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乔遗痕(上) - namoc.org ·...

6
074 赏鉴 APPRECIATION 文、图:张素娥 二乔遗痕(上) 图1. 明赖绘张乔像

Transcript of 二乔遗痕(上) - namoc.org ·...

074

赏鉴 APPRECIATION

文、图:张素娥

二乔遗痕(上)

图1. 明赖俶绘张乔像

075

二乔身世

在艺术史上,明末才女张乔从不寂寞。

张乔,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三月十六

日,卒于崇祯六年(1633)七月二十五日,短暂的一

生,只度过十九年寒暑。字乔婧,号二乔,时称张丽

人。先祖吴籍,其母本为苏州名妓,能歌,受仕子青

睐。时值晚明战乱频仍,被转卖入粤,流落广州,生

张乔、张玉乔姐妹。

史载:张乔天生丽质,聪慧可人,“……体莹洁,

性巧慧,小即能记歌曲,尤好诗词”,“既工于诗,复

美颜色,歌舞妙绝一时”,琴棋书画皆精通。平生仰

慕史上英豪俊杰,自幼喜吟唐人诗篇,尤爱晚唐诗人

杜牧的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对照自己的身世,感叹不已,十分羡慕东汉时大乔、

小乔能觅得孙策、周瑜这样才华杰出的佳婿,故自号

“二乔”。有次,友人到访,恰逢张乔梳妆,友人戏言:

“二乔”代指两人,不若改为“小乔”更适乎?她曰:“兼

金双壁,名有双当”,又笑指镜中影子说:“君不见镜

中亦有一乔耶?”从此,其艳名在文人雅士中传播。

尽管张乔不幸沦落青楼,却洁身自好,“雅好文

墨,性复开静”,喜欢读史论诗,禀性高洁自重,不

随世俗,亦不惧恶道,“卖艺不卖身”,诗才不俗。(图1)

张乔17岁时,声色艺远近闻名,才色倾动广州城,

曾有浪荡富公子“辄以三斛珠挑之”,她“坚不为动”,

甘守清贫。一些社会名士和巨贾倾慕才貌兼备的张乔,

喜欢邀其前往捧场。张乔心高气傲,思想解放,不趋

炎附势,总能巧妙地让那些达官贵人碰软钉子,正如

其诗所言:

《谢客词》

多谢骄贵郎,无为盛嗔咤。

侬是笑春花,怕向酸风嫁。

20 世纪 40年代香港出版的《广东文物》中,刊

有张乔一幅《风竹图》,画中题诗记载了一则轶闻:

图 2. 黎遂球《辛巳年送区瑞

图北上山水》(广州艺术博物

院藏)

