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陸章 河川廊道分析 - Water Resources...

17
6-1 第陸章 河川廊道分析 進行河川廊道相關的分析以輔助問題的界定,分析的工作包 括水文分析、洪峰量分析、河相分析、輸砂分析、安全性、生物 多樣性、生物相相關指標、河川狀況指數、河溪棲地管理模式等。 一、水文分析 配合集水區內地文因子、各重現期距之暴雨量、降雨分配型及超滲雨量,採用合理化公式法及適宜之降雨-逕流模式分析 求得各控制點各重現期距之洪峰流量及洪水流量歷線。包含: 1、降雨量分析 2、降雨分配型態 3、洪峰流量分析 二、河相分析 (一)河川的分類 採用河川分類系統的優點好處如下: 1、分類系統可以增進不同領域學門的人相互瞭解,是一個 溝通的工具 2、它使得收集到的有限資料,得以進而擴展到對於整個河 川的瞭解與認識 3、河川的分類可以用來幫助復育執行或決策者,考慮到地 景規模的尺度及參數,例如河道的大小、形狀、底質、 護岸等因子 4、河川的分類使得復育工作者能夠活用現場的資料與參考 文獻,即在現場得到的資料可以立刻與文件上的理論相 互應證

Transcript of 第陸章 河川廊道分析 - Water Resources...

  • 6-1

    第陸章 河川廊道分析

    進行河川廊道相關的分析以輔助問題的界定,分析的工作包

    括水文分析、洪峰量分析、河相分析、輸砂分析、安全性、生物

    多樣性、生物相相關指標、河川狀況指數、河溪棲地管理模式等。

    一、水文分析

    配合集水區內地文因子、各重現期距之暴雨量、降雨分配型態

    及超滲雨量,採用合理化公式法及適宜之降雨-逕流模式分析

    求得各控制點各重現期距之洪峰流量及洪水流量歷線。包含:

    1、降雨量分析

    2、降雨分配型態

    3、洪峰流量分析

    二、河相分析

    (一)河川的分類

    採用河川分類系統的優點好處如下:

    1、分類系統可以增進不同領域學門的人相互瞭解,是一個

    溝通的工具

    2、它使得收集到的有限資料,得以進而擴展到對於整個河

    川的瞭解與認識

    3、河川的分類可以用來幫助復育執行或決策者,考慮到地

    景規模的尺度及參數,例如河道的大小、形狀、底質、

    護岸等因子

    4、河川的分類使得復育工作者能夠活用現場的資料與參考

    文獻,即在現場得到的資料可以立刻與文件上的理論相

    互應證

  • 6-2

    5、河川的分類可以做為判定河道是否穩定或要設立所需參

    考案例河川範本的基礎

    一個河川的分類系統對於設計上的因子是有非常大的

    幫助,例如寬深比、蜿延度等等。

    (二)ROSGEN 河川分類系統

    一般經常被廣泛使用的河川分類系統是 ROSGEN

    (1996)系統,ROSGEN 分類系統使用六個量測因子來區分:

