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 条 纾困解难 全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三年倍增计划, 培育“独角 兽”“瞪羚” 等科技型高成长 性企业, 力争全年高新技术 企业突破

Transcript
  • 2020.6.4� �星期四主编:蒋绶春 版式:陈雯 责校:桂红星

    要闻04湖北出台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 22条湖北日报讯 (记者文俊、

    通讯员胡安慰、丘剑山)6 月 3日从省科技厅获悉, 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针对我省当前经济发展“重启恢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发挥科技创新“乘法效应”,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

    该《措施》共 22 条,以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为着力点,围绕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 包括强化创新项目带动, 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在强化创新项目带动,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方面:统筹国家和省两级资源, 支持区域、产业、企业创新发展;大力争取国家创新项目落地,积极承接实施“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百城百园”计划;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领域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实施科技项目揭榜制; 谋划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现有设施功能, 在光谷科学岛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

    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支持科技企业做大做强方面:发挥政府引导推动作用,助力企业开拓市场; 为企业降本减负, 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 加快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实施高企成长培育行动, 促进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大信贷纾困,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增值增信和融资服务;通过加大政府采购力度,促进新产品推广应用, 拓展企业发展的市场空间。

    在强化产业协同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加快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创建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建强一批产业创新联合体、 产业技术研究院

    等新型研发机构; 做大做强光电子信息产业,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 支持生物与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增强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创新服务功能, 支持建设人用疫苗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中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谋划部署一批新基建项目,支持武汉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推动科技资源向县乡下沉, 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全面推动高新区提档升级。

    在强化科技服务对接,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方面: 加强科技成果供需信息共享, 建立科技成果信息汇交工作机制; 提升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服务功能, 推进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建设, 建立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 加快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专业化、 市场化发展;探索“校区 + 园区 + 社区”联动创新创业模式,加快大学科技园发展, 推动高校联园区、院系进企业、创业到社区。

    在强化人才评价机制,引导科技人才服务经济发展方面: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加大产业人才评价激励力度; 支持企业引育高层次人才,实施“楚才引领计划”; 建立“楚才卡”制度, 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综合服务;开展“万名人才服务基层行动”,选派“科技专员”“科技副总”,加大对科技人员的政策激励, 引导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创新发展。

    在强化创新政策落实,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效能方面:赋予科研经费使用更大自主权,进一步给科研经费管理“松绑”,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实行科技服务事项“一网通办”,集成“政策工具包”向企业推送,并协调推动落实。

    强化“全链条”创新奋力夺取“双胜利”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夏春城

    日前, 武汉市科技局出台多项举措,努力化危为机、逆势崛起, 奋力夺取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武汉市科技局局长李记泽说,全市科技系统要主动作为、奋发有为,坚定不移抓好科技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全链条”创新,强化市场化配置创新要素,强化科技体制创新,以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推动武汉由抗疫决胜之地转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

    力争全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 5000 家

    6 月 2 日, 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内, 近百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已复工,从他们中诞生了 700 多项知识产权、近 400 项专利。 创新源源不断驱动产业的动线, 正在抵御疫情影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进一步加强完善武汉市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武汉市科技局将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设立高层次企业研发中心, 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 培育“独角兽”“瞪羚” 等科技型高成长性企业, 力争全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 5000 家。 对绩效考核评定为优秀的市级企业研发中心给予 30 万元补贴。 建立市区、中介、企业联动培育高企机制,发挥街道、园区、专业机构作用, 重点企业上门服务, 实现目标企业线上线下培训全覆盖。 在东湖高新区加大培育“独角兽”“瞪羚” 等科技型高成长性企业力度。

    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汉转化

    从上世纪 80年代开始,武汉就对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进行不断探索,成立了全国首个技术市场,首创了科技成果转化从高校到产业园区的“四级跳”模式。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获悉,武汉市科技局今年将持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武汉模式”,举办各类线上 + 线下的成果转化专场对接活动, 完成签约项目 500 个以上。 促进中科院系统和全国“双一流”高校科技成果在汉转化, 支持一批在汉高校院所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就地转化, 支持全市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做大做强。

    支持在汉高校“双一流”建设,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 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全面战略合作, 推进东湖实验室尽早纳入国家实验室布局,积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入实施“卡脖子”攻关工程,着力突破集成电路、操作系统、高端数控机床、 工控软件等领域关键环节和共性技术瓶颈,打造一批核心、高端、基础领域

    “国之重器”。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工程, 加快建设环大学创新带,打通源头创新、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全链条”。

    截止 2019年,武汉已先后建设 19家工业技术研究院。目前, 正在筹建武汉氢能燃料电池工业技术研究院、 武汉数字建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武汉中科固废资源工业技术研究院。

    李记泽介绍,下一步,将强化市场化配置创新要素, 优化创新平台载体, 超常规发展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新型孵化器等; 强化科技体制创新,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发挥审判职能,筑牢长江生态保护司法屏障———

