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真题集gx.offcn.com/dl/2018/0508/20180508023229779.pdf ·...

66
2017 年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真题集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说出学过或知道的描写冬天景色的古诗词句;如:柳宗元的《江雪》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 山主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感受北方的天气。并请学生关注诗句中的冬景与课文中的 冬景形成鲜明对照:“在中国北方的一座城市,它的冬天却是另一番风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老舍先 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听全文朗读音频,作勾画。 2.自由朗读课文,归纳出语段的行文脉络。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再读课文,并填空

Transcript of 2017年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真题集gx.offcn.com/dl/2018/0508/20180508023229779.pdf ·...

2017 年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真题集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说出学过或知道的描写冬天景色的古诗词句;如:柳宗元的《江雪》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

山主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感受北方的天气。并请学生关注诗句中的冬景与课文中的

冬景形成鲜明对照:“在中国北方的一座城市,它的冬天却是另一番风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老舍先

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听全文朗读音频,作勾画。

2.自由朗读课文,归纳出语段的行文脉络。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再读课文,并填空

第一自然段首先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接着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

天_____特点;再把济南与_____、 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这主要运用了_____手法。

(北平,没有风声;伦敦,响晴;热带(指新加坡),北中国,温晴。对比)

2.小组交流探讨,品析句中重点词语:

①“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能否把“声”字删去,为什么?

“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表明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若把“声”字去掉,说成“没

有风”不切合实际。

②文中的“毒”“响亮”又是什么意思?

这里“毒”是厉害的意思,“响亮”一词,一般用来形容声音的宏亮,根据上下文判断,在此处是指

“晴朗得刺眼”。

③想想看,作者有没有告诉我们济南冬天的特别之处呢?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呢?

明确:特点“没有风声,响晴,温晴”,总特点是“温晴”。

指导生读出赞美、骄傲的语气。最后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四)口语训练,拓展延伸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观看 PPT 中的图片,口述济南的冬天的景色,学生互评。

(五)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作业: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下文:①勾划优美词句;②进行赏析;③体会作者情感。

关注贵港公职考试公众号,掌握实时考试资讯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在教学中设计了填空的形式,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参考答案】

填空,作为一种可视化的交流模式,能够使知识的呈现更一目了然。在文章的学习中,填空是知识点

的再现,也是对学生学习和篇章理解程度的检测,同时设空的点还可提示学生该篇章的学习要点。在语文

教学中,通过设置填空,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印象,同时补充空题的过程,就是梳理课文的内容过

程,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深层思考和理解。

2.说说老舍有哪些代表作?说说你印象最深的老舍的文章,并说出原因。

【参考答案】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散文:《想北平》《小麻雀》。

我印象最深的是老舍的散文《猫》。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也没有华丽的辞藻,所描写的对象也是生活中常

见的动物。但是作者用朴实生动的文笔逼真地刻画了猫的特性,以及不同年龄的猫的特点,非常具有画面

感,一边读一边想象,感觉猫似乎就要从文字中跳出来一样。让人不禁感慨老舍不愧是“语言大师”。同

时,也侧面反应出,作者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动物的感情丰富细腻的人。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上次课的内容:上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口技》这篇课文,谁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一下这篇文章呢?

(《口技》是一篇清朝初年散文,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场精

彩的口技表演。表演者用各种不同的声响,异常逼真地摹拟出一组有节奏、有连续性的生活场景,令人深

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过渡:那接下来我们看看课后习题,来掌握本节课的几个重点的文言文词语吧!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后习题的六个句子,指名学生朗读,教师适当点拨指导读音及断句。

2.请学生翻译这几个文言文语句。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 请学生朗读下列句子,语气侧重朗读加粗的字词。

2 请学生回到原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请学生结合上下文的语境翻译句子,并进行提问,教师进行必要

的补充。

3 在句子正确翻译的基础上,请同学独立思考解释加点字的词,并进行提问。

参考解析:

(1)会:适逢,正赶上。(古义:适逢,正赶上/今义:聚集、见面、理解等)

宴:举行宴会。(名词作动词)

(2)但闻:只听见。但,只。

(3)乳:喂奶(名词作动词)

呜:轻声哼唱哄小孩入睡。

(4)少:稍微。

稍稍:渐渐。

(5)虽:即使。名:说出。

(6)股:大腿。(古义:大腿/今义:量词)走:跑。(古义:跑/今义:行走)

