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S Newsletter__Feb2013

17

description

FCS Newsletter of Feb2013, the lastest newsletter.

Transcript of FCS Newsletter__Feb2013

Page 1: FCS Newsletter__Feb2013
Page 2: FCS Newsletter__Feb2013

   

   

  

事工點滴

在 1 月 6 日的澳大團契會友大會後,新一屆的

職員已經選出,有三位舊有的職員會繼續連任,同時

亦有一位新血上莊。然而,在半年後三位舊有的職員

將會畢業,屆時澳大團契將會剩下一位職員,需要作

出補選,希望團契能夠在這半年期間尋找到合適的人

選,為此職員會亦作出一系列的措施來應對,祈盼大

家亦在禱告中繼續紀念。

相對而言,理工團契的發展卻相對穩定,但畢竟

團契運作不久以及理工嚴重缺乏的大學校園風氣,團

友們仍需要時間去熟悉校園團契的文化與特色。同

時,理工的團友們亦相對地比較繁忙,隨了團契的時

間外,彼此間的接觸與交流都較少,期望能夠透過一

些活動令團友們更加凝聚,亦指望在下一年理工團契

能夠正式登記成為學生會轄下的正式社團。 

踏進 2013 年,今年 FCS 事工發展的方向將會

是:「推動基督徒反思信仰,以行動作回應。」在未來

一年間,FCS 將會舉辦不同的活動來朝著這方向邁

進,包括讀書會、沙龍、研討分享會以及講座等等,

深盼屆時各位都能夠抽空出席,支持事工的發展。

基督徒的工作態度 (打工仔)

每逢年頭,很多公司都會為員工作工作評核,

我公司的評核方式是透過主管和員工各自填寫同一

款工作評核表, 後經面談討論來得出評核結果。這

種方式有一樣很好玩的地方,就是當你和主管對評核

分數持不同意見時,就有很大的爭議。

就以 近一次評核說明,主管在一項目「追求

專業知識態度」上,評定我的分數為 4 分,而我個人

評核為 5 分(滿分為 5 分),我感到很愕然,自覺自己

在追求知識上十分積極,全年都有參加不同課程,理

應得到滿分,而主管的解釋是我很少參加專業課程,

所以需加倍努力。

其實我心裡都不太滿意主管的解釋,但我以一段

聖經提醒自己在工作上應持有的態度(以弗所書第六章

5 至 9 節),教導信徒當有的工作態度。

「你們作僕人的,要懼怕戰兢,用誠實的心聽從

你們肉身的主人,好像聽從基督一般。

不要只在眼前事奉,像是討人喜歡的;要像基督的僕

人,從心裏遵行神的旨意,甘心事奉,好像服事主,

不像服事人。因為曉得各人所行的善事,不論是為奴

的,是自主的,都必按所行的,得主的賞賜。你們作

主人的,待僕人也是一理,不要威嚇他們,因為知道

他們和你們同有一位主在天上;他並不偏待人。」

在這段經文上,我個人的理解是,工作時要小小

心心,要向主人誠實。無論在工作上、時間上或使用

金錢上,都要向主人盡忠誠實。基督徒在世上是基督

的代表,工作時也是代表基督而作,是見證,是為基

督而作,要向基督交代。可是有些基督徒,以為自己

與上司有同等的身分,就拒絕讓上司管理。但聖經教

導我們,工作是為主作見證,也當順服主人如同順服

基督。在工作上為主作見證。好見證的本身就是事奉,

所以要甘心事奉(工作),好像服事主。作善事,遵行

神的旨意,就必按所行的得主的賞賜。

Page 3: FCS Newsletter__Feb2013

「何謂福音?」工作坊分享(二) (事工幹事 金海惜)

 

   

 

從洛桑運動、華福運動、及華人教會的發展看福音

根據偽經《以斯拉四書》14 章的記載,以斯拉喝了一杯由至高者所賜的火紅色液體後,便不停說話四十天,

並由五人輪流記錄, 後寫成了九十四卷書,而前二十四卷書即為我們所認識的舊約聖經。當然,偽經的記述實在

不能引以為信,然而這種聖經的默示寫作手法與我們一貫所認識的某種默寫式的聖靈默示觀其實非常相似;但只要

略懂聖經研究的人,都會明白到聖經形成的過程並不是如此神奇,而是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寫作、編修以及翻譯

後才成為今天我們手上所拿著的聖經。

筆者以此為例,只是想點出有些我們習以為常和毫不懷疑的概念或事實,並不是一直如此或理所當然地存在,

而是經過漫長宗教與神學發展的歲月而漸漸沉澱而成,聖經的形成如此,福音也如是。瞭解箇中的歷史發展進程,

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地認識與反省我們的信仰。這次,筆者繼續與各位分享關浩然傳道於《何謂福音?》工作坊中

所論述的內容。關傳道以社關作為例子,講解華人教會是如何理解福音與社會的關係,並嘗試從洛桑運動、華福運

動、及華人教會的發展來梳解這種取向的緣由。

洛桑信約

洛桑世界福音宣教大會(Lausanne Congress、ICOWE)是全球性的福音派基督教團體,共同聚集探討向世

界各地推廣福音事工所面臨的議題,希望藉由世界各地基督徒「參與全球對話,尋求全球解決方案」。第一屆世界

福音宣教大會於 1974 年在瑞士洛桑舉行,被統稱洛桑福音大會。

《洛桑信約》(The Lausanne Covenant)是第二屆世界福音洛桑會議的宣言,關注的主要是聖經權威、宗教

多元主義、文化相對主義、福音與文化,社會關懷的必須性,捍衛良心自由及無理囚禁,普世教會合作宣教等。《洛

桑信約》中對佈道作出定義:「佈道就是將福音傳揚出來。這福音是照經上所記:耶穌為我們的罪而死,從死裏復

活,掌權的主使我們的罪得赦,而且將釋放我們的聖靈賜給所有悔改相信的人。」它同時亦強調社會關懷的重要性,

說:「儘管與人和好並不等同於與上帝和好,社會關懷也不等同於佈道,政治解放也不等同於救恩,我們還是確信:

福音佈道和社會政治關懷都是我們基督徒的責任。因為這兩方面是我們在神論和人論的教義上,以及我們對鄰舍的

愛和對基督的順服的必要體現。」雖然佈道與社會政治關懷都是必要的,但它又說:「在教會犧牲的事奉中,佈道

是首要的。」不過,它沒有看社關是佈道的工具,並且關心文化建設,說:「教會也必須致力於改造並且充實文化,

這一切都是為了上帝的榮耀。」

《洛桑信約》在教會的社會參與上是積極的。在關於自由與逼迫的部份,它說:「上帝賦予每個政府的責任是

維護和平、公正與自由,使教會可以順服上帝、服事主基督、不受攔阻地宣揚福音。所以我們要為國家的領袖祈禱,

並且呼籲他們根據上帝的旨意和《世界人權宣言》的聲明,確保思想與良知的自由,以及實踐和傳揚宗教信仰的自

由。我們也深切地關注那些遭受不公正囚禁的人,尤其是那些為耶穌作見證而受苦的人。我們承諾,要為他們的自

由而祈禱和努力;同時,我們也不因他們的遭害而膽怯。上帝正幫助我們,不管要付多大的代價,我們都要反對不

公正的事,並且忠於福音。我們也不可忘記耶穌的警告︰逼迫是不可避免的。」在這段說話中,教會的社會任務包

括呼籲政權確保思想和良知自由,也為一切受不公正囚禁的人得自由而努力,並不局限於關注宗教自由。受洛桑運

動的啟發而產生的華福運動,卻有不同的理解。

Page 4: FCS Newsletter__Feb2013

 

   

  

華福運動

1974 年世界福音派領袖在瑞士洛桑舉行的世界福音會議,讓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教會領袖聚首,他們

認同要集結華人教會的力量參與宣教,於是發起了世界華人福音運動(下稱「華福」),並於 1976 年在香港召開第

一次「世界華人福音大會」。華福運動的觀點也頗能反映七八十年代香港華人福音派教會的關懷和觀點,澳門教會

亦普遍受鄰埠香港所影響,其神學向度大致與香港相同。

雖然華福的領袖一致推崇洛桑運動,並直認是洛桑運動的果子,但華福運動其實在一些重要的地方上,是對

洛桑運動的反動, 明顯莫過於在教會的社會關懷責任上。《華福宣言》這樣說,「…但人蒙昧無知,不會尋求救恩,

教會必須主動的傳揚耶穌基督恩惠的福音,拯救失喪的靈魂。…教會的基本責任是傳福音救靈魂,但要讓世人明白

神無限的愛,教會亦當以身作則,顯出愛心的見證,擴大對社會的影響。…所以社會福利工作,有的是教會可以作

的,有的是站在基督徒公民立場應當作的,不論是教會或是基督徒個人,都可藉著對社會的關懷,為福音鋪路,加

強教會對社會的影響。…使教會更受到尊重,使福音更有效地展開。」「…雖然其他附屬性事工,如醫療、周濟、社

會福利及教育事業等,期間亦有助於福音的廣傳;但絕不可代替傳福音的基本工作。」在這兩段引文裡,我們可以

看到華福否定了社會責任是教會必須的工作,只視為可以作的,並且有些不是因為信仰而作,只是基督徒站在「公

民立場」上才算是應當作的,換言之,被算成一個世俗觀點的行動。至於社會關懷與服務,則被視為達成救靈魂這

傳福音目的之工具,是為了替福音鋪路而作的,使教會更受到外界尊重。這裡背後的想法,是社會如果尊重教會,

福音就會更有效地展開。相對之,《洛桑信約》卻提醒我們,「逼迫是不可避免的。」在教會對政權的責任上,《洛

桑信約》提醒教會有責任呼籲政權保障思想和良知自由,並為受不公正囚禁的人的自由努力,而在《華福宣言》裡,

這些都不在了。

關傳道在上一工作坊裡比較了「救我的福音」和「神國的福音」,前者關注生命,後者關注世界。華人福音派

教會所理解的福音,是關於個人和人性的得贖,「世界」在這福音中是沒有位置的。《華福宣言》可以代表這種世界

觀。受造的世界 終得贖更新,神的子民在受造世界中昌盛,淪為附錄。社會在「福音」中並不在場。華人福音派

教會努力將人從滅亡中的世界裡拯救出來,而不是進入被罪惡支配的受造世界裡參與它的轉化,將受造世界從偶像

的支配中釋放出來。

開普敦承諾

普世福音派的洛桑運動,沒有停在 1974 年的洛桑會議。在 2010 年,第三屈世界音洛桑會議在南非的開普敦

召開,發表了《開普敦承諾》(Cape Town Commitment)。它建基於之前兩份洛桑運動的文獻,《洛桑信約》和《馬

尼拉宣言》。

在《開普敦承諾》的序言中,提到了對世界的關注︰「不論如何,我們都感受到全球化、數碼革命、世界經

濟和政治力量的變動的衝擊。我們所面臨的一些事情,讓我們悲傷和焦慮──全球貧困、戰爭、種族衝突、疾病、

生態危機和氣候變化的影響。」《開普敦承諾》對福音的理解,重點也有變化︰「福音不是一個需要新點子的觀念,

而是一個需要新鮮地再講述的故事。這故事是關於神為拯救世界所作的事, 極至地作在耶穌基督的生、死、復活、

掌權的歷史事件上。」這提法將福音看成是神拯救世界的故事,而不單是拯救人的故事。這不同於企圖打破肉身與

靈魂,或屬靈與屬世的二元論的「全人福音」之說。按此說法,由於人是整全的(holistic),有物質的部份也有非物

質的部份,因此福音若是對全人的救贖,則必須同時關懷非物質和物質的領域,也就是兼顧「屬靈」與「屬世」的

工作。「全人福音」之說,仍然是從人出發,但《開普敦承諾》乃由受造世界出發。序言又說︰「我們熱愛整全的

福音,就是神在基督裡的榮耀的好消息,是為祂創造的世界的每一方面,因為它全面地被罪和邪惡所蹂躪。」值得

注意的是,在《開普敦承諾》中,不只人受到關注,受造世界亦受到相當的關注,而且,不只是罪受到關注,邪惡

也受到相當的關注。世界不再是一個負面的詞語,對立於神,乃是以受造世界的正面角色出現,「我們愛整個世界,

Page 5: FCS Newsletter__Feb2013

 

