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理学基础讲义 心理学导论 -...

231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 考研心理学基础讲义 心理学导论 主讲:宋萱 欢迎使用新东方在线电子教材

Transcript of 考研心理学基础讲义 心理学导论 -...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

考研心理学基础讲义

心理学导论

主讲:宋萱

欢迎使用新东方在线电子教材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

目录

一、普通心理学是什么? ....................................................................................................... 5

二、普心学习要领................................................................................................................... 7

第一讲 心理学概述 ........................................................................................................................ 8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8

二、心理学研究方法............................................................................................................. 11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 16

四、Current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 19

第二讲 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20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 20

二、大脑皮层及其机能 ......................................................................................................... 25

三、脑功能学说..................................................................................................................... 28

第三讲 意识和注意 ...................................................................................................................... 30

一、意识和无意识................................................................................................................. 30

二、注意概述......................................................................................................................... 35

三、注意的认知理论............................................................................................................. 38

第四讲 感觉 .................................................................................................................................. 40

一、感觉概述......................................................................................................................... 40

二、视觉................................................................................................................................. 48

三、听觉................................................................................................................................. 62

四、嗅觉和味觉..................................................................................................................... 66

五、皮肤感觉......................................................................................................................... 67

六、内部感觉......................................................................................................................... 67

七、痛觉................................................................................................................................. 68

第五讲 知觉 .................................................................................................................................. 69

一、知觉概述......................................................................................................................... 69

二、知觉的特性..................................................................................................................... 72

三、空间知觉......................................................................................................................... 75

四、时间知觉......................................................................................................................... 81

五、运动知觉......................................................................................................................... 82

六、知觉的信息加工............................................................................................................. 84

七、错觉................................................................................................................................. 85

第六讲 记忆 .................................................................................................................................. 88

一、记忆概述......................................................................................................................... 88

二、感觉记忆......................................................................................................................... 95

三、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 ..................................................................................................... 96

四、长时记忆......................................................................................................................... 98

五、遗忘............................................................................................................................... 100

第七讲 思维 ................................................................................................................................ 101

一、思维............................................................................................................................... 101

二、概念............................................................................................................................... 103

三、推理............................................................................................................................... 105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3

四、问题解决....................................................................................................................... 105

五、创造性思维................................................................................................................... 107

六、表象............................................................................................................................... 108

七、想像............................................................................................................................... 109

第八讲 言语 ................................................................................................................................ 111

一、语言与言语概述........................................................................................................... 111

二、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 112

三、语言的感知和理解 ....................................................................................................... 114

第九讲 情绪和情感 .................................................................................................................. 118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118

三、表情............................................................................................................................... 121

四、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 121

五、情绪理论....................................................................................................................... 123

第十讲 动机、需要与意志......................................................................................................... 125

一、动机概述....................................................................................................................... 125

二、需要............................................................................................................................... 130

三、意志............................................................................................................................... 132

第十一讲 能 力 .......................................................................................................................... 134

一、能力概述....................................................................................................................... 134

二、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 134

三、智力的理论................................................................................................................... 135

四、智力发展的差异........................................................................................................... 138

第十二讲 人 格 .......................................................................................................................... 141

一、人格的概述................................................................................................................... 141

二、人格的理论................................................................................................................... 142

三.气质............................................................................................................................... 147

四、性格............................................................................................................................... 151

五、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 153

第十三章 社会思维 .................................................................................................................... 153

一、 自我............................................................................................................................. 153

二、归 因........................................................................................................................... 160

三、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 ................................................................................................... 163

四、社会态度....................................................................................................................... 165

五、内隐社会认知............................................................................................................... 173

第十四讲 社会影响 .................................................................................................................... 173

一、说 服........................................................................................................................... 173

二、从众与服从................................................................................................................... 179

三、去个体化....................................................................................................................... 189

四、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 190

五、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 ................................................................................................... 191

六、合作、竞争与冲突 ....................................................................................................... 192

第十五章 社会关系 .................................................................................................................... 193

一、亲密关系....................................................................................................................... 193

二、偏见与歧视................................................................................................................... 195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4

三、侵犯行为....................................................................................................................... 198

四、利他行为....................................................................................................................... 200

宋老师特别奉献学习与毕生发展两章内容,请同学认真学习! ........................................... 201

学 习 .......................................................................................................................................... 201

一、学习的一般概念........................................................................................................... 201

二、学习理论....................................................................................................................... 204

三、动作技能的学习........................................................................................................... 211

人生全程发展 .............................................................................................................................. 217

一、发展及其相关概念 ....................................................................................................... 217

二、身体、动作与感知觉的发展 ....................................................................................... 220

三、语言与认知发展........................................................................................................... 222

四、社会性发展................................................................................................................... 225

五、成年以后的发展........................................................................................................... 229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5

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导学

一、普通心理学是什么?

(一)为什么要学习普通心理学

(二)心理学研究的四个部分

1.导言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普心限定了心理学的边界!

(一)普心参考书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孟昭兰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

《心理学与生活》津巴多

《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第 11 版)》郑钢等译

《心理学》戴维·迈尔斯著,黄希庭译

《社会心理学》俞国良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6

(二)普通心理学大纲构成

(1)心理学概述

(2)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3)意识与注意

(4)感觉

(5)知觉

(6)记忆

(7)思维

(8)意识与注意

(9)感觉

(10)知觉

(11)记忆

(12)思维

(13)言语

(14)情绪和情感

(15)动机、需要与意志

(16)能力

(17)人格

(18) 社会心理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7

(三)如何记住这些内容?

举个例子说明:一个黑漆漆的夜里,山阴道上,忽然前方一片白影闪动(感觉),我定

睛仔细观瞧(注意),原来是一白衣女子款步而来(知觉),那女子容貌甚是眼熟,我心下思

索良久,方记起 “这不是金莲么?”(记忆)看她双眉紧皱,深夜独行,此间莫非有些隐情?

(思维)我又与她说些什么好呢?(语言)

金莲见到我,粲然一笑,放佛千般话语,都尽在这一笑之中,我哪里把持得住,立时便

要上前,与她交谈(动机与意志),哪知她一挥衣袖,转身便去,忽见裙摆中,隐约一条毛

茸茸的尾巴,我骇得心下一紧,一身牛毛细汗顿时湿透全身(情绪)。

可我武松是何等人物!一身本领,智勇双全(能力),胆大如斗,勇猛无匹(人格),一

只狐狸算得什么,待俺去除了它,倒也算是一件义举!(社会心理)

二、普心学习要领

(一)分清轻重缓急,知识点区别对待

322 个知识点中,要求掌握或运用的 116 个,要求了解的 128 个

2014 年考研统考真题

选择题:7. 情境线索容易引发侵犯行为,支持这一观点的研究是:

A 习性学实验

B 恒河猴实验

C 武器效应实验

D 社会学习实验

综合题:81. 什么是工作记忆?具体分析工作记忆各成分的功能。

(二)如何把众多的理论融会贯通?

1.用心理学的视角来看问题

2.争论与理论

3.概念——效应——定律——理论——模型

以考研统考真题为例

选择题:71.下列观念中,与“认知结构”含义基本相同的有

A 赫尔巴特的“统觉团”

B 托尔曼的“认知地图”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8

C 布鲁纳的“学科结构”

D 皮亚杰的“图式”

(三)把普心看到实心,才算通透

1.问题的历史性——从哪里来?

2.研究方法结合研究结论

3.找一找“心理学的感觉”

以考研统考真题为例

选择题:17. 在阿希的从众实验中,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是

A 深度知觉判断 B 运动知觉判断

C 颜色知觉判断 D 线段知觉判断

大家在读书中要做到:书要由厚读薄,再由薄读厚。金丹九转,方始功成。

第一讲 心理学概述

本章包括的内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定义

Psyche(心灵、灵魂) + logos(讲述、解说)

关于个体的行为与心理过程的科学的研究。

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既研究动物心理,更主要地研究人的心理;既研究个体心理,也

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9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a.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心理;

b.既研究人的心理,也研究动物心理;

c.既研究外显的行为,也研究内隐的心理。

(二)个体心理现象的划分

1.传统划分: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与个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2.新版划分:信息加工系统(认知)、行为调节与控制系统(情绪和动机)、心理特性系

统(能力和人格)和活动系统,这三者为普通心理学研究范围。

(三) 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阐述

1.个体心理: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

(1)认知(认知过程):人们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或者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

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等

(2)情绪和动机:心理与行为的调节和控制系统。情绪是指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

时,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的主观体验。动机是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指向某一目标的

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3)能力与人格:心理特性系统,反映了心理的差异性。个体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

会形成一些稳定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即个体心理特性或个性。心理特性使一个个体的心

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4)案例:个体心理三个部分的关系

以小孩学钢琴为例,小孩快 4 岁时,他看着那钢琴漂亮,看见别的小孩弹钢琴,非常

想学,哭着闹着要买钢琴、学钢琴。(喜欢,所以要学)

虽然喜欢,但因为不了解,这种喜欢是经不住考验的,所以,一到学习的时候,刚开

始学琴的时候,非常枯燥,不愿意学了。(知之不深,所以爱之不切)

我使尽了各种常规的办法,都没法改变。后来威胁说要把钢琴卖掉。他妈妈决定放弃

了,我不同意,动了粗,加上他妈妈安抚他,好歹认真了一回。于是他勉强继续学,结果一

首曲子一首曲子学下来,还挺好。(趋避动机冲突,动机对认知活动的调节控制)

我有时候让他给大家弹,串通好让我的朋友、同事齐声夸他弹得非常好,结果她是越

弹越有劲。每天傍晚要他练习半个小时的钢琴,说一句就成。(正性情绪体验)

这小孩做事非常认真,一旦上了路,就形成好的习惯了,不似其他小孩,老要家长管

着。(心理特征)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0

他的同班同学中,钢琴他学得最快最好。(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异:能力)

但与学画画相比,钢琴方面,他能正常地跟着老师学下来,而学画画则非常积极主动,

四岁多的孩子,一次生病发烧,他还是坚持要去上美术课。(兴趣影响认知活动)

(5)心理学研究的这三个主要对象,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情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

又对认知产生巨大影响。人的认知与行为受到情绪和情感的影响,也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

的。而人的需要的产生和发展又依赖于认知。人的能力和人格也是在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过程

中产生和表现出来,同时这些心理特性又调节着人脑加工信息的过程,赋予个体特点。

2.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行为的定义: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是有机体适应环境

的方式。

两者的区别在于:心理是脑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能动的反应。属于精神现象,是内隐活动,

而行为却具有显露于外的特点,可以客观测量。而且,由于心理活动的复杂性,人的行为也

很复杂,两种之间不一定一一对应。

两者的联系在于: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通过心理的中

介而其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同时,心理支配行为,又通

过行为表现出来。从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是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S->O->R)。

双向循环:S<=>O<=>R

3.个体意识和无意识

(1)意识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模糊的概念。可以分为三个水平来界定。

a.基本水平:对内部和外部世界的觉知,即对正在知觉和对可知觉的信息进行反应的觉

知,如觉知到中部的滴答声或感到饿了;

b.中间水平:对你所觉知的一个反映,在这个水平上,你可以思考和操纵不在眼前的客

c.高级水平:对你自己作为一个有意识的、会思考的个体的觉知,即自我觉知。

(2)无意识现象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梦境中产生的一些心理现象;视听觉过程;无意识的内隐记忆;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

对人的机体状态和心理产生影响的次声。

4.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可分为个体

过程、人际过程和团体过程三个层面的研究。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1

团体心理与个体心理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团体心理是该团体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

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和。团体心理不能离开个体心理,但对个体的一个重要社

会现实,直接影响个体心理或个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团体心理受文化的影响。文化不同,

团体心理不同。

二、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案例:责任分散效应之旁观者效应

1964 年 3 月 13 日夜 3 时 20 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

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

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

案。

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

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

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 38 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

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心理学家约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内对旁观者的无动于衷、见死不救作出了新的解释。

认为无人施救,无关道德,而是人多了,责任分散的现象。

让 72 名不知真相的参与者分别以一对一和四对一的方式与一假扮的癫痫病患者保持距

离,并利用对讲机通话。他们要研究的是:在交谈过程中,当那个假病人大呼救命时,72 名

不知真相的参与者所作出的选择。

事后的统计显示:在一对一通话的那些组,有 85%的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而

在有 4 个人同时听到假病人呼救的那些组,只有 31%的人采取了行动!

两位心理学家对克尤公园的杀人案没有人见义勇为的现象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社会心理

学解释,并概括为“旁观者效应”。

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2

科学的方法包括一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程序。这种方法用客观收集到的信息作

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

这里有关于一个社会事件的研究:

社会事件:朱诺比白被杀

建构理论假设:责任分散假设

设计实验:自变量:人数;因变量:施救行为

收集数据;

分析数据;

验证假设;

因果关系的四个必备条件:

本研究中有两个变量:A 为人数,B 为施救行为

(1)A 与 B 共变(covary),也就是 A 增加(或减少)B 也增加(或是减少)

(2)A 发生在 B 之前,也就是“前因”“后果”

(3)A 与 B 之间的关系具有理论上的连结

(4)A 与 B 之间的关系不是伪关系(spurious relationship ,如身高与体重)

(一)观察法(Obeservation method)

1.定义: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

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又称自然观察法。如,观察小学校园的欺凌行为。

2.观察法适用情况: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

为的出现;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3

3.观察法的优点

对被观察者行为进行直接观察和记录,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保持心理活动的自然流

露和客观性,获得资料比较真实。

4.观察法的缺点

① 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按严格相同的方式出现,因而,对某些现象难以重复观

察,而观察的结果也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

② 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用观察法得到的结果,往

往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

③ 由于对条件未加控制,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观察时可能会出现不需要研究的现

象,而要研究的现象却没有出现;

④ 观察容易“各取所需”,即,观察的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的兴趣、愿望、知识

经验和观察技能的影响。

(二)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

1.定义: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

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是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

2.实验法的分类

实验法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两种。

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自然实

验又叫现场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是在人们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情景中进行的。

自然实验的结果比较合乎实际,但在自然实验中,由于条件控制不够严密,因而难以得到精

密的实验结果。

3.实验法的特点

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人为地创设一定的情境

基本目的在于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有严格的研究设计,包括被试选择、研究的测验与工具、实验程序、设计分析方法等。

4.实验法的优点

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可以揭示因果关系;

可以重复检验;

数量化指标明确。

5.实验法的缺点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4

实验情景带有较大的人为性质;

受到实验者、外部环境的多种影响等;

被试会意识到自己在接受实验,并可能因此影响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影响到将实验结

果应用于日常生活;

研究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心理测验法(Measurement method)

1.定义: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可以用来

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之间的

心理差异。

2.心理测验法的分类

依据内容可以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测验;

按测验规模可分为团体测验和个体测验;

按形式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3.心理测验法基本要求

信度(测验的可靠程度)

效度(有效地测量所要测量的心理品质)

4.心理测验法的优点

测验法的量表编制十分严谨,结果相对准确可靠;

施测容易控制,快捷方便;

结果处理方便;

有设立好的常模,可以直接进行对比研究;

研究类型较多,可以适应不同研究目的的需要。

5.心理测验法的缺点

难以解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有些测验的信度不高;

有些测验操作复杂,使用灵活性差、对研究者要求较高;

目前在测验法的使用中还存在着有的测验编制不科学、发行控制不严、一些测验工作

人员缺乏专业性训练等问题。

(四)调查法(Survey)

1.定义:以提问的方式,通过被试的自我报告,来收集目标人群的事实性信息或观点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5

等数据的方法。可分为书面调查(问卷调查)和口头调查(访谈法)两种形式。

2.问卷调查法

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

分发或邮寄给被调查对象,请求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问卷调查法的最大特点是方法简便,节约时间,材料也比较容易整理统计,适合大规

模调查研究。成本相对较低;设计简便,容易施测;应用广泛,从个人的事实性信息、态度

到现在或过去的行为、观点,都可通过调查法收集。

3.访谈调查法

以谈话为主要方式来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或态度的一种调查方法。

一般是由调查者探访调查对象,把要调查了解的问题逐一讲给调查对象听,由被调查

者根据调查者的要求一一作答。同时,调查者将访谈对象的观点意见及调查者对访谈对象的

印象详细记录下来,然后由调查者对这些访谈记录进行汇总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访谈调查法之要点:

做好访谈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明确访谈调查的目的任务,培训访谈调查人员,了解访

谈调查对象。

其次,制定好访谈调查计划。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访谈的方法。如是正式访谈调查,还是非正式访谈调查,是团体访

谈调查还是个别访谈调查,是面对面访谈还是电话访谈或书面访谈。

做好访谈调查的材料整理工作。

对调查材料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提出建议。

4.访谈调查法 vs.问卷调查法

在访谈调查中,研究者可直接控制访谈进程,可用不同方式考查被访者对问题回答的

真实程度,并可根据被访者的反应即时提出临时应变的问题等。

访谈调查法费时费力,不宜做精密分析和大规模调查。

5.调查法的其他问题

调查中的选项可能未能涵盖被试的真实感受或情况;

回答可能不够精确或不准确;

若样本无代表性或有偏向,其结果无法推论到总体;

即便进行了随机抽样,缺失作答也会使调查结果出现偏差;

措辞效应、顺序效应会改变调查结果,结构不良或组织不善的调查会葬送一个好的研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6

究。

调查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举例:

您对您的家庭生活感到满意吗?

您对您的婚姻生活感到满意吗?

您对您的婚姻生活感到满意吗?

您对您的家庭生活感到满意吗?

您在大学阶段有过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吗?

您觉得您所在的大学感到满意吗?

(五)个案法(Case method)

1.定义:对某个人或一小组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

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如,发展心理学家详细记录自己子女的成长经历

2.优点:探索性强,可以为所研究的问题提供详尽、全面的深层资料。常用于提出理论

或假设。

3.缺点:花费时间,样本偏差,结论难以推广。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1.时间:1879 年-20 世纪初

2.理论背景:经验主义和生理学

3.创始人与代表性人物:冯特、铁钦纳

4.研究内容:意识的结构和成分

5.基本观点: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意识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要素,

即人的经验(意识)可分为感觉、意像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

些元素构成的。

6.基本任务: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不重视心理

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教育心理、儿童心理等心理学领域,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

法研究的行为问题。

7.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法(即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依靠被试对自己经验的观察和描

述)。

8.历史地位:是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后的第一个大的心理学流派,铁钦纳挑起了构造心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7

理学与机能心理学之争,引起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科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思考,对心理学的

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铁钦纳所坚持和倡导的实验心理学方法,促进了心理学的科学化发

展;但铁钦纳只探讨心理的知识和事实,不关心心理学的价值与应用的观点,与美国实用主

义的社会背景格格不入,铁钦纳去世之后,他的构造主义也就随之而去了。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1.时间:1890 年-20 世纪 30 年代

2.理论背景:进化论和实用主义

3.先驱与代表性人物:威廉詹姆斯、高尔顿、比纳、詹姆士、杜威、安吉尔、桑代克

4.研究内容: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5.基本论点:意识体验的适应性目的要比结构更重要,意识不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

而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其研究对象不限于成人,而

扩大范围包括儿童与动物。

6.研究方法:不限于内省法,也采用观察、测验与问卷调查等。

7.历史地位:机能主义规定了美国心理学的发展方向,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1.时间: 1913 年-20 世纪 50 年代

2.创始人与代表性人物:华生

3.研究内容:环境对人和动物、外显行为的影响。

4.基本论点:行为主义有 2 个重要特点:(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认

为心理学是行为而不是意识的科学;(2)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5.作用与地位:行为主义的产生,在世界心理学界产生很大反响,对心理学走上客观研

究道路有积极作用,但由于它的主张过于极端,忽略研究心理内部过程和结构,否定意识的

重要性,因而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6.研究方法: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强调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只是能够由别人

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提出刺激-反应(S—R)模式。

(四)格式塔心理学

1.时间: 1912 年-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行为主义盛行时期。

2.创始人:韦特海默、考夫卡、柯勒;

3.研究对象:意识的组织。格式塔(Gestalt)在德文中有“完形”,“形状”,“组织”等

之意,意味着“整体”。它代表了该学派的主张和宗旨。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8

4.基本论点: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他们

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之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

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与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观点大相径庭。

5.研究方法:重视心理学实验

6.地位和作用:在知觉、学习和思维等方面做了大量实验研究,至今仍广泛应用。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

1.时间:1900 年-至今

2.创始人和代表性人物: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

3.研究内容: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4.基本论点:肯定“无意识”的存在,认为儿童时期的无意识经验是人格特征与心理障

碍的根源。

5.研究方法:精神分析方法——通过解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的一种临床技术。

6.地位和作用:在欧洲影响很大,其方法至今仍广泛使用,其理论对人格、动机等心理

学研究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过分强调无意识作用,并把它与意识对立起来,其早期理论

有泛性欲特点。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1.时间:1960 年-至今

2.代表性人物:罗杰斯、马斯洛;

3.研究内容:着重人格方面的研究,人类所独有的特殊经验。

4.基本论点:人是自主的理性的动物,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认

为正是人们的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经验,才使其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人。注重人

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力争自我实现的观点。

5.研究方法:其理论不能用实验加以证明,运用一种思辩的方法,提倡现象学描述,主

张把实证研究的方法与现象学和存在分析的方法结合起来。反对静态的客观分析,主张动态

的整体研究。

6.地位和作用:是一种扩展心理学研究范围到包括人类诸多方面精神生活的研究,其

风格与自然科学研究迥然不同,是心理学发展中一条与众不同的研究路线。

(七)认知心理学

1.时间:1950 年-至今

2.产生背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9

3.主要人物:皮亚杰、西蒙、乔姆斯基、纽厄尔、奈瑟

4.研究内容:研究人类认知的信息加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等复杂的心理过程)

5.基本论点:不了解人如何获取、储存和对信息的加工,就不可能对人的行为有真正充

分的理解。

6.研究方法:发展了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

等。

四、Current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从十九世纪末科学心理学诞生后,在此一百多年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方

向,代表了一百多年来心理学家们对人性的不同解释,也说明了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们,采

用不同方法去研究问题。百年前科学心理学诞生后不久,在反结构主义浪潮下,产生了很多

不同学派。

经过多年论争激荡之后,自 50 年代起,心理学的发展,由学派分立相互敌对的情势,

演变为不同理论多元生存彼此容纳的局面,以下是当代心理学中的主要视角和观点:

1.Biological perspective

Focuses on the functioning of the genes, brain, nervous system, and endocrine system

2.Psychodynamic perspective

Behavior is explained in terms of past experiences and motivational forces

3.Behaviorist perspective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observable behavior that can be objectively recorded

4.Humanistic perspective

Emphasizes an individual’s phenomenal world and inherent capacity for making rational

choices and developing to maximum potential

5.Cognitive perspective

Human thought and the process of knowing

6.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Importance of behavioral and mental adaptiveness

7.Cultural perspective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behavior

小结: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0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第二讲 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本章包含的内容: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大脑皮层及其机能;脑机能学说。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一)神经元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基本单位,其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递

信息。

2.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胞体最外是细胞膜,内涵细胞

核和细胞质。

3.根据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神经元的结构如图: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1

(二)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是指当任何一种刺激 (机械的、热的、化学的或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

就会由静息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即使在静息状态下,神经元也是自发放

电的。

神经冲动的电传导:

全或无的法则:

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2

神经冲动的传导:

神经回路: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3

(三)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4

皮层从上而下分为六层:分子层,外颗粒层,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节细胞层,多形

细胞层。

其中颗粒细胞接受感觉信号,锥体细胞传递运动信息。

1.中枢神经:脑干

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

延脑:在脊髓上方,亦称生命中枢,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

桥脑:在延脑上方,延脑和中脑之间,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传递信息必经之地,对人

的睡眠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中脑:在丘脑底部,小脑和桥脑之间。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5

中央灰质(支配眼球,瞳孔,虹膜,毛状肌和面部肌肉活动)

中脑四叠体(其中上丘是视觉反射中枢,下丘是听觉反射中枢)

大脑脚(调节身体姿势和随意运动)。

网状结构:唤醒大脑皮层去注意新刺激

上行激活系统:控制机体的觉醒

下行激活系统:加强或减弱肌肉活动状态

2.中枢神经:间脑

间脑:在脑干上方,大脑两半球下部,由丘脑和下丘组成

丘脑:中继站,接受除嗅觉外,所有来自外界感官的输入信息,在传送给大脑皮层,

对控制睡眠和觉醒也有重要意义。

下丘: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皮下中枢,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活

动。

3.中枢神经:小脑与边缘系统

小脑:在脑干背面,分左右两半球。协助大脑维持身体平衡与协调动作。

边缘系统:在大脑内侧面最深处的边缘。由一些结构组成统一的功能系统。这些结构包

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以及丘脑,中脑内侧等。边缘系统出现较

晚,与动物本能活动有关,还与记忆,情绪等有关。

二、大脑皮层及其机能

1.大脑皮层感觉区及其机能

视觉代表区:在枕叶距状裂两侧,视觉信息是交叉地投射到该区域。位于顶枕裂后面的

枕叶内,属布鲁德曼的第 17 区。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6

功能:接受在光刺激的作用下由眼睛传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

听觉代表区:颞叶的颞横回,听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一侧皮质区与两侧耳的感觉器都

有关。位于颞叶的颞横回处,属布鲁德曼的第 41、42 区。

功能:接受在声音的作用下由耳朵传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

机体感觉代表区:指肌肉、关节的运动和位置感觉。在中央前回。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

条狭长区域内,属布鲁德曼的第 1、2、3 区。

功能:接受由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传入的感觉信号,产生触压觉、温度觉、痛觉、运

动觉和内脏感觉等。

2.初级感觉区特点

感觉输入的投射是交叉的,一侧的感觉投射到对侧的大脑皮层。

皮质的投射是倒置的,即下肢的感觉投射在顶部,上肢的在中部,头颈的在下部。

皮质代表区的大小,不以躯体器官的大小而定,而是与身体不同部位的感觉灵敏度有关。

3.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机能

初级运动区或躯体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即布鲁德曼第 4 区。

功能: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特征:对侧支配,具有精细的定位,同时也是倒立分布,运动区大小和运动的精细复杂

程度有关;身体各部位在运动区的投射面积取决于它们在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动作越精细,

越复杂,在皮层上的投射区越大。

4.大脑皮层语言区及其机能

言语运动区:亦称布洛卡区。位于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处,在布鲁德曼第

44、45 区。

功能:它通过邻近的运动区控制说话时的舌头和颚的运动。受损就会发生运动性失语症。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7

言语听觉中枢:称为威尔尼克区,位于颞叶上方、靠近枕叶处。与理解口头言语有关,

损伤这个区域将引起听觉性失语症。

言语视觉中枢:在顶枕叶交界处,损坏后将出现理解书面言语的障碍

5.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

实验说明:两半球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两半球各自优势。

左半球: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

右半球: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

两半球机能的分工与协作,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存在一侧优势,但不是绝对分离的。

6.大脑皮层联合区

(1)联合区:人类的大脑皮层上范围很广、具有整合或联合功能的一些脑区。

特点:不接受任何感觉系统的直接输入,从联合区发出的纤维,也很少直接投射到脊髓

支配身体各部分的运动。从系统发生上来看,联合区是大脑皮层上发展较晚的一些脑区。它

和各种高级心理机能有密切的关系。人类大脑皮层的联合区占 4/5 左右,比感觉区和运动区

要大得多。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8

(2)感觉联合区:指在感觉投射区邻近区域存在的大量的短轴突联络神经元,其功能

是从感觉区接受大部分输入信息,并提供更高水平的知觉组织。它包括:视觉联络区(在布

鲁德曼的第 18,19 区,若这些区域受损,会出现视觉不识症),听觉联络区和体表联络区等。

(3)运动联合区:位于运动区的前方,又称前运动区。它负责精细的运动和活动的协

调。

(4)前额联合区:位于运动区和运动联合区的前方。本区可能与动机的产生、行为程

序的制订及维持稳定的注意有密切关系。实验表明,前额联合区即与注意、记忆、问题解决

等高级认知功能有密切的关系,也与人格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5)感觉联合区:指在感觉投射区邻近区域存在的大量的短轴突联络神经元,其功能

是从感觉区接受大部分输入信息,并提供更高水平的知觉组织。它包括:视觉联络区(在布

鲁德曼的第 18,19 区,若这些区域受损,会出现视觉不识症),听觉联络区和体表联络区等。

三、脑功能学说

(一) 定位说

脑功能的定位说始于加尔 (1758 一 1828)和斯柏兹姆 (1776 一 1832)提出的颅相说。

颅相说观点:根据头部的隆起部位来确定一个人的人格和智力; 相信脑的不同部位负

责不同的心理官能。

颅相说作用:颅相说把人的心理官能与颅骨的外形特征联系起来,企图揭示它们之间

的对应关系,因而推动了脑功能定位的研究。

颅相说主要缺陷:在许多方面是不科学的。

真正的定位说始于失语症病人的临床研究,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定位说得到进一步的

发展。

基本观点:脑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

代表人物:波伊劳德、布洛卡、威尔尼克、潘非尔德

颅相说主要缺陷:在许多方面是不科学的。

(二)整体说

研究方法:脑损伤法

观点:强调脑功能的整体性,皮层破坏的区域越大,智力功能的丧失就越严重。

著名代表人物:弗罗伦斯,美国心理学家拉什利

均势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9

总体活动原理:大脑是以整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反比,

而与受损伤部位无关。

(三)机能系统说

代表人物:鲁利亚(1902-1977)

观点: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

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讲,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

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

根据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鲁利亚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动力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信息处理系统(第二机能系统)、行为调节系统(第三机能系统)。

1.动力系统,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 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

