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bgu.edu.cnlib.bgu.edu.cn/docs/20131121141508453406.doc  · Web...

54
1

Transcript of lib.bgu.edu.cnlib.bgu.edu.cn/docs/20131121141508453406.doc  · Web...

教育新闻4

4大学生跑分要分盛行:找关系拿高分 老实学生吃亏

6大四学生逃课成风 八成学生认为“上课无用”

7《大学汉语》退出人大必修课 官方称因人气太低

9人大回应汉语改选修质疑:不等于弱化母语教育

106成高校语文成非必修课 教授称中学学好就行

12北京18高校试点英语口语测试 改变“哑巴英语”

14学位“去四级化”大学英语教育何去何从

17大学推品茶课受欢迎 学生抢不到课前来蹭课喝茶

17水上专业人才供不应求 毕业生转正后月薪过万

18大三女生写信请求101位校长增女厕 仅1人回应

20南宁部分大学女厕不够 女生在排队上课铃就响了

22河南高校女生连续四年超男生 高校渐成“女儿国”

24女学霸称获认可不容易 隐性歧视贯穿求学就业

26企业招聘将孝顺列入条件 毕业生放低姿态求职

28“史上最难就业季”的AB面:非国企和事业单位不干

31用人单位:毕业生实习经验比学历证书更重要

31陕西省采取多项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

32凤凰网教育独家解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33北大校长:世界大潮中中国大学需乘风破浪

35中国会出现世界级的私立高校吗?俞敏洪办大学

412013年“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发布 清华仍第一

42学生连续两年被收除雪费 今年雪未下先交50元

博客视线44

44大学决定将四级考试与学位授予挂钩是自主办学吗?

45大学生“跑分要分”与“逃课神器”

46教育改革要突破“形式主义”

47教育改革要兑现改革的承诺

48揭秘:2013年美国名校实际录了多少中国学生

理论研讨51

5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握好“时、度、效”

53外语教育改革亟待总体设计

55开展情感实践活动 强化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59从教育个性看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境界

62高校艺术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破解思路初探

65论教师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隐性功能

68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研究——以深圳大学为例

71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73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

新书推介78

78《吾国教育病理》

79《教育资讯汇编》阅读方式说明

大学生跑分要分盛行:找关系拿高分 老实学生吃亏

成绩是考出来的,而不是“讨”出来的。但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当前跑分要分之风在大学里盛行,甚至成为一些大学生每个学期的“必修课”。跑分要分现象有违大学倡导的明德精神,遏制此种乱象,不仅是对学生们负责,也有利于社会道德风尚的塑造。

高校跑分要分之风盛行背后

“大学学习不能像高中一样光啃书本,一定要和辅导员、任课老师、学院院长搞好关系,没事多往老师的家里跑跑,说说好话,以后你就知道这会多有用了。”在庆祝表弟考上大学的家庭聚会上,四川石油大学研究生李琪(化名)反复强调在大学里搞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作为“过来人”,李琪在这方面吃过亏。大一马哲课考试,他以2分之差没及格,要进行补考。而同寝室经常逃课打游戏的哥们,考试后找马哲老师软磨硬泡,竟没挂科。大三时,一名成绩不如他的学生会干部托关系让老师在德育分数上加了10分,把本属于他的奖学金给抢跑了。

“在大学,课程成绩的评定权掌握在任课老师手中,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保送研究生、出国申请的重要依据,仍然是学生们的命根。”李琪说,当求求情、找找关系就能不挂科或拿高分,老实学生就会吃亏。

如同李琪所述,跑分要分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普遍现象。中国青年报等媒体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1.1%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上大学时,身边有过学生向老师要分的现象;41.1%的受访者感觉答应给学生加分的老师很多。

采访中,虽然不少高校教师表示,对学生提出的“放水给分”要求会坚决拒绝,但一些老师对学生要分现象表示很无奈,持默许态度。“每逢考试结束后,会接到同事或亲朋好友打来的各种求情电话、收到很多短信。为不驳对方的面子,在打分时也只能网开一面。”广东一所部属重点高校的老师告诉记者,跑分要分的学生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希望及格,以免影响入党、拿毕业证;另一类希望加分,把成绩提高,为出国深造、保送研究生做准备。

此外,某高校的一位年轻教师告诉记者,学生每学期要在评教系统中给老师打分,过于严格、不好说话的老师不易赢得学生的好感、好评,不利于职称评定。“让学生考试轻松过关,是我让他们好过,他们也让我好过的‘双赢’选择。”

“宽进宽出”培养方式遭质疑

教育专家认为,近年来国内高校学风不正,与其宽松的教学标准、宽进宽出的教育制度密切相关。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跨越式地进入大众化阶段,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2%~3%发展到2012年的30%。

“严进变宽进,导致学生良莠不齐,一些学生上大学就为了混日子、拿文凭,学生进了大学就等于进了保险箱,被高校扫地出门的概率极低。”四川大学教授王启智说,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一些学生挤进大学校门后开始自我放羊,平时不好好学习,只是考前抱佛脚,只求不挂科,混到毕业领到证就可以了。

据了解,虽然我国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要求“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的学生应予以退学”,但在实际操作中,国内各高校毕业率一般在95%以上。据教育部2011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学生中,退学人数占在校生数平均每学年为0.75%。这就意味着,学生进入大学门后会很容易毕业。

“各门课程的不及格率控制在1%,已是校内通行多年的规则。”四川一所省属重点高校从教多年的教授透露,某门课程的不及格率太高,连带着任课老师都要被拉去教务处挨骂,被要求调整教学方案。因此,对学生考场作弊、跑分要分现象,也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一些民办学校或独立学院,此类情况更是普遍。部分学校暗中规定不能让学生考试不及格,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甚至有老师帮助学生作弊。一位民办学校负责人表示,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学生收费,从经济利益考虑,降低毕业标准让学生能拿到文凭顺利毕业,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竞争力,扩大招生规模。

有专家认为,跑分要分盛行,从一个侧面揭开了高校教育质量下滑的冰山一角。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包括211、985院校等在内的诸多大学在对教师考察中,科研占了很大比重,直接导致教师不关心教学而关心科研,不愿在教学一线花费太多精力。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被放羊自然成为常态。

遏制跑分要分乱象须把好出口关

部分教育专家认为,要遏制大学生跑分要分乱象,高校必须从源头把好出口关,发扬大学精神,秉持教书育人理念,提高学生整体素养。

教育专家黄全愈曾用“传送带”、“冶炼炉”比喻中美两国高等院校从招生到毕业整个教学运作的不同。中国高校像是一条“进多少出多少”的“传送带”,不是任何人都能站到“传送带”上,但几乎所有进来的人都能出去。美国高校则是一座“大进小出”的冶炼炉,几乎什么人都能进来,但不是什么人都能出去。

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游永恒说,宽进宽出的“传送带”培养方式,使许多青年缺少了择优汰劣的竞争压力,将大学入学看作比赛的终点,大学期间如放羊一般悠闲。大学四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自主管理能力、各种习惯的关键阶段,学校在年轻人的培养上要高标准、严要求,这才是对学生的未来负责。

一些专家表示,要扭转不良学风,不能仅止于对“放水”老师、跑分学生加以严惩,而要针对问题根源,从改变教风、调整人才培养方式入手,对症下药。一方面,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师教学的评价导向,要求教授们把大量时间用到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改变教育教学方法中去,让课堂更吸引人,学生能真正学到知识;另一方面,转变人才培养方式,高校要打破以学历为主导的教育导向,转向以能力与就业主导。以培养优秀的人才为出发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判要更加科学、合理,而不是仅以考试分数为标准。

此外,为避免任课老师改卷打分的随意性,可以通过建立专家考评委员会,统一制定课程的考核标准,共同评定学生成绩,公正地评判和考核学生。

(摘自《半月谈》11月8日)

大四学生逃课成风 八成学生认为“上课无用”

近日,大四学生“逃课”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昨日记者来到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等高校采访了解,几乎有一半的大四学生“逃课”,逾8成大四学生认为找工作比上课更重要。另有2成学生反对,开设针对性课程有必要。

现象

大四学生几乎一半不上课

前日一早,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大四学生张强(化名)匆匆来到教室上课。讲台上的老师拿着点名册,正挨个清点到班的学生人数。等点名结束后,教室里已经稀稀拉拉坐着30多名学生,而前几排基本没人。“基本上有一半同学没到教室。”大四新学期开学以来,张强所在专业仍有两门选修课研修,每周总共加起来共有4堂课。“有些同学在课上准备公务员考试或是研究生考试。”张强表示,大多数学生因为要找工作、准备考研等实际需求而选择在课堂上“走神”,“我们寝室同学就说如今就业压力那么大,也没多少心思去上课了。”

记者对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等高校大四学生了解到,“逃课”几乎是普遍现象,课堂上只有5成学生来上课。

调查

逾8成大四学生认为“上课无用”

记者随机对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等高校50名在校大四学生进行调查。

找工作VS上课

赞同方:工作经验比上课重要

西华大学大四学生张同学告诉记者,自己目前在一家国营单位实习,即将来临的就业压力让她感到十分紧张,张同学说,学校理工科的一些专业,到大四会统一安排实习,但大四上学期是有课程的。“马上就工作了,学校的课程也学得差不多了,在这个节骨眼上,实际的工作经验比课堂的理论知识更有意义。”张同学说。

