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 竺可桢:清廉清贫,公权公用 - lybs.com.cn · 起这位“中外称贤”的公主吗?不仅如此, 有的婢妾见公主活不长了,竟然“数抵戾 主”(《宋史·公主传》),诅咒公主快点咽气,

Transcript
  • 老照老照片片每一幅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后面,都有一段历史

    竺可桢:清廉清贫,公权公用□两浙人物 □叶胜舟

    4 2020年1月 日4 春秋·责任编辑:范东升 电话:0571-87055181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民国时期,绍兴古城郭残破颓圮,墙脚断壁残垣,蔓草丛生,下方水道有居民划着舢板轻舟,穿梭重重水门。城壁上还张挂着“绍兴大善桥北首天成布号”“绍城天祥布庄”等广告招牌。绍兴城最早于越王勾践时期所建,范蠡在此筑城,俗谓蠡城。绍兴城在抗战后拆除。

    照片提供者:余航

    昔日的绍兴古城墙昔日的绍兴古城墙

    王诜,字晋卿,原籍山西太原,后居汴京,出身勋贵之家,为北宋开国功臣王全斌之后裔,宋神宗时为左卫将军。宋神宗有个同父同母的妹妹,生于皇祐三年(1051),初封宝安公主,神宗即位后,进封为舒国长公主。熙宁二年(1069)七月,宋神宗将舒国长公主下嫁给了王诜,王诜拜驸马都尉。

    公主性情温和,喜欢读书写字,跟王诜很有共同语言。次年六月,公主为王诜生下一子,取名王彦弼。除了相夫教子,公主对王诜的寡母也极尽孝道,亲自做饭,亲自调药,没有任何架子,这在宋代公主中是比较少见的。出于当哥哥的关照,神宗也经常把好东西送到公主府上。应该说,这段时间公主是幸福的。

    熙宁六年(1073),爱子王彦弼夭折,公主痛不欲生,后来虽然缓过劲来,但未再生育。为了王家的香火,公主主动劝王诜纳妾,也可以从婢女中选美貌者同房,从不干预,从不妒忌。公主如此贤德、气量,有宋一代也是少有的。然而,公主越宽容,越大度,王诜就越上脸,越忘乎所以,对公主也没有先前那么爱惜和客气了。宋神宗听说

    后,立马将王诜贬官,算是为妹妹出了一口气。

    红颜薄命。元丰三年(1080)四月,公主一病不起,神宗忧心忡忡。神宗一边喂药,一边问公主,还有什么牵挂之事?公主别无所求,只希望王诜能复官。为了安慰妹妹,神宗任命王诜为庆州刺史,并特许他在朝中借调,为的是让王诜有时间照顾公主。然而,王诜好了伤疤忘了疼,“不矜细行,至与妾奸主旁”(《宋史·公主传》),竟然不顾病床上的公主,毫不避讳地与小妾在一旁宣淫。

    《续资治通鉴长编》也记载了王诜干的这件丑事,“诜侍主疾,与婢奸主旁”,宋神宗让他照顾公主,他却把奄奄一息的公主晾在了一边,毫不避讳地跟婢妾们上演“活春宫”。这叫什么事啊!王诜此举,能对得起这位“中外称贤”的公主吗?不仅如此,有的婢妾见公主活不长了,竟然“数抵戾主”(《宋史·公主传》),诅咒公主快点咽气,王诜也并没有阻止和训斥。

    五月,公主在乳母的怀中病逝,时年三十岁,追封越国长公主,谥贤惠。宋哲宗时,进封魏国大长公主。如此贤惠的公主,就这么凄凉地走了。公主在时,乳母看在

    公主的面子上没说话;公主死后,乳母无所顾忌。次日,宋神宗前来哭丧,乳母趁机告了王诜。神宗一听,大怒,命人严加审讯,从重处理,“婢八人皆决杖,配窑务、车营兵”(《续资治通鉴长编》)。公主下葬后,王诜被贬到均州。

    元丰八年(1085)五月,王诜重新回到汴京,作《蝶恋花》:“小雨初晴回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小。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面对如此美景,流落归来后的王诜,没有心情去欣赏,内心只有苦闷和凄凉。五年的流配,让王诜懂事了很多。此后,王诜与同代文豪苏轼饮酒赋诗,成为生活、文学上的密友。

    宋哲宗绍圣年间,苏轼等人遭贬,王诜与端王赵佶开始密切交往,在《水浒传》中,王诜有“小王都太尉”之称。赵佶即位后,是为宋徽宗,王诜从此发迹,风光无限,曾出使辽国,封开国公。

    这正是: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魏国大长公主和王诜大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史林偶拾 □肖锡光

    王诜与宋朝公主

    清正廉洁是竺可桢在担任浙大校长期间,获得师生衷心拥戴、学校有很强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身为一校之长,集全校的教学、财务、人事、建设等大权于一身,他始终坚持校务公开、克己奉公,不利用特权占公家便宜。

