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 重庆文学奖揭晓 诗与远方 - epaper.cqwb.com.cn · 叔,你再来一段”。于是,山坡上又传来了山 歌: 我站在山梁上打一望哎——,太阳正在

Transcript
Page 1: 重庆文学奖揭晓 诗与远方 - epaper.cqwb.com.cn · 叔,你再来一段”。于是,山坡上又传来了山 歌: 我站在山梁上打一望哎——,太阳正在

重庆创作A07 2017年12月26日 星期二主编 胡万俊 责编 钟斌 美编 王楚 制图 郭娟 责校 刘惠

公共邮箱 [email protected] / 重庆创作邮箱 [email protected] / 编辑电话 023-63907328

让生活 下来慢

文学评论

《爱上层楼》的多数诗歌首发于微博,这是诗集的基本特点。所以,诗中时而会出现网络语言,诗的篇幅也特别短。

就篇幅而言,其实微博的140个字的上限并不少,应该说,对于抒情诗来说,实在是太多,太奢侈了。诗是仰仗空白的艺术。诗不能像其他文学样式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使读者可以断断续续地阅读。它也不能像其他文学样式那样,可以运用悬念等来引动读者的好奇心,始终抓住读者。抒情诗必须一次读完,这样,它在篇幅上所得到的权利就在所有文学样式中是最小的。在《美学》第3卷中,德国学者黑格尔有一段我以为是很精辟的话:

“事件构成史诗的内容,像风飘过琴弦一样震动诗人心灵的瞬息感觉构成抒情作品的内容。因此,无论抒情作品有怎样的思想,它不应该太长,往往应该是很短的。”

短小篇幅对诗人形成空前的挑战。在诗歌这里,对于诗人,每一个字都要求付出清洗与选择的辛苦;对于读者,诗人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深渊。元代柯敬仲长于画墨竹,明代诗人李东阳有一首《柯敬仲墨竹》:

“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有没有能力驾驭空白,把“满堂风雨”简为“萧萧数叶”,这历来是判断诗人功力的重要标尺。那种以日常生活的口水话取代诗家语的人,他的诗人资格是大可怀疑的。

正是在诉说的慷慨和用语的吝啬的交织里,我高兴地发现了诗人陈岩。他的诗,信任和尊重读者的想象力和二度创造力,把一切多余的东西尽量推出诗外,“简”到了最小空间,干净到了最大限度。

读一读《爱上层楼》的开卷之作《一错再错》吧——

“你扣错了第一颗纽扣/一直扣错下去/直到最后你还不承认/说这是一种艺术。”一共才31个字,看似大白话,却内蕴了多少诗化的加工啊?诗人在说生活琐事?在写现实事件?在回望历史?真正的诗并不在诗内,它在笔墨之外,意象之外,诗篇之外。31个字的诗写出了31万字的散文,310万字的小说,这就是诗和非诗文学的区别。

陈岩生活在北京,我和他缘悭一面。他

早就有了编选《爱上层楼》的想法,并且早早地请了冰心生前为封面题签。也许是工作太忙,也许是性情使然,一直拖到现在,才交给出版社。阅读诗集,可以捕捉到,他是一位“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旅者,“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的饮者。但是,他的诗告诉我,他更是拥有诗和远方的人。诗,净化、提升了这位旅者和饮者的情感世界,对生命的敏感,对自然的情感,对社会的痛感,化为随处喷发的灵感。

在新时代,给膨胀的欲望套上道德的缰索,给庸俗的风气增添人文的情怀。守护生命,守护心灵,守护诗与远方,用诗的温柔来抚摸人的内心,就非常急迫。新时代需要新方位,需要敏锐的感悟者,需要有深度的思想者。现在诗歌的总体状况是热闹中的寂寞:诗坛热闹,诗歌寂寞。时代需要接地气、近人气、有底气、寻大气的诗。

《爱上层楼》终于面世了,我希望能听到诗人新的歌唱。(作者系重庆市文联荣誉主席、西南大学教授)

