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422/2/fb141024162503.pdf · The study aims to...

127
Master Thesis Department of Applied Science of Living College of Agriculture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A Study of Participation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on the Demand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Advisor : Geng-Pei Lee, PhD Advisor : Hwei-Shen Lin, PhD Graduate Student: Hsin-Hwei Huang 102 06 June, 2013

Transcript of 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422/2/fb141024162503.pdf · The study aims to...

  • Master Thesis

    Department of Applied Science of Living

    College of Agriculture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A Study of Participation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on the

    Demand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Advisor : Geng-Pei Lee, PhD

    Advisor : Hwei-Shen Lin, PhD

    Graduate Student: Hsin-Hwei Huang

    102 06

    June, 2013

  • 1

    270 242 89.6% SPSS 20.0

    Scheffe t

    IPA

    1.

    2.

    3.

    4.

    5. 0 1

    6.

    1. .001

  • 2

    2. .05

    3.

    .01 .001

    IPA

    1.

    2.

    3.

    4.

  • 3

    Abstract

    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demand and satisfaction status quo of

    pupils in Taipei who participation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understand their discrepancy and correlation of different personal

    backgrounds in “demand” and “satisfaction”. Data collection is via the

    “questionnaire method” and 8 primary schools are selected with

    purposive sampling to conduct a survey. Total of 270 questionnaires.

    242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o yield a 89.6% of valid retrieval

    rate. Descriptive analysis, one-way ANOVA, Scheffe’s posteriori

    comparison,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and 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are made with SPSS 20.0 and IPA analysis of demand and

    satisfaction is made in the study.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fundamental data distribution status quo of research

    sample:

    1. Number of boys is the most in gender.

    2. Number of pupils in upper class is the most in grade.

    3. Number of fathers who have a job is the most in work condition of

    father.

    4. Number of mothers who have a job is the most in work condition of

    mother.

    5. Number of pupils who have brother or sister is the most in 0-1 brother

    or sister.

    6. Number of nuclear families is the most in family pattern.

    Second. “Demand” and “satisfaction” discrepancy of pupils in Taipei

    who have a hand in curricular activities:

    1. Demand and satisfaction of pupils are significant at P-value = .001 for

    gender.

    2. Dem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 of pupils are significant at P-value =

    0.05 for grade and the remaining variable and “satisfaction” are not

    significant.

  • 4

    3. Demand and satisfaction of pupils a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or

    whether their parents have a job and whether they have a brother and

    different family patterns.

    Third. “Demand” and “satisfaction” correlation of pupils in Taipei

    who have a hand in curricular activities:

    The statistic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P-value = .01-.001; namely, satisfaction increases as higher i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pupils who have a hand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meet

    demand.

    Forth. The results after IPA analysis of “demand” and “satisfaction”

    are as follows:

    1. Zone of keeping an advantage: bright light, teaching style, clean

    classroom, sufficient drinking fountain,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session.

    2. Zone of attaching too much importance: class pattern.

    3. Zone of sub-improvement: sufficient teaching aids, advanced

    equipment, method of charges and clean toilet.

    4. Zone of prior improvement: No dimension is herein, indicating that

    pupils who have a hand in activities are generally satisfied with

    primary school extracurricular associations.

    We suggest based on the above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education

    authorities and schools as a reference for future conduct.

    Key word: pupil, primary school extracurricular association, demand,

    satisfaction

  • I

  • II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 III

    2-1 ........................................................ 12

    2-2 ........................................................ 17

    2-3 ............................................................... 24

    2-4 ..............................................27

    2-5 ............................................................ 31

    2-6 ................................................. 32

    2-7 IPA .............................................. 36

    3-1 ........................................................ 47

    3-2 ....................................................................... 49

    4-1 ............................................. 61

    4-2 ................... 62

    4-3

    ................................................................. 63

    4-4 .... 64

    4-5

    .................................................... 65

    4-6

    .............................................................................. 66

  • IV

    4-7

    .................................................... 67

    4-8

    .............................................................................. 67

    4-9

    ............................................................ 68

    4-10

    ..................................................................................... 69

    4-11

    ............................................................ 70

    4-12

    .............................................................................. 71

    4-13 ............... 72

    4-14

    ............................................................... 73

    4-15 74

    4-16

    .................................................... 75

  • V

    4-17

    ........................................................................... 76

    4-18

    ................................................. 77

    4-19

    ........................................................................... 77

    4-20

    ........................................................ 78

    4-21

    .................................................................................. 79

    4-22

    ........................................................ 80

    4-23

    ........................................................................... 81

    4-24

    ................................................................... 83

    4-25 IPA

    ....................................................................... 85

    5-1 ............................................................... 87

  • VI

    2-1 Maslow .......................................................... 21

    2-2 (IPA) .......................................... 35

    3-1 .......................................................................... 44

    3-2 .......................................................................... 57

    3-3 .................................................................. 58

    4-1 IPA ... 84

  •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小學童對於參與國小課後社團之需求

    與滿意度之情況與相互關係。本章說明本研究之基本構想,共分為三

    節:第一節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問題與目的;第三

    節為重要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為探討臺北市國小學生參加課外社團之需求與滿意度之

    情況,其研究背景與動機說明如下:

    一、研究背景

    臺灣社會自民國三十八年政府播遷來臺後,開始積極建設臺灣。

    在經歷了工商發展的進化、政治解嚴、文化融合的時代變遷之洗禮後,

    現今之臺灣社會有許多已婚婦女投入就業市場,促使核心家庭、雙薪

    家庭的增加(李安佩,2010)。而家庭型態及養兒育女觀念的改變,使

    得臺灣社會少子化的現象日益普遍。

    少子化的現象,也造成父母親對子女投入更多的關注與期待。在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下,雙薪家庭父母親在欲兼顧工作與

    照顧並栽培子女的情況下,想為子女選擇合適的課後托育機構及培養

    特殊專長才藝,則成為為人父母普遍的想法且為迫切的需求。依據內

    政部(2005)調查的「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分析」中,

    發現從民國八十四年到民國九十三年間,學齡兒童參加安親班、才藝

  • 班及課後輔導的比例九年內增加了6.67%,而托保母或課後安親班照顧

    的比例更增加了17.52%,這些現象均顯示學齡兒童之課後托育服務有

    逐漸取代家人照顧的趨勢(鄭文娟,2010)。

    劉邦富(1999)陳述學齡兒童之課後托育服務,現已成為我國兒

    童福利工作與托育服務政策之重要內容,其需求性與必要性不容忽

    視。馬祖琳、黃靜宜、黃雅紋、葉凱雯與陳璦淇(2001)也表示在現

    今社會中,家長基於各種理由而將學童送往課後托育機構,由該機構

    代為照顧與教育,已成了家庭之普遍需求,也是一種不得不然的趨勢。

    以臺北市為例,臺北市政府於民國七十七年訂定臺北市兒童托育

    中心設置標準,正式將學齡兒童之課後照顧機構列入社會行政管理體

    系。在之後的短短十餘年間,兒童課後托育中心就如雨後春筍般的快

    速增加(蘇秀枝,2005)。為了因應兒童課後托育之大量需求,而產生

    了各式的課後托育機構如安親班、課輔班、才藝班、課後托育中心和

    教育補習機構等紛紛設立。但坊間的安親才藝班師資設備良莠不齊,

    且收費較高,仍造成一般家庭經濟上的沉重負擔。鄭智仁(2002)提

    到,雖然父母對課後托育服務的需求逐年增加,但安親課輔班的費用

    也不斷上漲,使一般薪水階級的父母愈來愈無法負擔昂貴的課後托育

    費用。

    有鑑於此,教育部為因應當前社會及家庭的需要,以支持兒童健

    康成長、婦女婚育及使父母能安心就業,大力補助經費並積極鼓勵國

    民小學辦理課後照顧服務與課外社團才藝活動,使課後活動也成為國

    小正規課程後的另一種教育型態(施麗卿,2007)。期以合理且低廉的

    收費為小家庭解決子女課後托育及學習才藝之需求。而各國民小學在

    必須發展學校特色的時代趨勢下,亦積極配合辦理多元化且各具特色

    的課外社團活動,使國小學童也能藉著參與各類社團活動而有培養多

  • 元能力興趣、發展潛能的機會。

    Marchese (1990) 在其研究中發現,參與課外活動能增加個人的能

    力與自信,畢業校友大多認為課外活動是大學生涯中最有意義的學習

    經驗,這與他們日後的生活滿意度和事業成功有關。王伶伶(2012)

    提到透過參與不同的社團活動,能認識更多平時生活圈以外的人群,

    結交到來自不同生活背景的朋友,拓展人際關係,更擴大了生活領域。

    透過這樣的辦理方式,不僅豐富了參與學童的生活經驗,也幫助了許

    多經濟上屬於弱勢家庭的孩子,能藉由參與不同社團活動而有多元學

    習與成長的機會。本研究欲瞭解臺北市各國小辦理課外社團之實施情

    形,即針對國小學童參與課外社團活動,探討其對課外社團之需求與

    滿意程度,以及需求與滿意度的相關情形,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

    以供教育主管單位及各國民小學日後辦理課外社團活動之參考。

    二、研究動機

    截至民國 101 年為止,臺北市各國小辦理課外社團活動已將近九

    年,在這不算短的日子裡,各校無不絞盡腦汁開設各類各具特色的課

    外社團活動,並定期進行動態或靜態之社團成果展演,希能吸引莘莘

    學子的注意並增進參與意願。究竟現階段各國民小學開設外社團活動

    之課程內容、師資設備及教學品質等是否符合參與社團活動學生之需

    求?此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一。

    國小課外社團活動之辦理原本是為擴大國小學生的學習領域,培

    育學生多元能力興趣,並因應雙生涯家庭之家長需求而產生,也照顧

    到經濟上屬於弱勢家庭之子女受教權,立意可謂良善;惟仍需檢視其

    辦理成效,才能達到教育普及化之教育目的。究竟現階段各國民小學

    辦理課外社團活動,其參與社團活動學生之整體滿意度為何?此為本

    研究的研究動機之二。

  • 揆諸目前一般學校教育之研究,大部分以正式教育活動為主,針

    對此一課外社團活動課題之研究極少,因此仍存有相當大的研究空

    間。而在時代變遷、家庭型態轉變及教育改革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下,

    家長對於學校提供多元化服務的需求及其重要性也與日俱增,因此這

    方面的研究也確有必要,希能透過此研究的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教育

    主管單位及各校參考,此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三。

  •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本研究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說明如下:

    一、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提出下列問題,做為資料蒐集及分析

    討論之依據,茲臚述如下:

    (一) 臺北市國民小學辦理課外社團活動之實施情形為何?

