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呼吸生理

113
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 (respiration)

description

第五章 呼 吸 ( respiration ). 第七章 呼吸生理. 呼 吸 ---- 机体与外环境之间的 气体交换 过程。 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 肺通气. 肺呼吸 (外呼吸). 肺换气. 呼吸.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细胞呼吸 (内呼吸). O 2. O 2. O 2. O 2. O 2. O 2. O 2. O 2. O 2. O 2. O 2. O 2. CO 2. CO 2. CO 2. CO 2. CO 2. CO 2. CO 2. CO 2. CO 2. CO 2. CO 2. CO 2.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第七章 呼吸生理

第七章 呼吸生理第五章 呼 吸(respiration)

呼 吸

---- 机体与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

呼吸

肺呼吸(外呼

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细胞呼吸(内呼吸)

肺通气

肺换气

O2

CO2

O2

CO2

O2

CO2

气体在血液中运输

肺换气 组织换气肺通气

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

O2

CO2

O2

CO2

O2

CO2

O2

CO2

O2

CO2

O2

CO2

O2

CO2

O2

CO2

O2

CO2

O2

CO2

O2

CO2

O2

CO2

O2

CO2

气体在血液中运输

肺换气 组织换气肺通气

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

O2

CO2

O2

CO2

O2

CO2

O2

CO2

O2

CO2

O2

CO2

O2

CO2

O2

CO2

O2

CO2

O2

CO2

O2

CO2

O2

CO2

O2

CO2

气体在血液中运输

肺换气 组织换气肺通气

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

O2

CO2

O2

CO2

O2

CO2

O2

CO2

O2

CO2

O2

CO2

O2

CO2

O2

CO2

O2

CO2

O2

CO2

第一节 肺通气 ----- 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 肺通气的器官:呼吸道、肺泡和胸廓等 .

* 呼吸道的主要功能: (1) 气体通道; (2) 加温、加湿、过滤、清洁等; (3) 保护功能:喷嚏反射、咳嗽反射等。

气管

鼻腔

左肺

呼吸系统解剖图

一、肺通气的动力

* 通气的动力克服通气的阻力

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的压力差

肺通气

原动力: 呼吸运动

( 一 ) 呼吸运动 ----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

和缩小 , 包括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 .

肋间内肌肋间外肌

吸气 呼气

胸骨

肋骨

平静呼气

肋间内肌收缩肋间外肌松弛肋间外肌收缩 肋间内肌松弛肋骨

胸骨平静吸气

肋间外肌收缩 肋间内肌松弛肋骨

胸骨用力吸气

胸骨

肋骨

用力呼气

肋间内肌收缩肋间外肌松弛

呼吸运动的过程 呼吸肌收缩或舒张 胸腔扩大或缩小 肺脏扩张或回缩 肺内压降升

气体经呼吸道流动

吸气或呼气

呼吸运动和肺内压的变化:

膈肌收缩 肋间外肌收缩 膈肌下降 肋骨、胸骨上提 胸廓上下径 前后径、左右径增大 胸腔扩大 肺扩张 肺内压暂时下降(<大气压) 空气进入肺泡(吸气)

(1) 平静吸气时 ( 主动过程 )

吸气肌舒张 膈肌上升、肋骨、胸骨下降 胸廓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减小 肺回缩 肺内压升高>大气压 气体由肺泡内排出(呼气)

平静呼气时:

( 被动过程 )

吸气肌及 辅助吸气肌收缩 胸腔进一步扩大 肺进一步扩张 肺内压进一步下降

吸气 ( 增多 ) ( 主动过程 )

吸气肌舒张及 呼气肌收缩 胸腔进一步缩小 肺进一步回缩 肺内压进一步升高

呼气 ( 增多 ) ( 主动过程 )

(2) 用力呼吸 ( 深呼吸 ) 时的肺通气原理:

说明:

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均为主动过程。

腹式呼吸 : 以膈肌舒缩活动为主

的呼吸运动 , 腹壁明显起伏。

胸式呼吸 : 由肋间外肌舒缩活动为

主的呼吸运动 , 胸壁明显起伏。

一般情况 , 呈腹式和胸式混合式呼吸。

2. 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

( 二 ) 肺内压 : 肺泡内的压力 . 吸气过程中 : 肺内压先降后升 ; 呼气过程中 : 肺内压先升后降 .

