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春秋...

1
14 徐州地理 HISTORICALCITY 2017 1 13 日 星期五 编辑 | 周桓星 美编 | 张璐璐 校对 | 朱美华 · 人物春秋 诗坛流星:徐州女诗人倪瑞璇 倪瑞璇( 1702-1731 ),字玉英,祖籍宿迁 市宿豫区大兴镇倪家渡, 一说徐州新沂市马 陵山镇人,她是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徐州地区 一位著名的女诗人。 《国朝诗别裁》、《徐州诗 征》等收录她的部分诗作并附有小传。其年谱 自序记载六岁听读《易经》,七岁学古文,八岁 学诗及骈文,作《九河考》,九岁读宋五子书, 在经学、玄学、哲学、文学上均有不凡的造诣, 著有 《周易阐微》、《大学精义》、《中庸折衷》、 《箧存诗稿》、《静香阁诗草》等,前几种著作今 已无存,流传下来的有清道光十年( 1830 )刊 本《箧存诗稿》,存诗 191 题、232 首。 1937 宿迁抄本《箧存诗集》,存诗 97 题、111 首,其 72 题、85 首重复。 2016 2 月有程芳银、 程薇历时五载校笺本《箧存诗校笺》行世,该 书综合上述二种版本, 计收诗歌 216 题、258 首,为倪氏目前最完备的诗歌总集。 在倪瑞璇 的诗歌创作方面,《宜兴县志》誉其“诗才超 逸,直类谪仙,间作元白歌行体。 ”尽管宿豫 区、新沂市对倪瑞璇的籍贯有所争议,但倪氏 幼年丧父,回到母亲娘家睢宁,依附舅父樊正 锡生活,并在舅舅的精心培育下成为诗人,这 一点没有疑义。 倪瑞璇的舅舅樊正锡,睢宁名士。 也如倪瑞 璇的丈夫、 宜兴人徐起泰一样, 如果不是倪瑞 璇, 他们可能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而默默无 闻。 正因为有了倪瑞璇这颗划过天宇的流星,隐 藏在女士背后的这两个重要的男人, 也因之名 留史册。 经笔者考订, 樊正锡生于清顺治十年 (公元 1653 ),卒于雍正五年(公元 1727 ),享年 75 岁。《箧存诗稿》、《箧存诗集》收录樊正锡的七 律一首,这也是樊正锡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首诗。 约在 65 岁的时候, 樊正锡找了一个僻静之所, 建成读书怡情的园林“春荫草堂”,占地约三四 百平方米。草堂落成后,他请宿迁籍(今新沂)康 熙四十八年(公元 1709 )进士、著名书法家徐用 锡、江西九江贡生、好友吕亨九等人题写堂联、 匾额,并赋诗作记,表达草堂落成的欣喜之情。 樊正锡留存下来的,就是这首诗: 草堂春在杏花中,一色周遭不厌同。 愿随喜如登雁塔荒开难似辟蚕丛额惭辞过,书翁手迹工不是匡庐山下,年年作一番红这首诗无题,收在倪瑞璇的和诗之后。 外甥 女和诗前有个题记:“舅父构春荫堂,植丛杏百 株,落成日诗以志,余步韵和之。 ”宿迁本前题记 略有不同:“舅氏构春荫草堂,落成日诗以志,予 步韵和之。 ”作为舅舅的知音,倪瑞璇在诗中为 樊正锡的落魄深感不平: 草堂春在杏花中,不与兰亭梓泽同。 开半亩树求 植千丛轻风燕飞常眩 ),细口莺啭嗟落魄,对他权曲江红注:括号内字为宿迁抄本。 宿迁抄本还有一个小注,即两首诗的第一句 “草堂春在杏花中”为徐用锡题的对联中的一句, 应为下联。 