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兒童文學研究...

156
中國文學系碩士班 學位論文 周作人兒童文學研究 以《晨報副鎸》為核心 指導教授:林香伶 生:程若瑜 中華民國 107 6

Transcript of 周作人兒童文學研究...

  • 東 海 大 學

    中國文學系碩士班

    學位論文

    周作人兒童文學研究

    —以《晨報副鎸》為核心

    指導教授:林香伶

    研 究 生:程若瑜

    中華民國 107年 6月

  • 謝 誌

    在東海大學七年的歲月,終究來到了離別的時刻。憶起寫論文這段時日,總

    是駝著書本、捧著一疊逾半身高厚重報刊的我,穿梭於東海大學美麗的校園間,

    看著自己的身影倒映在教室玻璃窗內,時常被這狼狽而故作鎮定的模樣逗笑。

    我很珍惜這段讀書、寫論文的時光,因為知道此刻的自己,是有所目標而努力著。

    首先,感謝香伶老師這些年的教導。無論是修習老師的課,抑或每次與老師

    討論文章的過程中,不僅使我對論文內容有所啟發,更從中學習了諸多人生道理

    與做事方法,您的關心與勉勵深植於我心中。感謝吳宇娟老師、陳室如老師悉心

    閱讀我的論文,並不吝給予我寶貴的建議及鼓勵,使我的論文更加完善。

    感謝東海中文系的師長們,您們的傾囊相授,我永遠感念於心。謝謝在東海

    遇見的你們。與我同寢六年的好室友楠楠,特地在口考前替我加油打氣,妳真是

    充斥了我在東海的美好回憶;古靈精怪的柔妤學姐,是我讀書學習的好榜樣,願

    妳永遠愉快地徜徉在知識的浩海;認真盡責的木青學長,耐心地答覆我在研究時

    的疑慮;義氣相挺的怡秀,協助我口考當天的事宜;熱心相助的謝顥,一同討論

    學業上的難題;善解人意的嘉心,不時關心我的生活近況;謝謝可愛的小浣熊,

    總是盡全力幫我解決所有難題,陪伴我經歷寫論文的各個階段。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這段日子裡發生了很多事,謝謝您們的樂觀與堅毅,

    讓我深刻體會了親情的愛與偉大。

    論文即將在此作結,感謝緣分使我走到這。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程若瑜 謹誌於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中華民國 107年 7月

  • 摘 要

    周作人(1885-1967)為著名的文學理論家、評論家、翻譯家、散文家、詩

    人、思想家,是五四新文學運動的代表人物。在中國兒童文學方面更是重要的倡

    導者,發表過數十篇相關文論。本論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兒童文學為出發

    點,探討近代兒童文學的發展,以及周作人研究兒童文學的起始與實踐,並將《晨

    報副鎸》列為核心文本。

    本論文共分五章,除緒論與結論外,正文共分三章。首先,概述近代兒童文

    學的發展,再聚焦《晨報副鎸》所刊登的兒童文學翻譯作品,將作品分為社會現

    實與科學文藝兩大類,從中得知當時的傳播媒介欲傳達予人們的觀念。

    其次,論述周作人及其兒童文學觀,透過他深具童心的性格,討論其關注、

    研究、提倡兒童文學的緣起,並以「童話」作為其兒童文學研究的開展。透過「童

    話的討論」內容,得以理解周作人與趙景深(1902—1985)對於「童話」概念的

    表述。

    最後,探討周作人選擇將文章刊登於《晨報副鎸》之原由,並藉由「自己的

    園地」、「綠洲」主題專欄,梳理其中與兒童文學相關的論述內容。同時以「土之

    盤筵」主題專欄中的兒童文學翻譯作品,根據其內容歸納為童話與兒童劇本、科

    學故事兩個類型,察見周作人兒童文學觀於《晨報副鎸》之實踐。

    關鍵詞:周作人、兒童文學、晨報、報刊、翻譯文學、童話

  • Abstract

    Zhou Zuo-Ren (1885-1967) is a famous literary critic, commentator, translator,

    prose writer, poet, philosopher and the key person of the May Forth Movement. In

    Chinese children’s literature, he is the one whom advocate this field by publishing a

    huge number of literary theories. This thesis is written in the perspective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based on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past researcher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ldren’s literature, as well as Zhou Zuo-Ren’s beginning and application

    of his children’s literature researches, by sorting “Supplement to Morning News” as

    the main context.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which will be three excluding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chapters. First and foremost, there will be an overview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hen, focusing on the published works

    about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Supplement to Morning News”. These works will be

    grouped into two major parts, which consist of social reality and scientific literature,

    which enable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ideas that was tried to deliver by media at that

    moment.

    Secondly, we will discuss Zhou Zuo-Ren and his concept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through his naive attitude, and to proceed by discussing what he concerns,

    investigates, and the beginning of his avocation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all this

    investigation will be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series of “tale”. From the content of

    “discussion in fairy tale”, we can understand the concept that Zou Zuo Ren and Zhao

    Jing-Shen (1902-1967) trying to convey.

    At last, this thesis will explore the reason that Zhou Zuo-Ren chose to publish his

    works in “The supplement of Morning News”, and to sort out those content related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through “own garden”, “oasis”. At the same time, to collect

    translated works from “the feast of earth” columns, and grouped them into fairy tales

    and children’s drama scripts, science stories, to observe his application in

    “Supplement of Morning News” at the point of view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 Keywords: Zhou Zuo-Ren, Children’s literature, “Morning News”, Newspapers and

    Press, the literature of translation, fairy tale

  • 目 次

    謝誌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旨趣……………………………………………………………………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步驟與方法…………………………………………………… 5

    第三節 研究文獻探討……………………………………………………………… 8

    第四節 章節概述……………………………………………………………………15

    第二章 近代兒童文學的發展與翻譯:以《晨報副鎸》為核心……17

    第一節 發現「兒童」………………………………………………………………17

    第二節 近代兒童文學發展概況……………………………………………………24

    第三節 《晨報副鎸》中的兒童文學翻譯作品……………………………………28

    一、何謂「兒童文學」…………………………………………………………29

    二、俯瞰《晨報副鎸》…………………………………………………………31

    三、主題一:社會現實類………………………………………………………38

    四、主題二:科學文藝類………………………………………………………44

    第三章 童心、童話與對話:從周作人到趙景深……………………53

    第一節 話說從頭:周作人及其兒童文學研究……………………………………53

    一、深具童心的周作人…………………………………………………………53

    二、兒童文學研究的開展………………………………………………………59

    第二節 以童話為起點的兒童文學觀………………………………………………62

    一、童話之於兒童文學中的重要性……………………………………………62

    二、童話並非神話亦非傳說……………………………………………………66

    三、童話教育不等於說教………………………………………………………68

    四、童話必須具備文學性………………………………………………………72

    第三節 聚焦《晨報副鎸》:周作人與趙景深的童話對談…………………………74

    一、深受周作人啟發的趙景深…………………………………………………74

    二、「童話的討論」:《晨報副鎸》中的周、趙對談……………………………78

  • 第四章 兒童文學的理想與實踐:《晨報副鎸》中的周作人…………89

    第一節 尋找自己的園地……………………………………………………………89

    第二節 從「自己的園地」到「綠洲」……………………………………………95

    第三節 兒童文學翻譯作品典範的樹立………………………………………… 106

    一、翻譯的起始:周作人的兒童文學翻譯……………………………………106

    二、「土之盤筵」專欄綜覽……………………………………………………109

    三、類型一:童話與兒童劇本…………………………………………………113

    四、類型二:科學故事…………………………………………………………119

    第五章 結論………………………………………………………… 125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25

    第二節 研究檢討與未來展望…………………………………………………… 128

    參考書目…………………………………………………………………………… 131

    附錄………………………………………………………………………………… 143

    表格

    表 1:《晨報副鎸》兒童文學翻譯篇章列表………………………………………… 31

    表 2:《晨報副鎸》中刊登趙景深之文列表………………………………………… 76

    表 3:《晨報副鎸》中「童話的討論」刊登列表……………………………………78

    表 4:《晨報副鎸》「自己的園地」主題列表…………………………………………95

    表 5:《晨報副鎸》「綠洲」主題列表…………………………………………………96

    表 6:《晨報副鎸》「土之盤筵」主題列表……………………………………………112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論述本論文的研究旨趣,首先以中國近代報刊的影響

    力著手,再闡述以周作人(1885-1967)作為研究對象的緣由,以及本論文何以

    選擇《晨報副鎸》作為討論的核心文本;第二節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材料及其範圍,

    接以陳述研究的方法與步驟;第三節就所欲研究的議題進行文獻探討,爬梳前輩

    學者們對於《晨報副刊》、兒童文學議題的研究,以及周作人、趙景深(1902—

    1985)的相關文獻;第四節為本論文各章節的內容概述。

    第一節 研究旨趣

    中國近代報刊蓬勃興起,其於各方面的影響性,較之傳統書籍更具時效性與

    議題性,一般而言,報刊傳播也更為快速。預設的讀者為一般大眾,乃近代汲取

    新知的新媒介,其撰文者眾多、讀者也不限定,涉及的主題及內容較傳統書籍更

    為廣泛。因此,以報刊為窺探近代議題的第一手材料,正能說明其刊登內容所具

    的時代意義,有關於近代報刊的開端,陳霖曾言:

    近代中國的新聞業發端於 19世紀末外國傳教士在華辦報宣傳宗教,隨著

    外國政治和經濟勢力對中國的入侵,第一批現代意義上的商業報紙在上

    海和香港等地相繼出現,如《申報》、《新聞報》等先由外國人創辦後為

    中國人接管的報紙,都傾向於企業化運作。而在戊戌維新和辛亥革命中

    興起的辦報熱潮,形成了中國政論報紙的重宣傳而輕信息的傳統。「五四」

    新文化運動以來,由於戰亂頻仍、政局動蕩、民族解放的當務之急,中

    國的報業一直是以宣傳為主要功能的政黨報紙佔據著主流,新聞的傳播

    亦以政要為主。儘管在如上海這樣的都市社會,現代大眾傳播初具規模,1

  • 周作人兒童文學研究—以《晨報副鎸》為核心

    商業化報紙由民間辦報一脈得以延續,卻也逃脫不了尖銳的政治鬥爭的

    裹挾而難以充分發展。1

    上段文字說明近代報刊的主要性質與功能,事實上,報刊在社會、經濟、法律、

    教育、文學、藝術的發展以及科學知識的傳播方面都極具影響力,再加上中國近

    現代的文學作品多數都是先在報刊上發表,之後再將文章集結成書。2報刊刊登

    的內容既是多元而豐富的,因此,除了必備的新聞時事之外,由報刊編者決定刊

    登的文章內容也值得我們注意,這些文章使得每份報刊有著不同的性質與走向,

    亦是從事報刊研究亟需關注之處。另外,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及新詩、新小說的誕

    生和繁榮,也是通過報刊此一陣地實現的,如鴛鴦蝴蝶派是從《晶報》、《申報》

    「自由談」、《新聞報》「快活林」、《禮拜六》、《小說月報》等報刊中發展

    起來。3由此可見,報刊對中國近代、現代、當代文學發展的影響力。

    本論文的研究旨趣是出自筆者對於中國近代報刊文學的興趣,且於就讀研究

    所時修習中等教育學程,盼將興趣與所學相互結合,以中國近代報刊與兒童文學

    教育為研究的大方向,試從其中找到連結性。關於近代社會的發展,其中有一重

    大的進步為「兒童」概念的發現,其中對此一觀念有所闡述、倡導之人即為周作

    人。他對於兒童的關注體現於多篇文論中,並提出「兒童本位論」的觀點,成為

    1 陳霖:《文學空間的裂變與轉型—大眾傳播與 20 世紀 90 年代中國大陸文學》(合肥市:安徽大

    學出版社,2004 年 5 月),頁 149。 2 方漢奇曾言:「不說別的,單說報紙對於文學的發展,就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中國近現代的文

    學作品,有相當大一部分是通過報紙這個陣地和讀者見面的。中國的文豪們跟歐洲的托爾斯泰、

    巴爾扎克那些大文豪不一樣,他們的那些個《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以及《人

    間喜劇》等大部頭的作品,是一本一本地出版的,我們的文豪們的作品,卻多數是首先在報刊上

    發表,和讀者見面,然後再收集成書的。魯迅一生給一百多種報刊寫過稿,他的絕大多數作品,

    包括他的那些戰鬥性很強的雜文,和〈阿 Q 正傳〉等不朽的鴻篇巨製,都是首先在報刊上發表

    的。」出自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全 2 冊)》(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 年 6 月),

    頁 681—682。 3 方漢奇於書中提及:「很多近現代文學的著名流派也是通過報刊這個陣地滋生、發展起來的。

    例如那個鴛鴦蝴蝶派,就是在《晶報》、《申報》「自由談」、《新聞報》「快活林」以及《禮拜六》、

    《小說月報》等這些小報、期刊和大報副刊上發展起來的。五四新文學運動,以及新詩、新小說

    的誕生和繁榮,也是通過報刊這個陣地來實現的。可見中國的報刊,對中國近代、現代、當代文

    學的發展,起過多麼巨大的作用。」出自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全 2 冊)》(太原市:山西

    教育出版社,2012 年 6 月),頁 682。

    2

  • 第一章 緒論

    當時知識分子們從事兒童文學翻譯的標準,也因此建構出有別於以往的兒童觀、

    兒童文學觀。筆者以為,欲養成國民、改良風俗,從教育著手是相當重要的環節,

    而教育則應該於兒童時期開始培育,若兒童時期即開始閱讀適宜的文學作品,勢

    必對日後成長有一定的影響性。周作人的兒童文學研究有理論的運用、翻譯作品

    的抉擇、相關文論的闡釋,這些都形成他特有的兒童文學觀,此為本文欲探討的

    議題。

    再者,中國近代報刊呈現時人的文學觀,以及當時社會的普遍價值。若以兒

    童文學的發展來看,報紙副刊所提供的資訊頗是具時代意義與學術研究價值的,

    然而,近代報刊種類龐雜、內容廣袤,本文以刊登諸多著名文學作品、對於中國

    新文學發展有著莫大影響的北京《晨報》為研究主體,最初以文學與教育議題切

    入,最終決定研究範圍定為《晨報》副刊—《晨報副鎸》。正如馬永強所述,《晨

    報副鎸》對於報紙「副刊」正名的起始具有重要的啟發性,其言:

    清末民初現代傳媒本土化和飛速發展的另一個趨勢,是文藝副刊的成型和

    純文學刊物的大量出現,形成了專門刊載文學作品、傳播文學思潮的文學

    載體,開始影響文學發展的走向。類似副刊的形式,早在現代報刊興起之

    初就已出現了,但「副刊」這一名稱的定型卻比較晚。1922年,魯迅應

    孫伏園之約為《晨報》副刊題寫刊名「附鎸」,但由於字體原因,「附鎸」

    出版時被改成了「副鎸」,後來,《晨報副鎸》又改稱《晨報副刊》,《京報》、

    《世界日報》一時仿效,隨之便流行起來。4

    從上述引文得見,《晨報副鎸》於當時報刊界的影響力,不僅因其主編與撰稿者

    為報界、文學界有聲望之士 5,《晨報副鎸》也以自身的號召力吸引眾多知識分子

    投入其中,將一報刊品牌逐漸培育為一時代的報刊指標。陳思和為張濤甫《報紙

    4 馬永強:《文化傳播與現代中國文學》(合肥市: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 年 1 月),頁 39—40。 5 《晨報副鎸》中的三大主編為李大釗、孫伏園、徐志摩;撰稿者如魯迅、周作人、胡適、梁實

    秋、冰心、葉聖陶、徐志摩、聞一多等人。 3

  • 周作人兒童文學研究—以《晨報副鎸》為核心

    副刊與中國知識份子的現代轉型:以《晨報副刊》為例》一書所寫序文中提及:

    在「五四」時期的四大副刊中,《京報副刊》雖然比較接近文學,但畢竟是後

    起者,而且內容也比較雜蕪,《時事新報》的副刊《學燈》偏重學術,《民國

    日報》的副刊《覺悟》偏重思想,唯有《晨報副刊》兼有思想與文學兩方面

    的追求,與新文學運動幾乎是同步發展起來的。6

    陳思和以為,《晨報副鎸》於文學與思想方面較其他副刊更具研究價值,筆者在

    爬梳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兒童文學與教育方面所刊登的內容相當豐富,包含文學

    理論研究、教育知識的翻譯、文學作品的翻譯與創作等類型的文章,如《晨報副

    鎸》曾出版「愛羅先珂號」7專刊介紹愛羅先珂的童話作品,又在副刊中設立「兒

    童世界」8專欄,從中可見報紙「副刊」此一傳播媒介於當時的重要性,以及選

    擇將兒童文學另闢專欄的獨特性。由此可見,《晨報副鎸》符合筆者欲以中國近

    代報刊與兒童文學、教育相結合的研究初衷,希冀以《晨報副鎸》刊登的相關文

    論,探討周作人作為報刊撰稿者對於兒童文學的觀點。此外,近代逐漸重視「兒

    童」、「兒童教育」、「兒童文學」等,知識分子選擇以報紙副刊為發聲的場域,此

    新興的傳播媒介更直接地反映時人所欠缺的知識,以及欲傳達給大眾的觀念,顯

    現出報刊研究的時代價值與研究意義。有關於兒童文學與教育的議題,時至今

    日,仍是教育界十分關心的議題,若可溯及源流、深入理解並以此基礎開展,應

    可為兒童教育提供更健全的方法、創作更適宜的文學作品,此乃本論文的寫作旨

    趣及動機。

    6 張濤甫:《報紙副刊與中國知識份子的現代轉型:以《晨報副刊》為例》(桂林市:廣西師範大

    學,2007 年 7 月),頁 1。 7 「愛羅先珂號」於 1921 年 10 月 22 日出版,此專號刊載〈盲詩人最近時的踪跡〉、〈春夜的夢〉。 8 「兒童世界」專欄的設置,從 1923 年 7 月 24 日至 1924 年 6 月 27 日。

    4

  •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範圍、步驟與方法

    本論文以《晨報副鎸》為主要的研究文本,並將範圍界定以 1921 年 10 月 12

    日改版且定名為《晨報副鎸》為起點,直至 1925 年 10 月由徐志摩主編、新月派

    主導副刊內容為止。9由於自徐志摩執編《晨報副鎸》之後,副刊欄目的編排有

    大幅度的調整,其中僅剩「晨報副鎸」此一欄目刊登純文學性質的作品,且兒童

    文學更是被放置於「家庭週刊」專欄之中。筆者留意此專欄多是刊登家庭教育、

    兒童心理研究、健康生理等方面的文章,討論的議題與內容偏向知識、實用性質,

    一旦《晨報副鎸》將兒童文學納入「家庭週刊」的範疇,即顯示兒童文學已不再

    受到重視,而是附屬於家庭之中,更意味著「兒童文學」的文學性被削弱了,「兒

    童」也隨之消逝了。因此,最終選定以 1921 年至 1925 年間所刊登的作品為本論

    文的研究範圍,採用的報刊文本則以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所出版的《晨

    報副鎸》為依據,並佐以相關的報刊資料、著作為參照資料。

    在論文撰寫次第上,筆者先論述近代知識分子對於「兒童」的詮釋,再逐一

    檢閱《晨報副鎸》中與兒童文學、教育相關文獻,探討兒童文學與教育觀於此時

    的展現,並統整、分類兒童文學翻譯的作品,得見近代關注的兒童文學作品與其

    類型。其次,再以《晨報副鎸》中刊登兒童文學相關文章比例尤多、深具代表性

    的周作人為主要研究對象,進行深入探討,例如周作人兒童觀、文學理論是如何

    建立?在《晨報副鎸》的篇幅中有何展現?其翻譯的兒童文學作品是否與自身理

    念相符?周作人先是以報紙的形式作為理論宣揚的媒介,日後再將文章集結成

    9 《晨報》於 1916 年創刊於北京,創刊初始固定於第七版刊載文藝作品,當時並無副刊的稱號。

    1919 年 2 月,李大釗主持改革《晨報》的第七版,然內容多為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之文,1920