从小,我就喜欢去深山里的外婆家。外婆的家在高耸入云的群山深处。山上

流淌着条条碧溪,到山下汇聚成河,河的两岸,排列着外婆和乡亲们的家。河面不宽,晃荡着几座铁索桥,桥面上铺着久远的木板,颤颤悠悠地连接着两岸的人家。这些人家,有小洋房,也有木楼,许多户人的家,是用柱子延伸到水中,撑出一两间小房屋,形成一个个的小吊脚楼。

这样的吊脚楼,曾是这些人家女儿们的闺房。闺房建在水上,方便汲水和漱洗,还很安全。河面上有多少间这样的吊脚楼,这里就曾有多少美丽的姑娘。

外婆家就有好几间这样的小吊脚楼,曾经住着我的二姨三姨和小姨。尤其是二姨,曾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美女。

记得几个姨常去河边洗衣裳。河水清清,倒映着几个姨的美丽身影,倒映着她们五颜六色的衣裳,使得水中和岸上,都像开满了山花。几个姨用木棒嘭嘭有声地拍打着衣物,河水哗哗地流淌。这时就会有人在附近的山坡上吼山歌,歌声悠扬婉转,在山谷间阵阵回荡:

深山密林好唱歌哟喂,郎的歌声没人和哩——

几个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总是二姨站起了身,甩了甩手上的水滴,双手叉着腰肢儿,对着那山坡唱了起来:

锣鼓听声歌听音哟喂,郎唱山歌妹在听哩——

哥若有意莫乱唱哟喂,明媒正娶到屋里来哩!

二姨刚停下来,对面的山歌又传了过来:妹是哥的心上人哟喂,对歌对到日西

沉哩——哥到何处把媒请哟喂,歌声便是大媒

人哩!唱得久了,三姨和小姨就会急急地拦住

二姨,说你别唱了,小心被家里的人听见了!唱山歌的是一个叫松的小伙。松长得清

清瘦瘦,老穿着一件破旧的补疤衣裳,腰里常别着一把砍柴刀。外婆只要看到他的背影,就会跺着脚狠狠地骂,看那穷酸样儿,居然敢打我女儿的主意!

在外婆的安排下,几个姨很快就有了婆家。二姨的婆家在山外,据说条件特别好。二姨出嫁的时候,山里没有通公路,一大群人用竹竿,将二姨的嫁妆红红绿绿抬在山路上,

极为壮观。二姨哭哭啼啼,抱着外婆不肯走。就在这当儿,对面的山坡上突然传来一阵山歌:

喊一声我的个妹儿噻——,泪珠儿滚滚流。

我不恨你个妹儿噻——,就要嫁到山外头。

歌声高昂悲怆,如泣如诉,让在场的许多人流下了眼泪,二姨几乎哭晕过去。当时已略知世事的我,也是哽咽不已。

自二姨出嫁之后,那悠扬的山歌,便随着岁月渐渐远去了。

没想前些日子,我去外婆家,竟然在熟悉的河边,遇见了当年熟悉的场景。几个女子在河边洗衣服,就像当年我的几个姨一样,河水清清,倒映着她们美丽身影……恍惚间,我像回到了当年,只是没有了那悠扬的山歌。正当我略感失落之时,曾经的山坡上,居然真传来了一阵山歌:

喊一声我的个妹儿喂——,你莫哭!转个那个弯弯儿就是大瓦屋。出门走的是大马路哟喂——进门就是那白花花的水哦,流进屋!那歌声悠扬婉转,在山谷间阵阵回荡。

洗衣服的女子们被歌声吸引,纷纷站起身来。其中一个女子对着山坡上大声喊:“松大叔,你再来一段”。于是,山坡上又传来了山歌:

我站在山梁上打一望哎——,太阳正在那个山头头上。

幸福的生活要感谢党哎——,我高兴哎就想把山歌唱。

歌声高昂雄浑,一阵儿连着一阵儿,透着无尽的喜悦和欢快,在山谷间回荡跳跃。

不一会儿,夕阳西下,晚霞映红天边,染红了河面。几个小伙儿来到河边,来接河边洗衣服的女子。炊烟袅袅间,姑娘和小伙儿们成双成对,朝着河边的新家归去。

(作者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

昨日下午,第七届重庆文学奖(含少数民族文学奖》颁奖典礼在万州区举行,丁伯慧、向求纬等作家获奖。其中,向求纬的长篇散文《巴山老知青》已拍成同名高清电影,预计明年上映。

