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初次腦中風病人復健過程之照護經驗web.hk.edu.tw/~gas/main/download/journal/76/015-026.pdf ·...

12
.弘光學報76 期. 15 一位初次腦中風病人復健過程之照護經驗 陳妙菁 1 李淑真 1 熊德筠 2.3* 1 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 2 弘光科技大學護理科 3 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護理組博士候選人 收到日期:104.2.26 修訂日期:104.4.14 接受日期:104.6.17 摘要 本文係探討一位女性初次腦中風導致左側肢體偏癱的照護經驗。使用Gordon十一項健康功能型 態為評估工具,以直接照顧、會談、觀察及身體評估等方式收集資料,確立個案主要問題有身體活 動功能障礙、自我照顧能力缺失、潛在危險性跌倒及無望感等。在護理過程中引導個案表達內心感 受,鼓勵儘早復健,討論日常活動功能可改善之處,激發復健動機,並藉由日常生活照護能力的進 步、病友與家人的鼓勵,強化正向學習效果,進而促進健康的生活型態,期望降低中風復發機率。 藉此案例分享護理經驗,提供護理人員臨床照護此類病人之參考。 關鍵詞:腦中風、復健、無望感 通訊作者:熊德筠 43302 臺中市沙鹿區臺灣大道六段1018號 電話:04-26318652 #7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Transcript of 一位初次腦中風病人復健過程之照護經驗web.hk.edu.tw/~gas/main/download/journal/76/015-026.pdf ·...

.弘光學報76期.

15

一位初次腦中風病人復健過程之照護經驗

陳妙菁1 李淑真1 熊德筠2.3*

1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

2弘光科技大學護理科

3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護理組博士候選人

收到日期:104.2.26  修訂日期:104.4.14  接受日期:104.6.17

摘要

本文係探討一位女性初次腦中風導致左側肢體偏癱的照護經驗。使用Gordon十一項健康功能型

態為評估工具,以直接照顧、會談、觀察及身體評估等方式收集資料,確立個案主要問題有身體活

動功能障礙、自我照顧能力缺失、潛在危險性跌倒及無望感等。在護理過程中引導個案表達內心感

受,鼓勵儘早復健,討論日常活動功能可改善之處,激發復健動機,並藉由日常生活照護能力的進

步、病友與家人的鼓勵,強化正向學習效果,進而促進健康的生活型態,期望降低中風復發機率。

藉此案例分享護理經驗,提供護理人員臨床照護此類病人之參考。

關鍵詞:腦中風、復健、無望感

*通訊作者:熊德筠

43302 臺中市沙鹿區臺灣大道六段1018號

電話:04-26318652 #7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一位初次腦中風病人復健過程之照護經驗.