    (二) 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生對於課外社團活動之需求為何?

    (三) 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生對於課外社團活動之實施滿意度為何?

    (四) 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生對於課外社團活動之實施需求與滿意度

    之相關及重要表現象限情形為何?

    二、研究目的

    依據上述研究動機與問題,本研究以臺北市國民小學為研究對

    象,以了解各校國小學生對於辦理課外社團活動之實施情形、需求與

    滿意程度之現況,並進而探討各校辦理課外社團活動之實施情形、需

    求與滿意程度之間的關係。其具體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 瞭解臺北市國民小學辦理課外社團活動之實施情形。

    (二) 瞭解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生對於課外社團活動之需求差異情形。

    (三) 探討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生對於課外社團活動之實施滿意度差

    異情形。

    (四) 探討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生對於課外社團活動之實施需求與滿

    意度之相關及重要表現象限情形。

    (五) 根據此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各教育主管單位及學校做為日

    後辦理課外社團活動之參考。

  •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之探討更加明確,以便瞭解研究主題的陳述,避免分

    析解釋的歧異,茲將本研究所涉及的重要名詞定義如下:

    一、國小學生

    一般所稱之國小學生,係指依照國民教育法之規定於六歲入學,

    就讀國民小學一至六年級之在籍學齡兒童而言。本研究所指之「國小

    學生」,係指就讀於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有參加學校辦理的課外(課

    後)社團活動之學生而言。為利於研究之統計分析,本研究之研究對象

    係分為低年級(國小一、二年級)、中年級(國小三、四年級)及高年

    級(國小五、六年級)學生三種。

    二、國民小學課外社團活動

    「臺北市國民小學課外社團」又稱為「臺北市國民小學課後社

    團」,是由課後照顧服務發展而成的一種新興課後活動型態。臺北市國

    民小學課外社團是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為擴大國小學生之學習領域,長

    期培育學生多元能力或興趣,並發展學校特色,正式於中華民國九十

    三年六月二日北市教三字第 09334049100 號函訂頒「臺北市國民小學

    課外社團作業要點」,各校則依據此要點之內容與規定辦理課外社團。

    所謂「課後」一詞,通常是指兒童放學後至父母下班回家能夠照

    顧兒童的這一段空檔(李新民,2001)。為使課後活動充實與多元化,

    除了課後照顧班較為偏靜態的習寫功課、簡易團康活動外,順應家長

    需求與少子化校務經營轉型影響,發展出兼顧課後照顧又能讓孩子習

    得一技之長的課後才藝班(李安佩,2010),即現今之課外(課後)社

    團活動。

    本研究所稱之「國民小學課外社團活動」是指,在國民小學放學

  • 後的時間,由學校辦理之各類型的課外社團活動而言。目前臺北市國

    民小學課外(課後)社團是由各校依據教育局來函之規定自行辦理,

    學生可自由報名參加。學校可運用當地資源聘請具有特殊專長之本校

    或外聘教師,使用學校教室與空間於放學後進行各類社團活動教學,

    以提供學生多元學習課程,培養多元能力及興趣。課外社團活動之開

    設類型,以各類才藝與育樂活動為主,發掘學生之學習潛能,並發展

    學校特色。

    三、課外社團活動之需求

    所謂「需求」,意指個人對某件事物具有想要獲取的渴望。以美國

    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1970)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人類的需求共分

    為七階層,由最底層到較高層次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

    隸屬需求(社會需求)、自尊需求、知的需求、美的需求和自我實現需

    求。而為了滿足這些需求,在人類社會中,就創造出的許多活動與行

    為。

    本研究稱之「課外社團活動之需求」是指臺北市國小學生參與其

    所就讀學校辦理之任一項課外社團活動,認為學校所開設的社團活動

    之「社團活動課程類型」、「收費標準」、「教師教學方式」、「教學環境」、

    「教學設備與教材教具」、「上課時間」六個層面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

    而言。此種需求對個人而言,在馬斯洛(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

    似可屬於較高階層的需求(社會需求、自尊需求、知的需求、美的需

    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四、參與課外社團活動之滿意度

    「滿意度」一詞,根據張氏心理學辭典(張春興,2000:575)

    對滿意度的定義有二:一是個體動機在生理的或心理的促動下的行

    為,在其達到所追求目標時所產生的一種內在狀態;一是個體內心的

  • 慾望達成時的一種心理感受。

    本研究所稱之「參與課外社團活動之滿意度」係指臺北市國小學

    生參與其所就讀學校辦理之課外社團活動,對課外社團之「社團活動

    課程類型」、「收費標準」、「教師教學方式」、「教學環境」、「教學設備

    與教材教具」、「上課時間」等六個層面的滿意程度而言。當學生參與

    學校所辦理之課外社團活動,達到或超過個人的期望時,學生所產生

    的快樂的情緒反應或積極的態度即為滿意;反之若有不快樂的感覺或

    態度消極時,則稱之為不滿意。

  • 第四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為探討臺北市國小學生參加課外社團之需求與滿意度之情

    況,其研究限制說明如下:

    一、研究地區與對象之限制

    本研究探討臺北市國小學生參加課外社團活動的需求與滿意度,

    係以就讀於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 101 學期有參加課外社團之國小學生

    為研究對象,且採立意取樣方式;因限於研究者的人力、財力、時間

    之限制,研究無法擴及臺北市所有公立國民小學,因此在研究結果的

    解釋與推論時,難免受到地區與對象的限制。

    二、研究方法之限制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但因研究者在問卷調查時無法控

    制研究對象在填答時的真實狀況,包含填答者的態度及對問卷的瞭解

    程度等,可能會影響研究結果的真實性而成為解釋和推論上的限制。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文獻探討部分共分四節,第一節說明課外社團活動之意涵及

    功能;第二節為參加課外社團活動需求之相關理論探討;第三節為參

    加課外社團活動滿意度之相關理論探討;第四節為 IPA 分析之相關理

    論探討;第五節說明臺北市國小課外社團活動實施內容與現況。期能

    透過本章之文獻探討,做為本研究欲建立研究架構及編製問卷的參考

    依據。

    第一節 課外社團活動之意涵及功能

    隨著社會變遷與家庭型態改變、婦女就業率提高、鄰里互助功能

    降低、少子女化與鑰匙兒問題日益嚴重等因素之影響,家長對子女的

    期望提高,更需要有合適的課後托育機構協助其照顧教導子女,並培

    養才藝(李安佩,2010),因此臺灣的課後托育機構如安親班、課輔

    班、才藝班等機構紛紛成立。

    政府為體恤人民的需求,協助家長解決子女照顧問題,教育部於

    2003 年 8 月 1 日發布「國民小學辦理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及人員資格標

    準」,鼓勵全國約 2600 所國民小學開辦課後照顧服務,並於修正條文

    第九條中明訂『規劃本服務活動內容,應本多元活潑之原則,並兼顧

    家庭作業寫作、團康與體能活動及生活照顧』(李安佩,2010)。臺

    北市各國民小學依據此條文之規定,除辦理「課後照顧班」以外,本

    著多元活潑的原則,亦增設「課後社團」供學生做選擇。以下茲將課

    外社團活動之意涵與功能的相關研究分述如下:

    10 

  • 一、 課外社團活動之定義

    自古以來,人類即是一種群居的動物。人類藉著彼此之間的互相

    幫助抵禦外族或野獸入侵,才能一代一代繁衍存活至今。因此人類要

    在社會上求生存,必須藉著過群體生活讓自己學習成長,以達到社會

    化的目的(吳思達、蔡宜珍,2005),

    所謂社會化,是指個人在適應社會的所有歷程(賈馥茗,1968),

    人們藉著不斷的與他人互動,而學習到適合自己的角色表現與態度(吳

    思達、蔡宜珍,2005),並提到社會化對個人與社會意義重大,不僅

    讓個人瞭解該如何適應社會,也是社會能夠長久延續的重要因素。而

    有效的社會化,則是指獲得良好的社會性發展,強調在社會上與人相

    處時所具備包含價值觀、人生觀、合群性、社會適應力、人際關係等

    特質的充分發展(魏美惠,1996)。

    林清江(1998)將個人成長過程中社會化的階段分為五個時期:

