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和會館與粵劇戲台戮力培育新秀 - Ta Kung...

1
一二年十一月十一日 星期日 粵劇文化歷經幾個世紀的風風雨 雨,它今天依然以頑強的生命力繼續 在舞台上綻放光芒。式微也好,無助 也罷,這豈不反襯出粵劇這項傳統文 化藝術野草般的頑強與毅力嗎? 今年,八和會館推出的 粵劇新 秀演出系列將持續至二○一三年三 月;此外,九月演出了香港青苗粵劇 團的新蕊粵劇場、揚鳴粵劇團的 《代代扭紋柴》,十月的籌款演出 子戲專場,以及玲瓏粵劇團的文學 劇場《還魂記夢》與《白兔會》,八和 會館還陸續推出更多表演節目。 粵劇戲台成立五年以來,公 演了許多經典劇目,今年一月有家英戲寶精選﹕劇藝縱橫五十秋,八 月重演唐滌生經典戲寶承傳,由衛 俊輝及廖國森等老倌帶領李沛妍、藍 天佑、王潔清及關凱珊等青年演員, 演繹《再世紅梅記》、《帝女花》(青年 版)及《紫釵記》,二○一三年一月將 於文化中心及元朗劇院演出《佘太君》 、《十奏嚴嵩》、《洛神》等節目。 近年來龍貫天也參與粵劇戲台合作演出,這使他感慨良多。以前做 配角的時候,與大家一同演出,自從 各有成就,獨挑大樑擔演主角後,多 年來與其他同輩的演員沒再同台。如 今因為粵劇戲台而再次合作,讓他 想起了許多以往的回憶,他說:老朋友做大戲很開心。這一班粵劇前輩對粵劇文化的深 刻認同,是粵劇生命力延續的重要因 素之一,而這種影響力承上啟下,亦 得到了年輕一代的認同,既可喜亦充 滿希望。可能將來粵劇文化還會經歷 不可預料的變故,但是有 ,承傳不息,粵劇的生命力依 舊頑強。 粵劇生命力青黃相接 八和粵劇學院 加工廠 旺角通菜街一帶總會擠滿了有意購買各類小 寵物的市民,即使夜幕降臨仍人潮湧湧。 芳艷 芬堂是被譽為 花旦王的粵劇名伶芳艷芬所 捐贈,現為八和會館名下的物業,它隱於鬧市通 菜街一座名為富亨閣的舊式洋樓中。這裡有一班 身穿紅色 T 恤印着 八和粵劇學院字樣、年齡 介乎十三至二十歲左右的學員,逢周六或日便來 此學習粵劇,學制四年,期滿畢業。 尚未踏入 芳艷芬堂大門,便已聽見屋內 刀槍碰撞的打鬥聲,進門後看見的是四個身穿紅 衣的少年正在練習對打。周一至周五要返學上課 ,周六日 犧牲六個小時來到這裡學習,但在 他們眼中,這不算什麼犧牲。 芳艷芬堂刀光劍影 八和粵劇學院課程主任呂洪廣說,八和粵劇 學院就是一個 加工廠,許多孩子在五、六歲 便接觸粵劇, 我們將有底子的學生進行 加工 ,希望能夠培養更多優秀的粵劇人才八和粵劇學院以培訓粵劇演員、編劇及器樂 伴奏者、鑼鼓敲擊伴奏者為主,讓學員全面地學 習粵劇藝術,進一步提升年輕粵劇愛好者的粵劇 技藝。 吳立熙、林彥博、吳倩衡、鄺梓煒是八和 粵劇學院粵劇演員四年班的學生,都未滿二十 歲,眼下最大的壓力便是升學考試,但是每逢周 末,能夠來這裡 上一天, 比在學校快樂 來到學院幾年,感覺自己身體都健康強壯 了,而且能夠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辛苦但也 快樂。談話中最愛開玩笑的吳立熙這時認真地 說。 當晚,呂洪廣準備了一次小聚會,與部分 學生及家長於 芳艷芬堂擺枱開飯, 家長多溝通,也是了解孩子們生活學習的一 種方式,粵劇是他們的愛好,但也希望他們 在粵劇與學業之間,能夠掌握平衡今年推出的 粵劇新秀演出系列對年輕 一代的粵劇演員來說是一次表現與鍛煉的機會 ,參加此次演出,學員可自願報名。