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創意生活設計系碩士班 ... - YunTechadmin2.yuntech.edu.tw › ~cd...

112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創意生活設計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小皮球,香蕉遊』夢遊、旅遊、遊市集: 林彥良插畫創作論述 "Little Ball, Banana’s TourDreaming, Travelling, and Market Visiting" The Discourse of Illustration Art Works by Yen-Liang Lin . 生:林彥良 指導教授:謝修璟 中華民國 101 年 6 月

Transcript of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創意生活設計系碩士班 ... - YunTechadmin2.yuntech.edu.tw › ~cd...

  • 國 立 雲 林 科 技 大 學

    創 意 生 活 設 計 系 碩 士 班

    碩 士 論 文

    『小皮球,香蕉遊』夢遊、旅遊、遊市集:

    林彥良插畫創作論述

    "Little Ball, Banana’s Tour-Dreaming, Travelling, and Market Visiting":The Discourse

    of Illustration Art Works by Yen-Liang Lin

    .

    研 究 生:林彥良

    指導教授:謝修璟

    中華民國 101 年 6 月

  • 『小皮球,香蕉遊』夢遊、旅遊、遊市集: 林彥良插畫創作論述

    "Little Ball, Banana’s Tour-Dreaming, Travelling, and Market

    Visiting":The Discourse of Illustration Art Works by Yen-Liang Lin

    研 究 生:林彥良 指導教授:謝修璟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創意生活設計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Design

    National Yunl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Design

    in Creative Design

    June 2012

    Douliu, Yunlin,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中華民國 101 年 6 月

  • 『小皮球,香蕉遊』夢遊、旅遊、遊市集: 林彥良插畫創作論述

    學生:林彥良 指導教授:謝修璟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碩士班

    摘 要

    本研究之重點在於探討林彥良的插畫創作內涵,針對本研究創作「『小皮球,香

    蕉遊』夢遊、旅遊、遊市集」作深度論述與剖析。由於創作者有機會經歷創意市集

    文化產業,因而開啟對插畫創作之熱忱,並體認生活的經驗對於創作之影響甚大,

    故創作者在本研究中選擇與自我生活裡最為相關之主題進行插畫創作研究。因此,

    以日常生活所累積的壓力反應在夢境中的「夢遊」系列,結合「旅遊」興趣,最後

    則是啟發創作者踏入插畫領域的「創意市集」文化為三系列主題。

    為了釐清自我的創作脈絡,本研究創作先就理論分析法與個案研究法,整理出

    藝術流派、當下文化以及心理學相關學理基礎。藉由探討相關藝術流派影響筆者之

    創作之精神與形式內容作為創作基礎外;同時也因為創作者關注到當今消費文化的

    現象,插畫功能多元、運用層次越來越廣,因此更值得投入插畫相關之研究創作;

    此外,為了提升自我創作的品質,藉由心理學與視覺心理學內化自我的創作架構。

    最後,並以藝術創作之實踐研究法,採實際的插畫創作解說個人的創作理念,以外

    在的形式架構來解析作品之內在精神,將針對夢遊、旅遊、遊市集三系列分別以創

    作內涵、形式表現和媒材運用分別評析說明。本研究將作為未來插畫創作相關之研

    究參考,以及省視個人創作之內涵與醞釀未來創作方向的基石。 關鍵字:插畫創作 /後現代 /消費文化 /心理學 /實踐研究法

    i

  • "Little Ball, Banana’s Tour-Dreaming, Travelling, and Market

    Visiting":The Discourse of Illustration Art Works by Yen-Liang Lin

    Student: Yen-Liang Lin Supervisor:Dr. Hsiu-Chin Hsieh

    Graduate School of Creative Design, National Yunl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Abstract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illustrations created by Yen-Liang Lin, and aims to provid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series of works :"Little Ball, Banana’s Tour-Dreaming, Travelling, and Market Visiting". The author’s personal experiences with the cultural industry of Fashion Markets led to his interest in creating illustrations. The author chose the most relevant aspects of his life to conduct his illustration creation. Therefore, the “Dreaming” series for the dreamland convey the pressures accumulated through daily life, in addition to the “Travelling” series represent personal hobbies, and finally the “Fashion Market” series portray how he starts his illustration creation .

    This study starts with theories analysis,case studies art history styles, contemporary culture, and related psychological theories. Investigating how related artistic styles inspire the author’s creative ideas, form, and content formulates the basis of creation; while the author pays attention to the phenomenon of current consuming culture, realizes diverse functions for illustrations and its growing range of markets, thus find even more value to investigate research creation related to illustrations. Moreover, integrating psychology and visual perception theories enhance the quality of my own creations. Finally, artistic production and illustrations creation are used to explain personal creative ideology, use external form of framework to analyze work’s inner spirit, will also critique and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creative connotations, forms, and use of media for the “Dreaming”, “Travelling”, and “Fashion Market” series subjects. This study will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future illustration related researches, and a cornerstone for inspection of personal creative connotation and preparation of future creative direction.

    Keywords : Illustration, Post-modern, Consumer Culture, psychology, research in artistic production

    ii

  • 誌 謝

    在雲科大三年的研究所生涯裡,算一算這一千多個日子以來過得很精彩,從團

    體合作到獨立完成作業,從不知道如何下筆的論文到完成一篇篇的章節,一切在剛

    踏入研究所學程的時候,心裡總是有很多問號與不確定,在這段過程之中,教授們

    給予我很大的空間慢慢去摸索自己想追求的東西,最後終究選擇了「插畫」作為我

    這次成果的發表。

    首先感謝這兩年來,給我最大精神支持與學術涵養基礎的 謝修璟 老師,謝謝

    你總是在我論文迷網的時候給予我適時的指引,在我心情沮喪的時候給我許多包容

    與關懷,在您的指導之下,我的插畫充實了更多的內涵與想法,也感謝我們之間培

    養出的一套師生默契,最後順利的將這本論文誕生出來。

    感謝口試委員 李靜芳 教授,在百忙之中抽空來替我口試,給予我許多插畫上

    的建議以及協助我提升論文的品質,謝謝老師您的用心。感謝 彭立勛 老師在論文

    上的協助,也在我最後進行口試階段前給我很多的鼓勵與支持,謝謝您讓我更有信

    心完成最後的論文。

    然而,在踏入創設所的第一年多來,我要感謝所有 IAP 的研究室夥伴讓我生活

    精彩不孤單,陪著你們上山下海是我難忘的記憶,特別是 鍾松晉 老師與 蔡耀賢 老

    師在那時候的指導,謝謝你們教我如何待人處事的道理,以及提供充裕的資源供我

    享用。紅豆、阿矩 有你們這團隊夥伴讓我很欣慰,我們革命成功啦!

    我的研究所好夥伴們:薯條、右欣、牛奶、摳修、峻斌、亮晴,謝謝你們陪伴

    在我的研究所生涯中,給我許多歡樂與協助,永遠忘不了你們這幾位可愛的同學。

    還有要感謝好友 Pinky 與童黨麻吉們的陪伴,在研究所中互相扶持的精神我與你同

    在。胖頭、姵君、小草、小茵、小意以及茜茜謝謝你們陪我走過研究所的風風雨雨

    時刻,期待你們都有很好的表現。

    最後要感謝已經畢業的學長姐還有我的學弟妹們,謝謝這三年的照顧與支持,

    在未來小弟我能夠替大家服務的話,請多多關照,很喜歡創設系這個和諧的大家庭

    謝謝你們讓我成長。

    iii

  • 目 錄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誌謝 ----------------------------------------------------------------------------- iii 目錄 ----------------------------------------------------------------------------- iv 表目錄 ----------------------------------------------------------------------------- v 圖目錄 ----------------------------------------------------------------------------- vi 一、 緒論----------------------------------------------------------------------- 1

    1.1 創作背景與動機-------------------------------------------------------- 1 1.2 創作目的----------------------------------------------------------------- 3 1.3 研究方法與步驟-------------------------------------------------------- 4

    二、

    創作相關之文獻探討--------------------------------------------------

    7

    2.1 插畫創作之名詞釋義-------------------------------------------------- 7 2.2 現代與後現代藝術流派對於個人創作之影響-------------------- 9

    2.2.1 達達主義對傳統美學的反思精神----------------------------------- 9 2.2.2 以達達叛逆精神發展的超現實主義-------------------------------- 11 2.2.3 普普藝術(Pop Art)---------------------------------------------------- 15 2.2.4 啟發創作靈感之相關當代藝術家----------------------------------- 19

    2.3 應用於本研究之理論探討-------------------------------------------- 26 2.3.1 符號消費理論對於個人創作之啟發-------------------------------- 26 2.3.2 以心理學為基礎之自我認知的創作過程-------------------------- 28 2.3.3 視覺知覺理論(visual perception)----------------------------------- 31

    2.5 小結----------------------------------------------------------------------- 32 三、

    創作理念的形成與形式分析-----------------------------------------

    34

    3.1 個人參與創意市集與插畫創作之關聯----------------------------- 34 3.2 創作主題之概念與脈絡論述----------------------------------------- 37

    3.2.1 「小皮球,香蕉遊」創作脈絡----------------------------------------- 37 3.2.2 「小皮球,香蕉遊」創作概念延伸- 夢遊、旅遊、遊市集------ 37

    3.3 創作形式醞釀與發展-------------------------------------------------- 38 3.3.1 藝術流派之影響-------------------------------------------------------- 39 3.3.2 當下文化之創作啟發-------------------------------------------------- 41 3.3.3 心理學之創作影響----------------------------------------------------- 43

    3.4 創作媒材與風格分析-------------------------------------------------- 45 3.4..1 藝術創作媒材與技法-------------------------------------------------- 45

    iv

  • 3.5 風格之演變分析-------------------------------------------------------- 47 3.5.1 創作源起與相關影響因素-------------------------------------------- 47

    四、

    創作執行與作品解析--------------------------------------------------

    52 4.1 夢遊系列作品解析----------------------------------------------------- 53 4.2 旅遊系列作品解析----------------------------------------------------- 72 4.3 遊市集系列作品解析-------------------------------------------------- 82 4.4 展覽視覺形象----------------------------------------------------------- 92

    4.4.1 展覽海報創作----------------------------------------------------------- 92 4.4.2 插畫成果展場之規劃------------------------------------------------- 93

