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雄電影節日報 第一期

10
走出長廊 然後 有了光 ——《當愛來的時候鄭秉泓 Ryan 影片的開始,來春(李亦捷飾)一身勁裝,神采 奕奕地環顧周遭,那是一間隱身破舊傳統市場的 海鮮熱炒店,也是來春的家。張作驥配合著來 春的步伐、神態,巧妙運用Black Out分割攝影師 張展的鏡頭,彷彿來春呼吸的頻率,既形成一股 獨特的節奏,隔離了所有的喧鬧與雜亂,也尖銳 地直指來春的孤獨。旅居維也納的作曲家吳睿然 雖是首度與張作驥合作,他為這場戲所作的主旋 律卻洋溢著張作驥作品中特有的宿命感,聽來沈 重、悲而不哀。這是《當愛來的時候》第一場 戲,調度帶著氣勢、渾厚而飽滿,我不禁想起了 十一年前的《黑暗之光》。 《黑暗之光》始於攝影棚裡正在拍攝結婚照片 的中年男女略為不自在的笑容,那是女主角康 宜(李康宜飾)的父親與繼母拍攝再婚照現 場,他們的眼睛失明,以按摩維生,家裡還有 個遲緩憨傻的弟弟,康宜是這家庭中唯一「健 全」的人。以一個短暫全黑畫面配合片名打出 之後,銀幕上出現了背對觀眾、看著窗外基隆 港灣的康宜,而後她轉過身來,走出自己的房 間。她的年紀與來春相仿,走路的姿態與神情 相較之下卻盡顯小女孩的天真、淘氣,流露出 一股無畏探索的冒險精神。康宜穿越幽暗的長 廊,來到了飯廳,然後有了光,這家人準備圍 桌一起用餐。 用餐,一直是張作驥的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 項儀式。張作驥向來習慣在影片開端安排一場 圍桌食飯戲,從客觀的環境音與空間結構,逐 步帶出劇中人物的主觀心境。飯桌上鮮少出現 足以影響劇情發展的關鍵對話與舉止,因為張 作驥更在意的是,藉此如實反映出劇中人物的 生活狀態。這是身為獨子的張作驥作者意識之 下的渴望與彌補。以《爸…你好嗎》裡兩個段 落〈心願〉與〈鐵門〉為例,一群乍看毫無交 集的職業、素人演員,經由張作驥看似即興、 實則嫻熟精準的調度,組合成一個極具說服力 的家庭,〈心願〉不只是關於一個黑道父親與 他臥病在床的女兒的故事,黑道大哥身旁的情 婦、小弟、以及家中的看護、傭人,早已被張 作驥納入這個家庭整體,血緣的牽絆只是其 一,情感上千絲萬縷的聯繫卻是永遠。張作驥 持續透過創作去思索「家庭」的真正定義。 《當愛來的時候》有著一言難盡的故事前提, 來春的母親子華是父親黑面在金門故鄉的青梅 竹馬,黑面因為想要逃離照顧肯納症幼弟阿傑 的家庭責任,選擇離鄉背井來到台灣,因緣際 會入贅了雪鳳家,後因雪鳳無法生育,子華適 逢人生低潮,經雪鳳同意才發展出如此「三人 同居關係」。十多年後,來春、來日兩姊妹相 繼長大,就在子華即將產下男嬰前夕,阿傑因 為相依為命的阿嬤病逝,被黑面接到台灣就近 照顧。阿傑與雪鳳的父親代表著張作驥電影中 最不可或缺的觀察者角色——滔滔不絕的老者 與身障者,如同鬼魅般存在著,家族成員盤根 錯節的情感糾葛與他們彷彿毫無干係,他們卻 又如先知般洞悉、豁達,暗潮洶湧的秘密與謊 言,在他們眼前無所遁形。阿傑在故事的中後 段逐漸成為來春最堅強的陪伴,這其實是張作 驥自《忠仔》、《黑暗時光》、《美麗時光》 以來兄弟、姐弟情誼的變形,再一次地,這仍 是身為獨子的張作驥,對於未曾擁有過的手足 關係的自我投射與慰藉。 張作驥的電影或許悲切、悵然,但其實仍有其 鄉愁而感性,甚至幽默的一面。比如黑面喝 酒喝茫了,打著鼓唱起自行竄改歌詞的〈家 後〉,這並非蓄意的惡搞或是抱怨,也不只 是長久屈居雪鳳氣燄之下的苦悶發洩,其中蘊 含著這位書讀不多、外型粗獷的中年男人,無 從訴說的滿腔愛意,以及對於自己坐享齊人之 福、為了生活放棄年少夢想(音樂、自主權) 的悔悟與無奈。張作驥過往作品中的父親角 色,多半處於輪番缺席、消失、死亡,或者是 某種相對弱勢的狀態、甚至是有如原罪般成 為極大的負擔,在歷經《蝴蝶》戲裡戲外「雙 重」父親的死亡之後,黑面應該是張作驥所 塑造出,最懂得體貼女人、也最心思細膩的丈 夫,他在意雪鳳感受的同時,不忘緊張子華產 後的身體調養,一場解決子華漲奶的戲,竟發 酵出台片史上最破格的浪漫情懷,這是標準張 作驥式的草根精神與柔軟。 對應如此男性的柔軟,卻是女性的決絕與剛 強。《黑暗之光》的康宜常常望向窗外,窗戶 宛若少女生命的框架,恰如來春常常窩在陽台 上,縱身一躍即是一場全新的冒險。在過去, 張作驥總是暗示著如此一躍而下,是結束的開 始,是絕望的自我毀滅。《美麗時光》裡走投 無路的小偉與阿傑一齊跳進那條臭氣薰天的大 水溝中,背景卻瞬間轉換成為一片童話般的海 洋,意義等同那匹被偽裝成獨角獸的白馬、或 是廢棄兒童樂園中的長頸鹿雕像、甚至雨天竹 林裡根本不可能出現的蝴蝶……,全是無比醉 人的魔幻寫實,全是張作驥對於醜陋真實的美 麗想像,極其諷刺、何等殘酷。 張作驥以《爸…你好嗎?》回歸個人原點重新 出發,如今《當愛來的時候》一方面承襲《黑 暗之光》的青春少女觀點來看成長過程無可避 免的愛與死亡,一方面則走出過往偏好以魔幻 寫實註記死亡與宿命的悲觀結論,改以充滿理 解、寬厚的溫柔,思索「母體」作為個人生命 源頭的終極意義。於是,張作驥不用再尋找那 未曾存在的獨角獸,我以為當他在《爸…你好 嗎?》最後一段〈孩子,你還記得什麼?〉那 傾巢而出的動物群裡,終於給了我們真正的長 頸鹿之後,其實間接宣告著張作驥全新創作階 段的到來。猶如重生。 出生、死亡、救贖而後重新出生。這是一個循 環。《當愛來的時候》尾聲映照在來春臉上那 抹陽光,不再是背離現實的自欺欺人,而是實 質意義上更真切誠懇的動人魔法。這是21世紀 台灣電影的希望之光。 火球人愛的呼喚 忠仔 大放送 張作驥導演即將在2010高雄電影節開播最生猛、 最純粹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忠仔》,最新 修復拷貝,絕無冷場。場次資訊 請參閱電影節官方網站。

