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西湖印象 - mjib.gov.tw ·...

4
清流月刊中華民國九十八年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五月號 月號 論述 大陸透視 法令天地 資通安全 科技新知 健康生活 生態保育 文與藝 友善校園、快樂學習 其他 嶗山上太多的傳奇和仙跡,有真實,也有杜撰,不必懷抱追根究柢的求知態度,只當尋幽訪勝即可。 嶗山覓仙蹤 嶗山覓仙蹤 ◎ 洪麗玉 詩仙李白曾有詩「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勞山就是嶗山,距山東省的青島市大約四十公里,立於黃海邊,氣勢雄偉,山海交錯,頗有「海 上仙山」之勢,海岸線長達八十多公里,東部和南部緊緊逼靠大海,形成山海相連的險峻景觀;登山看海時,但見海天一色,濤浪拍岸,於是「山海 奇觀」就成為嶗山的稱頌。在歷史上,嶗山曾經稱為牢山、勞山、不其山……等,地陪說,因為善男信女每次上山朝拜時,登上爬下,往返一趟非常 勞累,所以稱為「勞山」,後來加了「山」旁,成為「嶗山」,我覺得他這番說法,比較能夠加深遊客的印象。 在春秋時,嶗山屬於齊國所有,由於歷史悠久,山區遍布許多遺址和古廟;元明清三代的刻石、碑碣,隨處可見。嶗山是道教名山,從春秋到秦漢時 期,就有方士、巫師到此修煉,到了元、明兩代是鼎盛時期;清代依然不衰,直到清末還有17處道觀和二百多位道士,它和青城、茅山,同屬道教聖 地,難怪武俠小說中,一旦這些道長出現,都是來去如風的高手。 太清宮大門 許願池前試手氣 嶗山道教的盛行,讓武當派始祖張三豐在明永樂年間,也前往修道,「三豐洞」是他居住的地方,後來也死在嶗山。嶗山道教的不衰,當然也與 官府維護有關,明成祖曾派人纂校道教的經典《道藏》,明萬曆和清咸豐時,都曾對嶗山恩寵有加,直到大陸解放時,太和觀道士已傳到25世了。雖 然景致幽靜,但因為地處偏僻,又緊臨海隅,一般人不易登攀,所以讓它披上一層神祕色彩,引出無數傳奇故事,憑添它「靈仙寶地」的無數神話。 這處福天洞地雖然含光曖曖,但久而久之還是耀人耳目,因此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對嶗山相繼推崇和神化,蘇東坡更形容「其中多隱君子,可聞 而不見,可見而不可致」,讓隱者、高僧、道長紛紛前往,留下了許多見證的詩文和遊記,流傳於後世;更有鐫刻石碑,豐富了嶗山的內涵,使其名 聲遠播,成為「文武兼備」的名山。在李白詩中的「紫霞」是指祥瑞之氣,它是從何而來呢?地陪說,傳說這股瑞氣是從東方來,所以常說「紫氣東 來」,他指著一扇緊閉的紅門,說「這是嶗山的東方,聽說紫氣就從這道門進來的!」大家聞之一笑,我等這般凡夫俗子,自然無緣目睹紫氣,只有 拍下東門留記了。 在眾多道院中,太清宮的規模最大,建於西漢武帝建元元年(西元前140年),最早只是道人張廉夫建的「三官廟」,到宋太祖時,才有以「三官 殿、三清殿、三皇殿」為主殿的太清宮,所以太清宮至今有兩千多年歷史,它有三個獨立院落,一百五十多間殿宇,看過一殿又一殿,又見過三官大 帝、元始天尊、西王母、神農大帝……,我腦袋瓜已經打結了!不過總算弄清楚「三清」是「玉清、上清、太清」,因為在臺灣常常聽到「太清上 人」或「上清宮」,原來這是道教,讓「佛道不分」的我,至此才略知其中分界,可見不但修道參禪須要慧根,連流派界野之分,也要煞費一番心 思。 傳說紫氣從此東門進來 漢柏針葉和橘色凌霄纏綿的奇景 雄偉建築的道院中,蒼榦高聳入雲,翠葉翳天,許多樹齡已達一、兩千年。三皇殿前有一棵古柏,聽說是創始人張廉夫親手種植,稱為漢柏,原 本有一株凌霄花盤纏攀升,後來被雷擊而毀,沒想到經過一段時日,竟然從古柏半腰間再長新蔓,而且還生機盎然;我仰頭一看,剛勁的漢柏綠葉 中,燦放著串串嬌柔的金色凌霄花,讓我不禁想起「君為女蘿草,妾作菟絲花」的纏綿深情;我想,若不是漢柏對凌霄的不棄,滋養出凌霄再發的泉

Transcript of 惠州西湖印象 - mjib.gov.tw ·...

