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民所得會計帳 -...

42
1 一、國民所得會計帳 1.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活動,可以生產面、分配面(或所得面)、支出面三種方式來衡量。 (1)以生產面來看,一個國家境內所有人民在某一特定期間內最終物品與勞務的生產總價 值,我們稱為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 GDP)。 (2)以分配面來看,生產最終物品與勞務的生產總價值會分配給生產要素(勞動、土地、資 本、企業才能)的所有者當成他們的報酬,我們將這些報酬稱為國民所得(national income, 簡稱 NI)。 (3)以支出面來看,整個國家境內在某一特定期間內對最終物品與勞務的支出總值,我們稱 為國內支出毛額(gross domestic expenditure,簡稱 GDE)。 2.國民生產毛額(gross national product,簡稱 GNP) 指整個國家「全體國民」在「某一特定期間內(譬如一年)」所「生產出來」,供「最終用途」 的物品與勞務之「市場價值」。 (1) 以本國國民所生產作為計算依據,而非以國界為計算依據。故本國國民在外國所賺取 的所得應計入,但外籍勞工在本國所賺取的所得不應計入。 (2) GNP 的衡量須在一定期間所生產的才計入,故二手貨的買賣或其他移轉交易(非本期所 生產)不得計入本期 GNP 。例如:二手車在本期以五萬元成交,這五萬元不能計入本期 GNP,但業務員販售此二手車的酬勞計入本期 GNP。同理去年存貨非本期生產不能計 入本期 GNP,但本期生產而未出售的存貨應計入本期 GNP(3) GNP 計算的是「生產出來」的價值,不管有沒有售出,或是賠錢售出,均計入 GNP(4) 供「最終用途」的物品與勞務,一般又稱最終產品(final products),是指直接供私人消 費或政府消費的最終用途產品。與最終產品相對的是中間產品(intermediate products), 即中間投入,是指被用來生產最終產品的原料。區別最終產品與中間產品是為了避免 重複計算 GNP(5) 以「市場價值」計算是只考慮透過市場交易的經濟活動,排除非市場交易(地下經濟)。 例如:家務的價值因為沒有市場價值,故不計入 GNP,其他如自己修理房舍、拚裝家 具、沒有市場交易的休閒活動等亦不計入 GNP。但有二項非市場交易計計入 GNP,自 有房屋設算租金,農民留供自用的農產品計入 GNP例題 生產者 中間投入 產品市價 附加價值 農夫 100(進口種子) 1000(小麥) 麵粉廠 1000(小麥) 2000(麵粉) 麵包店 2000(麵粉) 2800(麵包) GNP= 附加價值= GNP=最終產品市價=

Transcript of 一、國民所得會計帳 -...

  • 1

    一、國民所得會計帳

    1.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活動,可以生產面、分配面(或所得面)、支出面三種方式來衡量。 (1)以生產面來看,一個國家境內所有人民在某一特定期間內最終物品與勞務的生產總價值,我們稱為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 GDP)。 (2)以分配面來看,生產最終物品與勞務的生產總價值會分配給生產要素(勞動、土地、資本、企業才能)的所有者當成他們的報酬,我們將這些報酬稱為國民所得(national income,簡稱 NI)。 (3)以支出面來看,整個國家境內在某一特定期間內對最終物品與勞務的支出總值,我們稱為國內支出毛額(gross domestic expenditure,簡稱 GDE)。 2.國民生產毛額(gross national product,簡稱 GNP) 指整個國家「全體國民」在「某一特定期間內(譬如一年)」所「生產出來」,供「最終用途」的物品與勞務之「市場價值」。 (1) 以本國國民所生產作為計算依據,而非以國界為計算依據。故本國國民在外國所賺取

    的所得應計入,但外籍勞工在本國所賺取的所得不應計入。 (2) GNP 的衡量須在一定期間所生產的才計入,故二手貨的買賣或其他移轉交易(非本期所

    生產)不得計入本期 GNP。例如:二手車在本期以五萬元成交,這五萬元不能計入本期GNP,但業務員販售此二手車的酬勞計入本期 GNP。同理去年存貨非本期生產不能計入本期 GNP,但本期生產而未出售的存貨應計入本期 GNP。

    (3) GNP 計算的是「生產出來」的價值,不管有沒有售出,或是賠錢售出,均計入 GNP。 (4) 供「最終用途」的物品與勞務,一般又稱最終產品(final products),是指直接供私人消

    費或政府消費的最終用途產品。與最終產品相對的是中間產品(intermediate products),即中間投入,是指被用來生產最終產品的原料。區別最終產品與中間產品是為了避免

    重複計算 GNP。 (5) 以「市場價值」計算是只考慮透過市場交易的經濟活動,排除非市場交易(地下經濟)。

    例如:家務的價值因為沒有市場價值,故不計入 GNP,其他如自己修理房舍、拚裝家具、沒有市場交易的休閒活動等亦不計入 GNP。但有二項非市場交易計計入 GNP,自有房屋設算租金,農民留供自用的農產品計入 GNP。

    例題

    生產者 中間投入 產品市價 附加價值 農夫 100(進口種子) 1000(小麥) 麵粉廠 1000(小麥) 2000(麵粉) 麵包店 2000(麵粉) 2800(麵包)

    GNP=∑ 附加價值=

    GNP=最終產品市價=

  • 2

    *存貨的變動算入 GNP 或最終財 例:95 年 農夫: 0→100 元小麥 麵粉廠:100 元小麥 50 元小麥→100 元麵粉→消費者 50 元小麥→增加存貨 96 年 農夫: 0→50 元小麥 麵粉廠:50 元小麥 200 元麵粉→消費者 50 元小麥(存貨減少) 95 年 GNP= 96 年 GNP= 3.國內生產毛額(GDP) 指整個國家境內所有民眾(包括本國人民及外國人民)在「某一特定期間內(譬如一年)」所「生產出來」,供「最終用途」的物品與勞務之「市場價值」。 GDP 與 GNP 的差別在於,前者以國境為計算標準,後者以國籍為計算標準。我們可以下列式子來表示兩者的關係:

    GNP=GDP+國外要素所得淨額 (1) 式中的國外要表所得淨額=本國生產要素於外國賺取所得-外國生產要素於本國賺取所得。由此可解釋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 GNP 會高 GDP 的現象。 4.國民生產淨額(net national product,簡稱 NNP) 為了真實反映生產的產品與勞務價值,我們將資本(機器設備)的折舊從 GNP 中扣除,即

    NNP=GNP-資本折舊 (2) 另外,以國境為計算標準,我們可定義國內生產淨額(net domestic product,簡稱 NDP)為

    NDP=GDP-資本折舊 (2’) 5.從分配面衡量 GDP:國民所得(NI) 整個國家境內所生產最終物品與勞務必會分配給參與生產活動的生產要素所有者,勞動所

    有者的報酬是薪資(wage)、資本所有者的報酬是利息(interest)、土地所有者的報酬是地租(rent)、企業能力所有者的報酬是利潤(profit),這些報酬的總合稱為國民所得,即

    NI=薪資+利息+地租+利潤 (3)

    由於企業真正所獲得報酬,除了將毛利潤扣除折舊費用外,還須扣除企業繳給政府的間接

    稅(營業稅),但應加上政府給予的補貼,我們將間接稅與補貼的差額稱為間接稅淨額(net indirect taxes and transfers)。因此可得到以下的關係式:

    NI=GDP-資本折舊-間接稅淨額 (4)

    =NDP-間接稅淨額

  • 3

    6.個人所得(personal income,簡稱 PI) 個人可能獲得國內或國外經濟單位的補助或收入,包括企業提供的企業移轉支付,政府提

    供的失業津貼與社會安全給付,以及公債利息等。因此 NI 與 PI 的關係可表示成:

    PI=NI-營利事業所得稅-未分配盈餘+企業移轉支付+社會安全給付+公債利息 (5) 另外我們定義個人可支配所得(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簡稱 PDI)為個人所得扣除直接稅負(direct taxes,簡稱 DT,所得稅即直接稅負一種),因此我們可得

    PDI=PI-DT (6)

    7.從支出面衡量 GDP:國內支出毛額(GDE) 一般而言,經濟體系有四個部門會購買最終物品與勞務,這四個部門分別為消費者、企業

    (廠商)、政府、外國購買者。國內支出毛額定義為:整個國家在一特定期間內對所有最終物品與勞務的支出總值。更明確地說,國內支出毛額為消費者、企業、政府、外國購買者

    四部問購最終物品與勞務的支出總值,它會等於國內生產毛額,即

    GDE=DC+DI+DG+EXP=GDP (7) DC、DI、DG、EXP 分別為消費者、企業、政府、外國部門對本國最終物品與勞務支出。定義 C=DC+FC、I=DI+FI、G=DG+FG 分別為民間消費總支出,投資總支出、政府總支出。另外定義 FC、FI、FG 分為消費者、企業、政府對外國最終物品與勞務的支出,則進口可表示成 IMP=FC+FI+FG。將這些關係式代入式(7)可得