    4.5 研究發現與省思------------------------------------------------------- 96

    五、 結論與建議 ------------------------------------------------------------ 97 5.1 創作總結----------------------------------------------------------------- 97 5.2 研究心得與未來方向-------------------------------------------------- 99

    參考文獻 ----------------------------------------------------------------------------- 101

    iv

  • 表 目 錄

    表 2-1 插畫定義比較表--------------------------------------------------------------- 7 表 3-1 創作之各系列媒材計畫------------------------------------------------------ 46 表 4-1 「小皮球,香蕉遊」系列創作作品整理表--------------------------------- 52

    v

  • 圖 目 錄

    圖 1-1 創作研究流程圖--------------------------------------------------------------- 6 圖 2-1 杜象〈噴泉〉-------------------------------------------------------------------- 10 圖 2-2 杜象〈L.H.O.O.Q〉-------------------------------------------------------------- 10 圖 2-3 畢卡比亞〈l’oeil cacodylate〉------------------------------------------------- 11 圖 2-4 達利〈嘴唇沙發室〉----------------------------------------------------------- 13 圖 2-5 夏卡爾〈我與村莊〉----------------------------------------------------------- 14 圖 2-6 瓊斯〈駁 船〉-------------------------------------------------------------------- 16 圖 2-7 Andy Warhol〈藍色瑪麗蓮‧夢露〉------------------------------------------ 16 圖 2-8 李奇登斯坦〈在車上〉--------------------------------------------------------- 17 圖 2-9 凱斯.哈林〈Baby over Head〉-------------------------------------------- 18 圖 2-10 奈良美智 〈點亮我的心〉---------------------------------------------------- 20 圖 2-11 村上隆 〈Tan Tan Bo〉--------------------------------------------------------- 20 圖 2-12 草間彌生〈花朵,布盧姆在午夜〉------------------------------------------- 22 圖 2-13 李明道〈守護天使 機械獸 ROBOT ANGEL〉--------------------------- 23 圖 2-14 幾米〈月亮忘記了〉----------------------------------------------------------- 24 圖 2-15 米力〈雜貨 365day-生活與雜貨〉-------------------------------------------- 25 圖 3-1 林彥良〈In my mini world |我的小世界〉------------------------------ 48 圖 3-2 林彥良〈Cut my sick nose! |我恨過敏!〉------------------------------- 49 圖 3-3 林彥良〈Have a big meal |吃大餐〉--------------------------------------- 49 圖 3-4 林彥良〈Connection|連結〉-------------------------------------------------- 50 圖 4-1 《The War Is beginning》------------------------------------------------------ 53 圖 4-2 《My Little Fancy World》---------------------------------------------------- 55 圖 4-3 《Avatar》------------------------------------------------------------------------ 57 圖 4-4 《夢獸 Dream Monster》----------------------------------------------------- 59 圖 4-5 夢獸公仔 Dream Monster---------------------------------------------------- 60 圖 4-6 夢獸公仔 Dream Monster---------------------------------------------------- 61 圖 4-7 《我人生第一座遊樂園 My Wonderland 》----------------------------- 63 圖 4-8 《2012世界末日 The end of the world》---------------------------------- 65 圖 4-9 《Aliens rule the world》------------------------------------------------------ 67 圖 4-10 《1987》-------------------------------------------------------------------------- 69 圖 4-11 《品牌王國》------------------------------------------------------------------- 71 圖 4-12 《I am not just a toy》--------------------------------------------------------- 73 圖 4-13 《我的第二個家(一)》-------------------------------------------------------- 75 圖 4-14 《我的第二個家(二)》-------------------------------------------------------- 77 圖 4-15 《青春就這麼一次》-------------------------------------------------------- 80

    vi

  • 圖 4-16 《蕉先生遊市集 全幅》------------------------------------------------------ 84 圖 4-17 《《蕉先生遊市集 全幅》構圖解說》--------------------------------------- 84 圖 4-18 《蕉先生遊市集-各品牌創作團隊報到情境》--------------------------- 85 圖 4-19 《蕉先生遊市集-各品牌團隊攤位佈置情境》--------------------------- 86 圖 4-20 《蕉先生遊市集-一般民眾及支持者購票進入園區情境》------------- 87 圖 4-21 《蕉先生遊市集-創意市集各種的販售型態》--------------------------- 88 圖 4-22 《蕉先生遊市集-市集內部各種不同的動態或靜態展演形式》------- 89 圖 4-23 《蕉先生遊市集-演唱會情境》---------------------------------------------- 90 圖 4-24 《Fantasy范特喜一號店》----------------------------------------------------- 91 圖 4-25 「小皮球,香蕉遊」展覽邀請卡正面------------------------------------ 93 圖 4-26 「小皮球,香蕉遊」展覽邀請卡背面------------------------------------ 93 圖 4-27 「小皮球,香蕉遊」主展覽現場一景入口意象------------------------ 94 圖 4-28 「小皮球,香蕉遊」展覽現場一景--------------------------------------- 94 圖 4-29 「小皮球,香蕉遊」展覽現場一景--------------------------------------- 95 圖 4-30 「小皮球,香蕉遊」展覽現場一景--------------------------------------- 95

    vi

  • 一、緒論

    人的一生中最早接觸的不是文字,是藉由圖像,人們互相傳遞著心中所想的

    一切(陳淑芬,2005)。透過繪者創作描繪成視覺化的「圖像」,如同記錄著不同

    時代背景底下的生活面、社會面等各階層的表現。從美學角度來觀察,藝術家的

    工作主要是透過圖像來傳達各種意涵,即使作者並非運用刻意或具象方式表達其

    意義內容,而是利用意識型態來安排作品的展演方式;作品的對話、反思,將創

    作者自我的感情聚集、濃縮、迸發產生視覺化,透過作品傳達給觀賞者。圖像的

    傳達比文字更富有想像力,容易讓人沉浸於情境之中,從中獲得不同的意義或訊

    息。

    在台灣九○年代後的當代藝術中,不乏流行起消費型態的視覺創作作品,進

    而引發消費與藝術的結合。從九○年代開始,正值筆者插畫創作開始的時代,關

    注到台灣當代藝術家開始針對消費文化作大量思考,並且與商業目的有強烈結合,

    因此萌發了許多消費商品文化的藝術形式產生,並融入創意概念進而附加了作品

    的價值性,這波風潮也引發了許多青年視覺創作者追隨,一邊受到次文化的影響,

    他們則一邊開始以消費文化為題,作出了具有台灣消費文化特色的作品。筆者在

    此時代氛圍之下,感受插畫創作能夠關注當代社會之現象以及解釋自我與社會之

    聯結,因此啟發了筆者以插畫創作來表達看法及對生活、社會、所處環境之感受,

    也引發本系列研究創作之萌生。

    1.1 創作背景與動機

    筆者認為藝術創作是創作者對生命與內在精神性表現的心路歷程,每個創作

    者透過在生活中的體驗與省思,對周遭一切事物的主觀感受也不同,因而所能引

    發的創作動機也不同,創作的目的也不同。尤其在生活中的各項體驗,我們能夠

    清楚了解此時代的特徵與價值觀,因為科技的進步,資訊傳遞更加便利,而筆者

    所接受的台灣在地或外國文化,皆影響了創作概念之精神,近年來各種流行文化

    已滲透至我們的生活,因此在這日新月異的時代裡,年輕人所追求的獨一無二、

    個性化以及創意的精神已變成當今流行文化的訴求之一,其中「創意市集」即為

  • 2

    青少年的生活文化現象。

    由於筆者於 2006 年,在一些因緣際會下,參與了臺灣當下流行的「創意市

    集」,創意市集可謂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代表之一,它提供了一個平台來販售年

    輕人的創意商品與交流的天地,販售的商品包羅萬象,從日常生活用品到朋友送

    禮甚至收藏的藝術品均有,由於現代的大眾看多了制式的工業製品,因此在創意

    市集裡經常能看見許多的手作商品,手作的商品之所以吸引人在於手工的情感以

    及獨一無二的特色,進而衍伸出「手感」的概念。此外,同時手感的精神主要也

    影響了筆者在插畫創作的技法上,也因此開啟了手繪插畫的創作之門。筆者在參

    予創意市集的日子裡獲得許多的感受啟示,例如在創作上找到方式解決等;而人

    與人溝通的趣味和大家難得齊聚一堂的珍貴時刻;最重要的是年輕人追求夢想的

    毅力,在此透過作品的呈現來表達自我的各種訴求。因此創意市集佔據了筆者生

    活一大重心,亦是筆者開始插畫創作的源頭,故在本研究創作裡選擇作為發揮的

    題材之一,一方面讓大眾更認識創意市集的文化樂趣之外,另一方面則透過插畫

    創作來表達、抒發及記錄自己的生活。

    當筆者參予創意市集時期努力創昨時,一邊須克服學業上、人際以及家人期

    望的壓力等等,一邊還需兼顧學業,在諸多壓力之下,伴隨而來所累積的各種壓

    力,作夢儼然變成一種宣洩的管道。若以心理學角度談論作夢是被解釋為紓壓或

    是潛意識的心理反應,但「夢」對於筆者而言,夢境是能夠啟發藝術創作的靈感

    來源之一,創作者也能藉由夢的意境省思和解釋過去與未來自我的關係之聯結;