反对方:开设实用课程有必要

据川农大大四学生李同学介绍,自己学的理工科,到大四依然有许多课程,且为了学分,自己并未到单位实习,“在学校有专业的老师传授知识,且越往后走,课程越接近实际,对将来的帮助也越大,留在学校多学点东西,也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工作。”“大四课程设计可以更偏重实用性。”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大四樊同学认为。

学校忠告

大四课程非“鸡肋”

针对这类现象,四川农业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在大四上学期基本都有课程,下学期则以实习为主。无论是留校上课还是提前到工作岗位实践,对学生都有好处,学生可根据未来发展方向来规划时间。

“大学四年的课程是一个整体,每一学期的课程都是密不可分的。”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教务处相关负责人说,大学的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大四课程会偏向于学生找工作、论文研究等实用性问题,结合当前就业的热点问题进行讲解,为大学生毕业就业提供科学的分析。

专家建议

“缺斤少两”将缺乏竞争力

四川省教育学会秘书长纪大海认为,大四的课程设置,对学生而言,是有必要学习的,但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式,让学生提前面对就业压力。许多学校在大四期间便放学生到单位工作实践,看似帮助了孩子积累工作经验,实则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大学四年,不应该只有3年课程,“缺斤少两”在市场上也缺乏竞争力。

(摘自《成都晚报》11月6日)

《大学汉语》退出人大必修课 官方称因人气太低

导读:近日,一则《慢一点:人民大学的“国际化”》的日志在人人网上被众多网友转载。日志中提到,《大学汉语》从下个学期开始将不再开设,对比此前高考改革中语文分数增加的变化,不少人大学生都表示困惑,为何在高中地位提高的语文,在大学却越来越不受重视?昨日,中国人民大学校方表示,《大学汉语》的课程并非取消,而是从下个学期开始由必修课改为选修,有兴趣的学生依然可以选读。

事件

《大学汉语》“消失”

网上引质疑

“最近一周人大的校园里发生了很多大事:大一新生增加了晨读,学校决定明年4月底全校的空调安装完毕,还有《大学汉语》取消了。”10月25日,人大2013级中共党史系研究生王昆在人人网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慢一点:人民大学的“国际化”》的日志,直指人大不该为了追求国际化而取消《大学汉语》。“那节让我执着地选了三个学期才选上,每一节都得到洗礼的课没有了。”一名人大学生在自己人人网的主页上这样感慨《大学汉语》的取消。“汉语都成选修了,那为什么英语还是必修?”“高考语文都涨到180分,英语降到100分了 ,我们怎么不好好重视呢!”更多的学生都在对比英语质疑学校对汉语的重视程度,同样是学生的必选课,为何只调整《大学汉语》而不是更给学生压力的《大学英语》?

记者了解到,在高中阶段,语文、英语、数学在学生课表中所占的比重大致相当,但进入人民大学,除了部分专业需要修读数学外,全校学生共同的必修课就是《大学汉语》、《大学英语》和《大学体育》这三门。根据授课老师和上课时间的不同,大学语文每个星期有11节大学汉语课,而每个学生每周必须上一节,四年至少要修2个学分的《大学汉语》。一位人民大学大三的学生给北京青年报记者分析,如果《大学汉语》取消了,很多专业的必修课中就不会再有语文教学,即便《大学汉语》变成了选修课,也很难保证学习语文的时间能比现在更多。目前人大人文类的选修课包括通识教育大讲堂、人文艺术类和原典选读类三种,《大学汉语》变为选修之后极有可能归为人文艺术类或者原典选读类,目前学校的要求是这两类至少各选满4个学分,像《弘一大师与佛教文化》、《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课程目前都属于这两类选修课。在总的选修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和一些更有吸引力的课程摆在一起,学生未必去选《大学汉语》。

现场探访

上座率仅七成 讲诗歌平仄无法吸引学生

据了解,人民大学《大学汉语》任课老师只有三位,虽然统称为《大学汉语》,但三位老师的授课内容并不相同,王漫宇主讲现代汉语和修辞语法,王以培主讲诗歌,朱子辉则以教授古代汉语为主。人民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陈同学说,据她所知,朱子辉老师的课最受学生欢迎。

目前,《大学汉语》仍为必修课。北青报记者日前在人大探访发现,《大学汉语》授课的上座率并不高,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也让学生们感觉乏味。朱子辉的《大学汉语》每周一晚上6点到7点半在人大教二的一间百人教室开讲,教室上座率将近七成。但即便是这样“受欢迎”的课,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感兴趣。讲台上,老师讲述着诗歌的格律和平仄知识,讲台下,同学自娱自乐,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能与他应和,也只有在朱子辉开玩笑或说这段内容要考试时,教室里的学生才会整齐地抬起头。不过,对于这样的情况,他已经习以为常。朱子辉告诉北青报记者,他每个学期要承担1000多学生的教学任务,而且讲授难度较大,在他看来是基础知识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却让台下不少学生挠头,“很少有人愿意上公共必修课,不同学院学生基础不一样,上学期讲诗文吟诵还好,这学期我讲的理论多一些,就有同学接受不了。”

对于将《大学汉语》调整为选修课一事,朱子辉认为,当初学校开这门课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当时提出的“提高学生汉语表达能力”这一教学目标很模糊,热闹了一阵子后就不了了之了。“学生该来的还会来,不来的还不来,而且往往不来的反对声最强烈。”本版文/本报记者 董鑫 李泽伟 实习记者 陈碧莹

各方观点

赞成

理科生上语文浪费时间

2011级信息学院一位本科生对此表示赞同,“我是一个理科生,从小接触的都是数字、计算等,上这门课实属浪费时间,不如学习一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同样就读信息管理学院的陈同学也认同这个观点,她告诉北青报记者,在人大除了《大学汉语》还有不少人文类的选修课,包含在通识教育大讲堂、人文艺术类和原典选读类三个不同的选修课类别中。相比于《大学汉语》,像《周易》、《红楼梦研读》这样的课程其实更受学生欢迎。陈同学说,以前《红楼梦研读》的授课老师是红学大家冯其庸,堂堂爆满。

反对

母语被放在一边太可惜

今年年初,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公布《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在91所高校中,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不到40%,课时也在逐渐减少,超过八成任课教师对大学语文的前景表示担忧。“现在英语大行其道,母语反而被放在一边。大学语文遭遇历史未有的尴尬,实在是可惜!”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方智范曾痛心地说。

2013级中共党史系研究生王昆是最先把大学汉语改革的消息发布出来的人,“这门学科代表的是一种人文关怀,是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的,大部分年轻人很缺乏,取消了不合适。”也有学生担忧,高考改革后语文分数增加,但是学校反而把汉语必修课取消了,以前列为必修课,学生即便不喜欢也必须要学,现在选修,不喜欢的学生就根本不会去选读了,如此一来,重视语文学习的学生会越来越少。

官方说法

《大学汉语》改选修

源于排名垫底

10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会在人人网的官方主页发布消息称,经过沟通协商,下个学期人大将继续开设《大学汉语》课程,归入选修课类别,课程为2学分。这个说法昨天得到了校方的证实,人大的确将《大学汉语》从必修调整为了选修,但与国际化无关,之所以调整是因为学生对这门课的热度一直不高。2008年,《大学汉语》课程作为通识教育必修课进入中国人民大学07级本科生的课表,教学工作由文学院和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老师承担。对于当时的改革,很多学生都表示了欢迎,出勤率也很高。但时隔五年,《大学汉语》多次测评的综合排名都仅在倒数第二位,“提高专业写作能力”这一《大学汉语》的开课目标并未实现,校方从提高课程质量和增强学生人文修养的角度综合考虑之后,将《大学汉语》从必修调整为了选修。

(摘自《北京青年报》11月6日)

人大回应汉语改选修质疑:不等于弱化母语教育

近日,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改为选修课,引发争议。昨日,该校相关负责人回应称,这是该校2013级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一环,并辅以系统配套改革,“并不等于弱化母语教育。”

“大学汉语课改是为了强化母语教育”

针对此次课改,有人质疑“是否会弱化母语教育”。“母语教育不只是大学语文,将大学汉语转为选修课,并不等于弱化母语教育。”昨日,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洪大用回应称,调研显示,大学汉语课程存在定位不清晰、师资不均衡等缺陷。

洪大用表示,对大学汉语进行课改,是为了强化大学母语教育,且以加强能力、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为主要目的。

洪大用称,大学汉语课改是该校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的内容之一,其实,还有一系列配套措施,“因为母语教育不只是一门课程能够承担的。”学校已初步确定,将改革后的大学汉语课纳入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群,由一门课变为几门课。

校方要求学生至少阅读20本课外经典

自2009年起,人大已开设37门通识教育大讲堂选修课,规定学生必须修够其中4个学分,而为了加强母语教育,人大还开设51门原著原典选读课程群,包括《诗经》、《红楼梦》、《道德经》等,要求学生选修其中2个学分。

然而,大学汉语只是其中一部分,如学生不选修,如何保证其母语能力?

