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 百年刺桐樹的危機 刺桐釉小蜂的狂襲•™育部入侵種... · 百年刺桐樹的危機~刺桐釉小蜂的狂襲 臺北市立大學 黃基森、李明儒 刺桐屬(Erythrina

Transcript
  • 百年刺桐樹的危機~刺桐釉小蜂的狂襲

    臺北市立大學 黃基森、李明儒

    刺桐屬(Erythrina spp.)植物因為花朵豔麗、樹形優美且強健,經常被用作庭園

    和行道景觀植栽。該屬植物全世界共有 112種,而臺灣地區共有 10種(含 1變種),

    其中除了刺桐(E. variegata )為原生種外,其餘皆為外來引進之樹種。

    然而,近年來這種適合用作庭園和行道景觀的原生物種,竟為身形嬌小的殺

    手所迫害--刺桐釉小蜂(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屬於膜翅目釉小蜂科

    (Hymenoptera: Eulophidae) (Kim et al., 2004),在刺桐屬樹木的幼芽上構築家園,

    使枝葉失去正常的功能。2004 年 3 月,林業試驗所林木疫情中心,證實臺灣地

    區的刺桐也遭到相同的疫情危害,將經澳洲的蜂類專家方強生(John LaSalle)鑑定,

    確認是該年底預定發表的新種昆蟲。來自臺東、臺南、高雄的蟲癭標本,顯示臺

    灣全島各地刺桐樹,皆有遭受其危害的可能。

    危害歷史與分布現況

    根據十幾國家的刺桐釉小蜂 DNA

    樣本分析之結果與藉用植物寄主關係

    之結果,學者們推測這種刺桐釉小蜂

    害蟲極大可能源自於非洲,雖然中間

    的關聯仍需更多佐證(Messing et al.,

    2008; Tung et al., 2008)。2000 年在非洲

    的法屬留尼旺島(Réunion)與模里西斯

    島(Mauritius),2003 年 6 月新加坡植物

    通報,報導了該地大量刺桐屬植物飽

    受癭蜂危害,產生膨大的蟲癭組織

    (Horticulture working group, 2003; Kim

    et al., 2004),同年台灣亦有發現,2004

    年在越南,2005 年在印度、菲律賓和

    夏威夷中國深圳、海南島等地均傳出

    刺桐釉小蜂的危害。

    臺灣地區疫情最早在 2003 年從南

    臺灣開始傳出,疫情蔓延之迅速,2009

    年屏科大張念台教授即曾於輔導團電

    子報專題介紹過校園內受害病株之防

    治的相關報導。時至今日,除連江縣

    外,包含離島在內等各縣市,都有記

    錄到刺桐屬的行道樹、老樹、庭園植

    栽遭受蟲害的紀錄。臺灣現有的寄主

    植物紀錄,包含目前罹害最嚴重的主

    要為刺桐及黃脈刺桐(E. variegata var.

    orientalis) ,較輕微的珊瑚刺桐 (E.

    corallodendron) 、 雞 冠 刺 桐 (E.

    crista-galli )、毛刺桐(E. abyssinica)及馬

    提羅亞刺桐(E. berteroana )(Yang et al.,

    2004),然所有原生種或引進種,均有

    被感染的風險,有學者推估 2004 年當

    時全台受害植株總數就已多達 8 萬株

    (Tung, 2013)。

    2011 年時即有報告指出,當年全

    台被列為保護等級的 44 株刺桐屬老樹

    中,已有 26 株受到危害,其中有 4 株

    死亡,僅剩下近 4 成的老樹尚且倖免

    於難(Wang et al., 2011)。為了確實地保

    護剩餘老樹,必須了解造成危害的敵

  • 人究竟有什麼來歷。

    生物習性

    刺桐釉小蜂為兩性生殖,一年可發

    生多個世代,且世代重疊,在受害部

    位可以同時記錄到卵、幼蟲、蛹及成

    蟲。

    成蟲可以由外型判斷性別,因成蟲

    體色具雙型性(sexual dimorphism),雌

    蟲和雄蟲體色分別呈棕黃色與白色(如

    圖一),然而兩性均有深棕色斑塊,該

    種的主要分類特徵在於具有很長的肛

    上板(hypopygium)(Kim et al., 2004)。

    圖一、刺桐釉小蜂雄蟲(左)與雌蟲(右)

