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 第一篇 始計篇(決勝於廟堂之上)37C1F2E2-7F46-4F01... · 1 孫子兵法...

24
1 孫子兵法 第一篇 始計篇(決勝於廟堂之上) ※始:起初 計:計畫 始計:乃是國防的跟本大計。 ※管子:「計先定於內,而後兵出境。故用兵之道,以計為首。」 ※拿破崙:「無論從事何事,三分之二應事先計畫,三分之一由機會決定。 加重前者份量是怯懦,過於依賴後者則屬魯莽。」 ※始計篇大旨:為十三篇之綱領,是策定戰爭(作戰)之原理和原則,亦計 畫作業之基礎。 ※戰略:大戰略→國家戰略(政、經、心、軍)→軍略(陸海空野)→戰術 →戰鬥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曰:經後人整理孫子兵法之用語。 ※「兵」:軍隊、軍火、士兵、軍事、兵法、兵力、戰爭等。此處乃指戰爭。 ※這一段屬於戰爭指導的課題,在戰爭哲學上是知危持危,慎戰的思想。 ※戰爭危事也。故明主慎之、備之。備之須從平時做起,國家戰略就是從平 時到戰時全程整備,如同「十年生聚、十年教訓」。 ※真正的戰爭、最後的勝利取決於準備之日。 ※人生如碁局局新,世事如碁步步變。佛家亦云:「人生難得」,面對莊嚴 的人生怎能不秉持著戒慎恐懼的心情,懍然肅穆的態度,審慎規劃人生, 擬訂「生涯規劃」,並按步就班去實踐,瀟洒的走完一生,充實而完滿, 不致懵懵懂懂蹉跎一生而留白。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 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民不畏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 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 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經:經營、整軍經武。 ※校:比較。 計:核算。 ※道:主義。 毛澤東:主義就是洗腦。 李登輝:民之所欲,常在我心。 ※天:陰陽、寒暑、時制 。時制:因時制宜。 ※地者:國防地裡上的研究、瞭解與經營。 ※將:蔣中正:﹁古人論將,重在智、仁、勇三達德,獨孫子增補「信」與 「嚴」二者,合為五德,亦是我所習稱的武德。 仁:仁民愛物。不可對敵仁慈,否則即是對自己殘忍。如宋襄公與楚戰於 泓水,﹁不擊半渡,不重傷,不擒二毛﹂。 ※曲制:軍隊之組織編制。 ※官道:即人事制度。 ※主用:軍需後勤之掌理運用。 ※而索其情:再去瞭解非能量化之事物。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熟有道,將熟有能,天地熟得,法令熟行,兵眾熟強,士 卒熟練,賞罰熟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此皆非能量化計算之事。 ※人生的規劃,需依照個人的能力與條件,考量客觀環境因素,擬訂出近程、 中程、長程各個階段的目標與可行的計劃,按步就班的實行,才有成功的 公算。

Transcript of 孫子兵法 第一篇 始計篇(決勝於廟堂之上)37C1F2E2-7F46-4F01... · 1 孫子兵法...

  • 1

    孫子兵法

    第一篇 始計篇(決勝於廟堂之上) ※始:起初 計:計畫 始計:乃是國防的跟本大計。 ※管子:「計先定於內,而後兵出境。故用兵之道,以計為首。」 ※拿破崙:「無論從事何事,三分之二應事先計畫,三分之一由機會決定。 加重前者份量是怯懦,過於依賴後者則屬魯莽。」 ※始計篇大旨:為十三篇之綱領,是策定戰爭(作戰)之原理和原則,亦計 畫作業之基礎。 ※戰略:大戰略→國家戰略(政、經、心、軍)→軍略(陸海空野)→戰術 →戰鬥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曰:經後人整理孫子兵法之用語。 ※「兵」:軍隊、軍火、士兵、軍事、兵法、兵力、戰爭等。此處乃指戰爭。 ※這一段屬於戰爭指導的課題,在戰爭哲學上是知危持危,慎戰的思想。 ※戰爭危事也。故明主慎之、備之。備之須從平時做起,國家戰略就是從平 時到戰時全程整備,如同「十年生聚、十年教訓」。 ※真正的戰爭、最後的勝利取決於準備之日。 ※人生如碁局局新,世事如碁步步變。佛家亦云:「人生難得」,面對莊嚴 的人生怎能不秉持著戒慎恐懼的心情,懍然肅穆的態度,審慎規劃人生, 擬訂「生涯規劃」,並按步就班去實踐,瀟洒的走完一生,充實而完滿, 不致懵懵懂懂蹉跎一生而留白。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

    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民不畏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

    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

    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經:經營、整軍經武。 ※校:比較。 計:核算。 ※道:主義。 毛澤東:主義就是洗腦。 李登輝:民之所欲,常在我心。 ※天:陰陽、寒暑、時制 。時制:因時制宜。 ※地者:國防地裡上的研究、瞭解與經營。 ※將:蔣中正:﹁古人論將,重在智、仁、勇三達德,獨孫子增補「信」與 「嚴」二者,合為五德,亦是我所習稱的武德。 仁:仁民愛物。不可對敵仁慈,否則即是對自己殘忍。如宋襄公與楚戰於 泓水,﹁不擊半渡,不重傷,不擒二毛﹂。 ※曲制:軍隊之組織編制。 ※官道:即人事制度。 ※主用:軍需後勤之掌理運用。 ※而索其情:再去瞭解非能量化之事物。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熟有道,將熟有能,天地熟得,法令熟行,兵眾熟強,士

    卒熟練,賞罰熟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此皆非能量化計算之事。

    ※人生的規劃,需依照個人的能力與條件,考量客觀環境因素,擬訂出近程、

    中程、長程各個階段的目標與可行的計劃,按步就班的實行,才有成功的

    公算。

  • 2

    ★「將聽吾計必勝,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乃為之

    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將聽吾計:兩種解釋。當﹁如果﹂解釋較不通,因孫子並非好官之人,且

    當初十三篇是伍子胥主動拿給吳王(闔閭)看的。

    ﹁論政略與軍略﹂

    ﹁論人才與奴才﹂

    ※計利以聽:計算比較之結果於我方有利,且為君主所聽用採納。

    ※因利而制權:採取權宜措施,獲致有利的態勢。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

    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ㄋㄠ二聲)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

    離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實而備之:敵堅則防備。

    ※撓:挑逗。

    ※卑而驕之:敵將謙卑要使其驕傲。

    ※不可先傳: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

    況於無算?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廟算:古代興師作戰前告際於宗廟,並於宗廟召開作戰會議,且具保密性。

    ※得算:獲勝之公算。

    ※見:預見。

    ※ 戰爭之神拿破崙曾說:「無論從事何事,三分之二應予事先計劃,三分之

    一由機會決定。加重前者分量是怯懦,過於依賴後者是魯莽」。戰爭本身有太多的「偶然性」與「蓋

    然性」,但並不因為如此就放棄了作計劃,相反的要更詳加計劃以彌補這些偶然、蓋然的機率。人生

    亦復如此,善加計劃之後,盡人事、聽天命。

    ※現代戰爭,是科學的戰爭,而且是一種極精密的科學,如電腦摹擬但不能

    縮小成為數學的戰爭。﹂

    第二篇 作戰篇(速戰速決)

    ※作戰:作:準備。本篇強調動員原則及速戰。

    ※作戰篇以研究戰爭準備為主,並以後勤︵LOGISTICS︶整備為主。

    「作戰」即發動戰爭之意,亦即國家總動員。作戰計畫完成後,繼之即動員問題,所以孫子以之列為第二篇。

    其對戰爭的看法,與拿破崙所見不謀而合,打仗即打物資、打金錢。

    ※ex.→小布希政府上台,即明確表態為穩定台海局勢,在國會支持下,通過歷年來對台最大軍售案,而實際

    上我們所需要的,不只是軍備充實,尤在三軍整合、人員戰技訓練及民心士氣上更要加強,才能達到「有效

    嚇阻、防衛固守」之國家戰略指導目標。

    ※蔣中正:﹁準備三月,打戰一天,這種準備工夫就是後勤的功夫。﹂

    ※戰爭是一個龐大的無底洞,沒有一個國家能將它填滿。故孫子主張「速戰速決」,並強調運用敵人之人力、

    物力打擊敵人→謂之「勝敵而異益強」。

  • 3

    ※最後的勝利取決於準備之日。本篇屬于國家戰略,亦孫子由戰爭性質之理論而為吳國所策定之戰爭政策,

    乃十三篇之政略綱領,故各篇理論總要以「貴勝與速戰」為思想之鎖鑰。

    戰爭第二特性的認識--耗費鉅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內外之費,兵客

    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解:

    ※古代周朝,作戰之主要工具為戰車;故國之大小,以所有車數大小區別之。如萬乘之國,千乘之國,百勝

    之國是也。與今日比海軍噸數,空軍架數,陸軍師數同。

    ※「馳車」係用以攻擊之車,每車四馬,故曰馳。配甲士三人,兵卒七十二人。

    ※駟:乘。

    ※「革車」:乃馳車之副車(守車),專載兵器糧食等軍需品,常追隨馳車以行補給;每車四馬,炊子十人,

    守裝五人,廄養五人,樵汲五人,共二十五人。合馳車革車各乙輛,共得百人,以千乘計之,恰得十萬,故

    曰帶兵十萬。

    ※打戰打後勤,拿破崙引用歐州古代名將英得古里說:﹁戰爭的第一要素是錢,第二是錢,第三還是錢﹂。

    在人生的戰場上想要成就一番偉業,第一要素是實力,第二是實力,第三還是實力;唯有不斷充實自己,再

    等待時機,把握時機,則能水到渠成。

    ※建軍原則:打、裝、編、訓。

    ※蔣中正提出:﹁打什麼,有什麼﹂的理則。

    ※在野略用兵指導上要求速戰速決。→如美國911事件,最好方式→「戰略持久,戰術速決」。

    ※現代戰爭是具備大規模、科學化、長期化等特徵,而「經濟」支持全民動員主要因素。ex.→「十大建設」,

    為我國自七0年代來振興國家經濟主要支持力。

    ◎國家戰略及軍事戰略指導要領:

    ★其用戰也貴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曝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

    貨,則諸侯乘其敝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 解:

    ※1.貴勝:

    其用戰也,貴勝。「其」=所謂動員行攻勢作戰。「用戰」=用兵作戰。「貴」=最重要,最緊要之意。→

    即動員十萬大軍對敵實施攻勢作戰,對于戰略指導最要緊之著眼,在求得決性勝利為前提。

    ※2.惡久:

    損士氣→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鈍」=刀口不鋒利。「屈」=竭、盡之意。→戰爭目的在求勝利,

    要贏得勝利,必須用新銳之兵力,始得克敵致果。若時日一久,則死傷必大,而兵力消耗殆盡。

    浪費財物→久暴師則國用不足。「久」=暴露。「暴師」軍隊駐紮在外,而冒霜露之意。即軍隊在戰場作戰

    既久,必使國家財政經濟枯竭。

    國疲敵起→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殫」=竭盡。→一個國家長期作戰,必致兵器鈍

    廢,軍隊銳氣挫折,戰力耗盡,國家財力物資逐漸枯竭,易引起敵國興起覬覦之心,對國家安全產生威脅。

    救亡無策→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屆此,雖有絕頂聰明之元首或將領,將無法即時處理危機,而顧全局。

    ※八年抗戰:持久戰、消浩戰。﹁戰略持久,戰術速決。﹂通常兵力強大的一方、

    為攻擊的一方求快。兵立弱的一方、守勢的一方求慢。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

    知用兵之利也。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

  • 4

    解: ※3.貴速:故兵聞拙速,未賭巧之久也。→基于上述理由,所以用兵之道,即「速戰速決」,不要在戰場上

    拖延。

    趨利避害→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凡戰爭時間一久,對

    一個國家有利害者,尚無先例。所以不能完全瞭解用兵上一切弊端得失之將領,即不能完全瞭解用兵上一切

    利益。

    一次動員→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役」=兵役。「籍」=召集、動員。「糧不三載」=春秋時

    代,軍隊出征時,載糧送至國境;至凱旋時,則載糧迎之于國境。→此言善用兵的將領,僅一次動員必要之

    兵力,迅速殲滅敵人,結束戰爭,決不再行動員,以免民怨。且糧秣運送,僅以二次為限,決不再徵行,免

    致國疲民怨。

    ※取用於國為主,因補於敵為輔。

    ※如毛澤東打游擊,因敵戰為主。

    ★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於師者貴

    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性之費,十去其七。

    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冑、弓、弩、戟、盾、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解: ※4.因敵-已戰養戰。 因糧于敵之利→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用」=所用之器械,即現軍隊所用武器裝備彈藥。

    「因」=依賴。「取用」=供給器用,即軍械之供給之意。→意即軍械武器,因特性制式不同,由本國供給

    補充;糧秣可依賴敵國之徵集,則軍隊之給養即可充足。

    因糧于敵之利→減少遠輸及徵發之困窘。弊為→

    遠輸困民→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國家為出師作戰而致國貧財困者,即因遠距離運輸補給之

    故;同時民眾亦因疲于遠程運輸之勞役,而減少生產並又增繳軍量糧而致貧窮。

    徵發擾民→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丘役」是丘甸之役制。據司馬法:「九戶

    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丘出馬一匹,牛三頭。四丘為甸,甸出長轂(因ㄍㄨ三聲,戎車)一乘,馬四

    匹,牛十二頭。步卒七十二人,甲士三人。亦即一甸(四丘)完成一乘戰車之賦。今急于丘役,則一丘要負

    擔一甸之賦,故謂之」。

    因糧于敵之利→避免民窮國困的危機。弊為→

    民窮財盡→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性之費,十去其七。→戰爭一持久,國內人民,為運糧秣兒至精疲

    力竭,為課賦稅而至民窮財盡;財盡家貧,百姓所耗費者,在其所得之十分中已被徵收七分。

    戰力大損→。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冑弓弩,戟盾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罷馬」=困極勞疲之馬。

    「楯ㄕㄨㄣ三聲」通盾=藤牌。「蔽櫓」=櫓為大盾,蔽為屏障意,即抵禦敵人矢石之大盾。「丘牛大車」

    =丘牛即大牛。大車為重車;輕速車曳以馬,重遲車牽以牛。→意即,就政府之消耗說:由于作戰時日一久,

    則戰車之破壞,軍馬之殘疾;以及甲冑、矢弩、戟楯、大牛、輜重車等裝備物品之損耗,十分軍備中已去六

    分。

    鼓立鹵獲:

    鹵獲品之價值: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忌杆一石,當吾二十石。 ※「一鍾」為六斛四斗。「一石」為一百二十斤。「忌秆」=禾粟,為牛馬飼料。→意即,糧秣補給之遠輸,

    對于本國之不利,已如上述。所以聰明之將領,務必盡量設法奪取敵人之糧秣以給養人馬。因吃敵人一鍾糧,

    足以當我遠處運來之二十鍾;用敵人一石馬秣,足以當我二十石;蓋以一千里計算,因遠輸之人馬,亦需口

    糧,加之損耗,所以二十鍾糧食運到戰地,祇有一鍾可于軍對隊補給。

  • 5

    秉公分賞: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 ※「貨」=賞賜意。所以,要使兵卒爭先衝鋒殺敵,可對士卒加強士氣及對敵人發生憤怒敵愾心之辦法,要

    使士卒能勇敢奪取敵人之戰利品(如軍需品、城鎮等)

    ,惟秉公分賞即可。Ex..曾國藩攻打太平天國。

    ※企業人事管理也可參用=1.激起員工的幹勁2.對業績要有正當的評價。

    重賞首攻:

    故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 解:所以當車戰時,如俘獲敵人戰車十輛以上,須獎賞先鹵獲之人,以鼓勵士氣。

    用俘:

    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解:同時將鹵獲戰車上之旗幟換上我軍之旗號,將戰車及降卒雜配于我車隊中共同作戰。對于降卒須加以優

    待,使為我用。此即戰勝敵人後,更可使我戰力增強。

    結論:貴勝不貴久 ★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解:依上所述,戰爭之價值貴乎迅速獲得勝利,決不能曠日持久。所以深知戰爭原則而用兵之將領,誠人民

    命運之主宰,亦國家安危所繫之重要之人。

    ※戰爭無論是強大國家向外發展而用之攻勢作戰,或弱小國家為掙扎生存所發動之抗戰,均應儘速求得戰爭

    勝利之結局為上策。孫子認為如己戰勝,亦已獲得進攻之目標,而不迅速結束戰爭,使龐大之軍隊逗留戰場,

    既浪費人力、財力、物力,且非常危險。

    ★如波灣戰爭之地面決戰,一百萬人,一百小時結束。

    ※『吳子』中為將的條件:

    「吳子」中記載:「凡人論將,常觀於勇,勇之於將,乃數分之一爾。」現將五個條件陳述如次:

    1. 理(管理)-把很多部下整理為一體,發揮團隊力量。 2. 備(準備)-一旦出門,就要抱著謹慎觀察人的態度。 3. 果(決意)-和敵人對峙,要捨棄生還的心理。 4. 戒(自戒)-即使勝利,也應謙卑求是,做好復原及整備工作。 5. 約(簡化)-簡化規則和手續的形式。

    全篇簡述:引「孫子三論」

    在第二篇之首,孫子即引述一連串的數據說明戰爭對于國家財力和資源所造成的巨大消耗。其結語為「日費

    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久暴師」、「國用不足」以致於「鈍兵挫銳」,最後導致「雖有智者不能善

    其後矣」。所以孫子在此篇提出三句警語:

    1. 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2. 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3. 不盡知用兵之害,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力。 戰爭不打是最好,打起來就必須速戰速決,即令結果不理想,寧可拙速而不可巧久。

    ※孫子接著說明用兵如何才能符合速決要求。那就是「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上述

    四者為最理想狀況,但不易辦得到,因此,戰爭對於國家經濟一定會造成不利影響。國家因興師而變得貧窮

    (國之貧於師者)又可分為兩種原因:

  • 6

    1. 遠師者遠輸:軍隊出國遠征,則必須做遠距離的補給運輸,易造成民窮財盡=(遠輸則百姓貧)。 2. 近師者貴賣:在接近戰場地區中,物價必然高漲,於是軍費支出隨之增加,以至於政府因財力不足而必

    須加稅=(財竭則急於丘役)。

    因此,所產生之總結果為:

    1. 屈力中原:兵力消耗於戰場上。 2. 內虛于家:國家經濟破產或委縮。 3. 百姓之費(財富)十去其七。 4. 公家之費(包括各種物資)十去其六。

    ※因此,孫子又提出「因糧于敵」,是如何重要?如何困難?如何需要智慧?數字可以提供最佳解釋:「食

    敵一鐘,當吾二十鐘,忌杆一石,當吾二十石」。因為古代運輸不方便,千里饋糧,其中大部份都是被輸送

    人員中途吃掉了,所以若能「因糧于敵」則一方面可以節省我方的消耗,另一方面又可使對方蒙受損失,實

    在是雙重的收獲,利莫大焉。

    ※如何達到「因糧于敵」。孫子說「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重點是放在後一句上→要想部

