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概論 《佛法概論佛法概論》 》》》11...

14
1 《佛法概論 佛法概論 佛法概論 佛法概論》 1 自序 自序 自序 自序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a1 ~ p.a32020.2.20 目次 2 一、本論的緣起與內容............................................................................................................ 2 (一)原稿──阿含講要...................................................................................................... 2 (二)完成──《佛法概論》.............................................................................................. 2 1.原稿修補與舊作改寫......................................................................................................... 2 2.新寫..................................................................................................................................... 3 二、本論的立場........................................................................................................................ 3 (一)《阿含經》是「三乘共依」........................................................................................ 3 1.從龍樹《中觀論》所得的勝解......................................................................................... 3 2.阿含經義的正解................................................................................................................. 4 (二)大乘的獨到長處.......................................................................................................... 5 (三)佛法的方便.................................................................................................................. 5 1.古代的方便......................................................................................................................... 5 1)內容............................................................................................................................ 5 1 1 p.19 ~ p.20 1 2 2 p.4 1 2 3 p.2 ~ p.3 4 p.241 2

Transcript of 佛法概論 《佛法概論佛法概論》 》》》11...

Page 1: 佛法概論 《佛法概論佛法概論》 》》》11 《《《佛法概論《佛法概論佛法概論》 》》》1 自序自自序序自序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a1

《佛法概論》

自序

1

《《《《佛法概論佛法概論佛法概論佛法概論》》》》1

自序自序自序自序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a1 ~ p.a3)

釋貫藏 敬編 2020.2.20

目次2

一、本論的緣起與內容 ............................................................................................................ 2

(一)原稿──阿含講要 ...................................................................................................... 2

(二)完成──《佛法概論》 .............................................................................................. 2

1.原稿修補與舊作改寫 ......................................................................................................... 2

2.新寫 ..................................................................................................................................... 3

二、本論的立場 ........................................................................................................................ 3

(一)《阿含經》是「三乘共依」 ........................................................................................ 3

1.從龍樹《中觀論》所得的勝解 ......................................................................................... 3

2.阿含經義的正解 ................................................................................................................. 4

(二)大乘的獨到長處 .......................................................................................................... 5

(三)佛法的方便 .................................................................................................................. 5

1.古代的方便 ......................................................................................................................... 5

(1)內容 ............................................................................................................................ 5

1(1)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五冊》p.19 ~ p.20:

〔〔

〔1〕〕〕〕三十三年下學期,在漢藏教理院講『

『『

『阿含講要

阿含講要阿含講要

阿含講要』。

』。』。

』。第一章「阿含經之判攝」,提出了四『阿含經』

的不同宗趣,這就是龍樹「四悉檀」的依據。這表示了四部「阿含」的編集方針:『雜阿含經』是

「第一義悉檀」,其他的或重在「對治」,或重在啟發的「為人生善」,或是適應印度宗教以誘化「世

間」。當時所講的

當時所講的當時所講的

當時所講的,

,,

,主要是境相部分

主要是境相部分主要是境相部分

主要是境相部分。

。。

〔〔

〔2〕〕〕〕三十八年在廈門,刪去第一章,自己補寫了幾章,說明聲

聲聲

聞與菩薩的行果

聞與菩薩的行果聞與菩薩的行果

聞與菩薩的行果,

,,

,改名為

改名為改名為

改名為『

『『

『佛法概論

佛法概論佛法概論

佛法概論』。

』。』。

』。

這部書,依

依依

依『

『『

『阿含經

阿含經阿含經

阿含經』;

』;』;

』;依龍樹所決了的

依龍樹所決了的依龍樹所決了的

依龍樹所決了的「

「「

「阿含

阿含阿含

阿含」

」」

」深義

深義深義

深義,

,,

,明三法印即是一實相印

明三法印即是一實相印明三法印即是一實相印

明三法印即是一實相印;

;;

;又補入龍樹所說

又補入龍樹所說又補入龍樹所說

又補入龍樹所說

的菩薩道

的菩薩道的菩薩道

的菩薩道──

────

──二道

二道二道

二道,

,,

,五菩提

五菩提五菩提

五菩提。

。。

(2)印順導師《唯識學探源》p.4:

總之,釋尊說法,是適應眾生根機的,在說明的方便上,有千差萬別的不同;因之所開顯的

意義,也就有淺深。最初是口口相傳,後來才用文字寫成定本。

釋尊的教法

釋尊的教法釋尊的教法

釋尊的教法,

,,

〔〔

〔1〕〕〕〕有曾經公開結集的

曾經公開結集的曾經公開結集的

曾經公開結集的,

,,

,那便是聲聞乘的經律。

〔〔

〔2〕〕〕〕有是傳播於某一區域

傳播於某一區域傳播於某一區域

傳播於某一區域,

,,

,私相傳授

私相傳授私相傳授

私相傳授,

,,

融入學者的整理與發揮

融入學者的整理與發揮融入學者的整理與發揮

融入學者的整理與發揮,

,,

,到後來才公開流行的

到後來才公開流行的到後來才公開流行的

到後來才公開流行的,

,,

,那就是雜藏(一部分)和大乘經。

因此,原始佛教的研究

原始佛教的研究原始佛教的研究

原始佛教的研究,

,,

,不當偏取小乘

不當偏取小乘不當偏取小乘

不當偏取小乘,

,,

,在思想上

在思想上在思想上

在思想上,

,,

,早期的大乘經

早期的大乘經早期的大乘經

早期的大乘經,

,,

,是一樣的值得尊重

是一樣的值得尊重是一樣的值得尊重

是一樣的值得尊重。

。。

(3)印順導師《佛在人間》p.2 ~ p.3:

釋尊體悟的人生真諦

釋尊體悟的人生真諦釋尊體悟的人生真諦

釋尊體悟的人生真諦,

,,

,與實踐的軌則

與實踐的軌則與實踐的軌則

與實踐的軌則──

────

──道

道道

道,

,,

,在祭祀生天與苦行解脫的印度時代思潮中,顯然是

格格不入。釋尊曾慨歎的說:「我法甚深妙,無信云何解」?「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

在在

在「

「「

「五十七日

五十七日五十七日

五十七日」

」」

」的長期思考中

的長期思考中的長期思考中

的長期思考中,

,,

,度著獨善的生活

度著獨善的生活度著獨善的生活

度著獨善的生活。

。。

。最後

最後最後

最後,

,,

,決定創設一種適應時代文明

決定創設一種適應時代文明決定創設一種適應時代文明

決定創設一種適應時代文明,

,,

,深入而淺

深入而淺深入而淺

深入而淺

出的宗教

出的宗教出的宗教

出的宗教。

。。

。但不單是適應

但不單是適應但不單是適應

但不單是適應,

,,

,在這適應淺化的裡面

在這適應淺化的裡面在這適應淺化的裡面

在這適應淺化的裡面,

,,

,顯示出釋尊的本懷

顯示出釋尊的本懷顯示出釋尊的本懷

顯示出釋尊的本懷。

。。

(4)印順導師《華雨香雲》p.241:

釋尊住世時的佛教動態,與流行在南方巴利文系的佛教相近。但巴利文系的學者

但巴利文系的學者但巴利文系的學者

但巴利文系的學者,

,,

,如否認大乘

如否認大乘如否認大乘

如否認大乘,

,,

即不能理解佛陀的本懷

即不能理解佛陀的本懷即不能理解佛陀的本懷

即不能理解佛陀的本懷。

。。

2 案:凡「加框」者,皆為編者所加。

Page 2: 佛法概論 《佛法概論佛法概論》 》》》11 《《《佛法概論《佛法概論佛法概論》 》》》1 自序自自序序自序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a1

《佛法概論》

自序

2

(2)評論 ............................................................................................................................ 5

2.導師的新方便:抉發阿含而刺透大小 ............................................................................. 6

※立根本淳樸,宏中期行解(梵化之機慎),攝後期確當,以復興佛教而暢佛本懷 .. 6

(四)本論「改題的意趣」 .................................................................................................. 7

三、佛法的根本立場(讀者應有的見地) ............................................................................ 7

(一)佛法的本質 .................................................................................................................. 7

(二)佛法與佛學 .................................................................................................................. 7

(三)本論「立名的意趣」 .................................................................................................. 8

四、導師對讀者的期許 ............................................................................................................ 8

五、附言誌謝 ............................................................................................................................ 8

附錄一:關於「俗化與天化」 ................................................................................................ 8

附錄二:關於「初期佛法的時代適應性,不能充分表達釋尊的真諦」 .......................... 10

附錄三:關於「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 11

附錄四:關於「佛法與佛學」 .............................................................................................. 13

────────本文本文本文本文3────────

一一

一、

、、

本本

本論

論論

論的緣起

的緣起的緣起

的緣起與內容

與內容與內容

與內容

((

(一

一一

一)

))

原稿

原稿原稿

原稿──

────

──阿含講要

阿含講要阿含講要

阿含講要

三十三年秋,我在北碚漢藏教理院,講「阿含講要」,十三講而止。講稿陸續發表

於《海潮音》,由於文字通俗,4得到讀者不少的同情,但這還是沒有完成的殘稿。

((

(二

二二

二)

))

完成

完成完成

完成──

────

──《

《《

《佛法概論

佛法概論佛法概論

佛法概論》

》》

1. 原稿修補與舊作改寫

原稿修補與舊作改寫原稿修補與舊作改寫

原稿修補與舊作改寫

今春講學廈島,才將原稿的十三講,除去第一講「阿含經的判攝」,把其餘的修正補充

而重編為九章,即今第三章到十二章。

3 案:1、凡「首行未空二格的段落」,在印順導師的原文中,皆屬「同一段落」。

2、文中「上標編號」,為編者所加。

3、註腳引文,若為編者所略部分,以「…〔中略〕(或〔下略〕)…」表示。

4、註腳引文,梵巴字原則上不引出。

5、印順導師原文中,括號內的數字,如「(1.001)」,表示原文本有的註腳。 4 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光》〈新年的舊希望〉p.388:

「佛法的高深,並不等於繁瑣艱澀。所以真能言之有物

真能言之有物真能言之有物

真能言之有物,

,,

,倒希望多載一些通俗而有內容的東西

倒希望多載一些通俗而有內容的東西倒希望多載一些通俗而有內容的東西

倒希望多載一些通俗而有內容的東西」(本

刊卅四卷復刊號)。這是不曾能實現的希望。

〔〔

〔1〕〕〕〕專門化,過於繁瑣艱澀,那佛法只是極少數人的佛法。

〔〔

〔2〕〕〕〕而一般信眾,仰信佛教而得不到正確的信

解,莫名其妙,必然的變質為庸俗的,迷信的。

〔〔

〔1〕〕〕〕深的是玄之又玄,門牆萬仞;

〔〔

〔2〕〕〕〕而淺的是俗而又俗,

鬼話連篇。這對於攝引現代信眾

這對於攝引現代信眾這對於攝引現代信眾

這對於攝引現代信眾,

,,

,都是障礙而不是方便

都是障礙而不是方便都是障礙而不是方便

都是障礙而不是方便。

。。

深入淺出而言淺意深的

深入淺出而言淺意深的深入淺出而言淺意深的

深入淺出而言淺意深的;

;;

;意趣純正而高尚的通俗文章

意趣純正而高尚的通俗文章意趣純正而高尚的通俗文章

意趣純正而高尚的通俗文章,

,,

,希望今年佛教界能多多產生!本刊是竭誠歡迎

刊載這一類的作品。

◎另關於「俗化與天化」,參見附錄一。

Page 3: 佛法概論 《佛法概論佛法概論》 》》》11 《《《佛法概論《佛法概論佛法概論》 》》》1 自序自自序序自序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a1

《佛法概論》

自序

3

其中第七章,是採用舊作「行為的價值與生命」而改寫的。

2. 新寫

新寫新寫

新寫

前面又補寫緒言與初二章,略論佛法的根本──三寶。

又寫了十三章到二十章──八章,說明學佛者淺深不等的行證。

二二

二、

、、

本論的立場

本論的立場本論的立場

本論的立場

((

(一

一一

一)

))

《《

《阿含經

阿含經阿含經

阿含經》

》》

》是

是是

是「

「「

「三乘共依

三乘共依三乘共依

三乘共依」

」」

1. 從龍樹

從龍樹從龍樹

從龍樹《

《《

《中觀論

中觀論中觀論

中觀論》

》》

》所

所所

所得的勝解

得的勝解得的勝解

得的勝解

關於佛法,我從聖龍樹的聖龍樹的聖龍樹的聖龍樹的《《《《中觀論中觀論中觀論中觀論》,》,》,》,得一深確的信解:〔

〔〔

〔1〕〕〕〕佛法的如實相佛法的如實相佛法的如實相佛法的如實相,,,,無所謂無所謂無所謂無所謂

大小大小大小大小,,,,〔

〔〔

〔2〕〕〕〕大乘與小乘大乘與小乘大乘與小乘大乘與小乘,,,,只能從行願中去分別只能從行願中去分別只能從行願中去分別只能從行願中去分別。。。。5

緣起中道緣起中道緣起中道緣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見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見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見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見,,,,所以阿含經是三乘共依的聖典所以阿含經是三乘共依的聖典所以阿含經是三乘共依的聖典所以阿含經是三乘共依的聖典。。。。6

5 印順導師《中觀論頌講記》p.28 ~ p.29:

〔〔

〔一

一一

一〕

〕〕

在通達性空慧上

在通達性空慧上在通達性空慧上

在通達性空慧上,

,,

,大小平等

大小平等大小平等

大小平等,

,,

,他們的差別,究竟在什麼地方呢?這就在悲願的不同

這就在悲願的不同這就在悲願的不同

這就在悲願的不同:

::

:小乘聖者

小乘聖者小乘聖者

小乘聖者,

,,

沒有大悲大願

沒有大悲大願沒有大悲大願

沒有大悲大願,

,,

,不發菩提心去利益有情

不發菩提心去利益有情不發菩提心去利益有情

不發菩提心去利益有情,

,,

,菩薩卻發廣大心

菩薩卻發廣大心菩薩卻發廣大心

菩薩卻發廣大心,

,,

,修廣大行

修廣大行修廣大行

修廣大行,

,,

,普願救濟一切有情

普願救濟一切有情普願救濟一切有情

普願救濟一切有情。

。。

。在這點上

在這點上在這點上

在這點上,

,,

表示了大小乘顯著的差別

表示了大小乘顯著的差別表示了大小乘顯著的差別

表示了大小乘顯著的差別,

,,

,一是專求己利行的

一是專求己利行的一是專求己利行的

一是專求己利行的,

,,

,一是實踐普賢行的

一是實踐普賢行的一是實踐普賢行的

一是實踐普賢行的。

。。

〔〔

〔二

二二

二〕

〕〕

至於在見實相的空慧

見實相的空慧見實相的空慧

見實相的空慧方面,只有量的差別

只有量的差別只有量的差別

只有量的差別,「

,「,「

,「聲聞如毛孔空

聲聞如毛孔空聲聞如毛孔空

聲聞如毛孔空,

,,

,菩薩如太虛空

菩薩如太虛空菩薩如太虛空

菩薩如太虛空」;

」;」;

」;而質的方面

而質的方面而質的方面

而質的方面,

,,

,可說

可說可說

可說毫

毫毫

無無

無差別

差別差別

差別。

。。

另參印順導師《學佛三要》p.67 ~ p.68:

〔〔

〔一

一一

一〕〔

〕〔〕〔

〕〔1〕〕〕〕從菩薩學行的

菩薩學行的菩薩學行的

菩薩學行的特

特特

特勝

勝勝

勝說,大菩提願,大慈悲心,大般若慧,是超過

超過超過

超過一切人

一切人一切人

一切人天

天天

天二乘

二乘二乘

二乘的。

〔〔

〔2〕〕〕〕然從含

含含

攝一切善法

攝一切善法攝一切善法

攝一切善法說,那麼

〔〔

〔A〕〔〕〔〕〔〕〔a〕〕〕〕人天行中,是「

「「

「希聖希

希聖希希聖希

希聖希天

天天

天」

」」

」,對於「真美善」的思慕。

〔〔

〔b〕〕〕〕二乘行中,是向涅

槃(菩提)的正法欲──出

出出

出離

離離

離心

心心

心。

。。

〔〔

〔c〕〕〕〕菩薩行即大菩提願

大菩提願大菩提願

大菩提願。

。。

〔〔

〔B〕〕〕〕又,

〔〔

〔a〕〕〕〕人天行中,是「

「「

「眾生緣

眾生緣眾生緣

眾生緣慈

慈慈

慈」。

」。」。

」。

〔〔

〔b〕〕〕〕二

乘行中,是「

「「

「法緣

法緣法緣

法緣慈

慈慈

慈」。

」。」。

」。

〔〔

〔c〕〕〕〕菩薩行即「

「「

「無

無無

無所緣

所緣所緣

所緣慈

慈慈

慈」。

」。」。

」。

〔〔

〔C〕〕〕〕又,

〔〔

〔a〕〕〕〕人天行中,是世

世世

世俗

俗俗

俗智

智智

智慧

慧慧

慧。

。。

〔〔

〔b〕〕〕〕二乘行中,是

偏真

偏真偏真

偏真智

智智

智慧

慧慧

慧。

。。

〔〔

〔c〕〕〕〕菩薩行即無

無無

無分別

分別分別

分別智

智智

智(

((

(無

無無

無分別

分別分別

分別根

根根

根本

本本

本智

智智

智,

,,

,無

無無

無分別後得

分別後得分別後得

分別後得智

智智

智)。

)。)。

)。

〔〔

〔二

二二

二〕〔

〕〔〕〔

〕〔1〕〕〕〕從對境所起的心行

對境所起的心行對境所起的心行

對境所起的心行來說,非常

非常非常

非常不同

不同不同

不同;

;;

〔〔

〔2〕〕〕〕如從心行的性質

心行的性質心行的性質

心行的性質來說,這不

不不

不外乎

外乎外乎

外乎信願

信願信願

信願、

、、

、慈

慈慈

慈悲

悲悲

悲、

、、

、智

智智

智慧

慧慧

慧。

。。

。所

所所

所以

以以

菩薩行的三大宗要

菩薩行的三大宗要菩薩行的三大宗要

菩薩行的三大宗要,

,,

,超

超超

超勝一切

勝一切勝一切

勝一切,

,,

,又含容得

又含容得又含容得

又含容得世

世世

世出

出出

出世間

世間世間

世間一切善法

一切善法一切善法

一切善法,

,,

,會歸

會歸會歸

會歸於一菩薩行

於一菩薩行於一菩薩行

於一菩薩行。

。。

6(1)印順導師《中觀今論》p.14 ~ p.18:

