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

53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光電科技研究所 碩士論文 Institute of Electro-Op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透明導電膜氧化鋅摻雜鋁之成長與應用於矽薄 膜太陽能電池之研究 Transparent conductive ZnO:Al films growth and application on silicon thin-film solar cells 指導教授:王立民 博士 李亞儒 博士 研究生:鄭僑人 中華民國 一○二 年七月

Transcript of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光電科技研究所

    碩士論文

    Institute of Electro-Op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透明導電膜氧化鋅摻雜鋁之成長與應用於矽薄

    膜太陽能電池之研究

    Transparent conductive ZnO:Al films growth and

    application on silicon thin-film solar cells

    指導教授:王立民 博士

    李亞儒 博士

    研究生:鄭僑人

    中 華 民 國 一○二 年 七 月

  • I

    目 錄

    目 錄 ................................................ I

    表目錄 ............................................... IV 

    圖目錄 ................................................ V 

    致  謝 ........................................... VII 

    摘  要 .......................................... VIII 

    第一章 序論 ........................................... 1 

    1-1 前言 ......................................................................................... 1 

    1-2 研究動機與目的 ..................................................................... 2 

    第二章 實驗原理 ....................................... 4 

    2-1 ZNO 透明導電膜之發展及物理性質 ..................................... 4 

    2-2 鋁金屬誘發矽結晶發展及原理 ............................................. 5 

    2-3 濺鍍原理 ................................................................................. 6 

    2-4 霍爾效應與四點探針量測 ..................................................... 9 

    2-5 柏斯坦—摩斯(BURSTEIN-MOSS)效應 ................................. 12 

    2-6 X 光繞射分析原理(X-RAY DIFFRACTION, XRD) .................. 13 

  • II

    2-7 光激發螢光光譜原理(PHOTOLUMINESCENCE, PL) ............... 15 

    2-8 熱退火原理(THERMAL ANNEALING) .................................... 15 

    2-9 太陽能電池(SOLAR CELLS)原理 .......................................... 17 

    第三章 實驗步驟與設備 ................................ 23 

    3-1 AZO 靶材製作 ........................................................................ 23 

    3-2 結構製作流程 ....................................................................... 23 

    3-3 濺鍍系統 ............................................................................... 24 

    3-4 AZO 薄膜和矽摻雜鋁薄膜熱退火 ..................................... 26 

    3-5 元件製作 ............................................................................... 27 

    3-6 穿透和吸收率量測 ............................................................... 28 

    3-7 元件光電流量測 ................................................................... 3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32 

    4-1 AZO 光電特性分析 .............................................................. 32 

    4-2 矽摻雜鋁薄膜電性分析 ....................................................... 37 

    4-3 元件光電性分析 ................................................................... 38 

    4-4 結論 ....................................................................................... 40 

  • III

    參考文獻 ............................................. 42 

  • IV

    表目錄

    表 1.元件流程示意圖 ......................................................................... 23 

    表 2. AZO 薄膜濺鍍參數 ..................................................................... 25 

    表 3. 矽摻雜鋁薄膜濺鍍參數 .............................................................. 26 

    表 4. 鋁電極濺鍍參數 .......................................................................... 26 

    表 5.AZO 各溫度熱退火參數 .............................................................. 27 

  • V

    圖目錄

    圖 1. ZnO 晶體結構示意圖 ................................................................... 5 

    圖 2. 矽-鋁相圖 .................................................................................... 6 

    圖 3. 霍爾效應示意圖 ....................................................................... 10 

    圖 4. van der Pauw 四點探針架構圖 ................................................ 11 

    圖 5. 四點探針原理示意圖 .................................................................. 12 

    圖 6. 晶體繞射 X 光之布拉格幾何關係圖 ......................................... 14 

    圖 7. 光激發示意圖 .............................................................................. 15 

    圖 8. 矽原子結構與共價鍵結示意圖 ................................................. 17 

    圖 9. p 型與 n 型摻雜示意圖 .............................................................. 18 

    圖 10. p-n 接面太陽能電池能帶示意圖 ............................................. 18 

    圖 11. 太陽能電池等效電路圖 ............................................................ 19 

    圖 12. (a)照光下的 I-V 圖 (b)輸出功率與電壓曲線圖 ...................... 20 

    圖 13. 射頻磁控共濺鍍設備腔體內裝置示意圖 ................................ 25 

    圖 14.矽摻雜鋁薄膜退火前(左)和退火後圖 .................................... 27 

    圖 15. 實際光路架構圖 ........................................................................ 29 

  • VI

    圖 16. 實際太陽能量測架構圖 .......................................................... 31 

    圖 17. 為 AZO 薄膜在各退火溫的下的 SEM (a).室溫下成長 (b).

    300℃ (c).400℃ (d) 500℃ .................................................... 32 

    圖 18.AZO 電性整理 ........................................................................... 34 

    圖 19.AZO 在各退火溫度下的 XRD 圖 ............................................. 34 

    圖 20.AZO 在各退火溫度下的 PL 圖 ................................................ 36 

    圖 21.AZO 在各退火溫度下的穿透和吸收圖 ................................... 36 

    圖 22.AZO 薄膜光學能隙 ................................................................... 37 

    圖 23. 退火後矽摻雜鋁薄膜的電特性 .............................................. 38 

    圖 24. 元件結構示意圖 ........................................................................ 39 