清流月刊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五五 月號月號

論述 大陸透視 法令天地 資通安全 科技新知 健康生活 生態保育 文與藝 友善校園、快樂學習 其他

嶗山上太多的傳奇和仙跡,有真實,也有杜撰,不必懷抱追根究柢的求知態度,只當尋幽訪勝即可。

嶗山覓仙蹤嶗山覓仙蹤

◎ 洪麗玉

  詩仙李白曾有詩「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勞山就是嶗山,距山東省的青島市大約四十公里,立於黃海邊,氣勢雄偉,山海交錯,頗有「海

上仙山」之勢,海岸線長達八十多公里,東部和南部緊緊逼靠大海,形成山海相連的險峻景觀;登山看海時,但見海天一色,濤浪拍岸,於是「山海

奇觀」就成為嶗山的稱頌。在歷史上,嶗山曾經稱為牢山、勞山、不其山……等,地陪說,因為善男信女每次上山朝拜時,登上爬下,往返一趟非常

勞累,所以稱為「勞山」,後來加了「山」旁,成為「嶗山」,我覺得他這番說法,比較能夠加深遊客的印象。

在春秋時,嶗山屬於齊國所有,由於歷史悠久,山區遍布許多遺址和古廟;元明清三代的刻石、碑碣,隨處可見。嶗山是道教名山,從春秋到秦漢時

期,就有方士、巫師到此修煉,到了元、明兩代是鼎盛時期;清代依然不衰,直到清末還有17處道觀和二百多位道士,它和青城、茅山,同屬道教聖

地,難怪武俠小說中,一旦這些道長出現,都是來去如風的高手。

太清宮大門 許願池前試手氣

  嶗山道教的盛行,讓武當派始祖張三豐在明永樂年間,也前往修道,「三豐洞」是他居住的地方,後來也死在嶗山。嶗山道教的不衰,當然也與

官府維護有關,明成祖曾派人纂校道教的經典《道藏》,明萬曆和清咸豐時,都曾對嶗山恩寵有加,直到大陸解放時,太和觀道士已傳到25世了。雖

然景致幽靜,但因為地處偏僻,又緊臨海隅,一般人不易登攀,所以讓它披上一層神祕色彩,引出無數傳奇故事,憑添它「靈仙寶地」的無數神話。

  這處福天洞地雖然含光曖曖,但久而久之還是耀人耳目,因此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對嶗山相繼推崇和神化,蘇東坡更形容「其中多隱君子,可聞

而不見,可見而不可致」,讓隱者、高僧、道長紛紛前往,留下了許多見證的詩文和遊記,流傳於後世;更有鐫刻石碑,豐富了嶗山的內涵,使其名

聲遠播,成為「文武兼備」的名山。在李白詩中的「紫霞」是指祥瑞之氣,它是從何而來呢?地陪說,傳說這股瑞氣是從東方來,所以常說「紫氣東

來」,他指著一扇緊閉的紅門,說「這是嶗山的東方,聽說紫氣就從這道門進來的!」大家聞之一笑,我等這般凡夫俗子,自然無緣目睹紫氣,只有

拍下東門留記了。

  在眾多道院中,太清宮的規模最大,建於西漢武帝建元元年(西元前140年),最早只是道人張廉夫建的「三官廟」,到宋太祖時,才有以「三官

殿、三清殿、三皇殿」為主殿的太清宮,所以太清宮至今有兩千多年歷史,它有三個獨立院落,一百五十多間殿宇,看過一殿又一殿,又見過三官大

帝、元始天尊、西王母、神農大帝……,我腦袋瓜已經打結了!不過總算弄清楚「三清」是「玉清、上清、太清」,因為在臺灣常常聽到「太清上

人」或「上清宮」,原來這是道教,讓「佛道不分」的我,至此才略知其中分界,可見不但修道參禪須要慧根,連流派界野之分,也要煞費一番心

思。

傳說紫氣從此東門進來 漢柏針葉和橘色凌霄纏綿的奇景

  雄偉建築的道院中,蒼榦高聳入雲,翠葉翳天,許多樹齡已達一、兩千年。三皇殿前有一棵古柏,聽說是創始人張廉夫親手種植,稱為漢柏,原

本有一株凌霄花盤纏攀升,後來被雷擊而毀,沒想到經過一段時日,竟然從古柏半腰間再長新蔓,而且還生機盎然;我仰頭一看,剛勁的漢柏綠葉

中,燦放著串串嬌柔的金色凌霄花,讓我不禁想起「君為女蘿草,妾作菟絲花」的纏綿深情;我想,若不是漢柏對凌霄的不棄,滋養出凌霄再發的泉

源,就應該是凌霄對漢柏的不捨,激發出自身重生的潛能;若要訝嘆萬物求生的強烈本能,我倒寧願看成是凌霄花和古柏的不離不棄哪!

