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END 周末花开了,我的心情立刻就不一样了。我想借这首诗,表达武...

1
9 2020 9 4 www.jfdaily.com WEEKEND 2020 · 72 ”, 1948 1982 .COM 4 · 》, :“ 。” 》:“ 。” 》:“ 。” 4 8 12 7 5 》:“ 。” 2003 SARS 5 6 6 1 SARS ”, :“ 。” · 》。 App App 100 4 20 1000 ”, CT 3 2 8 4 72 ”。 40 1977 ”, 6 ,“ 20 ”。 400 ”, —— —— ”。 2 18 ”, 6 7 2020 · ”, 2 ”, ”。 +”“ 24

Transcript of WEEKEND 周末花开了,我的心情立刻就不一样了。我想借这首诗,表达武...

Page 1: WEEKEND 周末花开了,我的心情立刻就不一样了。我想借这首诗,表达武 汉的春天马上就要到了,冬天即将过去,抗疫胜利近在眼 前了。 最让我激动的是4

家专访独

9?话2020年 9? 4? 星期五www.jfdaily.com

责编:伍斌 主编:曹静

中医西医,应该不分你我———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

对话 知沪 悦赏学林

周末WEEKEND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其中,张伯礼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日前,借张伯礼院士来沪参加“2020 北京健康大会·医生云论坛”之机,记者采访了这位 72 ?的抗疫“老将”,听他谈一谈中医药在此次疫情阻击战中贡献的经验和智慧。

■ 本报记者 徐蓓

张伯礼1948年出生于天津市, 原籍河北省宁晋县。198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

获医学硕士学位。中医内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

张伯礼院士 图片由大专家.COM提供

我不会写诗,

但不写不足以表达当时的心情

解放周末:听说,您在获得“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之后欣然填了一首词,当时是一气呵成吗?

张伯礼:您还真说对了,真的是一气呵成。其实,我听到这个消息也很突然,那天下午 4点多,有位朋友给我发了一条短信,告诉我这个消息。我当时的第一感受,就是觉得自己实在是盛名难副。我得到这个荣誉,和很多医务人员比起来,

和武汉人民所做的贡献比起来,真是微不足道。特别是那些牺牲的同志,想起他们,我更是感到不安。

后来,当我看见习近平主席签署的主席令时,才确定这一切都是真的。那天晚上,我难掩激动,就填了一首词《清平乐·人民才英雄》,是一口气写完的。这首词是这样写的:“白甲十万,战疫三月酣。武汉生死皆好汉,数英雄独颜汗。中央经略济生,举国众志成城。中西协和防治,环球凉热彰明。”

前面四句,我想说,全体武汉人民和参与抗疫战斗的人,

无论生死都是英雄,我们几个只是其中的一分子,这些荣誉真的让我们感到惭愧。 后面四句则是阶段性成果的总结:中央经略有方、果断有力,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团结协作,再加上中西医联合作战, 因此取得了这么辉煌的阶段性胜利。世界上的有些国家却不是如此,对照之下,我们国家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解放周末:写诗是您长久以来的爱好吗?

张伯礼:算是吧。实际上我根本不会写诗,写的只是顺口溜,不过有一点:我都是真情实感。

记得今年元宵节那天晚上,我去看病人,马路上冷冷清清的,在这个别样的元宵节里,我感触很深,于是写下了《战地灯节》:“灯火满街妍,月清人迹罕。别样元宵夜,抗魔战正酣。你好我无恙,春花迎凯旋。”我当时想:此时的冷清一定预示着将来的繁荣;没有今天的冷清,也就没有明天的繁荣。

谷雨那天,我又写了一首《谷雨思疫》:“谷雨逢风雨,

春季迎花季。桃夭杏果缀,夏长秋实期。汗土收风光,得失穷思计。战疫三月短,格物几年许。”当时刚刚下完雨,迎春花开了,我的心情立刻就不一样了。我想借这首诗,表达武汉的春天马上就要到了,冬天即将过去,抗疫胜利近在眼前了。

