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 全面深化改革须四种思维范式 期间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epaper.xiancn.com/xarb/page/22/2015-11/02/10/2015110210_pdf.pdf · 统的矛盾结构,以及不同类型的矛盾的地

Transcript

改革是“十三五”发展征程的最优驱动力,激发国家经济社会系统的活力与创造力,需要持续深化改革。在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改革是培育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他强调,“要围绕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改革,增强改革意识,提高改革行动能力”。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战略部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体现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改革新特点,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思维范式,主要包括导向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的综合运用。全面深化改革是改革开放的新常态和新要求,也需要新的思维方式,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所论述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维,对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导向思维导向性思维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的基本要求。导

向思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习近平多次强调,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的重要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深刻的、伟大的革命,但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国,决不能在改革的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这是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方向性自觉。

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全面深化改革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问题倒逼和抓重大问题的思维方式充分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实践第一、推动实践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则。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解决重大问题为归依,树立问题意识,只有坚持问题导向,以问题导向凝聚共识,以问题导向积聚力量,以问题导向引领改革,改革的全面深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系统思维坚持系统思维,是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的

方法论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时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这些重要论述都体现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系统思维。

全面深化改革是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展开和推进的,主要体现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一个主题、一个总目标和六个紧紧围绕”的总体设计和改革思路。“一个主题”即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一个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六个紧紧围绕”即六大具体领域的改革。后来,中央又提出“四个全

面”协调推进治国理政方略,这是系统思维的具体展现。“四个全面”中的哪一个方面的推进不能离开另外三个方面的工作,必须联动协调。同时这“四个全面”体现治国理政格局的重中之重,必须转紧抓好。

“四个全面”协调推进的要求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紧密联系和相互交融,揭示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性要求,体现了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思考和战略部署,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思维。改革的全面性内含着整体性要求,各方面的改革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所以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系统思维,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的耦合性,深入论证改革举措可行性,才能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各种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对各项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和整体性把握,才能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打好改革的“组合拳”,取得总体推进、系统展开、局部之间协调的效应。

辩证思维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

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论述贯穿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体现出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的辩证思维。他多次强调既要认清现实又要了解历史,才能把握未来,将历史、现实与未来结合起来。要正确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顶层设计与摸石头过河、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胆子大与步子稳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同时指出:“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进一步为我们明确了辩证思维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坚持辩证思维一定要和系统思维相结合是全面深化改革新思维的重要特点。我国改革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矛盾复杂,问题多发,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全面深化改革,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辩证思维和辩证分析方法,抓住关键、找准重点。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矛盾不是孤立的矛盾,是改革系统中的矛盾,这些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特点的矛盾,相互交织、互为条件的构成一个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分析矛盾一定要有系统观点,总体设计一定要注意系统的矛盾结构,以及不同类型的矛盾的地位和作用,在众多问题中首先解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问题、久攻不克经常反复的难点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只有坚持辩证思维,才能抓住主改革系统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才能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底线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要

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要坚持底线思维,切实做好工作。底线思维是一种典型的后顾性思维取向,是公共管理行为中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底线思维注重的是对危机、风险、底线的重视和防范,管理目标上侧重于防范负面因素、堵塞管理漏洞、防

止社会动荡。底线思维更是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相结合的具体要求;他要求把握系统生命的特征和边界、把握系统矛盾运动的方向。

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很多领域的改革举措和政策方针都体现了底线思维。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开放向深度拓展,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指政府规定哪些经济领域不开放,除了清单上的禁区,其他行业、领域和经济活动都许可。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大力提倡和推广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所体现的思维方式实际上就是底线思维,全面深化改革不能没有底线,底线就是负面清单上列的,而底线之外,非禁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底线思维还体现在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民生底线、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金融底线、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耕地底线以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底线。

底线思维并非是一种保守思维,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开放的思维,体现了原则的坚定性和实现方法的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来说,一方面要明确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和准则,为全面深化改革划定了警戒线;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全面深化改革所释放的能量,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坚持底线思维,才能既保证将全面深化改革的风险降至最低程度,又能保证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全面深化改革的积极性。

