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年画很古老到底多古老epaper.xiancn.com/newxawb/page/2018-02/11/12/2018021112_pdf.p… ·...

1
12 责任编辑 李梅 视觉编辑 左可 组版 马爱贤 校对 徐延峰 2018年2月11日 星期日 www.xiancn.com 艺术视界 热点聚焦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来稿请用电子版,注明通信地址、联系电话 《艺术视界》欢迎来稿 文/陈鹏举 祈愿新年吉庆 驱凶迎祥 民间年画俗称“喜画” 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一部分,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 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 祥。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 每值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 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年 画因一年一更换,或张贴后供一年欣赏之 用,故称“年画”。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和春 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据《山海经》载称: 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狼嚎 之声,以致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 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 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 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 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称为“门 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在 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 木版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 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 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 呈倾国之芳容图》。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 青、山东潍坊和四川绵竹,是我国著名的四 大民间木版年画产地,这四地的年画在历史 上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木版年画 堪称“活化石”的古技艺 在当今中华大地的许多乡村,每逢农历 年时,民间的木版年画依然是印制和应用着 的民间艺术。人们说它很古老,到底多古 老?且不说文献的记载,只说它的技艺就了 不得,至少有三种堪称“活化石”的古艺在里 边。 一是雕版印刷。这是中国的四大发明 之一。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品是出土于敦煌 的唐代咸通年间的《金刚经》,不单文字精 美,插图的线条也流畅而纯熟,这表明近一 千二百年前中国人就用雕版来印制图书了, 后来的年画就是从中诞生的。一千多年来 中国人一直用雕版印制图书,到了近代,西 方传入了便利的彩色胶印技术,雕版印刷被 放弃;可是唯有木版年画至今依然使用着全 套传统的手工雕版印刷的工具与技艺,这也 是我们称中国木版年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重要原因。可以说,如果我们现在想看看 原汁原味的活态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 就到年画传人的作坊里看。 二是拓印。其实早在中国人发明雕版 印刷之前,还有一种更古老的印刷术是拓 印。古代重要的记载刻勒于石,东汉灵帝曾 将《论语》、《春秋》、《周易》等七种经典的标 准文本,刻于四十六通石碑上,立在洛阳太 学门外;致使天天上千人去抄写,把太学堵 得水泄不通。于是就有人发明用纸和墨拓 去印碑文,供给人看,不用再抄。印刷的发 明就是为了满足文字与图画大量复制和广 泛传播的要求。从我国的印刷史看,拓印先 于雕版印刷,待到轻便省力和易于操作的雕 版印刷一出现,拓印更多去为书法与考古服 务,不再有印刷的含意了。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这种古老的拓印 还在年画中使用着。比如在我国西南重要 的年画产地四川的绵竹,一直有一种拓印的 年画。这种拓印年画与一般年画不同从刻版到印制与材料都不同。一般年画雕 版是阳刻,文字是反字;拓印的版是阴刻,文 字是正字。一般年画印制是先在版上刷墨, 后印在纸上;拓印年画的版不刷墨,先敷上 纸,喷少量的水,用净毛刷将纸敷实,然后用 拓包蘸墨一点点将画面拓印出来。年画通 常是五颜六色的,拓印只是单色,就像碑帖 拓片,多数为黑色。绵竹人称这种年画为 “黑货”。这种年画黑白分明,十分爽目;墨 色透亮,线条清朗,刀法考究,古雅迷人。现 在绵竹年画还保留多种古版和老画样,如 《紫微高照》、《蟾宫折桂》等,应是中国木版 年画中的一枝风格别具的奇花异卉;这里的 艺人以其独擅其长的拓印而自豪。 