    圖 25. 元件之光電流與暗電流整理 ................................................... 40 

  • VII

    致 謝

    研究所 2年的時間過得很快,也發生了很多事情,有歡樂、也有

    難過,因為有老師和同學的支持,如今也到了畢業的時刻了,我想先

    感謝我的共同指導教授-王立民、李亞儒老師,王老師在實驗上常有

    一些新奇的想法,能開啟我在實驗上的一些新思維新方向;李老師總

    能夠在我實驗問題上給我意見,使我研究更趨於完整。而非常非常感

    謝老師們能在我遇到困難、無助時,給予我時間去處理。

    接著要感謝師大的學長、同學、學弟們在實驗上給我的幫助,感

    謝詠祺學長的全方位幫助,使我能順利畢業,感謝麗蓮、青雲在模擬

    方面的幫忙,以及學弟志忠、忠翰、詠安在我需要幫忙時給予協助。

    再來,要感謝台大的學長、同學、學弟們給予的幫助,感謝智億

    學長在實驗上的理論分析

  • VIII

    摘 要

    本論文是利用射頻磁控共濺鍍(Co-Sputtering)系統製備p-type矽薄

    膜,利用不同功率的鋁靶和非晶矽靶同時濺鍍於玻璃基板上達到摻

    雜的目的之後進行熱退火,系統地分析及量測p-type矽薄膜之電性,

    進而探討應用於n-type silicon wafer 太陽能電池元件後的光學特性與

    電性分析。

    並研究AZO(Al 1%)靶材濺鍍於玻璃基板上,在不同的退火溫度其薄

    膜的電性分析、光學特性,得到一ρ=8.5 x 10-4Ω-cm、μ=24 cm2/V·s、

    n=3.1x1020 1/cm3、可見光部分穿透率 84% 的AZO薄膜,最後製備於

    太陽能電池元件之可行性,最終在Al/p-Si/n-Si wafer 結構上獲得一開

    路電壓為0.59V,光電流為0.07 mA/cm2 ,轉換效率為0.02% 的太陽能

    光伏元件。

    關鍵字:共濺鍍、AZO、太陽能電池

  • 1

    第一章 序論

    1-1 前言

    隨著時代不斷的演進,科技不斷的提升,為了追求生活品質的提

    高以及便利性,使得各式各樣的 3C 產品接連上市,如手機、平板電

    腦、液晶顯示器(LCD)、PDA、….等等,漸漸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上不

    可或缺的產品,透明導電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 , TCO)

    即是各種光電科技產品下的產物,因其同時擁有高可見光穿透率、高

    導電性等優點,可應用於(一)液晶顯示器(LCD)內的導電膜; (二)

    觸控面板 (Touch panel)的運用;(三)光電元件導電膜,如太陽能電

    池(Solar Cells)、發光二極體(LED)等,成為光電科技產品下重要的材

    料之一,其中,Indium Tin Oxide (ITO)是透明導電薄膜的首選,但由

    於 In 有毒且環保意識抬頭,更因材料日漸減少因素,於是 Al-doped

    zinc oxide (AZO)便成為可取代的材料之一。

    Zinc oxide (ZnO) 經過適當的摻雜可以得到電性較佳的薄膜,其穿

    透率在可見光透明波段跟ITO相似,由於氧化鋅薄膜成本較低,資源

    豐富,且不具有毒性,在短波長範圍也有高穿透率,這些特點使得AZO

    成為有潛在研究與經濟價值的材料。

    近來,隨著石油不斷減少,環保意識的抬頭,替代能源問題逐漸

  • 2

    的引發各國家爭相討論,台灣也面臨著替代能源核四是否續建、安全

    性等疑慮,因台灣地處赤道附近,日照相較充足,替代能源太陽能成

    為政府以及科技業研究討論的重要議題,以台電為例目前收購太陽能

    電力係以每度8.3971元收購,相較於台電售出電力給用戶每度

    2.1~4.5元,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現階段太陽能產業必須仰賴政府

    的補助才能存活,而政府更於102年推出綠能方案,透過改善製程、

    降低生產成本,期望太陽能產業能自給自足。

    1-2 研究動機與目的

    目前應用在成長 AZO 透明導電膜的方法有直流或射頻反應式磁

    控濺鍍法(DC or RF reactive magnetron sputtering)、凝膠法(sol-gel

    process)、電子束蒸鍍法(E-beam evaporation)、脈衝雷射沉積法(pulsed

    laser deposition)、化學氣相沉積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等方式,

    其中磁控濺鍍法具有大面積成膜、良好的薄膜均勻性等優點而被廣為

    應用於成膜技術上。

    通常製備矽 p-n 接面使用高溫擴散(Diffusion)、離子佈值(Ion

    implanter)等方法製作,因成本不低、設備昂貴,有鑑於此,期望能

    使用 RF 磁控濺鍍法開發出成本較低的 p 型矽薄膜,應用於光電元件

  • 3

    上。一般太陽能電池元件上是使用 p 型矽 wafer 經由 5 價元素擴散或

    離子佈值而形成 p-n 接面,在 p 型矽薄膜製備方面,使用非晶矽經由

    摻雜 3 價元素鋁,且因為矽摻雜鋁薄膜退火共晶溫度 (eutectic

    temperature) 在 577℃[1],不需要非常高溫,即可形成 p-type 矽薄膜。

    使用 n 型矽 wafer 當作基板製備 p-type 矽薄膜形成 p-n 接面,因為使

    用 n 型矽 wafer 為基板製備太陽能電池有以下好處(一)以相同濃度

    的 p 型和 n 型的結晶矽 wafer 為基板比較時,發現 n-wafer 能容許更

    多的金屬雜質(e.g. Fe、Cr、Ni、Cu…) ,其少數載子的生命週期 (lifetime)

    仍舊是高於 p 型矽 wafer; (二)照光條件下,p 型矽 wafer 太陽能電

    池會產生硼-氧複合中心,從而減少少數載子的生命週期,產生光衰

    減效應,使太陽能電池效率降低。[2] [3] [4] [5]

    本研究探討 AZO 薄膜光電特性和射頻磁控共濺鍍的技術應用在

    製作 p 型矽摻雜鋁薄膜上,並在上電極使用 AZO 薄膜或鋁電極,分

    析其光電特性應用於矽晶太陽能電池上,期望透過鋁摻雜於矽中形成

    p 型薄膜,製備在 n型矽 wafer 上,得到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

  • 4

    第二章 實驗原理

    2-1 ZnO 透明導電膜之發展及物理性質

    氧化鋅 (Zinc Oxide,ZnO),為 II-VI 族寬能隙半導體材料,能隙

    約 3.37eV,並擁有較高的激子束縛能約 60meV,在可見光部分有很

    高的穿透率,結構為纖鋅礦 (Wurzite Structure),屬於六方最密堆積

    (Hexagonal Closed Packed,HCP),如圖 1,其中 Zn 原子位於六角柱

    形結構的節點上,而氧原子則是位於四個鋅原子所組成的四面體的中

    心位置,且每一四面體的方向皆沿著六角柱中心軸的方向,使氧化鋅

    有極性的對稱性,晶格常數 a=3.25Å、c=5.208Å,因 ZnO 最低自由能

    位於(002)平面,因此薄膜通常會以 C 軸優先成長取向。

    氧化鋅薄膜的導電機制主要是由化學計量比的偏差(一)由氧空缺

    使得該鍵結電子釋出形成自由電子;(二)經由少量摻雜鋁使得 Al3+替

    換 Zn2+貢獻出電子形成自由電子,由於鋁離子半徑 0.052nm 較鋅離子

    半徑 0.074nm 小,摻雜替換後晶格常數 c 會變小,反之,熱處理的過

    程中吸附氧氣或摻雜量過高,反而會使晶格結構扭曲,造成自由載子

    的移動能力降低,降低其導電性,因此提供適當摻雜量的鋁,能使得

    氧化鋅導電性變佳。[6][7][8]

