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社数字报纸 -...

1
05 责编:陈开泉 美编:张昊 校对:张霞男 2019年 8 月 1 日 星期四 1000万徐州人的掌上家园 ◎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正喜 通讯员 郑炳臣 渠翔运 骄阳似火,烁石流金。入暑 以来,徐州地区持续高温。企业 有序生产、百姓享受清凉的背 后,是徐州电网人不畏高温的 辛勤坚守,徐州供电人的汗水 付出,向社会展示了国网徐州 供电公司的责任担当。 继 7 月 23 日创历史新高 后,7月29日21时14分,徐 州电网调度最高负荷攀升至 688.4万千瓦,今年第二次创历 史新高。不断刷新的负荷数据 背后,是国网徐州供电公司广 大干部员工携手筑起的坚强供 电保障。他们在烈日下挥洒汗 水,在平凡的岗位上埋头坚守, 用火热的奉献守护着万家清凉。 高温天气挥汗如雨 7月 25日,在丰县凤城镇 10 千伏东环线 27 号杆塔的施 工现场,丰县供电公司施工人 员正在挥汗如雨地加紧施工。 在经历了连日的阴雨天气后, 丰县城区迎来又一轮高温浪潮 的入侵。当天,室外最高气温飙 升到35摄氏度,现场的电力施 工人员经历着高温考验。 “今天的工作内容,主要 是新架绝缘线……”现场工作 负责人宋峰一边布置安排当天 的工作任务,一边强调施工作 业过程中的安全。 由于施工时间紧,天气炎 热,施工人员早上 6 时便开工 了。准备材料、安全交底……各 项工作有序进行。还不到上午 11 时,太阳已经显示了它的威 力,焦灼的白光让人睁不开眼, 温度也迅速升高。阳光直射下, 汗水早已浸透了施工人员的工 作服,变压器、负荷开关、电杆 等设备材料在烈日的暴晒下已 变得难以触手,但现场施工人 员没有片刻停顿。 “在上面热是其次,阳光 照得眼花,汗水流到眼睛里,刺 得睁不开。”张磊已经在杆上 连续工作了 3 个多小时,工作 服早已被汗水浸透而紧贴在身 上,回到地面的他,放下工器具 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摘下手 套,撩起工作服的衣角,抹了几 把眼睛上的汗水。 检修工作“凌晨行动” 7月 29日凌晨,国网徐州 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室经过 4 个 多小时的连夜奋战,成功消除 了新沂境内一 220 千伏变电站 主变出线套管部位温度超标的 缺陷,确保了主设备的稳定运 行和可靠供电。 当晚23时左右,该室修试 三班在班长张玉伟、班组工程 师席风沛的带领下,6 名员工 连夜奔赴百公里外的平墩变电 站,决定于夜间负荷降低时段 消除发热缺陷。30 日凌晨,在 运行人员做好安措并交代现场 后,检修人员立刻投入消缺 “夜战”。虽是下半夜,但天气 依然闷热潮湿,没有一丝凉风, 变压器上层的油位达到 60 多 摄氏度,站在上面就像站在烘 箱上,汗水瞬间湿透了工作服。 虽是夜间抢修,环境恶劣、 光线不足,但在班长张玉伟、班 组工程师席风沛的带领下,各 项工作仍有条不紊、冷静而快 速地进行。施工队员首先关闭 瓦斯继电器前后蝶阀,并对主 变本体进行少量放油泄压,随 后逐相解下主变引线,拆开将 军帽导电头,细致检查导电头 内部,对内外螺纹的烧灼点擦 洗、打磨、修复,并按规定调节 安装配合尺寸。处理完后,试验 人员对套管电阻进行直阻试 验,并与初始值及修前值进行 对比,确认合格。最后对瓦斯继 电器及套管进行排气。 经过近 4 个多小时的紧张 消缺,套管将军帽导电头发热 的隐患彻底消缺,主变于30日 上午 8 时 30 分顺利投入送电, 源源不断的电流又流向千家万 户和厂矿企业。 战高温保供电 守护夏日清凉 高温下有一群徐州电力真“汗”子 安装供电设备。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正喜 通讯员 李堃 王金刚 摄 父母残疾的刘欢:我要扛起这个家 ◎本报全媒体记者 肖慧 高考过后,睢宁姚集 18岁 小伙刘欢本想外出打工,但是看 看残疾的父母和年老多病的爷 爷奶奶,放弃了这个打算,选择 在家整修年久失修的房子,帮着 家里做些农活和家务。今年 7 月,刘欢以 342 分的成绩考上 了江苏理工学院,这本是一件高 兴的事,但学费让他一筹莫展。 刘欢告诉记者,在他高一 时爸爸被诊断出股骨头坏死 症,需要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 手术。由于家里付不起高昂的 手术费,于是选择药物保守治 疗。接下来药也吃了不少,钱也 没少花,最后发现并没有什么 作用。今年年初,刘欢爸爸做了 换骨手术,花了十万多元的医 药费,出院后,医生交待说将来 可以走路,但会有点瘸,不能干 重活,不能摔倒。而且换的骨头 是陶瓷的,有一定寿命。如果二 次手术,花费会更高,而且这种 手术一辈子最多做两次。爸爸 是家里的顶梁柱,患病后,他不 仅没办法工作赚钱,还要花很 多钱治病吃药,家里因此借了 不少外债。 