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68
科州佛教會 11 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Transcript of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Page 1: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科州佛教會

第11 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Page 2: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Page 3: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1

念佛歌的創作因緣

編輯組

︽念佛歌︾的創作可以溯源㉃兩年前︵㆓OO㈥年︶師父最敬重的

青㆘

老師太的預知時㉃安詳往生。老和尚早年習㈻㆝台教觀,㆒生專誦︽法華經︾

、︽㈮光明經︾,禪淨雙修,以︽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的念佛淨㈯為依歸

。師父受到老和尚㆒生修為的啟發而㊢出了︽念佛歌︾的歌詞,不僅藉著︽念

佛歌︾道出釋迦世尊不請㉂說的彌陀淨㈯法門的慈悲方便,也詮釋了在老師太

身㆖所體悟的念佛深意。也或許只是對老師太最後在師父拜別時所說的㆔遍﹁

阿彌陀佛,無量壽!﹂純粹的省思。

㆟生多半是虛假的、無知的,什麼叫做﹁㉂己﹂?什麼叫做﹁我﹂?我們

㉂身㆒點都不知道!的確,只要我們靜㆘心來徹底反觀㉂照㆒番,就知道㉂己

所做的㆒切都是虛假不實的。要把世間現實的㈲為不實翻成究竟無為真實也㈲

可能,但其㆗必須要㈲㆒個﹁信﹂作為媒介││信㈲他方彌陀和㉂性彌陀。

由信心持㈴﹁念﹂他方南無阿彌陀﹁佛﹂或常常﹁憶﹂念南無阿彌陀﹁佛

﹂就﹁好﹂找回㉂己的㉂性彌陀。

現實世界是苦的。我們的㆟生充滿了許多煩惱,而煩惱來㉂於我執、法執

。釋迦世尊告訴我們,只要﹁念佛﹂就﹁可消我﹂執、法執﹁煩惱﹂的離苦得

樂淨㈯法門;並示知每個眾生﹁㉂性﹂心㆗就㈲﹁彌陀﹂只﹁是﹂被無始以來

的無明覆蓋,被我執、法執迷惑住而使㉂己的﹁佛寶﹂不能顯現,致使落入㆒

切苦境。若要離苦得樂,﹁㆒句彌陀﹂聖號圓﹁滿﹂就﹁足﹂夠破除我執的情

迷和法執的智迷﹁了﹂。︵接㈩㈨頁︶

念佛歌

詞:界靜

念佛好、憶佛好,念佛可消我煩惱,

㉂性彌陀是佛寶,㆒句彌陀滿足了,

每㈰憶念㈩口氣,㆔世罪業皆除了,

彌陀與我不疏離,醉心彌陀㈲多好。

念佛好、憶佛好,念佛可增我福壽,

阿彌陀佛是法寶,㈥字洪㈴足夠了,

常念南無阿彌陀,累劫罪障皆滅了,

我與彌陀不相離,觀想彌陀㈲多好。

念佛好、憶佛好,念佛可增我智慧,

㉂他不㆓是僧寶,虔誠禮敬足夠了,

時時歸命彌陀佛,無始黑暗皆明了,

彌陀與我成伴侶,稱念彌陀多奧妙。

Page 4: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2

發行㆟:釋界靜

編輯:丹佛寺慧濟編輯組

通訊處:8965 W

. Dartm

outh Place, Lakew

ood, CO

80227

電話: (303)985-5506

傳真: (303)985-5506

E-Mail

:[email protected]

丹佛寺全景

編者的話

編輯組

本期的篇首介紹師父的︽念佛歌︾及其創作因緣。般若㆝㆞的︽禪

㊪思想問答︾研討禪㊪﹁廓然無聖﹂公案的經典依據並從古德著作㆗瞭

解其深義。繼︽佛教的情緒觀︾之後,聖凱法師推出︽不歸路散文集︾

││尋找苦難的淨㈯,傾訴他出家路程㆗的點滴心聲。這㆒期的︽破疑

集︾則探討盲㆟摸象課題的第㆓部分也是完結,

法正法師進㆒步㆞闡述

︽涅槃經︾㆗盲㆟摸象故事的意義,為佛經㆗的盲㆟摸象故事起了撥雲

的作用。

本期大千世界㆗收錄了師父與悟證繼㊞度朝聖之旅後,在㆗國洛陽

朝禮㈴勝佛剎的所見所聞。且看悟證如何在白馬寺體會﹁㆝㆘第㆒﹂,

龍門石窟的看腳㆘以及相國寺的菩薩煩惱。趁去年㈩㈪師父回大陸為興

建小廟的事趕工之際,㊞祥將拜訪師父之行㊢出︽福鼎請法︾,請看捶

鐵釘的佛法以及趙州如何解答㊛㆟的宿命。在師父的督促之㆘,㊞慧是

如何︽從懈怠觀心︾呢?妙悟的︽拜佛的心︾系列之㆓︽悟道││要㈲

㆒顆拜佛的心︾以及聖凱法師的︽漢傳佛教禮儀︾介紹莊嚴具系列││

蓋。本期的治病偏方由妙音提供治骨刺、關節炎偏方。

活動點滴㆗則報導了㆒年㆒度的浴佛勝會,到康斯米勒㆗㈻為其㈻

生進行佛教洗禮以及科羅拉多㈻院㈻生的拜訪。

Page 5: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3

念佛歌

1

念佛歌的創作因緣

編輯組

1

編者的話

編輯組

2

般若㆝㆞

禪㊪思想問答

4

尋找苦難的淨㈯

15

破疑集││盲㆟摸象︵㆓︶

20

大千世界

朝禮㈴勝佛剎

27

朝祖國㈴勝之見聞

40

福鼎請法

48 從懈怠觀心

54 拜佛的心︵㆓︶悟道││要㈲㆒顆拜佛的心

57

漢傳佛教禮儀

莊嚴具系列∣∣蓋

60

治骨刺、關節炎偏方

63

活動點滴

浴佛節

採訪組

61

康斯米勒㆗㈻生的首次佛教洗禮

採訪組

62

Colorado Academy

亞洲之旅的㊪教體驗││丹佛寺

採訪組

63

籌募清靜寺的重建工程

採訪組

63

法會預告

編輯組

64

Page 6: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4

禪㊪思想問答

前 言

禪㊪初祖菩提達磨㉂說是﹁藉教悟㊪﹂,不廢棄大乘

了義經典的理論依據,反而是通過了義經論來悟心㊪,這

就是他以㆕卷︽楞伽經︾的﹁佛語心為㊪,無門為法門﹂

︵○大51•

246

㆖︶授與㆓祖慧可作為衡量㈻者㊞心的準則

。現就從︽楞伽經︾㆗提出幾個問答作為禪門﹁藉教悟㊪

﹂的思想依據。

1.問:禪的根本法﹁廓然無聖﹂公案㈲何經典依據?對此

公案,古德如何解說?

答:禪的根本法﹁廓然無聖﹂公案的重點,在於﹁廓然無

聖﹂㆒語,這㆒語是梁武帝與禪㊪初祖達磨祖師㆓㆟對話

時產生的,祖師說出﹁廓然無聖﹂不僅是他㉂己親證的㆒

真境界,而且也是佛陀㉂證所樂的境界,但這種聖智㉂覺

所得第㆒義不可以言說,是㈲經典所依的,據︽楞伽經˙

㆒切佛語心品︾卷㆓:

﹁大慧復白佛言:﹃世尊!為言說即是第㆒義?為所

說者是第㆒義?﹄﹂

︻譯︼大慧菩薩又問佛說:﹁世尊!是言說文字就是

第㆒義嗎?還是所說的理是第㆒義?﹂

﹁佛告大慧:﹃非言說是第㆒義,亦非所說是第㆒義

。所以者何?謂第㆒義聖樂,言說所入,是第㆒義;非言

說是第㆒義。第㆒義者:聖智㉂覺所得,非言說妄想覺境

界,是故言說妄想,不顯示第㆒義。言說者:生滅動搖,

展轉因緣起;若展轉因緣起者,彼不顯示第㆒義。﹄

︻譯︼佛告知大慧菩薩:﹁不是言說文字就是第㆒義

,也不是所說的理是第㆒義。為什麼呢?第㆒義是聖者㉂

證所樂的境界。依聖言教修證所契入的境界是第㆒義,並

不是言說的本身是第㆒義。第㆒義是聖者無分別智㉂覺所

得,並非依言說妄想而起見聞覺知的境界,因此才說言說

妄想不能顯示出第㆒義。所謂言說,是由音聲、風息和妄

念的生滅以及頭、胸、喉、唇、舌等不住㆞動搖,音聲、

風息由內而外幾經展轉變化而生起的。若是由展轉變化眾

多因緣和合而起的,彼法不能顯示第㆒義。﹂

﹃大慧!㉂他相無性故,言說相不顯示第㆒義。﹄

︻譯︼大慧!㉂相、他相皆無㉂性的緣故,言說相㈲

㉂、他相對待不能顯示第㆒義。

﹃復次大慧!隨入㉂心現量故,種種相,外性非性,

◎圖

悟真

Page 7: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5

言說妄想不顯示第㆒義。是故大慧,當離言說諸妄想相。

﹄﹂︵○大16•

490

㆘︶

︻譯︼還㈲,大慧!隨順法性無分別而契入㉂心,故

知種種相,悉皆虛妄,㆒切外性︵外境︶皆無實㉂性,言

說妄想不能顯示第㆒義。因此,大慧!應當遠離所㈲言說

妄想境相。

現在來看梁武帝與祖師的對話過程,據︽景德傳燈錄

︾卷㆔記載:

南海實梁普通元年︵西元5

20

年︶,廣州刺史具主禮

迎接,表聞武帝,帝覽奏遣使齎詔迎請,㈩㈪㆒㈰㉃㈮陵

帝問曰:﹁朕即位已來,造寺㊢經度僧不可勝紀,㈲

何功德?﹂

師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

師曰:﹁此但㆟㆝小果,㈲漏之因,如影隨形,雖㈲

非實。﹂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答曰:﹁淨智妙圓,體㉂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

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㆒義?﹂

師曰:﹁廓然無聖。﹂

帝曰:﹁對朕者誰?﹂

師曰:﹁不識。﹂

帝不領悟。︵○大51•

219

㆗︶

對此古來大德㈲多種說法,現就根據︽佛果圜悟禪師

碧巖錄︾卷㆒㆗佛果禪師對此公案的提唱,摘錄如㆘:

達磨遙觀此㈯㈲大乘根器,遂泛海得得而來,單傳心

㊞,開示迷塗,不立文字,直指㆟心,見性成佛。若恁麼

見得,便㈲㉂由分,不隨㆒切語言轉,脫體現成;便能於

後頭與武帝對譚,并㆓祖安心處㉂然見得,無計較情塵,

㆒刀截斷,洒洒落落,何必更分是分非,辨得辨失?雖然

恁麼,能㈲幾㆟?武帝嘗披袈裟,㉂講放光般若經,感得

㆝花亂墜,㆞變黃㈮。辨道奉佛,誥詔㆝㆘,起寺度僧,

依教修行,㆟謂之佛心㆝子。

達磨初見武帝,帝問:﹁朕起寺度僧㈲何功德?﹂磨

云:﹁無功德。﹂早是惡㈬驀頭澆!若透得這箇無功德話

,許爾親見達磨!且道:起寺度僧,為什麼都無功德?此

意在什麼處?

帝與婁約法師、傅大士、昭明太子,持論真俗㆓諦。

據教㆗說:真諦以明非㈲,俗諦以明非無;真俗不㆓,即

是聖諦第㆒義。此是教家極妙窮玄處。帝便拈此極則處問

達磨:﹁如何是聖諦第㆒義?﹂磨云:﹁廓然無聖。﹂…

…帝不省,卻以㆟我見故,再問:﹁對朕者誰?﹂達磨慈

悲忒殺,又向道:﹁不識!﹂直得武帝眼目定動,不知落

處。是何言說,到這裏,㈲事無事,拈來即不堪。︵○大

48•140

㆗︶

Page 8: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6

梁武帝蕭衍㆔㈩㈧歲時︵西元502

│549

年在位︶就

當㆖皇帝,是㆗國歷史㆖最護持佛教的皇帝,㉂稱是﹁佛

奴﹂。 武

帝又以﹁皇帝菩薩﹂㉂居,並曾短期出家,研習禪

理,﹁嘗披袈裟,㉂講放光般若經,感得㆝花亂墜,㆞變

黃㈮。﹂世㆟稱他為﹁佛心㆝子﹂。

當﹁佛心㆝子﹂梁武帝與﹁傳佛心㊞﹂的達磨祖師㆒

見面,第㆒個問題就話不投機。因何?武帝心㈲我、㆟、

眾生、壽者㆕相塵垢,若離相,脫離虛榮心的㆟就不會㈲

問﹁朕起寺度僧㈲何功德?﹂的多此㆒舉了。達磨見貪著

功德的武帝,索性毫不留情㆞喝出﹁無功德﹂的第㆒棒。

為此佛果禪師說武帝﹁若透得這箇無功德話,許爾親見達

磨!﹂為什麼武帝透不過無功德話呢?因為在武帝心裏還

存著教㆗說的﹁真諦以明非㈲,俗諦以明非無﹂。在他認

為達磨所說的﹁無功德﹂只不過是真諦㆖的﹁非㈲﹂;在

俗諦㆖又不能說是﹁無功德﹂。武帝心裏已經在教相㆖﹁

分是分非,辨得辨失﹂於是問﹁何以無功德?﹂這時的達

磨祖師與前面經㆗佛對大慧菩薩㆒樣的慈悲為武帝解釋說

:﹁此但㆟㆝小果,㈲漏之因,如影隨形,雖㈲非實。﹂

現在我們先來看㆒㆘㈥祖︽壇經•

疑問品︾第㆔:

韋刺史問㈥祖:﹁弟子聞達磨初化梁武帝,帝問云:

﹃朕㆒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何功德?﹄達磨言:﹃

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

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

德。功德在法身㆗,不在修福。﹂

師又曰:﹁能夠

見㉂己真如㉂

性是功,能夠視㆒切眾生

平等是

德;念念之間

無滯礙

,常見真如

本性本㉂具㈲的

真實妙用,㈴為

功德。內心謙㆘是功,外行於禮是德;不離真如

㉂性而

建立萬

法是功,心體離卻㆒切妄

念是德;念念

不離㉂性是功,㉂性

用而

無染著

是德。若覓求

功德法身,但依照

此去

作,便

是真功

德。若真是

修功德之㆟,心即不會

輕慢他㆟

,常行普敬㆒切眾

。倘若

心常輕慢他

㆟,吾我之執

不斷除

,即㉂無功;㉂己的心

性虛妄不實,即㉂無德;這就是因

為吾我妄執

㉂大,常常

輕視

㆒切眾生的緣

故。善知識!常順法性

念念無間斷就

是功,心行平

直不曲就

是德;㉂己

修心

性是功,㉂己

修身行

是德。善知識!

功德必

須從

㉂性內去

見,不是藉著

布施供養之所能

求得到

也。

是以福德與功德㈲

別。這問題是在

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

過。﹂ ㈥

祖的這段話已明白指出福德與功德的不同。這正說

明達磨祖師為什麼與武帝㆒見面就﹁惡㈬驀頭澆﹂而說出

﹁無功德﹂話的原因,也正是祖師直指﹁㆗道正法﹂的㆞

方,﹁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不在修福。﹂

如果修福德的造寺度僧只是為了求功德,那這修福是虛偽

的修福,這就是﹁禪﹂為什麼最忌諱㈵意誇大和炫耀的密

意點。不為㆟知的修善積德,才是修福。如果修福只是想

Page 9: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7

炫耀㉂己讓㆟知道,那只不過是利己、滿足被㆟讚美的私

慾心而已,並非真正修福。再說,達磨來華的使命是﹁傳

佛心㊞﹂,看這世稱﹁佛心㆝子﹂的皇帝是否透得過無能

所的﹁空、無相、無作﹂的﹁無門﹂這㆒關。

正因為武帝透不過﹁無門﹂關,才會將功德作真假會

,於是問:﹁如何是真功德?﹂祖師見武帝落入語言文字

㈴相概念的﹁所說事妄想﹂㆗,於是又再㆒次慈悲開示﹁

功德在法身㆗﹂說:﹁淨智妙圓,體㉂空寂,如是功德,

不以世求。﹂

﹁淨智妙圓﹂,﹁淨智﹂是指我們眾生的心體,本來

清淨無障,乃是﹁大圓淨智﹂,既不能說它㈲,也不能說

為無。如︽楞伽經︾說:﹁離㆕句,絕百非﹂稱之為﹁妙

﹂,具足恆河沙數無漏性之功德稱之為﹁圓﹂,合稱為﹁

淨智妙圓﹂。

﹁體㉂空寂﹂,就是﹁大圓淨智﹂的體性是空寂的。

所謂﹁空寂﹂,就是能分別的﹁心﹂和所分別的﹁法﹂雙

忘。

﹁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就像這樣﹁淨智妙圓,體

㉂空寂﹂的無相功德,㆒切眾生心㆗本㉂具足,不須以世

間㈲為法㆖的福德當作交換條件。因為﹁造寺㊢經度僧供

齋﹂都是㈲相㈲為的福德,就是經論㆖的㆒切㈴相和理論

以及種種高深㈻說與﹁見性經驗﹂毫不相干。可是﹁佛心

㆝子﹂不能體會大道,反而㉂以為是,認為﹁教家極妙窮

玄處﹂就是﹁真俗不㆓,即是聖諦第㆒義﹂又再㆒次起﹁

言說妄想﹂﹁辨得辨失﹂心,﹁拈此極則處問達磨:﹃如

何是聖諦第㆒義?﹄﹂

達磨祖師這時要顯佛威了,給了﹁㆝子﹂第㆓個棒喝

││﹁廓然無聖﹂禪的根本法。

先就從經教㆖說,所謂﹁真俗不㆓,即是聖諦第㆒義

﹂,雖被說成是﹁所說的理﹂,但通過語言文字也成了﹁

言說妄想﹂。因為,第㆒義是聖者㉂證㉂悟的境界,非語

言所能到達。唯㈲佛與佛才能了知。武帝所提出的﹁聖諦

第㆒義﹂是站在真諦教理㆖發問的,而祖師答出來的﹁廓

然無聖﹂意味著禪的根本法,是﹁教外別傳﹂的而不是教

㈻㆖所說的﹁聖諦第㆒義﹂,所以

﹁佛告知大慧菩薩:﹁不是言說文字就是第㆒義,也

不是所說的理是第㆒義。為什麼呢?第㆒義是聖者㉂證所

樂的境界。依聖言教修證所契入的境界是第㆒義,並不是

言說的本身是第㆒義。第㆒義是聖者無分別智㉂覺所得,

並非依言說妄想而起見聞覺知的境界,因此才說言說妄想

不能顯示出第㆒義。所謂言說,是由音聲、風息和妄念的

生滅以及頭、胸、喉、唇、舌等不住㆞動搖,音聲、風息

由內而外幾經展轉變化而生起的。若是由展轉變化眾多因

緣和合而起的,彼法不能顯示第㆒義。﹂

從這段經文可以看出達磨祖師回答的﹁廓然無聖﹂正

是佛陀㉂證㉂悟的真境界。問的是真俗㆓諦㆗的真諦第㆒

Page 10: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8

義,答的卻是㉂證㉂悟的第㆒義。㉂證之境是超越了凡聖

,超越了真俗㆓諦,是涅槃絕對之域,難怪武帝不明白。

通常我們都是依文解義,從不進入內觀返照經義,如

何能契悟﹁第㆒義者:聖智㉂覺所得﹂的境界呢?不得﹁

㉂覺﹂見㉂本性境界,則﹁不得第㆒義﹂,﹁不得第㆒義

,則不得涅槃。﹂不得涅槃的我等凡夫,如何不﹁計較情

塵﹂呢?所以帝曰:﹁對朕者誰?﹂

這時達磨祖師身心都無力了,喝出﹁不識!﹂㆓字的

第㆔棒,武帝差點聽不著。祖師意識到無須﹁佛心㆝子﹂

㆘令將㉂己驅逐出境,就起身步出皇宮,渡江北㆖,前去

北魏少林寺面壁㈨年,等㆒個﹁不受惑的㆟﹂。

達磨祖師從跟梁武帝對話之㆗,已經看到當時㆗國整

體佛教的情勢:偏重於佛㈻教理的研究,而忽略了﹁見性

﹂,這叫重﹁知﹂不重﹁行﹂;偏重於修福,而忽略了修

慧;偏重於禪那,而忽略了﹁禪﹂;偏重於持戒,而忽略

了般若。

達磨祖師走後,武帝照樣廣興他的福業。據說他在國

都建康㆞區所建的寺院就㈲㈦百餘所。梁世共㈲寺院

2846

所,僧尼82,700

㆟。據清㈹劉世珩的︽南朝寺考︾

卷㈤所載梁㈹㈨㈩㆓寺㈾料,梁武帝敕建的寺㈲智度寺、

新林法王寺、仙窟寺、光宅寺、蕭帝寺、解脫寺、同行寺

、勸善寺、開善寺、大愛敬寺還㈲最大的同泰寺,寺裏住

㈲萬㆟以㆖的僧眾。㉂己竟然還在大通元年︵527

年︶、

㆗大通元年︵529

年︶、㆗大同元年︵546

年︶、太清元

年︵547

年︶㆕次捨去皇帝的身份在同泰寺拖㆞板搞衛生

,㉂認為是﹁佛奴﹂。每次捨身,群臣皆﹁以錢億萬奉贖

﹂,於﹁眾僧默許﹂後還宮。這在覺行圓滿的佛陀與達磨

祖師的慧眼看來都是些未見性㉂誑無明凡夫眾生的表現!

然而,武帝仍然繼續研究他的佛㈻理論。梁武帝多次

在同泰寺設比丘、比丘尼、㊝婆塞、㊝婆夷㆕部的任何㆟

都可以參加的無遮大會,據說參加㆟數常達成千㆖萬㆟。

據載,他在㆗大通㆔年︵531

年︶㈩㈪在同泰寺為僧俗信

徒講︽大般涅槃經︾;同年㈩㆒㈪又講︽摩訶般若波羅蜜

經︾。

㆗大通㈤年︵533

年︶梁武帝在同泰寺講︽摩訶

般若經︾,參加的義㈻僧千㆟,僧俗㆔㈩㆒萬㈨千㈥百㆕

㈩㆓㆟。︵參見○大5

2•

237

㆖︶同年又在同泰寺講︽㈮字

㆔慧經︾。

武帝不但向僧俗信徒講經。在位㆕㈩㈧年期間,按照

在家佛教徒的戒律修行,如吃素,不飲酒,不歌舞觀聽以

及﹁斷房室﹂等等,並且從事佛教著述。

梁武帝的佛教著作主要㈲㆘面幾種:

1.︽摩訶般若波羅蜜子㊟經︾㈤㈩卷,簡稱︽大品

㊟︾或︽大品㊟解︾。︽大唐內典錄︾卷㆕㊟:﹁或㆒百

卷。﹂ 2.

︽㆔慧經義記︾

︽㆔慧經︾即︽摩訶般若經︾㆗的︽㆔慧品︾,梁武

Page 11: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9

帝認為此品﹁最為奧遠﹂,把它﹁別立經卷﹂,於大同㈦

年︵541

年︶開始講說。

3.︽制旨大涅槃經講疏︾並目錄㆒百零㆒卷。

4.︽淨㈴經義記︾

5.︽制旨大集經講疏︾㈩㈥卷

6.︽發般若經題論義並問答︾㈩㆓卷

以㆖的著作現在都已失傳,現存較重要的㈲:

1.

︽立神明成佛義記︾︵弘明集 (

卷㈨)

○大52•54

㆗︶

2.︽敕答臣㆘神滅論︾︵弘明集 (

卷㈩)

○大52•60

㆗︶

3.︽為亮法師製涅槃經疏序︾︵廣弘明集 (

卷20)

○大52•

242

㆘︶ 4.

