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 pdtimes.com.cn · 评论 WORLD 天下 E-mail:[email protected]...

1
评论 WORLD 天下 12 E-mail:[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 / 张匀初 美编 / 黄辰毅 2018.11.28 本报社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秀沿路1515号 邮政编码: 201315 总机: 021-38982900转各部门 广告经营许可证: 3101520080003 浦东时报社南汇工作站: 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镇北门大街58号 邮政编码: 201300 电话: 021-58000312 印刷: 上海界龙中报印务有限公司 新华社洛杉矶11月26日电 (记 者 谭晶晶 )美国航天局“洞察”号无人探测器 于美国东部时间 26 14 54 分许(北京时 27 3 54 分许)在火星成功着陆,执行 人类首次探究火星“内心深处”的任务。 美国航天局的直播画面显示,“洞察” 号于 26 14 47 分许进入火星大气层,约 7 分钟完成了进入、下降和着陆,“洞察”号 顺利降落在火星艾利希平原。 随后,“洞察”号通过与其同行的迷你 卫星于 15 时许传回了火星的照片。美国 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首席工程师罗伯 · 曼宁表示,这张照片意义重大,标志着“洞 察”号已经正式开始工作。 在位于洛杉矶帕萨迪纳的喷气推进实 验室指挥中心,“洞察”号项目团队成员相 互击掌,兴奋不已。 “洞察”号首席科学家布鲁斯 · 巴纳特 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洞察”号 对于火星研究有重要意义。至今,科学研 究已经掌握了火星表面、大气层、电离层状 态等信息。“洞察”号现在的使命是通过探 索火星的内核,来分析火星形成的历史,同 时增加人类对地球起源的认识。 美国航天局局长吉姆 · 布里登斯廷在 记者会上说,“洞察”号的成功登陆是人类 探测器第 8 次抵达火星,这是国际合作的 结果。“洞察”号搭载的地震测量仪由法国 研制,温度测量装置由德国提供。 今年 5 5 日,“洞察”号从加利福尼亚 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升空。“洞察”号携带的 主要仪器有地震测量仪、温度测量装置以 及“旋转和内部结构实验仪”,将用于探究 火星内核大小、成分和物理状态以及火星 内部温度、火星震活动等情况。 新华社记者 谭晶晶 “洞察”号这个名字来源于探测器英 文名称“通过地震调查、测地学及热传导 实施内部探测”的首字母缩写。从名字可 以看出, “洞察”号主要任务是了解火星的 内部结构及火星震等活动,这是美国火星 无人探测项目的重要部分。 “原地不动”是“洞察”号区别于“勇气” 号和“机遇”号等火星车“前辈”的独特之 处。“洞察”号的大部分科学任务将通过原 地的钻探实验完成,长时间固定在同一位 置有助于探测器准确搜集大量科学数据。 此次“洞察”号的着陆地是火星艾利 希平原。选中这一地区是基于着陆安全 以及确保能源供应等方面的综合考虑。 科学家表示,这里没有太多的岩石,也很 少刮狂风,相对安全。此外,这一地区光 照充足,可以保证探测器的太阳能板能持 续提供能源。“洞察”号配备两个圆形可折 叠太阳能板。 “洞察”号有“三条腿、一根手臂”,展 开后着陆器宽约 6 米。着陆器是“洞察” 号的核心部分,在火星上的所有探测活动 都将由它来完成。 “洞察”号搭载了 3 部主要科学仪器, 分别是地震测量仪、温度测量装置以及 “旋转和内部结构实验仪”。 