    GDE=C+I+G+EXP-(FC+FI+FG)=C+I+G+EXP-IMP

    =C+I+G+NEX=GDP (8) 式中 NEX= EXP-IMP 代表淨出口。 8.物價指數(price index) 是指一組商品在該期的加權平均物價相於「基期」的加權平均物價的百分比。物價指數的「基期」是我們指定某年份作為比較的基礎,基期的物價我們設定為 100。 (1)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簡稱 CPI) 假設只有兩種商品,則 CPI 可表示成:

    100000

    00 ×++

    = yyxxo

    yyt

    xxt

    QPQPQPQP

    CPI

    CPI 是衡量正常家庭平時主要消費物品價格相對變化程度的物價指數,也被當成人們生活成本的指標。如果有n 種商品,則 CPI 可表示成:

  • 4

    1001 00

    1 0 ×=∑∑

    =

    =n

    iii

    n

    iii

    t

    QP

    QPCPI

    CPI 是要表達過去(基期)的商品在今天究竟值多少,這種以基期(0 期)當權數計算出來的物價指數,又種拉氏指數(Lasperes index)。 利用同樣的公式,選擇不同的物品與價格,可以計算出不同的物價指數,例如躉售物價指

    數(wholesale price index, 簡稱 WPI),又稱批發物價指數,就是衡量物品批發價格的物價指數。另外還有 GDP 平減指數。 (2) GDP 平減指數(GDP deflator)

    GDP 平減指數= 1000

    ×++

    yt

    yxt

    xo

    yt

    yt

    xt

    xt

    QPQPQPQP

    =

    GDP 平減指數是要表達,今天的商品在過去(基期)究竟值多少,這種以當期(t 期)當權數計算出來的物價指數,又種柏氏指數(Paasche index)。

    例:X 商品與 Y 商品的數量與價格如下,

    1000 =xQ 、 801 =

    xQ ; 50 =xP 、 101 =

    xP ; 500 =yQ 、 601 =

    yQ ; 100 =yP 、 51 =

    yP

    求算拉氏與柏氏物價指數

    練習 1:

    生產者 中間投入 工資 折舊 產品市價 農夫 150(進口肥料) 0 10 900(小麥) 麵粉廠 900(小麥) 600 100 2200(麵粉) 麵包店 2200(麵粉) 500 50 2800(麵包)

    (1)由支出面計算 GDP (2)由附加價值計算 GDP (3)分配面計算 GDP 練習 2:下列何者包含在本國 GNP?為什麼? (A)麵包店買麵粉 (B)木匠修理自己的房子 (C)台電公司所支付的公司債利息 (D)甲廠買乙廠的舊機器設備 (E)政府發放水災救濟金 (F)農夫自種自食的蔬菜 (G)自己住的房子之房租 (H)菲傭的薪資

  • 5

    練習 3:下列何者不包含在本國 GNP? (A)駐外工程人員之薪資 (B)中古車經銷商賺得之佣金 (C)賣掉土地所得之價款 (D)宏碁今年生產而沒售出之電腦

    練習 4:GNP=1692;資本折舊=180;公司未分配盈餘=84;企業間接稅=272; 政府對個人之移轉=225;個人所得稅=194。根據以上資料,試求算 NNP、NI、PI、PDI=? 練習 5: 民間消費=1000;資本折舊=100;投資淨額=300;間接稅=400;政府對企業補貼=100; 未分配盈餘=50;個人直接稅=200;政府支出=300;出口=800;進口=700; 營利事業所得稅=150;政府移轉支付淨額=-50 根據以上資料,試求算 GNP、NNP、NI、PI、PDI=? 練習 6: 企業利潤=50;企業間接稅淨額=5;營利事業所得稅=10;地租及利息=15:國外要素淨所得=0;工資=80;折舊=10;民間消費=80;淨出口=20;政府對個人移轉=15;個人所得稅=30;政府支出=25。(1)計算國民所得(NI);(2)計算 GDP 及毛投資;(3)計算個人所得(PI)及個人可支配所得(PDI)。 練習 7:請指出下列變數何者為存量變數?何者為流量變數? (1)消費;(2)國內生產毛額;(3)投資;(4)折舊;(5)資本(機器設備);(6)利息; (7)政府支出;(8)政府赤字;(9)政府公債餘額;(10)外匯存底。

  • 6

    練習 8:某經濟體由消費者、政府及一家廠商所組成。2006 年,該廠商共生產 1000 萬單位的產品,每單位售價為 5 元,其中消費者購買 600 萬單位,政府購買 300 萬單位,其餘為存貨。廠商付給消費者的薪資為 3000 萬元,並繳所得稅 1000 萬元。消費者繳所得稅500 萬元,並自政府領公債利息 50 萬元及失業救濟金 100 萬元。廠商利潤全額分額給消費者。 (1)請由生產面計算 GDP;(2)請從支出面計算 GDP;(3)請從分配面計算 GDP; (4)請計算個人可支配所得及個人儲蓄。 練習 9:下列事件對 GDP 有何影響? (1)小美購買周杰倫演唱會入場券一張 500 元 (2)小明購買台積電股票共花 30 萬元 (3)小明出售台積電股票獲利 12 萬元 (4)阿華買新電腦一台 2 萬元,及大補帖 1000 元 (5)阿華新電腦被偷,損失 2 萬元 (6)錢夫人上美容院剪頭髮,支出 500 元 (7)大雄請老婆大人幫其理髮 (8)大雄失業,向政府領取失業救濟金 1 萬元 (9)阿土伯購買樂透彩 300 元,中獎 1000 元 (10)大雄支付菲傭薪資 1 萬元 (11)政府支付公債利息 2 億元

    (12)政府向華碩電腦租用電腦一批,租金 150 萬元 (13)台肥公司進行資產重估,廠房增值 500 萬元

  • 7

    二、古典學派

    1.古典學派模型是第一個最完整且能夠解釋產出、物價、就業等變數的總體模型。該學派認為市場機能可以充分發揮,基於名目工資自由調整,勞動市場始終維持均衡,因而充分

    就業是常態。透過物價自由調整,商品的需求必等於商品的供給,因此,該學派主張「供

    給創造本身的需求」。 2.總合供給(aggregate supply,簡稱 AS) 總合供給函數(線)是由勞動市場及生產函數所推導出來。

    勞動需求函數 )(LfPW d ×= 勞動供給函數 )(LhPW s ×= 生產函數 )(LFY =

    dW 及 sW 分別為勞動需求價格與勞動供給價格,由勞動市埸均衡決定均衡就業 ∗L 及均衡名目工資 )()( ∗∗∗ == LPhLPfW ,再將 ∗L 代入 )(LFY = 即可得知產出 )( ∗∗ = LFY 。由於古典學派假定名目工W 可以自由調整,故勞動市場的就業可以維持在 ∗L ,此 ∗L 亦即充分就業水準。因為就業可以維持在 ∗L ,故產出亦可以維持在充分就業的產出水準 ∗Y 。由此可知,總合供給面單獨決定了整體經濟的產出水準,而且充分就業是常態。(另一種方式的圖形推導請參閱課本 27 章圖 1,頁 326)

    1W

    W

    0P

    AS

    1P

    0W

    )(0 LfP

    ),( LKF

    Y

    ∗Y

    L∗L

    L∗L

    Y

    Y

    ∗Y

    o45

    ∗Y

    P

    Y

    圖 1

    0Q

    )(1 LfP

    )(0 LhP

    )(1 LhP

    1Q

  • 8

    3.總合需求(aggregate demand,簡稱 AD) 古典學派的總合需求線即貨幣市場均衡線。古典學派強調貨幣只是交易媒介,人們持有貨

    幣只是為了交易。貨幣的交易方程式:

    PYMVy = (1)

    式中M =名目貨幣供給, yV =貨幣的所得流通速度,P =物價水準,Y =實質所得(或實質產

    出)。式(1)為一恆等式,等號右邊代表整體經濟所生產的總名目產值,等號左邊代表透過貨幣交易,人們購商品的總金額。由式(1)可進一步推出貨幣需求函數:

    kPYPYV

    My

    d ==1 (2)

    式(2)描述人們為了交易而持有貨幣,該貨幣需求為名目所得 )(PY 的某一固定比例 )(k 。另外,貨幣供給 MM s = ,由貨幣市場均衡(即 sd MM = )可得

    kPYM = (3)

    將 AS 所決定的產出 ∗Y 代入式(3),則可求出整體經濟社會的物價水準 P 。由於 yVk /1= 及

    ∗Y 皆是固定,故可進一步得知,當貨幣供給M 增加,物價水準 P 也會等比例增加,換句話說,貨幣供給變動只會影響名目變數(物價、名目工資)等比例變動,不影響實質變數(產出、就業、實質工資)的變動,此即所謂的貨幣中立性。以圖 2 為例,期初的貨幣供給 0M ,AS 與 )( 0MAD 決定物價水準 0P ,在 0P 的物價水準之下,勞動市場均衡決定名目工資

