語心品分段

    科判 / 品名 分段:經文始……終 本文三譯比對編號

    001-562

    宋譯

    大正藏 No. 670 Vol.16

    魏譯

    大正藏 No. 671Vol.16

    唐譯

    大正藏 No. 672 Vol.16

    Skt. 梵本偈

    翻號

    梵本偈頌

    品對照等S.=

    南條本

    Sagathakam

    Tib.(1)

    北京版No.775

    Vol.29

    Tib.(2)

    北京版 No.776

    Vol.29

    06. 達心修方分 復次大慧…自心妄想之相 108 485a10 - a14 524a16 - a20 595b11 - b14 49.6 - 49.12 }──

    34.3.6 - 90.3.8 - }8 10

    07. 勸修三相分 復次大慧……應當修學 109 485a14 - a26 524a21 - b4 595b15 - b27 49.13-50.12 34.4.1 - 90.4.3 - 11a

    08. 有無離想分 爾時大慧…應作牛有角想 110-113 485a26 - b19 524b5 - c2 595b27 - c18 50.13 - 52.8 52.9 - 55.1

    }125 - 129

    S.435 - 439

    34.5.1 - (Bp.2) 90.5.3 - }9 11b, 12

    09. 離見心授分 爾時大慧……自覺之境界 114-121 485b19 - c25 524c3 - 525a15 595c19 - 596a22 35.1.6 - 91.2.1 - 12, 13

    10. 淨流漸頓分 爾時大慧……照令除滅 122-123 485c26 - 486a18 525a16 - b15 596a23 - b14 55.2 - 56.13 }──

    35.3.7 - 91.4.3 - 10 14

    11. 三身簡說分 大慧法依佛說…應當除滅 124-129 486a18 - b5 525b16 - c11 596b14 - c2 56.14 - 58.1 35.5.4 - 91.5.8 - 11 15

    12. 二種聲聞分 復次大慧……自性計著相 130-132 486b6 - b22 525c12 - 526a6 596c2 - c18 58.2 - 59.9 ── 36.1.8 - 92.2.3 - 12 16

    13. 內外常異分 爾時大慧……彼不應說 133-138 486b23 - c21 526a7 - b15 596c19 -597a14 56.10-61.14 ── 36.3.3 - 92.3.7 - 13 17

    14. 聲聞涅槃分 復次大慧……生死輪常轉 139 486c22 - c27 526a16 - b25 597a15 - a21 61.15 - 62 6 ── 36.5.4 - 92.5.8 - 14 18

    15. 不生差別分 復次大慧…於彼應當修學 140 486c28 - 487a7 526b26 - c7 597a21 - a28 62.7 - 63.1 ── 37.1.1 - 93.1.4 - 15 19

    16. 五性分別分 復次大慧……亦無有心量 141-150 487a8 - b18 526c8 - 527a28 597a29 - c8 63.2 - 65.16 130 - 133 S.115(=II177), 245, 104,

    114 (=176)

    37.1.6 - 93.2.2 - 16 20, 21

    17. 闡提差別分 大慧彼一闡提…不般涅槃 151-153 487b19 - c3 527a29 - b20 597c9 - c22 65.17 - 67.1 ── 37.4.4 - 93.5.2 - 17 22

    18. 三自性相分 復次大慧……應當修學 154-158 487c4 - c20 (卷三) 527b28 - c19 597c23 - 598a9 67.2 - 68.7 134 S.156(= VI 6) 37.5.3 - 94.1.3 - 18 23

    19. 二無我相分 復次大慧……應當修學 159-162 487c20 - 488a14 527c20 - 528a21 598a9 - b7 68.8 - 70.8 ── 38.1.5 - 94.2.6 - 19 24

    20. 建立誹謗分 爾時大慧……應當修學 163-170 488a15 - b12 528a22 - b26 598b8 - c5 70.9 - 72.11 135 ── (Bp.3) 38.3.4 -

    94.4.6 - 20 25

    21. 隨類普現分 復次大慧……自在成就 171-173 488b13 - b26 528b27 - c13 598c5 - c18 72.12-73.10 136 S.92 38.5.5 - 95.1.8 - 21 26

    22. 空無離性分 爾時大慧……諸聖離有無 174-186 488b27 - 489a9 528c14 - 529b8 598c19 - 599a29 73.11 - 77.1 137 - 138 ── 39.1.5 - 95.2.8 - }22 }27

    23. 遮言表義分 爾時世尊……莫著言說 187 489a10 - a17 529b9 - b17 599b1 - b8 77.2 - 77.12 ── 96.1.2 -

    24. 如來藏相分 爾時大慧……心量妄想 188-191 (卷二) 489a25 - b23 529b18 - c20 599b8 - c2 77.13-79.12 139 S.133 (Bp.3) 96.1.7 - 23 28, 29

    25. 修行方便分 爾時大慧……當如是學 192-199 489b24 - 490a2 529c21 -530a29 599c3 - 600a5 79.13 - 82.7 ── 96.3.8 - 24 30

    附錄 2-2

  • Skt. 南條本 佛語心品分段

    科判 / 品名 分段:經文始……終 本文三譯比對編號

    001-562

    宋譯

    大正藏 No. 670 Vol.16

    魏譯

    大正藏 No. 671Vol.16

    唐譯

    大正藏 No. 672 Vol.16

    Skt. 梵本偈

    翻號

    梵本偈頌

    品對照等S.=

    南條本

    Sagathakam

    Tib.(1)

    北京版No.775

    Vol.29

    Tib.(2)

    北京版 No.776

    Vol.29

    26. 緣因俱漸分 爾時大慧……斯皆是言說 200-207 490a3 - b11 530b1 - c18 600a6 - b13 82.8 - 85.9 140 - 144 S.85,90,24,89( I I 14 2 相当

    分ナシ)

    40.5.2 - 97.2.1 - 31 25

    27. 言說相心分 爾時大慧……實際我所說 208-213 490b12 - c20 530c19 - 531b12 (卷三)

    600b22 - c28

    85.10 - 88.13 145 - 148 S.265,54,55( I

    I 14 6 相当分

    ナシ)

    41.2.7 - 97.4.5 - 32,

    33,

    34

    26

    28. 離四句義分 爾時大慧……如夢無所有 214-227 490c21 - 492a5 531b13 - 532c20 600c29 - 602a3 88.14 - 96.13 149 - 160 S.11,130, 7-8,

    209,12,23,443

    - 444, 186 -

    187

    (I I 155 相当

    分ナシ)

    41.5.6 - 98.2.5 - 35 27

    29 說法建立分 復次大慧……諸乘及諸地

    228 492a6 - a12 532c21 - 533a1 602a4 - a10 96.14 - 97.4 ── 43.2.8 - 99.5.4 - 36 28

    30. 四種禪說分 復次大慧……隨順入如相 229-233 492a13 - b5 533a2 - a29 602a10 - b4 97.5 - 98.13 161 - 164 S.149, 352 -

    354

    43.3.5 - 99.5.8 - 37 29

    31. 諸般涅槃分 爾時大慧……作涅槃覺 234-239 492b6 - b19 533b1 - b21 602b5 - b18 98.14 - 99.16 ── 43.4.8 - 100.2.4 - 38 30

    32. 二自性相分 復次大慧……自心現分齊

    240 492b20 - b23 533b22 - b26 602b18 - b22 99.17 - 100.5 ── 44.1.2 - 100.3.5 - 39 31

    33. 二種神力分 復次大慧……初地及十地 241-245 492b24 - 493a4 533b27 -534a14 602b22 - c25 100.6 -103.6 165 S.452 44.1.4 - 100.3.8 - 40 32

    34. 因緣同異分 爾時大慧…諸法非無因生 246-248 493a5 - a21 (卷四) 534a22 - c14 602c26 - 603a13 103.7 - 104.12 ── 44.4.5 - (Bp.4)101.2.3- 41 33

    35. 言說無性分 大慧復白佛…輪迴三有宅 249-252 493a21 - b10 534c15 - c24 603a13 - b2 104.12-106.1 166 - 167 S.453, 47 44.5.8 - 101.3.5 - 42 34

    36. 惑亂諸相分 爾時大慧……非聖智事想 253-255 493b11 - b24 534c25 - 535a4 603b3 - b14 106.2-107.2

    107.3- 108.15

    108.16-109.14

    }168 - 169

    S.127 - 128

    (Bp.4)

    45.2.2. -

    101.4.8 -

    }43 }35

    37. 惑亂種性分 大慧凡有者…說離一切想 256-257 493b25 - c9 535a4 - b5 603b14 - c2 45.3.1 - 101.5.7 -

    38. 幻惑無著分 大慧白佛言……不淨猶如

    258-260 493c10 - c22 535b5 - b23 603c2 - c17 45.4.6 - 102.2.2 - }36

    39. 如幻差異分 復次大慧……是故說如幻 261-263 493c23 - 494a7 535b24 - c12 603c18 - 604a4 109.15 -110.16 170 S.88 45.5.5 - 102.3.2 - 44

    40. 性幻無過分 大慧復白佛言……於相不

    妄想

    264-268 494a8 - a27 535c13-536a13 604a5 - a23 110.17 -112.9 171 S.244 46.1.5 - 102.4.2 - 45 37

    41. 名句形身分 復次大慧……如象溺深泥 269-270 494a28 - b12 536a14 - b6 604a24 - b8 112.10 -113.14 172 ≒S.456 46.2.8 - 102.5.6 - 46 38

    附錄 2-3

  • Skt. 南條本 佛語心品分段

    科判 / 品名 分段:經文始……終 本文三譯比對編號

    001-562

    宋譯

    大正藏 No. 670 Vol.16

    魏譯

    大正藏 No. 671Vol.16

    唐譯

    大正藏 No. 672 Vol.16

    Skt. 梵本偈

    翻號

    梵本偈頌

    品對照等S.=

    南條本

    Sagathakam

    Tib.(1)

    北京版No.775

    Vol.29

    Tib.(2)