︽斷酒肉文︾︵廣弘明集 (

卷26)

○大52•

294

㆗│303

㆘︶

5.︽摩訶波若懺文︾︵廣弘明集 (

卷28)

○大52•332

㆗︶

6.︽㈮剛波若懺文︾︵廣弘明集 (

卷28)

○大52•332

㆗︶

7.︽淨業賦︾︵廣弘明集

(

卷29)

○大52•

335

㆘│336

㆘︶

8.︽孝思賦︾︵廣弘明集 (

卷29)

○大52•336

㆘│338

㆖︶

9.︽述㆔教詩︾︵廣弘明集 (

卷30)

○大52•

352

㆘︶

梁武帝在信仰㆖把佛教置於最高㆞位,同時又認為佛

、道、儒㆔教同源,甚致㆔教㆒致,在︽述㆔教詩︾㆗便

反映了這種思想。詩曰:﹁少時㈻周孔,弱冠窮㈥經,孝

義連方冊,仁恕滿丹青,踐言貴去伐,為善在好生。㆗復

觀道書,㈲㈴與無㈴,妙術鏤㈮版,真言隱㆖清,密行遺

陰德,顯證在長齡。晚年開釋卷,猶㈪映眾星,苦集始覺

知,因果方昭明,不毀惟平等,㉃理歸無生。分別根難㆒

,執著性易驚,窮源無㆓聖,測善非㆔英,……﹂這裏說

到他從㈻儒、道到㈻佛的過程和對㆔教的看法,認為㆔教

同源,但佛是﹁聖﹂、是﹁英﹂。

武帝的㊟疏雖然㈲許多散失,但從所遺留㆘來的著作

㆗可以看出他對佛㈻㈲很深的造詣。梁武帝本身誦讀、講

解或命㆟講誦的佛經㈲︽般若經︾、︽涅槃經︾、︽勝鬘

經︾、︽維摩經︾、︽法華經︾、︽大智度論︾、︽成實

論︾等,其㆗尤以︽般若經︾、︽涅槃經︾為最重。為什

麼呢? 因

為當時曾㈲佛教㈻者對︽般若經︾表示懷疑,提出

異議。梁武帝反對他們的說法,因而既重視︽般若經︾又

重視︽涅槃經︾,而且把兩部經的思想結合起來,提出了

㉂己的修行成佛觀念。

比如當時㈲㆟認為︽般若經︾教理不圓滿,不如︽涅

槃經︾的深刻。梁武帝對此反駁說:﹁︽涅槃︾是顯其果

德,︽般若︾是明其因行,顯果則以常住佛性為本,明因

則以無生㆗道為㊪。以世諦言說,是︽涅槃︾,是︽般若

︾,以第㆒義諦言說,豈可復得談其㊝劣。﹂︵○大55•

53

㆘︶ 另

外,梁武帝為了造福於百姓,引經據典,挑燈㊰讀

大乘經典㊢㆘︽斷酒肉文︾,不僅禁止出家㆟食酒肉,他

本㆟也以身作則㉂誓禁酒吃素,不但㉂己過在家居士戒律

Page 12: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10

生活,還令王侯子弟皆受佛戒,據︽慧約傳︾載:﹁㆝㈼

㈩㈧年︵5

19

年︶,梁武帝﹃申在㆔︵按:㆔皈依︶之敬

﹄,從慧約受菩薩戒,從此之後,﹃皇儲以㆘爰㉃王姬﹄

,從慧約法師受戒為弟子的達㆕萬㈧千㆟。﹂

這些種種可見梁武帝對佛法的精進,不但在教理㆖明

白得深刻,在行持㆖,建寺、㊢經、度僧、吃齋、持戒、

禮佛、誦經不可勝數,他㊝待僧侶,又㈩分崇敬僧㆟,例

如智藏法師可以㉂由出入宮㆗,甚致登㆖正殿的御座。梁

武帝想㉂任﹁白衣僧正﹂,也因為智藏法師的反對而作罷

,從表面看,他的修養和佛㈻造詣,恐怕世間少㈲㆟能匹

及。他向臣㆘講:﹁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生死不異

涅槃,涅槃不異生死;不行㆓法是彼此岸義。﹂︵○大5

2

•239

㆗︶,按照這個說法,他既當﹁皇帝﹂,又稱﹁菩

薩﹂,是並行無礙的。那麼,為什麼如此精通佛經的梁武

帝遇到遠來東㈯的達磨祖師卻是話不投機呢?

正因為㆒個是直心﹁見性成佛﹂的祖師,而另㆒個是

曲心﹁說性成佛﹂的㆝子。這種㆟如何能與㆒個﹁無事無

作㆟﹂的達磨祖師投緣契機呢?武帝雖然精通佛經,但他

沒㈲﹁㊪通﹂,沒㈲精通到佛陀㉂稱﹁佛在僧㆗﹂這㆒﹁

眾生佛性平等﹂的根本法則㆖來。武帝心邪,身為白衣居

士竟想㉂任﹁僧正﹂管起出家僧㆟來。這不僅是武帝的毛

病,也是㆒般㈻佛㆟捨本逐末的通病。這可從︽少室㈥門

︾卷㆒㆗摘錄兩段,以顯見祖師西來㈵別提出佛教的本旨

是﹁唯論見性﹂意:

﹁若

將㉂性

心覓外

佛,而不識㉂性

佛,但是外覓佛者,盡

是不識㉂心是佛。亦不得將㉂性

佛禮㉂性

佛,不得將㉂性

心念

㉂性

佛。㆟㆟本具的㉂性

佛不誦經,㉂性

佛不持戒,㉂性

佛不犯戒

,㉂性

佛無持亦無

犯,亦不造善惡。

若欲覓佛,須是見性,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

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

持戒得生㆝;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若㉂己不明了

,須參善知識,了卻生死根本。若不見性,即不㈴善知識

若不如此,縱說得㈩㆓部經,亦不免生死輪迴,㆔界

受苦,無㈲出期。昔㈲善星比丘,誦得㈩㆓部經,猶㉂不

免輪迴,為不見性。善星既如此,今時㆟講得㆔㈤本經論

,以為佛法者,愚㆟也!若不識得㉂心,誦得閑文書,都

無用處。若要覓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佛即是㉂在㆟

,無事無作㆟。﹂︵○大48•

373

㆘︶

以㆖文字就足夠表達當時佛教徒在行持㆖,除了抓住

念佛、誦經、持齋、持戒、布施得福報的枝末情形外,另

㆒方面就是㆗國佛教從後漢到梁朝約㈤百多年間,由譯經

時期轉向研究時期,競相判教立㊪而顧不及㉂己的內心反

省,只埋頭於佛經的客觀研究,反而疏遠了佛教的㆗心生

命││禪悟見性的獲得,墮於經論的戲論㆗而相互諍競勝

,就是佛時的善星比丘也被達磨在其︽少室㈥門︾㆗提出

Page 13: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11

。所以達磨祖師來華後,㈵別指出佛教的本旨是在唯論見

性而不在經教,唯論見性而不在枝末。

﹁善星比丘,︵雖︶誦得㈩㆓部經﹂為什麼﹁猶㉂不

免輪迴﹂呢?因為㈩㆓部經只是佛的言教、是佛陀㉂身家

寶;我們只㈻言教不肯悟證,猶如﹁終㈰數他寶,㉂無半

分毫。﹂終㈰數他寶,可㉂己分毫都沒㈲,你說煩惱不煩

惱?可見善星比丘的輪迴是因未見㉂家佛性之寶,所以不

免心隨境緣轉吧!

佛教是以㉂覺為㆗心;佛教的目的是解脫,解脫是根

據㉂覺而證得的。證得的涅槃或稱解脫是果位㆖的,而果

位㆖的涅槃是靠因位時的㉂覺或稱㉂知來實現的。然而㉂

覺如果從㈩㆓部經的相對言教㆗尋覓是不可能實現的,為

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言教只是相對的知識,不是㉂身的智

慧。知識是分別的產物,分別本身就是業,或稱煩惱。㉂

己處在煩惱㆗,㉂覺就沒㈲了。如果問﹁煩惱無盡誓願斷

﹂的煩惱盡處的㉂覺㈲沒㈲呢?答案是沒㈲㉂覺,因為﹁

煩惱無盡誓願斷﹂是教義㆖的,只是㆒種理想,現實㆖是

不可能的。﹁無盡﹂的煩惱又如何能﹁斷﹂呢?當知﹁煩

惱無盡﹂是因﹁眾生無邊﹂來的;如果說㈲實性的煩惱可

斷,㈲實性的菩提可證,那麼煩惱與菩提是㆓,而﹁佛法

是不㆓之法﹂。確切㆞說,﹁無㆓之性,即是佛性。﹂所

以,禪㊪﹁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意即在此。

唯論見性,也可說成唯見不㆓之性,所以㈥祖說﹁除

妄,除真,即見佛性。﹂如果除妄存真又不免輪迴。

達磨祖師說的﹁佛即是㉂在㆟,無事無作㆟。﹂即同

臨濟禪師說的﹁赤肉團㆖,㈲㆒﹃無位真㆟﹄,常出入汝

諸㆟面門。未證據者,看看﹂㆗的﹁無位真㆟﹂意同。而

這﹁無位真㆟﹂也是達磨祖師說的﹁佛不是佛,莫作佛解

,若不見此︵廓然無聖︶義,㆒切時㆗,㆒切處處,皆是

不了本心。﹂

﹁佛﹂停在﹁佛﹂裏的時候,﹁佛不是佛﹂是個非存

在;為求﹁佛﹂是﹁佛﹂,﹁佛﹂必須㉂覺衪不是衪㉂己

,而是個別的存在。因為﹁佛不是佛﹂時,﹁佛﹂才是㈴

﹁佛﹂。‖A即非A,是㈴A。如︽㈮剛經︾所說的﹁般

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只㈲﹁佛不是佛﹂時,才叫﹁無位﹂,才是禪的根本

法﹁廓然無聖﹂。這是脫卻佛位及凡夫位,離卻㆒切對待

,超然獨脫的境界。此時沒㈲凡聖、生死涅槃、煩惱菩提

等的對待,沒㈲對待才沒㈲纏縛,所以隨處都是見到﹁㉂

由﹂與﹁獨立﹂。這叫﹁無位真㆟﹂也是﹁㉂在㆟,無事

無作㆟﹂。現在㈲㆟認為﹁我就是佛﹂即成A即A,不㈴

A了。只㈲﹁A即非A,是㈴A﹂的﹁A﹂也只㈲概念而

沒㈲定性,如果㈲定性又成為對待,這樣並沒㈲脫卻佛位

及凡夫位的﹁無位﹂意味。

﹁我是佛﹂是﹁㈲﹂位,㈲位之㆟受權勢、㈮錢、㈴

望、㆞位所纏縛,不是﹁㉂在㆟﹂,心㆗㈲事,因為心㆗

Page 14: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12

存在著﹁我是佛﹂,這是㈲功用心的㆟,不是﹁無事無作

㆟﹂。正如梁武帝,當㆖了皇帝就以為﹁我是皇帝﹂,我

很偉大,㆝㆘百姓都必須聽命於我;捨了皇帝身分到同泰

寺當義工,就認為﹁我是佛奴﹂,我很辛苦,既要㊢經度

僧又要布施做衛生;講幾次大乘不㆓之法,就認定㉂己是

﹁皇帝菩薩﹂,我很了不起,既能當皇帝又能講經說法。

這是㈲位凡夫俗漢㆒個,而不是﹁無位真㆟﹂。

﹁無位真㆟﹂是㉂在㆟,是㉂由㆟,這種㆟能夠㉂在

無礙㆞發揚㉂己的般若以順應㈳會,順應周邊環境。這種

㆟只﹁念念般若觀照﹂,這是㉂性本來的生活,也叫過禪

的生活。如㈥祖說:﹁㉂性不動,㈴為禪。﹂在這裏是無

菩提可求,無煩惱可斷的境㆞。這種超脫的﹁心﹂叫作﹁

禪﹂。要想見到﹁無位真㆟﹂,過㉂由㉂在的禪生活,就

必須通過﹁廓然無聖﹂這﹁無門﹂㆒關。要通過這㆒關,

首先還得先明白經教㆖的﹁真俗㆓諦﹂言教,不藉經教,

又如何能悟心㊪呢?

達磨祖師的﹁藉教悟㊪﹂思想㉃少延續到㈥祖乃㉃㈦

祖神會㆒直不變,如㈥祖︽壇經˙般若品︾第㆓,㈥祖勸

㆟持誦︽㈮剛經︾時說:﹁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

若㆔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剛般若經︾,即得見性

。﹂︵○大48•

350

㆘︶

︽㈮剛般若經︾是最㆖乘頓教法門,教㆟直透心源。

可以這麼說:整個㆔藏㈩㆓部教義都在說明㆒個真理,那

就是﹁㆒心﹂真理;而整個禪㊪思想公案也都在暗示㆒心

本源,那就是﹁唯傳見性法﹂。世尊出世,達磨來華都是

為了此㆒大事因緣別無他事。所以從達磨開始的禪㊪主旨

在於﹁見性成佛﹂,這個﹁見性﹂的﹁性﹂所指的﹁佛性

﹂在諸大乘經裏㆒再重覆其為眾生成佛之要點。所以前面

達磨祖師說的﹁若欲覓佛,須是見性,性即是佛。……﹂

用白話解釋是:

﹁如果你想見到佛,就應該見你㉂己的本性;因為這

本性就是佛。如果你沒㈲見到你㉂己的本性,那麼你心㆗

想佛,你的功德可能獲得果報;口㆗念經,你的智慧可能

增長;行為㆖持戒,你可能往生㆝㆖;做善事,你可能得

好報;但說到見佛,你還離衪很遠。如果你㉂己還沒㈲明

白領會,就應該求明師指點你徹底了解生死根本。㆒個沒

㈲見到㉂己本性的㆟,就不應該稱為明師。……﹂

Page 15: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13

丹佛寺啟建梁皇寶懺

法會通告

(㆓OO㈧年㈧㈪㆒㈰㉃㈩㈰)

據《大乘本生心㆞觀經》云:「無始來,㆒切眾生輪轉㈤道經百千劫,於多生㆗

互為父母。以互為父母故,㆒切㊚子即是慈父,㆒切㊛㆟即是悲母。」因此,如來㆒

再教誡:「我諸弟子隨所住處,當施法食濟諸法界,㆒切㈲情除彼飢渴,極苦化令同

趣菩提,若不施食無慈悲心,非吾弟子是惡徒眾。」㆒切眾生「於㆟㆝鬼畜之㆗㆞獄

脩羅之內,飢渴焦熬愁憂苦惱,冥冥長㊰求出無期。以理推之無非宿生父母,如佛所

說皆是累劫怨親。」身為佛弟子,為報父母恩、眾生恩,理應「運觀音之慈悲,修普

賢之行願。誓同拔濟悉脫沈淪,㈲力者修齋設供,無力者咒食施生施食」。

今年(O㈧年)㈤㈪㈩㆓㈰㆘午㆓點㆓㈩㈧分㆗國㆕川省以汶川縣為㆗心發生

7.8 級大㆞震,㉃今已㈲㈥萬多㆟遇難,㆔㈩㈥萬多㆟受傷,㆒千㈤百多萬㆟流離失

所。丹佛寺㉂事發之後聞訊,除招信眾捐款救災外,並為汶川大㆞震傷亡㆟士設立牌

位做㈦超渡,並將於今年㈧㈪㆒㈰㉃㈩㈰啟建梁皇寶懺為傷者消災,亡者超度。㈩方

佛弟子若㈲同願者,㈲力者可以參加拜懺為傷亡者祈福消災,分身乏術者可以出㈾濟

度,此乃諸佛之慈悲本懷,惟願諸位菩薩「誓同拔濟悉脫沈淪」。以㆘謹略述梁皇寶

懺之緣起:

禮懺功德難思難議,梁皇懺法又稱為慈悲道場懺法,肇始於梁武帝,武帝因皇后

郗氏死後墮蟒身向武帝求救。武帝乃問眾沙門贖罪之方,寶誌禪師說:「須禮佛懺滌

罪障。」武帝乃命寶誌禪師與沙門㈩㆟撰成懺文㈩卷,經過僧眾為其禮懺後,郗氏乃

脫蟒身得升忉利㆝。

禮拜梁皇寶懺不僅為懺悔過去、現在所作的種種惡業,同時也「普為幽魂㈹伸懺

悔」以期罪障消除,也就是說不僅幫㉂己懺悔業障,也㈹替過去父母、親㆟及祖先乃

㉃㈩方㆒切眾生禮佛懺悔,超生極樂;並為現在父母親㆟祈福消災,增福延壽。願法

界眾生吉祥如意。

若㈲意參加法會者請與住持法師聯絡,電話∕傳真: 303-985-5506。

Page 16: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14

科州佛教會丹佛寺點燈通知

據《施燈功德經》說:布施少許燈明,其所得之福報無量。諸多經典

㆗說:在佛塔、殿堂、經典前點燈,能獲大功德。由於點燈能破黑暗,點

燈供佛所獲功德簡而易解的是得智慧以照破愚痴闇障,即消除過往罪障以

開智慧,得大福報之謂。

丹佛寺之藥師佛燈塔晝㊰長明,每年年初舉行㆖燈法會,歲末舉行圓

燈法會。以㆒年為期,每㈴ 50 元。若㈲信眾希望續燈常明,增福增慧,

請回函或洽本寺住持界靜法師。托佛菩薩的慈悲願力保佑閣㆘及您的家㆟

事事吉祥,身心康泰,生意興隆。

光明燈每㈴$50,支票抬頭請㊢ BAOC。

新燈(善信姓㈴) 續燈(善信姓㈴)

Page 17: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15

尋找苦難的淨㈯

閑雲野鶴

平興寺的遐思

站在對岸的山間小路㆖,回望著這座令我夢回縈繞的

寺院││平興寺,不禁淚如泉湧,猶如流浪多年的遊子見

到故鄉那㆒剎那,心㆗充滿著感動。

兩座小山如兩隻手將它輕輕㆞環抱住,它就如嬰兒在

母親的懷抱㆗靜靜㆞仰躺著,㆒條涓涓小溪輕輕㆞為它哼

著催眠曲,緩緩㆞流向遠方。遠處群山層疊,隱約可見;

青竹翠林,給這座小寺帶來清淨離塵的勝境。它很小,只

㈲㆒座大雄寶殿依山而立,然後圍著大殿的㊧㊨及前面建

㈲僧房㆔幢。大殿巍峨雄偉,透視出古老佛法的莊嚴與凝

重;僧房是現㈹民房建築,外面塗著黃色的油漆,映現出

佛法的活潑與㊜應時㈹的㈵徵。佛法就是這樣,古老而又

㊜應時㈹,莊嚴而又不缺活潑,凝重而又不失佛法的生命

力,這㆒切在這座小寺院完美㆞統㆒起來。

群山還在黎明的夢鄉㆗靜靜㆞臥著時,晨霧繚繞,山

寺的鐘聲悠悠㆞傳出,響徹在群山幽谷之㆗,驚起林間飛

鳥,它們㈺啦啦㆞面拍著翅膀掠過山寺的㆖空,飛向遠方

。於是,㆒切都動起來了,許多房間的小窗都露出暈黃的

燈光,給黎明的山谷帶來幾分神㊙。緊接著,那如海潮洶

湧的誦咒聲、抑揚頓挫的梵音頌唄和斷斷續續㆞傳出的㈭

魚聲,穿過晨霧的幕幔,英英相雜,綿綿成韻。萬物未動

之先,僧㆟的祈禱聲已先響起,願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佛㈰增輝,法輪常轉。

沿著那條山間小路走去,身後的平興寺被群林遮擋得

只剩㆘隱隱約約的幾點顏色。然而,眼前卻出現㆒大片茶

園,那綠油油的茶葉被僧㆟們修剪得整整齊齊,彷彿是㆒

排排綠色的士兵在接受檢閱。平興寺還㈲幾畝㈬稻田,最

多的是㆞瓜園,聽老和尚說,最多時年產品6

000

公斤的

幹㆞瓜絲。因為平興寺在﹁文化大革命﹂時是僧㆟接受改

造的農場,所以老和尚們便在周圍植樹種竹,開墾㈯㆞。

古老的﹁㆒㈰不作,㆒㈰不食﹂的遺風在這裏得到很好㆞

發揚。

早飯後,你可以看到許多僧㆟紛紛拿起掃把,各㉂掃

著寺院的每㆒個角落,願寺院清淨離塵,更願掃除心㆗的

塵埃。這時,你如果走到山崗㆖,眺望著蒼茫的大海,㆒

輪朝陽正在冉冉㆞升起。山㆘小鎮炊煙嫋嫋,晨霧如白紗

Page 18: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16

纏繞在山間,久久不散。在晨霧㆗隱隱約約㆞傳來機器的

發動聲,很難想像㆟世間的煩囂是在如此靜謐的清晨㆗動

起來。望著盤山公路㆖努力往㆖爬的車輛,令㆟感到㆟世

間的悲哀,辛辛苦苦為了誰?煩煩惱惱又是為了誰呢?在

悲哀㆗恍惚㈲脫塵離世之感。

夕陽西㆘,當太陽將那餘輝遍灑在大㆞時,你可以發

現寺院突然㆟多起來了,那黃色的小公路及灰白色的石路

㆖,㈲許多僧㆟在散步。㈲的兩㆔㆟㆒群靜靜㆞細語,談

論佛法,交換各㉂的修㈻體會;㈲的則手持佛珠,獨㉂漫

步,那悠然㉂得的神態,令㆟感到離俗的氣質;最令㆟感

到可愛的,是那幾個年輕的小和尚,他們在玩耍那隻看守

寺院的狗,惹得那狗﹁汪汪﹂直叫。山林㆗傳來小鳥歸家

的㈺喚,涼風陣陣掠過,這㆒切猶如世外桃源,與世無爭

深山小寺的㊰,那是真正的㊰。僧㆟晚課後,那如風

、如雨、如雷的鼓聲震落白晝那㆒點光亮,㊰幕便悄悄㆞

降臨。㈲㈪的晚㆖,㈪明風清;無㈪的晚㆖,沉寂寥曠。

無論是㈲㈪、無㈪,小寺永遠顯得那麼靜謐。㆒切白晝的

塵囂都沉靜了,心㆗只剩㆘㆒片空靈,是用功修㈻的最佳

時間。從淡淡的燈光可以看到㆒些㆟在伏案疾讀,㈲㆟在

禮佛拜懺;㈲㆟則索性關掉電燈,燃起心㆗的光明,孤身

靜坐。山寺的㊰空,充滿著寧靜與安詳。

平興寺雖然帶點子孫寺院的色彩,但是實為㈩方寺院

,這裏雲集著全國㈩幾個省市的僧青年,他們在㆒位㆗年

法師的指導㆘,專研戒律,弘揚南山律㊪,在修持㆖則以

淨㈯為歸。佛法傳㉃今㈰,戒綱衰頹,佛教的㉂身建設㈲

待於進㆒步㆞提高。當佛教大德們在大聲疾㈺振興佛教時

,這位㆗年法師早已悄悄行動,他從佛教的最根本處││

戒律入手,創造㆒種㈻戒、持戒的條件,讓㆒㈹僧青年㈲

安心立命之處。佛法的感應是不可思議的,首先,只㈲㆔

㈤個㆟住㆘來,最後漸漸㆞增多,㉃今則㈲㆓㆔㈩㆟。他

們㈻習佛陀制定的㈮科玉律,瞭解原始佛教的生活,並將

所㈻的東西賦之於生活實踐之㆗。他們用缽吃飯,半㈪誦

戒,結夏安居,過午不食;最難得的是他們能持㈮銀戒,

這對視㈶如命的時㈹無疑是㆒個警鐘。他們穿著佛陀時㈹

那樣的黃色袒肩袈裟,如黃色的吉祥雲,在寺院內外飄蕩

當㆟們在對佛教感到失望時,是否能從這座小寺裏看

到㆒點希望;當佛教界提出加強㉂身建設,是否能從那些

僧青年的身㆖找到入手處;當㆟們只埋怨佛教的衰敗,而

不願多做㆒點時,是否應該㈻㈻那位㆗年法師,悄悄㆞為

佛教做點事情,無論你是在家佛教徒,還是出家佛教徒,

佛教的興亡,每㆒位佛教徒都㈲責任。

平興寺,這座曾經孕育我法身慧命的寺院,它正在向

世㆟宣示佛法的莊嚴與生命。

Page 19: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17

山居隨感

㆟生如㆒片落葉,隨㈬波到處飄蕩。幾㆝前仍在繁華

喧鬧的北京,沒㈲想到現在卻靜靜㆞坐在山坡㆖,眺望遠

處蒼茫的大海,聽林海松濤,鳥語呢喃,飽餐㉂然風光,

充滿悠閒而又㉂然的感覺。

住在紅塵不到的深山㆗,住在紅牆綠瓦的小寺㆗,完

全忘記㉂己曾經身處那車㈬馬龍的街頭,只見翠綠綿亙,

白雲回繞。㆟世的塵垢不染,㈴利不沾。與那些身披紅色

袈裟的比丘們在㆒起誦戒、讀書,在松樹㆘探討佛法,談

論㆟生,那爽朗的笑聲回蕩在深谷林海㆗。當我們在感歎

末法的衰敗時,倒不如像那些比丘們㆒樣,奮起樹立正法

的幢幡,將這個無常的身心交給佛教,交給深山㆗的寺院

,那麼末法的時㈹也會㈲正法的存在。站在講臺㆖,面對

那幾㈩雙熱切的眼光,面對窗外的青山綠㈬,心㆗㈲種感

動,生命在感動㆗昇華,佛法在微笑㆗連綿不斷,佛法的

使命感在心㆗湧現。

㆘課後,㆒個㆟躑躅於被古㈭紛披的山徑,那是㆒種

什麼樣的感覺呢?靜從㆕面㈧方襲來,緊緊裹住這個消瘦

的身體。輕輕㆞提起腳步,深怕㉂己的腳步聲會破壞這份

寧靜。也許,你會覺得這是㆒份拋絕㆟世的孤寂;也許,

你會覺得這是㆒份與宇宙㉂然同在的靈感。靜,會更使㉂

己照見那久違的本來面目。而此刻,就在此刻,㆒聲迸裂

了寂靜的鐘聲,悠悠㆞淩峰越谷而來。鐘在何處?寺在何

處? 你

㆒定會想,在這樣深山寺院㆗出家,㆒定充滿詩意

與浪漫;﹁㆒缽千家飯,孤僧萬裏遊﹂,那是何等瀟灑、

㉂在。可是,出家㆟的生活㉂㈲嚴肅與困難的㆒面。在這

樣紅塵不到的深山,要求能夠耐得住孤獨與寂寞,面對清

燈、古佛、黃卷,你能保持㆒顆寧靜的心。你必須把過去

所㈲的我執與情緣㆒㆒結帳,把曾經深深迷戀的㆒㆒放㆘

,你能了斷塵緣飄然而來,在山間、在林㆘、在㈬邊,在

黑㊰、在黎明,你能時時刻刻淘洗磨練這多情多欲多求多

垢的身心,萬緣放㆘,㆒念單提,又是何等難事!心理㆖

的困難才是真正的困難。

無㆟的孤獨與無聲的寂寞,㈲時是最難耐的。但是,

假如你不把﹁㆟﹂從萬物㆗獨立出來,而讓㉂己與㉂然萬

物融為㆒體。那麼,亂石間流響的泉聲,山坡㆖蒼翠的松

林,都會讓我們超越這片孤獨與寂寞。在晚霞滿㆝時,面

對那即將㆘山的夕陽,你會在這片光輝㆗照見真我,滌清

了心㆗的妄念,你將發現,淨㈯不在大千世界之外,就在

方寸之間。

在㆒間小屋裏,我發現這樣的幾句詩:

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

㉂性靜方見,㆟情淡始長。

短短的㆒首詩,在㆒個不引㆟㊟意的角落裏,卻是㆟

Page 20: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18

㆟生的真諦。我們在辛苦奔波追求時,是否㈲時放慢我們

的腳步,停㆘來看看㆝,看看㉂己,然後仰㆝㆒笑,快意

平生。讓原本㉂由的我們,從來處來,從去處去。

如果你願意歸隱山林,是到重山之外的深山,還是到城

郊野外的淺山呢?其實,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須認清出

世、入世並非以形體的去向為區分。既要出世,就得斷絕所

㈲的塵緣,不再受任何世俗功㈴、㆟情的羈絆,而讓心靈得

到真正的㉂由,完全像那山㈬㆒樣清朗明快。然後切記,既

然歸隱山林,便是畢生無改的心志,千萬不要㈻武陵㆟,只

是世外桃源的過客而已。

Page 21: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19

︽佛說無量壽經︾㆗詳述阿彌陀佛㈲㆕㈩㈧願,其㆗第㈩㈧願云:﹁設我得佛,㈩方眾生,㉃心信樂欲生我國,

乃㉃㈩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意味著眾生只要﹁每㈰憶念㈩口氣﹂的南無阿彌陀佛聖號,﹁㆔世罪業皆﹂可﹁

除了﹂,臨命終時必定蒙佛菩薩接引往生極樂國㈯。

﹁彌陀﹂㈲願﹁與我﹂始終﹁不疏離﹂。我㈲信心發願往生﹁醉心﹂於念﹁彌陀㈲多好﹂。

持㈴﹁念﹂他方南無阿彌陀﹁佛﹂或常常﹁憶﹂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好﹂契合於宇宙的大生命。

現實世界是無常的。盡管無論是我們的色身還是精神都是無常變幻的,而宇宙的大生命卻是永遠的無量壽和絕對

普遍的無量光。阿彌陀佛㈲大願力,只要﹁念佛﹂的㆟㈲信、願、行就﹁可增︵契合︶﹂益﹁我福壽﹂契合於永遠的

生命和絕對的光明。

﹁阿彌陀佛是﹂貫徹時空、無窮無盡、無量無邊的如來﹁法﹂身,㆒切眾生的報身也具㈲此法身﹁寶﹂藏,若要

顯此法身大力,但念南無阿彌陀佛﹁㈥字洪㈴﹂就﹁足夠﹂分顯法身大力﹁了﹂,並能契合於阿彌陀佛的無量壽、無

量光。 眾

生只要具足信心﹁常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心㆗㉂然建立起西方蓮花淨㈯,同時﹁累劫罪障﹂悉﹁皆﹂消﹁

滅﹂清淨無餘﹁了﹂。唯㈲這樣,﹁我﹂的心才能﹁與彌陀﹂時刻﹁不相離﹂開,這就是常常﹁觀想彌陀㈲多好﹂的

功德啊!

持㈴﹁念﹂他方南無阿彌陀﹁佛﹂或常常﹁憶﹂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好﹂全棄我相,能達無我空境。

現實世界是無我生滅的、不安的。﹁念佛﹂的㆟先要領納真空的諸法實相,進而才能顯出妙㈲的極樂世界,如此

就﹁可增︵冥合︶﹂契﹁我﹂㉂性永遠的生命和絕對的光明﹁智慧﹂,從而達到不生不滅的安樂境界。達此極樂世界

即是無㉂亦無他,﹁㉂他不㆓是僧寶﹂的境界,若要證得此境界,只要﹁虔誠﹂念佛、﹁禮敬﹂㆔寶就﹁足夠﹂往生

極樂淨㈯﹁了﹂。

眾生只要﹁時時﹂信㉂己的虛假和信㉂己的能力弱小,願將㉂己虛假弱小的生命﹁歸命﹂於阿﹁彌陀佛﹂的願力

和㈴號的真實。信㉂己虛假叫信機,信彌陀真實叫信法,能做到機法㆒體時,﹁無始﹂以來的生死﹁黑暗皆明﹂朗﹁

了﹂,﹁彌陀﹂如來的絕對力量﹁與我成伴侶﹂彼此不分離,這樣大家㆒起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㈥字㈴號,

㈲﹁多﹂麼不可思議功德,其㆗的無為﹁奧妙﹂非㈲為文字所能表啊!

念佛歌的創作因緣

念佛歌的創作因緣

Page 22: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20

大疑大悟;

小疑小悟;

不疑不悟。

眾生如果執著在㆒切經教的知見

語言概念㆖,那又是如同盲㆟摸象㆒

無是處,所以世尊在︽首楞嚴經︾裏

敲起﹁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

斯即涅槃﹂的警鐘。㉂從那時起,這

鐘聲㆒直不斷㆞在㆟世間迥響著。但

實際㆖,真正聽到這無聲之聲的㆟不

多,難就難在﹁見性﹂㆖。因為我們

﹁㆒切無明眾生﹂多停留在﹁知見︵

知解︶﹂經教文字概念㆖不能㉂拔!

如果你還認為﹁在﹃理﹄㆖都懂了,

可在﹃事﹄㆖就做不到﹂的話,那只

是﹁知解㊪徒﹂,只是盲㆟摸象㆒個

,與見性毫無關係。在還沒㈲﹁見性

﹂時,我們還是無明凡夫。在﹁事﹂

㆖又如何能做得到呢?這就是今㆝重

申﹁盲㆟摸象﹂的重要意義所在。但

是,摸象還得摸㆘去,必須摸到象的

整體為止,不要摸到象的㆒小部份就

以為是象,那是錯誤的。

現在,請看︽大般涅槃經︾卷

32㆗世尊說的盲㆟摸象故事,原文

如㆘: ㈲

王告㆒大臣:汝牽㆒象以示盲

者。爾時大臣受王敕已,多集眾盲以

象示之。時彼眾盲各以手觸。大臣即

還而白王言:臣已示竟。爾時大王,

即喚眾盲各各問言:汝見象耶?眾盲

各言:我已得見。王言:象為何類?

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

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

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

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

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善㊚子

,如彼眾盲不說象體亦非不說。若是

眾相悉非象者,離是之外更無別象。

盲㆟摸象

︵㆓︶︽涅槃經︾㆗的盲㆟摸象故事

Page 23: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21

善㊚子,王喻如來正遍知也;臣喻方

等大涅槃經;象喻佛性;盲喻㆒切無

明眾生。︵○大12•

556

㆖︶

︽阿含經︾與︽涅槃經︾都同樣

講盲㆟摸象故事,但︽阿含經︾㆗未

將﹁象喻佛性﹂,也㉂然不會將﹁臣

喻方等大涅槃經﹂了。要說佛性不可

說,不可捉摸,但如來世尊都在︽大

方等大集經˙不可說菩薩品︾等處處

方便說了,而且在︽大般涅槃經︾㆗

處處闡明佛性義。佛性不可說,㆒切

經教都為諸眾生方便說,所以﹁㆒切

無明眾生﹂要悟㉂己的本㈲佛性又得

從㆒切經教㆗﹁悟入佛之知見﹂才是

。如︽法華經˙方便品︾第㆓說:

﹁諸佛世尊,唯以㆒大事因緣故

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諸佛世尊

唯以㆒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

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

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

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

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

於世。﹂︵○大9•

7

㆖︶

所謂﹁佛之知見﹂就是佛的智慧

見解。佛說眾生本㈲佛之知見,佛出

世就是為了啟發眾生悟入佛之知見。

鳩摩羅什法師把﹁佛之知見﹂解釋為

﹁佛性﹂。他認為眾生本來就㈲︵本

㈲︶這種佛知見的,是因為眾生被無

明貪欲煩惱塵垢障蔽而不能顯現,需

要佛世尊從外面進行教示開導,使眾

生生起信心,開悟㉂己所具佛的知見

,最後﹁入佛知見﹂而成佛。

如在︽㈥祖壇經︾㆗㈥祖聽俗稱

﹁念法華﹂的法達誦到︽法華經˙譬

喻品︾便制止他說:﹁止!此法華

原來以佛為㆒大事

因緣出現於

世為㊪。再㆘

縱使

說了許

多種譬喻,亦無能超

越於此

㊪旨

。何者因緣?法華

經云:諸佛世尊

,唯以㆒大事因緣出現於世。㆒大事

者,佛之知見也。世㆟外迷著相,內

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

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門

,㆒念心

開,是為開佛知見。

佛,猶覺也,分為㆕門:1.令眾生

開覺知見,2.

示眾生具

覺知見,3.令眾生

悟覺知見,4.令眾生

入覺知見。若能在聽

聞開示時

,便能頓

悟入,即覺知見,本

來真性而得出現。汝慎勿錯解經意!

見他經文㆗說

道,﹃開示悟入﹄,㉂己誤

以為應

是佛之知見,我輩凡夫

無分。若作

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彼既是佛,

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今應

當相

信,

佛知見者,只汝㉂心,更無別佛。蓋

為㆒切眾生,㉂己蒙

蔽了

光明的心性

,貪

愛㈥

塵外

境,外㈲所

緣內心㉂

擾,甘心

著塵㈸的

驅馳。因此,

便㈸他世尊,從㆔

昧起,種種苦口婆心說了許多方便法

,勸令

眾生

寢息貪愛等妄想執著

;莫向外求,㉂己原

與佛無㆓無別

;故云,開佛知見。﹂

︵○大48•

355

㆘︶

㈥祖的這段經文與前面︽法華經

︾的說法㆒致,說明世尊出現於世是

為令眾生﹁開、示、悟、入﹂眾生㉂

己的覺知見㆕門。所以㆒切經教都是

世尊的方便開示,如何悟入,就要看

眾生㉂己如何親身去體驗佛性。今就

簡略從︽涅槃經︾㆗提出以教理、智

慧、空性等為佛性的經證以說明盲㆟

Page 24: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22

摸象的深遠意義。

1.以㈩㆓因緣為佛性

佛教的教理是成佛的最根本原因

,所以教理即是佛性。佛教用以解釋

㆟生過程的教理是﹁㈩㆓因緣﹂,而

﹁㈩㆓因緣,㆒切眾生等共㈲之﹂。

眾生雖㈲生滅,但體現於眾生㆗的㈩

㆓因緣之理則永恆不變,所以稱﹁㈩

㆓因緣﹂為﹁佛性﹂。如︽大般涅槃

經˙獅子吼菩薩品︾之㈥說:

﹁㈩㆓因緣,㆒切眾生等共㈲之

,亦內亦外……佛性亦爾,㆒切眾生

定當得阿耨多羅㆔藐㆔菩提,是故我

說㆒切眾生悉㈲佛性。﹂︵○大1

2•

770

㆖│㆗︶

另外,在︽獅子吼菩薩品︾之㆒

又說: ﹁

若㈲㆟見㈩㆓緣者,即是見法

,見法者,即是見佛,佛者即是佛性

。何以故?㆒切諸佛以此為性。﹂︵

○大12•524

㆖│㆗︶

這裏或許㈲㆟會問:見㈩㆓因緣

者只能成﹁緣覺﹂又如何見佛呢?此

㆗當明白﹁見﹂字,緣覺乘㆟偏空,

不見不空;佛菩薩見空,又見不空,

行於㆗道即㈴為佛。或緣覺㆟著㈩㆓

因緣為定性㈲,而不知是緣起㈲。所

以世尊接著說:

﹁善㊚子,觀㈩㆓緣智凡㈲㆕種

:㆒者㆘,㆓者㆗,㆔者㆖,㆕者㆖

㆖。㆘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

聲聞道。㆗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

故得緣覺道。㆖智觀者見不了了,不

了了故住㈩住㆞。㆖㆖智觀者見了了

故,得阿耨多羅㆔藐㆔菩提。以是義

故,㈩㆓因緣㈴為佛性。﹂

︵○大12

•524㆗︶

2.以㈤陰為佛性

佛教用以解釋㆟的本質的教理,

是色、受、想、行、識﹁㈤陰﹂,而

﹁㈤陰﹂的每個陰都是﹁佛性﹂。如

︽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之㈥

說:

﹁色是佛性,何以故?是色雖滅

,次第相續,是故獲得無㆖如來㆔㈩

㆓相如來色常,如來色者常不斷故,

是故說色㈴為佛性。譬如真㈮質雖遷

變色常不異,或時作釧作[

㈮*

毘]

盤,然其黃色初無改易。眾生佛性亦

復如是質雖無常而色是常,以是故說

色為佛性。

或㈲說言受是佛性,何以故?受

因緣故獲得如來真實之樂。如來受者

謂畢竟受第㆒義受。眾生受性雖復無

常,然其次第相續不斷,是故獲得如

來常受。譬如㈲㆟姓憍尸迦,㆟雖無

常而姓是常,經千萬世無㈲改易。眾

生佛性亦復如是,以是故說受為佛性

又㈲說言想是佛性,何以故?想

因緣故獲得如來真實之想。如來想者

㈴無想想,無想想者非眾生想非㊚㊛

想,亦非色受想行識想非想斷想。眾

生之想雖復無常,以想次第相續不斷

,故得如來常恒之想。善㊚子,譬如

眾生㈩㆓因緣,眾生雖滅而因緣常,

眾生佛性亦復如是,以是故說想為佛

性。

又㈲說言行為佛性,何以故?行

Page 25: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23

㈴壽命壽因緣故,獲得如來常住壽命

。眾生壽命雖復無常,而壽次第相續

不斷,故得如來真實常壽。善㊚子,

譬如㈩㆓部經,聽者說者雖復無常,

而是經典常存不變,眾生佛性亦復如

是,以是故說行為佛性。

又㈲說言識為佛性,識因緣故獲

得如來平等之心。眾生意識雖復無常

,而識次第相續不斷,故得如來真實

常心。﹂︵○大12•

556

㆖︶

這樣的﹁㈤陰﹂被分為兩大類。

第㆒類就眾生﹁㈤陰﹂來說,性屬﹁

無常﹂;第㆓類在諸佛如來﹁㈤陰﹂

來說,性屬於﹁常﹂,然而,就﹁眾

生必定當得阿耨多羅㆔藐㆔菩提﹂來

說屬於﹁無常﹂的﹁㈤陰﹂也是佛性

;由﹁無常﹂的﹁㈤陰﹂轉為﹁常﹂

的﹁㈤陰﹂,其㆗間是﹁次第相續不

斷﹂的過程。所以眾生的㈤陰同如來

的㈤陰實質是㆒樣,都是﹁常﹂㈤陰

的表現。譬如﹁真㈮﹂,表現於㈮釵

等不同器物,從外表㆖看雖各㈲不同

相狀,但它的㈮﹁性﹂本身則是常恆

無異的。

然而,︽涅槃經˙獅子吼品︾明

確㆞提出以盲㆟摸象的寓言,以象喻

佛性整體,如果說色是佛性、乃㉃識

是佛性,以㉃說眾生之﹁我﹂是佛性

等,那都是片面的看法,如同盲㆟摸

到象的牙、鼻、腳等。那麼,正確的

看法應是:﹁佛性者亦復如是,非即

㈥法︵㈥法是指色、受、想、行、識

﹁㈤陰﹂與由此㈤種因素結合而成的

﹁假㈴㆟﹂︶不離㈥法。……眾生佛

性非色不離色,非我不離我。﹂

這是說明㈤陰㆗的任何㆒陰和眾

生之﹁我﹂既是佛性的㆒部份,又不

是佛性的整體,佛性與㈥法㆓者是相

即相離的。

3.以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大

信心為佛性

除了以㆖提到﹁㈩㆓因緣﹂和﹁

㈤陰﹂等教理即﹁佛性﹂外,還㈲﹁

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大信

心﹂等㆒切教理作為佛性。如︽獅子

吼菩薩品︾第㈩㆒說:

﹁善㊚子!大慈大悲㈴為佛性。

何以故?大慈大悲常隨菩薩,如影隨

形。㆒切眾生必定當得大慈大悲,是

故說言㆒切眾生悉㈲佛性。大慈大悲

者㈴為佛性;佛性者㈴為如來。

大喜大捨㈴為佛性,何以故?菩

薩摩訶薩若不能捨㆓㈩㈤㈲則不能得

阿耨多羅㆔藐㆔菩提。以諸眾生必當

得故,是故說言㆒切眾生悉㈲佛性。

大喜大捨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

來。

佛性者㈴大信心,何以故?以信

心故菩薩摩訶薩則能具足檀波羅蜜乃

㉃般若波羅蜜,㆒切眾生必定當得大

信心故,是故說言㆒切眾生悉㈲佛性

。﹂︵○大12•

556

㆘︶

這些﹁大慈大悲﹂、﹁大喜大捨

﹂、﹁大信心﹂等㆒切教理既是佛性

︵的㆒部份︶,又不是佛性︵的整體

︶。如果執著於某㆒部分教理便立知

見︵智慧︶時,就如同盲㆟摸象無異

,仍舊是無明凡夫㆒個。

4.以智慧為佛性

Page 26: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24

︽大般涅槃經︾除了以教理為佛

性外,還重視﹁第㆒義空﹂、智慧、㆗

道等作為佛性說,如︽師子吼菩薩品︾

說:

﹁善㊚子!佛性者㈴第㆒義空,

第㆒義空㈴為智慧。所言空者,不見

空與不空。智者見空及與不空,常與

無常,苦之與樂,我與無我。空者㆒

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乃㉃無我

者即是生死,我者謂大涅槃。見㆒切

空,不見不空,不㈴㆗道;乃㉃見㆒

切無我,不見我者不㈴㆗道。㆗道者

㈴為佛性。以是義故,佛性常恒,無

㈲變易,無明覆故,令諸眾生不能得

見。聲聞緣覺見㆒切空,不見不空,

乃㉃見㆒切無我,不見於我。以是義

故,不得第㆒義空。不得第㆒義空,

故不行㆗道;無㆗道,故不見佛性。

﹂︵○大1

2•

523

㆗︶

由此可見佛性是以㆗道第㆒義空的

智慧為㈵質。第㆒義空和㆗道都是既要

見到世間的無常、苦、空、無我;又要

見到出世間的常、樂、不空、我。只㈲

具備了這兩方面的認知,又要超乎㆒切

對待,才叫㆗道行。能行㆗道才具第㆒

義空的﹁智慧﹂,具此智慧才能成佛。

因此,︽師子吼菩薩品︾之㆒說:﹁如

是觀智,是㈴佛性。﹂

5.以空性為佛性

再就以﹁空性﹂為佛性來說,空

性並不是㆒個消極的觀念,它不屬於

㈴相範圍,之所以稱為﹁空性﹂或﹁

無﹂,是因為﹁不可得﹂、不可知覺

、不可抓住。我們所能辨別出來的東

西都是相對的知識,不是善的就是惡

的,不是美的就是醜的,但是我們說

得再多空性,那空性也不能被我們把

握,我們也不可能知覺它為何物,正

因為﹁空性﹂屬於㈲無之外,不可能

被我們所能抓住。

事實㆖空性就在我們身㆖,㆒刻

也沒離開過我們,只㈲當我們要求得

到它時,它才離我們而去,我們想要

抓住它,但它卻不被我們所能抓住。

要能抓住空性的是般若,只㈲﹁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㈤蘊皆空

﹂,才能證得,這種證得是通過﹁無

所得故而得﹂的﹁得﹂,這種﹁得﹂

是見空又見到不空的㆗道正見。這﹁

㆗道正見﹂是﹁離㆕句,絕百非﹂。

假如認為你得到什麼,見到什麼,證

到什麼,知覺到什麼那都不是了,因

為那是分別意識的對待產物,而不是

般若智無分別的世界。所以凡是捉摸

到的都不是象的全部。但是

世尊告訴我們每㆒個㈲情眾生都

㈲佛的體性,現在雖然還不是佛,當

來必定得可成佛。如︽迦葉菩薩品︾

說:

﹁善㊚子!我又復說眾生者即是

佛性。何以故?若離眾生,不得阿耨

多羅㆔藐㆔菩提。……如盲說象,雖

不得象,然不離象。眾生說色,乃㉃

說識是佛性者,亦復如是。雖非佛性

,非不佛性。﹂︵○大1

2

.568

㆘│

569

㆖︶

雖然我們現在仍未曾具㈲佛的體

性,但我們都㈲成佛的可能性,就如

盲㆟雖然現在未能見到象的全部,但

Page 27: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25

仍然能夠以手摸象,如果㈲朝㆒㈰目

疾得癒,就可以見到象的全部。﹁眾

生說色,乃㉃說識︵㈤陰、㈩㆓因緣

、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大信心、第

㆒義空、智慧、㆗道、空性等︶是佛

性者,亦復如是。雖非佛性︵的全部

︶,非不佛性︵的㆒部份︶。﹂

6.以無或無性為佛性

﹁盲㆟摸象﹂這個故事本身已經

在告訴我們㆒個事實,那就是﹁佛性

﹂本來就是㆒個﹁無﹂的世界。要想

真見佛性,就看行㆟是否徹底﹁大死

㆒番﹂之後,才㈲復活的新見㆞。這

㆒消息還是要依︽大般若經︾卷㆕來

做證明。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

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不異

空,空不異受、想、行、識;受、想

、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

、識。 何

以故?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

生不滅;不染不淨;不增不減。非過

去,非未來,非現在。舍利子!如是

空㆗無色,無受、想、行、識;無㆞

界,無㈬、㈫、風、空、識界;無眼

處、無耳、鼻、舌、身、意處;無色

處,無聲、香、味、觸、法處。

無眼界,無耳、鼻、舌、身、意

界;無色界,無聲、香、味、觸、法

界;無眼識界,無耳、鼻、舌、身、

意識界;無眼觸,無耳、鼻、舌、身

、意觸。無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無耳

、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

無無明生,無無明滅。無行、識、㈴

色㈥處觸、受、愛、取、㈲、生、老

死愁歎苦憂惱生。無行乃㉃老死愁歎

苦憂惱滅。無苦聖諦,無集、滅、道

聖諦;無得,無現觀。

無預流,無預流果;無㆒來,無

㆒來果;無不還,無不還果;無阿羅

漢,無阿羅漢果;無獨覺,無獨覺菩

提;無菩薩,無菩薩行;無佛,無佛

菩提。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

薩摩訶薩,與如是等法相應故,當言

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大5•

22

㆗︶

這段經文藉﹁無﹂的徹底否定,

而對色、受、想、行、識㈤蘊;㆞、

㈬、㈫、風、空、識㈥界;眼、耳、

鼻、舌、身、意和色、聲、香、味、

觸、法㈩㆓處乃㉃預流、㆒來、不還

、阿羅漢㆕果;獨覺、獨覺菩提;菩

薩、菩薩行;佛、佛菩提等佛道修行

各階段的㆟格發展給予徹底的㆒無所

執。在修行佛道的過程㆗,唯㈲㆒無

所執、㆒無所住、㆒無所得的情形㆘

,才能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所以,

要抓住佛性的唯㈲般若。

只㈲行深般若才能親見﹁無﹂的

世界,如㆗國慧遠、僧肇、慧思、智

顗、惠能、趙州等諸大師都透徹㆞親

見﹁無﹂的世界。如慧思的︽諸法無

諍㆔昧法門︾卷㆒說:﹁身本者,如

來藏也,亦㈴㉂性清淨心,是㈴真實

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間,不

斷不常,亦非㆗道;無㈴、無字、無

相貌,無㉂、無他,無生、無滅,無

來、無去、無住處,無愚、無智,無

縛、無解;生死涅槃,無㆒㆓,無前

Page 28: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26

、無後,無㆗間。﹂︵○大4

6•

628

㆖ ︶這㆒﹁無﹂的思想與︽般若經︾﹁

無﹂的思想完全相同。

現再來看,㆗國禪㊪最具㈹表性

的趙州從諗禪師的﹁趙州狗子﹂公案

。﹁趙州和尚因僧問:﹃狗子還㈲佛

性也無?﹄州云:﹃無!﹄無門曰:

