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集合论(集合代数、二元关系、函数) 第六章 集合代数...

21

description

第二部分 集合论(集合代数、二元关系、函数) 第六章 集合代数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 ( 不可精确定义的概念 ) 1 、集合定义:具有某种特殊性质的个体的聚合 如: 方程 x 2 - 1 = 0 的实数解集合; 26 个英文字母的集合; 坐标平面上所有点的集合; 全体中国公民的集合; 论文中全部概念的集合; 宇宙中的全部星球; 1 )集合一般用大写字母来标记: A,B,C …… 等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第二部分 集合论(集合代数、二元关系、函数) 第六章 集合代数...

Page 1: 第二部分 集合论(集合代数、二元关系、函数) 第六章 集合代数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 ( 不可精确定义的概念 ) 1 、集合定义:具有某种特殊性质的个体的聚合
Page 2: 第二部分 集合论(集合代数、二元关系、函数) 第六章 集合代数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 ( 不可精确定义的概念 ) 1 、集合定义:具有某种特殊性质的个体的聚合

第二部分 集合论(集合代数、二元关系、函数) 第六章 集合代数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 (不可精确定义的概念 ) 1 、集合定义:具有某种特殊性质的个体的聚合 如: 方程 x2- 1= 0的实数解集合; 26 个英文字母的集合; 坐标平面上所有点的集合; 全体中国公民的集合; 论文中全部概念的集合; 宇宙中的全部星球; 1 )集合一般用大写字母来标记: A,B,C……等 2 )集合的成员或元素。集合的成员一般用小写字母标记: a,b,c…..x,y…. 3 )集合的成员可以是另一个集合 4 )元素和集合的关系是隶属关系 元素 b属于集合 S b∈S 元素 b不属于集合 S ┐( b∈S) 2 、集合的表示形式 列举法:列出集合的所有元素,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并把它们用花括号括起来 注: 1 )集合的元素是无序的(无序性) 2) 重复的元素应该认为是一个元素(互异性) 3 )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是一个集合,但不能是该集合本身。

Page 3: 第二部分 集合论(集合代数、二元关系、函数) 第六章 集合代数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 ( 不可精确定义的概念 ) 1 、集合定义:具有某种特殊性质的个体的聚合

描述法(谓词表示法):是用谓词来概括集合中元素的属性 3 、集合的元素个数 对于有限集合用 |A| 来表示该集合中的元素个数。 4 、常用的集合: 自然数集合 N(在离散数学中认为 0也是自然数 ), 整数集合 Z ,有理数集合 Q,实数集合 R,复数集合 C 素数集合 P 二、集合之间的关系 1 、包含关系 定义 1 设 A, B为集合,如果 B中的每个元素都是 A中的元素,则称 B

是 A的子集合,简称子集.这时也称 B被 A包含,或 A包含 B,记作 B⊆A

B⊆A ⇔ ∀x ( x ∈ B → x ∈ A ) 性质:( 1)自反性 显然对任何集合 A都有 A⊆A. ( 2)传递性 若 A⊆ B 且 B ⊆ C 则 A ⊆ C 隶属关系和包含关系都是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对于某些集合可以同时

成立这两种关系. 如: A={ a,{b,c } ,d,{d} } 中的元素 例:判断下列问题是否正确:若 A ∈B 且 B⊆C 则 A∈C 正确若 A ∈B 且 B ⊆ C 则 A ⊆ C 例

若 A ⊆B 且 B∈ C 则 A ∈ C 例若 A ⊆B 且 B∈ C 则 A ⊆ C 例

Page 4: 第二部分 集合论(集合代数、二元关系、函数) 第六章 集合代数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 ( 不可精确定义的概念 ) 1 、集合定义:具有某种特殊性质的个体的聚合

2 、相等关系 定义 2 设 A, B为集合,如果 A ⊆ B 且 B⊆ A ,则称 A与 B相等, 记作 A = B. 相等的符号化表示为: A = B <=> A⊆B ∧ B⊆A 注:判断两个集合的相等应从相互包含来证明 3 、真包含关系 定义 3 设 A, B为集合,如果 B⊆ A 且 B ≠ A ,则称 B是 A的真子集, 记作 B⊂A 真子集的符号化表示为 B ⊂ A ⇔ B⊆A ∧ B ≠ A ⇔ ∀x ( x ∈ B → x ∈ A ) ∧∃x ( x ∈ A ∧ ┐x ∈B ) 4 、空集 (非常重要的集合) 定义 4: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记为 Ø 可用 Ø={ x | x≠x } 表示 也可表示为{ x | x∈R∧x 2 +1=0 } 性质: |Ø | = 0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空集是唯一的 (反证法) 问题: Ø与 {Ø}是什么关系? {Ø ,{Ø }}的元素是多少? 5 、全集 E 任何集合看成是全集 E的子集,∀ A ⊆ E 6 、集合的文氏图表示