    北京版 No.776

    Vol.29

    42. 無記止論分 復次大慧……不為熟者 271-272 494b13 - b28 536b7 - b28 604b9 - b24 114.1-115.6 115.7-116.10

    }173- 175S.119,118,16

    7

    46.4.1 - 103.1.7 - }39

    47

    43. 一切法相分 復次大慧……故說離自性 273-274 494b29 - c16 536b29 - c27 604b25 - c10 46.5.3 - 103.3.1 - 48

    44. 四果通相分 爾時大慧……若覺得解脫 275-287 494c17- 495b22 536c28 -537c18 604c1 - 605b10 116.11-121.17 176-178 S.114(=II133)

    ,115(=II130),

    9

    47.1.3 - 103.4.1 - 40 49

    45. 二覺得地分 復次大慧……三昧正受故 288-290 495b23 - c11 537c19 - 538a9 605b11- b26 122.1-123.9 ── 48.1.2 - 104.4.3 - 41 50

    46. 四大色生分 復次大慧……外道妄想非

    291-293 495c12 - c28 538a10 - b3 605b26 - c11 123.10-124.16 ── 48.2.5 - 104.5.7 - 42 51

    47. 諸陰自性分 復次大慧……亦復如是 294-295 495c29 - 496a15 538b3 - b22 605c11 - c24 124.17-126.5 ── 48.3.8 - 105.2.2- 43 52

    48. 涅槃因識分 復次大慧……種種識不生 296-298 496a16 - b6 538b23 - c16 605c25-606a15 126.6-127.13 179-181 S.25, 210, 26 48.5.2 - 105.3.6 - 44 53

    49. 妄想自性分 復次大慧……如是則為成 299-321 496b7 - 497a25 538c17-539c19 606a16 - 607a6 127.14-133.1 182-202 S.286(=III39)

    ,

    289, 296,302,

    305-310,

    373-378

    49.1.5 - 105.5.1 - 45 54, 55

    50. 自覺一乘分 大慧菩薩……得佛無上身 322-329 497a26 - c9 539c20-540b8 607a7 - b14 133.2-135.16 203-210 S.457-458,

    445-450

    49.5.7 - 106.4.7 - 46 56

    51. 意生三身分 爾時世尊……自在華莊嚴 330-334 (卷三)

    497c17 - 498a12

    (卷五) (第四品)

    540b16-c14

    (卷四) (第三品)

    607b23 - c15

    Chap.III

    136.1 -137.17

    III 1 - 2 S.188-189 50.3.3 - (Bp.5)

    107.2.6 -

    III 1 III 57

    52. 內外無間分 爾時大慧……不入無擇獄 335-341 498a13 - b14 540c15-541a21 607c16 - 608a16 138.1 -140.8 3 - 4 S.462-463 50.4.8 - 107.4.6 - 2 58

    53. 如來知覺分 爾時大慧……是名佛知覺 342 498b15 - b22 541a22- b1 608a17 - a23 140.9-140.17 5 S.464 51.1.8 - 107.5.3 - 3 59

    54. 四等佛住分 爾時大慧……我為佛子說 343-345 498b23 - c16 541b2- c1 608a24 - b14 141.1-142.15 6 ── (Bp.5)

    51.2.5 -

    107.5.8 - 4 60

    55. 自得本住分 大慧復白佛言……悉無有

    差別

    346-348 498c17 - 499a10 541c2 - c28 608b15 - c6 142.16-144.13 7 - 8 S.470-471 51.4.2 - 108.2.6 - 5 61

    56. 有無俱離分 爾時大慧……有無二俱離 349-354 499a11 - b21 541c29 -542b21 608c7 - 609a15 144.14-147.14 9-14 S.176-177,

    180,194-196

    51.5.6 - 108.4.3 - 6 62

    57. 宗說麁通分 爾時大慧……有皆如幻夢 355-361 499b22 - c17 542b22 - c22 609a16 - b9 147.15-149.11 15-19 S.465-469 52.3.3. - 109.2.2 - 7 63

    58. 妄想心量分 爾時大慧……我說為心量 362-369 499c18 - 500b17 542c23 - 543c9 609b10 - 610a6 149.12-154.6 20-33 S.474-487 52.5.1 - 109.3.8 - 8 64

    59. 善語義相分 爾時大慧……亦非無所有 370 -374 500b18 - c16 543c10-544a15 610a7 - b5 154.7-156.10 34-37 S.135-137

    (III34 相当分

    ナシ)

    53.4.2 - 110.2.8 - 9 65

    附錄 2-4

  • Skt. 南條本 佛語心品分段

    科判 / 品名 分段:經文始……終 本文三譯比對編號

    001-562

    宋譯

    大正藏 No. 670 Vol.16

    魏譯

    大正藏 No. 671Vol.16

    唐譯

    大正藏 No. 672 Vol.16

    Skt. 梵本偈

    翻號

    梵本偈頌

    品對照等S.=

    南條本

    Sagathakam

    Tib.(1)

    北京版No.775

    Vol.29

    Tib.(2)

    北京版 No.776

    Vol.29

    60. 知識諸相分 復次大慧……如來智清淨 375 -380 500c17 - 501a19 544a16- b23 610b6 - c6 156.11-158.15 38-43 S.285-288,292,294

    (S.286=II182)

    54.1.2 - 110.4.7 - 10 66

    61. 外轉變論分 復次大慧……如乾闥婆城 381-383 501a20 - b8 544b24 - c17 610c7 - c24 158.16-160.7 44-45 S.183-184 54.2.8 - 111.1.8 - 11 67

    62. 相續解脫分 爾時大慧……相續不觀察 384-389 501b9 - c23 544c18 - 545b6 610c25 - 611b1 160.8-163.9 46-47 ── 54.4.2 - 111.3.2 - 12 68

    63. 如實空法分 大慧復白佛……離有無事

    見相

    390-395 501c24 - 502a27 545b7 - c23 611b2 - c3 163.10-166.5

    166.6-169.3

    }48- 57

    S.91,79,86,94

    bc,199-200,

    207-208(III49

    ,50 相当分ナ

    シ)

    55.2.5 - (Bp.6)

    112.1.6 -

    }13

    69

    64. 不生如幻分 復次大慧……心則平等見 396-401 502a27 - c7 545c23-546b13 611c3 - 612a8 55.5.1 - 112.4.7 - 70

    65. 緣事即智分 爾時大慧……是亦說邪智 402-406 502c8 - 503a10 546b14 - c22 612a9 - b11 169.4-171.9 58 - 60 ── 56.2.2 - 113.1.8 - 14 71

    66. 宗說細通分 復次大慧……宗為修行者 407-409 503a11 - b1 546c23-547a17 612b12 - b28 171.10-172.18 61 ── 56.4.1 - 113.4.1 - 15 72

    67. 世論慎習分 爾時大慧……不自知愚痴

    世論

    410-412 503b2 - b27 (卷六) (第五品)

    547a25 - c11

    612b29 - c25 173.1-175.8

    175.9-179.17

    179.17-182.6 }62- 68 S.656b-662

    56.5.5 - 113.5.6 - }

    16

    }73

    68. 佛說外異分 爾時大慧……及世論者 413-417 503b27 - 504a26 547c11 -548b28 612c25 -613b24 57.2.6 - 114.2.7 -

    69. 攝受可不分 大慧云何攝受……世論通 418-419 504a27 - b29 548b28-549a8 613b24- c23 58.1.6 - 115.2.2 -

    70. 內外涅槃分 爾時大慧……亦無有所說 420-429 504c1 - 505b9 (第六品)549a10-550a3 613c24-614b29 182.7-187.2 69-78 ── (Bp.7)58.3.5 - 115.4.3 - 17 74

    71. 如來自性分 爾時大慧……不毀大導師 430-438 (卷四)

    505b17 - 506a17

    (第七品)

    550a5 - c21

    (卷五)

    614c9 - 615b9

    187.3 - 191.2 79-85 S.63-64,500-5

    01

    (III81, 84, 85

    相当分ナシ)

    59.2.3 - (Bp.7)

    116.3.8 -

    18 75

    72. 如來異名分 爾時大慧……隨說執著 439-442 506a18 - b25 550c22 -551b16 615b10 - c17 191.3-193.13

    193.13-197.8

    197.9-201.4

    }86-9192-117

    S.581-587a

    S587b-613

    59.5.8 - 117.3.1 -

    }19 }76

    73. 言義差別分 大慧諸痴人……應當遠離 443-449 506b25 - 507a16 551b16-552a12 615c7 - 616b5 60.3.3 - 117.5.7 -

    74. 不生滅異分 爾時大慧……恐怖諸外道 450-455 507a16 - c11 552a12- c22 616b6 - c28 61.1.6 - 118.4.4 - }20 }

    77,78

    75. 無生鉤鏁分 云何何所因…是則為大乘 456-466 507c12 - 508b8 552c23-553b18 616c29 - 617b24 201.5 -204.10 61.5.1- 119.3.2 -

    76. 七種無常分 爾時大慧……惟是彼心量 467-482 508b9 - 509a19 (卷七) (第八品)

    553b26-554c4

    617b25-618b10 204.22-210.3 118-122 ── 119.5.1 - 21 79

    附錄 2-5

  • Skt. 南條本 佛語心品分段

    科判 / 品名 分段:經文始……終 本文三譯比對編號

    001-562

    宋譯

    大正藏 No. 670 Vol.16

    魏譯

    大正藏 No. 671Vol.16

    唐譯

    大正藏 No. 672 Vol.16

    Skt. 梵本偈

    翻號

    梵本偈頌

    品對照等S.=

    南條本

    Sagathakam

    Tib.(1)

    北京版No.775

    Vol.29

    Tib.(2)

    北京版 No.776

    Vol.29

    77. 滅受次第分 爾時大慧……及說三界種種行

    483-488 509a20 - b20 (第九品)

    554c6-555b19

    (第四品)

