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107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黃洪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副教授 [email protected] http://web.swk.cuhk.edu.hk/~hwong/ 11. 9. 2018

Transcript of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Page 1: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L2貧窮的概念與量度

黃洪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副教授

hwongcuhkeduhk

httpwebswkcuhkeduhk~hwong

11 9 2018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bullLes Miserables

bull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7E2tfK5QAg

2

bullLes Miserables

bull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7E2tfK5QAg

貧窮是什麼 什麼是貧窮

3

貧窮是什麼

bull有人認為貧窮是主觀的感覺知足者貧亦樂心靈空虛者富亦貧言下之意貧窮是無法介定及量度的

bull也有人認為貧窮是相對的比較當與富商相比自己算是貧窮但與窮人相比自己算是富有所以貧窮與否會因人而異因比較的對象而異

5

Subjective meaning of poverty

bull Poverty is about much more

than a low income

something that becomes

particularly clear when

people living in poverty are

asked to define it for

themselves

6

Subjective meaning of poverty

bull It is a sense of powerlessness

frustration exhaustion and

exclusion from decision-making

not to mention relative lack of

access of public services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just about

any other source of official support

(Green 2008)

7

Narayan (et al) (2000) Voices of the Poor Can Anyone Hear Us

「貧困是一種痛苦窮人要承受來自食物缺乏和長時間工作帶來的肉體上的痛苦承受身為附屬品以及缺乏權力的屈辱而帶來的心理上的痛苦hellip 窮人並不懶惰愚蠢或生活腐化」

Inequality and redistribution

bull Traditional economists used to stress

the positive potential for inequality

to reward lsquowealth creatorsrsquo and so

encourage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bull New economists argue that equality

is good for growth and makes that

growth more effective at reducing

poverty

9

Impacts of Inequality

10

ndash Inequality wastes talent

ndash Inequality undermines society and its institutions

ndash Inequality undermines social cohesion

ndash Inequality limits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poverty

ndash Inequality transmits poverty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貧窮是不對及不公義的 貧窮應該被rdquo消滅rdquo

11

學者界定貧窮的三大方法

絕對貧窮

bull 標準預算法 (budget standards) (Rowntree社署)

bull 1天1 (1993)125 (2008) 美元 (世界銀行)

相對貧窮

bull 國際貧窮線 (OECD 歐盟)

bull 相對匱乏 (Townsend 周永新)

綜合方法

bull 相對匱乏的共識方法 (Gordon Saunders)

bull中國最低生活保障線 (唐鈞) 12

絕對貧窮 (Absolute Poverty)

bull如何界定貧窮無論是政治及學術上的爭論主要均是環繞着貧窮究竟是「絕對貧窮」(absolute poverty)還是「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之爭

bull「絕對貧窮」是定義貧窮最歷史悠久的方法亦是過去香港政府理解貧窮的基礎

bull絕對貧窮一派主要是以「僅足生存」(subsistence)的概念作為界定絕對貧窮的原則

bull「僅足生存」就是指維持生命的最低的水平生活低於此水平的人士就是處於絕對貧窮的狀況

13

「僅足生存」的處境

bull「絕對貧窮」的概念的應用源於英國十九世紀的貧窮研究(Booth 1899)及二十世紀初Seebohm Rowntree(1901 1941)有關貧窮人士「僅足生存」的處境的研究

bullRowntree根據營養師的意見訂定了哪些食物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品他自己亦訂出其他一系列生活必需品如衣服暖氣住屋等等以此為基礎來界定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

14

標準預算法 (budget standards)

bull首先要決定維持生命或基本生活的一系列生活必需品的清單通常是以一個星期或一個月的消費為基礎所以又叫「菜籃子」法

bull根據上述必需品的清單然後根據各貨品的價格便可以計算出各必需品總和的「標準預算」若住戶的總開支低於這標準預算水平之下就是生活在貧窮的狀況相應這開支水平的住戶的開支或入息便可以成為開支或入息「貧窮線」的標準

15

Budget (service or commodity)

= Price x Quantity

標準預算法

bull這方法的基礎是要界定哪些物品或服務是維持基本生活的「必需品」但是正是界定什麼是「必需品」構成這方法最大的困難和挑戰

bull例如Rowntree在英國的貧窮研究的貨品清單中包括了茶葉這類有爭議性的「必需品」而在1936年的研究中Rowntree的清單甚至進一步包括收音機報章給子女的禮物及假期等明顯地Rowntree這套清單的標準已經不單是要避免飢餓可見對基本生活的定義會隨着時間以及社會生活質素的進步而有所改變

16

以現實消費模式為基礎

bull「基本預算方法」被批評為專家主導mdash專家決定什麼是生活「必需品」因而往往出現不切實際的情況

bull故此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不少學者提出改善的辦法希望減少由專家決定的弊病改善為加入人們現實的消費模式返回每個人本身具體的經驗和需要來定義和量度貧窮

17

Jonathan Bradshaw

bull英國學者Bradshaw就發展出由專家加上人們實際消費模式作為建立英國各類型家庭生活的標準預算

bull這一方法首先分辨出社會上有不同類型的家庭有子女的配偶沒有子女的配偶單親退休老人等等然後再考察不同類型家庭的標準預算及消費水平

bull同時他仿效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方法將各類家庭劃分為不同的預算水平由「溫和但足夠的預算」(即所謂正常的生活水平)到低成本的預算(即所謂一個僅足生存的水平)以量度貧窮人士的生活水平

18

世界銀行一天一美元消費

bull世界銀行為了量度各國的貧窮人口以便作出國與國之間的比較就採用了以每天一美元(以1993年的各國貨幣相應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 Parity計)的消費水平為絕對貧窮的水平線或以每天兩美元(以1985年的購買力)作為量度貧窮的水平

bull於2004年全球的絕對貧窮情況有所舒緩主要原因是中國及印度的貧窮情況有所改善但是全球仍共有11億人每日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每天125美元及至2015年更進一步提升至每天19美元 (以2011年美國的購買力計)

19

Amartya Sen capability approach

bull There was -and should be - an ldquoirreducible absolutist core in

the idea of povertyrdquo but that absoluteness li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of the actions beings and doings people were

capable of performing and enjoying

bull The same set of capabilities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baske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or at different times)

bull The ability to stay warm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goods in th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and in Poland The goods and

services required to effectively look for a job in a village in Uttar

Pradesh and in Mexico City may well be different

bull A poverty line that is absolut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may

very well turn out to be relative in the space of commodities

(and thus incomes)

20

Recent Development

bull The World Bankrsquos

motivation was to

measure poverty across

countries in a welfare-

consistent way We

wanted th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IPL) to

correspond as far as

possible to the same

level of welfare

regardless of the country the individual lived in

bull Starting from October 2017 the

World Bank will report poverty

rates for all countries using two

new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a

lower middle-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320day and an upper middle-

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550day This will

be in addition to the $190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ndash

which remains our headline

poverty threshold and continues

to define the Bankrsquos goal of

ending global extreme poverty

by 2030

21

A richer array of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22

23

Different lines different headcounts

24

綜援 = 絕對貧窮的定義

過去 尤其是97年前香港政府傾向採用絕對貧窮即用「僅足生存」的理念來定義貧窮

認為成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後香港社會已經成功地設立安全網

再沒有人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如食物居住等所以貧窮問題亦因而得到基本解決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06)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社會福利署分別在1999年及2003年再次檢討綜援制度推翻了1996年增加健全成人及兒童標準金額的做法大幅削減綜援的標準金額及特別需要津貼檢討只着重綜援水平與低技術工人的工資比較強調綜援個案中有工作能力的健全人士必須「自力更生」

26

綜援水平如何訂立

bull業界一直建議政府採用社會福利署在1996年曾採用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作為制定綜援水平的基準不過自1996年至今基層市民的消費模式已有很大改變例如食物衣履等開支比例下降交通教育等開支則上升因此1996年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未必可以反映市民新的消費模式而必須重新制定

bull由於特區政府一直拒絕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遂委託黃洪進行《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以提供訂定綜援援助金額水平的科學根據

27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共識及參與」原則有關標準預算中的貨品及服務名單須由專家公眾及受助人參與決定盡力尋求社會的共識

bull「基本但可以參與常規社會生活」水平有關貨品及服務是否列入標準預算的名單並不以「僅足生存」作為基準而是以「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為基準即通常低於「常規的生活標準」水平但高於「僅足生存」的水平這結合了「絕對貧窮」與「相對貧窮」的理念

bull根據上述兩項原則研究訪問了專家綜援人士及非綜援人士的意見並參考社會福利署1996年原有的標準制定出不同年齡組別家庭人數及傷殘程度的一系列基本生活需要預算其中不同組別的健全人士的基本需要預算金額

28

規範性的貧窮線

2

9

bull現實上政府的責任便是提供綜援給經濟有困難的人士令他們能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

bull所以客觀上政府是以綜援作為規範性的貧窮線但重要的問題是綜援的水平是否符合社會認可的最低基本生活標準

綜援水平 ne 滿足基本需要

3

0

bull現時大量綜援家庭要領取食物銀行的食物援助

bull大多數居於私人樓宇的綜援住戶要用標準金額中的金錢來補貼租金津貼的不足可以證明綜援的金額之不足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

31

相對貧窮的提出

bull提出「相對貧窮」的論者主要認為雖然貧窮者的收入能維持生存但與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較仍是處於較低的生活水準可以說相對貧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分配不平等的狀況

bull隨着社會發展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心理社會生活經濟活動方式亦產生極大的變化因而在理解什麼是貧困的觀念上也在轉變貧困的概念和標準不斷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轉變

32

歐共體委員會 《向貧困開戰的共同體特別行動的中期報告》

bull貧困應被理解為個人家庭和社群所擁有的物質文化和社會資源十分有限致使他們被排除在其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bull「相對貧窮」概念涵蓋的範圍不單是缺乏經濟資源還包括因為欠缺經濟資源而導致這些人士不能參與社會慣常的生活模式

33

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bull在西方國家研究貧窮的學者亦關注到究竟在國與國之間對貧窮的標準能否找出統一的定義從而使不同國家發展相同的社會援助社會保障來消弭貧窮在七十年代中期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援助標準作出調查並且以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國民之人均家庭收入(household income per capita)低於個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就會被界定為「貧窮」

bull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為香港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應用這方法

34

35

從否認到承認

bull九七年之前香港政府不承認香港出現嚴重的貧窮問題

bull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長時間經濟不景氣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在2000年首次指出香港出現貧窮問題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幫助低收入家庭

bull2005年1月12日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並由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2: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bullLes Miserables

bull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7E2tfK5QAg

2

bullLes Miserables

bull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7E2tfK5QAg

貧窮是什麼 什麼是貧窮

3

貧窮是什麼

bull有人認為貧窮是主觀的感覺知足者貧亦樂心靈空虛者富亦貧言下之意貧窮是無法介定及量度的

bull也有人認為貧窮是相對的比較當與富商相比自己算是貧窮但與窮人相比自己算是富有所以貧窮與否會因人而異因比較的對象而異

5

Subjective meaning of poverty

bull Poverty is about much more

than a low income

something that becomes

particularly clear when

people living in poverty are

asked to define it for

themselves

6

Subjective meaning of poverty

bull It is a sense of powerlessness

frustration exhaustion and

exclusion from decision-making

not to mention relative lack of

access of public services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just about

any other source of official support

(Green 2008)

7

Narayan (et al) (2000) Voices of the Poor Can Anyone Hear Us

「貧困是一種痛苦窮人要承受來自食物缺乏和長時間工作帶來的肉體上的痛苦承受身為附屬品以及缺乏權力的屈辱而帶來的心理上的痛苦hellip 窮人並不懶惰愚蠢或生活腐化」

Inequality and redistribution

bull Traditional economists used to stress

the positive potential for inequality

to reward lsquowealth creatorsrsquo and so

encourage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bull New economists argue that equality

is good for growth and makes that

growth more effective at reducing

poverty

9

Impacts of Inequality

10

ndash Inequality wastes talent

ndash Inequality undermines society and its institutions

ndash Inequality undermines social cohesion

ndash Inequality limits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poverty

ndash Inequality transmits poverty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貧窮是不對及不公義的 貧窮應該被rdquo消滅rdquo

11

學者界定貧窮的三大方法

絕對貧窮

bull 標準預算法 (budget standards) (Rowntree社署)

bull 1天1 (1993)125 (2008) 美元 (世界銀行)

相對貧窮

bull 國際貧窮線 (OECD 歐盟)

bull 相對匱乏 (Townsend 周永新)

綜合方法

bull 相對匱乏的共識方法 (Gordon Saunders)

bull中國最低生活保障線 (唐鈞) 12

絕對貧窮 (Absolute Poverty)

bull如何界定貧窮無論是政治及學術上的爭論主要均是環繞着貧窮究竟是「絕對貧窮」(absolute poverty)還是「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之爭

bull「絕對貧窮」是定義貧窮最歷史悠久的方法亦是過去香港政府理解貧窮的基礎

bull絕對貧窮一派主要是以「僅足生存」(subsistence)的概念作為界定絕對貧窮的原則

bull「僅足生存」就是指維持生命的最低的水平生活低於此水平的人士就是處於絕對貧窮的狀況

13

「僅足生存」的處境

bull「絕對貧窮」的概念的應用源於英國十九世紀的貧窮研究(Booth 1899)及二十世紀初Seebohm Rowntree(1901 1941)有關貧窮人士「僅足生存」的處境的研究

bullRowntree根據營養師的意見訂定了哪些食物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品他自己亦訂出其他一系列生活必需品如衣服暖氣住屋等等以此為基礎來界定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

14

標準預算法 (budget standards)

bull首先要決定維持生命或基本生活的一系列生活必需品的清單通常是以一個星期或一個月的消費為基礎所以又叫「菜籃子」法

bull根據上述必需品的清單然後根據各貨品的價格便可以計算出各必需品總和的「標準預算」若住戶的總開支低於這標準預算水平之下就是生活在貧窮的狀況相應這開支水平的住戶的開支或入息便可以成為開支或入息「貧窮線」的標準

15

Budget (service or commodity)

= Price x Quantity

標準預算法

bull這方法的基礎是要界定哪些物品或服務是維持基本生活的「必需品」但是正是界定什麼是「必需品」構成這方法最大的困難和挑戰

bull例如Rowntree在英國的貧窮研究的貨品清單中包括了茶葉這類有爭議性的「必需品」而在1936年的研究中Rowntree的清單甚至進一步包括收音機報章給子女的禮物及假期等明顯地Rowntree這套清單的標準已經不單是要避免飢餓可見對基本生活的定義會隨着時間以及社會生活質素的進步而有所改變

16

以現實消費模式為基礎

bull「基本預算方法」被批評為專家主導mdash專家決定什麼是生活「必需品」因而往往出現不切實際的情況

bull故此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不少學者提出改善的辦法希望減少由專家決定的弊病改善為加入人們現實的消費模式返回每個人本身具體的經驗和需要來定義和量度貧窮

17

Jonathan Bradshaw

bull英國學者Bradshaw就發展出由專家加上人們實際消費模式作為建立英國各類型家庭生活的標準預算

bull這一方法首先分辨出社會上有不同類型的家庭有子女的配偶沒有子女的配偶單親退休老人等等然後再考察不同類型家庭的標準預算及消費水平

bull同時他仿效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方法將各類家庭劃分為不同的預算水平由「溫和但足夠的預算」(即所謂正常的生活水平)到低成本的預算(即所謂一個僅足生存的水平)以量度貧窮人士的生活水平

18

世界銀行一天一美元消費

bull世界銀行為了量度各國的貧窮人口以便作出國與國之間的比較就採用了以每天一美元(以1993年的各國貨幣相應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 Parity計)的消費水平為絕對貧窮的水平線或以每天兩美元(以1985年的購買力)作為量度貧窮的水平

bull於2004年全球的絕對貧窮情況有所舒緩主要原因是中國及印度的貧窮情況有所改善但是全球仍共有11億人每日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每天125美元及至2015年更進一步提升至每天19美元 (以2011年美國的購買力計)

19

Amartya Sen capability approach

bull There was -and should be - an ldquoirreducible absolutist core in

the idea of povertyrdquo but that absoluteness li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of the actions beings and doings people were

capable of performing and enjoying

bull The same set of capabilities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baske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or at different times)

bull The ability to stay warm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goods in th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and in Poland The goods and

services required to effectively look for a job in a village in Uttar

Pradesh and in Mexico City may well be different

bull A poverty line that is absolut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may

very well turn out to be relative in the space of commodities

(and thus incomes)

20

Recent Development

bull The World Bankrsquos

motivation was to

measure poverty across

countries in a welfare-

consistent way We

wanted th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IPL) to

correspond as far as

possible to the same

level of welfare

regardless of the country the individual lived in

bull Starting from October 2017 the

World Bank will report poverty

rates for all countries using two

new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a

lower middle-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320day and an upper middle-

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550day This will

be in addition to the $190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ndash

which remains our headline

poverty threshold and continues

to define the Bankrsquos goal of

ending global extreme poverty

by 2030

21

A richer array of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22

23

Different lines different headcounts

24

綜援 = 絕對貧窮的定義

過去 尤其是97年前香港政府傾向採用絕對貧窮即用「僅足生存」的理念來定義貧窮

認為成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後香港社會已經成功地設立安全網

再沒有人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如食物居住等所以貧窮問題亦因而得到基本解決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06)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社會福利署分別在1999年及2003年再次檢討綜援制度推翻了1996年增加健全成人及兒童標準金額的做法大幅削減綜援的標準金額及特別需要津貼檢討只着重綜援水平與低技術工人的工資比較強調綜援個案中有工作能力的健全人士必須「自力更生」

26

綜援水平如何訂立

bull業界一直建議政府採用社會福利署在1996年曾採用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作為制定綜援水平的基準不過自1996年至今基層市民的消費模式已有很大改變例如食物衣履等開支比例下降交通教育等開支則上升因此1996年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未必可以反映市民新的消費模式而必須重新制定

bull由於特區政府一直拒絕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遂委託黃洪進行《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以提供訂定綜援援助金額水平的科學根據

27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共識及參與」原則有關標準預算中的貨品及服務名單須由專家公眾及受助人參與決定盡力尋求社會的共識

bull「基本但可以參與常規社會生活」水平有關貨品及服務是否列入標準預算的名單並不以「僅足生存」作為基準而是以「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為基準即通常低於「常規的生活標準」水平但高於「僅足生存」的水平這結合了「絕對貧窮」與「相對貧窮」的理念

bull根據上述兩項原則研究訪問了專家綜援人士及非綜援人士的意見並參考社會福利署1996年原有的標準制定出不同年齡組別家庭人數及傷殘程度的一系列基本生活需要預算其中不同組別的健全人士的基本需要預算金額

28

規範性的貧窮線

2

9

bull現實上政府的責任便是提供綜援給經濟有困難的人士令他們能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

bull所以客觀上政府是以綜援作為規範性的貧窮線但重要的問題是綜援的水平是否符合社會認可的最低基本生活標準

綜援水平 ne 滿足基本需要

3

0

bull現時大量綜援家庭要領取食物銀行的食物援助

bull大多數居於私人樓宇的綜援住戶要用標準金額中的金錢來補貼租金津貼的不足可以證明綜援的金額之不足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

31

相對貧窮的提出

bull提出「相對貧窮」的論者主要認為雖然貧窮者的收入能維持生存但與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較仍是處於較低的生活水準可以說相對貧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分配不平等的狀況

bull隨着社會發展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心理社會生活經濟活動方式亦產生極大的變化因而在理解什麼是貧困的觀念上也在轉變貧困的概念和標準不斷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轉變

32

歐共體委員會 《向貧困開戰的共同體特別行動的中期報告》

bull貧困應被理解為個人家庭和社群所擁有的物質文化和社會資源十分有限致使他們被排除在其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bull「相對貧窮」概念涵蓋的範圍不單是缺乏經濟資源還包括因為欠缺經濟資源而導致這些人士不能參與社會慣常的生活模式

33

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bull在西方國家研究貧窮的學者亦關注到究竟在國與國之間對貧窮的標準能否找出統一的定義從而使不同國家發展相同的社會援助社會保障來消弭貧窮在七十年代中期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援助標準作出調查並且以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國民之人均家庭收入(household income per capita)低於個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就會被界定為「貧窮」

bull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為香港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應用這方法

34

35

從否認到承認

bull九七年之前香港政府不承認香港出現嚴重的貧窮問題

bull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長時間經濟不景氣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在2000年首次指出香港出現貧窮問題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幫助低收入家庭

bull2005年1月12日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並由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3: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貧窮是什麼 什麼是貧窮

3

貧窮是什麼

bull有人認為貧窮是主觀的感覺知足者貧亦樂心靈空虛者富亦貧言下之意貧窮是無法介定及量度的

bull也有人認為貧窮是相對的比較當與富商相比自己算是貧窮但與窮人相比自己算是富有所以貧窮與否會因人而異因比較的對象而異

5

Subjective meaning of poverty

bull Poverty is about much more

than a low income

something that becomes

particularly clear when

people living in poverty are

asked to define it for

themselves

6

Subjective meaning of poverty

bull It is a sense of powerlessness

frustration exhaustion and

exclusion from decision-making

not to mention relative lack of

access of public services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just about

any other source of official support

(Green 2008)

7

Narayan (et al) (2000) Voices of the Poor Can Anyone Hear Us

「貧困是一種痛苦窮人要承受來自食物缺乏和長時間工作帶來的肉體上的痛苦承受身為附屬品以及缺乏權力的屈辱而帶來的心理上的痛苦hellip 窮人並不懶惰愚蠢或生活腐化」

Inequality and redistribution

bull Traditional economists used to stress

the positive potential for inequality

to reward lsquowealth creatorsrsquo and so

encourage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bull New economists argue that equality

is good for growth and makes that

growth more effective at reducing

poverty

9

Impacts of Inequality

10

ndash Inequality wastes talent

ndash Inequality undermines society and its institutions

ndash Inequality undermines social cohesion

ndash Inequality limits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poverty

ndash Inequality transmits poverty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貧窮是不對及不公義的 貧窮應該被rdquo消滅rdquo

11

學者界定貧窮的三大方法

絕對貧窮

bull 標準預算法 (budget standards) (Rowntree社署)

bull 1天1 (1993)125 (2008) 美元 (世界銀行)

相對貧窮

bull 國際貧窮線 (OECD 歐盟)

bull 相對匱乏 (Townsend 周永新)

