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2020/03/17  · 评论 WORLD 天下 E-mail:[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张匀初...

1
评论 WORLD 天下 8 E-mail:[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 / 张匀初 美编 / 卫华韵 2020.3.17 本报社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秀沿路1515号 邮政编码: 201315 总机: 021-38982900转各部门 广告经营许可证: 3101520080003 浦东时报社南汇工作站: 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镇北门大街58号 邮政编码: 201300 电话: 021-58000312 印刷: 上海界龙中报印务有限公司 新华社记者 张辛欣 工信部继召开加快 5G 发展专题会后, 再次宣布加快 5G 网络、物联网、大数据、人 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在建项 目尽快投产达产。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 设,近期受到广泛关注。 当前为何要加快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 设?与传统基建有哪些不同?释放哪些信 号?工信部有关负责人、业内专家、从业者 对此进行解析。 是基建,更是创新“土壤” 和传统基础设施相比,以 5G、数据中 心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不仅在稳投 资、稳增长、促消费等方面作用突出,更成 为孕育创新、促进转型、培植发展新动能的 “土壤”。 “‘新基建’是发力科技端的基础设施 建设,着眼于经济长远发展必须加快发展 的领域。”浪潮集团董事长兼 CEO 孙丕恕 认为,当前提出加快发展“新基建”,不仅是 减少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推动新一代信息 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更为实体经济高质量 发展提供新动能,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 公共服务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有了高速泛在的网络,就会加速诸多 软硬件的应用;有了算法与算力的支撑, 就会催生大量新场景;有了坚实的数字基 础,工厂升级、城市转型等就具备有利条 件……这是从一条“路”的打造到一个生态 的培育。 无接触外卖方便了人们生活;智能化 工厂加快复工复产的效率;云端零售在一 定程度上化解了品牌的“担忧”……疫情防 控中,很多人切身感受到了新型基础设施 建设带来的变化。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5G 产业经济贡 献》认为,预计 2020 2025 年,我国 5G 商用间接拉动的经济总产出约 24.8 万亿 元。 “新型的 AI 芯片、便捷高效的云服务、 各种应用开发平台、开放的深度学习框架 等,正推进千行百业智能化转型。特别是 在智能交通等领域,‘新基建’将展现更大 推动力。”百度 CEO 李彦宏说,百度将做好 平台,积极赋能产业转型。 是拉动投资,更是提升效率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拉动多少投资? 这是很多人关注的话题。不可否认,网络 铺设、算力打造等需要大量的基础建设,也 带动很多直接投资,这也是加快发展新型 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因之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认 为,预计到 2025 年我国 5G 网络建设投资 累计将达到 1.2 万亿元。未来 5 年工业企 业开展网络化改造投资规模有望达到 5000 亿元。5G 网络建设将带动产业链上 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超过 3.5 万亿元。 但相比较拉动投资,新型基础设施建 设更多的是通过提升效率来带动经济发 展。这也更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义。 社交平台探探数据显示,其用户疫情 期间在线社交时长增加 17.9%,探探本身 线上办公员工比例达到 91%以上;汽车产 业互联网平台大搜车帮助全国 30000 家二 手车商、 9500 4S 店等数字化升级,通过 数字化实现全产业链的高效协作;依托线 下门店、“云服务”等模式,苏宁实现全场景 “云商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推动更 多领域效率提升。 