倪瑞璇还有一首瘗鹤诗、一首瘗凫诗, 前者为七律,后者为五律,以樊正锡安葬春荫草 堂病鹤、野鸭为题,前者表达甥舅之,感舅舅 坎坷的一生,“ 寿比龟未称名”为诗似乎 预示了作者本人英才红颜命薄在《 舅七十韵》中,倪瑞璇以凝练语言概括了舅舅的一生。 樊正锡神童 ,“ 称神童配;及擅声华众将卿列”,可见当时睢宁圈子把“诗王勃赋四家之一的司马相如之流 的人。 樊正锡的友吕亨九眼高,“ 双眼 辄比蚁”,“所推惟吾舅”,樊正 好。 樊正锡虽然之以名”“四十困诸 生”,但却 之以才技”。“五十游京华文采照 燕蓟;诸老虚左,时流都短气。”来樊氏最终 没能考中人, 好“ 憔悴束装还, 草堂寻故 ”。舅舅“ 闲居苦吟,诗律愈精细”,人生是如东隅收之桑榆,樊正锡了却功,“诗书教子弟”,未料想旁逸斜出,成就 了外甥女短暂却辉煌的一生。 倪瑞璇父是宿迁秀才早逝, 瑞璇和兄弟一起,定居睢宁。“予家后萧索,来睢”,“ 予如珍宝”,樊正锡甥女亲闺女一样,“ 得博览皆出吾”。 舅舅琢玉匠人,悉心雕琢瑞璇这块璞 ,并视若拱璧。“ 每当夜吟时,常命傍侍;法有流,剪灯详指示”。 女长成,木秀于林, 予年愈笄得佳婿;屈指数照乘存不 屑意”。 请注一下这个“ 愈笄”,一15 及笄之年,可以束发别上簪子意思是可以 人了,是这有了家的女孩到了“法 ”的结婚嫁当然另说;而没有许配 人家的女20 岁时束发戴簪。倪瑞璇享有 女之名,从她自己特别是舅舅樊正锡的,即便是有鲍照枚乘方名士,也 难入其。联倪瑞璇 25 岁时才嫁给南秀 徐起泰,舅喜弗寐”“ 宿共缪稠倪瑞璇夫妻唱和的诗作来, 小夫妻俩唱妇随,情,这个“ 愈笄”是的。 徐起泰是宜兴人,在睢宁坐馆年,夫人后,樊正锡,樊正锡了个条件要徐秀才 倒插门”,徐起泰也是一。 徐起 的是倪家吗? 似乎不是。 倪瑞璇留存的 诗集来诗中众多,舅舅、樊 (舅)、哥哥弟弟、外家的表姨妈 家的表,这人有的甚至诗,是舅家 兄弟姐妹没有一个着墨,有点反常。 笔者 樊正锡可能没有者就是倪瑞璇舅家的表兄弟相并不融洽综合,以前者 居多故此推徐起泰是樊家。 樊正 的两年,徐起泰一边继续坐馆,一边参 加科考,科运。 因为舅父的,倪 瑞璇夫里, 徐起泰写的,因为公近古稀,倪瑞璇为父在不 女应该承欢膝下,于是“同君速归殷勤 ”,宜兴生三年即病。 倪瑞璇一 直依附舅舅生,成的时候,樊正锡是“ 宿共缪稠”,操办。 舅舅后,1729 除夕前后, 小夫妻突返回兴,中什么愉快生,不好揣测《箧存诗稿》下,夫妻俩回程途 中,深岁北风凛冽冷月,诗里的象全家过年的喜之情, 而》、 《十》也表了他们是了宜兴过了春 尾巴《宜兴志》倪瑞璇“诗直类谪 作元白歌行体”,可中的。 倪瑞璇十 八九岁的时候写过一首古风 纪梦》。 诗前有个 缘由。 瑞璇仙李白古风一首,瑞璇起李白她说:“ 贵耳贱,第书无不言佳者,之作不如吾乎”瑞璇鼓励就,李白后也拍案称 ”。这首《 纪梦》,就是来后默写下来的。 到出自佳。 瑞璇借李白发红贵耳贱”之针砭也有不平, “人传, 别自千古”一 句,确实人所未发地有赵翼有《 诗》脍炙:江山代各领风骚!二者可异曲是“ 别自出自20 岁的待字中的女诗人的绣口们就不难看出倪瑞璇诗歌创作的“野 ”了。 在倪瑞璇的《 诗四首》中,倪瑞璇诗歌创作的审美追求录如下: 一:言言获始生香,曹刘莫借粮前人词半句天将我换肝肠波澜须老又须清,格调惊忌落平绪论从工消息讨三:牛溲总成诗,白无至奇老婢解来方不乐天死后少四:自古诗总一参过曹溪乘灯正在无思处工夫后第一首题, 思想内容要不 窠臼诗的艺术风格问题,第三首角度上说,在新、径通幽,还要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第四首禅宗顿悟,不,“ 心思正在无”可以是诗作的最高境界本天成,手偶之” 意思相在这思想下, 倪瑞璇的有诗作既奇起,语言明白明白但却了“无至奇”的果。 