* 人工呼吸 : 负压式人工呼吸 : 人为地 ( 如举臂压背 ) 帮 助胸廓扩张 , 引起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 正压人工呼吸 : 人为地提高气道内压力 , 使之高于肺内压 ( 正压 )… 。

一次呼吸周期过程中,肺内压、 胸内压和呼吸气容积的变化

吸气 呼气

+1

+2

0

-1

-2

肺内压

( 三 ) 胸膜腔内压 :

--- 胸膜腔内压通常低于外界大气 压, 为负压 , 称为胸内负压 . 胸膜腔特点:(1)  密闭(2) 浆液的作用(3) 压力─负压  ( 低于大气压 )

胸内负压的形成:形成条件 : ①肺的回缩趋向 .

② 胸膜腔密闭和浆液分子内聚力 .

* 形成原理 :

胸内压= 肺内压 肺回缩力

因吸气末或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 ,故 胸内压= 肺内压 -肺回缩力一般以大气压为零位标准 ,即大气压=0, 故: 胸内压 = 大气压 -肺回缩力

大气压

0

一次呼吸周期过程中,肺内压、 胸内压和呼吸气容积的变化

吸气 呼气

+1

+2

0

-1

-2

胸膜腔内压

说明 :

1. 平静呼吸过程中 , 胸膜腔内压始终为负压 .

2. 而当关闭声门用力作呼气动作时 ,

肺内压明显升高 , 胸内压可为正值 .

3. 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

(1) 牵引肺 , 使肺扩张 ;

(2) 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气 胸 由于胸壁贯通伤或肺损伤时,胸膜腔内进入气体,使胸内负压减小甚至消失。

肺弹性阻力 由表面张力形成 弹性阻力 由弹性纤维形成 (70%) 胸廓弹性阻力 : 由弹性组织形成肺通气阻力 非弹性 气道阻力 阻力 惯性阻力 (30%) 组织的粘滞阻力

二、肺通气的阻力

( 一 ) 肺通气的弹性阻力 弹性阻力 (R)── 弹性物体对抗外力 作用所引起的变形的力。 顺应性 (compliance,C)── 在外力作 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

顺应性 (C) = ————————容积变化 ( V△ )

压力变化 ( P△ )

说明 :

1) 顺应性为衡量弹性阻力的指标 .

2) 顺应性与弹性阻力成反变关系:

弹性阻力大──不易扩张──顺应性小

弹性阻力小──易扩张 ── 顺应性大

1. 肺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肺的弹性阻力由肺被扩张时产生的

弹性回缩力所构成 , 是吸气的阻力 .

弹性回缩力 (1/3)

肺泡液 - 气界面的表面张力。( 2/3 )

肺的弹性阻力

★ 肺组织本身的的弹性回缩力 ( 是吸气的阻力 , 呼气的动力 )

随肺的扩张程度而变 :

吸气时→肺扩张→肺弹性回缩力增大 ;

呼气时→肺回缩→肺弹性回缩力减小 .

肺气肿→肺弹性回缩力↓→呼气困难

(1) 肺泡表面张力

--- 存在于液 -气界面 ( 表面 ) 的一种力 . 使液使液 --气表面尽量缩小的一种力气表面尽量缩小的一种力

☆肺泡内液 - 气界面表面张力所 产生的回缩力 (约占 2/3)

表面张力——表面张力——

使液使液 --气表面尽量缩小的一种力。气表面尽量缩小的一种力。

肺泡表面张力——是向中心性的 , 使肺 泡趋于缩小 , 形成肺泡弹性阻力 ,

为吸气的阻力,呼气的动力 .

根据 Laplace定律 :

2T P = r

肺泡回缩压 (P) 与肺泡半径 (r) 成反比,与肺泡表面张力成正比。

分析大小不同的两个相连的肺泡其回缩力和表面张力的关系 :

假设两肺泡的 T = 20dyn/cm2

大肺泡 r = 0.01cm

小肺泡 r = 0.005cm 0.01cm0.005cm

P( 大 ) = 2×20 / 0.01 = 4000(dyn/cm2)

= 4(cmH2O)P( 小 ) = 2×20 / 0.005 = 8000(dyn/cm2)

= 8(cmH2O)

肺泡肺泡内液层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2)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与释放 :

肺泡Ⅱ型细胞主要成份 :

二棕榈酰卵磷脂

分布及特点 : 呈单分子层分布在肺泡液体层表面 极性端插入液体层 , 非极性端朝向肺泡腔 分布密度与肺泡大小有关 , 小肺泡分布密 度大 , 大肺泡分布密度小。

 