    隊奮勇殺敵,則必須激起仇視敵人的怒火;要想部隊盡量利用敵方資源,則必須給予重賞。此外,又不限於

    糧食,俘獲的戰車和步卒也都可以利用。

    ※孫子最後的理想為「勝敵而益強」。在獲得「因糧于敵」後,戰後,我方經濟損失會較小,敵方經濟損失

    會較大。但講「勝敵而益強」同時,又還得有先決條件→「兵貴勝,不貴久」,只有不久才能「勝敵而益強」。

    其還有更進一步的意義,表示孫子的眼光已超越了戰爭看到戰爭結束之後。正如英國李達哈特(B.H Liddell

    Hart)所云:「大戰略的視線必須超越戰爭而看到最後的和平…..戰略的目的為獲得較好的和平」。

    ※孫子在結尾又回到一貫堅持理念→那就是始終認為「將」的才能實為戰爭問題的核心。故指出「故知兵

    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所謂「知兵之將」意義即為「了解戰爭」的軍事領袖。只有這

    樣的將才,使有資格掌握人民的命運,國家的安危。所以「將」所負的責任非常重大,不僅在戰場上

    爭取勝利,更要保護全民的福祉、國家的安全。

    孫子兵法-謀攻篇(不戰而屈人之兵) ※謀攻:計劃攻擊。

    ※作戰篇-保全國力,強調防止物力消耗,產生動員和速戰之戰爭指導原則。本篇強調是保全軍力,均由大

    戰略所產生戰爭理論,述說防止兵力之消耗,產生全勝和謀攻之戰爭指導原則。

    ※在作戰篇中孫子已指出了他的作戰方針,是以拙速取勝的速戰速決思想,而想以速戰速決取勝,唯一的手

    段就是「謀略」、與「攻勢」並行。

    ※但孫子並非盲目行動,乃是謀定而後動,亦即儒家所謂「臨事而懼,好謀而成」,決不是暴虎憑河的行動。

    所以孫子提倡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全存」主義,認為不破人之國,毀人之城,殺人之軍,乃

    用兵的最高原則。為了全勝、全存,又須以「知己知彼」為基礎。因此謀定於中,決勝於外,且當尊重戰

    場指揮官指揮權之獨立,俾可迅速掌握戰機,此孫子謀攻思想之脈絡也。

    ※「不戰而屈人之兵」為大戰略指導方針,而「伐謀」、「伐交」、「伐兵」為手段。「全」乃保存和全存

    之意,即全存國家實力、軍隊,不必經過會戰,藉由不流血的方式,獲得國家戰略目標。

    大戰略指導方針-不戰而屈人之兵

  • 7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

    之兵,善之善者也。 ※全國:保全敵國。

    ※全軍:周制,天子六軍,大國三軍,小國一或二軍。一軍為二五00人。

    ※不戰而屈人之兵:仍須以武力為後盾,如威力展示。

    ※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默問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 司馬法

    ※「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一種最積極而完善之攻勢戰略運用,以不經過流血而獲得勝利的果實,為其最高理

    想。並以極少流血而達到會戰之勝利,乃孫子兵法全書思想精神所在。故國家戰略→「不戰而屈人之兵」

    為最高指導原則。也野戰戰略→儘量少經惡戰以屈人之兵,為用兵作戰之思想指導原則。

    ※一次大戰,盟軍贏得勝利卻失去和平。

    ※普魯士克勞塞維茲「戰爭論」:「戰爭是政治的道具,也是政治的各種關係延續,亦即用其他手段來實行

    政治」。「戰爭是手段,政治意圖才是目的。不論任何情況,手段都不離目的。」這是十九世紀初的思想,

    卻和孫子有相同的認識。

    ※孫子認為既然戰爭,當然要求勝,以下是從各角度分析檢討獲勝的方法條件,能獲致勝利的,也是依靠手

    段而非目的。戰爭需要莫大的費用已經很明顯,因而有「百戰百勝,最善之策者。不戰而勝為上策」的認

    識。

    本段談的是國家戰略指導要領

    ★故上兵伐謀(上策),其次伐交(中策),其次伐兵(下策),其下攻城(下下策)。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忍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

    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其次伐兵:殺人一萬,自損三千

    ※櫓:大盾,用於防矢石。

    ※轒轀:古代攻城車,上蒙牛皮,以防矢石,可以容納十人。

    ※具器械:準備攻城用的器械。

    ※距闉︵一ㄣ︶:挖豪溝堆起土方。

    ※最高明的作戰方法是事前窺破敵軍的意圖,加以封住。其次是截斷敵人的同盟關係,使其孤立。第二才是

    點燃戰火,兩軍交鋒。最下策是攻城。攻城是不得已而用的最後手段。

    計畫攻城,準備大盾、裝甲車等攻城兵器,就需要三個月,建築土壘又需要三個月。血氣方剛的將軍,命

    令士卒像螞蟻似的攀牆,強行攻城,結果如何?就算喪失三分之一的兵力,也不可能攻陷。攻城要付出這

    麼多的代價。

    ※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茲說:「戰爭指導是為了實現政治的要求,不過是以槍代筆而已。」孫子的思想卻更高

    一層,他認為只要能達到政治目的,不一定以槍代筆。老子亦云:「故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

    處理事情宜多運用智慧,運用關係,動氣、動怒、動武乃下下之策。

    ※「不戰而勝為上策」,政治戰略基於行使武力,優秀領導者都以不戰而封鎖敵人的意圖為最重要的目標。

    三國時代,與諸葛孔明對陣於五丈原的司馬仲達就是採用這種戰法。當時司馬的政治目的不在獲勝,而在

    使孔明撤軍,司馬堅守不進,這對遠征的孔明不利,他不斷派遣使者下挑戰書,甚至贈送婦人用的髮飾表

    示司馬懦弱如婦人藉此激怒司馬,為司馬不為所動,一心等孔明疲弊。孔明終於過勞發病而死,司馬未發

    一兵一卒便逼對方撤退。

    結論-「全軍」則兵銳利全

  • 8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

    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意善於指導戰爭的將領,不會只求訴之武力而使敵人降服,不會祇求攻陷敵國城池,不會採長期戰,不會

    祇求殲滅敵國。不傷對方,保存對方的戰力而收為己有,方能稱霸天下。保存兵力才是完全的勝利。

    本段談的是野戰戰略指導要領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優勢兵力作戰要領-擊弱『以大吃小』敵則能戰之,少則

    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對等或較劣兵力作戰要領-避強『不打硬仗』)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絕對劣勢兵力作戰指導要領-毋死守【不打死仗】)

    ※戰爭原則:十倍兵力則包圍、五倍的兵力則攻擊、二倍的兵力則分斷、兵力相當則勇戰、劣勢兵力則退卻、

    無勝算則不戰。無視我方兵力,又有勇無謀向強大敵人挑戰,無異成為敵人食餌。

    ※倍則分之:林彪:一點兩面。從兩面打一點。

    ※不若則能避之:如共軍的轉進,兩萬五千里長征。

    毛澤東: 人存城失,兩者皆存;

    人失城存,兩者皆失。

    ※小敵之堅,大敵之擒:在敵優勢範圍內作戰,要輕速,不能影響本隊之兵力投入,致影響全般作戰計畫。

    此乃孫子思想特徵,其兵法不主張寧為玉碎的戰法,他贊成兵力處於劣勢就要撤退。寧為玉碎終將血本無

    歸。撤退→「轉進」起碼為戰力轉向,保存戰力,可以期待來日的勝利。

    ※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不要與長官鬥,吃虧的是自己。退-積極戰略。尤其現代企業經營,要能對環境有

    所認識,明確做出判斷,也不錯過轉進時機,這也是經營條件之一。俗諺:「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全勝作戰指導成功攸關之要項: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領導賢明-軍政關係清楚)故軍之所以患於君者

    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強調元首英明

    -統帥權獨立)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惑軍-強調分層負責,軍令專一)不知三軍之權,

    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不疑軍-知人善任-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

    是謂亂軍引勝。(結論-亂軍引勝) ※輔:助也。

    ※患:危害。

    ※縻軍:絆住其部隊,不使自由也。即束縛之意。

    ※同:干與。

    ※亂軍引勝:擾亂自己的軍隊,而導致敵人的勝利。如美軍在越南戰場,國內政府與議會,亂加干涉限制,

    致使最優秀五十萬大軍,無法發揮作戰能力。

    ※本篇強調君主與將帥和諧與否?對軍隊及國家都有直接的關係。如上,主帥擔負重要職責,君主若橫加干

    涉,必定會把軍隊逼入危機之中:

    1. 不該進攻實時卻下令攻擊,不該撤退時卻下令撤退。軍隊受到束縛無法發揮。 2. 不知軍隊內部實情干預軍政,亦導致軍隊內部混亂。 3. 無視指揮系統,干涉軍令。這麼一來,增加內部的猜疑和不信。 君主使軍隊內部混亂而不信,等於給其他諸國可趁之機。因此,君主多餘的干涉,無異自殺行為。

    ※如二次大戰聯軍反攻開始時,羅斯福給聯軍統帥艾森豪的指示:「貴官迅速率軍登陸歐洲,並向德國心臟

    地帶推進,以獲得有利性之戰果,極其簡約明確,並包含五何。

    領導統御卓越-知勝五要素

  • 9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與戰,不可以與戰者勝。(能知戰機)識眾寡之用者勝。(識眾寡之勢-部署適切)上

    下同欲者勝(上下同欲-萬眾一心),以虞待不虞者勝(以虞待不虞-戰備嚴整),將能而君不御者勝(能將君不御-指揮權

    專一)。此五者,知勝之道也(結論)。 ※用以下五個條件來預知勝算:

    1. 檢討彼我的戰力,判斷是否應該開戰。 2. 作戰方法要配合兵力。 3. 君主與人民同心協力。 4. 以萬全的態勢堅守,攻敵人不備之處。 5. 將帥有能,君主不干涉將帥的指揮權。 ※知可以與戰,不可以與戰者勝:戰爭指導過程中,最困難、最慎重的莫過於發動戰爭。

    ※如曹劌論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何時發動攻勢唯智慧的將領能斷定。

    ※識眾寡之用者勝:何時、何地兵力集中與節約。

    如:工作繁忙時,工作如何分配,時間如何安排。

    ※古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及「軍中聞軍令,不聞天子昭」因戰場狀況將領最清礎。

    ※軍隊之事成於一,敗於二三(指揮系統紊亂)。

    ※ 統帥權與指揮權如何有效的畫分是很難的。因統帥權下授又恐有軍權旁落的危險。如毛氏:槍桿子出政權,黨、政、軍一把抓。

    以上是致勝的五個條件,由此而導出,知已知彼,絕對不敗。知己不知敵,勝敗敗各五分。不知己知彼,敗

    矣。

    綜結: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全知全勝)。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半知半勝)。不知彼不知己,

    每戰必敗(不知不勝)。 ※殆:失敗。

    孫子以情報為謀攻的前提,戰爭指導必須跟據情報。想在人生戰場上創建一番功業,必須吸收各方面的資

    訊,分析環境因素,比較各種行動方案的優缺點,以做出最後的決策。政治學上有句話:「錯誤的決策比

    貪污還可怕」~宋處瑜前日批李登輝所引用;人的一生要做幾次重要的決定,每一次都要謹慎再謹慎

    ,以免遺憾終身。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孫子最有名的一句話。它告誡人不要有主觀的、一面的判斷。「研究問題最忌

    諱的是主觀的、一面的、表面的論斷。只看一面而不窺全面,只看局部而不觀察全體,猶如只見木而不見

    森林。」孫子論軍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正是這個意思,問題只看一面,必會慘受慘痛的教訓。

    第四篇─軍形篇(勝兵先勝)

    ※形,就是「造形」,構建一個完整的形態。孫子非常重視在敵我開戰前,先造優勝之形,水到渠成以奠定

    先勝的基礎。形勢比人強,要創造形勢,乘勢而成。

    ※軍形:論攻守之形,乃屬於軍略階層,即戰爭各項因素上,優劣之形勢,與戰略態勢上若強弱之形勢。即

    所謂「形兵造勢」。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

    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必可勝。故曰:勝可知不可為。

  • 10

    ※先為不可勝:先經營有利的戰略態勢。戰略態勢形成的因素,不外「力、空、時、統、久」。力:即戰力,

    包含證、軍、心、經諸戰力。空:空間、地勢、與戰略位置。時:時間、季節。統:統合力。久:持久力,

    即後勤潛力與補充力。

    ※ 勝可知不可為:勝利雖可預知,但不能勉強造成。 ※ 運動要著重「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避免造成運動傷害,直線的運動不但成效差,造成運

    動傷害尤烈。我們立身處世何嘗不需要「圓」,「圓」並不是圓滑、鄉愿,而是要週密圓融,時時反省

    自身的缺失,改進自己的弱點,而不致為人所乘。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

    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球類:攻擊是最佳的防守。

    ※克勞賽維茲:「戰爭的形勢就本質而言是防禦比攻擊要強。」

    ※孫子並非「非守而揚攻」,其實他只是「先求穩當,次求變化」。

    ※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如佳山計劃。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

    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者之勝也,

    無智名,無勇功。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將領要見人所不見:如日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赴俄艦會宴,見其鐵索生銹;見

    中國水兵晾於大砲之上,知其軍紀不嚴,戰力薄弱。如至朋友家作客,觀其居家環境即可略知主人之性情

    已。如陸軍總司令突至某部隊長寢室。

    ※桌面亂,心情畢然亂。

    ※無智名、無勇功:乃因勝敵於易勝。

    ※勝於易勝:談笑用兵疆場上。

    ★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

    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

    之政。

    ※不忒:無誤,確有把握之意。曾國藩:「先求穩當,次求變化」

    ※而不失敵之敗也:史帝芬元帥:「戰史為一部錯誤史,戰爭雙方以何方錯誤較少者,即獲得勝利。獲得勝

    利之捷徑,即為擴張敵方之錯誤。」

    ※人一生也許會犯下許多錯誤,但不能犯下致命的錯誤。如女怕嫁錯郎,郎怕選錯行。禍從口出,也怕講錯

    話,說出去的話如覆水難收,如:「鑑賞」。

    ※勝兵先勝:有週詳的計劃,必勝的準備稱,或因不可料因素而敗,仍為「勝兵」。

    ※敗兵先戰:毫無準備,盲目倉促應戰,或僥幸或勝,仍為「敗兵」。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

    稱生勝。故勝兵以鎰稱銖,敗兵以銖稱鎰。

    ※度、量、數、稱:為計算比較的方法。

  • 11

    ※地生度:依地形之險易、廣狹、死生等情形,作出戰區戰線之判斷。

    ※度生量:依戰區、戰線佈署兵力。

    ※量生數:依佈署情形,計算兵員、後勤之需求。

    ※數生稱:比較雙方戰力之大小。

    ※稱生勝:比較之後制定周詳之計劃,雖未戰已勝卷在握。

    ※鎰、珠:古代重量單位,約五百比一。

    ★勝者之戰人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谿者,形也。

    ※形是勢的基礎,勢是形的發揮。「形」是隱而不易見的,中國人非常講究「圓」,作什麼事都要「圓」,

    所謂形圓而密不可破;例如:道家太極說是圓;練習書法前要先磨墨,既能靜心又能靈活手部的肌肉與關

    節,運筆時要藏鋒及回鋒也是在畫圓;靜坐時注重調心、調氣、調息,氣血循環進而能入定也是圓的表現。

    運動也都講究「圓」,如太極拳就是不停的在畫圓,任何球類運動也都是注重頭部、手部、腰部、腳部等

    圓的運用;田徑運動也是如此,如世界百米記錄保持人路易斯,專家以錄影帶的慢動作研究,發現路易斯

    在前五十米仍與其他選手相差無幾,但在後五十米他的步伐愈來愈圓也愈來愈快。

    第七篇-軍爭篇(以迂為直)

    ※ 軍爭:張預說:「軍爭為名者,謂兩軍相對而爭利也」。 軍爭即「會戰」之意,相當今日「野戰戰略」之指導原則。雙方訴諸武力來解決彼此的爭端,過程中勝

    利者,將囊括雙方所有的資源,所以說:「軍爭為利」;而失敗者將喪失一切,甚至覆國亡身,所以說:

    「軍爭為危」。這是一場典型的「零和遊戲」(Zero-sum Game)。

    ※ 軍爭之法,在於先知「迂直之計」,所謂「迂」是指謀略示敵之意;「直」是直接打擊。孫子的謀略思想是反對攻堅的,只有在實現整體國略或略的「迂」,在野略層次所實施直接打擊。

    以迂為直→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1,合軍聚眾

    2,交合而舍

    3,莫難於軍爭。軍爭之難者,

    以迂為直,以患為利4。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5。

    故軍爭為利,軍爭為危。

    ※ 以迂為直:以迂迴曲折之遠路為直線之近路,即近代軍事上所謂的間接路線。 西方兵學大師李德哈達對有關戰略論述數其中心思想即為「間接路線」(indirect approach), 「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為曲線」,

    直線並不一定最快,我們在日常生活裡處理許多事情時也要曲線,直來直往有時易遭受阻礙與頓挫。所

    謂「退一步海闊天空」,「退」的更積極的精神就是尋求另外的解決之道。

    ※ 以患為利:化不可能為可能,化不利為有利。如:韓戰時麥帥從仁川登陸。 ※ 全意:孫子說:凡是用兵的規律,主將接受國君的命令,從動員組織到民眾、編制成軍隊到與敵人對陣,

    在這過程中沒有比(戰略前進中)爭取先機之利更困難的。爭取先機之所以困難,是因為要把(從表面

    1 「君」代表是國家戰略,「將」所從事是野戰戰略。「將受命於君」即表示野戰戰略需受國家戰略指導。 2合軍聚眾:聚集民眾,組成軍隊。 3 「舍」,止也,即今紮營之意。兩軍交合而舍,即軍事對峙之意。 4 「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在戰略階層重「謀略」,戰術階層重「奇襲」。 5 迂直在野略運用上,是奇正之意。正是正面會戰,奇是出奇制勝。

  • 12

    上看似遙遠的)迂迴的彎路變為(實際上是近便的)直路,是要把困難變為有利。所以故意迂迴繞道,

    並用小利引誘敵人,這樣就能比敵人後出動而先到達(所要爭奪的戰場要地),這就是「以迂為直」的

    計謀。

    百里而爭利→

    ★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6。是故卷甲而趨

    7,日夜不處,倍道兼行。

    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8,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

    軍9,其法辦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

    積則亡10。(兵以詐立)→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

    11;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

    不能行軍;不用鄉︵四聲︶導者,不能得地利。 ※ 軍爭為危:你到我家來,我到你家去。兩軍交戰有包圍、反包圍、反反包圍,犬牙交錯。 ※ 倍道兼行:晝夜不停,連續行軍。 ※ 擒三將軍:指全軍覆沒。 ※ 十一而至: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趕到目的地。 ※ 半至:全軍只有一半的人能夠到達戰場。 ※ 全意:所以爭取先機之利是最重要的,同樣也是最危險的。如果全軍帶著裝備輜重去爭利,(這樣行軍