Page 5: 第二部分 集合论(集合代数、二元关系、函数) 第六章 集合代数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 ( 不可精确定义的概念 ) 1 、集合定义:具有某种特殊性质的个体的聚合

例 :判断真假 1) a ∈{ {a}} 2){a}∈{ {a}}

例 :设 S={ 2, a,{3},4 } R={ {a},3,4,1 } 判断真假 1) {a,4,{3}}⊆ S 2) {a} ⊆ S 3) {a} ∈ R 4) {a} ⊆ R 5) Ø ∈ R 6){Ø} ∈ R 7 ) Ø ⊆ {a} 8) Ø ⊆ { {a} }⊆ R ⊆E

Page 6: 第二部分 集合论(集合代数、二元关系、函数) 第六章 集合代数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 ( 不可精确定义的概念 ) 1 、集合定义:具有某种特殊性质的个体的聚合

三、集合的幂集 1 、 n 个元素集合 A的 m元子集 集合 A的所有子集个数 2 .幂集 定义 5 设 A为集合,把 A的全体子集构成的集合叫做 A 的幂集, 记作 P(A)( 或 2A) 幂集的符号化表示为: P(A) = { x | x ⊆ A }

注:幂集是以子集合为元素的集合 任何集合 A一定有二个平凡子集 :Ø 和 A 例:设 S ={ a,{a}, Ø } 求 P(S) 3 、对于隶属关系和包含关系要明确 例:证明 A ⊆ B 的充要条件是 P( A)⊆ P ( B)

例:设: A= {Ø } B = P ( P( A)) 判断真假 : Ø ∈ B 、 Ø ⊆ B { Ø } ∈ B 、 { Ø}⊆ B { { Ø } } ∈ B 、 { { Ø} }⊆ B { { Ø },Ø } ⊆ B 、 { { { { Ø } } ,{Ø} } }

⊆ B

Page 7: 第二部分 集合论(集合代数、二元关系、函数) 第六章 集合代数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 ( 不可精确定义的概念 ) 1 、集合定义:具有某种特殊性质的个体的聚合

§6.2 集合的运算(共定义 5种集合的运算及其运算律)1、交运算 1 ) 定义 1 任何两个集合 A和 B的 A∩B ,是由集合 A和 B所共有的全部元素

构成的集合,并可规定成 A ∩ B = {x| ( x ∈A)∧( x ∈B) } 2 )性质 ( a) A ∩ B = B ∩ A ( b)( A∩B )∩ C = A∩( B ∩ C ) ( c) A ∩ A = A ( d) A ∩ Ø = Ø (e ) A ∩ B = Ø 表示 A与 B无公共元素 3) 交运算的文氏图表示2、并运算 1 )定义 2 设 A和 B是两个任何集合。 A和 B的并集 A∪B ,是由那些或属于

A或属于 B或同时属于二者的所有元素构成的集合,并可规定成 A ∪ B = { x | ( x∈A)∨( x∈B) } 2 )性质 ( a) A ∪ B = B ∪A ( b)( A ∪B )∪ C = A ∪( B ∪C ) ( c) A ∪A = A, A ∪ Ø = A , A ∪ E = E ( d) A ∪( B ∩C ) =( A ∪B )∩( A ∪C ) ( e) A ∩( B ∪C ) =( A ∩B )∪( A ∩C ) 3) 并运算的文氏图表示

Page 8: 第二部分 集合论(集合代数、二元关系、函数) 第六章 集合代数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 ( 不可精确定义的概念 ) 1 、集合定义:具有某种特殊性质的个体的聚合