最让我激动的是 4月 8日武汉解封的那一天。 我平时睡觉睡得可好了, 一般晚上 12点睡, 一觉睡到第二天早上 7

点,可是那天早上 5点多的时候,我怎么也睡不着了。起床以后,就写了一首《归辞》:“山河春满尽滌殇,家国欢聚已无恙。

两月敢忘江城苦,十万白甲鏖战茫。黄鹤一眺三镇秀,龟蛇两岸千里黄。降魔迎来通衢日,班师辞去今归乡。”武汉解封了,

我们终于可以回家了,我当时非常兴奋,有一种冲动,似乎不写一首诗不足以表达我当时的心情。

为什么接到出征命令这么激动?

因为这是给了中医一个绝好的机会

解放周末:您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提到,接到出征抗击新冠肺炎病毒的命令时,您流下了眼泪。是什么让您这么激动?

张伯礼:也有很多和我相熟的人问过我这个问题:你为什么一接到出征的命令就这么激动?因为我觉得,这是给了中医一个绝好的机会,一个证明我们行的好机会。

2003年非典的时候,一开始并没有让中医介入,后来国务院领导开了一个座谈会, 才决定让我们参加 SARS治疗。

我记得那是 5月 6日,介入的时间比较晚,到 6月份几乎就没什么病人了,所以前前后后只有不到 1个月的时间。我当时担任天津抗击 SARS的中医总指挥,请缨组建了两个独立的中医“红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救治。经过我们中医的配合治疗,病人用的激素量少了,退烧的时间缩短了,并且病人普遍反应良好,死亡率也降低了。我当时就说:如果早一点让我们中医上就好了。

所以,这次疫情开始的时候,一听到让我们中医上前线的消息,而且是第一时间上,我就特别激动,特别兴奋。因为我始终认为,中医完全有办法对付新冠肺炎病毒。大年初三,

在飞往武汉的飞机上,我情不自禁填了一首词,就写在一张纸上:“疫情蔓延举国焦,初二星夜奉国诏。晓飞江城疾,疫茫伴心悌。隔离防胜治,中西互补施。冠魔休猖獗,众志可摧灭。”我给这首词起的标题是《菩萨蛮·战冠厄》。我写诗词都是激情所致,有感而发。当时写这首词的时候,我底气十足,

觉得我们非常有信心能够战胜病魔。

解放周末:能否请您简单回顾一下中医在整个抗疫过程中的表现?

张伯礼:对一种新出现的病症,西医关注的是病毒,他们要破解病毒的结构,要知道病毒是怎么侵入人体的,这个研究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中医关注证候,明确证候,才能辨证论治。

我在去武汉的飞机上,要求我的团队成员立刻编撰了一个有关新冠肺炎证候的调查表, 作为 App?件装进手机里。

我到武汉后,第一时间把装了调查表 App的 100台手机发给医生,请他们进入病区进行证候调查。几天以后,我们对全国4 个省 20 多家医院 1000 多例确诊患者的舌像照片进行分析,总结出了该病的证候特点和演变规律。新冠肺炎属于“湿毒疫”,这个证候的要素是湿、热、毒、虚、瘀。它起病比较温和,但发展非常迅速,基本病机是疫毒外侵、肺经受邪、正气亏虚。由此,我们很快制定出了针对新冠肺炎的治疗原则,那就是化湿解毒、辟秽化浊。

接下来,我们要证明中药到底能不能治疗新冠肺炎。

我来到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在那里待了半个月,得到了第一批临床数据和资料,证明中医治疗是有效的。说中医有效,有什么根据?数据显示,中医可以缩短病人的痊愈时间,可以促进肺部 CT影像的改善,促进炎症吸收,可以减少

采访张伯礼院士,总是有点不顺利。

3 年前,也是盛夏的一天,记者去北京采访时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的张伯礼。可是,到了约好的采访时间,张院长还在毕业典礼上,给每一位毕业生授予毕业证书。