description

2010高雄電影節日報 第一期

Transcript of 2010高雄電影節日報 第一期

Page 1: 2010高雄電影節日報 第一期

開幕片

當愛來的時候》

愛女性

張作驥

走出長廊,然後

有了光——《當愛來的時候》文/鄭秉泓 Ryan

影片的開始,來春(李亦捷飾)一身勁裝,神采

奕奕地環顧周遭,那是一間隱身破舊傳統市場的

海鮮熱炒店,也是來春的家。張作驥配合著來

春的步伐、神態,巧妙運用Black Out分割攝影師

張展的鏡頭,彷彿來春呼吸的頻率,既形成一股

獨特的節奏,隔離了所有的喧鬧與雜亂,也尖銳

地直指來春的孤獨。旅居維也納的作曲家吳睿然

雖是首度與張作驥合作,他為這場戲所作的主旋

律卻洋溢著張作驥作品中特有的宿命感,聽來沈

重、悲而不哀。這是《當愛來的時候》第一場

戲,調度帶著氣勢、渾厚而飽滿,我不禁想起了

十一年前的《黑暗之光》。

《黑暗之光》始於攝影棚裡正在拍攝結婚照片

的中年男女略為不自在的笑容,那是女主角康

宜(李康宜飾)的父親與繼母拍攝再婚照現

場,他們的眼睛失明,以按摩維生,家裡還有

個遲緩憨傻的弟弟,康宜是這家庭中唯一「健

全」的人。以一個短暫全黑畫面配合片名打出

之後,銀幕上出現了背對觀眾、看著窗外基隆

港灣的康宜,而後她轉過身來,走出自己的房

間。她的年紀與來春相仿,走路的姿態與神情

相較之下卻盡顯小女孩的天真、淘氣,流露出

一股無畏探索的冒險精神。康宜穿越幽暗的長

廊,來到了飯廳,然後有了光,這家人準備圍

桌一起用餐。

用餐,一直是張作驥的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

項儀式。張作驥向來習慣在影片開端安排一場

圍桌食飯戲,從客觀的環境音與空間結構,逐

步帶出劇中人物的主觀心境。飯桌上鮮少出現

足以影響劇情發展的關鍵對話與舉止,因為張

作驥更在意的是,藉此如實反映出劇中人物的

生活狀態。這是身為獨子的張作驥作者意識之

下的渴望與彌補。以《爸…你好嗎》裡兩個段

落〈心願〉與〈鐵門〉為例,一群乍看毫無交

集的職業、素人演員,經由張作驥看似即興、

實則嫻熟精準的調度,組合成一個極具說服力

的家庭,〈心願〉不只是關於一個黑道父親與

他臥病在床的女兒的故事,黑道大哥身旁的情

婦、小弟、以及家中的看護、傭人,早已被張

作驥納入這個家庭整體,血緣的牽絆只是其

一,情感上千絲萬縷的聯繫卻是永遠。張作驥

持續透過創作去思索「家庭」的真正定義。

《當愛來的時候》有著一言難盡的故事前提,

來春的母親子華是父親黑面在金門故鄉的青梅

竹馬,黑面因為想要逃離照顧肯納症幼弟阿傑

的家庭責任,選擇離鄉背井來到台灣,因緣際

會入贅了雪鳳家,後因雪鳳無法生育,子華適

逢人生低潮,經雪鳳同意才發展出如此「三人

同居關係」。十多年後,來春、來日兩姊妹相

繼長大,就在子華即將產下男嬰前夕,阿傑因

為相依為命的阿嬤病逝,被黑面接到台灣就近

照顧。阿傑與雪鳳的父親代表著張作驥電影中

最不可或缺的觀察者角色——滔滔不絕的老者

與身障者,如同鬼魅般存在著,家族成員盤根

錯節的情感糾葛與他們彷彿毫無干係,他們卻

又如先知般洞悉、豁達,暗潮洶湧的秘密與謊

言,在他們眼前無所遁形。阿傑在故事的中後

段逐漸成為來春最堅強的陪伴,這其實是張作

驥自《忠仔》、《黑暗時光》、《美麗時光》

以來兄弟、姐弟情誼的變形,再一次地,這仍

是身為獨子的張作驥,對於未曾擁有過的手足

關係的自我投射與慰藉。

張作驥的電影或許悲切、悵然,但其實仍有其

鄉愁而感性,甚至幽默的一面。比如黑面喝

酒喝茫了,打著鼓唱起自行竄改歌詞的〈家

後〉,這並非蓄意的惡搞或是抱怨,也不只

是長久屈居雪鳳氣燄之下的苦悶發洩,其中蘊

含著這位書讀不多、外型粗獷的中年男人,無

從訴說的滿腔愛意,以及對於自己坐享齊人之

福、為了生活放棄年少夢想(音樂、自主權)

的悔悟與無奈。張作驥過往作品中的父親角

色,多半處於輪番缺席、消失、死亡,或者是

某種相對弱勢的狀態、甚至是有如原罪般成

為極大的負擔,在歷經《蝴蝶》戲裡戲外「雙

重」父親的死亡之後,黑面應該是張作驥所

塑造出,最懂得體貼女人、也最心思細膩的丈

夫,他在意雪鳳感受的同時,不忘緊張子華產

後的身體調養,一場解決子華漲奶的戲,竟發

酵出台片史上最破格的浪漫情懷,這是標準張

作驥式的草根精神與柔軟。

對應如此男性的柔軟,卻是女性的決絕與剛

強。《黑暗之光》的康宜常常望向窗外,窗戶

宛若少女生命的框架,恰如來春常常窩在陽台

上,縱身一躍即是一場全新的冒險。在過去,

張作驥總是暗示著如此一躍而下,是結束的開

始,是絕望的自我毀滅。《美麗時光》裡走投

無路的小偉與阿傑一齊跳進那條臭氣薰天的大

水溝中,背景卻瞬間轉換成為一片童話般的海

洋,意義等同那匹被偽裝成獨角獸的白馬、或

是廢棄兒童樂園中的長頸鹿雕像、甚至雨天竹

林裡根本不可能出現的蝴蝶……,全是無比醉

人的魔幻寫實,全是張作驥對於醜陋真實的美

麗想像,極其諷刺、何等殘酷。

張作驥以《爸…你好嗎?》回歸個人原點重新

出發,如今《當愛來的時候》一方面承襲《黑

暗之光》的青春少女觀點來看成長過程無可避

免的愛與死亡,一方面則走出過往偏好以魔幻

寫實註記死亡與宿命的悲觀結論,改以充滿理

解、寬厚的溫柔,思索「母體」作為個人生命

源頭的終極意義。於是,張作驥不用再尋找那

未曾存在的獨角獸,我以為當他在《爸…你好

嗎?》最後一段〈孩子,你還記得什麼?〉那

傾巢而出的動物群裡,終於給了我們真正的長

頸鹿之後,其實間接宣告著張作驥全新創作階

段的到來。猶如重生。

出生、死亡、救贖而後重新出生。這是一個循

環。《當愛來的時候》尾聲映照在來春臉上那

抹陽光,不再是背離現實的自欺欺人,而是實

質意義上更真切誠懇的動人魔法。這是21世紀

台灣電影的希望之光。

火球人愛的呼喚

《忠仔》大放送!張作驥導演即將在2010高雄電影節開播最生猛、

最純粹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忠仔》,最新

修復拷貝,絕無冷場。場次資訊

請參閱電影節官方網站。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天涯海角也不是生與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卻不讓我劃位