    0W 與就業∗L ,而 ∗L 所決定的產出水準恰好是 ∗Y ,即是總合供給的產出水準。若貨幣供給

    1W

    W

    0P

    AS

    )( 0MAD

    )( 1MAD1P

    0W

    )(0 LfP

    ),( LKF

    Y

    ∗Y

    L∗L

    L∗L

    Y

    Y

    ∗Y

    o45

    ∗Y

    P

    Y

    圖 2

    0Q

    0Q )(1 LfP

    )(0 LhP

    )(1 LhP

    1Q

  • 9

    由 0M 增加為 1M ,則 )( 0MAD 右移為 )( 1MAD ,AS 與 )( 1MAD 決定新的物價水準 1P ,在 1P的物價水準之下,勞動需求價格為 )(1 LfPW

    d = ,勞動供給價格為 )(1 LhPWs = ,當 sd WW =

    時,勞動市場重新回到均衡,名目工資上漲為 1W ,此時均衡就業仍為∗L ,產出為 ∗Y 。由

    此可知,名目貨幣供給增加只會影響物價與名目工資等比例上揚,實質工資、就業及產出

    均不受影響,稱此現象為貨幣具有中立性。 4.商品市埸 古典學派的商品市埸均衡(即儲蓄=投資)單獨決定實質利率 r 。 (1)由於古典學派的消費決策是跨期決策,故消費是實質利率的函數,因而儲蓄亦是實質利率的函數,即 )(rS 。當實質利率愈高,消費者減少現在消費,將所得存下來,將來可以獲得更多的報酬,因此 r 愈高, )(rS 愈大。

    (2)投資是廠商購買機器設備用以生產商品。當廠商有一筆資金,它可以選擇購買機器設備

    (即投資),或是將資金貸出以獲得利息收入。當利率愈高時,廠商愈有可能將資金貨出以獲得更多利息收入,因此會減少購買機器設備,即減少投資。故投資是實質利率的函

    數,即 )(rI ,且 r 愈高, )(rI 愈小。 5.綜合以上的結果可知,總合供給面(勞動市場及生產函數)決定充分就業產出,將此充分就業產出代入貨幣市場即可決定出物價水準。另外,由商品市場均衡決定實質利率。產出、

    物價及實質利率是分別決定,而不是共同決定。 6.賽伊法則(Say’s law) 即供給創造本身的需求,換句話說,只要供給增加,產出即可增加,再透過物價的下跌,

    就可讓需求也就跟著增加,最後需求必會等於供給。(圖形參閱課本 26 章圖 5,頁 311) 練習 1:關於古典學派的總合供給線,下列何者「錯誤」? (A)工資可以自由調整 (B)勞動市場維持充分就業 (C)物價愈高,總產出愈高 (D)總合供給線為一垂直線 練習 2:關於古典學派的敍述,下列何者「錯誤」? (A)物價水準由 AD 與 AS 共同決定 (B)總產出由 AD 與 AS 共同決定 (C)總產出由 AS 單獨決定 (D)AD 不影響總產出 練習 3:生產技術進步將使: (A)AD 線右移 (B)AD 線左移 (C)AS 線右移 (D)AS 線左移 練習 4:關於「古典學派」的敍述,何者正確? 甲、認為貨幣具有中立性。 乙、總合需求線為垂直線。

  • 10

    丙、物價愈高,產出愈高。 丁、政府支出增加對產出增加最有效。 戊、名目工資自由調整使充分就業可以維持。 (A)甲乙戊 (B)甲丙戊 (C)甲丙丁 (D)甲丁 (E)甲戊 練習 5:關於「古典學派」的敘述,何者「正確」? 甲、認為需求可創造本身供給 乙、總合供給線為垂直線 丙、認為供給可創造本身需求 丁、貨幣供給增加不影響產出 戊、透過物價的調整使總合需求等於總合供給 (A)甲乙戊 (B)甲丙戊 (C)甲乙丁 (D)乙丙丁戊 (E)甲丁 練習 6:假設經濟體系的唯一的最終商品為牛肉麵,牛肉麵價格為 100 元,且該體系的貨

    幣數量為 30,000 元,每單位貨幣購買最終商品的平均次數為 10 次(即 10=yV ),試問該體

    系的最終商品為多少?

    練習 7:試說明提款機的普及,對產出、物價、名目工資、實質工資、就業分別有何影響?

  • 11

    三、簡單凱因斯模型

    1.1929 年美國發生了經濟大蕭條,失業率大幅攀升,古典學派強調充分就業是常態便無法解釋當時的經濟現象,取而代之的,便是強調失業是常態的「凱因斯學派」。 2.凱因斯學派認為工會力量強大,故名目工資僵固;社會上有大量閒置的機器設備,故物價僵固。整個社會有效需求不足,商品市場超額供給,故失業是一常態。 3.凱因斯學派的消費決策是單期決策,消費是可支配所得(即所得減去租稅)的函數,可支配所得愈高,消費愈多。 消費C 為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消費函數可設定為 da bYCC += ,式中 aC 為自發性消費,Y 為所得,T 為租稅, TYYd −= 為可支配所得。b 為邊際消費傾向(MPC),即可支配所得增加 1 元,會讓消費增加多少元,例如: 8.0=b ,即所得增加 1 元,會讓消費增加 0.8 元,故 dbY 稱為誘發性消費,即可支配所得增加會造成消費增加的部份。 由於消費者的所得可用於繳稅、消費及儲蓄 S ,即 SCTY ++≡ ,故可表示成 SCYd +≡ ,因此,儲蓄函數為 dad YbCCYS )1( −+−=−= ,式中 aC− 為自發性儲蓄, dYb)1( − 為誘發性儲蓄, )1( b− 為邊際儲蓄傾向(MPS)。 4.投資 I 為廠商對商品的需求,在簡單凱因斯模型假設投資為一固定值,即投資函數為

    II = 。 5.在簡單凱因斯模型,只有二個市場,即商品市場及貨幣市場,由於總體經濟均衡時,商品市場加貨幣市場須均衡,因此當商品市場均衡時,背後隱含貨幣市場亦達均衡,因此在

    簡單凱因斯模型裡只討論商品市場均衡。 * 附註:當有 N 個市場同時達到均衡,只要其中的(N-1)個市場達均衡,剩下的最後一個

    市埸亦會達均衡,此稱 Walras 法則。利用 Walras 法則可知,當總體經濟有 N 個市場時,

    C

    0Y

    0Q

    Y

    TSC +,

    o45

    TS +

    圖 1

  • 12

    只要討論其中的(N-1)個市場達均衡即可。 6.商品的需求為消費、投資及政府支出,商品的供給為整體經濟的產出Y 。商品市場均衡條件為:

    GITYbCGICY a ++−+=++= )( (1)

    式(1)的商品市埸均衡決定均衡產出 ∗Y ,由式(1)可求得均衡產出

    bGIbTC

    Y a−

    ++−=∗

    1 (2)

    由式(2)可知自發性支出( aC 、 I 或G )增加 1 元,可造成均衡產出增加 )1/(1 b− 元。例如

    8.0=b ,自發性支出增加 1 元,均衡所得會增加 5 元,這自發性支出增加 1 元,造成產出成倍數的增加即所謂的乘數 (乘數= )1/(1 b− )。由此可知,此時的政府支出乘數為

    1)1/(1 >− b 。 7.由於所得恆等於租稅、消費及儲蓄的總合( SCTY ++≡ ),因此,商品市場均條件可表示成

    GICSCT ++=++ (3) 即

    GITS +=+ (3a) 8.由圖 2 可看到,期初的商品市場均衡為 0Q 點,決定均衡產出 0Y , FYY

  • 13

    9.緊縮缺口與膨脹缺口 當景氣衰退時,產出低於充分就業產出,此時會存在失業。欲使產出重新回到充分就業產

    出水準,所需增加商品需求的數量稱為緊縮缺口或衰退缺口。反之,當景氣過熱時,產出

    高於充分就業產出,此時會有通貨膨脹的壓力。欲使產出重新回到充分就業產出水準,所

    需減少商品需求的數量稱為膨脹缺口。 10.反景氣循環的財政政策 由以上的例子可看出,當景氣較差時(即總需求不足),政府應採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因應,此政策被稱為反景氣循環的財政政策。 11.上述的政府支出增加並未考慮政府的收入,若政府在擴張支出的同時,須考慮預算平衡,即政府支出=租稅( TG = ),此時的政府支出乘數稱為平衡預算乘數,而這平衡預算乘數是否仍會大於 1 呢? 將 TG = 的條件代入式(1)的商品市場均衡條件,則式(1)可進一步改寫成

    GIGYbCY a ++−+= )( (1a)

    由式(1)可求得均衡產出

    bGbIC

    Y a−

    −++=∗

    1)1(

    (2a)

    由式(2a)可以看出政府支出增加 1 元,均衡所得亦會增加 1 元,即平衡預算乘數為 1。 12.若租稅是所得稅,即 tYYTT == )( , t 為稅率,此時的政府支出乘數為何? 將 tYYTT == )( 代入式(1)的商品均衡條件可得

    GItYYbCGICY a ++−+=++= )( (1b)

    由式(1)可求得均衡產出

    )1(1 tbGIC

    Y a−−++

    =∗ (2b)