可防风的地震测量仪灵敏度极高,足 以“感知”尺度为氢原子半径的地面运动, 记录“火星震”或陨石冲击所引发的震波; 温度测量装置可通过锤击到达火星地下 3 米或更深处,测量火星内核释放的热 量;而“旋转和内部结构实验仪”可通过火 星与地球间的无线电传输,来评估火星绕 轴旋转产生的扰动,用以提供火星内核大 小的线索。 据新华社洛杉矶 11 月 26 日电 新华社记者 谭晶晶 历经 6 个多月的航行,跋涉约 4.8 亿 公里,美国“洞察”号无人探测器于 26 抵达最终目的地火星,执行人类首次探究 火星“内心深处”奥秘的任务。这次着陆 有哪些风险?影响成败最关键的因素是 什么?“洞察”号与以往的火星探测任务有 何不同?“洞察”号首席科学家布鲁斯 · 纳特 25 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一一 作出了解答。 按照美国航天局的计划,“洞察”号将 于美国东部时间 26 15 时许(北京时间 27 4 时许)在火星艾利希平原着陆。它 将以每小时约 2.1 万公里的速度进入火星 大气层外缘, 2 分钟内时速降至约 1600 里,随后下降、着陆。整个过程在约 7 钟内完成,很多工程师把这 7 分钟称为 “恐怖的 7 分钟”。 巴纳特用“异常困难”来形容这次登 陆任务。他说,“洞察”号要完成多个极其 复杂的动作,才能实现平稳着陆,其中影 响成败最关键的两大因素分别是—超 音速降落伞的部署和雷达系统的锁定。 在距离火星表面约 16 公里的高空, “洞察”号顶部的巨大超音速降落伞将打 开,随后, 6 个点火装置将同时启动,使着 陆器与隔热罩分离。降落伞的部署不仅 对于着陆器在短时间内急剧减速至关重 要,还将帮助着陆器打开、伸展并朝向火 星表面。 “降落伞将以超音速展开,要在风洞 中通过数学建模整个过程或者测试这个 过程,将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 任务。”巴纳特对新华社记者说。 在与隔热罩分离后,“洞察”号的三条 腿将展开并锁定。此时,雷达系统启动, 将向火星表面发射脉冲信号,以测量探测 器的高度和下降速度。 “雷达系统将准确锁定降落点,向‘洞 察’号的机载计算机反馈高度、速度等信 息,由机载计算机运算并指导其着陆过 程。雷达锁定的过程需要‘洞察’号完全 自主完成,非常困难,风险很大。”巴纳特 说。 “洞察”号今年 5 5 日从位于加利福 尼亚州中部的范登堡空军基地升空,主要 任务是了解火星的内部结构,探究火星震 和火星内核的奥秘。巴纳特表示,使此次 任务“与众不同”的是“洞察”号携带的三 大仪器,分别是地震测量仪、温度测量装 置以及“旋转和内部结构实验仪”。 “这些仪器将帮助我们探究红色星球 的核心深处,包括内核大小、成分、物理状 态、地质构造,以及火星内部温度、火星震 活动等情况。”他说。 与“勇气”号和“机遇”号这些火星探 测器“前辈”不同,“洞察”号是固定式探测 器,大部分科学任务将通过原地的钻探实 验完成。巴纳特表示,“原地不动”正是 “洞察”号的独特之处,移动的火星车无法 执行探测星球内核的任务,只有探测器长 时间固定在同一个位置,才能准确搜集大 量科学数据。 巴纳特说,“洞察”号对于人类未来对 火星的研究有重要意义。“至今,科学研究 已经掌握了火星现有的地表、大气层、电 离层状态等外表信息。‘洞察’号现在的使 命是通过探索火星的内核,来分析星球早 期形成的历史,增加人类对地球起源的认 识。”他说。 新华社洛杉矶 11 月 25 日电 新华社记者 谭晶晶 我是“洞察”号无人探测器。 美国东部时间 26 14 47 分许(北 京时间 27 3 47 分许),我这个“三条 腿、一根手臂”的“地球来客”在火星表面 成功着陆。 今年5 5 日,我从加利福尼亚州范登 堡空军基地升空,开启了这次冒险之旅。 在我飞往火星之前,已有超过 40 个“前辈” 以火星为探测目标。