Page 2: 2010高雄電影節日報 第一期

導演介紹

張 作驥T s o - c h i C h a n g1961年出生於台灣嘉義,文化大學戲劇系影劇組

畢業。大學畢業後歷練場記、助導、副導等基層實

務。1996年以《忠仔》一鳴驚人,1999年以《黑暗

之光》破紀錄連奪東京影展最佳影片、東京金賞及

亞洲電影大賞,2002年《美麗時光》不僅入圍威尼

斯影展正式競賽,也獲得金馬獎最佳影片殊榮。

  

導演年表

2010 《當愛來的時候》When Love Comes2009 《爸…你好嗎?》How Are You, Dad?2008 《蝴蝶》Soul of A Demon2002 《美麗時光》The Best of Times1998 《黑暗之光》Darkness & Light1995 《忠仔》Ah Chung1994 《暗夜槍聲》Midnight Gunshots

當愛來的時候—

專訪 張作驥導演文/江秉憲

西方神權社會底下有種對於愚者的崇拜傳統,

聖愚者(Holy Fools)半身赤裸半瘋半癲,話語

不成句義甚至幾乎不能言語,但其嘔啞聲音卻

被視為聖諭。他們雖與社會現實格格不入卻彰

顯真理,因為他們的存在人們警惕誰也不要自

欺,若有人在世以為自己是有智慧的人,該變

成一個愚妄的人。

迎著突如其來的西北雨,我沿羅斯福路往張作

驥電影工作室騎去, 在腦中我又把張作驥電

影讀過一次:《忠仔》自殘身體啟祈求神民附

體的少年八家將,《黑暗之光》弱智阿基頭戴

假髮與李康宜的純真談話,乃至《當愛來的時

候》高盟傑飾演無法自處悲傷憤怒卻能一筆一

筆畫下城市人情冷暖的肯納症青年(Kanner's Syndrome,俗稱自閉症)。 看著街上形形色

色, 紛紛趕到騎樓下躲雨的台北人,張作驥電

影一貫贈與我們的,正是藉由這些「 聖愚」角

色,提示已經被我們視而不見的社會角落。

「劇本原來設定的不是這樣,高盟傑原是演道上

混的兄弟。」張作驥剛泡好茶,遞給剛淋濕的我

溫溫身子,「幾年前我去釜山影展,行前大學好

友王耿瑜給我一位自閉者父親寫的教養日記,我

在飯店讀著讀著,深受震撼,返台後立即宣佈停

止籌備,決定以此為本重新發展劇本。」

「這個社會沒有你,只有我。」張作驥也啜了

口茶,「他們都存在於這個社會,只是我們沒

有看到。對此現象我不做評斷,只想在電影裡

客觀的呈現。唯一替他們忠實發聲的地方,則

藉由高盟傑的口中說出來:『阿嬤說這不是

病,這不免吃藥。』」

正如《忠仔》的一句台詞「我們這種人特別容

易遇到倒楣事情」,所謂張作驥「我們這種

人」一直存在他的電影裡。《當愛來的時候》

不管是上述的肯納青年,還是遊走江湖流血打

鬥的幫派份子、因入贅而飽受妻子心靈折磨

的壓抑丈夫、不能生育只得忍受先生招二房

的大老婆、未成年就得面對未婚生子的西門町

少女…,這些真實存於當代社會、受挫且弱勢

的邊緣心靈,關於他們的種種屈辱、不堪與無

助,在《當愛來的時候》呈現出多層相互依偎

的幸福感受。更甚,借著電影導演凝視著「我

們這種人」,竟折射出我們觀眾對真實世界的

遮蔽與粗淺,補償了我們的認知匱乏。

我還沒找不到機會插話,張作驥便忍不住岔開

題,提到他醞釀中的下部電影:「片名取作

《暑假作業》,由一位八歲小朋友之眼來看他

周圍幫派的成人世界,透過兩者之眼相互對

照,小孩有他們的暑假作業,成年人當然也會

面臨到屬於他們那個年紀的暑假作業啊。」

想當然爾這是張作驥那寶貝兒子給他的靈感,

這幾年他因為要照顧兒子,錯過了很多東西,

連拍片都不能遠走他方,只能將絕大部分的場

景都放在臺北。我想起2003年在雲林斗六,一

個以回顧國片新浪潮為主軸的「白鴿影展」初

識張作驥,他溺愛地抱著宏圖說等兒子到了就

學年齡,要讓兒子到蘭嶼的小學就讀,那可眺

望大海以及廣闊的自然,可以培養男孩的曠野

胸懷。

我們可以輕易在電影裡得知張作驥的島嶼情節:

《黑暗之光》乘船駛離基隆港、《蝴蝶》主角至

蘭嶼尋人,《當》則讓一家人返金門訪祖厝…,

前往島嶼的船悠悠緩緩,飄盪在海上的角色們同

時轉變著生命節奏。張作驥說劇本如此安排,是

覺得拍片生活太緊湊,所以要設計能讓劇組在拍

攝期間一起出去同樂一趟。我看是他內心滿溢渴

望出走、嚮往大海的情緒,所以才忍不住頻頻在

電影裡放進島嶼的幽微氣息。

因為那是一艘小艇能遠離本島的最遠距離啊。

張作驥又重提一次他常掛在嘴邊的宿命論:

「人一出生就搭上一輛開往懸崖的火車,終究

都要隕落的。」張作驥鏡頭底下的人物,在領

悟希望與理想的不可為,開始在同伴間尋找一

種名為相濡以沫的情誼,其生存姿態展現出堅

毅而強韌的生命力。

儘管人生是悲觀的,總是不如意的,拍電影讓

張作驥生命裡有了救贖的可能。

「因為父親的過世,基於他的心願與對他的歉

疚,我拍了《爸…你好嗎?》,拍完爸爸後

一年想著想,決定拍攝這一部關於母親的電

影。」張作驥點根煙,「《當》裡面的大媽,

其實就是我母親,他出生有錢人家,雖著戰亂

輾轉來台,花一個月就學會講台語,強勢掌控

著家裡生活重心。但當男人一走,她就什麼都

沒了。」

「劇本屢屢改寫,唯有頭尾兩場戲是不動的,

以女性的生產為始,也以生產為終,頭尾相

扣,人生在此又重新來過一次。」

看似陽光的結尾,雖又掉進張作驥的宿命結

論,但仍處處可見一個創作者的憐憫與包容。

「就像范植偉客串的角色,他在電影開場因不

聽勸告,一出門馬上出意外,但片尾的發展,

誰又能真正說準是福還是禍呢?」

我恭禧張作驥《當愛來的時候》被釜山國際影

展譽為今年最棒的亞洲電影,榮登「大師放

映」單元播映,他雖深感榮幸,但也忐忑:

「我不夠格啊,要像侯孝賢、楊德昌一般,這

兩位導演才夠資格被稱為大師啊。」

話鋒一轉又聊到本片打平金馬獎紀錄,入圍了

十四個獎項,張作驥還是忐忑:「入圍十四

項,怎麼這麼多,好像過多了。」

但電影深獲好評是不爭的事實,國內片商在看

完《當愛來的時候》,深覺這部電影與臺灣社

會擁有高度的共鳴,一口氣將國內上映戲院從

八家增至將近五十家。這部電影將以高雄電影

節的首映為起點,伴隨眾人的好評與祝福陸續

在全台與觀眾見面。「我感謝高雄電影節的支

持,願意選一部並非在高雄拍攝的電影當開幕

片,臺灣電影圈正需要這樣不劃地自限的胸

襟。」張作驥如是說。

我又想起七年前在「白鴿影展」閉幕會場,那如

車水馬龍擠爆全雲林唯一一家電影院的觀眾們,

他們竭盡所能只為親眼看到《黑暗之光》的電影

拷貝,張作驥還為此返回戲院現場,要那群站立

於走道的觀眾們注意觀影時的自身安全。

正想以此畫面祝福張作驥的全台聯映,但他不

等我說出口,「電影要上映了,我終於可以繼

續寫劇本了。」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天涯海角也不是生與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卻不讓我劃位

Page 3: 2010高雄電影節日報 第一期

因為我喜歡看到幸福,

而愛情讓人幸福──尼堤瓦特.泰拉托恩的泰純愛

文/Anurak Kitpaiboonthawee 王道明

看一本好書,就如看一部好電影;看一部好電

影,就如看一本好書。小說和電影有個共同點

就是都在講故事,雖然它們都在講別人的故

事,可是創作者都有一個同理心,就是希望自

己的作品能夠傳達出一些甚麼信息,那肯定是

在心底醞釀已久,到了一個非說出來不可的程

度,也許是一個理念,或是一段人生經驗,或

喜或憂,並且希望得到共鳴,進一步如果能夠

藉此改變些甚麼的話,那更是額外的驚喜了。

以上理念除了是從我所共事過的幾位重量級作

家身上所得到的結論以外,最近更因為有幸參

與針對2010高雄電影節,向泰國一位同樣是重

量級導演---Nithiwat Tharathorn先生進行專訪之

後再次得到印證。

在泰國,大多數人都習慣以小名稱呼熟悉的

人,就像中文習慣稱呼某某大哥,某某老師一

樣,Nithiwat Tharathorn導演,我們就習慣直接

稱呼頓哥,或是頓導。其實我本身對頓導的作

品並不陌生,早在第一部作品《小情人》紅透

半邊天的時候,頓導的名字就已經如雷貫耳。

接著《戀愛季節》的上映更莫名其妙的讓我愛

上音樂,只差在《親愛的伽利略》上映的時

候,我人在台北出差,只好後來才補看 DVD。

記得一篇寓言故事說道:“畫孰最難?犬馬最

難;畫孰最易?鬼魅最易。”在接受訪問的時

候,針對泰國鬼片的成功頓導說過一句話:“每

個人都怕鬼,不管是甚麼國家的人都一樣。”泰

國鬼片雖然頗為知名, 可是經驗都是累積出來

的,泰國的鬼片何嘗不也是曾經被罵得狗血淋

頭的呢?話說回來以“愛情”為主題的電影,當

然備受的限制就比較多,但是愛情也是最平易近

人,題材最廣的題材,就這樣愛情片便慢慢跟著

現代都市生活題材的廣泛而竄紅,所有電影製作

團隊開始開創自己一片天,除了永遠賣座的鬼

片、層出不窮的本土搞笑片之外,泰國電影題材

又多了一個多元的愛情片。

話說當年一群學電影剛畢業的六個同學,在偶

然的機會下,由於自己那同時是電影製作人的

執導教授,在大學的網路論壇裡發現一篇由他

們其中一個哥兒們所發表的一篇邊幅兩頁左右

的短篇故事,就讓他們六人共同編出劇本兼導

演,就這樣剛剛出道的大學新人,成功的打造

出《小情人》這部電影破億的傲人記錄,同時

六個導演的名字一夜之間紅透半邊天。

開創一片共同的天空之後,六個同學各奔前

程,往自己的專長發展,有的偏向搞笑片,有

的偏向鬼片,而頓導則選擇了他的最愛---喜劇

愛情片。“因為我喜歡看到幸福,而愛情讓人

幸福。”這是接受專訪時,頓導說出他為甚麼

愛點“愛情口味”的原因。

除了成功的執導出一部部電影之外,還成功的

帶出一批批新人。頓導帶出的新人,直到今天

雖然都當演了一部接一部的片子,可是大家都

還在稱呼他們第一部片裡的名字,並冠上該片

的名字,例如《小情人》裡的一批小演員,

《戀愛季節》的男女主角等等。

可是要說頓導的作品都是純粹的你愛我、我愛

你,也不盡然。對於大眾為頓導冠上了愛情片

導演這一環,頓導笑著跟我們解釋:“如果有

人要跟你說話,你比較喜歡那種死死板板、一

付神聖不可侵犯的人跟你說,還是一個輕鬆活

潑,和藹可親的人跟你說呢?愛情的語言平易

近人,當我想給觀眾傳達甚麼信息的時候,我

比較偏向用愛情的方式。”所以頓導的電影,

雖然被冠上了愛情的旗幟,其實他與所有的創

作者都一樣的是 “我有話要說”,只不過恰巧

都用愛情的語言去述說。

《小情人》說的是童真的愛情故事,是你是我也

是他,除了幾個小主人公的奇妙關係、有趣的互

動以外,更重要的其實是我們童年的回憶;《戀

愛季節》雖然說的是三個音樂學院的高中生三角

戀關係的劇情發展,事實上更值得探討的話題,

是父母家長與子女之間的互動,面對人生的分叉

路而該做抉擇的時候,值得留意的一些觀念;

《親愛的伽利略》,當然一個被甩、一個被當的

兩個年輕摯友,一同飛往歐洲探險尋夢的故事固

然有趣,但是其中蘊涵的思考題更是值得回味

――伽利略說過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同樣我們

每個人也不是地球的中心,很多時候還是是要考

慮考慮跟著地球轉的。

電影的成功當然有它地域性的條件,是否能夠

完全無障礙的在他鄉立足是備受考驗的,這個

專誠為您準備的《泰式料理》是否合您的胃

口,那肯定要先嚐嚐,我不能為您保證華麗的

特效、令人尖叫的驚悚、血脈噴張的辛辣刺

激,但是如果您所追求的是暖暖的感動,留

在心底嗡嗡的餘震,酒足飯飽之後還能細嚼慢

嚥,口齒留香的感覺,頓導的電影是您絕對不

能錯過的套餐。

尼堤瓦特.泰拉托恩N i t h i w a t T h a r a t o r n畢業於泰國著名大學的攝影及電影系,他與五位大學好

友共同執導《小情人》而同獲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

人獎、最佳導演,及相當於泰國奧斯卡的泰國電影學

院獎最佳導演獎殊榮,作品總是貼切地描寫濃濃的純愛

風味。在接受雄影獨家專訪時,導演自承每部電影都有

個人的人生經歷融入其中:《小情人》是你我的童年往

事;《戀愛季節》是生命中一段心路歷程;而留學的心

情,則在《親愛的伽利略》當中得以呈現。

2009 《親愛的伽利略》Dear Galileo2006 《戀愛季節》Season Change2003 《小情人》My Girl

影評人Ryan真情造句推薦

《戀愛季節》這是泰國版本的《藍色大門》遇上《交響情人夢》,

老掉牙的三角戀愛與夢想抉擇,在尼堤瓦特的鏡頭下

顯得無比真誠、寬容,簡直是雅絲敏阿莫傳人。

《親愛的伽利略》非常難得在海外實景拍攝的青春寫實作品,兩位演員

表現清新不造作,尼堤瓦特對於鄉愁的刻劃令人感同

身受。

《小情人》本世紀泰式言情濫觴,啟蒙了阿牛創作《初戀紅豆

冰》,全台灣有志創作的新銳導演都該誠心觀摩、研

習這部片成功的關鍵。

焦點導演

Nithiw

at Tharatorn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天涯海角也不是生與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卻不讓我劃位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讓我劃位

