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苦难不可逾越,没有光明不会来临 - jn001.com...2018.5.14 星期一 责编...

1
2018.5.14 星期一 责编 赵晓菲 视觉 吴丹 审读 吕晨晶 08 09 2018.5.14 星期一 责编 赵晓菲 视觉 吴丹 审读 田蔓 活动链接 5月11日上午,我市在高新区黄屯街 道金色嘉苑社区开展地震疏散应急演练活 动,参加此次演习的人员来自小区的居民 及周边学校师生共 200 余人。 “呜……呜……紧急通知,居民们,地 震了,请大家做好安全疏散。”上午 9 时, 随着地震警报的突然响起,小区内的居民 及附近学校学生在志愿者的指挥下,有秩 序地迅速疏散到小区开阔地带,小区广 场上已设置了抗震救灾咨询处、救灾心 理咨询中心、医疗救治区等抗震救灾 帐篷,实时处理紧急事故。演习中, 一名学生在疏散中“受伤”,救护人 员接到信息后迅速将“受伤学生”护 送到小区广场的空地上,医护人员 及时进行了救治。一位居民则被 倒塌的楼板压住,消防人员经过 勘察,利用专业设备破开楼板, 与医护人员一起对受伤居民进 行了现场紧急救治,随后护送 到医疗救治区。防疫人员则 对小区内外进行消毒,志愿 者向疏散出来的学生发放 了食品和纯净水。整个 演练活动组织有序、各部 门配合协调,取得圆满 成功。 今年的演习中多了一位灾区救助“新面 孔” —多旋翼无人机。据相关负责人介 绍,我市今年配备了无人机、4G 单兵图传等 科技设备,在此次演习中属首次亮相。与平 时的普通无人机相比,多旋翼无人机在空中 更稳定。无人机上配置 30 倍光学变焦镜头, 飞至 30 米高空也可将地面图像清晰地传输 回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为灾区救援指挥提供 了便利。当地震导致地形变动,急救人员无 法进入灾区时,可操控无人机进入到灾区进 行勘探灾情、运送简易物资等行动。 天灾突至,这里曾经沦为“废墟”,满目疮 痍,不计其数的灾民失去家园和亲人,悲痛欲 绝。十年光阴流逝,曾饱受汶川地震之苦的灾 区“ 浴 火 重 生 ”,又 有 了 全新的模样。近日 ,济 宁消防支队参与过汶川救援的五名官兵代表, 利用三天时间重返汶川寻找故人,见证灾区重 建取得的巨大成就。 记者从济宁消防支队了解到,此次“重走 救援路,再续援建情”活动,先后到达阿坝州 汶川县映秀镇,绵阳市北川县擂鼓镇、桂溪 乡、陈家坝乡、桂溪乡,安州区(原安县)小坝 乡等十个地方,探访当时的救援路线和地 点,救助群众和战友,而第一站就是汶川县 映秀镇。济宁消防支队支队长王坤亮介绍, 映秀是汶川大地震震中位置,在地震之后, 一直没有一支救援队进入,一度成为“孤 岛”,这里也是他们当年利用17个小时冒雨 徒步行走70公里到达的地方。如今,再回到 这里,废墟不见,出现在一行人视线中的是 温馨怡人的小镇,曾经的救援地点映秀电 厂、小学已成“爱立方”主题公园。 到了原抗震救灾地点映秀电厂和映秀小 学,王坤亮遇到了当年并肩作战的老杨。“老 杨叫杨云青,他的妻子在地震中去世了,当 时忍着悲痛开吊车免费协助救人。因为地 震,外面的车辆进不来,当时这里只有两辆 吊车,是老杨父子俩借来的。”再见到老杨, 王坤亮难掩激动之情。“22个老师埋在里面, 最后只救出两个,473个孩子,遇难了两百 多,学前班 63 个孩子,遇难了 54 个。”时隔十 年,老杨对这些数字记忆犹新,奋战九天九 夜,救出了十多人。忆起当年的情景,沉重 的心情犹在,但在与当地人的交流中,他们 坚强的信念和脸上的笑容着实让人欣慰。 “现在有家、有妻、有娃娃,灾难都过去了,我 们只向往美好的生活。”在曾经奋战过的地 方,来自福建、深圳等地的志愿者和济宁消 防官兵一起,种植了一颗桂花树,以此缅怀 遇难者,更希望将抗震救灾精神传承下去。 