工信部新闻发言人黄利斌说,工信部 将大力推广互联网平台服务,积极推行网 上办公、视频会议、远程协作和数字化管 理。引导大企业及专业服务机构推出云制 造平台和云服务平台,通过协同制造整合 分散的制造能力,实现技术、产能与订单共 享。 加大力度夯实数字基础 新型基础设施也包含了数字基础、运 算基础。随着 5G 的到来,数据量将更大, 对计算力也提出更高要求。 2019 年,浪潮服务器出货量全球前 三,国内市场占有率超 37%。孙丕恕说,浪 潮将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新一代信息技术,为 5G 建设提供高稳定 性、低延迟的计算平台。 随着数据和计算力的大量提升,数据 中心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有分析预测, 2020 年我国新增数据中心市场容量将占 全球新增量的 50%左右。 “目前,数据中心网络流量极大增长, 也存在部分计算资源损耗等问题。”业内专 家认为,数据中心建设要重点着眼于节能 减排和降低运营成本等,探索应用更灵活 和高效的方法来设计、构建和运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少华认为,新型基 础设施建设要格外注重数据安全、计算安 全、产业链安全。要加强关键环节、新型材 料、操作系统等领域产业链完整性和竞争 力,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和数据安 全合作。 新华社北京 3 月 16 日电 疫情突如其来,如何保持经济发 展稳定成为摆在各主要经济体面前的 一道难题。作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 “动力源”,中国经济正在努力走出疫 情影响,朝着转型升级方向坚定迈 进。在此过程中,加速改革的中国资 本市场重任在肩。 当前,中国经济正向高质量发展 转变,新旧动能转换趋势不断增强,中 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方向没有改变。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中国在 5G、大 数据、人工智能等科创领域的积累正 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发挥至关重 要的作用。 未来,中国经济升级的密码同样 写在创新驱动发展之中。科技创新蕴 含的机遇如何定价?风险如何分散? 只有资本市场更加有效配置资源,才 能回答好这些问题。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不断推进, 可以预见,中国经济也正孕育着破土 而出的科技红利、激发着破浪前行的 新动力。这呼唤资本市场更加强健, 着力支持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提高服 务实体经济能力。 加速改革的中国资本市场正在回 应。随着科创板和注册制试点的落地, 中国资本市场开始破题, “试验田”必将 探索出适合科创类企业成长的市场制 度。接下来,一系列旨在激发市场活力 的改革措施同样备受关注,有望促进资 本市场功能更加充分地发挥。 与此同时,新证券法修订出台、 不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稳步推进资 本市场双向开放、增强金融监管协同 性……一系列完善中国资本市场基础 制度的举措也正在加速推进,这也将 带动资本市场强身健体。 虽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为 中国资本市场更好助力实体经济留出 了更多想象空间。人们期待,中国资 本市场抓住机遇、稳扎稳打,为中国经 济转型升级增添动力。 新华社北京 3 月 16 日电 快速崛起 新华社发 徐骏 作 新华社记者 吴雨 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 济社会发展,是当下面临的一道重要课 题,而采取精准有效的金融政策显得尤 为关键。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金融 形势?金融政策在下阶段应如何发挥 作用?对此记者采访了建银国际首席 经济学家崔历。 “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是短期 的,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 变。当前,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经济增长依然韧性 十足。”崔历认为,近期疫情防控取得了 积极进展,各地已有序组织复工复产, 这离不开金融政策精准有力的支持。 