﹃參禪須透祖師關,妙悟要窮心路絕

。祖關不透,心路不絕,盡是依草附

㈭精靈,且道,如何是祖師關?只者

㆒箇無字,乃㊪門㆒關也。遂目之曰

禪㊪無門關,透得過者,非但親見趙

州,便可與歷㈹祖師,把手共行,眉

毛廝結,同㆒眼見,同㆒耳聞,豈不

慶快。莫㈲要透關底,麼將㆔百㈥㈩

骨節、㈧萬㆕千毫竅,通身起箇疑團

,參箇無字,晝㊰提撕,莫作虛無會

,莫作㈲無會。﹄﹂︵○大4

8•

292

從與趙州從諗禪師同㆒時㈹的黃

蘗禪師開始就教㈻㆟藉此﹁趙州狗子

﹂公案的拈提參究,強調徹底破除執

著,從透徹﹁無﹂的否定以泯絕思慮

計度分別來﹁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佛性︶。由此可見,﹁無﹂也好,﹁

空性﹂也罷,都與﹁佛性﹂㆒樣不可

說,佛陀與祖師們所說示的只是教眾

生如何親身去體驗、去探究,去親見

㉂己的佛性而已。不過,只要明白﹁

盲㆟摸象﹂這㆒故事的深遠意義,㈲

了鏡面王在照著我們,在修行路㆖就

不會走邪道,也不會被㆝㆘老和尚舌

頭瞞。㆘面即使﹁我們說得再多,也

只不過如同盲㆟摸象﹂㆒無是處!所

以古㆟說:﹁語言越多,離道越遠。

﹂因此,在還沒㈲見性之前,世尊的

㆒切教義不得不㈻;禪㊪祖師教示我

們﹁通身起箇疑團,參箇無字﹂也不

得不去參究。如果單獨落到㆒切教義

㈴相概念㆖,固然不能悟入㉂己的本

性;就是不依㆒切教義㈴相也照樣不

得﹁無㈴相﹂的﹁佛性﹂。禪㊪㉂達

磨祖師開始就㊟重﹁藉教悟㊪﹂道理

在此。

(

全文完)

心念分飛,如何措手?

趙州狗子佛性無。

只箇無字鐵掃帚,

掃處紛飛多,

紛飛多處掃。

轉掃轉多,

掃不得處拚命掃。

晝㊰豎起脊梁,

勇猛切莫放倒。

忽然掃破太虛空,

萬別千差盡豁通。

(

○大48•

127

㆗)

Page 29: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27

朝禮,朝㈲參拜、參㈻等意思;

禮㈲禮拜的意思,朝聖或朝禮雖㈴殊

然義同,故朝聖佛跡或朝禮佛剎可說

是佛子份內事。

07

年4

㈪13

㈰㊰離開㊞度首都德

里,14

㈰回到香港,16

㈰從香港飛往

河南洛陽。白馬寺方丈㊞樂法師在百

忙㆗接待並安排我們朝禮白馬寺、龍

門石窟、香山寺、白居易墓、關林、

少林寺以及開封相國寺等㈴勝佛剎。

㆒、朝白馬寺禮報恩心

白馬寺位於洛陽以東㈩㆓公里。

據說東漢永平㈦年︵西元64

年︶漢明

帝聽說西方㈲佛,故遣使者郎㆗蔡愔

、博士弟子秦景等㆟赴㆝竺求法。㆔

年後,即永平㈩年︵西元67

年︶,他

等與㆗㆝竺僧㆟攝摩騰︵即迦葉摩騰

︶、竺法蘭帶著佛經、佛像回到洛陽

。初居鴻臚寺,後以鴻臚非久居之館

,次年詔令於雍門外別建住所。以僧

為西方之客,乃待以賓禮,故新建之

居仍㈴為寺。白馬寺㈴字的由來,據

︽洛陽伽藍記︾記載:漢明帝遣使求

法,﹁時白馬負經而來﹂,故㈴白馬

寺。

東漢時期,絕大部份佛經譯於洛

陽,其㆗更以白馬寺為首。現存的㆗

國第㆒部漢譯︽㆕㈩㆓章經︾由後漢

迦葉摩騰和竺法蘭譯於白馬寺,而同

期譯出的還另㈲已佚的︽㈩㆞斷結經

︾、︽佛本生經︾、︽法海藏經︾、

︽佛本行經︾等經㆕部㈩㈤卷。據︽

開元釋教錄︾載:㆔國曹魏時,白馬

寺共㈲譯經沙門㆕㆟,㈴曇柯迦羅、

康僧鎧、曇無諦、安法賢。

︽梁傳︾卷㆒︽曇柯迦羅傳︾云

:曇柯迦羅出身於㆗㆝竺,於魏嘉平

㆒年︵西元249

年︶來到洛陽。當時

洛陽的僧侶不受戒,也不按戒律生活

,唯剃髮這㆒點異於俗㆟。曇柯迦羅

於魏嘉平㆓年︵西元250

年︶翻譯︽

摩訶僧祗律︾的戒本︽僧祗戒心︾,

並請當㆞梵僧前來舉行羯摩受戒,此

為㆗國佛教受戒之始。

康僧鎧︵Samghavarman

︶於嘉平

末年︵西元253

年︶抵達洛陽,在白

馬寺翻譯了︽郁伽長者經︾、︽無量

壽經︾、︽㆕分雜羯磨︾等㆕部經典

。其㆗的︽郁伽長者經︾是後漢靈帝

時㈹出身安息國的在家㊝婆塞安玄和

首位漢㆟出家的嚴佛調合譯︽法鏡經

︾的異譯,㉃西晉期間,竺法護在白

馬寺另將其譯作為︽郁伽羅越問菩薩

行經︾。這是㆒部郁伽長者提倡在家

修菩薩不受梵儀約束而出家修菩薩受

戒律約束的大乘經典。

曇無諦是安息國㆟,擅長律㈻。

朝禮㈴勝佛剎

Page 30: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28

魏正元元年︵西元2

54

年︶來到洛陽

,譯︽曇無德羯磨︾㆒卷,即曇無德

部㆕分律的受戒禮節。

安法賢,西域㆟。︽歷㈹㆔寶紀

︾卷㈤記載他於曹魏時︵年㈹不明︶

來到洛陽,譯㈲︽羅摩伽經︾及︽大

般涅槃經︾。

西晉︵西元265-316年︶時期,

先後在白馬寺內譯經傳法的㈲竺法護

、安法欽、法立、法炬等㆟。

竺法護︵Dharmaraksa

,竺曇摩

羅剎︶,據︽出㆔藏記集•竺法護傳

︾載,㈪氏國㆟,本姓支,世居敦煌

郡。㈧歲出家,拜外國沙門竺高座為

師,以竺為姓,悉心鑽研經典。得知

方等經典在西域,於是隨師到西域周

遊列國。其間㈻通㆔㈩㈥種西域語,

最後攜帶胡本回國。近㈹㆗國㈻者認

為竺法護從西元266

年開始譯經,㉃

西元3

13

年為止。他往來於洛陽、長

安、酒泉、敦煌等㆞前後㆕㈩㈦年共

譯出大小乘佛經㆒百㈤㈩㆕部㆔百零

㈨卷。梁朝僧祐稱讚他說:﹁經法之

所以廣泛流傳㆗華,乃竺法護之力。

法炬和法立:晉惠帝和懷帝︵在

位290-312

︶年間,法炬譯︽樓炭經

︾㈥卷,另和法立合譯︽法句本末經

︾︵又稱︽法句喻經︾︶㆕卷,︽福

田經︾︵或稱︽諸德福田經︾︶㆒卷

,但因胡族入侵發生戰亂而全部散失

安法欽,安息國㆟,從晉武帝大

康㆓年︵西元281

年︶㉃惠帝光熙元

年︵西元306

年︶在洛陽白馬寺譯︽

道神足無級變化經︾㆕卷︵與竺法護

所譯的︽佛升忉利㆝為母說法經︾同

本異譯︶,︽阿育王傳︾㈦卷。

南北朝時期㈲曇摩流支、佛陀扇

多等㆟先後在白馬寺譯經。

曇摩流支於北魏宣武帝景明㆓年

︵西元501

年︶在白馬寺為宣武帝譯

出︽如來入諸佛境界經︾㆓卷,正始

元年︵西元504

年︶譯出︽信力入㊞

法門經︾㈤卷,正始㆕年︵西元507

年︶譯︽㈮色王經︾㆒卷。

佛陀扇多,北㆝竺㆟,北魏宣武

帝永平元年︵西元508

年︶奉敕與菩

提流支、勒那摩提於洛陽殿內翻譯世

親菩薩的︽㈩㆞經論︾,費時㆕年始

成。之後前往白馬寺,於孝明帝正光

㈥年︵西元525

年︶,譯出︽如來獅

子吼經︾等。

佛陀多羅,北㊞度罽賓國㆟,唐

㈹到白馬寺譯出︽圓覺了義經︾㆒部

唐㈹的白馬寺比起魏晉時㈹㈲較

大的發展。武則㆝執政後,白馬寺由

她的親信薛懷義主持,由於這個緣故

白馬寺成為武則㆝宮廷的重要寺院。

㉂唐以後千餘年來,經過多次興衰,

現在寺裏存㈲㆝王殿、大雄寶殿、接

引殿、毘盧閣等殿堂。如今除了古清

涼台的遺址外,所見到的大都是明、

清時期的建築、雕塑、碑刻。文革時

期這些佛像沒㈲被破壞,而山門內東

西兩側也還保留著迦葉摩騰和竺法蘭

兩㆟的㈯堆墓,堪稱㆝㆘第㆒奇聞。

提到﹁奇聞﹂,這次在從香港來

Page 31: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29

洛陽的飛機㆖,不經意㆞看到㆒份英

文報紙㆖面刊登著㆒小段動物園裏㆝

鵝餵魚的奇聞。原文如㆘:

奇聞?動物園裏的㆝鵝餵魚

讓遊客驚訝的是在㆗國動物園的

㆒隻鵝每㆝會餵牠的魚朋友。這隻鵝

啣起食物並送入已在等待的魚的口㆗

。﹁在㆔年㆒起玩耍之後,牠們變成

好朋友。﹂深圳市動物園裏的員工說

:﹁每次我來餵鵝時,所㈲的魚都嘴

巴張開㆞跟著牠游到岸邊。鵝吃完之

後會啣著食物放進每條饑餓的魚嘴㆗

。﹂

餵食的㆟說:﹁當每㆒條魚都吃

飽後,鵝會再度回到㈬㆖與牠的魚朋

友們嬉戲。﹂

㆝鵝跟魚㈲什麼關係呢?㆒個是

㈬裏的;㆒個是㈬㆖的,牠們之間又

如何溝通呢?這是否可稱㆝㆘第㆒奇

聞?可見㆝㆘間㆒切事物信手拈來都

是第㆒奇聞。若說白馬負經像來㆗華

是㆝㆘第㆒奇聞,恐怕大家都會異口

同聲否認,認為㆝鵝餵魚是無㆟指使

的,馬負經像是被使喚的。然而,大

家可曾想過,㆒匹白馬的腳力是無法

從㆗㊞度走到㆗國洛陽來的。被譽為

㆝㆘第㆒旅行家的玄奘法師在︽西域

記︾㆗提到,他曾經用過多少匹馬才

到達㆗㊞度。與此同理,當時的迦葉

摩騰和竺法蘭以及漢朝使者蔡愔、秦

景等㆟吃了多少苦,換了多少馬匹,

㆟馬都是經過多少次死裡逃生,冒著

生命危險才能換來經像。如果㆒定說

這匹白馬就是從㆝竺來的,不也是㆝

㆘第㆒奇聞嗎?若不是,那這白馬便

㈹表著所㈲為㆗國佛教、為㆝㆘㆟類

福祉付出生命㈹價的馬匹。總之,作

為畜生的馬能夠為㆟類的文化,為無

數因法寶而成佛作祖的佛徒做出貢獻

,不也應成奇聞了嗎?佛陀教我們要

﹁報眾生恩﹂,眾生之㆗尚不離㆒隻

小螞蟻,更何況高級動物㆗為㆟運輸

的馬匹呀!

想到這裏,回憶起小時候,㈧歲

時,隨著父親到隔壁白琳鎮半山庵親

近見山老和尚。他留著長長的白鬍鬚

,看㆖去很老,但聲音很宏亮,我去

跟他㈻念︽佛說阿彌陀經︾。第㆒次

見面,他的規矩是先㈻如何﹁恭敬經

書﹂。首先洗完手、臉,再㈻如何從

書架㆖將經書請㆘來,如何將經書安

放在書桌㆖,如何端身正坐、合掌、

打開經書;㈻完後又如何將經書合㆖

、放回原處等等。最後說,經書就是

﹁法寶﹂啊!沒㈲恭敬心是㈻不會的

。之後,他又跟我父親說,古㈹西域

Page 32: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30

大德來華譯經是多麼不容易啊!他們

是以生命和血汗換來佛經的。說著說

著,他就虔敬㆞合起雙手來。我當時

根本不理解他合掌當胸那㆒刻的意義

所在,只是㆒味㆞低頭㈻背誦。如今

㉂己年紀大了,看到㈲的信徒對經書

隨意丟放,心裏很是難過。

如今看到白馬寺門口的石馬,也

會意感情深㆞與牠合影以示敬意和感

恩。但是,只要我們潛心觀察必定會

發現,㆟類眾生的報恩之心,㈲時往

往不及㆒隻小鳥,甚致㆒隻螞蟻。我

已經說﹁只要我們潛心觀察﹂就不要

再多費口舌了。不過,話又說回來,

只要是多見多聞,此事就不算是奇聞

了。實際㆖,㆝鵝餵魚不單是發生在

深圳市動物園,在浙江杭州蕭山的湖

區也㈲類似的紀錄,正如馬匹為㆟運

輸不是第㆒次發生的事,思空見慣也

就不足為奇了。㆟總是容易把事情淡

忘而瞎起鬨。

白馬寺還㈲許多㆝㆘第㆒奇聞的

事跡被㆟遺忘,其㆗之㆒如︽洛陽伽

藍記︾載:北魏時㈹還保存著古老的

經函,僧俗經常燒香供養,這經函時

而會放光,輝照堂宇,僧俗兩家都將

此經函當為佛陀的真容而加以禮敬。

㆒直到著作︽洛陽伽藍記︾的楊衒時

㈹,這個古老的經函還在白馬寺內保

存著。後來,經函是何時遺失的無從

得知。㉃於這經函是否就是後漢明帝

之物?現在也無從查考了。這是因為

我們缺乏報恩之心,才未能將古老的

經函留傳㆘來,而被後㆟遺忘了!

㆓、朝龍門窟禮恭敬心

4

㈪17

㈰遊龍門石窟,我們的車

子停在停車場,步行不遠就能看見龍

門橋,橋㆖刻著﹁龍門﹂㆓字。這裏

位於洛陽南面約㈩㈦公里的㆞方,伊

河㈬從嵩山㆒帶的丘陵流㆘來,河兩

岸斷崖相距㆒兩百米,為㆒大石門形

狀,因此被稱為伊闕,又稱龍門。

最早在這裏開鑿石窟的是北魏孝

文帝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遷

都洛陽後,宣武帝︵世㊪︶為追念建

造雲岡石窟的遺緒,石窟的建造㉂然

由雲岡轉移到龍門來。據︽魏書釋老

志︾載:﹁景明初,世㊪詔大長秋卿

白整,準㈹京靈嚴寺石窟求洛南伊闕

山,為高祖、文昭皇太后營石窟㆓所

白馬寺前的石馬

Page 33: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31

。初建之始,窟頂去㆞㆔百㆒㈩尺,

㉃正始㆓年㆗,始漸出㆓㈩㆔丈,㉃

大長卿王質謂斬山太高,費功難就,

奏求㆘移就平,去㆞㆒百尺,南北㆒

百㆕㈩尺。永平㆗,㆗尹劉騰奏為世

㊪后造石窟㆒所,凡為㆔所,從景明

元年㉃正光㆕年㈥㈪已,前用功㈧㈩

萬㆓千㆔百㈥㈩㈥。﹂

這裏的意思是說:景明初年︵西

元500-503

年︶,宣武帝㆘詔給大長

秋卿白整,在洛陽南面的伊闕山以大

同雲岡石窟為樣板,為其父高祖孝文

皇帝及其母文昭皇太后,營造石窟㆓

所。但是由於這兩處石窟規模太大難

以完成。正始㆓年︵西元5

05

年︶敕

令大長卿王質縮小計劃完成石窟。又

在永平年間︵西元508-512

年︶另為

當今的宣武帝建造石窟㆒所,這㆔窟

從宣武帝景明元年︵西元5

00

年︶開

始興工,到孝明帝正興㆕年︵西元

523

年︶為止,前後㆓㈩㆔年,竟花

費㈧㈩萬㆓千㆔百㈥㈩㈥㆟份的㈸工

㈸力。規模之大,可以想像。

這㆔個帝室石窟就是現今的賓陽

北洞、賓陽㆗洞和賓陽南洞,也㈲㆟

叫賓陽洞㆔窟。這㆔窟是北魏後半期

的㈹表性石窟,㆗洞正㆗央為本尊釋

迦牟尼世尊像,趺坐方座㆖,相好威

儀,口唇㆖反翻,面帶微笑。頭髮成

波紋,衣紋㊝麗,背光呈㆖圓㆘方形

,㆖面雕刻著光燄,非常莊嚴。

本尊兩旁站立著阿難、迦葉尊者

像。㆗壁內雕㈲㈤尊釋迦坐像、㊧㊨

壁各㈲以立佛為㆗心的㆔尊立像。洞

頂飾㈲蓮花紋、飛㆝神像,㆞面也刻

㈲蓮花紋、龜㆙紋,窟前壁㆖雕刻著

皇妃㉀祀行列圖等、氣象雄麗,不愧

為皇室豪華建造。

奉先洞

北魏滅亡後,龍門石窟仍然繼續

開鑿,㈵別在唐高㊪時㈹︵西元670

-680

年︶建造了摩崖的㆔尊佛,以

及雙洞、萬佛洞︵永隆洞︶、獅子洞

︵塔洞︶、惠簡洞、奉先洞等。尤其

是唐高㊪咸亨㆔年︵西元672

年︶開

始到㆖元㆓年︵西元675

年︶完成的

奉先洞,是武后捐脂粉錢兩萬貫所造

的,而且是龍門最大的石窟。

據︽大盧舍那像龕記︾載:﹁…

…縱橫㈩㆓丈,㆖㆘百㆕㈩尺,佛身

通光座高㈧㈩㈤尺,㆓菩薩㈦㈩尺,

迦葉、阿難、㈮剛神王各高㈤㈩尺,

皇后武氏助脂粉錢㆓萬貫,敕檢校︵

㈼督︶僧西京實際寺善導禪師,法海

寺主惠暕法師,大使司農寺卿韋機,

副寺東面㈼㆖柱國樊玄則,支料匠李

君瑣,成仁威,師積等經營。﹂

可見當時的淨㈯㊪集大成者善導

大師也奉武則㆝之命擔任奉先洞建造

奉先洞

Page 34: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32

盧舍那佛坐像的檢校︵㈼督︶。這尊

盧舍那佛坐像,高約㆔㈩㈤尺,台座

高㈩尺,背光頂部到㆞盤為止,大約

高㈤㈩尺㊧㊨,相好莊嚴,面圓耳長

,軀幹雄偉高大,頭髮成波狀,衣紋

為淺浮雕,背光呈舟形,㆗間刻㈲蓮

花邊輪,浮雕化光燄。現雖雙手足破

損,但像形雄姿偉大仍為龍門最㊝最

大的佛像。

侍立在大佛兩旁的迦葉、阿難尊

者,立於蓮花台㆖,面貌溫和,衣紋

流麗。再來就是脅侍㆓菩薩,像高約

㆔㈩㈤尺,立於蓮花台㆖,豐面長目

,慈容溫悅,頭戴寶冠,胸繫瓔珞,

工藝精巧。㊧㊨兩壁㈲高約㆔㈩尺的

㈮剛力士神王像,連足㆘惡鬼,各高

約㆔㈩㆔尺,氣魄雄偉。

古陽洞

據說龍門石窟㆗古陽洞的年㈹最

古,是由㆒批支持北魏孝文帝遷都的

王公貴族以及高級將領所開龕鑿像的

集㆗㆞。古陽洞內㈲許多造像記,可

考其年㈹。洞的入口大約㈲㈥㉃㈦公

尺,洞窟的深度大約㈩㆔公尺,㆝井

高度大約㈩㆒公尺,洞的後方呈半圓

狀,窟內刻著㆔尊像,後㆟誤以為老

君,所以又稱老君洞。

除了以㆖所提到的㆒些洞㈴外,

還㈲潛溪寺洞,敬善寺洞、大洞、伊

闕洞、破洞、南極洞、魏字洞、唐字

洞、藥方洞等。據近㈹㆟的考查,龍

門石窟㆗完整的大佛像㈲㆕百㈦㈩㈥

尊,被破壞的㈲㆒百㈧㈩尊。完整的

小佛像㈲㈧萬㈨千㆔百㈦㈩㈤尊,被

破壞的㈲㈦千㆓百㈦㈩㈤尊,㆒共㈲

㈨萬㈦千餘尊。㉃於為什麼㆒個龍門

石窟就㈲這麼多尊佛像呢?

還沒㈲回答此問題之前,在這裏

順便先提及㉃目前為止,佛教為何還

被㆟認為是崇拜偶像?為什麼㈲

些西方㆟士只信佛教真理而不拜

佛?其實,前者是對佛教㆒無所

知,後者對佛教㆒知半解!前者

對佛教不知不覺會犯㆘毀謗㆔寶

業罪;後者沒㈲㊪教信仰情操最

多只是㈻個佛㈻知識。那麼,佛

像是在何種情況㆘產生呢?

奉先洞

奉先洞

Page 35: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33

根據︽㆒切㈲部毘奈耶︾卷㆓㈩

㈧載: ㆒

次,佛陀㆖忉利㆝為母說法㆔

個㈪。㆟間的㊝填王思念佛陀,最後

得病臥床。倘若再不見佛陀就會因思

念佛陀而死亡。正在危急之時,㈲㆒

大臣想出㆒個辦法,即用㈤尺高的旃

檀㈭,請雕像師刻成佛的模樣,然後

抬到大王面前。㊝填王㆒見這尊㈭像

,猶如佛陀出現在前,思念即刻消除

。㆔個㈪後,世尊說法完畢回到㆟間

時,國王就將㈭像抬出皇宮迎接佛陀

另㈲㆒次,佛陀離開舍衛國㆒段

時㈰,給孤獨長者見舍衛精舍殿堂㆗

的比丘們因世尊不在而怠惰,坐禪的

姿勢東倒西歪。佛陀回來後,他就向

佛陀請求塑㆒尊和佛陀㆒樣的像擺放

在殿堂㆗間,好讓比丘們覺得佛陀就

在堂㆗似的,㈲所警覺,不敢昏沈。

佛陀答應了這㆒請求。

㆖述的故事說明,世尊在世時,

佛像就已經存在了,那麼禮拜佛像㈲

何意義呢?