如實的說: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

、、

、緣

緣緣

緣覺

覺覺

覺、

、、

、菩薩的中道行

菩薩的中道行菩薩的中道行

菩薩的中道行,

,,

,都

都都

都以

以以

以出

出出

出世

世世

世的正見為主

的正見為主的正見為主

的正見為主導

導導

導的

的的

的。

。。

。依正見而後有信解,依正見

而後能修行趣證,就是悟證了以後,也還是不能離此正見的攝導。故

故故

故深觀

深觀深觀

深觀雖

雖雖

雖共於三乘

共於三乘共於三乘

共於三乘,

,,

,在大乘中

在大乘中在大乘中

在大乘中,

,,

仍仍

仍是

是是

是徹

徹徹

徹始

始始

始徹終

徹終徹終

徹終的

的的

的,

,,

,唯

唯唯

唯佛所究

佛所究佛所究

佛所究竟

竟竟

竟的

的的

的。

。。

。本文,即是關於深觀的論述。

…〔中略〕…

…〔中略〕…《

《《

《中論

中論中論

中論》

》》

》的中道說

的中道說的中道說

的中道說,

,,

,我有一根本的理解──龍樹菩薩本著大乘深

龍樹菩薩本著大乘深龍樹菩薩本著大乘深

龍樹菩薩本著大乘深邃

邃邃

邃廣

廣廣

廣博

博博

博的理論

的理論的理論

的理論,

,,

,從

從從

緣起性空的正見中

緣起性空的正見中緣起性空的正見中

緣起性空的正見中,

,,

,掘

掘掘

掘發

發發

發《

《《

《阿含經

阿含經阿含經

阿含經》

》》

》的真義

的真義的真義

的真義。

。。

。這是說:緣起

緣起緣起

緣起、

、、

、空

空空

空、

、、

、中道

中道中道

中道,

,,

,固然

固然固然

固然為一

為一為一

為一般

般般

般大乘學者所

大乘學者所大乘學者所

大乘學者所

弘揚

弘揚弘揚

弘揚,

,,

,但這不是

但這不是但這不是

但這不是離

離離

離了

了了

了《

《《

《阿含經

阿含經阿含經

阿含經》

》》

》而獨有的

而獨有的而獨有的

而獨有的,

,,

,這實是

這實是這實是

這實是《

《《

《阿含經

阿含經阿含經

阿含經》

》》

》的本意

的本意的本意

的本意,

,,

,不

不不

不過

過過

過一

一一

一般

般般

般取相的小乘學者

取相的小乘學者取相的小乘學者

取相的小乘學者,

,,

沒有悟解

沒有悟解沒有悟解

沒有悟解罷

罷罷

罷了

了了

了。

。。

。所以,《

《《

《中論

中論中論

中論》

》》

》是

是是

是《

《《

《阿含經

阿含經阿含經

阿含經》

》》

》的通論

的通論的通論

的通論,

,,

,是通論

是通論是通論

是通論《

《《

《阿含經

阿含經阿含經

阿含經》

》》

》的

的的

的根

根根

根本思想

本思想本思想

本思想,

,,

,抉擇

抉擇抉擇

抉擇《

《《

《阿含

阿含阿含

阿含

經經

經》

》》

》的本意所在

的本意所在的本意所在

的本意所在。

。。

(2)印順導師《成佛之道‧三乘共法(增註本)》p.143 ~ p.145:

佛說解脫道,四諦與緣起,甚

甚甚

甚深

深深

深諸

諸諸

諸佛法

佛法佛法

佛法,

,,

,由

由由

由是而顯示

是而顯示是而顯示

是而顯示。

。。

先先先

先來說明出

來說明出來說明出

來說明出世

世世

世三乘共法的

三乘共法的三乘共法的

三乘共法的總綱

總綱總綱

總綱。「佛說」的法門,雖然是隨機說法,無量無邊,但歸結起來,

所說的「解脫道」,不外乎「四諦與緣起」法門。離

離離

離開了這

開了這開了這

開了這,

,,

,是沒有出

是沒有出是沒有出

是沒有出世

世世

世佛法

佛法佛法

佛法的

的的

的。

。。

。…〔中略〕…

Page 4: 佛法概論 《佛法概論佛法概論》 》》》11 《《《佛法概論《佛法概論佛法概論》 》》》1 自序自自序序自序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a1

《佛法概論》

自序

4

2. 阿含經義的正解

阿含經義的正解阿含經義的正解

阿含經義的正解

當然,阿含經義,是不能照著偏執者偏執者偏執者偏執者────────〔

〔〔

〔1〕〕〕〕否認大乘的小乘者否認大乘的小乘者否認大乘的小乘者否認大乘的小乘者,,,,〔

〔〔

〔2〕〕〕〕離開小乘的大乘者離開小乘的大乘者離開小乘的大乘者離開小乘的大乘者

的見地來解說的。7

一一

一般以

般以般以

般以為

為為

為:

::

:四

四四

四諦與緣起

諦與緣起諦與緣起

諦與緣起,

,,

,是小乘法

是小乘法是小乘法

是小乘法。

。。

。不

不不

不知

知知

知大乘的

大乘的大乘的

大乘的「

「「

「甚

甚甚

甚深

深深

深諸

諸諸

諸佛法

佛法佛法

佛法」,

」,」,

」,也

也也

也都是

都是都是

都是「

「「

「由

由由

由是而顯示

是而顯示是而顯示

是而顯示」

」」

」出來

出來出來

出來

的的

的。

。。

。約偏重的意義說:小乘法著重於苦與集的說明;大乘法著重於滅與道,特別是滅的說明。

就以大乘的中觀及瑜伽二宗來說:中觀者對於空性,瑜伽者對於緣起,都不曾離開了四諦與緣起

一步。經上說得好(《勝鬘經》):小乘是有量的四諦,有作的四諦;大乘是無量的四諦,無作的四

諦(4.003)。又說(《涅槃經》):下智觀緣起,得聲聞菩提;……上上智觀緣起,得佛菩提(4.004)。

佛法不出

佛法不出佛法不出

佛法不出四

四四

四諦與緣起法

諦與緣起法諦與緣起法

諦與緣起法門

門門

門,

,,

,只是

只是只是

只是證

證證

證悟的偏

悟的偏悟的偏

悟的偏圓

圓圓

圓,

,,

,教

教教

教說的淺深而

說的淺深而說的淺深而

說的淺深而已

已已

已。

。。

(3)印順導師《成佛之道‧三乘共法(增註本)》p.136:

其實

〔〔

〔1〕〕〕〕出世法都是觀

都是觀都是觀

都是觀甚

甚甚

甚深義

深義深義

深義──

────

──四

四四

四諦與十二緣起的

諦與十二緣起的諦與十二緣起的

諦與十二緣起的。

。。

〔〔

〔2〕〕〕〕不過在菩薩道中,著重廣大行的

著重廣大行的著重廣大行的

著重廣大行的六波羅蜜

六波羅蜜六波羅蜜

六波羅蜜

多而

多而多而

多而已

已已

已。

。。

(4)印順導師《空之探究》p.a1:

前幾年,為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的寫作,在閱讀『般若經』時,想起了三十多

年前,『中觀今論』的一個見解:「

「「

「中論是阿含經的通論

中論是阿含經的通論中論是阿含經的通論

中論是阿含經的通論」;「

」;「」;「

」;「中論

中論中論

中論確

確確

確是

是是

是以

以以

以大乘學者的立場

大乘學者的立場大乘學者的立場

大乘學者的立場,

,,

,……

…………

……抉

抉抉

發阿含經的緣起深義

發阿含經的緣起深義發阿含經的緣起深義

發阿含經的緣起深義,

,,

,將

將將

將(

((

(大乘

大乘大乘

大乘)

))

)佛法的正見

佛法的正見佛法的正見

佛法的正見,

,,

,確

確確

確樹於緣起中道的

樹於緣起中道的樹於緣起中道的

樹於緣起中道的磐石

磐石磐石

磐石」。

」。」。

」。這一論斷,出於個人的

論斷,不一定能受到佛學界的認可。

對於『般若經』的空義,既有了較明確的理解,不如從「阿含」、「部派」、「般若」、「龍樹」,作一

番「空之探究」,以闡

以闡以闡

以闡明空的實踐性與理論的開

明空的實踐性與理論的開明空的實踐性與理論的開

明空的實踐性與理論的開展

展展

展。

。。

。這一構想,就是寫作本書的動機。

(5)印順導師《空之探究》p.210:

我也不是說

不是說不是說

不是說,『

,『,『

,『中論

中論中論

中論』

』』

』與

與與

與『

『『

『般若

般若般若

般若經

經經

經』

』』

』無關

無關無關

無關,

,,

,而是說

而是說而是說

而是說:

::

:龍樹本著

龍樹本著龍樹本著

龍樹本著「

「「

「般若

般若般若

般若法

法法

法門

門門

門」

」」

」的深悟

的深悟的深悟

的深悟,

,,

,不如有些大乘

不如有些大乘不如有些大乘

不如有些大乘

學者

學者學者

學者,

,,

,以

以以

以為大乘別有法

為大乘別有法為大乘別有法

為大乘別有法源

源源

源 ,

,,

,而

而而

而肯

肯肯

肯定為佛法同一本

定為佛法同一本定為佛法同一本

定為佛法同一本源

源源

源。

。。

不過一般聲聞學者,偏重事相的分別,失去了佛說的深義。所以就『阿含經』所說的,引起部派

異執的,一一加以遮破,而顯出

顯出顯出

顯出『

『『

『阿含經

阿含經阿含經

阿含經』

』』

』的深義

的深義的深義

的深義,

,,

,也

也也

也就通於

就通於就通於

就通於『

『『

『般若

般若般若

般若』

』』

』的深義

的深義的深義

的深義。

。。

7(1)印順導師《中觀今論》p.a3 ~ p.a5:

龍樹論以為:有情的生死,以無明為根源,自性見為戲論的根本。解脫生死的三乘聖者,體悟同

一的法性空寂,同觀無我無我所而得悟。三法印即是一實相印,三解脫門同緣實相。這樣的三乘

這樣的三乘這樣的三乘

這樣的三乘

共空

共空共空

共空,

,,

,對於從來的大小相

對於從來的大小相對於從來的大小相

對於從來的大小相諍

諍諍

諍,

,,

,可得一

可得一可得一

可得一合

合合

合理的論

理的論理的論

理的論斷

斷斷

斷。

。。

聲聞三藏與摩訶衍──大乘,一向被諍論著。

〔〔

〔1〕〕〕〕一分聲聞學者,以阿含等三藏為佛說,斥大乘為

非佛說;現在流行於錫蘭、暹羅、緬甸的佛教,還是如此。

〔〔

〔2〕〕〕〕一分大乘學者,自以為不共二乘,

斥聲聞為小乘,指阿含為小乘經,以為大乘別有法源。如

〔〔

〔A〕〕〕〕唯識學者,在「愛非愛緣起」外,別

立大乘不共的「自性緣起」;以為菩薩所證法性空,是聲聞所不能證的。

〔〔

〔B〕〕〕〕中國的臺、賢、禪、淨,

在大乘法中,還自以為勝他一層,何況乎小乘!這樣,對大小的同

對大小的同對大小的同

對大小的同源異

源異源異

源異流

流流

流,

,,

,由

由由

由於宗

於宗於宗

於宗派

派派

派的偏見

的偏見的偏見

的偏見,

,,

,再

再再

也也

也不能正

不能正不能正

不能正確

確確

確的

的的

的把握

把握把握

把握!

!!

今依龍樹論說:三

三三

三藏確

藏確藏確

藏確是多說

是多說是多說

是多說無我

無我無我

無我的

的的

的,

,,

,但

但但

但無我

無我無我

無我與空

與空與空

與空,

,,

,並非

並非並非

並非性質有

性質有性質有

性質有什麼

什麼什麼

什麼不同

不同不同

不同。

。。

。大乘從空

大乘從空大乘從空

大乘從空門

門門

門入

入入

入,

,,

,多說

多說多說

多說

不生不

不生不不生不

不生不滅

滅滅

滅,

,,

,但生

但生但生

但生滅

滅滅

滅與不生

與不生與不生

與不生滅

滅滅

滅,

,,

,其

其其

其實是一

實是一實是一

實是一。「

。「。「

。「緣起性空

緣起性空緣起性空

緣起性空」

」」

」的佛法真義

的佛法真義的佛法真義

的佛法真義,

,,

,啟

啟啟

啟示了佛教思想發

示了佛教思想發示了佛教思想發

示了佛教思想發展

展展

展的實相

的實相的實相

的實相。

。。

釋尊本是多說無常無我的,但依於緣起的無常無我,即體見緣起空寂的。這所以緣起甚深,而緣

起的寂滅性更甚深,這所以緣起被稱為「空相應緣起」,被讚為「法性法住法界」。

〔〔

〔1〕〕〕〕一分學者重

視事相,偏執生滅無常與無我;

〔〔

〔2〕〕〕〕一分學者特別重視理性,發揮不生不滅的性空,這才

這才這才

這才互

互互

互不相

不相不相

不相諒

諒諒

而而

而尖銳

尖銳尖銳

尖銳的對立起來

的對立起來的對立起來

的對立起來。

。。

。他們

他們他們

他們同

同同

同源

源源

源而

而而

而異

異異

異流

流流

流,

,,

,應

應應

應該

該該

該是共同的教

是共同的教是共同的教

是共同的教源

源源

源,

,,

,有

有有

有此

此此

此不即不

不即不不即不

不即不離

離離

離的相對性

的相對性的相對性

的相對性,

,,

,由

由由

由於偏重發

於偏重發於偏重發

於偏重發

展展

展而

而而

而弄

弄弄

弄到對立

到對立到對立

到對立。

。。

。本來,初期的大乘經,如《十地經》以悟無生法忍為同於二乘的;《般若經》以無

生法忍能攝二乘智斷的,以先尼的因信得解來證明大乘的現觀;《金剛經》以「若以色見我」頌明

佛身等,都確認三乘聖者成立於同一的理證──法性空寂,那裏如執小執大者所說?所

所所

所以

以以

以《

《《

《中論

中論中論

中論》

》》

的的

的抉擇

抉擇抉擇

抉擇《

《《

《阿含經

阿含經阿含經

阿含經》

》》

》義

義義

義;《

;《;《

;《智

智智

智論

論論

論》

》》

》的引佛為長

的引佛為長的引佛為長

的引佛為長爪梵志

爪梵志爪梵志

爪梵志說法

說法說法

說法,《

,《,《

,《眾義經

眾義經眾義經

眾義經》

》》

》偈

偈偈

偈等來明

等來明等來明

等來明第

第第

第一義諦

一義諦一義諦

一義諦,

,,

,不是

不是不是

不是呵斥

呵斥呵斥

呵斥

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

,,

,不是偏

不是偏不是偏

不是偏讚

讚讚

讚大乘

大乘大乘

大乘,

,,

,是引

是引是引

是引導

導導

導學者

學者學者

學者復歸

復歸復歸

復歸於釋尊本義的

於釋尊本義的於釋尊本義的

於釋尊本義的運動

運動運動

運動。

。。

。唯

唯唯

唯有從這樣的思想中

有從這樣的思想中有從這樣的思想中

有從這樣的思想中,

,,

,能

能能

能看

看看

看出大小乘

出大小乘出大小乘

出大小乘

的分化

的分化的分化

的分化由

由由

由來

來來

來,

,,

,能

能能

能指斥那

指斥那指斥那

指斥那些

些些

些畸形

畸形畸形

畸形發

發發

發展

展展

展而

而而

而遺失

遺失遺失

遺失釋尊本義的

釋尊本義的釋尊本義的

釋尊本義的亂

亂亂

亂說

說說

說!

!!

Page 5: 佛法概論 《佛法概論佛法概論》 》》》11 《《《佛法概論《佛法概論佛法概論》 》》》1 自序自自序序自序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a1

《佛法概論》

自序

5

((

(二

二二

二)

))

大乘的獨到長

大乘的獨到長大乘的獨到長

大乘的獨到長處

處處

從佛法一味佛法一味佛法一味佛法一味,,,,大小異解的觀點大小異解的觀點大小異解的觀點大小異解的觀點去觀察,對於菩薩行的慈悲,利他的積極性等,也有所理

會。深深的覺得:〔

〔〔

〔一

一一

一〕

〕〕

初期佛法的時代適應性,是不能充分表達釋尊的真諦的。8

〔〔

〔二

二二

二〕

〕〕

大乘的應運而盛行,〔

〔〔

〔1〕〕〕〕雖帶來新的方便適應,「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

〔2〕〕〕〕但大

乘的真精神,是能「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的,9確有他獨到的長處!10

((

(三

三三

三)

))

佛法的

佛法的佛法的

佛法的方便

方便方便

方便

佛法的流行人間,不能沒有方便適應,但不能刻舟求劍而停滯於古代的。

1. 古古古

古代的方便

代的方便代的方便

代的方便

((

(1)

))

內容

內容內容

內容

原來,釋尊時代的印度宗教,舊有沙門與婆羅門二大類。

應機設教,古代的〔

〔〔

〔1〕〕〕〕聲聞法,主要是適應於苦行,厭世的沙門根性;〔

〔〔

〔2〕〕〕〕菩薩法,主要

是適應於樂行,事神的婆羅門根性。

((

(2)

))

評評

評論

論論

這在古代的印度,確乎是大方便,但在時異境遷的今日,今日的中國,多少無上妙方便,

已失卻方便大用,反而變為佛法的障礙物了!

所以弘通佛法,不應為舊有的方便所拘蔽,應使佛法從新的適應中開展,這才能使佛光

普照這現代的黑暗人間。

中觀學能

中觀學能中觀學能

中觀學能抉擇

抉擇抉擇

抉擇釋尊教義的真相

釋尊教義的真相釋尊教義的真相

釋尊教義的真相,

,,

,能有

能有能有

能有助

助助

助於佛教思想發

於佛教思想發於佛教思想發

於佛教思想發展史

展史展史

展史的理解

的理解的理解

的理解,

,,

,這是

這是這是

這是怎

怎怎

怎樣的值得

樣的值得樣的值得

樣的值得我們

我們我們

我們尊重

尊重尊重

尊重!

!!