(作者系西安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社会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全面深化改革须四种思维范式王宏波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围绕“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提出了要在保持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体制机制改革、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民生和扶贫开发等十大领域取得明显突破。“十三五”期间,如何推动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应在“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所围绕的“为什么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展方式转变的原则、要求是什么”等理论问题研究,及发展方式转变的探索实践基础上,深入探讨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基础及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的思路。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正呈现积极的变化

发展经济学认为,一国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成功转型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因素,其中,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幅提升,是判断发展方式转型时态的重要依据,当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30%—50%时,发展方式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渡状态;当一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时,开始转变为集约发展;当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70%,经济发展呈高度集约状态。中国作为一个追赶型经济体,近年来,世界银行、中国人民大学等的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全要素生产的占比约为35%—40%之间,正处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过渡期,迫切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深化改革、产业政策安排等加快推动发展方式转型。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转折性变化。首先,总需求结构进入深度调整期。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开始超过投资,2014年,最终消费率占GDP的比重达到了51.4%,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升,投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投资的持续力下降,2015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37132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12.5%,但投资增速比一季度回落 2.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577 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10.5%;近年来,随着国内要素成本和汇率变动引致出口竞争力变化,我国外贸增幅出现较大幅度回落,2015年1月-6月,进出口总额115316 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 6.9%,出口65722亿元人民币,增长仅 0.9%。出口疲软、投资持续力下降,在我国居民储蓄率高达50%的背景下,未来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同拉动。其次,产业结构呈现明显优化态势。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以重工业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增长日益放缓,传统制造业领域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但与此同时,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主导产业集群迅速成长,要素比较优势变化和市场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升级,要求产业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8.2%,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表明我国总体上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种变化符合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的一般性趋势,但同时却表明,我国多年来形成的要素规模驱动型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增长需要更多依靠要素投入效率的提升。最后,发展方式逐渐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随着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基本完成,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我国人力资本供给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尽管劳动力数量开始短缺,劳动用工成本呈上升趋势,但人力资本供应结构趋向高级化,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发展已成为共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在全球以3D打印为代表的新科技浪潮到来之际,各国展开了以智能制造为标志的工业4.0竞争。2012年以来,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过万亿,基础性和前瞻性研发经费比重不断上升,技术进步应主要集中于专利技术的生产性应用上去,我国正力争在技术追赶进程中实现制造业由中低端走向中高端。

“十三五”期间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进入中高速,在增速放缓

的同时,经济结构开始发生转折性变化,改变原来的由投资主导的总需求结构、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较多依靠外需的经济结构被认为是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经济发展是个非均匀的过程,科学的创新驱动战略、适度有效的结构调整、顺应动态均衡增长趋势的产业政策等是成功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必备条件。“十二五”以来对发展方式转变理论认识的深化,中央已经明确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原则、目标和基本路径,“十三五”期间,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应把握和处理好短期和中长期两个基本层面及其关系。

从经济的短期增长看,主要决定性因素是总需求结构的变化,其中消费需求的特征变化对企业投资、生产方式等的影响是直观且重要的。2015年3季度,我国GDP增速下调至6.9%,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至 10.3%,继续创新低;进出口增速同比下降9.7%,这都表明中国经济短期正经历着结构调整、动能转化的阵痛。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对短期稳增长尤为重要。但是,投资与消费关系的调整并非简单的此消彼长,而是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在工业化中前期,消费结构及产业结构的提升会引致投资率呈周期性上升趋势,而当一个经济体进入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化时期,投资率则会呈周期性下降趋势。投资持续力下降,传统制造业领域投资回报率下降,个性化定制、智能化、专业化生产成为趋势,资本投入应转向互联网+智能制造领域、向新的商业模式、新兴业态等领域,才能获得高的回报率。近年来,消费需求日益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特征,传统的以成本加规模为主要特征的标准化生产企业将遭遇空前的市场竞争压力,大量传统企业门店关闭,发展方式转变必然从生产组织方式和形式的转变渗入,当然,并非所有的传统企业都有能力实现这样的转变,这种产业组织形式的转型本身,就是市场竞争格局重新布局的过程和结果。企业顺应消费市场需求变化调整的过程,也必然是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推动产业升级转型的过程。政府应依据经济增长中的消费需求变化,引导企业在生产组织方式上进行变革,以工业4.0战略为蓝本,不应为企业设计既定转型路径,而应放宽市场准入,让企业自我适应、调整、创新、转型。