洪大用称,校方已要求全校学生必须在课外阅读至少20本文化经典,并建设分类指导的基础技能强化类课程,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技能。

此外,人大还将组织阎连科、刘震云等文学院作家群开设“作家谈写作”系列公开讲座,并建设“大学生写作指导中心”,由专业老师开展个性化写作指导。

背景

课改涉及多门必修课

洪大用介绍,2013级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课改,不仅涉及大学汉语,还包括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

其中,大学英语将有2个学分的口语教学,以达到强化口语交流的目的,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在保持原学分的基础上,重视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以强化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能力。此外,校方还将必修课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的学分,由6个降为4个。

(摘自《新京报》11月13日)

6成高校语文成非必修课 教授称中学学好就行

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课程从必修调为选修,在北京高考提高语文总分的前提下,引来热议似乎不难理解。昨日,中国人民大学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家对大学语文退出必修课有一些讨论,也很正常,但大学汉语课不等于母语教育,必修变选修不等于弱化教学。

同时本报记者从广东多所高校了解到,大学语文或相关课程显示在课程表上,但与大学英语相比,不管是课程量还是学分数,都要少得多。

人大语文变选修

10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一位学生在网上发表博文《慢一点:人民大学的“国际化”》,指学校不该为了追求国际化而取消大学汉语课。继而引发人们的讨论,有人为汉语鸣不平,“汉语都成选修了,那为什么英语还是必修?”也有人拿高考说事:“高考语文都涨到180分,英语降到100分了,我们怎么不好好重视呢。”

本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会在网上发布消息称,下个学期人大将继续开设大学汉语课程,归入选修课类别,课程为2学分。校方还同时表示,该校之所以做出如此调整,无关乎“国际化”,只是因为学生对这门课的热情一直不高,多次课程测评的综合排名都排在倒数第二位。

超六成高校语文课课时仅为英语课一成

今年年初,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公布了对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结果。在91所高校中,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不到40%,课时也在逐渐减少,超过八成任课教师对大学语文的前景表示担忧。

这份调查覆盖全国20余省份的高校,有115位一线大学语文教师接受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6.52%的高校开设了大学语文课,但必修课占比仅为34.8%,而且“一旦高校课时调整,大学语文必首当其冲,是最先被砍的课程”。

62.5%的高校大学语文课时在32个或更少,开课1个学期、2个学分,较之大学英语课的300~400个课时、开课4个学期、12~16学分,真可谓天壤之别。

事实上,中国人民大学的必修变选修引发的争议还与高考改革相关。北京不久前将高考语文总分从150分提高到180分,这也意味着中学的语文教学会相对加强。高校对大学语文“开刀”,更会受关注。

广东高校大学语文多数只上一年

广东高校情况如何?记者采访多所高校获悉,都开设大学语文课或相关课程。中山大学的大学语文课为公共选修课,课程时长为一个学期,占2个学分。广东财经大学情况相似,学生也是在大一修读大学语文,也是2个学分的必修课,学习内容为古文、散文赏析。广东培正学院的大学语文课程虽是选修课,但也有3个学分,每次上课时长为3节。华农和广外也有相似情况。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与大学英语相比,大学语文的课程量明显少得多。以一所重点大学为例,该校公共大学英语课为4个学期,占3个学分,也就是说,对多数大学生来说,前两年都要上大学英语课。其他高校情况也大同小异。

中山大学社会学专业的李同学告诉记者,在读书趋利性的情况下,大学开设语文课培养人文情况很有必要,自己也很喜欢这门课程。“英语涉及到分级考试,与没有考试要求的语文情况并不一样。”她说。

人大回应:语文课扩展为人文素养课

针对“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课由必修变选修”引热议一事,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洪大用表示,大学语文教学不能变成“高四语文”,而应当注重提升与深化,更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和专业应用能力的提升,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选择。

据介绍,人民大学改革后的大学语文教学从2013级本科生开始实施,原来2学分的必修大学汉语课将增加、扩展为总计10学分的人文素养课。人文素养课包含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群、原著经典选读课程群、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群以及课外阅读课程群。全校学生可根据兴趣和能力选择心仪的课程。

据悉,自2012年开始,人民大学就在探索本科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大学语文调整只是改革中的一小步。其他课程调整还包括大学外语专门调整出2学分用于口语课程;计算机课程从6学分减到4学分;取消学年论文,改为必须参加科研训练等。(记者 谢绮珊)

中大教授:

若中学语文学得好,

大学语文非必要

中山大学中文系金钦俊教授认为,大学开语文课有补课的性质,对基础不牢靠的学生有帮助。在理想的情况下,中学语文基础很牢靠的话,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并非绝对必要,抓到高中毕业为止。他说,这就要求中小学的语文学习要更重视。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徐中玉也同意这一说法。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学生的语文基础已经较好,不妨同意他们不必再修大学语文课,便于他们选修其他人文性课程。

针对大学英语课多过语文课的现实,金钦俊认为有其合理性。他说,英语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工具,不能放松。相对于语文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英语的学习比重并不是很大,即使到大学阶段英语的学习也不能放松,还是要有相当的时间进行英语训练。

支持派

老八推特:中国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再差,日常交流,看书籍电影都不会有问题,但大部分英语水平远不如欧美小学生,交流、阅读都有问题,你说该学哪个?

质疑派

sunny哥斯拉:我们系发了《大学语文》这本书,但是现在都大三了,也没见要上课……实在不能明白,为什么在中国的大学里,英语是必修,语文反而被放在如此尴尬的位置。

(摘自《广州日报》11月15日)

北京18高校试点英语口语测试 改变“哑巴英语”

两名考官与两名考生面对面,用英语对话十多分钟,考官对考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进行观察后当场打分。明年,17所北京市属高校以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将在本科生中试点进行“大学英语应用能力口语测试”(简称TEP)。这项测试的方案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牵头研发,过去两年已经完成了小范围试点和考官培训。

北京青年报记者昨天从二外获悉,18所高校已经向市教委提交了试点申报书。明年,这些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至少有一半将由二外进行口语考官培训,并分上、下两个学期在部分学生中完成模拟测试。

TEP研发组核心成员二外应用英语学院院长张喜华教授告诉北青报记者,TEP的研发是在市教委的主导下完成的。TEP分初级(Level C)、中级(Level B)和高级(Level A)三个级别,测试时均采用面试方式:两名考官对两名考生,其中主考官负责施考,副考官进行分项打分;两名考生分别按照主考官的要求完成各项交流任务。考生除了获得分数外,还有一份能力描述报告。

明年的试点考试结束后,各试点高校还将用考生的成绩数据与四、六级成绩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英语口语能力与笔试成绩之间的相关性与预测性,查找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改变“哑巴英语”现状。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在过去两年中,TEP已经在二外、首师大、城市学院、联合大学、服装学院等市属高校小范围试点,共有约2000名大学生自愿参加测试,测试组对考试成绩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归纳,积累了一手数据。市属高校几乎都参加了TEP考官培训。

早在今年初市教委公布的2013年高教工作要点中,就提出要重点开展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建立有利于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高的新测评机制。TEP项目负责人、二外副校长邱鸣教授告诉北青报记者,北京市教委对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决心很大,由二外承担的相关教学改革研究不仅包含测试,还针对TEP编写出版了大学生英语口语教材,制定了配套改革方案。在不远的将来,TEP有望成为北京高校四、六级考试的补充,而口语课程也将成为大学英语课中更重要的部分。

新闻链接

18所试点高校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服装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方工业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体育学院、二外中瑞酒店管理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农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案例

首批体验者:哥们互相“递话”考得好

二外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张浩明是TEP的第一批试点考生之一。两年前,刚大一的他自愿参加了C级考试,目的是了解一下自己的口语水平。

考前分组时,张浩明和王亮得知分到一组,都很高兴。二人是好朋友,平时常有共同话题可聊。考试的前两个环节进行得风平浪静:简单自我介绍后,主考官向张浩明出示了一张“工厂正在排放污染物”的照片,并相继提出三个问题。张浩明都听懂了,但在回答时一个关键的单词突然想不起来了,看到坐在一旁默默倾听、时不时用笔记录的副考官,他立刻有了脑门出汗的感觉。

第三个环节是“陈述对话”。主考官给出的话题是“你去过的城市中最喜欢哪个”,要求他俩分别作出回答并阐述理由后,再互相提一个问题。俩人一听就交换了一个高兴的眼神,因为他们以前就谈过这个问题。张浩明的回答是“青岛”,他描述了自己在青岛看到的风景和城市细节,王亮则急忙递上了自己的提问:“你对青岛的城市管理有什么感受?”——这正是他向王亮讲过的话题。按照自己既有的清晰思路讲下来,他的紧张情绪也渐渐消失了。轮到他向王亮提问时,自然也递上了有默契的话题。

虽然二人都通过了C级考试,但这次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英语考试让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此后的两年里,二人都有意识地加强了对英语口语的锻炼。(记者 雷嘉)

大学英语应用能力口语测试的形式与内容 

 

初级Level C

中级Level B

高级Level A

时间

10分钟

12分钟

14分钟

第一部分

日常会话

(摘自《北京青年报》11月11日)