(2)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五冊》p.16:

虛大師的批評重心在:

〔〔

〔1〕〕〕〕我

〔〔

〔A〕〕〕〕以

以以

以人

人人

人間

間間

間的佛陀

的佛陀的佛陀

的佛陀──

────

──釋

釋釋

釋迦

迦迦

迦為本

為本為本

為本;

;;

〔〔

〔B〕〕〕〕以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

──三系,為大乘佛法的開展與分化。

〔〔

〔2〕〕〕〕而虛大師

〔〔

〔A〕〕〕〕是大乘別有法

大乘別有法大乘別有法

大乘別有法源

源源

源(

((

(在

在在

在『

『『

『阿含經

阿含經阿含經

阿含經』

』』

』以外

以外以外

以外)

))

)的,

〔〔

〔B〕〕〕〕是中國佛教傳統,以『楞嚴』、『起信』等為準量,也就是以真常唯心──法界圓覺為根本的。…

〔下略〕…

8 關於「初期佛法的時代適應性,不能充分表達釋尊的真諦」,參見附錄二。

9 關於「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參見附錄三。

10(1)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245:

菩薩道源于釋尊的本教,經三五百年的孕育長成,才發揚起來,自稱大乘。大乘教

大乘教大乘教

大乘教雖

雖雖

雖為了適應時

為了適應時為了適應時

為了適應時

機機

機而多

而多而多

而多少梵

少梵少梵

少梵化

化化

化,

,,

,然

然然

然而

而而

而他

他他

他的

的的

的根

根根

根本原理

本原理本原理

本原理,

,,

,到

到到

到底

底底

底是

是是

是光華燦爛

光華燦爛光華燦爛

光華燦爛,

,,

,能

能能

能徹

徹徹

徹見佛法真

見佛法真見佛法真

見佛法真髓

髓髓

髓的

的的

的!

!!

(2)印順導師《印度之佛教》p.a7:

能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宏闡

宏闡宏闡

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

中期佛教之行解中期佛教之行解

中期佛教之行解(

((

(梵

梵梵

梵化之

化之化之

化之機

機機

機應

應應

應慎

慎慎

慎),

),),

),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庶足

以復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歟!

(3)印順導師《華雨集第四冊》p.41:

什麼是「(梵化之機應慎)」?梵梵梵

梵化

化化

化,

,,

,應改為

應改為應改為

應改為天

天天

天化

化化

化,

,,

,也

也也

也就是

就是就是

就是低級天

低級天低級天

低級天的

的的

的鬼神

鬼神鬼神

鬼神化

化化

化。

。。

。西元前五0年,

到西元二00年,「佛法」發展而進入「初期大乘」時代。由

由由

由於

於於

於「

「「

「佛

佛佛

佛弟子

弟子弟子

弟子對佛的

對佛的對佛的

對佛的永恆

永恆永恆

永恆懷

懷懷

懷念

念念

念」,

」,」,

」,理想

理想理想

理想

化的

化的化的

化的、

、、

、信

信信

信仰

仰仰

仰的成分

的成分的成分

的成分加

加加

加深

深深

深,

,,

,與印度

與印度與印度

與印度神

神神

神教

教教

教,

,,

,自然

自然自然

自然的多了一分

的多了一分的多了一分

的多了一分共同性

共同性共同性

共同性。

。。

(4)印順導師《華雨集第四冊》p.8 ~ p.9:

第五期的「梵佛一如」,應改正為「天佛一如」。

〔〔

〔1〕〕〕〕因

因因

因為

為為

為「

「「

「秘密

秘密秘密

秘密大乘

大乘大乘

大乘」

」」

」所重的

所重的所重的

所重的,

,,

,不是

不是不是

不是離欲

離欲離欲

離欲的

的的

的梵

梵梵

梵行

行行

行,

,,

而是

而是而是

而是欲界

欲界欲界

欲界的

的的

的忉

忉忉

忉利

利利

利天

天天

天,

,,

,四

四四

四大

大大

大王

王王

王眾

眾眾

眾天式

天式天式

天式的

的的

的「

「「

「具貪

具貪具貪

具貪行

行行

行」。

」。」。

」。

〔〔

〔2〕〕〕〕而且,「

「「

「天

天天

天」

」」

」可

可可

可以

以以

以含攝一切

含攝一切含攝一切

含攝一切天

天天

天,

,,

,所以改名為「天

佛一如」,要更為恰當些。

Page 6: 佛法概論 《佛法概論佛法概論》 》》》11 《《《佛法概論《佛法概論佛法概論》 》》》1 自序自自序序自序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a1

《佛法概論》

自序

6

2. 導師導師導師

導師的

的的

的新方便

新方便新方便

新方便:

::

:抉

抉抉

抉發

發發

發阿含而

阿含而阿含而

阿含而刺透

刺透刺透

刺透大小

大小大小

大小

※※

※立

立立

立根

根根

根本

本本

本淳樸

淳樸淳樸

淳樸,

,,

,宏

宏宏

宏中期行解

中期行解中期行解

中期行解(

((

(梵

梵梵

梵化之

化之化之

化之機

機機

機慎

慎慎

慎),

),),

),攝

攝攝

攝後期

後期後期

後期確

確確

確當

當當

當,

,,

,以復興

以復興以復興

以復興佛教而

佛教而佛教而

佛教而暢

暢暢

暢佛本懷

佛本懷佛本懷

佛本懷

我從這樣的立場來講阿含經,不是看作小乘的,也不是看作原始的。11

著重於舊有的抉發著重於舊有的抉發著重於舊有的抉發著重於舊有的抉發,,,,希望能刺透兩邊希望能刺透兩邊希望能刺透兩邊希望能刺透兩邊12,讓佛法在這人生正道中讓佛法在這人生正道中讓佛法在這人生正道中讓佛法在這人生正道中,,,,逐漸能取得新的方便逐漸能取得新的方便逐漸能取得新的方便逐漸能取得新的方便

適應而發揚起來適應而發揚起來適應而發揚起來適應而發揚起來!!!!13

11(1)印順導師《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7:

在在

在過

過過

過去

去去

去,

,,

〔〔

〔1〕〕〕〕一分大乘學者,輕視

輕視輕視

輕視部

部部

部派

派派

派佛教

佛教佛教

佛教,

,,

,以初

以初以初

以初期的聖

期的聖期的聖

期的聖典

典典

典──

────

──經

經經

經、

、、

、律

律律

律、

、、

、論為小乘

論為小乘論為小乘

論為小乘。

。。

。不但

不但不但

不但自稱

自稱自稱

自稱

為大乘

為大乘為大乘

為大乘,

,,

,還以

還以還以

還以為大乘別有法

為大乘別有法為大乘別有法

為大乘別有法源

源源

源(

((

(別有大乘法體

別有大乘法體別有大乘法體

別有大乘法體)。

)。)。

)。

〔〔

〔2〕〕〕〕一分部派佛教者,不能認

不能認不能認

不能認清自身

清自身清自身

清自身的部

的部的部

的部派

派派

派性

性性

性,

,,

,以

以以

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自居

自居自居

自居,

,,

,或誹撥

或誹撥或誹撥

或誹撥大乘為

大乘為大乘為

大乘為非

非非

非佛說

佛說佛說

佛說(

((

(非

非非

非佛法

佛法佛法

佛法)。

)。)。

)。…〔下略〕…

(2)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b60:

現現

現存

存存

存的

的的

的『

『『

『雜

雜雜

雜阿含經

阿含經阿含經

阿含經』

』』

』與

與與

與『

『『

『相應部

相應部相應部

相應部』,

』,』,

』,都

都都

都屬

屬屬

屬於部

於部於部

於部派

派派

派的

的的

的誦

誦誦

誦本

本本

本,

,,

,從

從從

從此以探

此以探此以探

此以探求原始佛法

求原始佛法求原始佛法

求原始佛法,

,,

,而不是說:經典的

組織與意義,這一切都是原始佛法。

12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四冊》p.2:

刺透兩邊

兩邊兩邊

兩邊(

((

(不偏於大小

不偏於大小不偏於大小

不偏於大小,

,,

,而能通於大小

而能通於大小而能通於大小

而能通於大小)

))

),…〔下略〕…

13(1)印順導師《華雨集第四冊》p.1 ~ p.2:

其其

其實

實實

實我

我我

我的思想

的思想的思想

的思想,

,,

,在民國三十一年所寫的『印度之佛教』「自序」,就說得很明白:「

「「

「立本於

立本於立本於

立本於根

根根

根本佛教

本佛教本佛教

本佛教

之之

之淳樸

淳樸淳樸

淳樸,

,,

,宏

宏宏

宏傳中期佛教之行

傳中期佛教之行傳中期佛教之行

傳中期佛教之行解

解解

解(

((

(梵

梵梵

梵化之

化之化之

化之機

機機

機應

應應

應慎

慎慎

慎),

),),

),攝取後期佛教之

攝取後期佛教之攝取後期佛教之

攝取後期佛教之確

確確

確當者

當者當者

當者,

,,

,庶足以復興

庶足以復興庶足以復興

庶足以復興佛教而

佛教而佛教而

佛教而暢

暢暢

暢佛

佛佛

之本懷

之本懷之本懷

之本懷也歟

也歟也歟

也歟」

」」

」!

!!

我我

我不是

不是不是

不是復古

復古復古

復古的

的的

的,

,,

,也

也也

也決不是創新的

決不是創新的決不是創新的

決不是創新的,

,,

,是主

是主是主

是主張

張張

張不

不不

不違反

違反違反

違反佛法的本質

佛法的本質佛法的本質

佛法的本質,

,,

,從適應現實中

從適應現實中從適應現實中

從適應現實中,

,,

,振興

振興振興

振興純正的佛法

純正的佛法純正的佛法

純正的佛法。

。。

所以三十八年完成的『佛法概論』「自序」就這樣說:「深深的覺得,初期佛法的時代適應性,是

不能充分表達釋尊真諦的。大乘佛法的應運而興,……確有他獨到的長處。……宏通佛法,不應

為舊有的方便所拘蔽,應使佛法從新的適應中開展。……著重於舊有的

著重於舊有的著重於舊有的

著重於舊有的抉

抉抉

抉發

發發

發,

,,

,希望能

希望能希望能

希望能刺透兩邊

刺透兩邊刺透兩邊

刺透兩邊(

((

(不

不不

偏於大小

偏於大小偏於大小

偏於大小,

,,

,而能通於大小

而能通於大小而能通於大小

而能通於大小),

),),

),讓佛法在這人生正道中,逐漸能取得新的方便適應而發揚起來」!

──這是

這是這是

這是我

我我

我所深信的

所深信的所深信的

所深信的,

,,

,也

也也

也就是

就是就是

就是我

我我

我所要

所要所要

所要弘揚

弘揚弘揚

弘揚的佛法

的佛法的佛法

的佛法。

。。

(2)印順導師《佛在人間》p.99:

人人

人‧

‧‧

‧菩薩

菩薩菩薩

菩薩‧

‧‧

‧佛

佛佛

佛:

::

:從經論去研究,知道人

人人

人間

間間

間佛教

佛教佛教

佛教,

,,

,不但是適應時代的

不但是適應時代的不但是適應時代的

不但是適應時代的,

,,

,而

而而

而且還

且還且還

且還是

是是

是契合

契合契合

契合於佛法真

於佛法真於佛法真

於佛法真

理的

理的理的

理的。

。。

。從人而學

從人而學從人而學

從人而學習

習習

習菩薩行

菩薩行菩薩行

菩薩行,

,,

,由

由由

由菩薩行修學

菩薩行修學菩薩行修學

菩薩行修學圓滿

圓滿圓滿

圓滿而成佛

而成佛而成佛

而成佛──

────

──人

人人

人間

間間

間佛教

佛教佛教

佛教,

,,

,為

為為

為古

古古

古代佛教所本有的

代佛教所本有的代佛教所本有的

代佛教所本有的,

,,

,現在

現在現在

現在

不不

不過將他

過將他過將他

過將他的重要理論

的重要理論的重要理論

的重要理論,

,,

,綜合

綜合綜合

綜合的

的的

的抽繹

抽繹抽繹

抽繹出來

出來出來

出來。

。。

。所

所所

所以

以以

以不是創新

不是創新不是創新

不是創新,

,,

,而是

而是而是

而是將固

將固將固

將固有的

有的有的

有的「

「「

「刮垢磨光

刮垢磨光刮垢磨光

刮垢磨光」。

」。」。

」。

佛法,祇可說發見,不像世間學術的能有所發明。因為佛已圓滿證得一切諸法的實相,唯佛是創

覺的唯一大師;佛

佛佛

佛弟子

弟子弟子

弟子只是依之

只是依之只是依之

只是依之奉

奉奉

奉行

行行

行,

,,

,溫故知

溫故知溫故知

溫故知新而

新而新而

新而已

已已

已。

。。

(3)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a7:

我對印度佛教的論究,想理解佛法的實義與方便

佛法的實義與方便佛法的實義與方便

佛法的實義與方便,

,,

,而

而而

而縮短

縮短縮短

縮短佛法與現實佛教

佛法與現實佛教佛法與現實佛教

佛法與現實佛教間

間間

間的

的的

的距離

距離距離

距離。

。。

方便,是不能沒有的;方便適應,才能有利於佛法的弘布。然

然然

然方便

方便方便

方便過

過過

過時而不

時而不時而不

時而不再

再再

再適應的

適應的適應的

適應的,

,,

,應有

應有應有

應有「

「「

「正

正正

直捨

直捨直捨

直捨方便

方便方便

方便」

」」

」的

的的

的精神

精神精神

精神,

,,

,闡揚

闡揚闡揚

闡揚佛法真義

佛法真義佛法真義

佛法真義,

,,

,應

應應

應用

用用

用有利人

有利人有利人

有利人間

間間

間,

,,

,淨

淨淨

淨化人

化人化人

化人間

間間

間的方便

的方便的方便

的方便。

。。

希望誠信佛法的讀者,從印度佛教思想的流

從印度佛教思想的流從印度佛教思想的流

從印度佛教思想的流變

變變

變中

中中

中,

,,

,能時時

能時時能時時

能時時回顧

回顧回顧

回顧,

,,

,不

不不

不忘

忘忘

忘正法

正法正法

正法,

,,

,為正法而懷

為正法而懷為正法而懷

為正法而懷念

念念

念人

人人

人間

間間

間的

的的

佛陀

佛陀佛陀

佛陀!

!!

(4)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五冊》p.89 ~ p.91:

巴利

巴利巴利

巴利語

語語

語三

三三

三藏

藏藏

藏的

的的

的譯

譯譯

譯為

為為

為華

華華

華文

文文

文,

,,

,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擴大華文佛教的內容:…〔中略〕…

二二

二、

、、

、從

從從

從比較

比較比較

比較研究而正

研究而正研究而正

研究而正確

確確

確理解

理解理解

理解「

「「

「佛法

佛法佛法

佛法」:

」:」:

」:…〔中略〕…

三三

三、

、、

、探

探探

探求

求求

求「

「「

「佛法

佛法佛法

佛法」

」」

」與

與與

與「

「「

「大乘佛法

大乘佛法大乘佛法

大乘佛法」

」」

」間

間間

間的通道

的通道的通道

的通道:

::

:佛法本來是一味的,因根機、傳承等而有不同

的開展。我國以「大乘佛法」為主,一向以巴利語三藏等「佛法」為小乘。然

然然

然深一

深一深一

深一層探

層探層探

層探究

究究

究,

,,

,大乘

大乘大乘

大乘

甚甚

甚深義

深義深義

深義,

,,

,本於

本於本於

本於「

「「

「雜

雜雜

雜阿含

阿含阿含

阿含」

」」

」──

────

──「

「「

「相應部

相應部相應部

相應部」

」」

」等

等等

等四

四四

四部阿含

部阿含部阿含

部阿含;

;;

;而十方

而十方而十方

而十方世界

世界世界

世界有佛

有佛有佛

有佛,

,,

,菩薩

菩薩菩薩

菩薩波羅蜜

波羅蜜波羅蜜

波羅蜜多廣大行

多廣大行多廣大行

多廣大行,

,,

是從

是從是從

是從「

「「

「小部

小部小部

小部」

」」

」──

────

──「

「「

「雜藏

雜藏雜藏

雜藏」

」」

」中來的

中來的中來的

中來的。

。。

。我國佛教界,應依巴利語三藏的華譯本,探求「佛法」與「大

Page 7: 佛法概論 《佛法概論佛法概論》 》》》11 《《《佛法概論《佛法概論佛法概論》 》》》1 自序自自序序自序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a1

《佛法概論》

自序

7

((

(四

四四

四)

))

本本

本論

論論

論「

「「

「改

改改

改題

題題

題的意趣

的意趣的意趣

的意趣」

」」

為了避免一般的──以阿含經為小乘的誤解,所以改題為《佛法概論》。

三三

三、

、、

佛法的

佛法的佛法的

佛法的根

根根

根本立場

本立場本立場

本立場(

((

(讀

讀讀

讀者應有的見

者應有的見者應有的見

者應有的見地

地地

地)

))

((

(一

一一

一)

))

佛法的本質

佛法的本質佛法的本質

佛法的本質

佛法,是理智的德行的宗教理智的德行的宗教理智的德行的宗教理智的德行的宗教,,,,是以身心的篤行為主以身心的篤行為主以身心的篤行為主以身心的篤行為主,,,,而達到深奧與究竟的而達到深奧與究竟的而達到深奧與究竟的而達到深奧與究竟的。。。。14

((

(二

二二

二)

))

佛法與佛學

佛法與佛學佛法與佛學

佛法與佛學

乘佛法」的通道,互

互互

互相尊重

相尊重相尊重

相尊重,

,,

,現在佛教

現在佛教現在佛教

現在佛教已進

已進已進

已進入

入入

入世界

世界世界

世界性的時代了

性的時代了性的時代了

性的時代了!

!!