16

壹、前言

依十大死因統計,腦血管疾病一直高居

第三位,死亡率高於日本、新加坡及大多數西

歐國家,尤其腦中風所留下的後遺症,對個

人、家庭及整個社會造成極大的衝擊(衛生福利

部,2014)。近年來,因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

的改變,熬夜、少運動,攝取高油脂食物及肥

胖等,造成罹患腦中風的年齡層有逐漸下降的

趨勢,更引發國人重視(邱,2008)。筆者於

復健科病房工作,常見腦中風病人因身體活動

功能受限制,導致日常活動須仰賴他人,除了

面對疾病的恐慌、失落與無望感外,也會因為

身體失能造成自我概念改變,而影響病人的復

原。

本文敘述一位45歲女性,初次中風後,面

對疾病所造成的身體限制與角色轉變,經筆者

主動關懷及適時給予鼓勵,積極把握復健黃金

治療期,引導病人以正向的態度,偕同家屬及

同儕病友與病人形成夥伴關係,讓病人除了學

會自我照顧之外,更能以信心面對漫長的復健

道路,順利的回歸家庭與社會。

貳、文獻查證

一、腦中風與復健

腦部出血好發基底核,硬核約占35-44%,

其餘是視丘、小腦及橋腦等(廖,2010),出

血的位置會影響身體活動功能,包括肢體偏

癱、吞嚥困難、感覺障礙、語言障礙等(潘、

江,2008),通常無任何警訊而突然發生,

發病時可能會覺得嚴重頭痛、頸部僵硬、嘔

吐、局部抽搐、偏癱、喪失意識,危險因子有

高血壓及家族史、肥胖、缺乏運動等(馮,

2010)。初次罹患此疾病的患者,缺乏對疾病

的認知更易引起心理上的不安與焦慮(吳、尹,

2006)。

胡等(2006)研究指出,越早接受復健

治療,越能增加患肢功能恢復的機率;復健治

療是需要專業團隊共同合作,包含物理及職能

治療,運用各種有目的性的活動來增進病患肌

力、心肺耐受力、關節活動度及正確姿勢的維

持,促進手腳運動靈活度及協調度,並訓練

病患在身體功能受限下,使用輔具、加強如

廁、穿脫衣服、移位等日常生活功能訓練,協

助個案發揮最大的肢體功能,增進及學習日常

生活的獨立性(康、王、楊,2006;何、李,

2010)。

腦中風病人因肢體無力/協調不良、感覺

功能受損,導致跌倒發生率增加,應採取預防

措施避免跌倒包括:(1)經由運動訓練增強肌

力,改善平衡;(2)改善環境,改善照明、裝

設扶手、清除地面障礙物;(3)盡量避免可能

增加跌倒風險的藥物(邱、顏,2011)。

二、無望感

無望感是認為自己沒有辦法與能力改變

現況,以致於產生絕望的感覺,造成對未來

失去希望(蘇、陳,2009)。北美護理診斷協

會(North American Nursing Diagnosi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2012/2012)對無望感的定義特徵

有:情緒低落、食慾降低、語言表達減少、被

動、語言上的暗示等。腦中風病人因肢體活動

障礙,無法獨立自我照顧,日常生活須仰賴他

人,造成生活調適障礙,進而對自我概念產生

衝擊,常會出現無望感而不願意接受復健治

療(邱、林,2010)。

疾病造成的失能與自我照顧能力下降都

會讓病人產生無望感,護理人員應深入了解病

人的心理反應,透過與個案建立信任感,引導

病人表達內心感受,評估希望與無望的程度,

及疾病對自我照顧的影響;護理人員應評估病

.弘光學報76期.

17

人可提升能力之處,討論可尋求的資源,共同

和病人設立可達成之目標,並提供適宜的護理

措施,包括鼓勵及同理心關懷等,使病人能以

正向的態度面對疾病,積極參與治療與持續復

健,增加個案對自己身體與生活的控制感,

減少無望感(李、顏、黃,2009;邱、林,

2010)。

三、提升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個人對其

特定行為能力的信念或判斷,也是維持健康行

為或改變健康行為的重要因素,當個人面對困

難情境時,在趨避行為選擇、努力投入多寡以

及意志堅持的程度上,自我效能是最具決定性

的一項,個人必須相信本身能力足以執行相關

行為,可以成功的與環境互動,才有足夠動機

及信心產生行為完成任務(Bandura,1997)。

蕭、金、劉等人(2007)研究指出,中風個案

的身體功能、社會支持、日常活動與自我效能

有顯著正相關;具有正向自我效能感受的人,

愈能期望成功且持續某一行動直到任務完成,

可以透過有效的病人教育,使患者學習各種必

要的自我照顧行為與健康促進行為,也可藉由

透過觀察學習角色模範的行為,運用「替代經

驗」來激發學習者模仿的行為信心,強化個人

的自我效能(蔣、郭、林,2004)。

英國研究指出,有相似背景與經驗的病

友及照護者,可以對剛發病的病人及照護者給

予同儕支持,並產生助益,如:復健積極度、

歸屬感、學習能力、安全感等,且病人較能表

達自己的感受,覺得自己被重視(Morris, &

Morris, 2012)。在美國傑佛遜大學及加拿大渥

太華大學研究中,研究者將中風個案組成同儕

團體,並給予互相支持與教育,發現同儕支持

團體的影響包括增加社會連結與個人成長,病

友間分享及營造與眾不同的生活感受,參與者

在回歸社會化、健康因應及角色功能都有所幫

助(Muller, Toth-Cohen, & Mulcahey,2014;Kessler,

Egan, & Kubina, 2014)。

綜合以上文獻,腦中風患者因肢體偏癱及

身體活動功能障礙,易增加跌倒的風險與無望

感,護理人員要協助病人盡早參與復健訓練,

增進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增加控制能力,減輕

無望感,連結病友與家屬形成同盟力量,強化

個案自我效能,增進學習的動機,增加希望

感,積極面對疾病與回歸社會。

參、護理評估

一、個案簡介:

邱小姐,診斷為出血性腦中風,45歲,未

婚,身高157公分,體重85公斤,大專畢業,溝

通語言為國台語,宗教信仰為道教。個案與爸

媽及2個已婚的弟弟住在自宅透天厝。平時經

營花店批發,經濟狀況小康,住院中照顧者一

開始為爸爸和兩個弟弟,轉入復健病房後為看

護。家族中個案的媽媽有高血壓、糖尿病及行

心臟繞道手術,爸爸有膀胱癌開刀,大姐有高

血壓病史。

圖一 家庭樹

.一位初次腦中風病人復健過程之照護經驗.