学位“去四级化”大学英语教育何去何从

“神马?教育部从未将英语四级与学位授予挂钩?”最近有媒体报道,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回应人大代表建议时指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并未制定学士学位授予与英语四级考试挂钩的办法”,一时间引发网友热烈讨论,有网友感叹:“看来我们‘被四级’了很多年。”

学校不要求考四级,自己也会主动报名考

据了解,英语四级与学位是否挂钩由高校自主决定,目前国内依然有不少高校实行英语四级成绩与学位授予挂钩。不过,早在2005年前后,吉林、上海、浙江、山东等地部分高校陆续宣布不再将四级考试成绩作为授予学士学位的硬性条件。

然而,脱离了四级考试的压力,英语学习就轻松了吗?记者了解到,一些高校以学校自主举行英语水平测试或学位外语考试替代四级考试。也有一些高校加强了公共英语教学强度以及考试难度。

据北京大学教务部工作人员介绍,北京大学本科学士学位授予并不与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挂钩,但是学生必须通过本校英语四级考试,其难度介于英语四六级之间。已经顺利通过本校英语四级考试的北京大学学生郑方圆表示,考试的难度不小。“但是只要认真学习,通过还是不成问题的。”

“即便学校不要求考四级,自己也会主动报名考四级”,一些学生表示。英语四级虽然与学位脱钩,但是一些用人单位招聘启事中明确要求四级成绩达到425分以上。某汽车企业招聘部门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公司要求四级成绩达到一定水平,应聘者实在没有四级成绩单的话,需要学校出具相应水平的英语成绩证明,招聘时才会予以考虑。

另外,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一些大学生更是把英语作为一种未来发展的“必需品”。不少学生为了能够顺利申请国外的学校继续深造或在国际企业中求职,纷纷报考托福、雅思等英语考试。“英语已经成为生活中必备的技能,连玩国外的网络游戏都得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林霖说。

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赵俊芳认为,学生在大学阶段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英语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扩展视野的工具,虽然没有了强制的考试压力,但是学生不应放松对于英语的学习,更应该注重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这是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成果的基础。

“去四级化”的大学英语教育何去何从

随着越来越多高校将大学英语教育“去四级化”,部分学生找到了主动忽视英语的学习的理由,开始疏于对于英语的学习。随着近期关于高考英语改革方案的讨论热度不减,希望大学进一步弱化英语教育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赵俊芳认为,无论是四六级考试还是其他专业英语考试,存在的问题不是简单取消考试就能够解决的。英语对于大学生来讲既是扩展视野的手段,也是一种学习的工具,切不可盲目跟风调整。有人也在微博上表达了对英语的力挺,英语怎么不重要?没有英语你怎么阅读国外的信息,怎么搞科研,怎么接触国外的科学和文化?

对于未来大学英语教学的方向,赵俊芳表示,学习英语最重要的是实用性,应该提高大学英语口语和听力等实用技能的比重,彻底告别“哑巴英语”的应试模式,把英语真正当做一种实用工具来学习。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曹军认为,没有四级考试压力的大学英语教学更应强调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掌握实用的技能。东北师范大学的公共英语教学一直以“是否能最充分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为衡量标准,使学生不局限于四级应试水平,而以能听懂、能看懂外国节目为基本要求,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更高层次的需求。

一些一线英语教师表示,现在的大学英语课堂确实在朝着实用化的方向转变。“希望学生用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英语学习,学到实用的技能对未来的工作学习都是很有帮助的。”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王伟(化名)说。

除了朝着实用方向发展外,分层次、有针对性的英语教学制度设计也是不可或缺的改进方向。据了解,目前多所高校都已经制定了英语分级教学体系,如何使这个体系更加细化、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仍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相关链接——

那些无法忽视的“英语门槛”

评职称、考研、找工作,这些很多人都会遇到的事,因为横亘在面前的一道英语门槛,让很多人望而生畏。不少人投入巨大的精力、耗费漫长的时间、洒下大把的金钱,只为战胜英语这一关。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存在的英语门槛,难倒了不少“英雄汉”。

2014年职称外语考试报名工作已在全国各省份陆续开始。职称英语考试的目的在于测试专业技术人员阅读相关领域外文文献的能力,但由于考试覆盖面广、涉及学科多,一些与外语基本不沾边的学科也必须考,让不少人叫苦不迭。

近日媒体报道,成都一位大学文学专业老师因为“真的不会英语,考不过”,只能等到50岁免考英语后才评上了副教授。有类似“遭遇”的人不在少数,即便是费尽周折通过了职称英语考试顺利晋升职称,也有不少人认为,这个证书除了帮自己升职,并不能给他们的英语水平带来多大改变。

对此,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付诚表示,职称外语考试设计的初衷是为了让专业技术人员打好外语基础接触业界前沿知识,但是把一些根本用不到英语等语言的学科纳入到全面考试的范围之中,确实有些不妥。尤其对于一些年纪较大英语基础薄弱的人来说,容易耽误一些人才的发展。

除了职称英语考试外,考研英语也屡遭吐槽。在人人网、微博等平台上,每逢考研结束后都会出现一片对于考研英语的声讨,“考研英语难、变态”等说法透露出学生对于考研英语又恨又怕的心态。

正在第三次复习考研的吴天(化名)告诉记者,前两次考研都因为没过英语这道关而失利,所以这次把重点放到了英语上。他感觉考研英语考的这些知识确实很难,虽然对于提高英语能力有些帮助,但是对于未来与专业相关的英语学习帮助不大,有些题型和知识以后也基本用不到。

此外,用人单位招聘条件中的英语要求也让很多人看不懂。在近期举行的不少大学生招聘会上,不仅外贸、翻译等涉外类职位要求具备一定外语水平,几乎所有行业都要求大学英语四级或四级以上水平。

英语门槛的存在让全民学英语热潮持续不减,也催生了学生、专业技术人员等群体对于英语考试培训的旺盛需求,各种考试培训班、培训教材等也逐渐形成了庞大的产业,“吸金”能力不可小视。“其实职称英语考完就忘了,平时也用不上,花这么多钱去报班感觉挺浪费的。”准备明年参加职称英语考试的郑良城说。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把英语作为考核人才的标准是适应国际化需求的表现”,付诚说,但对待英语也不能简单化,应该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级别进行区别对待,使制度更细化、更完善,大家对待英语的态度可能会有所转变。

(据新华社)

——延伸阅读——

李阳何以成“中国英语往事”出镜最多的演员

“我为什么要坚定地加入安利全球事业?我是李阳,疯狂英语创始人!”近日,李阳在其个人微博及博客上突然宣布加盟安利。从疯狂英语创始人到生活保健类的消费品直销,李阳大跨度的行业跨界立即引发众多关注。

李阳可是中国英语的一大招牌啊,凡是与英语打过交道有点年纪的中国人,说起英语,谁能不想起李阳的疯狂英语,谁能不想起俞敏洪的新东方?可是如今,中国英语培训的标志性人物李阳不玩英语了。惊愕之余,你不得不想,曾经牵扯李阳前半生命运的中国英语现状如何?其实,李阳转行背后的“中国英语往事”更精彩,它见证了中国这些年的社会转型蜕变,而李阳有幸全程参与其中,成为其间出境最高的演员。

美国有一部经典电影叫《美国往事》,说的是一群从小长大的小伙伴们横跨40年的恩怨情仇,其实导演要表现的不是故事中的人物,而是人物背后的大时代,这使得这部电影获得了厚重的史诗感。追溯李阳“疯狂英语”,钩沉背后的“中国英语往事”和“中国往事”,你能感到一样的历史厚重感。

同俞敏洪一样,李阳的读书年代,正是英语足以让人疯狂的时代。讲一口流利标准的英语不仅是特有面子的事情,它更关乎考试、工作、升职、工资、地位、品位,反正英语是万能的,学好了,你就能获得比别人多得多的机会。李阳把准了时代的脉搏,他和他的疯狂英语最大限度地契合并传染了这种国民情绪,而且他参加并主演了其间很多动辄亿万人参与的大事件:普通市民自学英语、高考英语、四六级英语、考研英语、出国英语、春晚教英语、北京奥运会北京全体市民学英语。在这一时代造就的全民英语热潮中,李阳一直站在舞台的中央。

而随着中国全球地位的提升,曾经代表西方文明的英语也走下神坛,最象征英语地位的高考也在酝酿让英语减分,未来甚至有让英语剥离基础教育考试之势,本身就带有粗放忽悠性质的李阳疯狂英语,随着全民英语狂热的退潮,也只能从大时代舞台的中央退居角落甚至离场。

曾经是全民讲英语热潮的弄潮儿,如今沦落到跨界做直销,与其说是李阳个人的悲剧,倒不如说是“中国英语往事”演到2013年的预设剧情安排,李阳疯狂英语的故事有高潮有低谷,背后时代变迁、社会转型、国民情绪的故事其实更精彩。

(摘自《科技日报》11月13日)

大学推品茶课受欢迎 学生抢不到课前来蹭课喝茶

一群人举着茶杯,闻着茶香,细细品尝茶的滋味……昨天,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中国茶文化与大学生活品茗课”开课,授课教师余进文带领全班同学边喝茶边上课。