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

卻抽不到贈品

Page 4: 2010高雄電影節日報 第一期

浪漫騎士的影像旅程──專訪尼堤瓦特.泰拉托恩導演

採訪、整理/Anurak Kitpaiboonthawee王道明

樹立青春浪漫風格的泰國導演尼堤瓦特.泰拉

托恩,將純愛的視覺影像轉化為甜蜜蜜的味覺

享受,三部電影彷彿品嚐三種口味的冰淇淋,

愛情怎能如此浪漫呢?電影節特派員Anurak

Kitpaiboonthawee(中譯名王道明)直搗GTH電影

公司,挖掘巴堤瓦特導演內心最純粹的影像日記。

你的腳本都是來自於個人的經驗嗎?

我的每一部電影都有我的人生經歷融入在裡

面,有的是共同回憶,有的觀念分享,還有共

同探討一些人生觀的。例如《小情人》,其實

就是我們大家共同的童年往事, 除了阿捷和奈

娜兩個小主角純真的友情故事之外,當年的樂

隊、流行歌曲、零食、孩子們的國度、兒時的

玩伴…等等,都是大家共同的回憶。《戀愛季

節》是我自己生命當中一個心路歷程的另一種

呈現。《親愛的伽利略》更是我出國留學時候

的心得體會,和點點滴滴。

您最新的兩部片,主角都在尋找自我,特別是

對異國的投射。

《戀愛季節》是在我們見到一所主修音樂的高

中學校之後引發出來的靈感。我們發現一個社

會現象,就是父母家長大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

去學那些看起來不務正業的東西,而是應該學

醫、學工程等等,收入又穩定,又有社會地

位。而拍片的動機,第一我自己從小就喜歡音

樂,也是吉他手,再來我上大學的時候就選修

電影專業,當時也曾經受到父親的質疑,因為

在那個十五年前的泰國,學電影簡直是不知道

學成之後要去幹甚麼,當導演是離我們那種高

中剛畢業的小伙子遙遠得很厲害,所以如感身

受的拍成這部《戀愛季節》,透過幾個角色的

青春愛情故事,共同探討這些話題:學音樂真

的就是不務正業的嗎?

至於《親愛的伽利略》,我畢業以後就到英國

半工半讀,我們泰國幾乎所有年輕人的共同夢

想就是出國留學,邊工作邊旅遊,自由自在,

無拘無束,尤其是歐洲國家。我希望讓這種夢

想落實,把我的個人經歷、所見所聞,透過一

些有趣的故事把它電影化,我自己曾經出去尋

找一些人生的答題,我的兩個女主角也這樣出

去尋找自己的夢想。一開始她們是因為逃避一

些問題而離開,接著她們會因為所遇、所見、

所聞而慢慢長大,且看看最後她們是否也能跟

我一樣得到某些的答案。

您的電影都圍繞愛情為主軸,這跟很多當代泰國

導演相當不同,可否談談這部分?

與其說我的電影是愛情片,我覺得「愛情」只

是我藉以陳述一個主題的傳媒而已。每一個人

的每一個生命階段都會跟愛情有關,不管那是

一個甚麼樣的愛情,男女之間的、家庭之間

的、朋友之間的都是。當你要把一個人的生命

整個搬過來借用的時候,很自然的他那個時段

的愛情也跟著過來。我的觀點是,愛情人人都

能體會,透過愛情來傳達我所要傳達的訊息,

容易得到認同,更重要的是,我喜歡愛情,喜

歡看到別人幸福,所以我的電影都會用到愛的

語言。

你覺得拍一部成功的電影,它的重要條件是什

麼?

首先,甚麼是成功的定義?票房破億嗎?票房

這種外在因素是我們所不能控制的,所以票房

收入並不是籌備一部電影的先決條件,我們不

能叫大家坐下來然後開始討論:「我們來拍一

部破億的電影吧!」

我個人對拍一部片的要求是,自己首先對主題

要有感覺,覺得很迫不及待的想把它說出去,

先要以這個作為先決條件。然後我們對片子的

要求是放在觀眾看完之後所能得到的東西,不

只是這個男主角好帥喔!女主角好正唷!他們

兩個相愛了真好,然後就沒了。我所認為成功

的電影,它不只扮演娛樂的工作,而是要讓那

些我們所迫不及待想說出去的訊息能夠得到共

鳴,進一步延伸到實際生活中。當你看完《小

情人》之後會拿起電話打給多年不見的老友;

看完《戀愛季節》對人生的抉擇有更廣闊的態

度;看完《親愛的伽利略》能從經歷中採取某

些教訓。訂製一個超出電影以外的目標,是我

覺得拍好一部電影的重要條件。

你的電影都帶著純真的氣息,這跟很多法國電

影以及日本電影的青春電影都很接近,你有受啟

發的電影嗎?

說到受啟發,其實影響我的不是日本或是法國

電影,而是日本漫畫。日本漫畫家安達充老

師,他的每一本漫畫我幾乎都看過,例如:

《Touch》、《Rough》等等。他的作品都是青

春故事,用愛情做為副題,透過愛情來分享某

些主題。有看過他的作品的人就知道,那種表

達方式,寬廣的鏡頭框架,默默的,不必用甚

麼對白,只用畫面來傳達訊息,感覺很溫和。

那些手法幾乎都被我收入到我的電影裡面了。

泰國電影在國際影展的地位日益重要,你覺得

成功的因素是?

泰國電影界在最近的四五年內很活躍,根據我

自己的看法,是各種因素混合拼湊而成:第

一,泰國電影越來越多元化,有青春愛情片、

鬼片、動作片、藝術片、主流電影、非主流電

影,就像最近參加坎城影展獲得金棕櫚獎最高

榮譽的《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那種,探討的

主題很廣闊,不是單一方面的發展,而是多面

向的延伸,開始有了成果就能申請到國外的基

金,這樣就開始有了良性循環。再者,我們的

主流電影本身也很多元,像是拳霸等等。第

三,泰國的社會文化背景本身有她的特點,因

為電影其實是文化的傳播,不只是單純的娛

樂,泰國的人都在做甚麼,都在想甚麼,也是

一個能夠得到注目的話題。綜合來說泰國的電

影業整體性的成長已經有了一段時間,主題的

多元化、主流與非主流的互相輝映,都是讓泰

國的電影慢慢能夠踏上國際影壇的因素。

泰國電影在台灣一直靠驚悚恐怖片打天下,可

否讓這些觀眾能更認識你的作品?