  • 5

    圖 1. ZnO 晶體結構示意圖

    2-2 鋁金屬誘發矽結晶發展及原理

    1957 年,H. Hansen 等人[9]發現矽摻雜鋁有(eutectic)特性,即兩

    者摻雜時合金熔點較兩者中任何一種材料為低,該最低熔點稱為共晶

    溫度(eutectic temperature) ,為 577℃。而純鋁與純矽的熔點分別為

    660℃和 1412℃,基於此共晶特性,沉積矽摻雜鋁膜時基板溫度必須

    低於 577℃,如圖 2,再退火時,矽和鋁接觸處,矽將溶解到鋁中,

    其熔解量不僅和退火溫度有關,也和矽摻雜鋁飽和之體積有關。1972

    年 S. R. Herd 等人[10]發現非晶矽和特定金屬,經退火處理後,可誘

    發生成多晶矽薄膜。1994 年 M. S.Haque[11]等人發現非晶矽和鋁在

    退火溫度 150℃即有結晶反應,170℃時,薄膜表面會產生凹陷與微

  • 6

    小結晶,180℃,即會有部分結晶產生。1999 年 Nast [12]等人分別沉

    積非晶矽膜與鋁膜於退火溫度 500℃下,生成多晶矽薄膜其電阻率

    4.1×10-2 Ω-cm、濃度 2.6×10-18 cm-3、遷移率 56 cm2/V‧S。2011 年 C.

    C. Peng[13] 等人利用三明治結構 a-Si/Al/a-Si 經退火後得一電阻率

    5.2×10-2 Ω-cm、濃度 1.5×10-18 cm-3、遷移率 80 cm2/V‧S 薄膜。

    圖 2. 矽-鋁相圖

    2-3 濺鍍原理

    物理氣相沈積( 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 )是半導體製程中,

    成熟且被廣泛運用於薄膜沉積的技術,依照製程需求不同一般而言,

    可分為下列三種不同之技術:

  • 7

    (一)蒸鍍(Evaporation)

    (二)分子束磊晶成長(Molecular Beam Epitaxy, MBE)

    (三)濺鍍(Sputter)

    上述三種方式中,濺鍍擁有可以達到穩定的沈積效率、大尺寸的沈積

    厚度控制、精確的成份控制及較低的製造成本而廣為應用於半導體工

    業中。然而濺鍍的方法亦有直流濺鍍,射頻濺鍍,磁控濺鍍等差異區

    分,一般濺鍍多在兩極間施加一直流電壓,稱為直流濺鍍,通常是利

    用氣體的輝光放電效應,產生正離子束撞擊靶原子。直流濺鍍並不能

    濺鍍絕緣體,由於在直流濺鍍時,撞擊陰極靶材的離子所帶的電荷因

    無法被中和而滯留在靶材面上,使靶材形成帶正電的狀況而阻止正電

    荷離子靠近,但使用射頻(RF)濺鍍則可避免這個問題發生。所謂的射

    頻濺鍍是在介電質靶材背面加一金屬電極且改用射頻交流電(多用

    13.56 MHz),因電子比正離子移動更快速,因而在射頻的正半週期已

    飛向靶面中和了負半週期所累積的正電荷,由於頻率的高速轉換,正

    離子一直留在電漿區,對靶材仍然維持相當高的正電位,因此濺射得

    以繼續進行。

    射頻濺鍍法不僅可以濺鍍金屬,也可以濺鍍絕緣體材料,其鍍膜

    速率較直流濺鍍快、成膜均勻、緻密度高、成分與靶材差異小且與基

  • 8

    板附著性佳。然而直流濺鍍及射頻濺鍍,帶電粒子的行進路線是沿著

    電場方向作直線運動,產生的電漿游離率並不高,大多數的氣體原子

    都是不帶電的,此種不帶電的原子無法被加速而產生濺鍍,導致濺鍍

    效率降低,為了提高氣體的游離率及濺鍍效率,改善的方式為在靶材

    上加裝磁場,形成所謂的磁控濺鍍。本次研究則是採用射頻磁控濺鍍,

    兼具兩者之優點的方式鍍膜並進行材料之分析。

    射頻磁控濺鍍其基本原理乃根據離子濺射原理,當高能粒子(由

    電場加速的正離子)衝擊到固體表面,固體表面的原子和分子在與這

    些高能粒子交換動能後,就從固體表面濺出,此現象稱之為「濺射」。

    利用電場使兩極間產生電子,這些加速電子會與鍍膜腔體中已預先充

    入的惰性氣體碰撞(常用氣體為氬氣),使其帶正電,且在磁場的搭配

    下使帶電粒子的行進方向上不單只是直線運動,電子將以螺旋式的運

    動,使得電子從電漿裡消失前所行經的距離增加,能夠有效增加電子

    與氣體分子間的碰撞次數,而使得氣體分子離子化的機率大增。這些

    帶正電的粒子會受陰極(靶材)吸引而撞擊陰極,入射離子受到電場作

    用獲得動量,撞擊靶材表面的原子,這些原子受到正電離子的碰撞得

    到入射離子的動量轉移,被撞擊的靶材表面原子因接受入射離子的動

    量,對靶材表面下原子造成壓擠使其發生移位,此靶材表面下多層原

    子擠壓,會產生垂直靶材表面的作用力而把表面原子碰撞出去,這些

  • 9

    被碰撞出去的原子,最後終於沉積在基板(陽極)上形成薄膜。

    此外,為了鍍膜品質的提升,濺鍍腔體中的平均自由路徑(mean

    free path)必須加以考慮,平均自由路徑(λ)的定義為對於濺鍍起的電漿

    原子在殘留的氣體分子中亂飛的過程中平均不衝撞的距離,並用(2.1)