    而作夢是筆者日常生活當中經常發生的狀態,於是在本研究創作中筆者將透過記

    憶深刻或特殊的夢境來進行插畫創作之題材。此外,心理累積的壓力除了不自覺

    地反應在夢裡,筆者也會透過旅遊的方式排解心靈上的壓力,旅遊能夠達到一定

    的心理紓壓,並且為尋求創作靈感的方式之一,旅遊是筆者之一大興趣所在,也

    是生活中必須時常安排的活動,藉此增加創作的能量與動力,而且旅遊相關之創

    作題材貼近生活,也是大眾能夠輕易所接觸的創作內容,因此筆者將透過旅遊的

    經驗來發展相關之插畫創作。

    透過此研究創作,清楚解釋自我的創作並更深入的探討創作的意義,研究作

    品背後更深層的精神價值。藉由筆者從小對於繪畫的熱誠,還有近幾年的插畫創

  • 3

    作經驗,以及在學期間學習美術設計的基礎和個人對於美術鑑賞力的認知等累積

    下來的經歷,並依循內、外在自我的探索後的呈現,嘗試從中找出一些依據來解

    釋自我多年創作的理論,並依此進行更深入的創作,除了讓創作有跡可尋外,更

    希望能藉由此論文達到解釋自我與當今社會的關聯性。

    1.2 創作目的

    (1)培養個人之創作基礎與內涵:整理探討啟發筆者的藝術創作流派、學理基

    礎,進而整理分析及探討,以作為個人創作思維及實踐表現之涵養基礎。

    (2)剖析自我的創作價值之定位:以回溯自我成長記憶之體驗、個人之奇想與

    內心隱藏的個性或情緒當作題材切入點,剖析建構個人的創作意念與美感形式,

    表現與抒發自我;將多元的視覺創作風格與相關學理基礎的精神,運用聯想力

    的象徵意涵之表現作結合,營造出獨特並具有象徵性(或符號)的圖像風格,

    界定出其意義,並進而分析圖像的視覺傳達之效果。

    (3)建立自我創作脈絡與醞釀未來創作之方向:透過詮釋作品之形式意涵,並

    歸納整理個人之創作脈絡及特點,使作品合乎心靈的品質要求,企圖根據作品

    內容與形式探討,評析、省思作品,期盼能有更多視覺創作應用於理念及個人

    創作中,並醞釀新的脈絡創作。

  • 4

    1.3 研究方法與創作步驟 本節將說明研究方法、研究創作流程與研究架構,而本研究創作運用了以下

    三種方法:理論分析法、個案研究法、藝術創作之實踐法。詳述於下。

    (1)理論分析法

    在理論分析法的應用上,筆者將透過對藝術流派的理念與表現形式、媒材為

    參考,檢視當下的消費文化、分析心理學理論以探討自我的內心及視覺美學理論

    的整理及分析,歸納整理出與個人創作內涵有關之理論要點,以提供個人在創作

    思維上的基本理論架構。

    (2)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case study)即為質化的一種研究策略,是一種經驗探究,在真實

    的生活脈絡裡,探究個案當時的現象,它可採用各種方法收集完整資料,在一個

    或多個個案中特定的情境脈絡下,瞭解、分析歸納、解釋描述、以解決或改善情

    境和現象間複雜的難題 (王根瓊,2007) 。在本研究創作裡,希冀透過個案研究

    剖析自我,並且收集和分析與之相關插畫藝術之案例,探討創作研究之過程中整

    理出自我的創作脈絡。

    (3)藝術創作之實踐法

    藝術創作研究乃由創作者研究自己的行動,屬研究者即行動者(於此亦即為

    創作者)之方式,且在研究過程中試圖了解自我,進行反省並改善行動,也具行

    動研究之精神與邏輯。藝術創作實踐法應用於藝術創作研究時,可運用以下五個

    階段 (劉豐榮,2004):

    (一) 創作研究者可先「自我觀察與檢視」

    (二) 尋找「欲探討之創作問題與方向」

    (三) 思考初步之「創作計畫與方案」

    (四) 進入「創作表現與實踐」歷程

    (五) 對創作成果與歷程進行「反省與檢討」並修正

  • 5

    筆者試著將以上述之行動研究方法的基本研究步驟,融入自己的創作思考脈

    絡當中,並提出插畫創作實踐與論述之具體步驟,創作流程描述於下: (一) 檢視自我 : 首先為初步創作理念的醞釀,回頭檢視自己以往的創作與生活經驗,尋找脈絡進

    行探討,來詮釋自己的創作並試圖建構一套創作理念架構與價值之自我定位。

    (二) 相關文獻探討與問題分析: 透過相關學理基礎來延伸自己的創作理念與自我定位,開始深入思考並界定創作

    研究主題之研究範圍,再沿伸至其他相關領域之問題和自我創作研究的關連性。

    (三) 創作主題之確立與計畫: 確立插畫創作主題與筆者之關聯性,以及創作形式相關之初步計畫。

    (四) 創作形式之設計: 將靈感與創作過程以手繪或文字等各種呈現方式紀錄或繪製成草稿,依循草圖來

    完成實際作品。

    (五) 創作計畫實踐: 透過平面插畫設計或複合媒材的運用,將完成之作品並透過影像紀錄下來(動、

    靜態)。

    (六) 作品分析詮釋與修正: 將撰寫的研究論文和創作融合分析,並與指導教授討論其缺失或需改進之方向。

    (七) 作品整合與展示: 將作品與論文做最後整合,使作品與論文能有系統的呈現並且相互契合,最後於

    公共空間公開展示最後成果,展覽期間也透過攝相機記錄,並觀察現場觀眾的觀

    感,和觀賞者互動來了解其觀後心得。

    (八) 反省與檢討: 最後綜觀本研究創作,於第五章節提出對於本創作之省思與相關之建議,作為未

    來創作之參考與作品之醞釀。

  • 6

    透過以上創作流程之描述,筆者彙整成創作研究架構述於下圖(圖 1-1),以便

    於本研究之參考對照。

    作品分析詮釋與修正

    作品整合與展示

    1.完成之作品透過陳述分析作解讀

    2.創作同時與指導教授討論並進行論文與創作檢討和修正

    3.未來創作計畫之醞釀

    1 最後.將作品進行系統地整合

    2.確定展出地點與時間

    3.製作展覽主視覺與邀請函

    創作計畫實踐

    創作形式之設計 1.繪製草圖或收集各種能表現之形式素材 2.根據草圖完成形式設計

    ˙第四章 創作執行與作品解析

    1.透過複合媒材完成視覺創作成果並解析作品形式內容與技法

    2.運用影像記錄方式將創作過程記錄下來(動、靜態)

    創作主題之確立與計畫

    ˙第一章 緒論

    1.創作主題初步醞釀

    ˙第二章 創作之相關文獻

    1.相關文獻探討:後現代、文化消費、心理學

    2. 建立研究範圍

    3. 啟發創作形式及觀念形成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形式分析

    1.擬定之主題與確立發展主題

    2.確定表現內容

    檢視自我

    相關文獻探討 與問題分析

    反覆思考

    創作心得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檢視本創作之研究,省思優異之處給予建議。

    2.醞釀未來之創作。

    圖 1-1 創作研究流程圖

  • 7

    二、創作之相關文獻探討

    插畫創作為本研究創作之表現手法,而筆者關注到插畫的功能除了可作為藝

    術作品欣賞之外,由於插畫作品題材相當生活化容易貼近民眾,而當代的插畫藝

    術也強烈地與商業作為結合,之所以筆者跨入插畫創作起源是參與了當今流行的

    文化創意產業「創意市集」,在創意市集裡,插畫被運用在各個層面的商品之中

    已經屢見不鮮,被運用來表達創作者的創意想法與生活感受。透過省思社會文化

    現象與插畫之關聯,探討及說明影響筆者創作的相關理論、創作流派等文獻,來

    醞釀創作主題與主題理念,建立出自我的創作基礎。本研究創作文獻探討有下列

    三個向度分別為:「現代、後現代藝術流派」、「當下消費文化現象」以及「心理

    學理論」相關學理,藉由相關理論的研究與分析來釐清思緒,提供自我在創作與

    理念解決問題之道,為接下來的創作尋得有力之理論驗證,並提升創作之內在韻

    涵與品質。

    2.1 插畫創作之名詞釋義

    「插畫」的英文 illustration,它源自於拉丁文 illustradio,等同「to light up」

    和「to illuminate」(蘇振明,1998);徐素霞則(1994)提出:以「大眾傳播性」

    劃分,傳播範圍內之平面視覺藝術定義為「廣義插畫」,再以是否配合文字作為

    依據,劃分出狹義的插畫。因此,總結「插畫」的範圍可界定於:其第一目的具

    有大眾傳播意圖;可以單獨表現(可獨立傳達意念及訊息)或者配合文字表現,

    將模糊的概念具體視覺化,傳達具有特殊目的之訊息及意念的平面視覺應用藝術

    作品。本創作以插畫形態作為表現手法,因此透過整裡插畫相關文獻針對插畫一

    詞解釋如下:

    表 2-1 插畫定義比較表

    定義之界定 定義解釋 參考資料來源

    與「純藝術」之界定 插畫屬於商業藝術(Commercial

    Art),與純藝術(Fine Art)在創作過

    程中有一明顯的區別。前者需在短時

    間內達到某一特定要求,期間之步驟

    與過程皆在掌握之中,創作的完成即

    為某一特定理念之呈現與完成;後者

    之創作意念與作品需經過不斷修正,

    林耀堂(1989),酣游於一個親切的視

    覺世界—插畫世界甘苦談。雄獅美

    術,頁 160。

  • 8

    未完成前,難預料其最後的面貌。

    「廣義」與「狹義」之界定 大眾傳播性

    插畫可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廣義的

    插畫指凡是帶有濃厚「敘述」思想感

    受成分的藝術作品,包含平面製作,

    如描寫味濃的純繪畫、無字圖畫書

    等。狹義的插畫指一切出現在印刷物

    中與文字結合的平面藝術作品,如各

    類圖表、照片、繪畫、版畫等。

    徐素霞(1996),插畫是綜合所有藝術

    表現方式的藝術。載於施政廷(主

    編),認識兒童讀物插畫。 台北:天

    衛,頁 20,21。

    廣義來說,插畫可以包括繪畫(含版

    畫)、照片、圖表等文字以外之視覺化

    造形符號;狹義來說,則是專指用手

    描繪,能被報紙、廣告物、書本雜誌、

    電視、電影等大眾傳播媒體所複製,

    且限定在「傳達」之意義內的圖畫。

    陳俊宏、楊東民(1998),視覺傳達設

    計概論。台北:全華。

    廣義的插畫是指只要與文字同時出

    現,插附在印刷媒體上的繪畫形態皆

    可稱之,因此插畫本身包括攝影作

    品、新聞圖片、圖表及抽象的符號等

    等;狹義的插畫是指針對文字需要而

    產生,經由插畫者蓄意架構的形象所

    組成,且多半為手繪,因此不包括攝

    影作品、圖表及新聞圖片。

    鄭明進(1985),談兒童讀物的插畫研

    究。林良等著,認識兒童文學。台北:

    中華兒童文學學會,頁 69。

    (資料來源:林慧雅(2005)。1987 年至 2003 年信誼基金會以外—台灣民間出版之兒童圖畫書

    插畫風格演變與時代意義。台北:台科大設計研究所。頁 5-11。)

