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eaming Lyrics 006

22
第六號 2011 10 5 發行人:胡又天 [email protected] 「東方紅,太陽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VIVA《國父的精義》頁 13。 本刊網頁:https://sites.google.com/site/youtien/Home/liu-xing-ci-hua 線上閱讀:http://issuu.com/streaming_lyrics S t r e a m i n g L y r i c s

description

Streaming Lyrics 006, glorious October.

Transcript of Streaming Lyrics 006

Page 1: Streaming Lyrics 006

第六號

2011 年 10 月 5 日

發行人:胡又天

[email protected]

「東方紅,太陽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VIVA《國父的精義》頁 13。

本刊網頁:https://sites.google.com/site/youtien/Home/liu-xing-ci-hua

線上閱讀:http://issuu.com/streaming_lyrics

S t r e a m i n g L y r i c s

Page 2: Streaming Lyrics 006

1

光輝十月

黨國時代,台灣有「光輝十月」的搞法:十月十日中華民國國慶,十月二十

五日台灣光復節,十月三十一日 蔣公誕辰紀念日(蔣公前面要挪抬),家家戶

戶掛國旗,電視與廣播做特別節目,總統府前閱兵等等,我家大樓也要把黑漆的

欄杆漆成朱色的,過了十月再漆回黑色。當然,對岸「匪偽政權」的十月一日,

自不算在這十月的「光輝」裡面。

解嚴以後,這些習慣還持續了幾年;我家什麼時候開始不漆的?好像是 1994

年陳水扁當台北市長以後;國旗什麼時候開始減少的?好像是 1996 年李登輝當

選第一屆民選總統(之前是接蔣經國的班)以後,雖然之前已沒有人管你掛不掛,

但大概還是到那之後才越掛越少。現在閱兵還搞,但是不大搞了;國旗也就政府

機關會掛一下,你如看到民間有掛,就可說這家或許是真愛國的。為什麼還是要

說「或許」呢?因為歷經多番變局,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的象徵意義已經變得紛呈

多樣,甚至會自相矛盾,統派以之反獨居中,獨派以之反中反共。這我們就不去

說它了。

本期封面,選自 VIVA 漫畫《國父的精義》──這本漫畫講的是,1990 年代

初,威權遺緒猶存的某高中三年級的三民主義課堂上,孫中山、蔣中正、毛澤東、

章太炎等一眾歷史人物忽然從課本裡顯靈現身,和正在苦悶中的同學們展開了

「過去與現在的對話」(這是英國史家 E.H.Carr 對「何謂歷史」的著名答案),非

常精彩、爆笑又能啟發思考。

因應時令,配合封面,本期就來講一講〈東方紅〉這首歌;網上你可以查到

無數篇介紹它和原曲〈騎白馬〉的文章,但除了「歌詞簡單,情感真實,旋律好

記」、「唱出了人民群眾對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及其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的深情」等

定性定調式的定論之外,頂多講一下創作歷程,很少有深入分析其文本的,所以

我就來一下吧。

上期說要轉貼黃志華《粵語歌詞創作談》片段,事涉版權,雖然作者本人同

意,但還須聯絡出版社,在正式得到同意之前,就先不轉貼。本期花最多精力的

是漫畫,畫好後自己看個十次八次都不厭,後來告訴自己還有很多要寫,才勉強

抽身。各位請慢用吧!