    618b12 - c12

    Chap.IV

    211.1-213.15

    213.16-216.5 }IV 1 - 7

    S.105-109,

    205-206

    63.1.7 - 120.5.2 -

    }IV }IV

    80

    78. 夢覺無觀分 復次大慧……無所有何次 489-493 509b21 - c24 555b19 - c19 618c12-619a18 63.4.5 - 121.2.8 -

    79. 不二如來分 爾時大慧……言說不可得 494-499 509c25 - 510a28 (第十品)

    555c21-556b14

    (第五品)

    619a20 - b24

    Chap.V

    217.1-219.10

    V 1 - 3 ── 64.1.6 - (Bp.8)

    121.4.8 -

    V V 81

    80. 淨事藏名分 爾時大慧……妄想觀伎眾 500-507 510a29 - c20 (第十一品)

    556b16-557a24

    (第六品)

    619b26 - 620a18

    Chap.VI

    220.1-224.3

    VI 1 - 4 S.708, 715,

    433(VI 1 相

    当分ナシ)

    64.4.3 - 122.2.5 - VI 1 VI 82

    81. 五法諸說分 爾時大慧……是則為成相 508-515 510c21 - 511b29 (第十二品)

    557a26-558a27

    620a19 - c23 224.4-229.9 5 - 6 S.638,156bc(

    =II 134)

    (Bp.7)

    65.3.3 -

    123.1.4 - 2

    83,84

    82. 恆河沙喻分 爾時大慧……是則佛正覺 516-525 511c1 - 512a26 (第十三品)

    558a29-559b3

    620c24 - 621b21 229.10-234.8 7 - 8 ── 66.3.6 - 124.1.5 - 3 8

    5

    83. 剎那不壞分 爾時大慧……作剎那想 526-532 512a27 - b23 (卷八) (第十四品)

    559b11- c17

    621b22 - c19 234.9-236.15 9 - 17 S.116-117,

    823-828(VI

    11 相当分ナ

    シ)

    67.3.3 - 124.5.7 -

    4, 6

    86,

    88

    84. 六波羅蜜分 大慧菩薩……視之若真實 533-540 512b24 - 513a3 559c17-560b13 621c19 - 622a29 236.16-239.10 ── 67.5.2 - 125.3.1 - 5 8

    7

    85. 佛說離過分 爾時大慧……而為說常住 541-548 513a4 - b21 (第十五品)

    560b15-561a19

    (卷六) (第七品)

    622b9 - c27

    Chap.VII

    240.1-243.14

    VII 1 - 5 ── 68.2.8 - 125.5.3 - VII VII

    89

    86. 制肉諸食分 爾時大慧……斯由不食肉 549-559 513b22 - 514b25 (第十六品)

    561a21-564c10

    (第八品)

    622c29-624c18

    Chap.VIII

    244.1-259.7

    VIII 1 - 24 ── 69.1.3 - 126.3.8 -

    VIII

    1-5

    VIII

    127.3.8

    (陀羅尼) 560 ── (第十七品)

    564c12-565b1

    (第九品)

    624c20-625a20

    Chap.IX

    260.1-263.3

    ── 71.2.6 - IX IX

    (偈頌) 561-562 ── (卷九) (第十八品)

    565b9-576a11

    (卷十) (S.452 ff) 576a19-586b21

    (第十品)

    625a22-630c26

    (卷七) (S.344 ff) 631a7-640c1

    Chap.X

    264.1- 376.1

    X

    (Sagathakam) 1-884

    (Bp.8)71.4.5 -

    (Bp.9)(S.379 ff) 77.4.5-58.4.2

    Sag. X

    附錄 2-6

  • 附錄三 《楞伽經》三漢譯本經文對照 (修訂)

    001

    (宋.求.四) 卷 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一

    宋 [ 宋天竺=劉宋中天竺 ] 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 譯=第二譯 ] 。

    〈一切佛語心品〉第一之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南海濱楞伽山頂,種種寶華以為莊嚴,與大比丘僧及大菩薩眾俱,從彼種種

    異佛剎來。是諸菩薩摩訶薩,無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遊戲,大慧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一切諸

    佛手灌其頂,自心現境界,善解其義,種種眾生、種種心色,無量度門,隨類普現,於五法、自

    性、識、二種無我,究竟通達。(T16, no670, p480, a13-24)

    (魏.菩.十) 卷 1:《入楞伽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 [ 藏+(法師)] 菩提留 [ 留=流 ] 支譯 [(第三)+譯 ]

    〈請佛品〉第一

    歸命大智 [ 智+(慧)] 海毘盧遮那佛。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大海畔 [ 畔=毘 ] 摩羅耶山頂上,楞伽城中,彼山種種寶性所成。諸寶間錯光明赫炎 [炎=焰] ,如百千日照曜金山,復有無量花園香樹皆寶香林,微風吹擊搖枝動葉,百千妙香一時流布,百千妙音一時俱發。重巖屈曲,處處皆

    有,仙堂靈室龕窟,無數眾寶所成。內外明徹,日月光暉,不能復現。皆是古昔諸仙賢聖,思如

    實法得道之處,與大比丘僧及大菩薩眾,皆從種種他方佛土,俱來集會。是諸菩薩,具足無量自

    在,三昧神通之力,奮迅遊化。五法 [(善知)+五法 ] 、自性 [ 性+(識)] 、二種無我,究竟通達。(T16, no671, p514, c3-18) (唐.實.七) 卷 1:《大乘入楞伽經》 [ Laṅkāvatāra-sūtra ] 卷第一

    大周于闐國三藏法師實叉難陀奉 勅譯 [(大周…譯))十六字=大唐三藏實叉難陀譯,=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第四譯,=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奉制譯。] 〈羅婆那王 [ Rāvaṇādhyeṣaṇāparivarto nāma prathamaḥ ] 勸請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大海濱摩羅耶 [ Samudramalayaśikhala ] 山頂楞伽城中 [ Laṅkāprra ] ,與大比丘眾及大菩薩眾俱。其諸菩薩摩訶薩,悉已通達五法、三性、諸識、無我 [ Nairātmya ] ,善知境界,自心現義,遊戲無量自在三昧神通諸力。隨眾生心,現種種形,方便調伏。一切諸佛手灌其頂,

    皆從種種諸佛國土而來此會,大慧 [ Mahāmati ] 菩薩摩訶薩為其上首。(T16, no672, p587, b10-21) 002 (宋.求.四) 卷 1:

    爾時,大慧菩薩,與摩帝菩薩,俱遊一切諸佛剎土,承佛神力,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以偈讚 [讚曰=讚佛] 曰:(T16, no670, p480, a24-26)

    (魏.菩.十) 卷 1: 〈請佛品〉第一

    大慧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一切諸佛手灌其頂而授佛位。自心為境善解其義,種種眾生,種種心

    色,隨種種心,種種異念,無量度門,隨所應度,隨所應見,而為普現。(T16, no671, p514, c18-22) 注︰ ( 從 T16, no671, p515, a4-10 至 T16, no671, p518, c20 - p519, a3 這一大段〈請佛品〉是宋譯本所沒有的 )

    爾時婆伽婆於大海龍王宮說法,滿七日已度 [ 度=渡【宋】【元】【明】【宮】] 至南岸,時有無量那由他釋梵天王、諸龍王等,無邊大眾悉皆隨從向海南岸。爾時婆伽婆,遙望觀察摩羅耶山楞伽城,光顏舒悅如動金山,熈怡微笑而作是言:

    「過去諸佛.應.正遍知,於彼摩羅耶山頂上楞伽城中,說自內身聖智證法,離於一切邪見覺觀,非諸外道聲聞辟支佛

    等修行境界;我亦應彼摩羅耶山楞伽城中為羅婆那夜叉王上首說於此法。」爾時羅婆那夜叉王,以佛神力聞如來聲。 (T16, no671, p514, c23 - p515, a4)

    附錄 3-1

  • 時婆伽婆離海龍王宮度大海已,與諸那由他無量釋梵天王、諸龍王等圍遶恭敬。爾時如來觀察眾生阿梨耶識大海水波,

    為諸境界猛風吹動,轉識波浪隨緣而起。爾時羅婆那夜叉王而自歎言:「我應請如來入楞伽城,令我長夜於天人中,與

    諸人天得大利益快得安樂。」(T16, no671, p515, a4-10) 爾時楞伽城主羅婆那夜叉王,與諸眷屬乘花宮殿至如來所,與諸眷屬從宮殿下遶佛三匝,以種種伎樂樂於如來,所持樂

    器皆是大青因陀羅寶而用造作,大毘琉璃瑪瑙諸寶以為間錯,無價色衣以用纏裹,以梵聲等無量種音,歌歎如來一切功

    德,而說偈言:「心具於法藏,離無我見垢;世尊說諸行,內心所知法。白法得佛身,內身所證法;化身示化身,時到

    入楞伽。今此楞伽城,過去無量佛,及諸佛子等,無量身受用。世尊若說法,無量諸夜叉,能現無量身,欲聞說法聲。」(T16, no671, p515, a10-24) 爾時羅婆那楞伽王,以都吒 [ 吒=陀【宋】【元】【明】,=咤【宮】] 迦種種妙聲,歌歎如來諸功德已;復更以伽他 [ 伽他=伽陀【宋】【元】【明】【宮】] 妙聲歌歎如來,而說偈言:「如來於七日,大海惡獸中;渡海至 [ 至=到【宋】【元】【明】【宮】] 彼岸,出已即便住。羅婆那王共,妻子夜叉等,及無量眷屬,大智諸大臣。叔迦婆羅那,如是等天 [ 天=大【宋】【元】【明】【宮】] 眾;各各悉皆現,無量諸神通。乘妙花宮殿,俱來到佛所;到已下花殿,禮拜供養佛。依佛住持力,即於如來前;自說己名字:『我十頭羅剎。願垂哀愍我,及此城眾生;受此楞伽城,摩羅耶寶山。過去無量佛,