18

二、過去病史:

個案自訴除了感冒,無特殊內外科病史。

三、治療過程:

2013年11月22日下午在外面工作時突然頭

暈、嘔吐、左邊身體沒力氣入本院急診,GCS:

E4V5M6,測量血壓為235/127mmHg。腦部電腦

斷層顯示為右側基底核出血性腦中風(right basal

ganglio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併雙側腦室

內出血(bilateral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入神經外科加護病房治療,11/25轉一般外科病

房,12/10轉至復健科病房,12/31出院並繼續門

診復健治療。

四、護理評估

於2013/12/10至12/31期間,藉由直接照

顧、會談、觀察及運用Gordon十一項健康功能

型態評估,收集資料。評估如下:

(一)健康認知與健康處理型態:

個案自訴平日健康良好,偶爾感冒到診

所拿藥,沒有做過身體健康檢查,無抽菸喝酒

習慣。個案平時除了工作上的勞動,沒有特別

去運動。個案表示:「雖然我媽媽和大姐有高

血壓,但是我從來沒有身體不舒服,為什麼

突然覺得頭暈後就中風了?」入院當天血壓

235/127mmHg,目前配合血壓藥Latol 200mg 2#

Bid、Norvasc 5mg 2# QD使用,血壓保持在120-

155/60-82 mmHg。

(二)、營養與代謝型態:

個案自訴平日食慾好不會挑食,喜愛吃

炸物和精緻甜點,三餐多外食及有吃宵夜的習

慣。12/10測量個案身高157公分,體重82公斤,

BMI33.3,屬於中度肥胖,腰圍99公分。個案

表示:「我覺得我就是吃太多油炸食物還有甜

食,變得這麼胖,才會中風!」。入院抽血檢

查血色素11g/dl,膽固醇210mg/dl,白蛋白3.9g/

dl,身上皮膚完整無傷口。個案目前吃醫院低油

飲食1700卡/天,不會額外再要求吃點心,12/21

再測量體重為79公斤。

(三)排泄型態:

個案平時排尿正常,顏色為淡黃色,沒有

排尿疼痛,大便次數則每天一次。住院期間尿

液自解,大便每天自解一次。

(四)活動與運動型態:

個案平時沒有運動的習慣,每天活動量

為幫忙家事及工作勞動,例如:開車送花及搬

花等。中風後左邊肢體乏力,主訴「我的左手

左腳沒有力氣,只能舉高一點點,做甚麼事都

要靠別人幫忙」、「一開始復健師都會到床

邊幫我做復健,但我做沒幾次就覺得很累很

暈」、「我現在左邊身體沒力氣,連走路都要

拿助行器,還要看護幫忙」、「我從床上坐起

來時,常常覺得頭很暈」。觀察個案下床步行

時,左腳腳板拖著地面走無法抬高,步態不

穩。評估肌力:左側上下肢肌力3分,右側上

下肢肌力5分。12/10巴氏量表評估為20分,個

案可自行進食,大小便控制偶爾會來不及,需

他人協助床上使用便盆,而上廁所、洗澡、穿

脫衣服、移位都需要依賴他人,輪椅使用下床

活動。經以上評估,個案有「身體活動功能障

礙」、「自我照顧能力缺失(沐浴、穿衣、如

廁)」及「潛在危險性跌倒」等問題。

(五)睡眠休息型態:

個案平常約晚上10點入睡,早上五點半起

床,每天約睡6-7小時,可一覺到天亮。住院期

間無使用安眠藥,中午有午睡,每天睡眠約8-10

小時,觀察個案無黑眼圈打哈欠及精神不佳情

形。

(六)認知與感受型態:

個案意識清楚,聽力正常,有配戴近視眼

鏡。個案表示別人碰到左邊的手腳時會覺得刺

刺麻麻痛痛的。予個案身體評估時,碰觸左邊

的手腳時,病人會發出“唉唷"的聲音,表示

.弘光學報76期.

19

會麻痛,評估疼痛指數為3-4分,個案表示在可

忍受的範圍內,仍可配合復健治療。

(七)自我感受與自我概念型態:

個案覺得自己以前是個樂觀外向的人,

中風前常參與朋友間的聚會,對事物的學習力

強。但中風之後,日常活動無法自理而常常

感到無力、心情差。個案眼眶泛紅、哽咽的

說:「我的左手左腳都沒有力氣,只能躺在床

上,什麼事都要靠別人,我覺得很沮喪!在生

理期來的時候,我只剩右手有力氣,要怎麼自

己更換衛生棉啊?」、「爸爸前兩年才被診斷

有膀胱癌,媽媽心臟又開過刀,本來都是我在

照顧他們,現在換成要他們來照顧我,我覺得

自己很沒用!」、「花店批發的工作本來都是

我在負責的,我以後是不是就沒有辦法繼續在

花店工作了,這樣我還能做什麼事!」會談時

語氣低沉,語句多為負向情緒、低落、有嘆

氣、皺眉頭、哽咽現象。經評估,個案有「無

望感」的問題。

(八)角色與關係型態:

個案與爸媽及2個弟弟一家人同住,家庭氣

氛融洽。個案表示從小與大姊感情最好,雖然

大姊已經嫁出去了,但仍然會常通電話聊天。

家裡的重大事情都是全家共同討論,但主要決

策者是父親。

(九)性與生殖型態:

個案未婚,無男友,表示都這個年紀了,

一切隨緣就好。月經週期規則,每次約為6天,

沒有特別不舒服。

(十)因應壓力耐受型態:

平時遇到壓力時都會和姊姊傾訴。目前最

大的壓力就是住院,個案語氣哽咽的說:「我

看見別人中風後手腳都不能動,什麼事都不能

做,我以後是不是也會變成這樣!」、「我從

中風後已經住院快一個月了,我好想要回家,

復健很辛苦,每天躺在床上我覺得自己很像廢

人!」觀察個案皆按時復健治療。

(十一)價值與信念型態:

個案信仰道教,會遵從習俗燒香拜拜。

個案表示:「我生病前常參加慈濟的志工活

動,為什麼我有做好事還是中風了?這星期我

常省思上人說的話…。這或許是上天給我的考

驗!」

肆、問題確立及護理計畫

藉由以上主客觀的護理評估,確立有身體

活動功能障礙、自我照顧能力缺失(沐浴、穿

衣、如廁)、潛在危險性跌倒、無望感等四項

護理問題,擬訂護理計畫如下:

.一位初次腦中風病人復健過程之照護經驗.

20

S1: 12/10「我左邊身體沒力氣,手腳常常覺得刺刺麻麻痛痛的,走路要拿助行器,做什麼事

都要靠別人幫忙」

S2:12/10「我已經住院好多天了,我想要回家,復健好辛苦」

O1:11/22腦部電腦斷層顯示為右側基底核出血性腦中風併雙側腦室內出血。

O2:12/10巴氏量表20分,左側肢體肌力3分;右側肢體肌力5分。

O3:身體評估時,碰觸個案左側肢體會發出“唉唷"的不適聲音。

O4:觀察個案未復健時皆躺在病床上,呈現消極配合的復健狀態。

1.12/13個案能夠執行被動性關節復健運動,3-4次/10-15分鐘/天。

2.12/17個案能主動要求下床活動,至少1次/15-20分鐘/一天。

3.出院前個案左側肢體肌力可以由3分進步為4分以上。

1-1向個案及看護解釋肢體運動的重要性。

1-2 在復健師指導,看護回覆示教正確後,由看護每日上午8點半於床上協助個案執行肢體被動

性關節運動(PROM)。

1-3 提供個案含圖片之腦中風全關節運動指導衛教單,偕同物理治療師教導執行方式及注意事

項。

1-4教導個案以健側肢體為患側肢體按摩3-4回/10分鐘/天。

2-1 與醫師、復健師、個案的爸爸、姐姐、及弟妹共同討論復健計畫,確實掌握個案進展程

度,並適時作修正,以持續復健治療的動力。

2-2當個案可以配合計畫執行復健時,以言語鼓勵增強其行為。

2-3持續關心個案復健執行狀況及困難,並討論可以克服的方法。

2-4 當個案有進步時,協助個案看到有進步的部份,例如:可自行以健側利用輔具下床,藉此

引導個案相信自己有能力變得更好(正向自我概念),並且可以藉由自己的規律運動來增

加肌力(自我控制),以達成復健的目標。

3-1 示範及教導個案在床上利用患肢拿取已裝水300㏄的保特瓶向上抬舉,每次執行約5-10分

鐘,一天2次,視個案操作的程度,漸進增加保特瓶裡水的重量及練習次數,以增進肌力。

3-2視個案體力狀況使用助行器每次練走50公尺,每日3-4回。

12/13 看護能正確協助個案執行左手被動關節運動,個案能以右手協助左手行被動關節運動,

及右手主動關節運動,每日3次,每次約15分鐘。

12/15 個案能在看護陪伴下,持四腳助行器獨立步行50公尺、3-4回,觀察個案行走時左腳板仍

容易拖地,但步態穩。

12/16 觀察個案於早上9點半後便前往復健室運動,看護表示個案在沒有復健療程時,會主動要

求使用復健室裡的運動器材,例如踩電動腳踏車,於中午11點半才回病室休息用餐,午

睡後再前往復健室運動。

12/31 個案左側上下肢肌力4分,看護陪伴下持四腳單柱獨立行走20分。

【一】身體活動功能障礙/與神經肌肉功能障礙導致肌肉無力有關。

.弘光學報76期.