14(1)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7 ~ p.10:

學者所歸

歸歸

歸依的法

依的法依的法

依的法,

,,

,可分為三類:一、真諦法;二、中道法;三、解脫法。其中根

根根

根本又中心的

本又中心的本又中心的

本又中心的,

,,

,是

是是

中道的

中道的中道的

中道的德

德德

德行

行行

行,

,,

,是善

是善是善

是善。

。。

。…〔中略〕…中道的

中道的中道的

中道的德

德德

德行

行行

行,

,,

,是達

是達是達

是達磨

磨磨

磨的

的的

的第

第第

第一義

一義一義

一義。

。。

…〔中略〕…

…〔中略〕…中道

中道中道

中道統

統統

統一了真諦與解

一了真諦與解一了真諦與解

一了真諦與解脫

脫脫

脫,

,,

,顯出釋尊正

顯出釋尊正顯出釋尊正

顯出釋尊正覺

覺覺

覺的達

的達的達

的達磨

磨磨

磨的

的的

的全貌

全貌全貌

全貌。

。。

(2)印順導師《以佛法研究佛法》p.105:

「「

「法

法法

法」

」」

」是釋尊

是釋尊是釋尊

是釋尊自覺自證

自覺自證自覺自證

自覺自證而為眾生

而為眾生而為眾生

而為眾生宣

宣宣

宣說開示的

說開示的說開示的

說開示的。

。。

。自覺自證的法,一向稱為「甚深極甚深,難通

達極難通達」。為眾生作契理契機的宣說,實在並不容易!從佛的開示

從佛的開示從佛的開示

從佛的開示看

看看

看來

來來

來,

,,

,佛是

佛是佛是

佛是以

以以

以聖道為中心而

聖道為中心而聖道為中心而

聖道為中心而

方便開示的

方便開示的方便開示的

方便開示的。

。。

。聖道是能

聖道是能聖道是能

聖道是能證

證證

證能得的道

能得的道能得的道

能得的道,

,,

,以

以以

以聖道為法

聖道為法聖道為法

聖道為法,

,,

,主要是

主要是主要是

主要是八

八八

八正道

正道正道

正道。

。。

(3)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233 ~ p.234:

佛法,傳說八萬四千法門,在這無量法門中,到底佛法的心要是什麼?也就是佛法之所以為

佛法的是什麼?依原始結集的聖

依原始結集的聖依原始結集的聖

依原始結集的聖典

典典

典來說

來說來說

來說,

,,

,佛法的心要就是

佛法的心要就是佛法的心要就是

佛法的心要就是「

「「

「法

法法

法」。

」。」。

」。釋尊

釋尊釋尊

釋尊自覺自證

自覺自證自覺自證

自覺自證而解

而解而解

而解脫

脫脫

脫的

的的

的,

,,

,是法

是法是法

是法;

;;

以以

以悲願方便而為眾生

悲願方便而為眾生悲願方便而為眾生

悲願方便而為眾生宣

宣宣

宣說開示的

說開示的說開示的

說開示的,

,,

,也稱

也稱也稱

也稱為

為為

為「

「「

「法

法法

法」。「

」。「」。「

」。「法

法法

法」

」」

」──

────

──達

達達

達磨

磨磨

磨是眾生的

是眾生的是眾生的

是眾生的歸

歸歸

歸依

依依

依處

處處

處,

,,

,是佛引

是佛引是佛引

是佛引導

導導

導人

人人

人類

類類

趣趣

趣向

向向

向的理想與

的理想與的理想與

的理想與目標

目標目標

目標。

。。

自覺自證的內容,不是一般所能說明的、思辯的,而要從實行中去體現的。為了化

為了化為了化

為了化導

導導

導眾生

眾生眾生

眾生,

,,

,不能

不能不能

不能

沒有名

沒有名沒有名

沒有名字

字字

字,

,,

,釋尊就

釋尊就釋尊就

釋尊就用

用用

用印度

印度印度

印度固

固固

固有的

有的有的

有的術語

術語術語

術語──

────

──達

達達

達磨

磨磨

磨來代表

來代表來代表

來代表。

。。

。從釋尊的開示

從釋尊的開示從釋尊的開示

從釋尊的開示安

安安

安立來

立來立來

立來看

看看

看,「

,「,「

,「法

法法

法」

」」

」是

是是

是以

以以

以聖道為

聖道為聖道為

聖道為

中心而顯示出來的

中心而顯示出來的中心而顯示出來的

中心而顯示出來的。

。。

。聖道是能證能得的道,主要是八正道,…〔中略〕…

依聖道的修

依聖道的修依聖道的修

依聖道的修習

習習

習成就

成就成就

成就,

,,

,一定能體現

一定能體現一定能體現

一定能體現甚

甚甚

甚深的解

深的解深的解

深的解脫

脫脫

脫。

。。

。表示這一意義,如『雜阿含經』卷一二舉譬喻(大

正二‧八0下──八一上)說:

「我時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徑,古仙人道跡。古仙人從此跡去,我今隨去。譬

如有人遊於曠野,披荒覓路,忽遇故道,古人行處,彼則隨行。漸漸前進,見故城邑,古

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木清淨。彼作是念:我今當往,白王令知。……王即往彼,止住其

中,豐樂安隱,人民熾盛」。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徑,古仙人跡,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謂八聖道。…… 我

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跡;……行、行集、行滅、行滅道

跡。我於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為……在家出家,彼諸四眾,聞法正向信樂知法善,

梵行增廣,多所饒益,開示顯發」(36.002)。

依依

依古

古古

古道而發見

道而發見道而發見

道而發見古王宮殿

古王宮殿古王宮殿

古王宮殿的

的的

的譬喻

譬喻譬喻

譬喻,

,,

,足以

足以足以

足以說明

說明說明

說明「

「「

「法

法法

法」

」」

」是

是是

是以

以以

以聖道為中心而實現

聖道為中心而實現聖道為中心而實現

聖道為中心而實現(

((

(發見

發見發見

發見)

))

)出來的

出來的出來的

出來的。

。。

。聖

聖聖

道的

道的道的

道的先導

先導先導

先導者

者者

者,

,,

,是正見

是正見是正見

是正見,

,,

,也

也也

也就是慧

就是慧就是慧

就是慧(36.003),如經上說:「如是五根,慧為其首,以攝持故」(36.004)。

「於如是諸覺分中,慧根最勝」(36.005)。慧

慧慧

慧──

────

──正見在

正見在正見在

正見在聖道中

聖道中聖道中

聖道中,

,,

,如

如如

如堂閣

堂閣堂閣

堂閣的

的的

的棟柱

棟柱棟柱

棟柱一樣

一樣一樣

一樣,

,,

,是一切道

是一切道是一切道

是一切道品

品品

的的

的支柱

支柱支柱

支柱。

。。

。『故王都譬喻經』所說,正見所見的

正見所見的正見所見的

正見所見的,

,,

,是

是是

是四

四四

四諦與緣起的

諦與緣起的諦與緣起的

諦與緣起的綜合

綜合綜合

綜合說

說說

說。

。。

。一般說,緣起是先後的,

聖諦是並列的,其實意義相通。…〔下略〕…

(4)印順導師《以佛法研究佛法》p.129:

「一切法」,是一般的,世俗的,一般認識到的一切。自從部派佛教,特別是上座系,著重於

一切法的論究以來,雖對現實的身心,有深切的研究,良好的成果。但過分傾向一切法的分別,

不不

不免忽略

免忽略免忽略

免忽略了佛所

了佛所了佛所

了佛所自

自自

自說的

說的說的

說的,

,,

,以

以以

以聖道為中心的現

聖道為中心的現聖道為中心的現

聖道為中心的現證

證證

證法

法法

法。

。。

(初期)大乘法的興起,就是針對這種偏向,而

而而

而以

以以

以菩薩

菩薩菩薩

菩薩般若

般若般若

般若,

,,

,如來

如來如來

如來知

知知

知見為本

見為本見為本

見為本,

,,

,復

復復

復活了佛陀時代

活了佛陀時代活了佛陀時代

活了佛陀時代,

,,

聖道實踐的正法

聖道實踐的正法聖道實踐的正法

聖道實踐的正法。

。。

Page 8: 佛法概論 《佛法概論佛法概論》 》》》11 《《《佛法概論《佛法概論佛法概論》 》》》1 自序自自序序自序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a1

《佛法概論》

自序

8

從來都稱為佛法佛法佛法佛法,,,,近代才有稱為佛學佛學佛學佛學的。15

佛法流行於人間佛法流行於人間佛法流行於人間佛法流行於人間,,,,可能作為有條理可能作為有條理可能作為有條理可能作為有條理,,,,有系統的說明有系統的說明有系統的說明有系統的說明,,,,使他學術化使他學術化使他學術化使他學術化;;;;但但但但〔

〔〔

〔1〕〕〕〕佛法的本質本質本質本質,,,,

決非抽象的概念而已決非抽象的概念而已決非抽象的概念而已決非抽象的概念而已,,,,決不以說明為目的決不以說明為目的決不以說明為目的決不以說明為目的。。。。〔

〔〔

〔2〕〕〕〕佛法的「「「「正解正解正解正解」,」,」,」,也決非離開也決非離開也決非離開也決非離開「「「「信信信信」「」「」「」「戒戒戒戒」」」」

而可以成就的而可以成就的而可以成就的而可以成就的。。。。16

「「「「法法法法」」」」為佛法的根本問題佛法的根本問題佛法的根本問題佛法的根本問題,,,,信解行證信解行證信解行證信解行證,,,,不外乎不外乎不外乎不外乎學佛者傾向於法學佛者傾向於法學佛者傾向於法學佛者傾向於法,,,,體現於法的實踐體現於法的實踐體現於法的實踐體現於法的實踐。。。。17

((

(三

三三

三)

))

本本

本論

論論

論「

「「

「立名的意趣

立名的意趣立名的意趣

立名的意趣」

」」

所以本論雖是說明的本論雖是說明的本論雖是說明的本論雖是說明的,,,,可說是佛法而學可說是佛法而學可說是佛法而學可說是佛法而學的的的的,,,,18

但仍舊稱為佛法概論但仍舊稱為佛法概論但仍舊稱為佛法概論但仍舊稱為佛法概論,,,,保持這佛法的根本立場保持這佛法的根本立場保持這佛法的根本立場保持這佛法的根本立場。。。。

四四

四、

、、

導師

導師導師

導師對

對對

對讀

讀讀

讀者的期

者的期者的期

者的期許

許許

我願意讀者,本著這樣的見地去讀他!

五五

五、

、、

附附

附言

言言

言誌謝

誌謝誌謝

誌謝

舊稿積壓了四、五年,由於廈島講學因緣,才續寫完成,得以印行流通。這一切,

都得到學友妙欽法師的助力,特附此誌謝!

民國三十八年八月二十一日,校畢序。

附錄

附錄附錄

附錄一

一一

一:

::

:關

關關

關於

於於

於「

「「

「俗化

俗化俗化

俗化與

與與

與天

天天

天化

化化

化」

」」

(1)印順導師《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a1 ~ p.a2:

現在來看這部《印度之佛教》──二十五年前的舊作,當然是不會滿意的!然一些根本的信

15

關於「佛法與佛學」,參見附錄四。

16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四冊》p.278 ~ p.279:

在佛法中,淨

淨淨

淨信是入佛之

信是入佛之信是入佛之

信是入佛之門

門門

門,

,,

,戒

戒戒

戒善是學佛之

善是學佛之善是學佛之

善是學佛之基

基基

基,

,,

,更

更更

更深一

深一深一

深一步

步步

步的定慧修

的定慧修的定慧修

的定慧修證

證證

證,

,,

,是不能

是不能是不能

是不能離

離離

離信

信信

信戒

戒戒

戒而有所成就

而有所成就而有所成就

而有所成就

的的

的。

。。

〔〔

〔1〕〕〕〕經上說:「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歡悅,因歡悅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樂,因

樂便得定」。依戒修定,是合理的向上進修,如順水行舟,容易到達。修定的先要「離(五)欲及

惡不善法」,也就是這個意義。有些修習禪定的,為了身體健康,為了神秘感受 ……,不離欲染,

不斷惡法,多在氣息、身體上專注觀想,即使一心相續,能夠不流於邪定,落入魔王眷屬,已經

難得了,這不是佛法所要修的(有漏或無漏的)淨定。

〔〔

〔2〕〕〕〕說到慧悟,龍樹說:「信戒無基,憶想取

一空,是為邪空」。平等空性的體悟,豈是無信、無戒者所能成就的!信與

信與信與

信與戒

戒戒

戒,

,,

,人人都在說

人人都在說人人都在說

人人都在說,

,,

,而

而而

而其

其其

實實

實並

並並

並不如一

不如一不如一

不如一般

般般

般所想

所想所想

所想像

像像

像的

的的

的,

,,

,這所

這所這所

這所以

以以

以佛法不能普

佛法不能普佛法不能普

佛法不能普遍

遍遍

遍應

應應

應用

用用

用於日

於日於日

於日常

常常

常生活了

生活了生活了

生活了!

!!

17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7 ~ p.10:

學者所歸

歸歸

歸依的法

依的法依的法

依的法,

,,

,可分為三類:一、真諦法;二、中道法;三、解脫法。其中根

根根

根本又中心的

本又中心的本又中心的

本又中心的,

,,

,是中道

是中道是中道

是中道

的的

的德

德德

德行

行行

行,

,,

,是善

是善是善

是善。

。。

。…〔中略〕…中道的

中道的中道的

中道的德

德德

德行

行行

行,

,,

,是達

是達是達

是達磨

磨磨

磨的

的的

的第

第第

第一義

一義一義

一義。

。。

…〔中略〕…

…〔中略〕…中道

中道中道

中道統

統統

統一了真諦與解

一了真諦與解一了真諦與解

一了真諦與解脫

脫脫

脫,

,,

,顯出釋尊正

顯出釋尊正顯出釋尊正

顯出釋尊正覺

覺覺

覺的達

的達的達

的達磨

磨磨

磨的

的的

的全貌

全貌全貌

全貌。

。。

18 印順導師《無諍之辯》p.202 ~ p.204:

佛學只是佛法之學

佛學只是佛法之學佛學只是佛法之學

佛學只是佛法之學。

。。

。佛教之學

佛教之學佛教之學

佛教之學,

,,

,古代可以沒有這一名稱,但決不能沒有這一事實。…〔中略〕…

…〔中略〕…

…〔中略〕…佛法只是

佛法只是佛法只是

佛法只是「

「「

「覺

覺覺

覺海

海海

海心

心心

心源

源源

源」

」」

」那

那那

那個事

個事個事

個事實

實實

實,

,,

,這是圓滿的,沒有進化的、發展的。如

如如

如遺忘

遺忘遺忘

遺忘這

這這

這個

個個

個,

,,

而專在名相

而專在名相而專在名相

而專在名相陳跡

陳跡陳跡

陳跡中

中中

中,

,,

,以為佛法如何如何,談發展,談進化,這是從

這是從這是從

這是從根

根根

根本上否定了佛法

本上否定了佛法本上否定了佛法

本上否定了佛法,

,,

,那還

那還那還

那還有

有有

有什麼

什麼什麼

什麼佛

佛佛

學學

學呢

呢呢

呢?

??

?…〔下略〕…

Page 9: 佛法概論 《佛法概論佛法概論》 》》》11 《《《佛法概論《佛法概論佛法概論》 》》》1 自序自自序序自序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a1

《佛法概論》

自序

9

念與看法,到現在還沒有什麼改變。

這些根本的信念與看法,對於我的作品,應該是最重要的!假如這是大體正確的,那敘述與論斷,

即使錯誤百出,仍不掩失其光采。否則,正確的敘述,也不外乎展轉傳抄而已。我的根本信念與

看法,主要的有:

ⅠⅠⅠ

Ⅰ佛法是宗教

佛法是宗教佛法是宗教

佛法是宗教。

。。

佛法是不共於佛法是不共於佛法是不共於

佛法是不共於神

神神

神教的宗教

教的宗教教的宗教

教的宗教。

。。

。如作為一

如作為一如作為一

如作為一般

般般

般文化

文化文化

文化,

,,

,或

或或

或一

一一

一般神

般神般神

般神教去研究

教去研究教去研究

教去研究,

,,

,是不

是不是不

是不會

會會

會正

正正

正確

確確

確理解的

理解的理解的

理解的。

。。

。俗化

俗化俗化

俗化

與與

與神

神神

神化

化化

化,

,,

,不

不不

不會導

會導會導

會導致

致致

致佛法的

佛法的佛法的

佛法的昌

昌昌

昌明

明明

明。

。。

中國佛教,一般專重死與鬼,太虛大師特提示「人生佛教」以為對治。然佛法以人為本,也

不應天化、神化。不是鬼教,不是神教,非鬼化非(天)神化的人間佛教,才能闡明佛法的真意

義。

…〔下略〕…

(2)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五冊》p.35 ~ p.37:

五、過了四年多的衰病生活,等到身體健朗些,想到了色身的浮脆,如夕陽晚霞一樣,不敢

再作遠大計劃。只能將

將將

將佛教

佛教佛教

佛教史

史史

史上的重要

上的重要上的重要

上的重要問

問問

問題

題題

題,

,,

,就是

就是就是

就是「

「「

「佛法

佛法佛法

佛法」

」」

」在

在在

在怎

怎怎

怎樣的情

樣的情樣的情

樣的情形

形形

形下

下下

下,

,,

,發

發發

發展

展展

展演

演演

演進

進進

進而成為

而成為而成為

而成為「

「「

「大

大大

乘佛法

乘佛法乘佛法

乘佛法」,

」,」,

」,研考而敘述一下。經五年的時間,寫成『

『『

『初

初初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

期大乘佛教之起期大乘佛教之起

期大乘佛教之起源

源源

源與開

與開與開

與開展

展展

展』。

』。』。

』。

「大乘佛法」的興起,決不是單純問題,也不是少數人的事,是佛教發展中的共同傾向。「

「「

「主要

主要主要

主要動

動動

力力

力,

,,

,是佛

是佛是佛

是佛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後

後後

後,

,,

,佛

佛佛

佛弟子

弟子弟子

弟子對佛的

對佛的對佛的

對佛的永恆

永恆永恆

永恆懷

懷懷

懷念

念念

念」。

」。」。

」。所

所所

所以

以以

以大乘法

大乘法大乘法

大乘法充

充充

充滿

滿滿

滿了信

了信了信

了信仰

仰仰

仰與理想的

與理想的與理想的

與理想的特

特特

特性

性性

性;

;;

;怎

怎怎

怎樣的

樣的樣的

樣的念

念念

念佛

佛佛

佛,

,,

見佛

見佛見佛

見佛,

,,

,是大乘經的

是大乘經的是大乘經的

是大乘經的特

特特

特有內容

有內容有內容

有內容。

。。

在佛教界,重信願的,重慈悲的,重智慧的,多方面流傳出來,都傾向於求成佛道,而確信為「是

佛所說」的。對於「般若法門」,「淨土法門」,「文殊法門」,「華嚴法門」,其他如「鬼國與龍宮」,

「法華與寶積」等,都分別的廣為論究。

與文殊師利有關的教典,「但依勝義」;貪瞋癡即是道(煩惱即菩提);天

天天

天(

((

(神

神神

神)

))

)在文

在文在文

在文殊

殊殊

殊法

法法

法門

門門

門的重要

的重要的重要

的重要

性性

性,

,,

,意

意意

意味

味味

味到

到到

到「

「「

「大乘佛法

大乘佛法大乘佛法

大乘佛法」

」」

」中

中中

中,

,,

,有

有有

有適應印度教而引起

適應印度教而引起適應印度教而引起

適應印度教而引起天

天天

天化

化化

化、

、、

、俗化的

俗化的俗化的

俗化的傾

傾傾

傾向

向向

向。

。。

夜叉(鬼)菩薩,龍王(畜生)菩薩,緊那羅王菩薩──鬼

鬼鬼

鬼國

國國

國與龍

與龍與龍

與龍宮

宮宮

宮的菩薩化

的菩薩化的菩薩化

的菩薩化,

,,

,是大乘經的

是大乘經的是大乘經的

是大乘經的特

特特

特色

色色

色。

。。

不過這些鬼、畜天菩薩,在

在在

在初

初初

初期大乘經中

期大乘經中期大乘經中

期大乘經中,

,,

,都表現為人的

都表現為人的都表現為人的

都表現為人的形

形形

形象

象象

象,

,,

,所說的是一

所說的是一所說的是一

所說的是一般

般般

般大乘法

大乘法大乘法

大乘法。

。。

。還沒有演

進到表現為鬼、畜天的形象,以鬼、畜天的行為,作為人們歸敬與修學的模範。

「大乘佛法」有新的宗教特性,所以立「宗教意識之新適應」一章,在新出現的佛、菩薩與淨土

外,還論到「神秘力護持的仰信」。如「音聲的神秘力」,「契經的神秘化」,「神力加護」,這都是

這都是這都是

這都是

早就

早就早就

早就孕育

孕育孕育

孕育於部

於部於部

於部派

派派

派佛教

佛教佛教

佛教(

((

(更

更更

更早是

早是早是

早是世間

世間世間

世間悉檀

悉檀悉檀

悉檀的

的的

的『

『『

『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

』),』),

』),到大乘

到大乘到大乘

到大乘時代而

時代而時代而

時代而強

強強

強化起來

化起來化起來

化起來。

。。

方便的適應

方便的適應方便的適應

方便的適應,

,,

,是不可能沒有的

是不可能沒有的是不可能沒有的

是不可能沒有的,

,,

,但如

但如但如

但如過

過過

過分重

分重分重

分重視

視視

視佛法的通俗化

佛法的通俗化佛法的通俗化

佛法的通俗化,

,,

,方便與真實不分

方便與真實不分方便與真實不分

方便與真實不分,

,,

,偏重方便

偏重方便偏重方便

偏重方便,

,,

,那

那那

那方

方方

便就要

便就要便就要

便就要轉

轉轉

轉化為佛法的障礙了

化為佛法的障礙了化為佛法的障礙了

化為佛法的障礙了!