今年,成了“抗疫网红”的张院士,就更不容易采访了。趁他来上海出席重要会议,记者和他约好了采访时间。然而,前一天晚上来上海的飞机晚点了,张院士到达时已是第二天凌晨 2 点多钟。他上午 8 点准时参加大会,下午又要坐 4 点的飞机赶回北京。要知道,张院士今年已经 72 岁了,如此“空中飞人”的节奏,真让记者替他的身体担心。这一回采访,当然又是“见缝插针”。

忙碌,始终是张伯礼院士的生活主调。

在电视机前看到冲在武汉一线的张伯礼院士,

大多数人会以为他是一位中医大家。殊不知,他最重要的一个身份,也是他自己最看重的角色,是一名教育工作者。

他并非出身于中医世家, 而且一开始学的是西医。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见证了中医的神奇。

有一年冬天,下大雪,一个小伙子得了肠梗阻,

非常危险,而医院远在 40 里之外。情急之下,一位老中医给小伙子开了一副中药,吃下去后不到两个小时,病人开始通便,很快病就好了。张伯礼看到,

中医也可以这样治病救人, 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于是开始跟着这位老中医学习。

1977年恢复高考,张伯礼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天津中医学院。从此,他正式从西医变成了中医。

从天津中医学院硕士毕业后, 他留校当了老师。 天津中医学院后来更名为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在这所学校里当老师,一直当到了今天。

天津中医药大学有一个“勇博励志班”,它是在张伯礼倡导下成立的。 早上 6 点半,“勇博励志班”

的几百位学生就用整齐划一的操练开始了新的一天, 每天半个小时的晨练和 20 分钟的晨读是这个班雷打不动的“必修课”。这份坚持,在张伯礼看来,

正是对中医学生的一种特别的磨炼。他还把自己多年科研成果获得的 400 余万元奖金全部捐给了天津中医药大学,成立“勇博励志基金”,为更多年轻人照亮未来。

他常说,一流的医生应该坐下来会看病、站起来能演讲、闭上眼会思考、进了实验室能科研。这是他培养中医人才的目标所在。

张伯礼院士的头衔有很多, 但这次采访下来,

记者发现他的身份又多了一个———诗人。

临危受命时,他在飞机上写诗;寂寂深夜时,他心有戚戚地写诗;把“胆”留在武汉,他满怀豪情地写诗;待到离别时,他依依不舍地写诗。他说他最崇拜的诗人是杜甫。是的,他的诗词中,也透着和杜甫一样深深的家国情怀。

这就是记者眼中的张伯礼院士———“人民英雄”。

由轻症转为重症的比例,降低死亡率。更让我们有底气的是,经中医治疗后,病人的检查结果有了明显改善:生化指标、免疫功能在提升,炎性指标在下降,心肺功能在改善。这些证据,让我们看到中医治疗新冠肺炎是真实有效的。

2月 18日,我们在线上发表了全国第一篇有关新冠肺炎的临床论文,目的是提振广大医务人员的信心:这个病是能治的。

到武汉仅仅两个多星期后,我们制作了一张“新冠肺炎病情演变图”,详细描述了该病的实验室指标、症状、病程、病理以及西医治疗、中医治疗的原则。也就是说,我们对这个病有了基本的把握,病人来了以后,怎么诊断、怎么治疗、怎么康复都非常清楚。

可以说,中医药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在这次抗疫中全程深度介入治疗,形成了覆盖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的诊疗方案,从过去的参与者变成了主力军,中西医结合救治也成了中国方案的亮点。

两个主任一起查病房, 一个中医,

一个西医,一个方案两边协商

解放周末:在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您能否总结一下经验?