    式表示:

    (2.1)

    其中 r 為被濺射出的原子半徑,r ' 為殘留的氣體分子(氬氣)半徑,

    溫度單位為 K,壓力的單位是 Pa。在濺鍍環境中,若是基板與靶材

    的間距若超出此平均自由路徑範圍太多,則會使濺鍍原子的行徑軌跡

    亂度提高,而無法以穩定的路徑附著於基板上形成所需之薄膜。

    2-4 霍爾效應與四點探針量測

    1879年,霍爾 (Edwin H.Hall) 輸入電流在外加磁場的導體上,

    發現在導體上與電流方向垂直的兩端,可量測出感應電壓,利用這種

    量測結果進而可判斷出傳導載子的極性和濃度,此稱為霍爾效應,是

    最方便和令人信服的判斷,霍爾效應已廣泛被工業界利用在半導體傳

    導載子濃度和極性的量測。

  • 10

    簡而言之,霍爾效應(Hall effect) 即是移動電荷在電磁場中,受到

    勞倫茲作用力(Lorentz force)產生一感應電場,而此電場會產生一跨越

    半導體的電壓,稱為霍爾電壓(Hall voltage),如公式(2.2)所示:

    H HBIV Rd

    (2.2)

    圖 3. 霍爾效應示意圖

    其中 B 為外加磁場,I 為外加電流,d 為半導體厚度,而 RH 稱

    為霍爾係數(Hall coefficient)。當載子分別為電洞與電子而言,其霍爾

    係數分別為 1

    HR pq 與

    1HR nq 。因此對 p 型半導體其霍爾電壓

    為正值,而在 n 型半導體中其霍爾電壓為負值。圖 3即為霍爾效應

    示意圖。

    在此我們利用 van der Pauw 四點探針的方式,進行霍爾效應的量測,

  • 11

    此方法對於量測樣品的幾何形狀並無太多限制,只要所製作的量測樣

    品符合下列條件即可:(1) 接觸點位於樣品邊緣 (2) 接觸要小 (3)樣品

    厚度均勻,因此 van der Pauw 四點探針為最普遍的霍爾量測法之一,

    圖 4 為 van der Pauw 四點探針實際量測的狀況。

    圖 4. van der Pauw 四點探針架構圖

    透過 van der Pauw 四點探針,我們可以利用薄膜的片電阻值,

    在未外加磁場下,可經由(2.3) 式得到樣品的電阻率:

    2 ( )ln 2

    A BS

    R RR d f d (2.3)

    其中,RS 為薄膜的片電阻值,d 為薄膜厚度,f 為修正因子,RA 與 RB

    分別為 van der Pauw 量測所得之沿著薄膜各邊之電流方向所得之電

    阻值的平均值,如圖5。

    利用上述方法求得電阻率之後,在搭配上外加磁場,即可藉由霍

  • 12

    爾電壓的變化,用 (2.4),(2.5) 式求得載子濃度( n )與載子遷移率( μ )。

    410SH

    IBn n dq V

    (2.4)

    1 1qn qp

    (2.5)

    其中,n 為載子濃度,ns 為片載子濃度,B 為磁場,q 為電子電

    荷,ρ 為電阻率。

    圖 5. 四點探針原理示意圖

    2-5 柏斯坦—摩斯(Burstein-Moss)效應

    1954年,Burstein 和Moss等人提出,在高摻雜情形下能隙會隨著

    載子濃度增加而增加,會使穿透率產生藍移(Blue shift)的現象,由於

    摻雜鋁使得自由電子的濃度提高,使費米能階(Fermi-level)在導電帶

    之上,濃度越大費米能階距離導電帶底部越遠,造成電子電洞對復合

    發光的能量越大,因此產生藍位移的現象。一般而言,AZO 的能階

    隨自由載子而變,n型AZO的多數載子為電子,故先激發的電子會先

  • 13

    佔據傳導帶之最低能階處,造成下一個要自價帶躍遷的電子勢必需要

    更大的能量才能從價帶被激發至傳導帶上方的位置,因此,需要更高

    的能量來填補上方的能階為置,導致能階變寬。

    2-6 X 光繞射分析原理(X-ray diffraction, XRD)

    1913 年,W.L. Bragg 父子在從事晶體結構分析實驗中,從散射 X 光

    的分佈情形,他們認為可以將繞射現象視為入射光被晶面反射。此種

    反射如同鏡面反射,入射角等於反射角。如圖 6,在某些散射角下,

    從相鄰晶面散射之波彼此相位相同,光程差為波長的整數倍,因而產

    生建設性干涉。滿足此條件便可產生繞射,稱為布拉格定律,如(2.6)

    式。

    2 sinhkld n (2.6)

    不同的晶體結構晶面間距 dhkl會有所差異,因此會有不同組合之繞射

    角 2θhkl 。繞射的發生除了必須滿足布拉格條件外,也會受晶體對稱

    性影響。故當近乎單色光之 X 光照射晶體時,只有在某些特定的入

    射角才會出現繞射波這主要是決定於晶胞的形狀、大小及對稱性。

  • 14

    圖 6. 晶體繞射 X 光之布拉格幾何關係圖

    此外,晶胞內組成原子不同時,由於各原子對 X 光散能力相異,故

    雖結構相同也會造成不同的繞射強度。

    晶體之X 光繞射實驗提供兩項重要訊息。一是繞射峰的位置2θ ,

    二是繞射峰的強度 I。第一項訊息提供了晶體之晶胞形狀大小(即晶

    格參數)的資料,第二項訊息則提供了晶體內部組成原子種類及位置

    的資料。隨材料之晶體結構與組成變化,每個晶體此兩項資料各不相

    同,正如同人類的指紋一樣。因此可以利用 X 光的繞射分析來決定

    材料是屬於那一種礦物晶體或是結晶材料。材料在 X 光繞射之下,

    不同結晶化合物會產生相異的(2θhkl , Ihkl) 組合,即稱為繞射圖譜

  • 15

    ( Diffraction Patterns )。

    2-7 光激發螢光光譜原理(photoluminescence, PL)