    1940年,浙大用 1000余美元购书,结余5美元多,不用须退还国库,他用来订阅一年《哈佛大学同学会公报》,花费4.75美元,折合法币16.1元。在当年 5月 2日的日记中,他详细记载此事的来龙去脉和小账,并且视为公物,加上一句“将来此项报纸仍送图书馆”。

    他在浙大的秘书诸葛麒说,竺校长每次写信,公家的事用公家的信纸信封,私人的事便用私人的信纸信封。竺可桢确认,唯一公家供给是草纸。“余从未向学校领私人应用之物品。惟草纸一项,余个人所用者由学校供给,嗣后余亦当停止

    使用。”(《竺可桢日记》,1948年 6月1日)

    1944年,竺可桢每月入不敷出,一家生计困难。由于通货膨胀,物价上涨速度远高于他的薪水上涨幅度。每月收入 4300元、1市担米,而一个月光买菜就需 3000元,油、盐、酱、煤、水至少1500元。长女竺梅身体不好,长期在湄潭住院治疗,每月需 1000元,贵重药品另算。竺可桢手头拮据,和大部分教授一样,靠辛苦写稿、典卖物品维持生计,“将余之麂皮大衣交与,拟以十万元售去”

    “作《勖知识青年从军》文六百余字,拟寄昆明《中央日报》”。(《竺可桢日记》,1944年2月1日、11月12日)

    曾任浙大农学院园艺系主任的吴耕民教授,对竺可桢廉洁奉公的品质十分敬佩,他说:“竺先生为人极廉洁,不揩学校的油。农学院农产品多,如牛奶、牛油、鸡鸭、蛋、水果、西瓜、蕃茄、花木等,样样都有,竺先生以身作则,绝对不揩油白拿,和一般顾客一样都付款购买。我们

    为他的廉洁道德所感动,也不拿公物送人,自己也不白吃。”(吴耕民

    《竺可桢先生待人处事点滴》)1927年在浙大建立全国第一个

    化工系的李寿恒教授,九十高龄时动情回忆:“竺校长生活十分简朴,总是以身作则,公私分明,连写家书的信纸都是自己买的。在遵义有时我会打打麻将,后来有一次听人说竺校长的日记上记着李寿恒打麻将一事,从此以后我就再也不打麻将了,把心思都用到学校里。竺校长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王宽福《竺可桢校长的个人魅力》)

    竺可桢从不吸烟,也不喝酒,点点滴滴节省学校经费。在遵义,虽有校长专车,但汽油供应紧张,所以他不坐小车,而经常坐“黄鱼车”,也坐公交车。浙大1935级电机系学生刘奎斗有一次在重庆的公共汽车上遇见竺校长。校务会议照例由学校备便饭,从不备酒。有一次校务会后,酒瘾重的陈建功教授忍不住,吃饭时自掏腰包买酒。

    竺可桢家属未到杭州前,校方留给他家的是前校长郭任远所住的一幢西式楼房,租金每月5担米。竺可桢知道后,通知总务处说:“可配给新聘教授做宿舍,我只要在校长办公室楼上给我两间住房就好了。”浙大西迁后,与师生员工同甘共苦,

    “他的办公室冬天不生炭盆,宁可在寒冷中办公,致使耳、手、脚年年都生冻疮”。(苏步青《与竺可桢校长共事十三年》)

    竺可桢在日记中曾记载自己冻疮化脓,经治疗 13天后才康复。“余去新城二趟,足上(左足)冻疮又加甚出脓”“余并至‘同济’,请杜院长诊视左足上之冻疮”“左足背上之创口已结痂”。(《竺可桢日记》,1944年3月6日、8日、19日)

    1949年后,他依然廉洁奉公,高风亮节。兼任中科院学部委员,每月领100元薪资,他内心不安,“这实在该取消的(过去已提议过,未实行)”。(竺可桢《思想自传》)他多次把外汇捐赠给国家,其中有 1947年访美时留在美国友人处准备订购书刊的近5000美元。

    1955年,他把故乡的几间楼房捐赠给国家。之后,又把他在南京担任气象研究所所长期间用的房子(按:南京珞珈路 22号的私产)捐给

    国家。他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时,组织配了一辆专车,但他只是在上、下班和因公外出才乘坐,平时上图书馆、书店、理发店,都是乘坐公共汽车。直到年近八旬,还坚持这样做。

    他不喜欢看戏,更不会反复看戏。但抗美援朝时期,他经常看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常香玉等艺术家演出,还邀请身边工作人员一起看。警卫员樊记顺纳闷:竺院长为什么经常花十几万元至几十万元(按:旧币)去看戏?甚至有时一看就是两场?原来这些都是