    (Tung, 2013)

    每隻雌蟲約產 322±98 個卵(Yang

    et al., 2004)。在 30°C 恆溫下,生活週

    期約 24 天;溫度較低時,時間將增長。

    幼蟲在植物組織內成長並化蛹,鑽出

    植物組織羽化並留下羽化孔。

    雌雄蜂羽化離癭後,於寄主植物葉

    片、嫩枝等部位來回爬行。交尾後,

    雌蜂產卵於寄主新生幼芽嫩葉表皮組

    織內,開始新一輪的感染循環。

    危害特性

    由於造癭昆蟲通常為單食性

    (monophagus)或寡食性(oligophagus),

    並且僅能寄生特定的寄主植物而呈現

    物種專一性(species specific)的現象,形

    成特定形態的蟲癭,是造癭昆蟲與寄

    主植物長久歲月以來共同演化的結果

    (Tung et al., 2006)。因此,刺桐釉小蜂

    的卵期與幼蟲期只寄生在刺桐屬植物

    上危害,並形成蟲癭。

    寄主受害組織產生覆狀蟲癭

    (covering gall),初始時新生枝葉可見明

    顯突起,肇因為雌蜂產卵產生分泌物

    及幼蟲在組織內取食刺激,造成植物

    葉肉組織不正常增生,進而逐漸膨大

    而成的構造。

    每個蟲癭大小約 0.2~1.5 公分,經

    常多個聚集生長,聚落數目從數十個

    至數百個不等,病徵主要出現在新生

    枝條、葉柄、葉脈及葉肉上,造成葉

    片捲曲,多數會產生落葉,癭組織隨

    之凋落,但新生組織仍持續受到感染

    (林務局,2009),隨著病程的發展,可

    分成第 1~4 期,葉片及莖上蟲癭膨大

    聚集呈腫塊,已無法辨別葉片形狀(如

    表一,圖二),導致葉片失去正常功能,

    使植株無法獲得光合作用獲得的養分,

    使得樹勢因此衰弱,不論是新株或是

    存在百年的老樹,都容易變得枯萎凋

    零。

    隨著病勢的進展,刺桐樹的死亡實

    際上涉及更複雜的入侵生物,嚴重感

    染的植株,因樹勢衰弱,容易被其他

    昆蟲(如螟蛾、小蠹蟲類)、細菌或真菌

    的二次入侵感染,最後枝幹韌皮部組

    織液滲流發出異味,植物因而逐漸乾

    枯死亡。

  • 表一、刺桐屬植物受刺桐釉小蜂感染後之危害程度分期表

    期別 每片小葉蟲癭數 病狀描述

    第 1 期 15 個以下 葉片於莖部仍維持原狀

    第 2 期 約 16~30 個 蟲癭聚生甚至葉片捲曲

    第 3 期 約 31~50 個 葉片與莖上蟲癭膨大成腫塊,已無法辨別葉片

    形狀,或枝條末端已萎縮捲曲呈球狀

    第 4 期 51 個以上 植株狀似枯死,葉片幾乎完全掉落,枝幹韌皮

    部組織液滲流並發出惡臭,植株逐漸乾枯死亡

    (Tung, 2013; Wang et al., 2011)

    第 I 期 第 II期

    第 III期 第 IV 期

    圖二、各危害程度分期葉片受害情形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2010)