21

S1:12/10「我的左邊身體沒力氣,沒辦法自己洗澡、上廁所和穿衣服」

S2:12/10看護:「邱小姐現在都由我幫忙,在活動式便盆椅上大小便,洗澡部分她可以坐在

便盆椅上用右手抹沐浴乳,但是背部她自己洗不到,還有穿脫衣服也都要我幫忙。」

O1:12/10個案肌力為左側上下肢肌力3分,右側上下肢肌力5分。

O2:12/10巴氏量表為20分,可自行進食,大小便控制偶爾會來不及,個人衛生、上廁所、洗

澡、穿脫衣服、移位、平地行走、上下樓梯都需要依賴他人。

1.一週內(12/17)個案能獨立完成穿脫衣褲。

2.二週內(12/24)個案能在部分協助下執行下床沐浴、如廁。

3.出院前個案能夠在他人安全監督下,自己完成:沐浴、穿衣、如廁。

1-1與個案及職能治療師共同討論及訂定自我照顧復健目標。

1-2教導及示範個案穿脫衣褲技巧:(1)以右手(健側)拿取衣物,穿衣時先穿左手再穿右手

衣服,脫衣時先脫右手再脫左手衣服,口訣:好手先脫,壞手先穿。(2)盡量挑選寬鬆與鈕

扣在前的衣服及鬆緊帶褲子方便穿脫。(3)選擇運動型或背心式內衣。

1-3提供隱私的環境,陪伴練習穿脫衣褲。穿脫褲子時需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預防重心不穩,

並在個案有進步時給予口頭稱讚及支持,建立自信心。

2-1指導個案移位至便盆椅技巧:(1)將便盆椅置於健側固定,以健肢協助患肢準備移位。

(2)健側上肢施力於便盆椅扶手,以滑動方式將患側下肢移至床緣外。(3)以便盆椅為施力

支撐點,撐起上身成坐姿。(4)健側下肢稍用力,帶動身體站立。(5)逐漸轉動身體至適當

方位後坐於便盆椅。

2-2教導沐浴技巧,利用健側使用長柄刷協助刷背及不容易洗到的地方。

2-3鼓勵個案自己準備盥洗用品,教導個案將沐浴需使用的物品放置在健側容易拿取的地方,

在看護監督下讓個案持助行器,步行至廁所自行沐浴。

3-1告知個案可在有些許尿液感時,持助行器至廁所解小便。

3-2提供轉位、穿脫衣褲、持助行器練走等相關教學影片給個案觀看加深印象。

3-3給予個案充分時間執行活動及給予肯定與鼓勵。

12/12個案可在監督下自行從床上移位至床邊使用便盆椅解小便,動作緩慢,但移位過程步驟

正確。

12/13個案在穿衣部份,於扣鈕扣時較容易因動作慢而不耐煩,須部份協助,予鼓勵及加強練

習此部分,並請家屬準備大顆鈕扣的衣服方便個案抓握。

12/17個案可自行完成穿脫衣褲。

12/24個案能持助行器至廁所大小便及沐浴,但需要看護在安全上部份監督,並在個案沐浴後

檢視其身體外觀清潔無泡沫殘留。

12/31出院當天ADL評估為80分,個案可持單柱至廁所,並扶著扶手慢慢坐於馬桶上如廁及沐

浴,可自己注意安全。

【二】自我照顧能力缺失(沐浴、穿衣、如廁)/ 與左側肢體乏力有關

.一位初次腦中風病人復健過程之照護經驗.

