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Transcript of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Page 1: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Page 2: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Page 3: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錄繁體字版序 為了更完整的敬意

……

……

……

……

……

……

……

……

……

……

……

……

……

……

……

……

……

……

……

011

簡體字版原序 底子上都有一個﹁士﹂字守著

……

……

……

……

……

……

……

……

……

……

……

……

……

……

013

簡體字版再版代序 談談﹁民國那些人﹂

︱錢理群在北大的演講 …

……

……

……

……

……

016

一抹背影 悠悠水長

最後一個迷人的﹁學閥﹂ …

……

……

……

……

……

……

……

……

……

……

……

……

……

……

……

……

036

李賦寧

美好的學問竟可以這樣樸素 …

……

……

……

……

……

……

……

……

……

……

……

……

……

……

……

040

馮友蘭

兩束雄文,一抹背影 …

……

……

……

……

……

……

……

……

……

……

……

……

……

……

……

……

……

……

044

趙元任

﹁好玩兒﹂的語言

……

……

……

……

……

……

……

……

……

……

……

……

……

……

……

……

……

……

……

049

梅汝璈

孤寂的大法袍

……

……

……

……

……

……

……

……

……

……

……

……

……

……

……

……

……

……

……

……

……

053

顧維鈞

從驚訝開始,以讚美告終 …

……

……

……

……

……

……

……

……

……

……

……

……

……

……

……

……

057

葉企孫

﹁地雷戰﹂背後的科學家 …

……

……

……

……

……

……

……

……

……

……

……

……

……

……

……

……

061

吳大猷

物理學界的﹁孔子﹂ …

……

……

……

……

……

……

……

……

……

……

……

……

……

……

……

……

……

……

065

丁文江

出山要比在山清

……

……

……

……

……

……

……

……

……

……

……

……

……

……

……

……

……

……

……

……

069

Page 4: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006

經濟學斑斕一葉

……

……

……

……

……

……

……

……

……

……

……

……

……

……

……

……

……

……

……

……

073

譚其驤

繞不過的﹁悠悠長水﹂ …

……

……

……

……

……

……

……

……

……

……

……

……

……

……

……

……

……

077

陶孟和

把﹁社會﹂變成﹁學﹂ …

……

……

……

……

……

……

……

……

……

……

……

……

……

……

……

……

……

080

蔣廷黻

﹁瓷器店中的猛牛﹂…

……

……

……

……

……

……

……

……

……

……

……

……

……

……

……

……

……

……

084

盧作孚

一個沒有錢的大亨

……

……

……

……

……

……

……

……

……

……

……

……

……

……

……

……

……

……

……

087

貳 明月獨舉

氣節長存

鄧廣銘 拓萬古之心胸

……

……

……

……

……

……

……

……

……

……

……

……

……

……

……

……

……

……

……

……

……

094

雷海宗 歷史的碎片 …

……

……

……

……

……

……

……

……

……

……

……

……

……

……

……

……

……

……

……

……

……

097

潘光旦

自己怎麼看待自己

……

……

……

……

……

……

……

……

……

……

……

……

……

……

……

……

……

……

……

100

吳組緗

尊重自己的尺度

……

……

……

……

……

……

……

……

……

……

……

……

……

……

……

……

……

……

……

……

104

徐中舒

學界泰斗的﹁本分﹂ …

……

……

……

……

……

……

……

……

……

……

……

……

……

……

……

……

……

……

107

被毛澤東﹁欽點﹂的教授 …

……

……

……

……

……

……

……

……

……

……

……

……

……

……

……

……

110

寧跳江,不批孔

……

……

……

……

……

……

……

……

……

……

……

……

……

……

……

……

……

……

……

……

113

蔣天樞

師道的重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6

楊廷寶

建築為了甚麼

……

……

……

……

……

……

……

……

……

……

……

……

……

……

……

……

……

……

……

……

……

119

趙紫宸

工楷寫耶穌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3

蔡公時

民國第一位抗日烈士 …

……

……

……

……

……

……

……

……

……

……

……

……

……

……

……

……

……

……

127

蔣百里

亦儒亦武真豪傑

……

……

……

……

……

……

……

……

……

……

……

……

……

……

……

……

……

……

……

……

131

Page 5: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007

一校之長,今安在

周詒春

被遺忘的清華老校長 …

……

……

……

……

……

……

……

……

……

……

……

……

……

……

……

……

……

……

138

梅貽琦

中西合璧真君子

……

……

……

……

……

……

……

……

……

……

……

……

……

……

……

……

……

……

……

……

141

蔣南翔

兩種傳統之間

……

……

……

……

……

……

……

……

……

……

……

……

……

……

……

……

……

……

……

……

……

144

蔣夢麟

北大﹁功狗﹂

……

……

……

……

……

……

……

……

……

……

……

……

……

……

……

……

……

……

……

……

……

148

馬寅初

硬朗的﹁兄弟我﹂

……

……

……

……

……

……

……

……

……

……

……

……

……

……

……

……

……

……

……

152

傅斯年 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時 …

……

……

……

……

……

……

……

……

……

……

……

……

……

……

……

……

……

……

156

張伯苓

南開的﹁不倒翁﹂

……

……

……

……

……

……

……

……

……

……

……

……

……

……

……

……

……

……

……

160

保住民族的文化

……

……

……

……

……

……

……

……

……

……

……

……

……

……

……

……

……

……

……

……

164

唐文治

﹁讀經﹂養正氣

……

……

……

……

……

……

……

……

……

……

……

……

……

……

……

……

……

……

……

……

168

陳序經

能請來大師的校長

……

……

……

……

……

……

……

……

……

……

……

……

……

……

……

……

……

……

……

172

許崇清

獨立的思想是要表達的 …

……

……

……

……

……

……

……

……

……

……

……

……

……

……

……

……

……

176

馬相伯

一老南天身是史

……

……

……

……

……

……

……

……

……

……

……

……

……

……

……

……

……

……

……

……

179

李登輝

被遺忘的復旦校長

……

……

……

……

……

……

……

……

……

……

……

……

……

……

……

……

……

……

……

183

陳望道

不止譯宣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6

前輩已逝,不可追

王芸生

論壇主筆仰扶輪

……

……

……

……

……

……

……

……

……

……

……

……

……

……

……

……

……

……

……

……

192

張季鸞

恬淡文人,窮光記者,嘔出肝膽

……

……

……

……

……

……

……

……

……