    防治方法

    如欲防治刺桐釉小蜂,目前若需快

    速有效除蟲,必須仰賴系統性化學藥

    劑的施用,例如樹徑 20cm 以下病株,

    分枝樹徑每隔 5cm以 5ml的 9.6%益達

    胺液劑注射 1 個月後,抽芽情形,注

  • 射 2 個月後新生葉片皆無蟲癭著生

    (Wang et al., 2011),,其主要機制在於

    干擾昆蟲的神經系統,造成昆蟲的中

    央神經系統損傷病隨之死亡。並且利

    用系統性藥劑往新葉傳導的原理,可

    將藥劑有效傳送至蟲癭孳生之頂梢葉。

    若要施用粒劑,則需沿著樹冠挖出壕

    溝,撒布藥劑後覆土,並留意保持水

    分的供給(Tung, 2013)。

    表二、系統性化學藥劑防治刺桐釉小蜂之防除方法

    (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2016)

    雖然施藥的效果顯著,但由於刺桐

    釉小蜂族群已在本地立足,單靠藥劑

    防治可能難達遏止危害擴散,尤其需

    要各地各區同步施藥,以減少防治網

    出現漏洞,讓刺桐釉小蜂有機可趁,

    在沒有施藥的刺桐上形成蟲源的機會。

    更重要的,建議仍應採取害蟲綜合防

    治(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方式,搭配定時澆水施肥,維持植栽健康,

    加速藥劑移行來降低蟲害發生機會;倘

    若樹勢已顯衰弱,可能需使用殺菌劑

    或硫酸銅劑來殺菌以避免植株死亡。

    另外應適時適當的修剪病枝及有

    蟲癭生成的芽葉,並將修剪下的病灶

    確實焚毀,並免重新感染新生的健康

    幼芽。依據田間試驗結果(Tung, 2013),

    林務局(2010)於發行之摺頁「搶救刺桐

    大作戰 II」中建議各分期分別可採取以

    下表三所示措施。

    https://140.111.1.181/_updata/download/%E5%88%BA%E6%A1%90%E9%87%89%E5%B0%8F%E8%9C%82%E7%9A%84%E5%85%A5%E4%BE%B5%E8%88%87%E9%98%B2%E6%B2%BBii.pdfhttps://140.111.1.181/_updata/download/%E5%88%BA%E6%A1%90%E9%87%89%E5%B0%8F%E8%9C%82%E7%9A%84%E5%85%A5%E4%BE%B5%E8%88%87%E9%98%B2%E6%B2%BBii.pdf

  • 表三、感染各期綜合防治與建議

    期別 口訣 參考作法

    第一期

    要注意

    (植栽管理)

    1. 臺灣地區應暫停種植刺桐屬植物,以避免蟲害蔓延。

    2. 銷毀已嚴重感染小苗。

    3. 澆水及施肥以增強樹勢,增加植株的抵抗力。

    第二期

    要處理

    (視覺吸引)

    1. 將已感染刺桐釉小蜂之刺桐落葉集中焚毀,避免成蟲擴

    散。

    2. 在刺桐樹冠下枝條上懸掛具 550-600nm 高反射率之黃

    色粘蟲紙,可以黏住刺桐釉小蜂,定期更換以降低成蟲

    數量。

    第三期

    快急救

    (藥劑施用)

    1. 進行修枝管理,使用刀具必須先行消毒,修枝後枝葉連

    同蟲癭須確實焚毀。

    2. 梅雨季節時開始使用粒劑,液劑則避免在大雨期施用。

    3. 施藥人員需著防護裝備,位於順風位置施藥,且應於早

    晨九點前完成工作。

    第四期

    判生死

    (樹勢增強和田間衛生)

    判定植株保留的必需性:

    1. 強力拯救(如老樹):以灌水施肥等方式使植株恢復活力。

    2. 移除病死植株:整理枯木,避免樹幹內蠹蟲蔓延及其他

    可能之衍生之病蟲害。

    (摘錄自林務局「搶救刺桐大作戰 II」摺頁文宣資料)