在“5·12”地震中,位于两条地震断裂带交 汇处的绵阳市北川县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 “当时总队派我带领20名官兵组建援川中队, 开展灭火救援以及帐篷区、板房区消防宣传 培训演练等工作。”王坤亮回忆。如今的北川 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排排新建安置房、 繁荣的巴拿恰商业街反映出当前民众安居乐 业的幸福场景。 随后,一行人到达了北川县擂鼓镇。地 震之后,这里的受灾群众先是搭起了帐篷, 后来又建起了板房,在各个安置点,消防官 兵们主要承担了灭火救援、防火巡查、消防 设施维护、应急供水,便民服务等工作。大 家清楚的记得,9月24日那场特大暴雨。山 洪暴发,河水暴涨,引发了泥石流和山体滑 坡,王坤亮和战友们迅速出动救援,在柳 林村,他们紧急转移村民,38间板房迅速 被泥石流淹没。“当天雨下得非常大,我在 山东没见过这么大的洪水,我们连夜救援 了一天一夜,第二天上午11点多回来准备 做点饭吃,发现帐篷刮跑了,碗和锅也刮跑 了,连饭都没有。干吃方便面吃了一天,继 续救援。”济宁消防支队特勤中队副中队长 董国昂回忆。如今的板房区早已改建,受灾 群众住进了新建的安置房,消防官兵们曾经 驻扎的营地也有了新的规划。王坤亮一行到 了在擂鼓镇帐篷区居住的小岳和红梅夫妻俩 家里,政府给他们分配了90平方安居房,如 今工作稳定,已有了第二个孩子,生活幸 福。“十年前,我们心手相牵共赴灾区抗震救 灾和援建,十年后我们再次来到这里,看见 他们生活如此美好,家庭十分幸福是对我们 最大的鼓励。”王坤亮说。 本报记者 赵豫 通讯员 梁宁 没有苦难不可逾越,没有光明不会来临 “看见他们生活如此美好,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本报记者 赵豫 通讯员 朱良博 “十年前第一次来到北川时,这里满目疮痍,如今这里已 经凤凰涅槃,太令人激动了。这里不仅仅是我们每一位援川 工作人员的第二故乡,更记录了鲁川两地人民深厚的兄弟情 义。”5 月 11 日至 13 日北川羌族自治县在北川新县城举办了 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 10 周年活动,曾经参与对口援建 的山东17地市的援川代表重回故地,记者电话采访了正在 现场的济宁援川代表付学华,尽管这些年一直和北川的朋友 保持联系,但是亲眼看到北川的巨大变化,他仍难掩心中的 激动之情, “能够参与北川援建是我的荣幸,这也就是这辈子 最难以忘怀的记忆。” 汶川大地震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2008年8月,灾 区进入到恢复重建阶段,当时山东省对口支援地震极重灾 区北川县,济宁市主要负责马槽乡、永安镇以及北川县新县 城的部分建设项目。付学华是济宁地区首批参与灾区重建 工作的人员之一,8月21日晚上他和其他工作人员从济南 坐飞机飞到成都,第二天从成都到达绵阳,再从绵阳到达马 槽乡, “到达绵阳之后已经可以看到地震的残骸,越往里走 受灾越严重,许多地方已经成为一片废墟。” 付学华说,从绵阳市到北川县马槽乡有110多公里的路 程,如今开车仅需 1 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当年到达那里用 了 15 个小时的时间。 “直达那里的道路完全被毁,只能从其 他地方绕行,相当于想从济宁去汶上,要从青岛、济南绕行才 能到达一样。”付学华告诉记者,沿途的道路特别险峻,海拔 最高的山路接近 3000 米,由于山上随时有落石的危险,需要 接到放行的通知后才能继续前进, “马槽乡山地比较多,房屋 都是建在山坡上,到达之后为了尽快施工、投入到援建工作 中,我们暂时住在当地老百姓的吊脚楼里。那时电力还没完 全恢复,为了节约用水,援建工作人员一个多月没有洗澡。” 