    嬰兒社會化、兒童社會化、青年社會化、成人社會化及中老年社會化。

    因此,社會化可以說是人的一生當中不斷學習與成長的歷程,參與社

    團活動即是讓個人持續社會化的一種適當途徑。研究顯示,學生參與

    社團活動,不僅可獲得豐富的人生經驗,還能使個人學習社會化,並

    增進人際關係與適應力(陳振貴、張火木,1996)。王怡菁、邱文聲

    (2010)也提到,因學校是社會的縮影,藉著參與社團活動(課外活

    動)可使學生培養民主法治的素養。

    在對社團活動的定義上,國內學者周甘逢(1988)認為,社團活

    動是具備訓育功能的教育活動,是指學生利用課餘時間,依個人興趣

    選擇參與社團,從事社團相關活動以增進生活經驗。鄭崇淡(2007)

    則認為,學生社團係指一群學生有著共同志趣而形成組織,且經一定

    程序向學校登記的團體,擁有共同規範與宗旨,成員可自由意志加入

    11 

  • 或退出社團。Rich,Joel 和 Laura(2004)陳述校園內結構性的課外活動,

    學生依個人意願參與相關活動而與學校及社會接觸,可建立青少年的

    自信心,不僅能增長見聞,還會使青少年產生一種歸屬感和積極的未

    來前景感,而導致建設性的成果與發展。教育部(1988)指出,社團

    是學生基於相同的興趣而組成,是學生活動的組織,亦是超越班級與

    科系界線的團體。

    學生社團是指志趣相投的一群同學,在師長的輔導下,運用課餘

    時間一起從事專門知識、技能或休閒活動,以自由加入且自治方式來

    管理的學生團體,並且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各項社團活動(陳昭雄、林

    合懋、許仁慈、簡信男,2006)。張沂浴(2005)陳述,學校社團活

    動是以學生為主體,自願參加且經學校認可的校內組織,以從事休閒

    教育為主,使學生有正當消遣以發展群性、個性及特長的活動。鄭琳

    玲(2012)則認為社團活動是一種群育教育,在與同儕互動時可學習

    到團隊合作、互相尊重及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社會精神。

    以下茲將上述國內外學者對學生社團之定義彙整如下:

    表 2-1:學生社團定義彙整表

    研究者(年代) 定義

    周甘逢(1988)

    社團活動是具備訓育功能的教育活動,是指學

    生利用課餘時間,依個人興趣選擇參與社團,

    從事社團相關活動以增進生活經驗。

    教育部(1988) 社團是學生基於相同的興趣而組成,是學生活

    動的組織,亦是超越班級與科系界線的團體。

    Rich等人

    (2004)

    校園內結構性的課外活動,青少年依個人意願

    參與相關活動而與學校及社會接觸,可建立青

    12 

  • 少年的自信心,不僅能增長見聞,還會使青少

    年產生一種歸屬感和積極的未來前景感,而導

    致建設性的成果與發展。

    張沂浴(2005)

    學校社團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自願參加且經

    學校認可的校內組織,以從事休閒教育為主,

    使學生有正當消遣以發展群性及特長的活動。

    陳昭雄、林合

    懋、許仁慈、簡

    信男(2006)

    學生社團是指志趣相投的一群同學,在師長的

    輔導下,運用課餘時間一起從事專門知識、技

    能或休閒活動,以自由加入且自治方式來管理

    的學生團體,並且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各項社團

    活動。

    鄭崇淡(2007)

    學生社團係指一群學生有著共同志趣而形成組

    織,且經一定程序向學校登記的團體,擁有共

    同規範與宗旨,成員可自由意志加入或退出社

    團。

    鄭琳玲(2012)

    社團活動是一種群育教育,在與同儕互動時可

    學習到團隊合作、互相尊重及少數服從多數的

    民主社會精神。

    綜合以上國內外學者所述課外社團活動之定義,本研究歸納出社

    團活動包含以下特點:

    (一)是基於個人興趣或志趣(周甘逢,1988;教育部,1988;Rich

    等人,2004;陳昭雄等人,2006;鄭崇淡,2007)。

    (二)是以自願參加的方式(張沂浴,2005;陳昭雄等人,2006;鄭

    崇淡,2007)。

    13 

  • (三)主要以從事休閒活動為主(張沂浴,2005;陳昭雄等人,2006)。

    (四)運用課餘時間參加(周甘逢,1988;陳昭雄等人,2006)。

    (五)能發展群性也是群育教育(張沂浴,2005;鄭琳玲,2012)。

    (六)能增廣見聞(周甘逢,1988;Rich 等人,2004)。

    (七)能發展個人之專長特色(Rich 等人,2004;張沂浴,2005)。

    綜整上述探討,本研究認為無論是狹義或廣義之課外社團活動定

    義,課外社團活動即是各級學校針對學生提供多元化活動之社會化學

    習歷程。基於此,本研究將課外社團活動定義為「針對學生之需要,

    學校提供多元化學習活動供學生做選擇,學生基於興趣以自由加入或

    退出的方式,運用課餘時間參加,以發展多元興趣能力與個人之專長

    特色」。

    二、課外社團活動之功能

    社團活動不但在校園中扮演著帶動校園歡樂與豐富校園活動的重

    要角色,它也是個人欲增進多元智能的校園補給站,其地位與價值已

    受到相當程度的肯定與重視(林國泰、洪國峰,2003)。學生藉著參與

    社團活動,不但能豐富人生經驗、增進知識技能、學習如何與他人相

    處,無形中也增進個人的社會化發展。王怡菁、邱文聲(2010)陳述

    社團活動的參與經驗,不僅是讓自己成長,還潛藏了許多正面效益,

    這是沒有實際參與經驗的人完全無法體會的,而這些在生活、技能與

    社會化上潛移默化的改變也是日積月累慢慢形成的。社會心理學家

    Maslow認為社會性是人類的需求之一,藉著與他人的溝通分享、情感

    交流時也得到了回饋,進而促進個人的自我認知及發展(黃惠惠,

    1996)。

    行政院青輔會(1992)出版與生涯發展有關的刊物中曾提及,在

    進入社會參與並學習各項社會行為之前,社團可說是一個最佳的試煉

    14 

  • 場所。由此可知,學生參與社團可增進個人的社會性發展,不僅能使

    個人在許多方面得到磨練,也為日後適應真實社會做了最好的準備。

    對於許多大學生而言,社團活動具有非常正面的教育意義,對個人產

    生之影響亦不容忽視,學者對於社團活動的價值,多抱持肯定態度(周

    甘逢,1988;林至善,2000;何進財,2001)。

    美國自1960 年代起,開始重視課外活動的功能,把學生在課堂之

    外的活動也視為整體學習的一部分,並對學生參加課外活動賦予極高

    的評價(林至善,2000),至今約五十年,仍有許多評價及研究結果

    都在在說明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具有提升整體學習成就的正面意義與

    效能,因此,鼓勵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確實有其必要性(王怡菁、邱文

    聲,2010)。目前國小課外社團活動屬於課後照顧之一環,馮燕(2000)

    陳述要提供一個適合學童身心發展的環境,增加其接觸不同人事物的

    經驗,並擴展其學習機會,有助於學生各項能力的培養,並能透過此

    方式來促進兒童的各項發展。而究竟社團具備哪些功能,亦值得深入

    研究與探討。

    在社團之功能方面,歸納國內外學者之論述如下:井敏珠(1982)

    提到參與社團的功能有以下六點:需要的滿足、德智體群均衡發展、

    適應民主生活、發展自我、培養領導才能、安定學校環境。林國泰、

    洪國峰(2003)則認為,參與社團活動的對於學生在自我成長方面的

    功能,分為下列三項:(一)建立人生理念:其內涵有二,一是自我

    了解,建立自我概念,進而能肯定自我,建立自信。二是養成一種生

    活態度,這是一種生活信條,能堅持信念。(二)體會做人的道理:

    在多元社會的人際關係中,必須正確培養做人的基本道理,同時也要

    注意應有的禮節。(三)學習做事的方法:在社團裡做事的方法是要

    針對事務做好全盤考量。張雪梅(1996)陳述學生透過參與社團,可

    15 

  • 建立人文價值觀,並培養服務熱忱、確定人生目標。

    學生參與社團活動,不僅可獲得豐富的人生經驗,還能使個人學

    習社會化,並增進人際關係與適應力(陳振貴、張火木,1996)。林

    至善(2000)對社團功能提出之要點為:1.建立人際關係 2.培養領導

    能力 3.發展多元興趣 4.培養服務熱忱 5.訓練自治自律能力 6.學習組

    織經營 7.了解自我及內在成長。鄭琳玲(2012)提到社團提供學生多

    元的個人成就指標,讓學生更能適應社會,發展其他興趣,並掌握興

    趣、性向與生涯的關係,也有助於塑造個人獨特之風格與特質。郭進

    財等(2010a)的研究認為高中生參與社團活動可豐富生活體驗、增長

    技能、促進人際關係、紓解課業壓力、肯定自我、使精神情緒平衡及

    提升創造思考能力。

    參與社團的經驗在心理社會發展方面有助於情緒發展、生活目標

    的發展、互賴關係的推展、增進人際關係及自信心(黃玉,1999;蘇

    家瀅,2002;姜淑華,2003)。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可增長學識與技能,

    培養自我學習之方式,並能接受經驗傳承與培養情意(陳志銘,2006)。

    王伶伶(2012)則提出社團具備三種功能:1.社團增進人際互動、建立

    人際關係 2.社團的參與是一個社會化的歷程 3.參與社團可紓解壓力

    且達到休閒效益。

    在國外學者方面,Kuh(1993)提到,課外活動的重要貢獻,包含

    批判、思考、學習的能力;學習應用知識的能力;人道關懷的能力;