4.请学生小组内进行讨论,结合以前所学文言文,或者听说过的文言句子中有没有与加粗的词类似的

用法。讨论结束后进行总结分享,教师点拨、整理,全班以记笔记的形式加以积累。

(四)小结作业

小结:你今天都掌握了哪些文言词语呀?试着再来说一说。

作业:课后寻找这些文言词语的其他意思和出处,下堂课来交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赏析一下本文的写作手法。

【参考答案】

全文紧扣“善”字,形象而逼真地从正面描写由简单到复杂、由弛缓到紧张的三个场景,再侧面描写

听众的神态、动作,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为文章在艺术表

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行文语言简练而又细腻,形象而又传神,构成自然、清新、感人的格调。

2.你还能想到哪些古今异义的词语?

【参考答案】

夫人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古义:那人。

地方 今义:指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古义:土地方圆。

以为 今义:认为。古义:把……当作。

非常 今义:十分,极。古义:不平凡,意外的变故。

学者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义:求学的人。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唐代的杜甫在《春夜喜雨》中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

滋润万物的春雨;韩愈在《初春小雨》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与《春夜喜雨》有异曲同工之妙;杜牧的《江

南春》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

别有一番情趣。

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通读全文,并思考:本文的题目为《春》,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春天进行描写的?

(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人。)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请学生同桌之间进行讨论: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作者描绘春草和春花都有哪些特点?

(春天的草:

“偷偷的”“钻”——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顽强的生命力,写出不经意间,春草

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

2.请学生思考:哪一句可以看出小草的生长的状态?(第二句——长势喜人,面积大。)

3.请学生思考:除了写这些,还写了在草地上玩耍的人们,为什么要写呢?

(写人是为了衬托草,因为春天的草太可爱了,软绵绵的,所以有许多人想亲近它。此为间接描写。)

拓展:你能给这幅春草图配一句古诗吗?

(参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浅草才能没马蹄”。)

4.请学生思考:

(1)写了哪些地方的花?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树上的桃花、杏花、梨花,地上的小野花。作者的视线是从上往下的。)

(2)写树上的花,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

(先写树上的花竞相开放,再写花的颜色多种多样,接着写花的香。这是从视觉到嗅觉上的描写。)

(3)写春草用了实写与虚写相结合的方法,写花有没有用这种方法呢?

(用了,用想象中秋天果实的丰收,和现实中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蝴蝶的多来衬托花多、花艳、花

香。)

3.请同学们根据所讲授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写作角度。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过的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简要分析一下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风格都是素朴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五)小结作业

请学生课下搜集更多关于古人和今人描写春天的诗句或文章,仔细阅读,和本文进行比较,下节课和

同学们一起来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抒情散文语言分析的思路?

【参考答案】

俗话说“小说是写给别人看的,散文是写给自己看的。”散文的特点除了形散神聚,还有一个特点就

是情感的表达表达,这一点在抒情散文中表现更为明显。作者在写作时,考虑更多的并不是读者所获取的

信息量,而是情感的自我抒发,所以抒情散文中,很多遣词造句都很隐晦,需要读者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

和作者的个人经历进行分析。比如同样来自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种贯穿全文的淡淡忧郁好似来自作

者的触景生情,好似来自作者烦恼的家事,好似来自令人迷茫的时代,于是在我们分析这篇文章中才要分

析出明线和暗线。因此,在对抒情散文的语言分析中,我们可以借鉴诗歌的分析方式:找出“意象”,即

散文中重点描写的物象,再分析此物象所承载的作者的情感;在情感分析中,我们同样可以分析写作技巧,

比如谋篇结构以及这样构思的好处、有特色的修辞以及修辞对情感表达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一步一

步深入地分析散文的语言。

2.列举一下朱自清其它的散文代表作?

【参考答案】

比如歌颂父子关系的写人散文《背影》,描述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自然、社会环境的散文《踪迹》,

比如写于作者早年,感慨生命易逝的散文《匆匆》,比如写于作者早年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游记《绿》,

比如同样是歌颂祖国风景的写景的游记《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等。

关注贵港公职考试公众号,掌握实时考试资讯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

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等等。教师通过以下导语引

入新课:

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

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

教师板书课题及作者,并结合 PPT 介绍作者相关信息及本文写作背景。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第一步:教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用符号划分诗歌的节奏。

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思考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第三步:朗读练习,推荐 2—3 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学生互评,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第四步:全班学生集体朗读。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请学生朗读第一节,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

(“土地”“河流”“风”“黎明”)

2.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土地”“河流”“风”“黎明”各指代什么?