山东高密年画一枝独秀 古老又智慧的“扑灰”技艺 木版年画堪称第三种“活化石”的古艺 就是扑灰。中国木版年画都用版印,唯有山 东高密还使用一种特殊的技艺—扑灰,扑 灰源自古代画工使用的方法。在古代,画工 们代代相传的最珍贵的东西是粉本。粉本 就是单线白描的稿样,常用于壁画,也用于 别的各类绘画。历史上著名的唐代吴道子 的《八十七神仙图卷》和宋代武宗元的《朝元 仙仗图》都是冠绝古今的用于绘制寺观壁画 的粉本小样。 粉本最初画在兽皮上,后改用绢或纸。 使用粉本的手法有多种:有的在粉本的线条 上扎许多距离相等的针孔,作画时在粉本上 撒上颜色鲜明的色粉,让色粉从针孔漏下 来,使画样清晰地显现在画纸上,便可据稿 作画;也有的在粉本的线条上,用靛蓝粉复 勾一遍,然后铺在画纸上,用手扑一遍,将复 勾的色粉留在纸上,再去依样描绘。高密的 扑灰就是这种古艺,他们使用的复勾粉本的 材料是木炭条。木炭条在古代画工那里叫 “朽子”,朽子易涂易改—我们常用的成语 “九朽一罢”就是从这里来的,由此可见高密 扑灰画技传之久远。如今无论画壁画还是 别的什么画,都不再用粉本和扑灰了,然而, 这种古老又智慧的扑灰之艺,还依旧为高密 年画艺人有滋有味地使用着。 因此,看似并不复杂的民间版画,竟然 包含着如此深远的历史和非凡的来头。故 而说:精英艺术,与时俱变,民间文化,千古 犹存。 留意青花瓷是在十来年 前。在原上海博物馆的底楼见 到新制的青花瓷,鲜艳光亮已 有了三分欢喜。到了三楼,见 到在那儿出售的乾隆六十年后 的青花瓷,瓷上的青花已扎入 釉中,青花的颜色也显得沉稳 起来,便有了上了层楼的感 觉。之后又上了几层,见到了 博物馆的藏品,清康、雍、乾三 代的青花官瓷,乃至明青花官 窑瓷和元青花,对青花瓷的感 觉便有了十分的敬仰。那青花 从釉的深处幽幽地渗出,色泽 和玉一样温文尔雅,有一种写 意和凄迷的中国文化的独特感 觉。面对这青花,觉得是面对 自己的情怀。在世界的眼中, 瓷是中国的名字,而瓷的青花 是中国人的笑貌和音容。新制 的青花总觉得肤浅了一些,经 过了许多年的青花瓷自然醇厚 得多。因为瓷上的青花阅读着 沧桑,和一代代中国人历经离 合与悲欢。 从乾隆六十年上溯青花 瓷,会觉得与一种天籁般的美 妙愈走愈近。康、雍、乾三代的 青花瓷,是登峰造极的那一种 完美。它的制作是极尽了当时 人力天工,可惜它的青花规整 庄肃,失去了在村野市井中的 那一派随意。康、雍、乾时代的 青花瓷,是一种高官大吏式的 音容与笑貌。明代的青花瓷到 了官窑级的大抵也如此,只是 这一种规整与庄肃还在半山 腰。而明代的青花民窑,烂漫 天真,总像是一些忘了时光忘 了帝王的手,随心所欲地播种 着青花,描画着比青史更真切 更永久的朴朴素素的青花。青 花到了元代,已是更为稀罕的 东西,因为它离青花的源头太 近了,就像到了青海高原,那长 江、那黄河的源头,说不定瞬间 会出现在你面前。元青花最让 人丢魂的是率真随性的那一 种,那是当时的中国人的开怀 笑容,和无拘无束的交谈的记 录。望着元青花,心有点黯然, 不知道从哪儿能走进那没有拘 束的美丽光景。 元青花之前,据说还有唐 宋的青花,看到过一些文字,甚 至照片,可惜没有见过真迹 —这儿说“真迹”两字是因为 我觉得青花比瓷更精彩,是因 为青花是“写”出来的。可我相 信,如果世上还能见到唐宋的 青花,那一定是比元青花更美 丽的东西,这青花应该比元青 花更拥有天籁之妙,更去来随 意,还有点凄迷缭乱,因为这样 的青花,更实在,更坦荡,更真 诚,更平和,更接近写意的中国 人本相的音容笑貌。苏曼殊有 一句著名的诗句:“满山红叶女 郎樵。”一些年前,我曾凑上一 句制成一联,那一句是“几代青 花孺子字。”至今我觉得还有些 意思。看一看瓷上的青花,中 华赤子恐怕永远走不出故乡, 走不出中国人心的疆域。 近日,据英国《每日邮报》 报道,法国政府打算将“国宝” 贝叶挂毯借给英国的计划,招 来了部分民众的反对之声。一 项民调显示,3/4的受访者都坚 决反对将它送到异国他乡,其 中多为诺曼底居民。这件创 作于1077年前后的珍贵文物 描绘了“征服者威廉”的故事, 包括1066年黑斯廷斯战役的 场景。 据了解,如获得法国总统 马克龙的批准,贝叶挂毯将有 史以来第一次离开故土前往英 国。挂毯原长70米,宽半米, 现存 62 米。挂毯上共出现 623 个人物,55 只狗,202 匹战马, 49 棵树,41 艘船,超过 500 只 鸟和龙等生物,以及大量拉丁 文字。资料显示,由于该挂毯 兼具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所 以又有“欧洲的清明上河图” 之称。 据报道,此前,贝叶挂毯一 直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的贝叶市 展出。它可能被送往英国的消 息传出后,引发一些当地民众 的反对之声。脸谱用户玛丽· 泰雷兹·特里布发帖说:“这是 诺曼底人的东西,就应该留在 这里。这简直是疯狂之举。”布 鲁诺·罗伯特·杜埃评论道:“挂 毯太脆弱了,它肯定需要各种 维护,而且,你能想象挂毯被借 走会给贝叶这座城市的旅游业 带来的打击吗?” 报道称,这已经不是法国 第一次尝试对外租借贝叶挂 毯。此前法国政府曾两次尝试 将贝叶挂毯借给英国,一次是 在英国女王加冕的1953年,另 外一次是1966年,当时正值黑 斯廷斯战役900周年。但是, 两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因为 人们当时对它能否安全渡过英 吉利海峡心存疑虑。不过,来 自法国总统马克龙办公室的消 息也显示,这次借出贝叶挂毯 的决定,也仍然在“考虑斟酌 中”,由于修复工作还未完成, 挂毯或许直到2020年才会真 的离开法国。 每到新春佳节,只要 年画一贴,年味马上就出 来了。随着时代发展,现 在人们过年已经很少张贴 年画,但是木版年画作为 一门千古犹存的民间艺 术,却有着惊人的艺术生 命力,深深烙印着人们的 各种深情和祈愿本期,就让我们一起 欣赏那些已经渐行渐远的 年画,从中体会那浓浓的 年味吧艺术随笔 没有拘束的美丽光景 —品读中国瓷上的青花 文/涂恬 艺闻趣事 法国欲将国宝借给英国 遭部分民众反对 文/李悦 贝叶挂毯 凤翔年画《门神·上朝秦琼尉迟恭》 桃花坞年画《和合致祥·一团和气》 桃花坞年画《吉庆有余》 桃花坞年画《钟馗》 杨柳青年画《舞判》 高密扑灰年画《牛郎》 绵竹年画《聚宝藏珠》 缠枝牡丹纹梅瓶