反映大巴山原生态知青生活

万州作家、三峡之子向求纬创作的长篇散文《巴山老知青》,描写的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上山下乡到城口的知青生存状态和生活轨迹,向人们展示了大巴山区的风土人情、民俗世故等,反映了重庆城口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2016年《巴山老知青》被北京畅观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买断版权。由著名剧作家、河北电视台导演呼延世刚改编剧本,中央电视台著名签约导演、制片人陈立军担纲,筹拍同名电影《巴山老知青》。

据了解,这是目前国内第一部将视角投向中国内地大巴山区插队落户的成千上万知识青年,反映大巴山原生态知青生活的电影作品,记录了一代年轻人在山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成长历程。

“这部电影已经开拍,明年就能看到。”颁奖典礼结束后,向求纬向记者透露。摄制完成后将在全国院线、网络平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发行播映。

“赶在老年痴呆前要给读者小小惊喜”

“感谢生活,生活是创作的灵感。作品离开生活,犹如无土之花,很快就会干涸。但生活也不只是晴天,也有狂风暴雨,这要看作家用什么视角来看待……”颁奖典礼上,71岁的向求纬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1965年,刚刚高中毕业的向求纬,怀揣着几分梦想和豪情来到了城口偏远的大巴山深处。那里条件艰苦,而他却特别满意,心想城口有张《城口报》,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诗情才艺;听说那里还有山歌和茶园,没准还会遇到“刘三姐”哩!而这一去,18岁到38岁,一晃就是20年。有一次,向求纬在陡坡上挖掘荒地时,因极度的饥饿和劳累,眼睛一黑从悬崖上摔下来,头破血流,昏迷不醒,被好心的房东大伯发现背回家,用草药救活了他。这些苦难磨砺着他的意志,却也成就了他文学创作的灵魂。朴素的语言,真切的情感,都深深感染着他的读者们。

“我要赶在老年痴呆前,继续创作,给读者小小惊喜。”向求纬风趣地说。

据介绍,自1967年开始,向求纬在全国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以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为主,风格以朴拙、深情、含蓄见长。至今他已出版各类作品400多万字,作品多次在全国各级获奖,曾被收入国内各种选集。

第七届重庆文学奖获奖作品:丁伯慧的长篇小说《归去来》,宋尾

的中篇小说《下半城》,强雯的短篇小说《清洁》,张远伦的诗集《那卡》,向求纬的长篇散文《巴山老知青》,罗学蓬的报告文学《最后的国门》,蒲华清的儿童诗集

《幽默童诗100首》,余旸的文学评论《“九十年代诗歌”的内在分歧——以功能建构为视角》,李永毅的文学翻译《贺拉斯诗选——拉中对照详注本》。

同时,颁奖典礼还公布了少数民族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单,包括杨犁民的诗集《花朵轰鸣》、何春花散文《其实我不怕黑》、魏巍的文学评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诗歌研究》。

重庆晚报记者 周小平

我不介意陷入这样的晨光在六点零一分刚刚好

着迷于小木屋的楼梯坐在这里我也是,构成那光与影的一部分

晨曦,朝阳,空气包括动态的影子这些新鲜的事物有着说不出的美好

它们关照着的不只是摩围山就像我才刚刚醒来,仿佛又已经获得了一天中最好时光的眷顾

摩围的风

摩围的风唯有干净这样的词语才配得上去描述

我时而奔跑,时而静立任她卷起绵密的波浪。将我的头发,皮肤将我的眼睛细细地清洗一遍

再多一分钟,我的身体里就灌满了风脚步轻盈

我情不自禁地欢欣张开双手像是与她失散多年的亲人

(作者单位:重庆红星美凯龙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他的诗,信任和尊重读者的想象力和二度创造力,把一切多余的东西尽量推出诗外,“简”到了最小空间,干净到了最大限度。

诗与远方——序陈岩诗集《爱上层楼》吕进

第七届重庆文学奖揭晓

《巴山老知青》获奖,已拍成同名电影明年上映

风物志

河水清清,倒映着几个姨的美丽身影,倒映着她们五颜六色的衣裳,使得水中和岸上,都像开满了山花。

那山那水那山歌游刚

晨光(外一首)

阮洁

建行龙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