    實際運用之能力;培養自信與人際關係。Kuh, Cooper, Healy & Simpson

    (1994)陳述社團經驗有助於大學生的生涯規劃,並與日後的個人發

    展、生活滿意度及事業成功有關;Riahinejad 和Hood(1984)的研究

    顯示,較常參與課外活動的學生與較少參與的學生相比,在「親密關

    係」之提昇上也有顯著的提升效果。Pascarella and Terenzinin(2005)

    16 

  • 提到當學生在學校與同儕互動的投入愈多時,愈能增進其學習成果。

    也就是說,學生的學習成果之優劣,必然與學生在學校中投入之多寡

    有關。

    以下茲將上述國內外學者對學生社團之功能彙整如下:

    表 2-2:學生社團功能彙整表

    研究者(年代) 功能

    井敏珠(1982)

    參與社團的功能有以下六點:需要的滿足、德

    智體群均衡發展、適應民主生活、發展自我、

    培養領導才能、安定學校環境。

    張雪梅(1996) 學生透過參與社團,可建立人文價值觀,並培

    養服務熱忱、確定人生目標。

    陳振貴、張火木

    (1996)

    學生參與社團活動,不僅可獲得豐富的人生經

    驗,還能使個人學習社會化,並增進人際關係

    與適應力。

    黃玉(1999);

    蘇家瀅

    (2002);姜淑

    華(2003)

    參與社團的經驗在心理社會發展方面有助於情

    緒發展、生活目標的發展、互賴關係的推展、

    增進人際關係及自信心。

    林至善(2000)

    社團功能之要點為:1.建立人際關係 2.培養領

    導能力 3.發展多元興趣 4.培養服務熱忱 5.訓

    練自治自律能力 6.學習組織經營 7.了解自我

    及內在成長。

    林國泰、洪國峰

    (2003)

    參與社團活動的對於學生在自我成長方面的功

    能,分為下列三項:(一)建立人生理念:包

    17 

  • 括自我了解與肯定,建立自信,並養成好的生

    活態度。(二)體會做人的道理:學習待人處

    事應有之禮節(三)學習做事的方法:在社團

    裡做事的方法是要針對事務做好全盤考量。

    陳志銘(2006) 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可增長學識與技能,培養自

    我學習之方式,並能接受經驗傳承與培養情意。

    郭進財等

    (2010a)

    認為高中生參與社團活動可豐富生活體驗、增

    長技能、促進人際關係、紓解課業壓力、肯定

    自我、使精神情緒平衡及提升創造思考能力。

    鄭琳玲(2012)

    提到社團提供學生多元的個人成就指標,讓學

    生更能適應社會,發展其他興趣,並掌握興趣、

    性向與生涯的關係,也有助於塑造個人獨特之

    風格與特質。

    王伶伶(2012)

    提出社團具備三種功能:(一)增進人際互動、

    建立人際關係 (二)社團的參與是一個社會化

    的歷程 (三)參與社團可紓解壓力且達到休閒

    效益。

    Riahinejad &

    Hood(1984)

    較常參與課外活動的學生與較少參與的學生相

    比,在「親密關係」之提昇上也有顯著的提升

    效果。

    Kuh(1993)

    課外活動的重要貢獻,包含批判、思考、學習

    的能力;學習應用知識的能力;人道關懷的能

    力;實際運用之能力;培養自信與人際關係。

    Kuh, Cooper, 陳述社團經驗有助於大學生的生涯規劃,並與

    18 

  • Healy &

    Simpson(1994)

    日後的個人發展、生活滿意度以及事業成功有

    關。

    Pascarella &

    Terenzinin

    (2005)

    提到當學生在學校與同儕互動的投入愈多時,

    愈能增進其學習成果,也就是說學生的學習成

    果之優劣與學生在學校中投入之多寡有關。

    綜合以上所述課外社團活動之定義,本研究歸納出社團活動之功

    能包含以下特點:

    (一)增進人際關係及親密關係(陳振貴、張火木,1996;林至善,

    2000;郭進財等,2010a;楊淑娥,1996;黃玉,1999;蘇家瀅,

    2002;姜淑華,2003;王伶伶,2012;Kuh,1993;Riahinejad & Hood,

    1984)。

    (二)增進自我了解、發展與肯定自我(井敏珠,1982;林國泰、洪

    國峰,2003;林至善,2000;鄭琳玲,2012;郭進財等,2010a;

    陳志銘,2006;Kuh, Cooper, Healy & Simpson, 1994)。

    (三)增長學識與技能、增進學習成果(郭進財等,2010a;陳志銘,

    2006;Pascarella & Terenzinin,2005)。

    (四)增加自信心 (林國泰、洪國峰,2003;楊淑娥,1996;黃玉,

    1999;蘇家瀅,2002;姜淑華,2003)。

    (五)可紓解壓力達到休閒效益(郭進財等,2010a;王伶伶,2012)。

    (六)提昇創造思考與知識運用的能力(郭進財等,2010a;Kuh,1993)。

    (七)是一個社會化的歷程,增進適應社會能力(陳振貴、張火木,

    1996;鄭琳玲,2012;王伶伶,2012)。

    (八)培養服務熱忱(張雪梅,1996;林至善,2000)。

    (九)有助於生涯規劃及確定人生目標(張雪梅,1996;鄭琳玲,2012

    19 

  • 楊淑娥,1996;黃玉,1999;蘇家瀅,2002;姜淑華,2003;Kuh,

    Cooper, Healy & Simpson, 1994)。

    (十)培養領導能力(井敏珠,1982;林至善,2000)。

    (十一)發展多元興趣能力(林至善,2000;鄭琳玲,2012)。

    因此,參與課外社團活動對學生而言,具有相當大的正面意義與

    功能,其重要性不容小覷。本研究認為學生參與課外社團活動之功能

    可歸納為下列幾點: 1.擴展人際關係、增進人際和諧 2.發展自我專

    長特色、增加自信心 3.培養多元興趣、學習知識技能 4.培養服務社

    會的熱忱 5.紓解生活壓力達到休閒之目的 6.使自己持續社會化之

    學習。

    20 

  • 第二節 參加課外社團活動需求之相關理論探討

    求生存是各種動物的本能,而人類求生存即是為了滿足需求。需

    求創造供給,世上許多事物皆因需求而產生,供給與需求永遠是一體

    的兩面,關係牢不可分,也是人類社會中永恆不滅的定律。以下即就

    需求之相關理論與研究做探討。

    一、 需求之相關理論

    最早之需求理論係由 Murray(1938)所提出,但當時的需求理論只

    是使用在個體的滿意上之說明,也就是說所有個體的身體內都有一套

    平衡機制,當體內某種成分減少而失去平衡時,身體會發出「回到原

    本平衡狀態的需求」以維持生命的延續,若個體回復到原本平衡狀態

    時,需求獲得滿足,個體將感到滿意(張樑治,陳朝圳,蔡志堅,2004)。

    美國心理學家Maslow(馬斯洛,1908-1970)曾針對人類的需求發

    表階層需求理論(如圖2-1),此理論至今仍被廣泛應用於心理、教育、

    管理等不同學術領域,獲得廣大迴響。

    圖 2-1 Maslow需求階層理論

    21 

  •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考網路圖片繪製 (2012年8月20日,取自:

    http://tw.image.search.yahoo.com/search/images;_ylt=A3eg.8iDC75Qdh8A

    TZvXrYlQ?&p=maslow )

    根據Maslow(1970)的解釋,人類的需求由低至高階層共分為七

    種需求層次,依次為:

    (一)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指個人為維持生存及延續種

    族的最基本需求,即對食物及水的需求。

    (二)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指個人期望在生活上免受威脅,以

    獲得安全生活的需求。

    (三) 愛與隸屬需求(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s):指個人希望被

    人接納、關心、愛護及支持的需求,是一種情感上的需求。

    (四) 自尊需求(esteem needs):指個人除了希望維護自尊心,在外

    在名譽上也希望受到尊重的需求。

    (五) 知的需求(cognitive needs):指對自己、對人及對事物變化理

    解的需求。

    (六) 美的需求(aesthetic needs):指對美好事物欣賞並希望周遭事

    物有秩序、有結構、順其自然、循其真理的心理需求。

    (七) 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指能充分發展自己潛

    能,實現個人理想的需求。

    Maslow(1970)的需求階層理論雖將人類的需求分為七階層,仍可

    歸納為兩大類,較低層級的前四層為基本需求(basic needs),較高層

    級的後三層稱成長需求(growth needs)。Maslow(1970)認為個人的經

    濟或教育環境較好時,會使個人較易滿足較高層級的需求;當高層次

    需求被滿足之後,個人就愈易達成自我實現的目標;也認為需求是有

    層次性的,也就是人們要先滿足較低層次的生存需求後,才會產生進

    22 

    http://tw.image.search.yahoo.com/search/images;_ylt=A3eg.8iDC75Qdh8ATZvXrYlQ?&p=maslowhttp://tw.image.search.yahoo.com/search/images;_ylt=A3eg.8iDC75Qdh8ATZvXrYlQ?&p=maslow

  • 一步較高層級的需求(轉引自歐姿妤、黃貞觀、盧淑敏、李書芬,2009)。

    李銘輝(1991)在遊憩需求的相關研究中提到,根據Lavery (1975)針

    對遊憩需求提出之需求理論,將需求分為:

    1. 有效需求(Actual or effectivedemand):是指目前實際在目的地使用當

    他設施,正從事休閒育樂之進憩活動的人次。

    2. 展延需求(Deferred demand):是指目前有想要遊憩之動機與能力,

    但因目前缺乏設施或參與之知識,或是兩者都缺乏的人次。

    3. 潛在需求(Potential demand):是指目前有遊憩需求,但因經濟或社

    會因素而無法實際參與遊憩活動的人次。

    Bradshaw(1972)亦針對遊憩需求提出社會需求觀念理論,將遊憩需

    求區分為:(轉引自李銘輝,1991)

    1. 規範性的需求(Normative Needs):是由許多休閒與遊憩的專家,依

    照當地實際狀況,以客觀的標準並做價值判斷,而訂出之需求量。

    2. 感覺性的需求(Felt Needs):此種需求受到個人的期望所影響,是個

    人的主觀感覺,可說是一種尚未實際執行的潛在需求(Potential

    Demand),是一種存在於個人的內心,未來想要參與某種活動的念

    頭。

    3. 表達性的需求(Expressed Needs):此種需求與感覺需求是相對的,指

    的是個人目前實際參與活動所顯示出來的需求,它包含個人的偏好

    與經驗。這類需求可經觀察而加以量化,能顯現出資源提供是否充

    足之問題。

    4. 比較性的需求(Comparative Needs):這是一種希望獲得公平待遇的需

    求。個人往往會與其他人做比較,此種比較的需求,是由於希望獲

    得公平待遇的平等想法而產生的一種心態。

    在Iso-Ahola (1980)針對遊憩需求提出之需求理論的論點中指出,

    23 

  • 在一般情況下,通常個體會存有勝任與自我決定的遊憩需求,若能滿

    足此兩種需求(勝任感與自我決定感),個體將使自己處於最適的平

    衡狀態(轉引自張樑治、陳朝圳、蔡志堅,2004)。

    最近的再保險需求理論為Plantin(2006)、Browne and Lan Ju(2007)

    所提出,再保險之購買行為可將其視為原保險人在金融市場的信用價

    值指標,再保險可監督原保險人財務的可信度,扮演使原保險人更易

    將其資本提高的角色(轉引自李旭華、李珍穎,2010)。

    以下茲將上述國外學者對各類需求理論彙整如下:

    表2-3:需求理論彙整表

    研究者(年代) 需求理論

    Murray(1938)

    個體的身體內都有一套平衡機制,當體內某種

    成分減少而失去平衡時,身體會發出「回到原

    本平衡狀態的需求」以維持生命的延續,若個

    體回復到原本平衡狀態時,需求獲得滿足,個

    體將感到滿意。

    Maslow(1970)

    人類的需求由低至高階層共分為七種需求層

    次,依次為: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與隸屬需求

    (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s)、自尊需求

    (esteem needs)、知的需求(cognitive needs)、

    美的需求(aesthetic needs)、自我實現需求

    (self-actualization needs)。

    Bradshaw(1972) 針對遊憩需求提出社會需求觀念理論,將遊憩

    需求區分為:

    24 

  • 1.規範性的需求(Normative Needs):是由許多休

    閒與遊憩的專家,依照當地實際狀況,以客觀

    的標準並做價值判斷,而訂出之需求量。

    2.感覺性的需求(Felt Needs):此種需求受到個

    人的期望所影響,是個人的主觀感覺,可說是

    一種尚未實際執行的潛在需求,是一種存在於

    個人的內心,未來想要參與某種活動的念頭。

    3.表達性的需求(Expressed Needs):此種需求與

    感覺需求是相對的,指的是個人目前實際參與

    活動所顯示出來的需求,它包含個人的偏好與

    經驗。這類需求要可經觀察而加以量化,能顯

    現出資源提供是否充足之問題。

    4.比較性的需求(Comparative Needs):這是一

    種希望獲得公平待遇的需求。個人往往會與其

    他人做比較,此種比較的需求,是由於希望獲

    得公平待遇的平等想法而產生的一種心態。

    Lavery (1975)

    針對遊憩需求提出之需求理論,將需求分為:

    1. 有效需求(Actual or effectivedemand):是指目

    前實際在目的地使用當他設施,正從事休閒育

    樂之進憩活動的人次。

    2. 展延需求(Deferred demand):是指目前有想

    要遊憩之動機與能力,但因目前缺乏設施或參

    與之知識,或是兩者都缺乏的人次。

    3. 潛在需求(Potential demand):是指目前有遊

    憩需求,但因經濟或社會因素而無法實際參與

    25 

  • 遊憩活動的人次。

    Iso-Ahola (1980)

    針對遊憩需求提出之需求理論的論點中指出,

    在一般情況下,通常個體會存有勝任與自我決

    定的遊憩需求,若能滿足此兩種需求(勝任感與

    自我決定感),個體將使自己處於最適的平衡狀

    態。

    Plantin(2006)、

    Browne and Lan

    Ju(2007)

    提出最近的再保險需求理論為,認為再保險之

    購買行為可將其視為原保險人在金融市場的信

    用價值指標,再保險可監督原保險人財務的可

    信度,扮演使原保險人更易將其資本提高的角

    色。

    二、需求理論之相關研究

    在以需求理論為理論基礎而做的研究中,國內學者歐姿妤等(2009)

    在以馬斯洛人類需求階層理論來探究專科學生之需求的相關文獻中,

    其研究結果發現學生最重視的需求為愛與歸屬感需求,其次依序為生

    存需求、自尊需求、知的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安全需求與美的需求。

    檢視專科生認為最重要的前幾項需求,正好是馬斯洛七項需求中的前

    幾項項需求,由此可知低層級需求(缺乏的需求)對專科生而言仍為

    首要需求,而將高層級需求(成長的需求)視為次要需求。李鈺奐(2007)

    在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參與課後照顧服務之需求與滿意度研究中發現,

    國小課後照顧服務多由校內教師擔任,其內容以指導學校作業、閱讀

    及補救教學為主,需求最高的項目是作業指導。劉仲矩(2011)在以馬斯

    洛之需求理論對網路書局使用者所做之驗證研究中發現,網路書局使

    用者之需求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自尊需求、自我

    26 

  • 實現、靈性需求,值得注意之處為此結果與需求層級理論的階層順序

    大致相符,而在性別上並無明顯差異。

    張樑治等人(2004)依據需求理論在探討勝任感與自我決定感對老

    人的遊憩體驗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在參與遊憩的過程中,自我決

    定感與勝任感確實有助於提升遊憩體驗的滿意度。鄭惠美、照屋博行

    (2003)以需求理論為主要理論架構,針對臺灣與日本兩地區,做社

    會安全需求與實踐的比較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在「社會安全需求」

    方面,臺灣地區小學生家長在此方面的需求高於日本地區,但在「促

    進社區安全之行為實踐」方面卻是遠低於日本;其重要原因是日本的

    社區安全行動線索遠比臺灣多。

    在李銘輝(1991)依據遊憩需求理論對遊憩需求與遊客行為特性所

    做之研究中得知,個人的遊憩需求與參與遊憩活動,受到個人之社經

    關係、文化團體以及區位條件等因素之影響。李旭華、李珍穎(2010)

    在以保險產業之再保險需求與決策做文獻回顧探討,其結果為將再保

    險需求因素,歸納為六大構面:公司財務構面、管理因素構面組織型態

    構面、市場經濟及政府法規構面、公司營運構面及風險特性構面,並

    藉以提供保險產業之再保險需求之考量。

    以下茲將各類需求理論之相關研究彙整如下:

    表 2-4:需求理論之相關研究彙整表

    研究者(年代) 需求理論之相關研究結果

    李銘輝(1991)

    依據遊憩需求理論對遊憩需求與遊客行為

    特性所做之研究中得知,個人的遊憩需求與

    參與遊憩活動,受到個人之社經關係、文化

    團體以及區位條件等因素之影響。

    鄭惠美、照屋博行 以需求理論為主要理論架構,針對臺灣與日

    27 

  • (2003) 本兩地區,做社會安全需求與實踐的比較研

    究。研究結果顯示,在「社會安全需求」方

    面,臺灣地區小學生家長在此方面的需求高

    於日本地區,但在「促進社區安全之行為實

    踐」方面卻是遠低於日本;其重要原因是日

    本的社區安全行動線索遠比臺灣多。

    張樑治等人

    (2004)

    依據需求理論在探討勝任感與自我決定感

    對老人的遊憩體驗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

    在參與遊憩的過程中,自我決定感與勝任感

    確實有助於提升遊憩體驗的滿意度。

    李鈺奐(2007)

    國小課後照顧服務多由校內教師擔任,其內

    容以指導學校作業、閱讀及補救教學為主,

    需求最高的項目是作業指導。

    歐姿妤等(2009)

    在以馬斯洛人類需求階層理論來探究專科

    學生之需求的相關文獻中,其研究結果發現

    學生最重視的需求為愛與歸屬感需求,其次

    依序為生存需求、自尊需求、知的需求、自

    我實現需求、安全需求與美的需求。檢視專

    科生認為最重要的前幾項需求,正好是馬斯

    洛七項需求中的前幾項項需求,由此可知低

    層級需求(缺乏的需求)對專科生而言仍為

    首要需求,而將高層級需求(成長的需求)

    視為次要需求。

    28 

  • 李旭華、李珍穎

    (2010)

    在以保險產業之再保險需求與決策做文獻

    回顧探討,其結果為將再保險需求因素,歸

    納為六大構面:公司財務構面、管理因素構

    面組織型態構面、市場經濟及政府法規構

    面、公司營運構面及風險特性構面,並藉以

    提供保險產業之再保險需求之考量。

    劉仲矩(2011)