  不斷流傳的故事與神話,一般人只是豎耳聆聽或張口傳遞,聽聽說說就算了,但清代蒲松齡卻「以假亂真」,甚至是「化假為真」,因為他就以

嶗山為背景,在《聊齋誌異》中寫出幾篇小說,其中一篇〈香玉〉就是「就地取材」的愛情故事;他把太清宮前的牡丹花和山茶花,寫成兩位化身的

女神,並與一位書生相戀。由故事背後可以得知,嶗山內不但勁樹如蓋,而且花繁葉茂,尤其牡丹和山茶,更成為地陪介紹的重點,因為兩者已經和

〈香玉〉相得益彰了。

  有柔情也有剛氣,來到一座樓閣,旁邊圍著長長灰牆,但是,在閣前卻有一片是以白牆來嵌鑲,彷彿破洞後再修補,地陪說,這是傳說中道士們

來往的大門,因為他們練有穿牆術,所以把牆當門,進出無礙;我想,應該類似走捷徑,因為道士也講求「經濟效益」吧!每次出門都得辛苦爬山,

也很費時費力,若真能飛簷走壁,又何妨再練穿牆術,以縮短繞走山路的耗費!看來「旁門走道」真是無所不在。

  就這樣一邊遊走山徑,一邊聽地陪說故事,明知道故事有點荒謬,但也另有趣味。走到三清殿,左邊是關岳祠,供奉關公;右邊是岳穆公祠,供

奉岳飛,這是大家熟悉的兩位歷史人物,只是不同年代,能同處一室,真乃「古人今人若流水」啊!殿前牆邊有一處泉水,聽說即使在乾旱季節,也

不會涸竭,所以名為「神水泉」;前面廣場上有一方許願池,地陪說,把錢放在水面,如果沒有下沈,願望就會實現;看到池底散布紙鈔和硬幣,想

必已經有許多願望沉入水底了;團員紛紛掏錢試試運氣──有夢,當下最美,至於能否如願,就交給眾神去操心了。

  嶗山上太多的傳奇和仙跡,有真實,也有杜撰,不必懷抱追根究柢的求知態度,只當是一趟卸下俗務的尋幽訪勝即可。歲月倥傯,有時不必太認

真,不是嗎?

▲Top

清流月刊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五五 月號月號

論述 大陸透視 法令天地 資通安全 科技新知 健康生活 生態保育 文與藝 友善校園、快樂學習 其他

西湖西子比相當,濃?杭州惠淡妝;惠之薴蘿村裡質,杭教歌舞媚君王。

惠州西湖印象惠州西湖印象

◎ 凌順康

  提起西湖,大多數人都會想到浙江杭州西湖。打從南宋遷都臨安(杭州),多年來,這裡一直人文薈萃,豪商巨賈和文人雅士群聚於此,造就了

此地經濟繁榮和文化昌盛;尤其南宋大文豪蘇東坡任杭州知府時,興修水利疏濬西湖,將淤泥填為長堤,廣植垂柳,並於湖中豎立三座石塔,使得西

湖成為風光旖旎的名勝,自然也成了歷代文人筆下描繪、吟詠的對象,也因而名聞四海,成為全中國首屈一指的湖泊勝景。

蘇東坡當年捐俸修築的蘇堤

  比起杭州西湖,廣東惠州西湖雖然面積沒有那麼大,知名度沒那麼高,但是它的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都不亞於杭州西湖,只是杭州西湖占了杭州

政治、經濟高度發展的地理優勢,自古以來名聞中外;惠州西湖雖然同樣具有湖山勝景,但卻顯得純樸內歛多了。

  清代惠州知府吳騫的詩中,曾道出兩者之間的不同:「西湖西子比相當,濃抹杭州惠淡妝,惠之薴蘿村裡質,杭教歌舞媚君王。」意思是說,杭

州有如濃妝艷抹已在吳王宮中歌舞媚惑君王的美女西施,而惠州西湖就像當年還在薴蘿村中淡掃娥眉的村姑西施。

  兩度造訪惠州西湖,都是從深圳前往梅縣途中,經過惠州時順道去的。雖然兩次都未作長時間逗留,但均留有相當深刻的印象。

  惠州位於廣東省東南部,珠江三角洲東北端,地處要衝,從隋代開始,一直都是粵東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重鎮。據文獻記載,惠州西湖是一天然