组成。

基本功能: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

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觉性;

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

2.信息处理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

基本作用:接收来自内、外的各种刺激(包括听觉、视觉、一般机体感觉),对它们进

行加工(分析和综合),并把它们保存下来。

3.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当

这些脑区受到破坏时,患者将产生不同形式的行为障碍。

如前额皮层受到损伤的病人,将丧失计划与组织行动的能力,不能将行为的结果与原

有计划、目的进行对照,也不能矫正自己的行为。

三个机能系统的关系:三个机能系统之间有一种动态的联系。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

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每个机能系统又起各自不同的

作用。

鲁利亚研究的贡献:特别是关于心理机能定位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高级神经活动的

理论,引起了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的普遍重视。

(四) 机能模块说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理论。

基本观点: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这些模块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30

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

认知神经科学的许多新的研究成果,都支持了模块学说。例如,猴子的视觉与 31 个脑

区有关;颜色、运动和形状知觉是两个大的功能模块,它们之间的精细分工和合作,是视觉

的神经基础。

小结: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大脑皮层及其机能

脑机能学说

第三讲 意识和注意

本章包括的内容:意识与无意识;注意概述;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注意的品

质;注意的认知理论。

一、意识和无意识

(一)意识

1.意识的定义

意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在心理学发展的早期就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此后又经历了行为主义的否定、认知心理学对意识研究的回归,人本主义对个人潜能和

价值的重视。

迄今为止,对于意识人们还没有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等。

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的一些东西。

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

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由思想、幻想、梦等构

成。

正式界定的意识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水平:

基本水平:对内部和外部世界的觉知;

中间水平:对你所觉知的一个反映;

高级水平:对你自己作为一个有意识、会思考的个体的觉知。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31

(二)无意识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人的许多心理活动或过程是无意识的。如果将人类心理比作一座冰山的话,人类的意识

便是露出水面的冰山顶端,只占人类心理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心理活动或过程是无意识

的。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包括大量的观念、愿望、想法等,这些观念和愿望因为和

社会道德存在冲突而被压抑,不能出现于意识中。

无意识行为(下意识行为):一种自动化行为。有时人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已经自动化

了的行为,不受意识的控制。如,边骑车边聊天,眨眼睛,挠头皮等均为无意识动作。

对刺激的无意识: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

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盲视:意识性的视觉丧失,但还能对投射到盲区的刺激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辨认

2.意识的种类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可控制的意识: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这是意识的第一状态。如学习

自动化的意识:人们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

白日梦状态:指意识水平很低的意识状态。它介于主动意识状态与睡眠做梦二者之间。

即清醒与做梦之间

睡眠状态:证明人在睡眠时还有意识活动,但我们自身并未意识到

其他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心理学与生活里提到的):

睡眠与梦;

清醒梦境:一种对一个人正在做梦的觉知,并试图控制梦的发展;

催眠:以能够使被催眠的人在对暗示反应中改变知觉、动机、记忆和自我控制为特征的

意识状态;

冥想:通过将注意从外部转向集中于内部体验的仪式化练习改变意识的功能;

幻觉:在缺乏客体刺激时所产生的逼真的知觉;

宗教狂热:在某些文化群体中,人们经历强烈的宗教体验;

改变心理的药物:致幻剂、鸦片、镇静剂和兴奋剂等。

3.意识的功能

(1)帮助生存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32

① 意识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从而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

② 意识完成一种选择储存功能。

③ 使人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时输入的信息做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

(2)对现实的个人和文化建构

① 现实的个人建构是你基于你的一般知识、过去经验的记忆、当前的需要、价值、信

念和将来目标对当前情境的独特解释。

② 现实的文化建构是有特定一组人群的多数成员所分享的思考世界的方式。

4.睡眠与梦

(1)睡眠

睡眠及其阶段: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33

睡眠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轻睡期(约 10 分钟),脑电波为θ,频率较低 4-7 cps,个体处于浅睡状态,

身体放松,呼吸变慢,但很容易被外部的刺激惊醒

第二阶段:脑电波为θ,偶尔会出现被称为 “ 睡眠锭 ”(sleep spindle)的脑电波,它

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个体很难被唤醒。

第三阶段:慢波睡眠期(约 40 分钟),脑电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

时也有 “睡眠锭 ”波。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期(约 20 分钟),同第三阶段一样这个阶段也被称作慢波睡眠。个

体的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 个体很难被唤醒,可能出现梦游、梦呓、

尿床等现象。大多数脑电波为 波,频率在 4CPS 以下,波幅更大。

几乎所有人都会经历这 4 个阶段睡眠,否则将预示着身体或心理功能失调。前四个阶段

大约经过 1 小时-90 分钟。

此时睡眠者通常会翻身,并容易惊醒,当似乎要重新轮回,返回到刚入睡状态时,又出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34

现一个特殊现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快速眼动阶段(rapid eye movement)。

快速眼动阶段(rapid eye movement)。第一次出现时,持续约 5 到 10 分钟。 波消失,

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睡眠者的眼球开始

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栩栩如生的梦境。 睡眠者在这个时候醒来通常会报告

说他正在做梦。心率和血压变得不规则,呼吸变得急促,如同清醒状态或恐惧时的反应,而

肌肉却依然放松。

Sleep Cycle:

睡眠的功能:

① NREP 睡眠的功能

保存:可以在不需要寻找食物、配偶或工作时保存能量

恢复:也许可以使身体得以打理内务并以某种方式使自身得以恢复

② REP 睡眠的功能

可能会是脑中的功能结构建立起来

可能在心境和情绪的保持过程中起作用

可能对 NREM 睡眠之后的脑平衡的恢复是必须的

(2)梦

精神分析的观点: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

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生理学的观点:是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认知观点:是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使之转化为符号化、可意识到的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35

知识。

二、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定义

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注意的两个特点:

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集中性:是指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时的保持和巩固。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客观世界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刺激,这些刺激有的对人很重要,有的对人不那么重要,

甚至是毫无意义并会干扰当前正在进行的活动。

注意使心理活动选择有意义的、符合当前需要的刺激,排除或抑制那些无意义的、干扰

当前活动的刺激,从而使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2.保持功能(维持功能)

我们从外界获得的感知信息,从记忆中提取的信息,只有加以注意才能得到保持。如果

不加注意,就会很快消失,任何智力操作都无法完成

3.调节与监督功能

在注意状态下,人们常常把自己的行为和一定的目标进行比较,并通过反馈的信息相应

地调节、监控自己的行为,使之与目标相一致;如果行为与目标不一致就进一步加以调节,

直至达到目标为止。

(三)注意的种类

1.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无意注意

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自身的特点(新异性:异乎寻常的特性 ;强度:相对强度 ;运动变化 )

(2)人本身的状态:需要,期待,情感,兴趣,过去经验等

不随意注意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2.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活动组织的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36

依从性;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对人格的依从性。

发展和培养随意注意

3.随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无需付出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

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

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 可节省意志的努力。

培养随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

(四)注意的生理机制

朝向反射:是由情境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它是注意最初级的生

理机制。

脑干网状结构:脊髓上端到丘脑之间的一种弥散性的神经网络,是有机体从睡眠到觉醒

状态,并保证注意选择性的重要器官

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选择一些信息,而离开另一些信息。

(五)注意的外部表现

注意是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可以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注意时常伴随特有的外部

生理变化和专门的姿态表情动作:

感觉器官朝向;

血液循环:肢体血管收缩,头部血管舒张;

呼吸:吸气变短,呼气相对延长;

表情动作。

但注意作为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和外部行为表现之间,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

(六)注意的品质

1.注意广度

注意广度(注意的范围):人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注意对象的特点:注意对象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注意广度越大。

活动的性质和任务:活动任务越复杂,越需要关注细节的注意过程,注意的广庄会大

大缩小。

个体的知识经验。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37

视觉的注意广度大约为 72。

2.注意稳定性

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持续性注意

影响注意的稳定性的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主体的身体、精神状态;主体的意志力水

平。

注意的分散,又称分心,是指在注意过程中,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或者单调刺激的持续

作用引起的偏离注意对象的状态。

3.注意分配

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活动中。

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38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4.注意转移

注意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明确的信号提

示;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三、注意的认知理论

注意选择的理论:解释注意选择作用的实质以及人脑对信息的选择究竟发生在信息加

工的哪个阶段上: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后期选择模型、多阶段选择模型。

注意分配的理论:解释注意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认知资源理论、双

加工理论。

(一)注意选择的理论

1.过滤器模型

选择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

神经系统的过滤作用表现为“全或无”的性质: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装置。只有一部分信息可

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完全丧失了。

2.衰减模型

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被注意或被追随的信息完全通过去,而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

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因而出现衰减。

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如

自己的名字,火警信号等,当它们出现在非追随耳的通道时,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39

过滤和衰减都发生在检测装置之前。

3.后期选择模型

也称为反应选择模型,认为,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

这种选择的标准是刺激对人的重要性,重要的反应,不重要的不反应。

所有输入的信息都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

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个体用记忆中存储的信息来检验从外界直接输入的信息,当直接输入的信息与记忆存储

的信息相关时,这种相关的外部信息才受到选择,因此,选择作用具有很大的主动性。选择

表现在反应阶段,存储的信息不同,作出的反应也不同。

4.多阶段选择模型

针对前三个理论的不足,认为选择过程在几个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

多阶段选择模型的两个主要假设:

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

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多阶段选择理论看起来更有弹性,并提出任务要求对选择阶段的影响,避免了过于绝对

化的假设带来的难题。

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都假设注意是一个容量有限的通道,认为进入感觉器官的刺激必须

经过它才能得到后续的加工。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40

(二)注意的分配理论

1.认知资源理论

把注意看成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

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

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

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

这一机制是灵活的,可以受我们的控制,这样我们可以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

2.双加工理论

双加工指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双加工理论可以解释很多注意现象:

人们能同时做好几件事;

在同时进行的活动中,其中一项或多项已变成自动化的过程;

意识控制的加工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

小结:

意识与无意识;注意概述;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认知理论

第四讲 感觉

本章包括的内容:感觉概述;视觉;听觉;其他感觉。

一、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含义

1.感觉的含义: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

引起的。

2.感觉的作用: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感觉保证了机体和环境的信息平衡。

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41

(二)感觉的种类

1.根据感觉器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2.根据信息来源:

远距离感觉:视觉、听觉;

近距离感觉:味觉、嗅觉、肤觉(触觉、温度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肌动觉、平衡觉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42

3.刺激的种类

远刺激: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远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多很大变化。

近刺激:是感觉器官直接接受到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三)感觉的测量

多大的刺激才能被感受到?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刺激强度变化时,最少要变化多少才能被感觉到?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刺激量与感觉量之间是怎样一个关系?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皮肤感觉:触觉、温觉、冷

觉和痛觉

运动觉

平衡觉

机体觉(内脏感觉)

外部

感觉

内部

感觉

根据刺激物的性质及所作用的感

官的性质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43

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察觉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的关系: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树枝上成反比例。

绝对感受性公式:

E = 1 / R,E—绝对感受性,R—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阈限的测定如图:

影响绝对感觉阈限大小的因素:

绝对感觉阈限并不是绝对不变的。在不同条件下,同一感觉的绝对阈限可能不同。

人的活动的性质;

刺激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个体的注意、态度和年龄;

人类各种感觉的绝对感受性都很高。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44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它们的强度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才能引起差别感觉,即人们能够

觉察出它们的差别,或把它们区别开来。

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Just-noticeable difference,J.N.D):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

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对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的关系: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差别阈

限越小(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韦伯定律:刺激之间的最小可觉差与标准刺激强度比值是恒定的

K = Δ I / I,I 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ΔI 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 J.N.D

(最小可觉差) ,K 为一个常数。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45

3.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1)费希纳对数定律(logarithmic law)

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相等

感觉的大小(或感觉量)是刺激强度(或刺激量)的对数函数。

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上升。

P = K lg I,其中:I— 指刺激量;P— 指感觉量。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46

对对数定律的评价:

费希纳定律提供了度量感觉大小的一个量表,对许多实践部门有重要意义。

费希纳假定所有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相等,已经为事实所否定。

适用范围:中等强度的刺激。

(2)乘方定律(power law)(斯蒂文斯定律或斯蒂文斯幂定律)

反应的凝缩(compression):光刺激的强度上升时,看到的明度也上升。但是,强度加

倍,并不使知觉到的明度加倍,而只引起明度的微小变化。在强度较高时,这种现象更明显。

斯蒂文斯用数量估计法研究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发现心理量并不是随刺激量的

对数,而是随刺激量的乘方函数(或幂函数)的上升而上升。

乘方定律: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即知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的。

用公式表示: P = K I n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47

乘方定律的意义:

理论意义:它说明对刺激大小的主观尺度可以根据刺激的物理强度的乘方来标定。

实践意义:它可以为某些工程计算提供依据。

乘方定律的一般规律:

能量分布较大的感觉通道(如视觉、听觉):乘方函数的指数低,因而感觉量随着

刺激量的增长而缓慢上升

能量分布较小的感觉通道(如温度觉、压觉):乘方函数的指数较高,因而物理量

变化的效果更明显。

存在问题:易受反应偏向和背景效应的影响。

(四)感觉编码理论

编码: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缪勒:感觉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取决于感觉神经的性质。

特异化理论:主张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模式理论(模块理论): 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如,红光不仅引起某

种神经元的激活,而且引起相应的一组神经元的激活,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

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48

二、视觉

(一)视觉的定义

视觉:主要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产生。

(二)视觉的生理基础

1.明度折光机制(眼球)

外层:巩膜和角膜。

中层: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

内层:视网膜、视神经内段

瞳孔:传递光到水晶体;

水晶体:在瞳孔后面,经过眼部肌肉调节水晶体的曲度变化,使适量的光线恰好聚焦在

眼球后面的视网膜(retina)上成像。

玻璃体:屈光、支撑视网膜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49

2.视觉的感觉机制(网膜)

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有三层:

最外层: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

锥体细胞:昼视器官,600 万个,分布在网膜中央窝,感受物体细节和颜色;

棒体细胞(杆体细胞):夜视器官,1.2 亿个,在网膜中央窝外,16-20o 最多,感受物

体的明、暗。

第二层:双极细胞(bipolar cell)

最内层:神经节细胞(ganglion cell)

网膜中央窝:网膜上最敏感区域。

盲点:在中央窝附近的一个对光不敏感的区域。来自视网膜的视神经节细胞的神经

纤维在这里聚合成视神经。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50

3.视觉的传导机制(三级神经元)

第一级为视网膜双极细胞;

第二级为视神经节细胞:由视神经节发出的神经纤维,在视交叉处实现交叉,鼻侧束交

叉至对侧,和对侧的颞侧束合并,穿至丘脑的外侧膝状体。

第三级神经元的纤维从外侧膝状体发出,终止于大脑枕叶的纹区(布鲁德曼 17 区)。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51

4.视觉的中枢机制(大脑枕叶)

明度视觉的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布鲁德曼第 17 区),这是实现对视觉信号

初步分析的区域。当这个区域受到刺激时,人们能看到闪光;若被破坏,人会失去视觉而成

为瞎子。

与第 17 区邻近的另一些脑区,负责进一步加工视觉的信号,产生更复杂、更精细的视

觉。这些部件受损伤,病人将失去对物体、空间关系、人面、颜色和词的认识能力,产生各

种形式的失认症

视觉感受野:视网膜上一定的区域或范围。当它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

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

视网膜上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52

特征觉察器:视觉系统中能够对呈现给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性的刺激物作出反应的高

级神经元。

高等哺乳动物和人类的视觉皮层具有边界、直线、运动、方向、角度等特征觉察器,由

此保证了机体对环境中提供的视觉信息作出选择性的反应。

视觉系统存在两条通路:大细胞通路(M 通路)和小细胞通路(P 通路)。

共同点:视网膜上的神经节细胞->丘脑外侧侧膝状体->初级视皮层->二级视皮层

(1)大细胞通路(M 通路)

通路:网膜 A 型神经节细胞经丘脑外侧膝状体最内两层的大神经元,到达初级视

皮层的 4B 区,再到达二级视皮层的粗条纹区(方向性运动)

功能:分析运动和深度

运动系统:处理物体运动时的形状信息,主要与运动有关;

(2)小细胞通路(P 通路)

通路:网膜 B 型神经节细胞经丘脑外侧膝状体靠外四层的小神经元,到达初级视

皮层的色斑区和色斑间区,再到达二级视皮层的细条纹区(波长选择)

功能:分析颜色和深度

色彩系统:处理特定波长的信息,主要与颜色有关

(三)视觉现象

1.颜色:颜色含义,颜色混合,色觉缺陷,色觉理论

(1)颜色: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53

广义上包括非彩色(白色、黑色和各种不同程度的灰色)和彩色(如红绿黄等)。

狭义上仅指彩色。

(2)颜色的三个基本特性:

①色调:色调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

对光源来说,优势波长不同,色调也就不同。如:红光源:700nm 占优势;绿光源:

510nm 占优势。

对非光源而言,色调取决于物体表面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选择性反射。如:反射光中,

长波占优势,物体呈红色或橘黄色;反射光中,短波占优势,物体呈蓝色或绿色。

②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

颜色的明度决定于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色调相同的颜色,明暗可能不同。如,世界上最白的东西是氧化镁,反射率大于 90% 以

上。

③饱和度:饱和度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取决于光波的成分。

纯的颜色都是高度饱和的,例如鲜红、鲜绿等。

混杂上白色、灰色或其他色调的颜色,是不饱和的颜色,例如酱紫、粉红、黄褐等。

完全不饱和的颜色根本没有色调,如黑白之间的各种灰色。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54

(3)颜色混合

①色光混合:将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

性质:不同波长的光线同时作用于眼睛,在视觉系统中实现的混合。

加法过程:将各种波长的光相加。

②颜料混合 :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

性质:将两种颜料混合之后,作用于视觉系统引起的。

减法过程: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

(4)色觉缺陷

①色弱:能用三种波长的光来匹配光谱上任何其他波长的光,但对三种波长的感受性均

低于正常人。

刺激光较弱时几乎分辨不出任何颜色

色弱患者在男人中占 6%。

②全色盲: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丧失了对颜色的感受性,一般缺乏锥体系统。在人口

中占 0.001%。

③局部色盲:有某些颜色经验,但能经验到的颜色范围比常人小很多。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55

正常颜色视觉与色盲和色弱的模拟比较:

(a) 正常颜色视觉者看到的图片;(b) 红-绿色盲者看到的图片;(c)全色盲者看到的图片。

(4) 色觉理论

① 三色说(托马斯• 扬、赫尔姆霍茨)

英国科学家托马斯• 扬(1807 )假定,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

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

验。

1860 年,赫尔姆霍茨设想,每种感受器对各种波长的光都有反应。但是:红色感受器对

长波更敏感(长波受纳器); 绿色感受器对中波更敏感(中波受纳器); 蓝色感受器对短波

更敏感(短波受纳器)。得到三条不同的光敏感曲线。

当光刺激作用于眼睛时,将在三种感受器中引起不同程度的兴奋。各种颜色经验是由各

种感受器按相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

三色理论得到部分实验结果支持,它与在锥体细胞中现已发现的三种视觉色素是一致的,

且能很好地说明颜色混合的事实。

缺陷:三色理论不能解释红绿色盲。因为红绿色盲患者把短波看成蓝色,长波看成黄色。

根据三色理论,红绿色盲患者不应有黄色经验。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56

② 对立过程理论(黑林的四色说、现代的对立过程理论)

四色说(颉颃理论):黑林(1874)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

素、黄-蓝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作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例如,在光刺激下,黑-白视素异化,产生白色经验,在无光刺激时,黑-白视素同化,

产生黑色经验。

心理学家赫尔维奇和詹米逊(1958)证实了黑林的对立作用理论。

视网膜上,存在三种锥体细胞:短波感受器,中波感受器,长波感受器。

视觉系统的高级水平上,存在三对对立细胞:黑- 白细胞,红- 绿细胞,黄- 蓝细胞

红- 绿细胞和黄- 蓝细胞与颜色编码有关,而黑- 白细胞与明度有关。

而在赫尔维奇等人看来,这是一种非对立的明度系统。

现代的对立过程理论,得到了一系列生理学实验的支持。

在人眼网膜中,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锥体,它们对光的最大吸收作用分别为 440nm,

530nm 和 570nm。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

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

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

2.明度:明度、视亮度、阈限、波长

(1)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

种视觉经验。

明度不仅决定于物体照明的强度,而且决定于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光强与明度并不完

全对应。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57

(2)视亮度:指从白色表面到黑色表面的感觉连续体。它是由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决

定的,而与物体的照度无关。如黑煤看上去总是黑的。

(3)阈限(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

明度:人的视觉系统能反应的光强范围:10-6 烛光/m2 到 107 烛光/m2

明度的绝对阈限定为:10-6 烛光/m2

超过 107 烛光/m2 的光强,对人眼有破坏作用,低于 10-6 烛光/m2 人眼则察觉不到

根据光强对视觉的不同影响,又分为:

暗视觉范围:10-6烛光/m2 到 10-1 烛光/m2

中间视觉范围:1 烛光/ m2

明视觉范围:10 烛光/ m2 到 107烛光/ m2

明度的差别阈限:

中等光强:符合韦伯定律,K=ΔI/I,数值近似为 1/100;

极弱光强:100/100;

极强光强:1/167。

明度的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的大小,都与光刺激作用的网膜部位有关。

中央窝 16°-20°处:棒体细胞较密集,对光的感受性较高,明度的绝对阈限值较低

中央窝部位,锥体细胞集中,对明度的分辨的阈限值较高。

(4)明度与波长

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白天或夜晚),人们的视觉机制是不同的:

锥体细胞:能吸收可见光谱所有波长的光,对光谱中央(555nm)最敏感,而对两端

的感受性则较差。

棒体细胞:具有覆盖整个可见光谱的光谱光效率函数,但对较短波长有最大感受性。

比锥体细胞的敏感波长约短 50nm,而对波长超过 620nm 以上的红光几乎不敏感。

光谱敏感函数: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感受性的不同(如下图)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58

普肯耶(Purkinje)现象:在阳光照射下,红花与蓝花可能显得同样亮,而当夜幕降临

时,蓝花似乎比红花更亮些。(由于明度)它说明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人们的视觉机制是

不同的。

当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也向短波方向移动,因

而出现明度变化。两个明度相同而波长不同的物体,在强光下,它们看起来一样亮,当光强

降低后,用棒体细胞进行辨别时,绿光则显得比红光亮得多。

3.视觉的空间因素:视觉对比,马赫带,视敏度

(1)视觉对比

视觉对比是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

明暗对比:是由光强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造成的。

对比不仅能使人区别不同的物体,而且能改变人的明度经验。这种现象叫明度对比效应。

颜色对比:一个物体的颜色会受到它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而发生色调的变化。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59

对比使物体的色调向着背景颜色的补色的方向变化。

(2)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交界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

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从刺激物的能量分布来说,亮区的明亮部分与暗区的黑暗部分,在刺激的强度上和该区

的其他部分相同,而我们看到的明暗分布在边界处却出现了起伏现象。可见,马赫带不是由

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即侧抑制的结果。

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相互抑制的现象。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60

神奇的马赫带:

(3)视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医学上称之为视力。

视敏度的大小通常用视角大小来表示。视角越大,视力越差,反之越好。

视角:物体通过眼睛节点所形成的夹角。视角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及物体离眼睛的距

离。

公式: 视角=物体大小/距离

视锐度:即眼睛的空间辨别能力,表现为觉察目标刺激的存在以及辨别物体细节的准确

性。

4.视觉的时间因素:视觉适应,后像,闪光融合,视觉掩蔽

(1)视觉适应

视觉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整个暗适应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61

持续大约 30 分钟-40 分钟,以后感受性就不再继续提高了。

暗适应的机制:一般用感受器内光化学物质的变化来解释,此外可能还有神经作用参与

暗适应过程。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在一秒钟的时间内,由明适应引起的阈限值上升,就已很明显;在 5 分钟左右,明适应

就全部完成了。

明适应的机制:一般用视觉色素的漂白过程来解释。

(2)后像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

间。

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

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

举例:注视灯光后,闭上眼睛,会出现灯的光亮,这是正后像。

颜色视觉也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62

(3)闪光融合

闪光融合:由于频率增加,断续的闪光会使人们产生融合的感觉。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或闪烁临界频率:刚刚能够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它反映

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

融合临界频率越高,即融合阈限越高,对时间分辨作用的感受性也就越大。

闪光融合依赖于许多条件,刺激强度低时,临界频率也低;随着强度上升,临界频率也

上升。

(4)视觉掩蔽

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

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称为视觉掩蔽。

光的掩蔽;

图形掩蔽;

视觉噪音掩蔽等。

三、听觉

听觉:通过听觉系统的感受和分析引起的感觉。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它是由物体振

动产生的。

听觉现象:音强、音调(音高)、音色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63

听觉的生理机制

听觉理论

(一)听觉

声波的物理性质

频率:发声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 人耳能接受的振动:16 Hz-20000

Hz,其中 1000-4000 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振幅:振动物体偏离起始位置的大小,即振动的大小。

波形:声波最简单的波形是正弦波。由声波的振幅和频率等物理特性决定。

(二)听觉的基本特性(听觉现象)

1.声音的三要素:

(1)音调(音高):主要是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

(2)音强或音响,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由声波的物理特性振幅即振动的大小所决

定。强度大,听起来响度高;强度小,听起来响度低。音响还和声音频率有关。

(3)音色:反映了复杂声波的成分。不同频率与振幅组成的混合音的复合程序与组成

形式构成声音的质量特征。

2.声音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称为声音

的掩蔽。

声音掩蔽种类:

纯音掩蔽:用一个纯音为掩蔽音,观察它对其他不同频率声音的影响;

噪音对纯音的掩蔽

纯音和噪音对语音的掩蔽

声音掩蔽原理:声音掩蔽依赖于声音的频率、掩蔽音的强度、掩蔽音与被掩蔽音的间隔

时间等。

声音掩蔽的特点:

与掩蔽音频率接近的声音,受到的掩蔽作用大;频率相差越远,受到的掩蔽作用就越小。

频率太近,产生拍音。

低频掩蔽音对高频声音的掩蔽作用,大于高频掩蔽音对低频声音的掩蔽作用。

掩蔽者强度提高,掩蔽作用也增加。当掩蔽音强度很小时,掩蔽作用覆盖的频率范围也

较小;掩蔽音的强度增加,掩蔽作用覆盖的频率范围也增加。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64

(三)听觉的生理机制

听觉的生理基础:耳的构造和功能、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1.耳的构造和功能

外耳:收集声音,集中起来通过鼓膜的振动将声音传达到中耳的敏感部位。鼓膜将外耳

与中耳分开。

中耳:三块听小骨形状各异,通过它们将振动集中起来最后送到叫做卵圆窗(oval window)

的小薄膜而迸入到内耳中。

内耳:内耳前下方的螺旋彩管形似蜗牛壳,内部充满液体,名叫耳蜗 ,是听觉的主要

器官。当声波通过液体作用于蜗牛壳内基底膜时,它上面的一些长短不同的毛细胞就与听神

经联系起来,将声音传向大脑。由于在和听神经联系时,基底膜上各个毛细胞的物理形态变

化不同,改变了一些神经细胞的电活动,因此传向大脑的就是带有对声波的频率和振幅编码

的信号,从而形成具有音高和音强的声音听觉。

2.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1)听觉的传导机制

声源→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使声波通过)→鼓膜(将声波转换成振动)→耳蜗

(将振动转换成神经冲动)→听神经(传递冲动)→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声音的传导途径有不同路线:

空气传导是指鼓膜振动引起中耳室内空气振动,然后经由正圆窗将振动传入内耳。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65

骨传导是指声波从颅骨传入内耳。

(2)听觉的中枢机制

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耳蜗的螺旋神经节,其树突分布于耳蜗的毛细胞上,其轴突组成耳蜗

神经,入桥脑止于延髓和脑桥。

交界处的耳蜗核,更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后,发出纤维横行到对侧组成斜方体,

向上行经中脑下丘交换神经元(第三级神经元)后上行止于丘脑后部的内侧膝状体,换神经

元(第四级神经元)后发出纤维经内囊到达大脑皮层颞叶听觉中枢。当冲动传至听觉中枢则

产生听觉。

耳蜗核发出的一部分纤维经中脑下丘,下行终止于脑干与脊髓的运动神经元,是听觉反

射的反射弧。

(四)听觉理论

1.地点说:音调的知觉取决于基底膜上发生最大刺激的具体位置

(1)共鸣理论(位置理论)

也叫位置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

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基底膜上的横纤维的长短之比为 10:1,而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比为 1000:1。

(2)行波理论(新位置理论)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66

生理学家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

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窝顶推进,振

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高频声波的最大运动区域在耳蜗底部(卵圆窗和正圆窗所在的位置)

行波理论难以解释 500 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

2.频率说:通过基底膜震动的频率来解释音调

(1)频率理论

也叫电话理论,1886 年,物理学家费尔提出来的,他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

的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 1000 次以上的运动。

(2)神经齐射理论

韦弗尔提出的,当声音频率低于 400 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

率对应的。

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做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

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

音。

神经齐射理论对于 5000 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

听觉理论总结:

地点说:音调的知觉取决于基底膜上发生最大刺激的具体位置

频率说:通过基底膜震动的频率来解释音调

地点说和频率说分别解释音调的不同方面

频率说更好地解释低于 5000HZ 的声音

地点说更好地解释频率 1000HZ 的声音

1000HZ~5000HZ 的声音,两者都适用

四、嗅觉和味觉

(一)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

1.适宜刺激:能挥发、有气味的气体物质。

2.嗅觉感受器:鼻腔上膜的嗅细胞。

3.嗅觉难以分类:至今仍用引起嗅觉的物质来标示各种嗅觉。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67

4.嗅觉产生:有气味的物质分子刺激鼻腔上膜的嗅细胞,使嗅细胞兴奋产生神经冲动,

经嗅束传至大脑中央后回产生嗅觉。

(二)味觉

1.适宜刺激:溶于水的、有味道的化学物质。

2.味觉感受器:分布在舌面各种乳突内的味蕾。

3.味觉分类

(1)基本味觉:甜、苦、酸、咸四种,在舌面部位不同.