崔历表示,疫情发生以来,一系列 金融举措陆续出台,成效正逐步显现: 专项再贷款等定向工具精准支持保供, 展期续贷等举措助力中小企业渡过难 关,加大公开市场操作保持流动性合理 充裕,下调政策利率引导整体利率下行 …… 数据显示,截至 3 13 日,在专项再 贷款支持下,已有 4708 家企业获得优惠 贷款 1821 亿元,财政贴息 50%以后,企 业实际融资成本平均约 1.28%,低于国 务院不超过 1.60%的要求。在 5000 亿元 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支持下,地方法人 银行已累计发放优惠利率贷款 1075 亿 元,其中涉农贷款 205 亿元,普惠小微贷 385 亿元。 “今年前两个月,银行加大信贷支 持力度,企业贷款占比大幅增长;市场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银行间市场利率 水平明显走低;金融系统优化流程、提 高发行效率,企业直接融资明显增长。” 崔历表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进 一步发挥,有助于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影 响,加速经济回归正轨。 在她看来,金融对宏观经济的支持 已从人民银行日前公布的金融统计数 据显现出来。数据显示,前两个月,我 国人民币贷款增加 4.24 万亿元,同比多 1308 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贷款 增加 3.99 万亿元。前两个月企业债券净 融资 7747 亿元,同比多 2043 亿元;非金 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 1058 亿元,同比多 650 亿元。 崔历表示,不可否认,疫情影响下, 餐饮、娱乐、旅游和交通运输等行业受 到较大影响,恢复正常尚需时日。不 过,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我国制造业 有望 3 月份有所回升,中国经济也将逐 渐实现修复、反弹和企稳。超大规模的 市场和潜力巨大的内需,加强了中国经 济抵御疫情冲击的弹性和韧性。 她认为,疫情期间,远程办公、线上 教育、网络娱乐等线上经济兴起,同时 人们的医疗健康类需求增强,这为不少 产业发展打开了新空间,也给金融服务 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 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推出更精准的金融 举措。 当下,各地都在有序推进企业复工 复产,推动经济恢复发展。崔历认为, 随着企业复工复产进度加快,金融支持 力度也相应加大。人民银行 13 日宣布 两项定向降准措施,共释放长期资金 5500 亿元,并集中投向普惠金融领域。 “定向降准释放的长期资金,可有 效增加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定资金 来源,降低相关银行付息成本,促进降 低小微、民营企业贷款实际利率,直接 支持实体经济。”崔历说,我国货币政策 工具箱储备充足,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LPR )改革潜力仍有释放空间,利率传 导效率可进一步增强,这些都有助于支 持实体经济,激发经济活力。 置于全球市场的坐标系中,受海外 疫情扩散及国际油价下跌双重冲击,全 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对此,崔历认 为,在此背景下,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平 稳, A 股市场表现相对稳定,韧性渐显, 彰显了市场对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质 量发展的良好预期。未来需持续关注 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金融环境对我 国贸易和资金面的影响,预计宏观政策 也会相机抉择。 展望未来,崔历表示,通过进一步 深化金融改革,将更好地发挥金融市场 功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实体经 济发展,实现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 新华社北京 3 月 16 日电 新华社记者 杜静 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 16 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尽管 1 2 份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运行带来较 大冲击,但综合看,疫情的影响是短期的、 外在的,也是可控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官网 16 日发布的数 据,截至 2 25 日,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复工 率达到 85.6% ,生产经营活动正有序恢 复。