广为流传的《闻》: 绿池朝阁阁叫平安。 无人徭累蛙声属官》: 广难航莫我过未知安否近如 中时滴思只恐思儿泪更多这两首诗发未发之情,不牙慧慧灵慧。 倪瑞璇为后人称道史诗。 因为限制,倪瑞璇不可 走万只得情于书。 人, ”,徐起泰赞爱,“书 再续辄终”。 读史使,这个在于之兴,考今之得失。 读史来不是读书,都是于用要,是为服务的。 于这个因,后人读倪瑞璇的 倪氏史的诗作了一个层次何况倪瑞璇本来就巾帼让须眉识又沈德潜说她 潜阐斥佞巾帼读,。”在《箧存诗稿》 瑞璇诗“ 熏泽 粉黛,而有。” 为小家是倪瑞璇的诗境开阔,不乏慷激昂作。“三才子易君为百十年秋瑾 可以是不。 《睢宁志》等收录的《过凌城庙谒忠义祠《读 恨桂》、《读 》、 《樊客金陵,有诗方正学先,予韵》等,都是这方作。 易君为倪 瑞璇的诗扬革命思想”,为诗人、中兴志士,还倪瑞璇《中故事集》,笔者就不敢苟同了。 人去有文传,别自为千古 群书得博览,皆出吾舅赐 在《箧存诗校笺 》书后,芳银先自己 的《倪瑞璇生卒年新考》,诗人生卒年为 1707 年和 1736 年,商榷为徐起泰写的略中 丙午岁来于余,时年十有五”不是倪瑞 25 嫁给徐氏, 而是倪氏徐起泰 写夫人略的时段恰25 年,有牵强证据一是前中“ 予年愈笄”,以 15 岁为及笄 之年的 10 差距推定与指出,不一个根据瞿在《箧 存诗稿》 中“ 年”,以雍正年(公元 1729 归回宜,的时不能年,这就有胶柱了。 实程生的最大证据是倪瑞璇作的 一首悼挽诗, 约作于 1728 的《 庵挽翰坛生》。 诗中的徐就是前春荫草堂写对联的徐用锡。 徐用锡,长,号昼堂,京大兴,康熙 年顺天乡试8 人, 座师就是 鼎鼎的徐州状。 徐用锡生于 1657 年,卒年是 1737 年,在著作《 堂 集》有 乾隆年五休致宿迁没即病,葬在因顺天乡试替朝廷背了黑锅, 成为试制改革牺牲品被证是一场冤,徐州学朱浩。 徐用锡与老同样,因康熙五十四年同考 “以谤罢”,直至乾隆元年 80 岁时用,任翰读,也就是间口口传的“ ”。 便生的还是不能1736 的人同样也不能1737 的人写诗。 是徐起泰坐馆,在 》这首诗中,中有夫庵先束装南等。诗句中“ 尚做兰陵 ”表还在睢宁,兰陵是睢宁的代称,徐起泰后来坐馆周陈两家都在 睢宁西确实是一个矛盾。 有人不诗中的“ 长中”是徐用锡,《箧存诗稿》中于徐长的诗作来徐用锡无。 宿迁一 带民故事中有乾隆宿迁望老,徐用 诈死故事。 不过乾隆的时候徐用锡是的过了,诈死康熙六次的时1728 年,也对不故事口口传,也不是空穴,徐高龄老旧例在,贤媳戴红孝帽穿孝衣,不知年过古稀的徐 用锡是回? 乾隆起用徐用 锡,这重要人变动消息前一,徐用锡中的生、,也一及早之。 不过徐用锡烛残年,有前惊弓,是个“ 诈死”之的小作也不是不 可能。 不诈死还是喜,这都是,这个 能留再去开解倪瑞璇的诗被广本。 不 在,如生们为徐生这 的诗人而文、图 | 宋庆阳 本文《箧存诗校笺》,倪瑞璇著,程芳银、程薇校 笺,中国文史出2016 2 北京 1 1 不死名常在,如生貌有神 徐用锡著《圭美堂集》书影。 《箧存诗稿》抄本。 连线时空 深读徐州 文化·地理每周五出版 电话:13775979255 邮箱:[email protected]