22

【三】潛在危險性跌倒/與左側肢體乏力有關

S1:12/10「復健師到床邊幫我做復健時,我做沒幾次就覺得很累很暈」

S2:12/10「我從床上坐起來時,常常覺得頭很暈」

O1:左側肢體偏癱乏力,評估左側上下肢肌力3分。

O2:依醫囑使用口服降壓藥Latol 200mg 2# Bid、Norvasc 5mg 2# QD。

O3:觀察個案下床步行時,左腳腳板拖著地面走無法抬高,步態不穩。 目

1.個案於住院期間未發生跌倒事件。

2.個案及家屬能在出院前口述居家預防跌倒方法五種。

1-1 12/10病室床頭卡放置預防跌倒標示牌,病人手圈貼上防跌標示貼紙。

1-2 12/10提供衛教單張給個案、家屬及看護,教導預防跌倒的方法。

1-3提供預防跌倒影片給病人、家屬及看護觀看。

1-4教導個案及看護叫人鈴使用的方法及時機。

1-5 教導個案及看護正確移位的方式、技巧,及輔具使用的注意事項:使用輔具需檢查功能是

否正常;輪椅活動時須使用輪椅安全帶,於行進斜坡時須倒推輪椅,預防滑落;勿使用輪

椅練走。

1-6教導上下床時將床高度搖至最低,及穿著止滑鞋行走。

1-7教導個案下床練走時,需使用安全腰帶,及看護應站在病人的患側。

1-8觀察個案持助行器行走時技巧有無正確。

1-9 評估個案降血壓藥物會引起的副作用,如:低血壓、心跳變慢、頭暈等,並請個案、家屬

及看護共同注意。

1-10配合復健運動增加患肢肌力、關節活動度及身體的平衡感。

2-1教導以漸進式方式下床:坐→站→走,避免姿位性低血壓。

2-2病人常用物品(眼鏡、茶杯、衛生紙)放在健側、容易拿到的地方。

2-3 向個案及家屬說明及討論居家環境與花店預防跌倒的安全措施及方法,如:使用輔助器材

(輪椅、便盆椅、助行器);避免身體快速轉動;病人活動空間不可堆積物品,保持通道

無障礙及地面清潔乾燥;室內光線充足,夜間照明足夠;提供止滑設備。

12/13 個案能說出住院中及居家預防跌倒措施5項:下床要採漸進式活動、避免身體快速轉動、

地上保持清潔乾淨、要有防滑設施、注意光線充足。

12/14看護能將病人扶至床邊坐好後再下床,個案穿著止滑布鞋下床。

12/15個案會告知醫護人員病室內地板有水漬,請清潔人員擦拭乾淨。

12/16 個案及看護於病室外走廊持四腳助行器練走時,看護可站在患側並扶著個案的安全腰

帶,觀察個案行走時技巧正確,步態穩。

12/30 案弟表示家中居家拖鞋已全面改為止滑拖鞋,並移除個案平時活動空間可能會遇到的障

礙物,廁所有加裝安全扶手及防滑墊預防個案如廁時不慎滑倒,並有準備止滑塑膠椅方

便個案洗澡時不需一直站著,樓梯有加裝止滑條,個案房間裡已準備好小夜燈等。

12/31個案於住院期間無發生跌倒情形。

.弘光學報76期.

23

【四】無望感/與左側肢體乏力導致活動受限及無法自我照顧有關。

S1:「我看見別人中風後手腳不能動,什麼事都不能做,我也會變成這樣嗎?」

S2: 12/10個案眼眶泛紅、哽咽的說:「我的左手左腳都沒有力氣,只能躺在床上,什麼事都要靠

別人,我覺得很沮喪!生理期來的時候,我只剩右手有力氣,我該怎麼自己更換衛生棉?」

S3: 「爸爸前兩年才被診斷有膀胱癌,媽媽心臟又開過刀,本來是我照顧他們,現在換成要他們

來照顧我,我覺得自己很沒用!」

S4: 12/10「花店批發的工作本來都是我在負責的,我以後是不是就沒有辦法繼續在花店工作了,

這樣我還能做什麼事!」

S5: 12/10「我從中風後已經住院快一個月了,我好想要回家,復健很辛苦,每天躺在床上我覺得

自己很像廢人」

O1:12/10個案在訴說時,表情悲傷,語氣哽咽低落。

O2:12/11朋友來訪時,個案躺在床上與友人交談少,神情淡漠。

O3:12/11個案臥床時常常皺眉、嘆氣,表情黯然。目

1.個案願意說出內心感受,態度行為有正向改變,積極配合復健治療。

2.家屬可以共同討論,並表示會共同參與個案出院後復健工作。

3.個案能說出腦中風日常生活保健事項及預防再發的危險因子。護

1-1主動探視及陪伴個案,討論復健進度及有無遭遇挫折,並幫忙按摩患肢,建立信任關係。

1-2提供隱私無干擾的環境,用輕柔語調引導個案說出擔憂,及對未來的看法。 1-3 傾聽個案表達內心期望,提供心理支持,當個案悲傷或哭泣時,可利用握緊手及拍肩膀讓個案