   

 

是那離開神那麼遠,卻又那麼貼近祂的心,就是那個神是愛,甚至為了它的救恩而將獨生愛子賜給它的世界。」

在第一部份的認信中,《開普敦承諾》不再採用《洛桑信約》的對立口吻來陳述社關與福音的關係,不再說「儘

管與人和好並不等同於與上帝和好,社會關懷也不等同於佈道,政治解放也不等同於救恩…」,而是從多方面來描

述教會對上帝的認信,例如愛上帝聖父,愛上帝聖子、愛上帝聖靈,愛上帝的福音,愛上帝子民,與愛上帝所創的

世界等等。呈現的不是先後次序和輕重,而是對上帝認信的不同角度。

第二部份中,《開普敦承諾》對教會的福音使命有新的詮釋。由於《開普敦承諾》將世界放入了福音的論述中,

因此「得救」不再是唯一的主要的辭彙,例如在第二部份的六個號召的行動中,用的動詞是「帶出見證(bear

witness)」、「建立和平(building the peace)」、「活出愛(living the love)」等。教會的使命的論述,也更注重了社

群的建造,和文化藝術等等的建造。

總結

雖然《開普敦宣言》更整全地演繹了福音派教會對福音使命的理解,但港澳主流華人福音派教會並沒有對此

文獻有充份的重視和反省,其神學觀仍然貼近幾近四十年前的《華福宣言》。社會參與行動跟教會的佈道使命的關

係,仍然是未曾整合的。傳福音仍然是向人傳達關於人如何可以透過相信耶穌而與神和好,得着赦免的方法。教會

在社會的參與和服務,仍須透過對傳福音的效用才獲得合法性,這些行動都不算是傳福音的行動,只被視為福音預

工。

如果我們進一步回溯歷史,我們更會發現福音的宣講其實隨着時代環境而變化。坦言,不管洛桑運動或華福

運動都只是反映著福音宣講變化中的一小段。追溯現今福音宣講的根源,我們還可以從宗教改革,大覺醒運動至中

國奮興運動中去進一步認識與瞭解福音宣講的變化,但基於內文篇幅有限,在此就不再詳談。本文分享的目的除了

希望讓讀者明白福音與教會使命在歷史中的變化以外,更希望引起信徒的興趣,去反思,追溯與更新一些我們已習

以為常的信仰觀念,從而活出更完整的基督信仰。

(以上內容除了綜合關浩然傳道在〈何謂福音?〉工作坊中的講論,亦部份引用關浩然傳道的論文,《香港福音派教會的福音宣講:一個歷史溯源與神學更新的建議》)

Page 6: FCS Newsletter__Feb2013

 

   

 

平等分享行動專輯

  

「 初由政府不理性派發$6000 給香港人開始,

期望把這$6000 變成物資,轉交給社會上有需要的朋友

身上。」平等分享行動發起人 Benson 對電視節目採訪

隊如此道出。

「平等分享行動」其實只是一個信念,可能是一

個很傻的信念。行動不是義工活動、不是做善事、不是

去幫人,也不是一般團體舉辦的派飯、送暖、社會關懷

行活動,行動沒有「施」與「受」的身分,參與者只是

走到社區,將自己擁有的物件、食物和時間和別人分

享,是一個沒有階級、身分平等概念的分享行動。

行動已進行了一年多,我們是社會 普通的普通

人,做的也是 普通的事,我們不是團體、沒有組織、

沒有任何架構和背景,甚至連網絡群組也沒有,行動都

只會在網絡動員,任何朋友也可參與,行動者大多數也

是互不相識,全是獨立個體自由參與,所以沒有領袖,

行動沒有固定日期、地點和形態進行。每次也是獨立行

動,沒有長遠計劃、行動者沒有責任和參與承諾,我們

謝絕沒有大額捐款,每次經費也是由行動者集腋成裘籌

集的,純行動也絕對歡迎。金錢全數會用於購買物資,

原則是每次行動一元也不留下,也堅持用 簡單的信念

來進行。 另外,行動者本來是「一盤散沙」,所以行動

時不需要默契,行動基本是「一盤散沙」地進行,混亂

是預期的事,因為我們根本「不專業」,但「專業的」

政府不做,就由我們一班傻人自己去做吧!行動目的並

非要集結,相反,希望籍着行動經驗,大家變回「一盤

散沙」,將身分平等信念散落在自己的網絡和社區,用

愛和關懷作出各種「不專業」行動。 基本上,全個行

動信念也是「非主流」,因為我們是一班「逆勢社群」,

行動正是希望行動者反思已被扭曲的「主流價值」。 ─

─擇自平等分享行動發起人

過往行動参考

同是山下人 ("On the Same Boa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_ZGWDWrZEw

香港衛視拍攝一集紀錄片《移軸人生》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A2NTg3NzMy.html

我們在做什麼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SAUb4kNJLM&fb_source=message

人間有情(鏗鏘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kvRqEi0UsA&feature=share

鏗鏘集 何處是吾家?(12.042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uiQ3mslKp8&feature=share

Cable TV (小事大意義) (2011.11.27)我們的行動信念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program/wish/videoPlay.php?video_id=1003652