    對於上述插畫之定義,筆者認同插畫為大眾傳播性之解釋,當今視覺插畫創

    作表現多元且題材生活化,不單只是紙和筆的呈現,也因科技的進步與取材之便

    利,多媒體的複合運用更常見於當今創作的表現之ㄧ,在本研究創作中,筆者也

    將會試著運用各種媒材來表現創作,如此一來可增廣自我插畫創作表現的多元

    性。

  • 9

    2.2 現代與後現代藝術流派對於個人創作之影響

    後現代的觀念是當代各領域中,隨處可見卻又眾說紛紜的部份,其共通點我

    們仍可看出後現代具有多元性、折衷性、可複製性等不同於現代主義的觀念,這

    對於藝術文化領域的影響甚巨,在筆者先前所提及的關注到當代的插畫藝術當中,

    藝術與商業消費、流行文化的結合,依循其脈絡,英、美在 5、60 年代的普普

    藝術運動對於消費商品作為藝術的表達方式為開端,其後許多藝術創作的範圍與

    觀念更有廣大的轉變與突破。雖然,普普藝術並沒有形成全世界流行的藝術風格,

    但是它對於現代主義美學的破壞和改變,以及藝術的普遍化,甚至影響到一般人

    生活中對藝術的體認,卻是具有歷史性的意義(陸蓉之,1990 )。

    時至今日,許多美術館的展覽和商業、設計、服飾、動漫等流行文化的相輔

    相承,並且受到大眾矚目,我們可以清楚看見後現代打破了以往對藝術品嚴格的

    準則,廣納各種形式的藝術、消弭藝術與生活、流行文化之間的界線。因此,對

    於現代主義的美學反思,後現代主義更合乎現在大眾對於藝術創作的訴求與相近

    的概念,而後現代的觀念與理論說法雖然繁多龐雜,仍是延續當代藝術創作所無

    法忽視的,以下筆者試著將現代與後現代藝術流派相關理論對本創作主題有所啟

    發影響與應用的部份整理並作敘述,以作為創作上的根據與基礎。

    2.2.1 達達主義對傳統美學的反思精神 (Dadaism)

    達達派於 1916 年瑞士興起,其特色為「反藝術」、「反美學」、「反道德」、「反

    制度」,作品不講究外在的形式技法,而是在於藝術觀念上的革命過程。達達派

    認為思想和行動的意義超過最終作品的重要性,因此,達達主義改變了創作藝術

    與面對藝術的態度與思想,將過去的傳統邏輯、制度、次序等等的觀念徹底進行

    革命,而這樣的重大改變,影響了整個藝術圈,也為後現代主義的觀念思想埋下

    種子。

    達達主義首次破除了現代主義一直以來「為藝術而藝術」的傳統,使得後現

    代主義藝術開啟了不分高低階層藝術的大門,並且加入了許多生活性的內容,雖

    然達達主義是屬於反抗的、非理性的,但其革命性的意義卻不容忽視,此後,我

    面至今所見的當代的藝術精神裡,允許有更多的可能性與觀念思考性可說皆為受

  • 10

    到達達的深遠影響。達達派的藝術作品特徵有「拼貼」、「使用現成物」等,形式

    不拘,由其達達主義的領導人杜象著名的「泉」(Fontaine)即為最具代表性的一

    件作品。他以小便斗再加上簽名以及放入美術館的舉動挑戰與嘲弄傳統,其傳達

    意涵並非被此作品感動,而是引發觀者思考「何謂藝術?」的深層問題。企圖以

    反傳統來改造傳統的達達主義對於藝術的革新給予筆者很大的啟示,對於未來創

    作的思維與執行不再僅是筆紙單純的技法,達達主義所運用現成物的改造或加工

    的手法增添了筆者對於創作可行性,也讓作品不單只表現於紙或畫布之平面上,

    利用一些的現成物品創作儼然是一種最貼近生活的表徵也增添藝術創作的趣味

    性。

    圖 2-1 杜象〈噴泉〉,1917,現成物,高 60 公分 (圖片來源:Hugh Honour&John Fleming,1984,676)

    圖 2-2 杜象〈L.H.O.O.Q〉,1919

  • 11

    圖2-3 畢卡比亞〈l’oeil cacodylate〉,1921

    (圖片來源:當代美術鑑賞與人生。2002:277)

    此外,杜象於1919年利用達文西創作的蒙娜麗莎複製品上,加了一撮山羊鬍,

    稱它為綜合的現成品「L.H.O.O.Q」:如圖2-2,其法文意思是她的屁股在發燒,

    有強烈的戲謔意味,針對蒙娜麗莎成為羅浮宮裡被當成朝聖的對象去崇拜。而畢

    卡比亞在1921年的作品卡可基酸酯之眼(l’oeil cacodylate),如圖2-3,集合了重

    要藝術家朋友們的簽名,及簡短的句子,表現出文字遊戲,以及自動性技法的創

    作方式(蔡昌吉、阮福信、彭立勛,2002:228)。除了圖像創作外,文字也是可

    透過設計技巧變得有趣,插畫創作中因有文字的輔助也更能傳達作品之意念給予

    觀者,因此,藉由前人創作的幽默手法應用於個人的創作內容裡,主要讓觀者留

    下深刻印象外,文字與圖像的結合能夠更容易傳達出創作者本身的義涵。

    2.2.2 以達達叛逆精神發展的超現實主義 (Surrealism)

    超現實主義在1920至1930年間由達達衍生出的反對既定的藝術觀念,主要思

    想乃依據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弗洛伊德的學說認為,人們的真正思想,人的

    真正面目是隱藏在潛意識及夢裡的。他以為要真正瞭解一個人,就必須先瞭解他

    的夢(李長俊,2001)。藝術家透過作品來表現無意識的心靈世界,所重視的不

    但包含人類意識領域的理性思考,更重視的潛意識不為人知的深層內在範疇。因

    此藝術家運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人在無意識狀態中畫出的圖畫及小孩、隨意信手寫

    出的文字等媒介,藉以結合精神病學與心理學的理論,並配合人的幻想與夢境來

    做理性的分析研究,之後用奇幻的宇宙空間處理方式來取代現實中合理實際的場

    景,創造出超越現實的奇幻視覺空間。

  • 12

    超現實主義是純粹的無意識活動,藉由無意識的活動而以言語、文章、或其

    他方法,表現出真實自我內心的世界。同時不受理性的束縛,完全遠離邏輯的煩

    惱所作的表徵(劉振源,1998)。而在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提供了超現實

    主義絕佳的思考工具,佛洛伊德認為科學家和藝術家最終的目的都是要探究淺意

    識的內涵,一者以科學文法,一者以藝術表現。而超現實主義則正是要探索藝術

    表達和淺意識之間被扭曲了的關聯(吳介禎,1996)。

    在超現實主義藝術家中,筆者列舉達利、夏卡爾兩位對個人創作有主要啟發

    價值的藝術家,分別說明他們的創作觀點對本研究之影響:

    (1)薩爾瓦多‧達利(Dali,1904-1989)

    超現實主義其中代表性之一的藝術家-達利,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從其年

    少時所對生死無助、青年期的政治牢獄與中年期尋找到母親的象徵的替代─卡拉

    之愛戀,至晚期遭受的戰爭流亡海外與對原子彈爆發之啟發等總總經歷,讓他生

    活總逃離不了情慾與恐懼的糾葛,這一生多舛的際遇提供了達利情感表達的無限

    張力;而與超現實主義邂逅更讓他的作品找到了思想陳述的歸準,而佛洛依德的

    精神分析哲學啟發他超現實的精神意念。達利最為人所之的特色在於擅長表達弗

    洛伊德潛意識理論中本我之原始慾望,他完全憑自己的直覺作畫,將自己夢境中

    的奇幻景象當作題材來表現;他認為潛意識的心理體驗,不是語言,而是色彩和

    形象,夢境很難做明確的解釋,夢中的情景,很難達到意識的門檻(吳安蘭,2001)。

    例如圖2-4是他在1974年所完成的裝置藝術作品「嘴唇沙發室」,將整個展覽會

    場佈置成超現實風格。此創作是根據他在1934-1935年時之水彩畫作品「超現實

    公寓」而取得靈感,此畫是達利運用一張登在報紙上的相片,使用點描派手法以

    二度空間畫出三度空間的而呈現的「麥茲威爾」(MaeWest)臉。因此,作品中

    所呈現出像是一張臉的裝置創作,原畫上的紅色嘴唇以一張特製紅色沙發椅裝置,

    其中牆壁上以點描派手法處理過的兩幅巴黎風景畫,遠遠看起來好像是女人朦朧

    眼睛(徐芬蘭,2001)。可見不論平面或裝置作品皆顯現出達利超現實風格的智

    慧與巧思。因此超現實流派啟發之方向,在超現實主義以前的藝術家很少會將自

    己的幻想或夢境呈現在畫作上,而到了現代,藝術表現的方式越來越自由,運用

    不同的時間和空間的安排,使畫面呈現的都不是真實生活中可能發生的事。

    筆者認為在意識的世界中,自我會受理性的壓抑而隱藏負面人格,會表現出合理、

  • 13

    美好的平凡社會行為,而夢代表著人類心理原始慾望的象徵,達利在個人一生的

    情感上對卡拉的鍾愛與對潛意識情境之表現,反應出達利具有敏感細膩的陰性特

    質,他真誠的呈現出人性醜陋與充滿慾望的一面,並把人性不為人所知的想法裸

    露呈現出來,雖然達利一生的創作泉源是來自於對個人人性中的脆弱、困惑與恐

    懼,但他以藝術創作將潛意識的情感昇華,並公諸於世,不但豐富自己的生命,

    也使藝術家開始重視潛意識之存在。筆者認為達利在繪畫題材上對潛意識與夢、

    幻想之探討方式,提供了本研究創作一個相當重要的方向,將使自我暫時拋開現

    實生活的枯燥和束縛,返回無理性的幻想與回憶中,深入心靈底層去探索前生活

    的經驗,並藉由這思維面向為自我心靈開闢另一片天地並進而釋放內心壓抑與鬱

    悶。

    圖 2-4 達利〈嘴唇沙發室〉1974,裝置藝術 (圖片來源:藝術家雜誌309期,2001,275)

    (2)馬克‧夏卡爾(Chagall,1887-1985)