    年 7 月,孫伏園任職主編時提倡新文學,刊登大量文學作品,使內容備具文學、學術而又有所

    趣味,並於 1921 年 10 月 12 日正式獨立出版四開四版單張的副刊,將其定名為《晨報副鎸》。

    其名稱由來是因魯迅將《晨報》所附送的報紙稱為《晨報附刊》,《晨報》編輯蒲伯英在書寫報

    頭時,將「附刊」誤寫為「副鎸」,孫伏園便將報頭作「晨報副鎸」,報眉作「晨報附刊」,《晨

    報副鎸》由此得名。至 1925 年 4 月 1 日又將刊頭改為《晨報副刊》,同年 10 月 1 日,由徐志

    摩擔任副刊主編,使之成為新月派發展的空間並呈現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傾向。直至 1928 年

    6 月初,國民革命軍(北伐軍)進入北京,《晨報》於同年 6 月 5 日停刊,《晨報副刊》隨之停

    刊。

    5

  • 周作人兒童文學研究—以《晨報副鎸》為核心

    書,此時在公開場域先行發表的緣由為何?此外,周作人與趙景深進行「童話的

    討論」也見於副刊專欄中,趙景深對於兒童文學亦付諸許多關注,也將一併探討

    之。

    研究方法方面,本論文主要以三種理論作為研究方法,藉由傳媒的四種理

    論、文學社會學、兒童心理學與教育方法分析《晨報副鎸》中的兒童文學篇章。

    首先,關於研究報刊的性質與功能,是以西伯特(Fred S. Siebert)、彼得森(Theodore

    Petrterson)、施拉姆(Wilbur Schramm)所著《傳媒的四種理論》為依據,此書對

    報刊提出四種理論,分別是報刊的集權主義理論(Authoritarian theory of the

    press)、報刊的自由主義理論(Libertarian theory of the press)、報刊的社會責任理

    論(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y of the press)、報刊的蘇聯共產主義理論(Soviet

    Communist theory of the press)10,而本論文主要是依據自由主義理論及社會責任

    理論,由於報刊主要負責傳遞信息的作用,在自由主義傳入近代中國的驅使下,

    大眾傳媒漸以自由發表言論為趨勢,再加上報紙副刊的興起,使報刊的言論更加

    自由、內容更加多元。

    其次,是以羅.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所著《文學社會學》11探討時人

    將文章刊登於報紙副刊之由,再以文學社會學理論中的發表行為、發行圈討論《晨

    報副鎸》作為一傳播媒介的影響性。此外,《文學社會學》亦提出文學活動是由

    作者、作品以及多種社會因素所構成,以此看周作人與趙景深於副刊專欄中進行

    「童話的討論」之舉,學者之間交流研究心得,且談論的內容即發表於公開傳媒

    中,此舉是近代報刊發展才得以見之的。可見報刊此一新興的文學場域對於知識

    分子在創作上,無論形式或內容,都有別於以往文學的面貌,若再加上報刊讀者

    對作者的回饋,讀者不再是單方面的接受,而是形成互動、彼此交流的局面,更

    10 [美]弗雷里克.S.西伯特(Fred S. Siebert)、[美]西奧多.彼得森(Theodore Petrterson)、[美]威爾

    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著,戴鑫譯:《傳媒的四種理論》(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8 年 3 月),頁 3。 11 [法]羅.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王美華、于沛譯:《文學社會學》(合肥市:安徽文藝

    出版社,1987 年 9 月)。

    6

  • 第一章 緒論

    能反映社會環境等外在因素對於作者寫作的影響,近代報業興起使知識分子寫作

    的模式大幅改變,其文學表現的特殊性值得我們關注。

    最後,在分析近代兒童觀及兒童文學相關篇章時,將參照兒童、教育心理學

    及教育方法等相關研究,在兒童的定義及兒童心理發展方面,是以張春興著《教

    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12、鄧運林著《兒童心理學—教育取向》13、

    黃天、楊芊、邱妍祥編著《兒童發展與輔導》14、Carol Lynch-Brown、Carl M. Tomlinson

    所著《兒童文學—理論與應用(Essential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15為主要參考,

    對兒童生理、認知、社會發展及兒童心理有所體認後,試以兒童的角度來看《晨

    報副鎸》中的兒童文學篇章,得以審視周作人、趙景深提出的兒童文學理論是否

    符合兒童的身心發展與認知?刊登的讀物是否適合予兒童閱讀?在探討兒童讀

    物的選擇標準方面,參閱的兒童文學相關著作有許義宗《兒童文學論》16、蔣風

    《兒童文學概論》17、吳鼎《兒童文學研究》18、李慕如《兒童文學綜論》19、北

    師大研教室編著的《兒童文學》20、林文寶等合著的《兒童文學》21、張清榮《兒

    童文學創作論》22、陳正治《童話寫作研究》23等書,對於兒童文學的定義有所掌

    握,並從中理解兒童文學創作的寫作原則,藉以觀察《晨報副鎸》中刊登的兒童

    文學篇章,使筆者於梳理兒童文學作品之時,能有參考的依據並得以進行分類。

    12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5

    年 3 月)。 13 鄧運林:《兒童心理學—教育取向》(臺北市:華騰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8 年 8 月)。 14 黃天、楊芊、邱妍祥編著:《兒童發展與輔導》(臺北市:考用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 年 7 月)。 15 〔美〕Carol Lynch-Brown、Carl M. Tomlinson 著,林文韵、施沛妤譯:《兒童文學—理論與應用

    (Essential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臺北市:心理出版社,2009 年 5 月)。 16 許義宗:《兒童文學論》(臺北市:中華色研出版社,1978 年)。 17 蔣風:《兒童文學概論》(長沙市: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1981 年)。 18 吳鼎:《兒童文學研究》(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 年 7 月)。 19 李慕如:《兒童文學綜論》(臺北市:復文圖書出版社,1989 年 3 月)。 20 北師大研教室,新學識編輯部編著:《兒童文學》(臺北市: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89 年 10

    月)。 21 林文寶等合著:《兒童文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 年 8 月)。 22 張清榮:《兒童文學創作論》(臺北市: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年 2 月)。 23 陳正治:《童話寫作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 年 5 月)。

    7

  • 周作人兒童文學研究—以《晨報副鎸》為核心

    第三節 研究文獻探討

    近代文學研究日益受到重視,研究近代文學、作家、流派等相關研究資料甚

    多,使筆者於寫作前得以奠定知識基礎,深受啟發。因此,以下將相關文獻分成

    三部分,其一為《晨報副刊》的相關研究,以了解該報刊的性質與時代背景;其

    二為近代兒童文學的相關研究,得以對近代兒童、兒童文學的議題有所掌握;其

    三為周作人與趙景深的相關研究,爬梳前輩學者們研究周作人、趙景深於兒童文

    學、教育方面的文獻。以下將由這三部分進行文獻探討,茲羅列如下。

    首先,在《晨報副刊》相關研究方面,臺灣目前較無專篇進行討論,在大陸

    學術期刊中,有岳亮〈傳媒、知識分子與五四白話文運動——以《晨報副刊》為

    例〉24、張李慧〈《晨報副刊》的發展概況〉25、《晨報副刊》張雪潔〈五四時期《晨

    報副刊》的辦刊特色及其啟示〉26及〈孫伏園主持下的《晨報副刊》編輯特色淺

    析〉27 等篇章論述《晨報副刊》的發展歷史及其重要性;馮鐵、史建國所著〈作

    為文學園地的報紙副刊——以《晨報副刊》(1921—1928)為例〉28 一文從社會學

    角度對《晨報副刊》作一綜合性的歷史考察,討論《晨報副刊》在 1920 年代迅

    速崛起的內在依據,並關注報刊主編與撰稿人的身份來源。崔銀河〈《晨報副刊》

    與魯迅〉29、〈《晨報副刊》與周作人〉30、〈《晨報》副刊與中國現代文學〉31先以

    魯迅、周作人與《晨報副刊》之間的緊密的聯繫,分別從文藝批評、小品散文、

    翻譯作品進行探討,再擴展談論郁達夫、徐志摩等文學家的重要作品及文學理

    24 岳亮:〈傳媒、知識分子與五四白話文運動——以《晨報副刊》為例〉,《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

    學學報)》11 期(2016 年 11 月)。 25 張李慧:〈《晨報副刊》的發展概況〉,《安徽文學(下半月)》01 期(2010 年 1 月)。 26 張雪潔:〈五四時期《晨報副刊》的辦刊特色及其啟示〉,《傳媒》04 期(2012 年 4 月)。 27 張雪潔:〈孫伏園主持下的《晨報副刊》編輯特色淺析〉,《出版發行研究》02 期(2012 年 2 月)。 28 馮鐵、史建國:〈作為文學園地的報紙副刊——以《晨報副刊》(1921—1928)為例〉,《江蘇教育

