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 浮梁青色 - hnrb.hinews.cnhnrb.hinews.cn/resfile/2019-05-06/023/hnrb20190506023.pdf ·...

1
2019.5.6 星期一 主编李丛娇 版式陈海冰 鉴藏 B15 \ 稿初识元青花 如今稍有一点古陶瓷常 识的人都听说过元青花,但 在民国时期,即便文史大师 辈出,鉴藏名家多不胜数,却 鲜有人认识元青花。以颇负 盛名的元至正十一年青花云 龙象耳对瓶为例,据说当年 曾有人将它们拿到北京琉璃 厂准备卖掉,但玉在璞中无 人识,整个琉璃厂无人问津, 最后流落海外,现藏于英国 大维德基金会,托管于大英 博物馆展览。 元青花烧造于江西景德 镇,但最早研究和认识元青 花却是在国外。元至正十一 年青花云龙象耳对瓶辗转至 英国后,大英博物馆的古陶 瓷学者霍布森首先发现了这 件瓷器的价值,他通过对瓶 体纪事款的研究,在 1929 年 发表《明以前的青花瓷》,认 为这件瓷器应是明以前即元 代的青花,这是最早有关元 青花的研究,但尚未引起学 界的较大反响。 到 20 世纪中期,美国佛 利尔艺术馆的古陶瓷学者波 谱博士根据对土耳其托布卡 普宫的中国瓷器进行研究,发 表了《14 世纪青花瓷器:伊斯 坦布尔托布卡普宫所藏一组 中国瓷器》。后波谱又通过研 究伊朗德黑兰国立考古博物 馆原为阿德比耳寺收藏的青 花瓷器,发表了《阿德比耳寺 收藏的中国瓷器》。他以元至 正十一年青花云龙象耳对瓶 为标准器,将托普卡比宫和德 黑兰国立考古博物馆收藏的 与之风格相近的 72 件中国瓷 器定为14世纪青花瓷,即元 代晚期青花瓷。元至正十一 年青花云龙象耳对瓶作为元 青花“至正型”标准器的出现, 影响是巨大的,此后元青花逐 步被大家认知,国内博物馆也 纷纷找寻馆藏品中的元青花, 窖藏、墓葬中也陆续发现元青 花的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江西的高 安博物馆是国内收藏元青花 完整器最多的机构,数量仅次 于托布卡普宫和阿德比耳寺, 位居世界第三位。这批馆藏 元青花来自于高安的地方窖 藏,1980 年 11 月,江西第二电 机厂基建工地施工时发现一 处元代窖藏坑,高安博物馆迅 速组织抢救性发掘,共发现 239件元代瓷器,其中元青花 19 件。高安博物馆藏元青花 的盖罐、梅瓶和花觚都是难得 一见的珍品,一件高足杯内底 还书有“人生百年常在醉,不 过三万六千场”的诗句,且不 说大罐、梅瓶都是盛酒器,只 读这两句诗,元人饮酒的豪迈 便可见一斑。 元青花的艺术风格 元青花的鉴定主要依 据其胎釉和艺术风格,包 括所用的青花料、器形特 点、纹饰风格等几个方 面。元青花钴料为进口所 得,唤作苏尼勃青料或苏 麻离青,因具有高铁低锰 的成分,故而青花发色浓 艳,高温下容易流散形成 黑色斑点,这种挂不上釉 的黑斑俗称作“锡光”。 器形硕大是元青花的 一个突出特点,典型器形 有大罐、梅瓶、玉壶春瓶、 执壶、高足杯、碗等,以盛 酒器和饮酒器居多。其中 的高足杯,又名“马上杯”, 一说为元人骑马时饮酒或 马奶所用。从元青花的器 形便可知元人饮酒成风, 成吉思汗的第三子窝阔台 更是嗜酒成性,其兄察合 台和中书令耶律楚材多次 劝谏无用,最终还是因豪 饮致死。 常见的元青花纹饰有 莲池鸳鸯纹、龙纹、缠枝花 卉等,多层次的装饰风格 繁而不乱、主次分明。莲 池鸳鸯纹的池塘小景唤作 “满池娇”,“满池娇”是元 代御衣上绣制的图案,成 双入对的鸳鸯或前后相依 或对视浮游,比喻夫妻恩 爱,相偕白头。龙纹放纵 恣肆,飞腾而下,有三爪、 四爪和五爪之别。缠枝花 卉以国色天香的牡丹为 最,枝繁叶茂,呈富丽堂皇 之态。元青花运用一笔勾 勒的绘画技法,用笔粗犷 流畅,气势不凡。 元青花大器的纹饰都 是多层次布局,有意思的是 七层纹饰极为少见。 