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教育目的

71

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description

第五章 教育目的. 【 教学 重点】  了解教育目的的含义 , 并进行相关概念的辨析;  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比较及其价值取向;  了解现代教育目的观的新特征;  掌握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基础和现阶段教育 方针的精神内核。. 【 教学 难点】 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比较及其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阶段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 【 教学方法 】 讲授、研讨 【 教学时间 】 3 学时. 为什么要了解和认识教育目的 ?. ——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 —— 我为什么要受教育? —— 教师怎样设定教学目标?.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第五章 教育目的

Page 1: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五章 教育目的

Page 2: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学重点】了解教育目的的含义,并进行相关概念的辨析;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比较及其价值取向;了解现代教育目的观的新特征;掌握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基础和现阶段教育 方针的精神内核。

Page 3: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学难点】 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比较及其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阶段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研讨 【教学时间】 3学时

Page 4: 第五章   教育目的

为什么要了解和认识教育目的 ?

——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 我为什么要受教育?—— 教师怎样设定教学目标?

Page 5: 第五章   教育目的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 哲学的目的是寻求美好生活;教育的目的是把青年

变得更好 人的必然的缺陷性:无知、必朽、借助他者的完善

——人在共同体中的完善 人在共同体中的缺陷:竞争、嫉妒、怨恨、战争 教育把青年变得更好的两种可能性:教给知识或美

好的生活、否定伪知识或不美好的生活 现代教育:不考虑人的缺陷的屠龙之术

Page 6: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我为什么要受教育?

使自己符合社会的外在要求 使自己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使自己变得完善 使自己成为人

Page 7: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师怎样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设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如何恰当地表达教学目标?

Page 8: 第五章   教育目的

主要内容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理论 我国教育目的

Page 9: 第五章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

Page 10: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对教育质的规定性

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即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

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规定教育培养对象的社会倾向;规定受教育者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Page 11: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类型国家的教育目的社会团体的教育目的教育思想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教育目的教师的教育目的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教育目的

Page 12: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相关概念辨析

课程目标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状况,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所设计的教育内容而使学生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Page 13: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科学》( 7-9年级)生命科学领域具体目标

了解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认识生物体的基本构造、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以及人、健康、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集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的统一和进化的观念,认识生命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物质系统。

Page 14: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将在以下

各方面得到发展:

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

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

展中的应用;

Page 15: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Page 16: 第五章   教育目的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Page 17: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知识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Page 18: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Page 19: 第五章   教育目的

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Page 20: 第五章   教育目的

能力

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学会:

Page 21: 第五章   教育目的

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观察能力 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

可以探究的问题——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分析问题问题能力

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 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Page 22: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表达能力

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对话、交流与反思能力

Page 23: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就是一种行为目标,它是学生通过教

学后所应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来描述。 教学目标是进一步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和培养

目标,它表现为通常意义上的“教学任务”、“教学要求”或“教学目的任务”,同时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某一学科、某一单元、某一课时的更为具体的教学目标。

Page 24: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生物的生殖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生物生殖方式的 多样性,掌握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理解生殖方式的进化趋势;通过学习高等动物精子、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Page 25: 第五章   教育目的

能力目标:  通过总结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归纳能力;通过分析有性生殖细胞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图形语言解释和说明相关知识的能力;通过对比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并认识事物实质的思维能力。

Page 26: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有关噪音污染问题的调查与讨论

目标:会区分噪音和乐音。能分析噪声来源,了解噪声对人体健康

的危害。能发扬团队精神进行调查,提出对噪声污染的控制方法。

Page 27: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教学目标 ]

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识记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利用、散失;知道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这的运用。

Page 28: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有关知识的目标动词

了解水平:说出、举例、列举、描述、识别、知道、了解、指认、确定

理解水平:解释、说明、比较、概述、认识、理解、区别、对比、懂得、看懂

应用水平:使用、用理论或模型解释、用理论说明、分类、归纳、概括

Page 29: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有关技能的目标动词

模仿水平独立操作水平:绘制、测量、测定、查阅、

学会、计算迁移水平:联系

Page 30: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有关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