    1、河道的深槽

    2、寬深比

    3、蜿蜒度

    4、河槽的樹木

    5、坡度

    6、河床底質的顆粒大小

    ROSGEN 使用滿岸流量來代表儲存河川的流量或儲存

    河槽的流量。

    另外可參考「台灣地區河川型態分類準則研擬」(陳樹

    群,2004、2005,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委辦)。其利用

    Rosgen 之分類系統於台灣河川的分析,發現其有侷限性,因

    此從前人研究中出發,彙整建立台灣本土化之河川分類方

    法,於 2002 年提出「河川型態五層分類法」,希冀可供河

    川治理規劃時參考。河川型態五層分類法乃根據河川特性改

    變的難易度,將河川分類體系化成五層,由經數萬年才會改

    變的和係特性開始分層,劃分到最後是隨每日氣候狀況而改

    變的流量特性,並根據彼此之間之相互影響性,連結成圖 2-1

    所示。

  • 6-3

    圖 6-1 河川型態五層分類法之流程示意圖

    三、水理輸砂分析

    水理分析在於計算水面線、流速水深、福祿數等水理因

    子;輸砂的歷程包括沖蝕、推動、輸送、沉積與堆積等。有些

    數值分析模式可以用來預測河道中的水理,如 HEC-RAS、

    NETSTARS,而 HEC-6 與 NETSTARS 則可分析沖蝕或堆積。

    四、安全性分析

    自然的河川護岸經常是由不同的地層所構成的,它反應出

    護岸組成的沉積的歷史,每一個特定的組成,有其物理特性,

    跟其他土層是不一樣的,因此護岸的剖面經常可以反應出它的

    物理特性。因為重力所造成的護岸崩塌,而此護岸的剖面與護

    岸材質的物理特性有關係,所以土壤分層常是最重要的因素。

    將河川護岸的安全性分析區分為兩部分:一為護岸縱向的

    掃流力(泥砂啟動、剪力、最小塊石粒徑),另一為穩定性分

    析(抗傾、抗滑、承載力分析)。相關分析方法請參考李鴻源

    等(2003)第五章第四節生態工法安全性分析之內容。

    五、生物多樣性指數分析

    一般將多樣性指數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型的多樣性指數對

    於一群落中相對稀有的物種組成變化較敏銳,表 6-1 中之夏儂

    -威納多樣性指數是屬第一類型的多樣性指數,是目前最被廣

  • 6-4

    泛利用的多樣性指數之一。夏儂-威納多樣性本指數 H '值的範

    圍視分析時所採用的對數底數值不同而有所變化,若是以 10

    為底的對數值之下其值是介於 0 至 5 之間,極少會超過 5 的。

    本指數值越大表示多樣性越高,反之則越低。第二類型則是對

    於群落中較豐富(數量相對較多)的物種組成較較敏銳。辛普

    森多樣性指數是屬於第二類型的多樣性指數,辛普森多樣性指

    數之其值介於 0~1,數值越接近 1 則表示多樣性越高,反之則

    越低。

    表 6-1 各種生物多樣性指數之整理

    指數 公式 說明

    Simpson’s Index

    辛普森多樣性指數 ∑=

    −=s

    i

    i

    Nn

    1

    2)(1λ ni : 第 i 物種的個體數 N : 所有物種總個體數

    Shannon-Wiener’s Index

    夏儂-威納多樣性指數

    )/ln()/(1

    ' NnNnH is

    ii∑

    =

    −= ni : 第 i 物種個體數

    N : 所有物種總個體數

    Pielou’s evenness Index

    均勻度指數 'J = 'H /log S H’:棲地族群之多樣性指數

    S : 棲地內的物種數

    Margelef’s Index

    總豐富度指數 R=(S-1)/log N

    S : 棲地內的物種數

    N : 棲地內物種總個體數

    六、生物相分析相關整合指標

    在本節提出魚類 IBI、水棲昆蟲 FBI、附著性藻類藻屬 GI

    之相關指標(計算案例如附件六),其中魚類 IBI 指標可以輔

    助判定河川棲地品質,水棲昆蟲 FBI 指標可以輔助判斷河川水

    質狀態,附著性藻類 GI 指標可輔助判斷河川水質狀態。

  • 6-5

    (一)生物整合的指標 IBI(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

    KarrARR(1981)發展生物整合的指標 IBI,可用來分

    析水體族群的歧崎異度及健康狀態。這個指標是用來設計分

    析現在水生物的狀態,以及一般使用魚類組成的魚類族群參

    數,譬如總數的豐富度,還有些生物的因子,這些魚類總數

    的組成與豐富度可能包括:現存的不耐污的魚種,某特定魚

    種的豐富度組成。

    1、評估內涵