……

……

……

……

196

Page 6: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008

胡政之

他的逝去就是︽大公報︾的終結

……

……

……

……

……

……

……

……

……

……

……

……

……

200

邵飄萍

鐵肩擔道義

辣手著文章 …

……

……

……

……

……

……

……

……

……

……

……

……

……

……

……

……

203

林白水

仗義執言 

以身殉報 …

……

……

……

……

……

……

……

……

……

……

……

……

……

……

……

……

……

……

207

黃遠生

被湮沒的傳奇

……

……

……

……

……

……

……

……

……

……

……

……

……

……

……

……

……

……

……

……

……

211

孫伏園

最出色的副刊編輯

……

……

……

……

……

……

……

……

……

……

……

……

……

……

……

……

……

……

……

214

方大曾

戰地失蹤的年輕記者 …

……

……

……

……

……

……

……

……

……

……

……

……

……

……

……

……

……

……

218

王小亭

一個記錄地獄的攝影師 …

……

……

……

……

……

……

……

……

……

……

……

……

……

……

……

……

……

222

張元濟 不可再現的高度

……

……

……

……

……

……

……

……

……

……

……

……

……

……

……

……

……

……

……

……

226

王雲五 譴責與推崇之間 …

……

……

……

……

……

……

……

……

……

……

……

……

……

……

……

……

……

……

……

231

伍聯德

留下一片舊時風月

……

……

……

……

……

……

……

……

……

……

……

……

……

……

……

……

……

……

……

235

徐伯昕

生活書店的﹁隱形人﹂ …

……

……

……

……

……

……

……

……

……

……

……

……

……

……

……

……

……

239

伍 

真名士自風流

通脫與清俊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4

金岳霖

斷裂的邏輯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7

葉公超

一派文人氣的外交家 …

……

……

……

……

……

……

……

……

……

……

……

……

……

……

……

……

……

……

251

陳貽焮

教授的灑脫與落寞

……

……

……

……

……

……

……

……

……

……

……

……

……

……

……

……

……

……

……

254

曾昭掄

襪子底永遠破個洞

……

……

……

……

……

……

……

……

……

……

……

……

……

……

……

……

……

……

……

257

劉文典

世上已無真狂徒

……

……

……

……

……

……

……

……

……

……

……

……

……

……

……

……

……

……

……

……

260

Page 7: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009

﹁斯文﹂的傳說與真實 …

……

……

……

……

……

……

……

……

……

……

……

……

……

……

……

……

……

264

蒙文通

儒者豪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8

文史迴翔 

詩詞並美 …

……

……

……

……

……

……

……

……

……

……

……

……

……

……

……

……

……

……

271

真名士自風流

……

……

……

……

……

……

……

……

……

……

……

……

……

……

……

……

……

……

……

……

……

275

羅念生

單純的高貴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9

周太玄

科學家的人文情懷

……

……

……

……

……

……

……

……

……

……

……

……

……

……

……

……

……

……

……

283

袁翰青 事非春夢豈無痕

……

……

……

……

……

……

……

……

……

……

……

……

……

……

……

……

……

……

……

……

287

丁西林 奇妙的混合體

……

……

……

……

……

……

……

……

……

……

……

……

……

……

……

……

……

……

……

……

……

290

施蟄存

清清淡淡的悠遠

……

……

……

……

……

……

……

……

……

……

……

……

……

……

……

……

……

……

……

……

294

陸 

背影漸遠猶低徊

司徒雷登

別了?司徒雷登

……

……

……

……

……

……

……

……

……

……

……

……

……

……

……

……

……

……

……

300

絕口不提當年勇的勇士 …

……

……

……

……

……

……

……

……

……

……

……

……

……

……

……

……

……

304

張申府

︵上︶記憶的證明

……

……

……

……

……

……

……

……

……

……

……

……

……

……

……

……

……

……

……

308

張申府

︵下︶真相的顏色

……

……

……

……

……

……

……

……

……

……

……

……

……

……

……

……

……

……

……

312

曹聚仁

一根會思想的蘆葦

……

……

……

……

……

……

……

……

……

……

……

……

……

……

……

……

……

……

……

316

呂彥直

千載一時藝術之名

……

……

……

……

……

……

……

……

……

……

……

……

……

……

……

……

……

……

……

319

吳興華

天才的人生煉獄

……

……

……

……

……

……

……

……

……

……

……

……

……

……

……

……

……

……

……

……

324

馬約翰

體育亦有名家

……

……

……

……

……

……

……

……

……

……

……

……

……

……

……

……

……

……

……

……

……

327

Page 8: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010

曹靖華

淒清而華美的譯筆

……

……

……

……

……

……

……

……

……

……

……

……

……

……

……

……

……

……

……

332

楊蔭榆

真實的面貌離我們而去 …

……

……

……

……

……

……

……

……

……

……

……

……

……

……

……

……

……

335

陳西瀅

魯迅的第一個論敵

……

……

……

……

……

……

……

……

……

……

……

……

……

……

……

……

……

……

……

338

喧鬧時代裡的隱退者︵作者

張偉︶ …

……

……

……

……

……

……

……

……

……

……

……

341

延伸閱讀

大學氛圍不存

大學精神焉附 …

……

……

……

……

……

……

……

……

……

……

……

……

……

……

……

……

……

……

350

九十八歲錢學森駕鶴西去

六十歲中科院尚須努力 …

……

……

……

……

……

……

……

……

……

353

何為中文系 中文系何為

……

……

……

……

……

……

……

……

……

……

……

……

……

……

……

……

……

……

……

……

356

過去的中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58

誰是盧作孚?誰的盧作孚?

……

……

……

……

……

……

……

……

……

……

……

……

……

……

……

……

……

……

……

371

歡迎胡適先生回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3

誰為季羨林任繼愈二先生撰墓誌銘 …

……

……

……

……

……

……

……

……

……

……

……

……

……

……

……

……

376

試答嚴復百年前﹁進士考題﹂ …

……

……

……

……

……

……

……

……

……

……

……

……

……

……

……

……

……

……

378

後記

對抗斷裂、遮蔽與遺忘

……

……

……

……

……

……

……

……

……

……

……

……

……

……

……

……

……

……

……

……

381

Page 9: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繁體字版序

為了更完整的敬意

簡體字還是繁體字,大陸還是港澳台,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意味著一種政治選擇。政治選擇的語境