*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布密度可随肺泡

半径的改变而改变 :

吸气时肺泡增大: 分布密度下降

吸气时 : 密度↓→使回缩力↑→肺泡不致过大

呼气时肺泡缩小:

分布密度增大

呼气时 : 密度↑→使回缩力↓→肺泡不致塌陷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功能 :

-----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① 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 1)防止吸气和呼气时肺泡过度膨胀和塌陷。 2) 保持大小肺泡容积的相对稳定。

Laplace定律 : P=2T/r

因此 :实际

P=2(T-X) / r

r=0.005

P 小 =8r=0.01

P 大 =4

② 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组织液的生成 ,

防止肺水肿的发生 .

③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作功,

增加肺顺应性 , 利于肺扩张 .

2. 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 胸廓是一

双向弹性体 , 弹性的作用依其所处位置而变 .  

自然位置 ( 肺容量相当于 67% 肺总量 ), 弹性阻力= 0

大于自然位置 , 胸廓回缩力向内成为吸气的阻力 , 呼气的动力 . 

小于自然位置 , 胸廓回缩力向外 ,

成为吸气的动力 , 呼气的阻力 . 

( 二 ) 非弹性阻力 : ( 动态阻力 )

惯性阻力

非弹性阻力 粘滞阻力

气道阻力( 占 80%~90%)

气道阻力 ── 气体流经呼吸道时 , 气体分子间 和气体分子与气道壁之间的摩擦力。 大气压与肺内压之差 (cmH2O) 气道阻力= 单位时间内气体流量 (L/S) 产生气道阻力的主要部位 :

主支气管以上气道 (占总阻 80% ~ 90%)

小气道(口径< 2mm )(占总阻约 10% )

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 :

① 气流速度 : 流速愈快→气流阻力愈大 ,

呈正相关 .

② 气流形式 : 层流阻力小,湍流阻力大;

③ 气道管径 : 为影响气道阻力的主要因素。

★气道阻力与气道半径的四次方成反比。

8L R = R∝1/r4   4

三、肺通气功能的评定

( 一 ) 肺容量

肺容量 : 肺所容纳的气体量 .

★肺 活 量 ----指最大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

最大气量 . 正常男性 : 3500ml; 女性 2500ml.

肺活量 =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

潮气量400~600ml

补吸气量 ( 吸气储备量 )

1500~2000ml

补呼气量 ( 呼气储备量 )

900~1200ml残气量1000~1500ml

深吸气量

功能残气量

肺活量肺总量

用力呼气量 ( 时间肺活量 ):

----尽力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 , 在一定时间所能呼出的气量 , 通常以它所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表示。

第一秒 第二秒 第三秒 83% 96% 99%

图 5-7 用力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A: 正常人 B: 气道狭窄患者纵坐标的“ 0” 等于残气量

A

B

( 二 ) 肺通气量1.每分通气量 : 指每分钟吸入或呼出 的气体总量。 肺通气量 = 潮气量 × 呼吸频率平静呼吸时 , 正常成人约为 :

500ml×(12~18) 次 / 分= 6~9L/min

最大随意通气量 : 尽力作深、快呼 吸时的肺通气量。 正常成人约为 70~120L/min

通气贮量百分比=——————————————最大通气量—每分平静通气量

最大通气量

通气贮量百分比——

衡量通气功能贮备能力的指标。

正常值等于或大于 93%.

2. 肺泡通气量

(1)无效腔 -----从鼻到肺泡 , 凡没有参与

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的容积 .

①解剖无效腔 :从鼻到终末细支气管的

呼吸道容积 , 正常成人约 150ml 。

② 肺泡无效腔 :没有与血液进行气体

交换的肺泡的容积 , 平卧时很小。

③生理无效腔 = 解剖无效腔 + 肺泡无效腔

≈ 解剖无效腔

分级

0

1

2

34

17

1920

2223

解剖无效腔

肺泡通气量 ----每分钟在肺泡中进行

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 (潮气量-无效腔气量 )

× 呼吸频率

★ 肺泡通气量比肺通气量更能反映

肺通气的真实效能

不同呼吸频率和幅度的每分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呼吸形式 呼吸频率 ( 次 /min)

潮气量 (ml)

肺通气量(ml/min)

肺泡通气量(ml/min)

平静呼吸 12 500 6000 4200

浅快呼吸 24 250 6000 2400

深慢呼吸 6 1000 6000 5100

表明 :1. 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更有效

2. 肺泡通气量比肺通气量更能反应肺通气 的真实效能 .