綜合方法

bull 相對匱乏的共識方法 (Gordon Saunders)

bull中國最低生活保障線 (唐鈞) 12

絕對貧窮 (Absolute Poverty)

bull如何界定貧窮無論是政治及學術上的爭論主要均是環繞着貧窮究竟是「絕對貧窮」(absolute poverty)還是「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之爭

bull「絕對貧窮」是定義貧窮最歷史悠久的方法亦是過去香港政府理解貧窮的基礎

bull絕對貧窮一派主要是以「僅足生存」(subsistence)的概念作為界定絕對貧窮的原則

bull「僅足生存」就是指維持生命的最低的水平生活低於此水平的人士就是處於絕對貧窮的狀況

13

「僅足生存」的處境

bull「絕對貧窮」的概念的應用源於英國十九世紀的貧窮研究(Booth 1899)及二十世紀初Seebohm Rowntree(1901 1941)有關貧窮人士「僅足生存」的處境的研究

bullRowntree根據營養師的意見訂定了哪些食物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品他自己亦訂出其他一系列生活必需品如衣服暖氣住屋等等以此為基礎來界定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

14

標準預算法 (budget standards)

bull首先要決定維持生命或基本生活的一系列生活必需品的清單通常是以一個星期或一個月的消費為基礎所以又叫「菜籃子」法

bull根據上述必需品的清單然後根據各貨品的價格便可以計算出各必需品總和的「標準預算」若住戶的總開支低於這標準預算水平之下就是生活在貧窮的狀況相應這開支水平的住戶的開支或入息便可以成為開支或入息「貧窮線」的標準

15

Budget (service or commodity)

= Price x Quantity

標準預算法

bull這方法的基礎是要界定哪些物品或服務是維持基本生活的「必需品」但是正是界定什麼是「必需品」構成這方法最大的困難和挑戰

bull例如Rowntree在英國的貧窮研究的貨品清單中包括了茶葉這類有爭議性的「必需品」而在1936年的研究中Rowntree的清單甚至進一步包括收音機報章給子女的禮物及假期等明顯地Rowntree這套清單的標準已經不單是要避免飢餓可見對基本生活的定義會隨着時間以及社會生活質素的進步而有所改變

16

以現實消費模式為基礎

bull「基本預算方法」被批評為專家主導mdash專家決定什麼是生活「必需品」因而往往出現不切實際的情況

bull故此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不少學者提出改善的辦法希望減少由專家決定的弊病改善為加入人們現實的消費模式返回每個人本身具體的經驗和需要來定義和量度貧窮

17

Jonathan Bradshaw

bull英國學者Bradshaw就發展出由專家加上人們實際消費模式作為建立英國各類型家庭生活的標準預算

bull這一方法首先分辨出社會上有不同類型的家庭有子女的配偶沒有子女的配偶單親退休老人等等然後再考察不同類型家庭的標準預算及消費水平

bull同時他仿效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方法將各類家庭劃分為不同的預算水平由「溫和但足夠的預算」(即所謂正常的生活水平)到低成本的預算(即所謂一個僅足生存的水平)以量度貧窮人士的生活水平

18

世界銀行一天一美元消費

bull世界銀行為了量度各國的貧窮人口以便作出國與國之間的比較就採用了以每天一美元(以1993年的各國貨幣相應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 Parity計)的消費水平為絕對貧窮的水平線或以每天兩美元(以1985年的購買力)作為量度貧窮的水平

bull於2004年全球的絕對貧窮情況有所舒緩主要原因是中國及印度的貧窮情況有所改善但是全球仍共有11億人每日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每天125美元及至2015年更進一步提升至每天19美元 (以2011年美國的購買力計)

19

Amartya Sen capability approach

bull There was -and should be - an ldquoirreducible absolutist core in

the idea of povertyrdquo but that absoluteness li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of the actions beings and doings people were

capable of performing and enjoying

bull The same set of capabilities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baske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or at different times)

bull The ability to stay warm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goods in th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and in Poland The goods and

services required to effectively look for a job in a village in Uttar

Pradesh and in Mexico City may well be different

bull A poverty line that is absolut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may

very well turn out to be relative in the space of commodities

(and thus incomes)

20

Recent Development

bull The World Bankrsquos

motivation was to

measure poverty across

countries in a welfare-

consistent way We

wanted th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IPL) to

correspond as far as

possible to the same

level of welfare

regardless of the country the individual lived in

bull Starting from October 2017 the

World Bank will report poverty

rates for all countries using two

new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a

lower middle-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320day and an upper middle-

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550day This will

be in addition to the $190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ndash

which remains our headline

poverty threshold and continues

to define the Bankrsquos goal of

ending global extreme poverty

by 2030

21

A richer array of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22

23

Different lines different headcounts

24

綜援 = 絕對貧窮的定義

過去 尤其是97年前香港政府傾向採用絕對貧窮即用「僅足生存」的理念來定義貧窮

認為成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後香港社會已經成功地設立安全網

再沒有人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如食物居住等所以貧窮問題亦因而得到基本解決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06)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社會福利署分別在1999年及2003年再次檢討綜援制度推翻了1996年增加健全成人及兒童標準金額的做法大幅削減綜援的標準金額及特別需要津貼檢討只着重綜援水平與低技術工人的工資比較強調綜援個案中有工作能力的健全人士必須「自力更生」

26

綜援水平如何訂立

bull業界一直建議政府採用社會福利署在1996年曾採用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作為制定綜援水平的基準不過自1996年至今基層市民的消費模式已有很大改變例如食物衣履等開支比例下降交通教育等開支則上升因此1996年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未必可以反映市民新的消費模式而必須重新制定

bull由於特區政府一直拒絕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遂委託黃洪進行《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以提供訂定綜援援助金額水平的科學根據

27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共識及參與」原則有關標準預算中的貨品及服務名單須由專家公眾及受助人參與決定盡力尋求社會的共識

bull「基本但可以參與常規社會生活」水平有關貨品及服務是否列入標準預算的名單並不以「僅足生存」作為基準而是以「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為基準即通常低於「常規的生活標準」水平但高於「僅足生存」的水平這結合了「絕對貧窮」與「相對貧窮」的理念

bull根據上述兩項原則研究訪問了專家綜援人士及非綜援人士的意見並參考社會福利署1996年原有的標準制定出不同年齡組別家庭人數及傷殘程度的一系列基本生活需要預算其中不同組別的健全人士的基本需要預算金額

28

規範性的貧窮線

2

9

bull現實上政府的責任便是提供綜援給經濟有困難的人士令他們能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

bull所以客觀上政府是以綜援作為規範性的貧窮線但重要的問題是綜援的水平是否符合社會認可的最低基本生活標準

綜援水平 ne 滿足基本需要

3

0

bull現時大量綜援家庭要領取食物銀行的食物援助

bull大多數居於私人樓宇的綜援住戶要用標準金額中的金錢來補貼租金津貼的不足可以證明綜援的金額之不足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

31

相對貧窮的提出

bull提出「相對貧窮」的論者主要認為雖然貧窮者的收入能維持生存但與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較仍是處於較低的生活水準可以說相對貧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分配不平等的狀況

bull隨着社會發展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心理社會生活經濟活動方式亦產生極大的變化因而在理解什麼是貧困的觀念上也在轉變貧困的概念和標準不斷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轉變

32

歐共體委員會 《向貧困開戰的共同體特別行動的中期報告》

bull貧困應被理解為個人家庭和社群所擁有的物質文化和社會資源十分有限致使他們被排除在其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bull「相對貧窮」概念涵蓋的範圍不單是缺乏經濟資源還包括因為欠缺經濟資源而導致這些人士不能參與社會慣常的生活模式

33

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bull在西方國家研究貧窮的學者亦關注到究竟在國與國之間對貧窮的標準能否找出統一的定義從而使不同國家發展相同的社會援助社會保障來消弭貧窮在七十年代中期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援助標準作出調查並且以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國民之人均家庭收入(household income per capita)低於個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就會被界定為「貧窮」

bull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為香港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應用這方法

34

35

從否認到承認

bull九七年之前香港政府不承認香港出現嚴重的貧窮問題

bull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長時間經濟不景氣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在2000年首次指出香港出現貧窮問題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幫助低收入家庭

bull2005年1月12日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並由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4: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貧窮是什麼

bull有人認為貧窮是主觀的感覺知足者貧亦樂心靈空虛者富亦貧言下之意貧窮是無法介定及量度的

bull也有人認為貧窮是相對的比較當與富商相比自己算是貧窮但與窮人相比自己算是富有所以貧窮與否會因人而異因比較的對象而異

5

Subjective meaning of poverty

bull Poverty is about much more

than a low income

something that becomes

particularly clear when

people living in poverty are

asked to define it for

themselves

6

Subjective meaning of poverty

bull It is a sense of powerlessness

frustration exhaustion and

exclusion from decision-making

not to mention relative lack of

access of public services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just about

any other source of official support

(Green 2008)

7

Narayan (et al) (2000) Voices of the Poor Can Anyone Hear Us

「貧困是一種痛苦窮人要承受來自食物缺乏和長時間工作帶來的肉體上的痛苦承受身為附屬品以及缺乏權力的屈辱而帶來的心理上的痛苦hellip 窮人並不懶惰愚蠢或生活腐化」

Inequality and redistribution

bull Traditional economists used to stress

the positive potential for inequality

to reward lsquowealth creatorsrsquo and so

encourage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bull New economists argue that equality

is good for growth and makes that

growth more effective at reducing

poverty

9

Impacts of Inequality

10

ndash Inequality wastes talent

ndash Inequality undermines society and its institutions

ndash Inequality undermines social cohesion

ndash Inequality limits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poverty

ndash Inequality transmits poverty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貧窮是不對及不公義的 貧窮應該被rdquo消滅rdquo

11

學者界定貧窮的三大方法

絕對貧窮

bull 標準預算法 (budget standards) (Rowntree社署)

bull 1天1 (1993)125 (2008) 美元 (世界銀行)

相對貧窮

bull 國際貧窮線 (OECD 歐盟)

bull 相對匱乏 (Townsend 周永新)

綜合方法

bull 相對匱乏的共識方法 (Gordon Saunders)

bull中國最低生活保障線 (唐鈞) 12

絕對貧窮 (Absolute Poverty)

bull如何界定貧窮無論是政治及學術上的爭論主要均是環繞着貧窮究竟是「絕對貧窮」(absolute poverty)還是「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之爭

bull「絕對貧窮」是定義貧窮最歷史悠久的方法亦是過去香港政府理解貧窮的基礎

bull絕對貧窮一派主要是以「僅足生存」(subsistence)的概念作為界定絕對貧窮的原則

bull「僅足生存」就是指維持生命的最低的水平生活低於此水平的人士就是處於絕對貧窮的狀況

13

「僅足生存」的處境

bull「絕對貧窮」的概念的應用源於英國十九世紀的貧窮研究(Booth 1899)及二十世紀初Seebohm Rowntree(1901 1941)有關貧窮人士「僅足生存」的處境的研究

bullRowntree根據營養師的意見訂定了哪些食物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品他自己亦訂出其他一系列生活必需品如衣服暖氣住屋等等以此為基礎來界定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

14

標準預算法 (budget standards)

bull首先要決定維持生命或基本生活的一系列生活必需品的清單通常是以一個星期或一個月的消費為基礎所以又叫「菜籃子」法

bull根據上述必需品的清單然後根據各貨品的價格便可以計算出各必需品總和的「標準預算」若住戶的總開支低於這標準預算水平之下就是生活在貧窮的狀況相應這開支水平的住戶的開支或入息便可以成為開支或入息「貧窮線」的標準

15

Budget (service or commodity)

= Price x Quantity

標準預算法

bull這方法的基礎是要界定哪些物品或服務是維持基本生活的「必需品」但是正是界定什麼是「必需品」構成這方法最大的困難和挑戰

bull例如Rowntree在英國的貧窮研究的貨品清單中包括了茶葉這類有爭議性的「必需品」而在1936年的研究中Rowntree的清單甚至進一步包括收音機報章給子女的禮物及假期等明顯地Rowntree這套清單的標準已經不單是要避免飢餓可見對基本生活的定義會隨着時間以及社會生活質素的進步而有所改變

16

以現實消費模式為基礎

bull「基本預算方法」被批評為專家主導mdash專家決定什麼是生活「必需品」因而往往出現不切實際的情況

bull故此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不少學者提出改善的辦法希望減少由專家決定的弊病改善為加入人們現實的消費模式返回每個人本身具體的經驗和需要來定義和量度貧窮

17

Jonathan Bradshaw

bull英國學者Bradshaw就發展出由專家加上人們實際消費模式作為建立英國各類型家庭生活的標準預算

bull這一方法首先分辨出社會上有不同類型的家庭有子女的配偶沒有子女的配偶單親退休老人等等然後再考察不同類型家庭的標準預算及消費水平

bull同時他仿效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方法將各類家庭劃分為不同的預算水平由「溫和但足夠的預算」(即所謂正常的生活水平)到低成本的預算(即所謂一個僅足生存的水平)以量度貧窮人士的生活水平

18

世界銀行一天一美元消費

bull世界銀行為了量度各國的貧窮人口以便作出國與國之間的比較就採用了以每天一美元(以1993年的各國貨幣相應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 Parity計)的消費水平為絕對貧窮的水平線或以每天兩美元(以1985年的購買力)作為量度貧窮的水平

bull於2004年全球的絕對貧窮情況有所舒緩主要原因是中國及印度的貧窮情況有所改善但是全球仍共有11億人每日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每天125美元及至2015年更進一步提升至每天19美元 (以2011年美國的購買力計)

19

Amartya Sen capability approach

bull There was -and should be - an ldquoirreducible absolutist core in

the idea of povertyrdquo but that absoluteness li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of the actions beings and doings people were

capable of performing and enjoying

bull The same set of capabilities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baske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or at different times)

bull The ability to stay warm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goods in th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and in Poland The goods and

services required to effectively look for a job in a village in Uttar

Pradesh and in Mexico City may well be different

bull A poverty line that is absolut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may

very well turn out to be relative in the space of commodities

(and thus incomes)

20

Recent Development

bull The World Bankrsquos

motivation was to

measure poverty across

countries in a welfare-

consistent way We

wanted th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IPL) to

correspond as far as

possible to the same

level of welfare

regardless of the country the individual lived in

bull Starting from October 2017 the

World Bank will report poverty

rates for all countries using two

new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a

lower middle-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320day and an upper middle-

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550day This will

be in addition to the $190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ndash

which remains our headline

poverty threshold and continues

to define the Bankrsquos goal of

ending global extreme poverty

by 2030

21

A richer array of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22

23

Different lines different headcounts

24

綜援 = 絕對貧窮的定義

過去 尤其是97年前香港政府傾向採用絕對貧窮即用「僅足生存」的理念來定義貧窮

認為成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後香港社會已經成功地設立安全網

再沒有人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如食物居住等所以貧窮問題亦因而得到基本解決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06)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社會福利署分別在1999年及2003年再次檢討綜援制度推翻了1996年增加健全成人及兒童標準金額的做法大幅削減綜援的標準金額及特別需要津貼檢討只着重綜援水平與低技術工人的工資比較強調綜援個案中有工作能力的健全人士必須「自力更生」

26

綜援水平如何訂立

bull業界一直建議政府採用社會福利署在1996年曾採用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作為制定綜援水平的基準不過自1996年至今基層市民的消費模式已有很大改變例如食物衣履等開支比例下降交通教育等開支則上升因此1996年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未必可以反映市民新的消費模式而必須重新制定

bull由於特區政府一直拒絕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遂委託黃洪進行《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以提供訂定綜援援助金額水平的科學根據

27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共識及參與」原則有關標準預算中的貨品及服務名單須由專家公眾及受助人參與決定盡力尋求社會的共識

bull「基本但可以參與常規社會生活」水平有關貨品及服務是否列入標準預算的名單並不以「僅足生存」作為基準而是以「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為基準即通常低於「常規的生活標準」水平但高於「僅足生存」的水平這結合了「絕對貧窮」與「相對貧窮」的理念

bull根據上述兩項原則研究訪問了專家綜援人士及非綜援人士的意見並參考社會福利署1996年原有的標準制定出不同年齡組別家庭人數及傷殘程度的一系列基本生活需要預算其中不同組別的健全人士的基本需要預算金額

28

規範性的貧窮線

2

9

bull現實上政府的責任便是提供綜援給經濟有困難的人士令他們能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

bull所以客觀上政府是以綜援作為規範性的貧窮線但重要的問題是綜援的水平是否符合社會認可的最低基本生活標準

綜援水平 ne 滿足基本需要

3

0

bull現時大量綜援家庭要領取食物銀行的食物援助

bull大多數居於私人樓宇的綜援住戶要用標準金額中的金錢來補貼租金津貼的不足可以證明綜援的金額之不足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

31

相對貧窮的提出

bull提出「相對貧窮」的論者主要認為雖然貧窮者的收入能維持生存但與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較仍是處於較低的生活水準可以說相對貧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分配不平等的狀況

bull隨着社會發展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心理社會生活經濟活動方式亦產生極大的變化因而在理解什麼是貧困的觀念上也在轉變貧困的概念和標準不斷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轉變

32

歐共體委員會 《向貧困開戰的共同體特別行動的中期報告》

bull貧困應被理解為個人家庭和社群所擁有的物質文化和社會資源十分有限致使他們被排除在其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bull「相對貧窮」概念涵蓋的範圍不單是缺乏經濟資源還包括因為欠缺經濟資源而導致這些人士不能參與社會慣常的生活模式

33

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bull在西方國家研究貧窮的學者亦關注到究竟在國與國之間對貧窮的標準能否找出統一的定義從而使不同國家發展相同的社會援助社會保障來消弭貧窮在七十年代中期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援助標準作出調查並且以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國民之人均家庭收入(household income per capita)低於個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就會被界定為「貧窮」

bull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為香港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應用這方法

34

35

從否認到承認

bull九七年之前香港政府不承認香港出現嚴重的貧窮問題

bull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長時間經濟不景氣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在2000年首次指出香港出現貧窮問題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幫助低收入家庭

bull2005年1月12日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並由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5: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Subjective meaning of poverty

bull Poverty is about much more

than a low income

something that becomes

particularly clear when

people living in poverty are

asked to define it for

themselves

6

Subjective meaning of poverty

bull It is a sense of powerlessness

frustration exhaustion and

exclusion from decision-making

not to mention relative lack of

access of public services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just about

any other source of official support

(Green 2008)

7

Narayan (et al) (2000) Voices of the Poor Can Anyone Hear Us

「貧困是一種痛苦窮人要承受來自食物缺乏和長時間工作帶來的肉體上的痛苦承受身為附屬品以及缺乏權力的屈辱而帶來的心理上的痛苦hellip 窮人並不懶惰愚蠢或生活腐化」

Inequality and redistribution

bull Traditional economists used to stress

the positive potential for inequality

to reward lsquowealth creatorsrsquo and so

encourage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bull New economists argue that equality

is good for growth and makes that

growth more effective at reducing

poverty

9

Impacts of Inequality

10

ndash Inequality wastes talent

ndash Inequality undermines society and its institutions

ndash Inequality undermines social cohesion

ndash Inequality limits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poverty

ndash Inequality transmits poverty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貧窮是不對及不公義的 貧窮應該被rdquo消滅rdquo

11

學者界定貧窮的三大方法

絕對貧窮

bull 標準預算法 (budget standards) (Rowntree社署)

bull 1天1 (1993)125 (2008) 美元 (世界銀行)

相對貧窮

bull 國際貧窮線 (OECD 歐盟)

bull 相對匱乏 (Townsend 周永新)

綜合方法

bull 相對匱乏的共識方法 (Gordon Saunders)

bull中國最低生活保障線 (唐鈞) 12

絕對貧窮 (Absolute Poverty)

bull如何界定貧窮無論是政治及學術上的爭論主要均是環繞着貧窮究竟是「絕對貧窮」(absolute poverty)還是「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之爭

bull「絕對貧窮」是定義貧窮最歷史悠久的方法亦是過去香港政府理解貧窮的基礎

bull絕對貧窮一派主要是以「僅足生存」(subsistence)的概念作為界定絕對貧窮的原則

bull「僅足生存」就是指維持生命的最低的水平生活低於此水平的人士就是處於絕對貧窮的狀況

13

「僅足生存」的處境

bull「絕對貧窮」的概念的應用源於英國十九世紀的貧窮研究(Booth 1899)及二十世紀初Seebohm Rowntree(1901 1941)有關貧窮人士「僅足生存」的處境的研究

bullRowntree根據營養師的意見訂定了哪些食物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品他自己亦訂出其他一系列生活必需品如衣服暖氣住屋等等以此為基礎來界定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

14

標準預算法 (budget standards)

bull首先要決定維持生命或基本生活的一系列生活必需品的清單通常是以一個星期或一個月的消費為基礎所以又叫「菜籃子」法

bull根據上述必需品的清單然後根據各貨品的價格便可以計算出各必需品總和的「標準預算」若住戶的總開支低於這標準預算水平之下就是生活在貧窮的狀況相應這開支水平的住戶的開支或入息便可以成為開支或入息「貧窮線」的標準

15

Budget (service or commodity)

= Price x Quantity

標準預算法

bull這方法的基礎是要界定哪些物品或服務是維持基本生活的「必需品」但是正是界定什麼是「必需品」構成這方法最大的困難和挑戰

bull例如Rowntree在英國的貧窮研究的貨品清單中包括了茶葉這類有爭議性的「必需品」而在1936年的研究中Rowntree的清單甚至進一步包括收音機報章給子女的禮物及假期等明顯地Rowntree這套清單的標準已經不單是要避免飢餓可見對基本生活的定義會隨着時間以及社會生活質素的進步而有所改變

16

以現實消費模式為基礎

bull「基本預算方法」被批評為專家主導mdash專家決定什麼是生活「必需品」因而往往出現不切實際的情況

bull故此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不少學者提出改善的辦法希望減少由專家決定的弊病改善為加入人們現實的消費模式返回每個人本身具體的經驗和需要來定義和量度貧窮

17

Jonathan Bradshaw

bull英國學者Bradshaw就發展出由專家加上人們實際消費模式作為建立英國各類型家庭生活的標準預算

bull這一方法首先分辨出社會上有不同類型的家庭有子女的配偶沒有子女的配偶單親退休老人等等然後再考察不同類型家庭的標準預算及消費水平

bull同時他仿效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方法將各類家庭劃分為不同的預算水平由「溫和但足夠的預算」(即所謂正常的生活水平)到低成本的預算(即所謂一個僅足生存的水平)以量度貧窮人士的生活水平