    在以馬斯洛之需求理論對網路書局使用者

    所做之驗證研究中發現,網路書局使用者之

    需求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

    求、自尊需求、自我實現、靈性需求,值得

    注意之處為此結果與需求層級理論的階層

    順序大致相符,而在性別上並無明顯差異。

    根據上述探討可知,個人之需求層面甚多,不同基本背景變項與

    學習需求之關係具有密不可分之相關性存在。而國小學童是否亦是如

    此?本研究將進一步驗證參加課外社團活動之國小學童,其不同基本

    背景變項與學習需求間之關係。

    29 

  • 第三節 參加課外社團活動滿意度之相關理論探討

    本研究為探討臺北市國小學生參加課外社團之需求與滿意度之

    情況,藉著滿意度的調查結果,可做為相關單位改善品質與服務的參

    考。本節則針對滿意度的定義與相關研究做探討。

    一、滿意度之定義

    所謂滿意度,根據張氏心理學辭典(張春興,2000:575)對滿意度

    的定義有二:一是個體動機在生理的或心理的促動下的行為,在其達

    到所追求目標時所產生的一種內在狀態;一是個體內心的慾望達成時

    的一種心理感受。

    個人感覺滿意程度的高低,是源自於個人對產品功能特性的感受

    與個人對此產品之期望,兩相比較後而產生(孫扶志、林惠齡,2010)。

    李翠齡(2004)對滿意度的定義,則是指消費者在接受服務前的期

    望,和實際接受該項服務的結果相比較,經個人主觀評估後所產生正

    向或負向的感受。本研究將「消費者」類推至國小學生,將「學生滿

    意度」定義為:指國小學生評估個人參與國小課外社團後,對「社團

    活動課程類型」、「收費標準」、「教學方式」、「教學環境」、「教學設備

    與教材教具」、「上課時間」六個層面是否達到個人之期望而言,當實

    際參與情況符合個人期望而產生快樂的感受或態度積極時則為滿意,

    未達到期望則為不滿意。

    以下茲將國內外學者對滿意度之定義彙整如下表:

    30 

  • 表 2-5:滿意度定義彙整表

    研究者(年代) 定義

    張春興(2000)

    對滿意度的定義有二:一是個體動機在生理的

    或心理的促動下的行為,在其達到所追求目標

    時所產生的一種內在狀態;一是個體內心的慾

    望達成時的一種心理感受。

    李翠齡(2004)

    對滿意度的定義,是指消費者在接受服務前的

    期望,和實際接受該項服務的結果相比較,經

    個人主觀評估後所產生正向或負向的感受。

    孫扶志、林惠齡

    (2010)

    對滿意度之解釋,指個人感覺滿意程度的高

    低,是源自於個人對產品功能特性的感受與個

    人對此產品之期望,兩相比較後而產生。

    本研究發現相關文獻對於滿意度解釋為:滿意度是預期與實際結

    果的一致性程度,當預期與實際結果愈接近時,滿意度愈高,反之則

    愈低。

    二、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有關滿意度之國內外相關研究論述,在孫扶志、林惠齡(2010)以國

    小低年級學童參與國小課後照顧班之家長滿意度做研究,研究結果顯

    示,國小低年級家長對其子女參與課後照顧班之滿意度大致良好,家

    長之「整體滿意度」會因學校之規模大小不同而有差異,但不會因學

    校所在地區之不同而有差異。

    李鈺奐(2007)在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參與課後照顧服務之需求與滿

    意度研究中發現,家長的基本背景不同,包含不同性別、族群、子女

    數、孩子年級、孩子性別、社經地位的家長,在各層面及整體滿意度

    31 

  • 上均無顯著差異;並發現家長、高年級學生、行政人員及課後照顧教

    師對課後照顧的實施情況為中等以上滿意度。邱乾國(2009)的研究中則

    發現,家長對於國小辦理課後照顧服務的整體現況認為滿意,此滿意

    度高達八成以上;且不論學校自辦或委外辦理之滿意度均高於八成,

    而委外辦理之滿意度高於學校自辦,在「課程與教學」之面向達到顯

    著差異。

    陳卿豐(2011)以國小課後照顧教師之工作滿意度所進行之研究,其

    結果發現國小課後照顧教師的整體工作滿意度是介於「滿意」和「普

    通」之間,在各層面之工作滿意度由高而低依序為:行政及領導、人

    際關係、學校之環境、工作內容、薪資與福利、進修研習活動。馮文

    彬(2010)在對國小志工之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進行研究,其有關滿意

    度方面之結果為:志工感覺工作滿意之主要因素為人際關係;志工在

    福利與關懷、肯定自我、組織氣氛三方面的滿意度顯示略低於整體平

    均值;志工之工作滿意度與參與動機之間有密不可分之關係;具有宗

    教信仰的志工之工作滿意度較高。

    以下茲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結果彙整如下:

    表2-6: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彙整表

    研究者(年代) 研究結果

    李鈺奐(2007)

    1. 家長的基本背景不同,包含不同性別、族群、

    子女數、孩子年級、孩子性別、社經地位的

    家長,在各層面及整體滿意度上均無顯著差

    異。

    2. 家長、高年級學生、行政人員及課後照顧教

    師對課後照顧的實施情況為中等以上滿意

    度。

    32 

  • 邱乾國(2009)

    1. 家長對於國小辦理課後照顧服務的整體現況

    認為滿意,此滿意度高達八成以上。

    2. 不論學校自辦或委外辦理之滿意度均高於八

    成,而委外辦理之滿意度高於學校自辦,是

    在「課程與教學」之面向達到顯著差異。

    孫扶志、林惠齡

    (2010)

    1. 國小低年級家長對其子女參與課後照顧班之

    滿意度大致良好。

    2. 家長之「整體滿意度」會因學校之規模大小

    不同而有差異,但不會因學校所在地區之不同

    而有差異。

    馮文彬(2010)

    1. 國小志工感覺工作滿意之主要因素為人際關

    係。

    2. 志工在福利與關懷、肯定自我、組織氣氛三

    方面的滿意度顯示略低於整體平均值。

    3. 志工之工作滿意度與參與動機之間有密不可

    分之關係。

    4. 具有宗教信仰的志工之工作滿意度較高。

    陳卿豐(2011)

    1. 國小課後照顧教師的整體工作滿意度是介於

    「滿意」和「普通」之間。

    2. 在各層面之工作滿意度由高而低依序為:行

    政及領導、人際關係、學校之環境、工作內

    容、薪資與福利、進修研習活動。

    由上述探討可知,不同基本背景變項與滿意度間具有非常密切之

    相關性存在。根據本研究文獻之檢驗結果,在滿意度之研究上,相關

    33 

  • 研究大多以成人或青少年學生做為主要研究對象,較少研究國小學生

    之滿意度。本研究將進一步驗證參加國小課外社團之學生,其不同基

    本背景變項、需求與滿意度間之關係。

    34 

  • 第四節 IPA 分析之相關理論探討

    本研究以重要表現程度分析法(IPA)做分析,欲瞭解參加國小課外

    社團活動學生的需求與滿意度之不同的重要表現象限情形。以下則就

    IPA 分析的定義與相關研究做說明。

    一、IPA 分析之定義

    重要表現程度分析法(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method;IPA)

    最早是 1977 年由 Martilla & James 在分析機車產業產品中的屬性研究

    中提出 IPA 架構,並將重要性與表現情形的平均得分製圖於一個二維

    矩陣中;在這二維矩陣中的象限和尺度的位置可以任意訂定,其重點

    是矩陣中各個不同點的相關位置(Martilla and James,1977)。IPA 分析是

    藉由「重要」-特定服務產品對消費者的重要性,「表現」-消費者認

    為此產品表現情形的測量程度,將特定服務產品的相關屬性做優先排

    序的一種技術,研究者參考郭漢森(2011)之相關資料修正如圖 2-2。

    重要程度 

    表現程度

    (加強改善重點) 

    D 象限 C 象限

    (優先順序較低) 

    平均值

    A 象限

    (優勢保持) 

    B 象限

    (供給過度) 

    圖 2-2 重要-表現程度分析(IPA)模式圖

    資料來源:摘自郭漢森(2011)運用 IPA 方法探討異國主題餐廳服務品質重視度之研究中之相關資料修改而成。

    35 

  • 二、 IPA 分析之相關研究

    有關 IPA 分析之相關研究之論述,在國內有郭漢森(2011)運用 IPA

    方法探討異國主題餐廳服務品質重視度之研究,透過 IPA 分析之研究

    結果得知:異國主題餐廳所提供服務品質項目中的「服務人員能迅速

    了解顧客的需求」、「餐廳的整體環境清潔」、「餐廳所提供的服務有賓

    至如歸的感覺」、「餐廳的周邊停車位充足且方便」與「顧客有問題時,

    服務人員會耐心解決」等五項目是異國主題餐廳必須立刻改善的服務

    品質項目。

    在蔡瑞晏(2011)以台江國家公園的遊客意向分析所做之研究中發

    現,在IPA 分析中,休憩場所、指示牌或標示牌、解說牌、停車場、

    步道和照明設施等五大項目,是遊客評價高且期望能繼續保持的項目

    ;垃圾桶、飲水設備與醫療救護措施等三大項目,則是台江國家公園

    急需改進的項目。

    在潘婉茹、吳信宏、謝俊逸(2008)應用IPA模式檢視國光客運乘客

    之服務品質需求所做之研究,以IPA分析的研究結果中發現,乘客重視

    度最高的項目為「有高度的敬業態度」與「服務人員親切有禮」;而

    國光客運需要即刻改善之要項為「候車站設備足夠且乾淨」及「車上

    有乾淨廁所」二項目,在表現程度上顯然劣於統聯客運。

    以下茲將IPA分析之相關研究結果彙整如下:

    表2-7 IPA分析之相關研究彙整表

    研究者(年代) IPA 研究結果

    潘婉茹、吳信宏、

    謝俊逸(2008)

    1.國光客運乘客重視度最高的項目:

    「有高度的敬業態度」與「服務人員親切有

    禮」。

    2.國光客運需要即刻改善之項目:

    36 

  • 「候車站設備足夠且乾淨」及「車上有乾淨廁

    所」二項目,在表現程度上顯然劣於統聯客運。

    郭漢森(2011)

    異國主題餐廳必須立刻改善的服務品質項目:

    「服務人員能迅速了解顧客的需求」、「餐廳的

    整體環境清潔」、「餐廳所提供的服務有賓至如

    歸的感覺」、「餐廳的周邊停車位充足且方便」

    與「顧客有問題時,服務人員會耐心解決」等

    五大項目。

    蔡瑞晏(2011)

    1.遊客評價高且期望能繼續保持的項目:

    休憩場所、指示牌或標示牌、解說牌、停車場、

    步道和照明設施等五大項目。

    2.台江國家公園急需改進的項目:

    垃圾桶、飲水設備與醫療救護措施等三大項

    目。

    37 

  • 第五節 臺北市國小課外社團活動實施內容與現況

    現今臺北市國小課外社團活動之實施,是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為鼓

    勵臺北市國民小學依學生之學習需要而辦理課外社團,以擴大學生學

    習領域,長期培育學生多元能力或興趣,並發展學校特色,特訂頒「臺

    北市國民小學課外社團作業要點」,此要點正式於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六

    月二日北市教三字第 09334049100 號函訂頒。臺北市各國民小學辦理

    課外社團,除其他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要點之規定辦理。本節則就

    臺北市國小課外社團活動之實施內容與現況做說明。

    一、臺北市國小課外社團活動之實施內容

    以下謹就「臺北市國民小學課外社團作業要點」之定義、實施原

    則、實施對象、師資來源、經費來源、收費項目、成果發表與考核等

    方面進行敘述。

    (一)課外社團之定義

    依據本作業要點第二點之規定所述,本要點所稱之課外社團,指

    以課外時間實施團體性、系統性的活動課程,由專業師資指導,定期

    訓練或研習,且必須參與展演或競賽之學習團體。課外社團包括音樂

    類、體育類及表演藝術類。

    (二)辦理原則

    依據本作業要點第三點之規定所述,各校依發展需要,辦理課外

    社團,其原則如下:

    1. 學校主辦:以學校自主規劃為主,必要時得與家長會合辦。

    2. 專業師資:應遴聘具有專業證照能力及教學經驗之師資指導。

    3. 學生需求:依學生多元發展之需求,規劃各類課外社團。

    38 

  • 4. 精緻多元:定期成果發表或自我評比,追求卓越與績效。

    5. 經費合理:經費收支依代收代辦方式納入學校會計程序辦理。

    (三)實施對象

    依據本作業要點第五點之規定所述,課外社團之對象,以本校學

    生為限,應以學生自願或由各校甄選推薦,並取得家長同意後始得參

    加。

    (四)師資來源

    依據本作業要點第六點之規定所述,課外社團之師資應優先遴聘

    校內具有專長之教師擔任。如需外聘師資,應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1.具有專長之合格教師。

    2.未具教師資格,但有相關才藝素養,並持有下列學經歷相關證明

    文件之一:

    (1)國內外大學以上相關科系畢業者。

    (2)曾獲選為直轄市或縣(市)級以上相關才藝之代表隊一年以上

    資歷者;或曾參加直轄市或縣(市)主辦之相關才藝公開表演、

    展示、競賽者。

    (3)曾獲得國家級、直轄市或縣(市)級,公開辦理之能力檢定、

    檢核或鑑別證書者。

    前項第二款所稱學經歷,以經政府機關合法立案之學校、學術機

    構及政府機關所頒發之證書、證照或相關證明文件為限。未具備前項

    學經歷而有特殊專長或才藝者,應報本局核准後聘任之。

    (五)經費來源

    依據本作業要點第七點之規定所述,課外社團所需之經費本受益

    者付費之原則,得向學生收費,由參加該社團之學生平均分攤,並應

    39 

  • 通知家長,不得巧立名目變相收費。低收入戶學生具該項潛能值得栽

    培者,各校得減免其收費。

    (六)收費項目

    依據本作業要點第八點之規定所述,各校辦理課外社團收費項目

    如下:

    1. 鐘點費:課外社團教師及助理教師之授課鐘點費用。

    2. 行政費:辦理課外社團行政作業所需之加班費、導護費、誤餐費、

    成果發表會、至校外參與展演或競賽費、獎金,行政作業所需之

    文具紙張費、郵電費、印刷費、水電費、維護費、交通費、勞保

    勞退費(雇主分攤額)及設備費用等。

    3. 教材及學習材料費:社團活動實際需要之教材、學習材料費。

    (七)成果發表與考核方式

    依據本作業要點第十五點之規定所述,各校應定期考核課外社團

    參與展演及競賽之成果,並給予指導教師、參加學生及業務相關人員

    必要之獎懲。

    依據本作業要點第十六點之規定所述,各校課外社團辦理情形,

    本局得不定期視導考核。

    二、臺北市國小課外社團活動之實施現況

    以下謹就課外社團活動之演變過程及臺北市各國小目前辦理課外

    社團活動之實施現況做說明:

    (一)課外社團活動之演變過程

    臺灣社會在二十年前,讓小孩學才藝向來是有錢人家的孩子才有

    的權利(周于棟,2002)。程顯光(2007)的調查研究中也發現,都會區的

    家長若學歷、收入及社會地位較高時,更願意栽培子女學習各項知識

    與才藝。在過去,學習才藝是少數人的特權,通常是家境富裕或資賦

    40 

  • 優異的人,他們藉著表現特殊才藝而贏得掌聲(李安佩,2010)。由

    上述言論可知,過去在才藝的學習上,多多少少存在著教育機會不均

    等的現象。

    隨著國民所得的提高,才藝的學習在臺灣也愈來愈受到家長的重

    視。在天下雜誌於 2005 年 11 月所做的與家庭教育相關之調查研究中

    發現,現代父母在生育子女之後,仍想保有自己原有的生活空間與生

    活方式(李安佩,2010)。因此將孩子送去安親才藝班學習各項才藝,

    不僅滿足了現代父母欲栽培子女的心願,也達成了保有自我生活空間

    的雙重欲望,也因著家長的需求,讓教育主管當局能順應時代變遷而

    做出正確的決策。

    李安佩(2010)提到教育部曾以要發展藝術教育為由,制定「各級

    學校藝術推廣教育實施辦法」,使學校能依此辦法辦理音樂、舞蹈及

    美術等藝術課程,中央日報(1998,9 月 21 日)亦以此為題於第十版

    刊出斗大標題:「中小學決設才藝班」。以臺北市為例,直至民國九

    十三年訂頒「臺北市國民小學課外社團作業要點」後,各校才能依據

    此要點開辦課外社團。在社會變遷及教育改革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下,

    現代的孩子真的很幸運,能夠不分家境貧富,都可以在學校藉著參加

    社團而接觸到各項才藝活動。

    (二)課外社團活動之實施現況

    臺北市國小課外社團活動實施至今已邁入第九年,目前幾乎全臺

    北市的國小皆已辦理課外社團活動,因此國小課外社團活動目前可說

    是正處於蓬勃發展階段,亦成為各國民小學之學校特色。各校本著為

    擴展學生學習領域,長期培育學生多元能力或興趣而辦理,並照顧到

    弱勢兒童之受教權。

    1.社團活動課程類型

    41 

  • 目前臺北市各國民小學每學期皆依據教育局之來函辦理課外社

    團,實施對象為該校學生,使用場地以校內為主,並聘請校內具有特

    殊專長的教師或外聘教師擔任社團指導教師。大多採用網路報名方

    式,以合理且低廉的收費方式為家長與學童提供課外社團服務。課外

    社團之活動內容(開設班別)各校不盡相同,原則上可分為運動類、

    音樂類、舞蹈類、美術類、休閒才藝類、語文類等,茲分述如下:

    (1)運動類:包含籃球社、羽球社、網球社、足球社、樂樂棒球社、桌

    球社、排球社、高爾夫球社、撞球社、扯鈴社、踢毽社、跳繩社、跆

    拳道社、空手道社、武術社、國術社、射箭社、游泳社、西洋劍社、

    直排輪溜冰社、中國功夫社、滑板社。

    (2)音樂類:包含直笛社、長笛社、豎笛社、陶笛社、小提琴社、大提

    琴社、弦樂團、管樂團、管弦樂團、兒童樂隊、音樂成長班、奧福音

    樂節奏班、口琴社、烏可麗麗社。

    (3)舞蹈類:包含街舞社、國際標準舞社、兒童 MV 舞社、潮舞社、拉

    丁舞社、Jazz 舞社、熱門舞蹈社、民族舞蹈社。

    (4)美術類:包含繪畫社、水彩素描社、美術社、黏土捏塑社、陶藝社。

    (5)休閒才藝類:包含書法社、兒童戲劇社、說唱藝術社、讀經社、電

    腦繪圖社、圍棋社、象棋社、閱讀寫作社、科學營、魔術社、童軍社、

    手工藝社、醒獅隊、烘培班、趣味數學社、太鼓社、兒童瑜珈社。

    (6)語文類:包含美語社、英語戲劇社、英語演說社、客語社、閩南語

    社。

    2. 收費概況(收費標準)