驚悚恐怖片之所以能夠成功,因為容易達到共

鳴。全世界每個地方的人普遍的都會怕鬼,所

以這種片子容易被接受,同樣的動作片也是,

只要踢的漂亮,不管你是哪裡的人,都一樣好

看,是成龍也好,是東尼嘉也好,怎麼翻筋斗

能翻得那麼高啊?強者就是強者,怎麼看都會

好看。

愛情片當然各有千秋,環境、國度的不同肯定

就會略有差異,但是就以《戀愛季節》來說,

雖然我們的生活條件不一樣,但是每個生命階

段都會遇到要做抉擇的時候,以這點來說絕對

是甚麼國籍都要面對。你是選家人長輩所要你

選的,還是選你自己所喜愛的東西,相信每個

人都有這種類似的經驗;或是像《小情人》這

種以童年往事為背景的懵懂愛情的故事,肯定

也能勾勒出某些深藏的回憶;還有出國闖天下

的夢想,我們的年輕人總是希望能到國外去歷

練、冒險,相信台灣朋友也會跟我們一樣有同

樣的的夢想,所以相信大家也能從我的電影中

找到樂趣的,歡迎大家嘗試。

你會對高雄的影迷說什麼?

我不曾來過台灣,這次榮幸受到邀請,可以說

是電影帶著我前往嶄新的世界。我希望台灣的

朋友會從我的電影得到樂趣。我的電影裡有話

要說,並希望台灣的朋友能夠喜歡。還有一句

想說的就是:很高興認識大家。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天涯海角也不是生與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卻不讓我劃位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讓我劃位

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

卻抽不到贈品

Page 5: 2010高雄電影節日報 第一期

青春的宿命「那是一切都像要變透明了似的, 十一月安靜的星期天」 ──《1973年的彈珠玩具》 by 村上春樹,1980。

文/黃建宏

《青春愛世代》(又名《色即是空》)的背景

時代緊接在這被村上春樹描寫為一切似乎變得

透明的一年之後,在東京的另一端,1974年的

京都。這結尾的「變透明」讓隨著閱讀時間與

主角時間而消逝的故事,在這「當下」突然如

浪潮一般地湧出,這正是青春的宿命:「在湧

出之際,離去」。所有的青春勵志電影似乎也

重複著這樣的宿命,不是因為商業電影的缺乏

創意,而是「青春」本身就是現代社會變化中

必然失落之物,因為我們從未能確定「能夠」

擁有,或說總是在自己無知的狀態下才能擁

有。換句話說,「青春」是一種再現之前所經

歷的知覺、情感、感官的私密狀態,當它獲得

「受啟發」――湧出――的語言時,也是它已

離去的時刻;因此,青春就成為必要且只能在

影像中被再現的「失落之物」。

2009年的《青春愛世代》中所描述的1974年,

正是導演田口トモロヲ與原著自傳故事三浦

純的高中時代,相當於2003年《青春搖滾火

花》(Iden-Tity;直譯為「做你-自己」描述

1980年的樂團故事)的前傳。這兩個大學密

友在二十多年近三十年後,以這兩部影片重現

他們大學時期所謂的混雜各種特質於一身的

「查理.布朗遜哲學」(Bronson),並由銀

杏BOYZ主唱峯田和伸分別於2003與2009兩部

影片中飾演酷似Jimmy Hendrix的專業搖滾樂手

(中島)與甚麼人也不像的業餘歌手(鬍子哥

基拉);另外,《青春搖滾火花》是一部與鮑

伯.狄倫(淺野忠信飾)幽靈對話的搖滾音樂

片,而《青春愛世代》中的鮑伯.狄倫則仍是

唱片封套上與廣播中的傳說人物;還有《全帶

回家》(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這張備受

爭議的專輯在兩部影片中的現身等等,一方面

建立了一個時間進程上的關係,另一方面卻隱

約呼應著狄倫朝向抽象、未明而個人化的「轉

向」之際。簡言之,《青春愛世代》中莫名的

未來正好逆返地回應了《青春搖滾火花》中的

困境。

《青春愛世代》與《青春搖滾火花》不只是接

續的故事,而是一種集結圈內共同擁有搖滾記

憶的人所進行的「把自己放入歷史」(意即

「自我脈絡化」),用演出與虛構來完成共享

記憶的社群。而這種「自我脈絡化」也就充份

表達出「青春」這個神祕對象的詭異時間:

「在湧出之際,離去」,同時,跨越到不一樣

的未來。所以,「跨越到不一樣的未來」總是

「青春」被再現後最終的承諾,但這個承諾的

實現不是由影片故事完成,而是由「把自己放

入歷史」的拍攝行動來完成(一如1982年由石

井聰亙導演的《爆裂都市》所引發的濫觴)。

日本的民俗搖滾確實如《青春搖滾火花》的命

題,展開的是一個「尋找自己」的旅程,這個

「尋找自己」拉扯在商業炒作與消費的「快速

道路」、想像「西方」音樂傳說的「快速道

路」和搖滾精神的「快速道路」之間,而《青

春愛世代》藉著「色即是空」的假命題,以及

隱岐島青年旅社對於「自由性愛」的去魅(李

相日的《69》對此亦有著墨),重新找回在

商業操作之外,傳說與偏執混融一處的混沌狀

態,這種混沌狀態必須藉由在地情感與社會情

境的參與而得以完成,所以,就不難想像為

何影片中設定媽媽無意間發現兒子唱歌時,熱

心地以她那個世代的巨星吉田拓郎來奉承兒

子,只是拓郎的木吉他民謠音樂,似乎不是主

角純所期待的「搖滾」;但卻可能是從七○年

代的吉田拓郎,發展到八○年代受披頭四與狄

倫影響的「樂團瘋」,以及受大衛.鮑伊影

響而出現的如澤田研二的「龐克」,一直到廣

泛影涉西方流行音樂脈絡的椎名林檎,和深

刻結合關西民謠與龐克的絕叫型民俗搖滾樂團

「Backhorn」,似乎說明「民俗搖滾」在日本

流行音樂的意義,不只是作為一種類型,而是

搖滾樂在日本音樂中必要發生的「內化」歷程

(如《少年手指虎》)。

七○年代的搖滾契機究竟如何或必要在二十一

世紀的今天重現?這兩個歷史時刻的共同點在

於人們漸次地融入一種「高秩序化」、「高控

制性」的開放社會,而「搖滾」所象徵的個體

解放精神就成為這種處境下,可供個體選擇的

極少數反抗姿態之一。「色即是空」意謂著意

念所向皆為枉然,影片的敘事確實遵照這個邏

輯來發展,但不同的是讓主角在枉然中有所啟

發;啟發與失落的共時疊合就是「青春」,這

一點就足以構成《青春愛世代》與《青春搖滾

火花》之間根本的差異。也因此,整部影片不

再是《青春搖滾火花》中主角受創的特寫,而

是主角純「驚奇」表情的微仰角特寫。然而,

因為影片中的現實世界不是佛經中的真實世

界,而是被世俗價值所吞噬,並將其擬像化的

世界,所以,「色」不會只是空,而可能開啟

另一個異想不到的「域外」。「島」便因為

未被社會發展的意志所侵犯,而處於一種相對

「空」的狀態,同時,因為以自身現實瓦解

三個高中生對於島的想像,而在失落中內含了

「空」的意義。因此,在島上的影像,經常通

過全身平視中景的鏡頭讓角色不具有英雄的體

態,也大量增加環境音進行真實環境的營造,

「隱岐島」在這些無能的個體心裡,雖說在旅

程進入尾聲時失去作為「烏托邦」的可能性,

可是卻因為其承載的「新記憶」,而成為另一

個烏托邦。只是這個烏托邦並非由自然或人為

的空間來構成,而是如鬍鬚哥基拉所表達的是

「來往的人」構成了這個地方,反過來說,

若地方可以任人來來去去,這就是「自由」,

所以,《青春愛世代》提示出烏托邦的存在

不是地理上的問題,而是人跟人之間的關係與

互動,而且當這種關係與互動能夠讓人任意出

入時,就說明了「自由」可以完成於人的社會

裡:烏托邦在這裡透明化了。

開幕片

《青春愛世代》

田口智朗的

青春褶皺

火球人愛的呼喚

想搭上尋找自我的青春列車,

千萬別錯過田口智朗導演的大師講堂

「青春搖滾&黃色映畫」,

10月23日星期六下午四點就相約

夢時代喜滿客影城,

聆聽導演親自分享

他的青春烏托邦!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天涯海角也不是生與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卻不讓我劃位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讓我劃位