Page 3: Streaming Lyrics 006

2

本期目錄

【前言】 光輝十月 1

目錄 2

【漫畫】 孔子論樂 3

【詞話】 〈東方紅〉與〈白馬調〉 4

【筆記】 古代樂論箋評(一) 7

《論語.八佾》 7

沈括《夢溪筆談》 8

【資料】 華語歌曲相關論著簡述(五) 10

陳清僑編:《情感的實踐─香港流行歌詞研究》 10

馮應謙編:《歌潮.汐韻─香港粵語流行曲的發展》 12

黃志華、朱耀偉:《香港歌詞八十談》 13

【詞話】 聲情之美:〈人隔萬重山〉 15

【詞作】 海峽 18

羅大佑〈彈唱詞〉/林振強〈飛砂風中轉〉 19

【雜文】 愛像大海 21

Page 4: Streaming Lyrics 006
Page 5: Streaming Lyrics 006

4

〈東方紅〉與〈白馬調〉

東方紅,太陽升

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他為人民謀幸福 呼兒咳呀

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騎白馬,挎洋槍

三哥哥吃了個八路軍糧

有心回家眊姑娘 呼兒咳呀

打日本就顧不上

毛澤東,愛人民

他是我們的帶路人

為了建設新中國 呼兒咳呀

領導我們向前進

蕎麥皮,落在地

娶的個老婆不如妹妹你

把她賣了個活人情 呼兒咳呀

咱們二人打夥計

共產黨,像太陽

照到哪裏哪裏亮

哪裏有了共產黨 呼兒咳呀

哪裏人民得解放

煤油燈,不接風

香油炒的個白菜心

紅豆角角抽了筋 呼兒咳呀

小妹子你壞了心

共產黨,老百姓

民主聯軍子弟兵

軍民合作心連心 呼兒咳呀

(本段後被刪除) 保家衛國享太平

騎紅馬,跑沙灘

你沒老婆我沒漢

咱二人好比一個瓣瓣蒜 呼兒咳呀

親的哥哥離不轉。

根據網上查到的劉烽〈《東方紅》的創作情況〉一文,〈東方紅〉原曲是山西

流傳到陝北的民歌〈芝麻油〉,抗戰時出現了〈騎白馬〉或稱或稱〈白馬調〉;1944

年,陝西葭縣人李增正組織移民隊伍赴延安,一路以此調編了約十段〈移民歌〉

走走唱唱,後幾經修改,成為現在的〈東方紅〉。

2008 年 8 月我跟團去山西旅行,領隊張總是陝西人,在車上就唱了〈騎白

馬〉,歌詞略有不同,第四句唱成「為了革命顧不上」,似比原詞「打日本」還順

一些,或許抗戰打完,改打內戰時改的。

張總說:陝北民歌是用吼的,地廣人稀,你必得引吭高歌才能引人注意。想

像一下,一個漢子看到個妹子,要唱歌了,第一句唱什麼?「騎白馬」,讓人家

循聲找到一個騎白馬的大目標,然後「挎洋槍」,講細一點,讓人家確認是此人

Page 6: Streaming Lyrics 006

5

在唱歌。再來張總唱:「三哥哥吃的是八路軍的糧」,表明身份,說自己不是日軍、

偽軍、國軍,不用躲不用怕。然後呢?「有心回家眊姑娘」,表明情意,可惜「為

了革命顧不上」,如此活潑生動。「眊」應是陝西方言,字典上解釋是「眼睛看不

清楚的樣子」,也是「耄」的古字,但這裡應該不是這個意思,還須請教老鄉。

張總只唱了第一段,後面我就沒聽過了。我覺得張總經理的解說極好,真說

出了這歌曲的場合與功用。在我見到的幾段〈白馬調〉裡,「騎白馬,挎洋槍」

實在是最形象、最生動的一段。

詩的三種基本表現手法「賦、比、興」,「騎白馬,挎洋槍」和「東方紅,太

陽升」都兼具賦、興二義,賦是直白描述,興是興起你一個印象,這印象可不與

後文直接相關,而詩意就在那跳接的轉折異同之中。「騎白馬,挎洋槍」最具體,

「東方紅,太陽升」稍抽象些,然而都能喚起生氣勃勃的意象,用戲曲術語來講

叫「亮相」亮得好;然後三哥表明身份,毛澤東跳出來,都充分承接了上文。

但到第三句,〈東方紅〉就寫差了。不如「有心回家眊姑娘」轉到那不合時

宜但又最是要緊的私情,轉出一個反面,再到「打日本就顧不上」,合成一種先

揚後抑的張力;〈東方紅〉「他為人民謀幸福」繼續順著寫,有正無反,「他是人

民的大救星」當抑不抑,還要硬挺,文氣便不免弱了。

音韻上,我也看過一篇文章,批評「救星」倒字,「星」字是音調最高的一

聲(陰平),旋律卻在此字上壓到最低;同理,二段「前進」三段「解放」字面

的音義是前進、解放,唱來卻沉到谷底死胡同。作者於是推論:中共那群搞文藝

的土八路根本不懂音樂,其政治、氣數也就像這歌詞一樣表裡相違,必定滅亡。

我已經忘了該文的出處與發表時間,只依稀記得是黃友棣、劉星那一輩反共音樂

教師的手筆。這種以歌詞推斷命運的「讖緯式論述」很有趣,也有源遠流長的傳

統,但通常都是用在政治口水戰上,這裡且先不多談。

然則,上述批評中可取的一點,是它的確講到「救星」、「前進」、「解放」等

歌詞字面音義與實唱聲情相悖的情況。加上前面說的「有正無反」,我們就更可

以解釋:為什麼「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兩句經常被傳誦引用,

後兩句卻很少被提起──因為後面寫得不好。

〈東方紅〉二段更差,第一句直「賦」而不能「興」,給不出印象,下面也

都是空話,落不到實處。三段好一點:「共產黨,像太陽/照到哪裏哪裏亮」,兼

具比、興,簡單直接,後文「哪裏有了共產黨 /哪裏人民得解放」承之,雖無

轉折,也算中規中矩,達成任務,然而這詞更適合直接唸,不適合按此〈白馬調〉

來唱。我讀過 1998 年台灣出版的一本《當代中國順口溜》,裡面收錄了一則改詞:

Page 7: Streaming Lyrics 006

6

「共產黨,像太陽,照到哪裏哪裏亮;黨的政策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甚具

顛覆之趣,亦可見原詞還是不錯的,不像第二段,改都沒人要改。

還是〈白馬調〉比較有意思:「蕎麥皮,落在地/娶的個老婆不如妹妹你」,

這跳接得真沒講頭,但真有味,後句也真大膽,甚至輕薄了,絕非政工人員能做

的。第三段又隱晦又明顯在調情,還須懂得農村文化才能解說,得請教陝西的師

友。第四段應是女方唱,「咱二人好比一個瓣瓣蒜」亦可喜,文人只做得出「在

地願為連理枝」,不會拿蒜頭來打比方。

因為不懂陝西話,許多細微的韻緻我沒法講。只是有個疑惑:〈白馬調〉二

三四段和第一段似乎不搭;再想一下,每一段好像也都不搭。或許,這幾段都是

各自獨立的一整闋小令,不是〈東方紅〉那樣陽關三疊。但這也不能說明為什麼

人家把四闋都放在一起,有待釋疑。

另一個版本的〈騎白馬〉有下文:「要穿灰,一身身灰/肩膀上要把槍來揹

/哥哥當兵抖起來 呼兒咳呀/家裡留下小妹妹」結句符合曲子先揚後抑的情調,

頗能發抒離情,然而整體看來不甚出彩,不如前段生動。話說「革命與愛情」是

中國現代史與文化史一大題目,「保家衛國」的「家」除了最安全最無妨於政治

正確的小家庭親情(大家族就有問題了)、標準的一對一自由戀愛以外,也還有

「共產共妻」之類政治污蔑(這可能反而令人心生嚮往),或「殺進城去,一人

一個女學生」這種詭異的口號;「有心回家眊姑娘/打日本就顧不上」在其中算

是純樸、簡單的,雖有公戰,不忘私情,因而可感。然則,1949 年以後中共炮

製的革命歌曲,似乎連這種最「安全」的個性都愈來愈少見,最後就只剩下標準

的群性、空洞的口號。此中演進,我也是要研究的,到時候當綜合文化研究、現

代史、心理學與傳統「讖緯式論述」的方法,看能否得出比尋常定見更細緻些的

論點。

Page 8: Streaming Lyrics 006

7

古代樂論箋評(一)

《論語.八佾》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

繹如也,以成。」

多年前我寫過一篇短文談這一段孔子的樂論,搞丟了。現在想與其重寫一次,

不如換個法兒,於是就畫了這期的《吐嘈鬼》。怎麼畫?「翕」,合羽嘛,就畫個

《憤怒鳥》吧──想不到還挺合的。

「大師樂」是官名,以前不注意的時候還以為孔子是跟什麼「魯大師」講音

樂,細讀才發現不對。「語」要讀四聲ㄩˋyu4,動詞。

孔子這段話,是用形容、比喻,來表達他對音樂的感受──剛開始,像鳥兒

合著翅膀,蓄勢待發的樣子;接下來,像絲線聚成匹練,純潔柔順的樣子;到高

潮,就像白光放射,一時激發;結尾,又像絲線長引,伸展餘韻,不絕如縷;這

樣,就完成了一首樂曲。

我們隨便找一首交響樂、流行曲或古樂來聽,似乎都可以印證孔子的比喻。

應該也可以說,這「翕如」「純如」「皦如」「繹如」就是孔子從音樂中體會到的

起、承、轉、合。很是和藹可親。

這段話,只要把「翕」「純」「皦」「繹」幾個字搞懂,將之還原成圖像,大

家就可以自去會意了。後世經學家在此認知基礎上,進一步闡發孔子的音樂觀念、

音樂對於人心的教化作用……有過於迂腐的,也有講得好的。然而我們如果直接

聽從經學家或老師的解釋「這就是什麼什麼的樣子」「這意思就是說……」而不

自去研讀原文,就只是囫圇吞棗,不是正確的讀書法。

這期《吐嘈鬼》漫畫裡引用的字典是朱邦復先生的《漢字基因字典》,朱先

生以他獨特的觀念將漢字作「概念分類」,將每字還原至其「本義」,以設計「倉

頡系統」供人工智能理解漢語,這是一樁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業,已進行了十幾年,

