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 爱心农家乐生意冷清 感恩贫困户心急如焚 · 农庄。这一天,他请来了帮扶他的爱心企业代表,借钱给他的乡、村干部,村里帮他建房的乡亲,共40多人,办了一场“感恩宴”。

Transcript
Page 1: 爱心农家乐生意冷清 感恩贫困户心急如焚 · 农庄。这一天,他请来了帮扶他的爱心企业代表,借钱给他的乡、村干部,村里帮他建房的乡亲,共40多人,办了一场“感恩宴”。

其实,黄龙村发展乡村旅游,有独特的优势。

石家乡乡长丁立华介绍,黄龙村是过去巴盐古道的必经之地,历史积淀深厚、土家族建筑特色明显,属于土家民居长廊的一部分。村里至今还保留着土家四合院、土家吊脚楼、千柱落地木楼等传统民居,该村还有一座用于军事防御的碉楼,其固若金汤,雄健挺拔。此外,巴盐古道从黄龙村穿村而过,也给黄龙村遗存下独特的民俗文化风情。

此外,黄龙村还有自己独特的小气候,夏天气温超过30℃便会下雨,雨后的黄龙村更是空气清新、气候宜人。

正因为如此,一直没能等到客人的汪小林还是对发展乡村旅游有信心,他

甚至想好了今后的规划:挖条登山步道,将门口的水田改成鱼塘,地里种上城里人喜欢的蔬菜……

在家等客上门的这些天里,他也没闲着,修烟囱、通下水道、扛把锄头靠一人之力挖登山步道,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但他心头一直想着件事,就是办场感恩宴!因此,就有了本文开头那一幕。

圆桌上的菜色丰富:有当地特产洋芋饭、斑鸠叶豆腐、凉拌莼菜,有田头现

摘的丝瓜、豇豆,有早上还在山林里啄食的土鸡,还有从当地河沟里抓来的螃蟹和红尾巴鱼,特别是红尾巴鱼,肉质入口即化。为了这餐饭,汪小林在冰冷的青石溪里守了两夜,才打到了七斤多鱼,凑够了宴席需要的数量。

为他建房义务出工、送肉送菜的村民来了,跟他一起扛气管、借钱给他修水池的工友来了,为他牵线引来爱心资金、两年来一直关注他建房脱贫点滴的重庆日报记者汤艳娟和张锦辉来了,一手帮助他建起新房的金夫人集团副总

经理周林也来了……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汪小林心潮

澎湃:“我欠大家的不只是钱,还有还不完的人情!”

说完这句话,他突然低下了头,胸口急剧起伏。几秒钟后,他又重新抬起头来,望着大家:“现在遇到了暂时的困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一定把农家乐好好经营起来,对得起大家帮我这一场!”

他顿了顿,继续说:“我以前承诺过,农家乐每挣100元钱,我就拿出1元捐献给扶贫协会,以感谢社会各界的帮助。我现在再次承诺,等我把手头的账还完了,我就把这个标准提高到 10元!”

“不管多难,我也要对得起大家帮我一场!”

9版

2017 年 8 月 1 日 星期二

编辑 许阳 美编 乔宇

CHONGQINGDAILY

··第五站第五站

承载着太多的爱心和期望,今年6月27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石家乡黄龙村贫困户汪小林的农家乐开业了!汪小林是名退伍军人,本在外打工,2007年,因父母生病,他回乡照顾父母。给父母治病花去了他所有积蓄,房屋又受灾倒塌,这使他成为贫困户。

在政策扶持下,并通过重庆日报持续两年的牵线搭桥,引来了大量社会爱心资金,小林农庄这才得以建成开业。为感恩社会,汪小林承诺拿出农家乐收入的百分之一,捐献给扶贫事业。(详见重庆日报2016年12月31日4版报道《汪小林建房记》)

黄龙村气候凉爽、风景秀丽,小林农庄在当地也算是高配置,可开业一个月以来,生意却很惨淡,知名度不高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本报“跟着党报去扶贫——重庆日报新闻扶贫大型公益活动”第五站走进黄龙村,请您去避暑纳凉的同时,也听一听以汪小林为代表的黄龙村村民,为了脱贫增收而奋发图强的故事!