    將一大於 energy gap(Eg) 能量的雷射光打向樣品時,則會有部分電子

    吸收光子由價電帶躍遷至導電帶,這些高能量的電子會經由與晶格碰

    撞釋出能量而掉至導電帶底部;同樣的高能量的電洞亦會經由與晶格

    碰撞釋出能量而掉至價電帶頂部,而後導電帶底部的電子與價電帶會

    復合而發光,此發出的光就是光激螢光且其能量大約與材料能距相等

    如圖 7。

    圖 7. 光激發示意圖

    2-8 熱退火原理(Thermal Annealing)

    熱退火處理是應用極為廣泛的一種材料加工技術,其原理是利用

  • 16

    熱退火增加晶格原子及缺陷在半導體材料內的振動和擴散,釋放出材

    料內部殘留的應力,使原子的排序得以重組,而進行再結晶。一般熱

    退火處理的過程,依溫度高低大致上可區分為三個階段:

    I. 復原:當熱退火溫度較低時,因為熱能所提供的能量僅足以讓所含

    的缺陷,進行分佈的重整以達到較穩定的狀態,但無法對晶粒的

    結構產生任何的變化,所以對晶體薄膜的內應力,只能做些微的

    調整,且影響晶體薄膜的機械性質不大,此階段稱為復原。

    II. 再結晶:當熱退火的溫度加高,使晶體薄膜的缺陷得以因原子結構

    的重排而降低,進而產生無差排缺陷的晶粒,此階段稱為再結晶。

    經再結晶的晶體薄膜,其內應力將因差排及缺陷的密度降低而急

    遽的下降。

    III. 晶粒的成長:當熱退火的溫度再增加,使得再結晶階段所形成的晶

    粒有足夠的能量克服晶粒間的表面位能,晶粒將開始再消耗小晶

    粒的過程中成長,此階段稱為晶粒成長。而隨著晶粒介面缺陷的

    消失,晶體薄膜的內應力又會再降低,故整個熱退火的速率,取

    決於溫度的高低,溫度越高晶體薄膜所需進行熱退火的時間也就

    越短。

  • 17

    2-9 太陽能電池(solar cells)原理

    太陽能電池是由 p-n 二極體所組成,而一般的 p-n 二極體是由矽摻雜

    不同元素,矽 (Si)的原子序為 14,除了內層 10 個電子被原子核緊密

    束縛著,外層軌道還有 4 個電子受到原子核的束縛力較弱,只要給予

    足夠的能量就能脫離原子核變成自由電子,因此又被稱為價電子,每

    一個矽與鄰近的四個矽形成共價鍵,如圖 8 所示。若是摻雜 III 族元

    素(如硼、鋁、鎵、銦),此原子會取代矽與鄰近的矽原子鍵結,但是

    由於 III 族原素的價電子只有三個,所以多一個電洞,形成 p 型半導

    體;反之,摻入 V 族元素(如砷、銻、磷),此原子取代矽與鄰近的矽

    原子鍵結後,多出一電子而形成 n 型半導體,如圖 9。

    圖 8. 矽原子結構與共價鍵結示意圖

  • 18

    圖 9. p 型與 n 型摻雜示意圖

    若是將 p 型半導體和 n 型半導體接在一起,p 型半導體內的多數載子

    (Majority carrier 電洞會擴散過去 n 型半導體,n 型半導體內的多數載

    子電子也會擴散至 p 型半導體內,因而形成空乏區(depletion region),

    並產生內建電位(built-in potential)。當太陽光照射在太陽能電池時,

    能量大於能隙(Eg)的光子會將電子激發到導帶,在價帶形成電洞,內

    建電場方向為 n 指向 p,所以自由載子電子往 n 型半導體移動,電洞

    往 p 型半導體移動,再由前後金屬電極導到負載端(Load)即完成一個

    迴路。其 p-n 接面作用如圖 10。

    圖 10. p-n 接面太陽能電池能帶示意圖

  • 19

    圖 11 為一個太陽能電池照光下的等效電路圖,其中 Rs 是串聯電阻;

    Rsh 為並聯電阻;Iph 是照光所產生的光電流;Id 是暗電流。理想的太

    陽能電池中,串聯電阻越小越好,並聯電阻越大越好。一般而言, Rs

    在 0.5Ω以下時,影響很小;而 Rsh 比 1kΩ還大時,其影響也可以忽

    略。

    圖 11. 太陽能電池等效電路圖

    從圖可導出半導體電流公式(2.7):

    0 1qVnkT

    ph d phI I I I I e

    (2.7)

    其中 I0是逆向飽和電流、k 為波茲曼常數、q 為載子電荷量、n 為理想

    因子。當 V=0 時,得到理想的短路電流 I=Isc=Iph。圖 12 為太陽能電

    池 I-V 特性圖。

  • 20

    圖 12. (a)照光下的 I-V 圖 (b)輸出功率與電壓曲線圖

    假設(2.7)式中,令 I=0,我們可得出開路電壓(VOC)為:

    0

    ln 1phOCInkTV

    q I

    (2.8)

    由圖 12(a)可以知道,太陽能電池最佳操作點(Operating point)在 Vm與

    Im的交點上。圖中輸出功率 Pout,一般寫成:

    (a)

    (b)

  • 21

    0 1qVnkT

    out phP V I V I I e

    (2.9)

    圖 12(b)為輸出功率相對應電壓的曲線圖,得知輸出功率對電壓

    微分可得到最大操功率,即可求出最大輸出功率(Pout )相應的電壓

    (Vm):

    00 1m m

    qVout nkT

    phV V V V

    dP d I V I V edV dV

    (2.10)

    由(2.9)、(2.10)式中,可以發現最佳操作電壓(Vm)滿足(2.11)式:

    0

    exp 1 1phm mIqV qV

    nkT nkT I

    (2.11)

    將(2.11)式帶入(2.7)式,當 V=Vm時,則 I 就會等於 Im,此時操作電流

    (Im)與最佳操作電壓(Vm)的關係為:

    0m

    ( ) /I

    1 ( / )ph m

    m

    I I qV nkTqV nkT

    (2.12)

    因此,最大的輸出功率 Pm則為:

    0m

    ( ) /I

    1 ( / )ph m

    m m mm

    I I qV nkTP V V

    qV nkT

    (2.13)

    Pm即為圖 9(a)的 I-V 曲線中 Im 和 Vm所包圍出的最大面積。

    實際太陽能電池公定效率測定,是用模擬自然太陽光的光譜,且

  • 22

    給地球上用之太陽能電池的強度為AM1.5G,1000W/m2為其基準值。

    以 AM1.5G 的光源為射入條件,溫度 25°C 的量測標準下,其轉換效

    率η為:

    100% 100%m OC SCin in

    P V I FFP P

    (2.13)

    其中 Pin為照光強度,1000W/m2 。 當 VmIm 所包圍的面積越接近 VOCISC

    乘積時,FF 越接近 1,轉換效率也就越高,由公式得知 VOC、ISC、FF

    皆會影響太陽能電池的效率。

  • 23

    第三章 實驗步驟與設備

    3-1 AZO 靶材製作

    本文 AZO 薄膜濺鍍的靶材,製作 Zn0.99Al0.01O ,30g 2 吋靶材,鋅

    鋁含量如表 1,計算粉末劑量後,研磨混和均勻,以兩坩鍋密封,防

    止 Zn 揮發後,放進高溫爐,加熱至 800℃燒結 6hr,之後以 20℃/hr

    速率下降到室溫,待其冷卻後,把粉末拿出,再進行研磨,之後利用

    模具,製壓成 2吋靶材,放入高溫爐並加熱至 800℃燒結 6hr,以 20℃/hr

    速率下降到室溫。

    表 1.元件流程示意圖

    3-2 結構製作流程

    在本次研究中分成三個部分如下 :

    (一)利用射頻磁控濺鍍 AZO 薄膜於 Corning Eagle 2000 玻璃基

    板上,在不同退火條件下,其電阻率(ρ, resistance)、載子濃度(n, carrier

    concentration)、載子遷移率(μ, mobility) 、X 光繞射圖(X-Ray

    比例 Zn Al 反應後

    ZnAlO (Zn:Al=0.99:0.01) 29.317 g 0.100 g ~30 g

  • 24

    diffraction, XRD) 與光激發螢光光譜(photoluminescence , PL) 的分析;

    (二)利用共濺鍍系統製備矽摻雜鋁薄膜於 Corning Eagle 2000

    玻璃基板上,固定矽靶功率,改變鋁靶的功率,藉此調整矽摻雜鋁的

    含量,再進行退火處理,並進行電阻率(ρ, resistance)、載子濃度(n,

    carrier concentration)、載子遷移率(μ, mobility)分析;

    (三)在 n 型 wafer 上濺鍍矽摻雜鋁薄膜,並製成元件,下電極

    使用 Al,上電極分別使用 AZO 和 Al 並進行光、暗電流量測分析。

    3-3 濺鍍系統

    進行濺鍍時,首先使用機械幫浦(mechanic pump)將壓力抽至

    4×10-2 torr,再使用擴散幫浦(diffusion pump)或渦輪幫浦(Turbo pump)

    將製程起始腔壓下降至 4×10-5 torr,接著通入氬氣使腔體內的工作腔

    壓升至 3×10-2 torr,等待一分鐘,將功率輸出調整為 30W 將電漿點起

    並進行預鍍;在預鍍期間,通入的氬氣量會來的稍微高一些,其主要

    目的為使電漿容易點起且不易熄滅。在進行了五分鐘的預鍍之後,即

    可進行薄膜的濺鍍,如圖 13 為射頻磁控共濺鍍設備腔體內裝置示意

    圖,表 2 為 AZO 薄膜濺鍍參數、表 3 為矽摻雜鋁薄膜濺鍍參數、表 4

    為鋁電極鍍膜參數。

  • 25

    圖 13. 射頻磁控共濺鍍設備腔體內裝置示意圖

    Background pressure 4×10-5Torr

    Work pressure 1mTorr

    Work temperature 25℃

    Targets AZO

    RF power 70w

    Gas Ar

    Rate 7 nm/min

    Annealing temperature 300、350、400、500℃,1h

    表 2. AZO 薄膜濺鍍參數

    background pressure 4×10-5Torr

    work pressure 3mTorr

    work temperature 200℃

    Targets a-Si、Aluminum

  • 26

    a-Si RF power 80w

    Al RF power 50 ~70w

    gas Ar(95%)+H2(5%)

    Annealing temperature 500℃,2h

    表 3. 矽摻雜鋁薄膜濺鍍參數

    background pressure 4×10-5Torr

    work pressure 3mTorr

    work temperature 100℃

    Targets Aluminum

    RF power 65w

    gas Ar

    表 4. 鋁電極濺鍍參數

    3-4 AZO 薄膜和矽摻雜鋁薄膜熱退火

    在 AZO 濺鍍之後,為了使 AZO 的特性更趨穩定,在腔體內

    部熱退火的方式修補晶格面的缺陷,濺鍍完成後,關掉 Ar 氣體,

    腔體內部繼續使用擴散幫浦抽氣,並升溫至持溫溫度,一小時之

    後開始進行降溫,以 20 oC /min 下降至室溫,表 3為本論文所

    使用的 AZO 熱退火參數。

  • 27

    持溫溫度(oC) 300 350 400 500

    持溫時間(hr) 1 1 1 1

    降溫速率(oC /min) 20 20 20 20

    表 5.AZO 各溫度熱退火參數

    共濺鍍參雜鋁於矽薄膜後,為了使矽摻雜鋁薄膜重新鍵結、再結

    晶,所以進行熱退火,濺鍍完後,關閉氣體,在腔體內部繼續使用渦

    輪幫浦抽氣,並進行 500℃,2h 的退火,再以 20 oC /min 下降至室

    溫, 圖 14 為鋁功率 60w 退火前、退火後的 SEM 圖。

    圖 14.矽摻雜鋁薄膜退火前(左)和退火後圖

    3-5 元件製作

    在元件製作方面,使用氫氟酸(HF)清除 wafer 表面之 SiO2生成物,

    避免造成元件接面電阻過大,製作方式如下:

    Step1. 利用丙酮(acetone)、異丙醇(IPA)、甲醇(Methanol),將基板

  • 28

    放入超音波震盪器,每種溶液各震盪清洗 3 分鐘。

    Step2. 將上述之基板置於 HF 溶液中 5 秒,之後用去離子水清洗基板

    並 以氮氣槍除去表面水氣,之後取出基板放入腔體內部抽真空。

    Step3. 使用表 3參數鋁功率為 60w,製作矽摻雜鋁 p型薄膜於 n-wafer

    上,厚度為 40nm,並進行 500℃,2h 的退火。

    Step4. 取出並翻轉基板後,再置入腔體進行下鋁電極製作表 4 濺鍍

    15 分鐘。

    Step5. 上述步驟完成後,接下來製作上電極,在上電極的部分,分

    別使用鋁和 AZO 製作成元件。

    Step6. 元件製造完成後,進行邊緣破片,避免邊緣漏電流產生,使

    元件短路。

    3-6 穿透和吸收率量測

    穿透率的部分,我們除了使用波長範圍在 200~800nm 的波段進

    行量測之外,亦使用 550nm 波長的光進行量測分析,搭配聚焦透鏡

    收集光源,待測物放於聚焦透鏡和光偵測器之間,進行各波長的穿透

    率(Transmittance)量測,實驗架構如圖 15。T 為 :

  • 29

    (2.13)

    其中 P0為入射光功率強度,P 為穿透樣品後光功率強度,根據

    Beer's Law,當蕭光係數(k)

  • 30

    (2.15)

    (2.16)

    其中,B 為常數,而對於直接能隙的氧化鋅半導體材料而言折射

    率n ,故由上式可知(αhν)2為零時,入射光能量等於 Eg,所以

    取(αhν)2對hν作圖,並從曲線斜率外插即可得知光學能隙。

    3-7 元件光電流量測

    在元件特性量測方面,分別進行了暗電流與照光電流的分析,光

    電流部分所使用的光源為 Oriel Sol3A Solar Simulators ,搭配 Keithley

    2400 進行電流的量測,實際實驗架構如圖 16。

  • 31

    圖 16. 實際太陽能量測架構圖

  • 3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1 AZO 光電特性分析

    AZO 電性分析的部分,我們分別進行了不同退火溫度下,對濺

    鍍成長的薄膜進行電阻率,載子濃度與遷移率等的比較,並利用 PL、

    XRD儀器觀察其組成,圖17(a) AZO薄膜在各退火溫的下的SEM圖。

    圖 177. 為 AZO 薄膜在各退火溫的下的 SEM (a).室溫下成長 (b).

    300℃ (c).400℃ (d) 500℃

    從圖 18中可以發現使用自製 1%鋁參雜的AZO靶濺鍍在基板上,

    (a). (b).

    (c). (d).