    严厉打击非法捕捞 守护鱼儿碧水家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康 通讯员 蔡蕾

    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维系长江流域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强化司法职能举足轻重。

    6 月 3 日, 省法院发布过去 5 年我省法院为长江禁渔提供司法保障的相关情况。 省法院副院长周佳念介绍,2016 年至2020 年 4 月,全省法院严厉打击破坏长江水生态违法犯罪活动,坚持惩治犯罪与生态修复并重、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并处,累计受理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 639 件,为落实长江大保护、打赢碧水保卫战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案件数量逐年递增电捕作案占七成

    近年来,长江中的鱼越来越少,违法捕鱼手段却不断升级,部分渔民为了获得捕捞收益,采取“电毒炸”“绝户网”等非法作业方式竭泽而渔,形成“资源越捕越少,

    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的恶性循环。

    周佳念介绍,过去几年,破坏长江水生态违法犯罪活动呈逐年递增趋势, 全省法院总收案数从 2016 年的 110 件上升至2019 年的 227 件。 从案发地域看,非法捕捞水产品犯罪主要发生在武汉、 十堰、荆州、宜昌等滨江滨河地区,非法捕捞水产品犯罪发案率与区域性水资源分布状况密切相关。 从作案手段看,有电捕、药捕、炸捕、绝户网捕等形式, 其中电捕鱼占所有采取禁用方法捕捞案件的 73%。

    “电捕鱼对渔获物没有选择性,电极产生的扩散电流会导致所波及的各类水生动物死亡或受损,危害面广,侥幸逃脱电击的鱼类组织生理功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运动、捕食、抗病、识别各项能力都显著降低,并极容易导致不育,影响种群繁衍和补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刘绍平介绍, 电捕还会对鱼类饵料类的生物资源造成致命伤害, 导致饵料类

    的生物资源量显著降低, 造成过电水域局部“荒漠化”等严重后果。

    “电捕鱼等非法捕捞方式,对长江渔业资源造成了毁灭性破坏, 也反映了全面禁渔工作的紧迫性和严厉打击禁渔期非法捕鱼的重要性。 ”省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张乐喜说。

    适用“修复性”司法非法捕鱼者还鱼长江

    今日护好一江清水, 来日方得鱼儿肥美。周佳念介绍,全省各级法院在涉环境资源案件审理中高度重视生态修复工作,突出生态的后期维护和补植, 使司法审判转化为护航绿水青山的“再生动力”。 在涉长江渔业资源保护上, 更注重渔业资源的修复,在打击非法捕捞水产品犯罪的同时,更注重判令被告人承担直接放流成鱼或鱼苗等多种形式的生态修复责任。

    2018 年 6 月 8 日凌晨 2 时,王某夫妇禁渔期在长江一级支流电捕鱼 33 公斤,被渔政部门当场抓获,法院判处 2 人有期徒刑 1 年,缓刑 2 年,放归成鱼 132 公斤、幼鱼 28 万余尾。

    2019 年 6 月 13 日上午 8 时 30 分,王某夫妇在法官、检察官、渔政人员的监督指导下, 将 28 万余尾鱼苗和 132 公斤成鱼放归长江一级支流举水河新洲段上游,以弥补当时对长江生态造成的损害。

    “在王某夫妇非法捕鱼一案中,人民法院在做出民事判决的同时, 还依法对二人进行刑事处罚,不仅节约了司法资源、提高了诉讼效率,而且形成追责合力。 ”张乐喜介绍,近年来,非法捕捞水产品刑事案件中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案件数量大幅上升。人民法院筑牢司法屏障, 对犯罪分子判刑的同时,责令其增殖放流,不仅对犯罪分子形成震慑, 还能最大化促使生态环境得到补偿, 实现单独民事公益诉讼无法达到的诉讼效果。

    科技创新助力经济发展

    我省建成 5229个扶贫光伏电站收益设置公益岗位 7.73 万个 吸纳 75112 名贫困户就业

    湖北日报讯(记者刘胜)6 月 3 日从省扶贫办获悉, 我省已建成光伏扶贫电站 5229 个, 总发电量 20.25 亿千瓦时,总收益 18.68 亿元, 惠及 94 个县市区3677 个贫困村,覆盖 24.78 万户贫困户。

    今年因疫情影响,蕲春县刘河镇高潮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蔡东生不能外出务工。 2 月底,村里利用光伏收益安排他做了村里护林员, 每月有 4000 元收入,家庭经济压力大为缓解。据了解,今年我省利用光伏扶贫收益设置电站管理员、保洁员、护林员、公路养护员等公益岗位 77316 个, 吸纳贫困人口就业75112 名。