    夏卡爾出生於俄國的維台普斯克 (Vitsyebsk) 城的猷太貧民區中,這個貧苦

    的小鎮就是一直重複出現在他畫中的故鄉景象。夏卡爾對繪畫的美學觀與對色彩

    之靈感來自於對羅浮宮法國古典畫家之研究,表現技法的繪畫曾受過印象派、野

    獸派與立體派之影響,他融合了印象派對光與空間之概念及野獸派絢麗的色彩表

    現方式,畫面之構圖經常運用立體派之解構技巧。他認為繪畫主要在表達內心情

    感,而不是純粹做造型與線條的分析,結合對傳說與神話的感知,運用想像力將

  • 14

    寫實事物作連結,將不同場景之記憶,借用立體派之手法,轉換為詩意與夢幻的

    現實(周夢熊,2002)。

    夏卡爾的畫作因充滿浪漫情感特質與不合邏輯之構圖方式,很容易被觀者誤

    解為只是單純感性抒發的想像畫,而他認為自己在畫布上所呈現的內心世界,一

    切都是寫實的,是發自內心的情緒和感觸,不是憑空想像的。因為他將自己對妻

    子的感情,還有對故鄉、對生命的熱愛,完完全全呈現在他的畫作中。如圖2-5,

    在作品中有他對故鄉記憶的深刻描寫,包括貧窮的環境、迷信的鄉民,演奏小提

    琴的人及牛、羊、驢馬、雞⋯⋯等家鄉動物,以及與妻子、孩子的感情,這些牽繫

    他生命的一切記憶與情感,也是他一輩子創作的泉源。即使夏卡爾的出生與創作

    之路歷經許多波折,他卻不以悲苦人生為題,而將生命的愛與歡喜藉由藝術展現

    在人間,使人們能夠感受到他濃厚、純真的愛。

    圖2-5 夏卡爾〈我與村莊〉1911,油彩,116 x 89 cm

    (圖片來源:Alexander Liberman,1988,171)

    筆者認為夏卡爾在每幅以家人與家鄉之感情為主題的作品中,都具備相當豐

    富的故事性,他從回溯過去經驗中尋找題材,將記憶中的家鄉動物、代表愛情的

    花束與馬戲團帶入畫中,其獨特的構圖技巧也使畫面多了許多變化與神秘氣氛,

    不但滿足內心情感之寄託,也將藝術帶給人們,讓人們得以欣賞他藉由經驗與事

    實處理過的神話與詩意,詩意給筆者之創作激盪在於畫面給觀者有更多想像空間,

    或許是優美或深刻的記憶,透過如詩如畫傳達出創作之價值。

  • 15

    因此,綜合以上之論述,筆者體會出從人類潛意識裡,看到達利表現了被意

    識層次隱藏之人性醜陋的原慾,與夏卡爾在一生的創作思維上脫離現實悲苦人生,

    展現了潛意識中懷舊、美好、純真的情感,雖然他們採取了不同的觀點切入藝術

    創作,而產生對人性黑暗面與光明面之不同體驗與表現,讓筆者一再反思在自身

    創作題材的情感表現當中。因此,就像達利與夏卡爾忠於自己的情感與創作天份,

    也因筆者乃本著積極與樂觀個性的心來面對自己的人生,在本階段藝術創作歷程

    中,以天真浪漫的創作形式為色彩與構圖之考量,給予人們溫馨、甜蜜與想像性

    的感受,藉以呈現藝術中的光明面,因此,本研究在畫面形式經營上,試圖以表

    現溫馨與歡樂之氣氛為目標,並相信經過充實的探索自我的過程中,努力與真誠

    之態度會讓信念慢慢實現。

    2.2.3 普普藝術(Pop Art)

    普普藝術又被稱為「通俗藝術」或「新寫實主義」,是1961年至1962 年間

    盛行的新藝術,思想根源其實來自於美國的大眾文化。例如普普的開路先鋒羅

    伯‧羅森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1925-)與賈士伯‧瓊斯(Jasper Johns,1930-),

    這兩人的創作風格都是從紐約抽象表現派跳脫出來的,他們成功的將日常所見的

    物品運用在畫面上,充份顯現普普藝術的精神。羅森柏的創作方式融合各流派的

    技法,它直接在作品中廣泛地運用混合材料(Mixed Media),並引用現代生活

    的資訊產物。他明確地開創了一種的獨特創作法則,將各種材料視為社會或文化

    之象徵物,因此,生活周遭的任何物件都可當成創作的材料來反映社會文化;如

    圖2-6,他在1962年的巨作「駁船」(Barge)便是由觀者自由遊目觀看感受巨大畫面

    上複雜多項的原創想像,以及其複面複數性,都是後現代藝術的理念主體的部份。

    而瓊斯在普普藝術中最重要的貢獻是把普普藝術精緻化。在他的繪畫或雕塑中,

    他成功地賦予平凡的生活物件一種新的意義,在這方面的表現甚至比羅森柏還要

    更精確、更理性。他將日常生活中平凡常見的物件以主觀方式呈現出之藝術品性

    格,使觀賞者不再將所使用之物件只當做原來的東西來看待,他時常在作品表現

    上運用消費性、短暫性、廉價性的生活物品或符號,並轉化成永恆性的藝術品;

    再者,瓊斯(Johns, 1930-)將日常生活中毫不為奇的通俗影像,以單調重複的手法,

    表現和原物件不同涵意的新現實,例如使用常見的標靶,國旗等圖像,成為他的

    作品時,標靶並非描述標靶,而國旗也已非讚揚國旗,以及附加現成物如尺、匙

  • 16

    等,均將物件原已賦予的定義,暗示符象記號轉變分解的手法,重新與他的繪畫

    組合,使觀者面對另一種涵意的符象,這也是當今時下極為流行的一項概念。(陸

    蓉之,1990:30)

    圖2-6 瓊斯〈駁船〉,1962-3 ,複合媒材、畫布,67 x 322 cm (圖片來源: www.radford .edu /~rbarris /art427/Rauschenberg.html)

    「反覆」亦是普普藝術的重要特色之一,普普畫家中以美國的安迪‧渥荷

    (Warhol,1928-1987)最常使用「反覆」原理,他的創作領域非常廣泛,包含櫥窗

    佈置、書本插圖、廣告設計、繪畫絹印、電影製作、錄製唱片、發行雜誌、出版

    傳記及主持電視等。安迪‧沃荷他重視「宣傳」(Publicity)的程度,曾經說過:

    「在未來,每一個人都會成名十五分鐘」(盧慈穎譯,2010)。他利用大眾熟知

    的圖像如:康寶濃湯、洗潔劑、可口可樂、瑪麗蓮夢露、貓王等單一重複圖像的

    作品崛起,成為普普藝術家中最具知名度的人物;另外沃荷也曾說最能代表美國

    文化的可口可樂,「只要你有兩毛五,不管你是甘迺迪或是乞丐,所喝的口味不

    會因為你的身分地位而改變」這充分表現出普普藝術大眾化與平面化的精神內涵。

    筆者認為每個年代都有屬於那年代的名言與代表物,在創作過程裡頭,創作者能

    以自身訴求將其概念簡潔有力地利用一句話來傳達,或當今生活的象徵代表性事

    物作為題材,那就更能讓大眾了解當代所謂的「大眾流行文化」,如圖2-7。

    圖2-7 渥荷〈藍色瑪麗蓮‧夢露〉1964,絹印,36x28cm

  • 17

    羅意‧李奇登斯坦( Lichtenstein, 1923-1997) 把漫畫等現成影像(Ready Made

    lmage)放大,而用類似印刷效果的網點或條紋表現,其題材具有美國在地文化,

    作品分為戰爭與戀愛兩個系列,如圖 2-8,運用口語的對話標題表現於自己的作

    品裡,讓大眾很快速且直接地了解其作品想表達的意涵,並創造許多具商業價值

    之符號意象,也因李奇登斯坦在作品裡大量使用漫畫格式之後,廣告界才開始出

    現漫畫形態的廣告,其以上所闡述的普普精神正是筆者投入創作插畫中擷取的重

    要概念之ㄧ,取財生活化,將乏味的生活事物改變得風趣且吸引人,漫畫風格無

    論是利用對話框很直接地表達出畫面所呈現的語句,而簡單的運用線條粗細也能

    表現其質感,題材的選用也貼近生活化,即使透過杜撰成誇張的編劇效果和構圖

    畫面,這也是一種創意的呈現,加強觀賞者深刻的印象,對於筆者而言在往後的

    插畫創作中,漫畫技巧型式是可藉由轉化形成個人的風格的方式之一,當代漫畫

    是為青少年流行指標,同時作品也具商業的價值,並且可以多作不同的媒材創作

    嘗試,來顯現作品概念與質感的表現,因此普普藝術對於筆者在創作上影響甚鉅,

    也將會採用其概念於創作之中。

    圖2-8 李奇登斯坦〈在車上〉1963,畫布、乳漿, 172×203.5 cm (圖片來源: my. so-net. net.tw/pitaya/art14_1.htm)

    安迪沃荷和李奇登斯坦的作品皆以視覺圖像去探討其他的視覺圖像,例如:

    瑪麗蓮夢露的圖像代表的並非只指瑪麗蓮夢露本人,它背後還代表的一個形象,

    甚至是一個商品、一個意符等;總而言之,他們的作品的意符或許搭不上意指,

    而是用意符去指涉其他的意符。英國批評家勞倫斯‧亞羅威(Alloway 1929-1990)

    曾指出,普普藝術是有關符號與記號系統的藝術,這個系統指的不外乎就是大眾

  • 18

    基本所了解的照片、卡通、商品等現成物,這些都成了無數的「符號」,而符號

    相關理論筆者也將會在下一節進行探討分析。

    將凱斯.哈林(Haring,1958-1990)被歸類為「後普普」(post-Pop)畫家,

    重點在於哈林將「璀璨的嬰兒」圖像的使用脈絡同時置於多種截然不同的情境,

    特別是將此一重要影像夾帶濃厚的商業意味,以及此一影像的多重複製,事實上

    挑戰了傳統藝術領域最禁忌的部分,所以「璀璨的嬰孩」圖像亦是哈林企圖顛覆

    傳統藝術封閉思維表達他具有開拓性的藝術觀念。「璀璨的嬰兒」在哈林多種環

    境的經營之下,他的圖像意義因而不斷地轉化衍生不同情境的詮釋方式,例如「璀

    璨的嬰兒」圖像本身也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之中不斷傳遞,但由作者傳導至各種類

    型的觀眾,最終成為流行文化的代表圖像之ㄧ,因此由創作者的個人創意流動至

    公眾性質的地鐵系統或其他都市之公共空間,再傳導到代表精緻藝術的博物館和

    畫廊領域,同時也在消費文化以及傳播媒體的範疇中自由流通。哈林他的創作是

    法國文化學者馬柔名言「沒有牆面的美術館」之實證(李家祺,2008),對筆者

    而言,哈林即實踐創意生活美學,將藝術生活化,隨時都能讓大眾所接觸的到。

    圖2-9 凱斯.哈林〈Baby over Head〉1987,畫布、壓克力 (圖片來源: www.keithharingart.com/scripts/showimage.cgi?10287953)