感受關懷,及對其感受表示同理心。

1-4 介紹鄰床年近相仿、有進步的腦中風女性病友給個案建立關係,分享心情、復健過程、經驗及

成效,以加強個案對復健運動的學習動機及行為信心。女性病友分享生理期處理:可買一體成

型包裝的衛生棉,利用左手壓住衛生棉,右手就可以直接撕開包裝紙等。

1-5 筆者於早上護理工作結束後,利用5-10分鐘陪伴個案職能復健活動,例如:手臂抬舉樓梯攀爬

架訓練、丟沙包等,並適時的加油打氣。

1-6 筆者自製卡片,邀請個案親友及醫療團隊人員寫下對病人的鼓勵及祝福,於聖誕節當天送給個

案,讓個案於住院時也能感受到被愛及支持。

1-7 和看護討論及評估,在穿脫衣服、如廁、洗澡等日常活動中,個案能力可完成的範圍內,讓個

案盡量自己完成,無法達成的部份,再予以協助,增加自我控制感。

2-1 鼓勵家屬陪同復健,增加支持系統,如:告知家屬陪伴的重要性,常與個案聊天,安撫個案想

家、想家人的心情等。

2-2 與個案及家屬共同討論個案已能達成的日常生活功能,減少家屬對個案的過度保護,增加個案

的自信心。

2-3協助個案及家屬共同討論出院後個案逐漸加入花店工作的安排。

2-4出院後,個案至門診復健時,持續給予鼓勵、支持及討論進步與困難部份。

3-1 諮詢營養師,衛教個案及家屬採取減油(選擇瘦肉、魚肉、去皮肉類及脫脂或低脂牛奶,避免內

臟;烹調方式可 用清蒸、水煮、清燉、烤、滷、涼拌等)、減鹽(避免加工產品如:各類罐頭、

肉類加工製品、醃製蔬菜、蜜餞、醬油、味精等)和高纖飲食。

3-2 衛教個案及家屬日常生活保健事項:出院後持續復健、規律運動、飲食控制、保持情緒穩定、

避免溫差過大,注意保暖、按時服藥、定時血壓監測與記錄並於返院時攜帶血壓記錄單提供治

療參考之重要性。

.一位初次腦中風病人復健過程之照護經驗.

24

伍、討論與結論

本個案為一位初次罹患腦中風導致左

側肢體偏癱的病人,住院期間,筆者利用

整體性評估,發現個案因左側肢體乏力,

日常生活功能依賴,從原本可以照顧父母

的角色(c a r e g i v e r),變為凡事須依賴家

屬(recipient),角色的轉換及對未來的不確

定感,使個案心情低落,對未來期望有負向的

感受。李、顏與黃(2009)指出須長期照顧的

個案容易產生無望感、低自尊、無助及憂鬱的

情形。此個案轉入復健科病房後,筆者本著以

病人為中心的理念,落實探望、傾聽、關懷,

支持性陪伴建立信任關係,協助個案復健並讓

個案看到自己的進步,提供正向思考及自我概

念,提升自我效能,讓個案能在進步中得到回

饋,進而增加個案的復健動機。在個案缺乏勇

氣面對漫長的復健治療計劃時,筆者利用醫療

專業團隊的介入及同儕支持的團體運作、營造

病友一起參與復健活動,共同分享治療經驗的

氛圍,激發個案的行為信心,積極把握復健黃

金期。但因住院天數的限制,故透過出院計

畫,給予衛教加強居家安全設備及飲食相關注

意事項,並應用於居家生活中,使個案能夠獲

得持續性照護。期許自己及護理同仁在照顧腦

中風急性後期照護的個案時,可依此護理經驗

增加病人住院中自我訓練的動機,以獲得復健

最大療效。

參考文獻

何美娜、李淑桂(2010)‧協助一位腦中風病

患出院準備服務之護理經驗‧中山醫學雜

誌,21(3),285-294。

李秋香、顏文娟、黃秀梨(2009)‧無望感之

概念分析‧嘉基護理,9(1),7-11。

邱明發、顏兆熊(2011)‧缺血性腦中風急性

期後之處置‧當代醫學,38(11),851-

12/16 個案與病友會相約前往復健運動,也會在病室走廊上一起練走,並說出彼此可以改善的地

方。個案表示「來到復健科病房,看到許多和我一樣的病人,他們都很努力,復健過程中,

我們會互相關心,彼此加油打氣,共同努力進步的感覺真的很棒」。

12/17 爸爸會在下午時前來醫院陪伴個案前往物理治療活動,看護表示個案的姊姊常常在晚餐後前

來醫院與個案聊天,也會陪著個案一起練走或者在個案練習舉裝水的保特瓶時在旁邊跟著數

1、2、3。

12/20 爸爸表示出院後,早上會載個案到醫院復健,而妹妹上班地點在醫院附近,可以在下班後來

醫院載個案回家。

12/26 爸爸表示「我女兒剛中風時話很少,現在臉上的笑容變多了,也會跟我們聊復健的情形,現

在她可以自己穿衣服、上廁所,洗澡方面只要稍微注意安全就好,進步很多」,個案表示

「雖然我中風生病,但很幸運的有家人及醫護人員的支持陪伴,現在活動方面進步很多,希

望之後繼續復健,訓練左手肌力及精細動作,相信未來會更好」。

1/12 電訪個案,個案語氣輕快的表示,現在自己出院後在家,可以固定每週一、二、四、五前來

醫院門診復健治療,而且全家飲食習慣也都有做調整,現在青菜盡量以水煮方式,並少鹽、

避免油炸等,一天至少會攝取兩份水果。

1/27 陪伴門診復健時,個案提到現在花店的工作由原本的開車送花搬花改為幫忙處理帳目及接

洽訂單的部份,個案微笑的說:「我希望我可以繼續進步,相信不久後我可以再開車去送

花」。

.弘光學報76期.