    遲緩)就不能即時達到預定目標;如過放下重裝備和輜重去爭利,裝備輜重就會丟失。因此,捲起盔甲,

    輕裝急進,晝夜不停,加倍行程趕路,走上百里去爭利,(如果遇到意外情況)那麼三軍將領都可能被

    俘;隊伍強壯的先到,疲弱的掉隊,其結果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馬趕的到;走五十里去爭利,(如果遇到

    情況)先頭部隊的將領會遇到挫折,隊伍只有半數趕的到;走三十里去爭利,可能有三分之二趕的到。

    要知道軍隊沒有隨軍輜重、糧食接濟、物資補充也就不能生存。不了解列國政治動向的,不能預定外交

    方針;不熟悉山林、險阻、水網、沼澤與地形的,不能隨意行軍;不重用嚮導者,不能得到地利。

    其疾如風→

    故兵以詐立,以利動,分合為變者也12。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

    難知如陰,動如雷霆13。掠鄉分眾,廓地

    分利14,懸權而動

    15。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 語譯:軍隊是用詭詐的方法隱蔽自己的意圖,根據有利的情況決定自己的行動,把分散和集中兵力作為戰略戰術的基本變化法則。

    所以軍隊的行動應當迅速如疾風,舒緩如山林,攻擊時烈火,不動時像山岳,難以窺測像陰天看不見的

    日月星辰,一動起來像迅雷不及掩耳,閃電不及瞬目。

    擄掠鄉邑,以得到更多的軍需品,擴張領土,以獲取更多的資源,衡量利害得失,然後決定行動。

    6 舉軍爭利:全軍出擊,攜行重裝備。委軍爭利:輕騎出擊,不攜行重裝備。所以說:「輜重捐」。 7 卷甲而趨:輕裝疾行之意。 8 勁者先,疲者後:強健者行走在前,疲弱者落伍在後。 9 蹶是挫折、失敗之意。蹶上將軍是指前軍受挫。 10輜重:指車輛、武器零附件及衣裝等重裝備。委積:財貨儲藏。輜重、糧食、委積均為現後勤補給。 11豫交:預交,預先結盟之意(須先行了解第三國態度)。 12詐立:因詐而立,乃詭道之意。利動:因利而動,乃因利制權之意。分合為變:分進合擊。如內、外線作戰。 13疾如風:行動迅速快如風。徐如林:行止嚴整列如林(宿營)。侵掠如火:攻敵行動猛如火(攻擊)。不動如山:待機防禦安如山(防

    禦)。難如知陰:軍形如陰雲避日,使敵人無從知曉。動如雷霆:行動如九天驚雷,震憾動搖。→以上均為戰術及戰鬥行動要領。 14掠鄉分眾:將戰爭中所擄獲及掠奪之財物,分享兵眾,以激勵士氣。廓地分利:將戰爭中所攻略之土地,分封有功將領,以獎勵苦

    勞。 15懸權而動:即因利制權也。

  • 13

    用眾之法→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金鼓;視不相見,故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

    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16。故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

    旗,所以變眾人之耳目也17。

    ※ 本節說名當戰場狀況戰鬥激烈,混沌不明時,連絡通信的重要。如手股市、球賽的手式暗號。 ※ 一人之耳目:統一全軍如一人,以求命令之貫徹。 ※ 變人之耳目:改變方法,以眩惑敵人耳目。 ※ 語譯:古代兵書曾記載:只用口號喊令,聽不清楚,要使用金鼓。只靠手勢,不易區別,要使用旌旗。

    金鼓和旌旗是使兵士耳目之致所採用的方法。如此統率士卒,勇猛的士兵也不會單獨前進,膽怯的也不

    會臨陣脫逃,這些不同的指揮訊號是為了適應人們的視聽而變化使用的。(命令一下,行動畫一,才能

    發揮組織機能)

    氣、力、心、變→

    ★故三軍可以奪氣,將軍可以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

    擊其惰規,此治氣者也18。以治待亂,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

    19。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

    飽待饑,此治力者也20。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21。

    ※ 古今中外的偉人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他們都充滿了超乎常人的精力,但是很遺憾的很多偉人都英年早

    逝,為什麼會如此呢?或許是天妒英才,或許是偉人們常囿於環境因素影響而將其畢生的精力於短期間

    燃燒殆盡;如果他們能活得更久一點,對人類的貢獻豈不更多更大。

    中國醫學裡非常重視「虛」與「實」的中和,養生哲學則講「精、氣、神」的調理,所謂「精足不思淫,

    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

    ※語譯:本來人的氣力,早上旺盛,到了中午就衰弱,黃昏時想休息。軍隊也是

    一樣。因此,善於作戰者,敵人士氣旺盛的時候要避免交戰,士氣衰竭便加以痛擊。所謂掌握「氣」

    就是這個意思。

    整備我方情勢等待敵人混亂,靜如泰山等待敵人發動。所謂掌握「心」就是。

    要佈陣於有利場所,等待遠來敵人,獲得充份休養,等待敵人疲憊,盡情吃飽等待敵人饑餓時機,

    所謂掌握「力」就是如此。

    另外,對於隊伍整齊的敵軍,以及陣容強大的敵人,都要避免正面的衝突,所謂掌握「變」就是這

    個意思。

    窮寇勿追→

    16軍政:指記載古代軍制的相關書籍。 金鼓旌旗:皆為古代傳達命令工具。 17變:變化→指軍士兵依火鼓、旌旗所傳達之軍令,而變化其行動。變惑→藉由火鼓、旌旗的展示,以震撼敵人視聽,達到改變或迷

    惑敵人對我軍實力認知的目的。 18「氣」指軍隊的士氣;治氣是指掌握敵我士氣的強弱。孫子認為:初來之氣,是謂「朝氣」,朝氣盛銳;再作之氣,是謂「晝氣」,

    晝氣已漸懈怠;衰竭之氣,是謂「暮氣」,暮氣思歸,已無鬥志。孫子主張:銳氣應避,惰氣可擊,這是治氣大原則。 19「心」指將領的心志,治心指維持心治的鎮定。將領要發揮「勇德」,做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將領鎮定則軍心靜,則紀律必

    然整治。 20「力」指軍隊體力;治力指掌握敵我軍隊體力。 21「變」指奇正之變;制變是指掌握奇正之變原則。「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就戰術而 言,即是「避免攻堅主義」,奇正之

    變講究「以迂為直」,因此要求避實擊虛,才能以最小代價, 獲致最大戰果。

  • 14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22,背丘勿逆

    23,佯怯勿從

    24,銳卒勿攻

    25,餌兵勿食

    26,歸師勿遏

    27,

    圍師必闕28,窮寇勿迫

    29,此用兵之法也。

    ※ 面對戰場千變萬化戰況,指揮要有彈性。 如:諾曼地登陸前羅斯福給艾森豪的指令極其簡單,使艾帥有彈性。

    ※語譯:以上如此,引述「狗急跳牆」的結果,回頭過來反擊,必使我方會有相當的損害。人云「人急造反,

    狗急跳牆」。

    第八篇-九變篇(為將之道)

    ※ 本篇開頭提出五種地形變化,次講一般與特殊情況的處理,第三講知「九變之術」切忌機械論,第四講

    戰爭的目的性,最後提出「將有五危」,剖析指揮人員個人素質對整個戰爭的影響。

    君命有所不受→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

    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將帥受君主之命編組軍隊,開赴戰場,在戰場上必須注意下列事項:

    ※ 「圮」ㄆ一v地:毀壞,難於通行的地區,不可駐屯軍隊。

    ※ 衢地合交:四通八達或控制交通要點國家,要建立良好外交關係。

    ※ 絕地:指交通困難,給養困難之地區。指深入敵境進攻,不可久留。

    ※ 圍地:指四面地形險阻,指陷入敵軍重圍,進退不得時,要用巧妙之計脫身。

    ※ 死地:指後無退路,非死戰難以生還之地。

    ※ 軍隊攻敵趨利,為求出奇制勝,須考慮捨棄敵人預期道路;視全程作戰構想判斷,捨棄不宜攻擊之處、

    不須攻擊之城,勿需攻擊之地、為順應作戰情況,高明的將領須審慎判斷,可不必拘泥於君命。

    ※ 故,孫子兵法極富政治性、有彈性,而且要有曲線思考方法。

    不知九變之術者→

    ★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於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

    兵不知九變之術者,雖知地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 九變:多變。「九」作為「個位」數的最多數,是泛指多數、多次,講戰爭情況有多種多樣的變化,因

    應這些變化教導人們要善於應變。

    ※ 不能得人之用:不能發揮軍旅之效用,此處之「人」係指軍旅而言。

    ※ 將領要懂得臨機應變之理,若不知,就算深知上述五項原則,也無法讓士卒充份發揮力量。

    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諸侯者,

    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 ※ 雜於利害:同時考慮利害方面。「雜」是參雜之意。

    ※ 屈諸侯者以害:用諸侯害怕的事,使其屈服於我。

    22 高陵勿向:指敵在高處,不可仰攻。 23 背丘勿逆:指敵背有丘陵為依托,不可迎戰。 24 佯卻勿從:指敵人佯裝退卻,不可追擊,以免中伏。 25 銳卒勿攻:敵軍士氣正凌銳時,應暫避其鋒,不可強攻。 26 餌兵勿食:以利誘敵,皆為餌兵。 27 歸師勿遏:對於有計畫徹守之敵人,不可當路攔截,因彼等作業完善,必有充份之準備。 28 圍師必闕:包圍敵人後,應留一缺口,以誘使敵人突圍,而設法擊滅之。 29 窮寇勿迫:對於窮途末路的敵人,不可急於迫擊,以防反噬。