第二节 气 体 交 换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一 ) 气体交换的方式和动力

气体交换的方式──扩散气体扩散的动力─区域间的气体分压差气体分压 (P): 混合气体中每种组成气体分 子运动所产生的压力称为该气体的分压。气体分压 = 总压力×该气体的容积百分比

扩散速率 (D): 单位时间内气体扩散的容 积称为气体扩散速率 .

扩散系数 ----溶解度与分子量的平方根之比 .

气体扩散速率 (D) 的影响因素 :

扩散距离 (d)·√ 气体分子量 (MW)D∝————————————————

分压差 (P)· 温度 (T)· 扩散面积 (A)· 溶解度 (S)

2. 血液气体和组织气体的分压 ( 表 5-2)

不同组织的 Po2 和 Pco2不同 ;

在同一组织中受组织活动水平的影响

CO

2 O2

CO

2 O2

动脉血 :

PO2:100mmHg

PCO2:40mmHg

组织 :

PO2:30mmHg

PCO2:50mmHg

静脉血 :

PO2:40mmHg

PCO2:46mmHg

肺泡气 :

PO2:104mmHg

PCO2:40mmHg

CO

2 O2

CO

2 O2

PO2=104PCO2=40PO2=40

PCO2=46PO2=100PCO2=40

PO2=40PCO2=46

PO2=100PCO2=40

PO2=30PCO2=50

气体交换过程

动脉血

静脉血

气体交换动画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 一 ) 肺换气过程:

肺泡气 血液 O2

CO2

静脉血

动脉血

特点 : 迅速 ,不到 0.3s即可达平衡 . 而通常情况

下 , 血液流经肺 Cap约 0.7s, 即当血液流经肺

Cap全长的约 1/3 时 ,已基本完成肺换气 .

( 二 ) 组织换气的过程组织换气过程:

组织细胞血液 O2

CO2

静脉血

动脉血

( 三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1. 呼吸膜的厚度 : 反比;

(0.2~1m)

2. 呼吸膜的面积 : 正比 ;

(70㎡ ,安静时仅用 40 ㎡ )

3. 通气 / 血流比值 ( )

含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液体分子层

毛细血管基膜毛细血管内皮

肺泡上皮

上皮基底膜 间隙

肺泡毛细血管

CO2

O2

RBC

VA/ Q• •

★通气 / 血流比值( )

------每分肺泡通气量 ( ) 与

每分肺血流量 ( ) 之间的比值 .

正常值 : 肺泡通气量 : 4.2L/min

肺血流量 : 5L/min

则 :

VA/ Q• •

VA

Q•

VA/ Q = = 0.84• • 4.25

Q• VA

正常:肺泡通气量 :4.2L/min

肺血流量 : 5L/min

则 : VA/ Q = = 0.84• • 4.25

VA/ Q比值增大通气过剩血流不足

肺泡气未能与血 液气体充分交换

肺泡无效腔增大 气体交换不良 血中缺 O2 或

CO2潴留

Q• VA

肺血流量下降 , 肺泡通气量不变 ,

则 : VA/ Q = = 1.68• • 4.22.5

肺动脉拴塞

1.68>0.84, 意味着部分肺泡气未能与

血液充分交换 ,相当于肺泡无效腔增大

VA/ Q比值下降 通气不足 混合 V 血中的气体 血流过剩 不能充分更新 发生功能性A-V短路

血中缺 O2

或 CO2 潴留气体交换不良

Q• VA

肺泡通气量下降而肺血流量不变 ,

则 : VA/ Q = = 0.6• • 3

5

支气管痉挛 ,VA↓

0.6<0.84, 通气不足 ,V血中的气体不能

充分更新 ,犹如发生了动 -静脉短路 .

★无论 VA/ Q>0.84 或 <0.84,都会妨碍有效

的气体交换 , 导致机体缺 O2 和 CO2潴留 ,

其中主要是缺氧 , 主要原因有 :

1. 动、静脉血之间 PO2 差 >PCO2 差 ,发生动、

静脉短路时 PO2 下降 > PCO2 升高

2.CO2 的扩散系数为 O2 的 20倍 , CO2不易潴留

3. 动脉血 PO2 下降和 PCO2 升高时刺激呼吸有

助于 CO2 排出却无助于 O2 的摄取 .