中,必然出現很多的斷裂、遮蔽與遺忘,其間常見被時代裹挾的無奈和酸楚。

歷史走到今天,簡體字或繁體字,大陸或港澳台,已經越來越不是一種政治選擇,而呈現出一種比

較自然的社會形態的並存和交融。或者說,回歸比較純然的個體選擇,回歸人之為人的常態。在這樣的

語境下面,我們可以更從容地去鈎沉那些一度失落的名字—

﹁鈎沉﹂也是最初為我這些文字設定的專

欄名稱。

諸君所見這些篇什,它們的寫作當然是用簡體字,但實際上,在追尋這些先生們的材料時,會接觸到

相當一些繁體字的資料。許多人物的面目,往往是由簡體字、繁體字共同勾勒出來的。

Page 10: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民 國 那 些 人 012

因此,這些小小的篇什能夠變成繁體字出版,對於我本人來說是一種榮幸;對於我所寫的這些先生們

來說,我覺得,是表達一種更完整、更豐沛的敬意。

徐百柯

二○

一二年一月

Page 11: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簡體字版原序

底子上都有一個﹁士﹂字守著

二○○

四年六月︽冰點週刊︾創辦時,我主持︽冰點.人物︾版,﹁鈎沉﹂便是其中的一個專欄。事

實上,這個專欄是為百柯量身定做的。說起來也沒有太多的道理,︽冰點週刊︾初創時,可謂兵強馬壯,

僅記者就有十人,而百柯只是其中的一個新人:到報社工作尚不滿一年,還未寫出讓大家印象深刻的作

品。但有關百柯沒有繼續留在北大讀博如何可惜等等傳言,我還是有所耳聞的。這讓我篤定他是這個專欄

的不二人選。

此前和百柯的過從談不上甚密。他碩士畢業來報社應聘,恰巧那次我是面試人員之一。問:過去

讀不讀︽中國青年報︾?百柯厚道一笑,但毫不忸怩,回答:沒怎麼讀過,原因是身邊找不到這份報

紙。知道這以前百柯還參加過報社攝影部的一次考試,據說筆試第一。可當攝影部主任問他:過去拍

過新聞照片嗎?回答竟是:沒有。又問:為甚麼想到攝影部工作?回答:聽說︽中國青年報︾攝影部

在攝影圈裡最牛。

Page 12: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民 國 那 些 人 014

這樣的回答別人不知如何看待,反正在我這裡是加分的。百柯後來留在採訪中心當記者,我們成了同

事。儘管沒有業務上的直接合作,但他寫的東西我還是要讀的。很快他這一批來的記者被派往地方記者站

鍛煉,百柯到了下面寫的東西不多,人像消失了一樣。直到︽冰點週刊︾創刊,在報社招兵買馬時,我才

又想到了他。

﹁鈎沉﹂這個專欄,定位是故去的學人。有的故去久一些,有的故去不久一些,但大抵都是民國過

來的那批學人。那批學人生活在一個很不一樣的時代:新舊交替、中西碰撞、風雲際會,因而形成一種與

今天的學人迥然不同的風度、氣質、胸襟、學識和情趣。他們的個性或迂或狷或癡或狂,可謂千人千面,

但內裡全不失風骨、風趣或風雅,底子上都有一個﹁士﹂字守著。總而言之,是一批不失﹁硬朗﹂,而又

﹁好玩﹂、﹁有趣﹂的人。

這樣的調子確定下來,編輯的工作也就差不多完成了大半,接下來的工作,從選人、選材、立意,

到鑽故紙堆、尋訪相關採訪對象,全由百柯來做,我是大撒手。每週到了拼版前一天或兩天,打開稿庫,

﹁鈎沉﹂一準候在那裡。最初幾篇,我還需要在文字上﹁推敲﹂一番,及至後來,百柯甚至連文字﹁推

敲﹂的空間也不給我留。他是一個做事情有標準的人。

從︽冰點週刊︾創刊之日起,百柯每週為﹁鈎沉﹂提供一篇一千六百字左右的文字,不間隙寫了將近

兩年時間,從故紙堆裡或人們的記憶中,鈎起七十多個人物。這些人物有些是我們些許熟識的,而他突出

的往往是其鮮為人知的那面。還有一些人物,百柯如果不寫,恐怕將會被時間或時代徹底湮沒與忘記。這

些神態各異、個性多樣、觀點不一、命運多舛的學人,匯集起來便成了眼前這本︽民國那些人︾。作為這

Page 13: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015 簡 體 字 版 原 序

些文字的原始編輯,今天重讀這本書稿,一時間竟變得恍惚起來:這是經我之手編輯的那些﹁鈎沉﹂的文

字嗎?儘管當初設置這個專欄時就有了將來出書的打算,但每週讀一篇和一口氣讀完的感受還是很不一樣

的。這大約就是所謂﹁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道理吧。

百柯通過﹁鈎沉﹂,已經聚起一批小眾讀者。這個至今尚不足而立之年的年輕人,經常被擁躉們誤以

為早已過了不惑之年。而他也確實從當初開﹁鈎沉﹂專欄時的那個新手,歷練成今日︽冰點週刊︾的核心

人物之一。

我相信,百柯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而這本書的出版又讓這種意義變得重要了起來。

杜湧濤

︽中國青年報︾副總編輯

Page 14: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簡體字版再版代序

談談﹁民國那些人﹂①

錢理群在北大的演講

今天,我是來和大家一起讀這本書的。

最近出版的︽民國那些人︾,作者徐百柯原來是北大中文系的研究生,畢業以後在︽中國青年報︾

﹁冰點﹂副刊當編輯,他寫這本書,是因為感覺到自己,以及周圍年輕人的生活中,好像缺少了甚麼東

西,主要是一種精神的缺失。於是,就想去看看﹁民國那些人﹂,當年那些大學裡的老師、學生,那些

知識分子,他們是怎麼生活,怎麼求學、教書、治學,怎麼工作,怎麼為人、處世;他們追求甚麼,有

甚麼理想,有著怎樣的精神、風範;對我們今天重建自己的生活、理想,有甚麼啟示—

我想,這些問

二○○

七年九月十三日,錢理群在北大中文系演講,與同學們分享他閱讀︽民國那

些人︾的感受。

Page 15: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017 簡 體 字 版 再 版 代 序

題,也是在座的諸位想過,並且感興趣的。

而﹁我﹂今天來領著﹁大家﹂一起讀這本書,和﹁民國那些人﹂相會,這本身就有一個時空的交

錯,是很有意思的。﹁民國那些人﹂是上一世紀初,即﹁一九○

年後﹂的一代人;我出生在一九三九

年,是﹁一九三○

年後﹂一代人;而諸位則大多數是﹁一九八○

年後﹂一代人。這三代人相遇會出現甚麼

情況呢?

為甚麼﹁並不遙遠﹂又﹁相距甚遠﹂?

我們先來讀這段話,它是引起了我的強烈共鳴的:﹁曾經有那樣一個時代,曾經有那樣一批人物。他

們那樣地想著,那樣地活著。他們離我們今天並不遙遠,但他們守護、在意、體現的精神、傳統、風骨,

已與我們相距甚遠。讀著他們,我們感到恍然隔世;撫摸歷史,我們常常浩歎不已。﹂

我的問題是,為甚麼﹁時間上他們其實離我們很近﹂,而我們又覺得他們﹁與我們相去甚遠﹂

呢?—

然而,真的很遠嗎?我們能不能拉近這樣的距離,由﹁遠﹂而﹁近﹂?

我們面對的,正是現實生活中的當代大學老師、學生、知識分子和歷史上的大學老師、學生、知識分

子的關係。講到這裡,我突然想到,假設﹁民國那些人﹂,今天真的來這裡參加聚會,在座的大學生、研

究生們,和這些前輩有共同的話題嗎?這共同話題又是甚麼呢?

這就是今天我要和諸位討論的問題。

Page 16: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民 國 那 些 人 018

﹁我們﹂的問題在哪裡?