为了泡出一壶好茶,余进文到茶具市场购买了一套价值2000元左右的专业泡茶工具,每堂课前还自掏腰包购买泡茶用的桶装纯净水。一堂课下来,余进文先后泡了绿茶、普洱茶和三奇茶。他向记者介绍说:“静心品茗,回归平静,找到内在的自信,这是这门课的宗旨。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生活比较的浮躁,品茶会让他们静下心来。”

较去年50人的报名人数,这学期余进文老师的这门课,选课人数暴增至273人。因为上课不限人数,不少没有“抢”到这门课程的学生前来蹭课喝茶。

(摘自《武汉晚报》11月6日)

水上专业人才供不应求 毕业生转正后月薪过万

在刚刚结束的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2014届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上,该校的1546个水上专业毕业生,引得近百家水上企事业单位争抢,提供的水上优质岗位达到了2500余个,供需比达到了1:1.6。据了解,虽然国际经济形势的回暖情况还不太明显,但依然有复苏迹象,使得航运企业开始储备专业人才,不仅用人需求在增加,对于高职院校的水上毕业生,在上船转正后,都开出了过万元的待遇。

实习期过后

就有人月入过万

在江苏海院的招聘现场,找工作的毕业生都显得相对轻松,他们中的大多数其实基本都定下了“婆家”。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红明介绍,他们学校2014届毕业生共有3397名,其中水上专业1546人,陆上专业1851人。当天的招聘会水上优质岗位超过2500余个,陆上优质岗位超过2000个,整体供需比达到了1:1.3。用人单位需求超过毕业生数量,这也使得海院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压力不算太大。刘红明分析,水上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和我国目前经济形势回暖的趋势有关,大型国企抵抗危机能力强,嗅到经济回暖的迹象开始储备人才。

来自航海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陈正鹤,此前已经通过江苏国际海员服务有限公司的考核。招聘会当天,他将与用人单位现场签订就业协议书。他告诉记者,实习期每月工资200美金,转正做水手后,每月300美金。如果能做到三副,每月工资能到2000美金,到大副就能拿到4000美金了。都说做船员会很苦,陈正鹤也说,他知道自己的工作,每年会有8个月时间漂在海上,但他觉得没什么,“干什么都要吃苦,这点苦不算什么。”

高层次

水上管理人员缺乏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的船员需求量为5万人,而国内29所航海类院校和120多家船舶公司及社会机构培训的水手技工加起来有9万人。“虽然普通船员总体数量大,但高素质的技能型一线人才却很欠缺。”刘红明表示。

在海上航行,需要责任、能力,要敢于承担风险。“除了基本的操作技能,还要能应对恶劣天气,参与日常货轮管理,懂得国际贸易、报关等等。”刘红明说,20多位船员要照看好资产上亿的货轮,责任不轻。另外,由于长期在海上,船员们还得有身体和心理素质。为了增强学生竞争力,刘红明说,海事学院的学生们在校期间都要参加水手资格考试,每年有70%的学生能一次性通过这项考试,取得水手资格证,毕业前,持证的学生能达到90%。“有不少人实习期结束后,可以直接升任三副和三管轮,月薪过万。”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船员管理室贾广超经理表示,今年,全国航海类毕业生有1万人,他们集团用人需求为1000人,由于此前在江苏人才收获颇丰,他们在江苏用人计划追加到了170余人。目前,在中远公司工作的海事学院的校友中,船员有570多人,船长150多人。如果能做到船长,年收入将达到50万元以上,而这一般需要8-10年的时间。

(摘自《金陵晚报》11月4日)

大三女生写信请求101位校长增女厕 仅1人回应

在等待数天后,2日,济南大学大三女生凌甜(化名)收到了第一封大学校长的回信。10月28日,凌甜向省内101所高校的校长寄出挂号信,呼吁大学校园扩建女厕所,以缓解女生如厕难的难题。2日,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欧阳兵通过邮件的形式给予了回复。这也是截至4日晚,凌甜收到的唯一一封校长回信。

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电邮回信先致谢

“关于扩改建女厕的建议函收悉。诚挚感谢您对我校的关注和建议!感谢您关心公益事项的善举和热情!”2日上午9点57分,凌甜收到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欧阳兵的电子邮件,这是复函的开头。

信中,欧阳兵简单介绍了该校为改善女生如厕难问题所做的努力。

“下一步还将继续关注并将切实解决诸如女生如厕难等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事项,切实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欧阳兵邀请凌甜继续关注高校,并对学校的工作提出更多建议或批评。最后,他祝愿凌甜学业进步。

女生占七成,教学楼部分男厕改女厕

正如欧阳兵在信中提到的,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在校女生数量明显多于男生,占到总数的近七成。而在厕所设计上,男女厕所蹲位数量一样,而男厕同时还有小便池。

该校后勤处处长姜锡斌介绍,去年,学校在调研中发现,男生如厕的需求基本能满足,而女生则常常要排队,严重时,有的女生整个课间都在排队,可下一节课已经上课了,只能耽误上课或者再等一节课。

为此,学校开始对厕所“动刀”。学校1、2号两栋教学楼内每层的两头各有一个男厕和女厕,为方便女生上厕所,把2层东侧和4楼西侧的男厕所改成女厕所。改造开始时,一些学生对此还不适应,但是后来逐步接受。学校的一栋老式公寓楼使用公共卫生间,原先为男女混住楼,现在全部由女生居住,校方把原先的男厕进行改造,将小便池改成蹲位,每层共增加了8个。目前,已经可以基本满足学生如厕需求。

下一步,校方将不断跟踪,适时推出新措施。比如观察教学楼内已被女生使用的男厕所内,能否将小便池改成蹲位,更大限度地满足女生需求。

凌甜想回信但还没想好措辞

看到这封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的校长回信,凌甜很开心,“证明还是有人会关注这个问题的,我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并且有人以实际行动认可,这就很好了。”

写信前,她特地到男厕所做过调研,并发动在各高校上学的同学帮忙做调查。调查显示,女生上厕所普遍较难,济南有一所学校,课间只有20分钟,等厕所却要25分钟。“我们学校有的学院就很严重,比如外国语学院的男女比例是1:10,但是男女厕比例是1:1。”凌甜说。

凌甜一直想给欧阳兵回一封信,但迟迟没有把信发出去,“因为想不好措辞”,但信的内容她早想好了,就是“想表达感谢”。

教育厅:建新楼厕所应考虑男女比例

凌甜在寄给校长的信中提到“建议将女厕数量扩建至男厕2倍”,是否有可行性?山东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负责人介绍,我国目前只有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所以现在大学校园都是按照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建设的。“但是大学跟中小学不同,不同类型的大学男女生比例差别很大,所以就产生了女生如厕难的问题”。

该负责人还认为,大学校园里的建筑大多是多年前建设的,大学男女比例却在不断变化,也是男女厕所失衡的原因。

该负责人建议,一方面,高校的一些建筑可以进行适当改造,增加女厕数量;另一方面,高校在规划新的建筑时,应该结合自身状况做出一定调整,使得男女厕所设计比例更加人性化。

多地高校上演“占领男厕所”

国内几所高校已经上演了“占领男厕所”的活动,认为很多公共男厕空闲,而女厕则排长队,要求增加女厕数目和蹲位。

中国传媒大学

2011年4月,将教学楼部分男厕所改为女厕所。校方称,由于学校女同学较多,先改部分厕所做试验。

广东商学院

2011年10月,教学楼1-8楼的8间男厕和综合楼1、2、3、6楼的4间男厕被改造成女厕,男女厕所比例从原来的1:1变为1:3。

华中师范大学

2012年4月,将外国语学院所在的3号楼部分男厕所进行简单改造,改为女厕。2011年入校的华中师大新生中,男生约占招生总数30.83%;女生约占69.17%。

厦门大学

2012年9月,由于新学期漳州校区学生回迁,本部新增三千余名学生,导致男女比例为23:27。学校对部分公厕进行改造,增加女厕所。

(摘自《人民网》11月6日)

南宁部分大学女厕不够 女生在排队上课铃就响了

女生还在排队上厕所 上课铃就响了

邕城部分大学女厕厕位不够,引发女生如厕难

已有高校将男厕所改成女厕所,增加女厕所比例

日前,记者在南宁市内的几所高校了解到,大多数学校的女厕所,一到下课时间就异常抢手,排长队等厕所已是常见现象,甚至有的女生为了抢厕所,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秘笈”。

走访

多所学校

女厕所“告急”

记者在广西师范学院明秀校区看到,“思远楼”第二、第四及第六层的男厕都被改成了女厕,也就是说,双数的楼层每层有两间女厕。正值下课时间,教室里陆陆续续走出不少学生去上厕所,女厕所门前一下子就排起了队。“一开始改了之后,大家都还不习惯,所以经常发生男生走错厕所的情况。”政法学院的梁同学说,“后来,为了杜绝这样尴尬的现象,学校贴了两张白纸,上面用黑字标示了‘女厕所’3个字。”

6日中午,记者在广西大学第二教学楼1楼看到,女厕所和男厕所各有一间,而女厕所的4个蹲位中,3个蹲位的门是坏的。一位在此自习的女生说:“平时确实会有排队上厕所的情况,尤其是冬天。但我倒不认为学校里的厕所数量少,只是坏掉的厕所比较多。很多同学害羞,都排队等门好的蹲位,所以这也是上厕所难的原因之一。”