    於此楞伽城;種種寶山上,說身所證法。如來亦應爾,於此寶山中;同諸過去佛,亦說如是法。願共諸佛子,說此清淨

    法;我及楞伽眾,咸皆欲聽聞。入楞伽經典,過去佛讚歎;內身智境界,離所說名字。我念過去世,無量諸如來;諸佛

    子圍遶,說此修多羅。如來於今日,亦應為我等;及諸一切眾,說此甚深法。未來諸世尊,及諸佛子等;於此寶山上,

    亦說此深法。今此楞伽城,微妙過天宮;牆壁非土石,諸寶羅網覆。此諸夜叉等,已於過去佛;修行離諸過,畢竟住大

    乘。內心善思惟,如實念相應;願佛憐愍故,為諸夜叉說。願佛天人師,入摩羅耶山;夜叉及妻子,欲得摩訶衍。甕耳

    等羅剎,亦住此城中; 曾供養過去,無量億諸佛。今復願供養,現在大法王;欲聞內心行,欲得摩訶衍。願佛憐愍我,

    及諸夜叉眾;共諸佛子等,入此楞伽城。我所有宮殿,妻子及眷屬;寶冠諸瓔珞,種種莊嚴具。阿舒迦園林,種種皆可

    樂;及所乘花殿,施佛及大眾。我於如來所,無有不捨物;願大牟尼尊,哀愍我受用。我及諸佛子,受佛所說法;願佛

    垂哀愍,為我受用說。』爾時三界尊,聞夜叉請已;即為夜叉說,過去未來佛:『夜叉過去佛,此勝寶山中;憐愍夜叉

    故,說內身證法。未來佛亦爾,於此寶山中;為諸夜叉等,亦說此深法。夜叉此寶山,如實修行人;現見法行人,乃能

    住此處。夜叉今告汝,我及諸佛子;憐愍汝等故,受汝施請說。』如來略答竟,寂靜默然住;羅婆那羅剎,奉佛花宮殿。

    如來及佛子,受已即皆乘;羅婆那夜叉,亦自乘華殿,以諸婇女樂,樂佛到彼城。到彼妙城已,羅婆那夜叉,及其 [ 其=諸【宋】【元】【明】【宮】] 夜叉妻,夜叉男女等;更持勝供具,種種皆微妙,供養於如來,及諸佛子等。諸佛及菩薩,皆受彼供養。羅婆那等眾,供養說法者;觀察所說法,內身證境界。供養大慧士,數數而請言:『大士能問佛,內身行

    境界。我與夜叉眾,及諸佛子等;一切諸聽者,咸請仁者問。大士說法勝,修行亦最勝;我尊重大士,請問佛勝行。離

    諸外道邊,亦離二乘過;說內法清淨,究竟如來地。』

    爾時佛神力,復化作山城;崔嵬百千相,嚴飾對須彌。無量億花園,皆是眾寶林;香氣廣流布,芬 [ 芬=芥【宋】] 馥未曾聞。一一寶山中,皆示現佛身;亦有羅婆那,夜叉眾等住。十方佛國土,及於諸佛身;佛子夜叉王,皆來集彼山。而

    此楞伽城,所有諸眾等;皆悉見自身,入化楞伽中。如來神力作,亦同彼楞伽;諸山及園林,寶莊嚴亦爾。一一山中佛,

    皆有大智 [ 智=慧【宋】【元】【明】【宮】] 問;如來悉為說,內身所證法。出百千妙聲,說此經法已;佛及諸佛子,一切隱不現。羅婆那夜叉,忽然見自身;在己本宮殿,更不見餘物。而作是思惟:『向見者誰作?說法者為誰?是誰而聽

    聞?我所見何法?而有此等事;彼諸佛國土,及諸如來身。如此諸妙事,今皆何處去?為是夢所憶?為是幻所作?為是

    實城邑?為乾闥婆城?為是翳妄見?為是陽炎起?為夢石女生?為我見火輪?為見火輪烟?我所見云何?』復自深思

    惟:『諸法體如是,唯自心境界,內心能證知。而諸凡夫等,無明所覆障;虛妄心分別,而不能覺知。能見及所見,一

    切不可得;說者及所說,如是等亦無。佛法真實體,非有亦非無;法相恒如是,唯自心分別。如見物為實,彼人不見佛;

    不住分別心,亦不能見佛。不見有諸行,如是名為佛;若能如是見,彼人見如來。智者如是觀,一切諸境界;轉身得妙

    身,是即 [ 是即=即是【元】【明】] 佛菩提。』」」(T16, no671, p515, a25 - p516, c2)

    爾時羅婆那十頭羅剎楞伽王,見分別心過,而不住於分別心中。以過去世善根力故,如實覺知一切諸論,如實能見諸法

    實相,不隨他教善自思惟覺知諸法,能離一切邪見覺知,善能修行如實行法,於自身中能現一切種種色像,而得究竟大

    方便解。善知一切諸地上上自體相貌,樂觀心.意.意識自體,見於三界相續身斷,離諸外道常見,因智 [ 智=知【宋】【元】【明】【宮】] 如實善知如來之藏。善住佛地內心實智,聞虛空中及自身中出於妙聲,而作是言:「善哉,善哉!楞伽王!諸修行者悉應如汝之所修學。」復作是言:「善哉!楞伽王!諸佛如來法及非法如汝所見,若不如汝之所見者

    名為斷見。楞伽王!汝應遠離心意 [ 意+(意)【宋】【元】【明】【宮】] 識,如實修行諸法實相;汝今應當修行內法,莫著外義邪見之相。楞伽王!汝莫修行聲聞緣覺諸外道等修行境界,汝不應住一切外道諸餘三昧,汝不應樂一切外道種

    種戲論,汝不應住一切外道圍陀邪見,汝不應著王位放逸自在力中,汝不應著禪定神通自在力中。楞伽王!如此等事,

    皆是如實修行者行,能降一切外道邪論,能破一切虛妄邪見,能轉一切見我見過,能轉一切微細識行修大乘行。楞伽王!

    汝應內身入如來地修如實行,如是修行者,得轉上上清淨之法。楞伽王!汝莫捨汝所證之道,善修三昧三摩跋提,莫著

    聲聞緣覺外道三昧境界以為勝樂,如毛道凡夫外道修行者,汝莫分別。楞伽王!外道著我見,有我相故虛妄分別,外道

    見有四大之相,而著色.聲.香.味.觸.法以為實有,聲聞緣覺見無明緣行以為實有,起執著心離如實空,虛妄分別

    專著有法,而墮能見所見心中。楞伽王!此勝道法,能令眾生內身覺觀,能令眾生得勝大乘能生 [ 生=出【宋】【元】【明】【宮】] 三有。楞伽王!此入大乘行,能破眾生種種翳瞙 [ 瞙=膜【宋】【元】【明】【宮】]、種種識波,不墮外道諸見行中。楞伽王!此是入大乘行,非入外道行,外道行者依於內身有我而行,見識色二法以為實 [ 實+(有)【宋】【元】【明】【宮】] 故見有生滅。善哉!楞伽王!思惟此義,如汝思惟即是見佛。」」 (T16, no671, p516, c3 - p517, a13) 爾時羅婆那楞伽王復作是念:「我應問佛,如實行法,轉於一切諸外道行,內心修行所觀境界,離於應佛所作應事更有

    勝法。所謂如實修行者證於法時,所得三昧究竟之樂,若得彼樂是則名為如實修行者,是故我應問大慈悲如來世尊。如

    來能燒煩惱薪盡,及諸佛子亦能燒盡,如來能知一切眾生心使煩惱,如來遍至一切智處,如來如實善能知解是相非相。

    我今應以妙神通力見於如來,見如來已,未得者得、已得者不退,得無分別三昧三摩跋提,得增長滿足如來行處。」 (T16, no671, p517, a14-25) 爾時世尊如實照知楞伽王應證無生法忍時至,憐愍十頭羅剎王故,所隱宮殿還復如本,身於種種寶網莊嚴山城中現。 (T16, no671, p517, a26-28)

    附錄 3-2

  • 爾時十頭羅剎楞伽王,見諸宮殿還復如本,一一山中處處皆見有佛、世尊、應、正遍知,三十二相妙莊嚴身而在山中,

    自見己身遍諸佛前;又見一切諸佛國土,及諸國王念身無常,由貪王位妻子眷屬,五欲相縛無解脫期,便捨國土宮殿妻

    妾象馬珍寶施佛及僧,入於山林出家學道;又見佛子在山林中勇猛精進,投身餓虎師子羅剎以求佛道;又見佛子在林樹

    下讀誦經典為人演說以求 [ 求=自【宮】] 佛道;又見菩薩念苦眾生坐於道場菩提樹下思惟佛道;又見一一佛前皆有聖者大慧菩薩說於內身修行境界;亦見一切夜叉眷屬圍遶而說名字章句。(T16, no671, p517, a29-b12)

    爾時世尊智慧觀察現在大眾,非肉眼觀,如師子王奮迅視眄,呵呵大笑,頂上肉髻放無量光,肩脇腰髀胸卐 [ 卐=万【宋】【宮】,=卍【明】] 德處及諸毛孔,皆放一切無量光明,如空中虹、如日千光,如劫盡時大火熾然猛炎之相,帝釋梵王四天王等,於虛空中觀察如來,見佛坐於須彌相對楞伽山頂上呵呵大笑。爾時菩薩 [(大)+菩薩【宋】【元】【明】【宮】] 眾、帝釋梵天四天王等作是思惟:「何因何緣如來.應.正遍知,於一切法中而得自在,未曾如是呵呵大笑,復於自身

    出無量光默然而住,專念內身智慧境界不以為勝,如師子視觀楞伽王念如實行?」(T16, no671, p517, b13-24)