18

世界銀行一天一美元消費

bull世界銀行為了量度各國的貧窮人口以便作出國與國之間的比較就採用了以每天一美元(以1993年的各國貨幣相應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 Parity計)的消費水平為絕對貧窮的水平線或以每天兩美元(以1985年的購買力)作為量度貧窮的水平

bull於2004年全球的絕對貧窮情況有所舒緩主要原因是中國及印度的貧窮情況有所改善但是全球仍共有11億人每日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每天125美元及至2015年更進一步提升至每天19美元 (以2011年美國的購買力計)

19

Amartya Sen capability approach

bull There was -and should be - an ldquoirreducible absolutist core in

the idea of povertyrdquo but that absoluteness li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of the actions beings and doings people were

capable of performing and enjoying

bull The same set of capabilities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baske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or at different times)

bull The ability to stay warm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goods in th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and in Poland The goods and

services required to effectively look for a job in a village in Uttar

Pradesh and in Mexico City may well be different

bull A poverty line that is absolut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may

very well turn out to be relative in the space of commodities

(and thus incomes)

20

Recent Development

bull The World Bankrsquos

motivation was to

measure poverty across

countries in a welfare-

consistent way We

wanted th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IPL) to

correspond as far as

possible to the same

level of welfare

regardless of the country the individual lived in

bull Starting from October 2017 the

World Bank will report poverty

rates for all countries using two

new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a

lower middle-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320day and an upper middle-

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550day This will

be in addition to the $190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ndash

which remains our headline

poverty threshold and continues

to define the Bankrsquos goal of

ending global extreme poverty

by 2030

21

A richer array of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22

23

Different lines different headcounts

24

綜援 = 絕對貧窮的定義

過去 尤其是97年前香港政府傾向採用絕對貧窮即用「僅足生存」的理念來定義貧窮

認為成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後香港社會已經成功地設立安全網

再沒有人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如食物居住等所以貧窮問題亦因而得到基本解決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06)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社會福利署分別在1999年及2003年再次檢討綜援制度推翻了1996年增加健全成人及兒童標準金額的做法大幅削減綜援的標準金額及特別需要津貼檢討只着重綜援水平與低技術工人的工資比較強調綜援個案中有工作能力的健全人士必須「自力更生」

26

綜援水平如何訂立

bull業界一直建議政府採用社會福利署在1996年曾採用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作為制定綜援水平的基準不過自1996年至今基層市民的消費模式已有很大改變例如食物衣履等開支比例下降交通教育等開支則上升因此1996年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未必可以反映市民新的消費模式而必須重新制定

bull由於特區政府一直拒絕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遂委託黃洪進行《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以提供訂定綜援援助金額水平的科學根據

27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共識及參與」原則有關標準預算中的貨品及服務名單須由專家公眾及受助人參與決定盡力尋求社會的共識

bull「基本但可以參與常規社會生活」水平有關貨品及服務是否列入標準預算的名單並不以「僅足生存」作為基準而是以「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為基準即通常低於「常規的生活標準」水平但高於「僅足生存」的水平這結合了「絕對貧窮」與「相對貧窮」的理念

bull根據上述兩項原則研究訪問了專家綜援人士及非綜援人士的意見並參考社會福利署1996年原有的標準制定出不同年齡組別家庭人數及傷殘程度的一系列基本生活需要預算其中不同組別的健全人士的基本需要預算金額

28

規範性的貧窮線

2

9

bull現實上政府的責任便是提供綜援給經濟有困難的人士令他們能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

bull所以客觀上政府是以綜援作為規範性的貧窮線但重要的問題是綜援的水平是否符合社會認可的最低基本生活標準

綜援水平 ne 滿足基本需要

3

0

bull現時大量綜援家庭要領取食物銀行的食物援助

bull大多數居於私人樓宇的綜援住戶要用標準金額中的金錢來補貼租金津貼的不足可以證明綜援的金額之不足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

31

相對貧窮的提出

bull提出「相對貧窮」的論者主要認為雖然貧窮者的收入能維持生存但與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較仍是處於較低的生活水準可以說相對貧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分配不平等的狀況

bull隨着社會發展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心理社會生活經濟活動方式亦產生極大的變化因而在理解什麼是貧困的觀念上也在轉變貧困的概念和標準不斷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轉變

32

歐共體委員會 《向貧困開戰的共同體特別行動的中期報告》

bull貧困應被理解為個人家庭和社群所擁有的物質文化和社會資源十分有限致使他們被排除在其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bull「相對貧窮」概念涵蓋的範圍不單是缺乏經濟資源還包括因為欠缺經濟資源而導致這些人士不能參與社會慣常的生活模式

33

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bull在西方國家研究貧窮的學者亦關注到究竟在國與國之間對貧窮的標準能否找出統一的定義從而使不同國家發展相同的社會援助社會保障來消弭貧窮在七十年代中期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援助標準作出調查並且以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國民之人均家庭收入(household income per capita)低於個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就會被界定為「貧窮」

bull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為香港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應用這方法

34

35

從否認到承認

bull九七年之前香港政府不承認香港出現嚴重的貧窮問題

bull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長時間經濟不景氣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在2000年首次指出香港出現貧窮問題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幫助低收入家庭

bull2005年1月12日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並由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6: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Subjective meaning of poverty

bull It is a sense of powerlessness

frustration exhaustion and

exclusion from decision-making

not to mention relative lack of

access of public services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just about

any other source of official support

(Green 2008)

7

Narayan (et al) (2000) Voices of the Poor Can Anyone Hear Us

「貧困是一種痛苦窮人要承受來自食物缺乏和長時間工作帶來的肉體上的痛苦承受身為附屬品以及缺乏權力的屈辱而帶來的心理上的痛苦hellip 窮人並不懶惰愚蠢或生活腐化」

Inequality and redistribution

bull Traditional economists used to stress

the positive potential for inequality

to reward lsquowealth creatorsrsquo and so

encourage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bull New economists argue that equality

is good for growth and makes that

growth more effective at reducing

poverty

9

Impacts of Inequality

10

ndash Inequality wastes talent

ndash Inequality undermines society and its institutions

ndash Inequality undermines social cohesion

ndash Inequality limits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poverty

ndash Inequality transmits poverty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貧窮是不對及不公義的 貧窮應該被rdquo消滅rdquo

11

學者界定貧窮的三大方法

絕對貧窮

bull 標準預算法 (budget standards) (Rowntree社署)

bull 1天1 (1993)125 (2008) 美元 (世界銀行)

相對貧窮

bull 國際貧窮線 (OECD 歐盟)

bull 相對匱乏 (Townsend 周永新)

綜合方法

bull 相對匱乏的共識方法 (Gordon Saunders)

bull中國最低生活保障線 (唐鈞) 12

絕對貧窮 (Absolute Poverty)

bull如何界定貧窮無論是政治及學術上的爭論主要均是環繞着貧窮究竟是「絕對貧窮」(absolute poverty)還是「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之爭

bull「絕對貧窮」是定義貧窮最歷史悠久的方法亦是過去香港政府理解貧窮的基礎

bull絕對貧窮一派主要是以「僅足生存」(subsistence)的概念作為界定絕對貧窮的原則

bull「僅足生存」就是指維持生命的最低的水平生活低於此水平的人士就是處於絕對貧窮的狀況

13

「僅足生存」的處境

bull「絕對貧窮」的概念的應用源於英國十九世紀的貧窮研究(Booth 1899)及二十世紀初Seebohm Rowntree(1901 1941)有關貧窮人士「僅足生存」的處境的研究

bullRowntree根據營養師的意見訂定了哪些食物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品他自己亦訂出其他一系列生活必需品如衣服暖氣住屋等等以此為基礎來界定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

14

標準預算法 (budget standards)

bull首先要決定維持生命或基本生活的一系列生活必需品的清單通常是以一個星期或一個月的消費為基礎所以又叫「菜籃子」法

bull根據上述必需品的清單然後根據各貨品的價格便可以計算出各必需品總和的「標準預算」若住戶的總開支低於這標準預算水平之下就是生活在貧窮的狀況相應這開支水平的住戶的開支或入息便可以成為開支或入息「貧窮線」的標準

15

Budget (service or commodity)

= Price x Quantity

標準預算法

bull這方法的基礎是要界定哪些物品或服務是維持基本生活的「必需品」但是正是界定什麼是「必需品」構成這方法最大的困難和挑戰

bull例如Rowntree在英國的貧窮研究的貨品清單中包括了茶葉這類有爭議性的「必需品」而在1936年的研究中Rowntree的清單甚至進一步包括收音機報章給子女的禮物及假期等明顯地Rowntree這套清單的標準已經不單是要避免飢餓可見對基本生活的定義會隨着時間以及社會生活質素的進步而有所改變

16

以現實消費模式為基礎

bull「基本預算方法」被批評為專家主導mdash專家決定什麼是生活「必需品」因而往往出現不切實際的情況

bull故此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不少學者提出改善的辦法希望減少由專家決定的弊病改善為加入人們現實的消費模式返回每個人本身具體的經驗和需要來定義和量度貧窮

17

Jonathan Bradshaw

bull英國學者Bradshaw就發展出由專家加上人們實際消費模式作為建立英國各類型家庭生活的標準預算

bull這一方法首先分辨出社會上有不同類型的家庭有子女的配偶沒有子女的配偶單親退休老人等等然後再考察不同類型家庭的標準預算及消費水平

bull同時他仿效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方法將各類家庭劃分為不同的預算水平由「溫和但足夠的預算」(即所謂正常的生活水平)到低成本的預算(即所謂一個僅足生存的水平)以量度貧窮人士的生活水平

18

世界銀行一天一美元消費

bull世界銀行為了量度各國的貧窮人口以便作出國與國之間的比較就採用了以每天一美元(以1993年的各國貨幣相應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 Parity計)的消費水平為絕對貧窮的水平線或以每天兩美元(以1985年的購買力)作為量度貧窮的水平

bull於2004年全球的絕對貧窮情況有所舒緩主要原因是中國及印度的貧窮情況有所改善但是全球仍共有11億人每日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每天125美元及至2015年更進一步提升至每天19美元 (以2011年美國的購買力計)

19

Amartya Sen capability approach

bull There was -and should be - an ldquoirreducible absolutist core in

the idea of povertyrdquo but that absoluteness li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of the actions beings and doings people were

capable of performing and enjoying

bull The same set of capabilities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baske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or at different times)

bull The ability to stay warm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goods in th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and in Poland The goods and

services required to effectively look for a job in a village in Uttar

Pradesh and in Mexico City may well be different

bull A poverty line that is absolut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may

very well turn out to be relative in the space of commodities

(and thus incomes)

20

Recent Development

bull The World Bankrsquos

motivation was to

measure poverty across

countries in a welfare-

consistent way We

wanted th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IPL) to

correspond as far as

possible to the same

level of welfare

regardless of the country the individual lived in

bull Starting from October 2017 the

World Bank will report poverty

rates for all countries using two

new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a

lower middle-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320day and an upper middle-

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550day This will

be in addition to the $190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ndash

which remains our headline

poverty threshold and continues

to define the Bankrsquos goal of

ending global extreme poverty

by 2030

21

A richer array of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22

23

Different lines different headcounts

24

綜援 = 絕對貧窮的定義

過去 尤其是97年前香港政府傾向採用絕對貧窮即用「僅足生存」的理念來定義貧窮

認為成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後香港社會已經成功地設立安全網

再沒有人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如食物居住等所以貧窮問題亦因而得到基本解決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06)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社會福利署分別在1999年及2003年再次檢討綜援制度推翻了1996年增加健全成人及兒童標準金額的做法大幅削減綜援的標準金額及特別需要津貼檢討只着重綜援水平與低技術工人的工資比較強調綜援個案中有工作能力的健全人士必須「自力更生」

26

綜援水平如何訂立

bull業界一直建議政府採用社會福利署在1996年曾採用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作為制定綜援水平的基準不過自1996年至今基層市民的消費模式已有很大改變例如食物衣履等開支比例下降交通教育等開支則上升因此1996年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未必可以反映市民新的消費模式而必須重新制定

bull由於特區政府一直拒絕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遂委託黃洪進行《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以提供訂定綜援援助金額水平的科學根據

27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共識及參與」原則有關標準預算中的貨品及服務名單須由專家公眾及受助人參與決定盡力尋求社會的共識

bull「基本但可以參與常規社會生活」水平有關貨品及服務是否列入標準預算的名單並不以「僅足生存」作為基準而是以「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為基準即通常低於「常規的生活標準」水平但高於「僅足生存」的水平這結合了「絕對貧窮」與「相對貧窮」的理念

bull根據上述兩項原則研究訪問了專家綜援人士及非綜援人士的意見並參考社會福利署1996年原有的標準制定出不同年齡組別家庭人數及傷殘程度的一系列基本生活需要預算其中不同組別的健全人士的基本需要預算金額

28

規範性的貧窮線

2

9

bull現實上政府的責任便是提供綜援給經濟有困難的人士令他們能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

bull所以客觀上政府是以綜援作為規範性的貧窮線但重要的問題是綜援的水平是否符合社會認可的最低基本生活標準

綜援水平 ne 滿足基本需要

3

0

bull現時大量綜援家庭要領取食物銀行的食物援助

bull大多數居於私人樓宇的綜援住戶要用標準金額中的金錢來補貼租金津貼的不足可以證明綜援的金額之不足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

31

相對貧窮的提出

bull提出「相對貧窮」的論者主要認為雖然貧窮者的收入能維持生存但與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較仍是處於較低的生活水準可以說相對貧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分配不平等的狀況

bull隨着社會發展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心理社會生活經濟活動方式亦產生極大的變化因而在理解什麼是貧困的觀念上也在轉變貧困的概念和標準不斷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轉變

32

歐共體委員會 《向貧困開戰的共同體特別行動的中期報告》

bull貧困應被理解為個人家庭和社群所擁有的物質文化和社會資源十分有限致使他們被排除在其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bull「相對貧窮」概念涵蓋的範圍不單是缺乏經濟資源還包括因為欠缺經濟資源而導致這些人士不能參與社會慣常的生活模式

33

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bull在西方國家研究貧窮的學者亦關注到究竟在國與國之間對貧窮的標準能否找出統一的定義從而使不同國家發展相同的社會援助社會保障來消弭貧窮在七十年代中期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援助標準作出調查並且以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國民之人均家庭收入(household income per capita)低於個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就會被界定為「貧窮」

bull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為香港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應用這方法

34

35

從否認到承認

bull九七年之前香港政府不承認香港出現嚴重的貧窮問題

bull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長時間經濟不景氣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在2000年首次指出香港出現貧窮問題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幫助低收入家庭

bull2005年1月12日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並由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7: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Narayan (et al) (2000) Voices of the Poor Can Anyone Hear Us

「貧困是一種痛苦窮人要承受來自食物缺乏和長時間工作帶來的肉體上的痛苦承受身為附屬品以及缺乏權力的屈辱而帶來的心理上的痛苦hellip 窮人並不懶惰愚蠢或生活腐化」

Inequality and redistribution

bull Traditional economists used to stress

the positive potential for inequality

to reward lsquowealth creatorsrsquo and so

encourage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bull New economists argue that equality

is good for growth and makes that

growth more effective at reducing

poverty

9

Impacts of Inequality

10

ndash Inequality wastes talent

ndash Inequality undermines society and its institutions

ndash Inequality undermines social cohesion

ndash Inequality limits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poverty

ndash Inequality transmits poverty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貧窮是不對及不公義的 貧窮應該被rdquo消滅rdquo

11

學者界定貧窮的三大方法

絕對貧窮

bull 標準預算法 (budget standards) (Rowntree社署)

bull 1天1 (1993)125 (2008) 美元 (世界銀行)

相對貧窮

bull 國際貧窮線 (OECD 歐盟)

bull 相對匱乏 (Townsend 周永新)

綜合方法

bull 相對匱乏的共識方法 (Gordon Saunders)

bull中國最低生活保障線 (唐鈞) 12

絕對貧窮 (Absolute Poverty)

bull如何界定貧窮無論是政治及學術上的爭論主要均是環繞着貧窮究竟是「絕對貧窮」(absolute poverty)還是「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之爭

bull「絕對貧窮」是定義貧窮最歷史悠久的方法亦是過去香港政府理解貧窮的基礎

bull絕對貧窮一派主要是以「僅足生存」(subsistence)的概念作為界定絕對貧窮的原則

bull「僅足生存」就是指維持生命的最低的水平生活低於此水平的人士就是處於絕對貧窮的狀況

13

「僅足生存」的處境

bull「絕對貧窮」的概念的應用源於英國十九世紀的貧窮研究(Booth 1899)及二十世紀初Seebohm Rowntree(1901 1941)有關貧窮人士「僅足生存」的處境的研究

bullRowntree根據營養師的意見訂定了哪些食物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品他自己亦訂出其他一系列生活必需品如衣服暖氣住屋等等以此為基礎來界定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

14

標準預算法 (budget standards)

bull首先要決定維持生命或基本生活的一系列生活必需品的清單通常是以一個星期或一個月的消費為基礎所以又叫「菜籃子」法

bull根據上述必需品的清單然後根據各貨品的價格便可以計算出各必需品總和的「標準預算」若住戶的總開支低於這標準預算水平之下就是生活在貧窮的狀況相應這開支水平的住戶的開支或入息便可以成為開支或入息「貧窮線」的標準

15

Budget (service or commodity)

= Price x Quantity

標準預算法

bull這方法的基礎是要界定哪些物品或服務是維持基本生活的「必需品」但是正是界定什麼是「必需品」構成這方法最大的困難和挑戰

bull例如Rowntree在英國的貧窮研究的貨品清單中包括了茶葉這類有爭議性的「必需品」而在1936年的研究中Rowntree的清單甚至進一步包括收音機報章給子女的禮物及假期等明顯地Rowntree這套清單的標準已經不單是要避免飢餓可見對基本生活的定義會隨着時間以及社會生活質素的進步而有所改變

16

以現實消費模式為基礎

bull「基本預算方法」被批評為專家主導mdash專家決定什麼是生活「必需品」因而往往出現不切實際的情況

bull故此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不少學者提出改善的辦法希望減少由專家決定的弊病改善為加入人們現實的消費模式返回每個人本身具體的經驗和需要來定義和量度貧窮

17

Jonathan Bradshaw

bull英國學者Bradshaw就發展出由專家加上人們實際消費模式作為建立英國各類型家庭生活的標準預算

bull這一方法首先分辨出社會上有不同類型的家庭有子女的配偶沒有子女的配偶單親退休老人等等然後再考察不同類型家庭的標準預算及消費水平

bull同時他仿效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方法將各類家庭劃分為不同的預算水平由「溫和但足夠的預算」(即所謂正常的生活水平)到低成本的預算(即所謂一個僅足生存的水平)以量度貧窮人士的生活水平

18

世界銀行一天一美元消費

bull世界銀行為了量度各國的貧窮人口以便作出國與國之間的比較就採用了以每天一美元(以1993年的各國貨幣相應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 Parity計)的消費水平為絕對貧窮的水平線或以每天兩美元(以1985年的購買力)作為量度貧窮的水平

bull於2004年全球的絕對貧窮情況有所舒緩主要原因是中國及印度的貧窮情況有所改善但是全球仍共有11億人每日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每天125美元及至2015年更進一步提升至每天19美元 (以2011年美國的購買力計)

19

Amartya Sen capability approach

bull There was -and should be - an ldquoirreducible absolutist core in

the idea of povertyrdquo but that absoluteness li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of the actions beings and doings people were

capable of performing and enjoying

bull The same set of capabilities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baske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or at different times)

bull The ability to stay warm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goods in th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and in Poland The goods and

services required to effectively look for a job in a village in Uttar

Pradesh and in Mexico City may well be different

bull A poverty line that is absolut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may

very well turn out to be relative in the space of commodities

(and thus incomes)

20

Recent Development

bull The World Bankrsquos

motivation was to

measure poverty across

countries in a welfare-

consistent way We

wanted th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IPL) to

correspond as far as

possible to the same

level of welfare

regardless of the country the individual lived in

bull Starting from October 2017 the

World Bank will report poverty

rates for all countries using two

new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a

lower middle-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320day and an upper middle-

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550day This will

be in addition to the $190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ndash

which remains our headline

poverty threshold and continues

to define the Bankrsquos goal of

ending global extreme poverty

by 2030

21

A richer array of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22

23

Different lines different headcounts

24

綜援 = 絕對貧窮的定義

過去 尤其是97年前香港政府傾向採用絕對貧窮即用「僅足生存」的理念來定義貧窮

認為成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後香港社會已經成功地設立安全網

再沒有人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如食物居住等所以貧窮問題亦因而得到基本解決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06)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社會福利署分別在1999年及2003年再次檢討綜援制度推翻了1996年增加健全成人及兒童標準金額的做法大幅削減綜援的標準金額及特別需要津貼檢討只着重綜援水平與低技術工人的工資比較強調綜援個案中有工作能力的健全人士必須「自力更生」

26

綜援水平如何訂立

bull業界一直建議政府採用社會福利署在1996年曾採用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作為制定綜援水平的基準不過自1996年至今基層市民的消費模式已有很大改變例如食物衣履等開支比例下降交通教育等開支則上升因此1996年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未必可以反映市民新的消費模式而必須重新制定

bull由於特區政府一直拒絕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遂委託黃洪進行《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以提供訂定綜援援助金額水平的科學根據

27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共識及參與」原則有關標準預算中的貨品及服務名單須由專家公眾及受助人參與決定盡力尋求社會的共識

bull「基本但可以參與常規社會生活」水平有關貨品及服務是否列入標準預算的名單並不以「僅足生存」作為基準而是以「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為基準即通常低於「常規的生活標準」水平但高於「僅足生存」的水平這結合了「絕對貧窮」與「相對貧窮」的理念

bull根據上述兩項原則研究訪問了專家綜援人士及非綜援人士的意見並參考社會福利署1996年原有的標準制定出不同年齡組別家庭人數及傷殘程度的一系列基本生活需要預算其中不同組別的健全人士的基本需要預算金額

28

規範性的貧窮線

2

9

bull現實上政府的責任便是提供綜援給經濟有困難的人士令他們能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

bull所以客觀上政府是以綜援作為規範性的貧窮線但重要的問題是綜援的水平是否符合社會認可的最低基本生活標準

綜援水平 ne 滿足基本需要

3

0

bull現時大量綜援家庭要領取食物銀行的食物援助

bull大多數居於私人樓宇的綜援住戶要用標準金額中的金錢來補貼租金津貼的不足可以證明綜援的金額之不足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