对于参与援建的施工人员来说,施工难度更是巨大,除了余 震、气候不适之外,砖、水泥、钢材等建筑物资的运送特别困 难,最短也要2天的时间才能从灾区外围运进来。 在马槽乡,济宁援建了马槽鲁宁小学、客运站、卫生院和 文化中心等民生项目。在永安镇除了一些基建项目之外,济 宁的援建者们为当地修了 4 条路,其中 3 条路是新修的、1 条 是在原路上恢复的,新修的3条路的名字是永安当地政府提 出由咱济宁命名,最终确定为崇文大道、杏坛路、微山湖路, 以纪念两地这段特别的情谊。 “如今再次走到这几条路 上,心中百感交集,更美好的未来在等待着每一位济宁 人、北川人。”付学华说,除此之外,济宁还援建了北川新 县城商业街和安居房的建设,如今商业街已经成为了北 川新县城的地标性建筑,商业街的名字是“巴拿恰”,在羌 语中意为“做买卖的地方”,位于新北川县城城市文化中心 轴上,西接禹王桥,东接抗震纪念园,是北川新县城十大标志 性建筑之一,也是北川新县城的门户,同时还是四川最大的 特色文化旅游商业步行街, “当年参与援建时这里是一片农 田,弹指十年间过去,一座生机勃勃的新城正在迎接着天南 海北的宾客。” 从 2008 年 8 月到 2010 年 10 月份援建结束,北川已经 成为了付学华的第二故乡,两年的时间他去了北川27次。 “2010年之后没再去过北川,但是大家一直通过电话微信关 心、关注着北川的建设发展。”付学华说,这次亲眼看到之后, 心里更是无比激动, “上次来的时候我们见到的是悲伤、现在 我们见到的是希望和幸福,鲁川人民的情谊会像如今的北川 一样,蓬勃向上。” 5月11日上午,市应急办、 市减灾委成员、市民政局等20 个部门在文化广场展开防灾减 灾集中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 料,展示防灾减灾器材,向市民 普及防灾减灾、灾区自救逃生等 相关信息。此次活动共设立宣 传展板50余块,发放各类宣传 资料 1 万余份。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将《防 灾减灾知识宣传手册》、防灾减 灾知识宣传彩页等宣传资料发 放到居民的手中,并向群众讲解 如何预防灾害性事件、突发事件 应急处置方法和自救措施。此 外,市红十字会的宋老师利用假 人向市民演示急救措施。 防灾减灾,助推平安 地震来了?别慌! 这是救援实战演练 “十年再相见,北川早已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本报记者 王仰浩 汶川地震救援(援建资料图) 抒写苦难,重现光明 防患未然,以练备战 近日,济宁消防支队在任城区五里屯开展了“攻坚突击 2018”地 震救援实战拉动演练。 演练假定任城区五里屯地区发生6.8级地震,地震造成道路损 坏、建筑倒塌,部分人员被困,机动车辆无法到达。早上 6 时,济宁消 防支队轻型救援队6车40人、支队战勤保障大队集结出发。十分钟 后,救援力量至徒步携行集结点,开展 3 千米重装携行科目,徒步行 军赶赴现场搜救。早上6时,人员在灾害现场集结完毕,同时对现 场进行区域划分,通过人工搜索、雷达生命探测仪、蛇眼视频探测 仪、音频探测仪等仪器展开搜救,通过搜救发现四名被困人员。 随后,南侧二楼被困人员通过绳索救助被成功从位于二楼的1 号场地救下;2号场地被埋压被困人员被官兵利用水平支撑技 术成功救出。接着,3号场地楼板破拆完毕,楼板内埋压被困 人员被成功救出,同时医护救护人员对被困人员进行先期医 疗救助。上午九时55分,官兵通过破拆支撑救援将4号场地 最后一名被困人员成功救出,演练圆满结束。 防灾演练开始,小区居民在志愿者引领 下有序地来到小区开阔地带。 如何应对?莫急! 无人机、 4G 单兵图传助你逃生 本报记者 刘锐 济宁地区首批参与灾区重建工作的人员付学华: 济宁消防支队参与汶川救援的五名官兵代表:

Transcript of 没有苦难不可逾越,没有光明不会来临 - jn001.com...2018.5.14 星期一 责编...

Page 1: 没有苦难不可逾越,没有光明不会来临 - jn001.com...2018.5.14 星期一 责编 赵晓菲 08 视觉 吴丹 审读 吕晨晶 09 2018.5.14 星期一 责编 赵晓菲 视觉

2018.5.14 星期一 责编 赵晓菲视觉 吴丹 审读吕晨晶08 09

2018.5.14 星期一 责编 赵晓菲视觉 吴丹 审读 田蔓

活动链接

5月11日上午,我市在高新区黄屯街道金色嘉苑社区开展地震疏散应急演练活动,参加此次演习的人员来自小区的居民及周边学校师生共200余人。

“呜……呜……紧急通知,居民们,地震了,请大家做好安全疏散。”上午9时,随着地震警报的突然响起,小区内的居民及附近学校学生在志愿者的指挥下,有秩序地迅速疏散到小区开阔地带,小区广场上已设置了抗震救灾咨询处、救灾心理咨询中心、医疗救治区等抗震救灾帐篷,实时处理紧急事故。演习中,一名学生在疏散中“受伤”,救护人员接到信息后迅速将“受伤学生”护送到小区广场的空地上,医护人员及时进行了救治。一位居民则被倒塌的楼板压住,消防人员经过勘察,利用专业设备破开楼板,与医护人员一起对受伤居民进行了现场紧急救治,随后护送到医疗救治区。防疫人员则对小区内外进行消毒,志愿者向疏散出来的学生发放了食品和纯净水。整个演练活动组织有序、各部门配合协调,取得圆满

成功。今年的演习中多了一位灾区救助“新面

孔”——多旋翼无人机。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今年配备了无人机、4G单兵图传等科技设备,在此次演习中属首次亮相。与平时的普通无人机相比,多旋翼无人机在空中更稳定。无人机上配置30倍光学变焦镜头,飞至30米高空也可将地面图像清晰地传输回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为灾区救援指挥提供了便利。当地震导致地形变动,急救人员无法进入灾区时,可操控无人机进入到灾区进行勘探灾情、运送简易物资等行动。

天灾突至,这里曾经沦为“废墟”,满目疮痍,不计其数的灾民失去家园和亲人,悲痛欲绝。十年光阴流逝,曾饱受汶川地震之苦的灾区“浴火重生”,又有了全新的模样。近日,济宁消防支队参与过汶川救援的五名官兵代表,利用三天时间重返汶川寻找故人,见证灾区重建取得的巨大成就。

记者从济宁消防支队了解到,此次“重走救援路,再续援建情”活动,先后到达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绵阳市北川县擂鼓镇、桂溪乡、陈家坝乡、桂溪乡,安州区(原安县)小坝乡等十个地方,探访当时的救援路线和地点,救助群众和战友,而第一站就是汶川县映秀镇。济宁消防支队支队长王坤亮介绍,映秀是汶川大地震震中位置,在地震之后,一直没有一支救援队进入,一度成为“孤岛”,这里也是他们当年利用 17 个小时冒雨徒步行走70公里到达的地方。如今,再回到

这里,废墟不见,出现在一行人视线中的是温馨怡人的小镇,曾经的救援地点映秀电厂、小学已成“爱立方”主题公园。

到了原抗震救灾地点映秀电厂和映秀小学,王坤亮遇到了当年并肩作战的老杨。“老杨叫杨云青,他的妻子在地震中去世了,当时忍着悲痛开吊车免费协助救人。因为地震,外面的车辆进不来,当时这里只有两辆吊车,是老杨父子俩借来的。”再见到老杨,王坤亮难掩激动之情。“22个老师埋在里面,最后只救出两个,473 个孩子,遇难了两百多,学前班 63个孩子,遇难了 54个。”时隔十年,老杨对这些数字记忆犹新,奋战九天九夜,救出了十多人。忆起当年的情景,沉重的心情犹在,但在与当地人的交流中,他们坚强的信念和脸上的笑容着实让人欣慰。