    由式 (2b) 可以看出政府支出增加 1 元,均衡所得會增加 )]1(1/[1 tb −− 元,由於)1/(1)]1(1/[1 btb −

  • 14

    14.節儉的矛盾 自發性儲蓄增加,結果卻造成儲蓄不變,甚至於減少,我們稱之為節儉的矛盾。會造成此

    結果的原因為,自發性儲蓄增加(即自發性消費減少)會導致所得減少, 進而造成誘發性儲蓄減少,當自發性儲蓄增加恰好被誘發性儲蓄減少所抵銷,則儲蓄不

    變,若被誘發性儲蓄減少的幅度大於自發性儲蓄增加的幅度,則儲蓄減少。試分析下列三

    種情況下,節儉的矛盾是否存在? (1)租稅為定額稅T ,投資為固定值 I 。 (2)租稅為定額稅T ,投資有加速原理(即投資是所得的增函數) )(YII = 。 (3)租稅為所得稅 )(YTT = ,投資為固定值 I 。 練習 1:若 MPS(邊際儲蓄傾向)=0.25,則簡單凱因斯乘數為 (A)2 (B)0.75 (C)1.33 (D)4 (E)1.5 練習 2:假設 MPC(邊際消費傾向)=0.8,則自發性消費增加 100,均衡所得將增加 (A)100 (B)200 (C)80 (D)500 (E)400 練習 3:若充分就業所得=2000,目前均衡所得=1600,且乘數=4,則目前存在 (A)緊縮缺口 400 (B)膨脹缺口 400 (C)緊縮缺口 100 (D)膨脹缺口 100 練習 4:關於簡單凱恩斯的模型,下列敍述何者正確? 甲、邊際消費傾向(MPC)愈大,則支出乘數愈小 乙、平均儲蓄傾向(APS)會大於邊際儲蓄傾向(MPS)

    丙、平均消費傾向(APC)隨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減少 丁、平均儲蓄傾向(APS)隨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減少 戊、MPC+ MPS =1 (A)丙丁 (B)丙戊 (C)丁戊 (D)甲戊 (E)乙戊 練習 5:簡單凱恩斯模型, )(75.020 TYC −+= , YT 2.0= , 40=I , 50=G ,自發性支出乘數為何? (A)2.5 (B)4 (C)5 (D)0.6 (E)0.4 練習 6:關於節儉的矛盾,下列敍述何者「錯誤」? (A)是指自發性儲蓄增加,但總儲蓄卻減少 (B)供給不足之下容易產生 (C)有大量失業的時候容易產生 (D)古典學派模型不易發生節儉的矛盾 (E)節儉的矛盾發生時,往往伴隨著所得減少 練習 7: )(8.020 TYC −+= , 150=I , 100=G , 100=T ,求算 (1)均衡所得、消費、可支配所得=?

  • 15

    (2)政府支出由 100 增為 120,新均衡所得=? (3)政府維持預算平衡,政府支出由 100 增為 120,新均衡所得=? 練習 8:消費 )(8.0100 TYC −+= ,租稅 50=T (1)求儲蓄函數;(2)若 450=Y ,求消費與儲蓄各為多少?(3)若 CY = ,儲蓄為多少?

    練習 9: )(8.0140 TYC −+= , 40=I , 60=G , 50=T ,求算 (1)租稅乘數;(2)若想使均衡所得增加 200,應該使租稅增加還是減少?且 T∆ =?

    練習 10: )(8.0140 TYC −+= , 40=I , 60=G , YT 25.050 += ,求算 (1)儲蓄函數,又 MPS=?(2)政府支出乘數;(3)均衡時, ∗C 、 ∗S 、 ∗T 分別為多少?

    練習 11: )(8.0100 TYC −+= , YI 1.020 += , 50=G , 50=T , 30=X , YM 15.020 += ,求算(1)均衡所得;(2)租稅乘數;(3)進口乘數;(4)平衡預算乘數。

  • 16

    四、IS-LM 模型

    1.IS-LM 模型比簡單凱因斯模型多考慮了資金借貸的債券市場(或可貸資金市場),也就是說,IS-LM 模型包含了商品市場、貨幣市場及債券市場,三個市場只要其中二個市場達均衡,第三個市場亦會均衡,故此時我們只挑商品市場及貨幣市場來分析,二個市場均衡共

    同決定了二個內生變數:產出Y 及利率 i 。 2.貨幣市場 凱因斯認為民眾持有貨幣基於三個理由:(1)交易動機的貨幣需求、(2)預防動機的貨幣需求、(3)投機動機的貨幣需求(即持有貨幣是為了在有利的情況下購買債券以獲取較高的報酬)。前二個貨幣需求為所得的增函數,即所得增加,交易動機及預防動機的貨幣需求會增加。投機動機的貨幣需求則為名目利率 i 的反函數,即名目利率愈高,貨幣需求愈少。準此,可將實質貨幣需求 DM 表示成

    ),( iYLM D = (1) 式中 )(⋅L 為實質需求函數。另外,實質貨幣供給 SM 可表示成

    PMM S = (2)

    式中M 代表名目貨幣供給, P 代表物價。貨幣市場均衡為

    ),( iYLPM

    = (3)

    3.商品市場均衡與 IS 線 由於商品市場均衡條件為投資 I 等於儲 蓄 S ,故我們以 IS 代表商品市場均衡。 因 IS-LM 模型考慮債券市場,因此投資 為實質利率的反函數, )(iII = ,即實質 利率愈高,投資愈少。(因為凱因斯模型 認為物價僵固,故通貨膨脹率為零,即 i =名目利率=實質利率) 為了更清楚明白 均衡產出Y 及利率 i 的變化,在Y 與 i 的座 標平面上,我們繪出讓商品市場均衡所有 Y 與 i 組合的軌跡,該軌跡所形成的直線 ,我們稱為 IS 線。 圖 1 即是利用商品市場均衡來推導 IS 線。

    00 )( GiIC ++

    01 )( GiIC ++

    Y

    Y1Y 0Y

    0Q

    1Q

    GIC ++

    )( 0GIS

    0Q

    1Q1i

    0i

    圖 1

    i

  • 17

    圖 1 期初經濟體系位於 0Q 點,對應利率為 0i ,投資為 )( 0iI ,產出為 0Y ,將 0i 與 0Y 的組合繪於下圖 i 與Y 的平面,下圖的 0Q 點對應上方的 0Q 點。若利率由 0i 調升為 1i,投資會由 )( 0iI減少為 )( 1iI ,經濟體系移至 1Q 點,決定新的產出 1Y 。將 1i 與 1Y 的組合繪於下圖 i 與Y 平面的 1Q 點,將 0Q 點與 1Q 點連成一直線,即可得出讓商品市場均衡的 IS 線。 當政府支出增加,整條 IS 線會右移。 4.貨幣市場均衡與 LM 線 由於貨幣市場均衡條件為貨幣需求 L 等於貨幣供給M ,故我們以 LM 代表貨幣市場均衡,該市場均衡決定利率水準 i。在Y 與 i 平面上,繪出讓貨幣市場均衡所有Y 與 i 組合的軌跡,該軌跡所形成的直線,我們稱為 LM 線。接下來利用圖 2 推導 LM 線。

    圖 2 期初經濟體系位於 0Q 點,對應利率為 0i ,貨幣需求為 ),( 00 YiL ,產出為 0Y ,將 0i 與 0Y的組合繪於右圖 i 與Y 的平面,右圖的 0Q 點對應左圖的 0Q 點。若所得由 0Y 增加為 1Y ,貨幣需求會由 ),( 0YiL 增加為 ),( 1YiL ,經濟體系移至 1Q 點,決定新的利率水準 1i 。將 1i 與 1Y 的組合繪於右圖 i 與Y 平面的 1Q 點,將 0Q 點與 1Q 點連成一直線,即可得出讓貨幣市場均衡的 LM 線。 當貨幣供給增加或物價下跌,整條 LM 線會右移。 5.商品市場與貨幣市場同時均衡,共同決 定均衡產出 ∗Y 及利率 ∗i 。

    ),( 0YiL

    ),( 1YiL

    ),( 00 PMLM PMi

    0i

    1i

    i

    Y0Y 1Y

    圖 2

    LPM ,/

    0Q 0Q

    1Q 1Q

    00 / PM

    ),( 00 PMLM

    )( 0GIS

    i

    Y∗Y

    ∗i

  • 18

    6.政府支出(G )增加, IS 線會往右移, 新的 IS 線與 LM 線決定均衡產出 1Y 及 利率 1i 。 7.貨幣供給( M )增加或物價( P )下跌, LM 線會往右移,新的 LM 線與 IS 線 決定均衡產出 1Y 及利率 1i 。

    凱恩斯學派的總合需求(AD)與總合供給(AS)

    1.凱因斯學派的總合需求線(aggregate demand curve,簡稱 AD 線) 總合需求線是指一般物價與整體經濟社會對商品總合需求量之間的關係。由於商品的需求

    係由消費、投資及政府支出所組成,然而投資為利率的函數,是由貨幣市場均衡所決定。

    因此,要掌握整體經濟社會對商品總合需求數額,不僅要考慮商品市場均衡,還須考慮貨

    幣市場均衡。底下的圖 3,我們利用商品市場及貨幣市場同時均衡來推導總合需求線(描述物價與產出之間的關係)。 圖 3 期初經濟體系位於上圖 IS 與 LM 的交點 0Q ,該點代表商品市場及貨幣市場同時均衡,決定均衡產出 0Y 及利率 0i 。 ),( 00 PMLM 線代表在物價水準為 0P ,貨幣市場達均衡。當物價由 0P 上漲至 1P , ),( 00 PMLM 左移至 ),( 10 PMLM ,後者與 IS 交於 1Q 點,該點決定產出 1Y 及利率 1i 。 ),( 10 PMLM 線代表在物價水準為 1P,貨幣市場達均衡。將上圖 0Q 點的 0Y與 0P 組合及 1Q 點的 1Y 與 1P 組合分別描繪於下圖Y 與 P 平面的 0Q 點及 1Q 點,將 0Q 與 1Q 連成一直線,即可得出讓商品市場及貨幣市場同時均衡所有 P 與Y 組合的軌跡,即 AD 線。 由於 AD 線的推導過程都是固定政府支出為 0G ,貨幣供給為 0M ,故我用用 ),( 00 MGAD 來表示。