呂洪廣說: 能夠有演出機會是好的,但是對於十幾歲的他 們,以後有的是機會。不過,只要認為自己準備 充足,參與演出不是壞事。譚穎倫三歲已愛上粵劇 參與 粵劇新秀演出系列演出比較勤的學 員譚穎倫,三歲時第一次看粵劇《帝女花》,即 被吸引。中學時在郎飛劇團由老師帶領到戲棚演 出,飾演《白兔會》中的咬臍郎,就這樣入行了。 他說,十六歲正式進入粵劇學院進修,初初 演一些蝦兵蟹將的小角色,自己戲份不多,但會 在一旁觀看前輩表演,從中學習、吸收。初初時 撞板,但漸漸嘗試更多不同角色後, 要觀眾為我的表演動容,便是成功。而在他不 算長的表演生涯裡,曾飾演梁山伯讓他最有成就 感。 八和會館與粵劇戲台戮力培育新秀 近年來粵劇漸趨式微,有人說因為粵劇都用粵語,在非粵語地區 的推廣自然受阻。但是,北京有京劇、四川有川劇、上海有滬劇,各 個地方有其獨特的傳統戲劇藝術,粵劇自然是嶺南戲劇文化的代表。 了解粵劇歷史的人都知道,粵劇原來並不是用粵語演唱,而是用 桂林中州話,即所謂北方中州口音的 戲棚官話。從清代同治 年間開始,約一九二○年, 戲棚官話才完全被粵語取代成為粵劇 的舞台語言,而這一轉變,成為了粵劇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粵劇經歷了幾個世紀的發展,在省、港、澳各地各有特色。發展 到近年,粵劇的當務之急,便是傳承。 香港未有正規粵劇學院 廖國森是香港八和會館粵劇學院第一屆畢業生, 一九八二年畢業後,隨新馬師曾出演台灣,亦演出過 《李後主》、《蝶影紅梨記》,一九八九年,在香港 文化中心開幕演出《再世重溫金鳳緣》後確任正印武 生,至今三十多年來在海內外演出不輟。 粵劇戲台創辦人李奇峰及廖國森等前輩希望 將粵劇系統地授予年輕一輩的演員,雖然有八和粵劇 學院,但它不是正規的學院,它沒有分科、沒有系統 性,只是一些基礎的訓練,因此香港至今也沒有正規 的粵劇學院,新人只有邊學邊演,通過多次演出積累 經驗,粵劇的功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練就。 雖然近年有年輕人加入粵劇的隊伍,但就整體來 說,粵劇的傳承仍是青黃不接, 我們還需要培養更 多人才。廖國森說。 對於 粵劇戲台而言,面對的最大問題,仍然是表演場地的租 用。李奇峰認為文化中心的大劇院是最理想的場地,無論舞台大小、 燈光、後台都很理想, 但是文化中心的場地不是粵劇的專場 ,除了粵劇,還有舞台劇、音樂會、芭蕾舞等等……李奇 峰直言,藝術表演形式豐富固然好,但相關部門對粵劇行 業的關注與幫助,與一些外國藝團相比,情形讓他感到 淒涼。 我們不需要他們說什麼,而是他們能做什麼 香港八和會館作為粵劇界的中流砥柱,以粵劇傳承為己任。今年 七月十七日,八和會館獲選為油麻地戲院的場地夥伴,為粵劇在本地 發展揭開新的一頁。 粵劇發展基金為支持八和將油麻地戲院發展成為粵劇新秀的搖籃 ,八和的資深粵劇工作者通過新秀編排演出和帶領新秀排練,扶植粵 劇人才,擴大粵劇的觀眾群,並建立油麻地戲院為粵劇演出基地之 一。 油麻地戲院成演出基地 七月開始的 粵劇新秀演出系列,由五位藝術 總監李奇峰、阮兆輝、羅家英、新劍郎及龍貫天帶領 約五十名年輕演員,演出了二十多齣經典劇目包括 《活命金牌》、《寶蓮燈》、《無情寶劍有情天》、 《帝女花》、《烽火擎天柱》等約一百三十場,並為 海外觀眾舉行了七十二場 粵劇體驗場這對粵劇在香港的發展算是邁進了一大步。