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文獻探討與研究目的 -...

2
數位學習 科技期刊 4卷第44 壹、文獻探討與研究目的 近年來Web2.0工具在華語教學上應用的研究文獻,主要有二: 一、在教學平臺層面 (一)林金錫、舒兆民、周中天、陳浩然與連育仁(2007)的〈Moodle在華 語文教學上之運用〉一文指出,藉由Moodle平臺可以為學習者在課後創造一個互 動式的學習環境。學習者除了透過Moodle進行課後自我學習,也與同儕針對教師 引領的議題與任務做相互討論及合作學習,從互動中提升練習的強度和溝通交際的 頻率,體現Moodle所呈現的合作環境的特性。 (二)曾怡華(2007)的〈將部落格應用於語言教學活動優缺點之探討〉一 文,以部落格為教學平臺進行華語輔助教學,要求學生建立自己的部落格,以利用 部落格發布文章,彼此觀摩並發表回應,並記錄部落格的使用心得。曾怡華強調, 論壇或Moodle等網路空間同樣都能為學習者提供討論平臺,但部落格具有「專屬 性」的特點,每位學習者在建立自己的部落格後,便擁有專屬於自己的網路空間, 學習者投入心思經營自己部落格的同時,也達到了課後學習的效果。 (三)李自金與劉丹楹(2009)所著之〈「十分華文」新加坡華文教學 Web2.0之探索〉,該文緣於新加坡教育部教育科技司與當地數所中、小學協作發展 「十分華文」教學計畫,並建置具備Web2.0各項功能的「十分華文教學網」,是一 個跨校共享的教學平臺。網站主要設計論壇及個人網頁兩項功能,除了提供學生公 共交流與互動的空間外,也為其規劃出私人網路空間,且個人網頁能夠增強學生對 學習平臺的歸屬感,在部落格式的網絡平臺上進行打寫活動,也能增強學生用華文 進行書面表達的信心。 (四)林翠雲、羅婷、洪瑋婷與戴谷芸(2009)的〈Web2.0華語數位學習應用 實例:「臺灣小吃」Podcast文化課程設計〉、蔡佩玲(2011)的〈華語的新行銷媒 介:播客(Podcast and Vodcast)〉及莊雲傑等人(2011)的〈以Narrow-Listening 概念設計之華語Podcast學習系統〉,這些研究說明教師可以編製Podcast教材輔助 教學,並提供學習者課後學習,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共同參與Podcast的經營,提供 想法與素材,發揮華語教學「學習者導向」的趨勢,同時也藉由Podcast多人製作 的特點展現了Web2.0「以使用者為中心」、「讀者即作者」的核心概念。

Transcript of 壹、文獻探討與研究目的 -...

數位學習  科技期刊

第4卷第4期

4

壹、文獻探討與研究目的

近年來Web2.0工具在華語教學上應用的研究文獻,主要有二:

一、在教學平臺層面

(一)林金錫、舒兆民、周中天、陳浩然與連育仁(2007)的〈Moodle在華語文教學上之運用〉一文指出,藉由Moodle平臺可以為學習者在課後創造一個互動式的學習環境。學習者除了透過Moodle進行課後自我學習,也與同儕針對教師引領的議題與任務做相互討論及合作學習,從互動中提升練習的強度和溝通交際的

頻率,體現Moodle所呈現的合作環境的特性。(二)曾怡華(2007)的〈將部落格應用於語言教學活動優缺點之探討〉一

文,以部落格為教學平臺進行華語輔助教學,要求學生建立自己的部落格,以利用

部落格發布文章,彼此觀摩並發表回應,並記錄部落格的使用心得。曾怡華強調,

論壇或Moodle等網路空間同樣都能為學習者提供討論平臺,但部落格具有「專屬性」的特點,每位學習者在建立自己的部落格後,便擁有專屬於自己的網路空間,

學習者投入心思經營自己部落格的同時,也達到了課後學習的效果。

(三)李自金與劉丹楹(2009)所著之〈「十分華文」―新加坡華文教學

Web2.0之探索〉,該文緣於新加坡教育部教育科技司與當地數所中、小學協作發展「十分華文」教學計畫,並建置具備Web2.0各項功能的「十分華文教學網」,是一個跨校共享的教學平臺。網站主要設計論壇及個人網頁兩項功能,除了提供學生公