我注意到書中提到的一位當代大學生的反應,他說:﹁我們這些自由而無用的靈魂,不會感應那些老

先生的。﹂

這話說得很坦率,也很令人深思。我在很多場合,都談到我對當代大學生,也即所謂﹁八零後一代

人﹂的看法。我總是強調每一代人都會有自己的問題,這些問題要靠自己解決。但也總有學生對我說,我

們也很想聽聽你作為一個年長者對這一代人存在的問題的看法,至少可以提供我們來思考吧。

這一代人是在應試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從小就以﹁考大學,特別是名牌大學﹂作為自己人生的全部

目的;現在如願以償,進入了大學,在最初的興奮過去以後,就突然失去了目標與方向。這背後其實是一

個信仰的缺失的問題。這個問題,不僅你們這一代有,我們也有,﹁上帝死了﹂,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我們這一代曾經以﹁革命﹂為自己的信仰,現在我們卻發現﹁革命﹂有許多問題,需要反思、反省,也就

有一種失落感。不過,我們年紀已經老了,可以按原先的慣性生活;而諸位不行,一切都還沒有開始,不

能這樣糊糊塗塗地過下去,於是,就有了許多苦悶與煩惱。我讀過一位大學生的自述:﹁歲月讓我們變得

對一切麻木,變得對一切冷漠,變得對一切無所謂,失去了許多作為人的最純潔的感動。﹂﹁我現在對自

己的將來卻毫無所知,而且不願意去知道。就這樣,讓我們年輕的生命消逝在每天每時的平庸裡,整天就

這樣飄來飄去,沒有方向,漫無目標—

﹂或許這裡說得有些誇張,但沒有信仰,沒有目標,甚麼都不在

意,都無所謂,這確實是個大問題,生活中沒有了依賴,人就失去了主心骨,脊樑也就挺不起來了。

Page 17: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019 簡 體 字 版 再 版 代 序

這一代人的人生道路上,所面臨的,就是這樣一個﹁如何建立信仰,確立生活目標與方向﹂的問題。

或許我們正可以帶著這個問題,去請教我們的前輩,和他們進行心的交流。

﹁生活裡邊有個東西,比其他東西都重要﹂

我們一起來讀這一篇:︽曾昭掄:不修邊幅的名教授︾。從表面上看,這都是﹁名教授﹂、﹁名

士﹂的怪癖傳聞:﹁他曾經站在沙灘紅樓前,和電線杆子又說又笑地談論化學上的新發現,讓過往行人

不勝駭然;一次他帶著雨傘外出,天降暴雨,他衣服全濕透了,卻仍然提著傘走路;在家裡吃晚飯,他

心不在焉,居然拿著煤鏟到鍋裡去添飯,直到他夫人發現他飯碗裡有煤渣;他忙於工作,很少回家,有一

次回到家裡,保姆甚至不知道他是主人,把他當客人招待,見他到了晚上都不走,覺得奇怪極了;而他所

穿的鞋,聯大學生幾乎都知道,是前後見天的;他平日裡走路,總是低著頭,不是不理人,而是根本就

看不見。﹂

且莫把這些都看成逸聞趣事僅作談資—我知道,做學生的,最大的樂趣,莫過於晚上熄燈以後,躺

在床上,回味、談論某位教授的逸聞趣事。我們當年做學生的時候就是這樣,我深信諸位現在也是如此,

這也是學生的﹁傳統﹂。但我們又不能僅止於此,還要想一想隱藏在其背後的東西。

費孝通先生有一個十分精到的分析。他說:﹁在他心裡想不到有邊幅可修。他的生活裡邊有個東西,

比其他東西都重要,那就是﹃匹夫不可奪志﹄的﹃志﹄。知識分子心裡總要有個著落,有個寄託。曾昭掄

Page 18: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民 國 那 些 人 020

把一生的精力放在化學裡邊,沒有這樣的人在那裡拚命,一個學科是不可能出來的。現在的學者,當個教

授好像很容易,他已經不是為了一個學科在那裡拚命了,他並不一定清楚這個學科追求的是甚麼,不一定

會覺得這個學科比自己穿的鞋還重要。﹂—

﹁生活裡邊﹂有沒有﹁比其他東西都重要的東西﹂,有沒有

﹁不可奪﹂之﹁志﹂,這是一個關鍵、要害:有了,你的心就有了﹁著落﹂,你的精神就有了﹁寄託﹂,

人就有了﹁安身立命﹂之處,於是,就總要有所﹁在意﹂,有所﹁守護﹂;沒有,心無所繫,精神無所寄

託,你就沒著沒落,既無法﹁安身﹂,也無以﹁立命﹂,也就不﹁在意﹂甚麼,一切都﹁無所謂﹂,也就

自然談不上要﹁守護﹂甚麼了。

可以看得很清楚,對曾昭掄這樣的學者,學術就是他的﹁比甚麼都重要的東西﹂,就是他的﹁不可

奪﹂之﹁志﹂。他對化學學科,有一種使命感,有一種生命的承擔,因此他願意為之拚命、獻身。前面說

到的他的那些逸聞趣事,正是這樣的拚命、獻身,以至達到忘我境地的一個外在的表現。學術、學科,對

於他,就不僅是一種謀生的職業,謀取名利的手段,而是他的情感、精神,生命的寄託、依靠,是安身立

命的東西。這就是這一代學者和費孝通先生所說的﹁現在的學者﹂根本不同之處。

我最近寫了一篇文章,也是講這一代學者、知識分子,題目是︽有承擔的一代學人,有承擔的學

術︾。也就是說,這一代人,做人做事,都是有承擔的。我還談到這樣的承擔,是有三個層面的:對國

家、民族、人類,對歷史、時代、社會、人民的承擔;對自我生命的承擔;對學術的承擔。

我讀這本︽民國那些人︾,感觸最深的,也就是這﹁三承擔﹂—

讓我們一一道來。

Page 19: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021 簡 體 字 版 再 版 代 序

﹁鐵肩擔道義﹂:對社會、歷史、民族的承擔

這本書寫到了幾位以身殉道、殉職的學人、報人,其中就有因拒收張作霖三十萬元﹁封口費﹂而慘遭

殺害的民國名記者邵飄萍。他有一句座右銘:﹁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我想,﹁鐵肩擔道義﹂是可

以概括這一代人共同的﹁不可奪﹂之﹁志﹂的,也是他們對國家、民族、人類,對歷史、時代、社會、人

民的承擔意識的集中體現。這也是對自我在社會、歷史中的角色、立場的一個選擇、認定:用今天的話來

說,他們都自命為﹁公共知識分子﹂,他們代表的,不是某個利益集團的利益,更不是一己的私利,而是

社會公共利益,是時代的正義和良知的代表,即所謂﹁鐵肩擔道義﹂。

本書在寫到被公認為﹁宋史泰斗﹂的北大歷史系教授鄧廣銘時,特地提到他的老友季羨林先生在回憶

文章中所提到的一個詞:﹁後死者﹂—

這是一個極其深刻的概念。這裡討論的是一個學者,特別是歷史

研究者,他和他的研究對象的關係:不僅是﹁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關係,更是﹁後死者﹂與﹁先行

者﹂的關係。因此,先行者對後死者有﹁託付﹂,後死者對先行者有﹁責任﹂和﹁承擔﹂,後死者不僅要

研究、傳播先行者的思想、功業,還負有﹁接著往下講,往下做﹂的歷史使命。在這裡,我可以向諸位坦

白我的一個追求:我研究魯迅,不僅要﹁講魯迅﹂,而且要﹁接著魯迅往下講,往下做﹂。這就是一種歷

史的承擔意識;在我看來,這才是一個歷史學者、一個知識分子,他所從事的歷史研究的真正意義和價值

所在。知

識分子、學者,對社會、國家、民族、人類的承擔,我覺得在兩個時刻,特別顯得重要。一個

Page 20: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民 國 那 些 人 022

是民族危難的時刻。本書寫到曾任輔仁大學校長、北京師範大學校長和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長的史學大

師陳垣老先生,在北平淪陷時期就這樣對啟功先生說:﹁一個民族的消亡,從民族文化開始。我們要做

的是,在這個關鍵時刻,保住我們的民族文化,把這個繼承下去。﹂另一位復旦大學的老校長馬相伯在

抗戰時期逝世,弟子于右任的輓聯中讚譽他﹁生死護中華﹂,說的就是他在民族危亡中對民族文化的

承擔。在

社會道德失範的時候,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民族危難的時刻,所以我們的國歌﹁中華民族到了