    對文化與教育的影響

    老樹具有基因多樣性、遊憩、美學、

    環境教育、文化遺產、社會人文與、在地

    認同等多元價值。刺桐釉小蜂隨風力或人

    為傳播至全臺各地,造成刺桐樹的嚴重危

    害,且其中不乏許多是受保育的百年老樹。

    老樹的凋亡,不單單是一株「樹」的編號

    從保育清單中被刪除而已,這些樹齡超過

    50、100 年的老樹,更具有地方特性,可

    是地方發展的縮影,樹蔭下累積著更多人

    許久光陰的回憶,一旦老樹消失,也將伴

    隨著更多歷史性或學術研究資源的喪

    失。

    幸有許多學者專家投入心力,開發藥

    劑類型,改良施藥方式,都是希望能更有

    效的防範刺桐釉小蜂造成的危害,維持樹

    勢健康,也避免病株倒塌危險。未來仍期

    待更落實綜合防治的概念,並適時地搭配

    其他防治法,形成良好配套方案,才能使

  • 得來不易的百年刺桐老樹,繼續在臺灣的

    土地上開出艷麗的紅花。

    參考文獻及資料

    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2016。刺桐屬

    植物刺桐釉小蜂。植物保護手冊

    (2016/07/22) : 森 林 病 蟲 害 。

    Retrieved August 18, 2000, from

    http://www.tactri.gov.tw/wSite/htdo

    cs/ppmtable/foi-10.pdf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2007。搶救刺

    桐大作戰 (摺頁)。

    Retrieved August 18, 2000, from

    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Fil

    e.aspx?fno=61826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2010。搶救刺

    桐大作戰 II (摺頁)。

    Retrieved August Aug 18, 2000, from

    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Fil

    e.aspx?fno=61825

    Horticulture Working Group, Agri-Food

    and Veterinary Authority. 2003. Gall

    forming insects. Plant Bulletin. Vol. 3

    p 2 (October 2003) (available at

    http://www.ava.gov.sg/NR/rdonlyres

    /0676D1EB-C401-4038-9D8D-84A01

    B52 DD27/8834/attach23.pdf )

    Kim IK, Delvare G, La Salle J. 2004. A

    new species of Quadrastichus

    (Hymenoptera: Eulophidae): A

    gall-inducing pest on Erythrina

    (Fabaceae). J. Hym. Res. 13: 243-249.

    Messing RH, Noser S, Hunkeler J. 2008.

    Using host plant relationships to help

    determine origins of the invasive

    Erythrina gall wasp, 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 (Hymenoptera:

    Eulophidae) Biol Invasions DOI

    10.1007/s10530-008- 9379-y.

    Tung GS. 2013. A review of two galling

    pests, 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

    and Leptocybe invasa Fisher & La

    Salle. 2013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orest Health Management

    Schedule: Section 4.

    Tung GS, Wu LW, Yang YS, Hsu CC, Yang

    MM. 2008.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of

    the eulophid wasp 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 (Hymenoptera:

    Eulophidae) from various Erythrina

    hosts based on mitochondrial and

    nuclear genes. Formosan Entomol.

    28: 305-313.

    Tung GS, Yang PS, Yang MM. 2006.

    Pattern analysis of galling host-plants

    in Taiwan. Taiwan J For Sci

    21(2):205-14.

    Wang TS, Tung GS, Yang EC, Yang MM.

    2011. A Preliminary Study of

    Controlling 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 on Heritage Coral Trees with

    Trunk Injection. Formosan Entomol.

    31: 281-286.

    Yang MM, Tung GS, La Salle J, Wu ML.

    2004. Outbreak of erythrina gall

    wasp (Hymenoptera: Eulophidae) on

    Erythrina spp. (Fabaceae) in Taiwan.

    Plant Prot Bull 46: 391-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