禮拜佛像是從禮拜世尊時就開始

了。兩手合掌,也叫雙手合㈩,這是

㊞度㆟的禮節。㉃今為止,㊞度㆟仍

維持這個禮節不變。當我們㆖㊞度飛

機時,空㆗小姐在機艙門口就雙手合

㈩歡迎搭機的旅客。致於拜在對方的

腳背㆖,若在家裏是晚輩對前輩的最

高禮貌方式。如若出遠門或從遠方回

家,都用此禮拜方式。

世尊還在太子時㈹時,㆒直是被

㆟禮拜的。出家㈥年苦行時,㈤侍者

還不放棄這㆒禮節。太子開悟後,成

為㆟㆝導師,㆟㆝弟子對於佛陀的景

仰更是加深。佛弟子或百姓們㆒見世

尊都拜倒在世尊足背㆖以表對世尊的

恭敬。 說

到﹁恭敬﹂,佛經說:﹁㆒分

恭敬,㆒分功德。﹂其實,恭敬別㆟

就是恭敬㉂己。禪㊪初祖達磨到㆗國

後,禮拜的意義更加明白。他說:﹁

夫禮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謂恭敬真

性,屈伏無明,㈴為禮拜。﹂︵○大

48•369

㆖︶

所以禮拜是由古㊞度民情風俗演

變成﹁恭敬真性,屈伏無明﹂,而最

後成為佛教信仰㆗不可或缺的禮儀。

這種﹁禮拜﹂並不是﹁崇拜﹂。那麼

,㆒般行者禮佛時,作如何觀想呢?

㈲個禮佛偈子:

﹁能禮所禮性空寂,

感應道交難思議,

我此道場如帝珠,

彌陀如來影現㆗,

我身影現彌陀前,

頭面接足歸命禮。﹂

﹁能禮﹂是指行者㉂身,﹁所禮

﹂是指行者所禮拜的對象指佛或菩薩

。彌陀如來的實相是不生不滅、無來

無去而遍滿㆒切處。所謂﹁不生不滅

﹂是指永恆的生命,那就是﹁無量壽

﹂;﹁無來無去而遍滿㆒切處﹂是指

如來法身遍滿㈩方世界︵無限空間︶

的絕對光明︵智慧︶力量,那就是﹁

無量光﹂。彌陀如來如此功德,㈩方

㆒切諸佛如來無不是具足如是功德。

Page 36: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34

如來實相是超越時空的絕對清淨法身

,而清淨法身就是佛身,佛身就是㉂

覺,㉂覺是統㆒世界的主體,主體是

㉂覺真實㉂己的統㆒體,所以﹁能禮

﹂的㉂身與﹁所禮﹂的佛身不㆓,﹁

㉂覺﹂是㉂己知道㉂己的意思,﹁真

實的㉂己﹂的本來面目是﹁性空﹂,

觀照㉂己㈤蘊身無㉂性空,這是㉂覺

的表現,這樣才能與如來實相︵空寂

︶相即相入﹁感應道交﹂。

﹁我此道場﹂的﹁道場﹂是指㉂

己的﹁㉂性清淨心﹂。我此心性猶如

皇宮㆗的明珠㆒樣清淨,無㈲凡佛分

別對待。﹁彌陀如來影現︵我心︶㆗

﹂,這是彌陀㈲願要度眾生,而眾生

㈲願要被度的佛心、凡心心心相應,

﹁凡佛㆒如﹂的志願表現,也是﹁佛

凡︵佛與眾生︶相即相入﹂的原理。

﹁我身影現彌陀前﹂的﹁我身﹂

是指﹁真實的㉂己﹂,只㈲㉂己㉂覺

到﹁空﹂,由﹁空﹂的㉂覺所成立的

生命主體,這主體叫﹁身﹂,而這時

的﹁身﹂是清淨法身,這﹁真實﹂的

生命內容就在當㆘,就在佛前,就在

㉂己之㆗,也在彌陀如來之㆗。這是

﹁佛我㆒如﹂的境界,互相見面,互

相講話。接㆘去就是﹁頭面接︵佛︶

足歸命禮﹂拜㆘去了。

㉃於要拜哪㆒尊佛,只要在偈子

㆗的佛號改換㆒㆘就行了。如要拜﹁

觀音菩薩﹂,在第㆕、㈤句㆗改﹁觀

音菩薩影現㆗,我身影現觀音菩薩前

﹂其餘皆同。當念完﹁頭面接足歸命

禮﹂即屈身拜㆘,㆒直重複㆞拜,不

貪求數量,但求質量,而質量在於﹁

觀想﹂,在於﹁恭敬﹂,在於﹁屈服

﹂㉂己的無明。持之以恆就會㈲﹁感

應道交難思議﹂的功德現前。

過去祖師著的淨㈯懺、大悲懺等

,每當拜㆒尊佛、菩薩的㆒開頭都先

念﹁㆒心頂禮﹂,㈲的迥向文前面也

念﹁㆒心歸命﹂。這都說明佛教的根

本思想是﹁㆒心﹂思想。所㈲教理都

說明現前﹁㆒心﹂,不管是禮懺、拜

佛、參禪、打坐、行腳、參㈻、誦經

、念佛都是在訓練和實踐﹁㆒心﹂功

夫,而想達到﹁㆒心﹂功夫又必須先

從恭敬禮拜佛像開始。這就是為什麼

光㆒個龍門石窟的佛像就㈲㈨萬㈦千

餘尊的原因。當然您也可以說這是筆

者在開玩笑。但當您親身禮拜出㆒心

功夫時,就不會這麼想了。

㆔、朝香山寺禮護持心

我們朝禮西山石窟後,接著步行

到東山的香山寺,從這裏往對岸望去

,正好面對奉先洞,西山的全景盡收

入眼簾。目前,這裏還沒㈲出家僧㆟

進駐。 香

山寺建立的年㈹不詳,㈲的說

是北魏熙平元年︵西元516

年︶建築

的,又㈲說是唐㈹㈰照㆔藏法師的墓

㆞,後來應梁王之請建立寺院的。㆗

唐元和年間︵西元806-820

年︶,馬

祖道㆒禪師的法嗣伏牛㉂在禪師︵西

元741-821

年︶曾住過此寺。號香山

居士的唐㈹詩㆟白居易︵西元772-

846年︶於大和㈥年︵西元832

年︶

Page 37: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35

重修本寺,並禮請清閒長老為住持。

當時香山寺㈲大小乘經律論5270

,共分為㈥藏。白居易常請清閒、文

暢等㈧位長老和比丘眾㆒百㆓㈩㆟供

養,又募淨眾㈦㆟,㈰供齋粥,順次

誦讀㈩㆓部經,並與洛陽佛光寺如滿

禪師等㆟結香㈫㈳,以修佛事,發願

往生西方,不怠不墮,以迄終年。會

昌㈥年︵西元8

46

年︶,護持㆔寶於

㆒世的白居易死後便葬於離香山寺不

遠的㆞方。

提到﹁護持㆔寶﹂,佛教史㆖除

了㈻善㈶童子㈤㈩㆔參,㈻禪、㈻教

又兼修淨㈯的刑部尚書白居易外。還

㈲許多文㆟居士,如曾與盧山慧遠大

師等㆟在西方㆔聖像前發願往生西方

的謝靈運。另外,如王安石、蘇東坡

、宋濂、傅大士、龐蘊、裴㉁、范仲

淹、北魏宣武帝、梁武帝、唐宣㊪、

武則㆝、清世祖等不盡詳錄都是佛教

史㆖㈲㈴的極力護持㆔寶的㆟。在護

持㆔寶㆗,以護持僧寶為重要。若無

僧寶住世,佛、法寶即無㆟弘揚。

此外,佛教史㆖還㈲許多不廣為

㆟知的護法居士,如王審知︵西元

862-925

年︶,㈤㈹㈩國時閩王,致

力於佛教之建設,如造佛像、建塔、

㊢經等事,更能厚遇僧眾,如雪峰義

存禪師等受其禮遇,於是造成福建佛

教的隆盛。

王安石,北宋神㊪熙寧年間拜相

,封荊國公,議論高奇,詩文著㈴,

為唐宋㈧大家之㆒,歡喜與出家沙門

往來請益。

熙寧㈧年,㆒㈰奏事退,神㊪跟

他討論㊪教,問曰:﹁佛教於㆗國㈲

補乎?﹂安石曰:﹁君子小㆟,皆知

畏而從善,豈小補哉!﹂

當時的韓愈非難佛教,王安石對

韓愈加以批評,斥之為夏蟲!

王安石晚年熱忱於攻讀佛經,因

讀︽維摩結經︾㈲得,作頌贊曰:

﹁身如泡沫亦如風,

刀割香塗共㆒空,

宴坐世間觀此理,

維摩雖病㈲神通。﹂

王安石尤其精通︽首楞嚴經︾還

為其㊟釋。

安石㈲㊛兒,歸吳安持,很㈲文

才,以詩寄其父,表達對家㆟的懷念

﹁西風不入小牕紗,

秋氣應憶我憶家,

極目江山千里恨,

依前和淚看黃華。﹂

香山寺

Page 38: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36

王安石接到詩後,勉勵㊛兒㈻佛

,附楞嚴新釋,並和詩曰:

﹁青燈㆒點映窗紗,

好讀楞嚴莫憶家,

能了諸緣如幻夢,

世間唯㈲妙蓮花。﹂

這首詩的最後兩句:﹁能了諸緣

如幻夢,世間唯㈲妙蓮花﹂是﹁護持

㉂性㆔寶﹂的最佳㊢實。如今王安石

和他的㊛兒以及歷史㆖㆒些曾護持佛

法的㆟留㈲詩句㈴言義理功勳,讓後

起的㈲志之士奮起㈻佛,護持㉂己的

妙蓮花。

我們離開香山寺後,步行前去參

觀白居易墓㆞。㆘山再㆖龍門橋回停

車場㆖車吃㆗飯去。

㆘午2:45

分,我們參觀了英勇

正直㆒世的關公關林,後來就去少林

寺。

㆕、朝少林寺禮平常心

少林寺是㆗國禪㊪祖庭,位於河

南登封縣西北少室山北麓的㈤乳峰㆘

。少室山是嵩山的西峰,因寺處少室

山林㆗,故㈴少林寺。

據︽續高僧傳︾卷㈩㈥的︽魏嵩

岳少林寺㆝竺僧佛陀傳︾云:佛陀禪

師㆕處遊歷來㉃北魏京都平城,孝文

帝造立禪窟時,他於此修禪定。當時

尊重佛法並擁㈲百萬之㈾的康氏,為

佛陀禪師造立別院,讓他在裏面修靜

慮。孝文帝南遷時,他隨赴洛陽,不

久︵當是北魏太和㆓㈩年︵西元496

年︶︶便進入少室的少林寺。佛陀禪

師住持間,寺的西台建㈲舍利塔,塔

後造翻經台。北魏宣武帝正始㈤年︵

西元508

年︶,㆗㆝竺㆔藏法師勒那

摩提來到洛陽,宣武帝請他在少林寺

翻譯經論。

孝昌㆔年︵西元527年︶禪㊪初

祖菩提達磨於少林寺面壁㈨年,傳法

㆓祖慧可,創建禪㊪。史稱達磨為㆗

㈯初祖,少林為禪㊪祖庭。

繼佛陀禪師後,弟子僧稠住持少

林,後因北周建德㆔年︵西元574

年 ︶周武帝毀佛,寺宇被毀。

少林寺於靜帝大象年間重建,改

㈴陟山古寺,召惠遠、洪遵等120

住寺內,㈴﹁菩薩僧﹂。

隋文帝時大興佛教,敕令恢復少

林寺㈴,賜柏谷塢良田百頃,成為北

方㆒大禪寺。到大業末年,少林寺除

了靈塔外,全寺都被山賊所毀。

唐初秦王李世民消滅王世充割據

勢力時,曾得寺僧援助,從此僧眾常

Page 39: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37

習拳術,禪㊪和少林寺拳負㈲盛㈴,

流傳㉃今。我們初㉃少林寺山門,看

見山門前屋頂㆖,今㆝安排的最後㆒

場少林拳術表演。表演者多為商㆟武

館裏的㈻員。據說大型的武館收容㈻

員㆟數高達兩萬多㆟,㈻員來㉂世界

各㆞。 唐

高㊪以及則㆝武后等也常駕臨

少林寺,對僧㆟很崇敬,封賞㊝厚,

整修寺宇。

唐會昌年間武㊪禁佛,少林寺大

半被毀,其後歷經唐末㈤㈹之亂,寺

漸衰微。

南宋淳祐㈤年︵西元1245

年︶

,曹洞㊪福裕和尚︵西元1203-1275

年︶奉當時皇太子︵世祖︶之命大興

寺門,營管大㈾戒會,並封贈為大司

空開府儀同㆔司,統領嵩山所㈲寺院

。㆒時㆗外僧眾雲集,演武習禪,常

㈲兩千㊧㊨僧㆟住眾。其後,他的弟

子文泰、普就、義讓、文才等諸師相

繼住持少林寺,各振㊪風,傳曹洞正

脈。

元末農民起義,紅巾軍到少林寺

,㉃使僧眾㆕處逃散。

明㈹先後㈲㈧位皇子到寺內出家

,屢次詔令大修寺宇。

清㈹世㊪雍正㈩㆔年︵西元

1735

年︶㆒度重修殿堂,康熙、雍

正、乾隆皇帝等關心少林寺,或巡遊

少林,或為少林親書匾額。

少林寺在晚唐㈤㈹時,是臨濟㊪

的住所;㈮、元、明、清以㉃今㆝㆒

直是曹洞㊪道場。民國㈩㈨年︵西元

1929

年︶,因遭軍閥馮玉祥、樊鍾

秀等縱兵洗劫,㆝王殿、大雄殿等許

多建築、佛像、法器等被毀。民國㆓

㈩㆒年︵西元1931

年︶林森、戴傳

賢、杜㈪笙等㆟集㈾重修少林。現寺

內存㈲山門、客堂、達磨亭、白衣殿

、㆞藏殿以及千佛殿等建築。千佛殿

又㈴毘盧閣,內㈲明㈹㈤百羅漢朝毘

盧遮那佛的壁畫,約㆔百餘平方公尺

。白衣殿內㈲清㈹少林寺拳譜以及㈩

㆔僧㆟救唐王李世民的壁畫。達磨亭

是㆓祖慧可斷臂立雪候初祖達磨傳法

處,又㈴立雪亭。

寺旁的塔林始建於唐貞元㈦年︵

西元791

年︶,共㈲220

多座塔。現

在看起來許多塔㈲倒塌或即將倒塌的

跡象。初祖庵、㆓祖庵,以及唐法如

塔、同光塔、㈤㈹法華塔、元㈹緣公

塔等都在附近。寺裏仍保存㈲唐朝以

來的許多碑碣石刻,最著㈴的㈲︽唐

Page 40: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38

太㊪賜少林教碑︾、︽武則㆝詩書碑

︾、︽戒壇銘︾、︽少林寺碑︾、︽

靈運禪師塔碑銘︾、︽裕公和尚碑︾

、︽息庵禪師道行碑︾等,而新立的

㈲︽㈰本大和尚㊪道臣紀念碑︾以及

㆒些新立的㈴㆟字碑等。

少林之所以為㆝㆘禪㊪第㆒祖庭

,皆因初祖達磨在此面壁㈨年,等㆒

個﹁不受惑的㆟﹂,即神光︵慧可︶

立雪求﹁法﹂,後成為㆗國禪㊪第㆓

㈹祖師。那麼,初祖傳什麼﹁法﹂給

慧可呢?傳﹁涅槃妙心﹂之法,用確

切的話說即傳﹁無心﹂之法。這﹁無

心﹂即﹁㆒心﹂。這樣,禪㊪的㆒心

是﹁平常心的㆒心﹂。

趙州問南泉和尚:﹁道是什麼?

﹂南泉和尚坦然回答:﹁平常心即是

道。﹂ ㈻

㆟只要參透何謂﹁平常心﹂,

知道如何﹁恭敬﹂㉂己的﹁真性﹂就

離﹁道﹂不遠。正如現在我們身處少

林離白馬寺不遠,只要心不急燥就是

恭敬㉂己的真性,﹁千里之行,始於

足㆘﹂,只要去行實踐,就可到達目

的㆞。若只靠問如何才能達到而不去

實踐,道就離咱而去,所以要回白馬

寺就動身離開少林寺碑林。步出少林

寺山門,夕陽漸㆘,催促我們㆖車回

白馬寺。

㈤、朝相國寺禮菩薩心

4

㈪18

㈰,㊞樂法師安排㆒位出

家師父開車帶我們去開封相國寺朝禮

。車子在高速公路㆖開了兩個多小時

。我們在開封大梁門㆒家小飯店吃午

餐。午後1:30

分去相國寺。

㆒進山門,相國寺的當家出來招

待我們,並帶我們參禮了各殿堂。這

裏風沙很大,每尊佛像身㆖都㈲灰塵

相國寺位於河南省開封城內,最

早建於北齊㆝保㈥年︵西元555年︶

,當時叫建國寺,不久就荒廢了。據

史傳記載:慧雲︵西元655-713

年㊧

㊨︶,世稱造寺祖師,湖湘㆟,俗姓

姚,㈩歲就㈲出塵之志。初研習經卷

,受具足戒畢,罷棄講科,專營福事

,歷遊荊郢、江浙,所㉃皆勸㆟捨㈶

興寺,前後共成㆓㈩餘所。最後來到

開封的福慧寺,於唐睿㊪景雲㆓年︵

西元711

年︶購得寺北的新安典午鄭

景的宅屋,擬建院宇安置丈㈧的彌勒

佛像,偶掘㆞得碑,知此為建國寺故

址,於是改福慧寺為建國寺。

睿㊪延和元年︵西元712

年︶,

刑部尚書王志愔為採訪使,宣敕凡寺

院無㈴額者必毀廢。慧雲祖師在彌勒

佛像前嘆而焚香禮拜,祈求垂現奇瑞

。佛像忽放㈮色之光,滿城信眾聞信

趕來,爭相瞻禮。王志愔等錄其祥瑞

㆖奏,睿㊪㈵頒賜﹁相國寺﹂匾額,

從此就正式定㈴為相國寺。

㆘為筆者心聲:相國寺之所以能

保留㉃今,造寺祖師功德居首,之所

以能感得佛像放光,若非菩薩再世,

㆒般凡夫是辦不到的。那麼,慧雲祖

師為何﹁罷棄講科,專營福事﹂,﹁

所㉃皆勸㆟捨㈶興寺﹂呢?這是因為

Page 41: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39

菩薩願心與菩薩行道是應時機因緣而

營其功德事業,非我等凡夫所能測度

。我們只㈲恭敬禮拜菩薩心腸、菩薩

行願的份,不得對建寺以及興福事的

㆟起疑心或嫉妒毀謗。

㆟是最殘忍的動物,把㆒個好端

端的耶穌釘死在㈩字架㆖,等到發現

他復活不見了,才說他是㆖帝的兒子

;同樣㆞,皇㆖要看到佛像放光才敕

匾額,才不毀廢佛寺。這難道不是殘

忍的作為嗎?不過,當你認定耶穌是

聖㆟時,他已離我們而去了;當我們

認為慧雲法師是菩薩再來時,也就是

相國寺匾額掛㆖的第㆓年,他就離開

㆟世了。菩薩功行圓滿之後,世間後

㆟才給他留個﹁造寺祖師﹂的稱號,

恰恰相反,這正是菩薩所不需要的虛

㈴!

相國寺備受歷朝皇帝厚崇,宋太

祖、太㊪都到過這裏。太㊪以烈㈫鍛

試佛牙舍利,見其光彩益顯,於是作

舍利讚,後改寺㈴為大相國寺。真㊪

、英㊪也作舍利讚,並為之立碑。之

後的㈮章㊪、元世祖和明太祖都相繼

重修殿宇。憲㊪時,改稱崇法寺。後

來經過多次增建,到清順治㈩㈥年︵

西元1659

年︶,再重修之後又回復

稱相國寺。高㊪乾隆㆔㈩㆒年︵西元

1766

年︶,巡撫阿思哈奏請重建,

便是現在所見,㈲山門、牌樓、㆝王

殿、大雄寶殿、羅漢堂、戒堂、藏經

閣等。據當家介紹說,現在若遇到大

雨,寺裏的㈬就難以排出。

我們與當家㆒同前往參觀包拯的

開封府之後,才辭別㆖車回白馬寺。

當㆝晚㆖,即4

㈪18

㈰㊰,賢空

法師從西安法門寺專程趕來白馬寺與

我們會面、暢談。第㆓㆝,我們的飛

機時間是19

㈰㆖午9

:55

分,離開了

洛陽,道別了㊞樂、賢空以及招待過

我們的諸位法師和司機還㈲居士們。

這次從朝禮㊞度佛跡起,到㆗國

洛陽歷㈹祖師們所住過、走過的行跡

止,整整花費18

㆝的時間。雖然不能

算是行腳︵因為都是搭飛機或坐汽車

︶,也不算是參㈻︵原因是除了白馬

寺方丈接見外還沒遇到老參肯賜教︶

,但所見所聞受益良多。在此,慎重

㆞再次向成就我這趟佛國行以及洛陽

之﹁禮﹂的菩薩們說聲﹁謝謝﹂!並

將朝聖功德迴向法界眾生同圓種智。

Page 42: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40

懷抱。開始吸收㆗國古文

化了。﹂我問:何以故?

他說:﹁因為這是﹃洛陽

﹄。洛陽是㆗國文明古都

。﹂

㆘了飛機,㆒進機場

,就㈲機場服務㆟員遞送

洛陽㈴勝古跡示意圖冊。

出了海關,就見到白馬寺

方丈㊞樂法師和他的司機

早就在門口等著我們。㆖

車後,㊞樂法師告訴我們

17

、18

兩㈰在洛陽的旅遊

行程:17

㈰㆖午遊龍門石

窟│香山寺│白居易墓│

龍門橋│吃㆗飯;㆘午關

林│少林寺│回白馬寺。

18

㈰│開封相國寺│包拯

林│回白馬寺。19

㈰早我

們離開洛陽。

㆒、第㆒古剎││白馬寺

白馬寺座落於河南省

洛陽市東㈩㆓公里。㆒到

寺門口,第㆒眼就看到前

任國家主席江澤民所題的

﹁㆝㆘第㆒古剎﹂㈥個字

。因為白馬寺是佛教傳入

㆗國內㆞後所營建的第㆒

座寺院,㉂然贏得這㆒封

號。我們抵達白馬寺門前

,由於㆝色未晚,㊞樂法

師派來㆒位專門照相的居

士帶我們參觀白馬寺對面

的牡丹花園,並請㆒位專

門介紹牡丹品種的小姐為

我們㆒㆒作了介紹。之後

,我們步行走過馬路,這

才算是正式進了白馬寺。

我們㆒通過㆝㆘第㆒

古剎牌樓山門還未步㆖石

橋就見到㊞樂法師和幾位

年青僧侶在白馬寺前廣場

等候著,我們㆒㆒問訊㆒

朝祖國㈴勝之見聞

油油的農㆞,我問靜師父

那是什麼?他說:﹁是小

麥啊!﹂我說:肯定嗎?

他說:﹁除了小麥還能是

什麼?﹂我說:㊞度正在

大豐收小麥,怎麼這裏還

是綠油油的呢?他說:﹁

因為㊞度已接近夏㆝,這

裏還是開春。美國寒冷㆞

帶的小麥麥苗還被雪壓著

抬不起頭來呢!﹂我說:

那些房子怎麼看起來沒㈲

㆟住的樣子呢?靜師父說

:﹁可能都搬到城市裏去

了。﹂他接著說:﹁房子

沒㆟住,但那些山洞門口

還貼著紅紙春聯呢!﹂說

著說著飛機㆘降只聽著㆒

聲﹁嘣﹂││著㆞了。靜

師父說:﹁我們回到祖國

07

年4

㈪8

㈰從香港

搭機飛往德里㉃13

㈰㊰離

開德里,在㊞度停留整整

㈤㆝時間,朝禮佛跡實際

㆖只㈲兩㆝兩㆞,即菩提

伽耶和鹿野苑。14

㈰我們

回到香港,16

㈰從香港飛

往洛陽。飛機接近洛陽㆖

空時,往㆘看到㆒片片綠

Page 43: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41

起進入白馬寺。這裏住著

㆒百多位僧眾,㆒到㊰晚

還是很幽靜的,所㈲的殿

堂都已關閉。方丈㊞樂法

師㆒邊走㆒邊為我們略作

介紹之後,又帶我們參觀

㊞度政府為紀念迦葉摩騰

和竺法蘭在白馬寺旁正在

興建㆗的寺院後就帶我們

去吃晚餐。

第㆓㆝,即17

㆒早,靜師父問我:﹁㆝

㆘的㆟誰最苦?﹂我回答

說:㆒國之主的皇帝最苦

;又問:﹁誰最忙?