我听说,它是太阳系 中除月球外人类探测最多的地外天体。 这次我有一个特别的任务,就是要深 入火星内部去探测它的奥秘,感受一下火 星震有多强,看看火星内核是什么物质组 成的,陨石撞击对火星有什么影响。虽然 我不是首个造访火星的“地球来客”,却很 荣幸成为首个深入火星内部的“使者”。 火星着陆向来充满艰险。我在“进 入、下降、着陆”整个过程中,要完成数千 个步骤,才能“踏足”这颗红色星球。 一切都按计划顺利进行。在进入火 星大气层 7 分钟前,我的太空舱与火箭巡 航级分离。我精确调整了自己的角度,成 功让隔热罩以 12 度的角度切入大气层。 这一步可谓惊心动魄:如果角度稍小 一点,我就会被火星大气层反弹回太空 中;如果角度稍大一点,我会迎头撞上火 星大气层最厚重的部分,它的高温足以让 我融化燃烧,不复存在。很幸运,我顺利 闯过这一关。 穿过火星大气层时,我的隔热罩经受 了超过 1500 摄氏度的高温。接下来的两 分钟内,我艰难减速。 在距离火星表面 16 千米的高空,我 背上的超音速降落伞打开。6 个点火装 置同时启动,隔热罩被喷射到远方,使我 的着陆器呈现出来,朝向火星表面。 10 秒后,点火装置帮助我的三条 “腿”成功展开并锁定,我的着陆雷达系统 启动,通过向火星表面发射脉冲信号来测 量我距离火星表面的高度和下降的速度, 为最后着陆做好准备。 在着陆器与携带降落伞的后壳分离 后,我迅速旋转飞离原来的路径,避免被 落下的降落伞和后壳击中。反向助推器 点火,帮助我持续减速,逐渐地接近火星 表面。在不到 7 分钟时间里,我的速度从 每小时 1.98 万公里骤降到每小时 8 公里。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触地。 在我和火星表面接触的那一瞬间,引擎必 须立即熄灭,否则我会翻倒在地。每一步 我都小心翼翼,稍有偏差,将功亏一篑。 好在一切都很顺利,我最终安全降落 在了火星赤道以北平坦广阔的艾利希平 原上—这里是我的新家。 这是无比惊险的 7 分钟,也是充满希 望的 7 分钟。 你好,火星,我来了! 新华社洛杉矶 11 月 26 日电 新华社记者 谭晶晶 郭爽 杨骏 经历 6 个月航行、近 5 亿公里征程,美 国“洞察”号无人探测器 26 日成功在火星 着陆并传回首张照片。这是人类首个致 力于研究火星深层结构的探测器。 业内人士说,“洞察”号对人类火星研 究有重要意义,把重点放在对火星内部的 探索上,有助于人类更好了解地球本身乃 至太阳系,甚至借助这些信息来寻找系外 类地行星。 【深度分析】 正因为有“动力”,人类的火星探索才 会孜孜不倦。 首先,这个红色星球被视为人类太空 移民的首选目标。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 球最相似的行星,不仅有季节、有昼夜,而 且从十几年前发现水冰,到今年发现火星 南极冰盖表面下存在液态水湖,这些发现 大大增加了人类在火星可持续生存的可 能性。 第二,人类探索火星的背后还有来自 政界、学界、产业界等多种多样的需求。 有的认为人类必须成为多行星生物,有的 认为生命的火种其实不是来自地球、而是 来自火星,也有的希望以宇宙探索来推动 人类科技的革命性进步。 弥合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并非易事,人 类距离火星还有点“远”。 首先,不好去。火星与地球的距离大 约是月球与地球距离的 150 倍,重重挑战 包括载具和燃料技术如何突破,如何获得 足够的氧气、水和食物,以及如何避开或 “挺”过太阳风或辐射等危险。其次,也不 好回。宇航员要等到地球和火星再次正 确对准轨道才能返航。 美国航天局计划于本世纪 30 年代展 开对火星的载人探索。不过,对于人类多 久后能真正抵达火星,美国专家意见也不 统一,认为以现有预算,少则 10 余年,多 则半个世纪。 