1 2 月份,新兴服务业持续发展,生 活必需品销售和实物商品网上零售继续 增长,进出口贸易结构继续优化。 最新数据表明,在全球疫情助推的市 场波澜中,中国经济“方舟”舵盘稳、续航能 力强,具备显著的抗风险韧性。海外众多 机构和分析人士认为,得益于中国抗击新 冠肺炎疫情成效显著以及经济前景向好等 因素,中国资本市场正成为国际投资者追 逐的投资热土,中国经济魅力愈发彰显。 近来全球金融市场巨震之际,中国国 债受到海外投资者追捧, A 股市场相对其 他海外股市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抗跌 性。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日前刊文说,为 躲避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股市抛售潮,寻 求避风港的全球基金正纷纷涌入中国国 债市场,这使得外国持有中国国债总额达 到创纪录的 2.27 万亿元人民币。 除债券市场外,近期中国 A 股市场受 海外市场暴跌影响尽管也有所走低,但跌 幅低于欧美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中国 资本市场的较好表现,只是中国经济内生 动力、创新活力和治理成效的外在体现。 外界看好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主要缘于 以下几方面因素。 首先,中国疫情防控效果显著,经济 秩序有序恢复。瑞银资产管理(英国)有 限公司全球债券基金主管赵子仪在接受 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疫情控制已 取得明显成效,且企业复工复产率也在提 升,这些积极因素都会传导到中国资本市 场层面。 路透社刊文说,当疫情在世界其他地 区蔓延之际,中国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 效,这使得中国资产的吸引力增强,中国 资本市场表现好于其他市场。 其次,中国经济抗压性强,长期发展 前景依然向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 格奥尔基耶娃日前表示,随着工厂重新开 工、库存得到补充,中国经济活动有望迅 速复苏,疫情对中国经济的总体影响相对 可控。 GAM 投资公司新兴市场投资经理罗 · 芒福德说,中国政府针对疫情的综合 应对举措有助于稳定国内市场,在消费、 科技、金融、医疗等板块都存在着“富有吸 引力的投资机会”。 再次,中国具备政策空间优势。中国 货币政策空间较大,利率相对于欧美国家 处于较高水平,流动性投放工具也比较 多。同时,中国政府财政状况稳健,为采 取积极的财政应对举措留有空间。 路透社认为,中国市场流动性较为充 裕,并且中国决策者的行动早于其他国 家,因此近期中国市场相对于海外市场波 动较小。 最后,投资者看中中国资本市场“性 价比”。股市方面,近年来随着中国进行 金融去杠杆、供给侧改革, A 股市场也一直 在调整,当前估值水平低于美股等市场。 债市方面,中国国债收益率明显高于 欧美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指出,目前中 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约为 2.6%,远高于美 国十年期国债约 0.7%的收益率。 尽管如此,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经 济通过贸易、金融、供应链等链条紧密相 连,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市场可以独 善其身。赵子仪强调,中国未来需要警惕 海外疫情可能失控带来的市场需求锐减 等风险。 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相对其他主要市 场表现较好,但受疫情等因素影响,短期 内市场走势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长期 来看,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走向高质量发 展,资本市场开放度不断提高,其对外资 的吸引力将持续增强。 新华社北京 3 月 16 日电 用数字“魔力”激活“云端”动能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释放哪些信号? 中国经济升级需要 更加强健的资本市场 新华社记者 刘慧 金融政策逐步显效 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增强 —经济学家谈当前中国经济金融形势 世界好评中国经济“方舟”续航力