    學院學報(社會科學)》06 期(2011 年 11 月)。 29 崔銀河:〈《晨報副刊》與魯迅〉,《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04 期(2005 年 7 月)。 30 崔銀河:〈《晨報副刊》與周作人〉,《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2 期(2006 年 3 月)。 31 崔銀河:〈《晨報》副刊與中國現代文學〉,《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1 期(2007 年 1

    月)。

    8

  • 第一章 緒論

    論,皆先後發表於《晨報副刊》,使之形成重要的傳媒影響力,進而展現其獨具

    的文學啟蒙力量。在學位論文方面,有更多的篇幅進行深入的討論,如賴斯捷《《晨

    報副刊》與現代中國文學的發生和流變》32講述作家之間的文學討論,再到新月

    派因有《晨報副刊》的支持而有充分的發展,在引進各種文學流派後,作家們開

    始確立自己的風格、流派,標誌著中國現代文學發展新階段的到來。陳黨所著《《晨

    報副刊》與啟蒙文學》33分別對《晨報副刊》三大主編李大釗、孫伏園、徐志摩

    在編輯工作時,對啟蒙工作的自覺追求,作者認為啟蒙文學正是在啟蒙的理性與

    副刊的趣味性兩者之間衍生而出的,並推舉魯迅刊登於此的作品,即是以文學為

    手段,承擔起新文化運動中的思想啟蒙工作。而封梨梨《從《晨報副刊》看文學

    譯介對中國新文學的影響》34梳理《晨報副刊》的外國文學作品與思潮的譯介,

    文中也藉主編的不同編輯方針進行探討,發掘文學譯介對中國文學現代文學的建

    構與歷史進程。李雪林《報紙副刊對中國現代文學文體現代性轉型影響分析—《晨

    報副刊》為例》35,指出報紙副刊為現代文體的發生提供了載體和物化的條件,

    並分別以小說、雜文、詩歌、戲劇四種主要文體,探討中國傳統文學文體在新時

    期的現代性重構,以及報紙副刊對文學現代性轉型的影響。

    其次,在近代兒童文學方面,主要聚焦於兒童的發現與近代兒童文學的相關

    研究,如朱自強《中國兒童文學與現代化進程》36,闡述中國兒童文學與社會現

    代化進程的互動關係,以及中國兒童文學自身的現代化發展,其中講述五四新文

    學與「兒童本位」論的現代性和意義,並比較周氏兄弟的兒童觀、討論周作人的

    兒童心性,作者更將周作人比作「中國兒童文學的普羅米修斯」,使筆者對於周

    作人於兒童文學方面的成就有更開闊的理解。方麗娟《被發現的兒童:中國近代

    32 賴斯捷:《《晨報副刊》與現代中國文學的發生和流變》(長沙市:湖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

    學碩士論文,2004 年)。 33 陳黨:《《晨報副刊》與啟蒙文學》(瀋陽市:遼寧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 年)。 34 封梨梨:《從《晨報副刊》看文學譯介對中國新文學的影響》(瀋陽市:遼寧師範大學中國現當

    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 年)。 35 李雪林:《報紙副刊對中國現代文學文體現代性轉型影響分析—《晨報副刊》為例》(撫州市:

    東華理工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2 年)。 36 朱自強:《中國兒童文學與現代化進程》(杭州市: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00 年 12 月)。

    9

  • 周作人兒童文學研究—以《晨報副鎸》為核心

    兒童文學拓荒史》 37則將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發源於新文化運動的五四時期為論

    點,首先論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形成原因與文壇概況,再由兒童文學理論、翻譯、

    編輯與創作的全面性成果,加以討論魯迅、周作人、茅盾、冰心、葉聖陶、鄭振

    鐸等人對兒童文學努力之處。本書對於理解五四時期兒童文學的發展背景有著奠

    基的作用。王黎君《兒童的發現與中國現代文學》38 一書亦對兒童文學研究有重

    要的認識與啟發,諸如兒童觀的歷史演進、兒童視角的呈現、兒童形象的建立、

    文體與精神方面,提供筆者對於文學中的兒童有更多的思索空間。學位論文部份

    如:黃馨霈《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的開創與轉變——以五種重要報紙、刊物為考察

    對象的研究》39,以中國近代報刊為研究文本討論兒童文學議題,藉《小說月報》、

    《文學週報》、《晨報副鎸》、《文學》月刊、《小朋友》週刊為研究對象,其研究

    切入點值得學習,且黃馨霈亦以「土之盤筵」譯作來講述周作人的兒童文學理念,

    然而,筆者以為周作人於《晨報副鎸》仍有其他主題專欄能證實其理念,此乃本

    論文欲補足及探討之處。加諸楊淑華〈兒童文學發展簡史〉40、梁雯晶《成為「新

    國民」──近代中國兒童形象的建構(1895-1937)》41、方麗娟《中國五四時期之

    兒童文學研究》42、高小雯《五四時期文學研究會與現代兒童觀的塑造》43等論文

    對於兒童及其文學的發展歷程皆有豐富的陳述,吳雲鳳《豐子愷圖文創作中的兒

    童世界研究》44中關於周氏兄弟引介西方兒童學的篇章得參閱。此外,關於兒童

    37 方麗娟:《被發現的兒童:中國近代兒童文學拓荒史》(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5 年 5 月)。 38 王黎君:《兒童的發現與中國現代文學》(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年 8 月)。 39 黃馨霈:《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的開創與轉變——以五種重要報紙、刊物為考察對象的研究》(臺

    北市: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年)。 40 楊淑華:〈兒童文學發展簡史〉,《師院通識教育「兒童文學課程教材編撰」專案報告》(1996

    年)。 41 梁雯晶:《成為「新國民」──近代中國兒童形象的建構(1895-1937)》(嘉義縣:國立中正大

    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年)。 42 方麗娟:《中國五四時期之兒童文學研究》(臺北市: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 年)。 43 高小雯:《五四時期文學研究會與現代兒童觀的塑造》(臺北市: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2006 年)。 44 吳雲鳳:《豐子愷圖文創作中的兒童世界研究》(花蓮縣: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8 年)。

    10

  • 第一章 緒論

    文學翻譯的研究,如:方筱華《魯迅的兒童文學觀研究-童話譯作的實踐考察》45

    是以魯迅的童話譯作為考察範圍,並討論其文學觀與人學思想為切入視角,歸納

    魯迅的兒童文學觀有四個主要概念,分別是「愛與真實」、「反奴性,倡獨立」、「科

    學與人性兼顧」、以「希望」為信念的兒童文學觀,作者認為這四個觀念不僅體

    現在魯迅的童話譯作中,在魯迅其他創作中亦反覆申論,是魯迅重要的思想價

    值。李畹琪《王爾德童話中譯本隱含之翻譯觀與兒童文學觀》46分析翻譯王爾德

    作品的背景及各階段譯文的差異,並整理兒童文學翻譯理論以及「翻譯」與「改

    寫」之間的界線,探討其中的翻譯特色及作用為何。李宥儒《二十世紀初期安徒

    生故事中文翻譯—— 以文學研究會主要刊物《小說月報》、《婦女雜誌》、《文

    學週報》為研究範圍》47先介紹文學研究會、安徒生及其創作,再說明文學研究

    會和《小說月報》的關係,進而討論由文學研究會主導下引起的安徒生翻譯熱潮。

    其中,趙景深作為翻譯安徒生作品數量最多的譯介者,論文中另闢章節對趙景深

    的譯文加以分析其譯文特色。以上論文對於筆者後續討論周作人、趙景深譯介作

    品有很大的助益。

    最後,在關於周作人及趙景深的相關研究部分,首先梳理周作人的生平與創

    作經歷,是藉由張菊香、張鐵榮編著《周作人年譜》48、錢理群《凡人的悲哀:

    周作人傳》49、倪墨炎《中國的叛徒與隱士:周作人》50、孫郁:《周作人和他的

    苦雨齋》51、止庵《周作人傳》52、孫郁《魯迅與周作人》53、止庵《苦雨齋識小》54

    45 方筱華:《魯迅的兒童文學觀研究 -童話譯作的實踐考察》(嘉義縣: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

    文,2013 年)。 46 李畹琪:《王爾德童話中譯本隱含之翻譯觀與兒童文學觀》(臺東縣: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

    學研究所,2002 年)。 47 李宥儒:《二十世紀初期安徒生故事中文翻譯——以文學研究會主要刊物《小說月報》、《婦女

    雜誌》、《文學週報》為研究範圍》(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年)。 48 張菊香、張鐵榮編著:《周作人年譜》(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年)。 49 錢理群:《凡人的悲哀:周作人傳》(臺北市:業強出版社,1991 年 10 月)。 50 倪墨炎:《中國的叛徒與隱士:周作人》(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年 5 月)。 51 孫郁:《周作人和他的苦雨齋》(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年 7 月)。 52 止庵:《周作人傳》(濟南市: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 年 1 月)。 53 孫郁:《魯迅與周作人》(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年 7 月)。 54 止庵:《苦雨齋識小》(北京市:東方出版社,2002 年 3 月)。

    11

  • 周作人兒童文學研究—以《晨報副鎸》為核心

    耿傳明《周作人的最後 22 年》55等書,以年譜或傳記的形式呈現周作人的生平及

    其創作歷程,使筆者對研究對象有清楚的認識後,再翻閱前輩學者們研究周作人

    相關的著作,諸如舒蕪《周作人的是非功過》56一書,先論述周作人的文化心態、

    婦女論、文藝思想、散文藝術等方面,再談及魯迅和周作人兄弟關係間的變化與

    思想相似處。劉緒源著《解讀周作人》57是以周作人散文為研究對象,討論魯迅

    與周作人文章風格的異同、周作人與同時代散文家林語堂、梁實秋、豐子愷的區

    別,並論述周作人的學生俞平伯、廢名的散文特色以及周作人散文的師承等,都

    有深入獨到的見解。蘇文瑜(Susan Daruvala)《周作人:自己的園地》58研究魯迅

    與周作人作品所呈現的文化建構,並分析日本文化對周作人的影響,論述周作人

    文學寫作背後的美學建構,以及周作人決定使用小品文形式的過程,最後以尋根

    作家的美學為全書作總結。錢理群《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講》59討論周作人的性心