广西大学林学院大三的男生张同学,对于女生的遭遇表示同情:“据我所知,学校教学楼内和宿舍内的厕所都是固定好面积的,若是要增加女厕会比较困难,应该是没有地方来扩建的。”张同学还说,若是真的排队很严重的话,那可以参考一下图书馆3楼和5楼的方法,把一些男厕所改造成女厕所。

广西民族大学的大三女生杨同学说,她很少见到教学楼有排队上厕所的现象。“我觉得我们学校的厕所挺够用的,即使有排队现象也是到天气冷的时候,但也只用排一下就好了。”记者在民族大学多媒体教学楼一、二层数了数,每层楼两端各有一间女厕,共17个蹲位。

学生

增加女厕数量

更应维修坏厕所

广西师范学院“思远楼”的保安处工作人员卢女士告诉记者,女厕改男厕是从去年开始的。文学院的大四女生小严对此做法很是赞同,她说:“男厕改女厕之后,虽说不是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女生上厕所难的问题。”

对于抢占“女厕所”,大家都各有招数。广西师范学院的陆同学说,最特殊的就是跑到上面几个楼层人少的厕所去上,或者回宿舍解决。

她的同学小林对“如厕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学校厕所不仅少且差,有些教学楼,特别是带有自习室的教学楼更应该扩增厕所,或者对已损坏的厕所进行维修。

广西大学文学院的学生小陈认为,增加女厕所的数量非常有必要,课间就10分钟,有时候还在排着队上课铃声就响了。广西大学的学生小郑说:“我建议学校先把坏掉的厕所修好;其次,如果有资金的话,可以在学校内修一些不依附于教学楼的公共厕所。”在采访中,记者听到广西大学很多学生都提出建议:学校应先将坏掉的厕所维修好,看看是否能适当缓解女生们上厕所排队的问题,之后再考虑增加女厕数量。

学校

缓解女生如厕难

老教学楼“男”改“女”

针对高校女厕紧张的现象,广西师范学院宣传部的一位工作人员称,因为是师范院校的缘故,学校女生占80%以上,所以厕所使用的失衡现象在广西师范学院比较明显。

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广西师范学院从去年开始就进行了男厕变女厕的改造,“一开始有部分学生反映女生上厕所难这个现象,接着我们就进行了了解并着手解决,初衷就是为了缓解女生上厕所难的问题。”说到以后的规划,该工作人员说,学校会争取让更多教学楼男厕变女厕。

对于正在建设的广西师范学院新校区,这位工作人员表示也会考虑厕所比例问题,“因为现在的校区存在这样的现象,所以新校区的建设也会有这方面的考虑,虽然现在还不清楚具体的分配比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不会按照传统的男女比例来修建厕所”。当代生活报见习记者 李望舒 黄静 实习生 黎林洋 何声春

记者手记

记者身为一名女性,也是“身经百战”的过来人,曾在大学的教学楼女厕门口排过长队,对每一位路过的男生行注目礼;也曾在周末的大型商场里为了等一间厕所,乖乖跟着排队然后假装自己一点也不急地玩切水果;还曾在国庆节的公园里,目睹小伙伴因为急着上厕所没把口袋里的公交卡掏出来,导致卡断掉的悲剧;更曾在忙碌的高速公路休息站,“机智”地躲避女厕里“我为了不看你穿裤子,不知该把眼睛放哪”的尴尬,跑到一旁不常被使用的流动厕所……而每当这些时候,隔壁的男厕都是人流通畅,说起来都是泪啊!

在内急的时候,有卫生、安全、无需等待的厕所可用,绝对可以上升到“人权”,而非只是口头上的“男女平等”。1:1的“绝对公平”,绝对不是平等。男女之间本来就有诸多不同,说到细小之处,也许就是这一“厕”之别。为了姑娘们不再羞于排在等厕所的队伍里,给她们多修几个蹲位多点儿的厕所吧!

(摘自《广西新闻网》11月11日)

河南高校女生连续四年超男生 高校渐成“女儿国”

近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2012年教育统计数据,全国女大学生人数,已连续4年超过男生;女硕士人数连续3年超过男生;女博士的比例也每年在递增。 首席记者 赵媛/文 记者 沈翔/图

据统计,从2009年开始,我省高校普通本专科女生人数已连续4年超过男生。2009年,全省高校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中女生占51.5%,2012年则占到了51.7%。

【特例】

一个班29个女生

仅有俩男生成“男神”

“你幸福死了!”当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级学生郭斌向别人介绍起自己班时,这是他最常听到的话。“幸福”在于,郭斌所在的师范三班严重“重女轻男”:全班29个女生,却只有两个男生。

郭斌说,他们俩肩负起照顾全班29个女生的“重任”,“用时髦的话说,也可称为‘男神’——‘男保护神’。”

“跳大绳比赛,我俩是摇绳的;班里组织活动,我俩搬桌子;大家一起出去玩,我们俩就是领队。”郭斌开玩笑说,放羊也得有牧羊犬,他俩就是这个女生班里的两只“牧羊犬”。

“整个外语学院都是红花多,绿叶少。”河南大学外语学院辅导员黄鑫介绍,该学院2012级共有218个学生,其中女生194,男生只有24人,女生和男生的比例8∶1。

【调查】

文科专业女生占绝对优势

理工科女生也不示弱

在我省高校不少院系,大学女生也在“全方位”多起来。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处处长朱新力说,该校统计,目前全校本专科生共28151人,其中女生18218人,男生9933人,男女生比例达1∶2。

记者了解,现在女多男少的现象正从外语、经济、师范类院校逐渐向综合性大学蔓延;甚至在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院校里,女生的比例也在逐年攀升。即使是自动化这种男生占优势的专业,女生也从“绝对劣势”过渡到“微弱优势”。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女生比例逐年走高,女生和男生的比例从2011级的2∶1,上升到2012级的2.7∶1,再到2013级的4∶1。

而以往以男生居多的硕士、博士教育阶段,如今也上演着“巾帼不让须眉”。“近年来考上郑州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女生已经赶上并超过了男生。”郑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君靖举出了一组数据:2008年,郑大硕士研究生入学人数中女生占52%;博士中女生占43%;2013年,硕士中女生已占到57%;博士中女生占54.8%。

【现状】

我省高校女生比例逐渐走高

据省教育厅统计,从2009年起,我省高校普通本专科学生中,女生人数连续4年超过男生。

2009年,全省高校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为1368813人,其中女生占51.5%,比男生多39707人;2010年,全省高校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为1456730人,女生占51.9%;2011年,全省高校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为1500142人,女生占52%;2012年,全省高校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为1559025人,女生占51.7%。

据了解,女生升学的比例递增速度也非常快。从2009年开始,我省高校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女生所占比例一直超过了51%。

【改变】

女生正悄悄改变大学“生态”

高校里女生增多,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厕难”,特别是师范、财经类院校,女生厕所更是“门庭若市”。

“我们班49名学生,女生就有43个,女生在课间、寝室上厕所难的问题特别突出。”信阳师范学院

HYPERLINK "http://app.edu.ifeng.com/college/major/42" \t "_blank" 社会工作专业2010级的一名学生“懒羊羊”,就曾给校长寄了一封信,反映女生如厕难的问题。

“现在女生增多,厕所明显不够用,学校把不少男厕改成了女厕。”朱新力介绍,原先教学楼有的楼层本来男女厕所均为两个,现在部分楼层改成三个女厕,一个男厕,更方便女生使用。

而在洛阳师范学院,为解决女生增多造成的洗澡难问题,学校中区浴池的一楼原是男生专用,已被女生“霸占”。学校将原本男生专用浴池改为每周周一、周三、周五、周日为女生使用。

【探因】

女生应试能力比男生强?

为何大学里“红肥绿瘦”现象愈演愈烈?

对此,省内几所中学的老师说,现在高中女生比例也在逐年提升,相应考上大学的女生数也在增加。

不少教育界人士认为,高校的“阴盛阳衰”,根源在女生应试能力比男生强。由于基础教育的考核偏重于知识点的记忆和运用,在这种崇尚“听话”教育和“死记硬背”的考核面前,女生则因为更适应应试教育而更容易胜出。

“这只能说明女性智力不亚于男性。”郑州大学社会性别研究中心副主任蒋美华教授认为,将女孩的脱颖而出归结于应试教育并没有说服力。相对来说,女性的心智更加早熟,责任心也更强,学习更努力,这才造成了男孩和女孩在升学考试、学业表现方面的差距。

“就业上女生占劣势,也造成了女性在高学历人群中比例提高。”李君靖则认为,很多女硕士、女博士都出于这个原因选择继续深造。本科毕业找工作,男生往往比女生容易,不少女生选择通过提高学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女生在高校中所占比例为23.4%

全国普通高校新入学学生中,女生达到52.9%

女博士占博士生总人数的34.7%

全国在校的普通本专科人数中,女生占到50.48%

全国12万余硕士研究生中,女硕士占到50.36%

全国大学普通本专科生一共有2391万余人,其中女生占51.35%。

女博士占博士生总人数的36.45% 

(摘自《大河网》11月14日)