从经济的中长期增长来看,主要决定性因素则是供给侧的调整,这种调整应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作为经济增长源泉的生产要素的结构调整。劳动、资本、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不同生产力发展阶段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同,总体而言,工业化水平越高,以技术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大。改革开放前三十多年,我国经济主要依靠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的规模投入和驱动,人口红利的日益衰减,传统产业中投资回报率的下降,都将迫使经济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二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升级。从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看,工业中后期及后工业化时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将超过工业,且其比重还会进一步上升。2014年,政府制定了中国制造 2025规划纲要,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均衡增长指明了方向和路径。2015年前 3季度,我国服务业比重达到了5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6.2%,最终消费率占比达到58.4%,表明产业结构继续在深度向好调整中。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正在不断涌现,以3D打印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浪潮正在孕育,各国正在展开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为主要特征的工业 4.0竞争,有利于市场创新的内外部环境正在不断形成,尽管从事创新活动的企业、通过创新成功的企业从来都只是少数,但创新环境的培育却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总之,发展方式转变必须顺应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处理好短期增长与中长期均衡的关系,着力从总需求结构与总供给结构的调整为重点,通过深化改革和激励创新来推动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为中国经济发展赢得可期的未来。

(作者系陕西省委党校教授)

﹃十三五﹄期间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

杨洁

结构调整是新常态下和“十三五”期间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由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结构调整的意义、原则和途径。

调结构是应对新常态的重要任务

新常态意味着两位数的增长已经不再可能,意味着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变化,资源环境的压力很大,劳动力红利已经渐逝。这是发展的过程,是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快速的、以数量扩张为特征的发展模式,特别是在存在地方保护的情况下的一个副产品就是产能过剩。结构的调整与提升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经济已经起飞,但必须持续加油,持续加油就是通过结构调整和创新寻求新的主导产业,这样的主导产业能够使中国经济适应变化了的约束条件,持续地高质量地发展。

结构调整的原则——效率原则。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是效率原则,

在给定的条件下使所有资本都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有的、种类不同的资本的边际效益相等,马克思称之为平均利润,不存在某一两个产业能够获得高额的、不正常的利润,例如当下的房地产和某些金融衍生产品;也不存在对于经济社会来说十分需要的产业却利润稀薄到难以生存,例如一些制造业。当然,资本如此最佳配置需要的前提条件是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没有非市场力量的障碍以及对价格机制的有意扭曲。

——实体经济的原则。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大厦的根基。实体经济中的农业关系到谁来养活本国人民的问题。实体经济中的制造业关乎谁来装备一国的各个行业,涉及到一国经济的强弱。正是因为如此,美国在经济过度虚拟化引发的金融危机后高调回归实体经济,德国更是提出了工业 4.0规划。没有智能化的制造业,就不可能产生现代服务业。没有坚实的实体经济的基础,一窝蜂地发展服务业,就只能是餐饮、休闲等服务业,进而造成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

——比较优势和新时期的比较优势原则。中国经济以往的成功,在于发挥了亚当·斯密、李嘉图式的传统

的比较优势,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之初几乎都是这样。然而,这样的比较优势原则显然不能解释自然条件处于不利地位的国家或地区为什么能变不利为有利,继而成为经济发展的佼佼者,不能解释更多的与要素禀赋无关的企业的兴起,如需要精良技术与熟练工人的新产业,不能解释全球绝大多数贸易量为什么会发生在条件相等或要素禀赋没有很大差异的国家。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就是一国掌握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是知识、技术和能力方面的比较优势。一国经济要持续的、高质量的发展,就不能陶醉于传统的比较优势,以至于落入比较优势的陷阱,要适时地塑造新的比较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力红利的逝去并不是什么坏事,它会逼迫着我们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产业结构与比较优势是等同的,有什么样的比较优势就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资本的效益不是无限大的,是受产业结构制约的。

怎样才能有效地调整产业结构

——重点是通过健全的市场经济的体制去调节。综观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结构调整,其之所以成