• •

肺脏不同局部 VA/ Q 值 (不相同 )

* 通气量 : 肺尖部 < 肺底部 血流量 : 肺尖部< <肺下部。VA/ Q 值:肺尖部 :3.3 > 0.84

肺底部 :0.63< 0.84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O2 和 CO2 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

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 ( 主要 )

肺泡 血液 组织O2 溶解的 O2 化学结合的 O2 溶解的 O2 O2

CO2 溶解的 CO2 化学结合的 CO2 溶解的 CO2 CO2

O2 和 CO2 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一、氧的运输

运输形式 :

(1) 物理溶解:占 1.5% ;

(2) 化学结合:占 98.5%,

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 (Hb)结合成

氧合血红蛋白 (HbO2).

( 一 ) Hb 与 O2结合的特征1. 反应快、可逆、不需酶的催化 ,受 PO2

的影响 (PO2 高时结合 , PO2 低时解离 ) PO2 高 ( 肺 ) Hb+ O2 HbO2 PO2 低 ( 组织 )

2. 是氧合 , 而不是氧化 :

Hb 的 Fe2+ 与 O2结合后仍是二价铁。

3. 1 分子 Hb 可结合 4 分子 O2 ,

1gHb 可结合 1.34~1.39ml O2 .

① Hb 的氧容量 (≈ 血氧容量 )──100ml 血 液中 Hb 所能结合的最大 O2量 .

② Hb 的氧含量 (≈ 血氧容量 )──100ml 血 液中 Hb实际结合的 O2量 .

③Hb 的氧饱和度 (≈ 血氧饱和度 )──Hb氧 含量占 Hb氧容量的百分比 .

如 : 某人 Hb含量为 15g/100ml 血液 ,

则 Hb氧容量为 :

1.34 15 ╳ = 20.1ml/100ml.

如 : 某人 Hb浓度为 15g/100ml 血液 ,

Hb氧容量为 20.1ml/100ml.

其动脉血 Hb氧含量为 20.1ml,

Hb氧饱和度为 : 20.1/20.1 = 100%;

其静脉血 Hb氧含量为 15ml,

Hb氧饱和度为 : 15/20.1≈75%.

*Hb 的颜色 :

HbO2 :鲜红色 ; 去氧 Hb:紫蓝色 ;

*紫绀 (发绀 ): 当体表表浅毛细血管床血液中 去氧 Hb含量达 5g/100ml 血液以上时 ,

皮肤、粘膜呈浅蓝色的现象 .

紫绀提示可能有缺氧。注意 : 缺 O2不一定发绀

如 : 严重贫血 CO 中毒 发绀不一定缺 O2

如 : 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

( 二 ) 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1.氧解离曲线

---- 表示 PO2 与 Hb氧饱和度 ( 或 Hb氧

结合量 ) 的关系的曲线 .

*氧解离曲线既可表示不同 PO2 下 O2 与Hb

的分离情况 , 同样也反映不同 PO2 下时

O2 与 Hb 的结合情况 .

氧解离曲线呈 S 形

Hb

O2(

%)

PO2

上段 (PO260~100mmHg ): 为 Hb 与 O2结合的部分

特点 : 曲线平坦 . 表明 PO2 的改变对 Hb氧饱

和度影响不大 ,利于 Hb结合较多的氧 .97.4%

100mmHg

94%

70mmHg

例 : PO2 Hb氧饱和度 13.3kPa(100mmHg ) 97.4%

20kPa(150mmHg ) 100%

9.3kPa(70mmHg ) 94%意义 : 能为机体保持足够摄 O2 量提供较大的 安全系数 .

注意 : 以上解释了 VA/Q不匹配时 , 如肺泡通气 量增加 ,PO2 升高 , 血氧饱和度增加有限 , 几乎无助于氧的摄取 .