    理研究、兒童學、童話學、神話學研究,對於筆者探討周作人兒童觀的建立有所

    依據,本書還講述周作人散文、文藝批評、翻譯理論以及同時代知識分子、文學

    社團的交流,錢理群於十年後出版的《周作人論》60,在作者以往研究的基礎上

    開展更多可能性,本書內容增加魯迅與周作人之間文學觀、人生哲學的比較,並

    考察周作人與東、西方文化之間的關係,以及周作人後期思想研究,總結周作人

    在文學與文化研究各方面的貢獻。

    此外,以周作人為研究對象的學位論文,則有:賴玲華《周作人前期散文之

    研究》 61 、范雅清《人的「發現」─五四時期周作人反禮教思想之研究

    55 耿傳明:《周作人的最後 22 年》(北京市: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年 4 月)。 56 舒蕪:《周作人的是非功過》(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年 4 月)。 57 劉緒源:《解讀周作人》(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 年 6 月)。 58 〔英〕蘇文瑜(Susan Daruvala)著,陳思齊、凌曼苹譯:《周作人:自己的園地》(臺北市:麥

    田,城邦文化出版,2011 年 3 月)。本書另有大陸譯本,書名為《周作人:中國現代性的另類選

    擇》。〔英〕Susan Daruvala 著、康凌譯:《周作人:中國現代性的另類選擇》(上海市:復旦大學

    出版社,2013 年 4 月)。 59 錢理群:《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講》(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 年 10 月)。 60 錢理群:《周作人論》(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年 10 月)。 61 賴玲華:《周作人前期散文之研究》(臺北市: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3 年)。

    12

  • 第一章 緒論

    (1918-1928)》62、蕭雁芳《人的文學─周作人「人生」文學與言志文學觀的探討》63、

    戴嘉辰《魯迅、周作人民間文學理論研究》64、彭明偉《五四時期周氏兄弟的翻

    譯文學之研究》65、邵立宜《論周作人思想中的個人主義》66、張郅忻《周作人晚

    期散文研究(1949-1967)》67、肬黑茜《周作人文學思想與日本關係研究》68、李

    京珮《《語絲》文人群及其散文研究》69、林秋彣《周作人《語絲》的理念、實踐

    及影響研究》70,以上篇章是筆者寫作時參閱的論文資料,由於周作人的相關研

    究資料數量繁多,若欲進一步深入理解,可參考張菊香、張鐵榮編著《周作人研

    究資料》71以及徐從輝編《周作人研究資料:全二冊》72,書中附有周作人著譯年

    表以及研究資料索引,得以提供研究者參照文本與研究資料。

    在趙景深相關研究資料方面,臺灣目前較少專論趙景深的論文,筆者參考大

    陸學者的研究文章,如胡淑娟〈趙景深與魯迅交游考〉73、〈趙景深與北新書局〉74

    以及李云〈趙景深與魯迅作品的研究與傳播〉75等文章考察魯迅與趙景深從北新

    書局開始的交流,並藉由書信、日記、趙景深對魯迅的回憶錄以及作品的評價文

    章,了解趙景深對魯迅及其作品的傳播與研究。王學振〈趙景深與冰心作品的傳

    62 范雅清:《人的「發現」─五四時期周作人反禮教思想之研究(1918-1928)》(臺北市:國立政

    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4 年)。 63 蕭雁芳:《人的文學─周作人「人生」文學與言志文學觀的探討》(南投縣:國立暨南大學中

    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 年)。 64 戴嘉辰:《魯迅、周作人民間文學理論研究》(花蓮市: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2 年)。 65 彭明偉:《五四時期周氏兄弟的翻譯文學之研究》(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07 年)。 66 邵立宜:《論周作人思想中的個人主義》(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 67 張郅忻:《周作人晚期散文研究(1949-1967)》(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0 年)。 68 肬黑茜:《周作人文學思想與日本關係研究》(臺北市: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

    年)。 69 李京珮:《《語絲》文人群及其散文研究》(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

    年)。 70 林秋彣:《周作人《語絲》的理念、實踐及影響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

    士論文,2014 年)。 71 張菊香、張鐵榮:《周作人研究資料》(河北省: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年)。 72 徐從輝編:《周作人研究資料:全二冊》(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年 1 月)。 73 胡淑娟:〈趙景深與魯迅交游考〉,《中國文學研究》02 期(2012 年 4 月)。 74 胡淑娟:〈趙景深與北新書局〉,《文藝評論》05 期(2016 年 5 月)。 75 李云:〈趙景深與魯迅作品的研究與傳播〉,《青年文學家》23 期(2017 年 8 月)。

    13

  • 周作人兒童文學研究—以《晨報副鎸》為核心

    播、研究〉76一文討論趙景深對於冰新作品的傳播和研究,例如趙景深將冰心的

    作品與其他作家相比較以凸顯冰心創作的特色,更以心理分析批評冰心作品,文

    中描述趙景深以推出冰心著述、選編教科書、撰寫論著等方式來推動冰心作品的

    傳播和研究,令我們看見趙景深擔任成功的出版者面貌。劉錫誠〈中國民間文藝

    學史上的俗文學派——鄭振鐸、趙景深及其他俗文學派學者論〉77一文以及李英

    所著〈鄭振鐸和趙景深的俗文學研究〉78 是從俗文學的角度分析趙景深及其他知

    識分子的貢獻,而趙景深之所以成為俗文學研究大家,除了個人的研究喜好,鄭

    振鐸對他的引領和影響更是功不可沒,文中探討鄭振鐸和趙景深的交往,以及二

    人於俗文學的研究成果,趙景深又是如何繼承、發展鄭振鐸的俗文學觀。若要更

    深入理解這方面的討論,可參閱李英博士論文《趙景深和 20 世紀俗文學研究》79,

    其中論述胡適、魯迅、周作人、鄭振鐸等人對趙景深俗文學研究的影響,再分述

    趙景深於戲曲、小說、民間文學(童話、彈詞、鼓詞)方面的成就,將趙景深的

    俗文學研究放在 20 世紀俗文學發展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給予趙景深俗文學研

    究一個客觀的定位。在翻譯兒童文學部分,李紅葉〈趙景深的安徒生童話翻譯與

    研究〉80一文對於趙景深以成人心態解讀安徒生童話的思路提出重視、張珍〈文

    本中的心靈體驗——趙景深對安徒生童話的研讀〉81討論趙景深關注於童話的心

    靈淨化作用,認為趙景深所翻譯的作品側重於主角心靈、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學

    位論文方面,伍麗潔《趙景深翻譯對兒童文學創作的影響研究》82主要是從譯介

    學的角度探討趙景深兒童文學翻譯與創作的相互關系,並藉由趙景深的譯介作品

    《安徒生童話》和創作作品《小朋友童話》來論證他的翻譯主張及特點,進一步

    76 王學振:〈趙景深與冰心作品的傳播、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05 期(2013 年 5 月)。 77 劉錫誠:〈中國民間文藝學史上的俗文學派——鄭振鐸、趙景深及其他俗文學派學者論〉,《廣

    西師範學院學報》02 期(2004 年 5 月)。 78 李英:〈鄭振鐸和趙景深的俗文學研究〉,《中國文學研究(輯刊)》01 期(2016 年 6 月)。 79 李英:《趙景深和 20 世紀俗文學研究》(上海市: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 年)。 80 李紅葉:〈趙景深的安徒生童話翻譯與研究〉,《衡陽師範學院學報》04 期(2005 年 8 月)。 81 張珍:〈文本中的心靈體驗——趙景深對安徒生童話的研讀〉,《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02 期(2010 年 6 月)。 82 伍麗潔:《趙景深翻譯對兒童文學創作的影響研究》(重慶市:西南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

    士論文,2012 年)。

    14

  • 第一章 緒論

    探討其童話譯介對自身創作的影響。陳文娟《趙景深在翻譯《安徒生童話》過程

    中的自我造型及其影響》83主張將譯者置身於社會歷史環境中進行研究,並以此

    方法考察趙景深在翻譯安徒生童話過程中的自我造型,形塑力量包括家人、友人

    及社會的影響,形成趙景深的兒童文學觀和對安徒生童話的觀點,再加上社會意

    識形態、詩學、文化觀念,以及讀者的期待、喜好等形塑,進而影響趙景深的選

    材和翻譯內容,亦即譯者於翻譯選材到譯本完成的過程,皆是在進行自我造型。

    以上根據本論文欲探討的議題與範圍,梳理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皆為研究

    參考不可或缺的文獻。然筆者發現,僅少數研究是以近代報刊見兒童文學的發

    展、亦較無研究討論《晨報副刊》中的兒童文學作品;在周作人研究方面,未見

    以報刊為主要研究文本、更無從報刊專欄中見周作人選材與編排的討論,兒童文

    學觀之於報刊的討論亦如是。故本論文以《晨報副鎸》為核心文本,探討周作人

    兒童文學觀於此的展現,盼為《晨報副鎸》、周作人兒童文學研究作一補述,此

    乃本論文的研究核心與價值之處。

    第四節 章節概述

    本論文共分五章,除緒論、結論外,正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旨趣,確立研究的範圍、步驟與方法,接