Transcript of 人说年画很古老到底多古老epaper.xiancn.com/newxawb/page/2018-02/11/12/2018021112_pdf.p… ·...

Page 1: 人说年画很古老到底多古老epaper.xiancn.com/newxawb/page/2018-02/11/12/2018021112_pdf.p… · 的青花总觉得肤浅了一些,经 过了许多年的青花瓷自然醇厚

12 责任编辑李梅视觉编辑左可

组版马爱贤校对徐延峰2018年2月11日 星期日 www.xiancn.com 艺术视界

热点聚焦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来稿请用电子版,注明通信地址、联系电话

《艺术视界》欢迎来稿

□文/陈鹏举

祈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民间年画俗称“喜画”

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值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因一年一更换,或张贴后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狼嚎

之声,以致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在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版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和四川绵竹,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木版年画产地,这四地的年画在历史上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木版年画堪称“活化石”的古技艺

在当今中华大地的许多乡村,每逢农历年时,民间的木版年画依然是印制和应用着的民间艺术。人们说它很古老,到底多古老?且不说文献的记载,只说它的技艺就了不得,至少有三种堪称“活化石”的古艺在里边。

一是雕版印刷。这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品是出土于敦煌的唐代咸通年间的《金刚经》,不单文字精美,插图的线条也流畅而纯熟,这表明近一千二百年前中国人就用雕版来印制图书了,后来的年画就是从中诞生的。一千多年来中国人一直用雕版印制图书,到了近代,西方传入了便利的彩色胶印技术,雕版印刷被放弃;可是唯有木版年画至今依然使用着全套传统的手工雕版印刷的工具与技艺,这也是我们称中国木版年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可以说,如果我们现在想看看原汁原味的活态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就到年画传人的作坊里看。