元青花以其非凡的美 感享誉世界,拍卖会上屡屡 拍出天价,这也导致元青花 仿古瓷成为收藏的重灾区, 笔者在工作中曾见过有藏 家买了上百件元青花的仿 古瓷器,且多是大罐、梅瓶 等重器,并坚信全是国宝, 价值上百亿元,宣称故宫 博物院收藏的也没有自己 家的好。试想土耳其托普 卡比宫博物馆共计收藏元 青花 40 件,已是全世界收 藏最丰富的机构,所以通 过鉴定和分析以及实际的 调查就会发现,藏家的上 百件元青花大部分是景德 镇樊家井仿古市场制作的 工艺品。对传统文化热爱 无可厚非,但在没有较好 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盲目 收藏则是不可取。收藏有 风险,下手需谨慎,元青花 的收藏更是如此。 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的3号展厅中,有一件凤穿牡丹纹的玉壶春瓶,很是惹人注目。其展览所用的独立柜,暗含了文物珍贵的价值。数 百年前,这件玉壶春瓶本是随元朝船队远赴海外的外销瓷,但船只中途遭遇不测,沉没于南海海域,后被今人发现,由南海博物馆征集并珍藏。细 观此瓶,口部还有明显损伤,釉面也被海水腐蚀得不再润泽,似乎远失了古瓷的美感,但何以被如此珍视,原因之一便在于其元青花的身份。 浮梁薪火出青花 从民国时期误认为最早 的青花瓷为明代,到后来元青 花大量发现,是否有更早的青 花瓷?元青花技术来源于何 处?青花为何在元代大放异 彩并在此后成为瓷界霸主? 这都成为了学者和鉴赏家们 新的疑问。 唐代应是青花产生的滥 殇期,1975 年,南京博物院考 古人员在发掘扬州唐城遗址 时,在江苏农学院工地晚唐地 层中,发现了一块几何形图案 纹样的蓝料枕片,认为是“唐 青花”。后来在杭州、洛阳等 地也发现唐代青花瓷,但多为 小件或残片。从2005年开 始,文物考古人员在河南巩义 黄冶唐三彩窑址的抢救性发 掘中,陆续发现唐青花瓷片, 证明巩县窑烧造唐青花。 2007 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 究所在该市上街区发掘的一 批晋、唐古墓中,出土 2 件高 达40厘米的唐代青花塔形 罐。1998 年,印尼爪哇海峡 勿里洞水域打捞出的唐代沉 船“黑石号”中,也发现了唐青 花的身影。 青花在唐代昙花一现后, 宋代基本处于绝迹状态,少有 的几处考古调查中发现的所 谓宋青花,也难以得到认可。 元青花温润如玉的釉色,幽蓝 流畅的纹饰,青白相间的美感 依然具备了所有成熟瓷器品 种的特征。宋代是中国瓷业 发展的鼎盛期,虽未有精美的 青花传世,但在技术上应为元 青花的产生提供了契机。宋 代除却独领风骚的几处官窑 外,景德镇窑釉色柔和的青白 瓷和磁州窑白黑花的瓷器也 深受时人尤其是民间青睐。 细看元青花便会发现,其白里 闪青的釉色和自然流畅的绘 画风格便是承袭于宋代的景 德镇窑和磁州窑。发色所用 的青花钴料,在唐青花和唐三 彩的蓝彩中已经使用,有了这 三项技术准备,加上元代在景 德镇所设的浮梁磁局对瓷器 烧造的重视,青花瓷的成熟烧 造已是水到渠成。 宋代瓷器主流的审美以釉 色为上,清雅莹润方为上品,磁 州窑的彩绘装饰只是迎合于民 间,并不为士人所重;青白瓷除 景德镇窑外,长江以南的很多 地区都有烧造,尚不能与几大 官窑媲美。元代瓷器融合了青 白釉色和彩绘装饰,体现出的 是一种远别于宋代的审美风 格,这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 期,融合的特征也呈现在元青 花的艺术风格中:青花绘画所 用的水墨技法,仍具有传统中 国水墨的特色,运笔流畅,恣意 挥洒。 1 2 3

Transcript of 花 浮梁青色 - hnrb.hinews.cnhnrb.hinews.cn/resfile/2019-05-06/023/hnrb20190506023.pdf ·...