在此 之前,粵劇界與相關部門經歷了長期的 拉鋸戰今年八和會館取得的成功,令其他香港粵劇團隊加強 信心。 兼演粵劇、電視劇、舞台劇的龍貫天,慶幸能夠 讓自己喜歡的事情成為事業。培養新秀的時候,龍貫 天會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舞台經驗言傳身教,但龍貫 天說,學生們能否領悟又是另外一回事,他們最終還 是要靠自己。 做大戲就像文科,永遠沒有滿分,只有見仁見智。同樣一齣戲, 由不同的演員合作演繹,會有不一樣的效果,龍貫天認為這便是戲曲 最吸引人的地方。 走進油麻地戲院,比新光戲院小了許多,但更能夠聚攏觀眾與演 員,兩者的交流也是演出成功的要素。 以老帶新 傾力傳技藝 在油麻地戲院,一年內安排超過兩百場演出,算是刷新了香港粵 劇演出的紀錄,更值得一提的是,一群粵劇 叔父為新秀揀戲、排 戲、培訓和指導,將他們的粵劇技藝授予一群新秀。這樣薪火相傳的 畫面,無論是誰,無論在什麼領域,我們都希望看到。 物換星移幾度秋,粵劇在香港始終有一群有心人保衛且傳承。二 ○○九年,由廣東、香港和澳門聯合申報,粵劇成功獲聯合國教科文 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多年來粵劇人努力不懈 積累下來的成果。 如今,許多傳統文化藝術正漸漸退出舞台,式微的不只是粵劇。 如果我們不捍衛現在還擁有的藝術瑰寶,難道要等我們到了只能隔着 櫥窗,抑或通過相片與屏幕才能 緬懷它的時候,才知道它對我們 的意義? 對於那些正在努力傳承粵劇文化的一眾前輩,內心由衷地敬佩。 李奇峰本可以退休在家休息,卻始終放不下他熱愛的本行,年長的他 雖然為戲班的運作費煞苦心,但他在排練的時候,一邊打着拍子,一 邊哼着曲調,樂在其中。能夠在自己熱愛的行業中感受到快樂,這不 是許多營營役役的都市人的夢想嗎? 霧月夜抱泣落紅,險些破碎了燈釵夢。喚魂句,頻頻喚句卿 須記取再重逢《紫釵記》(劍合釵圓)選段中,李益低啞的唱腔中透 着悲傷和痛,唱的是粵語,和的是古調《春江花夜月》。經典,永遠 都是最好的教科書,無論是粵劇戲台唐滌生經典戲寶承傳列演出,抑或是八和會館的粵劇新秀演出系列,都有一班粵劇前 輩將經典傳承予新一代演員,粵劇的生命力在延續。 ▲今年粵劇戲台於六月、 八月重演唐滌生經典戲寶傳 ,圖為宣傳海報 裝修後 的油麻地 戲院,已 成為粵劇 演出基地 ▼八和粵劇 ▼八和粵劇 學院學生吳 學院學生吳 立熙 立熙(前 排 (前 排 左 起) 左 起)、吳 、吳 倩衡、鄺梓 倩衡、鄺梓 (後 排 左 (後 排 左 起) 起)、林彥 、林彥 本報攝 本報攝 李奇峰(右)及廖 國森(左)指導李沛 妍排練 本報攝 唐滌生經典戲寶傳承 唐滌生經典戲寶傳承系列演出中李沛妍 系列演出中李沛妍 (前) (前) 衛俊輝合演 衛俊輝合演 《紫釵記》 《紫釵記》 ▼龍貫天 ▼龍貫天 (右) (右) 與幾名年輕演員 與幾名年輕演員 一同綵排 一同綵排 本報攝 本報攝 譚穎倫 譚穎倫 (左)演 出 (左)演 出 《呆佬拜壽》 《呆佬拜壽》 龍貫天 龍貫天 (左) (左) 稱譚穎倫是粵劇 稱譚穎倫是粵劇 的明日之星 的明日之星 本報攝 本報攝 粵劇新秀演出 粵劇新秀演出 劇目 劇目 《活命金牌》 《活命金牌》 本報記者 B7 周日文化廣場 責任編輯:關衛寧 美術編輯:黃耀輝