我從高一開始關注他,現已有初步成就,有興趣者可參閱朱邦復工作室網站。附

帶一提,朱先生現任香港文化傳信集團主席,然而基本不管事,只管繼續研發。

我高二時讀到他的「漢字基因理論」,深受影響,從此基本採用了那一套思

Page 9: Streaming Lyrics 006

8

維來重新理解漢字,一直到大學快畢業我才接觸到「正宗」的文字、訓詁、聲韻

之學。有些學者認為朱先生只是「拆字」而非「釋字」,忽略了許多漢語的發展

歷程,所以使用《漢字基因字典》須小心,可以用它來啟發思考,但不宜輕率地

引以為準。雖然如此,那位批評者也並未否定它的啟發性,而我最重視的也就是

其中那套將文字還原成圖像來會意,以構成概念的「心法」。我學習、寫作、辨

析字義,乃至研究和創作歌詞,至今仍以這套思維為基礎,再輔以後來接觸的正

統文字、聲韻、訓詁之學。如此學來,雖不免還有許多粗疏之處,但是時時留心

校正,這過程就是興味盎然的,完全不會有生吞活剝、考完便忘的痛苦。

「翕」就是合羽,應該不必多講了。《漢字基因字典》未收此字,漫畫裡是

仿其體例,搬用另一線上辭典《漢典》的解釋,希望不致謬誤。

「純」字的「屯」長得像彈弓,是巧合。「皦」字在此與「激」近義,亦可

參考《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字有的版本作「徼」,有的作「皦」,也有

不加偏旁就作「白放」的,皆取其「綻放」「發放」的意思。加上不同的部首,

就可特指光芒(皦)、行為(徼)或水流(激),另外還有一個常用字「繳」也是

「一下子給出去」的意思,如「繳紛爭言以競後息,不能無害君子」(這是陰陽

家鄒衍吐嘈名家公孫龍的話,可見於《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或《資治通鑑》

卷三)。漫畫裡就用黑鳥的爆炸來詮釋,也可以歪解成「白放」,在空處爆炸,白

白放了。

「繹」字就請大家自己去查,這裡不多寫了。「以成」這精簡的結語我也記

了下來,本刊第二期〈我們都愛李泰祥〉寫到〈菊歎〉一曲時便以「完美的告成」

來描述其結尾。如果這裡不說明,大概沒有人會意識到我這個「成」字還是從這

個典故來的。我有點擔心這樣發展下去,本刊會出現越來越多雖有所本,但只有

我一個人在用的術語。所以請各位多多參考搬用,這樣就不會只有我在講了。

沈括《夢溪筆談》

邊兵每得勝回,則連隊抗聲凱歌,乃古之遺音也。凱歌詞甚多,皆市井鄙俚

之語。余在鄜延時,制數十曲,令士卒歌之,今粗記得數篇。其一:「先取山西

十二州,別分子將打衙頭。回看秦塞低如馬,漸見黃河直北流。」其二:「天威

卷地過黃河,萬里羌人盡漢歌。莫堰橫山倒流水,從教西去作恩波。」其三:「馬

尾胡琴隨漢車,曲聲猶自怨單于。彎弓莫射雲中雁,歸雁如今不記書。」其四:

「旗隊渾如錦繡堆,銀裝背嵬打回回。先教淨掃安西路,待向河源飲馬來。」其

五:「靈武西涼不用圍,蕃家總待納王師。城中半是關西種,猶有當時……」

Page 10: Streaming Lyrics 006

9

沈括的詞太也沒勁,肯定不如他所謂的「市井鄙俚之語」有味。學者一再指

出,中國古代音樂、歌曲的發展傾向是「以文化樂」,文人定要把自己的「廟堂

趣味」(參見王鼎鈞《關山奪路》)加諸庶民,但文人往往不能寫出那些歌曲本該

具有的氣勢。士卒硬被要求唱這種文謅謅的歌詞,想必也很無聊無奈。

按王鼎鈞回憶錄第三集《關山奪路》(談他在國共內戰期間經歷)所述,中

共早期的革命歌曲,緊扣下層人民群眾的趣味,遠比國民黨高官所作的文言歌詞

能得人心。然而正如〈東方紅〉的修改歷程所示,中共也同樣在搞「以文化樂」,

以馬列主義革命文藝觀點化樂,最後就化出個極端的文革歌曲,以及雕琢過度、

原味淨盡的「民族美聲」。

資本主義的台灣、香港流行樂壇也有別樣的「以文化樂」傾向。這「文」就

是市場與產業中人的思維紋理。

這樣講並不是要否定「文」的價值,而是指出各種文化思維都可能反而異化

了「樂」的原意。所以近代以來音樂家也每每有所反動,去翻新花樣或返樸歸真,

其成功者再得到文人學者及市場、體制的重視,拿去開展另一輪的「以文化樂」。

我們現在也就是處在這個互文的過程之中。

古之善歌者有語,謂「當使聲中無字,字中有聲」。凡曲,止是一聲清濁高

下如縈縷耳,字則有喉、唇、齒、舌等音不同。當使字字舉本皆輕圓,悉融入聲

中,令轉換處無磊塊,此謂「聲中無字」,古人謂之「如貫珠」,今謂之「善過度」

是也。如宮聲字而曲合用商聲,則能轉宮為商歌之,此「字中有聲」也,善歌者

謂之「內裡聲」。不善歌者,聲無抑揚,謂之「念曲」;聲無含韞,謂之「叫曲」。

我是從洪芳怡學姐的論文即《天涯歌女:周璇與她的歌》書中始讀到這段的。

該請識者找幾個唱段,來示範什麼是「聲中無字」,「字中有聲」又是如何。金嗓

子周璇、銀嗓子姚莉以及鄧麗君應該都可算是能字字輕圓,「悉融入聲中」的。「宮

聲字而曲合用商聲,則能轉宮為商歌之」應該很平常,唱出來的聲調和尋常說話

的聲調不同,現在很常見,不知道為什麼特別記以「字中有聲」。另「當使字字

舉本皆輕圓」一句,「舉本」未知何解。

大抵傳統民謠、戲曲常用拉腔,一字可配多個音符甚至拉到好幾小節,不若

現代流行歌曲每字通常只配一到三個音符,聲腔的變化情形就比較複雜。此問題

還須就教方家,然而於我研究似不甚緊要。末句「念曲」「叫曲」則是很有趣的

名堂,這兩個詞本來是譏諷吧,誰知道現代真出現了從西洋 R&B(節奏藍調)與

繞舌歌移植過來的「念曲」與「叫曲」,其美感追求已完全異趣,「含韞」的任務

從聲腔轉到編曲、MV 或現場舞台效果上面去了。

Page 11: Streaming Lyrics 006

10

華語歌曲相關論著簡述(五)

陳清僑編:《情感的實踐─香港流行歌詞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

年。

如果不算黃志華 1990 年出版的《粵語流行曲四十年》(我還沒看過,黃先生

也不是學院裡的學者)和朱耀偉老師 1995 年的《香港流行歌詞研究》,這是我看

過最早的香港學術界對流行歌詞的研究論文集了。此書發表、出版時間是一個特

別的年份:1997。

這本書我是 2004 還是 05 年在台北敦南誠品和《粵語歌詞創作談》《香港詞

人詞話》一起買的,初看時有些失望,因為它就是用文化研究、社會學和當時方

興未艾的後現代理論,從歌詞去探討港人在「九七大限」底下的心理,各種家國

情感和過往之思,還有就是從市場環境與資本主義體制講粵語流行曲的發展限制。

總之,是把文本作史料看,頂多指陳其特色,但不去評論歌詞的優劣。這些對相

關學門和關注當代史的學者來說,都是很有料的題目,卻不是我當時想看的「詞

話」與「詞學」;且略讀一過,也不覺得有什麼特出的論點,只是把「香港人在

回歸前對未來很迷茫」等常識,用比較細密的語言論證了一遍。

現在重讀,心知論文寫作之不易,才發覺這書中的序論與六篇論文都實在是

很有價值的。它首先在學術史上,有率先用這些現代學術方法來研究流行歌詞的

意義,而且是當代人研究當代事,作於九七大限的當下。此書屬於「香港文化研

Page 12: Streaming Lyrics 006

11

究叢書」之一,這一系列其他論著我還沒有看過,來日研究到八九十年代粵語流

行曲時必當參考。

內容上,雖然引用歌詞多是節錄片段,來論證作者的觀點,而不是著重在每

篇作品的賞析,但這樣也能精簡地引用不同作品,交互參證,照見一片心同理同

的文化景觀,例如陳倩君〈情話與大話─解讀香港流行情歌與文化〉這一段:

(頁 37)

對羅大佑文案、向雪懷歌詞的參照甚是精彩,而且還帶有〈天地情緣〉這廣

告歌之「橫掃樂壇」等訊息,這等吉光片羽,對外來研究者如我都是很可觀的。

文章結論之不逾常識,也應該說是謹慎平實,不故作驚人之論。

如果要說這些論文、這些研究方法有什麼不足,大概就是欠缺「主觀的回應」。

它能流利地搬用理論,去闡釋作品的脈絡和作者的意圖,從而說出這些東西反映

的時代風氣,但到這一部份,就缺了一般觀眾以及論文作者的「接受史」,我會

疑問:當時大家真的這麼想嗎?這首歌真的有達到這些效果嗎?有沒有什麼文獻

Page 13: Streaming Lyrics 006

12

資料能作證?或你論文作者能否再多談些自己的主觀感受?這些問題來自一個

基本認知:學院中的學者,通常會被認為是在象牙塔中,遠離大眾的,我也有這

種刻板印象(雖然現在自己也算進到這塔裡了);而這些學者來研究大眾文化,

又用一些不太容易讓人進入狀況的學術語言(現在我看得懂是因為浸多了),就

更會讓我覺得疏離而不敢釋疑。這便是我當時不喜此書,而大為重視學院外的黃

志華詞話的主因。

現在我們作大眾文化研究,就該兼具嚴謹客觀的論證方法,與實誠主觀的心

得感想,包括我們自己的觀感和從文獻得來的他人觀感。(「獻」是活資料的意思,

包括他人口述與現代科技能保存的影音資料)

馮應謙編:《歌潮.汐韻─香港粵語流行曲的發展》,香港:次文化堂,2009 年 5

月。

這是 2007-08 年同名研討會的論文集。其中黃志華、朱耀偉老師的文章另見

載於他們的個人著作,其餘文章多屬探討環境與科技、市場變化情況者。此外與

我的研究較相關而可採者,有

周耀輝:〈十八變:從聽歌到寫詞、從消費到生產、從理論到實踐看我(們)