【背景链接】 美国航天局的姐妹探测器“勇气”号 和“机遇”号 2004 年着陆火星,实际工作 时间均远超其最初设计的 3 个月。前者 2011 年被宣告任务结束;后者今年 6 因火星尘暴与地球“失联”。 “好奇”号火星车 2012 8 月在火星 着陆,原定任务期为两年。美国航天局研 究人员今年 6 月说,“好奇”号在火星岩石 和大气中发现新证据,显示火星可能曾经 存在生命,甚至可能仍存在生命。 各国航天机构还酝酿着多个登陆火 星计划。2020 年前后,美国计划发射下一 代火星车“火星 2020”;欧俄计划联合发射 “火星生物学-2020”火星车;中国计划首 次发射火星探测器,并实施首次火星探测 任务。 据新华社北京 11 月 27 日电 新华社记者 杨骏 即使从地球以每秒 30 万公里的光速 直奔火星,也需要约数分钟时间。而这 样的路程,美国“洞察”号无人探测器用 了 6 个多月, 26 日减速登陆火星的过程更 是惊心动魄。这样辛苦、惊险的火星之 旅,绝不是为了到此一游。 这是人类第一次探秘火星之 “心” —这颗红色星球的内核多大?成 分是什么?物理状态与内部温度如何? 火星震频繁吗?这么多以往未知的问 题,这次都要由“洞察”号通过仪器一一 洞察。 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为相似的 行星,对其展开科学探索一直吸引着人 们好奇的目光。从发射火星轨道探测器 到投放各种不同任务的登陆探测器,人 们对火星的探索正一步步拓展、深入。 至今,科学研究已经掌握了火星现 有的地表、大气层、电离层状态等外表信 息。“洞察”号探索火星内核,目的是分析 星球早期形成的历史,增加人类对地球 起源的认识。可以说,“洞察”号探索的 绝不止是火星“内心”,更是要从中探寻 宇宙形成的奥秘。 看似黄沙漫天、寂寞空旷、温差极大, 火星“内心”或许藏有不为人知的另一 面。从十几年前发现水冰,到今年发现火 星南极冰盖表面下存在液态水湖,这些新 发现大大增加了人类在火星可持续生存 的可能。作为太空移民的第一选择,火星 的召唤再度在人类耳畔响起。因此,对火 星进行更深的探究,大有裨益。 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永不停 歇,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回望人类自 身发展,距离人类首次登月已经过去近 50年,下一步人类不但要重返阔别多年 的月球,更要出征陌生的火星。火星作 为探索太空的中继站,人类登陆它的目 标设定已经毫无悬念。多洞察火星的 “内心”,才能更加了解它的“喜怒哀乐”, 更加洞悉它的前世今生,乃至宇宙藏在 它身上的众多秘密。 探索外星的背后是强大的技术支 撑:真空、强辐射、几百摄氏度的昼夜温 差,极高的测控技术要求。正因为如此, 探索火星,成为所有有雄心的航天大国 的标配项目。 太空探索的衍生技术效应也令人惊 叹。从互联网到核磁共振,从液晶显示 到激光通信,这些当今已经普及的技术, 皆发端于探月的“阿波罗计划”。持续几 十年的投入,换来对经济、社会、生活很 多方面进步的推动,这样的投入、产出的 放大效应,让人看到梦想中的现实效应。 “我们来自何方,去向何处?”人类的 自我追问是不断探索的原动力。从“好 奇”号到“洞察”号,从表层的“好奇”到深 度的“洞察”,折射出人类探索未知、不断 前行的坚定步伐。 新华社北京 11 月 27 日电 “洞察”号无人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 两大关键因素决定火星登陆任务成败 —访“洞察”号首席科学家布鲁斯 · 巴纳特 “洞察”号登陆火星首次“交心”意义深 “洞察”号岂止是洞察火星 我是探索火星的“洞察”号 “洞察”号火星探测器小档案 美国“洞察”号无人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 新华社记者 曲振东 编制