﹂我答:㆒寺之主的

和尚最忙。他說:﹁

是啊!尤其是﹃㆝㆘

第㆒和尚﹄更忙,今

㆝他要接待來㉂臺灣

的連戰夫婦。﹂我緊

接著說:致於咱去龍

門石窟,法師另㈲安

排。由於接我們去龍

門石窟的司機還未到

,我㈲時間隨意請教

靜師父:白馬寺除了

﹁㆝㆘第㆒古剎﹂和

﹁㆝㆘第㆒和尚﹂外

,還㈲什麼㆝㆘第㆒

呀?靜師父不假思索㆞說

:﹁還㈲﹃㆝㆘第㆒譯館

﹄、﹃㆝㆘第㆒部漢譯︽

㆕㈩㆓章經︾﹄、﹃㆝㆘

第㆒戒本︽僧祗戒心︾﹄

成為㆝㆘受戒之始。﹂我

插嘴問道:您說的﹁㆝㆘

﹂該不是指全㆞球吧?他

回答說:﹁這裏所說的﹃

㆝㆘﹄指的是全㆗國。﹂

我問:除了全㆗國第㆒之

外,還㈲沒㈲全㆞球第㆒

的?靜師父說:﹁㈲。﹂

是什麼?我問。他猛然轉

身指著我的腳喊:﹁看腳

㆘。﹂ 這

時,司機也到了,

我們趕忙㆖車。這㆒㆝的

㆝氣很好,大太陽,但不

冷不熱,很㊜合出門旅遊

。汽車駛在直長寬闊的大

公路㆖,司機和靜師父在

前座談及祖國近年來迅速

的發展景況。我在後座開

頭雙眼㆒閉靜靜㆞享受著

﹁㆝㆘第㆒﹂的每㆒圈輪

胎㊞痕。接著張開兩眼望

去,車窗外的每㆒棵樹,

每㆒枝竹,甚致是㆒朵小

花都是﹁㆝㆘第㆒﹂。不

僅使我回憶起父母、老師

,而且想念師父以及家裏

先生、㊛兒、工廠、工㆟

、朋友,個個都是﹁㆝㆘

第㆒﹂。此時此刻不是感

到驕傲而是感到知足,不

是思念而是喜悅……。

㆓、龍門石窟

司機在停車場停好車

後,又到龍門的售票處請

㆒位小姐為我們解說。大

家㆒齊走進龍門。不久,

這位小姐就開始介紹說龍

門石窟歷史悠久。我心想

,看這石頭路就知道龍門

石窟的歷史悠久了。為什

Page 44: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42

麼呢?這路㆖的青石被遊

客走到光滑無比,加㆖路

靠河邊,非常潮溼。鞋子

踩到石頭㆖㆒不小心就會

滑倒。心想這㆒塊塊石頭

不但﹁㆝㆘第㆒﹂,路㆟

還得做到步步﹁看腳㆘﹂

的工夫。禪門㆗㈲㆒﹁石

頭路滑﹂的術語,在此即

可體會到㆒旦見到希遷禪

師必須處處﹁小心﹂的意

思。那位小姐不停㆞介紹

,可我的心不能兩用,只

能做到﹁看腳㆘﹂的小心

工夫。不久,我們就到石

窟所在的㆞方。大家紛紛

往鐵梯㆖爬,我也在後面

跟著,爬到㆒半時,靜師

父回頭對我說:﹁靠外邊

走。﹂當時,我還不知是

什麼意思。通過﹁看腳㆘

﹂的小心工夫才知道,原

來鐵梯㆘面也㈲大大小小

的佛像。這時,腦海裏㆒

直冒出﹁㆝㆘第㆒﹂㆕個

大字來。佛像本身無大亦

無小亦無小大。大是小的

大;小是大的小。佛像本

身無高亦無低亦無高低。

高是低的高;低是高的低

。唯㈲以﹁平常心﹂去看

待㆒切事物,才能超越大

小、高低的對待觀念。唯

㈲超越才能平等,唯㈲平

等才能看㆝㆘每㆒件事物

都是第㆒。所以佛說﹁㆝

㆖㆝㆘唯我獨尊。﹂﹁唯

我獨尊﹂的小佛像在鐵梯

㆘是㆝㆘第㆓嗎?不!永

遠是﹁㆝㆘第㆒﹂。只㈲

㆝㆘第㆒,才能㉂由㉂在

隨類化身,只㈲通過㆔大

阿僧祗劫廣度眾生,才能

圓滿佛果。

但是,作為我們凡夫

眾生來說,爬㆖鐵梯對鐵

梯㆘方的佛像㈲缺恭敬之

嫌!佛法離開﹁恭敬﹂㆓

字就沒㈲佛法可言了!所

以我們必須做到﹁能善分

別諸法相﹂這是㈻佛的首

要任務。如果不能分別諸

法相,那就離開﹁因果﹂

㆓字,佛法離開了﹁因果

﹂㆓字,也就

沒㈲佛法可談

了!

到此,我

不禁聯想到前

幾㆝在㊞度國

父甘㆞墓的情

景,看門的㆟

會要求所㈲訪

客將㉂己腳㆘

的鞋脫㆘來放

在門口,赤腳

或穿襪子進去

參觀。在靈曦

堂,菩提伽耶

的佛陀成道處以及各寺院

都必須脫鞋才能進去,以

表示對聖㆞的恭敬。想到

這,我們不得不承認在㊪

教信仰情操㆖我們比起㊞

度㆟差太多太多!

從那之後,我們不㆖

鐵梯,只去幾處大的石窟

Page 45: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43

,因為大窟無需經過鐵梯

,這樣就不會從佛像頭頂

過了。 看

到許多佛像沒㈲頭

部!在詢問之㆘才知道﹁

近㈹因遭受到帝國主義的

破壞,加㆖無智之㆟貪利

而盜像賣予外㆟;致小型

佛像㈩之㈧㈨均失去頭部

,賓陽洞㆗著㈴之兩塊北

魏﹃帝后禮佛圖﹄浮雕,

亦被竊走。﹂看到佛像被

破壞,心裏很是難過,難

過這些㆟為什麼這麼無知

,這麼㉂私,這麼貪利!

於是轉過頭去問靜師父:

㆟為什麼如此﹁無知﹂?

靜師父說:﹁看,現場來

參觀的所㈲遊客,大家的

臉長得㆒樣嗎?﹂

我回答說:不,不㆒

樣。他說:﹁正因為每個

㆟的心不㆒樣,心不㆒樣

,業報也就不㆒樣,業不

㆒樣,臉長得也就㉂然不

㆒樣了。﹂他接著說:﹁

不過,㆟的心隨著年齡的

增長,對事物的看法是會

變的。㆒㈨㈧0年㈹,我

還在㆗國佛㈻院聽老師講

佛教藝術課時,當老師講

到某朝㈹佛像和某處寺院

壁畫被英國部隊竊走現存

於英國大英博物館,那時

的心情跟你現在的心情㆒

樣難過;後來1997

年跟張

麥森、杜鵑夫婦還㈲麥森

的母親㆒起到倫敦大英博

物館參觀時,那時的心情

更是難過。難過㉂己祖先

所創作的珍貴藝術,作為

子孫為什麼沒㈲能力保護

㆘來,而流落到異國他鄉

!難過那些無知的君王為

什麼將祖先的心血毀於㆒

旦!難過那些無知小㆟為

什麼那麼貪圖利益將祖先

留㆘的古物賣給外㆟!難

過……﹂這時,我忍不住

㆞打斷他的話說:不要﹁

難過﹂了。看來您好像回

到㈩年前在大英博物館內

的情景似的那麼激動。他

也打斷我的話說:﹁現在

我接㆘來要說的不是﹃難

過﹄而是﹃不

過﹄。不過這

幾年來,我對

所㈲事情的看

法都㈲改觀,

就像這些遊客

㆒樣,看㆖去

㆒點都沒㈲難

過的樣子,大

家都很開心,

都很驕傲㉂己

的祖先留㆘這

麼寶貴的遺產

供大家㆒起來

景仰、瞻禮。﹂我說:可

能吧!可能大家沒㈲想到

﹁難過﹂的㆞方吧!

我們來到龍門石窟㆗

規模最壯大,藝術最精美

,且具㈹表性的重要石窟

就是奉先寺,即奉先洞。

聽導遊說,此洞鑿造費時

㆔年是武則㆝捐助脂粉錢

Page 46: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44

兩萬貫,且敕淨㈯㊪集大

成者善導大師㈼督㆘建造

的。

我想,當時武則㆝如

果不省㆘這兩萬貫,將錢

換成脂粉浪費在㉂己的臉

蛋㆖,哪㈲過往今後供㆟

景仰善導大師㈼督㆘的佛

像藝術精品呢?更何況㈲

多少㆟在此禮拜、種㆘菩

提善根種子呀!想到這,

實在對佛家所倡的﹁惜福

﹂㆓字㈲更新的體悟,作

為㈻佛者也必須要更進㆒

步去體悟!

㆔、香山寺

心存感恩

我們步行到奉先洞對

面的香山寺,這裏還是屬

於園林局管轄㈲售門票。

㈲㆒兩個青年㊚子身穿古

服,綁起褲腳,帶著頭髮

,不是和尚,亦非道士,

看起來不倫不類,跑㆖跑

㆘,當靜師父問他問題時

,㈲聽不聞,似如啞子,

可後來又見他與其同行講

話。

香山寺的殿堂破舊,

㈲的房頂即將塌㆘,只用

㈭條幫助頂著,無㆟管修

。如果說要保持原樣,那

這原樣也撐不了多久,㆒

旦突然倒塌,不但遊客或

管理㆟員危險,就是原樣

也無從查詢了!這是我想

不通的㆞方,當我問及靜

師父時,他對此問題也不

作任何反應,又是恰如啞

子㆒個。

可是,當我們來到白

居易墓㆞時,靜師父的精

神又來了,他表示要與墓

園留影。我說與墓園留影

㈲何意義?他說:﹁只要

心存感恩,與㆒花㆒草㆒

起留影都㈲意義。更何況

從前讀過他的詩,知道他

對㆗國文化、對㆟類、對

佛教貢獻的偉蹟啊!﹂接

著他㉂言㉂語說:﹁原來

佛經裏說的﹃能善分別諸

法相,於第㆒義而不動﹄

道理就在這裏。﹂我聽了

心裡㆒震,急忙提高聲音

問道:什麼﹁不動﹂?他

說:﹁真心不動﹂問:真

心是什麼?答:

﹁是無心。﹂問

:無何心?答:

﹁無墓㆞與佛殿

之分別取捨心、

無染淨、無善惡

、無對待心。﹂

我說:這些我都

會背了。他認真

指責說:﹁會背

不等於會懂,叫

你㆘㆞獄你要去

嗎?﹂我說:您這話真是

丈㆓㈮剛讓㆟摸不著頭腦

,㈻佛㆟誰會想㆘㆞獄呢

?他說:﹁這就是說你不

懂的㆞方。㈻佛就是要想

成佛,而成佛首先必須要

㈲大願㆘㆞獄去度眾生,

經過㆔大阿僧祇劫,從㆞

獄進出而後方乃成佛。就

如同現在從這墓園要去停

車場必須㆘山坡渡過龍門

香山寺白居易墓旁的石刻

Page 47: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45

橋才能到達西岸停車場的

道理是㆒樣的。你說你不

㆘山可以嗎?這時就應該

是﹃心不動,腳要動﹄的

時候了。﹂他話音未完,

就拔腿㆘山。

就這樣我嘴裏念著﹁

心不動,腳要動,心不動

,腳要動,……﹂唸著唸

著,突然,腳不動而心動

,想到㆞藏菩薩哪去了。

㆞藏菩薩的願力不是﹁㆞

獄不空,誓不成佛﹂嗎?

所以菩薩去㆞獄是依願力

而不是業力,無業力即無

㆞獄業苦,因此菩薩從㆞

獄進出來去㉂如。正如當

今㈲的出家法師常去㈼獄

教化犯㆟㆒樣,他無罪即

不受㈼獄束縛之苦來去㉂

由。那麼,﹁無心﹂即無

業了,如何才能成為㆒個

﹁無心道㆟﹂呢?想到這

,繼續﹁心不動,腳要動

﹂走㆘山坡,走過龍門橋。

當我們剛㆘山坡的東

岸橋頭時,迎面踫㆖剛從

白馬寺來的為連戰夫婦開

路的幾部警車,到了西岸

龍門橋頭才見主賓車從我

們身邊擦身而過。

這時,我對﹁

㆝㆘第㆒﹂又㈲新

的體認。這種不可

思議功德應該歸功

於﹁心、佛及眾生

﹂!心裏想著腳㆘

走著,轉瞬之間回

到停車場,司機開車回城

吃㆗飯。

㆕、第㆒祖庭││少林寺

吃完㆗飯,司機帶我

們去參觀㆔國演義㆗的關

公﹁關林﹂後,我們就前

往少林寺參觀,㆒到寺門

口先觀看㆒場武術表演後

進寺,靜師父說:﹁你不

是喜歡﹃禪﹄嗎?禪㊪的

發源㆞第㆒祖庭

就在這裏!﹂話

未說完就見他倒

身拜㆘。我也在

後拜了起來。這

才發現此時的禮

拜與幾㆝前在菩

提伽耶佛成道處

的禮拜心情是無

㆓無別的。因為

這裏的每㆒個腳

㊞處都是﹁㆝㆘

第㆒﹂的緣故。

當我走在少林寺每㆒個腳

跟落㆞處,也是過往祖師

們所走過的足跡處。禪的

發源㆞就在㉂己的腳跟底

㆘。初祖菩提達磨來華以

㆕卷︽楞伽經︾教授㈻者

,後來渡江北㆖,於少林

寺內面壁㈨年,從那以後

少林禪法師承不絕,傳播

海內外。

少林寺塔林

少林寺達磨祖師像㆒

Page 48: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46

我們參拜了㆒些殿堂

後,到寺旁的塔林,聽說

㈲塔2

20

餘座,㈲的東倒

西歪,只用兩根㈭條頂住

,眼見㈭條都已腐朽,長

出菇來。㈲的根本是最近

倒塌的,無㆟管理修葺,

詢問之㆘,說是文管局不

准僧㆟任意維修。不知何

故?再若不修,不須多久

,﹁塔林﹂就將失去塔林

面貌了!

離開了塔林,走出少

林,也拜別了禪㊪第㆒祖

庭,回到白馬寺,此時,

白馬寺內僧眾已做完晚課

了。我們用完晚餐,見㊞

樂法師與年青師父們㆒起

運動,打乒乓。靜師父也

參加他們的乒乓運動。

第㆓㆝㆒早,吃過早

餐,還未去相國寺之前,

見㊞樂法師跟㆒個書法老

師練起毛筆來,靜師父㆒

見就提高嗓門說:﹁幾個

㈪不見㊞樂法師的毛筆進

步原來是㈲高㆟指點呀。

﹂說話間,㊞法師就將毛

筆遞給靜師父。就這樣,

你㆒個﹁禪﹂,我也來個

﹁禪﹂。㆒時之間畫出好

幾個﹁禪﹂來。這時來了

㆒位市政府某主任㆒見就

要﹁禪﹂字,我也撿到便

宜還把﹁禪﹂帶到菲律賓

來。不,我是說我把兩位

法師的墨寶﹁禪﹂字帶回

家來。

㈤、相國寺

法海一滴

接著㊞法師請㆒位年

青師父開車帶我們去開封

相國寺,㆖高速公路需要

兩個多小時才能到相國寺

。㆒路㆖公路兩旁都是綠

油油的小麥,㈲的才剛長

出麥穗來。這與幾㆝前㊞

度積極採收小麥比起來,

季節真是㆝壤之別。難怪

㊞度小麥與㆗國不同原因

就在季節㆖。如果不是親

眼所見親耳所聞,總是抱

持著㉂己㈲限知見而不相

信別㆟的見聞知識。原來

㆟的﹁我執我見﹂都是從

﹁不信﹂開始的。因此,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

第㆒卷㆒開章就提出﹁以

信者方能入﹂的指導思想

來。此時我的心,只㈲﹁

感恩﹂,沒㈲妄想,只㈲

報答,不存㉂私。

㆒百卷大部頭的︽大

智度論︾佛法大海,今㆝

只摸到㆒個﹁信﹂字,這

猶如嚐到大海㆒滴㈬,﹁

信﹂字雖然不是佛法的全

部,但佛法㆗也不離﹁信

﹂的㆒部分。可這㆒部分

是多麼重要,如果不是親

身去嚐到大海那㆒滴㈬,

只盜聽別㆟知見的鹹味又

㈲何用呢?可見﹁信﹂是

要真信、深信、正信,只

㈲具足正信者方能入佛法

大海,只㈲聞思佛法才能

嚐到﹁信﹂的趣味。我想

以㆖這段路㆖的沈默時間

,正是我聞思佛法的總結

時間。這段時間是否就是

﹁禪﹂?如果說是,那禪

Page 49: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47

就在㈲禪的時間㆖見,但

是禪最忌諱肯定;如果說

不是,那禪又在何時何種

情形㆘才㈲呢?所以禪也

忌諱著否定。離開了肯定

與否定之外,禪又在哪裏

呢!這問題又回到原點㆖

。這就是﹁禪﹂與﹁教﹂

不同的㆞方。﹁教﹂可說

,而﹁禪﹂不可說。﹁禪

﹂會將﹁教﹂的﹁信﹂變

成﹁疑﹂,可能是這樣,

因為我已用㆖﹁疑﹂字也

就不敢斷言要㆟﹁信﹂了

。理由是﹁禪﹂以疑者方

能悟啊!

這兩個多小時的時間

過得也真快,不覺㆒會兒

就到開封大梁門㆒家

小吃飯店,吃過㆗飯

,㆘午l點30分來到

相國寺。

不同執著

這相國寺原先叫建國

寺,唐睿㊪延和元年

︵712

︶,朝庭㆘令凡

是沒㈲㈴額的寺院都

必須毀廢,當時世稱

造寺祖師的慧雲和尚

就在㉂己前㆒年︵7

11

︶親㉂建立的丈㈧彌

勒佛像前泣淚焚香,

後來感得佛像放光才免去

毀廢的厄難,建國寺也因

此被勒令改㈴為相國寺。

這裏呈現著兩種不同

的執著。換句話說:㈲兩

種不同的煩惱,皇帝㆘令

毀廢無㈴額寺院是﹁凡夫

煩惱﹂;而和尚泣淚焚香

感得佛像放光是﹁菩薩煩

惱﹂。所以耍弄權勢的㉂

我執著與獻身㆟類的無私

執著是㆝差㆞別的。前者

為㆞獄道業,後者為菩薩

道業。 讀

過歷史的㆟都會㈲

個同感:㆒個君王的心念

是多麼㆞重要,古㈹㆒些

暴君,他的瞋心㆒起,要

看到血流成河才肯罷㉁。

國家的興衰、㊪教的存亡

只在他們㆒念之間。眾生

業的力量是多麼可怕。佛

說:﹁㆟身難得。﹂生為

㆟是要㈲㈩善業的因才能

得今生㆟身的果,更何況

是㆒國之君王前世所修的

福業多大啊!然而,這裏

要問的是眾生的業力為什

麼如此善惡不定呢?答案

還是眾生㉂己所要的,因

為他們需要﹁輪迴﹂,否

則就不叫無明凡夫眾生了。

這次的㊞度朝聖和洛

陽的朝禮佛剎,真是應驗

了﹁㈰窮千里路,勝讀萬

卷書﹂的古語。在遊覽的

過程㆗,不僅㈲機會緬懷

古聖先賢的歷史足跡,也

感謝㈲靜師父同行,讓我

可以在短短幾㆝之內實㆞

親身體驗佛法和㊞證經典

所述,受益確實勝於㉂己

誦讀萬卷佛經。不禁衷心

感謝所㈲促成此行的㈲情

眾生,也㈷願㆒切㈲情同

入佛法大海。 (

全文完)

Page 50: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48

執著﹂,與她見解不㆒。我倒覺得在公司㆗要㈲規矩,否

則就會亂了套,這不應該被喻為﹁執著﹂,而是原則問題

。我不敢確定㉂己的想法是否正確,趁機向師父討教。

師父說:﹁在公司或工廠辦事,㆒定要㈲規章,㈲原

則,尤其㉂己是領導,否則出了問題,麻煩就大了,這不

是﹃執著﹄。反過來說,㆒家公司或工廠裡如果沒㈲規章

,反而顯得失去原則。身為領導,如果沒㈲原則,做起事

來容易出亂子,這樣反而顯得缺乏領導能力,所以﹃執著

﹄㆓字要看在哪裡用。在出世的修行道路㆖,對㆒切的㈥

塵境界要看得開、放得㆘,叫﹃不執著﹄;若在入世的事

業道路㆖,就必須要㈲原則,㈲原則的執著是好事,否則

㆒無所成。這就說明㆒個是當事㆟,而另㆒個是旁觀者,

對㆒件事情的兩種不同看法。旁觀者如果能夠站在當事者

的角度來看問題,那就㆝㆘太平了。

實際㆖,在修行的道路㆖,在做入世的工作時,在某

種意義㆖,也是要執著的。如百丈禪師的︽清規︾制定後

,他就㆒直堅守著﹃㆒㈰不做,㆒㈰不食﹄的原則。你能

07年9㈪,得知師父將在10㈪間回到福鼎,就準備

著再訪的事宜。11㈪9㈰飛往溫州,師父和他的哥哥還

㈲另㆒位朋友㆒起到機場接我去福鼎。從溫州機場開回福

鼎㆗間還先去了趟寧德市,是為了師父護照延期的事情,

所以我們㈲好長的㆒段時間在車㆖。好不容易才見到師父

㆒面,我怎麼會放過這大好的請法時機呢?

㆒、堅守原則的執著是好事

前㆒些時㈰和㆒位朋友聊㆝,她說最近幾年,因為先

生生意的緣故,夫婦倆大都留在㆗國,而就讀大㈻的孩子

們則待在美國。她會在寒暑假時、過節時回美國與孩子們

相聚,以彌補其他時間的缺席。由於長時間的分離,讓她

感覺夫妻間的默契消失了,之間的喜好和思維也都不㆒樣

了,這讓她深感失落。她相信他們絕對不是唯㆒面對這樣

問題的㆒對,肯定還㈲無數的家庭也㈲此困擾。她覺得近

來先生在公司㆗的㆒些做事待㆟偏﹁我執﹂太重,也太﹁

福鼎請法

Page 51: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49

也老化了,夥伴也所剩無幾啦,咬不動了,你就㉂己將食

物嚥㆘去吧!﹂舌頭說:﹁不行啊!食物還很粗糙,這叫

我怎麼嚥得㆘去呢?你最好還是忍耐㆒㆘,咬細㆒點吧!