    ),( 00 PMLM

    )( 0GIS Y

    )( 1GIS

    0Y 1Y

    0i

    1i

    i

    ),( 00 PMLM

    )( 0GIS

    Y0Y 1Y

    0i

    1i

    i),( 01 PMLM

  • 19

    2.凱因斯學派的總合供給線(aggregate supply curve,簡稱 AS 線) 凱因斯學派認為名目工資是僵固(或是向下僵固,即工資調漲不調跌),在此情況下的總 合供給線的型態為何?(參見課本 313 頁,26 章,圖 6,該圖為名目工資向下僵固所推導的AS 線) 3.凱因斯學派總合供需的變動 (1)總合需求增加(如政府支出增加、減稅、貨幣供給增加)

    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即有失業存在)時:會造成產出增加,物價上揚。 當經濟體系已達充分就業時:會造成產出不變,物價上揚。

    (參見課本 315 頁,26 章,圖 7) (2)總合供給增加

    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即有失業存在)時:產出及物價皆維持不變。 當經濟體系已達充分就業時:會造成產出增加,物價下跌。 *與古典學派模型比較 古典學派產出維持在充分就業產出,故總合需求增加,僅會造成物價上揚,產出維持不變。

    當總合供給增加,會造成產出增加,物價下跌。

    i ),( 10 PMLM

    ),( 00 PMLM

    Y

    Y

    P

    )( 0GIS

    ),( 00 MGAD

    0P

    1P

    0Y1Y

    0Q

    0Q

    1Q

    1Q

    圖 3

    1i

    0i

  • 20

    練習 1:關於 IS-LM 模型,下列敍述何者正確? (A)物價下趺,LM 會左移 (B)政府支出增加,產出增加,利率上揚 (C)貨幣供給增加,產出增加,利率下趺 (D)信用卡發行增加,LM 會右移 (E)政府減稅,產出會增加,利率下趺 練習 2:關於 AD-AS 模型,下列敍述何者正確? (A)工資下跌,AS 會右移 (B)石油價格上漲,AS 會左移 (C)生產技術進步,AD 會右移 (D)供幣供給減少,AS 會左移 (E)政府增加公共建設,AD 會右移 練習 3:在凱恩斯學派模型,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將導致 (A)利率下跌、產出增加 (B)物價下跌、產出增加 (C)利率上揚、產出增加 (D)物價上揚、產出減少 (E)利率上揚、產出減少 練習 4:古典學派」與「凱恩斯學派」的比較,下列敍述何者正確? (A)兩者的產出皆由 AD 與 AS 共同決定 (B)前者認為財政政策較有效,後者認為貨幣政策較有效 (C)前者的 AS 為正斜率,後者 AS 是垂直線 (D)前者貨幣需求是所得與利率的函數,後者貨幣需求僅是所得的函數 (E)前者利率是由可貸資金市場單獨決定,後者利率是商品與貨幣市場共同決定 練習 5:在凱恩斯學派模型,政府支出增加,「不會」出現 (A)物價上揚 (B)利率上揚 (C)儲蓄增加 (D)所得增加 (E)出口增加 練習 5:在 AD-AS 模型,生產技術進步會造成 甲、AS 右移 乙、AD 右移 丙、勞動需求增加 丁、產出增加 戊、物價上漲 (A)乙丁戊 (B)甲丙丁 (C)甲乙丁戊 (D)乙丙戊 (E)甲丁 練習 6:下列事件對 AD 或 AS 有何影響?請繪圖說明之。 1.契約工資上揚 2.政府支出增加 3.貨幣供給減少 4.生產技術進步 5.石油價格上漲導致石油使用減少 6.股票價格上漲使民眾財富增加,消費增加 練習 7:在 IS-LM 模型之下,貨幣供給增加並非商品需求增加,為何卻可使經濟社會的產出增加,請以經濟邏輯說明之。

  • 21

    1.凱因斯學派的部分排擠效果 公部門支出的增加,排濟私部門的支出,造成私部支出減少。 IS-LM 模型的政府支出乘數比簡單凱因斯模型的政府支出乘數小,原因是 IS-LM 模型多了利率上揚的效果,該效果造成民間投資減少,因而產出減少。 AD-AS 模型的政府支出乘數又比 IS-LM 模型的政府支出乘數小,原因是 AD-AS 模型多了物價上揚的效果,該效果造成實質貨幣供給的減少,進而導致利率上揚,於是投資減少地

    因應。

    圖 1 中的簡單凱因斯的政府支出乘數為 ′00YY ,IS-LM 的政府支出乘數為 10YY ,當中有′

    01YY

    的部分因利率的上揚造成投資減少而被排擠掉。AD-AS 的政府支出為 20YY ,由於政府支出

    ),( 00 MGAD

    ),( 01 MGAD

    AS

    )( 0GIS

    )( 1GIS

    ),( 00 PMLM

    Y

    Y

    P

    i

    0Y

    0Y

    1Y

    ),( 20 PMLM

    ′0Y1Y

    2Y

    0P

    2P

    0i

    1i

    2i

    0Q

    0Q

    1Q

    1Q

    2Q

    2Q

    ′0Q

    圖 1

    2Y

  • 22

    增加造成物價上揚,因而實質貨幣減少,利率上揚,投資再一次減少, 12YY 即被排濟掉的部分。 以上為凱因斯模型的排擠效果,由於政府支出增加,產出均還是增加,故為部分排擠。 2.古典學派的完全排擠 公部門支出的增加,引發私部門支出(消費與投資)同幅的減少,最後產出不變。古典學派的模型,政府支出增加發生完全排擠效果。 古典學派的商品市場均衡式: )()( iSGiI =+

    練習 1:利用 AD-AS 與 IS-LM 的圖形,繪圖說明政府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對經濟體系的產出、

    物價及利率有何影響? 練習 2:利用 AD-AS 與 IS-LM 的圖形,繪圖說明政府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對經濟體系的產出、物價及利率有何影響? 練習 3:繪圖說明古典學派模型,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對經濟體系有可影響? 練習 4:繪圖說明古典學派模型,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對經濟體系有可影響? 練習 5:凱因斯學派的總合需求線是考慮 (A)商品市場均衡 (B)貨幣市場均衡 (C)商品市場與貨幣市場同時均衡

    (D)商品市場與勞動市場均衡 (E)勞動市場均衡與生產函數 練習 6:下列何者會造成 AD 線左移? (A)政府支出增加 (B)政府提高租稅 (C)央行提高存款準備率 (D)生產技術進步

    I

    GI +

    S

    i

    SI ,

  • 23

    六、通貨膨脹與失業

    1.通貨膨脹 指一般物價相當幅度持續地上漲。

    通貨膨脹率(物價上漲率)π 的計算: 1

    1

    −−=t

    ttt P

    PPπ

    練習:右表是 1997-2000 年的 溑費者物價指數資料, 求算 1998、2000 年的 通貨膨脹率分別為多少? 2.發生通貨膨脹的原因:需求拉動(需求增加)或成本推動(供給減少) (1)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 即總合需求持續擴張(例如擴張性財政政策、擴張性貨幣政策) 所造成的物價上漲,此種情況可推出一般通貨膨脹率與失業 率兩者有抵換關係的菲力普曲線。 (2)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 即總合供給持續減少(例如油價上漲、工資上漲)所造成的物 價上漲,此種情況會造成貨膨脹率上揚與失業率上揚雙重不 利的後果,我們稱為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 3.通貨緊縮 指物價連續二年呈現下跌的走勢, 一般而言,需求不足(例如消費不振、投資減少) 是造成通貨緊縮的主要原因。 4.通貨膨脹的影響 (1)菜單成本:廠商須重印菜單 (2)皮鞋成本:現金比以前更快用光,增加提款的次數所衍生的時間成本。 (3)財富重分配:向別人借錢者有利,借錢給別人者不利。

    年 1997 1998 1999 2000 CPI 95 98 102 100

  • 24

    5.名目利率與實質利率 例如:當物價穩定時,借貸雙方共同接受的利率為 5%,即今年借入 1000 元明年償還 1050元,這是用貨幣來表示的借貸,名目利率( i )=(1050-1000)/1000=5%。亦可用實質商品來表示,假設白米一公斤 100 元,原有 1000 元可買 10 公斤,若不買白米而將 1000 元貸出,明