(“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结合上题答案,请学生深入思考: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

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

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并指出这中表现手

法是象征)

3.小组讨论: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地爱国之情,用象征修辞写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

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

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4.点一名学生朗读第二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第二节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一节诗是

会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1.揭示全诗主旨;2.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

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3.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

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四)拓展提高

设置活动: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本文格式下一

下。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

神州飞船……)

(五)小结作业

小结:本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作业:学生在课下搜集其他同时期的英雄爱国事迹或表达作者爱国情感的诗作,下节课在课堂上与大

家交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你怎样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是什么?

【参考答案】

我的教学目标是从三个维度设置的,知识和能力目标是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

诗歌;了解本诗作者信息及写作背景。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中所表

达的深沉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感受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热爱之情,学生形成热爱祖国的情

怀。

诗歌的学习,主要在于意境意象的分析和音乐节奏的学习。因此,在我的课堂上我将运用不同的方法

启发学生阅读,在阅读中感受文章的节奏。意境意象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学生会

理解得更加深刻。

2.请简单介绍一下作者艾青。

【参考答案】

艾青(1910 年 3 月 27 日—1996 年 5 月 5 日),原名蒋海澄,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

浙江省金华人。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于 1933 年,这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

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从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出发,引发学生思考,并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觉得生活中什么最重要?嗯,

听到有人说是钱了,的确现在人们张口闭口都在谈钱,利益至上,这是现在的社会风气。但是,在魏晋时

期,国家政治比较复杂,部分文人志士就喜欢归隐,寄情于山水田园,虽然生活可能会比较潦倒,但思想

是自由的,心情是舒畅的。你们能理解这种想法么?我看到有人摇头了,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一篇文言文,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讲的就是这样一位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先生。

2.用 PPT 出示陶渊明相关知识如下。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请学生结合注释学习字词,自行理解文章大意。

2.请学生简述了五柳先生的哪些方面?

(讲了五柳先生的姓名、生活状况、兴趣爱好、思想志趣)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教师将下列问题用 PPT 出示,请学生默读,然后教师点名回答。

1.“五柳先生”因何得名?

(因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故名曰“五柳先生”)

2.结合全文归纳:五柳先生有何爱好?他的生活状态又是怎样的?

(兴趣爱好:读书、喝酒、著文章;生活状态:家贫不能常买酒,屋不蔽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摘取文中反映五柳先生思想志趣的词句,并小组讨论这些词句分别表现了五柳先生的什么思想志

趣?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隐士情怀;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

“好读书,不求甚解”——追求精神愉悦;

“性嗜酒,……期在必醉”——率真放达;

“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淡泊名利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自得其乐)

4.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总结一下:五柳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

(是一位不慕名利,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安贫乐道的隐士。)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请学生小组讨论:本文语言上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如“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

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思路 1: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以及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思路 2:使文章笔墨精粹而

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五)小结作业

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的脉络及文言文内容,结束课文。情感升华:人不管挣多少钱,都要有

内心的追求,并且真的去践行。只要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即使没有钱也会甘之若饴。

作业:请结合陶渊明的诗文《饮酒》和《归去来兮辞》,谈谈陶渊明的思想志趣与本文有何异同。下

节课来讨论一下。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为什么将重要的语言知识点讲解放在第二课时?这样会不会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不会的。

一般人在接受新知识上,关注两个新的方面是最好的状态,再少会显得课容量不足,再多便违背青少

年学习的基本规律。于是我的安排是第一课时,将重点放在人物上,通过第一课时对字词障碍的清理和人

物形象分析的讲解,学生会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熟悉和认识;第二课时重点放在词汇和句式上,古代汉语与

现代汉语在字、词、句上的规则和语言现象都有很大的不同,学生从字词句来感受文章主旨内涵会非常困

难。所以我们要在变化的项目中找到一个不变的,从不变的内容切入,学习变化的部分,这样才会减小学

习难度。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现象不论多么不同,其所表达的内容却是一样的。于是对于文言知识

的学习一定是要借助文意,从文意反推字词句的用法,这样才能让学生找到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桥

梁,帮助学生学生理解文言文语法现象。如此,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恰好为第二课时分析语言做了铺垫。

2.背一首陶渊明的诗?