    爾時聖者大慧菩薩摩訶薩,先受楞伽羅婆那王所啟請已,念楞伽王,知諸一切大菩薩眾心行之法,觀察未來一切眾生,

    心皆樂於名字說法,心迷生疑如說而取,著於一切聲聞緣覺外道之行;諸佛世尊離諸一切心識之行能笑大笑,為彼大眾

    斷於疑心。而問佛言:「如來何因何緣何事呵呵大笑?」(T16, no671, p517, b25-c2) 佛告聖者大慧菩薩:「善哉!善哉!善哉大慧!復 [ 復+(言)【元】【明】] 善哉大慧!汝能觀察世間妄想分別之心邪見顛倒,汝實能知三世之事而問此 [ 此=比【元】] 事,如汝所問,智 [ 智=知【宋】] 者之問亦復如是,為自利利他故。大慧!此楞伽王曾問過去一切諸佛.應.正遍知如 [ 如=知【宮】] 是二法,今復現在亦欲問我如是二法。此二法者,一切聲聞緣覺外道,未嘗 [ 嘗=曾【宋】【元】【明】【宮】] 知此二法之相。大慧!此十頭羅剎亦問未來一切諸佛如此二法。」(T16, no671, p517, c2-11) 爾時如來知而故問羅婆那王而作是言:「楞伽王!汝欲問我,隨汝疑心今悉可問,我悉能答,斷汝疑心令得歡喜。楞伽

    王!汝斷虛妄分別之心,得地對治方便觀察,如實智慧能入內身如實之相三昧樂行三昧,佛即攝取汝 [[汝]-【宋】【元】【明】【宮】] 身善住奢摩他樂境界中,過諸聲聞緣覺三昧不淨之垢,能住不動.善慧.法雲等地,善知如實無我之法,大寶蓮花王座上而坐,得無量三昧而受佛職。楞伽王!汝當不久自見己身亦在如是蓮花王座上而坐,法爾住 [ 法爾住=爾時【宮】] 持,無量蓮花王眷屬、無量菩薩眷屬,各各皆坐蓮花王座,而自圍遶迭相瞻視,各各不久皆得住彼不可思議境界。所謂起一行方便行住諸地中,能見不可思議境界,見如來地無量無邊種種法相,一切聲聞緣覺、四天王帝釋梵王

    等所未曾見。」(T16, no671, p517, c12-27)

    爾時楞伽王聞佛世尊聽 [已>己] 問已,彼於無垢無量光明大寶蓮花眾寶莊嚴山上,無量天女而自圍遶,現於無量種種異花、種種異香、散香塗香,寶幢幡蓋、寶冠瓔珞莊嚴身具;復現世間未曾聞見種種勝妙莊嚴之具;復現無量種種樂器,

    過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陀 [ 陀=那【元】【明】] 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所有樂具;復隨三界欲界.色界 [[界]-【宋】【元】【明】【宮】].無色界,所有樂具皆悉化作;復隨十方諸佛國土,所有種種勝妙樂具皆悉化作,化作無量大寶羅網,遍覆一切諸佛菩薩大眾之上;復竪 [ 竪=現【元】【明】] 無量種種寶幢。羅婆那王作如是等變化事已,身昇虛空高七多羅樹,住虛空中,雨種種伎樂、雨種種花,雨種種香、雨種種衣,滿虛空中如澍大雨,以

    用供養佛及佛子,雨供養已從上而下,於虛空中即坐第二電光明大寶蓮花王種種寶山上。(T16, no671, p517, c28 - p518, a15)

    爾時如來見其坐已發於微笑,聽楞伽王問二種法。時楞伽王白佛言:「世尊!此二種法我已曾問過去諸佛應正遍知,彼

    佛世尊已為我說。世尊!我今現在依名字章句亦問如來,如來畢竟應為我說。世尊!應化化佛說此二法非根本如來。世

    尊!根本如來修 [修集=修行【宋】【元】【明】【宮】] 集三昧樂境界者,不說心識外諸境界。善哉世尊!如來自身於一切法而得自在,惟 [惟=唯【宋】【元】【明】【宮】] 願世尊.應.正遍知說此二法,一切佛子及我己身亦願欲聞。」 (T16, no671, p518, a16-25)

    爾時世尊知而即告楞伽王言:「楞伽王!汝問此二法。」(T16, no671, p518, a26-27) 爾時夜叉王更著種種金冠瓔珞金莊嚴具而作是言:「如來常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世尊!云何言二法捨?世尊!

    何者是法?何者非法?世尊!捨法云何有二?以墮分別相中。虛妄分別是有無法,無大有大。世尊!阿梨耶識知名識相,

    所有體相如虛空中有毛輪住,不淨盡 [[盡]-【宮】] 智所知 [ 知=如【元】] 境界。世尊!法若如是,云何而捨?」 (T16, no671, p518, a27-b5) 佛告楞伽王:「楞伽王!汝不見瓶等無常敗壞之法,毛道凡夫分別境界差別之相。楞伽王!何故不如是取?有法非法差

    別之相,依毛道凡夫分別心有,非聖證智以為可見。楞伽王!且置瓶等種種相事,毛道凡夫心謂為有,非謂聖人以為有

    法。楞伽王!譬如一火炎 [ 炎=焚【宋】【元】【明】【宮】] 燒宮殿園林草木,見種種火光明色炎各各差別,依種種薪 [ 薪=新【元】] 草木長短,分別見有勝負之相,此中何故不如是知有法非法差別之相?楞伽王!非但火炎依一相續身中見有種種諸相差別。楞伽王!如一種子一相續生牙 [ 牙=芽【元】【明】] 莖枝葉華果樹林種種異相,如是內外所生諸法,無明及行、陰界入等一切諸法,三界所生皆有差別 [ 皆有差別=差別之相【宋】【元】【明】【宮】] ;現樂形相言語去來勝智異相,一相境界而取於相,見下中上勝相染淨善不善相。楞伽王!非但種種法中見差別相,覺如實道者內證行中亦有見

    於種種異相,何況法非法無分別種種差別相。楞伽王!有法非法種種差別相。

    楞伽王!何者為法?所謂一切外道聲聞緣覺毛道凡夫分別之見,從因實物以為根本生種種法,如是等法應捨應離,莫取

    於相而生分別,見自心法計以為實。楞伽王!無瓶實法而毛道凡夫虛妄分別,法本無相,如實知 [ 知=智【宋】【元】【明】【宮】] 觀名捨諸法。

    楞伽王!何等 [ 等=者【宋】【元】【明】【宮】] 為非法?所謂 [((所謂…非法))三十四字=謂未得身相時有因義不見彼法故虛妄分別實與非實楞伽王如是等法應捨應離【宮】] 無有身相,唯自心滅妄想分別,而諸凡夫見實法非實法,菩薩如實見如是 [ 是=實【宋】【元】【明】]捨非法。復次 [[復次]-【宮】],楞伽王!何者復為非法?所謂兔馬驢駝 [驢駝=駝驢【宋】【元】【明】【宮】] 角、石女兒等無身無相,而毛道凡夫取以為無 [無=有【宮】],為世間義說於名字,非取相如彼瓶等法可捨,智者不取如是虛妄分別,兔角等名字法亦是可捨,是故捨法及非法。楞伽王!汝今問我法及非法云何捨?我已

    說竟。

    楞伽王!汝言:『我於過去應正遍知已問此法,彼諸如來已為我說。』楞伽王!汝言過去者即分別相,未來現在分別亦

    爾。楞伽王!我說真如法體是如實者亦是分別,如分別色為實際,為證實智樂修行無相智慧,是故莫分別如來為智身智

    體,心中莫分別,意中莫取我人命等。云何不分別?意識中取種種境界,如色形相如是莫取,莫分別可分別。

    附錄 3-3

  • (T16, no671, p518, b5-c19)

    復次,楞伽王!譬如壁上畫種種相,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楞伽王!一切眾生猶如草木無業無行。楞伽王!一切法非法無

    聞無說。楞伽王!一切世間法皆如幻,而諸外道凡夫不知。楞伽王!若能如是見如實見者名為正見,若異見者名為邪見,

    若分別者名為取二。楞伽王!譬如鏡中像自見像,譬如水中影自見影,如月燈光在屋室中影自見影,如空中響聲自出聲

    取以為聲,若如是取法與非法,皆是虛妄妄想分別;是故不知法及非法,增長虛妄不得寂滅。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

    名為 [[為]-【宋】【元】【明】【宮】] 如來藏 [ 藏+(如來藏者)【宋】【元】【明】【宮】],入自內身智慧境界,得無生法忍三昧。」(T16, no671, p518, c20 - p519, a3)

    (魏.菩.十) 卷 1:《入楞伽經》卷第一

    《入楞伽經》[[入楞伽經]-【明】]〈問答品〉第二

    爾時聖者大慧菩薩與諸一切大慧菩薩,俱遊一切諸佛國土,承佛神力從坐而起,更整衣服 [ 服+(右膝著地)【宋】【元】【明】【宮】] 合掌恭敬以偈讚佛: (T16, no671, p519, a4-7)

    (唐.實.七) 卷 1: 《大乘入楞伽經》:〈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

    爾時世尊,於海龍王宮說法,過七日已,從大海出,有無量億梵釋護世、諸天龍等,奉迎於佛。

    爾時如來,舉目觀見摩羅耶山楞伽大城,即便微笑而作是言:(T16, no672, p587, b22-25)

    ( 以下這一大段是宋譯本所沒有的 )

    「昔諸如來、應、正等覺,皆於此城說自所得聖智證法 [Svapratyātmāryajñānā],非諸外道臆度邪見及以二乘修行境界,我今亦當為羅婆那王開示此法。」爾時羅婆那夜叉王,以佛神力聞佛言音,遙知如來從龍宮出,梵釋護世天龍圍遶,見

    海波浪,觀其眾會藏識 [Ālayavijñāna.] 大海境界風動轉識 [Pravṛttivijñāna.] 浪起,發歡喜心,於其城中高聲唱言:「我當詣佛請入此城,令我及與諸天世人於長夜中得大饒益。」作是語已,即與眷屬乘花宮殿往世尊所。到已下殿右遶三匝,