的文化與變遷〉

練美兒:〈香港 Hip Hop 音樂之本土化:粵語流行曲的影響與文體混種〉

及詞曲創作者馮穎琪與主持人馮應謙的對談錄〈K 歌與非 K 歌〉三篇。詞人

出身的周耀輝老師當時還是阿姆斯特丹大學傳理研究院博士生候選人,現已返港

至本校任教。

Page 14: Streaming Lyrics 006

13

黃志華、朱耀偉:《香港歌詞八十談》,香港:匯智出版,2011 年 9 月。

最新作品,八十篇詞話,討論八十年來的八十首香港歌詞,兼具文化研究觀

點與作詞技藝探討,大家都可以讀個過癮了!

Page 15: Streaming Lyrics 006

14

然而我只聽過〈問我〉〈上海灘〉〈忘記他〉〈東方之珠〉〈滄海一聲笑〉〈皇

后大道東〉〈海闊天空〉〈再見二丁目〉八首(只看過歌詞的不算),有什麼好說

的?按圖索驥,從頭聽起吧!

Page 16: Streaming Lyrics 006

15

聲情之美:〈人隔萬重山〉

相見難 淚偷彈

長倚畫欄終日盼

望穿秋水空等待

人隔萬重山

夜漫漫 已夢殘

腸斷相思倚憑欄

離愁暗悲君去後

相隔萬千重山

怨東風 陣陣吹

一腔愁思吹不散

只因情深恨也深

人隔萬重山

燕未還 見面難

長夜盼望音信返

愁伴冷衾泣血淚

只有自嗟自嘆

記否當年事

月下起誓願相愛

因何把約背

難道你已忘懷

茫茫人生飄泛

惱恨天妒紅顏

念舊約前盟

已盡似烟雲散

音訊斷 心欲碎

舊時歡笑成夢幻

一去猶如石沉海

人隔萬重山

夜漫漫 已夢殘

腸斷相思倚憑欄

愁伴冷衾泣血淚

只有自嗟自嘆

上個月看到中央音樂台兩集講姚莉歌曲的節目,節目中播出的姚莉歌曲除眾

所周知的〈玫瑰玫瑰我愛你〉等等,還有這首我沒聽過的〈人隔萬重山〉,我一

聽就給吸引住了。

詞是很傳統的閨怨詞,用淺近文言,是時代曲所常見;主歌三五七言的句式,

也和唐宋詞牌〈長相思〉〈雙紅豆〉相同。如果放在唐宋詞中,這實在是普通到

不能再普通的作品,但這首是二十世紀的時代曲,是在現代流行歌曲中把這眾所

熟悉的古典情調重新演繹一遍,自然就很是可親,並且在詞曲發展史上有其價值;

現代歌手能以現代唱法將這古典情調忠實演繹出來,無須花巧,便是頭功一件。

Page 17: Streaming Lyrics 006

16

姚莉唱這首歌,真真是唱到了珠圓玉潤,「聲中無字,字中有聲」。就像上好

的廣東粥,米水融合,綿密如一。(袁枚《隨園食單》:「見水不見米,非粥也;

見米不見水,亦非粥也;必使米水融合,柔膩如一,而後謂之粥。」)