3 、相对补集 1 )定义 3 设 A和 B是任何两个集合。 B对 A的 A - B ,是由属于集合 A的但不属 于集合 B的所有元素构成的集合,并可规定成

A - B = { x | ( x∈A)∧( x ∉ B ) } = { x| ( x∈A)∧ ┐( x∈B) } 2 )相对补集的文氏图表示 3 )性质 ( a) A - ø = A ( b) A ∩( B-A ) = ø ( c) A∪( B- A) = A∪B ( d) A-( B∪C ) =( A- B)∩( A- C) ( e) A-( B∩C ) =( A- B)∪( A- C) ( f) A - ( A∩B ) = A - B (g) A ⊆ B 的等价形式: A ∩B = A 、 A∪B = B、 A - B = Ø

Page 9: 第二部分 集合论(集合代数、二元关系、函数) 第六章 集合代数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 ( 不可精确定义的概念 ) 1 、集合定义:具有某种特殊性质的个体的聚合

4 、补集 1 )定义 4 给定全集 E。对于任何集合 A来说, A对 E的相对补集,称为 A的绝对补

集或简称为 A的补集,并记作~ A 。对于 E和 A所进行的差分运算通常称为求补。 ~ A = {x | x ∉ A ) } = E -A = {x| ( x ∈E)∧ ┓( x ∈ A ) } = {x | ┓( x ∈ A ) } 2 )补集的文氏图: 3 )性质 ( a) A∪~ A=E ( b) A∩~ A = ø ( c)~( A∪B ) =~ A∩~ B ( d)~( A∩B ) = ~ A ∪ ~ B5 、对称差 1 ) 定义 5 设 A和 B是任何两个集合。 A和 B的是集合 A⊕B ,并可规定成 x∈A ⊕ B x∈{x| ( x∈A)∨( x∈B) } 排斥或(异或) 或 A ⊕ B= ( A- B )∪( B - A ) 2 )对称差的文氏图表示3)性质: ( a) A⊕B=B⊕A ( b)( A⊕B )⊕ C=A⊕( B⊕C ) ( c) A⊕B= ( A∩~ B )∪( B∩~ A ) ( d) A⊕A= ø ( e) A⊕ ø = A

Page 10: 第二部分 集合论(集合代数、二元关系、函数) 第六章 集合代数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 ( 不可精确定义的概念 ) 1 、集合定义:具有某种特殊性质的个体的聚合

例:判断真假1、 x ∈{x}-{{x}}2 、 A-B=A ⇔ B= ø3 、 A-B=ø ⇔ B=A4 、 A⊕A=A5 、如果 A∩B = B,则 A= E

6 、 A={ { x} }∪{x}, 则 {x}∈A 且 {x}⊆A 设: S1={ 1, 2, 3,… ,8,9} S2={2,4,6,8}

S3={1,3,5,7,9} S4={3,4,5} S5={3,5}

确定集合 A与哪个集合相等?

1、 若 A ∩ S5 = ø

2 、 若 A ⊆ S4 ,但 A ∩ S2 = ø

3 、若 A ⊆ S1 ,且 A 不是 S3 的子集

4 、若 A - S3 = ø

5 、若 A ⊆ S3 ,且 A 不是 S1 的子集

A = S2

A = S5

A = S4

A = S5

不存在

Page 11: 第二部分 集合论(集合代数、二元关系、函数) 第六章 集合代数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 ( 不可精确定义的概念 ) 1 、集合定义:具有某种特殊性质的个体的聚合

二、有穷集合的计数问题 1、 例:求 1 - 1000内既不能被 5和 6及 8整除的数 设 S ={ 1, 2….1000 } A={x 可被 5整除 } , B={x 可被 6整除 } , C ={x 可被 8

整除 }2 、定理 设 S为有穷集合, P1, P2,P3,P4 是 4个性质,令 Ai表示 S中具有性质 Ai的

子集合,则 S中不具有性质 P1,P2,P3,P4 的元素为:| A1 ∩ A2 ∩ A3 ∩ A4|= | S | -{ | A1 |+ | A2 |+ |A3 |+ |A4

| } +{ |A1∩A2|+ |A1∩A3|+ |A1∩A4 |+ |A2∩A3|+ |A2∩A4|+ |A3∩A4

| } -( | A1∩A2∩A3 |+| A1∩A2∩A4 |+| A3∩A2∩A4 |+| A1∩A3∩A4 | ) + | A1∩A2∩A3∩A4 |该公式可对有限个性质适用

Page 12: 第二部分 集合论(集合代数、二元关系、函数) 第六章 集合代数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 ( 不可精确定义的概念 ) 1 、集合定义:具有某种特殊性质的个体的聚合