Transcript of · 人物春秋...

Page 1: · 人物春秋 诗坛流星:徐州女诗人倪瑞璇epaper.cnxz.com.cn/pczm/page/501/2017-01/13/A14/20170113A14_… · 陵山镇人,她是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徐州地区

14 徐州地理HISTORICAL�CITY

2017年 1月 13日 星期五 编辑 |周桓星 美编 |张璐璐 校对 |朱美华·人物春秋

诗坛流星:徐州女诗人倪瑞璇倪瑞璇(1702-1731),字玉英,祖籍宿迁

市宿豫区大兴镇倪家渡, 一说徐州新沂市马陵山镇人,她是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徐州地区一位著名的女诗人。《国朝诗别裁》、《徐州诗征》等收录她的部分诗作并附有小传。其年谱自序记载六岁听读《易经》,七岁学古文,八岁学诗及骈文,作《九河考》,九岁读宋五子书,在经学、玄学、哲学、文学上均有不凡的造诣,著有《周易阐微》、《大学精义》、《中庸折衷》、《箧存诗稿》、《静香阁诗草》等,前几种著作今已无存,流传下来的有清道光十年(1830)刊本《箧存诗稿》,存诗 191 题、232 首。 1937 年宿迁抄本《箧存诗集》,存诗 97 题、111 首,其中 72 题、85 首重复。 2016 年 2 月有程芳银、程薇历时五载校笺本《箧存诗校笺》行世,该书综合上述二种版本, 计收诗歌 216 题、258首,为倪氏目前最完备的诗歌总集。在倪瑞璇的诗歌创作方面,《宜兴县志》 誉其“诗才超逸,直类谪仙,间作元白歌行体。 ”尽管宿豫区、新沂市对倪瑞璇的籍贯有所争议,但倪氏幼年丧父,回到母亲娘家睢宁,依附舅父樊正锡生活,并在舅舅的精心培育下成为诗人,这一点没有疑义。

倪瑞璇的舅舅樊正锡,睢宁名士。 也如倪瑞璇的丈夫、 宜兴人徐起泰一样, 如果不是倪瑞璇, 他们可能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而默默无闻。 正因为有了倪瑞璇这颗划过天宇的流星,隐藏在女士背后的这两个重要的男人, 也因之名留史册。 经笔者考订, 樊正锡生于清顺治十年(公元 1653),卒于雍正五年(公元 1727),享年75岁。《箧存诗稿》、《箧存诗集》收录樊正锡的七律一首,这也是樊正锡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首诗。约在 65 岁的时候, 樊正锡找了一个僻静之所,建成读书怡情的园林“春荫草堂”,占地约三四百平方米。 草堂落成后,他请宿迁籍(今新沂)康熙四十八年(公元 1709)进士、著名书法家徐用锡、江西九江贡生、好友吕亨九等人题写堂联、匾额,并赋诗作记,表达草堂落成的欣喜之情。樊正锡留存下来的,就是这首诗:

草堂春在杏花中,一色周遭不厌同。愿随喜如登雁塔,荒开难似辟蚕丛。额惭诗老题辞过,书爱仙翁手迹工。不是匡庐山下过,年年也作一番红。这首诗无题,收在倪瑞璇的和诗之后。 外甥

女和诗前有个题记:“舅父构春荫堂, 植丛杏百株,落成日诗以志,余步韵和之。 ”宿迁本前题记略有不同:“舅氏构春荫草堂,落成日诗以志,予步韵和之。 ”作为舅舅的知音,倪瑞璇在诗中为樊正锡的落魄深感不平:

草堂春在杏花中,不与兰亭梓泽同。地择(值)荒区开半亩,树求(多)贱本植千丛。轻风小燕飞常眩(怯),细口流莺啭最工。知道主人嗟落魄,对他权作曲江红。注:括号内字为宿迁抄本。宿迁抄本还有一个小注,即两首诗的第一句