最危險的時候﹂,是時刻有著警醒的意義和作用的。危難中顯本色,越是社會道德失範,知識分子就越應

該承擔﹁精神堅守﹂的歷史責任;大學,也包括北京大學,就越應該發揮﹁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的﹁精

神堡壘、聖地﹂的作用。但現實卻恰恰相反,許多令人痛心的醜聞都發生在大學校園裡。因此,那些有

節操,甚至有潔癖的老一代學者,就特別令人懷想。在林庚先生九五華誕時,我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就叫

︽那裡有一方心靈的淨土︾。我這樣寫道:﹁無論如何,老人們仍然和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這個事實

確實能夠給人以溫暖。﹂﹁因為這個越來越險惡,越來越令人難以把握的世界,太缺少他這樣的人了—

這樣的好人,這樣的可愛的人,這樣的有信仰的、真誠的、單純的人了。﹂因為﹁經不起各種磨難,我們

心中的﹃上帝﹄已經死了,我們不再有信仰,也不再真誠和單純,我們的心早就被油膩和灰塵蒙蔽了﹂。

這就是北大校園裡的林庚和他那一代人的意義:﹁幸而還有他,不然,我們就太可憐、太可悲了。當我

陷入浮躁,陷入沮喪、頹廢、絕望時,想起燕南園那間小屋裡那盞燈,我的心就平靜起來,有了溫馨與安

寧,有了奮進的力量。是的,那裡有一方心靈的淨土。﹂

Page 21: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023 簡 體 字 版 再 版 代 序

﹁把心思用在自己怎麼看待自己﹂:對自我生命的承擔

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所描述的三位教授的三堂課,我想把它稱之為﹁最迷人的課﹂。

第一堂課,是西南聯大的劉文典教授開設的﹁文選﹂課。劉老先生講課不拘常規,常常乘興隨意,別

開生面。有一天,他講了半小時課,就突然宣佈要提前下課,改在下星期三晚七點半繼續上課。原來那天

是陰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講︽月賦︾—

同學們不妨想像一下:校園草地上,學生們圍成一圈,他

老人家端坐其間,當著一輪皓月,大講其︽月賦︾,儼如︽世說新語︾裡的魏晉人物:這將是怎樣的一番

情景!第

二堂絕妙的課是四川大學教授蒙文通的考試課:不是先生出題考學生,而是學生出題問先生,往往

考生的題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學生的學識程度。如學生的題目出得好,蒙先生總是大笑不已,然後點

燃葉子煙猛吸一口,開始詳加評論。考場不在教室,而在川大旁邊望江樓公園竹叢中的茶舖裡,學生按指

定分組去品茗應試,由蒙先生招待吃茶。

這樣的課,絕就絕在它的不拘一格,它的隨心所欲,顯示的是教師的真性情,一種自由不拘的生命存

在方式、生命形態。因此,它給予學生的,就不只是知識,更是生命的浸染、熏陶。在這樣的課堂裡,充

滿了活的生命氣息,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生命相互交流、溝通、撞擊,最後達到了彼此生

命的融合與昇華。這樣的生命化的教育背後,是一種生命承擔意識。

而將這樣的意識提升到理論高度的,是我親自聆聽的林庚先生的﹁最後一課﹂。當時我剛留校當

Page 22: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民 國 那 些 人 024

助教,系主任嚴家炎老師要我協助組織退休的老教授給全系同學開講座。林先生欣然同意,並作了認真

的準備,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反覆琢磨,講課的題目都換了好幾次。最後那天上課了,先生穿著整潔

而大方,一站在那裡,就把大家震住了。然後,他緩緩地朗聲說道:﹁甚麼是詩?詩的本質就是發現:

詩人要永遠像嬰兒一樣,睜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圍的世界,去發現世界的新的美。﹂頓時,全場肅

然,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先生又旁徵博引,任意發揮,足足講了兩個小時,還意猶未盡,學生們也聽得

如癡如醉,全然忘記了時間。但我扶著先生回到家裡,先生就病倒了。先生是拚著生命的全力上完這最

後一課的,這真是﹁天鵝的絕唱﹂。

我們現在再來仔細體會林庚先生的這段話,這是他一生做人、治學、寫詩經驗的凝結,是道出了文學

藝術、學術研究、科學、教育、學習,以至人生的秘密與真諦的。這裡的關鍵詞是﹁好奇﹂和﹁發現﹂:

首先要保持嬰兒那樣第一次看世界的好奇心,用初次的眼光和心態,去觀察、傾聽、閱讀、思考,去上你

已經上了無數次的課,去寫已經成為你職業任務的文章,你就會不斷產生發現的渴望與衝動,而且你果真

會不斷有新的發現、新的創造。這樣,你就會有古人說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感覺,也就是每

日每時每刻都在進入生命的新生狀態。長期保持下去,也就有了一顆﹁赤子之心﹂。你們看,我們前面說

到的老人,無論是曾昭掄,還是劉文典、蒙文通,以及所有的﹁民國那些人﹂,哪一個不是終生都完整地

保持著生命的﹁赤子﹂狀態?我曾經說過:北大﹁大﹂在哪裡?就﹁大﹂在有一批大學者。大學者﹁大﹂

在哪裡?就﹁大﹂在他們始終保有赤子般的純真、無邪,對世界、社會、學術永遠有好奇心與新鮮感,因

而具有無窮無盡的創造力。這就是沈從文說的﹁星斗其文,赤子其心﹂!

Page 23: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025 簡 體 字 版 再 版 代 序

這是能夠給我們以啟示的:那一代人,無論做學問、講課、做事情,都是把自己的生命投入進去的,

學問、工作,都不是外在於他的,而是和自我生命融為一體的。這樣,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會使他