7月25日中午12点,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石家乡黄龙村长冲组小林农庄的餐厅里,40多人围坐一堂。这是小林农庄开业近一个月以来,生意最“兴隆”的一天,客人是汪小林特意请来的。汪小林是重庆日报记者持续帮扶两年的贫困户,靠着政府政策扶持,靠着本报记者牵线搭桥引来的爱心资金,他才得以建起这座一楼一底的

农庄。这一天,他请来了帮扶他的爱心企业代表,借钱给他的乡、村干部,村里帮他建房的乡亲,共40多人,办了一场“感恩宴”。在此前的28天里,他只接待了2拨客人,12人,总收入仅1200元。天气一天天炎热起来,但农家乐的生意却这样冷清,汪小林很着急。小林农庄承载了太多来自社会的爱心,他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

袱。如果农家乐不能挣钱,他承诺过的“每挣100元就捐1元给重庆扶贫协会”的诺言如何兑现?小林农庄位于302省道旁,正好在石柱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和千野草场两大景区之间,房屋依山而建、被绿树环抱,四季气候宜人。这样一个凉

爽的好地方,为什么没人来呢?

“为了帮我建房,大家都出过钱、出过力,我只能尽力把农家乐经营好,早点把欠大家的钱、欠大家的情给还上!”

餐厅里,这名39岁的汉子向大伙儿举杯敬酒。说到动情处,他胸脯起伏,端着酒杯的右手微微颤抖。

汪小林能建起这间农家乐,比谁都难!

汪小林是一名军人,退伍后在重庆一家企业上班。2007年,父母病重,丧失劳动能力,他不得不回家照顾父母。打工挣来的积蓄全部花光了,还欠下大笔债务。2014年,汪小林一家被当地政府认定为深度贫困户。

2015年8月,一场暴雨引发屋后的山体开裂,汪小林家本就破败不堪的老木屋被滑坡体掩埋了一部分,必须立即

搬迁。可除了政策内的搬迁补助款,他根本没钱建新房!

汪小林所在的黄龙村位于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和千野草场两大景区之间,距千野草场仅12公里。近年来,黄龙村借力“大黄水”发展乡村旅游,只要愿意将房屋改建成农家乐的普通农户,便可享受2万元乡村旅游补贴,贫困户可享受3万元。

当时,村里已有不少人通过开农家乐挣了些钱。村支书文治红就带头开了家“毛坪山庄”,每年夏天能“截”住不少去黄水的客人。汪小林之所以将新

房选址在离302省道不到100多米的一块平坝,就是为了开农家乐实现脱贫。再说他以前当过厨师,有手艺。

乡政府、乡干部和大学生村官都“强行”借钱给他,“逼”他建农家乐,靠着这近5万元的借款和提前发放的3万元贫困户搬迁补助,2016年元旦,汪小林的农家乐开工了。

但仅仅过了一个多月,工程就因缺钱停工。汪小林想出门打工,赚回钱后继续盖房。

得知此事的本报记者汤艳娟,第一时间报道了这个孝子艰难的建房故事,

并为他寻找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重庆金夫人集团副总经理周林在

了解到汪小林建房的故事后,不但自己捐款、多次为他募捐,还动员身边的民营企业家为汪家解决了汪家父母每月需要的药品、农家乐装修材料以及锅炉、电视等电器。就这样,汪小林的新房又动工了!