    目前臺北市國小課外社團的收費標準依課程類型之不同而異,每

    學期收費約在 970 元至 4860 元左右。例如:臺北市某國小 101 學年度

    上學期的課後社團直排輪社本學期收費 970 元(自備溜冰鞋、護具);

    42 

  • 跆拳道社本學期收費為 1970 元(服裝費另計);圍棋社本學期收費為

    2430 元;游泳社本學期收費為 2720 元;管弦樂團小提琴社本學期收

    費為 4860 元(自備小提琴)。

    3. 教學方式

    李庚霈(2003)提到在教師的教學方式上,可分為個別方式與團

    體活動方式二種,而團體活動方式又可分類為小團體(約 5 至 8 人)

    與大團體(約 9 人以上)二種教學方式。

    4. 教學環境

    目前臺北市各國民小學辦理之課外社團活動上課地點皆在校園

    內,校園即為課外社團活動的教學環境。因此學校各項設施(如照明

    設備、飲水機及廁所等)是否完善充足,皆為整體教學環境之評估要

    項。

    5. 教學設備與教材教具

    教材教具通常可分為三類:圖畫式教材、文字式教材、電傳視訊

    式教材(李庚霈,2003)。一般而言,課外社團在教學設備的準備上,

    以各校的原有設備為主(例如:教室內的電腦、投影機、電子白板,

    或是游泳池、籃球場等),而教材教具的準備則視參加學生的人數多

    寡而決定購買之數量。

    6. 教學時間

    目前臺北市各國民小學辦理之課外社團,每學期上課約十五至十

    七週,每週上課八十分鐘(分為兩節課,每節課四十分鐘,中間下課

    十分鐘),學生於下午四時放學後延長在校時間,自行到達社團上課

    地點(教室或運動場、游泳池等)進行課後社團活動。課外社團上課

    時段一般皆訂為下午 16:00 至 17:30 止。

    43 

  •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章將討論本研究之研究方法。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

    以了解臺北市國小實施課外社團之學生需求及滿意度如何?並將其研

    究結果據以做為日後各校辦理之參考。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

    架構與假設;第二節為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第三節為研究工具;第四

    節為研究步驟;第五節為資料處理;第六節為研究流程與研究進度。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一、研究架構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動機與目的,及相關文獻之參考,研究者提出之

    研究架構,如圖 3-1 所示:

    自變項

    圖 3-1 研究架構圖 依變項

    滿意度

    1.社團活動課程類型

    2.收費標準

    3.教學方式

    4.教學環境

    5.教學設備與教材教具

    6.上課時間

    需求

    1.社團活動課程類型

    2.收費標準

    3.教學方式

    4.教學環境

    5.教學設備與教材教具

    6.上課時間

    個人背景變項

    個人變項

    1.性別

    2.年級

    家庭變項

    1.父母工作狀況

    2.手足人數

    3.家庭型態

     

    44 

  • 由圖 3-1 可了解,本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臺北市國小學生參與

    課外社團之需求及滿意程度,期冀能做為日後辦理課外社團之參考。本

    研究不僅分析國小學生個人背景變項對需求、滿意度之差異性外,亦探

    討參與課外社團學生需求與滿意度間之相關性。

    二、研究假設

    依據研究問題與目的,及參考相關論著產生上述研究架構,提出本

    研究之假設如下:

    (一)參加國小課外社團活動學生的不同個人變項,其需求有顯著差

    異。

    1-1參加國小課外社團活動學生的性別不同,其需求有顯著的差異。

    1-2參加國小課外社團活動學生的年級不同,其需求有顯著的差異。

    (二)參加國小課外社團活動學生的不同個人變項,其滿意度有顯著

    差異。

    2-1 參加國小課外社團活動學生的性別不同,其滿意度有顯著的差

    異。

    2-2 參加國小課外社團活動學生的年級不同,其滿意度有顯著的差

    異。

    (三)參加國小課外社團活動學生的不同家庭變項,其需求有顯著差

    異。

    3-1 參加國小課外社團活動學生的父母工作狀況不同,其需求有顯

    著的差異。

    3-2 參加國小課外社團活動學生的手足人數不同,其需求有顯著的

    45 

  • 差異。

    3-3 參加國小課外社團活動學生的家庭型態不同,其需求有顯著的

    差異。

    (四)參加國小課外社團活動學生的不同家庭變項,其滿意度有顯著

    差異。

    4-1 參加國小課外社團活動學生的父母工作狀況不同,其滿意度有

    顯著的差異。

    4-2 參加國小課外社團活動學生的手足人數不同,其滿意度有顯著

    差異。

    4-3 參加國小課外社團活動學生的家庭型態不同,其滿意度有顯著

    差異。

    (五)參加國小課外社團活動學生的需求與滿意度有顯著相關。

    (六)參加國小課外社團活動學生的需求與滿意度有不同的重要表現

    象限情形。

    46 

  •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本節係針對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與程序進行說明。

    一、研究對象

    研究者任職於臺北市大安區某國民小學,學校亦有辦理課外社團

    活動,為學生放學後提供一個才藝學習環境。因考量地利之便,擬採

    取立意抽樣方式,選擇幾所臺北市之國小進行問卷調查,希望能以此

    方式了解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生對課外社團活動之需求與滿意度為何?

    本研究之樣本為 101 學年度就讀於臺北市國民小學,有參加學校

    所開辦的課外社團活動之學生。本研究採立意抽樣方式,計選取八所

    臺北市國民小學之 270 位學生進行問卷施測。(詳如表 3-1)

    表 3-1 研究樣本來源彙整表

    學校名稱 問卷發放數量

    臺北市大安區大安國民小學 40 份

    臺北市大安區建安國民小學 35 份

    臺北市信義區福德國民小學 35 份

    臺北市信義區興雅國民小學 35 份

    臺北市信義區信義國民小學 35 份

    臺北市松山區西松國民小學 35 份

    臺北市萬華區東園國民小學 20 份

    臺北市中正區忠孝國民小學 35 份

    合計:八所學校 共 270 份

    47 

  • 二、研究方法

    (一)文獻探究法

    本研究之目的是為瞭解參加臺北市國民小學課外社團活動之國小

    學生,其基本背景變項、需求與滿意度間之差異性及相關性,以文獻

    探究法搜尋有關課外社團及需求與滿意度之相關文獻。蒐集資料的方

    式是透過搜尋國家圖書館、市立圖書館、文化大學圖書館資料庫、全

    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國家圖書館網站、報章雜誌及網路資訊等處收

    集相關文獻資料,並加以歸納統整與分析。

    (二)問卷調查法

    本研究使用自編之問卷,來調查參加本學期臺北市國民小學課外

    社團活動之學生其基本背景變項、需求與滿意度間之相關性。

    本研究徵得八所之臺北市國民小學承辦國小課外社團業務單位,

    也就是各校訓導處訓育組之首肯,同意協助做問卷調查,亦即對本

    (101)學年度有參加該校課外社團活動之學生施以問卷調查,以供本

    研究之用。

    (三)統計法

    本研究以 SPSS 20.0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分析、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One-Way ANOVA)、獨立樣本 t 檢定及皮爾遜積差相關等方式做

    進一步的比較研究,並進行需求與滿意度 IPA(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分析。

    48 

  •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希能藉此研究方法而了解

    臺北市國小學生對參與課外社團之需求及滿意度之情形。本研究所使

    用之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國小學生參加課外社團之需求與滿意

    度調查問卷」,並以此問卷進行調查活動。

    一、編製問卷之依據

    本研究以自編問卷之編製方式,先參閱相關文獻及「臺北市國民

    小學課外社團作業要點」之內容後(參閱附錄一),依據研究目的與

    研究問題編製而成。

    1.問卷效度

    自編問卷擬訂完成後,經過五位專家效度之審閱,以評估問卷之

    文句修辭、語意內容等,是否符合本研究之理論架構,並給予修正及

    建議,以做為問卷修正的參考,最後由指導教授校正後編製完成預試

    問卷。本問卷之專家名冊如下:(詳如表 3-2)

    表 3-2 專家名冊表

    專家姓名 現 職

    李庚霈 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兼任副教授、行政

    院勞委會職訓局組長

    林慧生 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教授兼所長

    林顯宗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

    黃志成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

    陳琪琳 臺北市大安國小教師兼訓導處訓育組長

    49 

  • 2.問卷信度

    本研究擬以 Cronbach’s α係數進行信度分析,以確保問卷所有題

    項均具有高度一致性與穩定性(郭生玉,1999),內容如下:

    Cronbach’s α≦0.30 不可信

    0.30<Cronbach’s α≦0.40 勉強可信

    0.40<Cronbach’s α≦0.50 普通

    0.50<Cronbach’s α≦0.70 可信

    0.70<Cronbach’s α≦0.90 很可信

    0.90<Cronbach’s α 十分可信

    一般而言,問卷的 Cronbach’s α若低於 0.40 為低信度值;若問

    卷的 Cronbach’s α高於 0.70 則為高信度值。本研究之預試問卷

    Cronbach’s α值為.913,顯示本問卷為十分可信之高信度問卷。

    3.問卷之發放與回收

    本研究之正式問卷發放時間為 2013 年 1 月 3 日至 1 月 16 日,共

    發放 270 份,全數回收,回收率 100%。剔除無效之廢卷後,剩餘之

    有效問卷為 242 份,有效問卷率為 89.6 %。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