    生物整合指標主要包括 12 項分數,利用收集的資料

    與參考值之間的差異性,分別對每項給予—5,3,1 分,

    最後加總所有分數,總和愈高表示河川品質愈高。生物整

    合指標包括三大類,第一類為魚種豐富度及組成(species

    righness and composition),細分為 6 項,第一項為原生魚

    種(native fish species)數,第二項為底棲性魚種(darter

    species,benthic species)數,第三項為棲息水層中魚種

    (sunfish species,water column species)數,第四項為長

    生命週期的魚種(sucker species,long-lived species)數,

    第五項為低容忍性魚種(intolerant species)數,第六項為

    高容忍性魚種(tolerant species)個體百分比;第二類為魚

    類營養階層組成(trophic composition)包含其中 7-9 項,

    第七項為雜食性魚種(omnivores)個體百分比,第八項為

    食蟲性小魚(insectivorous cyprinids)個體百分比,第九項

    為食魚性魚種(piscivorous)個體百分比,最高階肉食性

    魚種(top carnivores);第三類為魚類數量及狀況(fish

    abundance and condition individuals),包含其中 10-12 項,

    第十項為魚類取樣個體數(number of individuals),第十

  • 6-6

    一項為雜交魚或外來引進魚種之個體百分比(hybrids or

    exotics),第十二項為生病的魚以及或不正常魚之個體百

    分比(disease of deformities)(David,1995..Smith and

    hellmund,1993)。IBI 指標各項內容雖然由於魚種分布範

    圍差異或缺乏某些項目資料,而可能會在某些項目作適度

    修正,但一般來說,1,7,8,10 四項內容通常是不會作

    改變的。

    2、IBI 計算流程

    生物整合指標依 1.物種隻數及物種組成,包括魚的隻

    數,類別及其承受性(tolerance),2.營養組成,即組成

    群眾的魚類之實食性,3.魚的豐量及環境等變項,已以決

    定河流等級。在上述三大項目,將魚類區分成十二項屬

    性。每一項的溪流分成 5,3,1 三級,其中 5 為最佳溪流,

    而 1 為最差溪流。為了消除因為評估只取自一或數個屬性

    所不經意造成的偏差,IBI 指數設置了一個防護設施,即

    研判魚類群聚的數個屬性,以增加 IBI 評值的客觀性。

    生物整合指標(IBI)的計算流程如下所述,研究者取

    樣一個魚類群聚,然後接著根據數種屬性給予分數(S),

    其中 5=最佳,3=中等,1=最差。研究者可給予各類型分

    數:

    (1)物種之數量與種類(Ss)-(A)較多本土物種一般

    表示較高環境品質高。

    (2)某物種之食性(Sf)-高比例的蟲食與肉食生物表示

    高環境品質,而較高比例的雜食性生物表示低環境

    品質。

    (3)魚豐富量(Sa)-魚豐富量越高表示環境品質越高。

  • 6-7

    (4)魚健康情形(Sh)-較高比例的罹病與長瘤的魚類及

    有解剖結構異常的生物均表示低環境品質。

    將所有群聚的屬性分數加起來,得到生物整合指標

    (IBI):IBI=Ss+Sf+Sa+Sh,較高 IBI 分數表示較高環

    境品質。

    (二)水棲昆蟲 FBI 值(Family-level Biotic Insex)

    不同科級的水棲昆蟲代表不同的污染忍耐度指數, 由

    數量乘以污染忍耐度指數再除以總數量,所得的商數為相對

    指標值(Hilsenhoff, 1988)。計算南勢溪各站與歷次調查

    的水棲昆蟲科級生物指標 FBI 值,並與水質等級表比較(表

    6-2),以判定水質。

    表 6-2 水棲昆蟲科級生物指標 FBI 值與水質等級

    水質等級 相對指標值 等級

    Excellent 0.00-3.75 A

    Very good 3.76-4.25 B

    Good 4.26-5.00 C

    Fair 5.01-5.75 D

    Fairly poor 5.76-7.50 E

    Poor 6.51-7.25 F

    Very poor 7.26-10.00 G

    (三)藻屬指數值 (Genus Index, GI)

    藻屬指標值 GI 係由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吳俊宗教授

    發展而得,廣泛應用在新店溪、南勢溪、基隆河等河川。利

    用 Genus Index(藻屬指數值)的計算結果來檢視水質狀態

    優劣。其中:

    藻屬指數值(Genus Index)= [曲殼藻(Achnanthes)+

  • 6-8

    卵形藻(Cocconeis)+橋彎藻(Cymbella) ] / [小環藻

    (Cyclotella)+直鏈藻(Melosira)+菱形藻(Nitzschia)]。

    藻屬指數值與水質之關係為 : GI>30 為極輕微污染水

    質(A 級) ; 30>GI>11 為微污染水質(B 級); 11>GI>1.5

    為輕度污染水質(C 級); 1.5>GI>0.3 為中度污染水質(D

    級); GI

  • 6-9

    表 6-3 主要資料項目 資料分類 資料項目

    水文資料 河川位置、集水區、水文測站、水質測站

    河川資料 河川斷面形狀、棲地型態、河床底質分類

    水利設施資料 堤防、護岸、攔河堰、防砂壩

    生態資料 魚類、蝦(蟹)類、水棲昆蟲、植物、鳥類、兩棲類、爬蟲類之調查結果,

    並建立各生物之照片及基本資料。

    基本地形資料 交通網、住宅分布、地形 DTM、地形坡度、坡向、行政界、1:5000 像片基

    本圖、1:25,000 地形圖、正射化影像

    圖片及影像資料 動植物、重要水資源設施及景觀等圖片

    以本研究所需之功能目的,將建置之地理資訊系統區分

    成五個部分,如圖 6-2 所示,各部分的功能簡述如下:

    1、空間資訊操作的基本功能

    本系統提供基本的 GIS 操作環境,包括圖層的載入、

    放大或縮小等檢視、屬性查詢等,提供使用者瞭解生態調

    查資料分佈的基本需求。

    2、主要地圖展示區

    展現各調查點之生態調查資料的空間分佈。本系統以

    數值地形分佈(DTM)為基本底圖,讓使用者能夠瞭解調

    查點附近的地形變化,進而透過切換基本底圖的方式,瞭

    解其坡度及坡向的分佈,如圖 6-2。

    3、系統目前狀態說明

    提示使用者目前的系統狀態,其所提供的資訊包括:

    目前的地圖檢視方法、目前滑鼠所指的空間座標位置與目

    前地圖的比例尺,這些資訊將有助於使用者對於該區域的

    方向、距離等的空間認知。

    4、生態調查資料查詢

  • 6-10

    系統的主要查詢介面,包括各調查點與各種調查物

    種。

    5、索引地圖(index map)