    年收回 1050 元可買 10.5 公斤白米,多出的 0.5 公斤白米就是實質的利息收入,此時的實質

    利率( r )=(10.5-10)/10=5%。當物價平穩(通貨膨脹率(π )趨近於 0),此時 ri = 。 若今天物價上漲率為 10%,白米明年價格上漲為 110 元,若名目利率還是 5%,此時將 1000元貸出,明年收回的 1050 元只可買(1050/110)=9.55 公斤白米,實質利率小於 0。 由上述可知,在通貨膨脹率大於 0 時,以貨幣借貸的利率會高於物價平穩時的利率。在上述的例子,若貸出者希望明年收回的本利和可以買 10.5 公斤白米,該金額應為 110×10.5= 1155 元,此時在物價上漲率為 10%的情況下算出來的名目利率為

    %5.151000

    10001155=

    −=i

    表面上看來,15.5%的名目利率水準遠高於物價平穩時的 5%,但以商品來衡量的實質報酬率(實質利率)和物價平穩時是相同的;換句話說,在實質利率相同的情況下,名目利率卻

    有很大的差異,造成此差異的根源即是通貨膨脹率。我們可以將名目利率、實質利率與通

    貨膨脹率用下列的式子來表示:

    名目利率( i )=實質利率( r )+通貨膨脹率(π ) 由以上的例子可知 15.5%≅ 5%+10%。當通貨膨脹率未知時,我們則以預期通貨膨脹率( eπ )來替代,即

    名目利率( i )=實質利率( r )+預期通貨膨脹率( eπ ) 6.菲力普曲線(Phillips curve) 描述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的關係。一般而言,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兩者有反向非線性的關係,即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兩者有抵換(trade-off) 關係,換句話說,政府若想要降低失業率,則必須付出忍受較高的通貨膨脹率當代價。 底下我們可利用 AD 與 AS 可以推導出菲力普曲線

  • 25

    期初的均衡點位於 AD 與 AS 交點 0Q ,假設該點物價 10 =P ,產出 0Y 為充分就業產出,該產出對應的失業率為自然失業率 nu 。 *注意:充分就業之下失業率不為零,充分就業之下仍會有失業率,該失業率稱為自然失

    業率。 7.失業率的衡量 按照我國定義,全國年滿 15 足歲的民間人口(除去現役軍人及監管人員),按照其在勞動市場的狀況可分成兩部分: (1)勞動力:目前有工作者,或無工作但正在找工作者 (2)非勞動力:年滿 15 足歲但在勞動力以外的人口,包含衰老或身心殘障而無法工作者、

    全職學生、家庭主婦、有能力工作卻不找工作者。 勞動參與率為勞動力占年滿 15 足歲民間人口的比率,即

    勞動參與率=(勞動力/年滿 15 足歲民間人口)×100% 勞動力按照就業況狀可分成:(1)就業人口; (2)失業人口。失業率為失業人口占勞動力的百分比,即

    失業率=(失業人數/勞動力)×100% 8.失業與自然失業率 一般而言,我們將失業的歸納成以下三種原因:

    AS

    )( 1MAD

    )( 0MAD)( 2MAD

    P

    Y

    05.11 =P

    10 =P

    97.02 =P

    0Y 1Y2Y

    1Q

    0Q

    2Q

    u nu

    π

    %51 =π

    1u 2u%32 −=πPC

  • 26

    (1)摩擦性失業(frictional unemployment) 勞工求職與廠商求才之間並沒有完全的訊息(如工作所要求的條件或技能、薪資結構等),由於訊息的不完整造成勞工於求職期間的失業即是摩擦性失業。 (2)結構性失業(structural unemployment) 由於產業結構改變(如電子業替代製鞋業、紡織業)或地區間勞動需求改變(如電子公司移往竹科、南科,傳統產業移往大陸)所造成的失業。 (3)循環性失業(cyclical unemployment) 由於經濟景氣衰退,廠商減少雇用勞動所造成的失業。 *只有摩擦性失業與結構性失業所構成的失業率才稱為自然失業率,充分就業之下仍會有

    自然失業率,故失業率不為零。 練習 1:關於「停滯性通貨膨脹」的敍述,何者「錯誤」? 甲、石油價格持續上漲容易引發停滯性通貨膨脹 乙、停滯性通貨膨脹會造成失業率與物價上漲率同時增加 丙、AS 線左移容易引發停滯性通貨膨脹 丁、AD 線左移容易引發停滯性通貨膨脹 戊、政府持續發行貨幣容易引發停滯性通貨膨脹 (A)甲戊 (B)甲乙丙 (C)乙丁 (D) 丁戊 (E)甲乙戊 練習 2:下列敍述何者「正確」? 甲、摩擦性失業是勞資雙方缺乏充分訊息所造成 乙、台灣產業西移大陸所造成的失業是結構性失業 丙、政府擴張性的政策讓景氣復甦可降低循環性失業 丁、達到充分就業時,仍會有循環性失業存在 戊、只有摩擦性失業及循環性失業,此時的失業率為自然失業率 (A)甲乙丙 (B)甲乙丁戊 (C)乙丙丁戊 (D)甲乙丙戊 (E)甲丙丁 練習 3:假設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 4%,預期通貨膨脹率 3%,則 (A)名目利率 7% (B)實質利率 1% (C)名目利率 3% (D)實質利率 7% 練習 4:景氣衰退,央行的低利率政利會產生財富重分配,則 (A)貸出者得利 (B)借入者得利 (C)政府得利 (D)外國人得利 練習 5:那一類的失業人口會因下列的事件而增加或減少?

    (1)政府增加提供各頪職業訓練;(2)網路的普及化;(3)政府開辦失業保險 練習 6:新聞報導,車貸利率升至 18%後,購車者將因利息負擔過重而劇減,若此時的預期通貨膨脹率為 15%,此貸款利率是過重負擔嗎?若預期的貨膨脹率降為 5%,你認為合理的貸款利應為多少?為什麼?

  • 27

    七、國際金融

    1.名目匯率(即一般所稱的匯率) 外國貨幣與本國貨幣的兌換比率。例如:1 美元可換成 31 元新台幣,則美元匯率=31。當匯率下跌,代表本國幣升值;反之,當匯率上漲,代表本國幣貶值。 2.外匯 即外幣,例如:美金、歐元、日幣等。外匯視為一種商品,外匯的供給、外匯的需求即構成外匯市場,供需相等的價格即為名目匯率。 3.外匯的供需

    外匯市場的超額供給(以 ESF 表示)可寫成:

    DSESF −= )44()3232()11( DSDDSSDS −+−−++−= =貿易帳餘額 +勞務帳餘額 +資本帳餘額 =經常帳餘額+資本帳餘額 =國際收支餘額 由以上關係式可知,當外匯市場有超額供給,代表國際收支有盈餘(如上圖中匯率水準為 0E

    的情況);當外匯市場有超額需求,代表國際收支有赤字(如上圖中匯率水準為 ′0E 的情況)。

    經常帳餘額=貿易帳餘額+勞務帳餘額,國際收支餘額=經常帳餘額+資本帳餘額。 註:以上的敍述係修改自賴景昌(2004),《總體經濟學》,二版。

    S

    D

    1.進口商的結匯 2.本國人到外國旅遊或留學的結匯 3.外國人投資本國資產所獲報酬的結匯 4.本國人投資外國資產(本金部分)的結匯

    外匯數量

    ∗E

    0E

    ′0E

    1.出口商的換匯 2.外國人來台旅遊或留學的換匯 3.本國人投資外國資產所獲報酬的換匯 4.外國人投資本國資產(本金部分)的換匯

  • 28

    4.匯率制度 (1)浮動匯率制度 顧名思義,浮動匯率制度即匯率自由調整,讓外匯市場始終維持均衡。匯率為外匯市場供需相等時決定出來的,故匯率為內生變數,當外匯市場的供需發生改變,均衡的匯率亦

    發生改變。 (2)固定匯率制度 顧名思義,固定匯率制度即匯率水準固定不變。當央行所釘住的匯率水準無法滿足外匯市場均衡時,央行為了維持匯率的固定不變,必須調整外匯存底,以滿足外匯市場的均衡

    匯率等於其固守的匯率。以圖 2-2 為例來說明,E 為央行釘住的固定匯率水準,在此匯率

    水準下,外匯市場有超額供給( 00 DS > ),若央行不干預市場,則匯率有下跌的壓力,E 的

    匯率水準將無法維持。因此,央行須扮演外匯需求者的角色,將這超額的外匯供給消化掉,

    於是央行進入外匯市場買進外滙,需求線將由 D 右移為 DRD + ,此時供需決定的匯率水準恰為央行釘住的匯率水準。央行買進( 00 DS − )的外匯數量將造成央行外匯存底的累積。 反之,在央行釘住的匯率水準下,若外匯市場出現超額需求,此時央行須提供外匯給民

    眾以滿足民眾的需求。因此,央行到外匯市場拋售外匯,此動作將造成市場供給線右移,

    新的市場供需相等所決定的匯率恰為央行固守的匯率。此外,央行抛售外匯將導致央行外

    匯存底的耗損。

    (3)管理浮動匯率制度 通常是為了避免在浮動匯率制度造成匯率大幅波動進而對國內經濟造成重大衝擊,央行因

    而干預外匯市場,以降低匯率波動的幅度。管理浮動匯率制度和固定匯率制度的不同在於

    前者允許匯率的波動,後者匯率固定不變。底下用圖 3 說明之。期初匯率水準為 0E ,在此匯率水準下,外匯市場有超額供給,若此時央行不干預,放任市場力量決定,則經濟體