张伯礼:在这次疫情防控救治中,中西医合作得很默契,事实证明,中西医是可以很好结合的。

我觉得,中西医结合最关键的一点,是这个“结合”一定不能是空喊口号, 而应该是针对某个具体疾病或某个症状的治疗。 这次中西医的结合主要是围绕新冠肺炎重症病人的抢救,

就非常和谐。西医有什么优点、有什么长处,就西医来;如果西医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就让中医来试试。

比如,有些病人的炎症控制不住,西医给了抗生素、激素以后,炎症还在发展,西医就问中医有没有办法。我们把一些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注射液注射进去,两三天以后,炎症慢慢消退了,病人的感觉越来越好。炎性因子风暴会加重炎性反应,是病人由轻症转重症的关键。 使用清热凉血的血必净注射液,炎性介质就会下降,从而避免了从轻症转为重症。

还比如,病人上了呼吸机以后,呼吸机的频率和人本身的固有频率不匹配,造成病人肚子鼓胀,影响氧疗效果。这时候,

用上一剂汤药,大便一通,一排气,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所以,后来遇到胀气等问题,西医马上说,你们来对付吧。

在这些关键环节上,中医是有效的,西医同道也认可,所以我们就一起协同作战。

因此,中西医结合的最好模式,是针对病人的具体问题,大家一起努力解决问题。中医、西医应该不分你我,不要分是你的功劳还是我的功劳,而是为了把病人救活,谁有办法谁就上。

所以,北京这次治疗新冠肺炎的主要经验就是两个主任一起查病房,一个中医主任,一个西医主任,一个方案两边协商。

这多好呀!北京所有的重症病人都是中西医结合救治的,大连也是如此。所以我认为,找到切入点,为了解决问题,为了救活病人,谁有力量谁就拿出来,共同努力,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的好经验。

解放周末:您曾说过,疫情过后不要忘了中医药。现在您还有这样的担心吗?

张伯礼:6月 7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其中总结了中医救治新冠肺炎的有效做法,包括中医医疗队整建制接管定点医院、早期介入、全程参与、分类救治所取得的效果,充分肯定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说句实话,原先我是有所担心的,但是白皮书一出来我就放心了,

白纸黑字写上了,对于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在这次疫情中的贡献,我想全国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有一支强大的基层医疗队伍,

健康中国才能有基础和保障

解放周末:这次,为了参加“2020北京健康大会·医生云论坛”,您凌晨 2点多钟赶到上海。您为什么如此看重这次会议?

张伯礼:“医生云”是一个智能综合医学服务平台,它既能帮助医生完成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也能帮助患者更加精准地实现医疗服务。

此次武汉抗疫反映出一个问题: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医改的目标是“强基层”,其重点是“强能力”。强基层,不是说要多盖几间病房,而是强能力。这次疫情中反映出基层医生的能力不够强,怎么办?靠脱产进修是不可能的,只能靠“互联网+”“医生云”这样的平台,通过在职培训的方法提供教育。同时,通过远程会诊、大数据提供诊断等方式,帮助提高基层医生的水平。如果我们有一支强大的基层医疗队伍,健康中国才能有基础和保障。

现在,我正在组织我的团队,把中医药对于慢病、常见病、

多发病以及一些急性病的诊断标准、辨证标准、治疗方案加入“医生云”系统中。同时,针对广大患者和群众,我们把 24个节气不同的养生和保健方法发布到网上。中医的养生保健是最积极的预防措施。通过调理,有了好的身体,就能少得病、晚得病、

不得病。

解放周末:因为此次在新冠肺炎救治中发挥了突出作用,让很多人对中医药有了全新的认识。您认为中医药发展应该如何抓住这个黄金机遇期?

张伯礼:从武汉返回天津后,我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通过网上连线, 与国内外专家分享我国中西医联合抗疫的经验。同时,与一些国外的大学开展联合科研。二是针对今冬明春可能出现的第二拨疫情早做准备,对医护人员进行再培训,对治疗方案进行再优化;三是研究开发一款有助于预防呼吸道疾病的中药茶包,希望更好地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作用。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 让中医药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于我们这些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人来说,要珍惜这次机会, 加强经验总结和行业交流, 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不辜负全国人民对中医药的期望。

记者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