    從普普的主要藝術家的創作觀念分析,在藝術的價值上普普風格是文明的消

    費文化與通俗文化的象徵,它對社會文明的同體同步呈現,著時將一些原本人們

    認為俗不可耐、不登大雅之堂的東西轉化成藝術來消化,確實也改變了人們接受

  • 19

    藝術的態度與尺度,因此,讓我們不能不承認他的魅力是無窮的。普普藝術家的

    觀念認為事實往往已是消費文化裡的型態,藝術作品是用來表現時代的,應專注

    於目前、暫時性,而不需像傳統藝術一樣顧及作品的永恆價值,因此,藝術家往

    往也只觸及作品之影像面,創作的用意往往在於反映大眾的通俗文化,並不談論

    作品風格與深度,亦不對作品作解,他們大膽地將看起來俗氣的影像直接拼貼或

    複印成作品,將人們對藝術品的價值觀反轉了,使現成物的原貌與被形式化了的

    樣貌產生兩極化的意義。

    2.2.4 啟發創作靈感之相關當代藝術家

    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反映著對生命與生活的所思所感,甚至包含周遭人、事、

    物之影響。我們生活在當下,所接觸的資訊非常便利,無論到書店、圖書館及網

    路上去挖掘可刺激靈感的各種資源,因此,筆者在本節中想藉由以下六位當代藝

    術家來探討其對自身創作產生影響。

    (1)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 1959~)

    從閱讀日本當代藝術家奈良美智自敘兒時記憶、青春期浪漫歲月的成長痕跡,

    以及大學就讀期間挪用學費自行至歐洲自助旅行的種種親身歷程,感受到他真誠

    的面向自己,從記憶與經歷所留下的痕跡中來了解自己,並透過作品之形式紀錄

    了他的人生與思維。因此,不論繪畫、雕塑及影像之創作手法,都是相當具個人

    色彩的,所創作出的邪惡、天真、可愛又淘氣的娃娃,曾是向日本傳統浮世繪挑

    戰的作品,所創作的壞小孩形象娃娃,透過天馬行空的想像,出現在半空中與仕

    女面前,甚至在富士山上滑雪。另外也製作一群穿著睡衣一同夢遊或是圍成小圈

    祈禱及握著火把的可愛立體雕塑娃娃,因此,他獨創的娃娃造型,不僅受到大眾

    喜愛,也突顯藝術表現情感的特質,他的娃娃擬像充分反映出個人獨特的藝術價

    值,如圖2-10。筆者欣賞奈良美智將顛覆孩童角色的個性,是一種創意的表現與

    他個人的風格,也因此在往後的創作過程裡,筆者將會詮釋自己心目中的角色,

    擅用的插畫表現技巧來突顯個人的創作風格。

    從奈良美智的作品中,個人體悟到他選擇以繪畫作為他個人的生存方式,並

    對於一直變化中的周遭環境,永遠保持如孩子般的好奇心與頑皮男孩的特性,他

    所呈現的藝術形式是相當個性化的,可說是完全面向自己內心所畫的畫(奈良美

  • 20

    智,2004)。因此,筆者思考著個人在以娃娃為呈現形式之內涵上,為達到表現

    內心世界之心靈意象,首先應探討如何讓所創造的娃娃保有主觀的自我特質,並

    希望在深入潛意識探索心靈當中,能誠實地對自我進行剖析,並將之披露在自己

    獨特的藝術形式中,以反射自我的內心世界。

    圖2-10 奈良美智 〈點亮我的心〉2001,壓克力、布、木,188×73×110cm (圖片來源:藝術家雜誌322期。2002:197)

    (2)村上隆(Takashi Muradami1962~)

    生於東京,1993年拿到東京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博士,總共接受了長達十一

    年的日本傳統美術教育的村上隆,在他的創作裡放進了很多「研究」態度,但他

    的研究精神並沒有擺在傳統藝術,而在總是充滿爭議性的社會和文化議題。他最

    著名、也是造成歐美藝術界大地震的「超級扁平」(Super flat)藝術展,並不像創

    作表面那些可愛詭異的漫畫式圖像那麼單純甜美,村上先生的超扁平藝術其實在

    嘲諷越來越浮面膚淺的大眾文化—扁平而且缺乏深度,這樣好玩戲謔背後的嚴肅

    和批判,他也帶入時尚圈,創造時尚文化來消費插圖的概念,讓他成為目前國際

    上熱門、也具爭議性的藝術家,如圖2-11。

  • 21

    圖2-11 村上隆 〈Tan Tan Bo〉2004,電腦繪圖,99.8×65.8cm (圖片來源:Takashi Murakami:Prints。2008:30-31)

    村上隆說:「藝術就是商業。」以及他所提出的「超級扁平」(super flat)觀念,

    我們可以看到的是藝術在這個時代可以無限的發展,若再去為藝術的階層分界,

    也許只會再度陷入一個無解的難題而與時代格格不入,筆者在此認同當代藝術的

    價值應該基於大眾生活所流行的事物,這樣才容易讓觀者可以很快速且直接了解

    其作品的表現內涵,如只是一昧追求超脫世俗的創作,讓觀者們難的以接受或了

    解,那創作最後僅止於孤芳自賞,因此而缺乏許多此世代的價值。村上隆的作品

    特色為日本漫畫的濃厚風格、而且一律扁平化的人偶、植物、花朵圖樣是其作品

    最容易辨認的個人特色,但這些看似無邪的圖案其實都隱含著某種憂慮性格,可

    能是悲傷、可能是諷刺、也可能是邪惡。

    村上隆現今被認為是當代日本藝術的改革者之一,他創立的風格不僅在日本

    掀起對藝術的全新認知,也改變了世界對日本當代藝術的看法。村上隆他有相當

    明確的目標:1.打破日本當代藝術的封閉性。2.創立一種新的藝術品種和評價系

    統。3.建立一個國際知名並具影響力的藝術品牌(村上隆,江明玉,2007)。對

    村上隆而言,日本的御宅文化提供了一個創作上的參照,不僅是運用在風格建立,

    也包含在藝術生產的製造模式上。

    村上隆對於筆者之啟發影響再於他勇於面對現實社會所發的現象,以譏諷或

    是詼諧角度反應在畫作中,給予筆者在創作上尋找自我與社會關係之聯結外,也

    可再深入探討社會大眾關心之議題作為創作之主題之一,而超扁平的創作風格也

    同樣深深影響筆者在插畫表現的技法之一,在這數位媒體的時代,創作媒材可以

    多元發展並內化為自己的風格,便可透過這些藝術家給予的靈感與啟發。

  • 22

    (3)草間彌生(Yayoi Kusama 1929~)

    草間彌生在繪畫作品〈花(D.S.P.S)〉中曾有下列的表達:「某日我觀看著紅色

    桌布上的花紋,並開始在周圍尋找是不是有同樣的花紋,從天花板、窗戶、牆壁到

    屋子裡的各個角落,最後是我的身體、宇宙。在尋找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被磨滅、

    被無限大的時間與絕對的空間感不停旋轉著,我變的渺小而且微不足道。剎那間,

    我領會到這不是只有我的想像、而且是現實中的狀況、我被嚇到了。於是我對於紅

    色桌布和上面的花紋產生了強烈的恐懼,我認為它就像是咒語,正在剝奪我的生活,

    我衝上階梯企圖逃離,但階級卻在我腳下散開,於是我從上面跌下來,腳腕也扭傷

    了(草間彌生,2011:57)。」草間彌生在相當早的創作時期就發展出了自己的特色,

    她善用高彩度對比的圓點花紋加上鏡子,大量包覆各種物體的表面,如牆壁、地板、

    畫布、家裡會出現的物品。她自己的打扮往往也與作品有很高的同質性,並以短上

    衣和非常強烈的眼影妝聞名。草間曾說明這些視覺特色都來自於她的幻覺,她認為

    這些點組成了一面無限大的補捉網(Infinity nets),代表了她的生命。此外,草間也

    發展出自己獨特的「繁殖」特色,如圖 2-12。

    圖2-12 草間彌生〈花朵,布盧姆在午夜〉2009,複合媒材

    草間彌生對斑點的迷戀,源自幼年患的神經性視聽障礙,這使她看到仿佛隔

    著一層斑點狀的網的世界,於是她開始畫這些斑點,她把這些點看成是細胞分子,

    運用這些斑點進行藝術治療,營造了一種無限延伸的異想世界,也造就屬於她的

    藝術風格。草間彌生給筆者的啟發除了創作技法「圓點」的運用之外,主要是她

    真切的表達出內心情感,從作品看似童話般的意境卻是實際的內心狀態之反映,喜

  • 23

    歡她純粹的顏色對比的表達,配色的反差對比抑或是裝置形式的作品精神,皆是

    本研究中所截取之創作重點。

    (4)李明道(Akibo 1961~)

    人稱 Akibo 的李明道,是位跨商業設計與藝術領域的專業創作者。早期他曾經

    製作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手唱片設計,擅長運用台灣在地文化之意象拉近藝術與人的

    距離。之後他為當時在溫哥華的兩個孩子做一個機器人,他便陸陸續續做了許多各

    式各樣的機器人。這些機器人有些是他的朋友、寵物,有些則來自他的生活經驗,

    他用機器人來隱喻自己的感受、演出自己內心的思想,機器人變成他創作的重要圖

    像語言。作品內隱含大量想像力與幽默感,展現十足童真。藉由網路科技、互動式

    的呈現創作理念與畫面、實體機器人造形加上電子裝置,是他這近年來沈溺的小世

    界。他在遊戲心態、本土色彩與華麗繁複中,創造出了屬於 Akibo 的個人風格。筆

    者認為 Akibo 的跨領域精神是相當可取,他的作品具時代性價值,創作多元,為了

    擴充個人的才能與嘗試新的創作,在本創作中將融入立體公仔雕塑,結合生活上的

    現成物品,進而讓自己的作品多元有趣。

    圖2-13 李明道〈守護天使 機械獸 ROBOT ANGEL〉2011,複合媒材

    (圖片來源:akiboworks.blogspot.com)