刘欢爸爸患病后,家里的重 担全落到妈妈身上。可是屋漏偏 逢连阴雨,就在刘欢高二那年, 妈妈在使用脱粒机时,左手不小 心被卷了进去,失去了左手。 那段时间,对于 17岁的刘 欢来说,是最黑暗的一段日子。 爸爸躺在床上需要照顾,妈妈 也刚经历过手部手术,需要照 顾。刘欢向学校请了一个月的 事假,在家照顾父母。 经过那次挫折,刘欢一下 子长大了。他明白,以后这个家 需要他自己扛了。自从爸爸生 病后,刘欢家的经济来源仅靠 家里的三亩地。到了播种季节, 一回到家,他就在地里忙着放 种子、施肥料…… 今年高考,刘欢如愿以偿考 入理想大学。“我学习的是汽车 工程专业,为的就是毕业后能尽 快找到工作,为这个家减轻负 担。”刘欢说,“我利用暑假时间, 把家里家外都修整、打扫了一 遍,这样我出去上大学后,爸爸 妈妈能住得更舒服些。等进入大 学后,我会尽可能利用课余时间 出去打工,减轻家里负担。”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 陆 实习生 苗伊凡) 7 月 29 日中午,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 战指挥部办公室督查暗访组 对云龙区淮海文博园惠民食 品城进行督察暗访,发现该餐 饮区内多家经营户未安装油 烟净化装置,烟道违规直排现 象严重。 7 月 29 日中午,正值午饭 时间,督查暗访组来到淮海文博 园同发路上的惠民食品城,看到 食品城内经营者忙得不可开交, 制作炒菜、砂锅等各式美食。但 制作过程中产生的餐厨油烟均 通过管道直排到外环境,远远就 能闻到浓浓的餐饮油烟味道。检 查发现,该食品城内多家大排档 未安装油烟净化装置。 督查暗访组工作人员介绍, 该处餐饮集中区距离云龙区大 气监测国控站点直线距离不足 1公里,油烟直排必然会对我市 大气质量带来影响。 惠民美食城烟道违规直排 多家经营户未安装油烟净化装置 锦园社区为小区保安送清凉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郑微 通讯员 苗钰) 连日来持续高 温。7月29日,鼓楼区牌楼街道 锦园社区党委联合辖区企业, 慰问小区坚守岗位的一线保安 人员,给他们送去一片清凉。 当天上午,在锦绣山水小 区,保安员们身着制服,站在小 区门口执勤,汗如雨下。10 点 多钟,锦园社区党委联合徐州 高邦有限公司来到保安们的执 勤点,将精心准备的西瓜、纯净 水、绿豆汤等防暑降温用品一 一送到 41 名保安人员手中。 “这么热的天在太阳底下晒着, 看着真让人心疼。”居民李大爷 说,保安队员们给小区居民带 来了安宁,他们理应得到社会 的关心。 小区保安负责人表示,社 区的关怀为他们带去清凉的同 时,也让他们提高了工作热情, 为了小区业户的安全和舒心, 再苦再累也不怕。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骆耀 明 通讯员 闫长峰 沈士福) 日,《新沂市镇村布局规划 (2019 版)》 优化完善成果通 过了省市规划、土地方面专家 的联合评审。 专家评审组认真听取了规 划编制单位的介绍,认为《新沂 市镇村布局规划 (2019 版)》 成果基础资料较为详实,技术 路线较为合理,成果深度基本 达到了 《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 优化完善技术指南(试行)》的 相关要求,对农民群众住房条 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 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原则同意 通过专家评审。 专家组建议,要加强衔接 各类规划,合理确定搬迁撤并 类村庄数量和布局。要充分尊 重农民意愿,避免大拆大建,严 禁占用基本农田。要聚焦规划 核心内容,规范文本图件。新沂 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将根据专 家评审组修改意见,完善规划 成果,组织成果报批。 新沂市镇村布局规划成果通过评审 “一带一路”上,他们用行动诠释医者的担当 —— 记市一院第28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奔巴分队 奔巴分队平均年龄 40 岁左 右,他们正值壮年,在学术上、在 医术上有着非凡的成就;他们在 国内,可以享受优渥的生活条件 和优良的研究环境,但 “大爱无 疆,大医无界”的信念,让他们选 择在非洲大陆东岸一个叫作桑给 巴尔奔巴岛的地方,成为了一起 救死扶伤的“战友”。 今年 43 岁的曹伟,是第 28 期援桑医疗队奔巴分队队长,从 事影像诊断工作 20 多年,目前担 任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主 任一职。