    作眾伎樂供養如來。所持樂器皆是大青因陀羅寶,琉璃等寶以為間錯,無價上衣而用纏裹,其聲美妙音節相和,於中說

    偈而讚佛曰:(T16, no672, p587, b22-c9)

    「心自性法藏,無我離見垢;證智之所知,願佛為宣說。善法集為身,證智常安樂;變化自在者,願入楞伽城。過去佛

    菩薩,皆曾住此城;此諸夜叉眾,一心願聽法。」 (T16, no672, p587, c10-15) 爾時羅婆那楞伽王,以都咤迦 [Toṭaka] 音歌讚佛已,復以歌聲而說頌言:「世尊於七日,住摩竭海中;然後出龍宮,安詳昇此岸。我與諸婇女,及夜叉眷屬;輸迦 [Śuka.] 娑剌那 [Sāraṇa],眾中聰慧者,悉以其神力,往詣如來所,各下花宮殿,禮敬世所尊。復以佛威神,對佛稱己名:『我是羅剎王,十首羅婆那 [Daśagrīva],今來詣佛所,願佛攝受我,及楞伽城中,所有諸眾生。 過去無量佛,咸昇寶山頂;住楞伽城中,說自所證法。世尊亦應爾,住彼寶嚴山;菩薩眾

    圍遶,演說清淨法。我等於今日,及住楞伽眾;一心共欲聞,離言自證法。我念去來世,所有無量佛;菩薩共圍遶,演

    說楞伽經。此入楞伽典,昔佛所稱讚;願佛同往尊,亦為眾開演。請佛為哀愍,無量夜叉眾;入彼寶嚴城,說此妙法門。

    此妙楞伽城,種種寶嚴飾; 牆壁非土石,羅網悉珍寶。此諸夜叉眾,昔曾供養佛;修行離諸過,證知常明了。夜叉男

    女等,渴仰於大乘;自信摩訶衍 [Mahāyāna],亦樂令他住 [住=信【明】]。惟 [惟=唯【宋】【元】【明】【宮】] 願無上尊,為諸羅剎眾;甕耳 [Kumbhakarṇa] 等眷屬,往詣楞伽城。我於去來今,勤供養諸佛;願聞自證法,究竟大乘道。願佛哀愍我,及諸夜叉眾;共諸佛子等,入此楞伽城。我宮殿婇女,及以諸瓔珞;可愛無憂園 [Aśokavanikā] ,願佛哀納受。我於佛菩薩,無有不捨物;乃至身給侍,惟 [惟=唯【宋】【元】【明】【宮】] 願哀納受。』」 (T16, no672, p587, c16 - p588, a26) 爾 時 世 尊 聞 是語 已 , 即 告 之言 : 「 夜 叉 王! 過 去 世 中 諸大 導 師 , 咸 哀愍 汝 , 受 汝 勸請 , 詣 寶 山 中說 自 證 法 [Pratyātmadharma] ,未來諸佛亦復如是。此是修行甚深觀行現法樂者之所住處,我及諸菩薩哀愍汝故,受汝所請。」作是語已默然而住。(T16, no672, p588, a27-b3) 時羅婆那王,即以所乘妙花宮殿奉施於佛;佛坐其上,王及諸菩薩前後導從,無量婇女歌詠讚歎,供養於佛往詣彼城。

    到彼城已,羅婆那王及諸眷屬,復作種種上妙供養,夜叉眾中童男童女,以寶羅網供養於佛;羅婆那王施寶瓔珞奉佛菩

    薩以掛 [掛=挂【宮】] 其頸。爾時世尊及諸菩薩受供養已,各為略說自證境界甚深之法。(T16, no672, p588, b3-10) 時羅婆那王并其眷屬,復更供養大慧菩薩,而勸請言:「我今[諸>請]大士,奉問於世尊;一切諸如來,自證智境界[Pratyātmagatigocara]。我與夜叉眾,及此諸菩薩;一心願欲聞,是故咸勸請。汝是修行者,言論中最勝;是故生尊敬,勸汝請問法。自證清淨法,究竟入佛地;離外道 [Tīrthya.] 二乘,一切諸過失。」(T16, no672, p588, b10-19) 爾時世尊以神通力,於彼山中復更化作無量寶山,悉以諸天百千萬億妙寶嚴飾,一一山上皆現佛身;一一佛前皆有羅婆

    那王及其眾會;十方所有一切國土皆於中現;一一國中悉有如來;一一佛前咸有羅婆那王并其眷屬。楞伽大城阿輸迦園,

    如是莊嚴等無有異,一一皆有大慧菩薩而興請問,佛為開示自證智境,以百千妙音說此經已,佛及諸菩薩皆於空中隱而

    不現。(T16, no672, p588, b20-28) 羅婆那王唯自見身住本宮中,作是思惟:「向者是誰?誰聽其說?所見何物?是誰能見?佛及國城眾寶山林,如是等物

    今何所在?為夢所作?為幻所成?為復猶如乾闥婆 [Gandharva] 城?為翳所見?為炎所惑?為如夢中石女生子?為如煙焰旋火輪耶?」復更思惟:「一切諸法性皆如是,唯是自心分別境界,凡夫迷惑不能解了,無有能見亦無所見,無有

    能說亦無所說,見佛聞法皆是分別,如向所見不能見佛,不起分別是則能見。」(T16, no672, p588, b28-c9) 時楞伽王 [Laṅkādhûpati] 尋即開悟,離諸雜染證唯自心,住無分別;往昔所種善根力故,於一切法得如實見,不隨他悟。能以自智善巧觀察,永離一切臆度邪解,住大修行為修行師,現種種身善達方便,巧知諸地上增進相,常樂遠離心.意.

    意識,斷三相續見,離外道執著,內自覺悟,入如來藏 [Tathāgatagarbha.] 趣於佛地。聞虛空中及宮殿內咸出聲言:「善哉!大王!如汝所學,諸修行者應如是學,應如是見,一切如來應如是見,一切諸法若異見者則是斷見 [Uccheda] ;汝

    附錄 3-4

  • 應永離心、意、意識,應勤觀察一切諸法,應修內行莫著外見,莫墮二乘及以外道,所修句義所見境界,及所應得諸三

    昧法;汝不應樂戲論談笑,汝不應起圍陀諸見,亦不應著王位自在,亦不應住六定等中。若能如是,即是如實修行者行,

    能摧他論能破惡見,能捨一切我見執著,能以妙慧轉所依識,能修菩薩大乘之道,能入如來自證之地。汝應如是勤加修

    學,令所得法轉更清淨,善修三昧 [Samādhi.] 三摩鉢底 [Samāpatti],莫著二乘外道境界以為勝樂,如凡修者之所分別,外道執我見有我相,及實 [Dravya] 求那 [Guṇa] 而生取著,二乘見有無明 [Avidyā] 緣行,於性空中亂想分別。楞伽王!此法殊勝是大乘道,能令成就自證聖智,於諸有中受上妙生。楞伽王!此大乘行破無明翳,滅識波浪,不墮外道諸邪 [邪=見【宋】【元】【明】【宮】] 行中。楞伽王!外道行者執著於我作諸異論,不能演說離執著見識性二義。善哉!楞伽王!汝先見佛思惟此義,如是思惟乃是見佛。」(T16, no672, p588, c9 - p589, a9) 爾時羅婆那王復作是念:「願我更得奉見如來,如來世尊於觀自在,離外道法,能說自證聖智境界,超諸應化所應作事,

    住如來定入三昧樂,是故說名大觀行師,亦復名為大哀愍者,能燒煩惱分別薪盡,諸佛子眾所共圍遶,普入一切眾生心

    中,遍一切處具一切智,永離一切分別事相。我今願得重見如來大神通力;以得見故,未得者得、已得不退,離諸分別

    住三昧樂,增長滿足如來智地。」(T16, no672, p589, a10-19)

    爾時世尊,知楞伽王即當證悟無生法忍,為哀愍故便現其身,令所化事還復如本。時十頭王見所曾覩,無量山城悉寶莊

    嚴,一一城中皆有如來、應、正等覺,三十二相以嚴其身。自見其身遍諸佛前,悉有大慧,夜叉圍遶,說自證智所行之

    法;亦見十方諸佛國土,如是等事悉無有別。(T16, no672, p589, a20-26) 爾時世尊普觀眾會,以慧眼觀非肉眼觀,如師子王奮迅迴眄 [盻=眄【宋】【元】【宮】【麗-CB】【CB】,=盼【明】]欣然大笑。於其眉間髀脇腰頸及以肩臂德字之中,一一毛孔皆放無量妙色光明,如虹拕暉 [拕暉=放輝【元】] 如日舒光,亦如劫火猛焰熾然。時虛空中梵釋四天,遙見如來坐如須彌 [Sumeru] 楞伽山頂欣然大笑。爾時諸菩薩及諸天眾咸作是念:「如來世尊於法自在,何因緣故欣然大笑?身放光明默然不動,住自證境入三昧樂,如師子王周迴顧視,觀羅

    婆那念如實法。」」(T16, no672, p589, a27-b7)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先受羅婆那王請,復知菩薩眾會之心,及觀未來一切眾生,皆悉樂著語言文字,隨言取義而生迷

    惑,執取二乘外道之行。或作是念:「世尊已離諸識境界,何因緣故欣然大笑?」為斷彼疑而問於佛。 (T16, no672, p589, b8-13) 佛即告言:「善哉大慧!善哉大慧!汝觀世間愍諸眾生,於三世中惡見所纏,欲令開悟而問於我。諸智慧人為利自他,

    能作是問。大慧!此楞伽王,曾問過去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二種之義,今亦欲問,未來亦爾。此二種 [種=等【明】]義差別之相,一切二乘及諸外道皆不能測。」(T16, no672, p589, b13-19) 爾時如來知楞伽王欲問此義,而告之曰:「楞伽王!汝欲問我宜應速問,我當為汝分別解釋,滿汝所願令汝歡喜,能以