【参考答案】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初中语文《木兰诗》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随后讲故事: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

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芳百世,

流传海外。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帮助学生疏通文义。(重点点拨: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

火、走、安等词语。)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情感。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3 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 4 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 段)――胜利归来

第四部分(第 7 段)――结尾附文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用 PPT 展示如下问题,请学生在同桌之间讨论,教师点名回答并进行点拨。

①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

强的英雄气概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愿过普通百姓的生活。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是既有女儿情怀,更具有英雄气概,是古代杰出巾帼英雄

的代表,从代父从军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品味语言

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教师总结: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

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四)拓展延伸

详略手法: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教师总结明确。

(五)小结作业

1.描写家人团聚场面,字数 300 字。

2.背诵全诗。

【答辩题目解析】

1.请问你设计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计?

【参考答案】

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三维教学目标,分别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

首先是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

安”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能自己阅读、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所以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掌握

一些基本的古汉语知识是我这节课的基本目标。

其次是过程和方法目标:首先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赏析花木兰的人物形象;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来体

会人物的儿女情怀和英雄气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本文详略的安排,体会作者用意及表达效果。

最后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花木兰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人民一直称颂的女中豪杰,体会她替父从军

的刚毅勇敢的性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文的品读,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和爱国精神。

2.请简要介绍一下乐府诗。

【参考答案】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

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两汉的“乐府”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

歌舞外,又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汉武帝采诗,除为考察民隐外,亦在丰富乐府的乐章,以供娱乐;魏晋

六朝时,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

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唐代指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以后也称词,曲

为乐府。

初中语文《再塑生命的人》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一个小活动:请你们蒙住眼睛,堵住耳朵,来听老师说几句话,一会再复

述出来。(2 分钟活动)相信你们都感受到这样学习是很难的,那你们想象一下:一个又盲又聋的人应该如

何学习和生活呢?对!她需要一个人帮助她,这个人也许会重新点亮她的人生,再次塑造她的生命。好,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再塑生命的人》。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补充海伦·凯勒的个人信息。

2.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在凯伦·凯勒人生的转折点是什么。

(遇见安妮·沙利文老师,海伦开始学习拼读,从此开启了学习知识的大门。)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请学生朗读前 5个自然段,感受海伦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愤怒——苦恼——小心翼翼地期待——激动、欣喜。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其实是从不好的情绪变成

了好的情绪。)

2.请同学们思考:这几段侧重写哪个情绪?目的是什么?(好的情绪)那作者详细地去描写不好的情绪,

目的是什么?(读者可随着作者真切地感受那些不好的情绪,真切地感受到那份令人难忘的激动和快乐)

3 全班按语文小组进行讨论:如果删掉对那些不好的情绪的描写,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反馈后,教师总结:突出了那些好的情绪,增强好情绪对读者的感染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并就此点出: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做“铺垫”。)

(四)拓展延伸

请学生试着用铺垫的手法写一个生活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时刻,100-200 字,然后在小组内进行分享

和推荐,教师点评。

(五)布置作业

课后回想一下自己以前读过的书里有没有类似的描写,或者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找一些类似的描写,明

天上课进行分享。

【答辩题目解析】

1.一般我们教学是先说明写作手法,再分析作用,你为什么要反着讲?

【参考答案】

首先,分析语篇的修辞手法的确是先明确手法再分析作用,但这是针对学生已经知道的修辞手法。这

篇课文的要求是讲解“铺垫”的手法,是新授知识,如果采用先明确手法再分析作用的方式,对学生来讲

不够直观。其次,铺垫手法不像比喻、拟人等修辞那样具有明显的特征,所以我选择先从语言入手,让学

生通过反复朗读,层层递进的思考,感受语言的内涵和语言渲染出的情感,并描述自己的直观感受,这样

他们能用最直接的方式体会“铺垫”这种手法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再引出“铺垫”的定义,就比较容易