31

相對貧窮的提出

bull提出「相對貧窮」的論者主要認為雖然貧窮者的收入能維持生存但與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較仍是處於較低的生活水準可以說相對貧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分配不平等的狀況

bull隨着社會發展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心理社會生活經濟活動方式亦產生極大的變化因而在理解什麼是貧困的觀念上也在轉變貧困的概念和標準不斷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轉變

32

歐共體委員會 《向貧困開戰的共同體特別行動的中期報告》

bull貧困應被理解為個人家庭和社群所擁有的物質文化和社會資源十分有限致使他們被排除在其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bull「相對貧窮」概念涵蓋的範圍不單是缺乏經濟資源還包括因為欠缺經濟資源而導致這些人士不能參與社會慣常的生活模式

33

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bull在西方國家研究貧窮的學者亦關注到究竟在國與國之間對貧窮的標準能否找出統一的定義從而使不同國家發展相同的社會援助社會保障來消弭貧窮在七十年代中期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援助標準作出調查並且以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國民之人均家庭收入(household income per capita)低於個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就會被界定為「貧窮」

bull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為香港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應用這方法

34

35

從否認到承認

bull九七年之前香港政府不承認香港出現嚴重的貧窮問題

bull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長時間經濟不景氣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在2000年首次指出香港出現貧窮問題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幫助低收入家庭

bull2005年1月12日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並由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8: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Inequality and redistribution

bull Traditional economists used to stress

the positive potential for inequality

to reward lsquowealth creatorsrsquo and so

encourage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bull New economists argue that equality

is good for growth and makes that

growth more effective at reducing

poverty

9

Impacts of Inequality

10

ndash Inequality wastes talent

ndash Inequality undermines society and its institutions

ndash Inequality undermines social cohesion

ndash Inequality limits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poverty

ndash Inequality transmits poverty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貧窮是不對及不公義的 貧窮應該被rdquo消滅rdquo

11

學者界定貧窮的三大方法

絕對貧窮

bull 標準預算法 (budget standards) (Rowntree社署)

bull 1天1 (1993)125 (2008) 美元 (世界銀行)

相對貧窮

bull 國際貧窮線 (OECD 歐盟)

bull 相對匱乏 (Townsend 周永新)

綜合方法

bull 相對匱乏的共識方法 (Gordon Saunders)

bull中國最低生活保障線 (唐鈞) 12

絕對貧窮 (Absolute Poverty)

bull如何界定貧窮無論是政治及學術上的爭論主要均是環繞着貧窮究竟是「絕對貧窮」(absolute poverty)還是「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之爭

bull「絕對貧窮」是定義貧窮最歷史悠久的方法亦是過去香港政府理解貧窮的基礎

bull絕對貧窮一派主要是以「僅足生存」(subsistence)的概念作為界定絕對貧窮的原則

bull「僅足生存」就是指維持生命的最低的水平生活低於此水平的人士就是處於絕對貧窮的狀況

13

「僅足生存」的處境

bull「絕對貧窮」的概念的應用源於英國十九世紀的貧窮研究(Booth 1899)及二十世紀初Seebohm Rowntree(1901 1941)有關貧窮人士「僅足生存」的處境的研究

bullRowntree根據營養師的意見訂定了哪些食物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品他自己亦訂出其他一系列生活必需品如衣服暖氣住屋等等以此為基礎來界定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

14

標準預算法 (budget standards)

bull首先要決定維持生命或基本生活的一系列生活必需品的清單通常是以一個星期或一個月的消費為基礎所以又叫「菜籃子」法

bull根據上述必需品的清單然後根據各貨品的價格便可以計算出各必需品總和的「標準預算」若住戶的總開支低於這標準預算水平之下就是生活在貧窮的狀況相應這開支水平的住戶的開支或入息便可以成為開支或入息「貧窮線」的標準

15

Budget (service or commodity)

= Price x Quantity

標準預算法

bull這方法的基礎是要界定哪些物品或服務是維持基本生活的「必需品」但是正是界定什麼是「必需品」構成這方法最大的困難和挑戰

bull例如Rowntree在英國的貧窮研究的貨品清單中包括了茶葉這類有爭議性的「必需品」而在1936年的研究中Rowntree的清單甚至進一步包括收音機報章給子女的禮物及假期等明顯地Rowntree這套清單的標準已經不單是要避免飢餓可見對基本生活的定義會隨着時間以及社會生活質素的進步而有所改變

16

以現實消費模式為基礎

bull「基本預算方法」被批評為專家主導mdash專家決定什麼是生活「必需品」因而往往出現不切實際的情況

bull故此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不少學者提出改善的辦法希望減少由專家決定的弊病改善為加入人們現實的消費模式返回每個人本身具體的經驗和需要來定義和量度貧窮

17

Jonathan Bradshaw

bull英國學者Bradshaw就發展出由專家加上人們實際消費模式作為建立英國各類型家庭生活的標準預算

bull這一方法首先分辨出社會上有不同類型的家庭有子女的配偶沒有子女的配偶單親退休老人等等然後再考察不同類型家庭的標準預算及消費水平

bull同時他仿效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方法將各類家庭劃分為不同的預算水平由「溫和但足夠的預算」(即所謂正常的生活水平)到低成本的預算(即所謂一個僅足生存的水平)以量度貧窮人士的生活水平

18

世界銀行一天一美元消費

bull世界銀行為了量度各國的貧窮人口以便作出國與國之間的比較就採用了以每天一美元(以1993年的各國貨幣相應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 Parity計)的消費水平為絕對貧窮的水平線或以每天兩美元(以1985年的購買力)作為量度貧窮的水平

bull於2004年全球的絕對貧窮情況有所舒緩主要原因是中國及印度的貧窮情況有所改善但是全球仍共有11億人每日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每天125美元及至2015年更進一步提升至每天19美元 (以2011年美國的購買力計)

19

Amartya Sen capability approach

bull There was -and should be - an ldquoirreducible absolutist core in

the idea of povertyrdquo but that absoluteness li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of the actions beings and doings people were

capable of performing and enjoying

bull The same set of capabilities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baske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or at different times)

bull The ability to stay warm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goods in th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and in Poland The goods and

services required to effectively look for a job in a village in Uttar

Pradesh and in Mexico City may well be different

bull A poverty line that is absolut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may

very well turn out to be relative in the space of commodities

(and thus incomes)

20

Recent Development

bull The World Bankrsquos

motivation was to

measure poverty across

countries in a welfare-

consistent way We

wanted th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IPL) to

correspond as far as

possible to the same

level of welfare

regardless of the country the individual lived in

bull Starting from October 2017 the

World Bank will report poverty

rates for all countries using two

new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a

lower middle-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320day and an upper middle-

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550day This will

be in addition to the $190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ndash

which remains our headline

poverty threshold and continues

to define the Bankrsquos goal of

ending global extreme poverty

by 2030

21

A richer array of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22

23

Different lines different headcounts

24

綜援 = 絕對貧窮的定義

過去 尤其是97年前香港政府傾向採用絕對貧窮即用「僅足生存」的理念來定義貧窮

認為成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後香港社會已經成功地設立安全網

再沒有人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如食物居住等所以貧窮問題亦因而得到基本解決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06)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社會福利署分別在1999年及2003年再次檢討綜援制度推翻了1996年增加健全成人及兒童標準金額的做法大幅削減綜援的標準金額及特別需要津貼檢討只着重綜援水平與低技術工人的工資比較強調綜援個案中有工作能力的健全人士必須「自力更生」

26

綜援水平如何訂立

bull業界一直建議政府採用社會福利署在1996年曾採用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作為制定綜援水平的基準不過自1996年至今基層市民的消費模式已有很大改變例如食物衣履等開支比例下降交通教育等開支則上升因此1996年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未必可以反映市民新的消費模式而必須重新制定

bull由於特區政府一直拒絕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遂委託黃洪進行《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以提供訂定綜援援助金額水平的科學根據

27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共識及參與」原則有關標準預算中的貨品及服務名單須由專家公眾及受助人參與決定盡力尋求社會的共識

bull「基本但可以參與常規社會生活」水平有關貨品及服務是否列入標準預算的名單並不以「僅足生存」作為基準而是以「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為基準即通常低於「常規的生活標準」水平但高於「僅足生存」的水平這結合了「絕對貧窮」與「相對貧窮」的理念

bull根據上述兩項原則研究訪問了專家綜援人士及非綜援人士的意見並參考社會福利署1996年原有的標準制定出不同年齡組別家庭人數及傷殘程度的一系列基本生活需要預算其中不同組別的健全人士的基本需要預算金額

28

規範性的貧窮線

2

9

bull現實上政府的責任便是提供綜援給經濟有困難的人士令他們能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

bull所以客觀上政府是以綜援作為規範性的貧窮線但重要的問題是綜援的水平是否符合社會認可的最低基本生活標準

綜援水平 ne 滿足基本需要

3

0

bull現時大量綜援家庭要領取食物銀行的食物援助

bull大多數居於私人樓宇的綜援住戶要用標準金額中的金錢來補貼租金津貼的不足可以證明綜援的金額之不足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

31

相對貧窮的提出

bull提出「相對貧窮」的論者主要認為雖然貧窮者的收入能維持生存但與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較仍是處於較低的生活水準可以說相對貧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分配不平等的狀況

bull隨着社會發展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心理社會生活經濟活動方式亦產生極大的變化因而在理解什麼是貧困的觀念上也在轉變貧困的概念和標準不斷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轉變

32

歐共體委員會 《向貧困開戰的共同體特別行動的中期報告》

bull貧困應被理解為個人家庭和社群所擁有的物質文化和社會資源十分有限致使他們被排除在其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bull「相對貧窮」概念涵蓋的範圍不單是缺乏經濟資源還包括因為欠缺經濟資源而導致這些人士不能參與社會慣常的生活模式

33

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bull在西方國家研究貧窮的學者亦關注到究竟在國與國之間對貧窮的標準能否找出統一的定義從而使不同國家發展相同的社會援助社會保障來消弭貧窮在七十年代中期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援助標準作出調查並且以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國民之人均家庭收入(household income per capita)低於個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就會被界定為「貧窮」

bull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為香港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應用這方法

34

35

從否認到承認

bull九七年之前香港政府不承認香港出現嚴重的貧窮問題

bull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長時間經濟不景氣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在2000年首次指出香港出現貧窮問題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幫助低收入家庭

bull2005年1月12日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並由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9: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Impacts of Inequality

10

ndash Inequality wastes talent

ndash Inequality undermines society and its institutions

ndash Inequality undermines social cohesion

ndash Inequality limits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poverty

ndash Inequality transmits poverty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貧窮是不對及不公義的 貧窮應該被rdquo消滅rdquo

11

學者界定貧窮的三大方法

絕對貧窮

bull 標準預算法 (budget standards) (Rowntree社署)

bull 1天1 (1993)125 (2008) 美元 (世界銀行)

相對貧窮

bull 國際貧窮線 (OECD 歐盟)

bull 相對匱乏 (Townsend 周永新)

綜合方法

bull 相對匱乏的共識方法 (Gordon Saunders)

bull中國最低生活保障線 (唐鈞) 12

絕對貧窮 (Absolute Poverty)

bull如何界定貧窮無論是政治及學術上的爭論主要均是環繞着貧窮究竟是「絕對貧窮」(absolute poverty)還是「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之爭

bull「絕對貧窮」是定義貧窮最歷史悠久的方法亦是過去香港政府理解貧窮的基礎

bull絕對貧窮一派主要是以「僅足生存」(subsistence)的概念作為界定絕對貧窮的原則

bull「僅足生存」就是指維持生命的最低的水平生活低於此水平的人士就是處於絕對貧窮的狀況

13

「僅足生存」的處境

bull「絕對貧窮」的概念的應用源於英國十九世紀的貧窮研究(Booth 1899)及二十世紀初Seebohm Rowntree(1901 1941)有關貧窮人士「僅足生存」的處境的研究

bullRowntree根據營養師的意見訂定了哪些食物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品他自己亦訂出其他一系列生活必需品如衣服暖氣住屋等等以此為基礎來界定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

14

標準預算法 (budget standards)

bull首先要決定維持生命或基本生活的一系列生活必需品的清單通常是以一個星期或一個月的消費為基礎所以又叫「菜籃子」法

bull根據上述必需品的清單然後根據各貨品的價格便可以計算出各必需品總和的「標準預算」若住戶的總開支低於這標準預算水平之下就是生活在貧窮的狀況相應這開支水平的住戶的開支或入息便可以成為開支或入息「貧窮線」的標準

15

Budget (service or commodity)

= Price x Quantity

標準預算法

bull這方法的基礎是要界定哪些物品或服務是維持基本生活的「必需品」但是正是界定什麼是「必需品」構成這方法最大的困難和挑戰

bull例如Rowntree在英國的貧窮研究的貨品清單中包括了茶葉這類有爭議性的「必需品」而在1936年的研究中Rowntree的清單甚至進一步包括收音機報章給子女的禮物及假期等明顯地Rowntree這套清單的標準已經不單是要避免飢餓可見對基本生活的定義會隨着時間以及社會生活質素的進步而有所改變

16

以現實消費模式為基礎

bull「基本預算方法」被批評為專家主導mdash專家決定什麼是生活「必需品」因而往往出現不切實際的情況

bull故此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不少學者提出改善的辦法希望減少由專家決定的弊病改善為加入人們現實的消費模式返回每個人本身具體的經驗和需要來定義和量度貧窮

17

Jonathan Bradshaw

bull英國學者Bradshaw就發展出由專家加上人們實際消費模式作為建立英國各類型家庭生活的標準預算

bull這一方法首先分辨出社會上有不同類型的家庭有子女的配偶沒有子女的配偶單親退休老人等等然後再考察不同類型家庭的標準預算及消費水平

bull同時他仿效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方法將各類家庭劃分為不同的預算水平由「溫和但足夠的預算」(即所謂正常的生活水平)到低成本的預算(即所謂一個僅足生存的水平)以量度貧窮人士的生活水平

18

世界銀行一天一美元消費

bull世界銀行為了量度各國的貧窮人口以便作出國與國之間的比較就採用了以每天一美元(以1993年的各國貨幣相應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 Parity計)的消費水平為絕對貧窮的水平線或以每天兩美元(以1985年的購買力)作為量度貧窮的水平

bull於2004年全球的絕對貧窮情況有所舒緩主要原因是中國及印度的貧窮情況有所改善但是全球仍共有11億人每日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每天125美元及至2015年更進一步提升至每天19美元 (以2011年美國的購買力計)

19

Amartya Sen capability approach

bull There was -and should be - an ldquoirreducible absolutist core in

the idea of povertyrdquo but that absoluteness li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of the actions beings and doings people were

capable of performing and enjoying

bull The same set of capabilities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baske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or at different times)

bull The ability to stay warm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goods in th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and in Poland The goods and

services required to effectively look for a job in a village in Uttar

Pradesh and in Mexico City may well be different

bull A poverty line that is absolut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may

very well turn out to be relative in the space of commodities

(and thus incomes)

20

Recent Development

bull The World Bankrsquos

motivation was to

measure poverty across

countries in a welfare-

consistent way We

wanted th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IPL) to

correspond as far as

possible to the same

level of welfare

regardless of the country the individual lived in

bull Starting from October 2017 the

World Bank will report poverty

rates for all countries using two

new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a

lower middle-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320day and an upper middle-

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550day This will

be in addition to the $190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ndash

which remains our headline

poverty threshold and continues

to define the Bankrsquos goal of

ending global extreme poverty

by 2030

21

A richer array of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22

23

Different lines different headcounts

24

綜援 = 絕對貧窮的定義

過去 尤其是97年前香港政府傾向採用絕對貧窮即用「僅足生存」的理念來定義貧窮

認為成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後香港社會已經成功地設立安全網

再沒有人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如食物居住等所以貧窮問題亦因而得到基本解決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06)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社會福利署分別在1999年及2003年再次檢討綜援制度推翻了1996年增加健全成人及兒童標準金額的做法大幅削減綜援的標準金額及特別需要津貼檢討只着重綜援水平與低技術工人的工資比較強調綜援個案中有工作能力的健全人士必須「自力更生」

26

綜援水平如何訂立

bull業界一直建議政府採用社會福利署在1996年曾採用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作為制定綜援水平的基準不過自1996年至今基層市民的消費模式已有很大改變例如食物衣履等開支比例下降交通教育等開支則上升因此1996年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未必可以反映市民新的消費模式而必須重新制定

bull由於特區政府一直拒絕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遂委託黃洪進行《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以提供訂定綜援援助金額水平的科學根據

27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共識及參與」原則有關標準預算中的貨品及服務名單須由專家公眾及受助人參與決定盡力尋求社會的共識

bull「基本但可以參與常規社會生活」水平有關貨品及服務是否列入標準預算的名單並不以「僅足生存」作為基準而是以「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為基準即通常低於「常規的生活標準」水平但高於「僅足生存」的水平這結合了「絕對貧窮」與「相對貧窮」的理念

bull根據上述兩項原則研究訪問了專家綜援人士及非綜援人士的意見並參考社會福利署1996年原有的標準制定出不同年齡組別家庭人數及傷殘程度的一系列基本生活需要預算其中不同組別的健全人士的基本需要預算金額

28

規範性的貧窮線

2

9

bull現實上政府的責任便是提供綜援給經濟有困難的人士令他們能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

bull所以客觀上政府是以綜援作為規範性的貧窮線但重要的問題是綜援的水平是否符合社會認可的最低基本生活標準

綜援水平 ne 滿足基本需要

3

0

bull現時大量綜援家庭要領取食物銀行的食物援助

bull大多數居於私人樓宇的綜援住戶要用標準金額中的金錢來補貼租金津貼的不足可以證明綜援的金額之不足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

31

相對貧窮的提出

bull提出「相對貧窮」的論者主要認為雖然貧窮者的收入能維持生存但與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較仍是處於較低的生活水準可以說相對貧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分配不平等的狀況

bull隨着社會發展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心理社會生活經濟活動方式亦產生極大的變化因而在理解什麼是貧困的觀念上也在轉變貧困的概念和標準不斷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轉變

32

歐共體委員會 《向貧困開戰的共同體特別行動的中期報告》

bull貧困應被理解為個人家庭和社群所擁有的物質文化和社會資源十分有限致使他們被排除在其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bull「相對貧窮」概念涵蓋的範圍不單是缺乏經濟資源還包括因為欠缺經濟資源而導致這些人士不能參與社會慣常的生活模式

33

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bull在西方國家研究貧窮的學者亦關注到究竟在國與國之間對貧窮的標準能否找出統一的定義從而使不同國家發展相同的社會援助社會保障來消弭貧窮在七十年代中期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援助標準作出調查並且以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國民之人均家庭收入(household income per capita)低於個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就會被界定為「貧窮」

bull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為香港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應用這方法

34

35

從否認到承認

bull九七年之前香港政府不承認香港出現嚴重的貧窮問題

bull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長時間經濟不景氣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在2000年首次指出香港出現貧窮問題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幫助低收入家庭

bull2005年1月12日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並由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10: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貧窮是不對及不公義的 貧窮應該被rdquo消滅rdquo

11

學者界定貧窮的三大方法

絕對貧窮

bull 標準預算法 (budget standards) (Rowntree社署)

bull 1天1 (1993)125 (2008) 美元 (世界銀行)

相對貧窮

bull 國際貧窮線 (OECD 歐盟)

bull 相對匱乏 (Townsend 周永新)

綜合方法

bull 相對匱乏的共識方法 (Gordon Saunders)

bull中國最低生活保障線 (唐鈞) 12

絕對貧窮 (Absolute Poverty)

bull如何界定貧窮無論是政治及學術上的爭論主要均是環繞着貧窮究竟是「絕對貧窮」(absolute poverty)還是「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之爭

bull「絕對貧窮」是定義貧窮最歷史悠久的方法亦是過去香港政府理解貧窮的基礎

bull絕對貧窮一派主要是以「僅足生存」(subsistence)的概念作為界定絕對貧窮的原則

bull「僅足生存」就是指維持生命的最低的水平生活低於此水平的人士就是處於絕對貧窮的狀況

13

「僅足生存」的處境

bull「絕對貧窮」的概念的應用源於英國十九世紀的貧窮研究(Booth 1899)及二十世紀初Seebohm Rowntree(1901 1941)有關貧窮人士「僅足生存」的處境的研究

bullRowntree根據營養師的意見訂定了哪些食物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品他自己亦訂出其他一系列生活必需品如衣服暖氣住屋等等以此為基礎來界定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

14

標準預算法 (budget standards)

bull首先要決定維持生命或基本生活的一系列生活必需品的清單通常是以一個星期或一個月的消費為基礎所以又叫「菜籃子」法

bull根據上述必需品的清單然後根據各貨品的價格便可以計算出各必需品總和的「標準預算」若住戶的總開支低於這標準預算水平之下就是生活在貧窮的狀況相應這開支水平的住戶的開支或入息便可以成為開支或入息「貧窮線」的標準

15

Budget (service or commodity)

= Price x Quantity

標準預算法

bull這方法的基礎是要界定哪些物品或服務是維持基本生活的「必需品」但是正是界定什麼是「必需品」構成這方法最大的困難和挑戰

bull例如Rowntree在英國的貧窮研究的貨品清單中包括了茶葉這類有爭議性的「必需品」而在1936年的研究中Rowntree的清單甚至進一步包括收音機報章給子女的禮物及假期等明顯地Rowntree這套清單的標準已經不單是要避免飢餓可見對基本生活的定義會隨着時間以及社會生活質素的進步而有所改變

16

以現實消費模式為基礎

bull「基本預算方法」被批評為專家主導mdash專家決定什麼是生活「必需品」因而往往出現不切實際的情況

bull故此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不少學者提出改善的辦法希望減少由專家決定的弊病改善為加入人們現實的消費模式返回每個人本身具體的經驗和需要來定義和量度貧窮

17

Jonathan Bradshaw

bull英國學者Bradshaw就發展出由專家加上人們實際消費模式作為建立英國各類型家庭生活的標準預算

bull這一方法首先分辨出社會上有不同類型的家庭有子女的配偶沒有子女的配偶單親退休老人等等然後再考察不同類型家庭的標準預算及消費水平

bull同時他仿效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方法將各類家庭劃分為不同的預算水平由「溫和但足夠的預算」(即所謂正常的生活水平)到低成本的預算(即所謂一個僅足生存的水平)以量度貧窮人士的生活水平