自身的生命不斷獲得新生和昇華,從中體會、體驗到自我生命的意義、價值和歡樂。本書就記述了這樣一

個很有名的故事:金岳霖教授在西南聯大講邏輯學,有學生︵我記得這是後來成為巴金夫人的蕭珊︶覺得

這門學問很枯燥,就問先生:﹁你為甚麼要搞邏輯?﹂金教授答:﹁好玩。﹂大語言學家趙元任也是對他

的女兒說,自己研究語言學是為了﹁好玩兒﹂。誠如作者所說,﹁在今人看來,淡淡一句﹃好玩兒﹄背後

藏著頗多深意。世界上許多大學者研究某種現象或理論時,他們自己常常是為了好玩。﹃好玩者,不是功

利主義,不是沽名釣譽,更不是譁眾取寵,不是一本萬利﹄。﹂還可以補充一句:不是職業式的技術操

作,不是僅僅為了謀生,而是為了自我生命的歡樂與自由。

本書特地提到了費孝通先生對他的老師潘光旦的評價:﹁我們這一代很看重別人怎麼看待自己,潘

先生比我們深一層,就是把心思用在自己怎麼看待自己。﹂—

這話頗值得琢磨:﹁看重別人怎麼看自

己﹂,在意的是身外的評價、地位,那其實都是虛名;而﹁心思用在自己怎麼看待自己﹂,在意的是自己

對不對得住自己,是自我生命能不能不斷創造與更新,從而獲得真價值、真意義。我們一再說,對自我生

命要有承擔,講的就是這個意思。而我們的問題,也恰恰在這裡:許多人好像很看重自己,其實看重的都

是一時之名利,對自己生命的真正意義、價值,反而是不關心,不負責任的,因而也就無法享受到﹁民國

那一代﹂人所特有的生命的真正歡樂。﹁自己對不起自己﹂,這才是真正的大問題。

Page 24: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民 國 那 些 人 026

﹁捨我其誰﹂:對學術的承擔

關於學術的承擔,前面在講曾昭掄先生時,已有論及,這裡再作一點發揮。

又是劉文典先生在西南聯大的故事:一日,日本飛機空襲昆明,教授與學生都四處躲避。劉文典跑到

中途,突然想起他﹁十二萬分﹂佩服的陳寅恪目力衰竭行走不便,就連忙率幾個學生折回來攙扶著陳先生

往城外跑去,一邊高喊:﹁保存國粹要緊,保存國粹要緊!﹂這時只見他平素最瞧不起的新文學作家沈從

文也在人流中,便轉身怒斥:﹁你跑甚麼跑?我劉某人是在替莊子跑,我要死了,就沒人講︽莊子︾了!

你替誰跑?﹂

這大概有演義的成份,但劉文典的﹁狂﹂卻是真的;所謂﹁狂﹂無非是把自己這門學科看成﹁天下第

一﹂,把自己在學科中的地位看得很重:我不在,這門學科就沒了!這種﹁捨我其誰﹂的狂傲氣概,其實

是顯示了學術的使命感、責任感,自覺的學術承擔意識的。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天生下我來就是做

學問的;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這些學者就是為某個學科而生的,如曾昭掄為化學而生,劉文典

為︽莊子︾而生,林庚為唐詩而生,等等。

因此,在他們眼裡,學術就是自己的生命,學術之外無其他。哲學家金岳霖如是說:﹁世界上似乎

有很多的哲學動物,我自己也是一個。就是把他們放在監牢裡做苦工,他們腦子裡仍然是滿腦子的哲學

問題。﹂

這裡還有一個例子。具有世界聲譽的古希臘經典著作翻譯家羅念生,人們說他的一生,只有一個

Page 25: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027 簡 體 字 版 再 版 代 序

單純的主題:古希臘。他自己也說:﹁每天早上,我展開希臘文學書卷,別的事全都置諸腦後,我感到

這是我平生的最大幸福。﹂他一生充盈著古希臘,用古希臘著作的精神來對待世界。兒子小時候接受的

故事全是古希臘的;和友人聚會,他講的笑話全部不出古希臘;好友失戀要自殺,他勸好友:﹁去看看

︽俄狄浦斯王︾吧,你會明白人的意志多麼寶貴。﹂他兒子回憶說,當年自己勸說父親不妨去爭取一些

頭銜和榮譽,父親湊近他,帶著一種混合著頑皮、滿足和欣喜的神態,輕聲說:﹁我不要那個,那個是

虛的。﹂—他的生命中有了古希臘,就足夠了。十八世紀,德國藝術史大師溫克爾曼稱,古希臘藝術

是﹁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羅念生的一生浸泡其間,他的生命也獲得這樣的﹁高貴的單純和靜穆

的偉大﹂。

甚麼叫﹁學院派﹂?這就是真正的學院派!甚麼叫﹁為學術而學術﹂?這樣的以學術為﹁生命的自足

存在﹂,才是真正的﹁為學術而學術﹂!沒有生命承擔的學術,談不上真正的學術!

對這樣的把握了學術真諦的學者,學術是無所不在的,他們無時無刻不處在學術狀態中。這裡又有

一個﹁建築史上應該記錄的有趣的飯局﹂: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中國最負盛名的兩位建築師楊廷寶和梁思

成,以及他們的學生輩,在北京東安市場一家飯館就餐。談話間,楊廷寶突然從座位上站起來,又坐下,

又站起來,打量著面前的桌椅,然後從懷中掏出捲尺,量好尺寸,一一記錄在小本上—

原來他發現,這

套桌椅只佔了極小的空間,而坐著甚為舒服,這在餐廳建築設計上是有參考價值的,而他總是隨身帶著量

尺與小本子,以便隨時記錄的。

我們在前面談到過的著名記者邵飄萍也有這樣的經驗:記者要時刻生活在角色中。閑談中,眾人皆

Page 26: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民 國 那 些 人 028

醉,唯我獨醒,﹁新聞腦﹂始終緊張活動;一旦提筆行文,則又﹁狀若木雞,靜穆如處子﹂,傾注整個

身心。這

時時刻刻﹁傾注整個身心﹂,其實就是一種對學術、對自己的工作的癡迷。癡迷到了極點,就有了

一股呆勁、傻氣。人們通常把這樣的學者稱為﹁書呆子﹂,在我看來,在善意的調侃中,是懷有一種敬意

的:沒有這樣的﹁書呆子﹂氣,是不可能進入學術,升堂入室的。

這樣的有承擔的學者、教授、知識分子,就自有一種精神。在我看來,主要是獨立精神、自由精神與

創造精神。

獨立精神:﹁匹夫不可奪志﹂

一九四四年,著名的歷史學家傅斯年在參政會上向行政院長孔祥熙發難,揭發其在發行美金公債中

貪污舞弊,會後,蔣介石親自請他吃飯,為孔說情。席間,蔣介石問:﹁你信任我嗎?﹂傅斯年答曰:

﹁我絕對信任。﹂蔣介石於是說:﹁你既然信任我,那麼就應該信任我所任用的人。﹂傅斯年立刻說:

﹁委員長我是信任的,至於說因為信任你也就該信任你所任用的人,那麼,砍掉我的腦袋我也不能這樣

說。﹂—

有人說,這樣的對話,﹁當今之士,且不說有過,又可曾夢想過?﹂

還是那位劉文典教授。一九二八年蔣介石掌握大權不久,想提高自己的聲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劉文典

主持校務的安徽大學去視察,但劉拒絕其到校﹁訓話﹂。後來,蔣雖如願以償,可是他在視察時,校園到

Page 27: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029 簡 體 字 版 再 版 代 序

處冷冷清清,並沒有領袖希望的那樣隆重而熱烈的歡迎場面,一切皆因劉文典冷冷擲出的一句話:﹁大學

不是衙門!﹂後來安徽發生學潮,蔣介石召見劉文典。見面時,劉稱蔣為﹁先生﹂而不稱﹁主席﹂,蔣很

是不滿,進而兩人衝突升級,劉文典指著蔣介石說:﹁你就是軍閥!﹂蔣介石則以﹁治學不嚴﹂為由,將

劉當場羈押,說要槍斃。後來多虧蔡元培等人說情,關了一個月才獲釋—

後人歎曰:﹁今天,這樣的知

識分子已無處尋覓,所謂﹃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名士習慣於﹁見大人,則藐之﹂:不僅﹁笑傲王侯﹂,對﹁洋大人﹂也如此。研究現代英美詩的葉公