    著梳理相關的研究文獻。

    第二章〈近代兒童文學的發展與翻譯:以《晨報副鎸》為核心〉先說明「兒

    童」的定義,再概述近代兒童文學的發展,並聚焦於本論文的核心文本—《晨報

    副鎸》,爬梳其中所刊登的兒童文學翻譯作品,將作品分為社會現實與科學文藝

    兩大類,藉以得知當時的傳播媒介欲傳達予人們的觀念。

    第三章〈童心、童話與對話:從周作人到趙景深〉論述周作人及其兒童文學

    83 陳文娟:《趙景深在翻譯《安徒生童話》過程中的自我造型及其影響》(長沙市:湖南大學英語

    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13 年)。

    15

  • 周作人兒童文學研究—以《晨報副鎸》為核心

    觀,透過他深具童心的性格,討論其關注、研究、提倡兒童文學的緣起。再看到

    他以「童話」作為兒童文學研究的開展,並論述他的兒童文學觀為何。接著透過

    「童話的討論」內容,得以理解周作人與趙景深對於「童話」概念的表述。

    第四章〈兒童文學的理想與實踐:《晨報副鎸》中的周作人〉探討周作人選

    擇將文章刊登於《晨報副鎸》之原由,並藉由「自己的園地」、「綠洲」主題專欄,

    梳理其中與兒童文學相關的論述內容。同時以「土之盤筵」主題專欄中的兒童文

    學翻譯作品,根據其內容歸納為童話與兒童劇本、科學故事兩個類型,察見周作

    人兒童文學觀於《晨報副鎸》之實踐。

    第五章以上述章節作為論述基礎,總結本論文的研究成果,並檢討需要改進

    的部分,以及周作人研究、中國近代報刊研究於未來的展望與發展空間。

    16

  • 第二章 近代兒童文學的發展與翻譯:以《晨報副鎸》為核心

    第二章 近代兒童文學的發展與翻譯:

    以《晨報副鎸》為核心

    本章共分三節。第一、二節講述現今對於「兒童」的定義,再從近代知識分

    子看待「兒童」的概念,進而談論當時的「兒童觀」、「兒童文學觀」是如何被發

    現且逐漸受到重視,「兒童文學」又是如何發展起來的;第三節爬梳《晨報副鎸》

    中的兒童文學翻譯作品,探討其關注作家、文學類型以及選擇翻譯作品的涵義。

    第一節 發現「兒童」

    要談及兒童問題,首當釐清兒童的定義及年齡的劃分,若以瑞士心理學家皮

    亞杰(Jean Piaget,1896—1980)所提出的「認知發展階段論」來看,個體從出生

    到青少年的成長期間,其認知發展具有呈現連續階段性變化的特徵,0 至 2 歲為

    感覺運動期、2 至 7、8 歲為前運思期、7 至 11、12 歲為具體運思期、11 歲以上

    為形式運思期。1就法定年齡來看,依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所指

    兒童係指未滿十二歲之人,2而一般定義年齡十一歲至十九歲為青少年 3。林煥彰

    曾言:

    從一般生理成長和心理發展來了解「兒童」,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廣義的指從

    出生到青年初期(即 1—18歲),包括乳兒期、嬰兒期、幼兒期、童年期、少

    年期和青年初期。另一種狹義的指童年期(即 6—12歲),也是兒童進入小學

    1 Jean Piaget 著,吳福元譯:《兒童心理學》(臺北市:唐山出版社,1987 年 11 月),頁 103。 2 依民國 104 年 12 月 16 日所修正《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一章總則第二條:「本

    法所稱兒童及少年,指未滿十八歲之人;所稱兒童,指未滿十二歲之人;所稱少年,指十二歲

    以上未滿十八歲之人。」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OldVer_Vaild.aspx?PCODE=D0050001 3 F.Philip Rice、Kim Gale Dolgin 原著,黃俊豪、連廷嘉譯:《青少年心理學》(臺北市:學富文

    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年),頁 2。

    17

  • 周作人兒童文學研究—以《晨報副鎸》為核心

    從事正規學習的時期;又稱學齡初期。其特徵是,學習成為兒童的主導活動,

    其認知活動隨學習活動而發生、發展,其顯著的特點是從口頭言語向書面言

    語過渡,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4

    林煥彰認為廣義的兒童是指從出生到青年初期的階段,或者是兒童進入小學從事

    正規學習的時期,由於以上說法並無準確的年齡規範。於此,我們仍未能將「兒

    童」的年齡給予確切的定義,畢竟個人的身體、心理、成長環境各有所異,但我

    們仍可將兒童的定義劃分在青少年期起始之前。且看周作人依兒童學上的分期分

    為四個年齡層,即嬰兒期(一至三歲)、幼兒期(三至十歲)、少年期(十至十

    五歲)和青年期(十五至二十歲)。5由此可見,周作人對於兒童的年齡劃分是

    有著清楚的界定,此觀點對於後續探討周作人兒童文學論述的研究能有所依循。

    我們對兒童年齡的界定範圍有概念之後,再看到時人是如何發現兒童,並且逐漸

    重視兒童的議題。

    「兒童」此一概念其實是這幾世紀以來才開始注意到的,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1931-2003)即認為「童年」的概念是自文藝復興以來,人類最偉大的

    發明之一,且這個概念是一個新興的社會產物,他於《童年的消逝》一書曾言:

    如果將兒童(children)視為七歲至十七歲中間的一個需要特別養育和保

    護的特殊團體,並且相信他們的本質與成人不同,那麼我們就有許多證據

    證明兒童的概念的歷史少於四百年。以美國人所了解的方式來指涉兒童的

    話,童年的現象大概只有一百五十年的歷史。6

    從上述引文得知「兒童」之於西方也不過是幾世紀前的發現,尤其在文藝復興之

    後,人文主義與個性主義備受重視,加上醫療技術日漸發達,使兒童存活率提高,

    4 林煥彰:《童心.夢想兒童文學的想法》(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14 年 10 月),頁 18。 5 周作人:〈兒童的文學〉演講內容刊登於《新青年》第八卷第四號(1920 年 12 月 1 日)。 6 〔美〕Neil Postman 著,蕭昭君譯:《童年的消逝》(臺北市:遠流出版,1994 年),頁 5。

    18

  • 第二章 近代兒童文學的發展與翻譯:以《晨報副鎸》為核心

    諸多原因參雜之下,使得人們逐漸重視「兒童」此一群體。在中國方面,周作人

    於〈人的文學〉曾言:

    歐洲關於這「人」的真理的發見,第一次是在十五世紀,於是出了宗教改

    革與文藝復興兩個結果。第二次成了法國大革命,第三次大約便是歐戰以

    後將來的未知事件了。女人與小兒的發見,卻遲至十九世紀,才有萌芽。

    古來女人的位置,不過是男子的器具與奴隸。中古時代,教會裡還曾討論

    女子有無靈魂,算不算得一個人呢。小兒也只是父母的所有品,又不認他

    是一個未長成的人,卻當他作具體而微的成人,……中國講到這類問題,

    卻須從頭做起,人的問題,從來未經解決,女人小兒更不必說了。7

    周作人提出「人的發現」、「兒童的發現」等觀念,在近代中國可謂「先行者」,

    其認為中國也應該開始注意這個議題,出於人道主義思想,提倡兒童應有自己獨

    立的人格與生活,是完全的個體,應予以充分的尊重與關懷。周作人於〈祖先崇

    拜〉一文中談到:

    我不信世上有一部經典,可以千百年來當人類的教訓的,只有記載生物的

    生活現象的 Biology(生物學)才可供我們參考,定人類行為的標準。在自

    然律上面,的確是祖先為子孫而生存,並非子孫為祖先而生存的。……我

    們切不可崇拜祖先,也切不可望子孫崇拜我們。尼采說:「你們不要愛祖

    先的國,應該愛你們子孫的國……你們應該將你們的子孫,來補救你們自

    己為祖先的子孫的不幸。你們應該這樣救濟一切的過去。」所以我們不可

    不廢去祖先崇拜,改為自己崇拜——子孫崇拜。8

    7 周作人:〈人的文學〉,《新青年》第 5 卷第 6 號(1918 年 12 月 15 日)。 8 周作人:〈祖先崇拜〉,《每周評論》第 10 期(1919 年 2 月 23 日)。

    19

  • 周作人兒童文學研究—以《晨報副鎸》為核心

    上述引文可見周作人進一步談論「兒童」的重要性,由於中國幾千年以來的孝道

    文化已深耕於人們心中,周作人重新審視封建社會中的家庭關係,並提出「祖先

    崇拜」與「長者本位」的質疑,他以進化論的觀點闡述道:「要報生我者的恩,

    那便應該更加努力做人,使自己比父母更好,……我們所感謝的,正因為古時的

    文化來了又去,祖先生了又死,能夠留下現在的文化和我們—現在的文化,將來

    也是來了又去,我們也是生了又死,能夠留下比現時更好的文化和比我們更好的

    人。」9周作人以生物學看待人類歷史,祖先代表著過去,自己代表著現在,子

    孫代表著未來,藉此批判那些以為過去比現在好的觀點,因此我們不應崇拜祖

    先,應該崇拜現在的自己,特別應該崇拜代表未來的子孫。另外,反對傳統孝道

    觀念者還有胡適主張的「無後主義」,見其〈我的兒子〉一詩言:

    我實在不要兒子,兒子自己來了。

    無後主義的招牌,於今掛不起來了。

    譬如樹上開花,花落偶然結果。

    那果便是你,那樹便是我。

    樹本無心結子,我也無恩於你。

    但是你既然來了,我不能不養你教你。

    那是我對人道的義務,並不是待你的恩誼。

    將來你長大時,莫忘了我怎教訓兒子。

    我要你做個堂堂正正的人,不要你做我孝順的兒子。10

    胡適認為父母對子女並無恩澤,只有義務與責任,且不求後輩的回報,只希望他

    們往後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魯迅也認為父母無恩於兒女,在〈我們現在怎樣做

    父親〉一文開篇即提到:

    9 周作人:〈祖先崇拜〉,《每周評論》第 10 期(1919 年 2 月 23 日)。 10 胡適:〈我的兒子〉,《每周評論》第 33 期(1919 年 8 月 3 日)。

    20

  • 第二章 近代兒童文學的發展與翻譯:以《晨報副鎸》為核心

    我作這一篇文的本意,其實是想研究怎樣改革家庭;又因為中國親權重,

    父權更重,所以尤想對於從來認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父子問題,發表一點意

    見。……他們以為父對於子,有絕對的權力和威嚴;若是老子說話,當然

    無所不可,兒子有話,卻在未說之前早已錯了。11

    上述引文可見魯迅批判「父為子綱」的封建思想,陳述中國自古以來對於父權的

    不可忤逆性,並接著以生物進化的概念闡述道:

    生命何以必需繼續呢?就是因為要發展,要進化。個體既然免不了死亡,

    進化又毫無止境,所以只能延續著,在這進化的路上走。……前者的生命,

    應該犧牲於他。但可惜的是中國的舊見解,又恰恰與這道理完全相反。本

    位應在幼者,卻反在長者;置重應在將來,卻反在過去。前者做了更前者

    的犧牲,自己無力生存,卻苛責後者又來專做他的犧牲,毀滅了一切發展

    本身的能力。12

    魯迅以生物進化的概念說明後者、將來的重要性,提倡以「幼者本位」取代「長

    者本位」,接著論述道:「『父子間沒有什麼恩』這一個斷語,實是招致『聖人

    之徒』面紅耳赤的一大原因。他們的誤點,便在長者本位與利己思想,權利思想

    很重,義務思想和責任心卻很輕。以為父子關係,只須『父兮生我』一件事,幼

    者的全部,便應為長者所有。尤其墮落的,是因此責望報償,以為幼者的全部,

    理該做長者的犧牲。」13魯迅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中所批判、呼籲的

    「幼者本位」,可謂是從〈狂人日記〉中所呼喊「救救孩子」口號的延伸。

    11 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刊載於《新青年》第 6 卷第 6 期(1919 年 11 月)。 12 同前註。 13 同前註。

    21

  • 周作人兒童文學研究—以《晨報副鎸》為核心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中國社會受到法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

    1718)提倡尊重兒童的觀念之外,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

    的物種進化論亦影響著時人對於兒童的看法,周作人曾言:

    照進化說講來,人類的個體發生原來和系統發生的程序相同,胚胎時代經

    過生物進化的歷程,兒童時代又經過文明發達的歷程;所以兒童學上的許

    多事項,可以借了人類學上的事項來作說明。14

    上述引文得知,周作人以人類學與進化論的角度理解「兒童」此一群體,前面提

    及魯迅的〈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亦是運用了進化論的觀點說明幼者的重要

    性。是時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來華講學 15,杜

    威倡導的「兒童本位論」主張教育者要站在兒童的立場,以兒童為中心來思考教

    育議題,使中國當時致力於改革兒童觀的學者因此理解兒童的心理,進而闡釋兒

    童文學所必須具備的要素為何。

    周作人認為應使人們發現兒童的獨立存在性,接續才能進一步延伸討論與兒

    童相關的其他議題,諸如兒童教育、兒童文學、學校制度等。見其〈蒙氏教育法

    的研究序〉一文所述:

    兒童這樣東西原是古已有之的,但歷來似乎都不知道,雖然他們終日在大人

    們的眼前……直至很近的近世,而且還在夷地,這才被人家發見,原來世上

    有一種所謂兒童的物事,與人及女人的發見並稱為三大發見之一。這種發見

    本來與一切的發見一樣,並不怎麼希奇,只是把原來就在那裡就是如此的東

    西看見了而已,但是看見不打緊,卻不免因此總發生了若干的大小影響。

    14 周作人:〈兒童的文學〉演講內容刊登於《新青年》第八卷第四期(1920 年 12 月 1 日)。 15 杜威來華講學期間為 1919 年 4 月 30 日至 1921 年 7 月 11 日。參閱胡適:〈杜威先生與中國〉

    一文,原載於《東方雜誌》第 18 卷第 13 號(1921 年 7 月 10 日)。又載於《民國日報•覺悟》副

    刊 1921 年 7 月 13 日。

    22

  • 第二章 近代兒童文學的發展與翻譯:以《晨報副鎸》為核心

    少數的明智的教育家與學者承認兒童是靈長類的一種小動物,並不是縮小了

    的成人,把他另眼看待,其結果是發生了幼稚園的制度與兒童學的研究。16

    《蒙氏教育法》是張雪門(1891-1973)所編義大利蒙德梭利女士(Maria Tecla

    Artemisia Montessori,1870-1952)發表的教育法,周作人作序時仍先提及兒童的

    被發現,後再談兒童教育法。因此,探討與兒童相關的議題時,應先由兒童的發

    現與獨立性著手,再延伸至及其他範疇,始得看出完整的兒童文學研究鋪敘與發

    展脈絡。

    以上對於「兒童」的界定與「兒童觀」有所確立後,再看到「兒童文學」是

    如何發展起來的。首先,根據王泉根《現代中國兒童文學主潮》一書中所述:

    一部兒童文學發展史,就是成年人「兒童觀」的演變史。有什麼樣的兒童

    觀,就有什麼樣的兒童命運、地位、權利,也就有什麼樣的兒童文學藝術

    精神和美學品格。17

    依上述引文來看,討論兒童文學之前,勢必要先探討該國成人對於兒童的看法。

    朱自強曾說明兒童觀與兒童文學間的關係:

    兒童觀是成人對兒童生活和心靈世界進行觀照而生成的對兒童生命型態、

    性質的看法和評價,是成人面對兒童所建立的人生哲學觀。兒童觀是兒童

    文學的起點。兒童文學是在人類的兒童觀發生質變時,才能產生的文學樣

    式。而兒童文學產生以後,兒童觀也在制約著兒童文學的發展,決定著兒

    童文學的方向。18

    16 周作人:〈蒙氏教育法的研究序〉,載於《語絲》第 154 期(1927 年 10 月 22 日)。 17 王泉根:《現代中國兒童文學主潮》(重慶市:重慶出版社,2000 年 12 月),頁 3。 18 朱自強:《中國兒童文學與現代化進程》(杭州市: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00 年 12 月),頁

    43。

    23

  • 周作人兒童文學研究—以《晨報副鎸》為核心

    上述提到兒童觀是人們對兒童此一群體的理解、認識與所持觀點,兒童觀與兒童

    文學觀有著緊密的聯繫,兒童文學作家以此為創作的考量,而研究者也依此為衡

    量標準,得以見兒童觀之於兒童文學的重要性。

    第二節 近代兒童文學發展概況

    中國「兒童文學」成為一獨立文學類別,始於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19從前

    以為讓兒童閱讀一般成人的文學作品即可,況且兒童是處於封建社會的禮教與宗

    法制度之下、身為家族延續的產物,並沒有個體自主性可言,僅僅是成人的縮小

    版,周作人曾批判道:「中國向來以為兒童只應該念那經書的,以外並不給預備

    一點東西,讓他們自己去掙扎,止那精神上的饑餓;機會好一點的,偶然從文字

    堆中——正如在穢土堆中檢煤核的一樣——掘出一點什麼來,聊以充腹,實在是

    很可憐的。」20連年幼時所學習的讀物,如《論語》、《孟子》、《三字經》、

    《弟子規》、《小學》等中國傳統的蒙學教育,皆是以封建的制度倫理、道德綱

    常為其教化目的,希冀培養一封建士大夫為教育原則,以今日來看當時所謂的兒

    童讀物,儘管語言較淺顯易讀,但其內容的思想及情趣是與兒童心理差距甚遠

    的。鄭振鐸曾言:「對於兒童,舊式的教育家視之無殊成人,取用的方法,也全

    是施之於成人的。……他們把『成人』所應知道的東西,全都在這個兒童時代具

    體而微的給了他們了。」21不過,中國幾千年以來的文學作品中,竟沒有一篇是

    適合兒童閱讀的嗎?據朱自強《中國兒童文學與現代化進程》一書討論道:

    19 茅盾以署名「江」發表〈關於「兒童文學」〉一文,定義「兒童文學」這名稱始於「五四」時

    代。《文學》第 4 卷第 2 號(1935 年 2 月 1 日)。 20 原載於《晨報副鎸》1923 年 6 月 21 日「綠洲」專欄〈兒童的書〉。又見於胡適等編:《晨報副

    鎸 94》(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4 年),頁 662。 21 鄭振鐸:〈中國兒童讀物的分析〉,刊載於《文學》第 7 卷第 1 號(1936 年 7 月)。