18

世界銀行一天一美元消費

bull世界銀行為了量度各國的貧窮人口以便作出國與國之間的比較就採用了以每天一美元(以1993年的各國貨幣相應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 Parity計)的消費水平為絕對貧窮的水平線或以每天兩美元(以1985年的購買力)作為量度貧窮的水平

bull於2004年全球的絕對貧窮情況有所舒緩主要原因是中國及印度的貧窮情況有所改善但是全球仍共有11億人每日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每天125美元及至2015年更進一步提升至每天19美元 (以2011年美國的購買力計)

19

Amartya Sen capability approach

bull There was -and should be - an ldquoirreducible absolutist core in

the idea of povertyrdquo but that absoluteness li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of the actions beings and doings people were

capable of performing and enjoying

bull The same set of capabilities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baske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or at different times)

bull The ability to stay warm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goods in th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and in Poland The goods and

services required to effectively look for a job in a village in Uttar

Pradesh and in Mexico City may well be different

bull A poverty line that is absolut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may

very well turn out to be relative in the space of commodities

(and thus incomes)

20

Recent Development

bull The World Bankrsquos

motivation was to

measure poverty across

countries in a welfare-

consistent way We

wanted th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IPL) to

correspond as far as

possible to the same

level of welfare

regardless of the country the individual lived in

bull Starting from October 2017 the

World Bank will report poverty

rates for all countries using two

new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a

lower middle-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320day and an upper middle-

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550day This will

be in addition to the $190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ndash

which remains our headline

poverty threshold and continues

to define the Bankrsquos goal of

ending global extreme poverty

by 2030

21

A richer array of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22

23

Different lines different headcounts

24

綜援 = 絕對貧窮的定義

過去 尤其是97年前香港政府傾向採用絕對貧窮即用「僅足生存」的理念來定義貧窮

認為成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後香港社會已經成功地設立安全網

再沒有人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如食物居住等所以貧窮問題亦因而得到基本解決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06)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社會福利署分別在1999年及2003年再次檢討綜援制度推翻了1996年增加健全成人及兒童標準金額的做法大幅削減綜援的標準金額及特別需要津貼檢討只着重綜援水平與低技術工人的工資比較強調綜援個案中有工作能力的健全人士必須「自力更生」

26

綜援水平如何訂立

bull業界一直建議政府採用社會福利署在1996年曾採用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作為制定綜援水平的基準不過自1996年至今基層市民的消費模式已有很大改變例如食物衣履等開支比例下降交通教育等開支則上升因此1996年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未必可以反映市民新的消費模式而必須重新制定

bull由於特區政府一直拒絕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遂委託黃洪進行《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以提供訂定綜援援助金額水平的科學根據

27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共識及參與」原則有關標準預算中的貨品及服務名單須由專家公眾及受助人參與決定盡力尋求社會的共識

bull「基本但可以參與常規社會生活」水平有關貨品及服務是否列入標準預算的名單並不以「僅足生存」作為基準而是以「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為基準即通常低於「常規的生活標準」水平但高於「僅足生存」的水平這結合了「絕對貧窮」與「相對貧窮」的理念

bull根據上述兩項原則研究訪問了專家綜援人士及非綜援人士的意見並參考社會福利署1996年原有的標準制定出不同年齡組別家庭人數及傷殘程度的一系列基本生活需要預算其中不同組別的健全人士的基本需要預算金額

28

規範性的貧窮線

2

9

bull現實上政府的責任便是提供綜援給經濟有困難的人士令他們能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

bull所以客觀上政府是以綜援作為規範性的貧窮線但重要的問題是綜援的水平是否符合社會認可的最低基本生活標準

綜援水平 ne 滿足基本需要

3

0

bull現時大量綜援家庭要領取食物銀行的食物援助

bull大多數居於私人樓宇的綜援住戶要用標準金額中的金錢來補貼租金津貼的不足可以證明綜援的金額之不足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

31

相對貧窮的提出

bull提出「相對貧窮」的論者主要認為雖然貧窮者的收入能維持生存但與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較仍是處於較低的生活水準可以說相對貧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分配不平等的狀況

bull隨着社會發展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心理社會生活經濟活動方式亦產生極大的變化因而在理解什麼是貧困的觀念上也在轉變貧困的概念和標準不斷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轉變

32

歐共體委員會 《向貧困開戰的共同體特別行動的中期報告》

bull貧困應被理解為個人家庭和社群所擁有的物質文化和社會資源十分有限致使他們被排除在其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bull「相對貧窮」概念涵蓋的範圍不單是缺乏經濟資源還包括因為欠缺經濟資源而導致這些人士不能參與社會慣常的生活模式

33

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bull在西方國家研究貧窮的學者亦關注到究竟在國與國之間對貧窮的標準能否找出統一的定義從而使不同國家發展相同的社會援助社會保障來消弭貧窮在七十年代中期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援助標準作出調查並且以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國民之人均家庭收入(household income per capita)低於個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就會被界定為「貧窮」

bull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為香港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應用這方法

34

35

從否認到承認

bull九七年之前香港政府不承認香港出現嚴重的貧窮問題

bull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長時間經濟不景氣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在2000年首次指出香港出現貧窮問題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幫助低收入家庭

bull2005年1月12日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並由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11: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學者界定貧窮的三大方法

絕對貧窮

bull 標準預算法 (budget standards) (Rowntree社署)

bull 1天1 (1993)125 (2008) 美元 (世界銀行)

相對貧窮

bull 國際貧窮線 (OECD 歐盟)

bull 相對匱乏 (Townsend 周永新)

綜合方法

bull 相對匱乏的共識方法 (Gordon Saunders)

bull中國最低生活保障線 (唐鈞) 12

絕對貧窮 (Absolute Poverty)

bull如何界定貧窮無論是政治及學術上的爭論主要均是環繞着貧窮究竟是「絕對貧窮」(absolute poverty)還是「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之爭

bull「絕對貧窮」是定義貧窮最歷史悠久的方法亦是過去香港政府理解貧窮的基礎

bull絕對貧窮一派主要是以「僅足生存」(subsistence)的概念作為界定絕對貧窮的原則

bull「僅足生存」就是指維持生命的最低的水平生活低於此水平的人士就是處於絕對貧窮的狀況

13

「僅足生存」的處境

bull「絕對貧窮」的概念的應用源於英國十九世紀的貧窮研究(Booth 1899)及二十世紀初Seebohm Rowntree(1901 1941)有關貧窮人士「僅足生存」的處境的研究

bullRowntree根據營養師的意見訂定了哪些食物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品他自己亦訂出其他一系列生活必需品如衣服暖氣住屋等等以此為基礎來界定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

14

標準預算法 (budget standards)

bull首先要決定維持生命或基本生活的一系列生活必需品的清單通常是以一個星期或一個月的消費為基礎所以又叫「菜籃子」法

bull根據上述必需品的清單然後根據各貨品的價格便可以計算出各必需品總和的「標準預算」若住戶的總開支低於這標準預算水平之下就是生活在貧窮的狀況相應這開支水平的住戶的開支或入息便可以成為開支或入息「貧窮線」的標準

15

Budget (service or commodity)

= Price x Quantity

標準預算法

bull這方法的基礎是要界定哪些物品或服務是維持基本生活的「必需品」但是正是界定什麼是「必需品」構成這方法最大的困難和挑戰

bull例如Rowntree在英國的貧窮研究的貨品清單中包括了茶葉這類有爭議性的「必需品」而在1936年的研究中Rowntree的清單甚至進一步包括收音機報章給子女的禮物及假期等明顯地Rowntree這套清單的標準已經不單是要避免飢餓可見對基本生活的定義會隨着時間以及社會生活質素的進步而有所改變

16

以現實消費模式為基礎

bull「基本預算方法」被批評為專家主導mdash專家決定什麼是生活「必需品」因而往往出現不切實際的情況

bull故此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不少學者提出改善的辦法希望減少由專家決定的弊病改善為加入人們現實的消費模式返回每個人本身具體的經驗和需要來定義和量度貧窮

17

Jonathan Bradshaw

bull英國學者Bradshaw就發展出由專家加上人們實際消費模式作為建立英國各類型家庭生活的標準預算

bull這一方法首先分辨出社會上有不同類型的家庭有子女的配偶沒有子女的配偶單親退休老人等等然後再考察不同類型家庭的標準預算及消費水平

bull同時他仿效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方法將各類家庭劃分為不同的預算水平由「溫和但足夠的預算」(即所謂正常的生活水平)到低成本的預算(即所謂一個僅足生存的水平)以量度貧窮人士的生活水平

18

世界銀行一天一美元消費

bull世界銀行為了量度各國的貧窮人口以便作出國與國之間的比較就採用了以每天一美元(以1993年的各國貨幣相應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 Parity計)的消費水平為絕對貧窮的水平線或以每天兩美元(以1985年的購買力)作為量度貧窮的水平

bull於2004年全球的絕對貧窮情況有所舒緩主要原因是中國及印度的貧窮情況有所改善但是全球仍共有11億人每日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每天125美元及至2015年更進一步提升至每天19美元 (以2011年美國的購買力計)

19

Amartya Sen capability approach

bull There was -and should be - an ldquoirreducible absolutist core in

the idea of povertyrdquo but that absoluteness li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of the actions beings and doings people were

capable of performing and enjoying

bull The same set of capabilities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baske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or at different times)

bull The ability to stay warm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goods in th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and in Poland The goods and

services required to effectively look for a job in a village in Uttar

Pradesh and in Mexico City may well be different

bull A poverty line that is absolut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may

very well turn out to be relative in the space of commodities

(and thus incomes)

20

Recent Development

bull The World Bankrsquos

motivation was to

measure poverty across

countries in a welfare-

consistent way We

wanted th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IPL) to

correspond as far as

possible to the same

level of welfare

regardless of the country the individual lived in

bull Starting from October 2017 the

World Bank will report poverty

rates for all countries using two

new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a

lower middle-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320day and an upper middle-

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550day This will

be in addition to the $190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ndash

which remains our headline

poverty threshold and continues

to define the Bankrsquos goal of

ending global extreme poverty

by 2030

21

A richer array of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22

23

Different lines different headcounts

24

綜援 = 絕對貧窮的定義

過去 尤其是97年前香港政府傾向採用絕對貧窮即用「僅足生存」的理念來定義貧窮

認為成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後香港社會已經成功地設立安全網

再沒有人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如食物居住等所以貧窮問題亦因而得到基本解決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06)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社會福利署分別在1999年及2003年再次檢討綜援制度推翻了1996年增加健全成人及兒童標準金額的做法大幅削減綜援的標準金額及特別需要津貼檢討只着重綜援水平與低技術工人的工資比較強調綜援個案中有工作能力的健全人士必須「自力更生」

26

綜援水平如何訂立

bull業界一直建議政府採用社會福利署在1996年曾採用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作為制定綜援水平的基準不過自1996年至今基層市民的消費模式已有很大改變例如食物衣履等開支比例下降交通教育等開支則上升因此1996年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未必可以反映市民新的消費模式而必須重新制定

bull由於特區政府一直拒絕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遂委託黃洪進行《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以提供訂定綜援援助金額水平的科學根據

27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共識及參與」原則有關標準預算中的貨品及服務名單須由專家公眾及受助人參與決定盡力尋求社會的共識

bull「基本但可以參與常規社會生活」水平有關貨品及服務是否列入標準預算的名單並不以「僅足生存」作為基準而是以「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為基準即通常低於「常規的生活標準」水平但高於「僅足生存」的水平這結合了「絕對貧窮」與「相對貧窮」的理念

bull根據上述兩項原則研究訪問了專家綜援人士及非綜援人士的意見並參考社會福利署1996年原有的標準制定出不同年齡組別家庭人數及傷殘程度的一系列基本生活需要預算其中不同組別的健全人士的基本需要預算金額

28

規範性的貧窮線

2

9

bull現實上政府的責任便是提供綜援給經濟有困難的人士令他們能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

bull所以客觀上政府是以綜援作為規範性的貧窮線但重要的問題是綜援的水平是否符合社會認可的最低基本生活標準

綜援水平 ne 滿足基本需要

3

0

bull現時大量綜援家庭要領取食物銀行的食物援助

bull大多數居於私人樓宇的綜援住戶要用標準金額中的金錢來補貼租金津貼的不足可以證明綜援的金額之不足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

31

相對貧窮的提出

bull提出「相對貧窮」的論者主要認為雖然貧窮者的收入能維持生存但與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較仍是處於較低的生活水準可以說相對貧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分配不平等的狀況

bull隨着社會發展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心理社會生活經濟活動方式亦產生極大的變化因而在理解什麼是貧困的觀念上也在轉變貧困的概念和標準不斷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轉變

32

歐共體委員會 《向貧困開戰的共同體特別行動的中期報告》

bull貧困應被理解為個人家庭和社群所擁有的物質文化和社會資源十分有限致使他們被排除在其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bull「相對貧窮」概念涵蓋的範圍不單是缺乏經濟資源還包括因為欠缺經濟資源而導致這些人士不能參與社會慣常的生活模式

33

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bull在西方國家研究貧窮的學者亦關注到究竟在國與國之間對貧窮的標準能否找出統一的定義從而使不同國家發展相同的社會援助社會保障來消弭貧窮在七十年代中期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援助標準作出調查並且以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國民之人均家庭收入(household income per capita)低於個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就會被界定為「貧窮」

bull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為香港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應用這方法

34

35

從否認到承認

bull九七年之前香港政府不承認香港出現嚴重的貧窮問題

bull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長時間經濟不景氣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在2000年首次指出香港出現貧窮問題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幫助低收入家庭

bull2005年1月12日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並由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12: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絕對貧窮 (Absolute Poverty)

bull如何界定貧窮無論是政治及學術上的爭論主要均是環繞着貧窮究竟是「絕對貧窮」(absolute poverty)還是「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之爭

bull「絕對貧窮」是定義貧窮最歷史悠久的方法亦是過去香港政府理解貧窮的基礎

bull絕對貧窮一派主要是以「僅足生存」(subsistence)的概念作為界定絕對貧窮的原則

bull「僅足生存」就是指維持生命的最低的水平生活低於此水平的人士就是處於絕對貧窮的狀況

13

「僅足生存」的處境

bull「絕對貧窮」的概念的應用源於英國十九世紀的貧窮研究(Booth 1899)及二十世紀初Seebohm Rowntree(1901 1941)有關貧窮人士「僅足生存」的處境的研究

bullRowntree根據營養師的意見訂定了哪些食物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品他自己亦訂出其他一系列生活必需品如衣服暖氣住屋等等以此為基礎來界定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

14

標準預算法 (budget standards)

bull首先要決定維持生命或基本生活的一系列生活必需品的清單通常是以一個星期或一個月的消費為基礎所以又叫「菜籃子」法

bull根據上述必需品的清單然後根據各貨品的價格便可以計算出各必需品總和的「標準預算」若住戶的總開支低於這標準預算水平之下就是生活在貧窮的狀況相應這開支水平的住戶的開支或入息便可以成為開支或入息「貧窮線」的標準

15

Budget (service or commodity)

= Price x Quantity

標準預算法

bull這方法的基礎是要界定哪些物品或服務是維持基本生活的「必需品」但是正是界定什麼是「必需品」構成這方法最大的困難和挑戰

bull例如Rowntree在英國的貧窮研究的貨品清單中包括了茶葉這類有爭議性的「必需品」而在1936年的研究中Rowntree的清單甚至進一步包括收音機報章給子女的禮物及假期等明顯地Rowntree這套清單的標準已經不單是要避免飢餓可見對基本生活的定義會隨着時間以及社會生活質素的進步而有所改變

16

以現實消費模式為基礎

bull「基本預算方法」被批評為專家主導mdash專家決定什麼是生活「必需品」因而往往出現不切實際的情況

bull故此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不少學者提出改善的辦法希望減少由專家決定的弊病改善為加入人們現實的消費模式返回每個人本身具體的經驗和需要來定義和量度貧窮

17

Jonathan Bradshaw

bull英國學者Bradshaw就發展出由專家加上人們實際消費模式作為建立英國各類型家庭生活的標準預算

bull這一方法首先分辨出社會上有不同類型的家庭有子女的配偶沒有子女的配偶單親退休老人等等然後再考察不同類型家庭的標準預算及消費水平

bull同時他仿效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方法將各類家庭劃分為不同的預算水平由「溫和但足夠的預算」(即所謂正常的生活水平)到低成本的預算(即所謂一個僅足生存的水平)以量度貧窮人士的生活水平

18

世界銀行一天一美元消費

bull世界銀行為了量度各國的貧窮人口以便作出國與國之間的比較就採用了以每天一美元(以1993年的各國貨幣相應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 Parity計)的消費水平為絕對貧窮的水平線或以每天兩美元(以1985年的購買力)作為量度貧窮的水平

bull於2004年全球的絕對貧窮情況有所舒緩主要原因是中國及印度的貧窮情況有所改善但是全球仍共有11億人每日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每天125美元及至2015年更進一步提升至每天19美元 (以2011年美國的購買力計)

19

Amartya Sen capability approach

bull There was -and should be - an ldquoirreducible absolutist core in

the idea of povertyrdquo but that absoluteness li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of the actions beings and doings people were

capable of performing and enjoying

bull The same set of capabilities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baske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or at different times)

bull The ability to stay warm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goods in th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and in Poland The goods and

services required to effectively look for a job in a village in Uttar

Pradesh and in Mexico City may well be different

bull A poverty line that is absolut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may

very well turn out to be relative in the space of commodities

(and thus incomes)

20

Recent Development

bull The World Bankrsquos

motivation was to

measure poverty across

countries in a welfare-

consistent way We

wanted th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IPL) to

correspond as far as

possible to the same

level of welfare

regardless of the country the individual lived in

bull Starting from October 2017 the

World Bank will report poverty

rates for all countries using two

new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a

lower middle-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320day and an upper middle-

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550day This will

be in addition to the $190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ndash

which remains our headline

poverty threshold and continues

to define the Bankrsquos goal of

ending global extreme poverty

by 2030

21

A richer array of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22

23

Different lines different headcounts

24

綜援 = 絕對貧窮的定義

過去 尤其是97年前香港政府傾向採用絕對貧窮即用「僅足生存」的理念來定義貧窮

認為成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後香港社會已經成功地設立安全網

再沒有人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如食物居住等所以貧窮問題亦因而得到基本解決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06)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社會福利署分別在1999年及2003年再次檢討綜援制度推翻了1996年增加健全成人及兒童標準金額的做法大幅削減綜援的標準金額及特別需要津貼檢討只着重綜援水平與低技術工人的工資比較強調綜援個案中有工作能力的健全人士必須「自力更生」

26

綜援水平如何訂立

bull業界一直建議政府採用社會福利署在1996年曾採用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作為制定綜援水平的基準不過自1996年至今基層市民的消費模式已有很大改變例如食物衣履等開支比例下降交通教育等開支則上升因此1996年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未必可以反映市民新的消費模式而必須重新制定

bull由於特區政府一直拒絕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遂委託黃洪進行《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以提供訂定綜援援助金額水平的科學根據

27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共識及參與」原則有關標準預算中的貨品及服務名單須由專家公眾及受助人參與決定盡力尋求社會的共識

bull「基本但可以參與常規社會生活」水平有關貨品及服務是否列入標準預算的名單並不以「僅足生存」作為基準而是以「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為基準即通常低於「常規的生活標準」水平但高於「僅足生存」的水平這結合了「絕對貧窮」與「相對貧窮」的理念

bull根據上述兩項原則研究訪問了專家綜援人士及非綜援人士的意見並參考社會福利署1996年原有的標準制定出不同年齡組別家庭人數及傷殘程度的一系列基本生活需要預算其中不同組別的健全人士的基本需要預算金額

28

規範性的貧窮線

2

9

bull現實上政府的責任便是提供綜援給經濟有困難的人士令他們能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

bull所以客觀上政府是以綜援作為規範性的貧窮線但重要的問題是綜援的水平是否符合社會認可的最低基本生活標準

綜援水平 ne 滿足基本需要

3

0

bull現時大量綜援家庭要領取食物銀行的食物援助

bull大多數居於私人樓宇的綜援住戶要用標準金額中的金錢來補貼租金津貼的不足可以證明綜援的金額之不足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

31

相對貧窮的提出

bull提出「相對貧窮」的論者主要認為雖然貧窮者的收入能維持生存但與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較仍是處於較低的生活水準可以說相對貧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分配不平等的狀況

bull隨着社會發展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心理社會生活經濟活動方式亦產生極大的變化因而在理解什麼是貧困的觀念上也在轉變貧困的概念和標準不斷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轉變

32

歐共體委員會 《向貧困開戰的共同體特別行動的中期報告》

bull貧困應被理解為個人家庭和社群所擁有的物質文化和社會資源十分有限致使他們被排除在其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bull「相對貧窮」概念涵蓋的範圍不單是缺乏經濟資源還包括因為欠缺經濟資源而導致這些人士不能參與社會慣常的生活模式

33

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bull在西方國家研究貧窮的學者亦關注到究竟在國與國之間對貧窮的標準能否找出統一的定義從而使不同國家發展相同的社會援助社會保障來消弭貧窮在七十年代中期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援助標準作出調查並且以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國民之人均家庭收入(household income per capita)低於個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就會被界定為「貧窮」

bull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為香港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應用這方法

34

35

從否認到承認

bull九七年之前香港政府不承認香港出現嚴重的貧窮問題

bull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長時間經濟不景氣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在2000年首次指出香港出現貧窮問題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幫助低收入家庭

bull2005年1月12日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並由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13: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僅足生存」的處境

bull「絕對貧窮」的概念的應用源於英國十九世紀的貧窮研究(Booth 1899)及二十世紀初Seebohm Rowntree(1901 1941)有關貧窮人士「僅足生存」的處境的研究

bullRowntree根據營養師的意見訂定了哪些食物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品他自己亦訂出其他一系列生活必需品如衣服暖氣住屋等等以此為基礎來界定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

14

標準預算法 (budget standards)

bull首先要決定維持生命或基本生活的一系列生活必需品的清單通常是以一個星期或一個月的消費為基礎所以又叫「菜籃子」法

bull根據上述必需品的清單然後根據各貨品的價格便可以計算出各必需品總和的「標準預算」若住戶的總開支低於這標準預算水平之下就是生活在貧窮的狀況相應這開支水平的住戶的開支或入息便可以成為開支或入息「貧窮線」的標準

15

Budget (service or commodity)