(2)平常尝到的各种味道都是四种味道混合,并保留原来味道,不是新味道。

4.味觉的产生

有味道的物质刺激味蕾兴奋舌咽神经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大脑中央后回产生味觉。

味觉感受性与机体生理有关.味觉与视觉、嗅觉有关(色香味).

五、皮肤感觉

皮肤感觉: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

皮肤感觉的基本形态:触压觉、振动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温度觉:

适宜刺激:皮肤表面温度的变化。

生理零度:皮肤表面的温度。

1.温觉:高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

2.冷觉:低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

刺激温度等于生理零度,不产生温度觉。

身体的不同部位,生理零度不同,因而对温度刺激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同一皮肤表面的

生理零度也会发生变化。

六、内部感觉

(一)动觉

动觉也叫运动感觉,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是内部感觉的

一种重要形态。

动觉感受器存在于肌肉组织、肌腱、韧带和关节中。

身体运动时刺激动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沿脊髓后索、丘脑传导大脑中央后回引起动

觉。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68

(二)平衡觉(静觉)

反映头部位置和身体的平衡状态。

平衡觉的感受器:内耳的前庭器官。

当身体位置与地心引力方向发生变化时,刺激前庭器官产生平衡感觉。

(三)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机体觉):饥渴、饱胀和渴的感觉、窒息的感觉,疲劳的感觉、性及疼痛等

感觉。

①内脏感觉性质不确定,缺乏准确的定位;

②当内脏器官正常工作时,内脏感觉的信号被外感受器的工作掩蔽着,内脏器官向大脑

输送的信息比较弱、少,因而不能意识到;

③只有在内脏器官发生功能异常或病理改变时,才会引起明显的内脏感觉。

七、痛觉

痛觉是个体对现实刺激和已储存的经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皮肤感觉和内脏感觉中都有痛觉,各种感觉器官中也有痛觉,遍布全身的所有组织中。

并且不同器官部位痛的性质和定位存在差异。

功能:痛觉具有保护机体免受伤害的作用。痛觉的感受性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原因在

于:1)早期经验对疼痛的影响; 2)产生疼痛的原因和后果的评价;3)文化教育的影响。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69

第五讲 知觉

本章包括的内容:知觉概述;知觉的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知觉的信息加

工;错觉

一、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含义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和感觉一样是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直接刺激的。

但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知觉是按一定方式来组织、融合个别感觉信息

根据个体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

(二)知觉过程

感觉 Sensation:将物理能量转换成大脑能够识别的神经编码的过程;

知觉组织 Perceptual organization:整合过去经验和当前感觉刺激,形成可被再认的客体

知觉的过程;

辨认与识别 Identification/recognition ;赋予知觉以意义的过程。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70

(三)知觉的组织原则

邻近性(proximity):凡距离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

相似性(similarity):凡形状或颜色相似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一起。

对称性(symmetry):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被组成图形。

良好连续(good continuation):具有良好连续的线段容易被组成图形。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71

共同命运(common fate) :在随机排列的小圆圈图形中,其中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运

动或变化时,容易把它们知觉成一个图形。

封闭(closure):凡能够组成一个连续体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线条方向(lina orientation):同方向的图形不易分离,而不同向的则容易分开。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72

简单性(minimum):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二、知觉的特性

(一)理解性

人在感知某一事物时,总是依据既往经验力图解释它究竟是什么,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人的知觉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知觉的理解性正是这种积极主动的表现

人们的知识经验不同,需要不同、期望不同,对同一知觉对象的理解也不同。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73

知觉定势: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

(二)整体性

人们依据以往经验将知觉对象不同属性的许多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知觉的这一特性就是

知觉的整体性(或完整性)。

(三)选择性

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在特定时间内,人只能感受少量或少数刺激,而对其他事物只

作模糊的反映。

被选为知觉内容的事物称为对象,其他衬托对象的事物称为背景。

某事物一旦被选为知觉对象,就好像立即从背景中突现出来,被认识得更鲜明、更

清晰。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74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人们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景的相互

关系来决定的。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不仅存在于空间刺激组合中,也存在于时间系列中

(四)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Size constancy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75

形状恒常性 Shape constancy

方位恒常性 Orientation constancy

亮度恒常性 Lightness constancy

我们对于世界的知觉不会随着感受器接受的刺激的变化而变化,而能够保持稳定不变和

恒定。

大小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三、空间知觉

(一)形状知觉

1.形状的特征分析

对形的识别开始于对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验。这些原始特征包括:线条,角度,朝向和

运动等。

对图形的原始特征的分析,是有视觉系统的特征检测器来完成的,对这些特征的检测是

自动的,无需努力。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76

2.轮廓与图形:图形可以定义为视野中的一个面积,它借助可见的轮廓而从其余部分分

离出来。

3.图形的组成:遵照格式塔组织原则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77

4. 图形识别

图形识别: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到的图形是什么。

图形识别是形状知觉中比特征分析更高的一个阶段。

图形识别要求人们对复合特征进行加工,这种加工具有序列搜索的特点。

(二)大小知觉

1.定义

物体大小与物体在网膜上投影的大小有关,它服从几何投影规律:距离远,同一物体

在网膜上投影小;距离近,在网膜上投影大。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正比,而与距离成

反比。

2.知觉物体的大小与下列因素有关:

(1)大小-距离不变假设:大小恒常性,即物体大小=网像大小/距离.

(2)物体的熟悉性对大小知觉的作用.

(3)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

(4)体态变化与大小知觉.

(三)深度知觉(距离知觉)

1.定义:指三维空间的知觉

2.深度(距离)知觉的线索:

肌肉线索(生理线索)

a.调节:指眼睛的水晶体的形状(曲度)由于距离的改变而变化。水晶体曲度的变化是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78

由改变睫状肌的紧张度来实现的。睫状肌发出的动作冲动,为分辨物体的距离提供了一个可

能的信息来源。 调节作用只能在较小的距离范围内起作用。一般在 1-2 米范围内有效,也

不很精确

b.辐合: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辐合是双眼的功能。由

于辐合,物像落在两眼网膜的中央窝内,从而获得清晰的视像。辐合可用辐合角来表示:物

体近,辐合角大;物体远,辐合角小。

双眼线索-视轴辐合

由两眼球转动以聚合视线,从而获得深度知觉的双眼线索,视轴辐合 。眼睛肌肉辐合

的信息为大脑提供了深度线索

单眼线索

单眼线索:是指用一只眼睛的视觉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

a.对象重叠(遮挡)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79

b.线条透视

c.空气透视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80

d.相对高度

e.纹理梯度(结构级差)

f.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81

(3)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双眼线索: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

视轴辐合或双眼会聚:

看远物时,两眼视线近似于平行;看近物时,双眼视线会向正中聚合以对准物体。眼睛肌肉

在控制视线辐合时所产生的动觉,会给大脑提供物体远近的线索;

辐合作用所提供的距离线索只在几十米的范围内起作用。物体太远,视线趋于平行,已不能

提供有效的辐合信息。

(四)方位知觉

1.方向知觉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机体自身所在空间位置的知觉。

(1)视觉方向定位

人的视觉定向必须借助各种主客观参照物。视觉定向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在

视觉定向中,视觉,触觉,动觉,前庭觉的联合作用有重要意义。

(2)听觉方向定位

听觉方向定位:用耳朵确定声源的方位

人的听觉方向定位的规律:

对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源容易分辨;头部中切面上的声源容易混淆;如果两耳连线的

中点做一圆锥,圆锥面上各点发出的声音容易混淆。

人耳进行声源定向的主要线索:

时间差;强度差;动觉和视觉的作用:探测声源时,头部朝向声源方向和同时注视着它。

四、时间知觉

(一)定义

时间知觉:知觉到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82

(二)时间知觉的形式

1.对时间的分辨与确认

2.对持续时间的估量

3.对时间的预测

(三)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

1.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太阳的升落等;

2.根据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生物钟):脑电,心跳和脉搏,饥饿周期等;

3.借助计时工具:日历,时钟,手表等。

(四)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会影响时间判断的精确性:听觉 > 触觉 > 视觉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3.人的兴趣和情绪

五、运动知觉

(一)定义

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脑,为人们所认识。

(二)物体运动时,人们怎样获得关于物体运动的信息呢?

1.网像运动系统:当物体从 A 处向 B 处运动时,物体在空间的连续位移,引起了视网膜

上相应部位的连续变化。这种变化经过视觉系统的编码,就产生运动知觉。

2.格列高里的头-眼运动系统:为了知觉到运动,人们需要具有关于自身运动的一种特

殊形式的信息,即由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动作指令。这种信息与视网膜映象流汇合在一

起,共同决定着人们的运动知觉。这种运动系统称作头-眼运动系统。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83

(三)真正运动知觉

1.运动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物体运动的速度太慢,或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

距离太小,都不能使人产生运动知觉。物体运动的速度太快,超过一定限度,人们只能

看到弥漫性的闪烁。

2.影响运动知觉阈限的因素

目标物的网膜定位;

刺激物的照明和持续时间;

视野中有无参照点的存在;

目标离观察者的距离;

知觉者的职业特点。

(四)似动

1.定义: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

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2.似动的主要形式

(1)动景运动

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

刺激物的连续运动。动景运动有时也叫最佳运动或 Phi 运动。

(2)诱发运动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发运动。例如:

月亮和浮云。

(3)自主运动

在暗室内,如果你点燃一直熏香或烟头,并注视着这个光点,你也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

在运动。

(4)运动后效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84

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

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六、知觉的信息加工

(一)自下而上加工

指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的加工,或者说在识别物体时,将所看到的事物与

存储的知识相匹配的加工过程。又称为数据驱动加工

(二)自上而下加工

指对头脑中已经储存的信息的加工。或者说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帮助知觉识别的加工过

程。又称为概念驱动的加工

(三)模式识别理论

1.关键特征理论

观点:对知觉对象的归类依赖于一组关键特征。只有当客体满足所有关键特征要件时,

才被判断为属于这一范畴。

这些特征有 2 类:一类是局部特征,如线条,角度等;另一类是总体特征,如对称,封

闭等。

难题:很难找到一组特征恰好包容所有关键特征,而又能区分出所有非关键特征。如对

字母 A 的识别。

2.原型理论

范畴是围绕一个理想的,或最佳的典型构造的。这个最佳典型称作这个范畴的原型。如

果一个客体更接近于某个范畴的原型,而不是其他原型,则被判断为属于这个范畴。

难题:某个客体虽比其他客体更接近于某个范畴的原型,但仍不属于这个范畴。

有人认为,将上述两个理论结合起来更为恰当。

影响模式识别的因素:

情景因素;

个人及社会因素;

人格因素;

主观愿望,需要,价值观等。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85

七、错觉

(一)定义

我们的知觉有时不能正确地反映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二)错觉分类

1.大小错觉

(1)缪勒—莱耶错觉(箭形错觉)

(2)潘佐错觉(铁轨错觉)

(3)垂直—水平错觉

(4)贾斯特罗错觉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86

(5)多尔波也夫错觉

2.形状和方向错觉

(1)佐尔拉错觉

(2)冯特错觉

(3)爱因斯坦错觉

(4)波根多夫错觉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87

(三)错觉理论

1.眼动理论

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

扫视图形的某些特定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

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

实验反例:眼动不是造成错觉的真正原因

2.传出准备性假设

错觉是由于神经中枢给眼肌发出的不适当的运动指令造成的。只要人们有这种眼动的准

备性,即使眼睛实际没有运动,错觉也要发生。

评价:这种假设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事实证明

3.神经抑制作用理论

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的活动,因而

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人们看到的轮廓发生了相对的位移,引起几何形状

和方向的各种错觉。

评价:该理论忽略了错觉现象和神经中枢的融合机制的关系。

4.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

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

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

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

引起错觉现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一种例外,是人们误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结果。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88

第六讲 记忆

本章包括的内容:记忆概述;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长时记忆;遗忘。

一、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含义

1.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检索的心理过程。

2.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过去获得的经

验和行为,在需要时不必再加练习即可重现的心理历程就是记忆。

3.没有记忆,就不可能有知觉;更不可能有思维活动。

4.记忆是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持续,将前后的经验联系起来,使心理活动成为一个发展、统

一的过程。记忆使人获得知识、形成独特的个性。

5.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活在记忆里。失去记忆就等于失去自我。即失去了由独特的经验和个

性所构成的完整而统一的个体。

(二)记忆的过程

1. 编码(识记)Encoding:Mental representation is formed in memory

(1)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即信息的获取。

将外在刺激的物理性特征(如声音、形状、颜色等等),转换成另一种抽象的、在记忆中贮

存并备供以后取用的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

(2)物理特征,转换为心理事件;用抽象的文字或符号代表具体事物;单字之形状、声音、

意义、分别编成意识中的形码、声码、意码。

(3)信息编码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在

整个记忆系统中,编码有不同的层次或水平,而且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的。

(4)识记既是记忆过程的开端,又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

2. 贮存(保持)Storage:Retention of encoded material

(1)将经编码的信息,留存在记忆中,以备必要时可供检索之用。贮存的时间长短,视记

忆类别而定。一般认为,不同性质之信息(如属视觉、听觉、味觉等不同信息), 与大脑皮

质之各部位功能有关。

(2)将经编码的信息(识记过的信息),留存在记忆中,以备必要时可供检索之用。保持不

仅是记忆的重要标志,而且是再认或回忆的重要条件。贮存的时间长短,视记忆类别而定。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89

一般认为,不同性质之信息(如属视觉、听觉、味觉等不同信息), 与大脑皮质之各部位功

能有关。

(3)贮存是信息编码和提取的中间环节,在记忆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3. 检索(再现或提取)Retrieval:Recovery of stored information

(1)在必要时将贮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取出应用的心理历程。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

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

检索时,将编码后贮存在记忆中的信息的解码(decoding,将抽象信息还原为具体刺激)

过程,使之还原为编码以前的形式,并表现于外显行为。

(2)再现是从头脑中找到知识和经验,使之能够被利用的过程,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检

验。即,记忆好坏是通过信息的提取表现出来的。

(3)再现的两种主要形式:回忆 、再认。

回忆:是指当过去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完成的再现过程。

再认:是当过去经历的事物重新出现时完成的再现过程。

(4)舌尖现象:对记忆中存有的信息,这种能够达到,但又无法提取的体验,在记忆中称

为"舌尖现象"。这表明,虽然这次你提取失败,但可以肯定你曾“记”得它,只不过是不能

“忆”而已。

有时我们在路上遇到一个熟人和你打招呼,你清楚地知道以前见过他,甚至知道他的一

些细节,如是单名、姓很特别,但好像他的名字就在嘴边,却就是说不出来。

(三)记忆的种类

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1)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情景记忆是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

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的记忆。它涉及个人生活中的特定事件,以个人的经历为参照。

特点:由于情景记忆受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贮存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

记忆不够稳定,也不够确定。(2)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

时间无关。表现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如记住化学公式等等。语

义记忆的特点:是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

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逻辑性和抽象性,并具有一定的形式化特点;

记忆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不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比较稳定;为人类所特有,是人

获得间接知识的保证;与语词逻辑记忆在记忆的表征形式上一样,但是认知心理学更强调语

义记忆中知识的动态组织。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90

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外显记忆

定义: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它对行为的影响是

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此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特点:外显记忆是有意识的记忆过程;它的形成一般需要评估、比较和演绎等思维过程的加

工环节的参与;能随意地(即在意识控制之下)提取记忆的信息;能对记忆信息进行较准确

的语言描述;外显记忆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

(2)内隐记忆

定义: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

自动的无意识记忆。特点:是没有意识过程参与的记忆过程;内隐记忆具有自动和反射的性

质;其形成和提取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认知过程;一般不能用言语表达;内隐记忆对行为的影

响是个体无法意识到的。

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的区别:

加工深度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衰减)时间不同;

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呈现方式的改变(感觉通道的改变)

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干扰因素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3.感觉记

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感觉记忆

定义:又称为瞬时记忆或感觉登记,是客观刺激停止作用以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

内保存下来,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保持时间:大约为 0.25 秒到 2 秒。例如,将一幅幅静止的电影图像看成是运动的。编码方

式:以刺激的物理性质进行编码。

容量:一般认为感觉记忆的容量为 9~20 个字母或物体,有时更多些。

Sensory memoryMomentary preservation of fleeting impressions of sensory stimuli 个体凭视、

听、味、嗅等感觉器官,感应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几分之一秒的)记忆。不加注意,转

瞬即消失。映像记忆 Iconic memory-Visual memory;回声记忆 Echoic memory-Auditory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91

memory。

感觉记忆的研究

外在刺激消失,而由刺激引起之感觉仍然存在的心理现象,称为后觉 after sensation,视觉

上就是后像(afterimage)。在感觉记忆上,称为映像/余像(icon)。在听觉上,就是余音/回声

(echo)。

贮存的时限与数量·映像记忆:

在余像时限内感觉记忆贮存的问题。随机选出九个英文字母,排成一个等距离的方阵,用速

视器以二十分之一秒的短暂时间,呈现可供视觉辨识的刺激。受试者看过后,凭其感觉记忆,

立即报告其所瞥见的所有字母

L B Q G R X T C Y

此类实验,也就是前文所指的形之辨识的研究。根据对多个受试者实验的结果,发现在九个

字母中,一般只记得四个,最多也不会超过 4.5 个。但这是否能够确定感觉记忆的容量是 4-

5 个呢?是否有可能有些信息是在回忆或报告期间丢失的?在开始回忆或报告之前,即真正

在感觉记忆时限内,是否能捕捉到更多的信息?

为了解决这一疑问,Sperling(1960)设计了如下实验:他将先前的实验称为整体报告法(whole

-report procedure),要受试者报告出他所瞥及的全部资料。改变后的实验是采用部分报告

法(partial-report procedure),要受试者每次只报告他所瞥见的一部分资料。

先告知被试也将看到九个字母,但分成三排,同时呈现,如:L B Q 高音 G R

X 中音 T C Y 低音随机出现一种声音,结果发现,被试能够完整报告出任何

一排字母。说明被试在感觉记忆的时限内所捕捉到的信息量不是四五个,而是 9 个。

有没有可能多于 9 个?研究者将三排字母每排变成 4 个,一次呈现 12 个。 L B Q

P 高音 G R X J 中音 T C Y U 低音结果报

告正确的平均数是 76%,就是说还是 9 个左右。

如果呈现时间不延长,只延长回忆时间,也就是将声音讯号延后出现,会不会增加记忆容量?

结果非但不能增加记忆量,反而随时间延长使记忆量减少。除非学习者有意将刺激材料经注

意及形之辨别后,立即传送入短时记忆,否则在感觉记忆中停留信息很快就被新收录的其他

信息冲激掉了。

总之,感觉记忆的时间,视觉信息,保存时间约为 0.25-1 秒。听觉为 5 秒以下。

(2)短时记忆

定义: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一分钟左右的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92

段。

保持时间:大约为 5 秒到 2 分钟。

编码方式: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的编码。

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 7 土 2 个单位。

分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两种:

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

工作记忆:即输入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由于与长时记忆中已经贮存的信息

发生了意义上的联系,编码后的信息进入了长时记忆。必要时还能将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

息提取出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3)长时记忆

定义:是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存储的记忆。

贮存时间:大约为 1 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

编码形式:主要以语义形式编码。

容量:没有限度。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大部分来自对短时记忆中信息的精细加工,也可以由于

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区分只是相对的。任何信息都必须经过感觉记忆和短

时记忆才可能转入长时记忆,没有感觉记忆的登记和短时记忆的加工,信息就不可能长时间

贮存在头脑中。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1)陈述性记忆

定义: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提取方式: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如,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的生活常识

都属于这类记忆。

(2)程序性记忆

定义: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

往需要通过多次练习才能逐渐获得,是反复重复后形成的自动化加工过程。利用这些记忆时

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5.情绪记忆

是以个体体验过的情绪为内容的记忆。它往往不需要重复体验,一次形成经久不忘,并

且可以具有一定的动机作用。情绪记忆是人们精神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也是人的道德感、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93

理智感和美感发展的心理基础。

6.运动记忆

是以身体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作为内容的记忆,又称动作记忆。与其他类型的记忆相

比,运动记忆容易保持和恢复,不容易遗忘。它是形成各种生活技能的保证。

7.形象记忆和语词逻辑记忆

(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人的记忆都是先从形象记忆开

始的。通过形象记忆人们可获得直接经验。

(2)语词逻辑记忆:是以词的形式在人脑中以思想、概念或命题为内容的记忆,它具有概

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等特点。

(四)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1.记忆的脑学说

(1)整合论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拉什利最早提出了记忆的非定位理论,或称为整合论。

基本观点: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记忆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记忆不是皮

层上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

研究方法:脑损伤法

发现:大脑皮层破坏的区域越大,记忆的丧失就越严重。

整合论得到 40 年代末出现的“细胞集合” 理论的支持。

(2)定位论

提出者:法国医生布洛卡提出了脑机能定位的思想,即定位说。

基本观点:脑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当然也不例外,定位说认为,

记忆是由脑的特定部位产生的。

研究发现,记忆和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有关系。实验证据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94

(3)SPI 理论

图尔文 1995 年提出 SPI 理论,试图将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的概念统一到一个更综合的

框架中,集中说明了多重记忆系统之间的关系。

串行(serial):编码形式;

并行(parallel):存储形式;

独立(independent):提取形式。

基本观点: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的。假定存在 5 种主要记忆系统

(模块):程序记忆系统,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和情景记忆系统。

记忆模块的关系:

S:信息以串行的加工方式进入记忆系统,一个记忆模块的输出提供给另外模块的输入,因

此,在一个记忆模块中的编码依赖于某些其他功能模块中信息加工是否成功。

P,I:信息以并行的方式存储在各个特定的记忆模块中,这样提取一个子系统的信息就不会

牵连其他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在 SPI 模型看来,一次编码事件(如对一个视觉刺激看一眼)就产生着多重记忆系统的效果。

2.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1)反响回路

定义: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

原理: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刺激停止后,这种

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段短暂的时间。

脑电现象和神经结构的研究发现,这种脑电活动的反响效应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实验证据:白鼠回避反应实验。

(2)突触结构

观点:作为人类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包含着神经突触的持久性改变,这种变化往往是由特异

的神经冲动导致的。

近来的研究表明,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改变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

由于涉及到结构的改变,因此其发生的过程较慢,并需要不断的巩固。

不同经验可导致神经元突触的不同变化。如环境丰富的白鼠的大脑皮层变厚。

(3)长时程增强作用

3.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

(1)核糖核酸(RNA)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95

由学习引起的神经活动,可以改变与之有关的那些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含量,就像

遗传经验能够反映在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细微结构中一样。

(2)激素和记忆

近来的研究表明,机体内部的一些激素分泌能够促进其记忆的保持。动物体内皮质类固

醇、后叶加压素、肾上腺素等激素,而这些激素对动物记忆的保持有明显的加强作用。

二、感觉记忆

(一)感觉记忆的含义

又称感觉登记,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

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感觉记忆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

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

(二)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

1.感觉记忆的编码

感觉记忆的编码形式:主要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因此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1)图像记忆:

①图像记忆是感觉记忆的一种主要编码形式,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感觉记忆。图像记忆:

当作用于视觉器官的图像刺激迅速移去后,图像随即在视觉记录器中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

这就是图像记忆。图像记忆又称视觉登记或图像贮存。

②实验证据(整体报告法&局部报告法)

③图象记忆的性质:图像记忆中所贮存的信息大于被利用的信息;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

约 0.25-1 秒,超过 1 秒信息会由强变弱,并自动消失;图像记忆受到干扰或擦拭的作用后,

信息很快丧失而且不可恢复。

(2)声像记忆

① 声像记忆:又称听觉登记,声音信息呈现后,立即在听觉存储器内被登记,并保留一个

很短的时间的记忆。声像记忆是听觉的感觉记忆编码形式。声像记忆比图像记忆保持时

间稍长一些。

② 实验证据:Moray 等人(196(5)发现,听觉通道也存在感觉记忆。

方法:整体报告法&部分报告法

2.感觉记忆的保持

感觉记忆保持的时间十分短暂,它是如何随时间而迅速变化的呢?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96

(1)Sperling 发现:视觉器官保存图像信息有相当大的容量,但保持时间相当短,超过 250ms,

遗忘就开始了。

(2)Farwin 等人(197(2)发现:声像记忆的容量要比图像记忆小,平均只有 5 个左右;

(3)声像记忆的保持时间要比图像记忆长,可达 4 秒之久。

3.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换

(1)当外界刺激输入之后,其能量首先被转换成各种感觉信息,以后这些感觉信息经过组

织,获得一定的意义,成为被识别的某种模式。

(2)研究表明,感觉记忆中只有能够引起个体注意并被及时识别的信息,才有机会进入短

时记忆。那些与长时记忆无关的或者没有受到注意的信息,由于没有转换到短时记忆,很快

就消失。

(三)感觉记忆的特征

1.感觉记忆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感觉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极短。

3.记忆容量较大。

4.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

三、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

(一)短时记忆的含义

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

短时记忆是界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对信息加工进程中正在被使用的信息和加工的中

间结果进行短暂的存储的记忆系统;

短时记忆是信息加工过程中能够意识到的记忆,又称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

(二)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编码)

1.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但主要是听觉编码。

2.影响的因素:觉醒状态,组块,加工深度。

组块是在编码过程中,将几种低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

短时记忆的容量 7±2,是以单元来计算的。一个单元可以是一个数字、字母、音节,也

可以是一个单词、短语或句子。单元的大小随个人的经验组织而有所不同。

(三)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和遗忘

1.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它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无关刺激的干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97

扰而发生遗忘。

(1)机械复述,或保持性复述: 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断地简单重复。

(2)精细复述: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解,使之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联系。是组块的

形式之一,提高记忆效果的有效方法。

2.短时记忆的遗忘进程

3.短时记忆的遗忘:干扰还是消退?

(四)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

1.短时记忆中的项目检索可能有三种方式:

(1)平行扫描: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与项目数无关。

(2)自动停止系列扫描:对项目逐个进行的检索,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停止查找。项目多,

时间长;“是”反应短于“否”反应。

(3)完全系列扫描: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再作出判断。项目多,时间长;“是”

反应等于“否”反应.