Hb

O2(

%)

PO2

92%

60mmHg

75%

40mmHg

中段 (PO240~60mmHg): 为 HbO2释放 O2 的部分

特点 : 曲线较陡 . 即当 PO2 下降时 ,Hb氧饱和

度也下降 ,释放出所结合的氧 (供组织利用 ) 。

下段 (PO215~40mmHg): 为 HbO2释放 O2 的部分

特点 : 曲线坡度最陡 . 即 PO2稍下降 ,Hb氧饱

和度便即大幅度下降,从而促使更多的 HbO2 解离 ,释放较多的 O2 。

Hb

O2(

%)

PO2

75%

40mmHg

22%

15mmHg

意义 : 表示血液有相当大的氧贮备量,

能满足组织活动增强时的需要。

动脉血 组织PO2 100mmHg 15mmHg

Hb氧饱和度 97.4% 18%

血氧含量 19.4ml% 4.4ml%

O2 的利用系数 = 15/ 19.4×100%=75%

P50 增大 , 表明

Hb 对 O2亲合力下降

曲线右移 ;右移

2. 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 通常用 P50来表示 Hb 对 O2亲和力 .

*P50 ── 使 Hb氧饱和度达 50% 时的 PO

2.

正常值 : 26.5mmHg

50

50

左移 P50 降低表明

Hb 对 O2亲合力增加

曲线左移 ;

      (1)  pH 和 PCO2 的影响: pH

Hb 对 O2 的亲和力 P50 曲线右移

PCO2       

pH

Hb 对 O2 的亲和力 P50 曲线左移

PCO2

★波尔效应 (Bohr effect)----酸度对 Hb氧亲 和力的影响 (酸度增大使 Hb 对氧亲和力 降低 ; 酸度下降则使亲和力增高 ) 。★波尔效应的生理意义 :

(1) 促进肺毛细血管内 Hb 的氧合 :

血 PCO2↓→pH↑→亲和力↑→结合 O2 增加 ;

(2)有利于组织毛细血管血液释放 O2:

血 PCO2↑→pH↓→亲和力↓→释放 O2 增多 . 

(2) 温度 (T) 的影响 :( 与 H+ 活度有关 )

T↑→亲和力↓→曲线右移→促 O2 的释放

T↓→亲和力↑→曲线左移→不利 O2 的释放 (3) 2,3- 二磷酸甘油酸 (2,3-DPG)

[2,3-DPG]↑→亲和力↓→曲线右移→促 O2释放

[2,3-DPG]↓→亲和力↑→曲线左移→不利释放

(4)  其它因素 1) Hb自身性质的变化: Hb 中 Fe2+→Fe3+, Hb 将失去运 O2 能力 ;

2) CO 与 Hb 的亲和力是氧的 250倍 .

① 阻碍 Hb 与 O2结合 CO占据 Hb 与 O2结合的位点 ;

② 妨碍 HbO2 对 O2 的解离

增加其它 3 个血红素对 O2 的亲和力 .

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

Hb

O2(

%)

PO2

PCO2 ↓pH ↑DPG ↓温度 ↓

(2)导致曲线左移的因素 :

pH↑ 、 PCO2↓ 、温度↓、细胞内 2,3-DPG↓ 等;

PCO2 ↑pH ↓DPG ↑温度↑

(1)导致曲线右移的因素 :

pH↓ 、 PCO2↑ 、温度↑ 、

细胞内 2,3-DPG↑ 等;

左移 右移

二、 CO2 的运输

( 一 ) CO2 的运输形式

(1) 物理溶解 (5%) ;

(2) 化学结合 :

①碳酸氢盐 (88%);

②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7%).

 

H2CO3 H2O+CO2

碳酸酐酶CO2CO2

HCO3-+H+

HCO3-+Na+ NaHCO3

Cl

Cl

结合成碳酸氢盐进行运输

血浆

红细胞组织

+Hb

Hb-CO2

CO2

1. 碳酸氢盐形式

H2O+ H 2CO

HCO3-+H +

碳酸酐酶

碳酸酐酶

(1)该过程中伴有红细胞内外的 Cl-转移 ;

(2) 在血浆中 HCO3- 与 Na+结合生成碳酸氢

钠 ,

在 RBC 内 HCO3- 与 K+结合生成碳酸氢钾 .

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HHbNHCOOH)

在组织HbNH2O2+H + +CO2 HHbNHCOOH+O2

在肺

特点 :

(1)无需酶的催化 , 反应迅速可逆 ;

(2) 主要受氧合作用的调节 .

( 三 ) O2 与 Hb 的结合对 CO2 运输的影响

何尔登效应 (Haldane effect):

-----O2 与 Hb结合可促使 CO2释放 ;

而去氧 Hb易与 CO2结合 .

原因 : 去氧 Hb酸性较弱 , 容易与 C

O2

和 H+结合 ;

而 HbO2酸性较强 .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运动的特点 :

有自律性但又受意识的控制 .