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

卻抽不到贈品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抽不到贈品

而是明明無法抵擋這一股思念

老闆老師卻不放人

Page 6: 2010高雄電影節日報 第一期

「人民力量」專題的原型是以高雄在地的藍領族群出發,讓觀眾聽見不一樣的聲音,關於人民的怒吼和脆弱。

影音打游擊──人民力量‧影像力量

文/謝一麟

老實說,影展這種活動多半是圍繞著大師級人

物,雖然想提供和院線主流不同風格的片單,

但為了票房收入,總不免要迎合觀眾的口味,

特別是白領知識份子、會掏錢的文青這些族

群。近4年來,高雄電影節持續策劃、放映著

「人民的力量」這單元(2007年叫「藍領生活

―人民故事」),不但是台灣以劇情片為主

影展中的唯一異數,也符合高雄這城市的性格

――藍領階級佔多數、不吃白領優雅精緻美學

這套、民風較自由開放無拘無束。

除了去年放映“爭議片”《愛的十個條件》

(The10 Conditions of Love)備受矚目外,「人

民的力量」這單元(多半是紀錄片)在現時台

灣的社會環境,注定是影展的冷門單元(至少

不可能是熱門)。為什麼?因為多數人進電影

院這黑盒子裡多半是想要「作夢」(虛構的劇

情電影),遠離現實生活,沒幾人想要看大螢

幕去面對「真實」(多半很殘酷),特別是台

灣許多具爭議性的公共事務很容易被泛政治化

討論,也減弱民眾去了解、參與的熱情。因

此,不得不給影像工作者、影展單位掌聲鼓勵

一下,還堅持做多數人根本不太在意的事情。

今年「人民的力量」有好幾部片都跟「土地正

義」問題有關,也即時、如實的反映今年台灣

“熱門”的公共議題,像是《太平路上的相思

寮》(許文烽),紀錄彰化二林地區「相思

寮」因中科四期土地徵收引發的抗爭運動;

《田:消失中的耕地》(陳韻如)紀錄雲林

縣北港鎮溝皂里農業區內,竟然成立數家皮革

工廠,土壤、灌溉用水受到汙染的問題。類似

這些問題,其實台灣過去4、50年來不斷在發

生,但鮮少引起主流輿論的關注,只是時空背

景條件因為這1、2年來氣候異常,天災不斷,

加上兩岸經貿關係轉變,各種眼前災難、隱憂

不斷浮現,但我認為從影像的觀點,「土地正

義」今年變“熱門”的關鍵的就是苗栗的「大

埔事件」。

看到怪手粗暴的鏟掉剩不到一週就可以收成的稻

穗這新聞畫面,我想就算對這議題不了解的人

也會情緒激動。對,情緒激動,這就是社會運

動的起點,因為理性、冰冷的文字論述其實無

法引起普羅大眾的共鳴,影音的傳播性與煽動

性,可以讓許多人從「無感到有感」,情緒被帶

起來,自然就會想多認識事件的來龍去脈。這

是視覺、影音的感官時代,1988年美國史學家海

登‧懷特(Hayden White)提出的「影視史學」

(Historiography)概念,是指以視覺的影像論

述,傳達歷史及我們對歷史的見解。因為科技所

帶來的溝通習慣改變,人們日漸以圖象語言為主

要的表達方式。近年來許多社會運動、影像工作

者也掌握此趨勢,不論是長期蹲點或是打游擊般

的突襲紀錄,都擅用影音與網路傳播,成功突破

財團化、政治化的主流媒體網絡,將社會議題與

事件傳播、反映給世人。

「人民的力量」單元,不只關心台灣,更在意

全球的相關議題,像今年的《怒鐵沿線―菜園

紀事》(陳彥楷)藉由香港菜園村農民純樸的

日常影像,講述因廣深港高鐵建設,菜園村所

面臨的拆遷問題。其他還有如中國民工、阿富

汗戰爭、俄羅斯喬治亞戰爭……等影片,忠實

反映不同國家、不同族群人民真實的面貌(不

若主流傳媒所建構),其實「人民的力量」是

最國際化的影展單元,它不是虛構劇情,而是

活生生血淋淋的現時世界。

台灣從1986年(解嚴前)「綠色小組」冒著危

險,有系統的拍攝台灣社會運動的影片,如

《鹿港反杜邦運動》、《五二○農運》,相較

於被權力擁有者、國家機器所掌握的文字歷史

詮釋權、書寫權,影音媒材反而留下許多人民

真實的生活、抗爭等紀錄。拜資本主義所賜,

我們活在一個最黑暗也是最光明的時代。如果

生活週遭有什麼不公不義之事,拿起手機、相

機錄影、上傳、轉貼轉寄,也許一個社會運動

事件就這麼開始了也說不定。

火球人愛的呼喚

想一探導演如何扛起攝影機表達人民的憤怒

以及對土地的愛,請別錯過10月30日晚上七點

於高雄市電影圖書館三樓大放映廳的

「導演講堂」,

一起和陳彥楷、陳韻如、許文烽三位導演

貼近我們的母親!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天涯海角也不是生與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卻不讓我劃位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讓我劃位

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

卻抽不到贈品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抽不到贈品

而是明明無法抵擋這一股思念

老闆老師卻不放人

Page 7: 2010高雄電影節日報 第一期

在台灣,總有一批為數不少的「影癡」,手上永遠有一長串待看的電影名單,一疊大小影展手冊,每到了入秋時節的影展潮,便恨不得自己能夠多幾個荷包、多幾雙眼睛,好把這些平時院線看不到的好片一網打盡。也許你曾經以為這些「影展重度使用者」都只有往台北跑的份,其實不然,至少這十年來,在高雄,你不用再羨慕台北的朋友了。

默默過了十個年頭的高雄電影節,不只滿足影迷們看好片的胃口,同時留下許多台灣不同世代的導演身影,也能看到這十年台灣以至亞洲,甚至是世界電影的發展趨勢;而做為一個城市影展,高雄電影節也慢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和節奏。

你還記得十年前的高雄電影節嗎?你是否也是跟著高雄電影節一起長大的忠實觀眾之一呢?下面我們就來重新溫習一下這十年的重要片段吧!

2001年,第一屆「高雄電影節」正式在港都登

場,當時韓國電影風潮讓國際刮目相看,因此影

展也將焦點聚集在這些精采的韓國電影,並且規

劃金基德導演的專題,把大師的代表作一次邀來

讓影迷們看個過癮;當然、除了觀影之外,也

讓人思考從韓國電影的成功如何看台灣電影的未

來,我們是不是可以從「韓國經驗」學到一些什

麼呢?