(五)短时记忆的特征

1.信息保持时间很短,在无复述的情况下只保持 5-20 秒,最长不超过 1 分钟。

2.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 7±2。

3.短时记忆易受干扰。

4.短时记忆的信息可被意识到。5.短时记忆的信息经精细复述可能转入长时记忆中,复述是

使短时记忆的信息向长时记忆系统转化的关键。

(六)工作记忆

1.定义

主要描述暂时性的信息贮存和加工。

这种形式的信息加工和贮存方式在许多复杂的认知活动中,如推理,语言理解,学习和心算

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98

工作记忆中,输入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由于与长时记忆中已经贮存的信息

发生意义上的联系,编码后的信息进入了长时记忆,必要时还能将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

提取出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工作记忆容量存在个体差异,通常用工作记忆广度测量。

2.工作记忆模型由三部分构成:

语音环路:这部分资源负责操作以语音为基础的信息。

视觉空间画板:这部分资源负责信息的保持和控制;

中央执行系统:负责控制注意和协调来自语音环和视觉空间画板的信息,并与长时记忆

保持联系;

工作记忆模型

四、长时记忆

(一)长时记忆的含义

长时记忆是指学习的材料经过多次复述之后,在头脑中长久保持下来的记忆。长时记忆

的信息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时间长,容量没有限制。 长时记忆中存贮着我们过去的所

有经验和知识,为所有心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二)长时记忆的编码

1.定义:就是把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框架内,或把一些分散的信息单元组合成一个新的

知识框架。将材料进行组织可以使输入信息有效地进入长时记忆。

2.长时记忆编码形式

(1)按语义类别编码

(2)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

Sensory

Memory

Working memory

(includes short-term memory)

Long-term

Memory

中央执行系统

注意和协调

视觉空间

画板

语音环路

复 注 复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99

(3)主观组织

3.影响长时记忆编码的主要因素:(1)编码时的意识状态(2)加工深度

(三)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与提取

1.信息存储的动态变化

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存储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存储阶段,已保持的经验会发生变化

记忆恢复:指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

保持量要高

2.信息存储的条件与方法:

(1)组织有效的复习

(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3.再认

(1)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

理过程。

再认与回忆没有本质区别,但再认比回忆简单和容易。

从个体心理发展来看,再认比回忆出现得较早。

再认有感知和思维两种水平,并表现为压缩和开展的两种形式。

再认有时会出现错误,即对熟悉的事物不能再认或认错对象。

(2)影响再认的因素:

再认依赖于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再认依赖于时间间隔。

间隔越长再认效果越差。

再认依赖于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再认依赖于个体的经验、定势和期待。

再认依赖于人格特征。

4. 回忆

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联想是回忆的基础。联想有接近律、相似律、对比律、因果律等规律。

与干扰作斗争。如“舌尖现象”。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00

(四)长时记忆的特征

五、遗忘

(一)遗忘的一般概念

1.遗忘: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不能保持或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

2.遗忘种类

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回忆;

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

临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

永久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

(二)遗忘的进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实验方法:节省法,又叫重学法。

(三)遗忘的原因(遗忘的理论)

1.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3.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了,记忆也就能

恢复。

4.提取失败: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

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四)影响遗忘的因素

1.时间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01

2.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3.学习的程度

4.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

5.识记者的态度

第七讲 思维

本章包含的内容:思维;概念;推理;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表象;想像。

一、思维

(一)思维的含义

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思维不同于感觉、知觉和记忆,它是对刺激进行更深

层次的加工,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二)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2.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

征和新关系,这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三)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任务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1)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这类思维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方式依

赖于实际的动作。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02

(2)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 (表象)来解决问题。

(3)逻辑思维:当人们面对着理论性质的任务,并要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

这种思维称为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产生的基础不同

(1)经验思维: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由于知识经验不足,这种思维易

产生片面性,甚至得出错误结论。

(2)理论思维:根据科学概念和论断,判断事物,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往往抓

住事物本质,使问题得到正确解决。

3.根据解决问题的方式

(1)直觉思维: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

活动。这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活动,具有快速性、跳跃性特点。

(2)分析思维:也是逻辑思维,它是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

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

4.根据思维活动的方向和思维成果的特点

(1)辐合思维: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聚合起来,寻找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形式。又称求同

思维。当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或只有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时,才会发生辐合思维。它是

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2)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

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这种思维方式在解决问题时,可以产生多种答案、结论

或假说。但究竟那种答案最好,则需要经过检验。

5.根据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的新颖性

(1)常规思维(再造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

解决问题。这种思维的创造性水平低,对原有的知识不需要进行明显的改组,也没有创造出

新的思维成果。

(2)创造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

果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既是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

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它即包括理论思维,又离不开创造想像等

(四)思维过程

思维过程: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

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03

1.分析:将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是把部分作为整体的部分,从它们的相互

关系上来进行分析。

2.综合:通过对各部分、各特征的分析,将各部分结合起来,了解其关系,形成整体。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3.比较: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

4.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其个别特征和属性的

过程。在抽象的基础上,人们就可以得到对事物的概括认识。

5.概括:有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之分。初级概括是在感觉、知觉、表象水平上的概括。

高级的概括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进行的概括。

6.具体化:把抽象概括中获得的概念推广运用到同类其它事物上去的过程。

7.系统化:在头脑里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过

程。

二、概念

(一)概念的含义

1.定义: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2.概念的特征

(1)每个概念具有内涵与外延两部分:内涵:质,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

量,概念的范围。

(2)概念与词不可分

(3)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级或层次

(4)概念网络结构

(二)概念的种类

1.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

(1)具体概念:是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

(2)抽象概念:是按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

2.根据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

(1)合取概念:是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如毛笔

(2)析取概念:是根据不同的标准,结合单个或多个属性形成的概念。如,好学生

(3)关系概念: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如,高低、大小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04

3.根据概念形成的自然性

(1)自然概念: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概念。自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由

事物自身的特征决定的。

(2)人工概念: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为模拟自然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人为地制造出的一种

概念。

4.按人们掌握概念的途径不同

(1)日常概念:模糊概念或前科学概念,在个人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概念

(2)科学概念:明确概念,经假设和检验逐渐形成的,或在教学条件下获得的概念

(三)概念的形成

1.概念形成是指个体学会某种概念的过程。又叫概念获得。

2.人工概念的实验研究

3.人工概念形成的途径:

假设检验说:概念形成的过程是发现有关属性、排除无关属性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出假

设和验证假设的过程。

样例学习说:掌握自然概念时,不是掌握它的一个和几个本质特征,而是对概念样例的

记忆。

4.概念形成的策略

同时性扫描:同时检验多个假设。

继时性扫描:一次检验一个假设。

保守性聚焦:一次改变一个属性。

冒险性聚焦:一次改变多个属性。

5.教学条件下对概念的掌握

6.概念掌握的途径:日常概念或前科学概念;科学概念

7.影响教学中概念掌握的因素: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05

(1)过去经验(2)向学生提供的该概念所包含的变式(正确与否、数量多少、本质或非本

质)(3)语言的准确性(4)概念的实际使用

(四)概念的结构

1.层次网络模型(柯林斯 Collins, et al., 1969)

2.特征表理论(波纳,1979):定义性特征+特异性特征

3.原型模型(茹什 Rosch,1975):范畴中最能代表该范畴的典型成员

三、推理

(一)推理的含义

1.归纳推理:指从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归纳推理在本质上就是概念的形成。

2.演绎推理: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演绎推理在本质上属于问题解决的范围。

(二)演绎推理

(1)三段论推理: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所

组成。

(2)命题推理或条件推理:命题形式的前提条件中推出结论的一种推理形式。

(3)线性推理或关系推理:线性推理中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可传递性

的关系,又称作关系推理。

四、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含义

1.定义: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

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2.问题空间

初始状态——接受问题,所拥有的信息不够完整;

目标状态——确定所希望达到的状态;

认知操作——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步骤。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06

3.问题的种类

(1)问题的明确程度如何:界定清晰的问题;界定含混的问题

(2)问题解决者是否有对手:对抗性问题;非对抗性问题

(3)解题者拥有相关知识的多少:语义丰富的问题;语义贫乏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步骤:

1)问题表征,即识别和理解问题;

2)设计或规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3)执行策略;

4)评价问题解决的进展。

2.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1)发现问题 2)分析问题 3)提出假设 4)验证假设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策略: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

解决问题。或者说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优点:它能够保证问题的解决。

缺点:需要大量的尝试,费时费力

当问题复杂、问题空间很大时,人们很难依靠这种策略来解决问题。

有些问题也许没有现成的算法或尚未发现其算法。

2. 启发法: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

法。

优点:较省时省力。

缺点:启发法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

启发法常用的三个策略: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知识表征的方式

(2)定势或心向

(3)功能固着

(4)动机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07

(5)情绪

(6)人际关系

五、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1.创造性: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

过程。创造活动是一种提供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产物的活动。独特性是指与众不同或

前所未有的意思。

2.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创造活动中的一种思维,是指当人们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和理论不能直接

地解决一个问题时,在已经存储的信息的基础上,经过独立分析和综合,形成新的联系,

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思维过程。

Koestler 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将两个先前没有什么联系的概念、观点或理论联系起来。

3.创造性思维包含两种心理成分

(1)发散式思维:往往能产生某些新奇、独特的思想,因而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

有些研究发现,科学家的思维倾向于辐合思维,这与人们的一般认识有所不同。

(2)辐合式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也有一定的作用。没有聚合思维的参加,发散思维

就会失去应有的方向,成为胡思乱想。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创造性的高低水平可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好坏来衡量

流畅性:指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

变通性:指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

独特性:指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

一次创造活动中,人们需要从发散思维到辐合思维,又从辐合式思维到发散式思维,

经过多次循环往复。

2.远距离联想能力:在彼此相距很远的观念间看出其关系的能力。

3.与创造性相关的人格因素

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等对创造性有重要作用。责任感,勤奋,热情,善于想象,

兴趣广泛,独立性等也是创造性的重要心理成分。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08

(三)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创造思维的过程:在问题情景中,新的思维从萌发到形成的整个过程。

创造思维过程的理论:

1.J. Wallas 提出四阶段理论: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2.西蒙的观点:长时记忆容量几乎无限,而短时记忆容量太小,长时记忆中的知识要进

入短时记忆中才能在思维活动中发挥作用,找到一个答案很不容易。可以用“熟悉化”

和“选择性遗忘”来解释酝酿期和豁朗期。

(四)影响创造思维的因素

1.酝酿有助于问题解决。

休息时,定势或功能固着等心理因素的干扰可能被消除。

酝酿有助于重新形成问题的表征,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社会因素与创造性:如,当人们知道他人会对自己的成果做出评估时,人的创造性程

度会降低。

六、表象

(一)表象的含义

表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 表象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

象性。人的思维不仅要借助概念来进行,也要借助表象来进行。

(二)表象的特征

(1)直观性: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

(2)概括性:表象可能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它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表征

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因此表象具有抽象性。

(3)可操作性: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

(三)表象与知觉的形象比较

1.相同点: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表象和知觉中的形象具有相似性

2.不同点:

知觉的形象鲜明生动,表象的形象却比较暗淡模糊;

知觉的形象持久稳定,表象的形象不稳定、易变动;

知觉的形象完整,表象的形象不完整,时而出现这一部分,时而出现另一部分,甚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09

至有些部分脱落。

(四)表象的种类

1.从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分: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等。

2.从表象创造的程度分:

知觉表象:指感知事物时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

记忆表象:在记亿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如想起朋友的音容笑貌;

想像表象:在头脑中对记亿形象进行加工改组后形成的新形象,这些形象可能从未

经历过,或者世界上还不存在,因而具有新颖性。

(五)表象理论

1.基本表象理论:表象是信息储存的基本形式之一,可以直接存储在人的头脑中,人可

以直接对其进行操作和加工。强调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甚至将视觉表象看成人脑中

的图画或心理图画。

2.单一编码理论:人脑中只有语义编码,表象必须经过语义编码才能存储在头脑中。该

理论不承认表象的独立地位,反对将表象看作类似知觉的心理表征。

3. 双重编码理论:人脑中储存的信息,可以是图形编码,也可以是语义编码,两类编码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译:语义编码可以恢复为图像,图像也可以通过编码以语言的方式

储存。因此,表象和言语是平行的两个认知系统,两者有一定的联系。

(六)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1.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2.表象促进问题解决

七、想像

(一)想象的含义

1.定义: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它是一种高级的认识

活动。

2.基本特点:形象性和新颖性。想像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

理过程。

想象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同属于高级的认识过程。想象的预见是以具体形象的形式出

现的,而思维的超前反映是以概念的形式出现的。 想象主要处理图形信息,而不是词

或者符号。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10

(二)想象的功能

1.具有预见的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同时,想象的新

颖性、形象性也是人们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2.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3.具有需要的代替作用

4.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三)想象的综合过程

1.粘合:是把客观事物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

的形象。

2.夸张:又称强调。这是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略去另一些

特点进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

3.典型化: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4.联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事物,也可以创造新的形象。

(四)想象的种类

1.无意想象:一种没有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如梦、幻觉等。

2.有意想象: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1)再造想象

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2)创造想象

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幻想:

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4)理想

当人们依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来想像未来时,这种想像叫理想。

(5)空想:

是一种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甚至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进程,因而是没有实现可能的想

像。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11

第八讲 言语

本章包含内容:语言与言语概述;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语言的感知和理解。

一、语言与言语概述

(一)言语的含义

1.语言:是以语音为载体,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建构规则的符号系统。它代表着事物

的特定性质和关系。语言人们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现象。

2.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

(1)言语表达

(2)言语感知与理解过程

(3)言语过程的产物,如写出的文章、书籍,说出的话语、报告等

3.言语虽不同于语言,但两者又有密切的关系。

语言客观地存于言语之中;语言从言语中吸取新的要素而不断得到发展;言语是借助于

语言来进行的。

(二)言语的功能

1.保存和传授社会历史经验的手段

2.人们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3.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

4.言语活动的条件

(三)言语的种类

外部言语:

1.口头言语

(1)对话语言是指两个或几个人直接交际时的语言活动。例如: ——“你冷吗?”

特点:情境性;简略性;交际性;反应性。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12

(2)独白语言是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语言。

例子:报告,讲演,讲课等。特点:个体性;展开性;计划性。

2. 书面语言:是指一个人借助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阅读来接受别人语言的影响。

特点:随意性;展开性;计划性。

内部语言:

内部语言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

特点:1.是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

2.不直接用来与别人交际,但它是人们语言交际活动的组成部分。

3.没有外部语言就不会有内部语言

4.没有内部语言的参与,人们就不能顺利地进行外部语言的活动。

5.隐蔽性

6.简略性

二、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一)言语运动中枢:布洛卡区

1.定位:布洛卡区:左半球额下回(第三额回后部)、靠近外侧裂。

2.受损伤症状

(1)运动性失语症或表达性失语症:

(2)阅读、理解和书写不受影响;

(3)发音困难,说话缓慢而费力 ,表达迟钝和语句不完整(提示该区域可能与语法加工有

关)。

3.布洛卡区的功能:

(1)产生发音程序

(2)提供语法结构

(3)语言调节机制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13

(4)语言动机和愿望的产生

(5)语言理解

(二)言语听觉中枢:威尔尼克区

1.定位:威尔尼克区:大脑左半球顶-枕-颞交界处的颞上回处。

2. 威尔尼克区功能:分辨语音,形成语义,和语言的接受(或印入性语言)有密切的关系。

3. 威尔尼克区损伤引起接收性(接受性或印入性)失语症,这是一种语言失认症:主要出现

语音辨别丧失,导致感觉性失语症和听觉记忆的丧失。

(三)言语视觉中枢:角回

1.定位:角回在威尔尼克区上方、顶-枕叶交界处。

2.临床表现:阅读障碍,听-视的失语症,失写症。

3.角回的功能

(1)与单词的视觉记忆有密切联系,在这里实现着视觉与听觉的跨通道的联合

(2)将书面语言与口语互换。

(3)看单词时,词的视觉信号从视觉初级区到达角回,然后转译成听觉的形式

(4)听单词时,由威尔尼克区所接受的听觉模式,送到角回,再做处理。

(四)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14

三、语言的感知和理解

(一)言语感知

1.言语知觉又称语言知觉,是指人们对语音的识别过程。

2.语音就是语言的声音,亦即人说话的声音,是口语的物质外壳或形式。只有正确地知觉语

音,才能接受它所代表的意义。

3.语音的物理性质

音调:语音的高低;音强:语音的强弱;音长:语音的长短;音色:语音的特色。

4.语音知觉效果的度量

清晰度与可懂度是指听者了解讲话者说话的百分率,或指听者听对的百分率。

清晰度与可懂度没有严格的区分:

(1)当听者对材料的感知不受上下文影响时,用清晰度;

(2)当听者对材料的感知受到上下文影响时,用可懂度。

5.影响语音知觉的各种因素:

语音类似性;语音强度;噪音掩蔽;语境(上下文);句法、语义的作用。

6.音位恢复效应 例如:There was time to *ave.

(二)言语理解

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1.言语理解分为为互相联系着的三个阶段:

(1)知觉阶段:人们通过视觉或听觉接受语言刺激,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初步的加工

(2)解析阶段:将语言材料中的字词转化为它们所代表的意义,这是语言理解的一个最

重要的阶段。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15

(3)应用阶段:对语言刺激作出某种特定的反应。正确的应用程度能够反映理解的程度

2.言语理解的三个水平:

(1)词汇理解或词汇识别:词是语言材料最小的意义单位,各种复杂的语义都依靠词来表

达。

(2)句子理解:需要借助于句法和语义的知识,需要有语境的帮助。

(3)课文(篇章)或话语的理解:既要以词或句子的理解为基础,还要进行推理、整合、

提取意义等更复杂的认知操作。读者可以了解语言使用者的动机和意图,包括用语言所表达

的情感和态度,以及某些言外之意。

3.词汇的理解或词汇识别

人们通过听觉或视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言信息,并在人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

影响词汇识别的因素:

(1)单词的部位信息

英文(拼音文字)中,起首字母(能预测后续字母)和结尾字母(能指明单词的性、数和词

类)在单词辨认中有重要作用。

e.g. The rset can be a taotl mses and you can sitll raed it whotuit a pboerlm.

汉字(表义文字)中,左边的特征比右边的特征重要,上边的特征比下边的特征重要。

(2)正字法规则

正字法规则是使文字的拼写合乎标准的方法。例如:盟

(3)字母长度或笔画数量

在使用频率相同的情况下,单词越长或笔画越多,识别时间越长。

e.g. Noncontradiction; 纔;憂鬱的烏龜

(4)字形结构

左右结构的汉字比上下结构、独体结构的汉字容易再认。

字形合拢的字容易观察:田、日、月;字形对称的字容易识别:韭、罪……

(5)字词的使用频率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16

(6)语音的作用

(7)语境的作用

如,歧义句:They are cooking apples. 这辆车没有锁

(8)语义的作用:低频具体词比低频抽象词容易识别;多义词比单义词容易识别。

(三)句子理解

在字词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组成句子的各成分的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获得句子语义

的过程影响句子理解的因素

1.句子的类型

他认为有去的权利;他不认为有去的权利;狗追猫;猫追狗;狗没有追猫;猫没有追狗

2.词序

中国女排大败日本队;中国女排大胜日本队他骂我;他把我骂了;我被他骂了

3.语境

老王,你是黄瓜,老李,你是扁豆……

4.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落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四)语篇理解

话语理解是语言理解的最高级水平。它是在理解字词、句子等基础上,运用推理、整合

等方式揭示话语意义的过程。

影响话语理解的因素:

1.推理

玛丽听到买冰淇淋的车声,她想起了生日零用钱,急忙冲进屋里问题:玛丽干什么去了?

2.语境

如果气球炸裂了,那么声音便不能带去。因为一切距离那层楼太远了。关闭的窗户也能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17

阻止声音传进,因为多数建筑物都有很好的隔音。由于整个操作都依赖于稳定的电流,因此,

电线中断也会引起问题。当然,小伙子可以喊叫,但人声的强度不足以传那么远。另外一个

问题是乐器上的弦可能断。如果断了,就不能伴奏了。显然,最好的情况是距离短。这样,

潜在的问题就少一些。如果能面对面接触,则问题最少。

3.图式的作用

图式: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

举例:故事图式对理解故事的重要性

背景 :背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主题 :主题提出主人公试图达到的目标。

情节:情节指达到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结局 :结局指故事的最后结果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18

第九讲 情绪和情感

本章包含的内容:情绪和情感概述;情绪和情感的种类;表情;情绪的脑中枢机制;情绪理

论。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1.情绪和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

的一种活动。

情绪:人类体验的外在表现。它们为个体与他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丰富的信息。

情绪:一种躯体和精神上的复杂的变化模式,包括生理唤醒、感觉、认知过程以及行为反

应,这些是对个体知觉到的独特处境的反应。

2.情绪和情感由三种成分组成。

(1)主观体验: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

(2)外部表现:即表情,是在情绪和情感状态发生时,身体个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包

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3)生理唤醒:情绪和情感产生的生理反应,涉及广泛的神经结构

(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1.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与人的特定的主观愿望或需要相联系的,历史上曾统称为感情。

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一过程和同一现象,只是分别强调了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2.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情绪主要指感情反应的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脑的神经机

制活动的过程。从这一点来说,情绪这一概念既可以用于人类,也可用于动物。

(2)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3)情绪代表了感情的种系发展的原始方面。

(4)情感经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作为一种体验和感受,

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有区别,又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情绪代表的是感情的反应过程,情感代表

的是感情的内容,即感情的体验和感受。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它又通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19

过情绪来表达。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心

理学主要研究感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因此较多地使用情绪这一概念。

(三)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激发动机作用

情绪、情感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适

度的情绪兴奋性可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2.适应性作用

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情绪是人类早期赖以生存的手段,而在成人的生活中,情绪直接反映人们的生存状况。

通过对情绪进行自我控制、引导、调节和适当的宣泄,既有利于人们适应当今复杂的社会生

活,有助于工作,也有利于身心健康。

3.组织作用

情绪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发生机制和发生、发展的过程。

这种组织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作用。还表现在人的行为上,

当人们处于积极乐观的情绪时容易注意事物美好的方面,而处于消极情绪时,容易悲观、失

望,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

4.传递信息作用

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通过表情可以使人们相互之间能够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例如,

微笑常常表示对他人的赞赏或自我的愉悦,向他人传递积极的情绪体验。面部表情传达的情

绪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线索。

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1.生物进化观点认为,人的情绪可以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20

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原型或模式。这些基本情绪是先

天的,不学而能的,每一种基本情绪都具有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和外部表现,并

有不同的适应功能。

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

2.礼记中提出"七情"说,即喜、怒、哀、惧、爱、恶和憩等

3.白虎通中提出了"六情",即喜、怒、哀、乐、爱和恶等

4.谢弗 (Shaver,1987)提出情绪有爱、喜悦、惊奇、愤怒、悲伤和恐惧 6 种基础类别

5.伊扎德对情绪的分类

(1)11 种基本情绪:兴趣、惊奇、痛苦、厌恶、愉快、愤怒、恐惧、悲伤、害羞、轻

蔑和负罪感等。

(2)三类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的混合:兴奋-愉快;基本情绪+内驱力:性驱力-兴奋-享乐;基本情绪+认知:

多疑-恐惧-内疚

6.罗素环形情绪分类模式

情绪状态的分类:

(1)心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

(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激情状态往往拌随着生理

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表现。

(3)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适应性反应。在应激状

态下,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物性反应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21

(二)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指按照一定的道德评价标准对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产生的主观体验。

(2)理智感:个体在进行智力活动时,伴随着认识和评价事物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有两个方面:自然景象

和人类创造物的特征;人类社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特征。

三、表情

(一)表情的含义

表情:与情绪和情感有关的外部表现,主要分为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语调表情三类。

(二)表情的种类

表情主要分为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语调表情三类。

1.面部表情: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眼睛是最善于传情的,不同的眼神可以表达人的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情感。

口部肌肉的变化也是表现情绪和情感的重要线索。

2.体态表情分为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两种

3.语调表情:语音、语调表情也是表达情绪的重要形式。朗朗笑声表达了愉快的情绪,而呻

吟表达了痛苦的情绪。言语是人们沟通思想的工具,同时,语音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等,

也是表达说话者情绪的手段。

四、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一)前额皮层

PFC 损伤病人的研究:左侧损伤后出现抑郁症,这一大脑区域参与积极感情加工,损伤

后导致体验积极感情的能力缺失,这是抑郁的一种标志性特征。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22

正常人研究:情绪电影诱发的厌恶和恐惧提高右侧前额和前部颞叶的激活,而诱发的积

极感情引发相反的不对称激活。

左 PFC 与趋近系统和积极感情有关,右 PFC 与消极感情和退缩有关。

(二)下丘脑

下丘脑与中枢神经系统有着广泛的神经联系,也与植物性神经系统关系密切,因而直接

控制着脑垂体及整个内分泌系统。

下丘脑与情绪、动机有密切关系:

1.动物实验证明,用微电极刺激动物(猫)的下丘脑腹内侧核,会引起动物强烈的情绪反应。

2.下丘脑核边缘系统中存在一个“快乐中枢”。

(三)网状结构

网状结构对于维持大脑皮层兴奋水平、保持人处于清醒状态有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网状结构对情绪的激活也有重要的影响。网状结构靠近下丘脑部分,既是情

绪表现下行系统中的中转站,又是上行警觉激活系统的中转站。

(四)边缘系统

1.杏仁核:杏仁核是恐惧反应的中枢。

杏仁核损伤病人表现为:不能识别恐惧的面部表情;对其他情绪的面部表情的识别没问题;

对恐惧和愤怒声音的识别有困难;对厌恶刺激无反应;加工消极情绪任务的能力被损害;对

识别威胁或危险线索是重要的。

2.海马和前部扣带回

海马是大脑中有很高葡萄糖皮质激素类受体密度的部位,在情绪调节中很重要。研究者

报告,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病人中,海马体积显著减小。

神经成像的研究表明,前部扣带回在情绪反应中得到激活。焦虑症状的降低与腹侧扣带

回中降低的激活有关,心理症状的改进与背侧扣带回提高的激活有关 3.腹侧纹状体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23

五、情绪理论

(一)早期的情绪理论

1.詹姆斯-兰格理论

提出者:1884 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了一种理论,对情绪的主观感觉成分

进行了解释。几乎与此同时,丹麦的心理学家兰格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主要观点: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这

一理论又被称为情绪的外周理论。

经典语录:悲伤是因为哭泣;愤怒是因为打斗;恐惧是因为颤栗;高兴是因为发笑。

主要他人评价:詹姆斯-兰格理论认为情绪是由行为反应引起的。

合理的一面: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

的作用;不合理的一面:片面地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控制作用。

2.坎农-巴德学说

坎农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当一个激发情绪的刺激被丘脑接收后,它同时向大脑皮层和身体的其他部位输送冲动,

情绪是大脑皮层和自主神经系统联合唤醒的结果。这一理论最基本的假设是身体的改变和情

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他们都受到丘脑的控制。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24

评价:现代的研究并不支持坎农-巴德理论。研究表明,不是丘脑,而是下丘脑和边缘系

统的某些部位与情绪反应有关。

这一理论最能引起现代研究者兴趣的是,与情绪有关的刺激究竟是同时还是分别引起生

理改变和主观情绪体验。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提出者:1960 年代初,沙赫特和辛格

他们认为,对于特定情绪,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缩,呼吸急促等。

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25

第十讲 动机、需要与意志

本章包含的内容:动机概述;需要;意志。

一、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含义

定义: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从以下方面进行理解:

1.是对所有引起、支配和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过程的概括

2.是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

3.动机由需要和诱因共同引起的。

4.动机难以被直接观察

5.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对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达等外部行为间接推断动机的

方向、对象或目标,及动机的强度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发动行为,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动机激活力量的大小,由动机的性质和强

度决定。

2.指向功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

3.维持和调整功能: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而动机的维持作用是由个体的活动与他所预期的

目标的一致性程度来决定的.

(三)动机的分类

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

1.生理性动机

饥饿:由体内缺乏食物或营养引起的一种生理不平衡状态

渴:由体内水分不足而引起的一种生理不平衡状态

性:以性的需要为基础

睡眠:由于机体疲劳产生睡眠需要而引起的动机

2.社会动机

(1)兴趣: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性,它以认识或探索外界

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的发生常常伴随愉快的情

绪体验。兴趣指向具体的活动时叫做爱好。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26

直接兴趣:由认识事物本身的需要引起的,对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

间接兴趣:由认识事物的目的和结果所引起的,对活动过程产生的结果的兴趣。

(2)成就动机: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

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

(3)权力动机:是指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包括:个

人化权力动机和社会化权力动机。

(4)交往动机:是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

3.其他动机分类

(1)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将动机分为:

原始动机是与生俱来的动机,它们以人的本能的需要为基础。

习得动机是指后天获得的各种动机,或者说,经过学习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种动机。

(2)根据动机来源将动机分为:

外在动机是指人在外界的要求和外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行为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由于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3)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划分: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27

有意识行为动机:人的动机有一部分发生在意识的水平,即人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动机

是什么,也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在追求什么样的目标。

无意识行为动机:在自我意识没有发展起来的婴幼儿身上,他们的行为动机是无意识的。

另外,在成人身上也有无意识的或没有清楚意识到的动机

(四)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

1.动机与行为

(1)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十分复杂: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不同的活动也可能有同

一种或相似的动机;即使在同一个人身上,行为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

(2)活动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上也是复杂的。一般来说,良好的动机产生良好的效果,不良

的动机产生不良的社会效应。但由于多种中间因素的干扰,这在生活中往往是不一致的。

2.动机强度

(1)动机是由需要和诱因共同引起的。

(2)动机的强度和力量取决于需要的性质,也取决于诱因力量的大小。

(3)动机的强度与目标的价值有关,目标对个体的意义越大,动机的力量就越强。

(4)个体对实现目标的概率的估计或期待也有重要意义。

(5)动机与价值观也有关。动机是个体行为调节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价值观起着核

心的作用。

(6)价值观决定着动机的性质、方向和强度。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兴趣、信念和理想

等。

3.动机与工作效率

动机的强度与工作效率并不是完全的正比关系。一般来说,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呈倒“U”形,即在动机强度为中等水平时,工作的效率最高,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

导致工作效率的下降。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28

每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的性质不同而不同。

(1)在比较简单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

(2)而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3)在难度最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五)动机的理论

1.本能论

本能: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

人类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本

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个人和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而形

成的。

2.驱力理论

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

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与此同时,驱力减少。故又称为驱力减少理论驱力包

括: 原始驱力:有的驱力来自内部刺激,不需要学习;获得性驱力:有的驱力来自外部刺

激,通过学习得到。

行为潜能= 驱力 X 习惯强度

3.唤醒理论

唤醒水平泛指一个有机体(人)的生理及心理活动,程度上可由熟睡一直伸延至强烈的

兴奋。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对唤

醒水平的偏好是决定个体行为的一个因素。

唤醒理论提出了三个原理:

(1)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刺激水平和偏好之间是一条倒 U 形曲线

(2)简化原理,即重复进行刺激能使唤醒水平降低。

(3)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29

4.诱因理论

诱因:指能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分为正(积极)诱因和负(消极)诱因:

有吸引力的刺激物为积极诱因,个体回避的刺激物为消极诱因。诱因可以是物质的,也

可以是复杂的事件或情境。

行为潜能=诱因 X 驱力 X 习惯强度

5.动机的认知理论

(1)期待价值理论

行为的产生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个体对目标的期待;达到目标的期待是行为的决定

因素;期待是非常重要的,能帮助个体获得目标。

(2)动机的归因理论

归因:关于结果产生原因的评价。归因是成就动机的决定因素。

海德认为,人会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个体本身的因素)和外部原因(环境因

素)两种,并提出“控制点”的概念,将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韦纳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把行为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如能力、任务难

度是稳定的,而努力和运气是不稳定的。韦纳还根据研究提出了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

(3)自我决定理论

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

自我决定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

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的选择。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

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部动机。

(4)自我功效理论

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

的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强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30

期待强化。

班杜拉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两种。

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或强化)。

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

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因此

是成就活动的一个重要维度。

(5)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是个体对从事成就活动的目的或意义的知觉,目标表征了个体从事成就活动的

目的和理由。

评价“成功”的标准与原则:

任务标准:主要看个体是否达到了活动的要求;自我标准:主要看个体现在是否比自己

以前做得好;他人标准:主要看个体是否比群体中的其他人做得好

成就目标类型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掌握目标:个体认为成功就是掌握和提高,往往依据任务