    24

  • 第二章 近代兒童文學的發展與翻譯:以《晨報副鎸》為核心

    面對中國兒童文學的產生這一重大的文學史事件,我們不能採取對細部進

    行孤證的做法,即不能在這裡找到了一兩首適合兒童閱讀,甚至兒童也喜

    歡的詩,如駱賓王的〈咏鵝〉,在那裏找到了一兩篇適合兒童閱讀,甚至

    兒童也喜歡的小說,如蒲松齡的〈促織〉,就驚呼發現了兒童文學。中國

    兒童文學絕不是在上述那些平平常常的日子裡,零零碎碎的孤立而偶然的

    誕生出來的。22

    朱自強討論中國兒童文學是否「古已有之」的問題,認為應該將兒童文學的產生

    視為一個重大的文學史事件,亦如歐洲關於「人」的真理的發現,是需要啟蒙運

    動來推動整個過程的。楊淑華認為:「對於明清以前存在的各類豐富的啟蒙教材,

    充其量只能說是為兒童編寫、作為教育兒童的材料,意味著此時的兒童文學雖有

    存在的實質,卻只是教育的副產品,並無獨立地位。」23因此,以往出現適合於

    兒童閱讀的零星片段,不能將之視為兒童文學的出現與發展,畢竟這些作者在寫

    作時並沒有先認識「兒童」,進而無法體會兒童的閱讀需求,且不是以「兒童」

    為接受主體來創作。張清榮提出:「成人文學或可供兒童欣賞,但不一定能滿足

    兒童需求,不一定適合兒童心性發展,不一定具有正面教育效果,文學工作者有

    義務提供光明、正確、香甜的文學乳汁給予兒童汲取,則『兒童文學』在內容、

    技巧、主旨上顯露其異質性自屬必須。」24除了應該創作適合兒童心性發展的作

    品之外,更強調「兒童文學」是能獨立出來作為一文學類別的。值得留意的是,

    22 朱自強:《中國兒童文學與現代化進程》(杭州市: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00 年 12 月),頁

    57。朱自強繼續闡述道:「古代封建社會的『父為子綱』的兒童觀對兒童的沉重壓迫,使中國兒

    童文學這個胎兒的出生變得格外艱難,需要整個社會來一場轟轟烈烈的變革來助產(正如歐洲關

    於『人』的真理的發現,需要啟蒙運動來幫助擦亮眼睛一樣),因而中國兒童呱呱墜地的那一天,

    就成了歷史上的重大節日。不過,我所說的這個節日並不是生活感覺中的某一天,而是歷史感覺

    中的一個時代,在這個時代裡,中國兒童文學誕生的證據再整個社會隨處可見:在思想領域有舊

    兒童觀的風化,新兒童觀的出現;在教育領域有教育體制、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的革新;在文學

    領域有為兒童所喜聞樂見的新的表現方法的確立;在出版領域有成批的兒童文學作品問世等等。

    這樣一個兒童文學的誕生已成瓜熟蒂落之必然趨勢的時代,只能出現於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之

    中。」 23 楊淑華:〈兒童文學發展簡史〉,摘錄自教育部《師院通識教育「兒童文學課程教材編撰」專案

    報告》(1996 年),頁 17。 24 張清榮:《兒童文學創作論》(臺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年 2 月),頁 16。

    25

  • 周作人兒童文學研究—以《晨報副鎸》為核心

    雖然清末民初時已翻譯了許多外國兒童文學作品,此時期能否視為中國兒童文學

    的起始,仍有討論空間,蔣風曾言:

    當時的譯介受了「西學為用」的影響,旨在「開發民智」、「冀我同胞警醒」,

    向少年一代灌輸愛國主義、民主主義思想,為資產階級革命作輿論宣傳,

    因而愛國、教育、科學等題材譯得最多,出現了諸如「愛國小說」、「科學

    小說」、「教育小說」、「冒險小說」等品類。如梁啓超譯的《十五小豪傑》,

    包天笑改譯的《馨兒就學記》、《愛國幼年會》,林紓譯的《愛國二童子傳》、

    《魯濱遜飄流記》等。25

    上述引文陳述當時認為可供兒童閱讀的譯作,但當時仍缺乏對兒童、兒童文學的

    理解,加上譯介並非以兒童的需求為考量,更多是為了政治及功利的需要。陳宏

    淑曾指出包天笑的譯作優點:「其翻譯的教育『三記』甚為暢銷,分別為《馨兒

    就學記》(1910)、《埋石棄石記》(1912)、《苦兒流浪記》(1915)。此三部書的譯介

    對於晚清的中國具有重要意義,為中國帶入了『現代』」、『兒童』、『教育』等新

    概念。教育小說因而在中國形成一種特殊的文類,民國之後如葉紹鈞(葉聖陶)

    等作家也開始以教育界或兒童生活為題材,創作一系列的教育小說。」26就客觀

    上而言,這些作品豐富了兒童的閱讀題材,但譯介的目的從根本上來說是為了「載

    道」,由原先的載「孔孟之道」改變為載「科學民主之道」27。因此,這些作品對

    當時的中國兒童文學的創作影響相當有限,儘管介紹了外國的兒童讀物,以為足

    25 蔣風主編:《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史》(石家莊市: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1987 年 6 月),頁 14。 26 陳宏淑:〈明治與晚清翻譯小說的譯者意識:以菊池幽芳與包天笑為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二十二卷》01 期(2012 年 3 月)。 27 蔣風:「這些讀物的出現,雖在客觀上豐富了晚清、辛亥時期年幼一代的精神食糧,但對當時

    的中國兒童文學卻沒有起到警醒、感奮的作用,其原因即在於譯介的目的從根本上來說是為了『載

    道』(由原先的載『孔孟之道』改變為載『科學民主之道』),而不是為了服務兒童。所以翻譯者

    無論在選題和翻譯手法上,也不都是從兒童出發,而是按照成年人的意志與審美價值,按照『國

    情』所需,任意增刪、改寫,故絕大多數譯作都成了改頭換面、不中不西的改譯或編譯,有的甚

    至在譯作中隨意加添自己的創作。」蔣風主編:《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史》(石家莊市:河北少年兒

    童出版社,1987 年 6 月),頁 14。

    26

  • 第二章 近代兒童文學的發展與翻譯:以《晨報副鎸》為核心

    以讓兒童閱讀,然而其思想內容及行文敘述也未必合適。蔣風於《中國現代兒童

    文學史》一書闡述道:

    到了「五四」時代根據「兒童本位」的觀點,翻譯不再是為了「載道」而

    是為了兒童,於是出現了煥然一新的變化。不少譯者重新回過頭來,從兒

    童的需要和鑑賞水平出發,把人們原先任意改譯過的作品又作了一次重

    譯,恢復了它們的本來面目。如周作人將劉半農改譯的安徒生童話《洋迷

    小影》(1914年譯)重譯為《皇帝的新衣》,夏丏尊將包天笑改譯的《馨

    兒就學記》重譯為《愛的教育》,趙景深、徐調孚、顧均正等重譯了許多

    被孫毓修、陳家麟等改譯、編譯過的安徒生、格林童話,林紓譯的《海外

    軒渠錄》也被人重譯為《格列佛遊記》與《大人國和小人國》,等等。28

    此時的重譯、改譯是為了能真正使兒童閱讀,期盼兒童從閱讀中體會專屬於兒童

    的閱讀樂趣。因此,中國兒童文學始於五四之後的看法,則是基於五四以前的譯

    作並非以兒童的閱讀需求為主要考量。

    《新青年》雜誌於 1918 年 1 月刊登徵求與婦女、兒童有關的文章,提醒時

    人正視此族群,而且婦女與兒童也有專屬於他們的文學類別與內容。接著,魯迅

    於《新青年》雜誌發表〈狂人日記〉29,批判封建家庭制度的同時,秉持著「救

    救孩子」的吶喊精神,激勵時人重視兒童及兒童文學,希冀藉由文藝創作改造充

    斥著禮教的社會。後續更以諸多篇章如〈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說道:「往

    昔的歐人,對於孩子的誤解,是以為成人的預備;中國人的誤解,是以為縮小的

    成人。」301920 年 10 月 26 日,周作人於北京孔德學校演講〈兒童的文學〉一題:

    「以前的人對於兒童多不能正當理解,不是將他當作縮小的成人,拿『聖經賢傳』

    盡量的灌下去,便將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說小孩懂得什麼,一筆抹殺,不去理

    28 蔣風主編:《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史》(石家莊市: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1987 年 6 月),頁 15。 29 〈狂人日記〉刊登於《新青年》第四卷第五期(1918 年 5 月 15 日)。 30 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刊載於《新青年》第 6 卷第 6 期(1919 年 11 月)。

    27

  • 周作人兒童文學研究—以《晨報副鎸》為核心

    他。」31有意識地宣揚「兒童」的發現與認識,為這場兒童、兒童文學改革拉開

    了序幕。

    綜合上述,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於五四時期正式受到重視,要探討兒童文學

    的議題,必須先理解兒童以及當時的兒童觀,從周作人〈人的文學〉、〈祖先崇拜〉、

    胡適〈我的兒子〉和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等文論入手,他們批判中國傳

    統「祖先崇拜」及「長者本位」的舊思想,宣揚「子孫崇拜」、「幼者本位」的

    新觀念,提倡兒童是獨立的個體,說明兒童的人格與心理特質應當受到尊重。這

    些兒童觀的提倡,進一步影響之後的兒童文學翻譯與創作。值得留意的是,這些

    文論是透過報刊此一新興傳播媒介所刊登的,而報刊的接受者主要為成人,於此

    刊登呼籲重視兒童的新觀念、兒童文學理論及教育性文章,並非僅是將新觀念與

    研究成果訴諸於讀者,更多是希冀藉此媒介引發時人對於兒童文學的認識與關

    注。

    第三節 《晨報副鎸》中的兒童文學翻譯作品

    前面講述中國近代兒童以及兒童文學的發展,接著將聚焦在《晨報副鎸》進

    行探討。然而,兒童文學之於《晨報副鎸》的分類較為含糊,像是小說及新詩等

    文類的刊登,並未特別標註是供給兒童閱讀的,且內容對兒童來說也不太適宜,

    僅有兒童文學翻譯的篇章是明確表現其閱讀接受者為兒童,文章內容是適合兒童

    閱讀的,成人亦能從中獲得閱讀趣味與啟發。因此,本節以兒童文學翻譯作品為

    切入點,在整理、羅列《晨報副鎸》兒童文學翻譯篇章的過程中,得見《晨報副

    鎸》的兒童文學刊登現象。再加諸五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