Transcript of WORLD2020/03/17  · 评论 WORLD 天下 E-mail:[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张匀初...

Page 1: WORLD2020/03/17  · 评论 WORLD 天下 E-mail:zhangyunchu@pdtimes.com.cn 责任编辑/张匀初 美编/卫华韵 2020.3.17 8 本报社址:上海市浦东新区秀沿路1515号

评论

WORLD 天下

8E-mail:[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张匀初 美编/卫华韵 2020.3.17

本报社址:上海市浦东新区秀沿路1515号 邮政编码:201315 总机:021-38982900转各部门 广告经营许可证:3101520080003 浦东时报社南汇工作站: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镇北门大街58号 邮政编码:201300 电话:021-58000312 印刷:上海界龙中报印务有限公司

■新华社记者 张辛欣

工信部继召开加快5G发展专题会后,

再次宣布加快5G网络、物联网、大数据、人

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在建项

目尽快投产达产。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

设,近期受到广泛关注。

当前为何要加快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

设?与传统基建有哪些不同?释放哪些信

号?工信部有关负责人、业内专家、从业者

对此进行解析。

是基建,更是创新“土壤”

和传统基础设施相比,以 5G、数据中

心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不仅在稳投

资、稳增长、促消费等方面作用突出,更成

为孕育创新、促进转型、培植发展新动能的

“土壤”。

“‘新基建’是发力科技端的基础设施

建设,着眼于经济长远发展必须加快发展

的领域。”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

认为,当前提出加快发展“新基建”,不仅是

减少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推动新一代信息

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更为实体经济高质量

发展提供新动能,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

公共服务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有了高速泛在的网络,就会加速诸多

软硬件的应用;有了算法与算力的支撑,

就会催生大量新场景;有了坚实的数字基

础,工厂升级、城市转型等就具备有利条

件……这是从一条“路”的打造到一个生态

的培育。

无接触外卖方便了人们生活;智能化

工厂加快复工复产的效率;云端零售在一

定程度上化解了品牌的“担忧”……疫情防

控中,很多人切身感受到了新型基础设施

建设带来的变化。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5G 产业经济贡

献》认为,预计 2020 至 2025 年,我国 5G商用间接拉动的经济总产出约 24.8万亿

元。

“新型的AI芯片、便捷高效的云服务、

各种应用开发平台、开放的深度学习框架

等,正推进千行百业智能化转型。特别是

在智能交通等领域,‘新基建’将展现更大

推动力。”百度CEO李彦宏说,百度将做好

平台,积极赋能产业转型。

是拉动投资,更是提升效率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拉动多少投资?

这是很多人关注的话题。不可否认,网络

铺设、算力打造等需要大量的基础建设,也

带动很多直接投资,这也是加快发展新型

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因之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认

为,预计到 2025年我国 5G网络建设投资

累计将达到 1.2万亿元。未来 5年工业企

业开展网络化改造投资规模有望达到

5000亿元。5G网络建设将带动产业链上

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超过3.5万亿元。

但相比较拉动投资,新型基础设施建

设更多的是通过提升效率来带动经济发

展。这也更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义。

社交平台探探数据显示,其用户疫情

期间在线社交时长增加 17.9%,探探本身

线上办公员工比例达到 91%以上;汽车产

业互联网平台大搜车帮助全国30000家二

手车商、9500家 4S店等数字化升级,通过

数字化实现全产业链的高效协作;依托线

下门店、“云服务”等模式,苏宁实现全场景

“云商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推动更

多领域效率提升。

工信部新闻发言人黄利斌说,工信部

将大力推广互联网平台服务,积极推行网

上办公、视频会议、远程协作和数字化管

理。引导大企业及专业服务机构推出云制

造平台和云服务平台,通过协同制造整合

分散的制造能力,实现技术、产能与订单共

享。

加大力度夯实数字基础

新型基础设施也包含了数字基础、运

算基础。随着 5G的到来,数据量将更大,

对计算力也提出更高要求。

2019 年,浪潮服务器出货量全球前

三,国内市场占有率超37%。孙丕恕说,浪

潮将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新一代信息技术,为 5G建设提供高稳定

性、低延迟的计算平台。

随着数据和计算力的大量提升,数据

中心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有分析预测,

2020年我国新增数据中心市场容量将占

全球新增量的50%左右。

“目前,数据中心网络流量极大增长,

也存在部分计算资源损耗等问题。”业内专

家认为,数据中心建设要重点着眼于节能

减排和降低运营成本等,探索应用更灵活

和高效的方法来设计、构建和运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少华认为,新型基

础设施建设要格外注重数据安全、计算安

全、产业链安全。要加强关键环节、新型材

料、操作系统等领域产业链完整性和竞争

力,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和数据安

全合作。 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

疫情突如其来,如何保持经济发

展稳定成为摆在各主要经济体面前的

一道难题。作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

“动力源”,中国经济正在努力走出疫

情影响,朝着转型升级方向坚定迈

进。在此过程中,加速改革的中国资

本市场重任在肩。

当前,中国经济正向高质量发展

转变,新旧动能转换趋势不断增强,中

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方向没有改变。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中国在5G、大

数据、人工智能等科创领域的积累正

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发挥至关重

要的作用。

未来,中国经济升级的密码同样

写在创新驱动发展之中。科技创新蕴

含的机遇如何定价?风险如何分散?