尽管有人捐助,汪小林却从不叫穷。钱一花光,他就在附近干点零工,干的都是抬气管这样的重活,一根管子600 斤,6 个人抬,抬一根每人挣 20元。其他人一天抬12根,他要抬18根,挣了钱,就赶紧回家搞装修。

村里的人见他比谁都卖命,有钱的借钱,有力的出力,就连一同打工的工友也主动帮他修水池、盖厨房。

他这所新房,建得不容易

在经历了三次因缺钱停工、社会爱心人士多次帮扶后,农家乐终于完工了,汪小林找人看了个日子,准备6月30日正式开业。

6月27日上午,他正在屋后糊阳沟,突然听到汽车鸣笛声。跑到房前一看,有两辆渝A牌照的车开进了他家院子,车上下来6个人,问他能不能住一晚。

“你们这地方没名气,如果不是过

路偶尔看到,根本不可能进来!”客人跟他寒暄。

“我们黄龙村夏天凉快,农家乐价格也比黄水便宜得多呢。”汪小林将客人迎进了屋,赶紧去杀鸡、摘菜,搞了满满一桌

子菜。客人也对小林农庄的食宿很满意,第二天离开时非要在说好的600元基础上多给100元,双方推了半天,实在推却不过的汪小林才收下了这钱。

就这样,汪小林的农家乐比原定日

子提前开了业。过了两天,又有客人进来吃了一餐饭,收入500元。这两次经历让他对农家乐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但接下来的近一个月里,却没有一个客人上门。

原本以为农家乐一开业就能挣钱,没想到生意却这样冷清。看着省道上来回穿梭的外地牌照车辆,汪小林心里像猫抓一样着急。

开业一个月,才来了两拨人

汪小林也出过门,见过世面,他的农家乐在村里算是“高配置”。

除了房间按照酒店标准配置外,他还在院子里配备了100平方米的广场舞台、30个停车位、20个露营阵地、50个吊床以及3亩垂钓池塘等。在等待客人上门的时间里,闲不住的他还挖了条登山道,让住店客人有个散步的地方。

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没人来呢?汪小林去村里到处打听了一遍,除

了毛坪山庄、松林居等几家开业已好几

年的农家乐,有固定回头客带动的农家乐客人较多外,其他的生意都不大景气。这究竟是为啥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黄龙村一直“借”黄水之力发展旅游,但毕竟不在景区核心区域,不是旅游目的地,依托的客源只能是前往黄水或千野草场的过路客人。一直以来,村民们都靠低价来

吸引客源。在黄龙村包食宿一天,价格在80—100元之间,比核心景区黄水镇价格低很多。尽管如此,黄水盛名之下,黄龙村则因“虹吸效应”变得籍籍无名。

这是黄龙村农家乐招不来客人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村民也因此对发展农家乐没有信心。村民朱德兵开了家

“德兵农家乐”,但平时在外打工,只有七八月份才回家经营一两个月。今年,他因担心影响在外打工,便没有回家。像这样的农家乐,根本没有回头客,只能靠开业期间等客上门。

贫困户曾应棠的农家乐就要开业了,每天在门口看着车来车往的他,对今后的经营也充满了担忧。

“村里共发展农家乐44户,只有32户今年处于营业状态。”文治红说,在这44户农家乐中,就有4户是贫困户开办的。

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没人来?

▲小朋友在农庄屋后的吊床上荡秋千。

▲汪小林做的锅巴洋芋饭特别受欢迎。

爱心农家乐生意冷清感恩贫困户心急如焚

本报记者 龙丹梅

汪小林和乡邻请你支招汪小林和乡邻请你支招 认 识 黄 龙 村 帮 扶 黄 龙 村

(敬请关注本报后续)

它具有什么样的特色?

你能从哪些方面入手?黄龙村的农家乐如何发展黄龙村的农家乐如何发展

▲村民正在垂钓。

▲农家乐置身蓝天绿树中。

▲7月25日,石柱黄龙村小林农庄,汪小林为“感恩宴”准备烤鸡。汪小林的小林农庄在大家的爱心帮助下终于建成,为感谢大家的无私帮助,他特地准备了“感恩宴”。但小林农庄开业一个月来,仅接待了两拨客人,一直没等到客人的汪小林还是对乡村旅游充满信心。

本版图片均由记者张锦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