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14CB14C20170918epaper.sxycrb.com/hhcb/misc/2/2017-09/18/14/2017091814_pdf.pdf ·...

Post on 05-Feb-2020

5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cb14CB14C20170918epaper.sxycrb.com/hhcb/misc/2/2017-09/18/14/2017091814_pdf.pdf ·...

□张先海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市槐东文化苑,这时正是每日晨练的黄金时节,既有沿公园周边跑步的人们,也有在各种场地做操、跳舞或打拳的人们。他们一个个英姿矫健,春风满面。

你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有个身穿粉红运动衣的小姑

娘,她是园中晨练人群中出类拔萃的第一人。

别看她个头小,但跑起来一溜烟,连蹦带跳,像飞一样,人们都投以惊喜的目光。过一阵子,这个小姑娘又出现在练拳的人群中,又是勾拳,又是踢腿,又是劈叉,又是腾空,看得人们眼花缭乱,连声叫好,而她却沉稳得像个训练

有素的行家里手。经了解,这个小姑娘名叫

李青悦,年仅十岁,是市逸夫小学五年级学生。她在文化苑坚持锻炼已有一年时间。我们从她身上看到的不仅是当代少年的飒爽英姿,更看到的是当代少年的精神风貌。这既是晨练中的小明星,也将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之花。

晨练小明星

分 享 □王河荣 摄

2017年9月18日/星期一心灵家园 责任编辑王捷 / 校对刘亚

E-mail:386621635@qq.com 14

□姚俊虎

我的家乡在古老的黄河岸边,那里交通不便,上世纪70年代末仍未通电。人们白天赶老牛耕田,用水车浇园,夜晚则借着月光聊天,数着星星赋闲……光景过得倒也安然。改革开放后,几根“拧在一起的铁丝”从空中引入村庄,给人们带来光明不说,综合厂磨面的锅驼机不响了,老井边搅水的木轱辘不见了,生活一下子变样了!美中不足的是电量不足,每逢通知停电,人们总要提前准备,把衣服洗完,将水缸放满,半夜浇田、油灯不闲……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文化部门工作。那时候电视台仅有新闻与经济两个频道,电视机也未入户,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大多在影剧院。每逢名人高手、爱情武打片演(映)出,人们争先恐后、纷至沓来。有一回香港电影《三笑》上映,面对观众一阵高过一阵的笑声,我怎么也笑不起来,总担心放映过程中出现停电。

人常说怕什么来什么,若停电了,本场观众还未离去,下一场开映时间已到,不论工作人员怎样解释,人们硬要往里面挤,宁可站着等待来电,也不愿换场退票。两场电影合在一起,观众厅内拥挤不堪,接近 50℃的高

温,让大家奇热难耐、挥汗如雨。多亏亲人解放军,关键时刻送来了发电机,才使后面的放映归于正常。那时候每逢节假日,剧院总要提前与供电局值班人员取得联系,生怕黄金时间再现突然停电的被动局面。

二十一世纪初,我们国家能源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水电、火电、风电、核电、地热、潮汐发电……它们自成体系、互为补充。加上严格的行业规则,严密的管理模式,形成完美无缺、稳妥可靠的供电网络,使得“停电”这个不待人爱的用语,成了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的

“陈词滥调”。前些日子,无意间从《海峡

两岸》节目中获知一条消息,我国台湾省爆发了历史最大规模的停电事故,台北、新北、新竹、桃园等地陆续出现停电,殃及17个县市。台湾所谓“经济部”当晚召开紧急记者会,向公众解释停电原因及应对措施。台湾电力公司宣布连续执行三轮紧急分区轮流限电,波及用户达668万户。

受此影响,台湾许多商家不得不摸黑营业,部分工业区也只好暂时停工。由于接近下班时间,道路上的交通指示灯因停电

而“罢工”,许多路段大塞车,多地纷纷传出民众被困电梯事件,令警消人员疲于奔命。面对公园内游人四散、手术台前应急灯照明的混乱与惨然,台湾当局更是手忙脚乱……究其原因,除了有关人员操作失误,造成错开网闸严重事故,有关核电站未能如期竣工,新电网难以按时运行外,与祖国大陆联系中断,致使岛内电力发展停滞不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前些日子,老家一位长者来凤城探亲,带了不少水果蔬菜,谈到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难免重提“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白馍夹肉,不缺钱花”就是共产主义的旧话。抚今追昔,这些已不是虚无缥缈的憧憬,大多成为触手可及的客观现实!

说来也巧,那天恰逢学校放假,女儿带着外孙回娘家。见我们议论台湾大停电,也想听听老家早年没电、停电的无奈与艰难。没想到话至热络处,屋内突然安静、闷热了许多,孩子天真地问道:“姥爷,不是说咱们现在不停电,怎么……”女儿一边拉他:“空调不转了,到楼下吹吹风!”打开大门他们却转了回来:

“爸,外面电梯开着呢!上月缴的几百块电费,这么快就用完了?”