Transcript of WORLD - pdtimes.com.cn · 评论 WORLD 天下 E-mail:[email protected]...

评论

WORLD 天下

12E-mail:[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张匀初 美编/黄辰毅 2018.11.28

本报社址:上海市浦东新区秀沿路1515号 邮政编码:201315 总机:021-38982900转各部门 广告经营许可证:3101520080003 浦东时报社南汇工作站: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镇北门大街58号 邮政编码:201300 电话:021-58000312 印刷:上海界龙中报印务有限公司

新华社洛杉矶 11月 26日电 (记者

谭晶晶)美国航天局“洞察”号无人探测器

于美国东部时间26日14时54分许(北京时

间27日3时54分许)在火星成功着陆,执行

人类首次探究火星“内心深处”的任务。

美国航天局的直播画面显示,“洞察”

号于26日14时47分许进入火星大气层,约

7分钟完成了进入、下降和着陆,“洞察”号

顺利降落在火星艾利希平原。

随后,“洞察”号通过与其同行的迷你

卫星于 15时许传回了火星的照片。美国

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首席工程师罗伯·曼宁表示,这张照片意义重大,标志着“洞

察”号已经正式开始工作。

在位于洛杉矶帕萨迪纳的喷气推进实

验室指挥中心,“洞察”号项目团队成员相

互击掌,兴奋不已。

“洞察”号首席科学家布鲁斯·巴纳特

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洞察”号

对于火星研究有重要意义。至今,科学研

究已经掌握了火星表面、大气层、电离层状

态等信息。“洞察”号现在的使命是通过探

索火星的内核,来分析火星形成的历史,同

时增加人类对地球起源的认识。

美国航天局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廷在

记者会上说,“洞察”号的成功登陆是人类

探测器第 8次抵达火星,这是国际合作的

结果。“洞察”号搭载的地震测量仪由法国

研制,温度测量装置由德国提供。

今年5月5日,“洞察”号从加利福尼亚

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升空。“洞察”号携带的

主要仪器有地震测量仪、温度测量装置以

及“旋转和内部结构实验仪”,将用于探究

火星内核大小、成分和物理状态以及火星

内部温度、火星震活动等情况。

■新华社记者 谭晶晶

“洞察”号这个名字来源于探测器英

文名称“通过地震调查、测地学及热传导

实施内部探测”的首字母缩写。从名字可

以看出,“洞察”号主要任务是了解火星的

内部结构及火星震等活动,这是美国火星

无人探测项目的重要部分。

“原地不动”是“洞察”号区别于“勇气”

号和“机遇”号等火星车“前辈”的独特之

处。“洞察”号的大部分科学任务将通过原

地的钻探实验完成,长时间固定在同一位

置有助于探测器准确搜集大量科学数据。

此次“洞察”号的着陆地是火星艾利

希平原。选中这一地区是基于着陆安全

以及确保能源供应等方面的综合考虑。

科学家表示,这里没有太多的岩石,也很

少刮狂风,相对安全。此外,这一地区光

照充足,可以保证探测器的太阳能板能持

续提供能源。“洞察”号配备两个圆形可折

叠太阳能板。

“洞察”号有“三条腿、一根手臂”,展

开后着陆器宽约 6米。着陆器是“洞察”

号的核心部分,在火星上的所有探测活动

都将由它来完成。

“洞察”号搭载了3部主要科学仪器,

分别是地震测量仪、温度测量装置以及

“旋转和内部结构实验仪”。

可防风的地震测量仪灵敏度极高,足

以“感知”尺度为氢原子半径的地面运动,

记录“火星震”或陨石冲击所引发的震波;