星期二檔案 (2011.11.2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SvStr5aNVo&feature=related

Page 7: FCS Newsletter__Feb2013

   

   

  

十幾個澳門人自發地赴港參與「平等分享行動」,以下是他們的分享。

是一個甚麼樣的經驗?── 參與香港平等分享行動所思 (顧問 黃嘉儀傳道)

2011 年,香港政府向市民派錢的政策,引發部份

市民的反思和行動,其中 Benson 所發起的「平等分享

行動」延續至今,引起市民和媒體的注意,甚至澳門的

基督徒,都有所參與。

這行動是一個怎樣「傻」的行動?筆者曾兩次連

同教會弟兄姊妹一同前往香港深水埗天橋,齊齊「傻

下」;原因,一方面是認同其理念,期望取經,以便日

後在澳門推動社會關懷行動;另一方面,是想親身體驗

一班「傻人」是如何行動,以下是一點點的體驗和反思:

一盤散沙的行動:行動強調「執生」。每次行動約

一百多人參與,當中每次大約都有七成是第一次參加,

有核心成員為組長,但他們強調沒有誰是領袖,所以每

位參與者需要更主動,彼此補位;現場情況是有混亂,

但大家不去抱怨,反而是主動去補不足,這對於不少有

義工經驗的人來說,要適應的是,不要等人指派工作,

亦不能只守在自己崗位。這盤散沙除了是鼓勵大家「執

生」之外,亦鼓勵參與者將行動理念在自己社區中散開

與實踐。

逆向思維的挑戰:行動結束後,大家會即時坐在

地上,分享體會;其中有社工提及,在制度裏,有些事

情不能做;但在不可能中,應當要做的事仍要去做,需

要創意去思考,如何做。每次都聽都他們如何嘗試在自

己的生活中,做多一點點,留意身邊的人和事多一點

點,願意停下腳步,花時間多一點點,事情已很不一樣

了。

讓人選擇的概念:一般的派發物資行動,多數是

受眾沒有選擇權的,派到甚麼就要甚麼;但平等分享強

調,要讓對方有選擇的權利,是體驗平等觀念;就如派

發的飯盒有四款,我們需要給他們時間選擇想要的款

式;這個過程就效率來說,當然不夠快捷,但欲能體驗

到尊重對方選擇的權利,甚至乎有拒絕的權利。

2008 年,當澳門政府首年開始派錢之時,亦曾有

反對聲音,自己也曾想過不如用這些錢做點事,但就是

差了一點點的火和決心,事情就不了了之。經過參與平

等分享行動後,火被重新點燒起來,會自問,在澳門,

我們後續行動如何呢?教會和基督徒如何走出自己的

安舒區,將基督的愛,以具體行動去表達呢?真的需要

大家一同「儍」一下,我們會有行動的,到時,大家會

否共同參與呢?

Page 8: FCS Newsletter__Feb2013

 

   

 

如何平等?又為何分享? (金海惜)

今天,已經是我第三次參與香港《平等分享行動》

了。起初的時候,我的確抱著一個施與者的角色參與在

其中;亦希望透過此活動,令身邊的人 對這世界的真

實,有著多一點的感悟。直到今天,我倒覺得是這活動

給我的比我付出的更多。也許,活在這虛偽的世界太

久,在那爾虞我詐的官僚,適者生存的社會 上,我們

的感官都早已變得麻目,也許打從一開始起,失落的就

並不是他們,而是我們自己,我們開始變得分不清到底

何謂「真實」;而這真實並不單是源自於世界 的醜陋,

社會的腐敗,更是透過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真誠,無偽的

笑容來展現一個作為「人」的真實。這短短的數小時,

縱然是疲乏,卻是不斷喚醒著我的良知,提醒著我,到

底如何去作一個人---一個真實的「人」。

因記憶實在有限,以下的分享是凌散的,希望讀

者不要介懷。

你為何要憤怒?你又為何不憤怒?

在曾經參與的三次運動中,除了第三次的安排比

較完整外,前兩次的安排都是頗為混亂的。當中自然免

不了一些人會乘亂插隊,或不按照大會的規則來獲取更

多的物資。在物資是有限及固定的情況下,一個人的「得

到」自然代表著另一人的「失去」,而每次當有參與者

看著那些花了數小時排隊,卻無法得到物資人士無助

的眼神,往往會心裡不憤,甚至更會大聲斥責那些不守

秩序的人。他們的憤怒,是源於「不公」。

然而,當我們對著這些「犯規者」不公行為感到

憤怒的時候,為何我們對於這社會的不公的制度,商人

無情的壓詐,官僚虛假的臉孔卻無動予衷?當我們會對

這些被活動中的「被壓詐者」牽起惻隱之心的時候,為

何我們對這社會上的貧窮人,孤兒與寡婦卻漠不關心?