经历(感受)水平:感受、体验、体会、感知

反应(认同)水平:关注、注意领悟(内化)水平:形成、树立、建

立、领悟、增强

Page 31: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各水平要求使用的行为动词

知识性目标动词 了解水平: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

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描述,简述,识别,列出,列举,说出,举例说出,指出,辨别,写出,排列

Page 32: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理解水平: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说明,举例说明,概述,评述,区别,解释,选出,收集,处理,阐明,示范,比较,描绘,查找

应用水平: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分析,得出,设计,拟定,应用,评价,撰写,利用,总结,研究

Page 33: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技能性目标动词

模仿水平: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尝试,模仿

独立操作水平: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运用,使用,制作,操作,进行,测定

Page 34: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情感性目标动词经历(感受)水平: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

性认识。体验,参加,参与,交流,讨论,探讨,参观,观察

反应(认同)水平: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关注,认同,拒绝,选择,辩护

领悟(内化)水平:具有稳定态度、一致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确立,形成,养成,决定

Page 35: 第五章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段应具体达到的教

育目标。与教育目的相比,培养目标是某类学校或某个学校的具体教育目标,具有很强的区域性、阶段性、层次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培养目标则是对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Page 36: 第五章   教育目的

安徽师大生物专业(师范类)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教务处, 1999)

Page 37: 第五章   教育目的

诸相关概论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Page 38: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确定的

教育发展的总方向、总目标、总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

教育的性质和方向:为谁培养人 教育的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目的实现的原则与途径:如何培养人

Page 39: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标的地位和功能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

育活动的结果和归宿,它对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确定和教育方法的选择以及教育效果的检查与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目标具有控制功能。 教育目标具有导向功能。 教育目标具有评价功能。

Page 40: 第五章   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理论

1、个人本位论2、社会本位论3、文化本位论4、生活本位论

Page 41: 第五章   教育目的

1、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从个人自身发展

的需要出发,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一般认为教育目的就是: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使受教育者本性、本能得到发展。

“ 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教育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等。

Page 42: 第五章   教育目的

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者认为,个人自由、幸福是人生来的“自然权利”,教育的目的,是把人培养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自然人”——爱弥儿。他反对把儿童训练成为违背儿童自然生长秩序的社会人——“公民”。

Page 43: 第五章   教育目的

2、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强调人是社会的

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因此,主张应培养社会要求的人才,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其核心思想是: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务于社会的需要。 “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教育社会学家孔德、德国的教育家那托尔普、凯欣斯泰纳等。

Page 44: 第五章   教育目的

凯兴斯泰纳明确提“出: 我十分明确地把

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当作国民学校的教育目标,并且是国民学校的根本

” 目标。

Page 45: 第五章   教育目的

3、文化本位论 “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

这一范畴来进行,即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 “文化本位论”的理论来源是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等。

Page 46: 第五章   教育目的

4、生活本位论

“ 生活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生活

作准备,或者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所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

样生活。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教育家斯宾塞和美国的教育家杜

威。

教育为未来完满生活作准备——斯宾塞

教育即生活——杜威

Page 47: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可持续发展问题2、适应与超越的问题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Page 48: 第五章   教育目的

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

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含义后从生态与资源的持续发展扩展为:以人为中心的经济 -社会 -自然复合系统的发展。即人类在不突破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保障当代与后代人的不断发展。(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Page 49: 第五章   教育目的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的发展——教育。

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依据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要求,把人 -社会 -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根本价值取向,避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单向度、片面化。

Page 50: 第五章   教育目的

2、适应与超越的问题适应,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需要的符合性,是

教育基于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肯定关系。超越,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否定性,即教育