!!

!這是

這是這是

這是我

我我

我修學佛法

修學佛法修學佛法

修學佛法以

以以

以來

來來

來,

,,

,面對現實佛教

面對現實佛教面對現實佛教

面對現實佛教,

,,

,而一

而一而一

而一向

向向

向注

注注

注目

目目

目的

的的

的問

問問

問題

題題

題。

。。

(3)印順導師《佛在人間》p.72 ~ p.73: 〔

〔〔

〔1〕〕〕〕雖然菩薩道的發展,由於適應一

適應一適應一

適應一般

般般

般的

的的

的民

民民

民間

間間

間而通俗化

而通俗化而通俗化

而通俗化,

,,

,攝

攝攝

攝受

受受

受一分

一分一分

一分祭祀

祭祀祭祀

祭祀、

、、

、咒

咒咒

咒術

術術

術、

、、

、苦

苦苦

苦行的

行的行的

行的天

天天

天行

行行

行,

,,

,或加

或加或加

或加

上上

上隱遁

隱遁隱遁

隱遁、

、、

、瑜伽

瑜伽瑜伽

瑜伽,

,,

,發

發發

發展

展展

展為後期佛教的依

為後期佛教的依為後期佛教的依

為後期佛教的依天

天天

天乘行果而

乘行果而乘行果而

乘行果而向

向向

向佛道

佛道佛道

佛道。

。。

〔〔

〔2〕〕〕〕但大乘初起的真義,確是為了適應人

適應人適應人

適應人

類類

類,

,,

,著重人行

著重人行著重人行

著重人行,

,,

,發

發發

發展

展展

展為不礙人

為不礙人為不礙人

為不礙人間

間間

間正行的解

正行的解正行的解

正行的解脫

脫脫

脫。

。。

佛法是怎樣的重在人間!對於天法,佛又是怎樣的淨化他。佛法特色的聲聞行與菩薩行,雖一攝

人行的根機,一攝天行的根機;而佛化了的人行

佛化了的人行佛化了的人行

佛化了的人行、

、、

、天

天天

天行

行行

行,

,,

,都不是一

都不是一都不是一

都不是一般神

般神般神

般神教

教教

教那

那那

那樣

樣樣

樣。

。。

。施

施施

施、

、、

、戒

戒戒

戒、

、、

、禪

禪禪

禪、

、、

、慧

慧慧

慧,

,,

都不

都不都不

都不離

離離

離於人

於人於人

於人類

類類

類的道

的道的道

的道德

德德

德,

,,

,淨

淨淨

淨化

化化

化身

身身

身心的體

心的體心的體

心的體驗

驗驗

驗。

。。

從佛出人

從佛出人從佛出人

從佛出人間

間間

間的意境中

的意境中的意境中

的意境中,

,,

,一重人

一重人一重人

一重人間

間間

間,

,,

,一重佛道

一重佛道一重佛道

一重佛道。

。。

。這我們稱為人間佛教的,不是神教者的人間行,也

不是佛法中的人乘行,是

是是

是以

以以

以人

人人

人間

間間

間正行而

正行而正行而

正行而直

直直

直達菩薩道

達菩薩道達菩薩道

達菩薩道,

,,

,行菩薩而不礙人

行菩薩而不礙人行菩薩而不礙人

行菩薩而不礙人間

間間

間正行的佛教

正行的佛教正行的佛教

正行的佛教。

。。

。從來所說的

即世間而出世,出世而不礙世間,今即稱為即人而成佛

即人而成佛即人而成佛

即人而成佛,

,,

,成佛而不礙為人

成佛而不礙為人成佛而不礙為人

成佛而不礙為人。

。。

。成佛

成佛成佛

成佛,

,,

,即人的人性的

即人的人性的即人的人性的

即人的人性的

淨淨

淨化與

化與化與

化與進展

進展進展

進展,

,,

,即人

即人即人

即人格

格格

格的最高完成

的最高完成的最高完成

的最高完成。

。。

必須確定人間佛教決非同於世間的慈善事業,是從究

從究從究

從究竟

竟竟

竟的佛乘中

的佛乘中的佛乘中

的佛乘中,

,,

,來

來來

來看我們

看我們看我們

看我們人

人人

人類

類類

類,

,,

,應

應應

應怎

怎怎

怎樣的從人

樣的從人樣的從人

樣的從人

而而

而向

向向

向於佛道

於佛道於佛道

於佛道。

。。

(4)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二冊》p. 117 ~ p.119:

以法為中心的般若法門,自修與利他,採取了這樣的方便

這樣的方便這樣的方便

這樣的方便:

::

:甚

甚甚

甚深而又通俗化

深而又通俗化深而又通俗化

深而又通俗化,

,,

,通俗而又方便的引

通俗而又方便的引通俗而又方便的引

通俗而又方便的引

入深義的修

入深義的修入深義的修

入深義的修證

證證

證。

。。

。在法的學習,法的流通上,有著不同於初期「佛法」的內容。

…〔中略〕…讀、誦等方便,經中所說的,或多或少,後起的『無上依經』,總合為持經的十種

十種十種

十種

Page 10: 佛法概論 《佛法概論佛法概論》 》》》11 《《《佛法概論《佛法概論佛法概論》 》》》1 自序自自序序自序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a1

《佛法概論》

自序

10

法法

法(

((

(行

行行

行),

),),

),如說

如說如說

如說:「

:「:「

:「一者

一者一者

一者、

、、

、書

書書

書寫

寫寫

寫,

,,

,二者

二者二者

二者、

、、

、供養

供養供養

供養,

,,

,三者

三者三者

三者、

、、

、傳流

傳流傳流

傳流[施施施

施他

他他

他],,,

,四

四四

四者

者者

者、

、、

、諦

諦諦

諦聽

聽聽

聽,

,,

,五者

五者五者

五者、

、、

、自讀

自讀自讀

自讀,

,,

,六

六六

六者

者者

者、

、、

憶持

憶持憶持

憶持,

,,

,七者

七者七者

七者、

、、

、廣說

廣說廣說

廣說,

,,

,八

八八

八者

者者

者、

、、

、自誦

自誦自誦

自誦,

,,

,九

九九

九者

者者

者、

、、

、思

思思

思惟

惟惟

惟,

,,

,十者

十者十者

十者、

、、

、修行

修行修行

修行」

」」

」(12.010)。

(5)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三冊》p.174:

〔〔

〔1〕〕〕〕『華嚴經』所說,一切眾生心相續中,具足

具足具足

具足如來

如來如來

如來智

智智

智慧

慧慧

慧,

,,

,是

是是

是重於

重於重於

重於「

「「

「心

心心

心」

」」

」的

的的

的。

。。

〔〔

〔2〕〕〕〕『如來藏經』

等所說,眾生身中,有

有有

有智

智智

智慧

慧慧

慧、

、、

、色

色色

色相

相相

相端嚴

端嚴端嚴

端嚴的如來

的如來的如來

的如來,

,,

,是

是是

是(

((

(通俗化

通俗化通俗化

通俗化)

))

)重於

重於重於

重於(

((

(如來

如來如來

如來)

))

)我

我我

我的

的的

的。

。。

二說雖小有差別,而都表示了真常本有。『如來藏經』等傳出的如來藏說,與心性本淨──自性清

淨心說合流了,…〔下略〕…

(6)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A4:

〈談入世與佛學〉,想喚起佛教徒的自覺,不要一

不要一不要一

不要一直

直直

直滑

滑滑

滑向世

向世向世

向世俗中去

俗中去俗中去

俗中去。

。。

附錄

附錄附錄

附錄二

二二

二:

::

:關

關關

關於

於於

於「

「「

「初

初初

初期佛法的時代適應性

期佛法的時代適應性期佛法的時代適應性

期佛法的時代適應性,

,,

,不能

不能不能

不能充

充充

充分表達釋尊的真諦

分表達釋尊的真諦分表達釋尊的真諦

分表達釋尊的真諦」

」」

(1)印順導師《佛在人間》p.2 ~ p.3:

釋尊體悟的人生真諦

釋尊體悟的人生真諦釋尊體悟的人生真諦

釋尊體悟的人生真諦,

,,

,與實踐的軌則

與實踐的軌則與實踐的軌則

與實踐的軌則──

────

──道

道道

道,

,,

,在祭祀生天與苦行解脫的印度時代思潮中,顯然是

格格不入。釋尊曾慨歎的說:「我法甚深妙,無信云何解」?「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

在在

在「

「「

「五十七日

五十七日五十七日

五十七日」

」」

」的長期思考中

的長期思考中的長期思考中

的長期思考中,

,,

,度著獨善的生活

度著獨善的生活度著獨善的生活

度著獨善的生活。

。。

。最後

最後最後

最後,

,,

,決定創設一種適應時代文明

決定創設一種適應時代文明決定創設一種適應時代文明

決定創設一種適應時代文明,

,,

,深入而淺

深入而淺深入而淺

深入而淺

出的宗教

出的宗教出的宗教

出的宗教。

。。

。但不單是適應

但不單是適應但不單是適應

但不單是適應,

,,

,在這適應淺化的裡面

在這適應淺化的裡面在這適應淺化的裡面

在這適應淺化的裡面,

,,

,顯示出釋尊的本懷

顯示出釋尊的本懷顯示出釋尊的本懷

顯示出釋尊的本懷。

。。

在波羅奈的施鹿林,開始為五比丘說法,推動了不共

不共不共

不共世

世世

世俗的

俗的俗的

俗的四

四四

四諦法

諦法諦法

諦法輪

輪輪

輪。

。。

。法

法法

法輪

輪輪

輪的

的的

的精

精精

精要

要要

要,

,,

,正

正正

正像

像像

像阿說示

阿說示阿說示

阿說示

說的

說的說的

說的:「

:「:「

:「諸

諸諸

諸法從緣

法從緣法從緣

法從緣起

起起

起,

,,

,是法說緣生

是法說緣生是法說緣生

是法說緣生,

,,

,諸

諸諸

諸法緣

法緣法緣

法緣及盡

及盡及盡

及盡,

,,

,吾

吾吾

吾佛大

佛大佛大

佛大師

師師

師說

說說

說」。

」。」。

」。

(2)印順導師《華雨香雲》p.245 ~ p.247:

釋尊住世時的佛教,我也承認比較上接近巴利文系的佛教。…〔中略〕…

巴利文系的佛教者

巴利文系的佛教者巴利文系的佛教者

巴利文系的佛教者,

,,

,雖自以

雖自以雖自以

雖自以為是理

為是理為是理

為是理智

智智

智的佛教

的佛教的佛教

的佛教,

,,

,說大乘是

說大乘是說大乘是

說大乘是感

感感

感情的佛教

情的佛教情的佛教

情的佛教;

;;

;在

在在

在我看

我看我看

我看來

來來

來,

,,

,他們

他們他們

他們只是依樣

只是依樣只是依樣

只是依樣葫

葫葫

蘆蘆

蘆的

的的

的形式

形式形式

形式崇拜

崇拜崇拜

崇拜。

。。

。他們根

他們根他們根

他們根本的

本的本的

本的缺

缺缺

缺點

點點

點,

,,

,是

是是

是忘

忘忘

忘卻佛教是

卻佛教是卻佛教是

卻佛教是哲

哲哲

哲者宗教之一

者宗教之一者宗教之一

者宗教之一;

;;

;哲

哲哲

哲者宗教應

者宗教應者宗教應

者宗教應怎

怎怎

怎樣去信

樣去信樣去信

樣去信仰

仰仰

仰它

它它

它,

,,

,從來

從來從來

從來

沒有理

沒有理沒有理

沒有理會過

會過會過

會過。

。。

。…〔中略〕…

哲哲

哲人宗教裡所

人宗教裡所人宗教裡所

人宗教裡所包

包包

包含的獨創成分

含的獨創成分含的獨創成分

含的獨創成分,

,,

,是

是是

是他

他他

他的

的的

的特

特特

特質與生

質與生質與生

質與生命

命命

命。

。。

。拿

拿拿

拿佛教的

佛教的佛教的

佛教的術語

術語術語

術語來說

來說來說

來說,

,,

,就是本懷的實教

就是本懷的實教就是本懷的實教

就是本懷的實教。

。。

。那哲

人宗教是否值得人類永久的信仰,就看它獨創的思想,是否偉大,具有超時代的深見與遠見。是

是是

哲哲

哲人宗教的內容

人宗教的內容人宗教的內容

人宗教的內容,

,,

,大概可

大概可大概可

大概可以

以以

以分為

分為分為

分為四類

四類四類

四類:

::

:甲、固有文化無條件的因襲;這是否創教者內心所贊同的,

或者適應時代而暫時容許的,就看它是否與獨創的思想相吻合。乙、多少改造過的舊思想;這假

使作為引入真實本懷的橋樑,那還是屬於方便。丙、受著時代文明的限制,不能盡量倡導本懷的

思想,只能在舊形式中表示新意見。丁、獨創的思想。

凡凡

凡是一

是一是一

是一個

個個

個理

理理

理智

智智

智的信

的信的信

的信仰

仰仰

仰者

者者

者,

,,

,決不是

決不是決不是

決不是愚昧

愚昧愚昧

愚昧的

的的

的形式

形式形式

形式崇拜

崇拜崇拜

崇拜。

。。

。它

它它

它要

要要

要吐棄

吐棄吐棄

吐棄那

那那

那暫

暫暫

暫時容

時容時容

時容許

許許

許的

的的

的因

因因

因襲

襲襲

襲部分

部分部分

部分;

;;

;它

它它

它要

要要

要忽視那

忽視那忽視那

忽視那

適應時代的方便

適應時代的方便適應時代的方便

適應時代的方便;

;;

;它

它它

它不但

不但不但

不但積極

積極積極

積極的

的的

的闡

闡闡

闡發

發發

發那

那那

那獨

獨獨

獨創的真生

創的真生創的真生

創的真生命

命命

命,

,,

,還

還還

還要

要要

要使潛

使潛使潛

使潛在的新意見

在的新意見在的新意見

在的新意見,

,,

,從舊

從舊從舊

從舊形式

形式形式

形式裡解

裡解裡解

裡解放

放放

放出

出出

來來

來。

。。

。真正的理

真正的理真正的理

真正的理智

智智

智信

信信

信仰

仰仰

仰者

者者

者,

,,

,看

看看

看來

來來

來似

似似

似乎比形式

乎比形式乎比形式

乎比形式崇拜

崇拜崇拜

崇拜者

者者

者遠

遠遠

遠離

離離

離了創教者的理解與

了創教者的理解與了創教者的理解與

了創教者的理解與制

制制

制度

度度

度,

,,

,其

其其

其實卻開顯了完成

實卻開顯了完成實卻開顯了完成

實卻開顯了完成

了創教者的本懷

了創教者的本懷了創教者的本懷

了創教者的本懷。

。。

大乘佛教的開展,即顯發了釋尊本懷的佛教。因了時代思想的適應,確乎與原始佛教有相當的不

同。我們

我們我們

我們要

要要

要諒

諒諒

諒解

解解

解它

它它

它,

,,

,要

要要

要把

把把

把吻

吻吻

吻合

合合

合釋尊本懷的佛教

釋尊本懷的佛教釋尊本懷的佛教

釋尊本懷的佛教,

,,

,從適應印度文明的

從適應印度文明的從適應印度文明的

從適應印度文明的形式

形式形式

形式中

中中

中,

,,

,掘

掘掘

掘發出來

發出來發出來

發出來。

。。

。不能只

不能只不能只

不能只看

看看

到大乘佛教中印度教思想的融

到大乘佛教中印度教思想的融到大乘佛教中印度教思想的融

到大乘佛教中印度教思想的融合

合合

合,

,,

,忘

忘忘

忘記

記記

記了原始佛教

了原始佛教了原始佛教

了原始佛教也

也也

也不能

不能不能

不能離

離離

離開印度文明的

開印度文明的開印度文明的

開印度文明的搖籃

搖籃搖籃

搖籃。

。。

我們

我們我們

我們應

應應

應該

該該

該深入釋尊的本懷

深入釋尊的本懷深入釋尊的本懷

深入釋尊的本懷,

,,

,這要從佛教無限錯綜的演變中,從根本佛教的研究中,從身心調柔的

體驗中,才能完成。在這佛教不興則滅的現階段,我們當然不能走上虛玄而神祕的信仰,可也不

應該擺出老牌佛教的姿態,引導信眾走上形式的崇拜。要

要要

要把

把把

把深

深深

深刻

刻刻

刻而正

而正而正

而正確

確確

確的佛教

的佛教的佛教

的佛教,

,,

,積極

積極積極

積極的發

的發的發

的發揚

揚揚

揚起來

起來起來

起來,

,,

讓它

讓它讓它

讓它在這

在這在這

在這病態

病態病態

病態進

進進

進化的

化的化的

化的世界

世界世界

世界,

,,

,完成

完成完成

完成社

社社

社會

會會

會救濟與

救濟與救濟與

救濟與身

身身

身心解

心解心解

心解放

放放

放的

的的

的兩般

兩般兩般

兩般任務

任務任務

任務。

。。

釋尊本懷的佛教是

釋尊本懷的佛教是釋尊本懷的佛教是

釋尊本懷的佛教是什麼

什麼什麼

什麼?