功,基本上都是靠市场的力量。原因在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本质是产业往哪个方向发展,企业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政府的优势不在于预见产业的方向,更不在于预判和规定哪个产业必胜,而在于创造健全的、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的体制,让各种产业和创新公平竞争,优者脱颖而出。应当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一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地位和作用取决于历史。东亚国家在市场经济的初期,政府作用的效益比较广,特别是在产业政策上。然而到了市场相对成熟的时期,都把更多的选择交给了市场。原因在于在市场经济的初期市场发展尚不成熟,各种信息以及产业结构比较简单。发展到后来,市场经济体制相对成熟,产业更为精细,关系更为复杂,进一步产业发展的方向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需要直接活跃于最底层、最前线的企业去艰苦探索。此时,政府的作用多转向努力建立一个优胜劣汰、激励创新的体制。政府的作用就是让健全的体制去发挥功能。最好的产业政策是有效竞争的机制,而不是具体指出产业方向,继而群众被动式地去响应。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调整我们的思维习惯和经济体制。

中央政府是可以高瞻远瞩地制定产业政策和发展

规划的。但地方政府在产业政策的设计上应当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地方政府有特殊的利益诉求,会脱离实际地拔苗助长地发展所谓时髦产业,也会为了GDP保护落后。当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候,整个国家更应当建立统一市场,更应当一体化。

——抓住经济下行期的机遇,充分利用兼并重组等市场经济的机制,有效调整产业结构。

市场经济体制所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功勋显著,完全在于它的机制。危机、兼并、重组就是市场经济的机制。

危机作为市场经济的机制,就是在经济发展到下行期强制性地淘汰落后。我们应当从经济发展的周期理解危机,理解经济下行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而不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理解危机。人类经济的发展是由一个一个的周期连接起来的波浪式的发展。如果没有下行期的淘汰,就没有产业结构的提升和高潮期的发展。创新是淘汰中的创新,当该死的细胞死不掉,该活的细胞活不了的时候,这个机体绝对是没有活力的。马克思论述了劳动资料的更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他说,“在发生决定性变革的时候,又迫使旧的劳动资料在它们的自然寿命完结之前,用新的劳动资料来替换。迫使企业设备提前按照更大的社会规模更新的,主要是灾祸、危机。”马克思认为,市场机制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的作用,“就像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具有强制性。这就是靠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为什么效率显著的原因所在。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痼疾是结构失衡,治理痼疾一定要有战略实力,一定要慎言刺激。

我们所以要慎言刺激,第一在于刺激一定程度上是在复制已有的产业结构。例如在上一轮刺激中针对家电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政策,本来这两个行业就产能过剩,刺激的结果是产能更加过剩。刺激性政策重点解决速度问题,而不是结构问题。第二,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益明显递减。这就是说,一开始用宽松的刺激性政策,似乎还有一点作用,但因为刺激性政策不仅没有解决结构问题,反而使结构问题更严峻了,再用刺激性政策解决速度问题,就需要更大的流动性注入。这就像使用抗生素一样,一旦抗体有了抗药性就需要更大剂量的抗生素。第三,货币本质上是帮助交易的,不宜作为经济政策。货币也不是资本,如果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可以自然而然地成为资本,那么一国的中央银行只要开动印钞机器就可以使这个国家成为资本充裕的国家。中央银行的操作只是发出一笔笔贷款。这些货款对于有技术、产品和市场的企业而言,可以起到帮助正常生产的积极作用。对于本该被淘汰的产业和企业,它的作用只是延缓了破产的时间,还可能阻止新的竞争者的诞生,从而拖延了经济结构调整。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如何有效调整产业结构李义平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刚刚闭幕,这次旨在谋划未来五年中国发展之路的关键会议,绘制出了振奋人心的“十三五”瑰丽画卷和宏伟蓝图。“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更高发展阶段迈进的重大跃升,将是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最后冲刺,也是跋涉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关键一程。基于此,“十三五”规划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最后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充分体现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方略的重要

规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在保持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改革体制机制、推动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扶贫开发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即日起,本版推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栏,将刊出系列理论文章,逐一解读攸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敬请关注!

环境优美的阎良区保障房小区 (李强 摄)

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

责编 李晓莉 视觉编辑 白刚组版 诚安 校对 国强 理论与实践 www.xiancn.com1010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