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科 Araliaceae * K 5 C 5~10 A 5~10 G (1~15:1~15:1)

15
五五五 Araliaceae *K 5 C 5 10 A 5 10 G (1 15:1 15:1) 人人 Panax ginseng 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 人人人 人人人人人人 人人人人人 人人 人人人人“人 ,,,一( 人”人人人人 。。 人人人人人人 人人人人 人人人人人 ,, 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 人人人 人人 人人人人人 人人人人人人人 一,。 人人人人人人 人人人 人人人人人 人人 ;,; 5 人人人人 5 人人人 5 人人人 2 人 人人人人人 ,。 人人人人人人人人 人人人人 人人人 ,, 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 人人人人人人 ,, 人人人人

description

五加科 Araliaceae * K 5 C 5~10 A 5~10 G (1~15:1~15:1). 人参 Panax ginseng 多年生草本。 主根粗壮,肉质,顶端有根茎,每年增生一节(根茎习称 “ 芦头 ” ) 。茎直立。 掌状复叶轮生 ,叶柄长,小叶片数目 因植物年龄不同而异 :复叶;中央一小叶最大,叶缘有细锯齿。 伞形花序顶生 ;花小,淡黄绿色;花萼5齿裂;花瓣5;雄蕊5;子房2室,花盘环状。 果实扁球形状核果,扁球形,成熟时鲜红色 。. 根 为著名的滋补强壮药,能补气固脱, 生津安神。.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五加科 Araliaceae * K 5 C 5~10 A 5~10 G (1~15:1~15:1)

Page 1: 五加科   Araliaceae     * K 5 C 5~10 A 5~10 G (1~15:1~15:1)

五加科 Araliaceae *K5C5 ~ 10A5 ~ 10G(1 ~ 15:1 ~ 15:1)

人参 Panax ginseng 多年生草本。

主根粗壮,肉质,顶端有根茎,每年增生一节(根茎习称“芦头”)。茎直立。掌状复叶轮生,叶柄长,小叶片数目因植物年龄不同而异:复叶;中央一小叶最大,叶缘有细锯齿。伞形花序顶生;花小,淡黄绿色;花萼 5 齿裂;花瓣 5 ;雄蕊 5 ;子房 2 室,花盘环状。果实扁球形状核果,扁球形,成熟时鲜红色。

根为著名的滋补强壮药,能补气固脱,

生津安神。

Page 2: 五加科   Araliaceae     * K 5 C 5~10 A 5~10 G (1~15:1~15:1)

多年生草本。主根粗壮,肉质,常有疣状突起的分枝,倒圆锥形或短圆柱形。掌状复叶, 3 ~ 6 枚轮生于茎顶,小叶3 ~ 7 。主产云南、广西、四川、江西、湖北,多栽培。根入药,能活血散瘀,止血,消肿,止痛。

三 七 Panax pseudo-ginseng var. notoginseng

细柱五加 ( 五加 )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落叶灌木,枝疏生扁刺。掌状复叶,小叶通常 5 。伞形花序。花柱2 ~ 3 ,丝状。黄河以南大部分省区有分布。根皮药用,称五加皮或南五加皮,能祛风湿,强筋骨。

Page 3: 五加科   Araliaceae     * K 5 C 5~10 A 5~10 G (1~15:1~15:1)

楤木 Aralia chinensis

灌木或小乔木。茎枝常有刺,幼枝密生黄褐色绒毛。二回或三回羽状复叶。

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及西南。根及树皮药用,能祛风除湿,活血。

刺五加 Acanthopanax senticosus

茎枝密生细刺。分布于东北、华北。

根皮、茎皮入药,有益气健脾,补肾安神之功效,叶及果实亦可药用。

Page 4: 五加科   Araliaceae     * K 5 C 5~10 A 5~10 G (1~15:1~15:1)

伞形科 Umbelliferae

1. 一年至多年生草本,常含挥发油而有香气。

2. 茎中空,表面有棱和沟槽。叶互生或基生,多为一至多回三出复叶或一至多回三出式羽状分裂;叶柄基部扩大成鞘状;

3. 复伞形花序或单伞形花序,少头状花序;

4. 果为双悬果。每个分果有主棱 5 条 。

+♂*K ( 5 ) ,0C5A5G(2:2:1)

Page 5: 五加科   Araliaceae     * K 5 C 5~10 A 5~10 G (1~15:1~15:1)

分 果

心皮柄

1.当归属

2.藁本属

3.柴胡属

4.野胡萝卜属

伞形科几个代表属植物果实及横切图

伞形科花果模式图

Page 6: 五加科   Araliaceae     * K 5 C 5~10 A 5~10 G (1~15:1~15:1)