隔年的第二屆,則是從電影的技術面介紹丹麥的

「數位革命」與當時新穎的HD高解析數位電影作

為影展的主題;對照八九年後的現在,HD已經成

為越來越普遍的影視製作規格,這樣說來,當年

的高雄電影節也算是頗有遠見的囉!

幸運地,高雄電影節持續辦下去了。2003年,第三

屆以「躍動 Feel The Vibe」為主題在電影圖書館舉

行,還舉辦了熱熱鬧鬧的化妝遊街為影展宣傳,不

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這群可愛的十八銅人? 從03年開始,高雄電影節嘗試更加聚焦於高雄在

地、以及身為南台灣最大城市影展的意義。「南

方電影人」專題,第一位介紹的是七O年代最重

要的武俠導演之一,也就是「少林寺十八銅人」

的導演郭南宏先生,不僅讓老影迷們重溫經典,

也讓年輕朋友們認識過去台灣電影史上曾經輝煌

的一頁。

身為「港都」,高雄整個城市特色都顯示出海洋

的影響,因此2004年第四屆的高雄電影節,就以

「海洋深呼吸 Ocean In Motion」作為主題。

其中「海洋城市影展」集結了來自十多個不同國

家的二十八部電影,六個主題,從喜劇到悲劇、

劇情到紀錄、鹿特丹與高雄的短片back to back…另外「南方電影人」這次推出雙雙在國際影壇上

發光發熱的侯孝賢導演與影后歸亞蕾;「影像中

的高雄」則透過早期電影中的舊高雄,穿越時間

讓觀眾看見鏡頭裡高雄的蛻變和魅力。至於影展

週邊活動之一「戶外星光電影院」更是吸引了不

少民眾老老少少一家大小,一起感受蚊子電影院

的輕鬆氣氛。

沒錯,侯孝賢、吳念真、張昌彥、易智言、蔡明

亮等老師與大導演教你寫劇本!這是當時影展活

動之一:「海洋物語--劇本創作坊」,教大家如何

用劇本寫日記,以影像為高雄做記錄。

2005年,依然是以「海洋」做為影展重點,「陽

光海洋 健康城市」為主題。還請到永遠的玉女蘇

慧倫小姐來擔任高雄電影節宣傳大使!

「南方電影人」這次介紹的是黃玉珊導演,帶著

開幕片《南方記事之浮世光影》主角Freddy和張

鈞甯,影展主席兼《深海》導演鄭文堂,以及

《月光下我記得》的女主角張貴媚也都一起出席

高雄電影節!

這屆影展的重點單元之一:「高雄 vs. 南特雙城

記」,一口氣邀請十六部法國南特「三大洲影

展」的精彩佳作,其中也包括不少來自台灣的

得獎作品!同時影展創辦人之一亞倫.賈拉杜

(Alain Jalladeau)也來到高雄和大家分享他的

經驗以及對電影的熱情,讓大家認識這個長期支

持不分種族、性別、語言、貧富的電影製作的影

展,並且更進一步從南特的經驗思考台灣的影展

與電影界未來的發展。

下期待續

高雄電影節十歲記憶軌跡 上

整理、撰文/江映青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天涯海角也不是生與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卻不讓我劃位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讓我劃位

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

卻抽不到贈品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抽不到贈品

而是明明無法抵擋這一股思念

老闆老師卻不放人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明明無法抵擋這一股思念老闆老師卻不放人

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

面對熱情的高級電影節日報

Page 8: 2010高雄電影節日報 第一期

愛世代短片競賽入圍影片「愛世代」企劃持續發燒,參賽作

品爆增,今年透過最後入圍的12部作

品,除了能看見導演們的視野及企圖

心之外,還能看到這個世代的GUTS!

只能說,實在好激!

劇情片

時代照像館林冠慧四個面對未來不知所措、徬徨在人生道路上的少年,他們的命運在一間幾近消失在現代都市中的老相館裡交錯,他們逐漸清楚看見,原先釐不清的生命軸線。

兩代早餐王亮鈞小珊有個政治狂熱的爸爸,當她與小偉的戀情初萌芽,碰巧遇上了人人瘋狂的選舉期間,於是小偉的外省身分變成小珊爸爸對選情的發洩對象…

雨胥昌浩當周遭的人投向物質世界的懷抱時,唯獨尤勞堅守著原始林,他下了一個決定,獨自踏上了前往源頭祈雨的旅程。

離魂記林宗輝劇情、實驗、Video Art…,看似在搬演一齣旅館奇遇的鬧劇,潛文本中暗潮洶湧著一段回歸母體的自虐之旅。

紀錄片

華新街盧冠廷/李永超在台許多緬甸僑生,因經濟壓力被迫放棄學業,過著非法打工的生活;台北中和華新街,是全台緬甸華僑最多的地方,他們默默地追尋夢想,以及心中的歸屬。

紅毛港家變陳穎彥/王振宇高雄港務局決定闢建第六號貨櫃碼頭,試圖力挽港口落後情勢,於是紅毛港將全部夷為平地,300多年歷史的漁村從此消失於地圖上…

畫房子蔡一峰莫拉克風災後,有許多布農族小朋友失去了房子,他們陸續被安置到收容中心等不同房子,可是到底什麼樣的房子,才是他們心裏面最想要的呢?

動畫片

透明的孤獨林容嫺自從父親將鑰匙掛到小女孩脖子上後,就注定她要面對無盡孤單,小女孩唯一的希望就是父親能夠早點回家看看她。當孤單與空虛時,她會抓著那把鑰匙。

綠.柳單中倫生活在父權體制下的女子小綠,從小被父親以守宮砂控制著貞操;一天,船夫柳生來到小島和小綠相會,老樵夫發現女兒的守宮砂竟然消失…

櫻時蔡旭晟一個小男孩,在一間神祕破舊不知為何原因燒毀的舊廟,遭遇到意想不到的魔幻事件和神奇的奇幻朋友們。

高雄獎

蛋糕快跑許雲翔查理跟著費多和蘇菲乘著黃色的烘焙車出發,藉著老查傳下的聖經食譜,讓他做出一樣的幸福口感,直到聖經食譜不見的那一刻開始…

水星張凱智/鄧去非一個夜晚,苡恩坐在嫖客的車上看著窗外,不斷想起子維曾經說的每一句話。只是現在的她,走到一個連自己都不知道的未來。

紅毛港家變陳穎彥/王振宇高雄港務局決定闢建第六號貨櫃碼頭,試圖力挽港口落後情勢,於是紅毛港將全部夷為平地,300多年歷史的漁村從此消失於地圖上…

畫房子蔡一峰莫拉克風災後,有許多布農族小朋友失去了房子,他們陸續被安置到收容中心等不同房子,可是到底什麼樣的房子,才是他們心裏面最想要的呢?

火球人愛的呼喚「愛世代短片競賽」

所有入圍作品皆在駁二藝術特區播映,

並邀請各位迷哥迷姊於11月4日閉幕式,

一起摒息期待獎落誰家!

場次及活動資訊請參閱

2010高雄電影節官方網站。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天涯海角也不是生與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卻不讓我劃位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讓我劃位

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

卻抽不到贈品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抽不到贈品

而是明明無法抵擋這一股思念

老闆老師卻不放人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明明無法抵擋這一股思念老闆老師卻不放人

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

面對熱情的高級電影節日報

Page 9: 2010高雄電影節日報 第一期
Page 10: 2010高雄電影節日報 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