理解和记忆。

2.请再列举一些运用“铺垫”手法的文章。

【参考答案】

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文章开头写家境贫穷,“父亲”差使交卸了,祖母死了,“父亲”变卖典质,

安葬了祖母,家境十分贫寒。接着又写到“父亲”亲自到车站送别,和车夫讲价钱,上车给“我”挑选座

位,并帮我铺好大衣等四件事。作者写这些要表达的目的:一是要告诉读者家里这样穷,可是“父亲”还

是让“我”穿好,从后文作者交代的自己的皮大衣证明这一点;二是告诉读者“父亲”作为一家之主,生

活压力这么大还是不顾一切来照顾“我”,可见“父亲”对“我”是怎样一种关爱之情。实际上作者写这

些时,自己感情也已在酝酿蓄积,带动读者酝酿蓄积感情,待到写父亲蹒跚过铁道,爬上爬下去买橘子给

“我”解渴时,“我”感激父亲、理解父爱这种激动的心情就一发而不可收。作者感情进入高潮,作品内

容也进入高潮。这就是铺垫的效果。

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

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

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做了铺垫。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开篇先写林冲沧州遇旧,接下来写李小二获得陆虞候等来到沧州的消息和林冲

买刀寻仇的情节,前者就是为后者做铺垫的,使得故事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逐步向高潮发展。

初中语文《社戏》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童年的趣事,并由此引题:我们一起去看看鲁迅先生笔下有哪些令人难忘的童年趣

事吧。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试着为本部分拟小标题。(深夜归航)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品味文章重点词语、句子或语段。

2.请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句子和语段勾画出来,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a.回望戏台……满被红霞罩着了。(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夜色中令人遐想的戏台)

b.那航船……看着喝彩起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夜色中的飞速行驶的船,侧面展现了孩子多彩的

想象力,渲染了快乐的气氛)

3.重点品读,偷吃罗汉豆。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偷豆”情节,教师进行评价、指导,引导学生体会“偷豆”一事。

②请学生找出那些表现出的小伙伴们间纯真、善良、无私的友谊的语句。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说一说自己小时候与同伴之间最难忘的经历,互相分享。

(五)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堂课的收获。

作业:反复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你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分析的思路。

【参考答案】

分析语言的特点,常见的分析角度是人物语言和文本语言:人物语言分析常常是该人物的物的语言反

映了哪些人性格以及特征;文本语言可以从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来切入。在此文本中较容易

切入的角度是人物的语言,以及文本语言的表现手法。在确定好方向之后,我组织学生现在文章中找出目

标语句,结合语境感受语言,用圈点删换的方式体会语言的对文章表达的作用。

2.谈谈初中课本中你最喜欢的鲁迅的作品。

【参考答案】

我比较喜欢《阿长与<山海经>》。在鲁迅的小说中,常常出现一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形象,作者

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的生动逼真的刻画,反映的是当时中国人人性中的共性,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哀

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这些“小人物”大多有悲惨的命运,结局也很可悲。但是从《阿长与<山海

经>》中,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阿长与作者之间如母子一般无私的情感,充满了温情。同时作者对“阿长”

这个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致入微,即使在近 100 年后的今天,再次阅读,依然觉得阿长真诚、略好事。被时

代左右的中年妇女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作者的文章就像写在昨天一般,依然有刚出炉般新鲜的时代感。

同时也感叹鲁迅先生对中国普通人的性格的犀利洞察,他的文字直至今日依然能够恰如其分地展现“小人

物”的特有风采。

初中语文《老王》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社会成员自发做好事的视频,请同学们评价这些行为是善良还是傻。学生反馈后,教师须引导学

生建立富有正能量的价值观。并由此引题:我们看看杨绛先生笔下的好人是什么样子的。(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本文具体讲了哪几件事。

(低价卖冰——-无偿送医——死前送油蛋)

2.请用一个词概括作者想展现的人的性格。(善良:老王的善良和作者一家的善良。)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请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文本,以同桌为单位讨论,教师进行点拨。

(1)谈谈老王的善良体现在哪里?

(“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决,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

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

鸡蛋上门感谢。)

(2)谈谈作者一家的善良体现在哪里。

(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

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

能维持生活。)

(3)讨论作者想通过文章突出哪些观念。

(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

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

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有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尊重人格,

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他们总是

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

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2.基于上述讨论结果,再次小组讨论“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含义。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

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作”。)

(四)拓展提高

小组讨论:相对现实生活中见到的对不幸者、弱者的冷漠,你认为现代人缺失的是什么?