超教授在出任﹁駐美大使﹂時,對朋友說:﹁見了艾森豪威爾︵美國總統︶,心理上把他看成大兵,與甘

迺迪︵美國總統︶晤談時,心想他不過是一個花花公子,一個有錢的小開而已。﹂

小故事裡有精神。甚麼精神?孔夫子說的﹁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的獨立人格、氣節和風骨也。

我還要向諸位鄭重介紹一篇北大校史上不可忽視、卻長期淹沒的雄文,我也是在讀本書時才知道的。

一九三九年前後,國民政府教育部三度訓令西南聯大必須遵守教育部核定的應設課程,全國統一教材,舉

行統一考試等等—

這樣的在當今中國教育中已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行政干預,卻遭到了聯大教務會

議的拒絕,並公推馮友蘭教授起草︽抗辯書︾。其文寫得不卑不亢,對教育部的訓令,﹁同人所未喻﹂,

不明白者有四:﹁夫大學為最高學府,包羅萬象,要當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豈可刻板文章,勒令

從同﹂,此﹁未喻者一也﹂。﹁大學為最高教育學術機構﹂,﹁如何研究教學,則宜予大學以迴旋之自

由﹂,豈可由﹁教育行政機關﹂隨意指令,此﹁未喻者二也﹂。﹁教育部為政府機關,當局時有進退;大

學百年樹人,政策設施宜常不宜變。若大學內部甚至一課程之興廢亦須聽命教部,則必將受部中當局進退

Page 28: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民 國 那 些 人 030

之影響,朝令夕改,其何以策研究之進行,肅學生之視聽,而堅其心智﹂,此﹁未喻者三也﹂。﹁今教授

所授之課程,必經教部指定,其課程之內容亦須經教部之核准,使教授在學生心目中為教育部一科員之不

若﹂,此﹁未喻者四也﹂。最後又歸結為一點:﹁蓋本校承北大、清華、南開三校之舊,﹂自有其傳統,

﹁似不必輕易更張﹂。

作者說:﹁今人讀之,拍案稱絕,繼而歎息良久。知識分子的尊嚴應該是這樣的,政府、官員盡可以

發號施令,但請注意,我們不敢苟同更拒絕執行—

此之謂﹃同人不敏,竊有未喻﹄。知識分子的矜持也

應該是這樣,不濫說成績,但內心懷有對學術的自信和對傳統的期許—

故﹃不必輕易更張﹄。﹂

我們已經有了陳寅恪紀念王國維的雄文,為學人立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讓我們永

遠懷想;而現在,面對馮友蘭這篇﹁抗辯﹂雄文,所立起的﹁力爭學術自由,反抗思想統制﹂的標杆,不

禁發出感歎:魂兮胡不歸,大學之獨立精神!