湖泊,湖中盛產魚、蝦、藕、蒲,當地居民收之甚豐,故名豐湖,南宋以前即有五湖、六橋、八景的記載;蘇東坡被貶到惠州之後,看到豐湖想起了

杭州西湖,乃改其名為西湖,並捐出自己的俸銀修築蘇堤;他在這裡為官的三年多期間,除了蘇堤之外,還籌畫建造了東新橋和西新橋。在遍遊惠州

山水之餘,他寫下兩百多首詩,使得惠州西湖更具知名度。

  進入西湖大門,一開始便是一道長堤,堤岸兩側遍植垂柳和榕樹,綠蔭深處,遊人如織,這就是蘇堤。蘇東坡當年捐俸修築這座長堤,據說並非

為疏濬湖泊,而是為紀念早逝的紅粉知己侍妾王朝雲。讀過文學史的人都知道,蘇東坡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被貶為杭州通判,在杭州為官時,有一次

與文友同遊西湖,召來歌舞伎宴飲尋歡,因而結識舞伎王朝雲;蘇東坡膾炙人口的詩句:「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

妝濃抹總相宜。」就是初識王朝雲所作。王朝雲不僅美麗,且善解人意,詩文俱佳,蘇東坡遂納之為妾。蘇東坡個性耿介豪放,始終未見容於當朝權

貴,杭州為官4年之後又數度遭貶,而且貶得一次比一次遠,身邊眾多僕人、姬妾盡皆散去,只有王朝雲始終不離不棄,跟隨他顛沛流離,吃盡苦頭。

宋哲宗時,蘇東坡被貶到當時還是南蠻之地的惠州,隔年,王朝雲染患重病,一病不起,蘇東坡把她葬在西湖畔的孤山南麓。日日對王朝雲的思念,

化成了夜夢,蘇東坡常夢見她涉水回家看望他和幼子,每次都衣衫盡濕,醒來後極為不忍,便發願修築湖堤;堤成之後,不僅溝通了湖畔南北兩側的

交通,也見證了這段悽婉的愛情故事。

孤山上的蘇東坡像,後方是東坡紀念館 六如亭與王朝雲墓

  過了蘇堤,來到泗洲塔。泗洲塔是座7層石塔,始建於唐代,為紀念泗洲大聖僧伽而建;原為磚木塔,但經歷朝歷代多次損毀而重修,現存的石塔

是明朝萬曆年間修築的,也是惠州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沿著階梯登臨塔頂俯瞰周遭,湖光山色一覽無遺;清風徐來,讓人俗慮盡消,寵辱皆忘。

湖中的孤山因四面環水,儼若杭州西湖的孤山而得名,當年王朝雲死後蘇東坡將她葬在此處,並在墓前修築一座小亭,名為六如亭。據說篤信佛教的

王朝雲臨終前唸著金剛經上的偈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六如,即因此而來。孤山上建有東坡紀念館,館內陳

列有關蘇東坡的題刻、詩詞、文集等,館旁另有蘇東坡石雕塑像一座。這裡舉凡展覽的舊文物和塑像全部都是近年複製的,原有相關舊文物都在文革

時期盡皆損毀。蘇東坡愛竹,紀念館旁的花圃中栽植著各種罕見的竹子,其中有方竹、湘妃竹等,平常難得一見。本想細細觀賞,不料走近一看,竟

發現許多竹子上被遊客以小刀刻上自己的姓名,或某某到此一遊的字樣,真是大殺風景,讓人哭笑不得,東坡有知,想必也會搖頭嘆氣。這讓我想起

不久前野柳女王頭的岩石上被大陸遊客刻畫題字的情景;由此也可看出大陸一般民眾的公德心仍然有待加強。

  過了孤山,穿過九曲橋來到點翠洲。這是湖心的一座小島,島上有亭,名「點翠亭」,在碧波環繞下,紅柱綠瓦掩襯著綠蔭古榕,此為「留丹點

翠」,被列為西湖八景之一。

  再過低平的偃龍橋,來到芳華洲。這裡本來也是一座小島,歲月遞嬗,滄海桑田,孤島現與陸地連接;宋代島上曾建有逍遙堂,蘇東坡經常單獨

來此尋幽,留下了「幽尋本無事,獨往意自長。釣魚豐樂橋,採杞逍遙堂」的詩句。

明代重修的泗洲塔 許願池前試手氣

  接下來是迎仙橋,過橋直行可達元妙觀。元妙觀是道教全真派的道場,最早建於唐代,後經歷代屢毀屢修,遭破壞最慘的一次是1960年代的文革期

間,所有石碑、神像、古文物盡皆被毀而蕩然無存,目前僅山門還依稀可見明代建築風格。雖然中共當局近年為發展觀光全力復舊,但所能見到的,

也只是複製品而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