    智慧思惟觀察,離諸分別,善知諸地修習對治,證真實義入三昧樂,為諸如來之所攝受,住奢摩他 [Śamathasukha.] 樂,遠離二乘三昧過失,住於不動善慧法雲菩薩之地。能如實知諸法無我,當於大寶蓮花宮中,以三昧水而灌其頂。復現無

    量蓮花圍繞,無數菩薩於中止住,與諸眾會遞相瞻視,如是境界不可思議。楞伽王!汝起一方便行住修行地,復起無量

    諸方便行,汝定當得如上所說不思議事,處如來位隨形應物。汝所當得,一切二乘及諸外道梵釋天等所未曾見。」 (T16, no672, p589, b19-c3) 爾時楞伽王蒙佛許已,即於清淨光明如大蓮華寶山頂上,從座而起,諸婇女眾之所圍繞,化作無量種種色花,種種色香

    末香塗香,幢幡幰蓋冠珮瓔珞,及餘世間[末>未]曾見聞種種勝妙莊嚴之具;又復化作欲界所有種種無量諸音樂器,過諸天、龍、乾闥婆等一切世間之所有者;又復化作十方佛土昔所曾見諸音樂器;又復化作大寶羅網,遍覆一切佛菩薩上;

    復現種種上妙衣服,建立幢幡以為供養。作是事已即昇虛空高七多羅 [Tāla] 樹,於虛空中復雨種種諸供養雲,作諸音樂,從空而下,即坐第二日電光明如大蓮花寶山頂上,歡喜恭敬而作是言:「我今欲問如來二義,如是二義,我已曾問

    過去如來.應.正等覺,彼佛世尊已為我說。我今亦欲問於是義,唯願如來為我宣說。世尊!變化如來說此二義 [*],非根本佛。根本佛說三昧樂境,不說虛妄分別所行。善哉!世尊!於法自在,唯願哀愍說此二義,一切佛子心皆樂聞。」(T16, no672, p589, c4-23) 爾時世尊告彼王言:「汝應問,我當為汝說。」時夜叉王,更著種種寶冠瓔珞,諸莊嚴具以嚴其身,而作是言:「如來

    常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云何得捨此二種法?何者是法?何者非法?法若應捨,云何有二?有二即墮分別相中。

    有體無體 [Svabhāvābhāva.]、是實非實 [Abheutibhautika] ,如是一切皆是分別,不能了知阿賴耶識 [Ālayavijñāna] 無差別相。如毛輪 [Keśoṇḍuka] 住非淨智境,法性如是,云何可捨?」(T16, no672, p589, c24-p590, a2) 爾時佛告楞伽王言:「楞伽王!汝豈不見瓶等無常敗壞之法,凡夫於中妄生分別。汝今何故不如是知法與非法差別之相?

    此是凡夫之所分別,非證 [證=聖【宋】【元】【明】【宮】] 智見;凡夫墮在種種相中,非諸證 [證=聖【宋】【元】【明】【宮】] 者。楞伽王!如燒宮殿園林見種種焰,火性是一,所出光焰由薪力故,長短大小各各差別。汝今云何不如是知法與非法差別之相?楞伽王!如一種子生牙 [牙=芽【宋】【元】【明】【宮】] 莖枝葉及以花果無量差別,外法如是內法亦然。謂無明為緣生蘊、界、處 [Skandhadhātvāyatana] 一切諸法,於三界中受諸趣生,有苦樂好醜語默行止各各差別,又如諸識相雖是一,隨於境界有上中下染淨善惡種種差別。楞伽王!非但如上法有差別,諸修行者修觀行時,

    自智所行亦復見有差別之相,況法與非法而無種種差別分別。楞伽王!法與非法差別相者,當知悉是相分別故。 (T16, no672, p590, a2-19)

    楞伽王!何者是法?所謂二乘及諸外道,虛妄分別說有實等為諸法因,如是等法應捨應離,不應於中分別取相。見自心

    法性則無執著,瓶等諸物凡愚所取本無有體,諸觀行人以毘鉢舍那如實觀察,名捨諸法。楞伽王!何者是非法?所謂諸

    法無性無相永離分別,如實見者,若有若無如是境界彼皆不起,是名捨非法。復有非法,所謂兔角、石女兒等,皆無性

    相不可分別,但隨世俗說有名字,非如瓶等而可取著,以彼非是識之所取,如是分別亦應捨離,是名捨法及捨非法。楞

    伽王!汝先所問我已說竟。」(T16, no672, p590, a19-b2) 楞伽王!汝言:『我於過去諸如來所已問是義,彼諸如來已為我說。』楞伽王!汝言過去但是分別,未來亦然,我亦同

    彼。楞伽王!彼諸佛法皆離分別,已出一切分別戲論,非如色相唯智能證,為令眾生得安樂故而演說法,以無相智說名

    如來。是故如來以智為體,智為身故不可分別,不可以所分別 [不可以所分別不可以我人=不可以我相分別不可以人【宮】] ,不可以我人眾生相分別。何故不能分別?以意識因境界起,取色形相,是故離能分別,亦離所分別。楞伽王!譬如壁上彩畫眾生無有覺知,世間眾生悉亦如是無業無報,諸法亦然無聞無說。楞伽王!世間眾生猶如變化,凡夫外道

    不能了達。楞伽王!能如是見名為正見,若他見者名分別見,由分別故取著於二。(T16, no672, p590, b2-16)

    附錄 3-5

  • 楞伽王!譬如有人於水鏡中自見其像,於燈月中自見其影,於山谷中自聞其響,便生分別而起取著,此亦如是。法與非

    法唯是分別,由分別故不能捨離,但更增長一切虛妄不得寂滅。寂滅者所謂一緣,一緣者是最勝三昧,從此能生自證聖

    智,以如來藏而為境界。」(T16, no672, p590, b17-23) (唐.實.七) 卷 1: 《大乘入楞伽經》:

    〈集一切法品 [Saṭtriṁśatśāhasrasarvadharmasamuccayo nāma dvitīyaḥ.] 〉第二之一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與摩帝菩薩,俱遊一切諸佛國土,承佛神力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曲躬恭敬而說

    頌言:(T16, no672, p590, b24-28)

    003 (宋.求.四) 卷 1:

    「世間離生滅,猶如虛空華;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一切法如幻,遠離於心識;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遠離於斷常,世間恒如夢;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T16, no670, p480, a27-b3)

    (魏.菩.十) 卷 1: 《入楞伽經》卷第一 〈問答品〉第二

    「佛慧大悲觀,世間離生滅;猶如虛空花,有無不可得。佛慧大悲觀,一切法如幻;遠離心意識,

    有無不可得。佛慧大悲觀,世間猶如夢;遠離於斷常,有無不可得。(T16, no671, p519, a8-13)

    (唐.實.七) 卷 1: 《大乘入楞伽經》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 「世間離生滅 [ Utpādabhaṅga ] ,譬如虛空花;智不得有無 [ Sadasat ] ,而興大悲心。一切法如幻,遠離於心識;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世間恒如夢,遠離於斷常 [ Śāśvatoccheda ] ;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T16, no672, p590, b29-c5) 004 (宋.求.四) 卷 1:

    知人 [ 知人=如人 ] 法無我,煩惱及爾炎;常清淨無相,而興大悲心。(T16, no670, p480, b4-5)

    (魏.菩.十) 卷 1:《入楞伽經》卷第一 〈問答品〉第二

    佛慧大悲觀,煩惱障智障;二無我清淨,有無不可得。(T16, no671, p519, a14-15)

    (唐.實.七) 卷 1:

    知人法無我 [ Dharmapudgalanairātmya ] ,煩惱及爾焰;常清淨無相,而興大悲心。(T16, no672, p590, c6-7)

    005 (宋.求.四) 卷 1:

    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若有若無有,是二悉俱離。 (T16, no670, p480, b6-8)

    (魏.菩.十) 卷 1:《入楞伽經》卷第一 〈問答品〉第二

    佛不入不滅,涅槃亦不住;離覺所覺法,有無二俱離。(T16, no671, p519, a16-17) (唐.實.七) 卷 1:

    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遠離覺不 [ 不=所【宋】【元】【明】【宮】 ] 覺,若有若非有。 (T16, no672, p590, c8-9)

    006 (宋.求.四) 卷 1:

    牟尼寂靜觀,是則遠離生;是名為不取,今世後世淨。」(T16, no670, p480, b9-10)

    (魏.菩.十) 卷 1:

    若如是觀佛,寂靜離生滅;彼人今後世,離垢無染取。」(T16, no671, p519, a18-19)

    (唐.實.七) 卷 1:

    附錄 3-6

  • 法身如幻夢,云何可稱讚?知無性無生,乃名稱讚佛。佛無根境相,不見名見佛。云何於牟尼,

    而能有讚毀?若見於牟尼,寂靜遠離生;是人今後世,離著無所見 [ 見=取 【宋】【元】【明】【宮】] 。」 (T16, no672, p590, c10-15) 007 (宋.求.四) 卷 1:

    爾時,大慧菩薩,偈讚佛已,自說姓名:「我名為大慧,通達於大乘;今以百八義,仰諮尊中上。」 (T16, no670, p480, b11-13)

    (魏.菩.十) 卷 1: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如法偈讚佛已,自說姓名:「我名為大慧,願通達大乘;今以百八問,

    仰諮無上尊。」(T16, no671, p519, a20-23)

    (唐.實.七) 卷 1: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偈讚佛已,自說姓名:「我名為大慧,通達於大乘 [ Mahāyāna ] ;今以百八義,仰諮尊中上。」(T16, no672, p590, c16-18)

    008 (宋.求.四) 卷 1:

    世間解之士,聞彼所說偈,觀察一切眾,告諸佛子言:「汝等諸佛子,今皆恣所問;我當為汝說,

    自覺之境界。」(T16, no670, p480, b14-17)

    (魏.菩.十) 卷 1:

    最勝世間解,聞彼大慧問;觀察諸眾生,告諸佛子言:「汝等諸佛子,及大慧諮問;我當為汝說,

    自覺之境界。」(T16, no671, p519, a24-27)

    (唐.實.七) 卷 1:

    時世間解,聞是語已,普觀眾會而 [說=作【宋】【元】【明】【宮】] 說是言:「汝等諸佛子,今皆恣所問;我當為汝說,自證之境界。」(T16, no672, p590, c19-21) 009 (宋.求.四) 卷 1: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承佛所聽,頂禮佛足,合掌恭敬,以偈問曰:「云何淨其念?云何念增

    長?云何見癡惑?云何惑增長?何故剎土化,相及諸外道?云何無受欲 [ 欲=次 ] ?何故名無受?(T16, no670, p480, b18-23)

    (魏.菩.十) 卷 1:

    爾時,聖者大慧菩薩摩訶薩,聞佛聽問,頂禮佛足,合掌恭敬以偈問曰:「云何淨諸覺?何因而

    有覺?何因見迷惑?何因有迷惑?何因有國土,化相諸外道?云何名佛子,寂靜及次第?