Transcript of 八和會館與粵劇戲台戮力培育新秀 - Ta Kung...

Page 1: 八和會館與粵劇戲台戮力培育新秀 - Ta Kung Paopaper.takungpao.com/resfile/2012-11-11/B07/b7.pdf須記取再重逢」《紫釵記》(劍合釵圓)選段中,李益低啞的唱腔中透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一日 星期日

粵劇文化歷經幾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它今天依然以頑強的生命力繼續在舞台上綻放光芒式微也好無助也罷這豈不反襯出粵劇這項傳統文化藝術「野草」般的頑強與毅力嗎

今年八和會館推出的 「粵劇新秀演出系列」 將持續至二一三年三月此外九月演出了香港青苗粵劇團的「新蕊粵劇場」揚鳴粵劇團的《代代扭紋柴》十月的籌款演出 「折子戲專場」 以及玲瓏粵劇團的文學劇場《還魂記夢》與《白兔會》八和會館還陸續推出更多表演節目

而「粵劇戲台」成立五年以來公演了許多經典劇目今年一月有「羅家英戲寶精選劇藝縱橫五十秋」八月重演「唐滌生經典戲寶承傳」由衛俊輝及廖國森等老倌帶領李沛妍藍天佑王潔清及關凱珊等青年演員演繹《再世紅梅記》《帝女花》(青年版)及《紫釵記》二一三年一月將於文化中心及元朗劇院演出《佘太君》《十奏嚴嵩》《洛神》等節目

近年來龍貫天也參與「粵劇戲台」合作演出這使他感慨良多以前做配角的時候與大家一同演出自從

各有成就獨挑大樑擔演主角後多年來與其他同輩的演員沒再同台如今因為「粵劇戲台」而再次合作讓他想起了許多以往的回憶他說「和老朋友做大戲很開心」

這一班粵劇前輩對粵劇文化的深刻認同是粵劇生命力延續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這種影響力承上啟下亦得到了年輕一代的認同既可喜亦充滿希望可能將來粵劇文化還會經歷不可預料的變故但是有 「青」 有「黃」 承傳不息粵劇的生命力依舊頑強

粵劇生命力青黃相接

八和粵劇學院變1049504加工廠1049505旺角通菜街一帶總會擠滿了有意購買各類小

寵物的市民即使夜幕降臨仍人潮湧湧 「芳艷芬堂」是被譽為 「花旦王」的粵劇名伶芳艷芬所捐贈現為八和會館名下的物業它隱於鬧市通菜街一座名為富亨閣的舊式洋樓中這裡有一班身穿紅色T恤印着 「八和粵劇學院」字樣年齡介乎十三至二十歲左右的學員逢周六或日便來此學習粵劇學制四年期滿畢業

尚未踏入 「芳艷芬堂」大門便已聽見屋內刀槍碰撞的打鬥聲進門後看見的是四個身穿紅衣的少年正在練習對打周一至周五要返學上課周六日 「犧牲」六個小時來到這裡學習但在他們眼中這不算什麼犧牲

「芳艷芬堂」刀光劍影八和粵劇學院課程主任呂洪廣說八和粵劇

學院就是一個 「加工廠」許多孩子在五六歲便接觸粵劇 「我們將有底子的學生進行 『加工』希望能夠培養更多優秀的粵劇人才」

八和粵劇學院以培訓粵劇演員編劇及器樂伴奏者鑼鼓敲擊伴奏者為主讓學員全面地學習粵劇藝術進一步提升年輕粵劇愛好者的粵劇技藝

吳立熙林彥博吳倩衡鄺梓煒是八和粵劇學院粵劇演員四年班的學生都未滿二十歲眼下最大的壓力便是升學考試但是每逢周末能夠來這裡 「練」上一天 「比在學校快樂」 「來到學院幾年感覺自己身體都健康強壯了而且能夠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辛苦但也快樂」談話中最愛開玩笑的吳立熙這時認真地說