孟子說得好,君子總是遠庖於廚,對於這些在活動中我

們親眼能「看見」,親耳能「聽見」的事情我們總是比

較容易動之以情,施予憐憫;然而對那些我們「看不見」

與「聽不見」的事情,卻顯得冷漠。那些在活動中不公

的人,也許謀取的只是一個罐頭,一個飯盒,這也是他

們實際的需要;但在這社會上不公,壓詐的卻是更多更

多與更多的人。

也許我們該記得的是這一刻為著不公義的憤怒,

這一刻為著被壓詐者感到的憐憫,然後把這份憤怒,這

份憐憫帶到我們生活與社會當中。因為,這社會上每天

都上演著比這些更為痛心,更為殘忍的畫面。我們要記

得我們為何要憤怒,更要自省為何我們會失去了這種憤

怒。

擁有越多,分享越難

「擁有越多,分享越難」,這是我在這三次活動中

實實在在的觀察。在上文提到的那些「犯規者」,我們

很自然地想像是那些無家者的行為,然而事實卻是完全

相反,那些無家者在每次活動中其實更懂得遵守秩序,

反倒犯規的大多是那些來自基層的街坊。在每次活動

時,我們都會有一段時間會與無家者閒談,而我察覺到

我們所派發的物資,對他們故然重要,但他們一點都不

會顯得貪心和自私。當我每次把剩餘的物資送到他們手

上時,他們如果用不完或沒有需要,他們會拒絕我的贈

予,或把過多的物資分享給身邊其他無家的露宿者,當

有其他無家者因為遲到而無法拿到物資時,他們會把自

己的物資分享給他們。平等分享,也許真正的意義實踐

並不在於參與活動的我們,因為我們回家後所面對的仍

是高床軟枕,但這些卻實實在在發生在他們中間。

還記得有一次與輝叔傾談時,他提起有一個位熱

心的女士,經常會下到橋底派飯給他們,而每次來之前

更會詢問他們今天會否有慈善團體來派飯。如果有,她

就會把飯菜雪藏起來,第二天再把飯菜弄熱然後贈予他

們。甚至有一次,香港掛起了十號風球,那位女士害怕

他們會有危險,所以親身來到橋底來探訪他們。 後,

輝叔說這位女士其實並不是來自那些中產家庭,而只是

住附近的一位清潔女工。她所擁有的,可能比起那些無

家者並不會多出很多,而對比起我們,更是少得可憐。

諷刺的是,那沒有的卻更願意分享,亦越懂得分享;而

那擁有越多的我們,卻只會分享越難。

Page 9: FCS Newsletter__Feb2013

 

   

  

婆婆,其實妳一點都不髒

在其中一次平等分享運動中,我與一位長期病患

的無家者婆婆聊天,她的腳神經線幾乎完全死去,幸仍

有一點知覺,但因骨質疏鬆每次下雨天都痛得要命。在

那時,我詢問輪椅上的她,需不需要我們幫她按摩腳

部,令她舒服一點。她卻回答說:「不要不要,我們這

些露者者很髒的,不要弄髒你們。」婆婆腳上所謂的髒,

其實也就只是源於一些灰塵,為她按摩完後,洗洗手其

實已經能夠完全清潔。但我不禁要問的是,我們的雙

手,真的比起婆婆的腳來得乾淨嗎?

或許,在很多人眼中,仍會以為自己的雙手其實

相當乾淨。他們認為自己所賺的,都是按照正當的途

徑,所就業的公司,是服務公眾。對於此,平等分享的

創辦人 Benson 曾說:「我很清楚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室

內設計師),每賺一元當中有五毫都是別人欺壓弱勢社

群或基層而賺取的。」我想,不管是什麼職業,我 們

在這社會上都無法獨善其身。為李嘉誠工作的,誰又敢

說地產霸權中的壓詐與他無干?甚至當公務員的,又能

否否定政府在制度上不義的事實?我們也許誰都不願

意成為一個掃垃圾的街頭清潔工,卻希望每天看到的街

頭是清潔的,這個工作 後還得是有人願意來承擔。我

們活於這個社會的當下,就享受著社會為我們帶來的利

益,而這些利益從來不會憑空而來,是必然地有人在背

後已經付出。在獲益的同時,也許社會不公的債就早已

落在我們手上。我們的手,也許從來就髒。

對於這些無家者或基層人士,他們背後有著他們

每人不同的故事。我不否認的確有些人是好吃懶做的,

但同時亦有好些人是曾經在這社會上默默付出,卻被社

會所遺棄與忘記。他們的手,曾為這社會付出,他們的

腳,曾為兒女走過。對比起我的雙手,我只想再次跟那

位婆婆說:「婆婆,其實妳一點都不髒。」

後話

一剎那的熱血是容易的,長久的堅持才是真正的

挑戰。平等分享行動我一直認為從來就不是一個「活

動」,而更像是一個「運動」。既然如此,就志不在那一

個月一次的活動當中,而是希望透過活動的體驗,把平

等分享的理念帶給每一位參與的人,然後希望透過他們

薪火相傳,把這些帶回到自己的社區與生活當中,認清

「如何平等,又為何分享」。

Page 10: FCS Newsletter__Feb2013

 

   

 