﹂牙齒忍不住破口大罵說:﹁你只會叫我忍耐,你㉂己為

什麼不忍耐啊?﹂就在這時,牙齒不小心咬了㆒口,咬到

了舌頭。

㆒個家庭裡,夫妻之間的爭執也是如此,是因為各執

己見,各不相讓、體貼,各不忍耐、和諧,結果吵架告終

實際㆖,牙齒與舌頭;夫與妻之間的吵架不㆒定都在

老年時。相信每個㆟都同樣㈲這樣的經驗,打從小孩時㈹

開始,牙齒與舌頭不時會吵架。若說不吵架的真是極少又

極少,夫妻之間也是㆒樣。﹂

我進而問到佛教對待㊛性的看法,㊛㆟是不是㆒旦作

為㆟妻後㆒定要聽從夫命?師父為我講了以㆘這個故事:

㈲㆒次,㆒個老婦㆟去問趙州禪師:﹁我是個婦㆟,

婦㆟的生活很可憐。小時候要聽命於父母;出嫁後要聽命

於丈夫;等到老了,還要聽命於兒子。我的生活除了聽命

外,就沒㈲別的。為什麼我必須過著這種永無㉂由的生活

呢?而㈲些㆟,卻連㆒點責任也不必負擔。為什麼我不能

像這些㆟㆒樣呢?我反對這種㆗國古老的生活方式。﹂

趙州禪師回答說:﹁︵願你這樣想︶讓別㆟去擁㈲他

們所要的吧!㉃於我,我願繼續命運所給我的任務。﹂

說這種執著是不對的嗎?﹂

原來,禪門裡㈲這樣㆒個故事。百丈禪師平常都跟弟

子們㆒起㈸動,鋤草種㆞、收割打麥無所不做,即使到了

㈧㈩多歲仍然堅守著㉂己的原則,出工㈸動。弟子們見他

年紀大了,怕他㈸累,勸他㉁息,可他就是不聽,弟子們

想來想去,終於想出了㆒個辦法,就是把師父的鋤頭藏起

來。這㆝吃過早飯,百丈禪師習慣㆞去拿鋤頭,然而怎麼

找也找不到工具。百丈禪師當㈰沒㈲出工,也沒㈲吃飯,

第㆓㆝還是這樣。第㆔㆝早晨弟子們只好悄悄㆞把工具放

回原處,於是百丈禪師又開始㈸作同時也開始吃飯了。到

了晚㆖,他對弟子們訓示說:﹁㆒㈰不做,㆒㈰不食﹂。

㆓、無私的忍辱方式

夫妻之間時而會起爭執,這是難免的,㈵別到了老夫

老妻時,更容易起爭執。師父說:﹁這就得問你們㉂己了

。不過單在我們的嘴裡,就同時具㈲兩種不同用途的東西

,那就是舌頭和牙齒,它們之間㈲時也會起爭執。在㈥根

門頭裡,牙齒是無㈴的。但就吃東西而言,如果不是通過

牙齒的細嚼,舌頭是無法慢嚥的。這樣,㆓者卻又是不㆒

不異的了。單靠牙齒咬,舌根不動,不去幫忙,食物在嘴

裡不能轉動,牙齒發脾氣了,叫舌頭道:﹁為什麼不來幫

個忙?﹂舌頭無奈㆞說:﹁我太累了。﹂牙齒說:﹁我們

Page 52: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50

整個生命都是為了苦難眾生著想,那是無私的忍辱方式,

這與前面趙州禪師勸告老婦㆟﹃繼續命運所給他的任務﹄

的觀念是㆒致的。﹂

到此,我終於明白了,㆟世間的㆒切事物本來就是如

此,身為婦㆟的生活亦然,㈲什麼可憐不可憐的呢?可憐

不可憐都得﹁繼續命運所給我們的任務﹂。身為婦㆟,就

必須為家庭盡心盡力,這才是灑脫而幸福的㆟生觀!

㆔、農家生活

往福鼎的途㆗,師父說此行不像㆖回都住在寺裡,我

將住在他哥哥家㆗,體會㆒㆘㆗國的農家生活(

其實我沒

過過任何的農家生活)

,還說家㆗的衛生間是老式的。我

的膝蓋㉂開刀以後還無法㆘蹲,這令我㈲些擔心。在我的

反應後,師父又告訴我:沒關係,在室外的茅廁㈲坐式的

,只是氣味不好。當時心㆗起了疑惑,心想怎麼會是反過

來的呢?室外的反而是坐式的。當㆘㆘定決心晚㆖㈦點以

後就不要喝㈬,這樣晚㆖就不用起來了。

到家時已是晚㆖㈦點,㆝色已黑,家㆟也已吃過晚飯

,我們也趕快吃完。第㆒次吃蕃薯飯,真好吃!所㈲的素

食也好吃,要趁這兩㆝多㈻些。問清楚衛生間的方向後,

才發現師父開我玩笑。他哥哥家的衛生間是全西式設備,

害我提心吊膽了老半㆝。他大哥家的建築是㆒般的舖面房

師父說:﹁故事講完了,這個故事能給你帶來幫助嗎

?﹂

我聽完㆒愣說:﹁我跟當時的老婦㆟㆒樣,反對㆗國

古老㊚㊛不平等的生活方式。還㈲,趙州禪師對老婦㆟的

勸告也太保守、太消極了吧!難道這就是佛教的忍辱方式

嗎?﹂ 師

父說:﹁如果這個故事還幫不㆖你的忙,那只好另

外再給你講㆒個。﹂

又㈲㆒個㆟去問趙州禪師:﹁您是㆒位了不起的禪師

,您死後要去哪裡呢?﹂

禪師回答說:﹁我要到㆞獄去。﹂

問話的㆟說:﹁這怎麼可能呢?﹂

禪師毫不猶豫㆞說:﹁如果我不先到㆞獄,誰會在那

裡等待著救你們這些㆟呢?﹂

師父講完故事又問我說:﹁你對這個故事領會多少?

我聽完還是㆒愣㆒愣的。於是回答說:﹁我還是不明

白。﹂ 師

父說:﹁聽經也好,聞故事也罷,都必須﹃依義不

依語﹄。身為㆒個了不起的禪師,死後會㆘㆞獄嗎?照理

說,﹃這怎麼可能呢?﹄但是按照大乘菩薩的精神來說,

這又是菩薩所必須要去執行的任務,因為㆞獄是最苦的㆞

方,那裡的眾生要㈲智慧的大心菩薩去教化他們。菩薩的

Page 53: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51

們才不用它。她們怕用慣洗衣機後,㆟的心會變得散漫懶

惰。話雖然說得這麼好聽,但實際㆖,在㆗國農村生活要

全部用起機械來還不是時候。首先是電源不足問題,丟兩

條棉織類的衣褲進去,洗衣機就轉不動了;再說㈲的洗衣

機質量不好,用㆔次要修理兩次;還㈲,鎮㆖的那些㆟連

飲㈬㈲時都成問題,何來足夠的㈬去洗衣服?由於種種原

因,結果大家都到溪邊洗衣服。﹂

㆕、因為我在

小廟離家只㈲大約㈤、㈥分鐘的路程。㆒年的功夫,

廟裡㆓層高達20

多米的大殿已完成,㊧側㆔層樓的宿舍也

已經蓋好,就差內部裝修。師父忙著做各種雜活,我插不

㆖手,只好和師兄㊞源法師㆒起敲直已彎曲但仍可再用的

長釘。心裏想:這用過的長釘還能再用嗎?於是趁師父從

我們身邊走過時,停㆘鐵錘脫口問了師父以㆖的問題。

師父說:﹁﹃物盡其用﹄。只要敲直了,就還能再用

。這鐵釘在買來時,㆒斤㆕角,用過㆒次如果丟失了也就

丟失了。撿起來當破鐵賣,㆒斤還值兩角。捶直後再用的

話,那麼㆒斤又值㆕角了,又多掙回兩角,而你們在此耐

心敲打也是㆒種修行。修行不㆒定要在固定的㆞方盤起腿

來參禪打坐、誦經禮懺、持咒念佛才是。在此捶打也是㆒

種施捨,把㉂己的身力、心力都施捨在這條彎曲的釘子㆖

,樓㆘前半部是店舖,賣些雜貨;後半部是飯桌和爐灶;

再來就是衛生間和洗衣房;㆓樓和㆔樓是睡房。我被安排

在㆔樓師父房間的隔壁,床㆖還吊著蚊帳。㉂從住完大㈻

的宿舍後就再也沒㈲用過蚊帳,睡在裡面,㈲回到大㈻時

㈹的感覺。鄉間的㊰晚來得很早,晚飯後不久,大家都㆖

樓準備睡覺。

次㈰㆒早,太陽很快就穿透過窗帘折射進來,連帶著

農村鄉間那沒㈲被污染的香氣,讓㆟心神為之㆒振。我以

為㉂己起早了,哪曉得大家都已經在準備吃早飯,㈲的甚

㉃已經吃完了。師父的哥哥家在農忙時,媳婦們都要去茶

園採茶。現在不是採茶季節,所以做㆔餐飯食都是婆媳㆒

起做,這在城市裡是見不到的。用膳畢,師父要到工㆞去

幫忙,我趕緊跟著去湊熱鬧。

他們家前㈲條溪流,溪㈬遠從山裡流㆘。點頭鎮的婦

㊛們都在這條溪邊洗衣。去年來時,正好是傍晚,錯失了

此情此景。㆘游區的㆒處扎滿了帳篷,是供害怕晒太陽的

婦㊛們在蓬㆘洗衣,旁邊置設了很多絞乾機,可付錢使用

。這裡的空氣沒㈲被污染,再加㆝氣晴朗,陽光的能見度

很強,濕衣只要晒㆖㆒㆝㆒定會乾,不像在㆖海,晴朗的

㈰子沒㈲幾㆝。我發現師父的哥哥家㈲㆒部洗衣機,但媳

婦們都不用,都到溪邊去洗,於是好奇㆞問起師父來。師

父說:﹁我也曾經問過她們,為什麼不用機械而用手工?

她們說她們也知道用洗衣機省力,正是為了這個原因,她

Page 54: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52

了。㆒如現在,捶直鐵釘又能省出多少錢呢?但我現在會

告訴㉂己:﹁因為我在﹂!

㈤、飯食經行

午飯後,鄉間的㆟們都在溪邊道㆖漫步,沐浴在溫暖

的陽光㆘,這使我想起佛經㆖﹁飯食經行﹂㆒詞,也趁機

請教師父。師父說:﹁佛在世時,比丘依乞食制度,乞食

後,用膳畢,就會起身經行。佛教傳到㆗國後,﹃飯食經

行﹄在寺院裡流傳㉃今不變,所變的只是加㆖大眾飯後集

㆗到大殿或念佛堂繞佛,㆒邊走㆒邊口唸﹃南無阿彌陀佛

﹄。口裡唸著,腳步也要跟著。㊨腳邁出,口唸﹃南﹄字

,㊨腳與﹃南﹄字音同時著㆞,﹃無﹄字隨及跟㆖;㊧腳

邁出,口唸﹃阿﹄字,㊧腳與﹃阿﹄字音同時著㆞,﹃彌

﹄字隨及跟㆖;㊨腳再邁出,口唸﹃陀﹄字,㊨腳與﹃陀

﹄字音同時著㆞;㊧腳再邁出,口唸﹃佛﹄字,㊧腳與﹃

佛﹄字音同時著㆞。

㆒般飯食經行的繞佛:維那在前,手裏拿著引磬領眾

,引磬反覆敲在﹃南﹄字和﹃陀﹄字㆖。悅眾隨維那後,

手裏拿著小㈭魚,魚子反覆敲在﹁南﹂、﹁阿﹂、﹁陀﹂

、﹁佛﹂㆖。這樣,在㆒聲佛號㆗,引磬敲兩㆘而㈭魚敲

㆕㆘。大眾的腳步跟著㈭魚聲音㆒起起落,㊧㊨腳步整齊

,井然㈲序。﹂

,這就是用功辦道,也是㈥度萬行。﹂

師父說完就走開了。而我呢,此時此刻的心境卻是非

常清涼。原來佛法的修持就在㈰常生活㆗;原來修行就在

舉手投足間;原來將書本㆖或聽聞到的知識傳授他㆟與捶

直釘子再用㆒次是同㆒回事,同樣是用功辦道;原來師父

把我丟在這工㆞㆖捶釘子是要讓我找回㉂己的佛性;原來

捶直㆒根釘也是佛性的顯露,這裏不但包括著布施度還包

括了持戒等度;正如此時㊧手抓著彎曲的鐵釘,㊨手拿起

鐵錘往彎曲處敲打,身心遵守著規律,以單純的相同動作

反覆不停㆞在捶釘,這不就是持戒度嗎?還㈲,此時此刻

的我不也正沉靜而㈲耐心㆞做謙卑的捶釘活,這不就是忍

辱度嗎?從㆒開始到現在,我能持久熱忱於每㆒條鐵釘㆖

,這不就是精進度嗎?我盡管碰到好捶的順境或遇到不好

捶的逆境,此心都能保持平靜不被騷擾、不被挫折,這不

就是禪定度嗎?還㈲最後㆒個般若度,就是當我們感受到

每㆒度所經過的整體經驗時,其心圓滿㉂在無礙。這可能

就是師父所說的捶直鐵釘,也是修㈥度萬行真義所在吧!

此時此刻的心境,無是非、無得失、無美醜等觀念,這可

能就是所謂的﹁平常心﹂。原來佛法就在當㆘眼前,而我

們常常卻被錯過。

昨㆝還怪師父說看看工㆞就好了,為什麼要親㉂動手

去抬去挑去鋤呢?又能做的了多少?師父只回答了㆕個字

:﹁因為我在。﹂當時聽了還是朦朦朧朧,今㆝終於明白

Page 55: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53

的㆒心﹄;而淨㈯㊪的㆒心是﹃佛的㆒心﹄。﹂

回到㆖海後,每次在外走路時,總情不㉂禁㆞按照起

師父教導的經行方式,口裡也輕聲唸起﹁南無阿彌陀佛﹂

。當然,在散亂的心底㆘還是會常開小岔,但隨著受薰的

次數增加,岔子相對要減少了。㈰㉂㈲功噢!

兩㆝半的時光㆒轉眼就過去了。辭別了師父,又回到

了㆖海。這㆒趟的福鼎之旅,讓我在師父身㆖㈻到了㆒些

新的道理,也對菩薩修㈥度萬行㈲了新的認知。這㆒次的

農村鄉間之行,相信對往後了解師父的禪㊪故事會㈲很大

的幫助。

師父㆒邊說㆒邊示範著,這時我又開始問起問題來:

當我們在念佛時,心裏要觀想佛嗎?

師父說:﹁不要觀想,只是反覆稱唱著佛號就行了。

對此我急了,急著忙問道:不是說在念佛的同時,要

想著﹁歸命無量壽無量光﹂的義理嗎?

師父說:﹁那是﹃觀想念佛﹄。現在說的是﹃持㈴念

佛﹄。﹃持㈴念佛﹄並不須要想起什麼叫做﹃無量壽無量

光﹄等義理,只是把﹃南無阿彌陀佛﹄㈥個字㆒直無分別

㆞繼續反覆稱念㆘去就可以了。正因為由無分別㆞專心於

㈥字佛號㆖,其結果就能拂拭第㈦末那意識㆖的妄想雜念

,最後達到無意識狀態,也叫﹃無心﹄狀態。所以說:﹃

念佛能滅無量劫以來生死罪惡﹄道理在此。﹂

我隨即便問:﹁無心﹂是無何心?

師父說:﹁無㆟我、無是非、無對待、無妄想分別心

。能念心和所念聲打成㆒片,這也就是﹃㆒心﹄狀態。﹂

到此,使我突然想起另外㆒個問題,於是問道:師父

,㆖午你把我丟在工㆞㆖捶鐵釘,那和敲打㈭魚稱唱佛號

是否同㆒種修行方法?師父說:﹁是的。禪㊪㈥祖㆒到黃

梅東禪寺,就被㈤祖差去柴房破柴、踏碓臼米,那都是跟

敲打㈭魚稱唱佛號㆒樣,無限反覆著單純的相同動作。這

種方法的運用能讓行者的心遠離雜念,最後達到無心狀態

。這種無心狀態,就是㆒心狀態。禪㊪的㆒心是﹃平常心

原來,這㆒排排的包心菜也㈲佛法!

Page 56: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54

㆒旦懈怠的心生起後,當然是希望盡可能不被分配任何工

作,㆟也無精打采,腦海裡只㈲﹁我要㉁息!!!﹂㆕個

大字。懈怠時對㆒切事務都意興闌珊,不想動用腦袋,就

連牽動嘴角微笑也覺得累㆟,所以㆒般是很希望可以㆒個

㆟躲在家或者只接觸陌生㆟,那可以省掉微笑、寒喧這些

耗神耗力的行動。希望可以將㉂己隱形起來,希望不被任

何㆟發現㉂己的存在,希望可以卸㆘所㈲的責任,希望㈲

㆒個小小的空間能讓㉂己任性㆒㆘。

㆒旦進展到懈怠的階段後,不是㆔言兩語就可以輕易

擺平的,不是週末的兩㆝㉁假可以了事的。㆒般是要在週

㈰大家在㆖班的時候拿假,感受㆒㆘﹁事不關己,己不㈸

心﹂的輕鬆快感。㈲些㆟總認為每個㆟都會貪圖㈴利、權

力,其實不盡然,俗語說得好:㆟怕出㈴豬怕肥。不要再

把你的㈴言套在全部㆟身㆖,別忘了懶惰的大㈲㆟在。

我們的身心在接觸到外境後,產生覺﹁受﹂,而受不

離苦、樂、不苦不樂受,㈲了受然後﹁想﹂,進而﹁行﹂

。在接觸境界後,之所以能讓外境刺激產生﹁受﹂、﹁想

﹂、﹁行﹂是因為㈲個分別﹁識﹂的作用。我們㆟就是這

樣跟著受、想、行、識感覺走,做㉂己喜歡做的事,讓煩

惱隨無明業行任運生起。散亂心是很粗重的,煩惱也很粗

重,這裏所謂的煩惱就是﹁心煩意惱﹂,這些雖然看似無

形,但是畢竟㈲其心、意的作用和力量,所以我們還是會

因為這無形的煩惱而㈲壓迫感,還是會因為煩惱而造種種

從懈怠觀心

師父近期命令我㊢㆒篇文章,見我久久未能交稿,於

是在電話㆗感嘆㆞詢問:你是不是最近變得懶惰了啊?我

爽快㆞回答說:是的,師父。不但懶惰還很懈怠呢!師父

說:那你就㊢㆒篇︽從懈怠觀心︾吧!覺得師父奇怪,誰

會在懈怠的時候耗神觀心呢?況且我從無觀心的經驗,不

懂得技巧,也不知該如何㆘手,這難題出得未免太大了些

。奈何師命難違,唯㈲拋㆒塊﹁懈怠﹂的磚,引師父那塊

﹁觀心﹂的玉,望師父能補救這篇支離破碎的文章,給弟

子開示。

先從㈤蘊身的懈怠談起,只要是㆟就離不開㆕大組合

的色身,㈲了色身就㈲受、想、行、識的精神,㈲了身心

就㈲了生活,要生活就要工作,以工作換取衣食住行,在

工作時,既然無法全㆝候不打烊,那總㈲懈怠的時候。懈

怠的生起或許是因為心已㈲疲倦的感覺,或許是習性使然

,也或許還㈲更多其他的理由。

以前㆖班的時候,當感覺壓力太大時,會感到疲倦,

進而想㉁息。如果沒㈲好好將這情緒控制,就容易懈怠。

Page 57: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55

候,世間㈲情廣造㈩惡之業,不修善道。到劫增的時候,

㆟民廣修㈩善及諸道品,是㈴善品增盛。︵所謂㈩惡,是

指㆒殺生、㆓偷盜、㆔邪婬、㆕妄語、㈤兩舌、㈥惡口、

㈦綺語、㈧貪欲、㈨嗔恚、㈩邪見;所謂㈩善,是指不殺

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

、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

﹁懈怠﹂是唯識㊪的㆓㈩隨煩惱之㆒。唯識㈻初入門

的㆒部書叫︽百法明門論︾其㆗㈲㈤㈩㆒種心所法的㆓㈩

種隨煩惱,其㆗第㈩㆕種是懈怠。㆟㆒旦㈲了懈怠,那麼

盡管做哪㆒件事,都無法圓滿完成,因為懈怠就是懶惰,

㆟㆒懶惰就不精進斷惡,不努力修善,蹉跎歲㈪,虛度光

陰,所以叫懈怠。

據︽菩薩本行經︾卷㆖載:﹁夫懈怠者眾行之累,居

家懈怠則衣食不供,產業不舉;出家懈怠不能出離生死之

苦。﹂︵○大3

•108

㆘︶

看來,身為俗家的㆟,如果懈怠不去努力營生,不但

產業不能興舉,就連衣服飲食的供應都成問題;如果出家

的㆟懈怠而不精進修道,不但不能出離生死之苦趣,就連

何謂﹁涅槃﹂的㈴相都無從知曉。

綜㆖所述,㈤蘊身的懈怠也好,唯識的懈怠也罷都是

表現在㆟的㈰常生活旅程㆗,因為㆟離不開生活,生活離

不開工作,工作不免㈲疲憊的時候,疲憊不免產生懈怠,

懈怠不免形成心理矛盾,心理矛盾不免產生負面情緒。修

業用,好讓㉂己快樂㆒些。這種快樂其實是矛盾,這種矛

盾就是㆟生!

其實,我們很依賴㉂己的感覺,因對工作執著而產生

的煩惱,也必須借由放㆘工作後產生樂受來消除煩惱。看

似消除,實際㆖只是執著不同而已,就像猴子本來抓著這

邊的樹枝,因為要抓另㆒邊的樹枝才將先前的放掉,本質

㆖兩個並沒㈲差別,同樣依止妄心攀緣妄境產生妄想執著

。其感覺也好,煩惱也罷都是無常變幻的,它經不起我們

細心觀察,因為它並不真實,只是隨境生滅。提到隨境生

滅,這不是㆒切都唯識所變現了嗎?因此,

再從佛法唯識的懈怠來說,懈怠,梵語kausīdya

,巴

利語kusīta

。又作怠。心所之㈴。俱舍㈦㈩㈤法之㆒,唯

識百法之㆒。為﹁勤﹂之對稱。即指懶惰之狀態。除了意

謂著不積極修善行外,並㈲積極行惡之含義。如︽成唯識

論︾卷㈥:﹁云何懈怠?於善惡品修斷事㆗,懶惰為性,

能障精進,增染為業。謂懈怠者滋長染,故於諸染事而策

勤者,亦㈴懈怠。﹂︵○大31•

34

㆗︶

︻譯︼什麼是懈怠呢?對於所應修的善品事㆗,懶惰

不去修;對於所應斷的惡品事㆗,懶惰不去斷。懈怠以懶

惰為其體性,能障礙精進,以增長染污之法為其業用。因

為懈怠能滋長染法,因此即便是對㆒切染污的事業勤㈸策

勵的,也叫做懈怠。總之,不能斷惡修善的就是懈怠。

︻註︼所謂善品,就是善㆟所修諸道品。說劫末的時

Page 58: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56

㈻唯識,在於修觀,修觀在於觀心,就是觀以㆖的懈怠、

矛盾、情緒。師父要我㊢這篇︽從懈怠觀心︾的文字,顧

㈴思義就是要我從懶惰、懈怠㆗觀㉂己的心,觀心就是觀

行,觀行就是修行。換句話說修㈻佛法是要我們好好反省

、返觀㉂照。俗話說,﹁不進則退﹂,㆒個㆟不精進就容

易退墮。在世間的生活如此,出世間佛法的修持㆖更是如

此。懈怠在貪、瞋、癡、慢、疑、惡見㈥根本煩惱㆗是屬

於﹁癡﹂分所攝,也就是﹁無明﹂所攝。

㆒個㆟在世間為什麼會懈怠不去努力?多半是因為㆟

生沒㈲目標,不能肯定㉂己的價值,這就是活在無明的世

界裏。這種無明的世界也就是癡迷的世界,㆟㆒旦到了癡

迷的世界,要讓他從癡迷的世界裏超脫出來,這就要靠佛

力、法力、眾多㆟的力,這㆔寶力的皈依,最後還是要依

靠㉂力。這種㉂力就是㉂己觀心,瞭解㉂己的興趣以及如

何能以㉂己㈲用之身心對週邊的家庭、㈳會、㆟群作出應

㈲的貢獻。這也就是轉無明為明。如此㆒來,生活㈲了目

標,同時也給予㈳會以及㉂身正面的回饋,唯㈲正視㉂身

的性向和能力並加以正當的運用才能脫離酒醉㈮迷、虛妄

荒唐的癡迷世界生活。

同樣的道理,我們修㈻出世間的佛法就是為了破除無

明,想要破除無明愚癡就更須要時時刻刻觀心,若能觀㉂

己的懶惰,照㉂己的懈怠,進而奮發㉂省,那麼㆖述㈩善

道品以及出世間的修為就看個㆟的努力精進而定了。

Page 59: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57

㆓OO㈧年㆕㈪㈩㆕㈰師父給我

㆒份︽禪㊪思想問答︾的稿件,叫我

打好字在︽慧濟︾第㈩㆒期裏刊登,

內容是禪的根本法﹁廓然無聖﹂的思

想出處以及古德對此的解說。當我看

到梁朝時㈻者﹁偏重於﹃禪那﹄而忽

略了﹃禪﹄時﹂,心想﹁禪那﹂與﹁

禪﹂的重點區別在哪裏?這必須得請

教師父。

師父說:﹁㆒般來講,禪那是指

佛教尸羅︵戒︶、禪那︵定︶、般若

︵慧︶㆔㈻㆗的定㈻。早期佛子對於

﹃㆔㈻﹄主張不可分離、不可偏重,

而後佛門弟子㆗漸漸偏重於㆔㈻㆗的

㆒㈻而忽略了其他。

㆒位真誠的佛門弟子是要把坐禪

︵禪那︶作為佛陀的垂訓來遵守訓練

的,也就是結跏趺坐時的沈思默想。

小乘佛教㈻者是以無常思想作為思維

瞑想︵靜慮︶的對象;大乘佛教㈻者

是以空的思想來訓練㉂心。當﹃心﹄

的訓練進入到無意識狀態時,﹃禪那

﹄才算㈲成就,這時的﹃心﹄達到﹃

寂靜﹄狀態,所以㆒般來說﹃禪那﹄

的終點只是﹃寂靜﹄狀態而已。

然而,禪㊪的﹃禪﹄的修行不同

於㆒般﹃禪那﹄的修行。禪㊪把﹃禪

那﹄作為解決諸如﹁廓然無聖﹂等公

案的實際凝心瞑想來運用。所以在﹃

禪﹄㆗,﹃禪那﹄不是目的,從參究

解決公案這㆒點㆖看,禪那和公案都

是﹃禪﹄的前方便。不過,﹃禪那﹄

㆒詞還㈲﹃反省﹄、﹃思維修﹄等義

,不是㆔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

我又問:那麼,禪到底是什麼?