當晚呂洪廣準備了一次小聚會與部分學生及家長於 「芳艷芬堂」擺枱開飯 「與家長多溝通也是了解孩子們生活學習的一種方式粵劇是他們的愛好但也希望他們在粵劇與學業之間能夠掌握平衡」

今年推出的 「粵劇新秀演出系列」對年輕一代的粵劇演員來說是一次表現與鍛煉的機會參加此次演出學員可自願報名呂洪廣說「能夠有演出機會是好的但是對於十幾歲的他

們以後有的是機會不過只要認為自己準備充足參與演出不是壞事」

譚穎倫三歲已愛上粵劇參與 「粵劇新秀演出系列」演出比較勤的學

員譚穎倫三歲時第一次看粵劇《帝女花》即被吸引中學時在郎飛劇團由老師帶領到戲棚演出飾演《白兔會》中的咬臍郎就這樣入行了

他說十六歲正式進入粵劇學院進修初初演一些蝦兵蟹將的小角色自己戲份不多但會在一旁觀看前輩表演從中學習吸收初初時常 「撞板」但漸漸嘗試更多不同角色後 「只要觀眾為我的表演動容便是成功」而在他不算長的表演生涯裡曾飾演梁山伯讓他最有成就感

八和會館與粵劇戲台戮力培育新秀

近年來粵劇漸趨式微有人說因為粵劇都用粵語在非粵語地區的推廣自然受阻但是北京有京劇四川有川劇上海有滬劇各個地方有其獨特的傳統戲劇藝術粵劇自然是嶺南戲劇文化的代表

了解粵劇歷史的人都知道粵劇原來並不是用粵語演唱而是用「桂林中州話」即所謂北方中州口音的 「戲棚官話」從清代同治

年間開始約一九二年 「戲棚官話」才完全被粵語取代成為粵劇的舞台語言而這一轉變成為了粵劇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粵劇經歷了幾個世紀的發展在省港澳各地各有特色發展到近年粵劇的當務之急便是傳承

香港未有正規粵劇學院廖國森是香港八和會館粵劇學院第一屆畢業生

一九八二年畢業後隨新馬師曾出演台灣亦演出過《李後主》《蝶影紅梨記》一九八九年在香港文化中心開幕演出《再世重溫金鳳緣》後確任正印武生至今三十多年來在海內外演出不輟

「粵劇戲台」創辦人李奇峰及廖國森等前輩希望將粵劇系統地授予年輕一輩的演員雖然有八和粵劇學院但它不是正規的學院它沒有分科沒有系統性只是一些基礎的訓練因此香港至今也沒有正規的粵劇學院新人只有邊學邊演通過多次演出積累經驗粵劇的功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練就

雖然近年有年輕人加入粵劇的隊伍但就整體來說粵劇的傳承仍是青黃不接 「我們還需要培養更多人才」廖國森說

對於 「粵劇戲台」而言面對的最大問題仍然是表演場地的租用李奇峰認為文化中心的大劇院是最理想的場地無論舞台大小

燈光後台都很理想 「但是文化中心的場地不是粵劇的專場除了粵劇還有舞台劇音樂會芭蕾舞等等helliphellip」李奇

峰直言藝術表演形式豐富固然好但相關部門對粵劇行業的關注與幫助與一些外國藝團相比情形讓他感到

淒涼 「我們不需要他們說什麼而是他們能做什麼

」香港八和會館作為粵劇界的中流砥柱以粵劇傳承為己任今年

七月十七日八和會館獲選為油麻地戲院的場地夥伴為粵劇在本地發展揭開新的一頁

粵劇發展基金為支持八和將油麻地戲院發展成為粵劇新秀的搖籃八和的資深粵劇工作者通過新秀編排演出和帶領新秀排練扶植粵劇人才擴大粵劇的觀眾群並建立油麻地戲院為粵劇演出基地之一