= Price x Quantity

標準預算法

bull這方法的基礎是要界定哪些物品或服務是維持基本生活的「必需品」但是正是界定什麼是「必需品」構成這方法最大的困難和挑戰

bull例如Rowntree在英國的貧窮研究的貨品清單中包括了茶葉這類有爭議性的「必需品」而在1936年的研究中Rowntree的清單甚至進一步包括收音機報章給子女的禮物及假期等明顯地Rowntree這套清單的標準已經不單是要避免飢餓可見對基本生活的定義會隨着時間以及社會生活質素的進步而有所改變

16

以現實消費模式為基礎

bull「基本預算方法」被批評為專家主導mdash專家決定什麼是生活「必需品」因而往往出現不切實際的情況

bull故此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不少學者提出改善的辦法希望減少由專家決定的弊病改善為加入人們現實的消費模式返回每個人本身具體的經驗和需要來定義和量度貧窮

17

Jonathan Bradshaw

bull英國學者Bradshaw就發展出由專家加上人們實際消費模式作為建立英國各類型家庭生活的標準預算

bull這一方法首先分辨出社會上有不同類型的家庭有子女的配偶沒有子女的配偶單親退休老人等等然後再考察不同類型家庭的標準預算及消費水平

bull同時他仿效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方法將各類家庭劃分為不同的預算水平由「溫和但足夠的預算」(即所謂正常的生活水平)到低成本的預算(即所謂一個僅足生存的水平)以量度貧窮人士的生活水平

18

世界銀行一天一美元消費

bull世界銀行為了量度各國的貧窮人口以便作出國與國之間的比較就採用了以每天一美元(以1993年的各國貨幣相應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 Parity計)的消費水平為絕對貧窮的水平線或以每天兩美元(以1985年的購買力)作為量度貧窮的水平

bull於2004年全球的絕對貧窮情況有所舒緩主要原因是中國及印度的貧窮情況有所改善但是全球仍共有11億人每日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每天125美元及至2015年更進一步提升至每天19美元 (以2011年美國的購買力計)

19

Amartya Sen capability approach

bull There was -and should be - an ldquoirreducible absolutist core in

the idea of povertyrdquo but that absoluteness li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of the actions beings and doings people were

capable of performing and enjoying

bull The same set of capabilities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baske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or at different times)

bull The ability to stay warm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goods in th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and in Poland The goods and

services required to effectively look for a job in a village in Uttar

Pradesh and in Mexico City may well be different

bull A poverty line that is absolut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may

very well turn out to be relative in the space of commodities

(and thus incomes)

20

Recent Development

bull The World Bankrsquos

motivation was to

measure poverty across

countries in a welfare-

consistent way We

wanted th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IPL) to

correspond as far as

possible to the same

level of welfare

regardless of the country the individual lived in

bull Starting from October 2017 the

World Bank will report poverty

rates for all countries using two

new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a

lower middle-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320day and an upper middle-

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550day This will

be in addition to the $190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ndash

which remains our headline

poverty threshold and continues

to define the Bankrsquos goal of

ending global extreme poverty

by 2030

21

A richer array of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22

23

Different lines different headcounts

24

綜援 = 絕對貧窮的定義

過去 尤其是97年前香港政府傾向採用絕對貧窮即用「僅足生存」的理念來定義貧窮

認為成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後香港社會已經成功地設立安全網

再沒有人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如食物居住等所以貧窮問題亦因而得到基本解決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06)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社會福利署分別在1999年及2003年再次檢討綜援制度推翻了1996年增加健全成人及兒童標準金額的做法大幅削減綜援的標準金額及特別需要津貼檢討只着重綜援水平與低技術工人的工資比較強調綜援個案中有工作能力的健全人士必須「自力更生」

26

綜援水平如何訂立

bull業界一直建議政府採用社會福利署在1996年曾採用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作為制定綜援水平的基準不過自1996年至今基層市民的消費模式已有很大改變例如食物衣履等開支比例下降交通教育等開支則上升因此1996年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未必可以反映市民新的消費模式而必須重新制定

bull由於特區政府一直拒絕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遂委託黃洪進行《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以提供訂定綜援援助金額水平的科學根據

27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共識及參與」原則有關標準預算中的貨品及服務名單須由專家公眾及受助人參與決定盡力尋求社會的共識

bull「基本但可以參與常規社會生活」水平有關貨品及服務是否列入標準預算的名單並不以「僅足生存」作為基準而是以「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為基準即通常低於「常規的生活標準」水平但高於「僅足生存」的水平這結合了「絕對貧窮」與「相對貧窮」的理念

bull根據上述兩項原則研究訪問了專家綜援人士及非綜援人士的意見並參考社會福利署1996年原有的標準制定出不同年齡組別家庭人數及傷殘程度的一系列基本生活需要預算其中不同組別的健全人士的基本需要預算金額

28

規範性的貧窮線

2

9

bull現實上政府的責任便是提供綜援給經濟有困難的人士令他們能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

bull所以客觀上政府是以綜援作為規範性的貧窮線但重要的問題是綜援的水平是否符合社會認可的最低基本生活標準

綜援水平 ne 滿足基本需要

3

0

bull現時大量綜援家庭要領取食物銀行的食物援助

bull大多數居於私人樓宇的綜援住戶要用標準金額中的金錢來補貼租金津貼的不足可以證明綜援的金額之不足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

31

相對貧窮的提出

bull提出「相對貧窮」的論者主要認為雖然貧窮者的收入能維持生存但與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較仍是處於較低的生活水準可以說相對貧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分配不平等的狀況

bull隨着社會發展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心理社會生活經濟活動方式亦產生極大的變化因而在理解什麼是貧困的觀念上也在轉變貧困的概念和標準不斷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轉變

32

歐共體委員會 《向貧困開戰的共同體特別行動的中期報告》

bull貧困應被理解為個人家庭和社群所擁有的物質文化和社會資源十分有限致使他們被排除在其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bull「相對貧窮」概念涵蓋的範圍不單是缺乏經濟資源還包括因為欠缺經濟資源而導致這些人士不能參與社會慣常的生活模式

33

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bull在西方國家研究貧窮的學者亦關注到究竟在國與國之間對貧窮的標準能否找出統一的定義從而使不同國家發展相同的社會援助社會保障來消弭貧窮在七十年代中期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援助標準作出調查並且以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國民之人均家庭收入(household income per capita)低於個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就會被界定為「貧窮」

bull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為香港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應用這方法

34

35

從否認到承認

bull九七年之前香港政府不承認香港出現嚴重的貧窮問題

bull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長時間經濟不景氣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在2000年首次指出香港出現貧窮問題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幫助低收入家庭

bull2005年1月12日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並由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14: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標準預算法 (budget standards)

bull首先要決定維持生命或基本生活的一系列生活必需品的清單通常是以一個星期或一個月的消費為基礎所以又叫「菜籃子」法

bull根據上述必需品的清單然後根據各貨品的價格便可以計算出各必需品總和的「標準預算」若住戶的總開支低於這標準預算水平之下就是生活在貧窮的狀況相應這開支水平的住戶的開支或入息便可以成為開支或入息「貧窮線」的標準

15

Budget (service or commodity)

= Price x Quantity

標準預算法

bull這方法的基礎是要界定哪些物品或服務是維持基本生活的「必需品」但是正是界定什麼是「必需品」構成這方法最大的困難和挑戰

bull例如Rowntree在英國的貧窮研究的貨品清單中包括了茶葉這類有爭議性的「必需品」而在1936年的研究中Rowntree的清單甚至進一步包括收音機報章給子女的禮物及假期等明顯地Rowntree這套清單的標準已經不單是要避免飢餓可見對基本生活的定義會隨着時間以及社會生活質素的進步而有所改變

16

以現實消費模式為基礎

bull「基本預算方法」被批評為專家主導mdash專家決定什麼是生活「必需品」因而往往出現不切實際的情況

bull故此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不少學者提出改善的辦法希望減少由專家決定的弊病改善為加入人們現實的消費模式返回每個人本身具體的經驗和需要來定義和量度貧窮

17

Jonathan Bradshaw

bull英國學者Bradshaw就發展出由專家加上人們實際消費模式作為建立英國各類型家庭生活的標準預算

bull這一方法首先分辨出社會上有不同類型的家庭有子女的配偶沒有子女的配偶單親退休老人等等然後再考察不同類型家庭的標準預算及消費水平

bull同時他仿效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方法將各類家庭劃分為不同的預算水平由「溫和但足夠的預算」(即所謂正常的生活水平)到低成本的預算(即所謂一個僅足生存的水平)以量度貧窮人士的生活水平

18

世界銀行一天一美元消費

bull世界銀行為了量度各國的貧窮人口以便作出國與國之間的比較就採用了以每天一美元(以1993年的各國貨幣相應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 Parity計)的消費水平為絕對貧窮的水平線或以每天兩美元(以1985年的購買力)作為量度貧窮的水平

bull於2004年全球的絕對貧窮情況有所舒緩主要原因是中國及印度的貧窮情況有所改善但是全球仍共有11億人每日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每天125美元及至2015年更進一步提升至每天19美元 (以2011年美國的購買力計)

19

Amartya Sen capability approach

bull There was -and should be - an ldquoirreducible absolutist core in

the idea of povertyrdquo but that absoluteness li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of the actions beings and doings people were

capable of performing and enjoying

bull The same set of capabilities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baske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or at different times)

bull The ability to stay warm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goods in th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and in Poland The goods and

services required to effectively look for a job in a village in Uttar

Pradesh and in Mexico City may well be different

bull A poverty line that is absolut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may

very well turn out to be relative in the space of commodities

(and thus incomes)

20

Recent Development

bull The World Bankrsquos

motivation was to

measure poverty across

countries in a welfare-

consistent way We

wanted th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IPL) to

correspond as far as

possible to the same

level of welfare

regardless of the country the individual lived in

bull Starting from October 2017 the

World Bank will report poverty

rates for all countries using two

new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a

lower middle-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320day and an upper middle-

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550day This will

be in addition to the $190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ndash

which remains our headline

poverty threshold and continues

to define the Bankrsquos goal of

ending global extreme poverty

by 2030

21

A richer array of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22

23

Different lines different headcounts

24

綜援 = 絕對貧窮的定義

過去 尤其是97年前香港政府傾向採用絕對貧窮即用「僅足生存」的理念來定義貧窮

認為成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後香港社會已經成功地設立安全網

再沒有人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如食物居住等所以貧窮問題亦因而得到基本解決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06)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社會福利署分別在1999年及2003年再次檢討綜援制度推翻了1996年增加健全成人及兒童標準金額的做法大幅削減綜援的標準金額及特別需要津貼檢討只着重綜援水平與低技術工人的工資比較強調綜援個案中有工作能力的健全人士必須「自力更生」

26

綜援水平如何訂立

bull業界一直建議政府採用社會福利署在1996年曾採用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作為制定綜援水平的基準不過自1996年至今基層市民的消費模式已有很大改變例如食物衣履等開支比例下降交通教育等開支則上升因此1996年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未必可以反映市民新的消費模式而必須重新制定

bull由於特區政府一直拒絕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遂委託黃洪進行《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以提供訂定綜援援助金額水平的科學根據

27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共識及參與」原則有關標準預算中的貨品及服務名單須由專家公眾及受助人參與決定盡力尋求社會的共識

bull「基本但可以參與常規社會生活」水平有關貨品及服務是否列入標準預算的名單並不以「僅足生存」作為基準而是以「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為基準即通常低於「常規的生活標準」水平但高於「僅足生存」的水平這結合了「絕對貧窮」與「相對貧窮」的理念

bull根據上述兩項原則研究訪問了專家綜援人士及非綜援人士的意見並參考社會福利署1996年原有的標準制定出不同年齡組別家庭人數及傷殘程度的一系列基本生活需要預算其中不同組別的健全人士的基本需要預算金額

28

規範性的貧窮線

2

9

bull現實上政府的責任便是提供綜援給經濟有困難的人士令他們能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

bull所以客觀上政府是以綜援作為規範性的貧窮線但重要的問題是綜援的水平是否符合社會認可的最低基本生活標準

綜援水平 ne 滿足基本需要

3

0

bull現時大量綜援家庭要領取食物銀行的食物援助

bull大多數居於私人樓宇的綜援住戶要用標準金額中的金錢來補貼租金津貼的不足可以證明綜援的金額之不足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

31

相對貧窮的提出

bull提出「相對貧窮」的論者主要認為雖然貧窮者的收入能維持生存但與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較仍是處於較低的生活水準可以說相對貧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分配不平等的狀況

bull隨着社會發展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心理社會生活經濟活動方式亦產生極大的變化因而在理解什麼是貧困的觀念上也在轉變貧困的概念和標準不斷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轉變

32

歐共體委員會 《向貧困開戰的共同體特別行動的中期報告》

bull貧困應被理解為個人家庭和社群所擁有的物質文化和社會資源十分有限致使他們被排除在其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bull「相對貧窮」概念涵蓋的範圍不單是缺乏經濟資源還包括因為欠缺經濟資源而導致這些人士不能參與社會慣常的生活模式

33

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bull在西方國家研究貧窮的學者亦關注到究竟在國與國之間對貧窮的標準能否找出統一的定義從而使不同國家發展相同的社會援助社會保障來消弭貧窮在七十年代中期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援助標準作出調查並且以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國民之人均家庭收入(household income per capita)低於個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就會被界定為「貧窮」

bull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為香港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應用這方法

34

35

從否認到承認

bull九七年之前香港政府不承認香港出現嚴重的貧窮問題

bull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長時間經濟不景氣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在2000年首次指出香港出現貧窮問題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幫助低收入家庭

bull2005年1月12日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並由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15: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標準預算法

bull這方法的基礎是要界定哪些物品或服務是維持基本生活的「必需品」但是正是界定什麼是「必需品」構成這方法最大的困難和挑戰

bull例如Rowntree在英國的貧窮研究的貨品清單中包括了茶葉這類有爭議性的「必需品」而在1936年的研究中Rowntree的清單甚至進一步包括收音機報章給子女的禮物及假期等明顯地Rowntree這套清單的標準已經不單是要避免飢餓可見對基本生活的定義會隨着時間以及社會生活質素的進步而有所改變

16

以現實消費模式為基礎

bull「基本預算方法」被批評為專家主導mdash專家決定什麼是生活「必需品」因而往往出現不切實際的情況

bull故此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不少學者提出改善的辦法希望減少由專家決定的弊病改善為加入人們現實的消費模式返回每個人本身具體的經驗和需要來定義和量度貧窮

17

Jonathan Bradshaw

bull英國學者Bradshaw就發展出由專家加上人們實際消費模式作為建立英國各類型家庭生活的標準預算

bull這一方法首先分辨出社會上有不同類型的家庭有子女的配偶沒有子女的配偶單親退休老人等等然後再考察不同類型家庭的標準預算及消費水平

bull同時他仿效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方法將各類家庭劃分為不同的預算水平由「溫和但足夠的預算」(即所謂正常的生活水平)到低成本的預算(即所謂一個僅足生存的水平)以量度貧窮人士的生活水平

18

世界銀行一天一美元消費

bull世界銀行為了量度各國的貧窮人口以便作出國與國之間的比較就採用了以每天一美元(以1993年的各國貨幣相應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 Parity計)的消費水平為絕對貧窮的水平線或以每天兩美元(以1985年的購買力)作為量度貧窮的水平

bull於2004年全球的絕對貧窮情況有所舒緩主要原因是中國及印度的貧窮情況有所改善但是全球仍共有11億人每日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每天125美元及至2015年更進一步提升至每天19美元 (以2011年美國的購買力計)

19

Amartya Sen capability approach

bull There was -and should be - an ldquoirreducible absolutist core in

the idea of povertyrdquo but that absoluteness li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of the actions beings and doings people were

capable of performing and enjoying

bull The same set of capabilities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baske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or at different times)

bull The ability to stay warm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goods in th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and in Poland The goods and

services required to effectively look for a job in a village in Uttar

Pradesh and in Mexico City may well be different

bull A poverty line that is absolut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may

very well turn out to be relative in the space of commodities

(and thus incomes)

20

Recent Development

bull The World Bankrsquos

motivation was to

measure poverty across

countries in a welfare-

consistent way We

wanted th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IPL) to

correspond as far as

possible to the same

level of welfare

regardless of the country the individual lived in

bull Starting from October 2017 the

World Bank will report poverty

rates for all countries using two

new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a

lower middle-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320day and an upper middle-

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550day This will

be in addition to the $190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ndash

which remains our headline

poverty threshold and continues

to define the Bankrsquos goal of

ending global extreme poverty

by 2030

21

A richer array of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22

23

Different lines different headcounts

24

綜援 = 絕對貧窮的定義

過去 尤其是97年前香港政府傾向採用絕對貧窮即用「僅足生存」的理念來定義貧窮

認為成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後香港社會已經成功地設立安全網

再沒有人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如食物居住等所以貧窮問題亦因而得到基本解決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06)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社會福利署分別在1999年及2003年再次檢討綜援制度推翻了1996年增加健全成人及兒童標準金額的做法大幅削減綜援的標準金額及特別需要津貼檢討只着重綜援水平與低技術工人的工資比較強調綜援個案中有工作能力的健全人士必須「自力更生」

26

綜援水平如何訂立

bull業界一直建議政府採用社會福利署在1996年曾採用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作為制定綜援水平的基準不過自1996年至今基層市民的消費模式已有很大改變例如食物衣履等開支比例下降交通教育等開支則上升因此1996年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未必可以反映市民新的消費模式而必須重新制定

bull由於特區政府一直拒絕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遂委託黃洪進行《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以提供訂定綜援援助金額水平的科學根據

27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共識及參與」原則有關標準預算中的貨品及服務名單須由專家公眾及受助人參與決定盡力尋求社會的共識

bull「基本但可以參與常規社會生活」水平有關貨品及服務是否列入標準預算的名單並不以「僅足生存」作為基準而是以「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為基準即通常低於「常規的生活標準」水平但高於「僅足生存」的水平這結合了「絕對貧窮」與「相對貧窮」的理念

bull根據上述兩項原則研究訪問了專家綜援人士及非綜援人士的意見並參考社會福利署1996年原有的標準制定出不同年齡組別家庭人數及傷殘程度的一系列基本生活需要預算其中不同組別的健全人士的基本需要預算金額

28

規範性的貧窮線

2

9

bull現實上政府的責任便是提供綜援給經濟有困難的人士令他們能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

bull所以客觀上政府是以綜援作為規範性的貧窮線但重要的問題是綜援的水平是否符合社會認可的最低基本生活標準

綜援水平 ne 滿足基本需要

3

0

bull現時大量綜援家庭要領取食物銀行的食物援助

bull大多數居於私人樓宇的綜援住戶要用標準金額中的金錢來補貼租金津貼的不足可以證明綜援的金額之不足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

31

相對貧窮的提出

bull提出「相對貧窮」的論者主要認為雖然貧窮者的收入能維持生存但與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較仍是處於較低的生活水準可以說相對貧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分配不平等的狀況

bull隨着社會發展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心理社會生活經濟活動方式亦產生極大的變化因而在理解什麼是貧困的觀念上也在轉變貧困的概念和標準不斷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轉變

32

歐共體委員會 《向貧困開戰的共同體特別行動的中期報告》

bull貧困應被理解為個人家庭和社群所擁有的物質文化和社會資源十分有限致使他們被排除在其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bull「相對貧窮」概念涵蓋的範圍不單是缺乏經濟資源還包括因為欠缺經濟資源而導致這些人士不能參與社會慣常的生活模式

33

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bull在西方國家研究貧窮的學者亦關注到究竟在國與國之間對貧窮的標準能否找出統一的定義從而使不同國家發展相同的社會援助社會保障來消弭貧窮在七十年代中期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援助標準作出調查並且以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國民之人均家庭收入(household income per capita)低於個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就會被界定為「貧窮」

bull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為香港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應用這方法

34

35

從否認到承認

bull九七年之前香港政府不承認香港出現嚴重的貧窮問題

bull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長時間經濟不景氣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在2000年首次指出香港出現貧窮問題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幫助低收入家庭

bull2005年1月12日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並由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16: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以現實消費模式為基礎

bull「基本預算方法」被批評為專家主導mdash專家決定什麼是生活「必需品」因而往往出現不切實際的情況

bull故此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不少學者提出改善的辦法希望減少由專家決定的弊病改善為加入人們現實的消費模式返回每個人本身具體的經驗和需要來定義和量度貧窮

17

Jonathan Bradshaw

bull英國學者Bradshaw就發展出由專家加上人們實際消費模式作為建立英國各類型家庭生活的標準預算

bull這一方法首先分辨出社會上有不同類型的家庭有子女的配偶沒有子女的配偶單親退休老人等等然後再考察不同類型家庭的標準預算及消費水平

bull同時他仿效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方法將各類家庭劃分為不同的預算水平由「溫和但足夠的預算」(即所謂正常的生活水平)到低成本的預算(即所謂一個僅足生存的水平)以量度貧窮人士的生活水平

18

世界銀行一天一美元消費

bull世界銀行為了量度各國的貧窮人口以便作出國與國之間的比較就採用了以每天一美元(以1993年的各國貨幣相應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 Parity計)的消費水平為絕對貧窮的水平線或以每天兩美元(以1985年的購買力)作為量度貧窮的水平

bull於2004年全球的絕對貧窮情況有所舒緩主要原因是中國及印度的貧窮情況有所改善但是全球仍共有11億人每日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每天125美元及至2015年更進一步提升至每天19美元 (以2011年美國的購買力計)

19

Amartya Sen capability approach

bull There was -and should be - an ldquoirreducible absolutist core in

the idea of povertyrdquo but that absoluteness li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of the actions beings and doings people were

capable of performing and enjoying

bull The same set of capabilities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baske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or at different times)

bull The ability to stay warm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goods in th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and in Poland The goods and

services required to effectively look for a job in a village in Uttar

Pradesh and in Mexico City may well be different

bull A poverty line that is absolut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may

very well turn out to be relative in the space of commodities

(and thus incomes)

20

Recent Development

bull The World Bankrsquos

motivation was to

measure poverty across

countries in a welfare-

consistent way We

wanted th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IPL) to

correspond as far as

possible to the same

level of welfare

regardless of the country the individual lived in

bull Starting from October 2017 the

World Bank will report poverty

rates for all countries using two

new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a

lower middle-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320day and an upper middle-