25

857。

邱群芳、林妙嬡(2010)‧運用Watson關懷理

論照顧一位腦中風病人之護理經驗‧榮總

護理,27(1),73-78。

邱弘毅(2008) ‧ 腦中風之現況與流行病學特

徵‧台灣腦中風學會會訊,15(3),

2-4。

吳淑女、尹亞蘭(2006)‧一位初次罹患腦中風

病患之護理經驗‧高雄護理雜誌,23(2),

74-84。

胡明霞、許書璇、李建忠、王顏和、鄭建興、

葉炳強(2006)‧腦中風患者復健治療時

程與出院及長期功能結果之關聯性‧台灣

醫學,10(1),245-255。

康銘文、王珩生、楊菁菁(2006)‧物理治

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於施陳美津總

校閱,復健護理(2版,247-288)‧臺北

市:華杏。

馮容芬(2010)‧神經系統疾病之護理‧於

劉雪娥總校閱,成人內外科護理下冊(5

版,122-144頁)‧臺北市:華杏。

廖漢文(2010))‧急性腦出血的診斷-原發性

非外傷性腦出血‧當代醫學,37(7),

498-502。

潘玉虹、江慧琴(2008)‧一位首次中風老年

病患及主要照顧者之護理經驗‧嘉基護

理,11(1),34-44。

蔣立琦、郭雅雯、林綽捐(2004)‧自我效能

之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1(2),67-72。

衛生福利部(2014年6月25日)‧民國102年

主要死因分析‧取自http://www.mohw.

gov.tw/cht/DOS/Statist ic.aspx?f_list_

no=312&fod_list_no=1610

蘇清菁、陳玉敏(2009)‧無望感之概念分

析‧長庚護理,20(4),456-460。

蕭淑貞、金繼春、劉芹芳(2007)·腦中風病患之

日常活動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實證護

理, 3(1),45-53。

North American Nursing Diagnosi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2012)‧ NANDA International

護理診斷:定義與分類2012~2014(高紀

惠、曾詩雯、莊琬筌譯)‧臺北市:華

杏。(原著出版年於2012)

Bandura, A.(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Freeman.

Kessler, D., Egan, M., & Kubina, L. (2014). Peer

support for stroke survivors: A case study.

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14(1), 256.

Muller, M., Toth-Cohen, S., & Mulcahey, M.

(2014) . Development and evaluat ion

of a hospital-based peer support group

for younger individuals wi th s t roke.

Occupational Therapy in Health Care,28(3),

277-295.

Morris, R., & Morris, P., (2012). Participants'

experiences of hospital- based peer support

groups for stroke patient and cares.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34(4), 347-354.

.一位初次腦中風病人復健過程之照護經驗.

26*Corresponding author : Der Yun HsiungNo.1018, Sec.6, Taiwan Boulevard, Shalu District, City 43302,Taiwan (R.O.C)Tel: 886-4-26318652 # 7081 Email: [email protected]

Nursing Experience from Caring a First Time Stroke Patient During Rehabilitation

Miao Ching Chen¹ Shu chen Lee¹ Der Yun Hsiung²³*

¹RN, Department of Nursing, Feng-Yuan Hospital ²Lecturer, Department of Nursing, Hungkuang University ³PhD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Taiwan

Received 26 February 2015 ; accepted 17 June 2015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present the nursing experience receiving from taking care of a first

time stroke patient with left-side hemiplegia. Eleven functional health patterns designed by Gordon was

adopted to be an evaluation measure. Data has been collected through the following routes: providing

direct care, face to face interview, observation, and physical assessment. Major problems were identified

to including impairment of physical mobility, deficiency of self-care, risk of falling down, and feeling

of hopelessness. During the period of providing care, patient was encouraged to verbally express inside

feelings and to have rehabilit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degree of improvement on ADL scale has been

also discussed with patient; patient´s confidence in self-efficacy was trying to be stronger by a few ways.

Results of this case study show that decreasing recurrence of stroke should be attained by improving on

daily activities function, enhancing the motivation to have rehabilitation, families and other patients´

encouragements, strengthen the positive learning effect, and living a healthy life style. This report expects to

provide a preliminary outcome for care of the first time stroke patient in future.

Key words: Stroke, rehabilitation, hopeless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