奔巴援助启程前,曹伟检 查出肝脏有结节病灶,虽然很快 确定了是良性,曹伟接受了肝脏 微创手术,但治疗期间,许多人建 议她放弃援非或是申请延期,但 曹伟却表示,面对光荣使命,不愿 缺席。 心内科一病区副主任赵跃 武,父母高龄,二宝初生,博士在 读;秦健父亲肾衰病重;产科副主 任郑小莉,儿子读小学,丈夫工作 繁忙;麻醉科医生戴必照上有年 迈父母,膝下稚子年幼……他们 既是业务骨干,同时也是家庭的 顶梁柱,各种因素,牵绊着这批要 离家一年去往非洲贫穷地区的医 生,但去援非,只要一个理由就够 了——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奔巴岛是联合国认定的 “世 界最不发达地区”之一,医疗资源 严重匮乏。对于这些,奔巴分队临 行前,早有耳闻,但真正踏上这片 万里之遥的土地,现实还是突破 了所有队员的想象。 菜场上少得可怜的蔬菜、 店铺里陈旧的商品、太阳落山 后没有路灯的街道,以及恼人 的蚊虫……这些都不算什么,最 让队员们揪心的是,这里的医疗 条件简陋得让人心酸。 “我们援助的阿卜杜拉姆齐 医院,连血常规这种最基本的实 验室检查也时常不能做,当地大 量的心脏病患者需要乘船外出检 查,医院里没有中心供氧设施,全 部是桶装氧气,每天都要自己连 接氧气瓶和呼吸机,还要时常面 临无氧可用的局面。有些急症患 者,常因为没有氧气或术中用血 不足而被迫延期。”曹伟说,看着 病人病情加重却无能为力,大家 心急如焚,“但我们来了,就要力 所能及地改变些什么。” 发自内心的想法,还得靠脚 踏实地的行动去践行。 援非的第一台手术,在奔巴 分队抵达驻地的第二天就开始 了。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主任 医师李云鹏回忆说:“那天,我们 还在与老队员进行物资交接,刚 刚吃完晚饭,急诊科通知说伤者 是一位足球运动员,小腿开放性 骨折,骨头外露,伤口流血不止, 创面污染,需要急诊手术。” 手术时间定在当晚 7 点。在 手术器械不齐全,连骨科内固定 钢板螺钉都不是完全匹配的种种 挑战中,李云鹏凭借着丰富经验 和高超技术,成功实施手术。今年 4月,病人再次前来复诊,伤情恢 复得非常好,临别前,他用生硬的 汉语表达由衷的感激:“谢谢, CHINALi(中国李)。” 奔巴岛上困难多,却敌不过 奔巴队员的决心大。 手术室里没有耳鼻喉科专门 的光源和专用站灯,只能拿无影 灯来凑合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医生宋巍就在开口器上铺上一个 薄层纱布来防止晃眼。没有专用 的电刀,就在最普通的刀头上套 上一小段最小号的 “吸痰管电 刀”来解决问题。岛上奇缺麻醉药 品,麻醉科医生戴必照就手把手 地教当地医生学习掌握各种神经 阻滞操作,以减少全麻药的用量。 当地手术助手的基本功差, 连外科打结、缝扎都不会,也不会 配合术者松血管钳,外科医生秦 健就每一台手术从消毒开始到缝 合切口全部包办,遇到复杂的胃 肠道手术、甲状腺手术,就请其它 队员协助完成。 …… 不管器械多么不顺手,助手多 么跟不上配合,奔巴分队总是想方 设法克服困难,让患者在康复后露 出灿烂的笑容。援非一年来,累计 诊治门急诊患者38859人次、住院 患者4538人、手术829台、接生 1847人次、抢救危重患者352人次、 X线检查3776人次、B超检查506人 次、心电图521人次。此外,当地义 诊4次,共诊治患者近600余人次、 培训当地医护人员400人次。 大爱无疆,大医无界。除 了援非,市一院还用一系列的 行动书写医者担当,将精湛的 医疗技术带到全国各地乃至 海外。 —— 2015 年 10 月,市一 院眼科专家、市眼防所所长李 甦雁走进新疆,开展为期 3 天 的讲座、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 论、白内障复明手术和大型义 诊活动,把眼科方面先进的医 疗技术带到奎屯。 —— 2016年 8月,市一院 妇产科主任医师曹振朗作为第 三批援青干部来到青海省兴海 县人民医院任副院长,积极开 展工作,荣获市“三等功”。 —— 2017 年 10 月,市一 院眼科帮扶宿迁完成该市历史 上第一例眼角膜移植手术,填 补了宿迁市包括泪器内窥镜手 术、角膜移植手术等的空白。 今年7月 29日,来自该院 骨科、麻醉科、眼科、心内科、耳 鼻喉科、老年医学科、口腔科、 呼吸科、妇产科、医务处的10 名医务工作者再次前往青海省 兴海县医院进行对口支援工 作。在那里,他们需要克服高原 反应,为当地的患者提供便捷 的医疗服务,并向当地的医生 展开相应的指导和培训工作。 同一天,市一院 5 名医务 工作者(肾内科吕梅月、麻醉 科田云平、神经外科杨辉、肿 瘤中心王伟、护理部陈丹萍) 踏上对口帮扶之路,来到 800 多公里之外的陕西省,对其受 援的陇县人民医院进行精准 帮扶。帮扶期间,他们将加强 临床薄弱专科建设,重点开设 完善发挥核心作用的一级和 二级诊疗科目,提升外科手 术、重症救治、血 液 透 析 和 腹 膜透析服务能力以及医院感 染控制水平,推广适宜的内镜 微创诊疗技术,使县域内常见 病、多发病能够在县医院得到 规范化的诊疗。 