§6.3 集合恒等式 集合运算的恒等式与命题公式的等值式有非常类同地方 即将: ∩看成 ∧ 、∪看成 ∨ 、 看成 ┓ ∼ 空集Ø看成 F 、全集 E看成 T 那么命题公式的等值式可表示为集合运算的恒等式一、下面给出对照的公式: 1 )等幂律 A∪A= A [P∨P <=> P] A∩A= A [P∧P <=> P]2 )结合律( A∪B )∪ C=A∪( B∪C ) [( P∨Q )∨ R <=> P∨( Q∨R ) ]( A∩B )∩ C=A∩( B∩C ) [( P∧Q)∧ R <=> P∧( Q∧R) ]3 )交换律 A∪B=B∪A [P∨Q <=> Q∨P] A∩B=B∩A [P∧Q <=> Q∧P]4 )分配律 A∪( B∩C ) =( A∪B )∩( A∪C ) A∩( B∪C ) =( A∩B )∪( A∩C ) [P∨( Q∧R) <=> ( P∨Q )∧( P∧R) ] [P∧( Q∨R ) <=> ( P∧Q)∨( P∨R ) ]

Page 13: 第二部分 集合论(集合代数、二元关系、函数) 第六章 集合代数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 ( 不可精确定义的概念 ) 1 、集合定义:具有某种特殊性质的个体的聚合

5 )同一律 A∪=A [ P∨F <=> P ] A∩E=A [ P∧T <=> P ]6 )零律 A∪E=E [ P∨T <=> T ] A∩ ø= ø [ P∧F <=> F ]7 )补余律 A∪~ A=E [ P∨┐P <=> T ] A∩~ A= [ P∧┐P <=> F ]8)吸收律 A∪( A∩B ) =A [ P∨( P∧Q) <=> P ] A∩( A∪B ) =A [ P∧( P∨Q ) <=> P ]9)德·摩根定律 ~( A∪B ) = ~ A∩~ B [ ┐( P∨Q ) <=> ┐P∧┐Q ] ~( A∩B ) = ~ A∪~ B [ ┐( P∧Q) <=> ┐P∨┐Q ]10 )双重否定律 ~(~ A ) =A [ ┐┐P <=> P ]11 ) ~ø = E [ ┐F <=> T ] ~ E = ø [ ┐T <=> F ]12 ) A∩B ⊆ A A∩B ⊆ B A ⊆ A∪B A-B ⊆ A13 ) A - B = A ∩~ B A - B ⊆ A

Page 14: 第二部分 集合论(集合代数、二元关系、函数) 第六章 集合代数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 ( 不可精确定义的概念 ) 1 、集合定义:具有某种特殊性质的个体的聚合

二、证明方法介绍 集合部分的证明内容一般为:集合的包含关系

和集合的相等关系 A⊆B 和 A = B 1 、常规方法 证明 A⊆B 任取 x ∈ A 利用所给的性质 ⇒ x∈B 或采用谓词演算方法 ∀ x(x∈A→x∈B ) 成

立 例:已知 A⊆B ,证明 ~B ⊆ ~A 证:∀ x x∈~B ⇔ ┐x∈B 因为∀ x ( x ∈ A → x ∈ B ) ┐x∈B → ┐x∈A ⇒ ┐x∈A ⇔ x∈~ A

2. 利用 A⊆B 的等价形式 A∪B = B 、 A∩B = A 、 A - B = Ø

例: 证明: A ⊆ C 且 B ⊆ C 的充要条件是 A∪ B ⊆ C

证:必要性 利用 1 将( A∪ B )∪ C

= ( A∪ C )∪( B ∪ C )= C ∪ C = C

充分性:看 A∪ C 与 B ∪ C 是否是 C 的子集( A∪ C = ⊆ c ?)

A∪ C ⊆ ( A∪ C )∪ B ⊆ ( A∪ B )∪ C ⊆C∪ C = C

B∪ C ⊆ ( B ∪ C )∪ A ⊆ ( A∪ B )∪ C ⊆C∪ C = C

证明 :A- B = A

的充要条件是 A∩B = Ø

充分性:用反证法 不空

必要性:相互包含

Page 15: 第二部分 集合论(集合代数、二元关系、函数) 第六章 集合代数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 ( 不可精确定义的概念 ) 1 、集合定义:具有某种特殊性质的个体的聚合