    提示使用者目前檢視的主地圖所在區域在整個研究

    區的相對位置。使用者將主地圖放大檢視後,索引地圖將

    以紅色線框提示目前主地圖的區域在整個研究區域的相

    對位置,這項資訊有助於建立使用者對於目前該檢視區域

    的空間認知。

    (二)生態調查資料查詢與統計

    如上所述,生態調查資料查詢為系統的主要查詢介面,

    包括各調查點、各種調查物種以及相關指標的統計與計算。

    使用者能夠透過下拉選單方式,瞭解其調查點的空間分

    佈。使用者所選定的調查站會以紅色點顯示,提示使用者該

    站的空間位置與該區域的實景照片,讓使用者能夠更清楚該

    調查站的生態環境,如圖 6-3。其次,使用者在選定調查站

    之後,可以決定查詢的物種,包括藻類、水棲昆蟲類、魚類、

    蝦類等為本研究調查的項目。以圖 6-4 所示為例,使用者透

    過點選,即可查詢信賢站各種水棲昆蟲類之物種數量分佈。

    使用者亦可在調查點的選單上,選定,系統則會

    顯示調查物種在空間分佈及相關統計圖表,如圖 6-6 使用者

    透過點選,即可查詢各站魚類數量分佈。地圖中各調查站的

    魚類數量分佈則以泡泡圖(Bubble Charts)表示,圓圈愈大

    則表示其數量愈多。圖 6-7 則表示各種生物多樣性指標的分

    佈,除了以泡泡圖表示各站的空間分佈外,本系統另提供各

    調查站在各月份生態指標的變動情形,以便於使用者能觀察

    物種生態多樣性指標的時間趨勢與空間分佈。

  • 6-11

    圖 6-2 生態調查地理資訊系統操作介面

    圖 6-3 研究區域的坡度分佈

  • 6-12

    圖 6-4 生態調查地點的相對位置與實景照片

    圖 6-5 依照各生態調查地點查詢生態調查物種相關資訊

  • 6-13

    圖 6-6 展示生態調查物種數量的空間分佈

    圖 6-7 展示生態調查物種多樣性指標的時間趨勢與空間分

  • 6-14

    八、河川環境指數分析 ISC

    ISC 指數係由 Ladson et al. (1999) 提出並應用在澳洲的

    維多利亞(Victoria),係用來評估水路整體環境的指標,在

    國內曾被應用在台北市大溝溪(周正明、黃世孟,2003)。該

    指數由水文(Hydrology)、物理型態(Physical Form)、濱河

    區域(Streamside Zone)、水質(Water Quality)、水生物(Aquatic

    Life)等五種次指數五組合而成,由數個次指標(indicator)組

    成五種次指數(sub-index),這五種次指數則成為河川狀況指

    數組成因子。各指標滿分為 10 分,總指數為 50 分;分數越高

    代表環境越趨於自然。

    表 6-4 河川狀況指數構成因子表

    次指數 考慮內容 次指標

    水文 實際流量與月流量

    之比較

    1.水文變異 2.滲透因素影響流量 3.有無水工構造物影響(例如分流堰或取水工)

    物理型態 排水路穩定度與物

    理性棲地品質

    1.護岸穩定度 2.排水物床底狀況 3.人工構造物的影響 4.排水路物理性棲地狀況

    濱河區域 濱河區域之植物生

    長品質與數量

    1.植生寬度 2.植生連續性 3.植生結構完整性 4.本土種覆蓋百分比 5.本土種之再生率 6.溼地池沼狀況

    水質 關鍵性水質參數

    1.總磷 2.濁度 3.導電度 4.PH 值

    水生物 指標物種 1.無脊椎動物或其他水中生物族群出現頻度(魚類並非唯一考量) 2.維護或增加魚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為考量

    (資料來源:周正明、黃世孟(2003))

  • 6-15

    表 6-5 河川狀況指數 ISC 狀況評等

    ISC 指數評分

    狀況評等

    45-50 優(excellent) A

    35-44 佳(good) B

    25-34 尚可(marginal) C

    15-24 差(poor) D

  • 6-16

    模式中五項因子皆互相作用與反饋,息息相關,模式中五項因

    子內容敘述如下:

    (一)系統狀態(System conditions)

    主要討論集水區內,包括氣候(溫度及降雨特性或乾旱

    等氣候特徵)及地質與地貌(河川、池塘及坡度)上的考量。

    於時間及空間尺度上都相對較大(集水區,+/-100 年),通

    常系統狀態無法經由管理的手段來改變,整體上也不易有巨

    幅變動,故除了邊界狀態長期改變的影響之外,這些因子在

    河川棲地復育考量上比重較輕。

    (二)河川水文水理(Stream hydrology)

    因水量直接影響棲地面積的大小,故此部分著重在水量

    的變化及影響,水文過程影響因子如降雨、蒸發、入滲、地

    下水流、滲流、逕流、地下水補注及流量等。

    水流的方向對此系統中所有的因子具有相當大之影

    響,可區分為兩種流向型態:一為側向,即為降雨後,集水

    區各處產生之逕流,集合於流向河槽的側向流,另一為匯聚

    於河川後,由上游流向集水區出口之縱向流動。水力水理部

    分包括流速、流動水域、靜止水域及紊流情形等。

    (三)河川型態結構(Structures)

    河谷及河川乃受水文及水力過程作用之結果,包含縱向

    及橫向的地貌形狀特徵如河床、河岸、堆積物型態及底質型

    態等河相。河川構造亦指曲流的中斷、陸域化影響、泥砂沉

    積物及堰壩水工結構物等等。

    (四)水質成份(Substances)

    水質成份指水質參數,例如營養鹽、有機物質、溶氧、

    水合離子與有毒物質等,大多存在於水流之中,溶解於水中

  • 6-17

    的物質含量由集水區邊緣向河川漸漸增加。

    (五)物種(Species)

    隨著上述各控制因子互相影響作用下所形成的棲地環

    境提供之生存條件,物種族群的存在乃其最終結果。因此,

    物種及族群為河川管理與棲地復育的實質目標。

    十、定性棲地評估指數(QHEI)