(此讨论题为开放性问题,只要与平等观念、人道主义、关爱、善良等相关的都可接受。)

(五)小结作业

小结:本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作业:请学生自行找到一个人物进行描写,用事例反映性格。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讲解小说时,人物形象分析的思路。

【参考答案】

在小说讲解时,进行人物分析,需要关注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方式。一般描写方式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

描写。正面描写包括人物的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衣着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这些属于人物形象

分析的重要切入角度,在阅读小说时要尤其关注与这些方面相关的语句,而分析的重点就在于这些方面反

映了人物的哪些性格,如何反应的。侧面描写就是通过他人的语言、动作、想法,或者环境的烘托来展现

的人物性格。综上,人物形象分析角度可以是与人物相关方面的直接的描写,也可以是与人物间接关联的

方面的描写,但落脚点就是这些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哪些主观性格或思想等,最后在将所分析出的人物性格、

思想等综合一起,共同总结出人物形象。

2.请简单介绍一下作者杨绛。

【参考答案】

杨绛,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通晓英

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

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杨绛 93 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96 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

生边上》,102 岁出版 250 万字的《杨绛文集》。

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及南京庙图片,提问学生:这三个地方是关于同一个人的庙宇,这个人是

谁?(孔子)继续引发学生思考:孔子为什么如此受人尊敬?(他是伟大的教育家)第三次提问:关于育人方面,

他有哪些著作?他又有哪些重要的教育理念?请学生结合预习内容加以简述,并引出课题。

2.用 PPT 出示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请学生结合注释学习字词,理清文章大意。

2.重点讲解下列加粗字词的发音: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教师将下列问题用 PPT 出示文本,请学生结合整句大意,翻译句中的加点字词,并提问。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时:按时。此处为名词作状语;习:温习、复习;说:通假字,通“悦”,喜悦;愠:含怒,生气;故:

旧的知识;新:新的知识。故、新为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名词。)

2.请学生自行思考,此三则反映了孔子理念中对哪些方面的建议?

(人格修养及学习方面)

3.请学生以同桌为单位,找出关于学习方法的语句,并讨论:学习方法强调了什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复习和独立思考)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此三则对我们现在的学习是否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并提出相应的学习措施。

(五)小结作业

小结:本文主要讲解了孔子理念中关于什么的建议?

作业: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查找《论语》的剩余篇章,看看你还能找到关于学习的哪些建议,明天上

课分享。

【答辩题目解析】

1.你觉得初中学生学习《论语》有哪些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答案】

我觉得初中生学习《论语》的现实意义如下:1.《论语》是孔子核心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孔子的

核心思想又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形成,初中生正值性格的形成阶段,此时学习《论语》,是对

民族文化精粹的体悟,也是主动接受民族精神熏陶的表现,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爱国精神

与民族自豪感;2.《论语》是文言文经典篇章,语言凝练,包含很多重要的知识点,初中生学习《论语》,

有利于增强其母语的语言素养;3.《论语》中包含很多关于人格修养以及学习态度方法的建议,对于学生

个人人格的形成以及学习方面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说说《论语》的其他篇章对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

我对《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述

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两句话感触颇深。做人,与朋友相

处,应该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为人要忠诚、守信、不能学习或传播不良嗜好。文中虽说是与朋友交

往中的建议,同时也可作为自己人格修养上的要求。并且在与人相处中,还要谦虚,时刻抱有见贤思齐的

心态。多多发现别人的长处,并加以学习,这样自己才能进步。

初中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

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

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

终于有了用茅屋搭建的栖身之所,可老天却偏要和他作对,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

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诗歌,解决字词。

2.教师范读,把握诗歌的节奏和停顿。

(三)深入研读

1.用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思考问题:诗歌写了作者怎样的遭遇?试着为每一个遭遇拟写一个小标题。

小标题:秋风卷茅、群童抱茅、屋凉被冷、屋破漏雨、长夜未眠。

2.作者“独自叹息”,他在叹息什么?说说你的感受?