10 

其他澳門行動者的分享

梁碧琪

去年十一月的一個星期天,我作為一個澳門人,

偕同幾位團友到香港參加名為“平等分享運動”的活

動,意想不到的是,它帶給了我很多新嘗試和在信仰上

的挑戰及衝擊。

初從同工處得知運動內容是向老人家派飯等,

我便以為是去做義工。然而,這個運動的理念卻不是如

此,一如其名,其精粹在於「平等分享」,我們與接受

物資的人並不是施與受的關係,而是平等的,我們只是

把多餘的資源分享出去,用自己的方式打破社會上資源

分配不均的情況。活動以這種看法去幫助別人,更能使

自己謙卑下來,值得我們學習。

主辦人在運動未開始前和我們說,這個運動是背

棄現世的價值觀而行,事實確實如此。在我們向有需要

人士派發食物和生活用品前,會先以分組形式採購,但

有一個特別的規定,就是我們不會光顧大財團,而是選

擇在小商家處採購物資。此舉,隨了能夠幫助小商家,

而貨物的價錢也會較在大財團的便宜,更重要的是感受

到小商家的滿滿人情味:當他們知道我們買的東西是要

幫別人時,都會算便宜一些,減掉零頭等,又會在過程

中與我們聊天。這些一切,都是我們在大財團購物時是

不曾經歷的,如果這種行動能延續至澳門,相信也是很

好的選擇。

這次運動的地點是在香港的深水埗,因為家人的

關係,我自小就在該處「出入」,以我的了解這個地方

有如澳門的北區或下環一帶,是個舊城區,有很多窮人

和老人居住。不出所料,運動當晚當我們派發食物和生

活用品時,前來領取的人也至少有三四百人,他們有些

是老人,有些是低下階層,更多的是無家者。記得當時

也發生了一些搶東西或是不守秩序的混亂情況,這正正

是顯現了他們是如此的缺乏資源。那天,我確實看到了

繁華香港的另一面:不少人竟無法在社會中得到足夠的

資源,而政府就好像無力解決一樣。

在長期參加運動的香港人帶領下,我們有機會探

訪一些無家者,以前我不曾和他 們接觸,因為從小媽

媽都會告訴我們不要管他們,恐怕他們是有病的。但通

過和他們接觸,我發現以往對他們的想法都是偏見,他

們不僅思想正常,而且很多以往也是有正職的人,但今

天淪落至此,往往不是他們「好食懶飛」,而是即管他

們多努力工作,工資也追不上狂飆的房租,他們又不想

住在滿是木蝨的的平租籠屋, 後也只好睡在街上,過

著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我會想無家者的遭遇,更多似

是制度的不公造成,而這也不只在香港發生。

在澳門雖然甚少在街頭看到無家者,但不見得就

沒有窮人,他們可能大部分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公屋,但

卻也生活得一窮二白,沒辦法得到應有的資源。令我想

到澳門也同樣需要類似運動的開展,雖然這未必是個治

標的方法,但它背後帶出的想法理念才是 重要,是改

變社會現況的資本。

Page 11: FCS Newsletter__Feb2013

 

   

  

11 

李佩雯

上帝眼中人人平等,無分貴賤,無分階級。社會

的資源、人的權利、社會保障,任何身份的人都值得擁

用。但病態的社會像把這些淹沒。平等分享行動就正正

在彎曲悖謬的世代裡孕育了一股「傻」文化,一班 平

凡不過的普通人用行動,像散沙般把傻勁流入不同的社

區,看到弱勢的人肚餓就給他飯吃,不夠暖就給他衣服

穿。很多人會問這樣有用嗎?你能幫多少啊!他們就用

這份傻勁告訴你:我幫到的真的不多,但他們即時的

需要不就是要吃要穿嗎?對!我們要做的不就是看到

別人 及時的需要作出 合適的幫助嗎?但我們總是

因為問題複雜、不能即時解決、花上長時間而選擇把憐

憫之心埋葬,總害怕幫人卻損害自己的利益而無視社會

需要和別人的需要,而平等分享行動,卻選擇了逆流而

上。

我參加了兩次行動,行動裡我用眼睛看到社會的諷

刺,一群無家者低下階層的人就在這個繁榮的香港裡為

了一盒飯排了半天的隊,用鼻子嗅到了無家者未能得到

政府幫助反被打壓的辛酸味道,用耳朵聽到他們流落街

頭的無奈故事。行動中更主張在小商鋪購買物資,用行

動拒絕惠顧大型超市而反對地產霸權,行動者盡自己

大的心力 直接的方式支持弱勢社群。

行動裡會強調我們不是施捨不是幫人,因為過程中是

誰幫了誰也不知道呢!兩次行動後,我感受到其意,我

的心瞎被開了眼,從前的我總覺無家者就如長輩所說的

一樣,因為他們不努力讀書賺錢才這樣,是該死的。結

果,非也,我沒有想過他們是因病而不能維生淪落街

頭,有些人本來是上樓有地方睡但是環境比街頭還糟令

願睡在街上。他們幫我取下了我多年來的有色眼鏡,讓

我對低弱勢社群少了分標籤多了分了解。

若你已理智得變成冷漠,鼓勵你參與平等分享行

動,讓自己感受這份溫暖的「傻」勁。

馬錦標

我參加平等分享的那天,碰巧是中秋節前夕。為

了應節,我們把月餅收集來作分享之用,當中一部分是

人們自願獻出來的;還有一大部分是從食物回收商得來

的。 當中又知他們所收的要比我們多很多倍,從活動

發起人口中得知,單是某一大財團,這年已造了近一萬

賣剩的月餅,經食物回收商準備被丟埋;而這樣浪費月

餅的情況在商界中只是冰山一角。它們即使生產大量過

剩的月餅仍無損賺取大量盈利,那多了的就直接「豪」

給堆填區去,假如每個人,或每個家庭,都買一盒月餅

作應節,理應不致缺乏;事實卻是有一大群勞苦貧眾,

老人家,連買一個月餅的能力也沒有。貧富懸殊造成了

這個極大落差;一些人可以買一盒,或者幾盒不同款式

的月餅;有些甚至多得要丟,卻還有些人是連一個也買

不起。

香港的當前的社會情況是:富者愈富,窮者愈窮。

大商家壟斷了香港大部分資源, 地產霸權令小市民和

中小店舖難以生存,昂貴房租令無法負擔的租住在劏

房。一個月餅而已,就可以引出這些問題。而我們可能

還停留在「有錢就好」與「惰者必窮」的價值觀,而沒

留意這些問題的根源所在,也不用說留意身邊被壓榨的

弱勢社群,嘗試關心他們。身在澳門的處境,儘管生活

算是美好,仍對此記憶猶新。 對我來說,不單止是能

留意問題。關鍵在於:是否肯願意犠牲自己的一點利

益,去讓那些被壓榨的或真是需要的人特到支持?抑或

是寧願保全自己的利益?這裡不禁令我想到:上帝面前

人人平等。

Page 12: FCS Newsletter__Feb2013

 

   

 