尤其「長倚畫欄終日盼」唱到「盼」字,姚莉收聲放輕了去唱,真是唱出了

一派遠望、遠盼的感覺,這簡簡單單一個盼字啊,什麼都包羅了。我再一次感受

到漢語的聲情之美,整個神魂都入迷了。

全曲以此「盼」字最最出色,其餘亦圓熟沉穩,哀而不傷,既能承載抗戰與

內戰之中的離亂,又能不過度渲染,使人摧裂心肝,而是如馬任重《毒舌教練的

台灣流行音樂講座》所言:藝術化的表現手法,可與現實拉開距離,使聽眾得到

一時超越現實的昇華與解脫。陳棟蓀淺近文言的歌詞,和姚莉當時已圓潤成熟的

銀嗓子,都能達到這樣的功效。

三段主歌重複以「人隔萬重山」結尾,旋律略異而皆悅耳,是流行曲當行本

色,常用也好用的寫法;此外「只因情深恨也深」點出惆悵所在,亦好。

上網查找,又找到周聰詞、呂紅唱的 1959 年粵語版。據黃志華先生在《早

期香港粵語流行曲》和《香港歌詞八十談》等書中所述,1950 年代香港有一個

「粵語時代曲」時期,即本地和南渡文人、音樂人重操上海時代曲模式,以粵語

翻唱舊歌和西洋新曲,周聰是此期間一個很活躍的電台播音員,能曲能詞能唱。

這粵語版〈人隔萬重山〉歌名未改,詞意也就是按原詞詞意改寫一遍。

雖亦淺近文言,聽來聽去,似不甚出彩,亦典型「倚紅刻翠」之屬而已──

這句成語是黃志華先生和一些學者對早期粵語流行曲的批評,毒在「倚」「刻」

兩字上,表其沿襲成風、矯揉造作;「紅」「翠」兩色也是舊戲臺的配色,傳統民

間藝術用色,不作大紅大綠的對比,不能搶眼;不搶眼就不能吸引觀眾來看,也

就不會有收入。但這種配色其實難言美觀,便如俗諺所云「紅配綠,狗臭屁」。

現代的廣播、劇院已能提供讓人靜下來觀賞的空間,作品裡的色彩、名物配置也

就應該改變,不能再以搶眼為第一要務,而當回轉到人類自然的美感了。

我們看「冷衾」(衾,就是睡覺蓋的被子,國語讀音ㄑㄧㄣ/qin,粵語 kam1

高平聲)、「前盟」,都是戲曲裡相沿成習的書袋舊文;我不知道當年廣東白話裡

是否還常用「衾」字,但男女定情應已不會拿個碗碟向日月發誓(「盟」─日月

下面一個器皿,這就概括古禮「盟誓」的概念了),這就不如原詞「月下起誓願

相愛」,雖然也在月下,但已不拘古代戲文、經典裡的形式了。

所以現代的流行情歌,除非情況特殊,實在不該出現「盟」字;這首〈人隔

Page 18: Streaming Lyrics 006

17

萬重山〉和同時代許多被批為「倚紅刻翠」的粵語流行曲,大概就是還沒改掉粵

劇、小曲的填詞習慣,未能超脫舊書袋。請看「腸斷相思倚憑欄/愁伴冷衾泣血

淚」,「腸斷」「泣血淚」也未免太誇張了,但因為是舊書袋的常用語,所以我聽

到也只當耳邊風,不會感到什麼。相對於原詞的「盼」真唱出了「盼」這個字,

這裡的「前盟」「腸斷」「泣血淚」似乎都已疏離了原字字義,也可能不甚貼近當

時港人的生活習慣,所以我就覺得沒那麼好了。結尾「只有自嗟自嘆」也太灰心

喪志,不如原詞還能寄情外景,多少超脫一下。

不過,呂紅還是唱得不錯的,含蓄而能當其離亂未已之時,載動那許多愁,

聽來亦饒有韻致。

粵語流行曲大約至 1970 年代中後期方漸走出「倚紅刻翠」的板式,然而也

就愈發少見呂紅之類的老派唱腔了。

圖片取自 Youtube。

Page 19: Streaming Lyrics 006

18

海峽

曲:羅大佑〈彈唱詞(別後)〉

創作時間:2003年至 2004年 12月

代代故事異,時時有新說;昔日化外地,今日皆中國。

神聖不可分,民心賴以合;莫言此愚癡,百年悲情多。

海峽蒼又蒼,海潮翻波浪;所謂烏托邦,總在水一方。

逆流去尋他,道阻又漫長;順流去尋他,誰在黨中央。

凡史皆當代,隨人更意旨;忽爾焉在彼,忽爾焉在此。

攘袂爭主客,都云為真實;莫言此愚癡,本來是如此。

海風淒又淒,海潮騰霧迷;所謂應許地,總在水月裡。

逆流去尋覓,道阻又多歧;順流去尋覓,誰是黨主席。

百年悲情多,多呀多又多;多是百年苦,於今又何如?

海波淘迷霧,海舟儘沉浮;孰能允執中,即時引航渡?

誰能允執中,即時引航渡?

‧凡史皆當代,隨人更意旨:改寫自義大利史家克羅齊(Benedetto Croce,

1866-1952)名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攘袂:捲起衣袖。

‧允執中:執守中道,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明‧方孝孺〈夷齊〉:「聖人之道,中而已矣,

堯、舜、禹三聖人為萬世法,一『允執厥中』也。」

這是大學期間另一首雜揉詩經、歷史與政治的作品,發端是想把《詩經.秦

風.蒹葭》的「宛在水中央」改成「宛在黨中央」,把浪漫變成倒胃口、反高潮

的調調,來諷喻今人的處境。修到最後成了這樣一首八分文言、兩分白話的東西,

也算追摹上海時代曲及原詞「淺近文言」的筆法。

「逆流去尋他,道阻又漫長,順流去尋他,誰在黨中央」意思是說,你要造

反很難,要順從體制,當權的又是王八蛋。最後一段也只是空洞地問說誰能秉持

中道走出去。我只顧修飾文辭,使之能有頭有尾並與原曲相合,而忽略了對意念

的經營,結果就是讓它成了無病呻吟,看起來像有一些見地、感觸,其實也只是

Page 20: Streaming Lyrics 006

19

重彈一些庸陋的認知,落入了便佞與犬儒。大抵習作時期,都不免有過這等產物;