呵呵……

停电那些事儿

□王华明

教我们语文课的老师陈北郊是南方人,当时约三十岁,浓眉大眼、和蔼可亲,连上课都像和学生拉家常一样。他的妻子沉恕老师二十五六岁,教俄语。他们有两个孩子,女儿林卡,五六岁,儿子力克三岁左右。一家人挤在只有十五六平方米的教工宿舍楼三层一间简陋的屋子里。一个木箱放衣物,一张单桌批作业,一张小桌吃饭,还有几只小木凳,全部的摆设就这些。

这是 1960 年,难忘的三年困难时期。

一次晚饭后,我去陈老师家看他,顺便带了两篇我写的稿子请他阅示,不巧,正赶上人家家里吃饭。我觉得很尴尬,真是走也不是,坐也不是。可陈老师夫妇很热情,非让我坐下,尝尝他们老家寄来的小干鱼不可。小干鱼不多,一小碟,一寸多长、笔杆那么粗,油炸的,还有一碟青菜。

陈老师把我按到小桌前,给我盛了一点米饭,塞给我一双筷子。我哪里吃得下,眼看着两个孩子馋的样子,眼睛湿润了。

饭后,我的心情不好,也忘了陈老师看了我的稿子后说了些什么,只记得他赠了我一本字典,还有一本书,书名都忘了。

陈老师上课也很有特点,就是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强调课前预习,上课后先叫一名同学把课文通读一遍,然后说一下这篇文章要讲一个什么问题,写作上用的什么手法等。他上课像讲故事一样,不知不觉就到下课时间了。布置作业也很别致,有一次他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讲一个故事。不管是自己编的、听别人讲的,还是在什么书刊上看到的都算,只有一个要求:要用自己的话讲出来。

毕业时,陈老师在我的笔记本上有留言:

华明同志:搞文艺创作,也可能会毫无

成就。因此,首先想到的必须是如何正确地宣传党的路线及方针政策,以引导激励人们永远朝着共产主义方向前进。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一切副产品人民都会热情地赠送给你——历史是人们的最公正的裁判。

祝你成功,也相信你在文艺创作上会有所成就。到了那个时候,希望你能再翻一下我在你毕业时给你写的这几句话,或许要更亲切些。

陈北郊1962.7.29 于太原第一化工

学校五十多年过去了。其间,我

在陈老师毕业留言的激励下,先后在全国20余种报纸杂志上发表了500余篇长短不一、大小不等的小说、诗歌、散文、杂文、通讯报道稿件,有20余万字。其中还有几篇征文获了奖,虽说成绩不大,可未敢偷懒丝毫。

教师节之际,写下此文告慰陈老师,对他表示诚挚的感谢。

老师陈北郊

□李晓霞

皓月当空,万籁俱寂。临窗而立,聆听秋虫吟

唱,感受夜之清凉。蛐蛐儿的叫声此起彼伏,

不但清亮婉转,而且相互应和。这些来自不同方位的声音,步调一致、有条不紊,组成了一曲美妙的和声。

不管有没有听众,也不管有没有人捧场,它们自顾自地唱着,按部就班、一丝不苟,永远保持着不高不低的分贝,永远都是不骄不躁的嗓音。

既不图名也不图利,更不为发泄自身对自然界的不满,

相互之间不攀比、不排挤、不倾轧。它们最最擅长的,就是如何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

像一支由众多歌唱家组成的训练有素的队伍,音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轻重缓急,都把握得相当到位。听不出谁比谁更尊贵,也听不出谁比谁更卑微;听不出谁高人一等,也听不出谁有求于人。

虽无意与谁争宠,却知晓进退有度。当太阳升起,曙光初现,它们便收起歌喉,隐匿了踪迹。

远处,偶尔传来的一两声狗吠,更加深了秋夜的沉寂和静谧。

秋夜偶思

□姚天高

七年前,她从大山深处走来,应聘参加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夏县分公司的报刊投递工作。七年来,每天清晨,当许多人还在睡梦中时,她已经骑上装满报刊邮件的电动车,迎着朝霞出发了,为1000余户居民投送报刊、邮件。仅去年一年,她就走过了1.5万余公里的邮递路,投送报纸10万余份、各类杂志1000余本、平信1万余件,做到了零错投、零投诉。她用亲切周到的服务换来了居民们的尊重与喜爱。她就是杨俊玲。

多少次雨雪交加,多少次电闪雷鸣,多少次狂风肆虐,她从未退缩、从未胆怯,从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从没有丢失过一份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树立了邮政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良好形象。

她无数次地往返、无数次地奔走,帮助居民解决各种

“疑难杂症”。时间长了,每个街、每条巷、每家每户的情况她都熟记在心。她也因此被老百姓笑称为夏县的“活地图”。

而杨俊玲最喜欢投送的,还是高校录取通知书,虽然这也是最辛苦的工作。因为按照规定,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一接到录取通知书就必须立刻出发,把录取通知书送到收件人本人手中。可是有些学生,村里人只知道小名、绰号。为了找到收件人,她常常满村子

打听,有时候还要去田里找人。可是她说,孩子们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都特别兴奋,说是她给他们带来了福气,每当这时候,她就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有价值。她说:“我们投递的不仅是书信、报刊和各类物品,更多的是亲情、是友情、是希望。”

去年,杨俊玲第一次给住在八一街27组的孤寡残疾老人张大爷送报纸时,发现老人行动不便。于是,杨俊玲每次送报都亲自送到屋里。只要有空,她就帮老人打水扫地、洗衣服、买菜、买药、收拾屋子。张大爷没有儿女,平时只要有事,就打电话找杨俊玲,她也从未推辞过。水管生锈了,她叫丈夫帮助更换;公休时,她陪老人聊天……

为孤寡老人服务,对杨俊玲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她为服务区内所有孤寡老人自制了一本“户口册”,哪家是服务重点户,哪些人行动不便,谁家有重病人急需照顾,他们喜欢订阅什么报刊,都一一记下,并为他们代取包裹、汇款、代寄邮件。

看她七年如一日,不顾家庭、不知疲倦、不辞劳累,风雨无阻地做投递工作,丈夫问她:“生命和邮件哪个重要?”你听她说:“生命重要,邮件也重要,一旦邮件背到我肩上,就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投递是平凡的,杨俊玲用她的付出写出了人生的精彩。

投递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