共交流與互動的空間外,也為其規劃出私人網路空間,且個人網頁能夠增強學生對

學習平臺的歸屬感,在部落格式的網絡平臺上進行打寫活動,也能增強學生用華文

進行書面表達的信心。

(四)林翠雲、羅婷、洪瑋婷與戴谷芸(2009)的〈Web2.0華語數位學習應用實例:「臺灣小吃」Podcast文化課程設計〉、蔡佩玲(2011)的〈華語的新行銷媒介:播客(Podcast and Vodcast)〉及莊雲傑等人(2011)的〈以Narrow-Listening概念設計之華語Podcast學習系統〉,這些研究說明教師可以編製Podcast教材輔助教學,並提供學習者課後學習,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共同參與Podcast的經營,提供想法與素材,發揮華語教學「學習者導向」的趨勢,同時也藉由Podcast多人製作的特點展現了Web2.0「以使用者為中心」、「讀者即作者」的核心概念。

z-vc235-01.indd 4 2012/12/17 下午 01:28:41

從Web2.0數位工具的創新應用看華語教學設計之重要:

以僑務委員會華文網路種子師資班之應用為例

5

二、在軟體工具層面

(一)呂中瑛(2009)的〈Diigo在華語教學上的妙用〉,以具有社交書籤及社交網絡雙重功能的Diigo工具,進行「中文閱讀與寫作」及「中英科技翻譯」兩門華語教學課程,該文結合對Diigo的評估及學生的反饋後認為,師生能應用Diigo於寫作修改及彼此探討的合作交流。 (二)陳素鉛(2009)的〈Web2.0時代可供運用的華語教學工具〉,該文提

供Picasa、Flickr及Tabblo三個網路相簿供華語教師參考,此外,也提及YouTube、Wikipedia、Skype、部落格及行動式學習供教學應用上的參考。從以上文獻可以看到兩項問題點,說明如下:

1.在教學平臺層面的研究文獻重點,大都是針對教學平臺整體功能之所長而加以發揮,強調Web2.0教與學的互動式網路語言學習環境,而關注到平臺協作功能的應用則屬「十分華文教學網」;此外,林翠雲(2011)的〈華語數位教材共同編寫設計與實施―以Google協作平臺為共寫機制之實驗〉一文亦有論述。不過,綜合來看,以上文獻並未論及平臺分項建立的單位式或模組化教材的工具設計或應用,

華語教師如果想得知如何應用一套數位工具來整合全面的語言技能,無法從這一類

文獻獲得。

2.在軟體工具層面的研究文獻,呂中瑛(2009)所探討的單一功能Diigo工具,僅能對應於讀與寫的教學應用及設計,就全面的語言教學而言,畢竟有限,所以建

議教師可嘗試將Diigo與其他Web2.0的網路工具做結合,為華語教學帶來更全面的學習層面。至於陳素鉛(2009)所提出的幾項工具多半傾向整理與管理素材所用,而非具有教材製作的功能,或著重於網路資源的管理,以及即時溝通的用途,並非

可以有機搭配語言整體教學的整套式工具。此外,該文以介紹軟體功能為主,具體

應用的教學設計論述較少。

根據以上文獻探討及問題點,本研究認為,數位工具與華語教學應該透過教學

設計緊密結合,將數位工具融入教學並藉以達成教學目標進而形成多媒體教學法,

所以漢學家顧百里強調:

近年來有很多年輕老師愛上新科技,很多卡通人物、漫畫人物等等可愛的小東

西,這些其實都不是太重要,應該謹記一切以教學為重。有好的教學軟件,不妨

採用,但是不可以盲目跟風。(引自盧令玉,2011:18)

z-vc235-01.indd 5 2012/12/17 下午 01:2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