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550day This will

be in addition to the $190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ndash

which remains our headline

poverty threshold and continues

to define the Bankrsquos goal of

ending global extreme poverty

by 2030

21

A richer array of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22

23

Different lines different headcounts

24

綜援 = 絕對貧窮的定義

過去 尤其是97年前香港政府傾向採用絕對貧窮即用「僅足生存」的理念來定義貧窮

認為成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後香港社會已經成功地設立安全網

再沒有人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如食物居住等所以貧窮問題亦因而得到基本解決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06)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社會福利署分別在1999年及2003年再次檢討綜援制度推翻了1996年增加健全成人及兒童標準金額的做法大幅削減綜援的標準金額及特別需要津貼檢討只着重綜援水平與低技術工人的工資比較強調綜援個案中有工作能力的健全人士必須「自力更生」

26

綜援水平如何訂立

bull業界一直建議政府採用社會福利署在1996年曾採用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作為制定綜援水平的基準不過自1996年至今基層市民的消費模式已有很大改變例如食物衣履等開支比例下降交通教育等開支則上升因此1996年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未必可以反映市民新的消費模式而必須重新制定

bull由於特區政府一直拒絕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遂委託黃洪進行《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以提供訂定綜援援助金額水平的科學根據

27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共識及參與」原則有關標準預算中的貨品及服務名單須由專家公眾及受助人參與決定盡力尋求社會的共識

bull「基本但可以參與常規社會生活」水平有關貨品及服務是否列入標準預算的名單並不以「僅足生存」作為基準而是以「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為基準即通常低於「常規的生活標準」水平但高於「僅足生存」的水平這結合了「絕對貧窮」與「相對貧窮」的理念

bull根據上述兩項原則研究訪問了專家綜援人士及非綜援人士的意見並參考社會福利署1996年原有的標準制定出不同年齡組別家庭人數及傷殘程度的一系列基本生活需要預算其中不同組別的健全人士的基本需要預算金額

28

規範性的貧窮線

2

9

bull現實上政府的責任便是提供綜援給經濟有困難的人士令他們能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

bull所以客觀上政府是以綜援作為規範性的貧窮線但重要的問題是綜援的水平是否符合社會認可的最低基本生活標準

綜援水平 ne 滿足基本需要

3

0

bull現時大量綜援家庭要領取食物銀行的食物援助

bull大多數居於私人樓宇的綜援住戶要用標準金額中的金錢來補貼租金津貼的不足可以證明綜援的金額之不足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

31

相對貧窮的提出

bull提出「相對貧窮」的論者主要認為雖然貧窮者的收入能維持生存但與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較仍是處於較低的生活水準可以說相對貧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分配不平等的狀況

bull隨着社會發展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心理社會生活經濟活動方式亦產生極大的變化因而在理解什麼是貧困的觀念上也在轉變貧困的概念和標準不斷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轉變

32

歐共體委員會 《向貧困開戰的共同體特別行動的中期報告》

bull貧困應被理解為個人家庭和社群所擁有的物質文化和社會資源十分有限致使他們被排除在其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bull「相對貧窮」概念涵蓋的範圍不單是缺乏經濟資源還包括因為欠缺經濟資源而導致這些人士不能參與社會慣常的生活模式

33

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bull在西方國家研究貧窮的學者亦關注到究竟在國與國之間對貧窮的標準能否找出統一的定義從而使不同國家發展相同的社會援助社會保障來消弭貧窮在七十年代中期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援助標準作出調查並且以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國民之人均家庭收入(household income per capita)低於個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就會被界定為「貧窮」

bull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為香港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應用這方法

34

35

從否認到承認

bull九七年之前香港政府不承認香港出現嚴重的貧窮問題

bull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長時間經濟不景氣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在2000年首次指出香港出現貧窮問題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幫助低收入家庭

bull2005年1月12日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並由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17: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Jonathan Bradshaw

bull英國學者Bradshaw就發展出由專家加上人們實際消費模式作為建立英國各類型家庭生活的標準預算

bull這一方法首先分辨出社會上有不同類型的家庭有子女的配偶沒有子女的配偶單親退休老人等等然後再考察不同類型家庭的標準預算及消費水平

bull同時他仿效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方法將各類家庭劃分為不同的預算水平由「溫和但足夠的預算」(即所謂正常的生活水平)到低成本的預算(即所謂一個僅足生存的水平)以量度貧窮人士的生活水平

18

世界銀行一天一美元消費

bull世界銀行為了量度各國的貧窮人口以便作出國與國之間的比較就採用了以每天一美元(以1993年的各國貨幣相應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 Parity計)的消費水平為絕對貧窮的水平線或以每天兩美元(以1985年的購買力)作為量度貧窮的水平

bull於2004年全球的絕對貧窮情況有所舒緩主要原因是中國及印度的貧窮情況有所改善但是全球仍共有11億人每日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每天125美元及至2015年更進一步提升至每天19美元 (以2011年美國的購買力計)

19

Amartya Sen capability approach

bull There was -and should be - an ldquoirreducible absolutist core in

the idea of povertyrdquo but that absoluteness li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of the actions beings and doings people were

capable of performing and enjoying

bull The same set of capabilities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baske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or at different times)

bull The ability to stay warm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goods in th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and in Poland The goods and

services required to effectively look for a job in a village in Uttar

Pradesh and in Mexico City may well be different

bull A poverty line that is absolut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may

very well turn out to be relative in the space of commodities

(and thus incomes)

20

Recent Development

bull The World Bankrsquos

motivation was to

measure poverty across

countries in a welfare-

consistent way We

wanted th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IPL) to

correspond as far as

possible to the same

level of welfare

regardless of the country the individual lived in

bull Starting from October 2017 the

World Bank will report poverty

rates for all countries using two

new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a

lower middle-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320day and an upper middle-

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550day This will

be in addition to the $190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ndash

which remains our headline

poverty threshold and continues

to define the Bankrsquos goal of

ending global extreme poverty

by 2030

21

A richer array of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22

23

Different lines different headcounts

24

綜援 = 絕對貧窮的定義

過去 尤其是97年前香港政府傾向採用絕對貧窮即用「僅足生存」的理念來定義貧窮

認為成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後香港社會已經成功地設立安全網

再沒有人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如食物居住等所以貧窮問題亦因而得到基本解決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06)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社會福利署分別在1999年及2003年再次檢討綜援制度推翻了1996年增加健全成人及兒童標準金額的做法大幅削減綜援的標準金額及特別需要津貼檢討只着重綜援水平與低技術工人的工資比較強調綜援個案中有工作能力的健全人士必須「自力更生」

26

綜援水平如何訂立

bull業界一直建議政府採用社會福利署在1996年曾採用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作為制定綜援水平的基準不過自1996年至今基層市民的消費模式已有很大改變例如食物衣履等開支比例下降交通教育等開支則上升因此1996年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未必可以反映市民新的消費模式而必須重新制定

bull由於特區政府一直拒絕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遂委託黃洪進行《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以提供訂定綜援援助金額水平的科學根據

27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共識及參與」原則有關標準預算中的貨品及服務名單須由專家公眾及受助人參與決定盡力尋求社會的共識

bull「基本但可以參與常規社會生活」水平有關貨品及服務是否列入標準預算的名單並不以「僅足生存」作為基準而是以「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為基準即通常低於「常規的生活標準」水平但高於「僅足生存」的水平這結合了「絕對貧窮」與「相對貧窮」的理念

bull根據上述兩項原則研究訪問了專家綜援人士及非綜援人士的意見並參考社會福利署1996年原有的標準制定出不同年齡組別家庭人數及傷殘程度的一系列基本生活需要預算其中不同組別的健全人士的基本需要預算金額

28

規範性的貧窮線

2

9

bull現實上政府的責任便是提供綜援給經濟有困難的人士令他們能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

bull所以客觀上政府是以綜援作為規範性的貧窮線但重要的問題是綜援的水平是否符合社會認可的最低基本生活標準

綜援水平 ne 滿足基本需要

3

0

bull現時大量綜援家庭要領取食物銀行的食物援助

bull大多數居於私人樓宇的綜援住戶要用標準金額中的金錢來補貼租金津貼的不足可以證明綜援的金額之不足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

31

相對貧窮的提出

bull提出「相對貧窮」的論者主要認為雖然貧窮者的收入能維持生存但與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較仍是處於較低的生活水準可以說相對貧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分配不平等的狀況

bull隨着社會發展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心理社會生活經濟活動方式亦產生極大的變化因而在理解什麼是貧困的觀念上也在轉變貧困的概念和標準不斷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轉變

32

歐共體委員會 《向貧困開戰的共同體特別行動的中期報告》

bull貧困應被理解為個人家庭和社群所擁有的物質文化和社會資源十分有限致使他們被排除在其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bull「相對貧窮」概念涵蓋的範圍不單是缺乏經濟資源還包括因為欠缺經濟資源而導致這些人士不能參與社會慣常的生活模式

33

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bull在西方國家研究貧窮的學者亦關注到究竟在國與國之間對貧窮的標準能否找出統一的定義從而使不同國家發展相同的社會援助社會保障來消弭貧窮在七十年代中期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援助標準作出調查並且以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國民之人均家庭收入(household income per capita)低於個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就會被界定為「貧窮」

bull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為香港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應用這方法

34

35

從否認到承認

bull九七年之前香港政府不承認香港出現嚴重的貧窮問題

bull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長時間經濟不景氣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在2000年首次指出香港出現貧窮問題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幫助低收入家庭

bull2005年1月12日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並由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18: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世界銀行一天一美元消費

bull世界銀行為了量度各國的貧窮人口以便作出國與國之間的比較就採用了以每天一美元(以1993年的各國貨幣相應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 Parity計)的消費水平為絕對貧窮的水平線或以每天兩美元(以1985年的購買力)作為量度貧窮的水平

bull於2004年全球的絕對貧窮情況有所舒緩主要原因是中國及印度的貧窮情況有所改善但是全球仍共有11億人每日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每天125美元及至2015年更進一步提升至每天19美元 (以2011年美國的購買力計)

19

Amartya Sen capability approach

bull There was -and should be - an ldquoirreducible absolutist core in

the idea of povertyrdquo but that absoluteness li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of the actions beings and doings people were

capable of performing and enjoying

bull The same set of capabilities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baske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or at different times)

bull The ability to stay warm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goods in th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and in Poland The goods and

services required to effectively look for a job in a village in Uttar

Pradesh and in Mexico City may well be different

bull A poverty line that is absolut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may

very well turn out to be relative in the space of commodities

(and thus incomes)

20

Recent Development

bull The World Bankrsquos

motivation was to

measure poverty across

countries in a welfare-

consistent way We

wanted th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IPL) to

correspond as far as

possible to the same

level of welfare

regardless of the country the individual lived in

bull Starting from October 2017 the

World Bank will report poverty

rates for all countries using two

new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a

lower middle-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320day and an upper middle-

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550day This will

be in addition to the $190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ndash

which remains our headline

poverty threshold and continues

to define the Bankrsquos goal of

ending global extreme poverty

by 2030

21

A richer array of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22

23

Different lines different headcounts

24

綜援 = 絕對貧窮的定義

過去 尤其是97年前香港政府傾向採用絕對貧窮即用「僅足生存」的理念來定義貧窮

認為成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後香港社會已經成功地設立安全網

再沒有人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如食物居住等所以貧窮問題亦因而得到基本解決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06)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社會福利署分別在1999年及2003年再次檢討綜援制度推翻了1996年增加健全成人及兒童標準金額的做法大幅削減綜援的標準金額及特別需要津貼檢討只着重綜援水平與低技術工人的工資比較強調綜援個案中有工作能力的健全人士必須「自力更生」

26

綜援水平如何訂立

bull業界一直建議政府採用社會福利署在1996年曾採用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作為制定綜援水平的基準不過自1996年至今基層市民的消費模式已有很大改變例如食物衣履等開支比例下降交通教育等開支則上升因此1996年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未必可以反映市民新的消費模式而必須重新制定

bull由於特區政府一直拒絕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遂委託黃洪進行《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以提供訂定綜援援助金額水平的科學根據

27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共識及參與」原則有關標準預算中的貨品及服務名單須由專家公眾及受助人參與決定盡力尋求社會的共識

bull「基本但可以參與常規社會生活」水平有關貨品及服務是否列入標準預算的名單並不以「僅足生存」作為基準而是以「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為基準即通常低於「常規的生活標準」水平但高於「僅足生存」的水平這結合了「絕對貧窮」與「相對貧窮」的理念

bull根據上述兩項原則研究訪問了專家綜援人士及非綜援人士的意見並參考社會福利署1996年原有的標準制定出不同年齡組別家庭人數及傷殘程度的一系列基本生活需要預算其中不同組別的健全人士的基本需要預算金額

28

規範性的貧窮線

2

9

bull現實上政府的責任便是提供綜援給經濟有困難的人士令他們能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

bull所以客觀上政府是以綜援作為規範性的貧窮線但重要的問題是綜援的水平是否符合社會認可的最低基本生活標準

綜援水平 ne 滿足基本需要

3

0

bull現時大量綜援家庭要領取食物銀行的食物援助

bull大多數居於私人樓宇的綜援住戶要用標準金額中的金錢來補貼租金津貼的不足可以證明綜援的金額之不足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

31

相對貧窮的提出

bull提出「相對貧窮」的論者主要認為雖然貧窮者的收入能維持生存但與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較仍是處於較低的生活水準可以說相對貧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分配不平等的狀況

bull隨着社會發展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心理社會生活經濟活動方式亦產生極大的變化因而在理解什麼是貧困的觀念上也在轉變貧困的概念和標準不斷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轉變

32

歐共體委員會 《向貧困開戰的共同體特別行動的中期報告》

bull貧困應被理解為個人家庭和社群所擁有的物質文化和社會資源十分有限致使他們被排除在其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bull「相對貧窮」概念涵蓋的範圍不單是缺乏經濟資源還包括因為欠缺經濟資源而導致這些人士不能參與社會慣常的生活模式

33

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bull在西方國家研究貧窮的學者亦關注到究竟在國與國之間對貧窮的標準能否找出統一的定義從而使不同國家發展相同的社會援助社會保障來消弭貧窮在七十年代中期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援助標準作出調查並且以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國民之人均家庭收入(household income per capita)低於個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就會被界定為「貧窮」

bull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為香港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應用這方法

34

35

從否認到承認

bull九七年之前香港政府不承認香港出現嚴重的貧窮問題

bull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長時間經濟不景氣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在2000年首次指出香港出現貧窮問題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幫助低收入家庭

bull2005年1月12日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並由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19: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Amartya Sen capability approach

bull There was -and should be - an ldquoirreducible absolutist core in

the idea of povertyrdquo but that absoluteness li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of the actions beings and doings people were

capable of performing and enjoying

bull The same set of capabilities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baske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or at different times)

bull The ability to stay warm might require different goods in th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and in Poland The goods and

services required to effectively look for a job in a village in Uttar

Pradesh and in Mexico City may well be different

bull A poverty line that is absolute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may

very well turn out to be relative in the space of commodities

(and thus incomes)

20

Recent Development

bull The World Bankrsquos

motivation was to

measure poverty across

countries in a welfare-

consistent way We

wanted th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IPL) to

correspond as far as

possible to the same

level of welfare

regardless of the country the individual lived in

bull Starting from October 2017 the

World Bank will report poverty

rates for all countries using two

new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a

lower middle-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320day and an upper middle-

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550day This will

be in addition to the $190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ndash

which remains our headline

poverty threshold and continues

to define the Bankrsquos goal of

ending global extreme poverty

by 2030

21

A richer array of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22

23

Different lines different headcounts

24

綜援 = 絕對貧窮的定義

過去 尤其是97年前香港政府傾向採用絕對貧窮即用「僅足生存」的理念來定義貧窮

認為成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後香港社會已經成功地設立安全網

再沒有人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如食物居住等所以貧窮問題亦因而得到基本解決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06)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社會福利署分別在1999年及2003年再次檢討綜援制度推翻了1996年增加健全成人及兒童標準金額的做法大幅削減綜援的標準金額及特別需要津貼檢討只着重綜援水平與低技術工人的工資比較強調綜援個案中有工作能力的健全人士必須「自力更生」

26

綜援水平如何訂立

bull業界一直建議政府採用社會福利署在1996年曾採用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作為制定綜援水平的基準不過自1996年至今基層市民的消費模式已有很大改變例如食物衣履等開支比例下降交通教育等開支則上升因此1996年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未必可以反映市民新的消費模式而必須重新制定

bull由於特區政府一直拒絕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遂委託黃洪進行《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以提供訂定綜援援助金額水平的科學根據

27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共識及參與」原則有關標準預算中的貨品及服務名單須由專家公眾及受助人參與決定盡力尋求社會的共識

bull「基本但可以參與常規社會生活」水平有關貨品及服務是否列入標準預算的名單並不以「僅足生存」作為基準而是以「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為基準即通常低於「常規的生活標準」水平但高於「僅足生存」的水平這結合了「絕對貧窮」與「相對貧窮」的理念

bull根據上述兩項原則研究訪問了專家綜援人士及非綜援人士的意見並參考社會福利署1996年原有的標準制定出不同年齡組別家庭人數及傷殘程度的一系列基本生活需要預算其中不同組別的健全人士的基本需要預算金額

28

規範性的貧窮線

2

9

bull現實上政府的責任便是提供綜援給經濟有困難的人士令他們能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

bull所以客觀上政府是以綜援作為規範性的貧窮線但重要的問題是綜援的水平是否符合社會認可的最低基本生活標準

綜援水平 ne 滿足基本需要

3

0

bull現時大量綜援家庭要領取食物銀行的食物援助

bull大多數居於私人樓宇的綜援住戶要用標準金額中的金錢來補貼租金津貼的不足可以證明綜援的金額之不足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

31

相對貧窮的提出

bull提出「相對貧窮」的論者主要認為雖然貧窮者的收入能維持生存但與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較仍是處於較低的生活水準可以說相對貧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分配不平等的狀況

bull隨着社會發展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心理社會生活經濟活動方式亦產生極大的變化因而在理解什麼是貧困的觀念上也在轉變貧困的概念和標準不斷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轉變

32

歐共體委員會 《向貧困開戰的共同體特別行動的中期報告》

bull貧困應被理解為個人家庭和社群所擁有的物質文化和社會資源十分有限致使他們被排除在其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bull「相對貧窮」概念涵蓋的範圍不單是缺乏經濟資源還包括因為欠缺經濟資源而導致這些人士不能參與社會慣常的生活模式

33

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bull在西方國家研究貧窮的學者亦關注到究竟在國與國之間對貧窮的標準能否找出統一的定義從而使不同國家發展相同的社會援助社會保障來消弭貧窮在七十年代中期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援助標準作出調查並且以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國民之人均家庭收入(household income per capita)低於個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就會被界定為「貧窮」

bull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為香港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應用這方法

34

35

從否認到承認

bull九七年之前香港政府不承認香港出現嚴重的貧窮問題

bull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長時間經濟不景氣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在2000年首次指出香港出現貧窮問題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幫助低收入家庭

bull2005年1月12日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並由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20: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Recent Development

bull The World Bankrsquos

motivation was to

measure poverty across

countries in a welfare-

consistent way We

wanted th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IPL) to

correspond as far as

possible to the same

level of welfare

regardless of the country the individual lived in

bull Starting from October 2017 the

World Bank will report poverty

rates for all countries using two

new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a

lower middle-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320day and an upper middle-

incom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et at $550day This will

be in addition to the $190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ndash

which remains our headline

poverty threshold and continues

to define the Bankrsquos goal of

ending global extreme poverty

by 2030

21

A richer array of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22

23

Different lines different headcounts

24

綜援 = 絕對貧窮的定義

過去 尤其是97年前香港政府傾向採用絕對貧窮即用「僅足生存」的理念來定義貧窮

認為成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後香港社會已經成功地設立安全網

再沒有人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如食物居住等所以貧窮問題亦因而得到基本解決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06)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社會福利署分別在1999年及2003年再次檢討綜援制度推翻了1996年增加健全成人及兒童標準金額的做法大幅削減綜援的標準金額及特別需要津貼檢討只着重綜援水平與低技術工人的工資比較強調綜援個案中有工作能力的健全人士必須「自力更生」

26

綜援水平如何訂立

bull業界一直建議政府採用社會福利署在1996年曾採用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作為制定綜援水平的基準不過自1996年至今基層市民的消費模式已有很大改變例如食物衣履等開支比例下降交通教育等開支則上升因此1996年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未必可以反映市民新的消費模式而必須重新制定

bull由於特區政府一直拒絕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遂委託黃洪進行《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以提供訂定綜援援助金額水平的科學根據

27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共識及參與」原則有關標準預算中的貨品及服務名單須由專家公眾及受助人參與決定盡力尋求社會的共識

bull「基本但可以參與常規社會生活」水平有關貨品及服務是否列入標準預算的名單並不以「僅足生存」作為基準而是以「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為基準即通常低於「常規的生活標準」水平但高於「僅足生存」的水平這結合了「絕對貧窮」與「相對貧窮」的理念

bull根據上述兩項原則研究訪問了專家綜援人士及非綜援人士的意見並參考社會福利署1996年原有的標準制定出不同年齡組別家庭人數及傷殘程度的一系列基本生活需要預算其中不同組別的健全人士的基本需要預算金額

28

規範性的貧窮線

2

9

bull現實上政府的責任便是提供綜援給經濟有困難的人士令他們能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

bull所以客觀上政府是以綜援作為規範性的貧窮線但重要的問題是綜援的水平是否符合社會認可的最低基本生活標準

綜援水平 ne 滿足基本需要

3

0

bull現時大量綜援家庭要領取食物銀行的食物援助

bull大多數居於私人樓宇的綜援住戶要用標準金額中的金錢來補貼租金津貼的不足可以證明綜援的金額之不足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

31

相對貧窮的提出

bull提出「相對貧窮」的論者主要認為雖然貧窮者的收入能維持生存但與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較仍是處於較低的生活水準可以說相對貧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分配不平等的狀況

bull隨着社會發展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心理社會生活經濟活動方式亦產生極大的變化因而在理解什麼是貧困的觀念上也在轉變貧困的概念和標準不斷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轉變

32

歐共體委員會 《向貧困開戰的共同體特別行動的中期報告》

bull貧困應被理解為個人家庭和社群所擁有的物質文化和社會資源十分有限致使他們被排除在其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bull「相對貧窮」概念涵蓋的範圍不單是缺乏經濟資源還包括因為欠缺經濟資源而導致這些人士不能參與社會慣常的生活模式

33

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bull在西方國家研究貧窮的學者亦關注到究竟在國與國之間對貧窮的標準能否找出統一的定義從而使不同國家發展相同的社會援助社會保障來消弭貧窮在七十年代中期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援助標準作出調查並且以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國民之人均家庭收入(household income per capita)低於個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就會被界定為「貧窮」

bull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為香港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應用這方法