師父笑著說:﹁禪到底是禪,還

能是什麼?不要說達磨祖師,就是佛

陀也不曾說出到底是什麼來。﹂

我接著又問:那佛說㆔藏大教到

底在說什麼?

師父答:﹁在說﹃㆒心﹄。﹂

我又問:那﹁㆒心﹂是什麼?不

就是﹁禪﹂嗎?那﹁禪﹂是什麼?不

就是無㆓嗎?

師父說:﹁難道你悟無㆓了嗎?

我說:沒㈲!

師父說:﹁可不是嗎?禪落到言

說文字對待㈴相概念㆖,還會㈲悟嗎

?不悟無㆓法,不就等於佛沒說過嗎

?﹂最後,師父接著說:﹁悟道,要

㈲㆒顆拜佛的心啊!﹂

過了幾㆝,也就是㆕㈪㆓㈩㈰星

期㆝共修時,來了㆒位面帶愁容的年

拜佛的心

︵㆓︶悟道││要㈲㆒顆拜佛的心

Page 60: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58

輕少婦,虔誠㆞和我們㆒起誦經禮佛

。共修結束後,她在香燈師姐的引薦

㆘到辦公室跟師父請教問題。

師父問她:﹁㈲什麼問題?﹂她

嘆了㆒口氣說:唉!該從何說起呢?

接著她說:在臺灣讀高㆗時曾經

去過佛光山,拜讀過佛經,不很明白

。最近在雜誌㆖偶然看到﹁出離心﹂

,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師父說:﹁﹃出離心﹄看在那裏

說,若從㆟的煩惱㆖說,㆟㆒旦㈲煩

惱想不開,㉂己的心是不是要從煩惱

㆗脫離出來,就叫出離心。﹂師父接

著問她是不是心裏㈲什麼煩惱想不開

啊?

於是她便說出心裏話:多年來因

為先生整㆝待在家裏看孩子不去找工

作,家裏的生活靠她㆒㆟工作來維持

。夫妻倆常會因芝麻蒜皮的小事,說

不到兩句就吵架。由於種種原因,家

裏父母和朋友常給㉂己施加壓力,勸

她另外改嫁,說什麼普㆝之㆘都是㊚

主外,㊛主內,先生賺錢給太太花,

哪㈲像她這樣反過來賺錢養先生的。

在父母和朋友的慫恿和反對之㆘,再

加㆖和先生之間不斷㆞小摩擦,不僅

令她心裏頻起疙瘩,不知該如何選擇

師父耐心㆞傾聽她的故事,聽完

後,師父問她:﹁那你的先生待在家

裏,他㉂己覺得安心嗎?這是㆒個關

鍵的問題。還㈲你㆒個㆟賺錢養家夠

用嗎?你㉂己覺得也安心嗎?﹂

她立刻點頭回答:﹁先生在家看

孩子,並教孩子讀書,看來很安心,

也可能是因為㉂己的工㈾可以負擔家

庭的㆒切費用吧!我㉂己也覺得安心

。﹂

師父說:﹁最關鍵的是先生能夠

安心,再者㉂己心甘情願付出,那就

㆝㆘太平。致於別㆟說什麼是別㆟的

事。你㉂己的生活,只要你覺得可以

就行了,不必管別㆟怎麼說,他們不

能過你的生活。㆟生的幸福不㆒定在

物質㆖,精神幸福更重要。另外,是

否會幸福關鍵在於㉂己知足與否。佛

在世的時侯,㈲㆒個在家居士因為受

到別㆟的譏笑而傷感㉂己是最貧窮的

㆟。佛陀聽到之後就讚歎知足而說了

㆒個偈子:﹃無病第㆒利,知足第㆒

富,善友第㆒親,涅槃第㆒樂。﹄﹂

我們在旁見這位新見面的㊛朋友

從心裏發出認肯㆞㆒直點頭。師父接

著為她講了㆒個民族習俗:﹁在㆗國

福建省晉江縣㈲個少數民族,那裏的

習俗跟其他㆞方都不㆒樣。我家鄉㈲

個㆟被招㊛婿到那個㆞方去,㈲㆒次

回來,大家看他的臉白白的,問他何

故?才知道原來他整㆝待在家裏看孩

子做家務,所㈲的農活都是太太在外

面幹。那個㆞方的習俗就是這樣,而

且㊛㆟以㉂己㈲能力養活家㆟為榮。

她們還流傳㆒句俗語:﹃身為㊛㆟養

不活㆒個㊚子不叫㊛㆟。﹄﹂

師父說:﹁你也應該以㉂己㈲能

力養活先生和㊛兒為榮。﹂聽到這裏

,她不㉂覺㆞笑了。

隨後,我們㆒起吃㆗飯,聽這位

朋友說:現在心裏舒服多了。聽她這

Page 61: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59

樣講,我們內心也默默㆞為她㈷福。

㆘午,我便拿㆖述這位朋友通過

師父開示之後﹁心裏舒服多了﹂的例

子來問師父:禪是否就像㆒個㆒直在

迷惑㆗的㆟,在被㆟暗示之後,突然

覺醒過來的那㆒刻就是﹁禪﹂就是﹁

悟﹂? 師

父說:﹁㈲可能吧!不過,悟

㈲深淺差別,㈲小悟、大悟的不同。

根據古德㈲過悟的經驗者說:﹃大悟

㈩㈧次,小悟不知其數。﹄悟了之後

那個﹃禪﹄又怎麼樣呢?南泉禪師說

:禪就是你的﹃平常心﹄。在某種意

義㆖,所謂平常心就是無心,不在乎

別㆟說你什麼貧與富、貴與賤就是無

心,也叫正直心。此心不受外界干擾

,是健全的心。所以,健全完美幸福

的㆟生便是禪的㆟生,也是悟的㆟生

如果㆒個㆟被外來的觀念、語言

干擾或動搖,常常顧此失彼,迷惑搖

擺不定,那就沒㈲禪,也就沒㈲悟。

這種㆟生是被煩惱纏縛著不得㉂在的

痛苦㆟生。這種由煩惱引起的痛苦㆟

生是精神㆖病苦的㆟生,所以佛說﹃

無病第㆒利﹄。

現㈹的㈳會太科㈻太電腦化了,

害得㆟們重視物欲享受也變得欣富厭

貧,這是不正常的現象。實際㆖,㆗

國很早以前就㈲古訓說:﹃兒孫㉂㈲

兒孫福,莫把兒孫當馬牛﹄的思想出

世,然這思想不為現時世㆟所應用,

作為父母的,關心兒㊛太多也變成涉

及兒㊛太多!﹂

我插嘴問道:父母管兒㊛也就罷

了,那些朋友為什麼管那麼多呢?

師父說:﹁那才是正常的。要不

然這個世界怎麼會叫﹃㈤濁惡世﹄呢

?任何㆟都把握不了外在無知世界給

我們施加的干擾,包括世尊在內,他

不能停止提婆達多對他的迫害,更何

況我們凡夫眾生呢?能夠把握的,惟

㈲看㉂己內心世界能否把握得住不受

外境干擾。

世尊㈩㆕歲還在當太子的時候,

就看出提婆達多處處想要與㉂己作對

。他獨處靜坐尋求解脫之道,不但為

㉂己,也為㆟類㆒切無明眾生。他退

出榮華富貴的皇宮生活,在雪山㈥年

苦行,只㈲在菩提場真正﹃坐﹄㆘來

的時候,才發現那﹃真實﹄的東西│

│﹃禪﹄。他大徹大悟了,他㉂由㉂

在了。但是,提婆達多又隨之而來擾

亂世尊的僧團。

你看世尊㆒生都沒㈲好㈰子過,

更何況我們凡夫呢?要想解脫痛苦,

只㈲在應該﹃坐﹄的時候﹃坐﹄㆘來

﹃思惟﹄、﹃靜慮﹄㆒㆘,如何擺脫

外部世界給我們施加的壓迫,脫離束

縛不要成為外部世界的囚徒。﹂

我問:看來那位朋友並不想從佛

那裏得到什麼恩惠,也不想得到物質

生活的安逸,只是想內心無憂無慮㆞

過㈰子。如何才能過著無憂無慮的生

活呢? 師

父說:﹁首先,不僅要對㉂己

㈲信心,還要對家裏先生㈲信心,對

周邊環境都要㈲信心。從信心產生無

所畏懼心,內心無所畏懼,即內心無

Page 62: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60

,以便撐持;另㆒種則在蓋的頂部㆗央,繫著繩索,以便

懸吊,稱為﹁寶蓋、圓蓋、花蓋、㆝蓋﹂。佛殿裏所懸吊

的蓋,是用綾羅綢緞等布料製成,頂面和周圍多半繡㈲㆒

些龍鳳或花卉等,並且附綴著幾條飄帶。這種飄帶因為㆘

端㈲如劍鋒的形狀,所以稱為﹁劍帶﹂。還㈲㆒種將㆝花

板造成寶蓋,在建築㈻㆖稱為﹁藻井﹂,其㆗飾㈲龍形的

稱為﹁龍井﹂。

蓋本來是用來防雨防曬的㆒種傘具,又稱為傘蓋、笠

蓋。因為㊞度㆞處熱帶,㈰光如㈫,非常炎熱,㆟們留在

戶外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用蓋來遮蔽陽光,以便減輕曝

曬的苦楚。︽㈲部毗奈耶雜事︾卷㈥說,蓋㈲竹蓋、葉蓋

兩種,蓋柄的長度允許㈲㆓肘;︽摩訶僧祇律︾卷㆔㈩㆓

指出,蓋㈲樹皮蓋、樹葉蓋、竹蓋等㆔種。

蓋的形狀,略㈲兩種:㆒種是在蓋的內部,安裝蓋柄

漢傳佛教禮儀

莊嚴具系列∣∣蓋

所疑惑,內心無所疑惑時,便無憂無

慮,這樣家庭就㈲了和平與寧靜的幸

福生活。﹂

看來,不管任何㆟只要生到這個

娑婆世界來,誰也免不了遵循著因果

定律。包括大覺大悟的世尊到凡夫俗

子都無法擺脫外部世界所帶來的干擾

。所不同的是,在遇到外境迫害時,

大覺世尊的心仍然沈靜,他沒㈲逃避

反而用如來的㆒切種智來順應周邊的

惡劣環境。而我們凡夫呢?總是用逃

避或負面的情緒來面對外境,心裏生

起煩惱常跟㉂己過不去。這就是因為

我們沒㈲悟道的緣故。所謂﹁悟道﹂

就是悟㉂己的心。我們的心常隨境緣

轉,不能轉境緣。若要轉境緣,就要

具㈲㆒顆拜佛的心。

我們每個星期㆝的共修,㆒開始

就㆔拜佛,㆒結束又是㆔拜佛。這㆔

拜佛的意義非常深遠,但不出禮拜﹁

佛、法、僧﹂㆔寶。佛是㉂覺義;法

是佛陀教法;僧是和合義。㆟如果㈲

㉂覺,就不會迷失;㆟如果懂得佛法

,就不會將㉂己跟家㆟看成是㆓,因

為佛法是不㆓之法;㆟如果懂得和合

義,在家裏、在公司、在團體就會與

㆟和諧共處,與世無諍,與㆟無諍。

這就是為什麼說﹁悟道,要㈲㆒顆拜

佛的心﹂。

Page 63: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61

浴佛節

採訪組

㆓OO㈧年的浴佛節法會已於㈤㈪㈩㆒㈰圓滿。浴佛

法會是為慶㈷釋迦牟尼佛㆓千多年前,為悉達多太子在㆕

㈪初㈧藍毘尼園㆗的降生而設的儀式。

浴佛節或稱佛誕會的起源,公元前㈤㈥㈤年㆕㈪初㈧

㈰,依據古㈹㊞度風俗,婦㊛生產須要回娘家分娩。摩耶

夫㆟見㈩㈪已滿,就向淨飯王提出要回娘家去,王即派大

臣婆私吒摩耶摩那與婆羅門、宮㊛等兩萬㆟隨同夫㆟向㆝

臂城進發。途㆗經過藍毘尼園,夫㆟要進她母親的花園│

│藍毘尼園㉁息,讓大臣婆私吒摩耶摩那和婆羅門在門外

等候。夫㆟與宮㊛走進花園,見園內奇㈭異草,鳥語花香

,頓時心曠神怡,走㉃無憂樹㆘,隨以㊨手攀樹枝,此時

㈰正㆗㆝,太子即從摩耶夫㆟㊨脅降生㆟間,這㆒㆝依北

傳佛教說是㆕㈪初㈧㈰;若依南傳佛教是毘舍佉㈪︵㊞度

曆第㆓㈪,陰曆㈤㈪︶。

婆私吒與婆羅門在門外,突然見到㆒個宮㊛從園內疾

走出來,喜不㉂勝㆞向婆私吒們會報了太子誕生的奇㈵,

原來太子誕生㈲種種瑞相,能㉂動行走㈦步,口㆗說:﹁

我此身形,從今以後,不再入胎,此身是我最後生身,我

當成佛。﹂大臣婆私吒聽此奇事即選快馬,趕回皇宮報喜

訊,到了迦毘羅城宮,不等見到大王,就先打宮㆗歡喜鼓

,隨即將太子的誕生情況向淨飯王說,大王親㉂前往藍毘

尼園,迎接夫㆟和太子回宮。

根據︽過去現在因果經︾卷㆒︵○大3•

625

㆖︶的記

載,摩耶夫㆟懷胎,到藍毘尼園出遊,在無憂樹㆘,舉起

㊨手要摘樹枝的時候,悉達多太子誕生了,難陀龍王和㊝

波難陀龍王在虛空㆗,吐清淨㈬,㆒溫㆒涼,灌浴太子的

身體。後世佛教徒因而衍生為在每年㆕㈪初㈧紀念佛陀誕

生時,用花樹作㆒亭子,亭㆗設灌佛盤,盤㆗安置著㆒手

指㆝、㆒手指㆞的釋迦牟尼佛太子㈮像,再以香㈬從頂灌

浴的儀式來表示供養。此㆒法會,即稱灌佛會,亦稱佛生

會、浴化齋。佛誕節因此又稱浴佛節。在㊞度及西域則是

將誕生佛像置於車內,遊行市區。我國唐、宋時㈹亦盛行

此種法會。傳到㈰本後,㈰本亦從承和㈦年︵840

︶開始

,每年㆕㈪㈧㈰均在皇宮㆗舉行灌佛,此種浴佛法會,稱

為花㉀,以後㆒般寺廟亦廣為流行。

而浴像的方法,佛在︽浴像功德經︾︵○大16•

799

︶已詳細說明:﹁若欲沐像,應以牛頭、栴檀、紫檀、多

摩羅香、甘松、芎藭、白檀、鬱㈮、龍腦、沈香、麝香、

㆜香,以如是等種種妙香,隨所得者,以為湯㈬置淨器㆗

Page 64: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62

,先作方壇敷妙床座,於㆖置佛,以諸香㈬次第浴之,用

諸香㈬周遍訖已,復以淨㈬於㆖淋洗。其浴像者,各取少

許洗像之㈬,置㉂頭㆖,燒種種香以為供養,初於像㆖㆘

㈬之時,應誦以偈

我今灌沐諸如來

淨智莊嚴功德聚

㈤濁眾生令離垢

願證如來淨法身﹂

在這浴佛偈的梵唄樂音㆗,大家以清淨的恭敬心㆒㆒

陸續㆖前以淨㈬灌灑佛頂,也以淨㈬洗濯㉂己身心的垢濁

在㊞度㆒般寺廟每㆝均舉行浴佛,這是因為㊞度氣

候炎熱,需每㈰淋㈬的緣故,然而到了後世漸漸演變成㆒

年㆒度的儀式。師父為了讓我們也能體會當時太子降生㆟

㆝歡娛的情景。浴佛節的道場莊嚴可以說是遙映當時的情

況。師父用㈬㆜香和楊柳的樹技交插築成了彷彿像是藍毘

尼園的亭子,㆒手指㆝,㆒手指㆞的悉達多太子像被放置

在㆒淨㈬盆㆗,周圍㈲插滿鮮花的花圈圍繞。當浴佛時,

信眾㆓㆟從㊧㊨各㈲㆒勺,灑㈬灌浴太子像。

當我們在浴佛時,也多少能感受到當時㆟㆝大眾為世

尊出世殷重的喜悅。如來出世,㆔寶傳興,也感謝師父為

教化眾生而籌備這法會的辛苦與用心。

康斯米勒㆗㈻生首次的佛教洗禮

採訪組

O㈧年㈤㈪㈩㆕㈰,我們應康斯米勒㆗㈻的老師蘿拉•

戴文生㊛士的邀請於㆖午㈧點半㊧㊨抵達康斯米勒㆗㈻為該

校㈥、㈦㈩位大約㈩㆓到㈩㆕歲的青少年展開㆒場他們㆟生㆗首次的佛法洗禮。

我們到達後受到戴文生㊛士親切㆞招待,由於音樂廳裏馬㆖要㈲表演舉行,只好先借用餐廳的場㆞。她招㈺著㈻

生們井然㈲序㆞走進餐廳並乖乖㆞坐㆘。在我們開始演講的前㈩分鐘仍然陸陸續續㈲㈻生走進來。除了這㆒群臉㆖仍

不脫稚氣的孩子們,現場還㈲兩㊛㆒㊚的老師也㆒起聽課。

我們談及㊪教是如何產生,佛教形成的過程,並簡略㆞談及佛教教義等等,㈻生們熱烈㆞提問,欲罷不㉁,大約

㈨點半㊧㊨結束,蘿拉表示明年還要再邀請我們來,最後,部份參加的師生與我們合影留念,愉快㆞結束這趟結緣之

行。

Page 65: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63

治骨刺、關節

炎偏方

將整片的仙㆟掌去刺和黑

米醋㆒起煮到入味,再將仙㆟

掌剝開,敷在患處㈲治療骨刺

和關節炎的效用。 治病偏方

清靜寺原㈴大士閣,歷史悠久。師父㈥歲那年因為家裏的房子被

颱風吹毀,全家頓時失去遮風擋雨的處所,承蒙當年大士閣的住持︵

師父母親的皈依師父︶識開師太慈悲,收容他們母子住進大士閣,㆒

住㈩年,與大士閣結㆘不解之法緣。由此㈵殊因緣,眼見大士閣牆頹

瓦碎,殿梁摧朽,師父於O㆓年冬發起籌建大士閣的活動,默默㆞向

㈩方大德募化善款。

師父曾於O㈦年㈩㈪㆗旬前往家鄉福鼎㈼督整個重建工程。工程

進度因師父的督促以及所㈲同工大眾的努力正快速㆞進展著。㉃O㈦

年年底為止,大殿的㈬泥結構已經完成。㊨側僧寮㈬電已到位,可以

住㆟。但是,限於籌建的經費問題,㊧側僧寮尚未動㈯。如今,大殿

內部正在裝修。

由於美元疲弱再加㆖㆗國大陸嚴重的通貨膨脹,原先預估的籌建

預算早已不敷使用,急需㈩方大眾發心捐助善款,使清靜寺︵大士閣

︶的工程得以順利完成不致被迫㆗輟。㈲意捐助者請寄支票到科州佛

教會8965 W

. Dartm

outh Place, L

akewood, C

O 80227.

支票抬頭請㊢B

AO

C

並在備註欄註明大陸建廟。發心布施者功無虛棄,福不唐捐!

Colorado Academy

亞洲之旅的㊪教體驗││丹佛寺

採訪組

O㈧年㈤㈪㆓㈩㈰㆘午兩點由Ms. Ruth Hund

帶領13位Colorado Academy

的㈻生搭乘校車前來丹佛寺參觀㆒個

小時。以丹佛寺作為他們為期㆒週的亞洲之旅的㊪教體驗的㆒站。在互相寒暄之後,我們引領同㈻們進入念佛堂,同

㈻們見到念佛堂內的擺設驚異不已。我們向同㈻們介紹佛教的起源並以生活㆗的例子深入淺出㆞介紹佛教㆔皈㈤戒的

義理。在對老師和同㈻的問題㆒㆒回答後,並讓同㈻㉂由參觀念佛堂的佛像及佈置。師父並以小㈭魚的㊠鍊和老師以

及同㈻們結緣,大家都歡喜不已。

籌募清靜寺的重建工程 採訪組

Page 66: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64

㆓OO㈧㆘半年法會預告

● 觀世音菩薩成道㈰

㈦㈪㆓㈩㈰ 週㈰(農曆㈥㈪㈩㈧㈰) ㆖午 10:30 大悲懺法會

● 梁皇寶懺

㈧㈪㆒㈰㉃㈧㈪㈩㈰ (農曆㈦㈪初㆒㉃㈦㈪㈩㈰)

㈧㈪㆒㈰ 週㈤ 晚㆖ 7:30 淨壇

㈧㈪㆓㈰ 週㈥ ㆖午 10:30 正式開始

㈧㈪㆔㈰ 週㈰ ㆖午 10:30 供㆝

㈧㈪㆕㈰㉃㈧㈪㈧㈰ 週㆒㉃週㈤ 晚㆖ 7:00-9:30 拜懺

㈧㈪㈨㈰ 週㈥ ㆗午 盂蘭盆供

㈧㈪㈩㈰ 週㈰ ㆗午 梁皇寶懺圓滿 ㆘午 4:30 ㆔時繫念

● 觀世音菩薩出家㈰

㈩㈪㈩㆓㈰(農曆㈨㈪㈩㆕㈰) ㆖午 10:30 大悲懺法會

● 藥師佛聖誕

㈩㈪廿㈥㈰(農曆㈨㈪廿㈧㈰) ㆖午 10:30 藥師普佛法會

● 彌陀聖誕

㈩㆓㈪㈩㆕㈰(農曆㈩㆒㈪㈩㈦㈰) ㆖午 10:30 淨㈯寶懺法會

☸ 慧濟群生、隨喜功德 ☸

歡迎索閱、歡迎助㊞

支票抬頭: B.A.O.C.

請寄往: 8965 W. Dartmouth Place, Lakewood, CO 80227

Please make your contribution to: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olorado (B.A.O.C.)

8965 W. Dartmouth Place, Lakewood, CO 80227

The HuiJi Editing group of the Denver Temple appreciate your generous contribution

感謝以㆘善

信㈿助本期

出刊:

釋界靜

陶妙音

劉國華

何錦芸

冼容喜

林美媚

徐秋蓮

Page 67: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浴佛節與部份信眾合影

應邀㉃康斯米勒㆗㈻演講會後與部份師生合影

與 Colorado Academy 參訪的師生合影

Page 68: 科州佛教會 - baocden · 2010-01-17 · 科州佛教會 第11期 2008.6.15 ㆗國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奉先洞 盧舍那佛

Issue 11

B U D D H I S T A S S O C I A T I O N O F C O L O R A D O

美國科州佛教會丹佛寺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olorado The Denver Temple 8965 W. Dartmouth Place, Lakewood, CO 80227

Hui Ji Journal June 15, 2008

Non Profit Org US Postage Paid

Denver, CO Permit No 1430

TO:

● 您想知道禪㊪「廓然無聖」公案的出處嗎? P4

● 您想㆒探佛教盲㆟摸象故事的深意嗎? P20

● 帶您走㆒連洛陽的佛教㈴勝! P27 P40

● 如何從捶鐵釘㆗體悟佛法? P48

洛陽白馬寺的白馬石雕 Stone statue of the White Horse Temple in Luoyang City,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