基于现实当前的发展趋势或可能,在体现现实社会未来发展要求,满足现实社会未来需要所具有的努力状态。否定包括对存在性的否定,也包括对现有水平或程度性的否定。

Page 51: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要坚持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理论上的抽象思考,要探索二者在实践上的可行性,使之变成可操作性。

在实践上要避免主次分明的绝对化思维。适应是对现实的肯定,而超越是对现实的否定。不同的历史时期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在实践中要从现实及未来发展的方向来把握教育的边疆性,体现适应与超越的统一,即在适应中体现超越,在超越中体现适应。

Page 52: 第五章   教育目的

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的问题功利价值涉及人类物质生活发展问题。人文价值涉及人类的精神生活发展问题。两者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需要。这种内在需要决定了教育既具有功利价值,也具有人文价值。

Page 53: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的功利性,是指教育活动本身所产生的社会物质生产、经济发展及物质利益满足方面的功用性和效益。这就是教育在社会中的功利性价值。

教育的人文性,是指教育自身活动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发展、价值精神建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这方面体现为教育在社会中的人文价值。

Page 54: 第五章   教育目的

如何处理两种之间的关系,也是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因此教育要反映和满足社会的要求,必然包括社会物质和经济发展方面的,也包括社会精神文化方面的。从社会的这种内在要求来看,教育目的的选择

与确立要坚持功利价值和人文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

Page 55: 第五章   教育目的

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民族性涉及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传递、保持、敬重及维护问题。其根本在于不使自己民族失去独立和自主。

世界性涉及对世界交往与合作的各种文化、规则的认同或接受,进而使自身具有与世界各国进行交往与合作的基础。

Page 56: 第五章   教育目的

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问题2、人的理性与非理性问题3、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Page 57: 第五章   教育目的

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社会化和个性化是人自身发展的两个不同方面。社会化一般指个体在出生后的发展中,习得社会文

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并借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过程。

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性。

Page 58: 第五章   教育目的

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理性即人的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理性遵循(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性遵循,对科学的概念、价值准则的遵循等),以及运用理性来揭示或把握客观对象的普遍本质和规律、运用理性来看待和处理问题的特点。非理性即人的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非理性的遵循(对产生于感觉、情绪、欲望之上的直觉、直接体验或灵感、顿悟的遵循),以及运用非理性来把握或说明客观对象、处理问题。表现为对感性和直觉的依赖。

Page 59: 第五章   教育目的

3、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 科学素质指与人认识、作用于自然,与人从事物

质生产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素养、品质及能力发展的水平,通常体现为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掌握及运用的能力,与此相关的思维品质、探索创新的意识、崇尚科学理性的精神等。

人文素质指人认识解决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问题、与人从事社会价值建构活动密切相关中所形成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感、精神境界及能力等

Page 60: 第五章   教育目的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我国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目的

Page 61: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全面发展学说和思想渊源亚里斯多德:身体、德行、智慧和谐发展启蒙思想家:全面教育、健全的教育裴斯泰洛齐:提出发展儿童道德、智慧、身体各

方面的能力的“和谐教育”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思想马克思: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出人的全

面发展的学说。

Page 62: 第五章   教育目的

2、个人全面发展的含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本质和核心

每个社会成员在智力和体力上都得到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的发展。

量方面——智力和体力的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 质方面——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度方面——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

Page 63: 第五章   教育目的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完成了三个方面的任务

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 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途径。

Page 64: 第五章   教育目的

3、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 1)人的全面发展的制约因素——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可能条件,而旧

的分工则使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无法变成现实性。——劳动的异化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

Page 65: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Page 66: 第五章   教育目的

基础教育培养目标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Page 67: 第五章   教育目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目的

培养完人

Page 68: 第五章   教育目的

——“ 人类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思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 把一个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Page 69: 第五章   教育目的

培养“完人”的含义

复合态度情感方面的品质 美感方面的品质重视身体健康

Page 70: 第五章   教育目的

培养“完人”的指向

学会生存

Page 71: 第五章   教育目的

培养“完人”的途径

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