??

?是

是是

是世界

世界世界

世界平

平平

平凡

凡凡

凡的人

的人的人

的人類

類類

類,

,,

,在生

在生在生

在生死

死死

死中發大心

中發大心中發大心

中發大心,

,,

,積

積積

積集悲

集悲集悲

集悲智

智智

智的

的的

的資糧

資糧資糧

資糧,

,,

,遍

遍遍

遍學一切

學一切學一切

學一切,

,,

,不

不不

急急

急急急急

急急求

求求

求證

證證

證「

「「

「直

直直

直入大乘

入大乘入大乘

入大乘」

」」

」的菩薩道

的菩薩道的菩薩道

的菩薩道。

。。

。這不但適應現實人

這不但適應現實人這不但適應現實人

這不但適應現實人間

間間

間的

的的

的需

需需

需要

要要

要,

,,

,還

還還

還是釋尊人

是釋尊人是釋尊人

是釋尊人間

間間

間成佛的本懷

成佛的本懷成佛的本懷

成佛的本懷。

。。

(3)印順導師《以佛法研究佛法》p.165 ~ p.167:

如自稱

自稱自稱

自稱原始的上

原始的上原始的上

原始的上座

座座

座佛教者

佛教者佛教者

佛教者,

,,

,他們以早期的佛教形態為佛說,佛法,而

而而

而抹煞

抹煞抹煞

抹煞以

以以

以後的正

後的正後的正

後的正常

常常

常發

發發

發展

展展

展。

。。

。甚

甚甚

甚至

至至

說說

說:

::

:大

大大

大乘是印度教

乘是印度教乘是印度教

乘是印度教徒

徒徒

徒改

改改

改造

造造

造佛教的成果

佛教的成果佛教的成果

佛教的成果。

。。

我曾與他們開頑笑說:這算什麼?原始的上座佛教,不也充滿外道的氣味嗎?關於這,我想你們

是知道的。

〔〔

〔1〕〕〕〕尼犍子外道以草木為有生命的,釋尊因此而不許壞生。印度人以樹木為鬼神的村落,

因此佛制不得自行砍伐。外道雨季安居,半月半月說戒,佛應當時人的請求,也制為半月誦戒與

安居的制度。當時的外道出家,托缽乞食為生,所以佛教也有這種出家的生活方式。

〔〔

〔2〕〕〕〕從義理說:

Page 11: 佛法概論 《佛法概論佛法概論》 》》》11 《《《佛法概論《佛法概論佛法概論》 》》》1 自序自自序序自序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a1

《佛法概論》

自序

11

生死輪迴,解脫涅槃,業力,這不都是奧義書以來的外道常談嗎?

〔〔

〔3〕〕〕〕從修行的方便說:不淨觀,

數息觀,四禪,八定,三摩地,瑜伽,當時的外道,不都有大同小異的行持嗎!佛稱大雄,得一

切智,外道不也有自稱大雄,自稱得一切智的嗎?過午不食為齋,豈不是印度舊有的習俗嗎?

佛法

佛法佛法

佛法,

,,

,從印度宗教中發

從印度宗教中發從印度宗教中發

從印度宗教中發展

展展

展而完成

而完成而完成

而完成,

,,

,又

又又

又弘

弘弘

弘布

布布

布佛法於印度

佛法於印度佛法於印度

佛法於印度,

,,

,怎

怎怎

怎能不與印度

能不與印度能不與印度

能不與印度外

外外

外道有著深切的

道有著深切的道有著深切的

道有著深切的關

關關

關係

係係

係!

!!

!如說

大乘為外道,怕外道不單是大乘吧!以大乘為非佛說的佛徒,應起來論究這些問題。實則

實則實則

實則,

,,

,佛法

佛法佛法

佛法

與與

與非

非非

非佛法

佛法佛法

佛法,

,,

,應重

應重應重

應重視

視視

視佛陀獨到的正

佛陀獨到的正佛陀獨到的正

佛陀獨到的正覺

覺覺

覺,

,,

,重

重重

重視

視視

視從正

從正從正

從正覺

覺覺

覺流出的佛陀真

流出的佛陀真流出的佛陀真

流出的佛陀真精神

精神精神

精神,

,,

,佛陀三

佛陀三佛陀三

佛陀三業

業業

業大

大大

大用

用用

用的一

的一的一

的一貫

貫貫

貫特

特特

特性

性性

性。

。。

從大乘與學派的佛教,阿含與廣

阿含與廣阿含與廣

阿含與廣律

律律

律等而論究起來

等而論究起來等而論究起來

等而論究起來,

,,

,大乘佛法的

大乘佛法的大乘佛法的

大乘佛法的湧

湧湧

湧現

現現

現,

,,

,實為本著釋尊正

實為本著釋尊正實為本著釋尊正

實為本著釋尊正覺

覺覺

覺內容而作

內容而作內容而作

內容而作

新的適應

新的適應新的適應

新的適應。

。。

〔〔

〔1〕〕〕〕如說:「

「「

「正

正正

正直捨

直捨直捨

直捨方便

方便方便

方便,

,,

,但說

但說但說

但說無

無無

無上道

上道上道

上道」,

」,」,

」,這是

這是這是

這是揭露

揭露揭露

揭露釋尊

釋尊釋尊

釋尊自證

自證自證

自證的本懷

的本懷的本懷

的本懷,

,,

,而

而而

而颺棄

颺棄颺棄

颺棄初

初初

初期佛教的

期佛教的期佛教的

期佛教的

方便

方便方便

方便──

────

──苦

苦苦

苦行

行行

行外

外外

外道為主

道為主道為主

道為主機

機機

機的適應性

的適應性的適應性

的適應性。

。。

〔〔

〔2〕〕〕〕然而佛法不能沒有適應

佛法不能沒有適應佛法不能沒有適應

佛法不能沒有適應世

世世

世俗的方便

俗的方便俗的方便

俗的方便,

,,

,所

所所

所以

以以

以:「

:「:「

:「更

更更

更以異

以異以異

以異方便

方便方便

方便,

,,

助助

助顯

顯顯

顯第

第第

第一義

一義一義

一義」。

」。」。

」。從正

從正從正

從正覺

覺覺

覺本懷的宗趣中

本懷的宗趣中本懷的宗趣中

本懷的宗趣中,

,,

,攝取了適應

攝取了適應攝取了適應

攝取了適應樂

樂樂

樂行

行行

行婆

婆婆

婆羅門

羅門羅門

羅門為主

為主為主

為主機

機機

機的方便

的方便的方便

的方便。

。。

從佛法的

從佛法的從佛法的

從佛法的特

特特

特質與佛陀的本懷說

質與佛陀的本懷說質與佛陀的本懷說

質與佛陀的本懷說,

,,

,從本生

從本生從本生

從本生談

談談

談等而來的大乘

等而來的大乘等而來的大乘

等而來的大乘,

,,

,是

是是

是更

更更

更正

正正

正確

確確

確更

更更

更深

深深

深刻

刻刻

刻的開顯了佛法

的開顯了佛法的開顯了佛法

的開顯了佛法。

。。

。這本是

這本是這本是

這本是

《《

《阿含經

阿含經阿含經

阿含經》

》》

》以

以以

以來的一

來的一來的一

來的一貫傾

貫傾貫傾

貫傾向

向向

向,

,,

,可惜自稱上座佛教的錫蘭學者,不大了解他自己!他是傾向大乘的

一流,流入島國,而轉化為狹隘的保守的佛教。他自身

他自身他自身

他自身早就不大原始了

早就不大原始了早就不大原始了

早就不大原始了!

!!

!否則

否則否則

否則,

,,

〔〔

〔1〕〕〕〕如北方所傳的

說一切有部,不許別有小阿含,以本生談等為「傳說」、「文頌」。

〔〔

〔2〕〕〕〕如大眾部等,不說王舍城結集

論藏,說阿毘達磨即是九部修多羅:這才是代表

這才是代表這才是代表

這才是代表更

更更

更原始的思想

原始的思想原始的思想

原始的思想!

!!

(4)印順導師《唯識學探源》p.1 ~ p.4:

佛滅一百年以後,佛教才開始顯著的分化。一般人,稱這分化了的佛教為部派佛教,分化以

前的佛教為原始佛教。原始

原始原始

原始,

,,

,只是說這一期的佛教

只是說這一期的佛教只是說這一期的佛教

只是說這一期的佛教,

,,

,在理論上

在理論上在理論上

在理論上、

、、

、制

制制

制度上

度上度上

度上,

,,

,不論

不論不論

不論那

那那

那一方面

一方面一方面

一方面,

,,

,都

都都

都比較

比較比較

比較

要來得切

要來得切要來得切

要來得切近

近近

近佛教的原始

佛教的原始佛教的原始

佛教的原始態

態態

態。

。。

研究原始佛教,

〔〔

〔1〕〕〕〕自然要依據《阿含》和《毘奈耶》(律)。

〔〔

〔2〕〕〕〕關於大乘經,有人主張一字一句,

都是釋尊親口宣說的。有人卻否認它,說它完全是後人假託的。在

在在

在我看

我看我看

我看來

來來

來,

,,

,大乘經有

大乘經有大乘經有

大乘經有演

演演

演繹

繹繹

繹整理的

整理的整理的

整理的

痕跡

痕跡痕跡

痕跡;

;;

;說

說說

說它

它它

它全

全全

全是後人的

是後人的是後人的

是後人的假託

假託假託

假託,

,,

,卻

卻卻

卻未

未未

未免

免免

免有點

有點有點

有點過

過過

過火

火火

火。

。。

。反

反反

反之

之之

之,

,,

,現

現現

現存

存存

存的小乘經

的小乘經的小乘經

的小乘經律

律律

律,

,,

,雖比較

雖比較雖比較

雖比較接近

接近接近

接近佛教的原始

佛教的原始佛教的原始

佛教的原始

態態

態,

,,

,但

但但

但也

也也

也未嘗

未嘗未嘗

未嘗沒有相當的

沒有相當的沒有相當的

沒有相當的變

變變

變化

化化

化。

。。

釋尊依自覺的境地,適應眾生的

適應眾生的適應眾生的

適應眾生的根機

根機根機

根機,

,,

,用

用用

用種種方便

種種方便種種方便

種種方便把

把把

把它

它它

它完

完完

完美

美美

美的表示出來

的表示出來的表示出來

的表示出來。

。。

。有的為個人說,有

的為大眾說,也有為諸天說,像

像像

像這樣的經

這樣的經這樣的經

這樣的經過

過過

過了

了了

了四

四四

四十

十十

十九年

九年九年

九年的教化

的教化的教化

的教化,

,,

,它

它它

它的

的的

的遺

遺遺

遺教

教教

教、

、、

、景

景景

景行

行行

行,

,,

,有

有有

有誰

誰誰

誰能

能能

能把

把把

把它記

它記它記

它記

得完

得完得完

得完全無

全無全無

全無缺呢

缺呢缺呢

缺呢?

??

佛入

佛入佛入

佛入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以

以以

以後

後後

後,

,,

,弟子們

弟子們弟子們

弟子們頓

頓頓

頓時

時時

時失

失失

失了

了了

了指導

指導指導

指導者

者者

者。

。。

。迦

迦迦

迦葉

葉葉

葉們

們們

們為了要

為了要為了要

為了要使

使使

使佛法長在

佛法長在佛法長在

佛法長在世間

世間世間

世間,

,,

,不

不不

不致

致致

致於人去法

於人去法於人去法

於人去法滅

滅滅

滅,

,,

,才共

才共才共

才共

同結集佛法

同結集佛法同結集佛法

同結集佛法。

。。

。這

這這

這個功績

個功績個功績

個功績,

,,

,當

當當

當然

然然

然是

是是

是非常

非常非常

非常偉

偉偉

偉大

大大

大。

。。

。但這結集

但這結集但這結集

但這結集,

,,

,時

時時

時間

間間

間只有三

只有三只有三

只有三個月

個月個月

個月;

;;

;參

參參

參加

加加

加結集的人

結集的人結集的人

結集的人數

數數

數,

,,

,又只

又只又只

又只

有五

有五有五

有五百

百百

百(

((

(或

或或

或說

說說

說千

千千

千人

人人

人);

););

);並且還

並且還並且還

並且還是偏於

是偏於是偏於

是偏於摩訶

摩訶摩訶

摩訶迦

迦迦

迦葉

葉葉

葉一系的

一系的一系的

一系的。

。。

。像

像像

像這樣

這樣這樣

這樣匆促

匆促匆促

匆促的時

的時的時

的時間

間間

間,

,,

,和

和和

和少

少少

少數

數數

數人的意見

人的意見人的意見

人的意見,

,,

,想

想想

想使

使使

使

所結集的達到

所結集的達到所結集的達到

所結集的達到滿

滿滿

滿意的

意的意的

意的程

程程

程度

度度

度,

,,

,當

當當

當然

然然

然是不可能

是不可能是不可能

是不可能。

。。

。它

它它

它的

的的

的遺

遺遺

遺漏

漏漏

漏與取

與取與取

與取捨

捨捨

捨的

的的

的或

或或

或有不當

有不當有不當

有不當,

,,

,也

也也

也可想而

可想而可想而

可想而知

知知

知。

。。

。在結集終

了的時候,就有人說「我等亦欲結集」,這很可以想見當時情勢的一般了。

那時的結集,不過是一人口中誦出,經大眾加以審定,並沒有用文字把它寫成定本,經過展轉的

口傳,也就難免漏落、錯誤和次序的顛倒。「不見水潦鶴」的公案,豈不是大家很熟悉的嗎?佛經

的正式用文字寫出,在阿育王以後;所用的文字,又有種種的不同,彼此的取捨出入,可以想像

而知。何況那時的佛教界,早已染上濃厚的宗派色彩!為了適合自宗的理論,不但經、律的字句

有增減,就是經典的有無,甚至連經典組織的形式,也全部改觀。在這樣的

在這樣的在這樣的

在這樣的演

演演

演變

變變

變下

下下

下,

,,

,現

現現

現存

存存

存的小乘

的小乘的小乘

的小乘

經經

經律

律律

律,

,,

,能說

能說能說

能說它

它它

它完

完完

完全

全全

全的代表佛教的原始

的代表佛教的原始的代表佛教的原始

的代表佛教的原始態嗎

態嗎態嗎

態嗎?

??

?能說

能說能說

能說它

它它

它概

概概

概括

括括

括了釋尊一代的教法

了釋尊一代的教法了釋尊一代的教法

了釋尊一代的教法嗎

嗎嗎

嗎?

??

大乘經,在佛滅三百年後,陸續的公開流行。像多聞部的分裂,就為了接受一分大乘經。大

乘經典的用文字寫出,是和小乘經(用文字寫出)不相前後的。大乘思想

大乘思想大乘思想

大乘思想

〔〔

〔1〕〕〕〕有

有有

有收

收收

收攝在

攝在攝在

攝在毘尼

毘尼毘尼

毘尼中的

中的中的

中的,

,,

雜藏

雜藏雜藏

雜藏中的

中的中的

中的,

,,

〔〔

〔2〕〕〕〕也

也也

也有為在

有為在有為在

有為在家

家家

家眾說的

眾說的眾說的

眾說的,

,,

,起

起起

起初

初初

初沒有

沒有沒有

沒有被收

被收被收

被收入出

入出入出

入出家

家家

家眾的公開結集裡

眾的公開結集裡眾的公開結集裡

眾的公開結集裡,

,,

,只在一人

只在一人只在一人

只在一人、

、、

、一

一一

一地

地地

地中流行

中流行中流行

中流行

的的

的。

。。

。在開始公開流行時,有的信仰它,有的否認

有的否認有的否認

有的否認它

它它

它,

,,

,這只是一部分學者

這只是一部分學者這只是一部分學者

這只是一部分學者向

向向

向來沒有傳

來沒有傳來沒有傳

來沒有傳承

承承

承學

學學

學習罷

習罷習罷

習罷了

了了

了,

,,

不能

不能不能

不能因此

因此因此

因此說

說說

說它

它它

它完

完完

完全

全全

全不是佛法

不是佛法不是佛法

不是佛法。

。。

。不

不不

不過

過過

過,

,,

,大乘有後人

大乘有後人大乘有後人

大乘有後人演

演演

演繹

繹繹

繹整理的

整理的整理的

整理的痕跡

痕跡痕跡

痕跡,

,,

,其

其其

其傳出

傳出傳出

傳出愈

愈愈

愈後的

後的後的

後的,

,,

,附會

附會附會

附會的成分

的成分的成分

的成分,

,,

確乎

確乎確乎

確乎是

是是

是很

很很

很大的

大的大的

大的。

。。

總之,釋尊說法,是適應眾生根機的,在說明的方便上,有千差萬別的不同;因之所開顯的

意義,也就有淺深。最初是口口相傳,後來才用文字寫成定本。釋尊的教法

釋尊的教法釋尊的教法

釋尊的教法,

,,

〔〔

〔1〕〕〕〕有曾經公開結集

有曾經公開結集有曾經公開結集

有曾經公開結集

的的

的,

,,

,那

那那

那便是

便是便是

便是聲聞乘的經

聲聞乘的經聲聞乘的經

聲聞乘的經律

律律

律。

。。

〔〔

〔2〕〕〕〕有是傳播於某一區域

有是傳播於某一區域有是傳播於某一區域

有是傳播於某一區域,

,,

,私相傳授

私相傳授私相傳授

私相傳授,

,,

,融入學者的整理與發揮

融入學者的整理與發揮融入學者的整理與發揮

融入學者的整理與發揮,

,,

,到後來

到後來到後來

到後來

才公開流行的

才公開流行的才公開流行的

才公開流行的,

,,

,那

那那

那就是

就是就是

就是雜藏

雜藏雜藏

雜藏(

((

(一部分

一部分一部分

一部分)

))

)和

和和

和大乘經

大乘經大乘經

大乘經。

。。

因此

因此因此

因此,

,,

,原始佛教的研究

原始佛教的研究原始佛教的研究

原始佛教的研究,

,,

,不當偏取小乘

不當偏取小乘不當偏取小乘

不當偏取小乘,

,,

,在思想上

在思想上在思想上

在思想上,

,,

,早期的大乘經

早期的大乘經早期的大乘經

早期的大乘經,

,,

,是一樣的值得尊重

是一樣的值得尊重是一樣的值得尊重

是一樣的值得尊重。

。。

附錄

附錄附錄

附錄三

三三

三:

::

:關

關關

關於

於於

於「

「「

「正

正正

正直捨

直捨直捨

直捨方便

方便方便

方便,

,,

,但說

但說但說

但說無

無無

無上道

上道上道

上道;

;;

;更

更更

更以異

以異以異

以異方便

方便方便

方便,

,,

,助

助助

助顯

顯顯

顯第

第第

第一義

一義一義

一義」

」」

Page 12: 佛法概論 《佛法概論佛法概論》 》》》11 《《《佛法概論《佛法概論佛法概論》 》》》1 自序自自序序自序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a1

《佛法概論》

自序

12

(1)《妙法蓮華經》卷 1〈方便品 2〉(CBETA, T09, no. 262, p. 7, c19-p. 10, b20):

舍利弗善聽!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為眾生說。…〔中略〕…十方佛

十方佛十方佛

十方佛土

土土

土中

中中

中,

,,

,唯

唯唯

唯有一乘法

有一乘法有一乘法

有一乘法,

,,

,無

無無

無二

二二

亦亦

亦無

無無

無三

三三

三,

,,

,除

除除

除佛方便說

佛方便說佛方便說

佛方便說。

。。

。…〔中略〕…自證無

自證無自證無

自證無上道

上道上道

上道,

,,

,大乘平等法

大乘平等法大乘平等法

大乘平等法,

,,

,若以

若以若以

若以小乘化

小乘化小乘化

小乘化,

,,

,乃至

乃至乃至

乃至於一人

於一人於一人

於一人,

,,

,我

我我

我則

則則

則墮慳

墮慳墮慳

墮慳

貪貪

貪,

,,

,此

此此

此事

事事

事為不可

為不可為不可

為不可。

。。

。…〔中略〕…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如我昔所願,

今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中略〕…是故舍利弗!我

我我

我為設方便

為設方便為設方便

為設方便,

,,

,說

說說

說諸

諸諸

諸盡苦

盡苦盡苦

盡苦道

道道

道,

,,

,示之

示之示之

示之

以以

以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

。。

。我雖

我雖我雖

我雖說

說說

說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

,,

,是

是是

是亦

亦亦

亦非

非非

非真

真真

真滅

滅滅

滅,

,,

,諸

諸諸

諸法從本來

法從本來法從本來

法從本來,

,,

,常自

常自常自

常自寂

寂寂

寂滅

滅滅

滅相

相相

相。

。。

。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我

我我

我有

有有

方便

方便方便

方便力

力力

力,

,,

,開示三乘法

開示三乘法開示三乘法

開示三乘法。

。。

。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今此諸大眾,皆應除疑惑,諸

諸諸

諸佛

佛佛

佛語無異

語無異語無異

語無異,

,,

,唯

唯唯

唯一

一一

無無

無二乘

二乘二乘

二乘。

。。

。…〔中略〕…

是是

是諸世

諸世諸世

諸世尊等

尊等尊等

尊等,

,,

,皆

皆皆

皆說一乘法

說一乘法說一乘法

說一乘法,

,,

,化

化化

化無

無無

無量眾生

量眾生量眾生

量眾生,

,,

,令

令令

令入於佛道

入於佛道入於佛道

入於佛道。

。。

。又諸大聖主,知一切世間,天人群生類,

深心之所欲,「更

更更

更以異

以異以異

以異方便

方便方便

方便,

,,

,助

助助

助顯

顯顯

顯第

第第

第一義

一義一義

一義」

」」

」。

。。

。…〔中略〕…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乃至童子戲,聚

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中略〕…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漸見無

數佛。或有人禮拜, 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自

成無上道,廣度無數眾,入無餘涅槃,如薪盡火滅。若人散亂心,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

成佛道。…〔中略〕…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諸

諸諸

諸佛

佛佛

佛兩足

兩足兩足

兩足尊

尊尊

尊,

,,

,知

知知

知法

法法

法常無

常無常無

常無

性性

性,

,,

,佛種從緣起

佛種從緣起佛種從緣起

佛種從緣起,

,,

,是

是是

是故

故故

故說一乘

說一乘說一乘

說一乘。

。。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中略〕…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

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中略〕…

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諸根鈍,

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

并餘諸天眾,眷屬百千萬,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我

我我

我即

即即

即自

自自

自思

思思

思惟

惟惟

惟:

::

:若

若若

若但

但但

但讚

讚讚

讚佛乘

佛乘佛乘

佛乘,

,,

,眾生沒在

眾生沒在眾生沒在

眾生沒在苦

苦苦

苦,

,,

不能信是法

不能信是法不能信是法

不能信是法;

;;

;破

破破

破法不信

法不信法不信

法不信故

故故

故,

,,

,墜

墜墜

墜於三

於三於三

於三惡

惡惡

惡道

道道

道。

。。

。我

我我

我寧

寧寧

寧不說法

不說法不說法

不說法,

,,

,疾

疾疾

疾入於

入於入於

入於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

。。

。尋

尋尋

尋念過

念過念過

念過去佛

去佛去佛

去佛,

,,

,所行方便

所行方便所行方便

所行方便力

力力

力,

,,

我我

我今

今今

今所得道

所得道所得道

所得道,

,,

,亦

亦亦

亦應說三乘

應說三乘應說三乘

應說三乘。

。。

。…〔中略〕…雖復

雖復雖復

雖復說三乘

說三乘說三乘

說三乘,

,,

,但為教菩薩

但為教菩薩但為教菩薩

但為教菩薩。

。。

。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柰。諸法

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是名轉法輪,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法僧

差別名。從久遠劫來,讚示涅槃法,生死苦永盡,我常如是說。

舍利弗當知!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者,無量千萬億,咸以恭敬心,皆來至佛所,曾從諸佛聞,

方便所說法。我即作是念: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今正是其時。舍利弗當知!鈍根小智人、

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今

今今

今我

我我

我喜

喜喜

喜無

無無

無畏

畏畏

畏,

,,

,於

於於

於諸

諸諸

諸菩薩中

菩薩中菩薩中

菩薩中,

,,

,「

「「

「正

正正

正直捨

直捨直捨

直捨方便

方便方便

方便,

,,

,但說

但說但說

但說無

無無

無上道

上道上道

上道」

」」

」。

。。

。菩薩聞是法

菩薩聞是法菩薩聞是法

菩薩聞是法,

,,

疑網皆

疑網皆疑網皆

疑網皆已

已已

已除

除除

除,

,,

,千

千千

千二

二二

二百

百百

百羅

羅羅

羅漢

漢漢

漢,

,,

,悉亦

悉亦悉亦

悉亦當作佛

當作佛當作佛

當作佛。

。。

。…〔中略〕…汝等勿有疑,我為諸法王,普告諸大眾,但以

一乘道,教化諸菩薩,無聲聞弟子。汝等舍利弗,聲聞及菩薩,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祕要。…〔中

略〕…舍利弗當知!諸

諸諸

諸佛法如是

佛法如是佛法如是

佛法如是,

,,

,以

以以

以萬億

萬億萬億

萬億方便

方便方便

方便,

,,

,隨宜

隨宜隨宜

隨宜而說法

而說法而說法

而說法,

,,

,其

其其

其不

不不

不習

習習

習學者

學者學者

學者,

,,

,不能

不能不能

不能曉

曉曉

曉了

了了

了此

此此

此。

。。

。汝

汝汝

汝等

等等

等既

既既

既已

已已

知知

知,

,,

,諸

諸諸

諸佛

佛佛

佛世

世世

世之

之之

之師

師師

師,

,,

,隨宜

隨宜隨宜

隨宜方便

方便方便

方便事

事事

事,

,,

,無復諸

無復諸無復諸

無復諸疑惑

疑惑疑惑

疑惑,

,,

,心生大

心生大心生大

心生大歡喜

歡喜歡喜

歡喜,

,,

,自知

自知自知

自知當作佛

當作佛當作佛

當作佛。

。。

(2)印順導師《佛在人間》p.69 ~ p.70:

《《

《法

法法

法華

華華

華經

經經

經》

》》

》說

說說

說:

::

〔〔

〔1〕〕〕〕「

「「

「正

正正

正直捨

直捨直捨

直捨方便

方便方便

方便,

,,

,為說

為說為說

為說無

無無

無上道

上道上道

上道」;

」;」;

」;

〔〔

〔2〕〕〕〕「

「「

「更

更更

更以異

以異以異

以異方便

方便方便

方便,

,,

,助

助助

助顯

顯顯

顯第

第第

第一義

一義一義

一義」。

」。」。

」。這意思是說:

〔〔

〔1〕〕〕〕

釋釋

釋迦

迦迦

迦佛現出

佛現出佛現出

佛現出家

家家

家相

相相

相,

,,

,而化

而化而化

而化厭

厭厭

厭離

離離

離的聲聞

的聲聞的聲聞

的聲聞根

根根

根性

性性

性,

,,

,說二乘究

說二乘究說二乘究

說二乘究竟

竟竟

竟,

,,

,是方便

是方便是方便

是方便門

門門

門;

;;

〔〔

〔2〕〕〕〕這樣的方便

這樣的方便這樣的方便

這樣的方便,

,,

,現在要

現在要現在要

現在要捨

捨捨

捨除

除除

除,

,,

顯出大乘的真義

顯出大乘的真義顯出大乘的真義

顯出大乘的真義。

。。

。但不能沒有方便

但不能沒有方便但不能沒有方便

但不能沒有方便,

,,

,要

要要

要用特

用特用特

用特殊

殊殊

殊的方便法

的方便法的方便法

的方便法門

門門

門。

。。

大乘新起的異方便,據經上說:即是修塔廟、供莊嚴具、禮佛、念佛、讚佛等。如說:「若人散亂

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大乘的

大乘的大乘的

大乘的異

異異

異方便

方便方便

方便,

,,

,是

是是

是以

以以

以佛為中心而修

佛為中心而修佛為中心而修

佛為中心而修禮拜

禮拜禮拜

禮拜、

、、

、供養

供養供養

供養、

、、

、懺

懺懺

悔悔

悔、

、、

、迴

迴迴

迴向

向向

向、

、、

、勸請

勸請勸請

勸請。

。。

。這即是

這即是這即是

這即是《

《《

《十

十十

十住毘婆沙

住毘婆沙住毘婆沙

住毘婆沙論

論論

論》

》》

》的

的的

的「

「「

「易

易易

易行道

行道行道

行道」;

」;」;

」;〈

〈〈

〈入法

入法入法

入法界品

界品界品

界品〉

〉〉

〉的十大行願

的十大行願的十大行願

的十大行願。

。。

大乘重於人

大乘重於人大乘重於人

大乘重於人間

間間

間的

的的

的積極

積極積極

積極救濟

救濟救濟

救濟,

,,

,又發

又發又發

又發展

展展

展為適應一

為適應一為適應一

為適應一般

般般

般民

民民

民間

間間

間的宗教情

的宗教情的宗教情

的宗教情緒

緒緒

緒。

。。

。以此

以此以此

以此熏

熏熏

熏習

習習

習成深

成深成深

成深刻

刻刻

刻純正的信

純正的信純正的信

純正的信仰

仰仰

仰,

,,

,從

從從

此此

此引

引引

引他

他他

他發大悲心

發大悲心發大悲心

發大悲心,

,,

,修菩薩行

修菩薩行修菩薩行

修菩薩行。

。。

。先用

先用先用

先用方便善

方便善方便善

方便善巧

巧巧

巧,

,,

,教

教教

教他

他他

他培福

培福培福

培福德

德德

德,

,,

,長信心

長信心長信心

長信心,

,,

,充

充充

充滿

滿滿

滿了

了了

了莊嚴喜樂

莊嚴喜樂莊嚴喜樂

莊嚴喜樂的情

的情的情

的情緒

緒緒

緒,

,,

,不

不不

像像

像聲聞乘的重

聲聞乘的重聲聞乘的重

聲聞乘的重智

智智

智慧

慧慧

慧,

,,

,淡泊

淡泊淡泊

淡泊精

精精

精苦

苦苦

苦。

。。

佛法本來是

佛法本來是佛法本來是

佛法本來是:「

:「:「

:「生

生生

生天

天天

天及

及及

及解

解解

解脫

脫脫

脫,

,,

,自

自自

自力

力力

力不

不不

不由他

由他由他

由他」。

」。」。

」。等到大乘法發

等到大乘法發等到大乘法發

等到大乘法發展

展展

展後

後後

後,

,,

,他

他他

他力

力力

力加

加加

加持

持持

持的思想

的思想的思想

的思想,

,,

,才

才才

才逐漸

逐漸逐漸

逐漸發達

發達發達

發達。

。。

(3)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五冊》p.66 ~ p.67:

『法法法

法華

華華

華經

經經

經』

』』

』有一

有一有一

有一句話

句話句話

句話,

,,

,我總覺

我總覺我總覺

我總覺得

得得

得非常

非常非常

非常好

好好

好:「

:「:「

:「正

正正

正直捨

直捨直捨

直捨方便

方便方便

方便,

,,

,但說

但說但說

但說無

無無

無上道

上道上道

上道」。

」。」。

」。怎麼捨呢?就是達到

達到達到

達到

了某一

了某一了某一

了某一階段

階段階段

階段,

,,

,有

有有

有更好更

更好更更好更

更好更適

適適

適合

合合

合的就提

的就提的就提

的就提倡

倡倡

倡這

這這

這個

個個

個,

,,

,不適

不適不適

不適合

合合

合的就

的就的就

的就捨

捨捨

捨掉

掉掉

掉。

。。

。所以我研究的,不是樣樣都在提倡,

我也不專門批評。我這個人,生來是不太合時宜的,我覺得某些只是方便,不是究竟的東西,我

不講是可以的,你要我講,我就這樣講,要我講好聽話奉承奉承,那我是不會的。我在原則上,

帶點書呆子氣,總是以

以以

以究

究究

究竟

竟竟

竟佛法為重

佛法為重佛法為重

佛法為重。

。。

。自己這個樣子,能夠怎樣發展,能夠得到多少的信眾,我

都不考慮。這許多就是我學佛的動機與態度──甚至可以說是,我就是這樣的人。

經過好多年以後,大概在民國三十年前,我對佛法有了大概的認識。佛法這樣佛法這樣佛法這樣

佛法這樣演

演演

演變

變變

變發

發發

發展

展展

展,

,,

,對

對對

現代來講

現代來講現代來講

現代來講,

,,

,有些是

有些是有些是

有些是更

更更

更適

適適

適合

合合

合的

的的

的,

,,

,更

更更

更適應現代的

適應現代的適應現代的

適應現代的;

;;

;某些

某些某些

某些,

,,

,頂好

頂好頂好

頂好不要

不要不要

不要談

談談

談他

他他

他,

,,

,即

即即

即使

使使

使過

過過

過去

去去

去非常

非常非常

非常好

好好

好的

的的

的,

,,

,但現在

但現在但現在

但現在

卻不太適

卻不太適卻不太適

卻不太適合

合合

合。

。。

。我有了這個認識,當初我就寫了一本書叫做『印度之佛教』。

Page 13: 佛法概論 《佛法概論佛法概論》 》》》11 《《《佛法概論《佛法概論佛法概論》 》》》1 自序自自序序自序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a1

《佛法概論》

自序

13

(4)印順導師《無諍之辯》p.248 ~ p.249:

現代各地的佛教,呈現了多少不同的風格。

〔〔

〔1〕〕〕〕從根源

根源根源

根源來說,只是印度佛教中,不同地區,不

同時代的不同傳弘。

〔〔

〔2〕〕〕〕從流

流流

流演

演演

演來說,又受到當地民族文化的影響,與時代的推移。在這

在這在這

在這個

個個

個時代

時代時代

時代,

,,

應從印度一

應從印度一應從印度一

應從印度一千

千千

千五

五五

五六

六六

六百年

百年百年

百年的佛學研究

的佛學研究的佛學研究

的佛學研究,

,,

,以

以以

以觀

觀觀

觀察

察察

察其因

其因其因

其因時

時時

時因地

因地因地

因地的開

的開的開

的開展

展展

展演

演演

演化

化化

化,

,,

,而達成

而達成而達成

而達成世界

世界世界

世界不同佛學的

不同佛學的不同佛學的

不同佛學的關

關關

關聯

聯聯

與與

與統

統統

統一

一一

一。

。。

印度的佛教

印度的佛教印度的佛教

印度的佛教(

((

(釋尊

釋尊釋尊

釋尊也

也也

也不能

不能不能

不能例

例例

例外

外外

外),

),),

),都有

都有都有

都有因

因因

因時

時時

時因地

因地因地

因地的方便適應性

的方便適應性的方便適應性

的方便適應性。

。。

。方便適應

方便適應方便適應

方便適應,

,,

,是

是是

是世界

世界世界

世界悉檀

悉檀悉檀

悉檀,

,,

,便於佛法

便於佛法便於佛法

便於佛法

的傳

的傳的傳

的傳弘

弘弘

弘(

((

(有的適應

有的適應有的適應

有的適應民

民民

民間習

間習間習

間習俗

俗俗

俗,

,,

,意境不

意境不意境不

意境不免

免免

免平

平平

平凡

凡凡

凡)。

)。)。

)。方便適應,有利必有弊。釋尊適應當時

釋尊適應當時釋尊適應當時

釋尊適應當時厭

厭厭

厭世

世世

世的

的的

的風

風風

風尚

尚尚

尚,

,,

以以

以「

「「

「不

不不

不淨

淨淨

淨觀

觀觀

觀」

」」

」為方便

為方便為方便

為方便,

,,

,結果

結果結果

結果,

,,

,有些人

有些人有些人

有些人厭

厭厭

厭世自

世自世自

世自殺

殺殺

殺,

,,

,於是釋尊別以「出入息念」為方便。方便

方便方便

方便,

,,

,佛

佛佛

佛世

世世

就不

就不就不

就不免

免免

免引起

引起引起

引起副

副副

副作

作作

作用

用用

用。

。。

所所

所以

以以

以,

,,

,融入佛教的多

融入佛教的多融入佛教的多

融入佛教的多少

少少

少方便

方便方便

方便,

,,

,由

由由

由於時

於時於時

於時地

地地

地推移

推移推移

推移,

,,

,失

失失

失去

去去

去其

其其

其方便適應性

方便適應性方便適應性

方便適應性,

,,

,而

而而

而轉

轉轉

轉化為障礙

化為障礙化為障礙

化為障礙,

,,

,是不能說沒

是不能說沒是不能說沒

是不能說沒有

有有

的的

的。

。。

。這所

這所這所

這所以古

以古以古

以古聖有

聖有聖有

聖有「

「「

「正

正正

正直捨

直捨直捨

直捨方便

方便方便

方便」

」」

」的

的的

的偉

偉偉

偉大作

大作大作

大作略

略略

略,

,,

,過去佛學的某些理論、行持、制度、習俗,如已

從方便而轉化為障礙,這在史的研究考證中,佛法真實的探求中,是會漸漸明白呈現於我們眼前

的!問題在史的研究考證者,有沒有信仰與思想,是否能展開有信仰的慧眼,讓這些湧現心頭!