标准和自我标准来评价个体的表现;成绩目标:个体认为取得好名次,赢了才是成功,倾向

于把自己和他人作比较,根据常模标准评价自身的表现。

两种类型的成就目标的特征

掌握目标 成绩目标

成功是 提高、进步、掌握、创新 高成绩,比他人更好的表现,在标准化测量

中取得相当的成就,不惜一切代价地取胜

有价值是 努力,挑战困难的任务 避免失败

满足感的产生是基于 进步、掌握 成为最好的,低努力的成功

喜欢的工作环境 有助于个人潜能的成长、学习 能建立不同成绩等级

努力的理由是 活动内在的、个人的意义 证明个人的价值

评价依据 绝对标准,进步的证据 常模,社会比较

错误是 成长过程的一部分,具有信息 功能失败,缺乏能力和价值的证据

能力是 通过努力发展的 天生的,固有的

二、需要

(一)需要的含义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

要求。这种不平衡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不平衡。需要是个性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

力的重要源泉。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31

(二)需要的种类

1.按起源分:

自然需要:也称生物学需要,它包括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配偶、嗣后等需要。

社会文化需要:人类特有的需要,如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社会赞许的需

要,求知的需要。

2. 按指向的对象分:

物质需要:指向社会的物质产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而获得满足。

精神需要:指向社会的各种精神产品,并以占有某些精神产品而得到满足

(三)需要的层次理论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32

1.需要层次的关系

(1)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驱动力就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

相应减弱。

(2)需要一旦满足,驱动力就会消失

(3)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

足以后,高级需要才有可能出现

(4)在从动物到人的进化中,高级需要出现得较晚;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高级需要也出现

得较晚。

2.缺失需要与生长需要

(1)低级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也叫缺失需要。

(2)高级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需的,但是满足这种需要能使人健康、长寿、精

力旺盛。所以也叫生长需要。

(3)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复杂,因此满足高级需要要具备较好的外部条件。

(4)个体对需要的追求也表现出不同的情况

三、意志

(一)意志的含义

意志: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具有引发行为的动机作用,比一般动机更具有选择和坚持性。

意志可以看成是人类特有的高层次动机。意志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

为意志行动。

(二)意志的特征

1.意志具有引发行为的动机作用,它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

2.意志是和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只有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才能体现意志的力量。

(三)意志行动过程

1.准备阶段:意志行动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准备阶段包括在思想上权衡行动的动机、确定

行动的目标、选择行动的方法,并做出行动的决定。

2.执行阶段:是执行所采取的决定。在执行阶段,意志的强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坚持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好的行为程序

(2)制止那些不利于达到目标的行动。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33

(四)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1.双趋冲突: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但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通常出

现接近—接近型冲突。

2.双避冲突: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而他们又只能回避其中一

种目标时,就产生回避—回避型冲突。

3.趋避冲突:这种冲突是在同一物体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情况下产生的。在这

种情况下,人们在接近的同时,又故意回避它,从而引起内心的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人们面对着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

作用。人们无法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或拒绝另一个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解

决这种冲突需要较多的思考,从而耗费较长的时间。

(五)意志的品质

1.独立性:指一个人不屈于周围人的压力,不随波逐流,而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信念,独立

地采取决定,执行决定。

2.果断性:表现为有能力及时采取有充分依据的决定,并且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去实现这些

决定。具有果断性品质的人,善于审时度势,善于对问题情境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洞察

问题的是非真伪。

3.坚定性:长时间坚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为执行决定而努力。具有坚定性的

人,能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压力面前不屈服。

4.自制力: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它表现为意志行动的全过程中,与自制力相对

立的意志品质是任性和怯懦。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34

第十一讲 能 力

本章包含的内容:能力概述、能力的种类和结构、智力理论和智力发展的差异。

一、能力概述

包括:能力的含义;能力、才能和天才;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一)能力的含义

能力:成功地完成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性

(二)能力、才能和天才

能力:成功地完成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性

Ability vs. Aptitude“所能为者”——“可能为者”

才能:人们要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多种能力的结合。这些能力相互联系,保证了某种活动

的顺利进行

天才:能力的高度发展称天才。

(三)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知识: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每个人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都不断地掌握人类

已有的知识经验。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程序性知识:怎么做。

2.技能:在活动中由于练习而巩固、并在活动中应用的基本动作方式。技能包括:

操作技能:由外显的机体运动来实现,其动作对象为物质性的客体

心智技能:借助于内在的智力操作来实现的,其动作对象为事物的信息,即观念。如运

算技能。

3.三者之间的关系:

(1)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知识不等于能力。

(2)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必要前提,能力的大小,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

技能水平的高低;

(3)能力又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掌握系统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则

更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二、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一)能力的种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35

(1)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

能力、想像力、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2)特殊能力是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顺利实现某种专业活动的心理

条件。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1)模仿能力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

反应的能力

(2)创造能力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

3.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1)流体能力是指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它较少依赖于文化和知识内

容,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如,瞬时记忆、思维敏捷性、反应速度、知觉的整合能力。

一般人在 20 岁以后,流体能力发展达到顶峰。30 岁以后逐渐下降。流体能力属于人的

基本能力,较少受文化差异的影响。

(2)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文、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

的关系。晶体能力在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只是 25 岁以后逐渐平缓。

4.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1)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我们一般讲的智力。

(2)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

(3)社交能力是人们在社会社交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二)能力的结构(此部分尽管老师没有具体讲到,但是建议考生了解)

能力是具有复杂结构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分析能力的结构,对深入理解能力的本质,

合理设计能力测试的手段,科学拟订能力培养的原则都有重要意义。

能力结构由哪些因素组成,多年来,一些智力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学说和理

论。下节从能力因素、能力的结构和能力的信息加工三个方面介绍几种有影响的理论。

三、智力的理论

(一)智力因素说

1.独立因素说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不同的能力和不同

的因素是彼此没有联系的;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独立的发展。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36

2.双因素说

斯皮尔曼根据人们完成不同任务时的业绩的相关,提出能力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构成。

一般因素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都需要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能力、创

造力等

特殊因素指对某一专业领域的活动中有特殊意义,并在其中显现出来的能力。如画家的颜色

辨别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许多特殊因素与某种普遍因素结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人的智力。这种理论对我们认识能

力结构有重要启发,但是把能力的两个因素对立起来则是不可取的

3.多因素说

(1)塞斯顿提出构成能力的七种因素:词的理解力、言语流畅性、数字计算能力、空间知

觉能力、记忆能力、知觉的速度以及推理能力。

(2)加德纳提出了组成智力的七个相对独立的不同因素:语言能力、逻辑—数理能力、空

间能力、音乐能力、身体动觉能力、人际能力以及自知能力。

(二)智力结构理论

1.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

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品。

(1)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和行为五类;

(2)智力操作指智力活动的过程,有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等五种;

(3)智力活动的产品是运用智力操作得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按单位计算,可以分类处

理,也可以表现为关系、转换、系统以及应用。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37

2.阜南的智力的层次结构模型

阜南把智力分成四个层次:

最高层是一般因素 g;

第二层分为两个大因素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因素,机械和操作方面的因素;

第三层分成几个小因素群,包括言语理解、数量、机械信息、空间能力和手工操作等;

第四层包括各种特殊因素。

(三)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1.智力三元论

斯腾伯格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

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1)智力成分亚理论

元成分: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如确定问题的性质

操作成分:表现在任务的执行过程,是指接受刺激,将信息保存在短时记忆中,并进行比较。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38

知识获得成分:指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接受新刺激,做出判断与反应,以及对新

信息的编码与储存

(2)智力经验亚理论

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的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

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3)智力情景亚理论

智力情景亚理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景拟合的心理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有目的

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

2.智力的 PASS 模型

PASS 是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

它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

(1)注意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

(2)信息加工系统包括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处于中间层次;

(3)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

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

四、智力发展的差异

(一)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39

1.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1)人的智力在 18~25 岁间达到顶峰(也有人说到 40 岁)。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

间是不同的。

(2)人的流体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的趋势,而人的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却是稳步上升。

2.成年是人生最漫长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最稳定的时期。在二十五六岁到四十岁之间,人

们常出现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二)智力发展的差异性

1 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有高低的差异。一般情况下,能力在全人口中的表现为正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

智力的高度发展叫做智力超常或者天才;智力低于一般人水平的叫智力落后;中间划分出不

同的层次。

2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有早有晚。有些人的能力表现较早,年轻时就显露出卓越的才华。

另一种情况是“大器晚成”,这指智力的充分发展在较晚的年龄才表现出来。这些人在年轻时

并未显示出众的能力,但在中年时却表现出惊人的才智。

3 能力结构的差异;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40

能力有各种各样的成分,它们可以按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由于能力的不同结合,构成

了结构上的差异。例如,有人长于想像,有人长于记忆,有人长于思维等。不同能力的结合,

使人们之间具有了个别差异。

4 能力的性别差异。

男女的性别差异并未表现在一般智力因素上,而是反映在特殊智力因素中。比如在数学

能力、语言能力、空间能力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差异。

(三)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

2.环境和教育

(1)产前环境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41

(2)早期经验;

(3)学校教育

3.实践因素

4.能力的发展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十二讲 人 格

本章包含的内容:人格概述、人格理论、气质、性格和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一、人格的概述

(一)人格的含义

1.人格: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

于其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人格: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区别性心理特征。

3.人格:一系列复杂的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特点的,对个体特征性行为模式(内隐的和外显

的)有影响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二)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不同的素质基础、生活和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2.稳定性:人格相对于一些心理特征具有稳定性。在行为中偶然发生的,一时冲动的心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42

理特性都不能称为人格。

3.统合性:人格是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

控。人格的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4.功能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

源之一。当面对挫折与失败,坚强者可能发奋拼搏,懦弱者则可能表现出一蹶不振。

二、人格的理论

人格理论:对个体人格结构和功能的假设性说明。

人格理论的目标:

理解人格的结构、起源以及与此有关的特点

根据对人格的理解预测行为和生活事件

人格理论包括:人格特质理论、人格类型理论、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和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一) 人格特质理论

特质:是持久的品质或特征,这些品质或特征是个体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具有一致性。

特质理论推崇连续的维度。

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特质使行为具有一致性:他们将一个人对于各种刺激的反应联系起来。

人格特质分为:

(1)共同特质: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2)个人特质: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个人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到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例如:

多愁善感是林黛玉的首要特质;狡猾奸诈是曹操的首要特质。

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 5-10 个例如:林黛

玉的清高、率直、聪慧、孤僻、内向、抑郁、敏感等都属于她的中心特质。

次要特质: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这些次

要的特质除了亲近他的人外,其他人很少知道。例如:一个人在外面很粗鲁,而在自己的母

亲面前很顺从,这里的“顺从”就是他的次要特质。

2.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43

模型分成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1)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既可能是个别的特质,也可能是共同的特质。它们是人格层次中最重

要的一层。

(2)根源特质可分为:

体质特质:由先天的生物因素决定。

环境特质:由后天的环境决定。

(3)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动力特质: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

能力特质: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包括流体和晶体智力;

气质特质: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速度与强度的特质。

贡献:卡特尔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根源特质。1949 年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 16 种相互独立

的根源特质: 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

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激进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在每个人身上都具

备这 16 种特质,只是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

3.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

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

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

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

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

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简称 EPQ,1986)

4.五因素模型

开放性:具有想像、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

责任心: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质;

外倾性: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44

宜人性: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

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二)人格类型理论

人格类型理论:将人归为不同的各自相异类别中。人格类型是全或无的现象,而不是程度的

问题包括:

单一类型理论:人格类型是依据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

对立类型理论:人格类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如 A-B 型;

多元类型理论:依据几种人格特质的不同组合构成的人格模式。

1. 单一类型理论:

人格类型是依据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如 T 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

爱刺激的人格特征。依据冒险行为的性质(积极性质与消极性质),T 型人格分为 T+型和 T-型

两种。

T-型人格:冒险行为具有破坏性质。这种人有酗酒、吸毒、暴力犯罪等反社会行为。

T+型人格:冒险行为朝向健康、积极、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方向发展。有这种人格的人喜

爱漂流、赛车等运动项目。

T+型人格又可分为:

体格 T+型:如极限运动员通过身体运动(如攀岩、登山等)来实现追求新奇、不断刷新

纪录的动机。

智力 T+型:如一些科学家或思想家的冒险精神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的探新上

2. 对立类型理论

(1)A—B 型人格

A 型人格:性情急躁、缺乏耐性。成就欲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做事

认真负责、时间紧迫感强、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

但办事匆忙、社会适应性差、属不安定型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易患冠心病。

B 型人格: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

奏、在需要审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B 型人往往比 A 型好,他们属于较平凡的人。对冠心

病患者的调查表明,B 型人格只占患者的三分之一。

(2)内—外向人格类型

外向人格: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注重外部世界,情感表露在外、热情奔放、当

机立断、独立自主、善于交往、行动快捷、有时轻率。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45

内向人格: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自我剖析、做事谨慎、深思熟虑、疑虑困惑、交往

面窄、有时适应困难。任何人都具有内向和外向两种特征,但是其中一种可能表现出优势。

3.多元类型理论

(1)霍兰德的人格类型

实际型:喜欢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基本操作技能的工作,缺乏社交能力,不适应社

会性质的职业。具有这种类型人格的人其典型的职业包括技能性职业(如一般劳工、技工、

修理工、农民等)和技术性职业(如制图员、机械装配工等).

研究型:具有聪明、理性、好奇、精确、批评等人格特征,喜欢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

独立的定向任务这类研究性质的职业,但缺乏领导才能。其典型的职业包括科学研究人员、

教师、工程师等。

艺术型:具有想象、冲动、直觉、无秩序、情绪化、理想化、有创意、不重实际等人格特

征。喜欢艺术性质的职业和环境,不善于事务工作。其典型的职业包括艺术方面的(如演员、

导演、艺术设计师、雕刻家等)、音乐方面的(如歌唱家、作曲家、乐队指挥等)与文学方面的

(如诗人、小说家、剧作家等).

社会型:具有合作、友善、助人、负责、圆滑、善社交、善言谈、洞察力强等人格特征。

喜欢社会交往、关心社会问题、有教导别人的能力。其典型的职业包括教育工作者(如教师、

教育行政工作人员)与社会工作者(如咨询人员、公关人员等)。

企业型:具有冒险、野心人格特征。喜欢从事领导及企业性质的职业、独断、自信、精力

充沛、善社交等,其典型的职业包括政府官员、企业领导、销售人员等。

传统型:具有顺从、谨慎、保守、实际、稳重、有效率等人格特征。喜欢有系统有条理的

工作任务,其典型的职业包括秘书、办公室人员、计事员、会计、行政助理、图书馆员、出

纳员、打字员、税务员、统计员、交通管理员等。

(2)斯普兰格的六种价值类型说

理论型的人:以追求真理为目的,能冷静客地观察事物,关心理论性问题,力图根据事

物的体系来评价事物的价值,碰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他们对实用和功利缺乏兴趣。

多数理论家和哲学家属于这种类型。

经济型的人:总是以经济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以经济价值为上,根据功利主义来评价

人和事物的价值和本质,以获取财产为生活目的。实业家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审美型的人:以美为最高人生意义,不大关心实际生活,总是从美的角度来评价事物的

价值。以自我完善和自我欣赏为生活目的。艺术家属于这种类型。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46

社会类型的人:重视爱,有献身精神,有志于增进社会和他人的福利。努力为社会服务

的慈善、卫生和教育工作者属于这种类型。

权力型的人:重视权力,并努力去获得权力,有强烈的支配和命令别人的欲望,不愿被

人所支配。

宗教型的人:坚信宗教,有信仰,信奉上帝,富有同情心,以慈悲为怀。爱人爱物为目

的的神学家属于这种类型。奥尔波特指出,每个人或多或少地具有这六种价值倾向,并不表

示真有这六种价值类型的人存在。

(3)阴阳五行说

类型 心理特点

太阳 多阳无阴,其人格特征是勇敢刚毅、坚持己见、激昂进取、傲慢暴躁;

少阳 多阳少阴,其人格特征是外露、乐观、机智、随和;

阴阳平和 阴阳气和,其人格特征是态度从容、平静自如、尊严谦谨、适应性强、稳定而不乱;

少阴 多阴少阳,其人格特征是冷淡沉静、节制稳健、戒备细心、深藏不露、善辨是非、嫉妒心

强、自制力强、耐受性高;

太阴 多阴无阳,其人格特征是悲观失望、内省孤独、不合时尚、保守谨慎。

(三)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1.古典精神分析理论

驱力和性心理发展:所有的行为都是动机引发的,人类行为的动机来源于与生俱来的本

能或驱力。有两种基本的驱力:与自我生存相关的(如饥饿和口渴);另一个是性本能。

人格发展:口唇期(一岁以前)、肛门期(二-三岁)、生殖器期(四岁左右)、潜伏期(青

春期前)、生殖期。

精神决定论:所有心理和行为反应(症状)都是由早期经验决定的。弗洛伊德强调人类

思想、感觉和行为的无意识的精神决定作用。

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成分构成,分别表示人格的生物性、现实性和社会

性。压抑与自我防御机制:压抑、投射、合理化作用、反向作用、升华作用、转移作用等。

2. 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人格观在四个方面修正了经典理论的宗旨和信条:

(1)不再过分注重本我,而是更强调自我以及该范畴下的防御机制、思维与控制;

(2)重视社会环境包括文化、家庭、同伴等人格塑造因素;

(3)不过分强调泛性欲和力比多;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47

(4)把人格的发展扩展到整个一生。

(四)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1.自我实现:个体不断努力开发自身才智和能力,实现个人潜能的倾向。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核心是强调自我实现的驱力。

(1)整体性:从整体人格来看待其分散行为;

(2)先天倾向性:关注影响、决定行为方向的个体内在特征,人有创造性和成长的先天

倾向,环境因素只是限制和障碍,人本主义的先天倾向性逐渐引导个体走向自我实现。

2.现象学性:强调个体的参考框架和对现实的主观看法

3.存在性:人是有意识的、能动的、发展的、有所作为的存在,这种存在是靠人的积极性的

选择来实现的。

三.气质

包括:气质的含义;气质的类型;气质的理论。

(一)气质的含义

1.气质: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速度、强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稳定的

心理特征。

例如:有的人生气勃勃;有的人沉默寡言、举止安详;有的人庄重冷静,有的人多愁善

感;有的人思维灵活、行动敏捷;有的人反应迟钝、动作缓慢。

2.气质的特点:

先天性:人的气质是先天形成的,与遗传素质有关。无好坏之分:气质不是指一时性的,

而是指人们在许多场合一贯表现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点。

(二)气质的类型

1.荣格的气质类型

荣格关于人格分型主要涉及气质类型问题,分类标准有两条:基本态度和机能。

(1)基本态度类型:

内倾:个体心理能量的活动倾向于自己;外倾:个体心理能量的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

(2)机能类型

感觉:告诉你存在着某种东西

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

情感:告诉你它是否令人满意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48

直觉:告诉你它来自何处和向何处去

外倾思维型:一定要以客观资料为依据,以外界信息激发自己的思想过程。情感压抑,

缺乏鲜明的个性,甚至表现为冷淡和傲慢等人格特点。

内倾思维型:除了思考外界信息外,还思考自身的精神世界。情感压抑,冷漠,沉溺于

幻想,固执,刚愎和骄傲等人格特点。

外倾情感型:情感符合于客观情境和一般价值。思维压抑,情感外露,好交际,寻求与

外界和谐。

内倾情感型:感情由内在的主观因素所激发。思维压抑,情感深藏,沉默,力图保持隐

蔽状态,易忧郁。

外倾感觉型:头脑清醒,积累外部世界的经验,对事物并不过分地追根究底。寻求享乐,

追求刺激,情感浅薄,直觉压抑。

内倾感觉型:他们远离外界,常沉浸在自己的主观感觉世界中。其知觉深受心理状态的

影响。艺术性强,直觉压抑。

外倾直觉型:力图从外界中发现各种可能性,并不断寻求新的可能性。这种人可以成为

新事业的发起人,但不能坚持到底。

内倾直觉型:力图从精神现象中发现各种可能性。不关心外界事物,脱离实际、善幻想,

观点新颖,但有点稀奇古怪。

2. 艾森克气质类型

艾森克接受了古希腊和罗马学者的四种气质说和冯特按情绪维度划分气质的思想,提出

了人格结构的层次性质理论。

艾森克分出人格的两个维度:人格的内倾和外倾;人格的稳定和不稳定。

根据这两个维度,艾森克把人分为四种类型:稳定内倾型、稳定外倾型、不稳定内倾型和不

稳定外倾型。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49

3.苏联心理学家关于气质类型

人的气质的基本特性为:

感觉性:人对外界影响的最小强度产生心理反应的能力,表现了神经系统强度特点;

耐受性:人在时间和强度上经受外界刺激作用的能力,也是神经系统强度特性的表现。

反应的敏捷性:对同一强度内外刺激做出不随意反应的程度,即心理反应和心理过程进

行的速度,主要表现神经系统的灵活性;

可塑性:人根据外界情况的变化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难易程度,也是表现神经

系统的灵活性。

情绪的兴奋性:以不同速度对微弱影响产生情绪反应的特性,它即表现了神经系统的强

度特性,也表现了神经系统的灵活性;

外倾性和内倾性:人的心理活动、言语与动作反应表现于外还是表现于内的特性气质的

理论

(三)气质的理论

包括:希波克里特的体液说;体型说;激素说;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1.希波克里特的体液说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Hippocrates)的体液说:黏液、黄胆汁、黑胆汁、血液,这四种

体液的配合比率不同,形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

盖伦的四种气质类型:约 500 年后,罗马医生盖伦(Galen)进一步确定了气质类型,提出

人的四种气质类型是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现代的气质学说也是这样划分的。

两种气质学说比较:血液—多血质:快乐,好动;粘液—粘液质:缺乏感情,行动迟缓;

黄胆汁—胆汁质:易怒,易兴奋;黑胆汁—抑郁质:悲伤,易哀愁。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50

2.体型说

(1)克瑞其米尔体型说

人的体型分为三类,气质取决于体型。

肥满型:易患躁狂抑郁症,好社交,通融,健谈,活泼,好动,为躁郁性气质;

细长型:易患精神分裂症,不善社交,内向,退缩,世事通融,害羞沉静,寡言多思,

为分裂性气质;

筋骨型:易患癫痫症,正义感强,注意礼仪,节俭,遵守纪律和秩序,为粘着性气质。

(2)谢尔登体型说

人的体型分为三类:

内胚叶型(柔软、丰满、肥胖);

中胚叶型(肌肉骨骼发达、结实强壮、体态呈长方形);

外胚叶型(虚弱、瘦长)。气质与体型之间存在相关并不高,且不能说明有因果关系。

3.激素说

伯曼(L. Berman)等人的激素理论把气质归结为内分泌腺的活动。根据人体内哪种内分泌

腺的活动占优势,把人的气质分为:甲状腺型,脑垂体型,肾上腺分泌活动型,副甲状腺型

和性腺过分活动型等。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气质特点与内分泌腺的活动有密切关系。

4.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1)巴甫洛夫认为神经过程有三个基本特性:

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工作能力或耐力的标志。强的神经系统

能够承受强烈而持久的刺激;

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性: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相对力量,二者力量大体相同是

平衡,否则是不平衡。不平衡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兴奋过程相对占优势,另一种是抑

制过程相对占优势。

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灵活性: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速度,能迅速转化是灵

活的,不能迅速转化则是不灵活的;

(2)根据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划分了四种气质类型:

强而不平衡的神经类型或称不可遏制型,相当于胆汁质;

强、平衡且灵活的神经类型或称活泼型,相当于多血质;

强、平衡而不灵活的神经类型或称安静型,相当于黏液质;

弱神经类型或称抑制型,相当于抑郁质。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51

四、性格

包括:性格的含义;性格的特征;性格的类型;性格与气质的关系;认知风格。

(一)性格的含义

性格:由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性,它是人格的主体。

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性格有好坏之

分,能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二)性格的特征

1.态度特征:一个人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的性格特征;

2.意志特征: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进行调节的特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毅性,

自制力;

3.情绪特征:一个人的情绪对他的活动的影响,以及他对自己情绪控制的能力,包括情绪的

强度,稳定性,持久性等。

4.理智特征: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的性格特征

(三)性格的类型

1.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依据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六种形态,将人划分为六种性格类

型。不同的性格类型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成分。这六种类型是: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权

力型、社会型和宗教型。

2.奥尔波特(1931,1951,1960)依据这种划分编制了《价值观研究量表》。

(四)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区别:概念、生理基础、个体心理发展上的特点。

2.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之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2)气质影响到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

(3)气质影响到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五)认知风格

1. 认知风格的含义

认知风格: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

式,也叫认知方式。认知风格是人格差异的表现形式之一。近代心理学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探

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也研究认知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52

2.认知风格的类型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差异主要表现在人对外部环境(“场”)的不同依赖程度上

(1)场独立性的人认知改组的能力强,在认知中具有优势;而场依存性的人社会技能

高,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优势。

(2)在解决需要灵活思维的问题上,场独立性的人有优势,他们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

性成分,能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3)而场依存性的人在解决熟悉的问题时,不会发生困难,但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去

解决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时,则难于应付,缺乏灵活性。

(4)场独立性比依存性的学生更喜欢学习一些原理,但两者在获得知识量上没有区别。

认知方式可以通过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得到改变。

冲动型-沉思型:差异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思考速度上

(1)冲动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地

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不管正确与否就急于表达出来,有时甚至没有弄清楚问题的要求,

就开始解答问题。他们使用的信息加工策略多为整体性策略。当学习任务要求作整体性解释

时,成绩较好。

(2)沉思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再做反应,他们看重

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但是当他们回答熟悉的,比较简单的问题时,反应也比较快。

这种人在加工信息时多采用细节性策略,在需要对细节进行分析时,他们的学习成绩较好。

同时性-继时性

(1)继时性认知风格:在解决问题时,能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

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顺序,第一个假设成立后再检验第二

个假设,解决问题的过程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言语操作和记忆

都属于继时性加工。女性擅长继时性加工,这可能是女孩的记忆和语言能力比男孩好的原因

之一。

(2)同时性认知风格:在解决问题时,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

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其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发散式的。许多数学操作、空间问题的操

作都要依赖于这种同时性的加工方式。这也可能是男孩在数学能力与空间能力方面优于女孩

子的原因之一。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53

五、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一)生物遗传因素

(二)社会文化因素

(三)家庭环境因素

(四)早期童年经验

(五)学校教育因素

(六)自然物理因素

(七)自我调控因素

第十三章 社会思维

主要内容:自我;归因;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社会态度;内隐社会认

一、 自我

(一)我们世界的核心:我们的自我感觉

1.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2.自我图式: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

个体会在自我图式的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

受自我图式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或者是以前知道东西的延伸

(二)自我概念形成的内在因素:

1.焦点效应

在我们心中,自己比其他任何事更关键,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

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

2.透明度错觉

我们总认为自己把自己的情绪很清楚的表现出来并且使别人注意到,我们同样会高估

自己的社交失误和公众心理疏忽的明显度。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54

3.自我参照效应

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记忆。同时也很

好的证明了焦点效应的作用。

4.可能自我

主要指我们可能会成为什么样子,其中包括梦想中自己的样子和自己害怕成为的样子。

(三)焦点效应

生活中,如果你的视力不好,你可能会戴眼镜或隐形眼镜,但是如果是听力有问题,你

可能不会管它。人们不愿意佩戴助听器的原因不是因为太花钱,而是人们不愿意让人觉得自

己听力有问题

但实际上有多少人会在意你有没有戴助听器呢?