2019.5.6 星期一主编│李丛娇 版式│陈海冰鉴藏B15

浮梁青色

幽蓝神采

文\

本刊特约撰稿

刘亭亭

初识元青花

如今稍有一点古陶瓷常识的人都听说过元青花,但在民国时期,即便文史大师辈出,鉴藏名家多不胜数,却鲜有人认识元青花。以颇负盛名的元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象耳对瓶为例,据说当年曾有人将它们拿到北京琉璃厂准备卖掉,但玉在璞中无人识,整个琉璃厂无人问津,最后流落海外,现藏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托管于大英博物馆展览。

元青花烧造于江西景德镇,但最早研究和认识元青花却是在国外。元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象耳对瓶辗转至英国后,大英博物馆的古陶瓷学者霍布森首先发现了这件瓷器的价值,他通过对瓶体纪事款的研究,在1929年发表《明以前的青花瓷》,认为这件瓷器应是明以前即元代的青花,这是最早有关元青花的研究,但尚未引起学界的较大反响。

到20世纪中期,美国佛利尔艺术馆的古陶瓷学者波谱博士根据对土耳其托布卡普宫的中国瓷器进行研究,发表了《14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宫所藏一组中国瓷器》。后波谱又通过研究伊朗德黑兰国立考古博物馆原为阿德比耳寺收藏的青花瓷器,发表了《阿德比耳寺收藏的中国瓷器》。他以元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象耳对瓶为标准器,将托普卡比宫和德黑兰国立考古博物馆收藏的与之风格相近的72件中国瓷器定为14 世纪青花瓷,即元代晚期青花瓷。元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象耳对瓶作为元青花“至正型”标准器的出现,影响是巨大的,此后元青花逐步被大家认知,国内博物馆也纷纷找寻馆藏品中的元青花,窖藏、墓葬中也陆续发现元青花的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江西的高安博物馆是国内收藏元青花完整器最多的机构,数量仅次于托布卡普宫和阿德比耳寺,位居世界第三位。这批馆藏元青花来自于高安的地方窖藏,1980年11月,江西第二电机厂基建工地施工时发现一处元代窖藏坑,高安博物馆迅速组织抢救性发掘,共发现239件元代瓷器,其中元青花19件。高安博物馆藏元青花的盖罐、梅瓶和花觚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一件高足杯内底还书有“人生百年常在醉,不过三万六千场”的诗句,且不说大罐、梅瓶都是盛酒器,只读这两句诗,元人饮酒的豪迈便可见一斑。

元青花的艺术风格

元青花的鉴定主要依据其胎釉和艺术风格,包括所用的青花料、器形特点、纹饰风格等几个方面。元青花钴料为进口所得,唤作苏尼勃青料或苏麻离青,因具有高铁低锰的成分,故而青花发色浓艳,高温下容易流散形成黑色斑点,这种挂不上釉的黑斑俗称作“锡光”。

器形硕大是元青花的一个突出特点,典型器形有大罐、梅瓶、玉壶春瓶、执壶、高足杯、碗等,以盛酒器和饮酒器居多。其中的高足杯,又名“马上杯”,一说为元人骑马时饮酒或马奶所用。从元青花的器形便可知元人饮酒成风,成吉思汗的第三子窝阔台更是嗜酒成性,其兄察合台和中书令耶律楚材多次劝谏无用,最终还是因豪饮致死。

常见的元青花纹饰有莲池鸳鸯纹、龙纹、缠枝花卉等,多层次的装饰风格繁而不乱、主次分明。莲池鸳鸯纹的池塘小景唤作

“满池娇”,“满池娇”是元代御衣上绣制的图案,成双入对的鸳鸯或前后相依或对视浮游,比喻夫妻恩爱,相偕白头。龙纹放纵恣肆,飞腾而下,有三爪、四爪和五爪之别。缠枝花卉以国色天香的牡丹为最,枝繁叶茂,呈富丽堂皇之态。元青花运用一笔勾勒的绘画技法,用笔粗犷流畅,气势不凡。