女学霸称获认可不容易 隐性歧视贯穿求学就业

“大专生是赵敏,本科生是黄蓉,硕士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灭绝师太,博士后更可怕,是东方不败!”这是早前流传的一句话。虽然女生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可一旦到了恋爱和找工作时,女生遭遇的障碍比男孩大得多。

有专家认为,女性的“崛起”得益于社会观念进步,但女生获得社会认可的道路并不平坦。

【个例】

女博士“学历越高越难嫁”

“我是女博士,但我不是灭绝师太,也不是李莫愁!”昨日,省会某高校老师陈倩(化名)说起社会对女博士的误解,就直摇头。

陈倩今年33岁,硕士毕业工作后又考上国家的公派留学[微博],到澳大利亚一所高校念博士。回国后在一所高校担任讲师。这些年净考虑学习了,到了象牙塔尖才发现,找到合适的另一半竟越来越难了。去年回国后,陈倩就开始忙着相亲,最多一个月见三四个,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

“别人给我介绍对象,好多人一听到女博士都有点怵,不敢见了。”陈倩说,前一段她在征婚网站上发了照片和简历,为了让男士不拿世俗的偏见来看待自己,她在学历一栏无奈地填了“硕士”。

据某个针对高校女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受调查者表示,在恋爱方面“曾经因为高学历而苦恼过”,两成的高校女教师认为女博士被社会妖魔化,高学历减少了吸引力。

【现状】

高校“学霸”多是女生

像陈倩一样,大学里优秀的女生不仅越来越多,“力量”也很惊人。

“我们班今年13个拿奖学金的,其中只有一个男生,广告专业一个班里则全是女生拿奖学金。”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三学生欧阳璋叹气说,在他们学院女生不仅占人数优势,学业上也是让男生“鸭梨山大”。

“男生比较爱玩,女生则更勤奋,我们院的‘学霸’主要是女生。”欧阳璋说,奖学金不仅要看成绩,还要看课堂表现、出勤率等,这些女生都比男生表现好。

“从整体表现而言,现在不少专业都是女生要优于男生。”河南大学[微博]外语学院辅导员黄鑫说,女生在课业上几乎全面领先。学生干部中,女生比例也更高一些。

2006~2007年,在50000名获国家奖学金的学生中,男生只有17458人;2007~2008年度,在教育部颁发国家奖学金的所有2286所高校中,有78.08%的高校获奖男生人数少于女生。

【尴尬】

女生求职往往优势“反转”

不过,女生在大学中的“优势”到了恋爱和找工时往往会被“反转”。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微博]会计专业大四学生邱琳琳正在忙着找工作,原想着自己四年都拿了奖学金、英语也过了6级,应该相当有竞争力,可应聘一家公司时却被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如自己的男生PK掉了。

“公司给的理由说,这个工作要经常出差,男生更合适一些。”邱琳琳说,应聘时明明是女生更优秀,可企业还是愿意要男生。“如果要分级的话,就算你是个‘A’ 女,也比不上‘B’男。”

26岁的河南大学大[微博]四学生张霞也在找工作,应聘的一家公司对她提出了要求:3年内结婚可以,但不能生孩子。

张霞的一位朋友在某公司做人力资源管理,朋友告诉她,招女性时更偏向本科生,“女硕士通常已经二十六七岁,刚毕业就面临结婚、怀孕,到公司一年半载就要休婚假、休产假,我招你干吗?”

【建议】

应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

“这些问题都体现了女性的崛起,和传统的社会分工、女性社会定位发生了矛盾。”郑州大学社会性别研究中心副主任蒋美华教授说,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在受教育阶段表现刚“扬眉吐气”,却在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受到“挤压”。

蒋美华说,需要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社会发展和决策的主流,实现男女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是指政府、组织或机构在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时,以及日常工作中,考虑到社会性别对女性和男性产生的不同影响,达到逐渐消除社会性别歧视、实现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公正的目标。

评论

我们不需破解“阴盛阳衰” 而是改变教育体制

评论员 王秋欣

高校里“男女比例失衡”其实是个伪命题,并不是说男女生各一半就是“平衡”。因为性别上的差异,女性在色彩感觉、手工、外语、勤奋、纪律和感情等方面优于男性,而男性在重量感觉、数学、勇气等方面占有优势,面对不同的专业,“男多女少”或者“女多男少”才是真正的“平衡”。

我们真正需要担心的不是哪个性别多一点或是哪个性别少一点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无论是什么性别,都应该让学生通过教育发挥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尊自信,学到谋生的技能。

因材施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各大高校应该思考的是,怎样发挥男生、女生不同的优势,修正男女各自的劣势,把大家都培养成人才。

总之,术业虽有专攻,但人才不分男女,在不同的领域,我们需要不同性别的人才,未来是男生女生共同的舞台,我们的教育需要做的,是教会他们各自舞蹈、各自精彩。

(摘自《东方今报》11月15日)

企业招聘将孝顺列入条件 毕业生放低姿态求职

只招“985”、“211”院校毕业生,面试英语提问……大学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已是不争事实。面对提高门槛、减少用工数的企业,大学生们选择了放低姿态,面对现实。11月14日,东北大学举办了“2014届毕业生冬季就业双选会”,吸引校内外数千名毕业生前来应聘。谈起薪酬,无论本科生,还是硕士生,心理价位月薪3000元就满足。

心理工资价位

月薪3000元本硕生都说行

东北大学这场招聘会吸引了全国392家用人单位前来招聘,刘长春体育馆、老体育馆和冶金馆三馆同时举行,除了东大本校学生外,也吸引了不少外校毕业生前来毛遂自荐。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市场,无论本科生还是硕士生,对企业给出的薪资水平要求均不高,采访中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发现,毕业生绝大多数接受3000元月薪。

“我们也知道现在的就业形势。企业的规模、薪酬都不是首要考虑的。”东大软件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大四学生谢琼琼说,她选择企业第一考虑的是岗位是否与自己专业相符,能不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点。第二是就业地点。至于企业是不是上市公司,是不是国企都无所谓,月薪够基本生活就行,一般月薪3000元就觉得满意了。“毕竟是女生, 我希望能离家乡近一些。”谢琼琼是福建人,这次她投交简历的企业就在广州。

材料加工专业硕士生小陈告诉记者,虽然是硕士生,但选择企业主要考虑的是专业是否对口和发展空间,至于薪酬,小陈不假思索地回答:“月薪3000元,我就挺满意了。毕竟刚毕业,锻炼自己才是重要的。”

企业招聘方向

青睐“985”“211”院校毕业生

在招聘会现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一汽集团、百度、东软等行业龙头企业均来“招兵买马”,很多企业咨询台前都排起了十多米的双排队。不过,不少企业选人目标明确:只招聘“985”、“211”院校毕业生。

“不好意思,您读的高校不在我们招聘范围之内。”在一汽客车(大连)有限公司的招聘咨询台前,等待递交简历的毕业生队伍很长。不过,不少外校毕业生因为不是“985”、“211”院校被拒之门外。“这是公司的招聘规定,我们希望选拔一些优质人才。”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条件符合的毕业生公司还要进行笔试、面试。

东北大学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田冠仁告诉记者,从总体的就业市场来看,用人单位普遍出现了“项目减少、产能降低、利润下滑”等现象。企业迫切需要降低用工成本,并需要招揽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以应对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企业纷纷提高招聘门槛。统计显示,有近一半的用人单位考核环节达到3个以上,除考核成绩排名、外语水平等硬实力外,更加关注学生实习实践经验、担任学生干部情况等软实力。东大为了能让毕业生有更多机会展现才华,与17个地区的110家重点单位开展了人才推介、就业合作工作,并利用校企、地区和行业交流会,加大了对用人单位的邀请力度,深挖岗位需求信息。

企业用人变化

是否孝顺列入招聘内容

“他们家用英语提问!”在沈阳远大铝业工程有限公司的招聘咨询台前,排队的毕业生们窃窃私语。“我英语倒是六级,但看他们用英语提问还是有点紧张。”一毕业生告诉记者。

为啥用英语提问?远大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因为企业要招聘“驻外销售”一职,除了要求毕业生英语六级外,需要有一定的口语交流能力。现场提问的英语内容,包括对职业的看法、平时学习的介绍等,都是随意提问的,通过对话学生口语水平一目了然。“我们没有具体招聘人数,如果够优秀,会多招一些学生。”这位工作人员表示,公司驻外销售收入可观,一般年薪在10万到20万不等,短短2小时就有一百多名毕业生投递简历。

不少企业对应聘者的性格也提出要求。来自江苏的一家玻璃工艺公司招聘“行政管理”岗位,在招聘细则上写道:要求孝顺父母、善于沟通、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执行力。“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算是与我们企业文化一致吧。”企业招聘负责人表示。

(摘自《沈阳晚报》11月15日)

“史上最难就业季”的AB面:非国企和事业单位不干

盘点即将过去的这一年,“史上最难就业季”是一个出现频率颇高的关键词。2013年的699万高校毕业生还没有全部落实工作,2014年的几百万毕业生就已经提早涌入了就业市场。在2013年的毕业季,曾有人笑称“到了明年,你们就不是史上最难就业年了”,暗指2014年的毕业生日子会更难过。实际上,近十年来,每年到了毕业季,毕业生们都会发出类似的呼声,好像找工作这事从来就没容易过,仅仅是哪年形势更加严峻、哪年情况略微好转的区别而已。