“现在有家、有妻、有娃娃,灾难都过去了,我们只向往美好的生活。”在曾经奋战过的地

方,来自福建、深圳等地的志愿者和济宁消防官兵一起,种植了一颗桂花树,以此缅怀遇难者,更希望将抗震救灾精神传承下去。

在“5·12”地震中,位于两条地震断裂带交汇处的绵阳市北川县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

“当时总队派我带领20名官兵组建援川中队,开展灭火救援以及帐篷区、板房区消防宣传培训演练等工作。”王坤亮回忆。如今的北川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排排新建安置房、繁荣的巴拿恰商业街反映出当前民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场景。

随后,一行人到达了北川县擂鼓镇。地震之后,这里的受灾群众先是搭起了帐篷,后来又建起了板房,在各个安置点,消防官兵们主要承担了灭火救援、防火巡查、消防设施维护、应急供水,便民服务等工作。大家清楚的记得,9月 24 日那场特大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暴涨,引发了泥石流和山体滑

坡,王坤亮和战友们迅速出动救援,在柳林村,他们紧急转移村民,38 间板房迅速被泥石流淹没。“当天雨下得非常大,我在山东没见过这么大的洪水,我们连夜救援了一天一夜,第二天上午 11 点多回来准备做点饭吃,发现帐篷刮跑了,碗和锅也刮跑了,连饭都没有。干吃方便面吃了一天,继续救援。”济宁消防支队特勤中队副中队长董国昂回忆。如今的板房区早已改建,受灾群众住进了新建的安置房,消防官兵们曾经驻扎的营地也有了新的规划。王坤亮一行到了在擂鼓镇帐篷区居住的小岳和红梅夫妻俩家里,政府给他们分配了 90 平方安居房,如今工作稳定,已有了第二个孩子,生活幸福。“十年前,我们心手相牵共赴灾区抗震救灾和援建,十年后我们再次来到这里,看见他们生活如此美好,家庭十分幸福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王坤亮说。

本报记者 赵豫 通讯员梁宁

没有苦难不可逾越,没有光明不会来临

“看见他们生活如此美好,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本报记者赵豫 通讯员 朱良博

“十年前第一次来到北川时,这里满目疮痍,如今这里已经凤凰涅槃,太令人激动了。这里不仅仅是我们每一位援川工作人员的第二故乡,更记录了鲁川两地人民深厚的兄弟情义。”5月11日至13日北川羌族自治县在北川新县城举办了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活动,曾经参与对口援建的山东17地市的援川代表重回故地,记者电话采访了正在现场的济宁援川代表付学华,尽管这些年一直和北川的朋友保持联系,但是亲眼看到北川的巨大变化,他仍难掩心中的激动之情,“能够参与北川援建是我的荣幸,这也就是这辈子最难以忘怀的记忆。”

汶川大地震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2008年8月,灾区进入到恢复重建阶段,当时山东省对口支援地震极重灾区北川县,济宁市主要负责马槽乡、永安镇以及北川县新县城的部分建设项目。付学华是济宁地区首批参与灾区重建工作的人员之一,8月21日晚上他和其他工作人员从济南坐飞机飞到成都,第二天从成都到达绵阳,再从绵阳到达马槽乡,“到达绵阳之后已经可以看到地震的残骸,越往里走受灾越严重,许多地方已经成为一片废墟。”