杜钟祥院长表示:“脱贫 攻坚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 重要工作,没有全民健康就没 有全面小康。我院将加强贯彻 落实对口帮扶精神,坚决落实 国家关于全面实施精准扶 贫、精准脱贫方略和健康扶 贫要求,不断造福受援地百 姓健康。” 践行大爱,市一院永远在 路上! ◎本报全媒体记者 胡明慧 实习生 鞠昕彤 通讯员 焦海波 黄玉梅 387天,他们舍下牵挂的家人,舍下稳定的生活,奔赴贫穷落后、疾病肆虐的异国他乡,做一名普通的 援助医生;10000多公里,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医者对职业和生命的神圣承诺,用爱浇铸起友谊的桥梁,向 非洲乃至全世界展示了“爱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他们是来自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耳鼻喉科、普外科、骨科、心内科、妇产科、麻醉科、儿科的 8 位医疗骨干。从去年 6 月 20 日出征到今年 7 月 12 日返程,这个团队有了新的名字—— 中国(江苏) 第 28 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奔巴分队。 去时,他们带着精湛的医术和沉甸甸的嘱托;归来,他们在奔巴岛上留下了“中国医者”的美好形象和 一个个惊心动魄、转危为安的动人故事……“一带一路”上,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医者的担当。 漂洋过海传递大爱无疆 自上世纪 60年代,我国开 始派援非医疗队,打造了中非 之间开展时间最长、成效最为 显著的合作项目。 28 期援非医疗队,都是从 骨干医院精挑细选出的业务 精英。一年的时间,8位奔巴队 员用精湛的医术为市一院的 医疗实力跨境“打卡”—— 异国他乡,创造了一个个生命 的奇迹,20 余次被央视报道并 点赞…… 心内科医生赵跃武完成了 奔巴岛上首例“心包穿刺置管 术”,让一位危重的重度心力 衰竭患者转危为安,继续为 5 个孩子撑起一片天。 产科医生郑小莉为子宫 肌瘤重量是胎儿体重三倍的 大龄孕妇成功实施了剖宫产, 过程异常凶险,但凭着高超的 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她帮助一 位 37 岁的非洲妇女完成了当 妈的梦想。 这样的生死救治,在奔巴 岛上几乎随时发生。就在奔巴 分队即将完成援非任务之际, 儿科医生耿立建接诊到一位 10 岁的“破伤风”患儿。破伤 风患者的死亡率较高,重症患 者死亡率高达 70%—80%。为 了在这个医疗条件简陋的奔 巴岛上对抗如此凶险的病情, 耿立建不眠不休地在孩子的 床前整整守候了两天一夜,甚 至连吃饭都是速战速决,最终 将一条鲜活的小生命从死亡 线上拉了回来。 一年时间,奔巴分队共开 展医疗新技术51项,特别是下 肢血管超声检查、心脏彩超、利 用血涂片诊断血液病、动态心 电图检查、心包穿刺置管术、脑 电图检查、神经系统疾病的康 复治疗等项技术,更是填补了 当地技术的空白。 然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 以渔。仅靠奔巴分队,无法从根 本上解决当地医疗资源匮乏的 问题。除了救死扶伤,培养本地 人才,提高奔巴岛医疗水平也 是队员们花大力气在做的一件 事儿。 当地医院没有住院病历 系统,住院患者和门诊看病都 使用一个病历小册子。如此一 来,医疗记录和医嘱非常混 乱,大量的医嘱被遗漏执行。 面对这种情况,奔巴分队参照 国内的模式,开发了一套完整 的住院病历系统,并积极推动 其普及和使用,现已初步实现 了住院病历系统在奔巴岛的 应用。 奔巴岛 40 多万人口目前 只有一台心电图机,奔巴分队 到来前,几乎没有一名医生能 够真正读懂心电图。为了推广 心电图技术,奔巴分队对奔巴 岛上 5 家医院的骨干医生进行 了为期 3 天的培训和手把手教 学,并将自费购买的英文版心 电图书籍捐赠给医院。 通过“手把手”技术指导 与帮扶,帮助医院改善基础设 施及管理;每两周开展一次教 学讲座来传授新知识、新技术; 不定期开展典型病例讨论会, 开展基础技能培训班,扩大培 训范围,以点带面,奔巴分队争 分夺秒,竭尽全力,只为提高整 个奔巴岛的医疗水平。他们的 到来,不仅带来了改变,也留下 了技术、经验,以及爱。 市一院院长杜钟祥表示, 援外队员们用自身的医疗技术 优势,以实际行动搭建了中非 两国的友谊之桥。医院将以队 员们为榜样,把援外精神发扬 光大,继续为祖国争光。医院将 一如既往地关注援外队员们的 进步和成长,希望队员们牢记 初心,不忘使命,在今后的工作 中继续发扬援外精神,全心全 意地投入到医院地各项建设 中,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践行大爱永远在路上