﹁還是文人最自由﹂

這是葉公超教授的一句醒悟之言。他先當教授,後又去從政;但終因﹁放不下他那知識分子的身段,丟

不掉那股知識分子的傲氣﹂而棄官,回來當教授,於是,就有了﹁還是文人最自由﹂的感歎—

然而,﹁畢

竟文人最天真﹂,不久,有關方面便來干預,向校方施壓。葉教授的課匆匆上了一個學期,便被迫收場。

但說﹁還是文人最自由﹂,仍有部分的道理:我們在包括葉公超先生在內的這一代學人身上,還是可

Page 29: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031 簡 體 字 版 再 版 代 序

以看到一種自由精神:所謂身子被捆著,心靈是自由的。

這樣的自由精神,在我看來,不僅表現在這一代人大都具有的傳統﹁名士﹂的真性情、真風流,更是

一種﹁大生命﹂的﹁大自由﹂。

我們談到了這一代的﹁大承擔﹂,其實,﹁大承擔﹂的背後,是一個﹁大生命﹂的觀念。如魯迅所

說:﹁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所謂﹁心事浩茫連廣宇﹂,在他們的心目中,整個民

族、整個人類、整個宇宙的生命都和自己的生命息息相關。只要國家、民族、人類、宇宙有一個生命是不

自由的,他們自己也是不自由的。有人說,真正的詩人是能感受到天堂的歡樂和地獄的痛苦的,看到別人

被殺,是比自己被殺更苦惱的。因此,他們追求的個體精神自由是包含著博愛精神,佛教所說的大慈悲情

懷的。這是一種﹁天馬行空﹂的境界,獨立不依他的、不受拘束的,同時又可以自由出入於人我之間、物

我之間的,大境界中的大自由狀態,這是令人神往的,也是這一代人的魅力所在。相形之下,我們一些人

所追求的一己之﹁自由﹂,就顯得太委瑣了。

人的創造力究竟有多大

讀這本書,最強烈的感受,就是﹁民國那些人﹂的創造力,實在驚人。

請看這位語言學大師趙元任教授:他一生最大的快樂,就是到世界任何地方,當地人都認他做﹁老

鄉﹂。﹁二戰﹂後,他到巴黎車站,對行李員講巴黎土語,對方聽了,以為他是土生土長的巴黎人,於是

Page 30: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民 國 那 些 人 032

感歎:﹁你回來了啊,現在可不如從前,巴黎窮了。﹂後來他又去德國柏林,用帶柏林口音的德語和當地

人聊天。鄰居一位老人對他說:﹁上帝保佑,你躲過了這場災難,平平安安地回來了。﹂趙元任的絕活,

是表演口技﹁全國旅行﹂:從北京沿京漢路南下,經河北到山西、陝西,出潼關,由河南入兩湖、四川、

雲貴,再從兩廣繞江西、福建到江蘇、浙江、安徽,由山東過渤海灣入東三省,最後入山海關返京。這趟

﹁旅行﹂,他一口氣說了近一個小時,﹁走﹂遍大半個中國,每﹁到﹂一地,便用當地方言土語,介紹名

勝古蹟和土貨特產。這位被稱為﹁中國語言學之父﹂的奇才,會說三十三種漢語方言,並精通多國語言。

人們說他是一個﹁文藝復興式的智者﹂—

恩格斯早就說過,文藝復興是一個出﹁巨人﹂的時代,而思想

文化學術上的巨人,是不受學科分工的限制的,是多方面發展的通才;而未來學術的發展,將越來越趨向

綜合,所呼喚的正是新一代的通才。

還可以舉一個例子:前面提到的北大西語系的吳興華教授也是這樣多才多藝的通才、全才。別的不

說,他打橋牌的做派就是朋友圈裡的美談,十足﹁談笑風生,睥睨一切﹂:他一邊出牌,一邊講笑話,手

裡還拿著一本清代文人的詩集,乘別人苦思對策的間隙,扭過頭去看他的書。你可以說這是﹁逞才﹂,但

卻不能不歎服其過人的才氣,而才氣的背後,是充沛的創造活力。逼人的才情,逼人的創造力,人活到這

個份兒上,就夠了。

面對這一代思想學術上的創造,我常想:人的創造力究竟有多大,真的是無窮無盡,無窮無盡!在前

輩面前,我們也不必自慚形穢,因為就人本來的資質而言,我們並不缺乏創造力。前人做得到的,我們也

能做到,年輕人應該有這樣的志氣。

Page 31: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033 簡 體 字 版 再 版 代 序

把﹁承擔、獨立、自由、創造﹂的精神化為日常生活倫理

這就是﹁民國那些人﹂:這是有承擔的一代學人,這是有獨立、自由、創造精神的一代知識分子,他

們因此而成為民族的脊樑,中國現代思想文化學術的頂天大柱,並且如魯迅說的那樣,為我們﹁肩住了黑

暗的閘門﹂。作為後人,得以得到這一代人精神的守護與滋養,是人生之大幸。但斯人遠去,黑暗依在,

只有我們自己來肩住閘門,自己來承擔,自己來堅守前輩留下的獨立、自由、創造的精神,這是你們這一

代,﹁八零後﹂這一代的歷史使命,也是你們﹁建立信仰,確立生活目標與方向﹂的一個關鍵。

我最後要說的是,體現在這一代身上的﹁承擔、獨立、自由、創造精神﹂,也就是我們所要追尋的

大學精神,所要傾聽的知識分子的真聲音。追隨這樣的精神,傾聽這樣的真聲音,將把我們帶入人生的大

視野、大境界、大氣概—

如果我們只是咀嚼一己的悲歡,並且視其為整個世界,我們就太卑瑣、太可憐

了。但我們還要自覺於、善於把這樣的﹁承擔、獨立、自由、創造﹂的北大精神化為日常生活倫理,落實

到具體而微的生活實踐中,這就是我經常說的﹁想大問題,做小事情﹂。今天的中國大學生,應該繼承這

樣的大學精神、知識分子精神,發揚光大,使自己成為既目光遠大,又腳踏實地的更為健全的新一代大學

生:這都是﹁後死者﹂應有的歷史承擔。

Page 32: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一抹背影  

悠悠水長

曾經有那樣一個時代,曾經有那樣一

批人物。他們那樣地想著,那樣地活

著。他們離我們今天並不遙遠,但他

們守護、在意、體現的精神、傳統、

風骨,已與我們相去甚遠。

Page 33: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李 

李賦寧

馮友蘭

趙元任

梅汝璈

顧維鈞

葉企孫

吳大猷

丁文江

何 

譚其驤

陶孟和

蔣廷黻

盧作孚

Page 34: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他有一個夢想。

這個年輕的中國學生在﹁自撰簡歷﹂的最後寫

道:﹁要是有機會,還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

度、波斯去刨墳掘墓、斷碑尋古,找些人家不要的

古董來尋繹中國人的原始出來。﹂

那一年,他二十二歲,即將去哈佛攻讀人類學。

後來,他果真去﹁刨墳掘墓尋古蹟﹂了,只不過並沒

有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或是波斯,而是在中

原的河南、山西和山東。

一九二六年主持山西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發

掘,他成為第一位挖掘考古遺址的中國學者。一九三

年主持濟南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發掘,他讓龍山文

化呈現於世人面前。

如今,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已成為中國遠古歷

史的標誌性術語,許多對考古學一竅不通的人竟也

耳熟能詳。只不過,大多數人對他卻是聞所未聞。

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七年,他主持了震驚世界

的河南安陽殷墟發掘,使殷商文化由傳說變為信史,

李濟︵一八九六—

一九七九︶,字濟之,湖

北鐘祥人,清華畢業後留美,獲哈佛大學人

類學博士學位。中國考古學開山之人,曾主

持安陽殷墟等重大考古發掘。

李 

最後一個迷人的「學閥」

Page 35: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037 一 抹 背 影 悠 悠 水 長

並由此將中國的歷史向前推移了數百年。直至今日,

它依舊被視為人類文明史上最重大的發掘之一。

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名

字—李濟。

我們關於商代的知識很大程度上是由李濟給我

們劃定的。他領導的安陽發掘,對二十世紀整個下

半世紀的中國考古學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影響—

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所長夏鼐、台灣中研院史

語所所長高去尋在內的中國考古學界領袖人物,都

是在安陽接受的考古學訓練。

已故的考古人類學大家張光直以台灣中研院院

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教授的權威身

份,曾對自己的導師李濟做過評價:近六十年的歲月

裡,一開始作為中國考古學之父,隨後又作為中國

考古學掌門人,他的學術思想一直在中國這門學問

的發展中佔據支配地位。

如果不將張光直所說的﹁中國學界﹂縮小為台

灣學界,那麼他的判斷顯然過於樂觀了。李濟在

1928年至1937年,李濟主持了震驚世界的河南安陽殷墟發掘,使殷商文化由傳說變為信史,並由此將中國的歷史向前推移了數百年。圖為李濟在殷墟發掘現場。

李濟手裡拿著的是1929年殷墟出土的唯一一塊仰韶式彩陶片。

Page 36: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民 國 那 些 人 038

一九四八年年底隨史語所遷台,這一選擇很難以優

劣論,但其所造成的尷尬局面卻是顯而易見的。

一九五九年,以︽考古︾雜誌為代表的大陸考古

學界對李濟發起了猛烈的﹁圍剿﹂。李濟的兒子李

光謨甚至還收藏了當年的一期︽考古︾,整整一期

都在批判李濟。此後,和許多﹁政治上選擇錯誤﹂

的著名學者一樣,這個名字逐漸消逝在我們的閱讀

視野中。

不知道李濟對於此種﹁圍剿﹂的反應如何,但他

曾對一九四九年後大陸的考古發掘報告提出過嚴厲的

批評,認為其中缺乏實際材料,充滿了政治術語,

對出土地、器物、尺寸等內容居然都號稱﹁保密﹂。

﹁我想,按照他一貫的標準,這些根本都夠不

上考古學。﹂李光謨對記者感歎道。

據說,直到後來西安半坡遺址的發掘報告出來

以後,李濟對大陸考古學的印象才有所改變,他自

己的文章中也開始引用大陸學界的資料。

李濟去世後,留給李光謨一筆遺產,李光謨提

1935年,李濟(左四)與「史語所」同仁在河南安陽袁家花園合影。

Page 37: Wha0032 試讀本 民國那些人

039 一 抹 背 影 悠 悠 水 長

出捐贈一部分設立﹁李濟考古學獎學金﹂。當時社科院考古所本來已經同意了,但經﹁請示﹂後,此事

卻不了了之。李光謨聽說,有領導在中國考古學會理事會上講:不能以一個一九四九年離開大陸的人的

名義來設立獎學金。

李光謨說起此事來直搖頭:﹁那是一九八一、一九八二年吧,唉,本來是中國第一個考古學獎學

金的︙︙﹂

兒子眼中,李濟相當固執,總是直道而行。﹁他不知道拐彎的,有時候。﹂

李濟去世後,人們回憶:﹁他是一個被上級、同僚、晚輩、學生害怕的人,但他對待真心為學的人

則給予最大的幫助。﹂其實豈止﹁害怕﹂,在一些人眼中,此人簡直就是可惡。台灣名人李敖就曾寫過

文章,稱李濟為﹁最後一個迷人的學閥﹂。李濟因固執而獲罪為﹁學閥﹂,但饒是刻薄如李敖,也從不

否認他身上﹁迷人﹂的一面。

李濟人生最輝煌的一頁是在殷墟,此後,考古學家和他發掘的遺址天各一方,路途迢迢。身不能回

大陸的李濟,晚年心中是否牽掛殷墟?隔海相望殷墟,心中是怎樣一番滋味?

這些問題,由於長期的兩岸阻隔,甚至連李光謨也無法回答,但他說:﹁一九七七年,李濟生前最

後一本著作是︽安陽︾,可見殷墟在他心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