二是拓印。其实早在中国人发明雕版印刷之前,还有一种更古老的印刷术是拓印。古代重要的记载刻勒于石,东汉灵帝曾将《论语》、《春秋》、《周易》等七种经典的标准文本,刻于四十六通石碑上,立在洛阳太学门外;致使天天上千人去抄写,把太学堵得水泄不通。于是就有人发明用纸和墨拓去印碑文,供给人看,不用再抄。印刷的发明就是为了满足文字与图画大量复制和广泛传播的要求。从我国的印刷史看,拓印先于雕版印刷,待到轻便省力和易于操作的雕版印刷一出现,拓印更多去为书法与考古服务,不再有印刷的含意了。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这种古老的拓印还在年画中使用着。比如在我国西南重要的年画产地四川的绵竹,一直有一种拓印的年画。这种拓印年画与一般年画不同——从刻版到印制与材料都不同。一般年画雕版是阳刻,文字是反字;拓印的版是阴刻,文字是正字。一般年画印制是先在版上刷墨,后印在纸上;拓印年画的版不刷墨,先敷上纸,喷少量的水,用净毛刷将纸敷实,然后用拓包蘸墨一点点将画面拓印出来。年画通常是五颜六色的,拓印只是单色,就像碑帖拓片,多数为黑色。绵竹人称这种年画为

“黑货”。这种年画黑白分明,十分爽目;墨色透亮,线条清朗,刀法考究,古雅迷人。现在绵竹年画还保留多种古版和老画样,如《紫微高照》、《蟾宫折桂》等,应是中国木版年画中的一枝风格别具的奇花异卉;这里的艺人以其独擅其长的拓印而自豪。

山东高密年画一枝独秀古老又智慧的“扑灰”技艺

木版年画堪称第三种“活化石”的古艺就是扑灰。中国木版年画都用版印,唯有山东高密还使用一种特殊的技艺——扑灰,扑灰源自古代画工使用的方法。在古代,画工们代代相传的最珍贵的东西是粉本。粉本就是单线白描的稿样,常用于壁画,也用于别的各类绘画。历史上著名的唐代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图卷》和宋代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都是冠绝古今的用于绘制寺观壁画的粉本小样。

粉本最初画在兽皮上,后改用绢或纸。使用粉本的手法有多种:有的在粉本的线条上扎许多距离相等的针孔,作画时在粉本上撒上颜色鲜明的色粉,让色粉从针孔漏下来,使画样清晰地显现在画纸上,便可据稿作画;也有的在粉本的线条上,用靛蓝粉复勾一遍,然后铺在画纸上,用手扑一遍,将复勾的色粉留在纸上,再去依样描绘。高密的扑灰就是这种古艺,他们使用的复勾粉本的材料是木炭条。木炭条在古代画工那里叫

“朽子”,朽子易涂易改——我们常用的成语“九朽一罢”就是从这里来的,由此可见高密扑灰画技传之久远。如今无论画壁画还是别的什么画,都不再用粉本和扑灰了,然而,这种古老又智慧的扑灰之艺,还依旧为高密年画艺人有滋有味地使用着。

因此,看似并不复杂的民间版画,竟然包含着如此深远的历史和非凡的来头。故而说:精英艺术,与时俱变,民间文化,千古犹存。

留意青花瓷是在十来年前。在原上海博物馆的底楼见到新制的青花瓷,鲜艳光亮已有了三分欢喜。到了三楼,见到在那儿出售的乾隆六十年后的青花瓷,瓷上的青花已扎入釉中,青花的颜色也显得沉稳起来,便有了上了层楼的感觉。之后又上了几层,见到了博物馆的藏品,清康、雍、乾三代的青花官瓷,乃至明青花官窑瓷和元青花,对青花瓷的感觉便有了十分的敬仰。那青花从釉的深处幽幽地渗出,色泽和玉一样温文尔雅,有一种写意和凄迷的中国文化的独特感觉。面对这青花,觉得是面对自己的情怀。在世界的眼中,瓷是中国的名字,而瓷的青花是中国人的笑貌和音容。新制的青花总觉得肤浅了一些,经过了许多年的青花瓷自然醇厚得多。因为瓷上的青花阅读着沧桑,和一代代中国人历经离合与悲欢。