Transcript of 徐州日报社数字报纸 -...

Page 1: 徐州日报社数字报纸 - 战高温保供电守护夏日清凉epaper.cnxz.com.cn/xzrb/page/1/2019-08/01/05/2019080105...2005/08/01  · 以来,徐州地区持续高温。企业

05责编:陈开泉 美编:张昊 校对:张霞男2019年 8月 1日 星期四1000万 徐 州 人 的 掌 上 家 园

◎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正喜通讯员 郑炳臣 渠翔运

骄阳似火,烁石流金。入暑以来,徐州地区持续高温。企业有序生产、百姓享受清凉的背后,是徐州电网人不畏高温的辛勤坚守,徐州供电人的汗水

付出,向社会展示了国网徐州供电公司的责任担当。

继 7 月 23 日创历史新高后,7 月 29 日 21 时 14 分,徐州电网调度最高负荷攀升至

688.4 万千瓦,今年第二次创历史新高。不断刷新的负荷数据背后,是国网徐州供电公司广大干部员工携手筑起的坚强供电保障。他们在烈日下挥洒汗

水,在平凡的岗位上埋头坚守,用火热的奉献守护着万家清凉。

高温天气挥汗如雨

7 月 25 日,在丰县凤城镇10 千伏东环线 27 号杆塔的施

工现场,丰县供电公司施工人员正在挥汗如雨地加紧施工。在经历了连日的阴雨天气后,

丰县城区迎来又一轮高温浪潮的入侵。当天,室外最高气温飙升到 35 摄氏度,现场的电力施

工人员经历着高温考验。“今天的工作内容,主要

是新架绝缘线……”现场工作负责人宋峰一边布置安排当天的工作任务,一边强调施工作

业过程中的安全。由于施工时间紧,天气炎

热,施工人员早上 6 时便开工了。准备材料、安全交底……各项工作有序进行。还不到上午

11 时,太阳已经显示了它的威力,焦灼的白光让人睁不开眼,温度也迅速升高。阳光直射下,汗水早已浸透了施工人员的工作服,变压器、负荷开关、电杆

等设备材料在烈日的暴晒下已变得难以触手,但现场施工人员没有片刻停顿。

“在上面热是其次,阳光照得眼花,汗水流到眼睛里,刺

得睁不开。”张磊已经在杆上连续工作了 3 个多小时,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透而紧贴在身上,回到地面的他,放下工器具

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摘下手套,撩起工作服的衣角,抹了几把眼睛上的汗水。

检修工作“凌晨行动”