“草堂春在杏花中”为徐用锡题的对联中的一句,应为下联。倪瑞璇还有一首瘗鹤诗、一首瘗凫诗,前者为七律,后者为五律,以樊正锡安葬春荫草堂病鹤、野鸭为题,前者表达甥舅之谊,感慨舅舅坎坷的一生,“寿比龟传未称名”似为诗谶,似乎也预示了作者本人英才天妒、红颜命薄。

在《哭樊大舅七十韵》中,倪瑞璇以凝练的语言,基本概括了舅舅的一生。 樊正锡幼有神童之誉,“幼日称神童,世以子安配;及长擅声华,众将长卿列”,可见当时睢宁文人圈子把他比作“诗杰”王勃、汉赋四大家之一的司马相如之流的人物。 樊正锡的朋友吕亨九眼高过顶,“双眼大如箕,看人辄比蚁”,但“所推惟吾舅”,与樊正锡交好。 樊正锡虽然“厄之以功名”“四十困诸生”,但却“纵之以才技”。“五十游京华,文采照燕蓟;诸老都虚左,时流都短气。 ”看来樊氏最终没能考中举人, 只好“憔悴束装还, 草堂寻故

事”。 舅舅“闲居日苦吟,诗律愈精细”,人生事就是如此,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樊正锡了却功名利禄之心,“诗书教子弟”,未料想旁逸斜出,成就了外甥女短暂却辉煌的一生。

倪瑞璇父亲是宿迁秀才, 早逝, 瑞璇和母亲、兄弟一起,定居睢宁。“予家后萧索,来睢托舅庇”,“视予如珍宝,亲生目不啻”,樊正锡把外甥女当成亲闺女一样,“群书得博览, 皆出吾舅赐”。 舅舅像个琢玉匠人,悉心雕琢瑞璇这块璞玉,并视若拱璧。“每当夜吟时,常命予傍侍;诗法有源流,剪灯详指示”。 才女长成,木秀于林,

“念予年愈笄,望予得佳婿;屈指数照乘,多存不屑意”。 请注意一下这个“愈笄”,一般女子 15岁称为及笄之年,可以束发别上簪子,意思是可以嫁人了,但是这只是指有了婆家的女孩到了“法定”的结婚年龄,嫁不嫁当然另说;而没有许配人家的女子,20岁时才能束发戴簪。倪瑞璇享有才女之名,从她自己、特别是舅舅樊正锡的看重来说,即便是有鲍照、枚乘之誉的斗方名士,也难入其法眼。 联系倪瑞璇 25岁时才嫁给江南秀才徐起泰,我们从“吾舅喜弗寐”“信宿共缪稠”以及倪瑞璇夫妻唱和的诗作来看, 小夫妻俩夫唱妇随,情投意合,这个“愈笄”是值得的。

徐起泰是宜兴人,在睢宁坐馆多年,夫人去世后,慕名向樊正锡提亲,樊正锡提了个条件,要徐秀才“倒插门”,徐起泰也是一口应允。 徐起泰入赘的是倪家吗?似乎不是。从倪瑞璇留存的诗集来看,她诗中涉及家族、亲眷众多,舅舅、樊大妗(舅妈)、哥哥、弟弟、外婆娘家的表兄、姨妈家的表妹,这些人有的甚至一再入诗,但是舅家的兄弟姐妹,却没有一个着墨,有点反常。 笔者推测樊正锡可能没有子嗣, 或者就是倪瑞璇与舅家的表兄弟相处并不融洽,综合来看,以前者居多,故此推测徐起泰入赘的其实是樊家。 樊正锡去世的两年间,徐起泰一边继续坐馆,一边参加科考,但科运不佳。 因为失去舅父的庇护,倪瑞璇夫妇才决定返里, 按照徐起泰撰写的行略来看,因为公婆年近古稀,倪瑞璇认为父母在不远游,子女应该承欢膝下,于是“同君速归,殷勤就养”,到宜兴生活不到三年即病逝。 倪瑞璇一直依附舅舅生活,成婚的时候,樊正锡更是“信宿共缪稠”,操办了几天几夜。 舅舅去世后,大约在 1729 年除夕前后, 小夫妻突然决定返回宜兴,中间是否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不好妄自揣测。 从《箧存诗稿》下卷来看,夫妻俩回程途中,冬深岁寒,北风凛冽,冷月无声,诗歌里的意象全无回家过年的喜庆之情, 而且《上元夜》、《十六夜》也表明了他们是到了宜兴才度过了春节的尾巴。