    “捐献义演”,竺解释:“咱们既看了戏,又捐献了飞机大炮,支援了抗美援朝,是一举两得呀!”(樊记顺《怀念竺可桢副院长》)

    “文革”前夕,经茅盾倡导,竺可桢、老舍等人联名主动申请,降低工作标准。几天之后,他和中科院副院长吴有训商量缩减开支和待遇:减缩工资三分之一上交国家;组织安排的公务员,由院里另行安排工作;辞退家中雇用的保姆;缩小住房面积,腾出当时儿子和保姆的房间(甚至住在楼内的女儿和媳妇两家作为普通住户向政府按月交纳房租);不铺地毯、不摆沙发、不挂画饰,家中这些东西,全部交中科院有关部门;到院里上班或有公务时,和吴有训合乘一辆汽车,到图书馆、情报所查资料时,改乘公共汽车;把个人私有钢琴赠与中科院芳嘉幼儿园。

    在 17~18世纪,东海郡德清徐氏家族相继产生五位“翰林”:徐倬、徐元正、徐以升、徐开厚、徐天柱(榜眼)。嘉庆《德清县续志》记载:德清“徐氏自倬至天柱,五世入翰林,家世恂勤好学……”。从康熙到乾隆年间的这五位“翰林”,有翰林院编修;有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国子监司业;有礼部侍郎,左都御史;有广西学政,广东按察使;有吏部侍郎,工部尚书等。

    史载工部尚书徐元正“操行端洁,见重于时,处事平恕,有古大臣风”。直隶按察使徐以升“从政清廉耿直,家无长物,敝衣蔬食。诗宗老杜”。德清县志、湖州府志、浙江通志有传。

    据历史文献记载,这五位翰林“恂勤好学”,刻苦勤奋读书钻研,有因“推究算法月余……于灯下忽血如泉涌,喷壁几遍于修吉堂东厢”,且创作有丰富的诗词、文学、历史著述。譬如:《全唐诗录》一百卷,《修吉堂文集》八卷,《词集》《清啸楼草》《鸾坡存草》,《南陔堂诗集》十二卷,《易说》,《尚书采获》十九卷,《周礼》六卷,《左传补注》《读易偶钞》《读诗偶钞》《读史偶笔》《运河考略》,《天藻楼诗稿》十六卷,参与《四库全书》编撰总校等。

    “五世翰林修吉堂”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坚忍不拔的中华民族精神。五世翰林之徐倬在满清王朝,汉民族遭受残酷压迫,大兴文字狱的险恶社会环境下,坚毅顽强地收集研究编辑《全唐诗录》一百卷。

    湖州德清修吉堂是著名的东海郡德清徐氏五世翰林故居。

    据文献和家谱记载:吾邑之徐出东海支,明之中叶自上虞余姚始迁德清之新塘村;“后历承荒乱之后兵燹之余或迁余不或邂仙潭或仍守故土或屡迁霏常”“而其家于清溪者实自我”(《徐氏东海郡德清徐氏宗谱》修吉堂活字印刷版);清溪修吉堂的主

    建筑及花园,初建于清早中期,后历经战乱、风雨沧桑、屡毁屡建,修吉堂是德清本土特有的被湮没的享有卓越声望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五世翰林修吉堂是德清乃至我省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修吉堂文物文化保护包括修吉堂主建筑和主花园及其间的南北长约几十米、高约十余米变化有致的封火墙体。主建筑为修吉堂书房“花树轩”(含梯形南天井),大厅含北厅堂,中天井,东、西厢房,北天井,三开间楼房以及修吉堂后花园。南墙为大门,修吉堂主花园含南大门、乐乐亭、七星缸、果菜院等,现已面目全非。以及修吉堂西北面的“榜眼第”和

    “榜眼船埠头”等,“榜眼第”是“五世翰林修吉堂”的组成部分,内部贯通。

    修吉堂主系东海郡德清徐氏家族族长。以修吉堂为主体的东海郡德清徐氏家族建筑群包括:观察第、宫保殿、修道堂等。

    湖州德清修吉堂是从 17世纪康熙年

    间起,历经 230余年,为浙江省在全国享有卓越声望的诗词和文学研究创作室、印书馆。其编撰刊印的古典诗词和书籍流播中华,影响甚大,为研究编辑创作出版保存保护古典诗词和传承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

    我国“十五”规划重点项目《魏源全集》,首选修吉堂道光初刻本二卷本魏源编撰的《诗古微》。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资助出版了《魏源全集》。

    修吉堂五世翰林的人文历史和杰出贡献体现出来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创新精神和文化内涵,将成为德清乃至我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五世翰林修吉堂”是湖州德清乃至我省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物文化遗产,切不可任其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德清人文之渊“五世翰林修吉堂”□文化史谭 □徐蓉嘉 黎豫杭

    担任中科院副院长时的竺可桢

    修吉堂内举办国学讲座

    联谊报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