過後就不應再作了。貼在這裡,應光輝十月之景,也引以為誡。

下附羅大佑原曲,這首歌是電影《我在黑社會的日子》插曲,也是國粵語版

都有。我的詞沒加副歌,要加的話,「嘿喲哼嘿喲」後重複本段末句便是;末段

則可作「誰能引航渡」,如果有人想唱唱看的話。

手指勾一勾 兩人心在此

眼神兜一兜 可愛的樣子

轉身掉頭去 誰的俏身影

別時多珍重 別後見真情

嘿喲哼嘿喲 天地的真情 x2

人在世間上 誰無親父母

血肉身連心 養大焉知苦

同在世間生 同耕世上土

同擔日月天 同甘人世福

嘿喲哼嘿喲 天地的賜福 x2

人在江湖上 幾多恩怨尤

本是同根生 何以自相剖

血染生靈心 誰人凶刃手

絕滅天理處 誰人在怒吼

嘿喲哼嘿喲 天地的怒吼 x2

人在風塵中 隨風四飄流

好惡終有報 只分遲或早

海闊天空心 長比日月久

頂天立地身 只為換自由

嘿喲哼嘿喲 天地的自由 x2

嘿喲哼嘿喲 天地的自由 x2

嘿喲哼嘿喲 還我的自由 x2

還我的自由

人在風暴中 無奈的打轉

如像風砂 倦也須兜轉

無奈的疾衝 無奈的刁轉

曾熱的面孔 漸缺少溫暖

嘿呦哼嘿呦 飛砂風中轉 x2

情在風暴中 難預早打算

人被風浪沖 聚也許苦短

其實風是空 無奈斬不斷

埋沒幾段恩 剩了幾多怨

嘿呦哼嘿呦 飛砂風中轉 x2

年月消逝中 才悟風中轉

全為貪順風 沒作主挑選

如今逆風 豪邁的奔遠

重拾內心真 撞碎風千串

嘿呦哼嘿呦 風吹我吹不斷 x2

人在風暴中 難預早打算

人被風浪沖 聚也許苦短

其實風是空 無奈斬不斷

埋沒幾段恩 剩了幾多怨

嘿呦哼嘿呦 飛砂風中轉 x2

嘿呦哼嘿呦 飛砂風中轉 x2

嘿呦哼嘿呦 飛砂風中轉

風吹我不打轉

Page 21: Streaming Lyrics 006

20

有景有情,扣住電影裡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主題,為江湖人代言;羅大佑一二

段詞詢喚愛情、親情,也就不言而明地蘊含了勸誡之意。林振強「飛砂風中轉」

一詞下得精彩,全然合乎劇情與聲情,可惜四段歌詞稍欠變化,亦不如「人在世

間上 誰無親父母/血肉身連心 養大焉知苦」「血染生靈心 誰人凶刃手/絕

滅天理處 誰人在怒吼」等金句之多。我則改寫古詩與西學箴言,這是容易產生

金句的方法,初學和熟手都合用,然而思想、情致就不是可以取巧的了。

周潤發這死相真是太經典了。(網友製作 MV,並非《我在黑社會的日子》本片)

Page 22: Streaming Lyrics 006

21

愛像大海

中學時代,大家或許都看過一些人自動自發地把流行曲的整首歌詞抄在黑板

上,也不知道是在發什麼春。然而,我很少看到有人取笑這種行徑,也沒見過任

何人去詢問其中原委;或許,是我們各類牛鬼蛇神還能尊重彼此偶爾冒頭的一點

詩意,敬而遠之吧;又或許,多數的情況可能是大家根本懶得理他。

我們班的大媽就幹過很多次這種抄黑板的鳥事,眾人皆未相問。但有一次,

高三晚自習,大約七八點的時候,他又自己到黑板前面抄起來了,寫的是李心潔

〈愛像大海〉:

我把思念望進白雲裡

好飄上天空飄向你

下成了雨 雨就嘩啦啦啦下成小溪

流過山谷和大地 向大海去

我看了看,先不動聲色,然後等他抄完全詞十幾行,才突然大叫:「大媽,

你終於承認了!」

教室裡十來位同學都望向我。大媽疑惑著說:「什麼?」

我說:「你看前面四行第一個字。」

大媽回頭,立時愣住;大家也都看出來了,笑成一片。到現在我還記得大媽

那一臉「自己被自己坑了」的詭異笑容,想一次笑一次。忘了多久以後大媽要把

它擦掉,我們好像還說:「幹嘛擦!……」

我就這樣記住了李心潔與〈愛像大海〉這首歌,也得虧大媽好死不死就剛好

把原來歌詞本上的第三、四行抄在同一行。

註 1:我們班是男生班,大媽是他的綽號。

註 2:〈愛像大海〉,顏璽軒詞,李正帆曲,李心潔唱,見於 2000年 9月同名專

輯。

(2010 年 9 月 1 日初稿,2011 年 10 月 5 日修改)

(本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