    可採用的版本為Hoosier Riverwatch (2000) 的市民版

    (Rankin,1989;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2006),一般工程

    師 亦 可 應 用 , 更 細 節 的 內 容 可 參 考 下 列 網 址 :

    http://tycho.knowlton.ohio-state.edu/qhei.html。

    定性棲地評估指數(QHEI)進行北港溪棲地評估,分

    別考量底質;魚類遮蔽度;河道形狀及人為影響;河畔林、

    濕地、沖蝕;深度、流速;淺賴、深流等六個項目,依據其

    評分標準進行各河段的棲地評分。

    http://tycho.knowlton.ohio-state.edu/qhei.html

    目錄表目錄表2-1 沉積物種類表2-2 河川復育行動和集水區管理和水質參數相互關係表4-1 基礎資料蒐集的項目表6-1 各種生物多樣性指數之整理表6-2 水棲昆蟲科級生物指標FBI 值與水質等級表6-3 主要資料項目表6-4 河川狀況指數構成因子表表6-5 河川狀況指數 ISC 狀況評等表7-1 台灣相關河岸緩衝帶的研究表7-2 立霧溪主要洄游性魚蝦蟹類洄游季節與產卵場統計表7-2 各因子量化級距表

    圖目錄圖1-1 河川廊道三大元素示意圖圖1-2 蘭縣武荖坑溪河川廊道圖1-3 不同空間尺度的生態系圖1-4 基質、區塊、廊道、鑲嵌塊圖1-5 河道平衡影響因子示意圖圖1-6 河灘地地形特徵圖1-7 小型溪流的植物遮蔽-宜蘭縣圳頭坑溪圖1-8 三階段縱剖面圖1-9 深潭和淺灘在河川中的順序圖1-10 河川廊道環境改善作業流程圖圖2-1 鱸鰻為降海性洄游魚類圖2-2 過多的砂與淤泥並不是好的河床底質圖3-1 洪水與土石流對身家性命與財產造成重大影響圖3-2 天然干擾-乾涸的溪床圖3-3 水壩屬於人為干擾常見的一種圖3-4 人為干擾:人工渠道化圖3-5 常見的外來種入侵(吳郭魚)圖3-6 河川廊道的遊憩活動 –南勢溪圖3-7 人口稠密的都市進行復育往往能獲得社會高度重視圖3-8 農產畜牧行為離河岸應有一段緩衝帶圖4-1 河川流速水深量測圖4-2 白腹遊蛇圖4-3 南勢溪攔河堰遺址圖5-1 可攜式水質量測儀器圖6-1 河川型態五層分類法之流程示意圖圖6-2 生態調查地理資訊系統操作介面圖6-3 研究區域的坡度分佈圖6-4 生態調查地點的相對位置與實景照片圖6-5 依照各生態調查地點查詢生態調查物種相關資訊圖6-6 展示生態調查物種數量的空間分佈圖6-7 展示生態調查物種多樣性指標的時間趨勢與空間分佈圖7-1 濱溪植物與漫流高地-宜蘭縣粗坑溪圖7-2 坡度平緩低能量河川-關渡水磨坑溪圖7-3 四輪傳動越溪車輛的影響圖7-4 嚴重沖蝕護岸圖7-5 被洪水沖出缺口的北港溪大旗堰圖7-6 石岡壩選擇就地修復增設魚道的方式圖9-1 重機具施工圖9-2 漂流木-宜蘭縣粗坑溪

    第壹章 河川廊道概述一、多重空間尺度與時間尺度(一)物理結構(二)時間尺度

    二、橫向觀點的河川廊道(一)河流(二)河灘地(三)漫流高地(四)河川廊道橫向的植物(五)洪水脈衝的概念

    三、縱向觀點的河川廊道(一)縱向區域(二)集水區形式(三)河道形式(四)深潭和淺灘(五)河川廊道的沿岸植物(六)河川連續性概念

    第貳章 河川廊道特性與功能一、水文與水力歷程與特性(一)河川廊道橫向的水文水力歷程(二)河川廊道縱向的水文水力歷程

    二、河相歷程(一)河川廊道橫向的地形過程(二)河川廊道縱向的地形過程

    三、物理和化學特性(一)物理特性(二)化學特性(三)土壤的生態功能

    四、生物族群特性(一)陸域生態系統(二)水域生態系統

    五、功能與動態平衡(一)棲地功能(二)通道(conduit)(三)過濾和障礙功能(四)源頭和滲透功能(五)動態平衡

    第參章 河川廊道干擾一、自然干擾(Natural Disturbances)二、人為干擾(Human-Induced Disturbances)(一)常見的干擾(二)土地使用