  • 15

    ※ 役諸侯者以業:用種種手段,使諸侯紛亂,自己內顧不及,無暇管別人的事。

    ※ 屈諸侯者以利:誘之以利,使諸侯前來歸附。

    ※ 諸葛孔明所著「便宜十六策」:「解決問題時不能從一方面去著手。得到利益時,也應該計算損失。夢

    想成功時,也要考慮失敗」。所以應多方綜合思考。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凡事要作最壞(利益分析)

    的打算。

    恃吾有以待之→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 身處現世,不要期望敵人不來襲擊,要以充份防衛備敵,使敵人放棄來襲念頭。不要期望敵軍不會攻擊,

    應該有萬全準備,不給敵人攻擊之機。

    ※ 孫子反對不符實際的希望,無視客觀情況,徒抱幻想的人是唐吉訶德型。要建立「全方位型」眼光,洞

    察四面,耳聽八方,所以,追女朋友,不要只看,想,就去追吧!不行動,你怎知會不會有希望。

    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凡此五者,將之過

    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將帥最容易犯以下五種危險→

    ※ 必死可殺:只知死拼,如虎暴馮河,可能遭敵用計誘殺。

    ※ 必生可虜:貪生怕死,臨陣畏怯,可能遭敵俘虜。

    ※ 忿速可侮:「忿」易怒。「速」易燥。性子急燥,又輕易發怒,則可能難受侮辱而輕舉妄動。

    ※ 廉潔可辱:廉潔好名,則可能經不起誹謗,失去理智。

    ※ 愛民可煩:慈眾愛民,惟恐殺傷士卒,則可能經不起敵人煩擾,陷於被動。

    ※ 「執著」會失去從容的心情。將帥不可缺乏綜合判斷力,也就是平衡感。過於執著,不免轉為弱點。

    兵學是權變之學,原無一定軌跡,武德、軍形是方便初學者學習,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中,如何審機度

    勢,應變致敵?才是最後目的。目的是不變的,但方法必須多變,甚至武德、軍形在必要時,亦應放

    棄,不可拘泥,以上是全篇要旨。

    第九篇-行軍篇(處軍相敵)

    ※「行軍」並不等同於現代軍事術語中的行軍,而是古代行兵作戰全部含義。篇中既講到四種地形的處軍方

    法,又提到在軍事上如何利用各種複雜地形的一般原則。及如何防止被敵軍利用這些有利地形。其次,提

    出判斷敵情的方法,應著重領會其精神實質。其三,論述提高部隊戰鬥力,提出「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

    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與眾相得也」的正確論點。

    ★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上之軍也。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

    來,勿迎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欲戰者,無附於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

    水上之軍也。絕斥澤,惟亟去無留,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

    之軍也。平陸處易,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

    四帝也。 ※處軍相敵:處,部署。相,料敵,觀察、研判敵情。意指軍旅在各種地形上之佈署要領,以及對敵情觀察

    判斷。

    ※絕山依谷:「絕」是橫渡、穿越,意指軍旅越山而行時,宜沿谷地前進。

    ※視生處高:「視」,面臨。「生」,可攻可守,進退自如之生地;注意何處為生地,部署高地。如:餐廳、

    MTV逃生門。

  • 16

    ※而背眾樹:使敵觀測不易。

    ※戰隆無登:「隆」,高地。「戰隆」:敵人先戰高地為陣。「無登」則避免仰攻。

    ※絕水必遠水:「絕水」,橫渡河川;「遠水」,迅速遠離河川。

    ※客:指敵軍。

    ※半濟:一半已渡河上岸,一半尚在河水中。

    ※附於水:即以兵力沿河岸配置。

    ※無迎水流:不要逆著水流在敵軍下游佈陣。

    ※絕斥澤:「斥澤」即含鹼之海濱地帶或沼澤之地,「絕」穿越之意。

    ※惟亟去:「惟」,宜也,「亟」,急也。宜迅速離開。

    ※背眾樹:背依樹林,面向沼澤,採較有利之地位。

    ※平陸處易:「易」,平坦之地。意即在平原之地作戰,宜採平坦地勢佈署,以利車戰。

    ※右背高:指佔右翼高地為依拖,至少有一面有依拖,避免遭敵奇襲。

    ※前死後生:「死」,下也,「生」,高也。前死地(低),後生地(高)。

    ※四軍之利:指山、水、沼澤、平陸四種地形之佈署原則。

    ※四帝:四方部落首領。

    ※孫子兵法,是歸納二千五百年前實際的戰爭經驗,然很多變化已不適應當今時代。此段陳述四種地形,講

    求適應地形的戰法。

    凡軍喜高而惡下→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

    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好高而惡下:宜高處,忌低下,取其空氣流通之意。

    ※貴陽而賤陰:此處「陰陽」指方向而言,東、南為陽,西、北為陰。取其光線充足之意。

    ※養生處實:保持身心健康且處於糧秣充足地帶。

    ※上雨水沫至:上流降雨而流下泡沫時,乃水勢泛濫之徵候,須待水勢穩定再渡河。

    勿近的地形→

    ★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

    迎之,敵備之。軍旁有險阻、潢井、蒹葭(ㄐ一ㄚ)、林木、翳薈者,必謹覆索之,此伏

    奸之所也。 以下敘述的地形要即刻遠離,不可靠近:

    ※絕澗:絕壁斷崖之谿谷。

    ※天井:四面高俊,中間低窪之凹地。

    ※天牢:險山環繞,易入難出之地,形如牢獄一般。

    ※天羅:密生草木,行動困難之地。

    ※天陷:潮濕的低地,通行困難之地。

    ※天隙:兩山間之峽長谷地。

    *一旦發現上述地形,切不可靠近,最好誘計敵軍陷入,把敵軍逼陷危地。

    ※潢井:水草叢生之沼澤。

    ※蒹葭:蘆葦蔓生之處。

    *行軍中發現險阻的地形,池沼、窪地、蘆葦淹漫的草原、森林、雜草蔓生之地等,必須仔細探查搜索,這

    種地方最容易有伏兵。

    以上敘述各種地理環境,及適應這種環境的作戰方法,由此可看出孫子思考方法兩種特徵:

    1. 我軍處於行動自由狀態,發揮機動性。

  • 17

    2. 給士兵心理的安全感,根據快感原則而提高士氣。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

    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

    樵採也。少而往來者,營車也。 ※敵軍靠近我方卻無動靜,表示他們依賴險阻地形。

    ※敵軍佈陣在遠處,卻不斷在挑撥,顯然是想誘使我軍。

    ※敵軍捨棄險阻的地形而在平坦之地佈陣,是因為此地有利。

    ※草木動搖是敵人進攻的徵候。

    ※草堆有疑兵,是企圖故佈疑陣,或想藉此牽制我軍。

    ※鳥群驚飛是伏兵的證據。

    ※獸類驚走是表示敵有突擊之意。

    ※塵土高揚表示敵戰車進攻迹象。

    ※塵埃低舞是步兵進攻的兆候。

    ※塵土像細密的火燄四處上升,是敵伐薪砍柴準備宿食。

    ※塵土飄動風舞,是敵軍準備宿營。

    *以上表示孫子觀察環境現象是鉅細靡遺,又能根據原因加以分析,而察知敵情。

    ★辭卑而益備者,進也。辭詭而強進驅者,退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者,

    陣也。奔走而陳兵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 ※敵軍派來使者,若言辭謙卑,但內部卻暗中加緊備戰,乃是又進犯之意圖。

    ※言辭閃爍,態度強硬,且有脅迫俊軍之意,則是退卻之徵兆。

    ※無具體交換條約,卻前來請和者,必定有所企圖。

    ※敵戰車先出,而位居兩側者,乃是定戰場疆界,藉以佈陣地。

    ※見敵往來奔走,急於佈陣,乃是與他軍聯合攻我。

    ※欲進不退、欲退不進,乃是欲引誘我出擊。

    ★杖而立者,飢也。汲水而先飲者,渴也。見利不知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

    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殺馬肉食者,軍無糧也。懸

    甑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眾也。 ※見敵軍倚仗矛戟而站立,可知其饑餓無力氣。

    ※見敵士兵汲水先飲,可知期全軍缺水。

    ※有可取的物品散置,敵士兵不願拾取,可知其體力疲勞。

    ※見飛鳥聚集敵營附近,可知營舍空虛敵退。

    ※敵士兵夜晚驚叫,可知敵內心恐懼。

    ※敵軍紛擾,軍紀紊亂,可知其將帥威嚴不足。

    ※敵旌旗擺動不定,可知敵隊伍混亂。

    ※敵軍吏動輒發怒,可知士兵疲倦,不聽號令。

    ※馬為作戰工具,今殺而食之,表示軍中缺糧。「甑」,為炊煙用的器具。「舍」軍隊宿營用的帳蓬。

    ※「諄諄」:反覆叮嚀。翕翕:神情不安。謂將帥對部屬講話,神情不安。表示其不得軍心。

    ★屢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胡亂頒發獎金,是進退不得證據。同理,不斷處罰已是軍心動搖。

    ※苛責部下,又害怕部下離反,無異暴露將帥的不明。

    ※敵軍譴使謝罪求和,此乃勢窮力絀,請求休戰。

    ※敵軍甚怒出陣,卻長久不與我決戰,又不撤退,恐怕另有奇謀,必須謹慎偵察。

  • 18

    ◎勳章和獎狀以稀為貴,胡亂隨便頒發,便無榮譽感啦。

    ★兵非貴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卒未親附而罰之,則

    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為必取。令素行以教

    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武進:輕敵冒進;併力:集中兵力。料敵:判斷敵軍虛實。易敵:輕敵。謂兵在精不在多,只要不輕敵冒