付学华说,从绵阳市到北川县马槽乡有110多公里的路程,如今开车仅需1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当年到达那里用了15个小时的时间。“直达那里的道路完全被毁,只能从其他地方绕行,相当于想从济宁去汶上,要从青岛、济南绕行才能到达一样。”付学华告诉记者,沿途的道路特别险峻,海拔最高的山路接近3000米,由于山上随时有落石的危险,需要接到放行的通知后才能继续前进,“马槽乡山地比较多,房屋都是建在山坡上,到达之后为了尽快施工、投入到援建工作中,我们暂时住在当地老百姓的吊脚楼里。那时电力还没完全恢复,为了节约用水,援建工作人员一个多月没有洗澡。”对于参与援建的施工人员来说,施工难度更是巨大,除了余震、气候不适之外,砖、水泥、钢材等建筑物资的运送特别困难,最短也要2天的时间才能从灾区外围运进来。

在马槽乡,济宁援建了马槽鲁宁小学、客运站、卫生院和文化中心等民生项目。在永安镇除了一些基建项目之外,济宁的援建者们为当地修了4条路,其中3条路是新修的、1条是在原路上恢复的,新修的3条路的名字是永安当地政府提出由咱济宁命名,最终确定为崇文大道、杏坛路、微山湖路,

以纪念两地这段特别的情谊。“如今再次走到这几条路上,心中百感交集,更美好的未来在等待着每一位济宁人、北川人。”付学华说,除此之外,济宁还援建了北川新县城商业街和安居房的建设,如今商业街已经成为了北川新县城的地标性建筑,商业街的名字是“巴拿恰”,在羌语中意为“做买卖的地方”,位于新北川县城城市文化中心轴上,西接禹王桥,东接抗震纪念园,是北川新县城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北川新县城的门户,同时还是四川最大的特色文化旅游商业步行街,“当年参与援建时这里是一片农田,弹指十年间过去,一座生机勃勃的新城正在迎接着天南海北的宾客。”

从2008年8月到2010年10月份援建结束,北川已经成为了付学华的第二故乡,两年的时间他去了北川27次。

“2010年之后没再去过北川,但是大家一直通过电话微信关心、关注着北川的建设发展。”付学华说,这次亲眼看到之后,心里更是无比激动,“上次来的时候我们见到的是悲伤、现在我们见到的是希望和幸福,鲁川人民的情谊会像如今的北川一样,蓬勃向上。”

5 月 11 日上午,市应急办、市减灾委成员、市民政局等 20个部门在文化广场展开防灾减灾集中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展示防灾减灾器材,向市民普及防灾减灾、灾区自救逃生等相关信息。此次活动共设立宣传展板 50 余块,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万余份。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将《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手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彩页等宣传资料发放到居民的手中,并向群众讲解如何预防灾害性事件、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法和自救措施。此外,市红十字会的宋老师利用假人向市民演示急救措施。

防灾减灾,助推平安

地震来了?别慌!这是救援实战演练“十年再相见,北川早已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本报记者王仰浩

汶川地震救援(援建资料图)

抒写苦难,重现光明 防患未然,以练备战

近日,济宁消防支队在任城区五里屯开展了“攻坚突击2018”地震救援实战拉动演练。

演练假定任城区五里屯地区发生6.8级地震,地震造成道路损坏、建筑倒塌,部分人员被困,机动车辆无法到达。早上6时,济宁消防支队轻型救援队6车40人、支队战勤保障大队集结出发。十分钟后,救援力量至徒步携行集结点,开展3千米重装携行科目,徒步行军赶赴现场搜救。早上6时,人员在灾害现场集结完毕,同时对现场进行区域划分,通过人工搜索、雷达生命探测仪、蛇眼视频探测仪、音频探测仪等仪器展开搜救,通过搜救发现四名被困人员。随后,南侧二楼被困人员通过绳索救助被成功从位于二楼的1号场地救下;2号场地被埋压被困人员被官兵利用水平支撑技术成功救出。接着,3号场地楼板破拆完毕,楼板内埋压被困人员被成功救出,同时医护救护人员对被困人员进行先期医疗救助。上午九时55分,官兵通过破拆支撑救援将4号场地最后一名被困人员成功救出,演练圆满结束。

防灾演练开始,小区居民在志愿者引领下有序地来到小区开阔地带。

如何应对?莫急!无人机、4G单兵图传助你逃生本报记者刘锐

济宁地区首批参与灾区重建工作的人员付学华:

济宁消防支队参与汶川救援的五名官兵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