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

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3.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

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没有因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深陷郁闷,却想到全

天下的寒士,这是一种豪情更是一种担当。

4.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

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

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

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四)拓展延伸

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五)小结作业

将本文改写为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说说你感受最深的一句,并有感情地朗诵。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

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2.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贯彻使用朗读法?

第一,重视教师的范读作用,在朗读的准确性、流畅度、情感性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第二,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包括字音、停顿、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读,例如整体朗读、分段朗读,重点品读,有感情地朗读等等。

第四,在教学过程中读悟结合,针对重点语句要进行品读,以读促悟。

初中语文《春酒》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活动:说说我们的家乡话。)

乡音总是萦绕在我们心中最美的语言。许多年后,当你走在异乡的土地上,耳畔听不到这声声熟悉的

乡音,眼中见不到这张张亲切的面容,那时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呢?是啊,故乡是许

多人心里魂牵梦绕的地方。台湾著名作家琦君她对远离了几十年故乡的思念,不是一首诗,也不是一曲歌,

而是斟上了一杯故乡的“春酒”,现在就让我们去细细品尝这杯故乡的“春酒”。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读完后交流生字词学习情况。

2.默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三)深入研读

1.作者故乡的新年有哪些风俗?最让作者感到快乐的是什么?

明确:吃春酒、喝会酒。其中最快乐的就是吃春酒。

2.小组交流: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感情。找

出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明确:“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

回家。”比喻新奇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新年儿童情不自禁、乐不可支的情形。

“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

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运用语言描写,刻画出一

个善良、大度、充满灵性而又慈爱温柔的母亲形象。

“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看似十分随意的几笔细节描

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爱这小姑娘,在故乡,邻里之间是如此亲密随和、融洽温馨。这种

温馨的人际关系让人向往不已,而这一切都只包蕴在文中极不起眼的细节描写中。

3.作者是否能找回“真正的家醅”?

明确:再也找不到了,作者移居台湾后再也没回过家乡,而且父母早已过世,再也没有母亲亲手做的

春酒,家醅已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了。

(四)拓展延伸

在作者心中,家乡是童年时母亲亲手酿制的那一杯八宝酒,甘甜醇美,回味悠长…… 在你的心中家

乡是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

(五)小结作业

1.总结:师生共同总结。

2.作业:搜集并阅读有关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十二碟”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十二碟”是最讲究的酒席,也是乡下人对人表示的感谢。同时也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可以在十二碟上得吃得喝,又可以有花手绢,非常开心。也代表了那抹抹不去的乡愁。

2.谈谈你对琦君的认识?

【参考答案】

琦君,原名潘希真。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作品

多以散文、儿童故事为主。主要著作《青灯有味似儿时》《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

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母亲的金手表》。

初中语文《最后一课》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

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他们身上又会

有什么样子的光辉呢?今天我们再次一起走进《最后一课》。

(二)回顾背景

这篇小说写于 1873 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

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命令这两个州的学

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

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本文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

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

(三)深入研读

1.组织学生研讨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

(1)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

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2)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

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3)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

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

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2.究竟是什么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明确: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

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

猛醒。

3.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

容来谈。(学生小组讨论)

明确: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 40 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

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 40 年的地方,

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

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

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

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

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

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注意最后一部分,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

4.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语言:“我的朋友们啊”“我——我——”

神态:“脸色惨白”“呆在那里”

动作:转、拿、使、写、靠、做手势。

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结合讨论,有感情地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

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5.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

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四)拓展延伸:

普鲁士侵略者为什么不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法语了?

明确:因为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们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

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鲁士侵略者想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们好永远统治这

些地方,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手段奴役法国人

民。

课件展示补充资料:在我们国家也同样出现过这样文化侵略的现象,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

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洲人的思想,

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当然日本人的阴险用心并没有得逞,否则今天

我们就不能够在这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

(五)小结作业

你怎样表达你对我们祖国的热爱呢?请用充满自信和赞扬的笔触,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系统讲解一下刻画人物的手法。

【参考答案】关于刻画人物的手法是我们接触到的写人的文章里面大量都会涉及到的。具体可以划分

为以下几个方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而正面描写又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

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举个例子是《桥》这篇文章中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而侧面描写更多的是通

过其他的事物或者景物来突出另一个的,比如说《秦罗敷》里面通过其他人对罗敷外貌的印象,写出了美

女的美。

2.请朗读最后三段。

【参考答案】读出气势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