    系將到達 flexQ 點,匯率水準降為 flexE 。由於匯率大幅波動( 0EE flex − ),對經濟體系的衝擊

    S

    D

    外匯數量

    S

    E

    E

    外匯數量

    D

    DRD +

    圖 2-2 固定匯率制圖 2-1 浮動匯率制

    0S0D

    flexE

    E

  • 29

    過大,央行於是採部分干預,進入外匯市場買進外匯,此時需求線將由 D 右移至 DRD + ,經濟體系到達 1Q 點,決定 1E 的匯率水準。由於央行採管理浮動匯率制度,造成匯率由 0E下跌為 1E ,外匯存底增加,這結果正可解釋台灣在民國 75 年至 76 年間,匯率下跌且外匯存底持續累積的現象。

    5.實質匯率 外國商品與本國商品的兌換比率。例如:美國的蘋果一個 1 美元( 1=∗P ),假設匯率為 30 ( 30=E ),台灣的蘋果一個 10 元新台幣( 10=P ),則一個美國蘋果可兌換多少個台灣蘋果? 1 美元折合 30 元新台幣⇒折合 30/10=3 個台灣蘋果,故實質匯率q 可寫成:

    310

    130=

    ⋅==

    PEPq

    即 1 個美國蘋果可兌換 3 個台灣蘋果。 上述的情況下,若蘋果都一樣,在不考慮運輸成本時,先將 1 美元兌換成 30 元新台幣,然後在台灣買三個蘋果再運到美國,此三個蘋果可賣得 3 美元,(或在台灣先以 10 元新台

    幣買一個蘋果,再將這蘋果運到美國可賣 1 美元,這 1 美元可再換成 30 元新台幣)。此種

    利用兩地商品價格不同而賺取價差的行為,稱為套利(arbitrage)。 由於套利行為會造成台灣蘋果需求增加,美國蘋果供給增加,前者導致台灣蘋果價格上

    漲,後者導致美國蘋果價格下跌,最後會達到 PEP =∗ 的均衡條件。 6.購買力平價說(PPP) 當兩國的商品可視為同一種商品時(即這兩種商品可視為完全替代),此時q =1,即 ∗EP = P (即兩種商品用台幣表示的價格相等)。既然兩種商品可視為同一種商品,經過匯率的轉換,價格會相等也就不足為奇。

    ∗= EPP 成立,我們稱為單價法則,或購買力平價。

    S

    D DRD +

    E

    0E 1E

    外匯數量 0S 0D

    flexQ 1Q

    flexE

    圖 3

  • 30

    7.利率平價說 當 兩 國 的 債 券 可 視 為 同 一 種 資 產 時 ( 即 這 兩 種 債 券 可 視 為 完 全 替 代 ) , 則

    EEEii e /)( −+= ∗ ,即本國債券的報酬率等於外國債券的報酬率。 練習 1:下列敍述何者有誤? (A)央行抛售外匯將造成外匯存底減少 (B)央行抛售外匯造成外匯需求增加 (C)固定匯率制度下,外匯市場超額供給時,央行將抛售外匯 (D)浮動匯率制度下,外匯存底不會因外匯市場不均衡而發生改變 (E)固定匯率制度下,央行須透過外匯存底調整以維持匯率固定。 練習 2:下列敍述何者有誤? (A)出口增加有利於經常帳增加 (B)外國觀光客來台旅遊增加利於經常帳增加 (C)本國利率提高有助於資金流向本國 (D)預期台幣升值易造成於經常帳增加 (E)國內投資環境改善有助於資本帳增加 練習 3:下列敍述何者正確? (A)管理浮動匯率制度會造成匯率及外匯存底皆變動 (B)外匯市場有超額需求,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有下跌的壓力 (C)外匯市場有超額需求,浮動匯率制度下台幣有貶值的壓力 (D)國際收支有盈餘,固定匯率制度下央行外匯存底會增加 (E)國際收支有盈餘,固定匯率制度下央行須增加外匯需求 練習 4:下列何者會產生外匯需求或供給? (A)Rain 來台辦演唱會 (B)我國向美國購買 F-16 (C)本國民眾購買海外基金 (D)拜耳公司來台設廠 (E)國外資金大舉匯入台灣購買台灣股票 練習 5:承前題,上述各項對均衡匯率各有何影響? 練習 6:依據 PPP 理論,一輛 Lexus 汽車在美國售價為 3 萬元,若台幣對美元的匯率為 33,該車在台售價應為 99 萬元,但實際上卻貴了許多,為什麼? 練習 7:國外資金流入發生於下列何種情況? (A)本國利率低於外國利率 (B)本國貨幣預期升值 (C)本國貨幣預期貶值 (D)本國政治不穩定 練習 8:如果台幣對美元是 33:1,美元對日圓是 1:200,日圓對台幣是 1:5,請問這是否為

  • 31

    均衡?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50 52 54 56 58 60 62 64 66 68 70 72 74 76 78 80 82 84 86 88 90 92

    年(民國)

    底︵

    元︶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匯

    率︵

    /

    元︶

    上圖顯示民國 75 年之前,匯率大致維持在新台幣 40 元左右兌換 1 美元的水準。但自 75

    年 1 月以後,由於我國持續對美貿易出超,美國要求新台幣升值壓力日增,央行不得不採

    行機動匯率制度(管理浮動匯率制度)。故從上圖可以看到,在民國 75 年至 76 年間,新台

    幣持續升值(匯率由 39.59 下跌至 28.1),外匯存底持續累積(由 237.65 億美元增加為 767.48

    億美元)。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年

    底︵

    元︶

    圖 2 是截至 2006 年 5 月,全球前五大外匯存底持有國。 至 2007 年底,前二名排序不變,大陸有 1.5283 兆美元,日本有 9480 億美元,第三為俄

    圖 1:新台幣/美元匯率及外匯存底--民國 50 年-92 年

    圖 2:中國大陸、日本、台灣、俄羅斯、南韓的外匯存底

    中國大陸

    日本

    俄羅斯 台灣

    南韓

  • 32

    羅斯,有 4794 億美元,第四為印度,有 2795 億美元,第五為台灣,有 2728.18 億美元,第六為南韓。

    2009 年 3 月,前七名依序為中國大陸(1.946兆美元)、日本(1.009兆美元)、俄羅斯(3881億美元)、台灣(3001 億美元)、印度(2523 億美元)、南韓(2063 億美元)、巴西(2063 億美元)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年

    /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年

    /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年

    /

    大麥克漢堡被認為是國際間最齊一性的商品,且該商品在每個國家的銷售價格容易取得,

    因此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於 1986 年推出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即大麥克漢堡於世界各國的該國國幣價格/美國市場的美元價格,用以評估世界各國貨幣價值是

    圖 3:人民幣/美元實際匯率與大麥克指數

    圖 4:新台幣/美元實際匯率與大麥克指數

    圖 5:日圓/美元實際匯率與大麥克指數

    大麥克指數

    大麥克指數

    大麥克指數

    實際匯率

    實際匯率

    實際匯率

  • 33

    高估或低估。

    例如:2003 年大麥克漢堡在台灣賣 70 元新台幣,在美國賣 2.71 美元,則大麥克指數為

    25.83,該指數也被稱為購買力干價說的匯率,上述的大麥克指數表示,在商品市場以 25.83元新台幣可以買到等值於 1 美元的商品。然而 2003 年新台幣/美元的實際匯率為 34.8,即在外匯市場以 34.8 新台幣可以換 1 美元,比較實際匯率與大麥克指數可知,在外匯市場需

    以較多的新台幣才能換 1 美元,顯示新台幣在外匯市場被低估了。

    以上的圖 3-圖 5 分別繪出中國大陸、台灣、日本的大麥克指數與實際匯率,若購買力平價

    說成立,則大麥克指數與實際匯率應相等,由以上三個圖發現,大麥克指數與實際匯率有

    相當的差距,且非亦步亦趨,故知這三個國家的實際數據不支持購買力平價說。

    再者,由圖 3 可觀察到,大麥克指數皆小於實際匯率,這顯示人民幣被低估,也就是說人

    民幣應有升值的空間。

    另外,由圖 4 可發現,台灣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前,大麥克指數大於實際匯率,表示新

    台幣被高估,故有貶值的空間;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大麥克指數小於實際匯率,表示

    新台幣被低估,故有升值的空間。

    由此可知,觀察大麥克指數與實際匯率的相對大小,便可判斷一個國家貨幣是否被高估或

    低估,從而可以推測該國貨幣升值或貶值的變化。

    練習 9:關於匯率與外匯市場,下列何者有誤? (A)出口增加會使外匯供給增加 (B)外國人來台旅遊增加會使外匯供給增加 (C)外匯市場超額需求,匯率有上漲壓力 (D)外資湧入台灣易使匯率上揚

    練習 10:美國蘋果單價 0.5 美元,台灣蘋果單價 10 元新台幣,名目匯率=30,試問實質匯率為多少? (A)1.5 (B)3 (C)1 (D)1/30 (E)無法計算

    練習 11:下列何者造成外匯供給增加? (A)我國向美國購買 F-16 (B)Rain 來台辦演唱會 (C)進口商進口美國牛肉

    (D)本國民眾購買海外基金 (E)國外資金大舉匯入台灣購買台灣股票

    練習 12: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發生時,許多本國民眾搶購美元,可否用經濟邏輯合理化他們的行為?