    第肆章 問題界定與釐清一、資料蒐集(一)基礎資料的蒐集(二)歷史資料的蒐集(三)社會、文化、經濟層面資料的蒐集(四)將資料蒐集的優先順序予以排列

    二、資料蒐集工作項目(一)物化環境資料蒐集(二)生物相資料

    三、河川廊道現況特性描述四、比較現況與欲達成之狀況五、分析河川的干擾因素(一)地景尺度(二)河川廊道尺度

    六、決定適當的管理措施七、陳述問題

    第伍章 訂定目標與替代方案一、復育目標與標的(一)訂定希望達成的河川廊道狀態(二)尺度判定(三)判斷棲地改善的限制與項目(四)訂定復育目標(五)訂定標的

    二、替代方案選擇與設計(一)替代方案的重要因子(二)選擇替代方案的分析

    第陸章 河川廊道分析一、水文分析二、河相分析(一)河川的分類(二)ROSGEN 河川分類系統

    三、水理輸砂分析四、安全性分析五、生物多樣性指數分析六、生物相分析相關整合指標(一)生物整合的指標IBI(二)水棲昆蟲FBI 值(三)藻屬指數值

    七、河川廊道地理資訊系統資料庫之建置(一)地理資訊系統架構與雛型(二)生態調查資料查詢與統計

    八、河川環境指數分析ISC九、河川棲地管理模式(5-S)(一)系統狀態(二)河川水文水理(三)河川型態結構(四)水質成份(五)物種

    十、定性棲地評估指數

    第柒章 改善規劃設計與技術一、河谷的型態、連續性及維度(一)河谷型態(二)排水與地形的設計

    二、土壤的性質三、植物群落(一)河岸緩衝帶(二)現存的植生(三)水平的多樣性(四)邊界(五)垂直方面的多樣性(六)水文和河川動力學的影響(七)河灘地和漫流高地的土壤生物工程

    四、河川棲地生態工法五、河川的復育(一)河道重建的過程(二)河道的大小(三)參考河段(四)水流型態(五)河川中的棲地結構與設計(六)平面配置(七)結構物型態的選擇(八)結構物的大小(九)調查水理情形(十)考慮輸砂作用的影響(十一)選擇材料

    六、土地使用願景(一)土地使用影響因子設計方法(二)壩工(三)渠道化和取水工(四)外來物種(五)農業(六)林道(七)以森林型式存在的緩衝帶(八)畜牧業的土地使用(九)釣魚休閒活動對土地使用的衝擊(十)都市化對土地使用的影響(十一)都會河川復育設計的關鍵工具

    七、物理棲地模擬/生態基流量(一)一維物理棲地模擬(二)二維物理棲地模擬

    八、壩工復育—以復育觀點研究水壩損壞該如何處置(一)拆壩的選項(二)拆壩各層面的考量

    九、魚道規劃設計十、復育/棲地改善位址選擇十一、改善規劃設計查詢表

    第捌章 組織動員一、組成顧問團隊二、組成技術團隊三、確認資金來源四、建立決策組織和聯繫點五、資訊分享與參與(一)從復育工作參與者處接受資訊(二)整個過程中知會參與者(三)尋求資訊分享和參與的工具

    六、記錄過程

    第玖章 復育案推動與經營管理一、復育案推動二、監測評估與維護管理三、工作執行四、評估所需技術

    附錄一 參考文獻附錄二 委員意見與回應附錄三 河川護岸生態工法附錄四 河川中生態工法附錄五 魚道/生物廊道工法附錄六 生物相分析相關指數(指標)計算案例附錄七 USDA 翻譯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