只有资本市场更加有效配置资源,才

能回答好这些问题。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不断推进,

可以预见,中国经济也正孕育着破土

而出的科技红利、激发着破浪前行的

新动力。这呼唤资本市场更加强健,

着力支持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提高服

务实体经济能力。

加速改革的中国资本市场正在回

应。随着科创板和注册制试点的落地,

中国资本市场开始破题,“试验田”必将

探索出适合科创类企业成长的市场制

度。接下来,一系列旨在激发市场活力

的改革措施同样备受关注,有望促进资

本市场功能更加充分地发挥。

与此同时,新证券法修订出台、

不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稳步推进资

本市场双向开放、增强金融监管协同

性……一系列完善中国资本市场基础

制度的举措也正在加速推进,这也将

带动资本市场强身健体。

虽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为

中国资本市场更好助力实体经济留出

了更多想象空间。人们期待,中国资

本市场抓住机遇、稳扎稳打,为中国经

济转型升级增添动力。

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

快速崛起 □新华社发 徐骏 作

■新华社记者 吴雨

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

济社会发展,是当下面临的一道重要课

题,而采取精准有效的金融政策显得尤

为关键。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金融

形势?金融政策在下阶段应如何发挥

作用?对此记者采访了建银国际首席

经济学家崔历。

“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是短期

的,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

变。当前,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经济增长依然韧性

十足。”崔历认为,近期疫情防控取得了

积极进展,各地已有序组织复工复产,

这离不开金融政策精准有力的支持。

崔历表示,疫情发生以来,一系列

金融举措陆续出台,成效正逐步显现:

专项再贷款等定向工具精准支持保供,

展期续贷等举措助力中小企业渡过难

关,加大公开市场操作保持流动性合理

充裕,下调政策利率引导整体利率下行

……

数据显示,截至3月13日,在专项再

贷款支持下,已有4708家企业获得优惠

贷款 1821亿元,财政贴息 50%以后,企

业实际融资成本平均约 1.28%,低于国

务院不超过1.60%的要求。在5000亿元

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支持下,地方法人

银行已累计发放优惠利率贷款 1075亿

元,其中涉农贷款205亿元,普惠小微贷

款385亿元。

“今年前两个月,银行加大信贷支

持力度,企业贷款占比大幅增长;市场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银行间市场利率

水平明显走低;金融系统优化流程、提

高发行效率,企业直接融资明显增长。”