    進,便足以集中之兵力,攻敵所虛,而克敵制勝。大凡無深謀遠慮而又輕視敵人之人,最後必為敵軍所擒。

    ※親附而罰不行:驕兵悍將。或把柄落入部屬手中。

    ※令之以文,齊之以武:訓之以軍法紀律,以求命令貫徹。

    ※如何掌握部下,孫子言:

    1. 兵員數量不是問題所在,重要是團結一致。 2. 慎重的實施賞罰,必要時不可猶豫。 3. 溫情(文)與軍律(武)兼用。 4. 平常澈底執行軍律,使能上下統一,命令貫徹。

    第十篇-地形篇(地道將任) ※地形:在戰場上,兩軍相對時,「地形」對用兵的影響(階層較低)。指揮官依據地形下達至當之決心。

    地形篇專就自然地理論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

    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挂。挂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

    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亦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辦出而擊之,利。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

    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

    遠形者,均勢難以挑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六種地形→

    ※ 「通形」:四通八達的地形。通形的作戰要領: 1. 掌握制高點(先居高陽):益處有1.易於觀測敵人動向,自己動向不易於敵人所觀測。2.可收「俯攻」

    及「以逸待勞」之利。但要留「生地」→退路。良好制高點可收「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勢。

    2. 確保補給線暢通(利糧道)。 ※ 「挂形」:挂通掛,懸掛之意。謂其地前低後高,此地形易守難攻,宜據守

    要點,以逸待勞。

    ※ 「支形」:支,久也。係指不利敵我雙方久戰的地形,通常該地與兩軍基地 間,山川隔阻,後勤支援不易。支形作戰要領:

    1. 餌兵勿食:敵誘我出擊,必有充份之補給,乃是欲陷我於絕境,不宜輕出。 2. 敵半而出擊:敵半出之際,乃兵力分離之時,故出擊則利。 ※ 「隘形」:兩山間狹小的通谷。隘形的作戰要領: 1. 我先居之時:應齊隘口佈陣,使敵不得進,避免遭致敵軍的封鎖包圍。 2. 敵先居之時:若敵已齊隘口佈陣,則不可輕率進攻,以免遭致敵軍預設襲擊;若敵未齊隘口佈陣,則我

    軍可先佔據隘口,再伺機入谷,共享隘阻之利。

    ※ 「險形」:山川險要之地形。作戰要領有: 1. 佔領制高點:同第一點。 2. 勿仰攻:仰攻之害:1.耗費體力;2.戰力不易發揮,經常事倍功半;3.造成官兵心理的傷害。(戰隆勿

    登)

    ※「遠形」:遠征之形。遠征必有遠輸,所以戰而不利。

  • 19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災,將之過也。夫均勢,

    以一擊十曰走;卒強吏弱曰弛;吏強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

    嚴,教道不明,吏卒無

    常,陳兵縱橫,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

    至任,不可不察也。

    招致敗北六種狀態→

    軍隊陷於「走」「弛」「陷」「崩」「亂」「北」的狀態,就會吃敗仗。這六種狀態並非不可抗拒,而是為

    將的過失造成的。

    ※ 「走」:彼我勢力相抗衡,卻妄圖以寡擊眾,以一敵十,稱「走兵」。 ※ 「弛」:士卒強勇,將吏懦弱,必造成軍政無方,紀律廢弛而遭致戰敗,稱「弛兵」。 ※ 「陷」:反之,將吏強勇,而士卒臨陣怯懦,缺乏訓練,因而導致戰敗者,稱「陷兵」。 ※ 「崩」:主將剛愎自用,不知人善任,導致下級怒而不服,敵遇則各自為戰,因而造成戰敗者,稱「崩

    兵」。

    ※ 「亂」:主將懦弱無能,對士卒教導無方,軍法不嚴,幹部經常調動,對下屬不了解,部署雜亂無章。因而導致戰敗者,稱「亂兵」。

    ※ 「北」:主將無法精確判斷敵情,以致以少擊多,以弱擊強,攻擊先鋒亦未選拔精銳士卒充任,因招致戰敗者,稱「北兵」。

    以上六種狀態是招致失敗的原因,這是將帥重大責任,必須深思熟慮。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致勝,計險阨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

    故戰道必勝,主曰無至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其求名,退不避罪,惟民

    是保,而利於主,國之寶也。

    ※語譯:「地形」是贏取作戰勝利的輔助條件。察知敵人動靜,依地形的險阻遠近,擬定作戰計劃,這是將

    帥的責任。

    熟悉地形再作戰,一定能取勝。不知者必敗北。

    因此,預測必勝,就算君主反對,也要斷然作戰。反之,沒有勝算,就算君主令作戰,也絕不能開戰。

    結果,將帥就算建立彪炳勳功,也無需爭名奪利,不幸敗北,也不應規避責任。以人民的安全和君主的利

    益為重的將帥,才稱的上是能將。

    ★視卒如嬰兒,可與之赴深谿;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愛而不能令,後而不能使,亂而不能治,譬弱

    驕子,不可用也。

    ※君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復心;君視臣如草芥,則臣視軍如寇仇。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

    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

    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 本段主旨在提省要認清敵人及自我實力之虛實。 ※ 敵人戰力不強,我亦無把握之實力,勝負各半。 ※ 敵我都有實力,如果均未考慮地形,勝負各半。

    故善戰者能充份考慮敵、我及地形之利,故曰知己(對我力量認知)、知彼(對敵人力量認知)及知天、

    知地,加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故勝乃可全。

    第十一篇 九地篇(勝敵之地、主客之道)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者,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為輕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

  • 20

    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1. 散地:諸侯在自己的領土內作戰,稱「散地」。 2. 輕地:軍旅進入敵境不深的地區作戰,危急時可以輕易返歸本國,稱「輕地」。 3. 爭地:誰先佔據誰就佔有利的條件,所以是一定要爭奪的地區,稱「爭地」。 4. 交地:交通便利,敵我均能有來往之地區。 5. 衢地:謂一地與數國毗連,係人人必經之通衢要道,稱「衢地」。 6. 重地:指入敵境已深,軍旅之負擔也愈來愈沈重,稱「重地」。王晳註:「兵至此,事勢重也。」 7. 圮地:「圮」是毁壞之意,即足以毀滅軍旅之地區,稱「圮地」。 8. 圍地:梅堯臣註:「山川圍繞,入則隘,歸則迂也。」即有天然險阻,進去時跋山涉水,出來時非繞個大

    圍子不可,這種地區叫「圍地」。 9. 死地:梅堯臣註:「前不得進,後不得退,旁不得走,不得不速戰也。」即不拼力作戰,就是死路一條的

    地區。 10. 諸侯之地三屬:「屬」是連接的意思,「三」是虛數,好幾個的意思。是說這個地區和好幾諸侯的領土接

    壤。 11. 背城邑多者:背後阻隔著重重城邑,不易歸返之意。 12. 爭地無攻:「無攻」是不要強攻,爭地既為必奪之地,敵人亦必堅守,不宜正面強攻。 13. 交地無絕:交地既為交通便利之地區,敵我皆能來往,故處處有被敵襲擊之慮,宜時時保持各軍之連絡,

    不要被敵人斷絕。 14. 衢地合交:衢地既與各國接壤,應與各國聯合、交好,以為屏障。 15. 重地則掠:深入敵境,補給困難,只有就地奪取敵人之糧食資源。 ★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濺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敢問:敵眾整而來,待之若何 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兵之情主速,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

    16. 眾寡不相侍:使敵人之大部隊與小部隊之間不能依靠連繫。 17. 貴賤不相救:使敵軍上下不能救援,各自為戰。 18. 上下不相收:使敵 上級與下級之連絡中斷,欲收兵轉進而不可。劉寅註:「使貴賤不得相救援,上與下

    不得相收歛。」 19. 兵合而不齊:敵人集中兵力的行動尚未完了,我即發動攻擊,使之不能齊一。 20. 先奪其所愛:先攻擊敵人必須援救保護之目標。 21. 由不虞之道:「虞」是預料,要走敵人未曾預料之路。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於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無勞,併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兵士深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以則鬥。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曰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吾士無餘財,非惡貨也;無餘命,非惡壽也。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霑矜,偃臥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則諸劌之勇也。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濟而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若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22. 為客之道:在敵境內作戰,我軍是客,敵軍則為主,「為客之道」即客軍作戰之原則。 23. 深入則專:愈深入敵境,則士卒之鬪志愈專一。 24. 主人不克:地主國則愈難克制我軍。 25. 併氣積力:提高士氣,增強體力。 26. 投之無所往:指揮部隊向無路可退的境地。 27. 死且不北:士卒寧戰死不退走。 28. 死焉不得:士卒連死都不怕了,那麼還會不得勝嗎?杜牧註:「言志必死,安有不得勝之理。」 29. 甚陷則不懼:已陷於極險惡之環境就不會恐懼。 30. 無所往則固:既已無路可走,則軍心漸漸穩固。 31. 深入則拘:深入敵人之地,精神上受拘束,則專一而不渙散。 32. 不得已則鬪:到無法可想時,只有拼死搏鬪。 33. 不修而戒:不須督促就知道警惕戒慎。 34. 不求而得:不必要求就知道盡忠職守。 35. 不約而親:不須約束就知道親愛團結。 36. 不令而信:不須三令五申就能信守服從。 37. 禁祥去疑:禁止迷信,掃除謠言。 38. 無餘命,非惡壽也:士卒不怕死,並不是不想活下去。

  • 21

    39. 諸劌之勇:「諸」指專諸,吳之勇士,刺殺吳王僚,使闔閭得以登基。「劌」指曹劌,又名曹沫,魯之勇士,魯齊會盟時,曹劌持匕首迫齊君歸還天地。

    40. 率然:古代傳說中的一種蛇。「率」,速也;神異經:「西方山中有蛇,頭尾差大,有色五彩,人物觸之者,中頭則尾至,中尾則頭至,中腰則頭尾並至,名曰率然,會稽常山最多此蛇。」「率」在此處讀音ㄕㄨㄛ。