温度测量装置可通过锤击到达火星地下

3 米或更深处,测量火星内核释放的热

量;而“旋转和内部结构实验仪”可通过火

星与地球间的无线电传输,来评估火星绕

轴旋转产生的扰动,用以提供火星内核大

小的线索。

据新华社洛杉矶11月26日电

■新华社记者 谭晶晶

历经 6个多月的航行,跋涉约 4.8亿

公里,美国“洞察”号无人探测器于 26日

抵达最终目的地火星,执行人类首次探究

火星“内心深处”奥秘的任务。这次着陆

有哪些风险?影响成败最关键的因素是

什么?“洞察”号与以往的火星探测任务有

何不同?“洞察”号首席科学家布鲁斯·巴

纳特 25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一一

作出了解答。

按照美国航天局的计划,“洞察”号将

于美国东部时间 26日 15时许(北京时间

27日4时许)在火星艾利希平原着陆。它

将以每小时约2.1万公里的速度进入火星

大气层外缘,2分钟内时速降至约1600公

里,随后下降、着陆。整个过程在约 7分

钟内完成,很多工程师把这 7 分钟称为

“恐怖的7分钟”。

巴纳特用“异常困难”来形容这次登

陆任务。他说,“洞察”号要完成多个极其

复杂的动作,才能实现平稳着陆,其中影

响成败最关键的两大因素分别是——超

音速降落伞的部署和雷达系统的锁定。

在距离火星表面约 16公里的高空,

“洞察”号顶部的巨大超音速降落伞将打

开,随后,6个点火装置将同时启动,使着

陆器与隔热罩分离。降落伞的部署不仅

对于着陆器在短时间内急剧减速至关重

要,还将帮助着陆器打开、伸展并朝向火

星表面。

“降落伞将以超音速展开,要在风洞

中通过数学建模整个过程或者测试这个

过程,将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

任务。”巴纳特对新华社记者说。

在与隔热罩分离后,“洞察”号的三条

腿将展开并锁定。此时,雷达系统启动,

将向火星表面发射脉冲信号,以测量探测

器的高度和下降速度。

“雷达系统将准确锁定降落点,向‘洞

察’号的机载计算机反馈高度、速度等信

息,由机载计算机运算并指导其着陆过

程。雷达锁定的过程需要‘洞察’号完全

自主完成,非常困难,风险很大。”巴纳特

说。

“洞察”号今年5月5日从位于加利福

尼亚州中部的范登堡空军基地升空,主要

任务是了解火星的内部结构,探究火星震

和火星内核的奥秘。巴纳特表示,使此次

任务“与众不同”的是“洞察”号携带的三

大仪器,分别是地震测量仪、温度测量装

置以及“旋转和内部结构实验仪”。

“这些仪器将帮助我们探究红色星球

的核心深处,包括内核大小、成分、物理状

态、地质构造,以及火星内部温度、火星震

活动等情况。”他说。

与“勇气”号和“机遇”号这些火星探

测器“前辈”不同,“洞察”号是固定式探测

器,大部分科学任务将通过原地的钻探实

验完成。巴纳特表示,“原地不动”正是

“洞察”号的独特之处,移动的火星车无法

执行探测星球内核的任务,只有探测器长

时间固定在同一个位置,才能准确搜集大

量科学数据。

巴纳特说,“洞察”号对于人类未来对

火星的研究有重要意义。“至今,科学研究

已经掌握了火星现有的地表、大气层、电

离层状态等外表信息。‘洞察’号现在的使

命是通过探索火星的内核,来分析星球早

期形成的历史,增加人类对地球起源的认

识。”他说。

新华社洛杉矶11月25日电

■新华社记者 谭晶晶

我是“洞察”号无人探测器。

美国东部时间 26日 14时 47分许(北

京时间 27日 3时 47分许),我这个“三条

腿、一根手臂”的“地球来客”在火星表面

成功着陆。

今年5月5日,我从加利福尼亚州范登

堡空军基地升空,开启了这次冒险之旅。

在我飞往火星之前,已有超过40个“前辈”