但令人费解的是,就在毕业生们口口声声高喊着“就业难”的同时,企业却在为招工难而烦恼。各大企业不仅在开学初的10月份就已经纷纷进驻高校展开校园招聘,外地企业的大规模招聘团也在近期频频开进北京,甚至连北京市的公务员考试,都为了抢占先机而把考试时间提早了整整3个月。

就业市场陷入了“企业招不到人,求职者找不到工作”的困局。问题究竟出在哪儿?近日记者走进京城各大人才市场,展开了调查。

“月薪低于4000元的不干”

在上周末刚刚举办的华北地区第三届硕士生、博士生招聘会上,几家知名企业的展台前都是人头攒动,求职者排着长队投递简历。招聘代表几乎头也不抬,收下一份简历之后,通常只问两个问题——“应聘哪个职位”、“期望薪酬是多少”。当对面的毕业生给出答案后,他们便在简历的空白处简单地标注上类似“法务专员”、“5000元以上”的字样。剩下的步骤,就是让求职者回家等候电话通知了。整个过程通常不超过一分钟。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企业在招聘应届生时非常重视人力成本的问题。

“如果是社会招聘,那我们最关注的就是应聘者的工作经历,但对于应届生来说,一般都没有我们想要的工作经验,在首轮筛选的时候,他们的期望薪酬就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一家化工企业的招聘代表告诉记者,虽然他把每个求职者的期望薪酬都记录下来,但他心里其实很清楚,这一大摞简历当中凡是标着“5000元以上”的几乎都会被淘汰。

“我们真的给不了这么多。”这位招聘代表向记者诉苦说,前些年,毕业生的起薪还都在2000元左右,甚至1500元都有人接受。可最近两年,他们的心理价位明显水涨船高,2500元、3000元,研究生现在基本都集中在4000元以上,一些理工类的紧俏专业,甚至会要到七八千元。“成本真的很高,我们开给员工4000元的工资,实际要付出的成本大概是6000多,这里面有很高的社保、公积金、培训费,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刚上手时并不会给企业创造很大价值,我们还要花很大力气培养,可现在的大学生张口就要四五千,企业承受不起。”

可到了毕业生眼里,4000元真的已经是他们可以接受的下限。“现在物价涨得太快,4000元也只能勉强刚够生活所需。”在招聘会现场,求职者小吴也道出了自己的难处——与旁人合租,一个单间至少也要1600元,还得是偏远地段,四环以内至少要2000元;伙食费每月再省也要1000元;电话费100元;交通费100元;买生活用品100元……维持基本的生活都要将近4000元的成本,但企业允诺的4000元工资一般都是税前收入,再扣掉税费、社保费、公积金等,基本就成“月光族”了!招聘方和求职方在薪酬问题上的矛盾成了双方达成共识的一个重要障碍。

数说

教育

2014毕业生的求职期待

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后打算

有些2013届毕业生还未就业,2014届的学弟学妹们已经开始抢占职场“地盘”了。与往年相比,新一届的大学毕业生对职场又有着怎样的期待?

对此,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联合腾讯教育组织了“2014届应届大学毕业生流向跟踪调查”,此次调查共收到有效答卷2668份,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707份,本科毕业生1547份,硕士毕业生414份。

2014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后打算

理想的工作:

要与专业相关

调查研究显示,被调查的2014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的首要打算,不论高职生、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表示“找工作是第一要务”,而且多数人都强调要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要求找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在高职高专比例为56.4%,本科比例55%,硕士比例74.6%。而本科毕业生中,有14.5%计划“读研和留学”。

2014届未签约毕业生希望签约的雇主类型

理想的雇主:

稳定放在首位

对于单位的选择,多数毕业生将“稳定”放在首位。高职高专、本科生最想签约“国有企业”;硕士更想进“”政府机构或者科研事业单位"

调查研究显示,对被调查的2014届尚未签约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国有企业”是本科生和高职生最理想的雇主。高职高专学生42%的人表示了青睐之意,本科生这一比例为37%。硕士则钟情于“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有47%的人表示自己对此心仪。而作为现实中签约大户的“民营、个体企业”对毕业生的吸引力相对较低。只有19%的高职高专生、10%的本科生和3%的硕士生乐意去民营、个体企业。

2014届未签约毕业生希望就业的城市

理想就业地:

二线城市优先

调查研究显示,对如今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北上广深”已经没有绝对吸引力了,二线城市反而备受青睐。

被调查的2014届尚未签约的大学毕业生中,超过半数希望签约“其他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这一比例在高职高专生中占51%,本科生52%,硕士生57%,想要在“北上广深”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不足三成。对高职生来说,“地级城市及以下”对其吸引力已经超过“北上广深”。

“非国企和事业单位不干”

在最近的一场国展招聘会上,记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用人单位名称以“厂”、“研究院”、“学校”、“中心”等词汇为后缀的,展位前都排起了长队;而绝大多数的“有限公司”门前则要冷清得多。一些“有限公司”的招聘代表甚至半天等不来一个应聘者,百无聊赖地打着呵欠,看着报纸。

中国传媒大学的毕业生小陈在会场门口领到一张会刊,上面详细地列出了招聘单位和岗位的信息。他先用笔圈出自己看中的几个好单位,再按照上面标注的展位号去寻找这些可心的公司。其他的招聘单位,他连看都不看一眼。“民营企业一般解决不了户口,工作也不稳定,福利肯定也不如国企和事业单位好。我向一些师兄师姐打听过,其实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坐办公室,工资并不高,我有一个师姐在一家机关报里干了四五年了,才拿3000多块钱。但是她们的隐形福利高,每年可以休20多天的探亲假,加班一律按法律规定开加班费,她生孩子休了整整7个月的产假……”说起师姐的这些待遇,小陈一脸羡慕,滔滔不绝,她告诉记者,哪怕民企给出的薪酬高出2000元,她依然会选择国企或事业单位。

“投了三四份简历,但都不理想,不是我向往的企业。”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专业的毕业生小肖觉得,这次招聘会上的单位没有一个是他理想当中的大企业。“那你想去哪些单位呢?” 小肖伸手一指前面一幅大唐电信的广告牌,“比如说那个企业,就不错,移动、联通、电信什么的也行。当然,还是公务员最好。”小肖根本看不上招聘会上那些民营的小通信公司,在他的眼中,只有进入国企或机关,才算是找到了正经体面的工作。

“跟客户打交道的活不干”

日前在雍和宫人才市场举行的一场招聘会上,记者发现,用人单位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板着面孔,高高在上,等待着求职者排队投递简历的样子,很多企业都派出工作人员在会场内发放招聘简章,甚至派人在展位前拉住每一个路过的求职者,向他们热情地推销自己的岗位。

一家专做环境保护标准认证的公司有一个认证咨询师的职位,招聘方正在不遗余力地招揽求职者,小陆被招聘代表热情地拦下,“可我不是学环保的,跟你们这个业务一点也不沾边……”“没关系,我们这个工作不需要专业背景,我们会进行岗前培训。”听到这里,小陆决定了解一下。“就是通过电话联系,上门洽谈客户,开发公司低碳、环保产品认证项目业务……”招聘代表详细地介绍起“认证咨询师”的工作内容,小陆听了几分钟后,果断地打断了对方的话:“您不用说得这么复杂了,说白了,这个岗位不是咨询,就是类似推销,说服企业花钱来做我们的认证,是这样吧?”得到对方肯定的答复后,小陆马上起身离开了。“什么理财规划师、法务拓展员、课程顾问……我见得实在太多了,名字起得好听,实际上还是发展客户的推销员。”小陆不满地说,他坚决不接受这种具有营销性质的岗位。

而放眼望去,整个招聘会场内,大多数企业要招的岗位里都有“市场营销”这一类,即使不叫这个名字,性质也很类似,工作内容都是要联系客户、发掘资源、推销产品或服务。而这往往也是每家企业招聘数量最多,人手最紧缺的岗位。但毕业生们对这样的岗位往往不屑一顾,很多人一看到是跟客户打交道的工作,就会毫不犹豫地转身离开。但其他岗位,诸如人事助理、行政专员、培训师等无需直接与客户联系的岗位却都受到欢迎。招聘代表接过一份又一份简历,这就意味着,这样一个岗位将有几十人乃至上百人竞争。甚至连一些公司的前台、行政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都会有名校的毕业生抢着应聘。

小陆告诉记者:“这些直接面对客户的工作,都是要求人办事的,每天要看客户脸色,低人一等,忍气吞声,虽然据说薪水不错,干得好的收入高得吓人,但也不如坐在办公室里安稳地领着死工资感觉踏实。”

(摘自《北京晚报》11月15日)

用人单位:毕业生实习经验比学历证书更重要

新华网哈尔滨11月14日电(记者潘祺)在黑龙江大学[微博]13日举办的广告及传媒人才专场招聘会上,用人单位表示,眼下企业对毕业生的实习经验十分看重,已经超越了学历、证书等硬性指标。

“性格是天生的,成绩只能说明你在学校里的成就,但实习经验可以证明你的能力。”哈尔滨一家教育机构招聘负责人韩女士说,企业的竞争氛围十分激烈,没有太多时间去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