    41. 方馬埋輪:曹操註:「方,縛也。」把馬匹束縛在一起,把車輪埋起來,強使行動一致。 42. 剛柔皆得,地之理也:張預:「得地利,則柔弱之卒亦可以克敵,況剛強之兵乎?」即善用地利,強者與

    弱者能各盡其力。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以。劇三軍之眾,投之於險,此將軍之事也。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43. 靜以幽:寧靜沈著,深思遠慮。「幽」,深也。 44. 正以治:公正無私,嚴整不亂。「治」,不亂也。 45. 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改變已決定的事,更動已決定之計畫,使人無法測知動向。 46. 帥與之期:主帥統兵至預期之地。 47. 如登高而去其梯:突然下令作戰,如命人登高處而撤走樓梯,使之抱必死之決心。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四達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後,交地吾將謹其守,衢地吾將固其結,重地吾將繼其其食,圯地吾將進其途,圍地吾將塞其闕,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圍則禦,不得已則鬥,陷則從。

    48. 背固前隘:背後山嶺高峻,前面道路狹隘。 49. 使之屬:使自己部隊緊密連繫。 50. 趨其後:迂廻至敵人後背。 51. 固其結:結交友邦,使之穩固。 52. 進其途:迅速通過之意。 53. 塞其闕:堵其闕口,使士卒不得不死戰。 54. 逼則從:士卒在為形勢所迫時,即能服從命令而行動。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嚮導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者則其眾不得聚,威家於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家於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墮。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 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併力一向,千里殺將,是謂巧能成事。

    ★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拆符,無通其使,厲於廊廟之上,以誅其事。敵人開闔,必亟入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隨敵,以決戰事。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55. 霸王:諸侯之長,即霸王。 56. 不爭天下之交:不爭取友邦盟國。 57. 不養天下之權:不培養深通權謀之士。 58. 信己之私,威加於敵:只憑一己私慾,想以兵威制服敵國。 59. 隳:通「毀」,毀滅之意。 60. 無法之賞:超出慣例之獎賞,即法外之賞。 61. 無政之令:超出常規之號令,即政外之令。 62. 犯:曹操註:「犯,用也。」即指揮。 63. 犯之以事:用之以事,即差遣辦事。 64. 勿告以言:不必告知目的和用意,以求保密。 65. 犯之以利,勿告以害:差遣士卒時,只告訴他有利之一面,不要告訴他害處。 66. 併力一向:集中全力指向敵人的某一點。 67. 政舉之日:決定軍事行動開始時,即戰爭前夕。 68. 夷關折符:閉塞關口,毀壞信符,禁止出入。 69. 厲於廊廟之上:「厲」同勵,「廊廟」即廟堂。在廟堂上反復計議作戰大計。

  • 22

    70. 以誅其事:曹操註:「誅,治也。」即研究計畫。 71. 敵人開闔:「開闔」是說門一開一閉。敵人進退未定,如門之一開一閉,必有空隙可乘。 72. 微與之期:「微」隱匿之意,即不使敵人知我進兵之日期。 73. 踐墨隨敵:「踐」實行,「墨」繩墨、法度,「隨敵」即因敵之變化而變化。意為:因應敵情之變化,修訂

    作戰計畫。 74. 以決戰事:求得決定性之勝利,中止戰爭。 75. 開戶:放鬆戒備。

    孫子兵法-火攻篇(以火佐攻)

    ※本篇題旨是「殲敵原則與止戰」,「火攻」顧名思義是以火攻敵,是一種戰術行動,文中另有「以水佐攻

    者強」之句,似亦有「水攻」之義。孫子歸結火(水)攻所造成鉅大破壞力,是其他戰術行動所無法比擬

    的,所以把「徹底殲滅」作為追求和平的手段,是不得已中的不得已,所以,不要忘記戰爭的終極目的「安

    國全軍」。

    ★孫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隊。行火必有因,煙火必素具。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轃 翼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

    ※ 火攻有五種目的: 1. 「火人」放火燒傷敵人士卒。 2. 「火積」放火燒毀敵人囤積。 3. 「火輜」放火燒毀敵人輜重。 4. 「火庫」放火燒毀敵人倉庫。 5. 「火隊」放火燒毀敵人部隊。 ※火攻要有適合實行的時期,那就是空氣乾燥、月進入箕、壁、翼、軫(星座名)之時。所謂箕、壁、翼、

    軫是古代二十八星宿之四,《天文志》云:「月宿此者多風」,是說月亮運行至此四星座時,即颳風之日。

    這是古代天文學知識,僅供參考。

    此段說明臨機應變運用→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火發於內,則早應之於外。火發兵靜者,待而勿攻。極其火力,可從兒從之,不可從則止。火可發於外,不待於內,以時發之。火發上風,無攻下風。晝風久,夜風止。凡軍必知有五火之變,以數守之。

    ※五火之變→

    1. 敵陣起火-迅速從外呼應攻擊。 2. 敵雖起火,陣營未亂-暫且按兵不動,冷靜觀察,等待機會。 3. 把握放火時機,亦可選擇從敵陣外側放火,不必等待敵陣內應。 4. 上風放火,不可從下風攻擊。 5. 晝間之風持續,夜間之風靜止。這一點要特別留意。 以上是五種火攻法交互變化運用。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不可以奪。

    ※火攻與水攻都是有效攻擊手段,水攻只能截斷敵軍補給,不能損壞敵物資。

    ★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費留。故曰:明主慮之,良將修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ㄩㄣ四聲)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 「費留」:即使擊敗敵軍,奪取敵城,若不能與敵國重修舊好,根本化解敵我衝突,以維持既有戰果,則必將浪費財力物力,暴師久留,終必損及國家利益,故曰「凶」。

  • 23

    ※ 因此,名君名將莫不以謹慎態度達到戰爭目的。除非情勢有利,能夠取勝否則不會發動作戰行動。唯有在萬不得已情況下,才展開軍事行動。

    ※ 因此,為王為將者不可基於憤怒而衝動採取作戰行動。只要情況有利,便立即行動,不利就該中止。憤怒因時間、環境致而情緒會化為喜悅,旦是滅亡的國家不可能重新存在,故基於上述原因,明君賢將身

    臨戰場要態度慎重,發揮軍力,保障國家的安全。

    作作看ㄛ..

    1.( )孫子火攻方式有五,不含以下何者?1.火林2.火人3.火積4.火隊。

    2.( )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四宿不含以下何者?1.箕2.壁3.斗4.軫。

    3.( )孫子火攻方式中有「火輜」,火輜之意為何?1.縱火燒毀敵人倉庫2.縱火燒毀敵人糧草3.縱火燒毀

    敵人部隊4.縱火燒毀敵人重裝備。

    4.( )凡軍必知五火之變,以數守之。「數」之意義為何?1.分數2.時數3.數理4.九數。

    5.( )以火佐攻者1.強2.勝3.明4.奪。

    6.( )以水佐攻者1.強2.勝3.明4.奪。

    7.( )水可以絕,不可以1.強2.勝3.明4.奪。

    8.( )火發兵靜者,1.待而勿攻2.極其火力3.以數守之4.以時發之。

    9.( )主不可1.怨2.辱3.怒4.慍 而興師。

    10.( )將不可1.怨2.辱3.怒4.慍 而致戰。

    11.( )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攻者1.怨2.辱3.凶4.亡。

    12.( )非利不動,非1.德2.得3.謀4.益 不用,非危不戰。

    13.( )故明主慎之,良將1.修2.習3.聽4.警 之,此安國全軍之道。

    14.( )孫子火攻方式中有「火隊」,火隊之意為何?1.縱火燒毀敵人倉庫2.縱火燒毀敵人糧草3.縱火燒毀

    敵人部隊4.縱火燒毀敵人重裝備。

    15.( )煙火必素具,素具之義為何?1.預備2.籌畫3.製作4.翻堆。

    第十三篇-用間篇(知敵之情) ※ 本篇題旨為:「先知原理與理性」

    ※ 「兵法」是一種追求勝利的方法,在開戰前的「廟算」,應先勝而後戰。然何以先勝?首需知敵;何以

    知敵?必須用間(必取於人),也就是說,須以精確客觀理性基礎,才能準確衡量敵人,以提供廟算正

    確資訊,開啟先勝契機。這種掌握敵情能力,在現代戰略中稱為「偵搜力」。

    ★孫子曰: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戰。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用「間」字義指間諜或諜報活動,廣義指情報,用以獲取有利行動的「先知」性。本段重點在告知,明君

    賢將所以能常打勝仗,全然功業,是因為能在交戰前,就能預先積極蒐集敵情,而「情報」獲得,絕不可

    僅由卜筮(ㄕ四聲)鬼神之處獲得,也不可單憑是物表象認知,亦不可全憑主觀經驗臆度,而必須由「人」

    身上去獲得情報。

    ★故用間有五,有鄉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軍之寶也。因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死間者,為誑事於外,令吾間知之,而傳於敵間也。生間者,反報也。

    ※五種間者→

    1. 鄉間-用敵國人民來蒐集情報,重點在窺知敵國社情民心。 2. 內間-收買敵國官吏來蒐集情報,重點在窺知敵國政情謀略。

  • 24

    3. 反間-反用敵國間者,在於窺探敵國機密情報,更藉以散佈假情報→誤敵。 4. 死間-指奉命赴敵方工作而不期生還者。任務在將我方之假情報傳遞於敵方,而達誤敵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