崔历表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进

一步发挥,有助于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影

响,加速经济回归正轨。

在她看来,金融对宏观经济的支持

已从人民银行日前公布的金融统计数

据显现出来。数据显示,前两个月,我

国人民币贷款增加 4.24万亿元,同比多

增1308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贷款

增加3.99万亿元。前两个月企业债券净

融资 7747亿元,同比多 2043亿元;非金

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058亿元,同比多

650亿元。

崔历表示,不可否认,疫情影响下,

餐饮、娱乐、旅游和交通运输等行业受

到较大影响,恢复正常尚需时日。不

过,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我国制造业

有望 3月份有所回升,中国经济也将逐

渐实现修复、反弹和企稳。超大规模的

市场和潜力巨大的内需,加强了中国经

济抵御疫情冲击的弹性和韧性。

她认为,疫情期间,远程办公、线上

教育、网络娱乐等线上经济兴起,同时

人们的医疗健康类需求增强,这为不少

产业发展打开了新空间,也给金融服务

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

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推出更精准的金融

举措。

当下,各地都在有序推进企业复工

复产,推动经济恢复发展。崔历认为,

随着企业复工复产进度加快,金融支持

力度也相应加大。人民银行 13日宣布

两项定向降准措施,共释放长期资金

5500亿元,并集中投向普惠金融领域。

“定向降准释放的长期资金,可有

效增加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定资金

来源,降低相关银行付息成本,促进降

低小微、民营企业贷款实际利率,直接

支持实体经济。”崔历说,我国货币政策

工具箱储备充足,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LPR)改革潜力仍有释放空间,利率传

导效率可进一步增强,这些都有助于支

持实体经济,激发经济活力。

置于全球市场的坐标系中,受海外

疫情扩散及国际油价下跌双重冲击,全

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对此,崔历认

为,在此背景下,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平

稳,A股市场表现相对稳定,韧性渐显,

彰显了市场对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质

量发展的良好预期。未来需持续关注

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金融环境对我

国贸易和资金面的影响,预计宏观政策

也会相机抉择。

展望未来,崔历表示,通过进一步

深化金融改革,将更好地发挥金融市场

功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实体经

济发展,实现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

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

■新华社记者 杜静

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

16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尽管 1至 2月

份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运行带来较

大冲击,但综合看,疫情的影响是短期的、

外在的,也是可控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官网 16日发布的数

据,截至2月25日,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复工

率达到 85.6%,生产经营活动正有序恢

复。1至 2月份,新兴服务业持续发展,生

活必需品销售和实物商品网上零售继续

增长,进出口贸易结构继续优化。

最新数据表明,在全球疫情助推的市

场波澜中,中国经济“方舟”舵盘稳、续航能

力强,具备显著的抗风险韧性。海外众多

机构和分析人士认为,得益于中国抗击新

冠肺炎疫情成效显著以及经济前景向好等

因素,中国资本市场正成为国际投资者追

逐的投资热土,中国经济魅力愈发彰显。

近来全球金融市场巨震之际,中国国

债受到海外投资者追捧,A股市场相对其

他海外股市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抗跌

性。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日前刊文说,为

躲避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股市抛售潮,寻

求避风港的全球基金正纷纷涌入中国国

债市场,这使得外国持有中国国债总额达

到创纪录的2.27万亿元人民币。

除债券市场外,近期中国A股市场受

海外市场暴跌影响尽管也有所走低,但跌

幅低于欧美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中国

资本市场的较好表现,只是中国经济内生

动力、创新活力和治理成效的外在体现。

外界看好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主要缘于

以下几方面因素。

首先,中国疫情防控效果显著,经济

秩序有序恢复。瑞银资产管理(英国)有

限公司全球债券基金主管赵子仪在接受

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疫情控制已

取得明显成效,且企业复工复产率也在提

升,这些积极因素都会传导到中国资本市

场层面。

路透社刊文说,当疫情在世界其他地

区蔓延之际,中国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

效,这使得中国资产的吸引力增强,中国

资本市场表现好于其他市场。

其次,中国经济抗压性强,长期发展

前景依然向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

格奥尔基耶娃日前表示,随着工厂重新开

工、库存得到补充,中国经济活动有望迅

速复苏,疫情对中国经济的总体影响相对

可控。

GAM投资公司新兴市场投资经理罗

布·芒福德说,中国政府针对疫情的综合

应对举措有助于稳定国内市场,在消费、

科技、金融、医疗等板块都存在着“富有吸

引力的投资机会”。

再次,中国具备政策空间优势。中国

货币政策空间较大,利率相对于欧美国家

处于较高水平,流动性投放工具也比较

多。同时,中国政府财政状况稳健,为采

取积极的财政应对举措留有空间。

路透社认为,中国市场流动性较为充

裕,并且中国决策者的行动早于其他国

家,因此近期中国市场相对于海外市场波

动较小。

最后,投资者看中中国资本市场“性

价比”。股市方面,近年来随着中国进行

金融去杠杆、供给侧改革,A股市场也一直

在调整,当前估值水平低于美股等市场。

债市方面,中国国债收益率明显高于

欧美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指出,目前中

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约为 2.6%,远高于美

国十年期国债约0.7%的收益率。

尽管如此,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经

济通过贸易、金融、供应链等链条紧密相

连,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市场可以独

善其身。赵子仪强调,中国未来需要警惕

海外疫情可能失控带来的市场需求锐减

等风险。

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相对其他主要市

场表现较好,但受疫情等因素影响,短期

内市场走势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长期

来看,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走向高质量发

展,资本市场开放度不断提高,其对外资

的吸引力将持续增强。

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

用数字“魔力”激活“云端”动能——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释放哪些信号?

中国经济升级需要更加强健的资本市场

□新华社记者 刘慧

金融政策逐步显效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增强——经济学家谈当前中国经济金融形势

世界好评中国经济“方舟”续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