也许糟糕的听力比佩戴助听器引起的后果更糟糕。

很显然,在我们心中,自己比其他任何事情更关键。通过自我专注的观察,我们可能会

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

1.这种焦点效应(spotlight effect)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

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

焦点效应的实验证明:

Gilovich(2000)

让学生穿上 Barry Manilow 的 T 恤衫,然后进入一个还有其他学生的房间,穿 T 恤衫的

学生猜测大约一半的同学会注意到他的 T 恤。

实际上只有 23%的人注意到了

2.焦点效应的后果:

透明度错觉(illusion of transparency)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55

另类的服装、糟糕的发型和特殊的装配让人觉得自己备受瞩目

人们认为自己的情绪,如焦虑、愤怒、厌恶、谎言和吸引力等,别人也都很在意

我们假设,如果我们很快乐,我们的面容就会清楚地表现出来,别人也会注意到。

(四)自我参照

1.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会对它进行

特殊的加工和记忆

你“外向”吗?--Yes—对“外向”回忆更准

我们倾向于把自己看成世界的核心,对跟自己有关的事情非常敏感

2.可能的自我

自我概念不仅包括是什么样子的自我图式,还包括我们可能会成为什么样子—可能的自

我们可能的自我包括包括梦想中自己的样子—富有、苗条、充满激情地爱与被爱的自我

同样也包括我们害怕成为的样子—失业的、没有人爱的、学业上失败的自我

(五)社会自我的发展:

1.决定自我概念的社会经验因素

(1)我们扮演的社会角色(学生父母等)

(2)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

(3)我们和别人的比较

(4)我们的成功和失败

(5)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

(6)周围的文化

自我与文化 :

独立自我

互依自我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56

Self-Concept(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独立或相互依赖

独立自主 相互依赖

特性 个人的,用个人特点和

目标定义

社会的,用于他人的关

系定义

重要的事 我—个人的成就和自我

实现;我的权利和自由

我们—集体的目标和团

结;我们的社会责任和

关系

反对 从众 唯我主义

座右铭 你要拥有真实的自我 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存在

独立我与互依我的测量:棒框实验

文化差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知觉到的自我控制

自我效能: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57

能指引人们制定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在面对困难时更具韧性。

控制点: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的解释。内控者更能面对挑战,

控制自我

习得性无助:个体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所习得的被动和无助感。个人控制有助于

身心健康。

自我效能: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感觉自己有能力去做一些事。

能指引我们制定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具有较强的韧性。

自我效能感取决自己对时间控制能力的感觉以及事件最后的结果。主要来源于对成功的体

验。

内控 vs 外控

控制点

描述感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实被外部力量支配的还是感觉发生的事在很大程度上最

受自己的努力和技巧所支配的维度。

取决于我们如何解释挫折。

Learned Helplessness(习得性无助)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58

自尊:

自尊:对自己的总体评价

自尊动机:为了维持或增强自尊,所引起的心理反应。

自尊的阴暗面:自尊主要建立在外在因素基础上的自我评价感脆弱者,会经历更多的压

力、愤怒、人际关系问题、吸毒酗酒及饮食障碍。高傲者自尊遇到威胁时,常会以打压他人

的方式来应对,有时甚至是以暴力的方式反应。

自我服务偏差

自我服务偏差: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而否定自己对失败负有责任

(1)将成功归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将失败归于运气和外因

(2)与他人相比,认为自己更好

(3)盲目的乐观主义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59

自我高估

在多数主观的和社会赞许性方面,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比平均水平高。

相对于客观行为维度,主观行为维度会引发更强烈的自我服务偏见。

虚幻的乐观会增强我们的脆弱性,由于相信自己总能幸免遇难,我们往往不去采取明

智的预防措施。

自我服务偏见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60

自我展示

1.自我展示:我们想要向外在的观众(他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展现一种受赞许的

形象。

人们在认识自己的时候不断地美化自己

在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时候也不会忘了美化自己

2.虚伪的谦虚:

人们对外展示的自我和他们的自我感觉是不同的。最明显的不是骄傲而是虚伪的谦逊。

自我贬低是一种巧妙的自我服务,“我太笨了”往往会引起别人的“你做的很不错了”。

夸奖竞争对手,可以给自己找台阶下

自我妨碍

自我妨碍:个体故意给自己的成功施加阻力,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归因策略。

1.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

在考试前故意放松学习,做出不在意的样子。

由于害怕失败,人们觉得“全力争取却失败了”要比“因延误时间而有了失败的借口”

更让人泄气。

2.我们通过把失败归于外因以保护自我形象

3.Berglas 等 1978 的实验

在“智力测验”中,如果你通过猜测答对了一些智力难题,主试告诉你“你是目前为止

最聪明的”。

这时给你两种药丸,一种有助于智力活动,一种会干扰智力互动。必须选择一个以继续

测试。

4.你会选择那一个?

在败给几个年轻对手之后,网球巨星纳夫拉蒂洛娃承认,她“在比赛时不敢尽全力…唯

恐发现自己虽尽全力仍被击败,因为一旦如此,就证明我完了”

二、归 因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归因因果关系:归因于个人还是情境

基本归因错误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61

为什么会犯归因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的原理是什么

(一)归因

1.归因理论:描述我们怎样来解释人们的行为。

2.推断特质:通过别人的行为来判断他们的目的和意图。

3.基本归因错误:个体在归因时低估情境因素的倾向。

1.归因因果关系:归因于个人还是情境

海德(Heider, 1958)被公认为是归因理论的始创人,他认为人们通常试图将个体的行

为或者归结为内部原因(例如个人的性格),或者归结为外部原因(例如人们所处的情境)。

比如,当老师发现一名学生成绩不好时,那么他可能想知道这是由于他本身缺乏动机和

能力不足(性格归因),还是由于身体情况和社会环境造成的(情境性归因)。

这名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睡觉?是睡眠不足(内因)?还是厌倦了讲课内容(外因)?

Attribution Theories (归因理论)

2.归因过程

为什么这个学生在我的课堂上睡觉?

情形 一致性 共同反应 区别性 最可能解释

1

低—没有其他学

生在我的课堂上

睡觉

高—他在我以

前的课堂上也

睡觉

低—他在其它

教授的课堂上

也睡觉

内部归因:这

个学生比较懒

2 高—很多学生在

我的课堂上睡觉

高—他在我以

前的课堂上也

睡觉

高—他没有在

其它教授的课

堂上睡觉

本质:我是一

个枯燥的教授

3

低—没有其他学

生在我的课堂上

睡觉

低—他在之前

我的课堂上没

有睡觉

高—他没有在

其它教授的课

堂上睡觉

情境:这个学

生昨天没有睡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62

(二)基本归因错误

人们在归因时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造成

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的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

这种个体在归因时低估情境因素作用的倾向,被李·罗斯(Ross, 1977)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当被试读到评论家关于支持或者反对 C 的演讲时,他们通常将其立场归结于评论家的

个人态度,即使评论家是被迫站在该立场的。

(三)我们为什么会犯归因错误

1.我们在自己关注的地方寻找原因

(1)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当我们是行为的执行者时,环境会支配我们的注意;当

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时,作为行为载体的人则会成为我们注意的中心

(2)聚焦观点偏见:如摄像头的角度的影响

(3)观点在随时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越来越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

(4)自我觉知效应:如看镜子时

2.文化差异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63

归因与反应

三、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

(一)我们怎样感知和回忆我们的社会生活

1.知觉和解释事件

(1)事先的判断会强烈地影响人们对信息的知觉和解释

(2)解释过程也会左右他人对我们的知觉(如,我们说某人是傻子,过后人们可能人

们我们也一样是傻子)

2.信念固着:信念一旦建立,可以独立存在,当支持其的证据被否定时,仍然会存在下来。

如误解某人偷东西,后来发现没有偷盗

冷酷还是慈善?

纳粹分子,盖世太保的领导人

——“冷酷无情”

反纳粹组织地下运动的领导者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64

——“热情和慈善”

3.建构关于我们自己和身边世界的记忆

(1)重构我们过去的态度

(2)重构我们过去的行为

(3)重构我们的经历:误导信息和启动

4.重构我们过去的态度

五年前,你对读大学是什么观点?如果你的观点改变了,你知道这种改变的程度有多大

吗?

霍姆伯格和霍姆斯(Holmberg & Holmes, 1994)的研究发现:在 393 对新婚夫妇中,绝

大部分的人报告说感到非常幸福。当两年之后再次对他们进行调查时,那些婚姻已经变质的

人回忆了他们经历的一些事件。

霍姆格和霍姆斯提到,结果非常“恐怖”,“这种偏见导致一种恶性的循环。你对伴侣的

看法越糟糕,你的回忆就差。这将促使你更加坚定你现在的消极态度。”

重构我们过去的行为

罗斯、麦克法兰和弗莱彻(Fletcher, 1981)对滑铁卢大学的学生传达一种信息,使他们相

信刷牙的必要性。之后,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实验里,这些学生回忆起在此之前的两周内他们

刷牙的次数比那些不知道那条信息的学生要多。

美国人报告他们抽烟的数量比实际上销售出去的烟支要少得多(Hall, 1985)。

(二)我们怎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我们经常过度自信,高估自己的判断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65

(1)因为更容易描绘自己正确而非错误

(2)更可能去寻找支持而非否定自己的信息

1. 直觉判断

直觉:心理捷径

(1)易得性直觉:对事物发生概率的判断

(2)代表性直觉:对某人或某事属于某个类别的快速判断(如公交上遇到人有点所谓

的贼眉鼠眼,判断其为小偷)

琳达的故事

琳达,她 31 岁,单身,性格坦率,并且很聪明,在大学时主修哲学,学生时代对歧视

和其他社会问题十分关注,并且参加过反核武器示威游行。

以这些描述为基础,你觉得以下哪一种表述的可能更大:

a.琳达是一个银行出纳员。

b.琳达是一个银行出纳员并且在女权运动中很活跃。

大部分人认为 b 更有可能,部分原因是由于琳达更好地表现出了他们心目中女权主义者的

形象(Mellers & Others , 2001)。

设想一下:琳达是一个银行出纳员兼一个女权主义者的概率会比仅是一个银行出纳员的

概率更大吗(无论是不是女权主义者)?

众所周知,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不可能比一个事件单独发生的概率更大。

2.错觉思维

(1)错觉相关:在不存在相关的地方知觉到相关

(2)控制相关:认为自己可以预测并控制随机事件

3.情绪会影响判断

(1)激起对与情绪相关的经历的回忆

(2)情绪给我们对当前经历的解释着色

(3)情绪会分散注意力,影响判断时思考的深度和效率

四、社会态度

一、态度能决定行为吗?

1.什么是态度

“每个行为都源于一个想法。”(爱默生,1841)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66

态度(attitude)可以界定为个体对事情的反应方式,这种积极或消极的反应是可以进

行评价的,它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或者行为倾向中(Olson & Zanna, 1993)。

态度 ABC 理论:感觉( affect );行为倾向(behavior tendency);认知(cognition,想法)

我们都是伪君子吗

最初,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研究人们的态度就是为了预测他们的行为。

19 名劫机犯对美国的仇恨令他们制造了 9.11 自杀性恐怖事件,这说明了极端的态度可

能会导致极端的行为。

也有研究显示:没有证据表明改变态度会导致行为的变化。

社会心理学家艾伦·威克(Allan Wicker)的研究更表明人们表现出的态度很难预测他们

的各种行为。如:

1)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与他们的实际作弊行为几乎没关系。

2)自我描述的种族观与真实情境中的行为几乎不存在什么相关。

实验:道德伪善

丹尼尔·巴森特等人(Baston & others, 1997, 1999)所说的“道德伪善”(表现出有道

德水准,但实际上拒绝付出任何的代价)证明了态度和行为的分离。

给被试布置了两个任务,一个十分诱人(被试能够挣到可能中 30 美金奖的彩票),而另一个

却无聊且没有奖。要求被试必须给自己安排一个任务并把剩下的一个任安排给别人。

20 个人中仅仅有 1 人认为给自己安排有吸引力的任务是最道德的,而尽管 80%的人是这样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67

做的。

接下来关于道德伪善的实验中,研究者给被试一些硬币,并且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愿

意的话可以通过私下抛掷硬币的方法来决定任务的分配。即使他们选择了抛掷硬币。但还

是有 90%的人把自己安排在好的任务中!

二、态度能决定行为吗 ?

1.表现出的态度经常不能很好地预测行为

2.态度何时是有效的

(1)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

(2)态度是针对具体行为的

(3)当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态度是强有力的时候

3.其他因素何时对我们的行为影响最小

在任何场合下,引导我们做出反应的不仅仅是我们内在的态度,同时还有我们面对的

情境。

研究的例子:

人们对于宗教的总体态度很难预测他们下周末是否会去做礼拜(因为天气、传教士、每

个人的感觉等等都会影响做礼拜行为)。但是,宗教态度能够很好地预测在较长的一段时间

内个体总体的宗教行为(Fishhein & Ajzen, 1974; Kahle & Berman,1979)。

综合原则:当我们观察个体总体的或通常行为而非单独的某一次行为时,态度对于行为

的预测效应会变得更明显。

三、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1.角色扮演

角色(role)这个词来源于戏剧,正如在戏剧中一样它指的是那些处于特定社会位置的人

被期望表现出的行为。当我们扮演一种新的社会角色时,起初我们可能觉得虚假,但很快我

们会适应。

在一项研究中,斯坦福大学心理系教授菲利普·津巴多(Zimbardo, 1971; Harvey &

Zimbardo, 1998)设计了一个模拟的监狱实验,要求大学生志愿者在其中呆一段时间。

津巴多想知道到底是邪恶的犯人和恶毒的狱卒导致了监狱的残酷性,还是狱卒和犯人在制度

上的角色令即便富有同情心的人也会变得十分怨毒和冷酷。是人们使这个地方变得暴力了,

还是这个地方使人们变得暴力了?

实验: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68

津巴多用抛硬币的方式,指派一些学生做狱卒。他给他们分发制服、警棍和哨子,并且

命令他们按规则行事。另一半的学生则扮作犯人,他们穿着令人羞耻的衣服,并被关进单人

牢房里。在经过了一天愉快的角色扮演之后,狱卒和犯人,甚至研究者,都进人了情境。狱

卒开始贬损犯人,并且一些人开始制造残酷的污辱性规则。犯人崩溃、造反,或者变得冷漠。

津巴多(1972)报告说,“人们越来越分不清现实和幻觉、扮演的角色和自己的身份……这个创

造出来的监狱……正在同化我们,使我们成为它的傀儡。”

随后,津巴多发现社会病理学症状正在出现,他不得不在第六天放弃了这个本来计划为

期两周的实验。

第 1 章 邪恶心理学:情境中的性格转换

第 2 章 星期日:突袭逮捕行动

第 3 章 堕落仪式正式开始

第 4 章 星期一:犯人叛乱

第 5 章 双重麻烦的星期二:访客和闹事者

第 6 章 星期三:逐渐失控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69

第 7 章 假释的权力

第 8 章 星期四:对峙时刻

第 9 章 星期五:淡出黑暗

第 10 章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意涵Ⅰ:性格转换的炼金术

第 11 章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意涵Ⅱ:伦理学及拓展研究

第 12 章 社会动力学调查Ⅰ:权威、奉守与顺从

第 13 章 社会动力学调查Ⅱ:去个人化、去人性化以及姑息之恶

第 14 章 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

第 15 章 让系统接受审判:领导层的共谋

第 16 章 抗拒情境影响力,赞颂英雄人物

2.语言变成信念

3.登门槛现象:对一个小行为的承诺可以让人们更愿意做一件更大的事

登门槛现象

实验表明,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有效的策略就是:先请他们帮一个小忙。这一

登门槛现象(foot-in-the-door phenomenon)被证实十分有效。

4.行为会影响道德态度:人们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解释为正确的

四、行为为什么会影响态度

1.自我展示理论: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而控制自己行为的人,会适当调整自己的态度

以使其看起来与行为一致。

2.认知不协调理论:当我们的行为与态度相反或很难做决定时,我们会感到紧张,为了

降低这种情绪的激活,会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70

3.自我知觉理论:当态度不是很坚定时,人们会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及其环境来推断自

己的态度。

自我辩解:认知失调

我们的态度改变是因为我们想要保持认知间的一致性。这就是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提出的著名的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ce theory) 。

2003 年伊拉克战争之后,负责国际政策态度项目的研究者开始意识到,一些美国人试

图减少他们“认知失调的体验”(Kull, 2003 )。

这场战争主要起因于推测萨达姆可能拥有威胁美国和英国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战争伊

始,仅有 38%的美国人认为即使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场战争也正义的(Gallup,

2003)。大约五分之四的美国人相信他们的军队会找到这些武器,并且支持这场刚刚发动的

战争(Duffy, 2003; Newport & others, 2003 ) 。

而在战争中伊拉克没有动用这种武器,并且其武器的并不足以对他们构成威胁,因而战

争的大多数支持者感到了认知失调。

为了减少这种不快的体验,国际政策态度项目记录到,一些美国人修正了政府对外开战

的主要原因的记忆。这些原因现在被解释为从残暴的和种族灭绝的统治下解放被压迫的人

民,并为中东的和平与民主打下基础。

战后一个月,曾经少数的支持性观点变为了多数观点:58%的美国人在即使没有找到宣

称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况下仍然支持这场战争(Gallup , 2003)。

理由不足:

想像你自己正在参加一个由费斯廷格和学生梅里尔·卡尔史密斯(Carlsmith, 1959)设计的

一个著名实验。在一个小时中,给你分配一些无聊的任务,比如反复地转木头把手。在你结

束实验后,研究者解释说这个实验关注期望如何影响绩效。同时,研究者希望在外面等着的

另一个被试会认为将要做的实验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让你告诉他。因为这是一项科学研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71

究并且还会付给你报酬(两种标准:一半 1 美元,一半 20 美元),所以你答应告诉下一名被

试(真正的实验助手)你所经历的实验过程是多么地令人兴奋。

最后,其他一些研究会让你完成一份关于你对转动把手喜爱程度的问卷。

预测:

在什么情况下你最可能相信自己的小小谎言并且说实验真的很有趣?是当你像其他被试

一样因此获得 1 美元时?还是当你像其他人一样获得慷慨的 20 美元时?

大多数人可能会认为高报酬会产生好的效应。

但是恰恰相反,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斯作出了非常规的预测:那些仅仅得到 1 美元(撒

谎的理由不充分)的被试将更可能调整他们的态度以适应这种行为。在他们行为的理由不足

(insufficient justification)时,他们更可能会感到不舒服(不协调)并因此更要相信自己的所作所

为。

不协调理论预测:如果我们的行为不能完全用外部报酬或强迫性因素来解释,我们就会

体验到失调——我们可以通过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来减少不协调。

决策后的失调:

也许你也有这样的体会,当你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后,开始痛苦地感到认知不协调——你

所拒绝的那样东西的好的方面,你所选择的东西的不好的方面。

当做出重要决策以后,我们经常会过高地评价自己的选择而贬低放弃的选择,以此来减

少不协调。

在最早发表不协调的实验中(1956),杰克·布雷姆(Jack Brehm)让明尼苏达大学的女生评

价 8 种物品,例如烤面包机、收音和吹风机。然后布雷姆让她们看自己评价非常接近的两物

品,并告诉她们可以拿走两个中的任何一个。最后,她们重新评价这 8 件物品时,她们提高

了对自己所选物的评价并降低了对放弃物品的评价。

自我知觉理论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72

想一想我们如何推断他人的态度。我们可以观察在特殊情境下人们如何行动,然后将其

行为归因于个体的特性和态度或者归因于环境的压力。

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由达里尔·贝姆(Daryl Bem, 1972)提出,它假

设当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会做出类似的推断。当我们的态度摇摆不定或模糊不清时,

我们就会处在局外人的位置上,从外部观察自己。

威廉·詹姆斯指出,我们通过观察自己的身体和行为推断自己的情绪。

理论比较:

认知失调理论 vs 自我知觉理论

1.认知失调理论:

(1)态度是直接知道的

(2)在“失调组”的态度被扭曲

(3)不愉快的情感对态度的形成是必须的

2.自我知觉理论:

(1)态度是从行为中推断的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73

(2)在“失调组”的态度是理性推断的

(3)态度形成中没有不愉快情绪或负性驱动状态的参与

3.两个理论在什么时候最适用?

当对于个体来说这个态度比较重要、或态度与行为上的差异很大的时候,认知失调理论

更适用。

当态度--行为的差异较小时,自我知觉理论更适用。

五、内隐社会认知

1.内隐社会认知:在社会认知过程中, 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 但这一经验潜

在地对他(她) 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2.内隐自尊:对与自我相关联的事物做出评价时, 一种通过内省而不能确认的自我态度

效应

3.内隐态度: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对个体认识社会的情感倾

向和行为反应产生的潜在影响

第十四讲 社会影响

主要内容:说服;从众与服从;去个体化;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群体极化与群众思维;

合作、竞争与冲突

一、说 服

(一)说服的途径有哪些

中心途径:关注论据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74

外周途径:关注那些可能令人不假思索就被接受的外部线索,而不考虑论据是否令人信

(二)说服的的要素有哪些

1.传达者:谁是发言者?

(1)可信度

(2)吸引力和偏好

当传达者“可信”的时侯,我们更容易被说服。

“奥巴

马的经

济计划

是有道

理的,

我要支

持他!”

“奥巴马

看上去不

错,我要

支持

他!”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75

房价是否会跌?

宋 萱:房价是虚高的,明年会跌。

郎咸平:房价是虚高的,明年会跌。

潘石屹:房价是虚高的,明年会跌。

睡眠者效应

现在 半年后

宋 萱:房价是虚高的,明年会

跌。

弱 一般

郎咸平:房价是虚高的,明年会

跌。

强 一般

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

由低可信性传递者造成的态度的改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明显增加的效应。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76

可知觉的专家性

从传达听众赞同的观点入手

“你的这个看法很有见地……”

以专家的身份被介绍

“我是北京大学的心理学家……”

自信的表达

自信的表达方式:

法官问题:“在救护车到达现场前,你呆在现场有多久?”

回答 A:【直接了当】20 分钟,足够给戴小姐做一些伤口清理。

回答 B:【犹豫不决】嗯,大概,嗯,可能有 20 分钟吧。正好有时间给我朋友,你知道的,

戴小姐做些伤口清理

人们觉得,直截了当的证词更可信。

可知觉的信赖性:

不是努力的说服“偷听”

站在自身利益的对立面

语速越快越有说服力

自身利益的对立面:

宋 萱:房价是虚高的,明年会跌。

郎咸平:房价是虚高的,明年会跌。

潘石屹:房价是虚高的,明年会跌。

2.信息内容:说了些什么?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77

理智对情感

差异: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单方面说服和双方面说服

首因对近因

信息内容

1 理性还是情感容易说服人?

2 是与其原有观点相似的观点, 还是截然相反的观点更能说服人?

3 是单面说服还是双面说服好?

4 是先发言好?还是后发言好?

好心情效应

定义:当信息与好心情联系在一起时,具有更强说服力。

边吃东西边阅读,比没吃东西的人更容易被说服。(Janis, Kaye,&Kirschner ,1965 )

是与其原有观点相似的观点,还是截然相反的观点更能说服人?

如果你不是权威:只有稍许差异更容易被接受。

如果你是权威:完全不同的观点能引起更大的改变。

单面说服 vs 双面说服

单面说服:只陈述自己的观点。

双面说服:除了陈述自己观点,还说明对方观点。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78

二战时,美军请心理学家设计两段广播,告诉士兵对日本的战争至少持续 2 年。

单面说服:只说双方兵力对比,不提反对意见。

双面说服:还提到了反对意见。

哪种说服更有效?

取决于听众

1,听众水平。比较聪明的听众更容易被双面说服影响。

2,原来态度。原来是支持,容易被单面说服影响;原来是反对的,容易被双面说服影

响。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79

政治家很清楚,对各人说各话。

是先发言好?还是后发言好?

首因效应:先出现的信息最具说服力。

小明聪明、勤奋、冲动、挑剔、顽固且嫉妒心强。

小明嫉妒心强、顽固、挑剔、冲动、勤奋、聪明。

近因效应:最近发生(后)的信息更具说服力。

因为刚发生,记忆效果好。

决定因素:时间间隔

3.沟通渠道:怎么说?

主动参与还是被动接受

个人与传媒的影响

4.听众:对谁说?

年龄:年轻人的态度的稳定性较差

思维的缜密性:说服过程所激发的接受者的思维方式

(1)预先警示可能会有一场说服战

(2)分心会减少辩驳

(3)不积极参与的听众会使用外周线索

应该如何抵制被说服

1.态度免疫

当先接受一些轻微反对意见,之后能有效抵御更强烈的攻击。

2.加强个人承诺,如,先对自己的立场做公开表态

挑战信念

引发反驳

二、从众与服从

(一)什么是从众

信 信 反首 (

信 信 反近 (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80

从众:以我们的社会和群体所认可的、可接受的方式行事

顺从:对别人的各种要求说“可以”的行为,是一种靠外在力量而表现出的从众行为

服从:社会影响的一种方式,其中人们命令一个或更多人去做他们想做的事

接纳:真诚的、内在的从众行为

(二)经典的从众研究

1.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

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根据光点似动现象评价暗示性

谢里夫(Muzaafer Sherif,1935,1937)想知道在实验室情境下是否有可能观察到社会规范

的形成。

想像自己作为谢里夫实验之一的被试,坐在一个非常黑暗的屋子里。在你对面 15 英尺

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光点。起初,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了几秒钟,这个光点不规则地动了

起来,最后消失了。现在,你必须猜测光点移动了多长的距离。黑暗的屋子使你根本无法准

确做出判断,因此,你不大确定地说,“6 英寸”。实验者又重复了这个程序。这次你说,“10

英寸”。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你的估计会接近一个平均值,譬如说 8 英寸。

第二天你来参加实验时,另有两个人加入。在前一天他们与你有相同的经历。当第一次

光点消失后,这两个人根据前一天的经验说出了最佳的估计。“1 英寸”,其中一个人说。“2

英寸”,另一个人说。轮到你了,你有些犹豫,还是回答,“6 英寸”。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你们不断她重复做这样的实验。你的反应会改变吗?

聚焦:群体妄想

社会学家罗伯特·巴塞洛缪和埃里克·古德(Robert Barthokomew & Erich Goode,2000)报

告了发生在上个千年的另一起群体妄想。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81

在中世纪,欧洲的修道院报告说那里开始大规模暴发各种模仿行为。在一所大的法国修

道院,人们在那段时间内都相信,人可以由动物所附身,于是一个修女开始像猫一样咪咪叫。

最后,“每天在特定的时间所有修女都像猫一样叫。”在一所德国修道院里,一个修女开始咬

她的同伴,不久后,“这个修道院里所有修女都开始互相啃咬”。随后,啃咬的狂热扩散-到其

他修道院。

UFO、水怪、甚至自杀,往往像浪潮般涌现。

2.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

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赞成他人非常明显的错误知觉判断

想像一下,你是阿施的一名志愿者被试。你坐在 7 个人一排的第 6 个位置。在向你们解

释你们参加的是一个知觉判断的实验之后,研究者要求你说出,图 6-2 中的 3 条线段中哪一

条与标准线段一样长,你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是线段 2。

在阿施的一个从众实验中,第 6 个被试,在听到了他前面的 5 个被试给出的错误答案后,内

心经历着不安与冲突。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82

很多大学生在阿施的实验中也都经历了这类冲突。控制条件下的被试,单独回答时正确

率是 99%。

阿施想知道:如果其他几个人(经过研究者训练的同谋者)给出一致的错误答案,那么个

体是否会给出在其他场合下否认的答案呢?尽管有些人从来不从众,但四分之三的人至少有

过一次从众行为。研究发现有 37%的回答是从众的。当然,这也意味着有 63%的人没有从众。

尽管有很多实验者表现出独立性,但应该引起注意:“看上去聪明而善良的年轻人愿意把白

说成黑,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这对于我们的教育方式以及指导我们行为的价值观提出了质

疑。”

3.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研究:服从命令电击他人

米尔格拉姆(1965, 1974)的实验考察了当权威的要求与道德的要求相抵触时会发生什么

行为。这些实验构成了社会心理学最著名也是最有争议的实验。

场景:两个人来到耶鲁大学心理实验室参加一个学习和记忆的研究。研究者严肃地解释说,

这是有关惩罚对学习影响的预研究。研究者要求其中一人教给另一个人一组成对出现的单

词,如果出错,就要对其进行惩罚,惩罚就是实施逐渐增强的电击。为了分配角色,他们要

从帽子里抽签。两人中的一人(研究者的同谋者)假装说自己抽到了“学习者”的签,并被

领进隔壁房间。“教师”(应征者)体验一次轻微的电击后,看着研究者把学习者绑在椅子上,

并在其手腕上缚上电极。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研究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83

40 个被试——不同职业,20~50 岁的人——做这个实验时,有 26 人(65%)一直进行 450

伏。事实上,所有进行到 450 伏的人都服从了命令继续接着又做了两次进一步的测验,直到

实验者喊停为止。

(三)什么因素引起了服从

1.受害者的情感距离

米尔格拉姆的被试在无法看到“学习者”(“学习者”也无法看到他们)的情况下,其行

动表现出的同情最少。当受害者距离遥远,“教师”听不到其抗议声时,几乎所有服从者都

能镇静地把实验做完。

当学习者在同一房间时,那么,40%的被试服从把实验进行到 450 伏。当要求教师把练

习者的手强制按在电击板上时,那么,完全服从下降到 30%。

在米尔格拉姆“接触”条件下的一位服从的被试,强制性地把受害者的手按在电击板上。

然而,“教师”对于靠近自己的受害者通常表现得比较仁慈。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84

2.权威的接近性和合法性

研究者的亲自在场也会影响服从。当米尔格拉姆通过电话下达命令时,整个服从比例下

降到了 21%(虽然许多人撒谎并且说自己正在服从)。其他研究也证实,要求命令的发出者

在空间距离上的接近性会增加服从率。

另外,权威必须被认为是合法的。

在另一变式中,研究者假装要去接一个电话,该电话要求他不得不离开实验室。研究者

离开后,另一个人代替研究者(实际上是研究者的另一个同谋者)来发布命令。该职员“命

令”,每一错误回答就增加一档电击,并且他还相应地指导教师。现在,有 80%的教师完全

拒绝服从。同谋者装作厌恶这种不满,在电击发射器前坐了下来,试图代替教师实施电击。

这时,极大多数不满的被试发出了抗议,一些人还试图拔下发生器的插头。一个高大的男子

把同谋者从椅子里拉了出来,把他推出房间。

3.权威的机构性

在米尔格拉姆实验后的访谈中,参与者说,如果不是耶鲁大学的名声,他们坚决不会服

从。

为了考察一下真实情况,米尔格拉姆把实验移到康涅狄格的布里奇波特。他在一座并不

豪华的商务大楼里成立了“布里奇波特研究会”。然后由同样的操作人员来实施那令人“忧

心忡忡”的实验,虽然比例有所下降,但依然惊人—48%。

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如此,有机构作背景的权威易发挥社会权力。

4.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如,一起反对不合理的权威)

从众积极的一面。

如当面对不公正的教师,完全有理由指责他时,我们会犹豫了。后来同学们接二连三地

纷纷指出不公平的事实后,我们也会跟着他们一指责起来。这就是释放效应。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85

米尔格拉让教师和两个同谋者在一起,同谋者是来帮助完成这个实验的。在实验中两个同谋

者都公然反抗研究者,研究者命令那个真正的被试一个人继续下去。被试会吗?