(5)印順導師《永光集》p.256 ~ p.257:

該文說:「〔

〔〔

〔1〕〕〕〕要說服太虛大師放棄『法界圓覺』,改宗『緣起性空』,是很難的。……他的思想

傾向,宗教體驗,都不是那一路線,又怎麼能說服他改變自己去接受他。……

〔〔

〔2〕〕〕〕所以我們說,這

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揀擇只在乎個人了」(《現代中國佛教思想論集》㈠‧一五五頁)。

〔〔

〔一

一一

一〕

〕〕

我在《印度之佛教》等,提出我的大乘三系。我是從經論發展的探求中,認為初

初初

初期的大乘經

期的大乘經期的大乘經

期的大乘經(

((

(龍

龍龍

樹樹

樹)

))

)論

論論

論──

────

──性空

性空性空

性空唯

唯唯

唯名系

名系名系

名系,

,,

,是

是是

是會

會會

會通

通通

通《

《《

《阿含

阿含阿含

阿含》

》》

》而

而而

而闡揚

闡揚闡揚

闡揚菩薩道的

菩薩道的菩薩道的

菩薩道的,

,,

,更

更更

更契合

契合契合

契合釋尊的本懷

釋尊的本懷釋尊的本懷

釋尊的本懷。

。。

。我

我我

我寫出來提

寫出來提寫出來提

寫出來提貢

貢貢

貢佛

佛佛

教教

教界

界界

界參

參參

參考

考考

考;

;;

;對

對對

對秘密

秘密秘密

秘密大乘

大乘大乘

大乘(

((

(即

即即

即「

「「

「天

天天

天化

化化

化」

」」

」的

的的

的)

))

)不表同意

不表同意不表同意

不表同意,

,,

,在

在在

在那

那那

那時現實

時現實時現實

時現實環

環環

環境中

境中境中

境中,

,,

,明

明明

明知會

知會知會

知會毀

毀毀

毀多於

多於多於

多於譽

譽譽

譽的

的的

的,

,,

,但

但但

為佛法著想

為佛法著想為佛法著想

為佛法著想,

,,

,還

還還

還是不

是不是不

是不顧

顧顧

顧一切的表達出來

一切的表達出來一切的表達出來

一切的表達出來。

。。

。這不是要與虛大師論諍,也不是希望他的改變。虛大師

的思想凝定,到那時快近三十年了,希望他放棄而改宗,那我真是太天真幼稚了!

〔〔

〔二

二二

二〕

〕〕

說到宗教體驗,我相信不但佛教

不但佛教不但佛教

不但佛教,

,,

,其他

其他其他

其他宗教與

宗教與宗教與

宗教與低級

低級低級

低級巫

巫巫

巫術

術術

術,

,,

,都是有些宗教體

都是有些宗教體都是有些宗教體

都是有些宗教體驗

驗驗

驗的

的的

的,

,,

,不

不不

不過

過過

過淺深

淺深淺深

淺深、

、、

、偏

偏偏

正不一

正不一正不一

正不一吧

吧吧

吧了

了了

了。

。。

。有宗教體

有宗教體有宗教體

有宗教體驗

驗驗

驗的

的的

的,

,,

,信心十

信心十信心十

信心十足

足足

足,

,,

,但

但但

但並

並並

並不等於

不等於不等於

不等於事

事事

事實

實實

實或

或或

或真理

真理真理

真理。

。。

。低層次的宗教體驗,與自己的

信仰,自己所聽聞的有關。閱讀(或信仰)什麼,在靜定(精神集中)中就引發什麼體驗,如讀

《法華經》的,就會引發「靈山一會,儼然未散」的體驗。現代少數基督徒,把習禪引入自宗,

於是靜定中,有見到馬利亞懷抱著孩兒,有見背著十字架的耶穌。所

所所

所以

以以

以宗教思想的淺深

宗教思想的淺深宗教思想的淺深

宗教思想的淺深、

、、

、偏正

偏正偏正

偏正,

,,

不只

不只不只

不只以自

以自以自

以自己的宗教體

己的宗教體己的宗教體

己的宗教體驗

驗驗

驗為

為為

為準繩

準繩準繩

準繩,

,,

,還

還還

還是要在

是要在是要在

是要在自

自自

自己表達出來

己表達出來己表達出來

己表達出來,

,,

,求得

求得求得

求得他

他他

他人的共

人的共人的共

人的共識

識識

識。

。。

大大

大師

師師

師的思想

的思想的思想

的思想──

────

──法

法法

法界圓覺

界圓覺界圓覺

界圓覺宗

宗宗

宗,

,,

,有

有有

有宋

宋宋

宋以

以以

以來的

來的來的

來的千年

千年千年

千年傳

傳傳

傳統

統統

統,

,,

,要在佛教

要在佛教要在佛教

要在佛教界

界界

界取代

取代取代

取代他

他他

他,

,,

,還

還還

還真不容

真不容真不容

真不容易呢

易呢易呢

易呢!

!!

(6)印順導師《我之宗教觀》p.2 ~ p.3:

宗教是依人類知識的漸次提高,而漸次改善與提高的,所以我們應信受高尚的宗教。佛教為

佛教為佛教為

佛教為

人人

人類

類類

類最高

最高最高

最高智

智智

智慧所成立

慧所成立慧所成立

慧所成立,

,,

,佛是一切

佛是一切佛是一切

佛是一切智

智智

智者

者者

者。

。。

。在一切宗教中

在一切宗教中在一切宗教中

在一切宗教中,

,,

,像

像像

像明

明明

明月

月月

月在

在在

在星群

星群星群

星群中一樣

中一樣中一樣

中一樣。

。。

。在

在在

在過

過過

過去

去去

去,

,,

,佛教為了

佛教為了佛教為了

佛教為了

適應部分的眾生

適應部分的眾生適應部分的眾生

適應部分的眾生,

,,

,有

有有

有許

許許

許多不了義的方便

多不了義的方便多不了義的方便

多不了義的方便,

,,

,但這

但這但這

但這無

無無

無損

損損

損於佛教的真義

於佛教的真義於佛教的真義

於佛教的真義。「

。「。「

。「正

正正

正直捨

直捨直捨

直捨方便

方便方便

方便,

,,

,但說

但說但說

但說無

無無

無上道

上道上道

上道」,

」,」,

」,

本是佛教應有的

本是佛教應有的本是佛教應有的

本是佛教應有的精神

精神精神

精神。

。。

總之,一切宗教都是有助於人類的,於人類有過偉大的貢獻。一切宗教都應以同情的眼光去了解

他,何況現代存在的,高尚而偉大的宗教!

附錄

附錄附錄

附錄四

四四

四:

::

:關

關關

關於

於於

於「

「「

「佛法與佛

佛法與佛佛法與佛

佛法與佛學

學學

學」

」」

(1)印順導師《無諍之辯》p.202 ~ p.204:

佛學只是佛法之學

佛學只是佛法之學佛學只是佛法之學

佛學只是佛法之學。

。。

。佛教之學

佛教之學佛教之學

佛教之學,

,,

,古代可以沒有這一名稱,但決不能沒有這一事實。…〔中略〕…

…〔中略〕…

…〔中略〕…佛法只是

佛法只是佛法只是

佛法只是「

「「

「覺

覺覺

覺海

海海

海心

心心

心源

源源

源」

」」

」那

那那

那個事

個事個事

個事實

實實

實,

,,

,這是圓滿的,沒有進化的、發展的。如

如如

如遺忘

遺忘遺忘

遺忘這

這這

這個

個個

個,

,,

而專在名相

而專在名相而專在名相

而專在名相陳跡

陳跡陳跡

陳跡中

中中

中,

,,

,以為佛法如何如何,談發展,談進化,這是從

這是從這是從

這是從根

根根

根本上否定了佛法

本上否定了佛法本上否定了佛法

本上否定了佛法,

,,

,那還

那還那還

那還有

有有

有什

什什

麼麼

麼佛學

佛學佛學

佛學呢

呢呢

呢?

??

?…〔下略〕…

(2)印順導師《教制教典與教學》p.155 ~ p.156:

說起佛學佛學佛學

佛學,

,,

,應

應應

應該

該該

該有

有有

有兩

兩兩

兩方面的含義

方面的含義方面的含義

方面的含義:

::

:第

第第

第一

一一

一,

,,

,佛學是佛法的修學

佛學是佛法的修學佛學是佛法的修學

佛學是佛法的修學,

,,

,佛法的實踐

佛法的實踐佛法的實踐

佛法的實踐。

。。

。釋尊教示我們,

修學佛法,不外乎「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三學。聲聞乘的比丘戒,名為比丘學

處。大乘的六度、四攝,名為「菩薩學處」。在三學、六度的學程中,名為「有學」。到了解脫生

死,圓滿菩提,學程完畢了,名為「無學」。從這佛法

從這佛法從這佛法

從這佛法以

以以

以行

行行

行證

證證

證為本來說

為本來說為本來說

為本來說,

,,

,佛法之學

佛法之學佛法之學

佛法之學,

,,

,就是佛法的實

就是佛法的實就是佛法的實

就是佛法的實

踐踐

踐。

。。

Page 14: 佛法概論 《佛法概論佛法概論》 》》》11 《《《佛法概論《佛法概論佛法概論》 》》》1 自序自自序序自序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a1

《佛法概論》

自序

14

第第

第二

二二

二,

,,

,為了實踐的佛學

為了實踐的佛學為了實踐的佛學

為了實踐的佛學,

,,

,不能不有義解的佛學

不能不有義解的佛學不能不有義解的佛學

不能不有義解的佛學,

,,

,理論的說明的佛學

理論的說明的佛學理論的說明的佛學

理論的說明的佛學。

。。

。釋尊的教導學眾,稱為「教

授」,「教誡」;約內容說,名為「法(達磨)毘奈耶」;其後集成經與律。對於法與律的分別抉擇,

釋尊與大弟子們,早就開展了論義,稱為「阿毘達磨,阿毘毘奈耶」。特別是法義的分別,經弟子

們大大的發揚,終於獨立成部(論),與經、律合稱為三藏。

經經

經、

、、

、律

律律

律、

、、

、論三

論三論三

論三藏

藏藏

藏,

,,

,是文

是文是文

是文字

字字

字章

章章

章句

句句

句的

的的

的纂輯

纂輯纂輯

纂輯,

,,

,是釋尊一代教義的集成

是釋尊一代教義的集成是釋尊一代教義的集成

是釋尊一代教義的集成,

,,

,但內容不

但內容不但內容不

但內容不外乎

外乎外乎

外乎三學

三學三學

三學(

((

(六

六六

六度

度度

度)。

)。)。

)。所以

古德說,從三藏的偏重來說,經是明定學的,律是明戒學的,論是明慧學的。

在實踐方面

在實踐方面在實踐方面

在實踐方面,

,,

,戒

戒戒

戒、

、、

、定

定定

定、

、、

、慧學如

慧學如慧學如

慧學如鼎

鼎鼎

鼎的三

的三的三

的三足

足足

足一樣

一樣一樣

一樣,

,,

,是不可偏

是不可偏是不可偏

是不可偏缺

缺缺

缺的

的的

的。

。。

。在義解方面

在義解方面在義解方面

在義解方面,

,,

,經

經經

經、

、、

、律

律律

律、

、、

、論

論論

論也

也也

也一樣是

一樣是一樣是

一樣是

不可偏

不可偏不可偏

不可偏廢

廢廢

廢的

的的

的。

。。

。這才是

這才是這才是

這才是圓滿

圓滿圓滿

圓滿的佛學

的佛學的佛學

的佛學,

,,

,中正的學佛之道

中正的學佛之道中正的學佛之道

中正的學佛之道。

。。

行行行

行證

證證

證的佛學

的佛學的佛學

的佛學,

,,

,義解的佛學

義解的佛學義解的佛學

義解的佛學,

,,

,也

也也

也可說有淺深

可說有淺深可說有淺深

可說有淺深。

。。

。因為在修學的學程中,聞、思慧位,主要是義解

的佛學;思、修慧位,主要是行證的佛學。可以說:教義的佛學,是為了初學;行證的佛學,是

為了久行。這就是《楞伽經》所說的說通與宗通了。但在完整的佛學中

但在完整的佛學中但在完整的佛學中

但在完整的佛學中,

,,

,這不但是

這不但是這不但是

這不但是先

先先

先後

後後

後次

次次

次第

第第

第,

,,

,而

而而

且還

且還且還

且還是相依相成

是相依相成是相依相成

是相依相成,

,,

,如依言教而引入行

如依言教而引入行如依言教而引入行

如依言教而引入行證

證證

證,

,,

,從行

從行從行

從行證

證證

證而流出言教

而流出言教而流出言教

而流出言教。

。。

佛學是不能離此二方面的,所以說:「佛正法有二,謂教證為體,有持說行者,此便住世間」。

釋尊住世的時候,在佛是應機施教,在弟子是隨解成行,所以佛學的實踐與義解

佛學的實踐與義解佛學的實踐與義解

佛學的實踐與義解,

,,

,是相依而

是相依而是相依而

是相依而

不是相

不是相不是相

不是相離

離離

離的

的的

的。

。。

。…〔下略〕…

(3)印順導師《無諍之辯》p.206 ~ p.207:

學學學

學,

,,

,可

可可

可以

以以

以分為三大

分為三大分為三大

分為三大類

類類

類型

型型

型:

::

:一

一一

一、

、、

、知

知知

知識

識識

識的學

的學的學

的學問

問問

問:

::

:簡要說,這是書本(或實物)上的學問。以書本

(學問的記錄)為對象,而進行研究。以種種知識,種種方法,比較、考證、分析,以了解書本

中各方面的知識。有了較多的理解,或有新的發見,獨到的認識,於是有條理的把他表達出來,

成為一部一部的專著。在佛學中,這就是大師所說:「將佛書當學問來研究者」的佛學。也就是「三

藏經論,皆可認作一堆歷史資料,以待檢驗、簡擇,以及進行分析、批判」所得來的佛學。二

二二

二、

、、

知知

知識

識識

識與經

與經與經

與經驗

驗驗

驗相結

相結相結

相結合

合合

合的學

的學的學

的學問

問問

問:

::

:知識是空虛的,書本的知識,不一定是正確的。書本得來的知識,必

須結合於實際經驗。在經驗中,充實了知識,修正了知識,發展了知識。通過經驗的知識,才是

真的知識。知識與經驗的相助相成,知識與經驗的結合,而得到更真實的知識。把他表達出來公

於社會,這就是知識與經驗相結合的學問。三

三三

三、

、、

、經

經經

經驗

驗驗

驗的學

的學的學

的學問

問問

問:

::

:這在古代,極其普遍,現在也還是

有。如人受完國民教育,進入工廠去學習,一邊看,一邊聽,一邊做。在實習的經驗中,把這些

機器,甚至每個螺釘,都弄清楚了,資質聰明的,也會有所發明。大學工科畢業而進入工廠,一

肚子的知識,卻得向老工人請教。他的經驗、訣竅,有的是,如能傳達給別人,說的也好,寫的

也好,不是學問是什麼呢?

佛學佛學佛學

佛學,

,,

,古

古古

古代

代代

代也

也也

也是有不同

是有不同是有不同

是有不同類

類類

類型

型型

型的

的的

的。

。。

〔〔

〔1〕〕〕〕佛陀菩提樹下的正覺,也就是虛大師所說的「覺海心源」,

是佛學的根源。依此而流出教授教誡,這是「學無師保」的純經

純經純經

純經驗

驗驗

驗的學

的學的學

的學問

問問

問。

。。

〔〔

〔2〕〕〕〕出

出出

出家

家家

家眾修學

眾修學眾修學

眾修學,

,,

,著重

著重著重

著重

於經

於經於經

於經驗

驗驗

驗的傳授

的傳授的傳授

的傳授,

,,

,從學

從學從學

從學習

習習

習中去

中去中去

中去獲

獲獲

獲得同樣的經

得同樣的經得同樣的經

得同樣的經驗

驗驗

驗──

────

──同一解

同一解同一解

同一解脫

脫脫

脫。

。。

。出家眾除了實習修持,將佛陀的開示、

教授,也照樣的傳誦傳播,大弟子加以宣揚解說。所

所所

所以

以以

以,

,,

,佛

佛佛

佛世

世世

世就有

就有就有

就有知

知知

知識

識識

識與經

與經與經

與經驗

驗驗

驗二部

二部二部

二部門

門門

門。

。。

。佛告弟子:

比丘應「

「「

「聖說法

聖說法聖說法

聖說法、

、、

、聖

聖聖

聖默

默默

默然

然然

然」。

」。」。

」。在後來,稱之為「

「「

「教法

教法教法

教法」、「

」、「」、「

」、「證

證證

證法

法法

法」,

」,」,

」,也

也也

也就是對佛教說的理解

就是對佛教說的理解就是對佛教說的理解

就是對佛教說的理解,

,,

,對佛法

對佛法對佛法

對佛法

行的修

行的修行的修

行的修持

持持

持。

。。

但在

但在但在

但在古

古古

古代

代代

代,

,,

,由

由由

由教法的理解而從

教法的理解而從教法的理解而從

教法的理解而從事

事事

事道的實踐

道的實踐道的實踐

道的實踐,

,,

,由

由由

由道的修

道的修道的修

道的修證

證證

證而為佛說的

而為佛說的而為佛說的

而為佛說的闡

闡闡

闡述

述述

述,

,,

,是相依而成的

是相依而成的是相依而成的

是相依而成的。

。。

。佛學

佛學佛學

佛學,

,,

就是這種

就是這種就是這種

就是這種知

知知

知識

識識

識與經

與經與經

與經驗

驗驗

驗相結

相結相結

相結合

合合

合的學

的學的學

的學問

問問

問。

。。

雖然如此,由由由

由於重

於重於重

於重知

知知

知識

識識

識、

、、

、重經

重經重經

重經驗

驗驗

驗的

的的

的關

關關

關係

係係

係,

,,

,佛學分為

佛學分為佛學分為

佛學分為兩

兩兩

兩大

大大

大類

類類

類型

型型

型,

,,

,這是有足夠資料來證明的,現

在只能直說我的理解。…〔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