    省扶贫办介绍, 我省光伏扶贫收益分配以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为主要对象,重点关注未脱贫户和脱贫监测户、边缘户。 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的发电收益形成村集体经济收入, 用于开展公益岗位扶贫、小型公益事业扶贫、奖励补助扶贫等。 户用分布式光伏扶贫电站收益由对应贫困户直接支配。 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扶贫容量部分) 收益由县级政府统筹, 参照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方式分配。 2020 年光伏扶贫发电收益的80%用于贫困人口承担公益岗位任务的工资和参加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劳务费用支出, 支持鼓励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据了解, 我省光伏扶贫电站由各地根据财力可能筹措资金。 由县级政府按照“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维”五统一的原则实施, 运用市场化方式委托专业机构负责光伏扶贫电站的建设、 运行和维护。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荆门城投扶贫公司投资新建的李市光伏扶贫电站自 2016 年 12 月 23 日并网发电,截至 6 月 3 日,累计发电 1567 万千瓦时,产生收益 1692.36 万元。 这些收益用来设立护林员、保洁员、河道护理员等公益岗位,解决了 400 多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的就业。

    (省扶贫办供图)

    纾困解难 全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艾红霞

    “贯彻落实‘六稳’‘六保’工作要求,围绕当前外贸外资企业普遍反映的痛点、难点,为企业纾困解难,全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

    在 6 月 3 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省商务厅副厅长陈华荣介绍了“稳外贸稳外资 20条”出台的背景和意义,省农业农村厅和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回答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提问。

    “真金白银”助纾困

    疫情全球蔓延,冲击国际市场,一些外经外贸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用好财政、 金融等政策工具, 通过‘贴、免、补、奖’等措施,‘真金白银’为企业纾困,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陈华荣介绍,为起草“稳外贸稳外资 20 条”,省领导专门赴武汉、孝感、荆州、潜江等市州调研,省商务厅广泛收集省直相关部门、 市州和企业意见建议并反复修改完善。

    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二级巡视员姚尧介绍, 近期国家出台了支持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 包括全国性银行贷款比去年多增 800 亿元、2020 年贷款利息适当减免、 延期还本付息至 2021 年 3 月

    31 日、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等。 据初步测算, 今年我省全国性银行将新增贷款5000 亿元, 地方法人银行力争新增 2000亿元, 还有人行给予我省再贷款再贴现额度近 1300 亿元,“我们将推动这些金融政策措施落地落实。 ”

    目前,我省正在建设“企业金融服务方舱”,助力企业恢复正常经营。姚尧称,已同省商务厅梳理首批 25 家省级重点外经贸企业并推进入舱, 目前正在开展针对性纾困帮扶。

    此外,省外汇管理局开展了跨境金融区块链平台试点、 外债便利化政策试点等, 帮助企业方便快捷开展出口贸易融资。

    帮助企业拓市场

    针对部分外贸企业订单被取消或暂停,“稳外贸稳外资 20 条”专列了“全力抢订单拓市场”。

    陈华荣介绍, 除了用好用足中央支持湖北政策外, 省商务厅将积极为企业拓展市场,包括线上建设“楚贸展”外贸数字化平台,线下实施“百展行动”计划,支持企业

    “双线”开拓国际市场。

    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助力出口。 陈华荣介绍, 支持中小外贸企业入驻各大知名跨境电商平台,应用云展览、云签约、跨境电商等线上模式吸引国际买家, 加快建设武汉、黄石、宜昌、襄阳跨境电商综试区和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

    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陈诗军介绍,除调剂专项资金 500 万元,助力农产品出口外,还将开展小龙虾、食用菌等 12个产业专项调研, 制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政策。

    受疫情影响, 不少农业企业出口意愿不强。陈诗军介绍,将组织我省茶企参加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 组织农业市场主体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支持湖北企业在俄罗斯、 摩洛哥等重点区域建立湖北省农产品境外营销中心, 鼓励开展境外农业科技合作, 促进水稻等农作物种子出口,“多维度、 多层次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排忧解难。 ”

    新型招商吸引外资

    5 月 19 日,霍尼韦尔公司新兴市场中国总部暨创新中心在汉揭牌, 获李克强总理“点赞”。 今年前 4 个月,我省合同外资

    同比增长 24.2%。陈华荣介绍, 疫情对我省利用外资工

    作造成一定冲击, 但我省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没有变。 下一步,将全面落实《外商投资法》 及其实施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营造更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投资环境,通过“商务干部连千企,服务企业促发展”活动和“访外企、解难题、优服务、促发展”春风行动等活动,持续为外资企业提供服务。

    引进来,还得留得住。 陈华荣介绍,将加大外资企业外籍人员到岗、融资等问题协调解决力度,妥善处理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加强大项目服务保障,强化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在规划、土地、物流运输、环境容量、用工等方面给予政策配套和保障服务,确保内外资企业平等适用帮扶解困政策。

    “聚焦重点产业、紧盯重点项目、面向重点国家和区域,推行云招商、校友招商、金融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等新型招商模式,不断推进外资招商工作。”陈华荣介绍,下一步将提高招商活动频次,加强高层交流互动,策划“扬帆新经济、荆楚再启航”和“跨国公司对话湖北”等招商活动。

    打好疫后重振民生保卫战经济发展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