《宜兴县志》说倪瑞璇“诗才超逸,直类谪仙,间作元白歌行体”,可谓一语中的。 倪瑞璇十八九岁的时候写过一首古风《纪梦》。 诗前有个小引,道出创作缘由。 瑞璇梦到诗仙李白请她代作古风一首,瑞璇起初不肯,李白对她说:“世人贵耳贱目,第书吾名当无不言佳者,况子之作何必不如吾乎? ”瑞璇受到鼓励,提笔立就,李白读后也拍案称“妙”。 这首《纪梦》,就是她醒来后凭记忆默写下来的。

山到出名景自佳,自古而然。 瑞璇借李白之口,抒发红尘世态“贵耳贱目”之弊,既有针砭,也有不平,尤其“人去有文传,别自为千古”一句,确实发人所未发,掷地有声。 其后赵翼有《论诗》脍炙人口: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二者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别自有千古”出自不到 20 岁的待字闺中的女诗人的锦心绣口, 我们就不难看出倪瑞璇诗歌创作的“野心”了。 在倪瑞璇的《论诗四首》中,我们更能体会倪瑞璇诗歌创作的审美追求。 全录如下:

其一:言言创获始生香,屈宋曹刘莫借粮。不袭前人词半句,天将为我换肝肠。

其二:波澜须老又须清,格调惊人忌落平。绪论本从工部出,个中消息讨分明。

其三:牛溲马勃总成诗,明白无奇自至奇。老婢解来方不朽,乐天死后少人知。

其四:自古诗禅总一灯,参过曹溪上乘灯。心思正在无思处,思是工夫后一层。

第一首谈诗歌的创新问题, 思想内容要不落窠臼;第二首论诗的艺术风格问题,忌平庸无奇;第三首从诗歌传播的角度上说,在创新、曲径通幽的基础上,还要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切忌走入弯道; 第四首引用禅宗的顿悟, 返璞归真,不忘初心,“心思正在无思处”可以说是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意思相近。在这种创作思想的指导下, 倪瑞璇的有些

诗作既奇峰突起,别开生面,语言又明白如话,明白无奇,但却达到了“无奇自至奇”的效果。 比如广为流传的《闻蛙》:

草绿池清水面宽,终朝阁阁叫平安。 无人能脱征徭累,只有蛙声不属官。

《忆母》: 河广难航莫我过, 未知安否近如何。 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

这两首诗道寻常之景,发未发之情,不拾前人牙慧,慧灵慧心。 倪瑞璇最为后人称道的莫过咏史诗。 因为受到时代的限制,倪瑞璇不可能走万里路,只得寄情于万卷书。 她禀赋超人,

“群书得博览”,徐起泰称赞爱妻过目成诵,“书不再续,辄终身不忘”。 读史使人明智,这个智慧在于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读史从来不是读死书,都是出于用世的需要,是为当下服务的。 出于这个原因,后人解读倪瑞璇的诗歌, 把倪氏咏史的诗作拔高了一个层次,更何况倪瑞璇本来就巾帼不让须眉,见识又超脱流俗。 沈德潜说她“独能发潜阐幽,诛仙斥佞,巾帼中易有其人邪? 每一披读,悚然起敬。 ”瞿源洙在《箧存诗稿》序言中说瑞璇诗“绝无熏泽粉黛之色,而有风霜高洁之象。 ”虽为小家碧玉,但是倪瑞璇的诗境开阔,不乏慷慨激昂之作。“三湘才子”易君左认为百数十年只有秋瑾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确是不刊之论。《睢宁县志》等收录的《过凌城庙谒古、戴二公忠义祠》以及《读〈明史〉深恨桂林相》、《读〈易水歌〉》、《樊大舅客金陵,有诗吊方正学先生墓,予次其韵》等,都是这方面的佳作。 但是易君左认为倪瑞璇的诗歌“发扬革命思想种族观念”,为革命诗人、中兴志士,还把倪瑞璇编入《中华民族英雄故事集》,笔者就不敢苟同了。