呼吸运动的调节系统包括 :

(1)自主呼吸节律调节系统 ( 低位脑干 )

(2)随意呼吸调节系统 ( 大脑皮层 ).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

( 一 ) 呼吸中枢

---- 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

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

基本呼吸中枢 : 低位脑干

------脑桥、延髓

1. 延髓呼吸中枢:产生节律呼吸的基本中枢

(1) 背侧呼吸组 (DRG): 主要含吸气神经元群

集中于孤束核的腹外侧部

(2) 腹侧呼吸组 (VRG): 主要含呼气神经元群

和吸气神经元群

集中于疑核、后疑核、面神经后核

2.脑桥的呼吸神经元 :

臂旁内侧核 (NPBM) 和 Kölliker-Fuse(KF)

合称为 PBKF核群 ,其内有呼吸调整中枢 .

呼吸调整中枢的作用是限制吸气,促

使吸气向呼气转换 . 3. 高位脑:大脑皮层(随意呼吸调节系统)、边缘系统、下丘脑等

延髓中枢吸气活动发生器 , 吸气神经元

延髓吸气切断机制

脊髓吸气肌运动神经元

吸气

+

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

肺扩张 肺牵张感受器

+迷走神经

+延髓中枢吸气活动发生器活动被抑制

脊髓吸气肌运动神经元舒张

呼气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一 ) 肺牵张反射 (黑 -伯反射 )

----- 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

或吸气兴奋的反射 .

* 包括 : 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 .

* 正常人体平静呼吸时 , 肺牵张反射

不参与对呼吸的调节。

※ 肺扩张反射

吸气 肺扩张 肺牵张感受器

延髓

迷走神经

吸气切断机制抑制吸气发生呼气

( 二 ) 化学感受性反射

1. 化学感受器 :

(1) 外周化学感受器 :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

(2) 中枢化学感受器 : 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 .

★化学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 A 血或脑脊液 中的 CO2 、 O2 和 H+浓度的变化 .

化学感受器 : 适宜刺激是化学物质的感受器 .

(1) 外周化学感受器

颈 A 体 PCO2↑

PO2↓

主 A 体 [H+]↑

(+)

(+)

外周化学感受器

舌咽神经

颈动脉体颈动脉窦

迷走神经

主动脉弓

主动脉体

减压神经

主动脉神经

中枢化学感受器

脑脊液和局部组织间液的 [H+]↑

(2) 中枢化学感受器 :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

影响呼吸的化学敏感区

呼吸有关核团

化学敏感区

H++ HCO-3

↑ H2CO3

   ↑ CO2+ H2O

A B 中枢化学感受器 A :延髓腹外侧的三个化学敏感区

B :血液或脑脊液 PCO2 升高刺激呼吸的中枢机制

CA

2. CO2 、 H+ 和 O2 对呼吸的调节(1) CO2 对呼吸的影响影响途径:

① 直接作用中枢化学感受器

(主要途径)

② 兴奋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外周化学感受器

吸入气的CO2含量

动脉血中的 PCO2

二氧化碳迅速通过血脑屏障

脑脊液〔 H+ 〕

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呼吸中枢兴奋

呼吸加强

CO2+H2O

H+

+HCO3-

CA

中枢途径

吸入气的CO2含量

动脉血中的 PCO2

颈 A 体主 A 体

呼吸中枢兴奋

呼吸加强

窦 N 迷走 N外周途径

CO2 对呼吸的影响:

1. 一定水平 PCO2 维持呼吸中枢兴奋 的必要条件;2. 吸入气中的 CO2浓度适量增加 (1% ~7%), 使呼吸加深加快;3. 但 A 血中 PCO2 过高可以引起呼吸中枢 麻痹,抑制呼吸。

(2) H+ 对呼吸的影响

动脉血中〔 H+ 〕

外周化学感受器途径

呼吸加强

H +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 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影响很弱 .

(3) O2 对呼吸的影响

当动脉血中 PO2 > 60mmHg 时 ,

呼吸无明显变化 ;

当动脉血中 40mmHg < PO2 < 60mmHg

时 :

称低氧或缺氧 呼吸加深加快 ;当动脉血中 PO2 < 40mmHg 时 ,

称重度缺氧 呼吸抑制 .

抑制呼吸中枢

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兴奋呼吸中枢

呼吸加强

动脉血中 PO2

直接

低氧对呼吸的影响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