    (T16, no671, p519, a28-b4) (唐.實.七) 卷 1: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蒙佛許已,頂禮佛足以頌 [頌=偈【宋】【元】【明】【宮】] 問曰:「云何起計度 [ Tarka ] ?云何淨計度?云何起迷惑?云何淨迷惑?云何名佛子,及無影 [ Nirābhāsa ] 次第?(T16, no672, p590, c22-26) 010 (宋.求.四) 卷 1:

    何故名佛子?解脫至何所?誰縛誰解脫?何等禪境界?云何有三乘?唯 [ 唯=惟 ] 願為解說。緣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云何俱異說?云何為增長?云何無色定,及 [ 以=與 ] 以滅正受?云何為想滅?何因從定覺?云何所作生,進去及持身?云何現分別?云何生諸地? (T16, no670, p480, b24-c3)

    (魏.菩.十) 卷 1:

    附錄 3-7

  • 解脫何所至 [ 何所至=至何所 ] ?誰縛何因脫?禪者觀何法?何因有三乘?何因緣生法?何因作所作?何因俱異說?何因無而現?何因無色定,及與滅盡定?何因想滅定?何因從定覺?云何因

    果生 [ 果生=生果 ] ?何因身去住?何因觀所見?何因生諸地?(T16, no671, p519, b5-12) (唐.實.七) 卷 1:

    云何剎土化,相及諸外道?解脫至何所?誰縛誰能解?云何禪境界?何故有三乘?彼以何緣生?

    何 作 何 能 作 ? 誰 說 二 俱 異 ? 云 何 諸 有 起 ? 云 何 無 色 定 [ Ārūpyasamāpatti ] ? 及 與 滅 盡 定 [ Nirodhasamāpatti ] ?云何為想滅 [ Saṃjñānirodha ] ?云何從定覺?云何所作生,進去及持身?云何見諸物?云何入諸地?(T16, no672, p590, c27- p591, a6) 011 (宋.求.四) 卷 1:

    破三有者誰?何處身云何?往生何所至?云何最勝子?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云何三昧心?

    最勝為我說。(T16, no670, p480, c4-7)

    (魏.菩.十) 卷 1:

    破三有者誰?何身至何所?云何處而住?云何諸佛子?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何因得定心?

    最勝為我說。(T16, no671, p519, b13-16)

    (唐.實.七) 卷 1:

    云何有佛子?誰能破三有?何處身云何?生復住何處?云何得神通,自在及三昧?三昧心何相?

    願佛為我說。(T16, no672, p591, a7-10) 012 (宋.求.四) 卷 1:

    云何名為藏?云何意及識?云何生與滅?云何見已還?云何為種姓 [ 姓=性 ] ,非種及心量?云何建立相,及與非我義?云何無眾生?云何世俗說?(T16, no670, p480, c8-12)

    (魏.菩.十) 卷 1:

    何因為藏識?何因意及識?何因見諸法?何因斷所見?云何性非性?云何心無法?何因說法

    相?云何名無我?何因無眾生?何因有世諦?(T16, no671, p519, b17-21)

    (唐.實.七) 卷 1:

    云何名藏識 [ Ālaya ] ?云何名意識 [ Manovijñāna ] ?云何起諸見?云何退諸見?云何姓 [ 姓=性【明】【宮】 ] 非姓 [ 姓=性【明】【宮】 ] ?云何唯是心?何因建立相?云何成無我?云何無眾生?云何隨俗說?(T16, no672, p591, a11-15) 013 (宋.求.四) 卷 1:

    云何為斷見,及常見不生?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違?云何當來世,種種諸異部?云何空何因?

    云何剎那壞?(T16, no670, p480, c13-16)

    (魏.菩.十) 卷 1:

    何因不見常?何因不見斷?云何佛外道,二相不相違?何因當來世,種種諸異部?云何名為空?

    何因念不住?(T16, no671, p519, b22-25)

    (唐.實.七) 卷 1:

    云何得不起?常見及斷見?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違?何故當來世?種種諸異部?云何為性

    空?云何剎那滅 [ Kṣaṇabhaṅga ] ?(T16, no672, p591, a16-19) 014 (宋.求.四) 卷 1:

    附錄 3-8

  • 云何胎藏生?云何世不動?何因如幻夢,及揵闥婆城?世間熱時炎,及與水月光?何因說覺支?

    及與菩提分?云何國土亂?云何作有見?(T16, no670, p480, c17-21)

    (魏.菩.十) 卷 1:

    何因有胎藏?何因世不動?云何如幻夢,說如 [ 如=此 ] 揵 [ 揵=犍 ] 闥婆?陽炎水中月?世尊為我說。云何說覺支?何因菩提分?何因國亂動?何因作有見?(T16, no671, p519, b26-c1)

    (唐.實.七) 卷 1:

    胎藏云何起?云何世 [ 何世=邪故【宋】] 不動?云何諸世間,如幻亦如夢?乾城及陽焰,乃至水中月?云何菩提分?覺分從何起?云何國土亂?何故見諸有?(T16, no672, p591, a20-24) 015 (宋.求.四) 卷 1:

    云何不生滅?世如虛空華?云何覺世間?云何說離字?離妄想者誰?云何虛空譬?如實有幾

    種?幾波羅蜜心?何因度諸地?誰至無所受?(T16, no670, p480, c22-26)

    (魏.菩.十) 卷 1:

    何因不生滅?何因如空花?何因覺世間?何因無字說?云何無分別?何因如虛空?真如有幾

    種?何名心幾岸?何因地次第?真如無次第?(T16, no671, p519, c2-6)

    (唐.實.七) 卷 1:

    云何知世法?云何離文字?云何如空花?不生 [ Ajāta ] 亦不滅 [ Anirudha ]?真如 [ Tathatā ] 有幾種?諸度心有幾?云何如虛空?云何離分別?云何地次第?云何得無影?(T16, no672, p591, a25-29) 016 (宋.求.四) 卷 1:

    何等二無我?云何爾炎淨?諸智有幾種?幾戒眾生性?誰生諸寶性?摩尼真珠等?誰生諸語

    言?眾生種種性?(T16, no670, p480, c27 - p481, a1)

    (魏.菩.十) 卷 1:

    何因二無我?何因境界淨?幾種智幾戒?何因眾生生?誰作諸寶性,金摩尼珠等?誰生於語言,

    眾生種種異?(T16, no671, p519, c7-10)

    (唐.實.七) 卷 1:

    何者二無我?云何所知淨?聖智有幾種?戒眾生亦然,摩尼等諸寶,斯竝云何出?誰起於語言,

    眾生及諸物?(T16, no672, p591, b1-4) 017 (宋.求.四) 卷 1:

    明處及伎術,誰之所顯示?伽陀有幾種?長頌及短 [頌=句] 頌,成為有幾種?云何名為論?云何生飲食,及生諸愛欲?云何名為王,轉輪及小王?云何守護國?諸天有幾種?云何名為地,星

    宿及日月?解脫修行者,是各有幾種?弟子有幾種?云何阿闍梨?佛復有幾種?復有幾種生? (T16, no670, p481, a2-11) (魏.菩.十) 卷 1:

    五明處伎 [伎=技] 術,誰能如是說?伽陀有幾種?云何長短句?法復有幾種?解義復有幾?何因飲食種?何因生愛欲?云何名為王?轉輪及小王?何因護國土?諸天有幾種?何因而有地?何

    因星日月?解脫有幾種?行者有幾種?弟子有幾種?阿闍梨幾種?如來有幾種? (T16, no671, p519, c11-20) (唐.實.七) 卷 1:

    明處與伎術,誰之所顯示?伽他 [ Gāthā ] 有幾種?長行句亦然?道理幾不同?解釋幾差別?飲食是誰作?愛欲云何起?云何轉輪王 [ Cakravartin ] ?及以諸小王?云何王守護?天眾幾種別?地日

    附錄 3-9

  • 月星宿,斯等竝是何?解脫有幾種?修行師復幾?云何阿闍 [ 梨=黎【明】] 梨?弟子幾差別?如來有幾種,本生事亦然?(T16, no672, p591, b5-14)

    018 (宋.求.四) 卷 1:

    魔及諸異學,彼各有幾種?自性及與心,彼復各幾種?云何施設量?唯願最勝說。云何空風雲?

    云何念聰明?云何為林樹?云何為蔓草?云何象馬鹿?云何而捕取?云何為卑陋?何因而卑

    陋?云何六師 [ 師=節 ] 攝?云何一闡提?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T16, no670, p481, a12-20)

    (魏.菩.十) 卷 1:

    摩羅有幾種?異學有幾種?自性有幾種?心復有幾種?云何施假名?世尊為我說。何因有風雲?

    何因有黠慧?何因有樹林?世尊為我說。何因象馬鹿?何因人捕取?何因為矬 [ 矬=座 ] 陋?世尊為我說。何因為 [ 為=有 ] 六時?何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