以火星为探测目标。我听说,它是太阳系

中除月球外人类探测最多的地外天体。

这次我有一个特别的任务,就是要深

入火星内部去探测它的奥秘,感受一下火

星震有多强,看看火星内核是什么物质组

成的,陨石撞击对火星有什么影响。虽然

我不是首个造访火星的“地球来客”,却很

荣幸成为首个深入火星内部的“使者”。

火星着陆向来充满艰险。我在“进

入、下降、着陆”整个过程中,要完成数千

个步骤,才能“踏足”这颗红色星球。

一切都按计划顺利进行。在进入火

星大气层7分钟前,我的太空舱与火箭巡

航级分离。我精确调整了自己的角度,成

功让隔热罩以12度的角度切入大气层。

这一步可谓惊心动魄:如果角度稍小

一点,我就会被火星大气层反弹回太空

中;如果角度稍大一点,我会迎头撞上火

星大气层最厚重的部分,它的高温足以让

我融化燃烧,不复存在。很幸运,我顺利

闯过这一关。

穿过火星大气层时,我的隔热罩经受

了超过1500摄氏度的高温。接下来的两

分钟内,我艰难减速。

在距离火星表面 16千米的高空,我

背上的超音速降落伞打开。6个点火装

置同时启动,隔热罩被喷射到远方,使我

的着陆器呈现出来,朝向火星表面。

10 秒后,点火装置帮助我的三条

“腿”成功展开并锁定,我的着陆雷达系统

启动,通过向火星表面发射脉冲信号来测

量我距离火星表面的高度和下降的速度,

为最后着陆做好准备。

在着陆器与携带降落伞的后壳分离

后,我迅速旋转飞离原来的路径,避免被

落下的降落伞和后壳击中。反向助推器

点火,帮助我持续减速,逐渐地接近火星

表面。在不到7分钟时间里,我的速度从

每小时1.98万公里骤降到每小时8公里。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触地。

在我和火星表面接触的那一瞬间,引擎必

须立即熄灭,否则我会翻倒在地。每一步

我都小心翼翼,稍有偏差,将功亏一篑。

好在一切都很顺利,我最终安全降落

在了火星赤道以北平坦广阔的艾利希平

原上——这里是我的新家。

这是无比惊险的7分钟,也是充满希

望的7分钟。

你好,火星,我来了!