    (5)幾米(Jimmy 1958~)

    台灣國內眾多的成人繪本作家當中以幾米的繪本最為膾炙人口,1998 年開始創

    作至今已有三十餘部的作品,在他的創作裡,許多以童心世界角度來繪寫,是自我

    童年成長的心情寄寓,在領悟「生也有涯」的道理後,以藝術創作進行療癒,一

    筆一畫將童趣青春及對自己女兒的成長觀察,利用繪本傳達出來;幾米以自寫自

  • 24

    繪的方式作為創作形式表現,以「圖文並置」的形式傳達藝術訊息,並運用類似

    漫畫的「分格」、電影的「分鏡」構成視覺畫面、「翻頁」閱讀的視覺效果等,

    展現出一種自我特殊的圖文藝術風格。

    幾米曾被盛讚「圖像詩人」,因為在他繪本中所創構的故事,在圖文交織下,

    透過繪畫的美感吸引讀者的目光,簡潔流暢的敘事情節,不時讓讀者會心一笑,

    心有同感,繪本中有時感傷、有時瑰麗、有時暗鬱的異想畫面更激發讀者的想像

    空間,呈現夢幻般的情境。幾米繪本的形式可以說是以美麗畫面及詩意的文字,

    連綴著一則則動人的故事,在色彩的掌握、故事的推演十分成熟,加上幾米豐富

    的想像力,對於人物情境的刻繪和情節描寫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美麗與哀愁,於是

    幾米以他獨特的說故事能力,不僅療癒了自己,同時也撫慰你我那顆寂寞又渴望

    幸福的心。幾米這位藝術家對於筆者而言,在他的創作精神可引發筆者我於創作

    表現上能保有童心的趣味與好奇心,幾米圖文的呈現總是容易扣人心弦,同樣也

    是筆者的創作榜樣,如能以圖為主文字為輔,精闢地文字對於圖像闡述更能加分

    與引人入勝,並運用連貫式的故事技巧串連主題,使觀者更容易清楚了解筆者所

    創作之內容與形式,如圖2-14。

    圖2-14 幾米〈月亮忘記了〉1999,水彩、色鉛筆 (圖片來源 : www.wallcoo.com/cartoon/moon_forgets/html/wallpaper1.html)

    (6)米力(Milly 1970~)

    米力是位生活插畫作家,其作品經常出現於台灣國內的書店,圖像被廣泛運用

    於卡片及相關文具禮品。插畫作品表現手法以電腦繪圖表現出人物可愛與單純的氣

    息,並具有親和的特質,整體營造柔和與舒適的氣氛,風格有著一股童書般的特質,

  • 25

    書中常出現的短髮女生是米力的自畫像,用簡單的畫面及意念來傳達人跟人之間的

    感情,營造一種幸福的感覺,溫馨又帶有樸實的氣質,從她的創作中,可以學到很

    多生活上的樂趣以及如何讓身心靈得到釋放與滿足。筆者之所以欣賞插畫家—米力,

    是因為彼此同樣有著戀物個性的創作者,米力喜歡生活雜貨,運用插畫將自己化作

    為主角,告訴大家利用生活中的小東西來創造和體驗許多的樂趣,如果能將自己喜

    歡的事物以生活化的題材融入創作中,彷彿用插畫寫日記形式,是如此親此地與大

    眾分享日常創作,也是當代插畫的價值所在之ㄧ。

    圖2-15 米力〈雜貨365day-生活與雜貨〉,電腦繪圖

    (圖片來源 : www.emilly.idv.tw/08.htm)

    綜觀以上文獻,筆者所提出之藝術家,對於本研究創作給予許多影響與啟發,

    瞭解這些與插畫相關之藝術家的創作理念或媒材與技法等等,筆者能夠較清楚過

    去到現在插畫的發展與題材的選擇,並且將實際透過自我創作轉化的過程中,找

    尋適合自己的創作模式,進而剖析自我創作之定位價值。

  • 26

    2.3 應用於本研究之理論探討

    本創作研究中所運用的理論研究法裡,以下統整「符號消費理論」、「心理

    學」以及「視知覺理論」,透過相關文獻整理回顧,以增加創作上的內涵與

    2.3.1 符號消費理論對於個人創作之啟發

    當代所謂符號消費,也就是文化的實踐方式,是一項無法忽視的社會活動,

    透過這樣的活動,人們可以實現許多社會與個人的目的。因此,無論文化消費是

    作為一種操弄,亦或是一種溝通,筆者皆認為是當代的思想需要去做深入了解的

    部份,而透過這樣的了解與思考,在當代藝術的呈現上亦應有所呼應。因筆者關

    注到插畫藝術於當今以商業目的為取向,插畫除了可作為藝術品欣賞的功能外,

    在生活上已有許多功能即運用範圍,例如繪本、生活用品、商業海報設計等等。

    而受普普藝術流派影響,藝術家所創作的圖像即為一種符號的代表,大眾所關注

    的不僅只是圖像單純的外顯形式,而是背後的意涵與精神,因此在本章節探討符

    號學理論套用在本研究創作當中,以提升自我的創作品質與深化創作內涵。

    瑞士的語言學家索緒爾(Saussure,1857-1913)給符號學所下的定義是研究「社

    會中各種符號之生命」的一種學科,他曾提出,符號是由「意指」和「意符」兩

    個部份所構成,所謂「意符」又稱為「能指」, 是物以符號形式呈現的事物;「意

    指」又稱為「所指」,是物所顯現的符號背後的意義,而這也就是符號學理論的

    原點。巴特(Barthes, 1915-1980)則借用了索緒爾的這個語言模型,對法國的大眾

    文化進行一種記號學的分析,而《神話學》一書使我們知道索緒爾的符號分析可

    以延伸至第二層的「神話分析」 (王國強譯,2006) 。除此之外,羅蘭巴特主要

    打破了傳統語言學以及符號理論關於「能指」、「所指」的絕對關係,並且對結構

    主義提出質疑,認為事物的過程比結構本身更重要,對西方傳統思維提出批判。

    而巴特指出,「神話」企圖成為社會的「常識」(common sense),製造出特定的思

    維模式,在社會流通,使文化( 人造)的東西被理解為自然的(出於自然的「法則」);