油麻地戲院成演出基地七月開始的 「粵劇新秀演出系列」由五位藝術

總監李奇峰阮兆輝羅家英新劍郎及龍貫天帶領約五十名年輕演員演出了二十多齣經典劇目包括《活命金牌》《寶蓮燈》《無情寶劍有情天》《帝女花》《烽火擎天柱》等約一百三十場並為海外觀眾舉行了七十二場 「粵劇體驗場」

這對粵劇在香港的發展算是邁進了一大步在此之前粵劇界與相關部門經歷了長期的 「拉鋸戰」今年八和會館取得的成功令其他香港粵劇團隊加強信心

兼演粵劇電視劇舞台劇的龍貫天慶幸能夠讓自己喜歡的事情成為事業培養新秀的時候龍貫天會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舞台經驗言傳身教但龍貫天說學生們能否領悟又是另外一回事他們最終還

是要靠自己做大戲就像文科永遠沒有滿分只有見仁見智同樣一齣戲

由不同的演員合作演繹會有不一樣的效果龍貫天認為這便是戲曲最吸引人的地方

走進油麻地戲院比新光戲院小了許多但更能夠聚攏觀眾與演員兩者的交流也是演出成功的要素

以老帶新 傾力傳技藝在油麻地戲院一年內安排超過兩百場演出算是刷新了香港粵

劇演出的紀錄更值得一提的是一群粵劇 「叔父」為新秀揀戲排戲培訓和指導將他們的粵劇技藝授予一群新秀這樣薪火相傳的畫面無論是誰無論在什麼領域我們都希望看到

物換星移幾度秋粵劇在香港始終有一群有心人保衛且傳承二九年由廣東香港和澳門聯合申報粵劇成功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多年來粵劇人努力不懈積累下來的成果

如今許多傳統文化藝術正漸漸退出舞台式微的不只是粵劇如果我們不捍衛現在還擁有的藝術瑰寶難道要等我們到了只能隔着櫥窗抑或通過相片與屏幕才能 「緬懷」它的時候才知道它對我們的意義

對於那些正在努力傳承粵劇文化的一眾前輩內心由衷地敬佩李奇峰本可以退休在家休息卻始終放不下他熱愛的本行年長的他雖然為戲班的運作費煞苦心但他在排練的時候一邊打着拍子一邊哼着曲調樂在其中能夠在自己熱愛的行業中感受到快樂這不是許多營營役役的都市人的夢想嗎

「霧月夜抱泣落紅險些破碎了燈釵夢喚魂句頻頻喚句卿須記取再重逢」《紫釵記》(劍合釵圓)選段中李益低啞的唱腔中透着悲傷和痛唱的是粵語和的是古調《春江花夜月》經典永遠都是最好的教科書無論是「粵劇戲台」的「唐滌生經典戲寶承傳」系列演出抑或是八和會館的「粵劇新秀演出系列」都有一班粵劇前輩將經典傳承予新一代演員粵劇的生命力在延續

今年「粵劇戲台」於六月八月重演「唐滌生經典戲寶傳承」圖為宣傳海報

裝修後的油麻地戲院已成為粵劇演出基地

八和粵劇八和粵劇學院學生吳學院學生吳立熙立熙(前排(前排左起)左起)吳吳倩衡鄺梓倩衡鄺梓煒煒(後排左(後排左起)起)林彥林彥博博

本報攝本報攝

李奇峰(右)及廖國森(左)指導李沛妍排練

本報攝

「「唐滌生經典戲寶傳承唐滌生經典戲寶傳承」」系列演出中李沛妍系列演出中李沛妍(前)(前)與與衛俊輝合演衛俊輝合演《紫釵記》《紫釵記》

龍貫天龍貫天(右)(右)與幾名年輕演員與幾名年輕演員一同綵排一同綵排 本報攝本報攝

譚 穎 倫譚 穎 倫(左)演 出(左)演 出《呆佬拜壽》《呆佬拜壽》

龍貫天龍貫天(左)(左)稱譚穎倫是粵劇稱譚穎倫是粵劇的明日之星的明日之星 本報攝本報攝

粵劇新秀演出粵劇新秀演出劇目劇目《活命金牌》《活命金牌》

本報記者 周 怡

B7周日文化廣場1051673責任編輯關衛寧美術編輯黃耀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