元青花大器的纹饰都是多层次布局,有意思的是七层纹饰极为少见。

元青花以其非凡的美感享誉世界,拍卖会上屡屡拍出天价,这也导致元青花仿古瓷成为收藏的重灾区,笔者在工作中曾见过有藏家买了上百件元青花的仿古瓷器,且多是大罐、梅瓶等重器,并坚信全是国宝,价值上百亿元,宣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也没有自己家的好。试想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共计收藏元青花40件,已是全世界收藏最丰富的机构,所以通过鉴定和分析以及实际的调查就会发现,藏家的上百件元青花大部分是景德镇樊家井仿古市场制作的工艺品。对传统文化热爱无可厚非,但在没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盲目收藏则是不可取。收藏有风险,下手需谨慎,元青花的收藏更是如此。

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的3号展厅中,有一件凤穿牡丹纹的玉壶春瓶,很是惹人注目。其展览所用的独立柜,暗含了文物珍贵的价值。数百年前,这件玉壶春瓶本是随元朝船队远赴海外的外销瓷,但船只中途遭遇不测,沉没于南海海域,后被今人发现,由南海博物馆征集并珍藏。细观此瓶,口部还有明显损伤,釉面也被海水腐蚀得不再润泽,似乎远失了古瓷的美感,但何以被如此珍视,原因之一便在于其元青花的身份。

浮梁薪火出青花

从民国时期误认为最早的青花瓷为明代,到后来元青花大量发现,是否有更早的青花瓷?元青花技术来源于何处?青花为何在元代大放异彩并在此后成为瓷界霸主?这都成为了学者和鉴赏家们新的疑问。

唐代应是青花产生的滥殇期,1975年,南京博物院考古人员在发掘扬州唐城遗址时,在江苏农学院工地晚唐地层中,发现了一块几何形图案纹样的蓝料枕片,认为是“唐青花”。后来在杭州、洛阳等地也发现唐代青花瓷,但多为小件或残片。从 2005 年开始,文物考古人员在河南巩义黄冶唐三彩窑址的抢救性发掘中,陆续发现唐青花瓷片,证明巩县窑烧造唐青花。2007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该市上街区发掘的一批晋、唐古墓中,出土2件高达 40 厘米的唐代青花塔形罐。1998年,印尼爪哇海峡勿里洞水域打捞出的唐代沉船“黑石号”中,也发现了唐青花的身影。

青花在唐代昙花一现后,宋代基本处于绝迹状态,少有的几处考古调查中发现的所谓宋青花,也难以得到认可。元青花温润如玉的釉色,幽蓝流畅的纹饰,青白相间的美感依然具备了所有成熟瓷器品种的特征。宋代是中国瓷业发展的鼎盛期,虽未有精美的青花传世,但在技术上应为元青花的产生提供了契机。宋代除却独领风骚的几处官窑外,景德镇窑釉色柔和的青白瓷和磁州窑白黑花的瓷器也深受时人尤其是民间青睐。细看元青花便会发现,其白里闪青的釉色和自然流畅的绘画风格便是承袭于宋代的景德镇窑和磁州窑。发色所用的青花钴料,在唐青花和唐三彩的蓝彩中已经使用,有了这三项技术准备,加上元代在景德镇所设的浮梁磁局对瓷器烧造的重视,青花瓷的成熟烧造已是水到渠成。

宋代瓷器主流的审美以釉色为上,清雅莹润方为上品,磁州窑的彩绘装饰只是迎合于民间,并不为士人所重;青白瓷除景德镇窑外,长江以南的很多地区都有烧造,尚不能与几大官窑媲美。元代瓷器融合了青白釉色和彩绘装饰,体现出的是一种远别于宋代的审美风格,这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融合的特征也呈现在元青花的艺术风格中:青花绘画所用的水墨技法,仍具有传统中国水墨的特色,运笔流畅,恣意挥洒。

1元青花

2 3

故宫博物院藏元青

花莲池鸳鸯纹花口盘。

上海博物馆藏元青

花缠枝牡丹纹罐。

上海博物馆藏元青

花缠枝牡丹纹梅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