通过模仿反抗的同谋者,90%的被试释放了自己。

对经典服从研究的总结

小结

从众——由于群体压力而引起的个体行为或信 念的改变——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

顺从是表面上与群体相一致而内心并不赞同。接纳是不仅在行动上而且也在信念上与社会压

力保持一致。

三组经典实验展示了研究者如何研究从众的。

谢里夫观察到,他人的判断会影响人们对光点移动距离的错觉估计。就这样形成了“正

确”答案的规范,并且该规范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并在一批一批的研究参与者中流传下来。

这种实验室暗示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暗示。

阿施设计的实验任务非常清晰,不像谢里夫采用的是模糊任务。阿施先让实验者听到

其他人做出三条线段中哪一条与标准线段相等的判断,然后自己做出判断。当其他人一致

地给出一个错误的答案后,结果发现有 37%的实验者会从众。

谢里夫的程序引发了接纳;另一方面,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实验引发了顺从的极端表

现形式——服从。在最理想的条件下——合法、近距离的命令者、遥远的受害者以及没有一

个不服从的榜样——65%的成年男性参与者完全服从命令,对隔壁发出尖叫的、无辜受害者

实施具有伤害性的电击。

(四)从众的预测因素

1.群体规模:群体规模一般在 3 人—4 人对群体成员的从众行为影响最大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86

图 群体规模与从众

过路人模仿一个群体抬头观望的百分比随着群体规模逐渐增加到 5 个人而增加

资料来源:Data from Milgram,Bickman ,&Berkowitz, 1969

2.一致性

想像:我自己正参加一个从众实验,所有的人都给出同一个错误答案,但除了在我前面

的那个人。这样一个非从众的同谋者作为榜样,他会像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中的个体那样起

到一种释放效应吗?

3.凝聚力: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影响越大

一个群体的凝聚力(cohesive)越强,对成员的影响力就越大。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87

例如,在大学的男生里,朋友们有在一起狂饮作乐的倾向,特别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

在一个种族群体里,人们会感到一种共同的“归属群体的从众压力”——讲话、行动、穿着

都应该像“我们”。

跟自己的老乡在一起说普通话,你感觉如何?

“一万个人中也难找到一个人,他能在自己的团体里长期忍受厌恶和谴责而麻木不仁、无动

于衷”。 ——约翰·洛克《人类理解论》

4.地位:地位越高,影响越大

地位高的人往往有更大的影响力。

在一项研究中,24 000 个过路行人无意识地被观察,对乱穿马路行为的研究显示,乱穿

马路的基线比率为 25%,当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的同谋者出现时,行人乱穿马路的比率下降

到了 17%,而当另一个乱穿马路者出现时,该比率一下子上升到了 44% (Mullen & others,

1990)。如果不乱穿马路的人衣着整齐高雅,那么这对乱穿马路的人起的示范作用最佳。

5.公开的反应:公开场合容易从众

在公众场合中还是私底下更可能从众?

答案:在实验中,人们必须面对他人做反应时要比私下里回答问题会表现出更多的从众

行为。

阿施实验中的被试在看到其他人的反应之后,如果私底下自己的答案只供研究者看,那

么他们就较少受到群体压力影响。与面对群体相比,在秘密投票间里,我们更容易坚持自己

的信仰。

6.无事前承诺:事前承诺会抑制说服力

想像你再一次成为阿施实验的被试,研究者呈现了线段并要求你第一个回答。在你做出

回答后,听到其他所有的人都不同意,然后研究者给你一个考虑的机会。面临群体压力,你

会放弃原来的意见吗?

人们几乎就不可能这样做。

个体一旦在公众面前作出承诺,就会坚持到底,就很少屈服于社会。

覆水难收

小结

利用从众实验程序,研究者考察了从众产生的环境条件。某些情境看起来特别有影响力。

例如,从众会受到群体特征的影响。当面临意见一致的、3 个或更多个有吸引力的、地位高

的人时,人们最容易从众。如果个体是在公众场合做出反应并且没有做出事先承诺,那么人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88

们也最容易从众。

个体为什么会从众 ?

规范影响和信息影响:

当人们需要面对群体作出反应时,会表现出较高程度的从众行为,这反映的是规范影响。

另一方面,如果任务难度比较大,个体感到自己无力胜任,也就是当个体关心行为的正

确性时——所有这些都是信息影响的标志,也会表现出较高程度的从众行为。

两种主要理由:因为我们想得到别人的喜欢和赞赏,或者因为我们想要做出正确的行为。

(五)谁会从众

1.个性

从 20 个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末,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个性特征与社会行为(例如从

众)之间的关系,但仅发现二者之间有微弱的联系(Mischel, 1968)。

关注个体对同一情境不同行为反应时,个性的影响就显现出来。

2.文化

詹姆斯·惠特克和罗伯特·米德(James Whittaker & Robert Meade, 1967)在七个国家

里重复了阿施的从众实验。发现大多数国家的从众比率比较接近——黎巴嫩 31%,香港 32%,

巴西 34%——但是在津巴布韦的班图为 51%,班图是一个对不从众者施加强力制裁的部落。

当米尔格拉姆(1961)用不同的从众程序来比较挪威和法国的丛众他一致地发现法国学生表

现出较少的从众行为。

与个人主义国家的人们相比,集体主义国家(在这里,和谐受到赞扬,关系有助于定义

自我)的人们更容易受人影响而作出反应。

(六)如何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

1.逆反

逆反(reactance)心理:

人们确实采取行动来保护他们的自由感。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89

加拿大药物滥用中心(1997)对 18-24 岁的青年做的调查表明,69%的达到法定饮酒年

龄(21 岁)的人在过去一年中喝醉过,而不足 21 岁的人群中这样的比率却达 77%。

在美国,一项对 56 个校园所做的调查表明,达到法定饮酒年龄(21 岁)的学生中有 25%是

滴酒不沾的,而 21 岁以下的学生中这类人的比率只有 19% (Engs & Hanson , 1989)。

2.坚持独特性

如果不从众令人不舒服的话,那完全一模一样就会产生舒服感?

在斯奈德(1980)的一个实验中,他让普度大学的学生相信,他们的“10 个最重要的态

度”与其他 1 万个学生的态度不同,或者与之基本相同。然后,让他们参加一个从众实验。

那些认为自己没有独特性的被试在实验中倾向于以不从众来维护自己的独特性。

在另一个实验中,那些听到其他人表达的态度与自己相同的人,反而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以

此来维护自己的独特性。

三、去个体化

1.去个体化:人在群体中失去自我感

去个体化:在某种群体情境中,人们可能抛弃道德约束,以至于忘却了个人的身份,而

顺从于群体规范

2.群体规模:引发唤醒,个体身份模糊化

3.身体匿名性:使人们的自我意识减弱,群体意识增强,更容易对情境线索做出反应

4.唤起和分心活动:如舞会上的尖叫

5.弱化自我意识:能分离个体的行为和态度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90

暴徒团伙人越多,成员越可能失去较多的自我意识,他们就更乐于去纵火、砍人、肢

解等暴行。 ——Mullen ,1986.

城市的人山人海与匿名

研究证据:

一辆破汽车,分别摆在纽约大学(大城市)和斯坦福大学(小城市)。

纽约大学:3 天内 23 起盗窃,一堆废铁。

斯坦福大学:1 个星期,一个路人下雨前合上了引擎盖。

身体匿名性

当身上套上白色衣服和头套,她们对被试的电击长了一倍。

四、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1.社会助长行为:观察者或共事者的存在会提高个体的作业成绩。

2.纯粹他人在场:引发唤醒状态,唤起能增强优势反应

评价顾忌

分心:注意他人与注意任务之间的矛盾冲突

纯粹在场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91

3.社会唤起效应

唤起能增强优势反应的倾向(Zajonc,1965)。

优势反应:我们最习惯采用的反应方式。

简单任务中“优势反应”往往是正确的。复杂任务中“优势反应”往往是错误的。

是社会助长还是社会懈怠?

五、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

1.群体极化:群体讨论倾向于使得群体成员的初始观点得到加强。

信息影响:由于接受了事实的证据而产生的影响

规范影响:基于人们希望被他人接受或敬仰的愿望而产生的影响

他人 唤起 增强

促进简

削弱复

个人 产生

唤起

个人 产生 懈怠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92

2.群体思维:由于在群体决策中人们为了维护群体和睦而压制异议。

友善的、凝聚力强的团体,对异议的相对排斥,以及从自己喜好出发做决策的支配性领

导是培养群体思维的温床。

六、合作、竞争与冲突

1.合作:在群体中一起工作,合力完成共同目标的行为

2.社会两难困境:通过某种方式每个人都可能获利,但是,如果所有人都那样做,结果将是

大家都失利的情境

3.影响合作的因素:互惠、个人定位和沟通

4.冲突:个体或群体意识到他人采取或将要采取不利于他自身利益的一种行为。

冲突的基本性质(过程):

个体或群体间存在对立的利益关系

双方都意识到了对立关系

各方都相信对方会损坏已有利益

单方或双方采取行动触发冲突

冲突的主要原因:

矛盾的利益

错误归因:对他人原因的误解

不良的沟通:人们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有时采用的惹怒对方的方式

地位偏见:当事人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客观和实际的,而对方的观点却带有个人偏见

人格特性:如 A 型性格

冲突的解决:

谈判(协商):利益双方直接地或通过代理人交换提议、争论提议,及让步的过程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93

高级协商目标:冲突双方都在寻求的,使他们的利益维系在一起,而不是要分道扬镳的

目标

第十五章 社会关系

主要内容:亲密关系;偏见与歧视;利他行为;侵犯行为

一、亲密关系

(一)什么造就了友谊和吸引

1.接近性:接近性有利于双方不断表露自己,从而相互交往,挖掘彼此之间的相似之处,

感受彼此的喜爱

2.外表吸引力:对有吸引力的人的积极归因

3.在态度、信仰和价值观上的相似性

4.回报:喜欢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回报或与回报事件相联系的人

(二)什么是爱情

1.爱情三角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

激情、亲密和承诺。

(1)激情: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

(2)亲密: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

(3)承诺: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

这种成分构成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浪漫式爱情、伴侣式爱情、愚蠢式爱

情、完美式爱情等七种

(1)友谊之爱:喜欢、关心,但不迷恋。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94

(2)激情之爱:深情的、极富激情的爱,同时包含狂喜与焦虑、兴奋与痛苦,情绪的

急转突变,使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3)伴侣之爱:从激情之爱的最初的浪漫兴奋逐渐成为更为稳定、更加温情的关系状

(三)哪些因素促进了亲密关系

1.依恋

依恋类型:早期的依恋经验形成了内部工作模式,为后来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安全型依恋:这种类型的人容易和别人接近,并且不会由于对别人太过依赖或被抛弃

而感到苦恼。

占七成的婴儿当母亲在场时会舒适的玩耍,当母亲离开时会感到紧张,当母亲重新回

来时,会抱一下母亲,然后继续舒适的玩耍。而具有这种依恋风格的成人,容易与人接近,

而且不会对别人太过依赖或被抛弃而感到苦恼。

(2)回避型依恋

这种类型的人往往会回避亲密的关系,他们对这种关系表现出较少的兴趣,更倾向于摆

脱这种关系。

两成的婴儿与母亲分离或重逢时,极少表现出悲伤;成人则回避亲密关系,更倾向于摆

脱这种关系,多发生一夜情,他们既害怕他人,又排斥他人。

(3)不安全型依恋

对他人不够信任,因此会产生强烈的占有欲和嫉妒心。

一成的婴儿在陌生环境时,会充满焦虑而粘住母亲,母亲离开会哭泣,回来时对母亲表

现冷漠或敌意。

2.公 平

(1)长期的公平

处于公平的长期关系中的人并不在乎短期的公正;

真正的友谊就是人们在几乎不可能得到回报的时候也会去帮助朋友;

但是总体上他们之间的资源是平衡的。

(2)对公平的知觉和满意度

处于公平关系中的人们往往满意度更高;

知觉到不公平的存在会引发婚姻关系的紧张。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95

3.自我表露

(四)亲密关系是如何结束的

1.婚姻解体的预测因素:

(1)强调感受重于承诺的个体主义文化

(2)双方的年龄

(3)受教育水平

(4)价值观

(5)相似性

2.对疼苦婚姻的反应:

(1)忠诚:等待改善

(2)表达:试图改善关系

(3)忽略:忽视对方

(4)退出:结束婚姻关系

二、偏见与歧视

(一)偏见的本质和作用是什么

1.偏见: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偏见是一种负面态度

2.歧视:是一种不合理的负面行为,其根源往往是偏见态度。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可能

指个体的预断态度,或者歧视行为,或者压制性的制度实践(即使并非有意的偏见)

3.刻板印象:有关其他群体的信念,信念可能准确,也可能不准确,或者过度概括,但

它是基于真理核心的

(二)偏见有哪些社会根源

1.社会不平等:不平等的地位滋生偏见

主人眼中的黑人奴隶:

懒惰;不负责任;缺乏抱负;有被统治的渴望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96

2.社会化:

权威人格;宗教与偏见;从众

3.社会制度的支持

(三)偏见有哪些动机根源

1.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

挫折导致攻击,这时需要一个攻击的对象——替罪羊(出气筒)。

历史案例:1882-1930,棉花价格下跌、经济受挫时,滥用私刑的情况大大加剧

(Hepworht,1988)

弱小人群:黑人 华人 妇女 少数民族 女巫

2.社会同一性理论:感觉比他人优越

人们倾向于积极的描述自己的群体,以便能积极的评价自己。

会挑选什么是“我们”?

牙买加裔本.约翰逊奥运会 100 米夺冠后,加拿大媒体称一位“加拿大”人获胜。

由于被查服用禁药取消金牌后,强调“牙买加”身份。

个体

自我

集体

内群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97

3.社会地位、自我关注和归属的需要

社会地位的相对论:认为自己有地位,我们就需要有人不如我们。

与社会地位高的女性联谊会比,社会地位低的女性联谊会更容易蔑视其他女性联谊会

(Lemyre,1985)。

北京上海对外地人的歧视

(四)偏见有哪些认知根源

1.类别化:将人归入不同群体

让世界变简单的方式:分类。

动物 vs 植物;金属 vs 非金属;男人 vs 女人;白天 vs 黑夜

外群体同质效应:“他们”都是相似的,且不同于“我们”

2.独特性:独特的人、生动或极端的事件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并歪曲我们的判断

某人既是跳伞运动员又是长跑运动员,我们介绍时,往往会想起他是跳伞运动员。

2002 年的盖洛普民意调查:

普通美国人认为 21%男性和 22%女性是同性恋。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98

实际男同约 4%,女同约 2%。

大众媒体的助长

一个自称同性恋的人谋杀他人。

一个异性恋的人谋杀他人。

3.归因:将让人的行为归结为内在品质,导致利群偏差

归隐偏差导致偏见:

(1)利群偏差

“他们失败是因为他们笨,我们失败是因为我们没有尝试。”

如果女性、黑人或犹太人受虐待,那一定是他们多少有些咎由自取。

(2)偏见的后果是什么

刻板印象难以改变

通过自我实现的预言创造他们相应的现实

刻板印象威胁:面对负面刻板印象而引起的威胁,可能削弱我们的信心、影响我们的表

三、侵犯行为

(一)什么是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行为

1.敌意性攻击行为:有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

2.工具性攻击行为:将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二)攻击行为的理论

1.生物学理论:攻击性的能量在体内会不断的积累。攻击行为受到遗传、血液化学成分

和大脑等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2.挫折-攻击理论:挫折产生愤怒和敌意,如果存在攻击性线索,这种愤怒就可能激起攻

击行为。挫折感不仅来自剥夺本身,还来自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

图 经典挫折-攻击理论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199

挫折产生攻击的动机。

由于对反对和惩罚的畏惧,人们往往不直接对挫折源进行攻击,因此攻击驱力可能会被转移,

指向其他目标,甚至转而指向自己。

3.社会学习理论:攻击行为是习得的,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别人的成功,人们会系的攻

击行为的好处。家庭、亚文化、大众媒体都能对攻击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由不愉快体验产生的情绪唤醒激发攻击行为。但我们是真的发起攻击行为,还是做出其

他的回应,还取决于我们对结果的预期,这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资料来源: Bandura,1979,1997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00

班杜拉的攻击性观察学习实验。

观察到成年人对玩具娃娃进行攻击行为的儿童更倾向于表现出相同的行为。

(三)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1.厌恶事件:疼痛;炎热;身体或言语上的人身攻击

2.唤醒

3.攻击线索

4.媒体影响

5.群体影响:责任分散;极化

(四)如何减少攻击

宣泄?

社会学习观点

四、利他行为

(一)为什么会有利他行为

1.社会交换理论:利他行为是由对代价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的追求所驱动的。

收益可以是内部的

(1)有助于消除内疚感和维护自我形象。

(2)悲伤的人也倾向于利他

(3)更多的是好心情-好行为效应。

2.社会规范

互惠规范使我们要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报之以帮助而不是伤害。

社会责任规范召唤人们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进化心理学:利他行为有两种:奉献于近亲和奉献于有互惠关系的人

真正的利他行为:基于共情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01

(二)什么时候会有利他行为

(1)随着旁观者数目增加,旁观者

更少注意这个事件

更少将其解释为紧急事件

更少感到责任

(2)观察到其他人的帮助行为之后

(3)时间不太紧的时候

(4)人格特征

(5)宗教信仰

(三) 如何增加利他行为

(1)去除对利他行为的抑制:减少模糊性,提高责任感;内疚和对自我形象的关心

(2)利他主义的社会化:教化道德包容;树立利他主义榜样;习得利他主义

宋老师特别奉献学习与毕生发展两章内容,请同学认真学习!

学 习

本章主要内容分:学习的一般概念; 学习理论; 动作技能学习

一、学习的一般概念

(一)学习的定义

学习的定义——什么是学习?

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三点注意:

1、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例如:行为改变:学会了骑自行车。

行为潜能的改变:学习生词,虽然没学会,但下次学起来更容易。

2、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学习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个体必须经过练习或经验才能使行为发

生变化。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02

行为变化有时也可能是成熟、适应、疲劳或疾病引起的,这些现象不是学习。

如从黑暗的电影院出来,眼睛对刺激的感受性降低;运动员在长跑中,由于疲劳速度

越来越慢。

3、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学习现象:学会了游泳,即使一段时间不游,也不会忘记。

非学习现象:麻醉使人意识发生变化,做出怪异行为,这不是学习。

另外,敏感化和习惯化如果作用短暂,也不是学习。

敏感化:地震后,对一些正常的震动现象敏感。

习惯化:对空调房间的噪音,过一段时间,就不再去注意。

这两种反应,当刺激不再存在时很快就会消失,所以不是学习。

(二)学习的分类

加涅的学习分类

加涅(1974)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提出了累积学习模式,称为学习的层次理论。

该理论将学习从简单到复杂分成八类:

1、信号学习:在经典条件作用基础上形成,对特定刺激信号做出特定反应。

例子:小孩子看到穿白大褂的护士,就想到打针,所以感到害怕。

刺激信号:白大褂;反应:害怕。

2、刺激-反应学习:基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学习,个体做出某种行为后,得到强化,所以

行为再次出现并得到巩固。

例子:儿童上课时,因回答问题受到老师表扬,所以变得爱回答问题。

3、系列学习:又称为“连锁”学习,将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按照一定系列联合起

来。

例子:各种技能的学习,如游泳——划水、蹬腿、呼吸。

4、言语联想学习:与系列学习类似,其中的刺激是语词,即:将一系列语词联结起来。

例子:小孩子学说一句完整的话。

5、多种辨别学习:学习辨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做出不同的反应。

例子:辨别红绿灯,决定是否过马路。

6、概念学习:在辨别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对同一类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发现同类事物

的抽象特征。

例子:辨别动物和植物,并概括出动物的一般特征。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03

7、原理学习:对两个或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学习。

例子:勾股定理学习,需要学习边、角、三角形概念。

8、问题解决学习:运用原理来解决问题。

例子:利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个三角形边角关系的问题。

加涅曾把前四类学习归为一类,称做系列学习,于是学习就成为五类了,它们是:

(1)系列学习

(2)辨别学习

(3)具体概念的学习

(4)原理学习

(5)问题解决的学习

通过这些学习,可以获得五方面的结果:

(1)智慧技能:运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即“知道如 何去做”的能力。

(2)言语信息:通过言语传达信息能力,即“知识”,“知道是什么”的能力。

(3)认知策略:指导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能力。控制自身内部技能的能力。

(4)动作技能:将各动作组成连贯、精确的完整动作的能力。

(5)态度: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心理状态。

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1、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1)接受学习:讲授者以定论的形式,把学习的内容传授给学习者。学习者“被动”接受,

把学习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能够提取出来或应用。

2)发现学习:讲授者不直接把学习内容教给学生,学生在内化之前,要自己去发现这些

内容。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主动”发现,然后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2、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1)意义学习:用符号、文字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一种“实

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

实质性:虽然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表达知识,但是它代表的意义是不变的。如等边三角

形,可说成“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

等。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04

非人为:联系是内在的,而不是任意的。如掌握了边、角概念之后,再学会了等边三角

形概念,就会知道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是相等的。这种联系是必然的,不是人为的。

(2)机械学习: 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没有理解学习符号的真实含义,只是在学习内容和

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一种非本质的、人为的联系。如有的学生课堂上进行死记硬背,并

没有真正的理解内容的含义。

二、学习理论

学习的联结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强调复杂行为是建立在条件联系

上的复合反应。所以联结理论又叫做“刺激—反应”理论。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巴甫洛

夫、桑代克、斯金纳等。

(一)经典条件作用

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条件反射”的概念。(conditional reflex)概念,后人称

为“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

1、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

概念:

(1)无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刺激:

由刺激直接引起的、不需要学习的反应叫做无条件反应,对应的刺激叫做无条件刺激,

这一过程叫做无条件反射。

如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无条件反射,其中食物为无条件刺激。

(2)条件反射和条件刺激:

某种中性刺激与反应本身没有任何联系,当这种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相联系后,每当出现这

种刺激,就会有对应的反应。这种过程叫做条件反射。中性刺激叫做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

可叫做条件反应。

无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反应:

无条件刺激(UCS) 无条件反应(UR)

条件刺激(CS) 无反应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05

条件反应:

巴普洛夫的实验装置

2、经典条件反射的规律

(1)习得

有机体学习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结关系的过程叫做习得阶段。

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有三种时间关系:

同时性条件作用: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同时呈现。

延迟性条件作用:条件刺激出现一段时间,未消失时,出现无条件刺激,然后同时消失。

痕迹条件作用:条件刺激先出现,消失一段时间后,无条件刺激才出现。

形成速度:延迟(0.5 秒)>同时>痕迹或延迟时间增长

条件刺激(CS)

无条件刺激强化(UCS)

反射性反应(CR)

条件刺激(CS) 反射性反应(CR)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06

(2)消退

条件反射形成后,若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就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这种现象叫做消

退。

例如:巴甫洛夫的狗学会了听到铃声,分泌唾液,但是如果每次铃声出现,都没有食物出现,

那么以后听到铃声时,狗分泌的唾液会越来越少。

一个实验:条件反应的获得和消退

条件反应的获得和消退

(3)泛化和分化

泛化:条件反射形成后的初期,另外一些类似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条件反应。

如狗对四声铃声形成了条件反射,那么对三声铃也会做出相同的反应。

分化:对有差异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如若对狗进行分化训练,狗会对三声和四声铃声做出不同的反应。

(4)二级条件作用

在已经有的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把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使它与另一个中型刺激相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07

伴随出现,建立起一种新的条件反射,就叫做二级条件反射。

如:当狗学会了每当出现铃声,就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后,将灯光与铃声反复伴随出现,

经过学习,狗见到光也会分泌唾液。

在二级条件作用中,不需要有生物意义的无条件刺激。借助二级条件反射,个体可以获

得更复杂的学习。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借助迷笼实验,提出这一理论。

迷笼实验:饥饿的猫放进迷笼

结论:

学习实质——通过“尝试”在一定的情景和一定的反应之间建立某种联系。

在尝试中,会出现很多错误,通过环境给予反馈,得到强化的行为被留下,否则就被放

弃,从而不断减少错误,使正确的联结得以保留。正强化促进行为,负强化或惩罚会削弱行

为,此为“效果律”。

桑代克的迷笼装置: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设计了“斯金纳箱”,来研究动物的行为,并认为动物可以学会分化行为。他提

出有两种类型的学习:

(1)应答性条件反射:反应由刺激情境引发,即经典条件反射。

(2)操作性条件反射:反应由有机体的自发行为得到强化后引起。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其中强化是影响人的行为巩固和再次

出现的关键因素。

如图所示:斯金纳箱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08

强化 :

凡是能够使反应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都可以叫做强化物,这一过

程就叫做强化。

分类:正强化——刺激出现,行为概率增加或行为变得更稳固。

如食物出现可增加鸽子压杠杆次数。

负强化——刺激消失,行为概率增加。这时刺激多为厌恶性的,是有机体力图回避的。

例如白鼠受到电击,如果压杠杆,电击就会消失,那么压杠杆次数会增加。

(三)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关系

区别:

1.经典条件反射:行为是由刺激引发的、不自主的反应。这些刺激来自环境,有机体不

能够预测、不能控制。如看到白大褂,就想到打针,所以感到害怕。

2.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是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主动做出的。如婴儿因第一次发出

“妈妈”的叫声,得到了爱抚,以后为了得到这种结果,会不断地叫“妈妈”。

联系:都要有强化,否则条件反射就会消退。

二、学习的认知理论

行为习得的认知理论与联结理论是截然不同的:

1.联结理论:认为行为是刺激引起的,只要研究“刺激-反应”这一关系就行了,而心

理过程是黑箱,是不需要研究的。

2.认知理论:在研究人的复杂行为时,除了要关心个体可观察到的行为外,更要关心“刺

激-反应”的中间过程,即刺激怎样引起反应和学习行为的内在机制。

(一)格式塔的学习理论——顿悟学习

1.苛勒在 1913-1917 年,研究了猩猩的行为,发表了著名的《猩猩的智慧》。

著名的“取香蕉”实验:猩猩开始不知道如何够香蕉,过一会,突然把箱子挪到香蕉下,

把箱子摞起来,自己爬上去取到了香蕉,使问题获得解决。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09

结论:这种学习不是“尝试—错误”过程,而是一种顿悟学习。即学习是一种完整的过

程,通过学习者对情境的重新组织来实现。

2.关于顿悟

日常顿悟现象:“灵感”迸发,如玩猜字游戏、猜谜游戏,突然知道结果。顿悟总是让人感

到欣喜。

顿悟规律:

(1)顿悟依赖于情境:当情境对答案有一定提示作用时,容易产生顿悟。

(2)顿悟产生后,可以重复出现:过一段时间忘记,还可以再次顿悟。

(3)顿悟可以迁移:猩猩学会用箱子够香蕉,也可以用竹竿来够。

(二)托尔曼的认知地图和潜在学习

托尔曼同样注重研究行为,但是反对“刺激-反应”这一框架,他强调“刺激—反应”

的“中间变量”。因此托尔曼的理论有时被称为“认知—行为主义”理论。

托尔曼认为完整的行为包括三部分:

(1)由外部环境或内部生理状态激发

(2)经过某些中间变量

(3)表现出行为和反应

托尔曼认为要分析一个完整的行为,就必须考虑个体的认知这个中间变量,只有研究了

中间变量,才能了解个体行为发生的机制。

1、位置学习

(1)“位置学习”实验 1:白鼠学会了游泳出迷津。当把迷津中水抽干,白鼠可以顺利

走出迷津,不要再学习。

结论:白鼠学到的不是一系列动作,而是迷津的空间布局,即关于迷津的“认知地图”,

可见,它学会的不是一系列刺激反应联结,而是某种认知内容。

(2)认知地图:包括事件之间的顺序、方向、距离和时间关系。

实验 2:白鼠学会了迷津后,将其中一些通道堵住,白鼠会选择剩下通道中最佳的通道达到

目的地。

托尔曼的三路迷津示意图: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10

2、潜在学习

一个迷津学习实验:

三组白鼠

A、达到目的地给予食物强化

B、始终没有食物强化

C、前 10 天没有强化物,第 11 天开始有强化物。

结果:如图所示。

结论:B 组和 C 组的白鼠在没有得到强化时同样学会了迷津,只是在没有强化物时,学

习效果没有表现在外显行为中。这种学习过程被托尔曼称为“潜在学习”。

托尔曼的潜在学习实验

托尔曼指出,学习需要目标,如果没有目标,学习的效果就无法表现出来。强化物的出

现,就为动物的学习显示了目标,它对于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

(1)行为主义:强调事物及其意义独立于人而存在,学习是把外在、客观的内容转移到

学习者身上。

(2)认知主义:强调已有知识在新知识获得中的作用。

(3)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主体建构的,离开了主体,知识就失去了意义。对知识的理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11

解决定于主体原有的经验。

2、建构主义在学习中的应用:

(1)知识是一种假设、解释,不是绝对的,会随着认识的加深,不断进步。

(2)学习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建构: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用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即

用原有知识帮助理解新知识,通过新知识补充或改变原有知识结构,使其更完善。

(3)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学习中形成了丰富的知识经验,教学应该把儿童现有的

知识作为新知识的起点,引导儿童建构新的知识经验。

三、动作技能的学习

一、什么是动作技能

(一)动作技能

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模式。技能包括一系列动作模式,不同的技能其复杂

程度不同。如写字:执笔、运笔;游泳:划水、蹬腿、呼吸。

技能是经过后天练习获得的。

技能形成中,社会生活条件具有明显作用。如:西方人用刀、叉吃饭,而中国人用筷子。

技能的高度发展,就形成了自动化的动作系统,包括熟练和习惯两种方式。

(1)熟练:多次练习的结果

(2)习惯:不光与练习有关,而且还可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如吸烟。

(二)动作技能的种类

1、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

连续技能:以连续、不间断的方式来完成一系列动作。如说话、唱歌,滑冰等。

非连续技能:有可以直接感知的开端和终点,完成这种技能需要的时间较短。如投掷标

枪、推门、翻一页书等。

两种技能测试:

(1)根据灯光模式操作开关——非连续。

(2)用笔追踪目标点移动——连续。

2、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

(1)封闭技能:主要靠输入本体感受器的信息来提供反馈、调节动作,受外界环境的

信息影响较小。封闭技能一般是单独完成的,如:体操,游泳、跳远等。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12

(2)开放技能:主要靠感知外界环境的信息来提供反馈、调节动作。外界信息变化快,

因此要求人具有对信息变化的预见能力和处理信息变化的能力。开放技能一般是与人合作完

成的,如:打篮球、排球等。

3、精细技能和粗大技能

(1)精细技能:局限的空间小,动作要精巧、协调,由小肌肉来实现。如弹钢琴、打

字等。

(2)粗大技能:需要的空间大,动作幅度较大,大肌肉群参与、甚至整个躯体参与。

如跑步、打网球等。

二、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和特征

(一)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

1、认知-定向阶段

产生掌握技能的动机,并形成与技能有关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技能的最一般、最粗略

的表象。

动作表象:学习者在头脑中对动作的呈现,它对技能学习有重要作用,依赖于训练者的

示范动作和学习者的正确感知。

学习策略:可以从个别动作入手,或从整体入手。

如学习射击,常常从个别动作入手;而学习打字常常从整体入手。

2、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

(1)在掌握局部动作的基础上,开始把个别动作结合起来,以形成连贯的动作。

(2)在了解动作的整体特征基础上,对其中个别、重点的动作进行更多的练习。

该阶段的动作特点:

(1)多余动作逐渐消失了,但是常常忘记动作之间联系,动作转换时,会出现短暂停顿。

(2)虽然紧张度大大下降,但是并没有完全消失,稍有分心就会出现错误。

3、动作技能的完善阶段

学习者的各个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协调起来,构成一个连贯的稳定的动作系统。

该阶段的动作特点:

(1)紧张状态和多余动作完全消失。

(2)意识对动作的控制减小了,不需要集中注意力可以完成。

(3)整个动作连贯、一气呵成。

(二)动作技能形成过程的特征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13

1、意识对动作的控制逐渐减弱,整个系统转向自动化。

2、动作反馈从外反馈转向内反馈。

(1)外反馈:由视觉、听觉等感知外部信息提供的反馈。如钉钉子,看到的钉子位置、

方向提供外反馈。

(2)内反馈:由肌肉或关节提供的动觉反馈、是动作的自然结果。钉钉子时,轻重感、

方向感等提供内反馈。

3、动作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增加(此部分不作为重点,建议同学了解,有助于其他内容的掌

握)

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个别动作的精确性

(2)各动作之间的转换

动作的稳定性常表现在形成了一套稳定的动作模式,一套技能风格。如书法的不同流派,

武术的不同风格等。

灵活性:经过学习者在不同情境中进行练习,掌握应付各种情境的动作系统后,技能变

得灵活。

4、逐步建立起协调化的动作模式

协调化的两种表现:

(1)连续性的协调:动作执行时间上的协调。如走路每一步之间相互协调。

(2)同时性的协调:动作在空间上的协调。走路时,手和脚的动作要协调,驾驶汽车时,

手、眼、脚的协调。

许多技能既需要连续性协调,也需要同时性协调。如走路,跳绳等。

三、练习及其在技能形成作用

练习:在反馈作用下,反复多次进行一种动作。

反馈:使动作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没有反馈的重复是机械的,只能引起疲劳。

练习:促使动作不断熟练,加快动作的完成,改善技能的精确度,并使动作间建立更完

善的协调。

(一)练习曲线

用一种用图解形式,来表示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和学习效率的关系。

三种:

a.练习次数和完成动作所需要的时间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14

b.练习次数和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

c.练习次数和完成动作的错误次数

练习曲线的三种不同形式

(二)练习进程的特点:

1、练习成绩随练习的进程而逐步提高:

成绩的提高常常是先快后慢,但有时也会出现先慢后快的情况。

先快后慢的原因:

最初的新鲜感;开始的动作是比较简单的,所以学起来容易,后来难度越来越大等。

先慢后快的原因:

开始没兴趣,逐渐培养起兴趣;以前从来没接触过,以后随着熟悉而使技能提高等。

2、练习进程中存在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在练习过程中,成绩达到一定程度时,进步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

实验 1:布瑞安(1897)研究练习对收发电报的作用。发现在收电报技能上,练习 15-

28 天之间,成绩停顿不前。

实验 2:弗兰克斯(1982)研究练习对追踪物体作用,每天练习 105 次,共 10 天,发

现前 4 天,进步明显;5、6、7 三天学习没有提高,第 7 天后,成绩进一步提高。

高原现象出现的可能的原因:

(1)学习热情下降

(2)身体疲劳

(3)旧的动作技能的限制

其中旧的技能限制的作用可能最大。当人们学会了某种技能后,会按照比较固定的技能

模式去完成任务,这种模式可以带来一定的工作效率。

多次使用,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很难再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模式的结构比较稳定,很

难改变。因而出现了高原现象。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15

高原现象可以排除:如运动员可以打破自己的记录。

3、练习进程不均匀

练习的效果并不是稳步上升的。有时成绩进步较快,有时较慢,有时出现停顿,有时甚

至下降。

原因:与个体对任务的态度,环境中某些干扰,以及练习过程中形成的技能模式的干扰

等因素有关。

4、练习中存在个体差异

练习者准备的程度,对练习的态度,个性特征,性别等都对会影响练习的效果。

(三)提高练习效率的条件

1、确定练习目标

目标是影响练习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

确定目标的作用:

使练习者具有强烈的动机和激情。

使人对练习的结果产生积极的期待。

为检查和校正练习的结果提供依据。

2、灵活应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

整体练习:把技能当作一个整体来掌握,着眼于动作间的关系,采用从始至终的办法来

练习。

分解练习:又叫做局部练习,把某种技能分解成若干部分,通过练习局部、个别动作,

逐渐达到对整个技能的把握。

选用不同练习方式的标准:

(1)技能是否容易分解:

容易分解则采用分解练习较好,如射击,学习排球;否则采用整体练习较好,如打字、

游泳等。

(2)技能的繁简程度:

简单,则整体学习,如打字;复杂,则采用分解练习,如编织。

另外,整体和部分是相对的,即使采用部分练习也有分解程度的不同。如有时只是把动

作分解成一个个大的动作单元,而不是孤立的动作。并且随着练习的进行,动作单元越来越

大。

影响练习成绩的其他心理因素: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16

(1)对活动的态度(积极、喜欢)

(2)自信心(对自己有信心)

(3)练习时的情绪状态(中等程度的焦虑)

(4)心境(积极、欢快)

(5)意志品质(顽强、有毅力)

(6)社会因素(社会助长、社会干扰、社会惰化)

四、技能的相互作用

各种技能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彼此出现技能的迁移。

(一)正迁移

已经掌握的技能对学习新技能产生积极影响。

例子:开摩托车后,学驾驶汽车更容易;擅长绘画的人,学起书法来也很容易。

正迁移的条件:

(1)不同技能间存在共同的因素和成分

如学习英语的人,学习法语比较容易。

(2)不同技能之间包含共同原理。

会滑旱冰的人,更容易学会在真正的冰上滑。

运动技能迁移的三种方式:

1、运动-运动迁移

已经学会的一种运动促进另一种运动的学习。如学会英文打字,对学习俄文打字有帮助。

2、语言-运动迁移

练习前的语言训练对技能的掌握有积极作用。如在训练被试对两种不同光做不同按键反

应实验中,如果实验前告诉被试改怎样做,效果会更好。

3、两侧性迁移

身体一侧技能迁移到另一侧。如从左手迁移到右手。

(二)负迁移

已经掌握的技能对学习新技能有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又叫做技能的干扰。

例子:会骑自行车的人,还不如不会的人学骑三轮车更容易。

负迁移的发生条件:

两种技能结构上相似,但在某些成分上要求的动作方式相反。

如:对着镜子画人,与真实情境下画人的动作相反,所以产生了干扰现象。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17

正、负迁移常常伴随发生:如学习拼音和英文。

人生全程发展

本章主要内容分: 发展及其相关概念;身体、动作与感知觉的发展;语言与认知发展;社

会性发展;成年以后的发展

一、发展及其相关概念

(一)生命的各个时期

发展阶段:在人的一生中,身心特征的发展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同时也可以分为不同阶段,

这就是发展阶段。

发展任务:个体发展到一定的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与个体年龄相符合的行为特征。这种社会

期待性的行为特征标准就叫做发展任务。

根据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可以把一生分成八个阶段:

产前期、婴幼儿期、儿童早期、儿童后期、青年期、成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时间段 主要发展任务和发展特点

产 前

受精~出生 生理发展

婴 幼

儿期

出生~3 岁 身体成长和动作发展

社会性依附:亲子关系

初步的认知能力、语言发展

儿 童

早期

3~6 岁 力量增加、粗大和精细动作发展

认知发展:创造力、想象力

社会性发展:自我意识

儿 童

后期

6~12 岁 力量和运动技能发展

认知发展:有逻辑的具体思维、书面语言、记忆

社会性发展:同伴关系、自我概念与自尊

青 年

12~20 岁 生理发展:身体的迅速改变、生理成熟

认知发展:抽象思维

社会性发展:人格独立、两性关系建立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18

成 年

20~40 岁 职业与家庭

认知能力处于颠峰之后逐渐下降

社会性发展:父母角色、社会职业角色

中 年

40~65 岁 生理机能出现某些衰退、活力下降

认知技能复杂化: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学习新知识

能力下降

社会性发展:性格有一定改变

老 年

65 岁以上 生理机能衰退

智力与记忆能力有些衰退、反应变得缓慢

需调适多方面损失(如身体机能衰退等)

(二)影响发展的因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1.遗传因素:与遗传基因联系着的生物有机体的内在因素。

2.环境因素:在个体的生存空间中所有可能影响个体的因素。包括两种:物质环境和社会环

境。

两类因素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皮亚杰的相互作用的效应模型——遗传和环境在个体的发展中是相互作用的:

好的遗传和好的环境带来好的发展;

不良遗传和不良环境带来不好发展;

其中任何一个不良,会带来中等程度的发展。

(三)发展中的共同规律与个别差异

1.共同规律:指个体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发展状况。它是从某一群体的平均水平得到的,

反应了特定群体共同的发展特点。所谓的儿童发展的“里程碑”指的就是这一点。

2.个别差异:发展中的个体在功能特征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多样性,即个体之间的差异。

(四)毕生发展的主要研究方法

1.纵向研究法

在一段时间内追踪研究相同的被试。

例子:研究大学生的社会性成熟过程。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追踪,每年都要了解大学生的社会

性成熟状况,直到四年级,从而了解他们社会性成熟的变化。

优点:可以研究变量在时间因素中的变化发展。

缺点:1、需要较长时间,资金投入较多。

2、由于时间较长,被试会逐渐流失,导致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下降。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19

2.横断研究

在同一时间内,研究不同年龄的被试。其中每一个年龄组的被试叫做一个“群体”。

例子:研究大学生的社会性成熟过程。要同时研究这四个群体:新生、二年级、三年级、

毕业班。

优点:避免了纵向法时间过长、耗资较多和流失被试的不足。

缺点:不同的群体受环境的影响可能不同,所以他们之间可能无法比较。

比如上面的研究,如果三年级学生都下过乡,其他学生没有经历过,如果盲目相比较的话,

就会使研究的结果不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律。

3.群体-连续研究

首先在同一时间内选定不同的群体(横向)进行研究,然后再对各群体进行追踪研究(纵向)。

例子:研究老年人的酗酒量与年龄的关系。

在 65-80 岁年龄段中选择不同的年龄群体,研究他们的酗酒量变化。

对这些被试追踪研究五年,看看他们酗酒量变化的趋势。

结论:如果趋势相同,如都减少,就可以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酗酒量在减少。

优点:克服了环境变化的影响,提高研究的可信度。

不足:时间长,耗资多。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20

二、身体、动作与感知觉的发展

(一)胎儿期的发展

1.出生前的身体发展

三个时期:

胚芽期(0~2 周):从单细胞分裂形成细胞团,着床于子宫壁。

胚胎期(2 到 8~12 周):产生主要身体系统:心脏搏动,脑部、肾脏和消化道结构、头

颅、眼睛、耳朵、嘴及四肢,性别已经分化。

胚胎期最容易受到环境的伤害,各种生理缺陷(聋、哑、盲等)以及流产主要发生于这

个时期。

胎儿期:出现了骨骼细胞、反射,形成了外形特征,身长、体重增加。30 周具备离开母

体生存的可能性。

2.影响胎儿发展的不利环境因素

胎儿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亲血液中吸取营养,并将废物排出。母亲的身体状况影响胎儿

的发育。

已发现的对胎儿发育有致命影响的因素:

1、德国麻疹:影响眼睛、耳朵、心脏等

2、X 射线:基因突变

3、性病:智力障碍、盲

4、香烟:流产、早产、心跳不正常

5、酗酒:智力障碍、身体小、大脑小

6、吸毒与药物:影响各方面的正常发育

(二)婴幼儿的生理发展

外在生理发展: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等方面。

内在生理发展:大脑的发展。

内在生理发展的两方面:

1、脑和大脑皮层的发展

体积:6 个月时,达到成人一半,2 岁时为四分之三,4 岁时与成人接近。

2、突触生长与神经纤维髓鞘化

突触数目增加,建立新的神经回路神经元髓鞘化,神经冲动传导加快。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21

(三)婴幼儿的动作发展

婴幼儿动作的发展是各种活动和认知发展的基础,动作发展和婴幼儿的空间认知、概念

形成和社会交往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动作发展有一定的顺序:如从无意识的转头、踢腿等到随意性的动作,再到精细动作等。

发展顺序遵循的原则:

一 、 由上到下

二 、 由中心到四周

三 、由简单、粗大、无意识到复杂、精细、有意识

(四)感知觉的发展

研究发现:从出生开始,所有的器官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功能,各种感知能力在出生后

得到迅速发展。

1.触觉

这是最早发展的感觉。

婴儿对外界的探索主要体现在口腔触觉和手的触觉上。

口腔触觉的研究:新生儿对吸吮过的奶嘴注视时间长于光滑的普通的奶嘴。

手的触觉的研究:0~3 个月出现的前够物行为:在可触及范围内若存在物体,手臂活

动越多。4~5 个月:婴儿开始有较成熟的够物行为,能抓住运动的物体。

2.视觉

新生儿的视觉功能:新生儿会对灯光眨眼,视线可以随着灯光的移动而移动,可以追随

移动的目标。

与成人的区别:眼睛小,网膜结构不完整,视神经发育不完全。

婴幼儿视觉能力发展的表现:

(1)视觉调节:调节眼球的凹凸能力。如视觉最佳距离不断加大,4 个月接近成人的视适

应。

(2)视觉辐合:视线可以集中于某个物体,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能力不

断增强。

(3)视觉分辨:分辨出不同图案、形状和不同颜色。

(4)立体视觉:视崖实验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22

视崖实验中的婴儿:

3.听觉

胎儿:5~6 个月,开始建立听觉系统,可以透过母体听到外界的声音。

新生儿:可以把头转向声音来源,并具有视听协调能力,如当说话声音和面部表情相吻

合时,注视时间比不吻合时更长。

婴幼儿:听力不断增强,视听协调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语言与认知发展

(一)儿童的语言发展

1.语言获得阶段

不同的民族之间,儿童掌握母语的阶段和各阶段表现出来的特征极为相似。

儿童口语获得的阶段和特征:

口语习得的年龄阶段 口语习得各阶段的特征

刚出生后

9~12 个月

18~24 个月

3~4 岁

7 岁前

能够分辨语音刺激和其他声音刺激

说出第一个指示词

出现双词语

出现完全符合语法的句子

获得完全符合语法的口头语言

2.影响语言获得的因素

(1)遗传因素:

一项研究——1 岁前儿童的沟通能力发展速度与亲生父母的智力有显著相关,但与养父

母智力无相关。

(2)出生前因素:如母亲的年龄、疾病、营养状况等。

(3)语言环境:父母是否内向,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需要的敏感性等。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23

3.语言获得的理论

两类主要理论:

先天论:强调遗传的、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

学习论:强调后天的学习和经验的作用。

(1)乔姆斯基的先天论

假设:人类不同的语言存在一种基本的形式——普遍语法,同时人类习得语言的时间和

方式也存在普遍性。

转换生成理论:人类具有先天的对语言进行加工的装置,即“语言获得装置”(LAD)。外

界提供原始的语言材料,语言装置对之进行加工,获得语言中的句法规则,转换生成内在的

语法体系。

(2)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强调语言活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的联结。

强化论:语言的获得是学习和强化的结果。

如婴儿发出类似“妈妈”的声音,受到母亲的爱抚,以后就会不断发出这样的声音。

模仿论:婴儿语言的获得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这种模仿不一定即时表现,它可以有一

定的创造性和选择性。

(3)如何看待学习论和先天论

都有不足:

先天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处在不同环境中的儿童获得语言存在明显差异。

学习论无法解释——

(1)儿童为什么短时间内可以获得那么严密、复杂的语言。

(2)处在不同环境中的儿童在学习语言时的程序是基本相同的。

(3)错过了某个年龄段——关键期,语言的学习会非常困难。

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于语言的获得过程:

(1)儿童与成人相互作用中确实有很多强化和模仿机会。

(2)儿童与成人语言的互动是影响儿童语言获得的重要基础。

(3)虽然 LAD 的存在还没有得到神经生理学上的证实,但从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只

有人类才有语言上来看,这种独特的脑机制确实是有可能存在的。

(二)认知发展——皮亚杰的关于儿童的认知发展的理论

认知发展: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24

1.发生认识论的主要观点

人的认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图式。

人类的心理反应实质上都是适应的过程,即取得机体和环境的平衡。

适应分为两种:

同化:将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顺应:改变已有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的环境和信息。

例如:

儿童以吮吸母奶的方式来吮吸奶瓶嘴——同化。

当他们发现奶嘴不同的时候,就需要采用不同的吮吸方式,原有的吮吸活动发生了改变

——顺应。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认知能力初步发展,婴儿靠感觉和动作认识世界,逐渐将自己与他人、与物体分离。

认知概念发展中最重要一点是“客体永存性”的发展:

4~6 个月:当个体看不见物体时,就以为物体消失了。

2 岁:当物体被掩盖时,还会去寻找。

(2)前运算阶段(2-7 岁)

语言得到了显著的发展,逐渐能够用符号表征事物,并用符号从事简单的思考,也就是

开始有了一定的符号功能。

此阶段,思维发展的两个典型的局限是:

片面性:思维只集中在事物某个方面,忽视其他方面。

如“守恒”实验:认为高的杯子中水多,只看到高度,没看到粗细。

自我中心(我向思维):认为别人的思考方式与自己相同。

(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

能够运用符号进行逻辑思维活动,在分类数字处理、时间和空间概念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自我中心程度下降,开始克服“片面性”,注意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发展了了解他人的能

力,增进了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 岁以后)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25

抽象思维进一步发展、完善,思维不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开始运用抽象概念,能够提

出假设,并进行验证。

认识到事物的多样性,思维具有更大弹性和复杂性。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质疑:是否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

皮亚杰关于“自我中心”的“三山实验”:把玩具娃娃放在山的另一边,要儿童说出玩具娃

娃的所看到情景。后来研究者认为这个任务对儿童太难,太不熟悉。改编的实验——“农庄实

验”和“警察抓小偷”:处于十字架某个部位的警察是否能看到各个部位的小偷?

结果:可能由于儿童对情景比较熟悉,正确率高达 90%。

三山问题的实验情景

四、社会性发展

概念——社会性发展:

个体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就是社会性发展,这个过程

也叫做社会化。

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

亲子依恋关系的形成与类型、道德判断的发展、人格的发展

(一)依恋行为

1、依恋:人与人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互给温暖和支持的情感联系。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26

婴儿期的依恋:婴儿与其看护者之间紧密的情感联系。其中看护者多为母亲。

2、相关理论:

(1)母亲通过条件性强化,满足婴儿的各种生理需要,如给予食物和温暖,建立起依恋行

为。(碗柜理论)

(2)不仅是由于满足了生理需要,还有其他方面需要的满足,如情感需要的满足。

如哈罗的实验:当猴子感到害怕时会去抱不能提供食物的“布猴妈妈”。

小猴与柔软的布妈妈的依恋行为

三种依恋类型

安全型 逃避型 矛盾型

母亲在场 以母亲为探索基

点、不时寻求安慰 不会寻求母亲帮助 生怕离开

母亲离开 哭泣、焦虑 很少哭泣 不安

母亲回来 很高兴 设法逃避 想亲近、又想拒绝

导致不同依恋类型的原因:

母亲的待婴方式和婴儿自身的人格相互作用的结果

待婴方式:研究发现——

安全型婴儿的母亲对婴儿的需要比较敏感:喂食的速度、时间、方式等都有规律,并经常抚

摸孩子等。

逃避型婴儿的母亲则易怒、不安、缺乏自信、很少与孩子接触等。

婴儿的人格:主要是气质上,如有些孩子生理活动有规律,对周围世界感兴趣、也不会

大哭大闹等。这样的婴儿更讨母亲喜欢。

(二)道德发展

道德:某一社会的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套行为准则。

道德发展: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逐渐习得道德准则并以这些准则来指导自己行为的过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27

程。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两阶段理论

皮亚杰研究了 4~12 岁儿童的道德概念。

研究方法:说故事,提供两难问题让孩子判断。如

“打破杯子”——不小心打破一打杯子的孩子和因为偷糖果吃而打破一个杯子的孩子,哪个孩

子过失大?

结论——道德发展的两个阶段:道德的他律阶段和道德的自律阶段

他律和自律阶段的特征

他律阶段 自律阶段

从结果进行道德判断,很少考虑行为动机 从行为的动机来进行评价

难以设身处地从他人立场来看问题 能够设想他人的立场来判断

道德判断简化:“全对”或“全错” 认为行为结果可能不止一种、道德判断多

样化。

道德准则是权威制定,不可改变 认识到没有绝对不变的道德准则,规则是

人定的,可以改。

2.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理论

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妻子生病、接近死亡,钱不够买药,只好偷

药。这种做法是否应该?为什么?

结论:道德推理有三个发展时期,每个时期有两个阶段。不同个体道德推理达到的程度

不同,如有的人只达到第三或第四阶段。

道德发展的三个时期六个阶段的特征

时期 阶段 特征

前习俗道德

避免惩罚的服从阶段 专注行为结果、以避免惩罚、

得到奖赏为准则

相对功利阶段 以自己利益和他人给予的回报

为准则来服从

习俗道德 寻求认可阶段 希望取悦他人,帮助他人

顺从权威阶段 良心、责任感

后习俗道德 法制观念阶段 理性思考、依法行事

价值观念阶段 行为依据内在标准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28

(三)社会化中的人格

人格的成熟受到生理成熟、认知发展和社会文化习俗的制约。人格的发展主要有三个理论:

1.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期是人格发展的决定性时期。

把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性心理”时期,每个时期都集中在身体的不同部位。

每一阶段的发展都要满足某种原始的冲动力量——力比多来实现。

某一阶段的需要满足的过多或过少,发展就会发生停滞现象,即出现固着。五个时期如

下表:

发展的五个时期及其特征

时期 年龄 特征

口腔期 12~18 个月 快乐来源于口腔动作,如吮吸、

咀嚼等。

肛门期 12~18个月到三岁 快乐来源于排泄带来的满足,要

训练儿童大小便的规则性。

性器官期 3岁~6岁

快乐来源于性器官的满足,认识

到性别不同,出现恋父和恋母情

节。

潜伏期 6~12岁 快乐来源于周围事物和智力活

动。

两性期 12岁~成年 快乐来源于两性关系建立。

2.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认为弗洛伊德只重视原始驱力的作用,为了强调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他提

出了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顺序 年龄阶段 发展的关键

1 出生到 12~18个月 基本的信任与不信任:发展与看护者之间的依恋和信任

关系。

2 1~3岁 自主和羞愧、怀疑:习得对自己身体的自主控制,并知

道对自己的不恰当的选择感到羞愧。

3 3~6岁 主动性与退缩内疚:尝试完成新事情、激发新想法、不

怕失败

4 6~12岁 勤勉与自卑:学习文化技能、克服自卑情绪。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29

5 12~19岁 自我同一与角色混淆:青少年确定自我意识,学习社会

角色规范

6 19~25岁 亲密与孤立:需要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为事业定向

7 25~50岁 亲代性与停滞:通过创造性的生产活动造福下一代。

8 50岁以后 自我统合与绝望:对自己的一生进行回顾,若感到满意

则可以坦然面对死亡,否则感到绝望。

人格危机:

艾里克森认为每个阶段都有人格危机,表现在正面和负面特质的对立。如信任和不信任,

勤勉与自卑,亲密和孤独等。

危机解决:在正面和负面特质之间取得了平衡,就可以成功的解决这些危机。

如信任危机的解决:既要能相信大多数人,又要能具有适当的防备之心。

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整合——性别角色的建立

性别角色:特定社会所认为的适于男性和女性的一套行为特征。如西方社会:男性是自

我控制,有竞争力的;女性是温和、自然、情绪化的。

性别角色影响因素:

(1)生理结构和体能:如男孩左、右颞页的不对称程度更高——语言学习能力不如女孩。

(2)社会文化:社会对男孩和女孩的期望

(3)父母对不同性别孩子寄予不同期待。

3.班度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尤其是在儿童阶段的社会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来的。

观察模仿学习: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从而习得运动技能、态度和其他行为。这一学

习过程又叫做榜样化。

替代强化: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强化,更愿意表现出这种强化。

自我强化:强化来自内部,当行为达到自己的内在标准时,带来满足感,以后更愿意做

出这种行为。

五、成年以后的发展

(一)成年后的生理与心理发展

1、成年期(20~40 岁):变化极为缓慢,不易察觉。

2、中年期(40~65 岁):力量、协调性、体能下降,动作变慢。最主要的表现:更年期现

象——由于性激素分泌的减少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不适,如疲劳、性欲降低,抑郁、莫名其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30

妙的抱怨等。

女性:45~55 岁,雌激素分泌较少、月经不规则。

男性:55~65 岁,雄激素分泌较少。

注意:有人认为情绪与性激素的分泌多少没有必然关系,更年期心理上的不适,主要由于生

活中的问题和困扰增加所导致。

感知觉的变化:眼睛聚焦能力下降、听力下降、尤其对高频声音和味觉的敏感性下降

思维活动的变化:解决纯智力问题能力下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强——晶体智力和流

体智力

实验:20 岁到 79 岁的人,解决两类题目——

通过提问推测主试心中图片和解决实际的问题(如冰箱不制冷、大雪中困在车里等)

结果:第一类问题年轻人好,第二类问题中年人解决较好。

3、老年期(65 岁以上)

衰老时间因人而异,表现如下:

感觉:

(1)视力严重下降,对亮光敏感,颜色深度知觉出现问题,可能会患有白内障。

(2)听觉大大丧失,对高频声音很不敏感,很难听清别人讲话。

(3)味觉和嗅觉下降

(4)身体机能:怕冷、力气减弱、耐力下降

(5)认知与智力:信息处理时间长、智力损伤(如老年痴呆)

(6)健康:出现各种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

(二)成年期的生活适应

1.健康问题

中年人由于生活、工作压力很大,易患很多疾病:气喘、支气管炎、糖尿病、关节炎、

呼吸、消化方面失调等。

老年人易患的主要疾病:癌症、高血压、心脏病。

因此中老年人要经常体检、注意饮食、多锻炼。

2.学习

中老年人学习的特点:

(1)动机较强:出于实际的需要、或兴趣来学习。

(2)干扰因素多:学习已经不是生活中的主体,需要应付工作和家庭任务;学习中易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心理学

231

出现焦虑。

(3)认知特点:接受较慢、理解较深。

因此,继续教育机构在教学时间安排上要更有弹性,课程安排要更满足实际需要,教学

方式上要符合认知特点。

3.社会人际关系

(1)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中年期

对养育下一代非常关切,将子女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好为人师”。接受孩子自身的特

点,不再对子女全盘控制。

——老年期

子女更理解父母,两代人互相帮助、支持。

(2)夫妻之间的关系

夫妻关系变化趋势:从结婚初期到老年期,呈“U”形。

中年初期:由于养育儿女和事业繁忙,婚姻关系的满意度最低。

中年后期:由于子女长大,离开父母,出现“空巢期”,夫妻之间的关系得以重新评价,

满意度再度上升。

一项研究——怎样才能白头偕老?

对 351 对夫妻进行调查发现影响白头偕老的重要因素依次为:将配偶视为自己的朋友、

喜欢对方、认为婚姻是一种长期的承诺、婚姻是神圣的、夫妻之间有共同的目标等。

4.面对死亡

一项研究:对约 500 名绝症患者访谈,总结出接受死亡要经历五个阶段:

(1)否认:表示震惊,“是不是搞错了?”

(2)愤怒:感到愤怒,“为什么偏偏是我?”

(3)对剩余时间的讨价还价:期望自己可以活到某一时间,以完成某项愿望。

(4)沮丧:为即将失去的生命感到悲伤、沮丧。

(5)最后接受:“好了,既来之,就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