12 

麥慧婷

在去年十月二十七日,我去到深水埗參加了平等

分享運動。在參加活動之前,我對於運動的意義都是模

糊不清,只知道是同一天空下的我們,沒有任何的分

別,而這個活動的目的是我們無條件的彼此分享。我受

到朋友的介紹下,參加了這次運動。

當我來到深水埗,聽從工作人員的介紹後,就分

組購買物資。對於用一種少人用的消費模式去購買,是

很新穎的一種嘗試,雖然明白光顧小商戶的意義,但始

終實踐起來都是困難,而我平時都光顧大財團,今次發

現原來從小商戶中買到指定商品,並不容易,當中還包

括我們走過很多店鋪才買完所有物資。但從購買過程

中,我感受到街坊們的熱情,有些老闆更給我們折扣來

支持我們的運動,雖然他們可能賺的錢都不太多,但他

們的支持,令我感受到當地市民的人情味,以及他們對

活動的支持。雖然不是太多的幫助,但是我深受他們的

熱情與鼓舞,更加認真參與。

在購買完物資後,我們來到了活動集中的地方,

在到逹的時候,見到很多公公婆婆以及一些人已經在那

裡等着。我們就分批去不同崗位幫手,雖然活動剛開始

的時候,秩序有少少混亂,但到了後期活動都很有順序

地完成。我們活動完,就與那裡的無家者聊天,關心他

們,活動就完結了。

在小時候,家人總灌輸了無家者的一些概念給我

們,他們是一群居無定所,不奮發向上的人,我們不應

接近他們。相信大家的觀念或多或少都一樣,但今次活

動過後我明白了很多,雖然不排除有這些可能性,但我

會更想知道為甚麼他們會變成無家者,是自己的原因還

是其它呢?我相信這個問題值得自己深思。但從與無家

者之間的聊天,知道他們其實都是有好多不同經歷,有

很多人都是積極的,他們勇於面對自己的人生,即使他

們現在生活的困苦,但願意自力更生,靠執紙皮生活,

但他們都沒有放棄生命,這是值得我們學習。

這次活動是平等分享,我們從中學習他們堅持的

精神,他們分享了屬於社會的共同資源,令我這個參加

者明白到分享的真正意義。

陳珍妮

首次參與「平等分享行動」,個人感受深刻,作為

一個基督徒也反思不少。當日由一班不相識的人「散沙」

般地為深水埗的露宿者、拾荒者和公公婆婆獻上飽肚的

食物和溫暖的關懷。目的只是純綷想與有需要的人分享

「需要」。聖經教導我們要走進人群中,幫助「 小的

弟兄」,愛我們的「鄰舍」…事實上,正在關心社會有

需要的人,為有需要的鄰舍付出心力的卻不見得就是基

督徒。幫助人其實可以很簡單,但當習慣忙碌、習慣盲

目,就會看不見有需要的人一直在身邊。

趙家煒

這是小弟第一次參加平等分享行動,在這次行動

當中,令我體會到需要幫助的人是多不勝數,在澳門我

從沒看過這種大場面,可說是震撼,走出澳門應覺有點

像井底之蛙。

雖然澳門大部分人有飯食,但是不代表他們沒有

需要,「需要」有時候很簡單,但相反願意回應這份「需

要」的人卻不多。也許作為信徒,很多事情其實並不在

乎於能不能夠,就只在於人願不願意罷了。

Page 13: FCS Newsletter__Feb2013

 

   

  

13 

朱夢龍

於是吩咐眾人坐在草地上,就拿著這五個餅、兩條魚,望著天祝福,擘開餅,遞給門徒,門徒又遞給眾人。(太14:19)

對於第一次參加平等分享行動的我來說,得到的

是震撼。如果不是親眼見到,我無從想像,一群來自不

同地方素不相識的人,沒有金主,沒有組織,怎可能就

派出幾百份飯盒、水果和衣衫,如此以往一做就是一年

多?做善事也太簡單了吧?但我去到了,看見了,參與

了,而 終也被震撼了。原來,世界還沒有壞得無可救

藥。

平等分享的意義在於,我送給你東西,並不是施

捨給你,充其量,好像是我買了一桶薯片,分給我的好

朋友們吃而已,一來一往,我們的地位是平等的。有錢

做慈善當然也很好,可以幫助和你無親無故的窮人,而

在平等分享中,我們只是在幫助自己的好朋友而已。聖

經中說「施比受更為有福」(徒 20:35),你做不到施捨

別人,能把自己的一點富餘分享給朋友,就很不錯了。

現代社會中,人人在追求物質上的豐富,唯恐他人沾了

自己便宜,能懂得分享,已是善莫大焉。何況使 徒行

傳中的“施”,在英文中也只是“給”(give)的意思。

單是分享,已經是一種福氣。其實幫助別人,也就是獲

得別人幫助的一個過程。參加過平等分享, 我深深覺

得,不是我幫助了他們,而是他們幫助了我。

如果說幫助弱勢群體,其實很多機構都在做。政

府的救濟措施雖然遠遠跟不上時代,起碼也不會餓死

人。平等分享發放的不過也是一些生活必需品,單論質

量,有些可能還比不上其他機構的。是的,因為這是分

享,不是慈善。分享的目的當然要在物質上幫助有需要

的人,但更重要的,是告訴那些人,社會沒有遺忘他們,

還有人愛著他們。

沒有報酬,只有往裡貼錢,每次還要汗流浹背忙

活一晚上, 後每個人卻笑盈盈地離開,這真是一群傻

人做的事。正因為有人傻,所以才有人去做,所以才有

人做得成。其實想想,這個社會冷漠如斯,不正是因為

大部份人都實在太精明了嗎?如果這是傻,我寧願做個

大傻瓜。

陳展鵬

參加了平等分享行動後,讓我發現一個頗為普遍

的問題。就是每逢讀經很自然地在「聖經的教導」和「自

己」中間設置一段漫長的假想的距離。儘管明白將身體

獻上當作活祭,乃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卻會心裡設置一

段距離:這只是一個給神職人員的呼召罷了!每個人也

有屬於自己的呼召,說不定我的呼召是要成為一個富有

的人去幫助身邊人吧?當想起要愛鄰舍的教導時,卻又

會設置另一個假想距:我找不到我的鄰舍,誰是我的鄰

舍?我弄不明白聖經,說不定上帝是要我幫助非洲的貧

困兒童吧?讓我多儲一些錢吧!