7 月 29 日凌晨,国网徐州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室经过 4 个

多小时的连夜奋战,成功消除了新沂境内一 220 千伏变电站主变出线套管部位温度超标的缺陷,确保了主设备的稳定运行和可靠供电。

当晚 23 时左右,该室修试三班在班长张玉伟、班组工程

师席风沛的带领下,6 名员工连夜奔赴百公里外的平墩变电站,决定于夜间负荷降低时段消除发热缺陷。30 日凌晨,在运行人员做好安措并交代现场

后,检修人员立刻投入消缺“夜战”。虽是下半夜,但天气依然闷热潮湿,没有一丝凉风,变压器上层的油位达到 60 多摄氏度,站在上面就像站在烘

箱上,汗水瞬间湿透了工作服。虽是夜间抢修,环境恶劣、

光线不足,但在班长张玉伟、班

组工程师席风沛的带领下,各项工作仍有条不紊、冷静而快速地进行。施工队员首先关闭瓦斯继电器前后蝶阀,并对主

变本体进行少量放油泄压,随后逐相解下主变引线,拆开将军帽导电头,细致检查导电头内部,对内外螺纹的烧灼点擦洗、打磨、修复,并按规定调节

安装配合尺寸。处理完后,试验

人员对套管电阻进行直阻试验,并与初始值及修前值进行对比,确认合格。最后对瓦斯继

电器及套管进行排气。经过近 4 个多小时的紧张

消缺,套管将军帽导电头发热的隐患彻底消缺,主变于 30 日上午 8 时 30 分顺利投入送电,

源源不断的电流又流向千家万户和厂矿企业。

战高温保供电 守护夏日清凉

高温下有一群徐州电力真“汗”子

安装供电设备。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正喜 通讯员 李堃 王金刚 摄

父母残疾的刘欢:我要扛起这个家◎本报全媒体记者 肖慧

高考过后,睢宁姚集 18 岁

小伙刘欢本想外出打工,但是看看残疾的父母和年老多病的爷爷奶奶,放弃了这个打算,选择在家整修年久失修的房子,帮着家里做些农活和家务。今年 7

月,刘欢以 342 分的成绩考上了江苏理工学院,这本是一件高兴的事,但学费让他一筹莫展。

刘欢告诉记者,在他高一时爸爸被诊断出股骨头坏死

症,需要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由于家里付不起高昂的

手术费,于是选择药物保守治疗。接下来药也吃了不少,钱也没少花,最后发现并没有什么

作用。今年年初,刘欢爸爸做了换骨手术,花了十万多元的医药费,出院后,医生交待说将来可以走路,但会有点瘸,不能干重活,不能摔倒。而且换的骨头

是陶瓷的,有一定寿命。如果二次手术,花费会更高,而且这种手术一辈子最多做两次。爸爸是家里的顶梁柱,患病后,他不

仅没办法工作赚钱,还要花很多钱治病吃药,家里因此借了不少外债。

刘欢爸爸患病后,家里的重担全落到妈妈身上。可是屋漏偏逢连阴雨,就在刘欢高二那年,妈妈在使用脱粒机时,左手不小

心被卷了进去,失去了左手。那段时间,对于 17 岁的刘

欢来说,是最黑暗的一段日子。爸爸躺在床上需要照顾,妈妈也刚经历过手部手术,需要照

顾。刘欢向学校请了一个月的事假,在家照顾父母。

经过那次挫折,刘欢一下

子长大了。他明白,以后这个家需要他自己扛了。自从爸爸生病后,刘欢家的经济来源仅靠家里的三亩地。到了播种季节,一回到家,他就在地里忙着放

种子、施肥料……今年高考,刘欢如愿以偿考

入理想大学。“我学习的是汽车工程专业,为的就是毕业后能尽

快找到工作,为这个家减轻负担。”刘欢说,“我利用暑假时间,把家里家外都修整、打扫了一

遍,这样我出去上大学后,爸爸妈妈能住得更舒服些。等进入大学后,我会尽可能利用课余时间出去打工,减轻家里负担。”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 陆铭 实习生 苗伊凡)7 月 29日中午,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

战指挥部办公室督查暗访组对云龙区淮海文博园惠民食品城进行督察暗访,发现该餐饮区内多家经营户未安装油烟净化装置,烟道违规直排现

象严重。7月 29日中午,正值午饭

时间,督查暗访组来到淮海文博园同发路上的惠民食品城,看到

食品城内经营者忙得不可开交,制作炒菜、砂锅等各式美食。但制作过程中产生的餐厨油烟均

通过管道直排到外环境,远远就能闻到浓浓的餐饮油烟味道。检查发现,该食品城内多家大排档未安装油烟净化装置。

督查暗访组工作人员介绍,该处餐饮集中区距离云龙区大

气监测国控站点直线距离不足1公里,油烟直排必然会对我市大气质量带来影响。

惠民美食城烟道违规直排多家经营户未安装油烟净化装置

锦园社区为小区保安送清凉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郑微

通讯员 苗钰) 连日来持续高温。7月 29日,鼓楼区牌楼街道

锦园社区党委联合辖区企业,慰问小区坚守岗位的一线保安人员,给他们送去一片清凉。

当天上午,在锦绣山水小区,保安员们身着制服,站在小

区门口执勤,汗如雨下。10 点多钟,锦园社区党委联合徐州高邦有限公司来到保安们的执勤点,将精心准备的西瓜、纯净

水、绿豆汤等防暑降温用品一一送到 41 名保安人员手中。“这么热的天在太阳底下晒着,

看着真让人心疼。”居民李大爷说,保安队员们给小区居民带来了安宁,他们理应得到社会的关心。

小区保安负责人表示,社区的关怀为他们带去清凉的同时,也让他们提高了工作热情,

为了小区业户的安全和舒心,再苦再累也不怕。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骆耀明 通讯员 闫长峰 沈士福)近日,《新沂市镇村布局规划

(2019 版)》 优化完善成果通过了省市规划、土地方面专家的联合评审。

专家评审组认真听取了规划编制单位的介绍,认为《新沂

市镇村布局规划 (2019 版)》成果基础资料较为详实,技术路线较为合理,成果深度基本达到了《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完善技术指南(试行)》的

相关要求,对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原则同意

通过专家评审。专家组建议,要加强衔接

各类规划,合理确定搬迁撤并类村庄数量和布局。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避免大拆大建,严

禁占用基本农田。要聚焦规划核心内容,规范文本图件。新沂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将根据专家评审组修改意见,完善规划成果,组织成果报批。

新沂市镇村布局规划成果通过评审

“一带一路”上,他们用行动诠释医者的担当———记市一院第28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奔巴分队

奔巴分队平均年龄 40 岁左右,他们正值壮年,在学术上、在医术上有着非凡的成就;他们在

国内,可以享受优渥的生活条件和优良的研究环境,但“大爱无疆,大医无界”的信念,让他们选择在非洲大陆东岸一个叫作桑给巴尔奔巴岛的地方,成为了一起

救死扶伤的“战友”。今年 43 岁的曹伟,是第 28

期援桑医疗队奔巴分队队长,从

事影像诊断工作 20 多年,目前担任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主任一职。奔巴援助启程前,曹伟检查出肝脏有结节病灶,虽然很快确定了是良性,曹伟接受了肝脏