3.利用集合的运算和恒等式例:证明:已知 A ∪B = A ∪ C 且 A∩B = A∩C 则 B= C

利用恒等变形 B = B∩(B ∪ A) 利用吸收律 = B∩(A ∪B) = B∩(A ∪ C) = (B∩A)∪(B∩C) = (A∩C)∪(B∩C) = (A ∪ B)∩C = (A ∪ C)∩C = C

证明 (A - B) - C =( A - C) - (B - C) 利用谓词演算∀x ∈ ( A - B )- C ⇔ x ∈ ( A - B )∧ ┓ x ∈C⇔ ( x ∈A ∧ ┓x ∈B )∧ ┓ x ∈C⇔ ( x ∈A ∧ ┓x ∈B∧ ┓x ∈C )∨ F⇔ ( x ∈A ∧ ┓x ∈C ∧ ┓x ∈B ) ∨ ( x ∈A ∧ ┓x ∈C ∧ x ∈C ) ⇔ ( x ∈A ∧┓x ∈C)∧ (┓x ∈B ∨x∈C ⇔(x ∈A∧┓x∈C)∧┓(x ∈B∧┓x∈C ) ⇔ x ∈ ( A - C )∧ ┓ x ∈ ( B - C )⇔x ∈ ( A - C )-( B - C ) 所以等式成立

例:证明:已知 A∩C ⊆B ∩C A - C ⊆ B - C 则 A ⊆ B (A∩C) ∪( A - C) ⊆ (B ∩C) ∪ (B - C) A∩(C ∪ ~ C) ⊆ B ∩(C ∪ ~ C) A ∩E ⊆ B ∩E A ⊆ B

作业: P103 1 、 2( 1,3, 5)、 4、( 1, 3,5)、 5、 6 、 8( 1, 3,5)、 9( 2, 4, 5)、 13 ( 2, 4)、 19( 1,3, 5)、 22、 23 ( 2,3)、 25( 1, 3, 8)、28、 30、 40 ( 2)

Page 16: 第二部分 集合论(集合代数、二元关系、函数) 第六章 集合代数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 ( 不可精确定义的概念 ) 1 、集合定义:具有某种特殊性质的个体的聚合

第七章 二元关系 (特殊的集合)7.1 有序对与集合的笛卡尔积一、有序对 (序偶)1、定义:由两个元素 x和 y(允许 x = y)按一定顺序排列成的

二元组叫做一个有序对或序偶,记作 <x , y> ,其中 x是它的第一元素, y是它的第二元素。

注:序偶不是由两个元素组成的集合 二者间的差别在于:对于序偶来说,应该明确地规定元素

的排列次序:对于两个元素的集合来说,则不要求给元素规定任何排列次序。关键是有序关系

2、序偶的性质: 1 )当 x ≠ y 时, <x , y> ≠ <y , x> 2 ) <x , y> = <u,v>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x=u且 y = v. 二个元素的集合不具有该性质 { x,y }该集合的 x与 y

是无序的

Page 17: 第二部分 集合论(集合代数、二元关系、函数) 第六章 集合代数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 ( 不可精确定义的概念 ) 1 、集合定义:具有某种特殊性质的个体的聚合

二、笛卡儿积 1 .定义: 设 A, B为集合,用 A中元素为第一元素, B中元素

为第二元素构成有序对.所有这样的有序对组成的集合叫做 A和 B的笛卡儿积,记作 AⅹB .

笛卡儿积的符号化表示为 AⅹB = { <x , y> | x ∈A ∧ y∈B } 注:笛卡儿积是以序偶为元素的集合 (所有 第一成员取自于集合 A,第二成员取自于 B)2.有限集合的笛卡儿积的元素: 如果 |A| = m ,|B| = n,则 | A ⅹ B| = m n3.笛卡儿积的性质 1 ) 对任意集合 A,根据定义有 A ⅹ ø = ø , ø ⅹ A = ø 2 )一般地说,笛卡儿积运算不满足交换律(有序的要求)

Page 18: 第二部分 集合论(集合代数、二元关系、函数) 第六章 集合代数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 ( 不可精确定义的概念 ) 1 、集合定义:具有某种特殊性质的个体的聚合

3)笛卡儿积运算不满足结合律,即 (A ⅹB)ⅹ C) ≠ A ⅹ(Bⅹ C) (当 ABC均不为空时 ) 4 )笛卡儿积运算对并和交运算满足分配律,即 A ⅹ(B∪ C) = (A ⅹB)∪(A ⅹ C) (B∪ C)ⅹA = (BⅹA)∪(C ⅹA) A ⅹ(B∩C) = (A ⅹ B)∩(A ⅹ C) (B ∩ C)ⅹ A = (Bⅹ A)∩(C ⅹ A) 5 ) A⊆C ∧ B ⊆ D ⇒ A ⅹB ⊆ C ⅹ D. 该命题的逆命题不成立 (如有空集时) 例:设 A= {1 , 2} ,求 P(A)ⅹA . 例:设 A, B, C, D为任意集合,判断以下命题是否为真,并说明理由.