以上這兩個例子只是冰山一角,但結局卻是如

一,很多時候 後都是「冇佐件事」作為收尾。其實聖

經的教導和生活是多麼近,為何總是要刻意或無意地設

置這麼一段假想的距離?這次平等分享運動讓我想起

「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聖經的教導不就是顯然易見

的,就是要人不要無視身邊人的需要嗎?有時候主的教

導並不是那麼深奧難明,有時候甚至乎是顯而易見,遵

行與否就是只差一個飯盒、月餅以足以做到。互勉!

Page 14: FCS Newsletter__Feb2013

 

   

 

14 

後記(同工心語)

「反正改變不了什麼,又何必白費心機?」

或許,這正反映著大多數澳門人的心聲。平等分享

運動,也許正正為這種死寂的想法帶來一點不一樣,孕

育一股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傻文化」。有時我會想,

作為基督徒難道不也是一樣麼?縱然我們明知世界終

會走向滅亡,卻選擇背起十架逆流而上。當然,比起他

們,我們還多了一點盼望。

「為什麼要帶學生與朋友一起參與?」

記得,當回想一些令自己刻骨銘心的經文與故事

時,總是發現都是一些曾在自己生命中發生的往事,其

實之所以深刻,只因共鳴。信仰對於我而言,不止是一

種理性上的認知,更是一種生命的體驗;唯有道成肉

身,才真正明白道之所在。在深水埗橋底的那份經歷,

無論對助人的喜悅,對不公的憤恨,對平等的迷惑,對

分享的領悟也好,對於我們每一個人而言,都是非常珍

貴的體驗。而且,我相信這份體驗會一直藏在每一個人

的心坎裡,總有一天會萌芽而出。

「只是每月一次行動,有用嗎?」

沒用,也有用。沒用,是因為是只靠每月一次性的

行動,貧者仍舊清貧,根本無法解決社會上的貧窮問

題。有用,是因為真正的行動不止於那「每月的一次」,

相反,我認為當大型行動結束後的那一刻,才是行動的

真正開始。正如創辦人所言,行動並不是為了召聚一群

市民參加每月一次的慈善活動,而是希望在行動中學

習,把平等分享的理念帶回自己的社區,貫徹出來。或

許,有一天在「平等分享」真正的遍地開花後,貧窮就

會真正消失。

「為什麼不在澳門做而選擇到香港?」

比起香港的顯而可見,澳門的弱勢社群就顯得非常

隱性。事實上在這幾個月期間,我們也嘗試瞭解澳門無

家者的情況,從政府的數據發覺整個澳門只有十位無家

者。看似情況比香港理想得多,但粉飾的城市中仍舊有

著不少弱勢群體值得我們關注。當然,這也令我們無法

完全效法香港的平等分享運動,而需要更多的策劃與相

討。

「那如何在澳門延續平等分享的理念?」

其實即使沒有大型的行動,我們亦能在我們日常生

活中貫徹「平等分享」的理念。也許嘗試在繁忙中停步,

細心觀看我們的城市,留意街上每一個臉孔,關心這小

城中的瑣事已經能令我們變得不一樣。當然,若然希望

與「戰友」同行,我們將會於 2 月 22 日(星期五)晚

於 FCS 夢工場舉行「平等分享行動分享會」,屆時將會

有參與者的心情分享,以及探討行動在澳門的可行性。

後在此勉勵各位「戰友」,參與一次性的行動何

其簡單,但堅持的貫徹才是真正的考驗。希望平等分享

不只停留於一個「行動」,而是能夠讓她成為一股「運

動」,讓這種「傻文化」為這冷漠的城市帶來一點不一

樣。

Page 15: FCS Newsletter__Feb2013

活動報導

 

   

  

15 

                             

校園活動

Page 16: FCS Newsletter__Feb2013

活動介紹

 

   

 

16 

網上電台 sHOWLIVEs

討論「孤星淚」節目

第一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elOMFdVyJM

第二集 http://youtu.be/mNnUe4p9GDg

《聆聽上帝愛的言說》讀書會 2月下旬 FCS 夢工場

很多信徒認為神學是枯燥的、形而上的。在堂會

內談及神學也彷彿被人視作「怪獸」,信徒也壓根兒認

為根本沒有學習如此複雜神學的必要,還不如把時間空

出來多多讀經禱告。然而,真的沒有必要讀神學嗎?神

學又到底是怎一回事?希望透

過此次讀書會,與各位一起回答

以上問題,也一同學習神學,理

解神學。

平等分享行動分享會 2 月 22 日(星期五) 晚上 8:30 FCS 夢工場

一班曾經參與香港平等

分享行動的澳門人,在感受與

經歷後,希望將行動中的體驗

分享給身邊的人,並希望把行

動的理念帶回澳門,遍地開花。我們在二月二十二日將

會邀請各位願意關注社會,關心弱勢的各路人馬,出席

平等分享行動的分享會,並共同探討未來行動在澳門的

可能性。

那城‧那事‧那些門徒系列 還我一點綠|陳俊明

2 月 24 日(星期日) 下午 3:00 FCS 夢工場

基督徒在一般人眼中,或許與普通澳門市民並無

不同,對社會同樣是漠不關心,更甚被認為他們只懂躲

在教會四面牆內,享受著只屬於他們的宗教體驗。然

而,在這冷漠的小城中,亦同樣地有著一群願意無償地

付出時間與精力,來關注社會、關心弱勢的基督門徒。

《那城‧那事‧那些門徒》系列活動將邀請澳門一些

基督門徒,分享他們為澳門這城走過的點點滴滴了,與

他們關心社會的心路歷程。

2 月 24 日邀請走在環境保育 前線的陳俊明講近

期本澳熱門的環保事件,以及宗教信仰與其對環保的堅

持之微妙關係

公民門徒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ivilChristian

Page 17: FCS Newsletter__Feb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