多年生草本,有特异的芳香。

主根粗短,支根数条至 10 余条。

茎直立,带紫色,常中空。二至三回三出式羽状全裂,叶柄基部有大叶鞘。

复伞形花序。双悬果椭圆形,背腹压扁,侧棱发育成薄翅。

当 归 Angelica sinensis

分布于陕西、甘肃、湖北、四川、云南、贵州。

根为著名中药“当归”,能补血,活血,调经,润肠。

Page 7: 五加科   Araliaceae     * K 5 C 5~10 A 5~10 G (1~15:1~15:1)

多年生高大草本。

① 主根粗大。

② 茎下部叶大,二至三回三出式羽状全裂,茎上部叶简化成叶鞘。

③ 花白色。双悬果侧棱翅状。

分布于东北,各地均有栽培。

白芷 ( 兴安白芷 )Angelica dahurica

根入药,称白芷,有祛风,活血,止痛功效。

Page 8: 五加科   Araliaceae     * K 5 C 5~10 A 5~10 G (1~15:1~15:1)

植株较矮。根肉质,圆锥形,根上部近方形或类方形,皮孔样突起大而多。茎基及叶鞘黄绿色。叶三出式二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卵形至长卵形。小花黄绿色。分布于福建、台湾、浙江、江苏。根亦作白芷用。

杭白芷 A. dahurica var. formosana

川白芷(库页白芷) A. anomala 花序下无总苞。分布于东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四川等地。

Page 9: 五加科   Araliaceae     * K 5 C 5~10 A 5~10 G (1~15:1~15:1)

☆多年生草本。

☆主根坚硬,茎丛生或单生,上部分枝稍成“之”字形弯曲。

☆叶倒披针形或剑形,中部以上较宽,全缘。

☆花黄色。复伞形花序。

☆双悬果宽椭圆形,分果的横切面近圆形或近五边形。

柴胡(北柴胡) Bupleurum chinense

根或全草入药,能发表和里,升阳解郁。

Page 10: 五加科   Araliaceae     * K 5 C 5~10 A 5~10 G (1~15:1~15:1)

狭叶柴胡 B. scorzonerifoliumB. scorzonerifolium

与上种区别:

① 根皮红棕色,

② 叶线形或狭线形,具白色骨质边缘。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

根或全草入药,习称南柴胡或红柴胡,功效同柴胡。

Page 11: 五加科   Araliaceae     * K 5 C 5~10 A 5~10 G (1~15:1~15:1)

♥多年生草本,全体无毛,有粉霜,具强烈香气。

♥叶三至四回羽状细裂,终裂片丝状。

♥花小,金黄色。

♥双悬果具 5 棱,每棱槽中有 1油管,合生面有 2油管。

茴香 Foeniculum vulgare

果实 ( 小茴香 ) ,能祛寒,理气,和胃,可作香料。嫩叶作蔬菜用。

Page 12: 五加科   Araliaceae     * K 5 C 5~10 A 5~10 G (1~15:1~15:1)

川芎 Ligusticum chuanxiong

★多年生草本。

★根茎呈不整齐结节状拳形团块,有浓香气。

★复伞形花序。

★双悬果分果具 5 棱,背面棱槽中有 1油管,侧面棱槽中有 2油管,合生面有 4 油管。

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根茎入药,能活血行瘀,散风止痛。

Page 13: 五加科   Araliaceae     * K 5 C 5~10 A 5~10 G (1~15:1~15:1)

► 多年生草本。

► 根圆锥形,有香气。茎单生,紫色。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小裂片下延。

► 复伞形花序,总苞片 1 ~ 2 。花深紫色。双悬果椭圆形,扁平。

分布于山东以南各省区。

紫花前胡(前胡) Peucedanum decursivum

根入药,称前胡,能疏风清热,止咳祛痰。

Page 14: 五加科   Araliaceae     * K 5 C 5~10 A 5~10 G (1~15:1~15:1)

★基生叶和下部叶二至三回三出式羽状分裂,茎生叶二回羽状分裂。

★复伞形花序,无总苞。花白色。

分布于华东、华中、四川。

白花前胡 P. praeruptorum

根入药,亦称前胡,能疏风清热,止咳祛痰。

与紫花前胡的主要区别:

Page 15: 五加科   Araliaceae     * K 5 C 5~10 A 5~10 G (1~15:1~15:1)

本科常用药用植物还有:独活、珊瑚菜(北沙参)、野胡萝卜、蛇床、明党参、毛当归等。

多年生草本。根粗壮。茎基密被褐色纤维状的叶柄残物。基生叶二回至近三回羽状全裂,最终裂片条形至倒披针形,顶生叶仅具叶鞘。复伞形花序;花白色。双悬果矩圆状宽卵形,幼时具瘤状突起。主产东北草原。根能发表祛风,除湿,止痛。

防风 Saposhnikovia divaric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