微创手术,但治疗期间,许多人建议她放弃援非或是申请延期,但曹伟却表示,面对光荣使命,不愿缺席。

心内科一病区副主任赵跃

武,父母高龄,二宝初生,博士在读;秦健父亲肾衰病重;产科副主任郑小莉,儿子读小学,丈夫工作繁忙;麻醉科医生戴必照上有年迈父母,膝下稚子年幼……他们

既是业务骨干,同时也是家庭的顶梁柱,各种因素,牵绊着这批要离家一年去往非洲贫穷地区的医生,但去援非,只要一个理由就够了———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奔巴岛是联合国认定的 “世界最不发达地区”之一,医疗资源严重匮乏。对于这些,奔巴分队临行前,早有耳闻,但真正踏上这片万里之遥的土地,现实还是突破

了所有队员的想象。菜场上少得可怜的蔬菜、

店铺里陈旧的商品、太阳落山

后没有路灯的街道,以及恼人的蚊虫……这些都不算什么,最让队员们揪心的是,这里的医疗条件简陋得让人心酸。

“我们援助的阿卜杜拉姆齐

医院,连血常规这种最基本的实验室检查也时常不能做,当地大量的心脏病患者需要乘船外出检查,医院里没有中心供氧设施,全部是桶装氧气,每天都要自己连

接氧气瓶和呼吸机,还要时常面临无氧可用的局面。有些急症患者,常因为没有氧气或术中用血不足而被迫延期。”曹伟说,看着病人病情加重却无能为力,大家

心急如焚,“但我们来了,就要力所能及地改变些什么。”

发自内心的想法,还得靠脚踏实地的行动去践行。

援非的第一台手术,在奔巴

分队抵达驻地的第二天就开始了。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主任医师李云鹏回忆说:“那天,我们还在与老队员进行物资交接,刚刚吃完晚饭,急诊科通知说伤者

是一位足球运动员,小腿开放性骨折,骨头外露,伤口流血不止,创面污染,需要急诊手术。”

手术时间定在当晚 7 点。在手术器械不齐全,连骨科内固定

钢板螺钉都不是完全匹配的种种挑战中,李云鹏凭借着丰富经验和高超技术,成功实施手术。今年

4 月,病人再次前来复诊,伤情恢复得非常好,临别前,他用生硬的汉语表达由衷的感激:“谢谢,

CHINA Li(中国李)。”奔巴岛上困难多,却敌不过

奔巴队员的决心大。手术室里没有耳鼻喉科专门

的光源和专用站灯,只能拿无影

灯来凑合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宋巍就在开口器上铺上一个薄层纱布来防止晃眼。没有专用的电刀,就在最普通的刀头上套上一小段最小号的 “吸痰管电

刀”来解决问题。岛上奇缺麻醉药品,麻醉科医生戴必照就手把手地教当地医生学习掌握各种神经阻滞操作,以减少全麻药的用量。

当地手术助手的基本功差,

连外科打结、缝扎都不会,也不会配合术者松血管钳,外科医生秦健就每一台手术从消毒开始到缝合切口全部包办,遇到复杂的胃肠道手术、甲状腺手术,就请其它

队员协助完成。……不管器械多么不顺手,助手多

么跟不上配合,奔巴分队总是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让患者在康复后露

出灿烂的笑容。援非一年来,累计诊治门急诊患者38859人次、住院患者4538人、手术829台、接生1847人次、抢救危重患者352人次、X线检查3776人次、B超检查506人

次、心电图521人次。此外,当地义诊4次,共诊治患者近600余人次、培训当地医护人员400人次。

大爱无疆,大医无界。除了援非,市一院还用一系列的行动书写医者担当,将精湛的

医疗技术带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

———2015 年 10 月,市一院眼科专家、市眼防所所长李甦雁走进新疆,开展为期 3 天

的讲座、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白内障复明手术和大型义诊活动,把眼科方面先进的医疗技术带到奎屯。

———2016 年 8 月,市一院

妇产科主任医师曹振朗作为第三批援青干部来到青海省兴海县人民医院任副院长,积极开展工作,荣获市“三等功”。

———2017 年 10 月,市一

院眼科帮扶宿迁完成该市历史上第一例眼角膜移植手术,填补了宿迁市包括泪器内窥镜手

术、角膜移植手术等的空白。今年 7月 29日,来自该院

骨科、麻醉科、眼科、心内科、耳鼻喉科、老年医学科、口腔科、呼吸科、妇产科、医务处的 10

名医务工作者再次前往青海省兴海县医院进行对口支援工作。在那里,他们需要克服高原反应,为当地的患者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并向当地的医生