新华社洛杉矶11月26日电

■新华社记者 谭晶晶 郭爽 杨骏

经历6个月航行、近5亿公里征程,美

国“洞察”号无人探测器 26日成功在火星

着陆并传回首张照片。这是人类首个致

力于研究火星深层结构的探测器。

业内人士说,“洞察”号对人类火星研

究有重要意义,把重点放在对火星内部的

探索上,有助于人类更好了解地球本身乃

至太阳系,甚至借助这些信息来寻找系外

类地行星。

【深度分析】

正因为有“动力”,人类的火星探索才

会孜孜不倦。

首先,这个红色星球被视为人类太空

移民的首选目标。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

球最相似的行星,不仅有季节、有昼夜,而

且从十几年前发现水冰,到今年发现火星

南极冰盖表面下存在液态水湖,这些发现

大大增加了人类在火星可持续生存的可

能性。

第二,人类探索火星的背后还有来自

政界、学界、产业界等多种多样的需求。

有的认为人类必须成为多行星生物,有的

认为生命的火种其实不是来自地球、而是

来自火星,也有的希望以宇宙探索来推动

人类科技的革命性进步。

弥合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并非易事,人

类距离火星还有点“远”。

首先,不好去。火星与地球的距离大

约是月球与地球距离的 150倍,重重挑战

包括载具和燃料技术如何突破,如何获得

足够的氧气、水和食物,以及如何避开或

“挺”过太阳风或辐射等危险。其次,也不

好回。宇航员要等到地球和火星再次正

确对准轨道才能返航。

美国航天局计划于本世纪 30年代展

开对火星的载人探索。不过,对于人类多

久后能真正抵达火星,美国专家意见也不

统一,认为以现有预算,少则 10余年,多

则半个世纪。

【背景链接】

美国航天局的姐妹探测器“勇气”号

和“机遇”号 2004年着陆火星,实际工作

时间均远超其最初设计的 3个月。前者

于2011年被宣告任务结束;后者今年6月

因火星尘暴与地球“失联”。

“好奇”号火星车 2012年 8月在火星

着陆,原定任务期为两年。美国航天局研

究人员今年 6月说,“好奇”号在火星岩石

和大气中发现新证据,显示火星可能曾经

存在生命,甚至可能仍存在生命。

各国航天机构还酝酿着多个登陆火

星计划。2020年前后,美国计划发射下一

代火星车“火星2020”;欧俄计划联合发射

“火星生物学-2020”火星车;中国计划首

次发射火星探测器,并实施首次火星探测

任务。 据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

■新华社记者 杨骏

即使从地球以每秒30万公里的光速

直奔火星,也需要约数分钟时间。而这

样的路程,美国“洞察”号无人探测器用

了6个多月,26日减速登陆火星的过程更

是惊心动魄。这样辛苦、惊险的火星之

旅,绝不是为了到此一游。

这 是 人 类 第 一 次 探 秘 火 星 之

“心”——这颗红色星球的内核多大?成

分是什么?物理状态与内部温度如何?

火星震频繁吗?这么多以往未知的问

题,这次都要由“洞察”号通过仪器一一

洞察。

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为相似的

行星,对其展开科学探索一直吸引着人

们好奇的目光。从发射火星轨道探测器

到投放各种不同任务的登陆探测器,人

们对火星的探索正一步步拓展、深入。

至今,科学研究已经掌握了火星现

有的地表、大气层、电离层状态等外表信

息。“洞察”号探索火星内核,目的是分析

星球早期形成的历史,增加人类对地球

起源的认识。可以说,“洞察”号探索的

绝不止是火星“内心”,更是要从中探寻

宇宙形成的奥秘。

看似黄沙漫天、寂寞空旷、温差极大,

火星“内心”或许藏有不为人知的另一

面。从十几年前发现水冰,到今年发现火

星南极冰盖表面下存在液态水湖,这些新

发现大大增加了人类在火星可持续生存

的可能。作为太空移民的第一选择,火星

的召唤再度在人类耳畔响起。因此,对火

星进行更深的探究,大有裨益。

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永不停

歇,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回望人类自

身发展,距离人类首次登月已经过去近

50 年,下一步人类不但要重返阔别多年

的月球,更要出征陌生的火星。火星作

为探索太空的中继站,人类登陆它的目

标设定已经毫无悬念。多洞察火星的

“内心”,才能更加了解它的“喜怒哀乐”,

更加洞悉它的前世今生,乃至宇宙藏在

它身上的众多秘密。

探索外星的背后是强大的技术支

撑:真空、强辐射、几百摄氏度的昼夜温

差,极高的测控技术要求。正因为如此,

探索火星,成为所有有雄心的航天大国

的标配项目。

太空探索的衍生技术效应也令人惊

叹。从互联网到核磁共振,从液晶显示

到激光通信,这些当今已经普及的技术,

皆发端于探月的“阿波罗计划”。持续几

十年的投入,换来对经济、社会、生活很

多方面进步的推动,这样的投入、产出的

放大效应,让人看到梦想中的现实效应。

“我们来自何方,去向何处?”人类的

自我追问是不断探索的原动力。从“好

奇”号到“洞察”号,从表层的“好奇”到深

度的“洞察”,折射出人类探索未知、不断

前行的坚定步伐。

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

“洞察”号无人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

两大关键因素决定火星登陆任务成败——访“洞察”号首席科学家布鲁斯·巴纳特

“洞察”号登陆火星 首次“交心”意义深

“洞察”号岂止是洞察火星

我是探索火星的“洞察”号

“洞察”号火星探测器小档案

美国“洞察”号无人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 □新华社记者 曲振东 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