人去有文传,别自为千古

群书得博览,皆出吾舅赐

在《箧存诗校笺》书后,程芳银先生附录自己考证的《倪瑞璇生卒年新考》,推断诗人生卒年为1707年和 1736年,值得商榷。

程先生别开生面,认为徐起泰撰写的行略中“丙午岁来归于余,时年二十有五矣”不是指倪瑞璇 25岁嫁给徐氏, 而是指倪氏去世后距徐起泰撰写夫人行略的时间段恰为 25年,有点牵强。其证据一是前文中“念予年愈笄”,以 15 岁为及笄之年的 10年差距推定与常理不符, 此处前文已经指出,不赘述。另一个论据是根据瞿源洙在《箧存诗稿》序言中“居宜数年”,以雍正己酉年(公元1729)南归回宜,到病逝的二年半的时间不能称为数年,这就有点胶柱鼓瑟了。

其实程先生的最大证据是倪瑞璇代作的一首悼挽诗,大约作于 1728 年夏的《奉夫子命代周璞庵挽中翰坛长先生》。 诗中的徐坛长就是前文中给春荫草堂撰写对联的徐用锡。徐用锡,字坛长,号昼堂,入籍北京大兴,康熙己卯年顺天乡试第 8 名举人, 当时座师就是大名鼎鼎的徐州状元李蟠。 徐用锡生于 1657年,卒年是 1737 年,在其著作《圭美堂集》有记载,乾隆二年五月休致回乡,回到宿迁没几个月即病逝,葬在马陵山上。 李蟠因顺天己卯乡试案替朝廷背了黑锅, 成为科举考试制度改革的牺牲品,被证实是一场冤案,徐州学者朱浩熙曾有专文论证。 徐用锡与老师同样命运多舛, 因出任康熙五十四年乙未会试同考官“以谤罢归”,直至乾隆元年 80 岁时才获起用,破格出任翰林院侍读,也就是民间口口相传的“御老师”。

即便如此, 程先生的推断还是不能自圆其

说,1736 年去世的人同样也不能给 1737 年死去的人写挽诗。 周璞庵是徐起泰坐馆的馆东,在《早夏》这首诗中,序言中有夫子馆周璞庵先生处,馆已将满,计束装南归等。 诗句中“尚做兰陵客”表明夫妻俩还在睢宁,兰陵是睢宁的代称。其实,徐起泰后来又到陈家坐馆,周陈两家都在睢宁西北。

这确实是一个矛盾。 有人不确定诗中的“坛长中翰”是徐用锡,但是从《箧存诗稿》中几首关于徐坛长的诗作来看,确系徐用锡无疑。 宿迁一带民间故事中有乾隆南巡到宿迁拜望老师,徐用锡诈死的故事。不过乾隆南巡的时候徐用锡是真的过世了,又何来诈死之说? 而且康熙六次南巡的时间,又都早于 1728年,也对不上。 但是民间故事口口相传,也不是空穴来风,徐州地区过去有高龄老人办喜丧的旧例,老人健在,办丧事,孝子贤媳戴红孝帽、穿红孝衣,不知年过古稀的徐用锡是否曾心血来潮一回?乾隆要破格起用徐用锡,这种重要人事变动的消息此前一定有风吹草动,徐用锡京中的门生、故旧,也一定会及早告之。 不过徐用锡此时已经风烛残年,更兼有前车之鉴,已成惊弓之鸟,是否愿意复出也值得讨论。处江湖之远,搞个“诈死”之类的小动作也不是不可能。不管是诈死还是喜丧,这些都是推测,这个谜,只能留待有缘人再去开解吧。

倪瑞璇的诗现被广泛编进各种诗歌选本。不死名常在,如生貌有神。 我们为徐淮大地诞生这样伟大的诗人而倍感自豪。 文、图 |宋庆阳

本文参考:《箧存诗校笺》,倪瑞璇著,程芳银、程薇校

笺,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 2月北京 1版 1印。

不死名常在,如生貌有神

徐用锡著《圭美堂集》书影。 《箧存诗稿》抄本。

连线时空 深读徐州 文化·地理每周五出版电话:13775979255��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