从乾隆六十年上溯青花瓷,会觉得与一种天籁般的美妙愈走愈近。康、雍、乾三代的青花瓷,是登峰造极的那一种完美。它的制作是极尽了当时人力天工,可惜它的青花规整庄肃,失去了在村野市井中的那一派随意。康、雍、乾时代的青花瓷,是一种高官大吏式的音容与笑貌。明代的青花瓷到了官窑级的大抵也如此,只是这一种规整与庄肃还在半山

腰。而明代的青花民窑,烂漫天真,总像是一些忘了时光忘了帝王的手,随心所欲地播种着青花,描画着比青史更真切更永久的朴朴素素的青花。青花到了元代,已是更为稀罕的东西,因为它离青花的源头太近了,就像到了青海高原,那长江、那黄河的源头,说不定瞬间会出现在你面前。元青花最让人丢魂的是率真随性的那一种,那是当时的中国人的开怀笑容,和无拘无束的交谈的记录。望着元青花,心有点黯然,不知道从哪儿能走进那没有拘束的美丽光景。

元青花之前,据说还有唐宋的青花,看到过一些文字,甚至照片,可惜没有见过真迹——这儿说“真迹”两字是因为我觉得青花比瓷更精彩,是因为青花是“写”出来的。可我相信,如果世上还能见到唐宋的青花,那一定是比元青花更美丽的东西,这青花应该比元青花更拥有天籁之妙,更去来随意,还有点凄迷缭乱,因为这样的青花,更实在,更坦荡,更真诚,更平和,更接近写意的中国人本相的音容笑貌。苏曼殊有一句著名的诗句:“满山红叶女郎樵。”一些年前,我曾凑上一句制成一联,那一句是“几代青花孺子字。”至今我觉得还有些意思。看一看瓷上的青花,中华赤子恐怕永远走不出故乡,走不出中国人心的疆域。

近日,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法国政府打算将“国宝”贝叶挂毯借给英国的计划,招来了部分民众的反对之声。一项民调显示,3/4的受访者都坚决反对将它送到异国他乡,其中多为诺曼底居民。这件创作于1077年前后的珍贵文物描绘了“征服者威廉”的故事,包括1066年黑斯廷斯战役的场景。

据了解,如获得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批准,贝叶挂毯将有史以来第一次离开故土前往英国。挂毯原长70米,宽半米,现存62米。挂毯上共出现623个人物,55只狗,202匹战马,49棵树,41艘船,超过 500 只鸟和龙等生物,以及大量拉丁文字。资料显示,由于该挂毯兼具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所以又有“欧洲的清明上河图”之称。

据报道,此前,贝叶挂毯一直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的贝叶市展出。它可能被送往英国的消

息传出后,引发一些当地民众的反对之声。脸谱用户玛丽·泰雷兹·特里布发帖说:“这是诺曼底人的东西,就应该留在这里。这简直是疯狂之举。”布鲁诺·罗伯特·杜埃评论道:“挂毯太脆弱了,它肯定需要各种维护,而且,你能想象挂毯被借走会给贝叶这座城市的旅游业带来的打击吗?”

报道称,这已经不是法国第一次尝试对外租借贝叶挂毯。此前法国政府曾两次尝试将贝叶挂毯借给英国,一次是在英国女王加冕的1953年,另外一次是1966年,当时正值黑斯廷斯战役900 周年。但是,两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因为人们当时对它能否安全渡过英吉利海峡心存疑虑。不过,来自法国总统马克龙办公室的消息也显示,这次借出贝叶挂毯的决定,也仍然在“考虑斟酌中”,由于修复工作还未完成,挂毯或许直到 2020 年才会真的离开法国。

每到新春佳节,只要年画一贴,年味马上就出来了。随着时代发展,现在人们过年已经很少张贴年画,但是木版年画作为一门千古犹存的民间艺术,却有着惊人的艺术生命力,深深烙印着人们的各种深情和祈愿——

本期,就让我们一起欣赏那些已经渐行渐远的年画,从中体会那浓浓的年味吧——

艺术随笔

没有拘束的美丽光景——品读中国瓷上的青花

□文/涂恬

艺闻趣事

法国欲将国宝借给英国遭部分民众反对

人说年画很古老

到底多古老

□文/李悦

贝叶挂毯

凤翔年画《门神·上朝秦琼尉迟恭》

桃花坞年画《和合致祥·一团和气》

桃花坞年画《吉庆有余》

桃花坞年画《钟馗》 杨柳青年画《舞判》

高密扑灰年画《牛郎》绵竹年画《聚宝藏珠》

缠枝牡丹纹梅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