(1) A ⅹ B = A ⅹ C ⇒ B = C 注: A 为空集时,推理不成立 (2) A 一 (Bⅹ C) = (A 一 B)ⅹ(A—C) 集合 A的子集 序对的集合 (3) A = B ∧ C = D ⇒ A ⅹ C = Bⅹ D (4) 存在集合 A,使得 A ⊆ A ⅹA 真(空集)

Page 19: 第二部分 集合论(集合代数、二元关系、函数) 第六章 集合代数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 ( 不可精确定义的概念 ) 1 、集合定义:具有某种特殊性质的个体的聚合

7.2 二元关系一、二元关系定义 1 、具有共同性质的序对的集合 朋友、同学、父子、上下级,数的整除、大于等于、平行、垂直等--- 抽象出来(内容去掉)---序对的集合--有什么共同的性质、特征等 2 、定义 : 如果一个集合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 集合非空,且它的元素都是有序对 (2) 集合是空集 则称该集合为一个二元关系,记作 R. 二元关系也可简称为关系. 元素: 对于二元关系 R: 如果 <x, y> ∈R,可记作 xRy ;3、集合 A到 B 的二元关系 定义:设 A, B为集合, AxB 的任何子集所定义的二元关系叫做从 A到 B 的二元关系, 特别当 A = B时则叫做 A 上的二元关系.

R={<x,y>| x ∈ A ∧ y ∈ B ∧ P(x,y) } {<x,y>| <x,y>∈ AⅹB ∧ P(x,y) } 例

Page 20: 第二部分 集合论(集合代数、二元关系、函数) 第六章 集合代数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 ( 不可精确定义的概念 ) 1 、集合定义:具有某种特殊性质的个体的聚合

4 、关系的个数 设 ІAІ = n ,ІBІ = m 那么从 A到 B 可定义多少关系? 特殊的关系: 空关系 ø 、全域关系 E= A Χ B5 、常见的关系 A 上的恒等关系 IA={ <x,x> |x ∈ A } LA={ <x, y> | x , y∈A ∧x≤y } , 这里 A⊆R,表示 A上的小于关系. DB={ <x, y> |x , y∈A ∧x整除 y } , 这里 B⊆Z+, 表示 A上的整除关系 RE={ <x, y>| x , y∈E ∧ x ⊆ y} , 这里 E 是集合族,表示集合的包含关系. 6.二元关系的定义域和值域 1 ) R中所有有序对的第一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 R的值域 ,记作 domR 符号化为 domR = { x |∃ y(<x , y>∈R) } 2 ) R中所有有序对的第二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 R的值域,记作 ranR . 形式化表示为: ranR = { y | ∃ x(<x , y>∈R) } 注:必须是 R中的序偶的第一成员和第二成员构成 例: P、 Q为 A到 B 的关系,证 ran(P ∩ Q) ⊆ ran(P) ∩ ran

(Q)

Page 21: 第二部分 集合论(集合代数、二元关系、函数) 第六章 集合代数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 ( 不可精确定义的概念 ) 1 、集合定义:具有某种特殊性质的个体的聚合

例: A = {1 , 2, 3, 4 } R1 = {<x,y>| x 是 y的倍数 } R2 = {<x,y>| (x-y)2 属于 A } R3 = {<x,y>| x/y 是素数 } R4 = {<x,y>| x≠ y } R5 = {<x,y>| 3/( x-y) ∈ 整数 }R1={<4,4> , <3,3> , <2,2> , <1,1> , <2,1> , <3,1> , <4,1> , <4,

2>}R2 = { <4,2>,<2,4>,<3,1>,<2,1>,<2,1>,<1,3>,<3,4> , <4,3>}R3 = { <4,2> , <3,1> , <2,1> }R4 = E – IAR5 ={ <4,1> , <1,4> } ∪ 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