图 3. 黎遂球《送区瑞图北上

山水》(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076

相传当年两广总督府一禁军教头,以武力逼迫张乔为

其作画。无奈之下,张乔为其绘了该幅画面凋零萧条

的《风竹图》,并题诗云:“昨夜狂风落叶多,树鸣岂

为作哀歌。摧残不复唐生梦,赢得官家□□□。”(后

三字原作缺),暗讽其所作所为恶行。不学无术的教

头非但没读懂诗意,见到画上有诗,就满心欢喜地请

工匠将画幅装裱成大中堂,挂在府上正厅,视若拱璧,

逢人夸耀。调入京师后仍四处炫耀,后

被人用以讥讽其不学无术,京城一

夜间传为笑柄。教头勃然大怒,

扬言要回广州杀掉张乔,此事

后因教头突然暴毙而未遂,天

意助张乔躲过一劫。众友人无

不为之捏把汗。

张乔不但工诗,善画兰、竹,还写得一手娟秀

小楷,而且心性傲拔,朝夕只愿与文士相伴,常与唱酬,

写下不少诗,多为吟咏江河景物、托物言志之作。

抗风轩 , 是岭南文化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重要场

所。正直敢言的探花、侍读学士陈子壮被罢官后返回

故乡广州,召集名流黎遂球等共十二位诗人在此重

开南园诗社。他们慷慨论道,击节赋诗,念及国

家内忧外乱,每每痛哭流涕。陈子壮、黎遂

球等复立南园诗社时,常设文酒笔会,多

请张乔出席助兴,“每有宴集,乔必与”,

“预席奉陪笔砚”,还写有不少洋溢着对

生活的热爱和对爱国诗人们热情赞美的

诗。同样,诸子们亦常慷慨赠诗张乔,

毫不吝惜溢美之辞。正因生命中拥有这一

群意气相投、诚挚相待的诸子相伴相惜,所以,

尽管张乔最终未能逃脱香销玉殒的悲剧命运,但其

短暂的人生却绽放出绚丽的光芒,这充分体现在其多

姿多彩的赋赠交往、缠绵的爱情以及身后所引发的文

坛、艺坛的影响诸方面。

名士交往

张乔平生最尊敬爱国忧民的仁人志士,尤喜与

诸子们切磋琴棋书画,南园诗社是其常往之所。其时

与之交往甚密的还有周招同、何石闾、马景冲、彭孟阳、

黄虞等文人雅士,此间常有诗画酬答,张乔所作的应

答诗均于《莲香集》中见载。在一群诸子中,陈子壮、

黎遂球、陈子升与张乔的交情尤厚,他们对张乔的影

响甚大。

陈子壮,是一位深受张乔敬仰的南园诗坛领袖、

调入京师后仍四处炫耀,后

京城一

开南园诗社

家内忧外乱

球等复立南园诗社时

毫不吝惜溢美之辞

群意气相投

尽管张乔最终未能逃脱香销玉殒的悲剧命运

图5. 张乔在《诗卷》中的题诗

图4 陈子壮题《南园诸子送黎美周北上诗卷》之二

077

抗清名臣。

【陈子壮】(1596—1647),字集生,号秋涛,又

号云淙山人,广东南海沙贝村(今属广州市白云区石

井镇沙贝村)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历

官编修、崇祯年间累迁礼部右侍郎、南明弘光帝礼部

尚书、桂王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福王立,授陈子

壮礼部尚书,曾力劝当时掌权之马士英及钱谦益抗清

被拒。桂王朱由榔北立于肇庆时,授东阁大学士,总

督四省军务。清兵破金陵后入粤,顺治四年(1647),

子壮于南海九江起兵,抗清于高明,城破被俘,解至

广州,不屈而惨遭锯刑,慷慨就义。谥文忠。与陈邦

彦、张家玉并称“岭南三忠”。 陈子壮能诗擅书,在

广州白云山辟云淙书院,主禺山书院讲席。著有《云

淙集》、《练要堂集》、《南官集》传世。后人编有《陈

文忠公遗集》十一卷。

时广州诗坛在陈子壮、黎遂球的带动下,文酒

唱酬蔚然成风。喜欢参与南园诗社的雅集活动,要归

因于张乔十分敬重这群风骨铮铮的文士。诸子们也并

不以风月女子目之。在张乔的应答诗作中,屡屡饱含

深情地提到这段墨香血热的风华岁月。陈子壮尤欣赏

张乔秀外慧中的品格和清婉诗风,概然在其绘的一幅

《墨兰》图上,题下五言诗一首。有史学家认为,陈

文忠公一介忠臣,能诗画题赠,“世不多有”,可见对

张乔是情怀独钟:

《题张乔墨兰》 陈子壮

谷风吹我襟,起坐弹鸣琴。

难将公子意,写入美人心。

作者在诗中以“谷风”比兴张乔,赞美她是个

非比寻常的女子,寓意深微。史料称,张乔这幅画面

呈“兰凡两丛,生石上,叶长者五,短者八九。花已

开,未开者有七,叶细花柔,宛有露笑烟啼之致。兰

根旁有小印一,文曰“逢永”。“逢永”是诸子黄圣年

字号,其时已届六旬暮年,亦参与了该画题赠。时张

乔赠画予友人庞子祖收藏。后来,在张乔去世54年后,

清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庞氏后人庞祖如偶闻

张乔事迹,深受感动,遂献出画图“割爱相赠”。(庞

祖如撰《莲香集后》,清康熙)

黎遂球,一位对张乔最了解、最牵挂的南园诸子、

抗清名臣。

【黎遂球】(1602—1646)字美周,广东番禺板桥

乡人。天启七年(1627)举人,后再应会试不第。崇

祯中,陈子壮荐为经济名儒,以母老不赴。南明隆武

朝官兵部职方司主事,提督广东兵援赣州,城破殉难,

谥忠愍。善诗文,工画山水,传世的画作有《送区启

图北上山水册页》二幅,其一(见图 2)署:“辛巳

九月既望,写送启图先生北上。年社弟黎遂球。”该

画绘于1641年9月为送十二诸子之一的区怀瑞(启图)