  • 33

    其電阻率在退火溫度升高時有變大的趨勢,而在不退火時擁有最低值

    8.5×10-4 Ω-cm,其晶粒大小為 21.5nm,當晶粒比較大時,相對可以減

    少晶界(grain boundary)散射[17],電子在傳輸時會遇到的缺陷障礙就

    會越少,因而電阻率與晶粒大小成反比。當退火溫度升高時,濃度有

    先降後升的情況,其電子遷移率在不升溫時有最佳 24 cm2/V‧S。

    圖 19 為各退火溫度下的 XRD 圖,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出,晶格方

    向為(002),在高真空中退火後溫度(25℃、300℃、350℃、400℃、

    500℃)由小到大,2θ角度從 34.77∘、34.62∘、34.69∘、34.79∘、

    34.75∘,不升溫時半高寬較小,顯示出不升溫情況下 AZO 薄膜擁有

    最佳的特性,經由高真空退火後因為氧空缺和應力情況使得 2θ從低

    角度往高角度偏移[18][19],此 XRD 訊號分析圖恰可與電性分析方面

    相呼應。

  • 34

    圖 18.AZO 電性整理

    圖 19.AZO 在各退火溫度下的 XRD 圖

    從圖 20 PL 來觀察薄膜情況,在純 ZnO 的發光波段~367nm,

    其波峰強度越強半寬高越窄,表示著品質越好,電阻率也會越高,經

    由摻雜鋁後,發光波段會隨著摻雜的濃度、缺陷(defect),經由退火溫

  • 35

    度的變化導致化學計量比的改變,峰值會往紅移,導致能階變寬,峰

    值寬度變大,則電性就會越好。在波長 389nm 的位置可以看出經由

    摻雜後 ZnO 的發光波段產生偏移,其峰值並沒有被主要吸收峰所涵蓋,

    表示經由退火溫度改變氧化鋅和鋁並沒有完全游離。圖 21.AZO 在各

    退火溫度下的穿透和吸收圖,在不同的退火條件下,其在可見光的穿

    透區域均具高透光度,而在不升溫的 AZO 薄膜,在可見光波段穿透率

    可達~85%,對穿透率取(αhν)2對hν作圖,得圖 22. AZO 薄膜在

    不同退火溫度下的光學能隙, (25℃、300℃、350℃、400℃、500

    ℃)由小到大,能隙依序為 3.43eV、3.355eV、3.34eV、3.35eV、3.37eV

    其趨勢符合 Burstein-Moss 效應,濃度越高能隙越大,但在 400℃時,

    光學能隙卻與 300℃時差不多,根據 Burstein-Moss 效應,當載子濃度

    下降,能隙會變小,晶格常數 c 變大時能隙變大,但晶粒變大時能隙

    會變小。由以上比較顯示出 AZO 薄膜在不升溫時有最佳特性,本實

    驗採用之。

  • 36

    圖 20.AZO 在各退火溫度下的 PL 圖

    圖 21.AZO 在各退火溫度下的穿透和吸收圖

  • 37

    圖 22.AZO 薄膜光學能隙

    4-2 矽摻雜鋁薄膜電性分析

    矽摻雜鋁薄膜電性分析的部分,我們固定矽 RF 功率 80w,在不

    同鋁 RF 功率下,對濺鍍成長的薄膜退火後進行電阻率、載子濃度與

    遷移率的比較,圖 23. 退火後矽摻雜鋁薄膜的電特性,可以發現在

    鋁功率 60w 時電阻率有大幅度下降,到了 65w、70w 下降有減緩的趨

    勢,其濃度有呈現飽和的情形,造成電洞遷移率下降,過多的鋁會造

    成元件漏電流,因此本實驗使用鋁功率 56w、60w、65w 的條件製作

    元件,但因為在鋁功率 56、65w 條件下製作成元件並沒有二極體特

    性,所以使用鋁功率 60w 製作元件。

  • 38

    圖 23. 退火後矽摻雜鋁薄膜的電特性

    4-3 元件光電性分析

    圖 24. 為元件結構示意圖,在鋁功率 60w 條件下製作成,圖 25. 2

    種元件光電流與暗電流比較圖,從圖中得知濺鍍 AZO 薄膜當電極使

    用的元件,因為電洞無法完全跨越 AZO 與 p 型矽之間的能障,載子

  • 39

    損失導致沒有光電流值。

    最後在元件上方濺鍍鋁電極,得到一光電流大小約 0.07 mA/cm2,

    開路電壓約為 0.59V,填充因子為 45%,轉換效率大約 0.02%的太陽

    能電池。

    圖 24. 元件結構示意圖

  • 40

    圖 25. 元件之光電流與暗電流整理

    我們可以發現元件之光電流值與轉換效率來的較為不理想,其主要原

    因可能由於

    a p 型矽摻雜鋁薄膜,可能因為摻雜的鋁原子過多,造成缺陷,形

    成復合中心,捕捉自由載子,影響自由載子傳輸。。

    b 電洞無法完全跨越 AZO 與 p 型矽之間的能障,導致沒有光電流

    值。

    4-4 結論

    本次研究成功的利用濺鍍製備透明導電膜,製作出氧化鋅摻雜量

    1% 透明導電膜,其電阻率 8.5×10-4 Ω-cm、濃度 3.2×10-20 1/cm3、遷移

  • 41

    率 24 cm2/V‧S、可見光透光率 ~85%,在 PL 量測上得出鋅和鋁並沒

    有完全游離,推測是因為製作靶材時研磨沒有混和均勻所致,若改善

    其電阻率、穿透率的部分必定還能改善。

    矽摻雜鋁薄膜必須改善的部分為摻雜的比例,由於矽摻雜鋁摻雜

    的比例很嚴謹,製程方面產生的缺陷,導致產生漏電流、復合中心,

    導致元件轉換效率等不如預期,若是在製程上能夠有效減少鋁金屬殘

    留於薄膜上,相信對於元件效率上必定能大幅度的得到改善。

  • 42

    參考文獻

    [1] Wagner, R. S., and W. C. Ellis. "Vaporliquidsolid mechanism of single crystal

    growth."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4.5 (1964): 89-90.

    [2] Macdonald, Daniel, and L. J. Geerligs. "Recombination activity of interstitial iron

    and other transition metal point defects in p- and n-type crystalline silicon."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85.18 (2004): 4061-4063.

    [3] Glunz, S. W., et al. "Minority carrier lifetime degradation in boron-doped

    Czochralski silico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90.5 (2001): 2397-2404.

    [4] J. Schmidt, K. Bothe, R. Bock,N-type Silicon– the better material choice for industrial high-efficiency solar cells, 22nd European Photovoltaic Solar Energy Conference, 3-7 September 2007, Milan, Italy.

    [5] K. Bothe, J. Schmidt, and R. Hezel, Proc. 29th IEEE PVSC, New Orleans, USA

    (2002), p. 194.

    [6] Hamad, Omima, et al. "Effect of thermal treatment in oxygen, nitrogen, and air

    atmospheres on the electrical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zinc oxide thin films." Thin Solid

    Films 489.1 (2005): 303-309.

    [7] Minami, Tadatsugu, Hidehito Nanto, and Shinzo Takata. "Highly conductive and

    transparent aluminum doped zinc oxide thin films prepared by RF magnetron

    sputtering." Jpn. J. Appl. Phys 23.5 (1984): L280-L282.

    [8] Barton, Paul B., and Priestley Toulmin. "The electrum-tarnish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fugacity of sulfur in laboratory sulfide systems."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8.5 (1964): 619-640.

    [9] OBINATA, Ichiji, and Noboru KOMATSU. "Method of Refining Silicon by

  • 43

    Alloying." (1957).

    [10] Herd, S. R., P. Chaudhari, and M_H Brodsky. "Metal contact induced

    crystallization in films of amorphous silicon and germanium." 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 7.4 (1972): 309-327.

    [11] M. S. Haque, H. A. Naseem and W. D. Brown, “Interaction of Aluminum with Hydrogenated Amorphous Silicon at Low Temperatures ”,J. Appl. Phys., Vol. 75, (1994): 3928-3935.

    [12] Nast, Oliver, et al.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thin films on glass by

    aluminum-induced crystallization." Electron Devices, IEEE Transactions on 46.10

    (1999): 2062-2068.

    [13] Peng, Cheng Chang, et al. "Effects of annealing conditions and thickness ratio of

    Si/Al films on the Hall carrier mobility, Al carrier concentration, and nanovoids formed

    in the metal-induced Si crystallization of Si/Al/Si/SiO2/glass specimens."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205.19 (2011): 4672-4682.

    [14] Tauc, Jan, ed. Amorphous and liquid semiconductors.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74.

    [15] Davis, E. A., and NFf Mott. "Conduction in non-crystalline systems V.

    Conductivity, optical absorption and photoconductivity in amorphous

    semiconductors." Philosophical Magazine 22.179 (1970): 0903-0922.

    [16] Tan, S. T., et al. "Properties of polycrystalline ZnO thin films by metal 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 281.2 (2005): 571-576.

    [17] Ohyama, Masashi, Hiromitsu Kozuka, and Toshinobu Yoko. "SolGel Preparation

    of Transparent and Conductive AluminumDoped Zinc Oxide Films with Highly

    Preferential Crystal Orient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81.6 (1998):

    1622-1632.

  • 44

    [18] Kim, H., et al. "Electrical, optical, and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indium–tin–oxide

    thin films for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86.11 (1999):

    6451-6461.

    [19] Han, Min-Yung, and Jwo-Huei Jou. "Determination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f-magnetron-sputtered zinc oxide thin films on substrates." Thin Solid Films 260.1

    (1995): 58-64.

    論文封面Institute of Electro-Op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審定書簽名表碩士論文_僑人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