展开相应的指导和培训工作。同一天,市一院 5 名医务

工作者(肾内科吕梅月、麻醉科田云平、神经外科杨辉、肿瘤中心王伟、护理部陈丹萍)

踏上对口帮扶之路,来到 800多公里之外的陕西省,对其受援的陇县人民医院进行精准

帮扶。帮扶期间,他们将加强临床薄弱专科建设,重点开设完善发挥核心作用的一级和二级诊疗科目,提升外科手术、重症救治、血液透析和腹

膜透析服务能力以及医院感染控制水平,推广适宜的内镜微创诊疗技术,使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在县医院得到

规范化的诊疗。杜钟祥院长表示:“脱贫

攻坚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没有全民健康就没

有全面小康。我院将加强贯彻落实对口帮扶精神,坚决落实国家关于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和健康扶贫要求,不断造福受援地百

姓健康。”践行大爱,市一院永远在

路上!

◎本报全媒体记者 胡明慧 实习生 鞠昕彤 通讯员 焦海波 黄玉梅

387天,他们舍下牵挂的家人,舍下稳定的生活,奔赴贫穷落后、疾病肆虐的异国他乡,做一名普通的援助医生;10000 多公里,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医者对职业和生命的神圣承诺,用爱浇铸起友谊的桥梁,向非洲乃至全世界展示了“爱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他们是来自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耳鼻喉科、普外科、骨科、心内科、妇产科、麻醉科、儿科的8位医疗骨干。从去年 6月 20日出征到今年 7月 12日返程,这个团队有了新的名字———中国(江苏)第 28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奔巴分队。

去时,他们带着精湛的医术和沉甸甸的嘱托;归来,他们在奔巴岛上留下了“中国医者”的美好形象和一个个惊心动魄、转危为安的动人故事……“一带一路”上,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医者的担当。

漂洋过海传递大爱无疆

自上世纪 60年代,我国开始派援非医疗队,打造了中非之间开展时间最长、成效最为

显著的合作项目。28 期援非医疗队,都是从

骨干医院精挑细选出的业务

精英。一年的时间,8 位奔巴队员用精湛的医术为市一院的医疗实力跨境“打卡”———在异国他乡,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20 余次被央视报道并

点赞……心内科医生赵跃武完成了

奔巴岛上首例“心包穿刺置管术”,让一位危重的重度心力衰竭患者转危为安,继续为 5

个孩子撑起一片天。产科医生郑小莉为子宫

肌瘤重量是胎儿体重三倍的

大龄孕妇成功实施了剖宫产,过程异常凶险,但凭着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她帮助一位 37 岁的非洲妇女完成了当妈的梦想。

这样的生死救治,在奔巴岛上几乎随时发生。就在奔巴分队即将完成援非任务之际,

儿科医生耿立建接诊到一位10 岁的“破伤风”患儿。破伤风患者的死亡率较高,重症患者死亡率高达 70%—80%。为了在这个医疗条件简陋的奔

巴岛上对抗如此凶险的病情,耿立建不眠不休地在孩子的床前整整守候了两天一夜,甚至连吃饭都是速战速决,最终将一条鲜活的小生命从死亡

线上拉了回来。一年时间,奔巴分队共开

展医疗新技术 51项,特别是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心脏彩超、利用血涂片诊断血液病、动态心

电图检查、心包穿刺置管术、脑电图检查、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治疗等项技术,更是填补了当地技术的空白。

然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

以渔。仅靠奔巴分队,无法从根

本上解决当地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除了救死扶伤,培养本地人才,提高奔巴岛医疗水平也

是队员们花大力气在做的一件事儿。

当地医院没有住院病历系统,住院患者和门诊看病都使用一个病历小册子。如此一

来,医疗记录和医嘱非常混乱,大量的医嘱被遗漏执行。面对这种情况,奔巴分队参照国内的模式,开发了一套完整的住院病历系统,并积极推动

其普及和使用,现已初步实现了住院病历系统在奔巴岛的应用。

奔巴岛 40 多万人口目前

只有一台心电图机,奔巴分队到来前,几乎没有一名医生能够真正读懂心电图。为了推广心电图技术,奔巴分队对奔巴岛上 5家医院的骨干医生进行了为期 3天的培训和手把手教学,并将自费购买的英文版心

电图书籍捐赠给医院。通过“手把手”技术指导

与帮扶,帮助医院改善基础设施及管理;每两周开展一次教学讲座来传授新知识、新技术;

不定期开展典型病例讨论会,开展基础技能培训班,扩大培训范围,以点带面,奔巴分队争分夺秒,竭尽全力,只为提高整个奔巴岛的医疗水平。他们的

到来,不仅带来了改变,也留下了技术、经验,以及爱。

市一院院长杜钟祥表示,

援外队员们用自身的医疗技术优势,以实际行动搭建了中非两国的友谊之桥。医院将以队员们为榜样,把援外精神发扬光大,继续为祖国争光。医院将一如既往地关注援外队员们的进步和成长,希望队员们牢记

初心,不忘使命,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发扬援外精神,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医院地各项建设中,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践行大爱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