北上任直隶平山知县;其二(见图 3)署:“禊后素

霞捧砚索写送启图老年翁。遂球。” 二图今藏于广州

艺术博物院,左下角均钤有叶恭绰藏印。

黎遂球诗才横溢,有“牡丹状元”美誉,传遍江南,

多年北上沿途与各地诗人交厚,吟咏不绝,侠骨柔肠,

对张乔视若小妹般呵护。张乔亦书有一首诗赠美周,

表达了与其依依惜别的情感,为传世珍迹:

《赋赠》 张乔

春雨潮头百尺高,锦帆那惜挂江皋。

轻轻燕子能相逐,怕见西飞是伯劳。

(见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南园诸子送黎美周北上

诗卷》,下文简称《诗卷》。)

该诗写于祟祯六年癸酉(1633)年二月中的一天,

广州春雨绵绵,南园诗社诸子陈子升、欧主遇、黄圣年、

徐棻、谢长文、顾圤、李云龙、冯祖辉与张乔等一群

078

诗人齐聚光孝寺内,为黎遂球上京应试举行赋赠诗会,

诗人们纷纷挥毫献诗,人各一首。而陈子壮当时尚在

京城狱中,故无法参与是次赋赠盛会。直到第二年中,

得太后为其求情于皇上才获赦,南还广州。回广州后

即为《诗卷》补题了词章骈丽沉雄、嶔崎高峻的引首

文(见图4)。该《诗卷》,可考当时人文来往之盛。

在《诗卷》中,歌姬张乔所写的这首《赋赠》

赫然位列第二,可见美周对其极珍视。乔诗字体娟秀

隽美,一如其人 , 下钤一枚朱文方印“琼花仙史”和

一枚白文方印“情禅”(见图 5)。《诗卷》在清代流

至广东诗人叶衍兰箧里,近代传叶恭绰珍藏,其后捐

赠予广州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前身)。除此之外,

张乔还写有不少与黎的应答诗,可见在与南园诸子的

交往中,她与黎的关系还是有点特殊的,这层特殊关

系,下文有更多史料证实。

就在赋赠的同年七月,张乔不幸因病去逝,距

创作《赋赠》诗仅5月余,岁月之无常令人歔欷。次

年七月,黎美周北游南还广州,得悉张乔病逝,悲痛

万分,感念“其周旋诗社”之挚情,撰写了《歌者张

丽人墓志铭》,深情悼念这位才艺双馨的一代歌女(韦

盛年编《黎遂球年谱简编》,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第 8卷,第1期,2006年 2月)。

陈子升,一位对张乔的书法风格有直接影响的

南园诸子、抗清名士。

【陈子升】(1614—1692),字乔生,号中洲,广

东南海沙贝村(今属广州市白云区石井镇沙贝村)人。

子壮弟,诸生。年幼时子壮教以为诗,应声而就,少

有才子之誉。崇祯末年,与薛始亨等人结社于广州仙

湖。隆武元年(1645)赴闽追随唐王,拜为中书舍人。

闽陷,赴肇庆,桂王拜为吏科给事中、兵部右给事中。

虽世贵,刻苦力学,读书一览辄成诵。少年时即与黎

遂球、陈邦彦、欧必元等文章往来,诗文受时人称颂。

成年后与兄子壮、黎遂球、区怀瑞、区怀年、黎邦瑊、

黄圣年、徐棻、欧必元、欧主遇、黄季恒、僧通岸等

十二人同复南园诗社。晚入庐山,受僧函昰戒。后清

兵陷粤,桂王西行,子升追随不及,乡居终老。子升

喜韵律,善鼓琴,工诗,早年诗力学汉魏三唐,尚有

摹拟的痕迹,中年以后,经历国变,为诗多“麦秀黍离”