    其實巴特的神話和古典馬克思主義中的意識型態很接近,都是指一組觀念和實踐,

    積極配合現存的權力結構之利益與價值,使其成功延續發展下去 (張君玫譯,

    2001:38) 。因此,若想了解現今的社會文化現象或流行神話,將消費者的行動

    轉置於文化的脈絡中,形成的消費符號化現象是一種貼切的觀察方式。

    法國的社會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 《消費社會的神話與結

  • 27

    構》曾說:「物必須成為符號,才能成為被消費的物(劉成富,全志鋼,2008:30)。」

    布希亞所分析的是在物體系之中,人類社會生活的消費面向,商品價格背後的符

    號交換價值,對布希亞來說,商品符號化的過程是最重要的,透過商品的符號化,

    改變了體系之中人的感覺與行為, 而這個過程是由人類所決定的,反過來說,

    也可以從符號的構成來推敲人類心理。而在《消費社會的神話與結構》一書中,

    布希亞更把消費定義為: 一、不是物品功能的使用或擁有; 二、不是個人或團

    體單純賦予權威的功能; 三、是作為不斷發出、接收而再生的符碼 (黃恆正譯,

    1988) 。將所有的物品、商店內的商品都看成是各種符號,如此形成的龐大符號

    體系,正是現在的消費社會,消費的物品不在是以實用價值為目的,而是一種意

    象和符號的擁有,一種符號意義的交換,因此商品近乎是文化上的意義而非全然

    是物品實質的意義了,這也可以說是一種感性消費。

    對於筆者而言,藝術相關創作者應當對於世代的流行語彙有敏銳的觀察,社

    會時勢變遷,創作的題材應隨時代不同而給予定義,這樣的創作更能貼近大眾觀

    者,同時也能反映出自我與社會之關聯性。符號學理論提供筆者反省自我的時代

    價值,在往後的創作題材也將會一邊探索與自己相關之主題作為發揮目的,再透

    過美學經驗視覺化,創造畫面中各種符號之價值。

  • 28

    2.3.2 以心理學為基礎之自我認知的創作過程

    本論文中有關心理學的觀點主要以弗洛依德的心理分析理論為主軸,藉由弗

    洛依德對夢與潛意識、想像的解說為綱要,以作為本研究在作品內容分析方面對

    夢、幻想經驗的闡釋依據。而第二部份為視覺心理學家安海姆所提出的完形心理

    學理論,此文獻之參考提供筆者於視覺創作形式之基礎。

    因此,在本創作研究中,其中一系列為「夢遊」,題材選自筆者日常作的夢

    境,將留有深刻或奇趣的夢境進行創作,因筆者受學業上、人際關係以及家人期

    望的壓力等等,因此在情緒壓抑之下經常壓力大產生夢,對筆者而言作夢並沒有

    甚麼不好,一方面將內心壓抑的情緒紓發之外,另一方面則提供創作靈感的題材

    來源。而夢是潛意識表現慾望與行為的部分,透過夢境的分析,可以得知人內心

    深處原始的慾望與想法,人常在夢中進行潛意識的活動,在夢境中人不會被生活

    中的理性與道德規範所壓抑箝制,因此,可以從夢中釋放人的最原始慾念。另兩

    系列為「旅遊」與「遊市集」,前者為筆者生活的一大興趣,在旅遊過程能吸收

    創作靈感,後者為筆者大學時期曾參予的重要活動,兩者題材佔據筆者絕大部分

    的生活重心,因此有感而發,經由個人的創作詮釋後,再以心理學理論深入剖析

    作品,能從人本自我的方式去回歸、告解和分析並進入潛意識建立自我,這與心

    理學的階段發展從認知、學習到後來的自我實現有相同的論點;透過心理學依據

    來解釋筆者創作的方式,不但是本論文重要的學理依據之ㄧ也是創作源頭創意的

    說明。

    (1) 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論

    弗洛伊德曾說:「夢是理解心靈潛意識的一種捷徑」(佛洛伊德,2010:17)。

    在他研究夢與清醒生活之間的關係中,曾引用生理學家布達赫(Burdach,

    1776-1847)關於夢現象的論述作如下之解說,他說:「在夢中,我們白天中的勞

    作與娛樂、歡樂與痛苦是從不重複的。而且相反,夢的唯一目的是讓我們從中得

    到解脫,即使有時我們的頭腦裝滿了一些事情,或我們受痛苦的折磨,或我們的

    精力全部投入一件關注的事情,夢也是以某種象徵的方式進入我們的頭腦」(呂

    俊,高申春,侯向群譯,2000:12)。

    弗洛伊德認為夢與清醒生活之間的關係矛盾是難以解決的,甚至可說無論我

  • 29

    們夢中出現了甚麼內容,它們總是從現實中提取材料,從圍繞現實的智力生活中

    取得素材,是完全不可能脫離這個世界的,也就是說,夢的結構是由我們眼前感

    官世界或清醒時思想所經過的地方而來。因此,「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是一般

    人公認的事實,也是人們對夢現象最直截了當的解讀。由人們時常在夢中夢見了

    生活經驗中所聞、所見、所思或所為之事物,可感受到最常做的夢之內容,常是

    自己最熱切關心的問題或事件,這就解釋了人們精神上最在意的問題對夢有相當

    程度的影響。

    在夢裡,「童年的經歷」也是夢常復現的源泉,弗洛伊德認為它既不是記憶

    的,也不是清醒時所從事的活動,而人們愈是深入地分析一個夢,就會有更多的

    機會找到童年經驗的蹤跡,而童年期的景象總是經由隱喻方式進入夢境,往往是

    需要透過解釋才能揭示出來的。呂氏等學者在《夢的解析》一書中亦提到夢有時

    就好像把兒時最初的記憶從最深層處被翻出來,讓囤積已久的事件與人物都一一

    浮現在眼前(呂俊,高申春,侯向群譯,2000)。由此可見,夢有時是具有驚人

    的再現能力,它能把距離今天非常遙遠甚至早已被遺忘的童年事件帶回到人們的

    心靈中。因此,通常人們都會從做夢的經驗中得知一點頗引人注意的結果,那就

    是孩提或青年時期的早期記憶常常很容易進入夢境中。而夢也使人們常常回想起

    一些現在不再想的,甚至已不再重要的無關緊要的事情。然而就夢的結構而言,

    它本身並沒有規則性,它從人們的心理生活中產生,而無秩序地漂浮在人們的精

    神空間,有時在意識醒來後會如同雲朵般被風吹散,而消失遺忘了。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指出了做夢本身代表心靈的一種自然的活動,在做

    夢狀態中身體各感官處於休息中,夢的情境會呈現真實而具原始慾望的本我,它

    是不受自我意識干擾或指揮的,也不受個性力量所限制的。因此,筆者認為夢生

    活裡面有大量的過去經驗、情感和不完整的思緒,從表面上來看或許有時會具備

    荒誕性的成分,卻可揭示人們意識清醒前精神生活上的原始階段狀況,夢提供了

    我們有關過去的種種知識、幻想與經驗;經常是不合邏輯的,它的神奇魔力不但

    可把平常所害怕的事物變成恐怖事件,也可把平凡的丑角變為美麗的天使,能讓

    想像力擺脫束縛而自由馳聘,能讓滿面愁容的成人像孩子一樣快樂地玩耍,甚至

    產生無比的幽默、深切的情感成分、罕見的諷刺性情節等等,因此,筆者認為做

    夢可說是生命中精神上最自由之避難所。

  • 30

    以心理學的觀點來解釋,藝術創作行為是人類高層次的心理活動,牽涉到複

    雜的動機、想像、思維等等變數(劉思量,1998)。弗洛伊德將人類與生俱來的

    潛意識原慾視為行為之動力,表現在藝術與慾望之關係論點中,弗洛伊德指出,

    歡樂的人不尚幻想,幻想的人都清一色是在現實上感到不滿的人。而每一個幻想

    都在彌補現實上的空虛與不足(劉文潭,1991)。弗洛伊德也認為藝術表達是一

    種將心中隱含內容或夢想轉化為表面內容的一種過程(劉思量,1998)。在現實

    生活中人們的慾望受到限制無法滿足時,通常透過做夢來超脫現實的限制,而藝

    術卻是使幻想呈現於現實中的方法,一般人常以理智壓制夢想,甚至引以為恥,

    而夢想之於藝術家,卻能如魚得水,主要在於藝術家可藉由創作來滿足其內心的

    慾望,他們懂得如何藉由夢想而自我陶醉,也能精緻白日夢,把心中幻想利用媒

    材表現恰到好處的能力。因此,筆者認為夢會隨時間經過而不存在,而以夢為材

    料之藝術作品則存在時間之外,藝術家經由社會所能接受的高層次表達方式,使

    其原慾藉由此昇華作用而得到滿足,並可憑藉該創作製造美感而引起別人的共

    鳴。

    綜觀以上學者之論述,筆者認為從藝術家創作動機而言,弗洛伊德強調個人

    性,他以人的潛意識、幻想與夢為出發點,皆顯示創作與慾望之緊密關係,為藝

    術品提供了內在的情感因素,而成功的藝術品能引起欣賞者的共鳴,除外在的美

    感形式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藝術家所表達的情感內涵是否可得到欣賞者的認同。

    因此,社會是由眾多個人所形成的,雖人人皆代表不同之個體,但處在同一個生

    存空間中,面對眼睛所見、耳朵所聞延伸到心理層面的感受與聯想,所具備之理

    性與感性的成分,感受與想法也會有相同之處。心理分析理論有其立足之處,甚

    至對醫學與藝術的貢獻很大,也代表著人們常有類似的夢想、幻想與慾望,在心

    理感到百思不解的狀況下,心理分析理論所提供的見解,可釐清創作者的思緒,

    為藝術創作找到根源、找到想表現的符號或意念,也能解決困惑的心理狀態,因

    此,潛意識的媒材為藝術提供了無數的靈感與題材,也唯有人類這高等動物可以

    運用藝術之途徑將夢與幻想表現出來,以證明人是有做夢和思考本能的,儘管夢

    的內容是不合邏輯的、甚至是幼稚的,它卻隨著人的生命而存在著,也為藝術提

    供了持續不斷的豐富資源,是藝術家生命中無價的寶藏。

  • 31

    2.3.3 視覺知覺理論(visual perception)

    上述的心理學理論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與認知歷程的科學,而視覺心理學實

    為心理學分支之一,並著重於視知覺的研究。其中完形心理學派試圖對視覺系統

    共同的相互作用類型進行分類,歸納出接近性、相似性、良好的連續性和封閉性

    等視知覺定律。視覺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目前普遍運用在視覺藝術的研究方面,開

    創視覺藝術研究的新途徑。在藝術心理學方面,最著名的莫過於是完形心理學家

    安海姆(Arnheim,1904-2007)的視知覺理論。從他的著作《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A psychology of the creative eye》於1974年出版後,就成為許多藝術批評及鑑賞

    者所引用參考的理論,因此透過完形心理學文獻探討後,筆者將利用其學理基礎

    來進行創作依據,在構圖上的顏色、比例、位置及形狀等,依循完形理論方式進

    行安排,來增加創作畫面的說服力。

    (1) 完形心理學派 (Gestalt Psychology)

    Gestalt一詞原為德語,英譯為configuration,中文有直接音譯為「格式塔」,

    也有以其義譯為「完形」。完形心理學者認為畫面的中心會比兩旁輕,所以如果

    中間跟兩旁畫得一樣大的話,會讓觀畫者覺得沒有平衡感,很不協調,所以大部

    分的作品,位於畫面的中心一定會畫得比較大。

    完形的藝術理論最主要在研究感官知覺,特別是視知覺。完形是視覺將一個

    完好的作品視為一個動力均衡的知覺場,雖然完形是不可分割的,但是藝術作品

    必須藉著形式,將內容予以知覺形象化。形式中的各種元素如形、色、空間、光

    線等也各有其動力,各種元素動力的交互作用,因而組成了完形的動力結構。所

    以,相同的事物如以適當的時間和空間呈現,則會產生視覺的聯結,而產生事物

    運動的知覺的知覺(劉思量,1998 : 157)。

  • 32

    學者安海姆認為影響畫面平衡的元素平衡原理的運用,能讓人有較具變化、

    自由、和不規則的感受,就廣義的畫面而言,無論是繪畫、書法、雕刻雕刻、舞

    蹈、戲劇、或電影等畫面之是否能產生均衡的效果,受到畫面中物體的「重度」

    與「方向」的影響(陳瓊花,1995 : 109),而影響的元素有:

    1.取決其在畫面的位置如何而定。即靠近中心者其重度愈輕,遠中心者其重

    度愈重。

    2.就畫面空間來說:離觀賞者愈遠的地方其份量愈重。

    3.位於畫面上部之形較下部之形為重。

    4.畫面上右邊的東西比左邊重

    5.大者重,小者輕

    6.明亮的顏色比暗者重

    7.畫作中的內在趣味

    8.孤立

    9.有規則圖形比不規則的圖案來得重

    10.密集的效果

    11.看不見的線 - 視覺線、姿勢、手勢

    上述的每一項元素會一或多項同時並存於畫面上,而一般創作者認為達到平

    衡才會停筆,可視為每個作用元素都達到了力的平衡。因此筆者將試著上述之概

    念運用於創作之構圖中來進行論證。

    2.4 小結

    筆者綜合以上論述,認為在本研究的文獻探討中,超現實主義藝術流派與安

    海姆的視覺心理學可為創作的內涵提供創作構思上的幫助,面對創作上的思維,

    藉由心理學理論印證在潛意識、意識與幻想之內容成了筆者豐富的靈感素材。若

    能確實剖析自我內心世界,其創作的作品均能夠有脈絡依循,藉此研究創作來回

    朔過往經驗與心境,醞釀更多的創作可能性。而達達主義、普普藝術流派與當代

    藝術家等在表現形式上,提供了現成物與生活物品在藝術創作的可行性,擴大了

    形式表現上媒材運用之選擇性,筆者從現成物品的運用上將找尋以和主題相關聯

  • 33

    的物件,嘗試以如直接拼貼、拓印、自由塗寫、複製、複合媒材技法之應用,並

    確實表現在本研究之創作中,以增加作品之豐富性與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