    練習 13:國際間投機的熱錢湧入台灣,浮動匯率制度下,對我國的匯率有何影響?固定匯率制度下,對我國的外匯存底有何影響?

  • 34

    八、經濟成長

    之前闡述古典學派及凱恩斯學派的模型時,皆是於某一固定資本存量下去討論,即所謂短

    期分析。「經濟成長」則是放寬資本存量固定的假定,為一長期分析。更明確地說,經濟

    成長是討論隨著時間變動,產出或所得的變動狀況。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年

    G

    D

    P︵

    元︶

    10,8169,591

    2,890 3,646

    11,333

    2,4192,155

    5,829

    12,161

    7,413

    11,633

    1,143

    12,916

    3601,041

    482 853221 283151189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

    51 53 55 57 59 61 63 65 67 69 71 73 75 77 79 81 83 85 87 89 91

    年(民國)

    額︵

    元︶

    Solow 的新古典成長模型

    1.Solow 利用新古典的生產數,讓勞動與資本這兩種生產要素於生產過程中可以互相替代。Solow 的新古典模型有以下的特色:

    (1)生產函數設定Y (產出)為 K (資本存量)及 L (勞動)的一次齊次函數:

    0,0,0,0,0);,( >= KLLLKKLK FFFFFLKFY . (1) 例如: 10;),( 1

  • 35

    一次齊次生產函數的特性: 生產要素增為λ倍,則產出亦增為λ倍,即 YLKF λλλ =),( 。 證明:

    YLAKLKALKALKF λλλλλλλ ββββββββ ==== −−−+− 1111)()(),( 註:Cobb-Douglas 生產函數 βα LAKY = , 當 1=+ βα ,則此生產函數為固定規模報酬; 當 1>+ βα ,則此生產函數為規模報酬遞增; 當 1=∂∂

    = −− βββ LAKKYFK , (2)

    0)1( >−=∂∂

    = −βββ LAKLYFL . (3)

    而且,資本(或勞動)邊際產量會有遞減的現象,也就是資本(或勞動)邊際產量會隨著資本(或勞動)使用量的增加而少,即:

    0)1()/( 12

  • 36

    由上述兩特性( 0,0 kkk ff ),我們可將 )(kfy = 的關係描繪如下: 4.由於政府沒有參與經濟活動,因此商品市場均衡為投資 I 等於儲蓄 S 。以下我們分別說

    明投資與儲蓄函數。 經濟社會的資本存量與投資有以下關係:

    10;1

  • 37

    式(12)被稱為基本的累積方程式,式中 )(ksf 為每人儲蓄, kδ 是每人資本的折舊,nk 是人口成長造成每人分配的資本減少。式(12)表示,當每人儲蓄大於資本折舊及人口成長

    造成每人資本的耗損(即 0>k& ),則下一期每人資本會增加;反之, 0 ,由式(12)可知 0>k& ,故下期每人資本會增加,一直調

    整到 ∗= kk 為止。反之,若干擾造成每人資本增加為 0k ′,則 0k& 0

  • 38

    體社會的產出成長率必定等於體系外生的人口成率,故 Solow 成長模型被稱為外生成長理論。 6.人口成長率n 提高 ( 10 nn → ) 對經濟體系之影響

    ∗k 、 ∗y 、 )()1( ∗∗ −= kfsC 、 )( ∗∗ = ksfS 、 YY /& 、資本邊際產量、勞動邊際產量?

    7.儲蓄率 s 提高 ( 10 ss → ) 對經濟體系之影響

    ∗k 、 ∗y 、 )()1( ∗∗ −= kfsC 、 )( ∗∗ = ksfS 、 YY /& 、資本邊際產量、勞動邊際產量?

    )(kfy

    k

    )(ksfkn )( 0 δ+

    ∗0y

    ∗0k

    ∗1k

    kn )( 1 δ+

    ∗1y

    )(kfy

    k

    )(0 kfs

    kn )( δ+

    ∗0y

    ∗0k

    ∗1k

    ∗1y )(1 kfs

  • 39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45,000

    0 0.05 0.1 0.15 0.2 0.25 0.3 0.35 0.4

    投資占GDP比例

    G

    D

    P︵

    元︶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45,000

    0 0.005 0.01 0.015 0.02 0.025 0.03 0.035 0.04 0.045 0.05

    人口成長率

    G

    D

    P︵

    元︶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由於不同國家的儲蓄率及人口成長率均不同,故可解釋世界各國所得

    的差異。 8. Solow 的分解(或成長會計式) 由生產函數 ββ −= 1LAKY ,我們可得以下的關係式:

    LL

    KK

    AA

    YY &&&& )1( ββ −++= . (17)

    上式說明產出成長率可分解成三部分:一是全體生產力的增加率(即技術進步率);二是資本成長率,該權數是資本份額(capital share),兩者相乘稱為資本成長率的貢獻;三是勞動(人

    口)成長率,該權數是勞動份額(labor share),兩者相乘稱為勞動成長率的貢獻。 9.經濟成長與收斂假說 每人實質所得較低的國家,其每人實質所得趕上每人實質所得較高的國家,我們稱為「收

    斂」。

    資料來源:Jones (2002,頁 216-219)。

    資料來源:Jones (2002,頁 216-219)。

  • 40

    (1)絶對收斂假說 經濟結構類似的國家,期初每人實質所得較低者,會有較高的產出成長率;期初每人實質

    所得較高者,會有較低的產出成長率。例如:1880 年代較貧窮的日本成長速度較快,而1880 年代較富有的英國成長速度較慢,以致後來日本的每人實質可以超越英國。

    美國瑞士

    紐西蘭

    加拿大澳大利亞

    瑞典

    荷蘭丹麥英國

    比利時挪威法國

    芬蘭

    奧地利義大利

    西班牙

    愛爾蘭希臘

    葡萄牙

    日本

    土耳其

    0

    0.005

    0.01

    0.015

    0.02

    0.025

    0.03

    0.035

    0.04

    0.045

    0.05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1960年每單位勞動實質GDP(美元)

    (2)相對收斂假說 經濟結構不同的國家,每人實質產出成長率決定於該經濟體系目前(期初)每人資本(產出)與靜止均衡的每人資本(產出)的相對差距。

    資料來源:Jones (2002,頁 216-219)。 附註:縱軸的成長率為 1960-1997 年的每單位勞動實質 GDP 平均成長率。

  • 41

    -0.03

    -0.02

    -0.01

    0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實質GDP(美元)

    G

    D

    P

    練習 1:在新古典成長模型,當儲蓄率提高時,會造成 (A)總產出成長率提高 (B)每人所得水準提高 (C)總資本成長率提高 (D)資本/勞動比率提高 (E)均衡成長率提高 練習 2:在新古典成長模型,當人口成長率降低時,會造成 (A)資本邊際產量提高 (B)每人資本增加 (C)每人儲蓄增加 (D)每人所得不變 (E)每人消費增加

    練習 3:在新古典成長模型,生產函數 KLY = ,儲蓄率=0.2,人口成長率=0.1,經濟體系

    達均衡時(steady state),則 (A)每人資本成長率=0.1 (B)產出成長率=0.2 (C)資本成長率=0.1 (D)每人產出成長率=0 (E)每人消費成長率=0.5

    練習 4:某經濟體系總和生產函數 KLY = ,資本折舊率=0.1,儲蓄率=0.2,無人口成長,

    steady state 之下的每人所得為 (A)1 (B)2 (C)3 (D)4 (E)以上皆非

    練習 5:生產函數 32

    31

    LAKY = ,若勞動成長率為 3%,資本成長率為 9%,如果沒有技術進

    步,則產出成長率為多少? (A)6% (B)3% (C)9% (D)4% (E)5%

    資料來源:Jones (2002,頁 216-219)。 附註:橫軸的實質 GDP 為 1960 年的每單位勞動實質 GDP,緃軸的實質

    GDP 成長率為 1960-1997 年每單位勞動實質 GDP 的平均成長率。

  • 42

    練習 6:生產函數 32

    31

    LAKY = ,若勞動成長率為 3%,資本成長率為 9%,如果產出成長率

    為 9%,此時技術進步率為多少? (A)3% (B)2% (C)4% (D)6% (E)1% 練習 7:1990 年代,美國的經濟成長率大都高於南菲的經濟成長率,且美國的每人實質GDP 均高於南菲的每人實質 GDP,這樣的事實是否與絶對收斂相違?請用成長理論解釋

    這個結果。 練習 8:假設 A 國生產函數 6.04.0 LBKY = ,在 1980 年代該國的經濟成長率 YY /& =7%,且資本/產出比率 YK / =4,技術進步率 BB /& =2%,假設 1990 年代 A 國的勞動成長率降為 1980年代的一半,且資本/產出比率 YK / =3,但技術進步率 BB /& =2.5%,請求算 1990 年代 A 國的經濟成長率。 練習 9:生產函數 5.05.0 LAKY = ,若勞動成長率為 1%,資本成長率為 3%,技術進步為 2%,則產出成長率為多少? (A)6% (B)3% (C)9% (D)4% (E)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