悲慨之音。绘画法自倪、董。能书法、篆刻。著有《中

洲草堂遗集》。兄子壮,明末殉难,子升因同产窜避,

6

图 6. 陈子升与张乔在《诗卷》

上的书迹,两人风格神貌暗

079

艰险备至,子升脱身浪游,度岭浮江,诗风清虚超脱,

洗尽铅华,波澜独老,胸中壮气,依然不减当年。事

迹载《清史列传》传于世。

《诗卷》上,陈子升的题诗位居第一,赋赠时虽

年仅 20岁,却已具诗文盛名。史籍谓其“为人美须

髯,有晋人风致”。子升所书温润端丽(见图 6),取

法赵孟頫和苏轼,点捺凝健,独具左出右飘笔势风格,

秀逸天成,结体隽永,气息儒雅,超然脱俗,具文人

书卷气度。

张乔在《诗卷》中的书迹是其罕见存世手迹,

赋辞浓情浅语,词语间满溢少女柔情,衍词撷句优美

生动。字体清秀雅逸,柔美婉约,又见法度,明显有

子升书法的影子。

谈到子升与张乔两人的字体风格,正如一些前

辈学者所言,确实颇相似,为此,史上不断有学者拟

予考证。综合而言,大体得出两种结论:一为“真迹”说,

如近代鉴藏家叶恭绰在卷尾跋评曰:“独二乔之诗字,

必为孤本,则无可疑者”,确认《诗卷》为张乔真迹。

二为“代笔”说,如近代广东学者冼玉清、汪宗衍当

年专为此问题曾做过书信探讨,均认为乔书是子升代

笔。这虽列出了一定依据,然而,笔者经细作考究,

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出结论:

其一,关于张乔署款的考证。在将张乔《赋赠》

与艺博院所藏之张乔《兰芝图》(见图 7)上的落款

字迹进行比对后发现,两者之署款,所书“张

乔”二字极吻合,彼此的行笔走势如出一辙,

无疑出自同一手笔。由此而知,《诗卷》

上之乔诗显然正是诗人所书手迹已毋容

置疑。张乔擅长画兰,该《兰芝图》上

的兰花无根无土,随风倾飘,喻示乱世

山河已摇摇欲坠。史上该时期,国内阉

党弄权,埠外满清虎视眈眈,大明王朝的

江山似风雨飘摇,岌岌可危。

其二,关于陈子升、张乔两人书法风格相近的

辨析。《诗卷》上陈子升、张乔两人的书风非常相似,

确为事实。但是,当进行仔细比照下,可发现个中实

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其主要表现是两者字的结体重

心有所不同,即彼此运笔的偏正度各异,仅以普遍被

认为“根本一致”的“春”字为例:子升书之“春”,

其撇“ノ”、捺“乀”的起笔较居中,笔锋先垂直下

行走势,然后在较低处再运腕向左撇出或向右按捺,

这一撇、一捺的笔势决定了“春”字结体的垂直端正

角度,令整个“春”字的重心居中,字体就显得中正。

而张乔书的“春”字,其撇“ノ”、捺“乀”的落笔

点尽管与子升书相近,区别在于起笔后,笔锋并非先

垂直下行走势,而是在较高处就直接倾往左边斜向撇

出,至使整个“春”字有种上右下左的倾斜度,重心

偏往了右边。相比之下,陈氏之“春”比张氏之“春”

的字体显得端正一些,反过来看,则张氏之“春”有

飘逸感,而所谓“端正”或“飘逸”正是两人书体风

格根本区别的关键所在。

其三,承上诸论,可作进一步推论:张乔的书

迹在笔法上与子升书迹神貌暗合,乃历代学者所公认。

笔者认为,这恰恰说明两人书出同门,自有师承关系。

其时张乔以歌女才艺具名,子升则以诗、书著称于岭

南诗坛,因此,从习字规律上分析,是张乔随子升研

习书法较符合常理,以至字迹仿似子升书。从笔势上

比较,子升书迹更显端正沉实,功力亦更见深厚。可

见,子升的书法对张乔影响甚大。两者为同龄人,子

升多才,二乔多情,自然有更多率真于别人的共同话

题,这种超越一般朋友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在乔诗中亦

有所反映,并且尤显感性、娇情流露。如《莲香集》

中《陈使君招饮粤秀山,是日听词人歌陈乔生新制曲,

有怀陈乔生》,此不赘。

所书 张

彼此的行笔走势如出一辙,

大明王朝的

图7. 张乔绘《兰芝图》(广州

艺术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