34

35

從否認到承認

bull九七年之前香港政府不承認香港出現嚴重的貧窮問題

bull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長時間經濟不景氣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在2000年首次指出香港出現貧窮問題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幫助低收入家庭

bull2005年1月12日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並由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21: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A richer array of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s

22

23

Different lines different headcounts

24

綜援 = 絕對貧窮的定義

過去 尤其是97年前香港政府傾向採用絕對貧窮即用「僅足生存」的理念來定義貧窮

認為成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後香港社會已經成功地設立安全網

再沒有人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如食物居住等所以貧窮問題亦因而得到基本解決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06)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社會福利署分別在1999年及2003年再次檢討綜援制度推翻了1996年增加健全成人及兒童標準金額的做法大幅削減綜援的標準金額及特別需要津貼檢討只着重綜援水平與低技術工人的工資比較強調綜援個案中有工作能力的健全人士必須「自力更生」

26

綜援水平如何訂立

bull業界一直建議政府採用社會福利署在1996年曾採用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作為制定綜援水平的基準不過自1996年至今基層市民的消費模式已有很大改變例如食物衣履等開支比例下降交通教育等開支則上升因此1996年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未必可以反映市民新的消費模式而必須重新制定

bull由於特區政府一直拒絕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遂委託黃洪進行《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以提供訂定綜援援助金額水平的科學根據

27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共識及參與」原則有關標準預算中的貨品及服務名單須由專家公眾及受助人參與決定盡力尋求社會的共識

bull「基本但可以參與常規社會生活」水平有關貨品及服務是否列入標準預算的名單並不以「僅足生存」作為基準而是以「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為基準即通常低於「常規的生活標準」水平但高於「僅足生存」的水平這結合了「絕對貧窮」與「相對貧窮」的理念

bull根據上述兩項原則研究訪問了專家綜援人士及非綜援人士的意見並參考社會福利署1996年原有的標準制定出不同年齡組別家庭人數及傷殘程度的一系列基本生活需要預算其中不同組別的健全人士的基本需要預算金額

28

規範性的貧窮線

2

9

bull現實上政府的責任便是提供綜援給經濟有困難的人士令他們能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

bull所以客觀上政府是以綜援作為規範性的貧窮線但重要的問題是綜援的水平是否符合社會認可的最低基本生活標準

綜援水平 ne 滿足基本需要

3

0

bull現時大量綜援家庭要領取食物銀行的食物援助

bull大多數居於私人樓宇的綜援住戶要用標準金額中的金錢來補貼租金津貼的不足可以證明綜援的金額之不足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

31

相對貧窮的提出

bull提出「相對貧窮」的論者主要認為雖然貧窮者的收入能維持生存但與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較仍是處於較低的生活水準可以說相對貧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分配不平等的狀況

bull隨着社會發展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心理社會生活經濟活動方式亦產生極大的變化因而在理解什麼是貧困的觀念上也在轉變貧困的概念和標準不斷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轉變

32

歐共體委員會 《向貧困開戰的共同體特別行動的中期報告》

bull貧困應被理解為個人家庭和社群所擁有的物質文化和社會資源十分有限致使他們被排除在其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bull「相對貧窮」概念涵蓋的範圍不單是缺乏經濟資源還包括因為欠缺經濟資源而導致這些人士不能參與社會慣常的生活模式

33

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bull在西方國家研究貧窮的學者亦關注到究竟在國與國之間對貧窮的標準能否找出統一的定義從而使不同國家發展相同的社會援助社會保障來消弭貧窮在七十年代中期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援助標準作出調查並且以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國民之人均家庭收入(household income per capita)低於個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就會被界定為「貧窮」

bull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為香港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應用這方法

34

35

從否認到承認

bull九七年之前香港政府不承認香港出現嚴重的貧窮問題

bull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長時間經濟不景氣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在2000年首次指出香港出現貧窮問題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幫助低收入家庭

bull2005年1月12日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並由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22: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23

Different lines different headcounts

24

綜援 = 絕對貧窮的定義

過去 尤其是97年前香港政府傾向採用絕對貧窮即用「僅足生存」的理念來定義貧窮

認為成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後香港社會已經成功地設立安全網

再沒有人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如食物居住等所以貧窮問題亦因而得到基本解決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06)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社會福利署分別在1999年及2003年再次檢討綜援制度推翻了1996年增加健全成人及兒童標準金額的做法大幅削減綜援的標準金額及特別需要津貼檢討只着重綜援水平與低技術工人的工資比較強調綜援個案中有工作能力的健全人士必須「自力更生」

26

綜援水平如何訂立

bull業界一直建議政府採用社會福利署在1996年曾採用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作為制定綜援水平的基準不過自1996年至今基層市民的消費模式已有很大改變例如食物衣履等開支比例下降交通教育等開支則上升因此1996年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未必可以反映市民新的消費模式而必須重新制定

bull由於特區政府一直拒絕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遂委託黃洪進行《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以提供訂定綜援援助金額水平的科學根據

27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共識及參與」原則有關標準預算中的貨品及服務名單須由專家公眾及受助人參與決定盡力尋求社會的共識

bull「基本但可以參與常規社會生活」水平有關貨品及服務是否列入標準預算的名單並不以「僅足生存」作為基準而是以「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為基準即通常低於「常規的生活標準」水平但高於「僅足生存」的水平這結合了「絕對貧窮」與「相對貧窮」的理念

bull根據上述兩項原則研究訪問了專家綜援人士及非綜援人士的意見並參考社會福利署1996年原有的標準制定出不同年齡組別家庭人數及傷殘程度的一系列基本生活需要預算其中不同組別的健全人士的基本需要預算金額

28

規範性的貧窮線

2

9

bull現實上政府的責任便是提供綜援給經濟有困難的人士令他們能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

bull所以客觀上政府是以綜援作為規範性的貧窮線但重要的問題是綜援的水平是否符合社會認可的最低基本生活標準

綜援水平 ne 滿足基本需要

3

0

bull現時大量綜援家庭要領取食物銀行的食物援助

bull大多數居於私人樓宇的綜援住戶要用標準金額中的金錢來補貼租金津貼的不足可以證明綜援的金額之不足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

31

相對貧窮的提出

bull提出「相對貧窮」的論者主要認為雖然貧窮者的收入能維持生存但與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較仍是處於較低的生活水準可以說相對貧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分配不平等的狀況

bull隨着社會發展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心理社會生活經濟活動方式亦產生極大的變化因而在理解什麼是貧困的觀念上也在轉變貧困的概念和標準不斷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轉變

32

歐共體委員會 《向貧困開戰的共同體特別行動的中期報告》

bull貧困應被理解為個人家庭和社群所擁有的物質文化和社會資源十分有限致使他們被排除在其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bull「相對貧窮」概念涵蓋的範圍不單是缺乏經濟資源還包括因為欠缺經濟資源而導致這些人士不能參與社會慣常的生活模式

33

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bull在西方國家研究貧窮的學者亦關注到究竟在國與國之間對貧窮的標準能否找出統一的定義從而使不同國家發展相同的社會援助社會保障來消弭貧窮在七十年代中期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援助標準作出調查並且以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國民之人均家庭收入(household income per capita)低於個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就會被界定為「貧窮」

bull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為香港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應用這方法

34

35

從否認到承認

bull九七年之前香港政府不承認香港出現嚴重的貧窮問題

bull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長時間經濟不景氣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在2000年首次指出香港出現貧窮問題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幫助低收入家庭

bull2005年1月12日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並由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23: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Different lines different headcounts

24

綜援 = 絕對貧窮的定義

過去 尤其是97年前香港政府傾向採用絕對貧窮即用「僅足生存」的理念來定義貧窮

認為成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後香港社會已經成功地設立安全網

再沒有人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如食物居住等所以貧窮問題亦因而得到基本解決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06)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社會福利署分別在1999年及2003年再次檢討綜援制度推翻了1996年增加健全成人及兒童標準金額的做法大幅削減綜援的標準金額及特別需要津貼檢討只着重綜援水平與低技術工人的工資比較強調綜援個案中有工作能力的健全人士必須「自力更生」

26

綜援水平如何訂立

bull業界一直建議政府採用社會福利署在1996年曾採用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作為制定綜援水平的基準不過自1996年至今基層市民的消費模式已有很大改變例如食物衣履等開支比例下降交通教育等開支則上升因此1996年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未必可以反映市民新的消費模式而必須重新制定

bull由於特區政府一直拒絕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遂委託黃洪進行《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以提供訂定綜援援助金額水平的科學根據

27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共識及參與」原則有關標準預算中的貨品及服務名單須由專家公眾及受助人參與決定盡力尋求社會的共識

bull「基本但可以參與常規社會生活」水平有關貨品及服務是否列入標準預算的名單並不以「僅足生存」作為基準而是以「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為基準即通常低於「常規的生活標準」水平但高於「僅足生存」的水平這結合了「絕對貧窮」與「相對貧窮」的理念

bull根據上述兩項原則研究訪問了專家綜援人士及非綜援人士的意見並參考社會福利署1996年原有的標準制定出不同年齡組別家庭人數及傷殘程度的一系列基本生活需要預算其中不同組別的健全人士的基本需要預算金額

28

規範性的貧窮線

2

9

bull現實上政府的責任便是提供綜援給經濟有困難的人士令他們能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

bull所以客觀上政府是以綜援作為規範性的貧窮線但重要的問題是綜援的水平是否符合社會認可的最低基本生活標準

綜援水平 ne 滿足基本需要

3

0

bull現時大量綜援家庭要領取食物銀行的食物援助

bull大多數居於私人樓宇的綜援住戶要用標準金額中的金錢來補貼租金津貼的不足可以證明綜援的金額之不足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

31

相對貧窮的提出

bull提出「相對貧窮」的論者主要認為雖然貧窮者的收入能維持生存但與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較仍是處於較低的生活水準可以說相對貧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分配不平等的狀況

bull隨着社會發展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心理社會生活經濟活動方式亦產生極大的變化因而在理解什麼是貧困的觀念上也在轉變貧困的概念和標準不斷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轉變

32

歐共體委員會 《向貧困開戰的共同體特別行動的中期報告》

bull貧困應被理解為個人家庭和社群所擁有的物質文化和社會資源十分有限致使他們被排除在其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bull「相對貧窮」概念涵蓋的範圍不單是缺乏經濟資源還包括因為欠缺經濟資源而導致這些人士不能參與社會慣常的生活模式

33

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bull在西方國家研究貧窮的學者亦關注到究竟在國與國之間對貧窮的標準能否找出統一的定義從而使不同國家發展相同的社會援助社會保障來消弭貧窮在七十年代中期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援助標準作出調查並且以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國民之人均家庭收入(household income per capita)低於個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就會被界定為「貧窮」

bull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為香港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應用這方法

34

35

從否認到承認

bull九七年之前香港政府不承認香港出現嚴重的貧窮問題

bull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長時間經濟不景氣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在2000年首次指出香港出現貧窮問題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幫助低收入家庭

bull2005年1月12日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並由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24: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綜援 = 絕對貧窮的定義

過去 尤其是97年前香港政府傾向採用絕對貧窮即用「僅足生存」的理念來定義貧窮

認為成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後香港社會已經成功地設立安全網

再沒有人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如食物居住等所以貧窮問題亦因而得到基本解決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06)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社會福利署分別在1999年及2003年再次檢討綜援制度推翻了1996年增加健全成人及兒童標準金額的做法大幅削減綜援的標準金額及特別需要津貼檢討只着重綜援水平與低技術工人的工資比較強調綜援個案中有工作能力的健全人士必須「自力更生」

26

綜援水平如何訂立

bull業界一直建議政府採用社會福利署在1996年曾採用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作為制定綜援水平的基準不過自1996年至今基層市民的消費模式已有很大改變例如食物衣履等開支比例下降交通教育等開支則上升因此1996年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未必可以反映市民新的消費模式而必須重新制定

bull由於特區政府一直拒絕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遂委託黃洪進行《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以提供訂定綜援援助金額水平的科學根據

27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共識及參與」原則有關標準預算中的貨品及服務名單須由專家公眾及受助人參與決定盡力尋求社會的共識

bull「基本但可以參與常規社會生活」水平有關貨品及服務是否列入標準預算的名單並不以「僅足生存」作為基準而是以「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為基準即通常低於「常規的生活標準」水平但高於「僅足生存」的水平這結合了「絕對貧窮」與「相對貧窮」的理念

bull根據上述兩項原則研究訪問了專家綜援人士及非綜援人士的意見並參考社會福利署1996年原有的標準制定出不同年齡組別家庭人數及傷殘程度的一系列基本生活需要預算其中不同組別的健全人士的基本需要預算金額

28

規範性的貧窮線

2

9

bull現實上政府的責任便是提供綜援給經濟有困難的人士令他們能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

bull所以客觀上政府是以綜援作為規範性的貧窮線但重要的問題是綜援的水平是否符合社會認可的最低基本生活標準

綜援水平 ne 滿足基本需要

3

0

bull現時大量綜援家庭要領取食物銀行的食物援助

bull大多數居於私人樓宇的綜援住戶要用標準金額中的金錢來補貼租金津貼的不足可以證明綜援的金額之不足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

31

相對貧窮的提出

bull提出「相對貧窮」的論者主要認為雖然貧窮者的收入能維持生存但與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較仍是處於較低的生活水準可以說相對貧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分配不平等的狀況

bull隨着社會發展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心理社會生活經濟活動方式亦產生極大的變化因而在理解什麼是貧困的觀念上也在轉變貧困的概念和標準不斷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轉變

32

歐共體委員會 《向貧困開戰的共同體特別行動的中期報告》

bull貧困應被理解為個人家庭和社群所擁有的物質文化和社會資源十分有限致使他們被排除在其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bull「相對貧窮」概念涵蓋的範圍不單是缺乏經濟資源還包括因為欠缺經濟資源而導致這些人士不能參與社會慣常的生活模式

33

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bull在西方國家研究貧窮的學者亦關注到究竟在國與國之間對貧窮的標準能否找出統一的定義從而使不同國家發展相同的社會援助社會保障來消弭貧窮在七十年代中期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援助標準作出調查並且以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國民之人均家庭收入(household income per capita)低於個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就會被界定為「貧窮」

bull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為香港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應用這方法

34

35

從否認到承認

bull九七年之前香港政府不承認香港出現嚴重的貧窮問題

bull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長時間經濟不景氣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在2000年首次指出香港出現貧窮問題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幫助低收入家庭

bull2005年1月12日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並由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25: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06)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社會福利署分別在1999年及2003年再次檢討綜援制度推翻了1996年增加健全成人及兒童標準金額的做法大幅削減綜援的標準金額及特別需要津貼檢討只着重綜援水平與低技術工人的工資比較強調綜援個案中有工作能力的健全人士必須「自力更生」

26

綜援水平如何訂立

bull業界一直建議政府採用社會福利署在1996年曾採用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作為制定綜援水平的基準不過自1996年至今基層市民的消費模式已有很大改變例如食物衣履等開支比例下降交通教育等開支則上升因此1996年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未必可以反映市民新的消費模式而必須重新制定

bull由於特區政府一直拒絕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遂委託黃洪進行《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以提供訂定綜援援助金額水平的科學根據

27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共識及參與」原則有關標準預算中的貨品及服務名單須由專家公眾及受助人參與決定盡力尋求社會的共識

bull「基本但可以參與常規社會生活」水平有關貨品及服務是否列入標準預算的名單並不以「僅足生存」作為基準而是以「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為基準即通常低於「常規的生活標準」水平但高於「僅足生存」的水平這結合了「絕對貧窮」與「相對貧窮」的理念

bull根據上述兩項原則研究訪問了專家綜援人士及非綜援人士的意見並參考社會福利署1996年原有的標準制定出不同年齡組別家庭人數及傷殘程度的一系列基本生活需要預算其中不同組別的健全人士的基本需要預算金額

28

規範性的貧窮線

2

9

bull現實上政府的責任便是提供綜援給經濟有困難的人士令他們能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

bull所以客觀上政府是以綜援作為規範性的貧窮線但重要的問題是綜援的水平是否符合社會認可的最低基本生活標準

綜援水平 ne 滿足基本需要

3

0

bull現時大量綜援家庭要領取食物銀行的食物援助

bull大多數居於私人樓宇的綜援住戶要用標準金額中的金錢來補貼租金津貼的不足可以證明綜援的金額之不足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

31

相對貧窮的提出

bull提出「相對貧窮」的論者主要認為雖然貧窮者的收入能維持生存但與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較仍是處於較低的生活水準可以說相對貧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分配不平等的狀況

bull隨着社會發展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心理社會生活經濟活動方式亦產生極大的變化因而在理解什麼是貧困的觀念上也在轉變貧困的概念和標準不斷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轉變

32

歐共體委員會 《向貧困開戰的共同體特別行動的中期報告》

bull貧困應被理解為個人家庭和社群所擁有的物質文化和社會資源十分有限致使他們被排除在其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bull「相對貧窮」概念涵蓋的範圍不單是缺乏經濟資源還包括因為欠缺經濟資源而導致這些人士不能參與社會慣常的生活模式

33

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bull在西方國家研究貧窮的學者亦關注到究竟在國與國之間對貧窮的標準能否找出統一的定義從而使不同國家發展相同的社會援助社會保障來消弭貧窮在七十年代中期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援助標準作出調查並且以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國民之人均家庭收入(household income per capita)低於個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就會被界定為「貧窮」

bull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為香港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應用這方法

34

35

從否認到承認

bull九七年之前香港政府不承認香港出現嚴重的貧窮問題

bull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長時間經濟不景氣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在2000年首次指出香港出現貧窮問題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幫助低收入家庭

bull2005年1月12日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並由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26: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綜援水平如何訂立

bull業界一直建議政府採用社會福利署在1996年曾採用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作為制定綜援水平的基準不過自1996年至今基層市民的消費模式已有很大改變例如食物衣履等開支比例下降交通教育等開支則上升因此1996年的「基本生活需要預算」未必可以反映市民新的消費模式而必須重新制定

bull由於特區政府一直拒絕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遂委託黃洪進行《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重新制定基本生活需要預算以提供訂定綜援援助金額水平的科學根據

27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共識及參與」原則有關標準預算中的貨品及服務名單須由專家公眾及受助人參與決定盡力尋求社會的共識

bull「基本但可以參與常規社會生活」水平有關貨品及服務是否列入標準預算的名單並不以「僅足生存」作為基準而是以「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為基準即通常低於「常規的生活標準」水平但高於「僅足生存」的水平這結合了「絕對貧窮」與「相對貧窮」的理念

bull根據上述兩項原則研究訪問了專家綜援人士及非綜援人士的意見並參考社會福利署1996年原有的標準制定出不同年齡組別家庭人數及傷殘程度的一系列基本生活需要預算其中不同組別的健全人士的基本需要預算金額

28

規範性的貧窮線

2

9

bull現實上政府的責任便是提供綜援給經濟有困難的人士令他們能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

bull所以客觀上政府是以綜援作為規範性的貧窮線但重要的問題是綜援的水平是否符合社會認可的最低基本生活標準

綜援水平 ne 滿足基本需要

3

0

bull現時大量綜援家庭要領取食物銀行的食物援助

bull大多數居於私人樓宇的綜援住戶要用標準金額中的金錢來補貼租金津貼的不足可以證明綜援的金額之不足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

31

相對貧窮的提出

bull提出「相對貧窮」的論者主要認為雖然貧窮者的收入能維持生存但與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較仍是處於較低的生活水準可以說相對貧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分配不平等的狀況

bull隨着社會發展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心理社會生活經濟活動方式亦產生極大的變化因而在理解什麼是貧困的觀念上也在轉變貧困的概念和標準不斷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轉變

32

歐共體委員會 《向貧困開戰的共同體特別行動的中期報告》

bull貧困應被理解為個人家庭和社群所擁有的物質文化和社會資源十分有限致使他們被排除在其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bull「相對貧窮」概念涵蓋的範圍不單是缺乏經濟資源還包括因為欠缺經濟資源而導致這些人士不能參與社會慣常的生活模式

33

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bull在西方國家研究貧窮的學者亦關注到究竟在國與國之間對貧窮的標準能否找出統一的定義從而使不同國家發展相同的社會援助社會保障來消弭貧窮在七十年代中期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援助標準作出調查並且以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國民之人均家庭收入(household income per capita)低於個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就會被界定為「貧窮」

bull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為香港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應用這方法

34

35

從否認到承認

bull九七年之前香港政府不承認香港出現嚴重的貧窮問題

bull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長時間經濟不景氣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在2000年首次指出香港出現貧窮問題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幫助低收入家庭

bull2005年1月12日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並由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27: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香港基本生活需要研究》

bull「共識及參與」原則有關標準預算中的貨品及服務名單須由專家公眾及受助人參與決定盡力尋求社會的共識

bull「基本但可以參與常規社會生活」水平有關貨品及服務是否列入標準預算的名單並不以「僅足生存」作為基準而是以「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為基準即通常低於「常規的生活標準」水平但高於「僅足生存」的水平這結合了「絕對貧窮」與「相對貧窮」的理念

bull根據上述兩項原則研究訪問了專家綜援人士及非綜援人士的意見並參考社會福利署1996年原有的標準制定出不同年齡組別家庭人數及傷殘程度的一系列基本生活需要預算其中不同組別的健全人士的基本需要預算金額

28

規範性的貧窮線

2

9

bull現實上政府的責任便是提供綜援給經濟有困難的人士令他們能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

bull所以客觀上政府是以綜援作為規範性的貧窮線但重要的問題是綜援的水平是否符合社會認可的最低基本生活標準

綜援水平 ne 滿足基本需要

3

0

bull現時大量綜援家庭要領取食物銀行的食物援助

bull大多數居於私人樓宇的綜援住戶要用標準金額中的金錢來補貼租金津貼的不足可以證明綜援的金額之不足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

31

相對貧窮的提出

bull提出「相對貧窮」的論者主要認為雖然貧窮者的收入能維持生存但與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較仍是處於較低的生活水準可以說相對貧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分配不平等的狀況

bull隨着社會發展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心理社會生活經濟活動方式亦產生極大的變化因而在理解什麼是貧困的觀念上也在轉變貧困的概念和標準不斷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轉變

32

歐共體委員會 《向貧困開戰的共同體特別行動的中期報告》

bull貧困應被理解為個人家庭和社群所擁有的物質文化和社會資源十分有限致使他們被排除在其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bull「相對貧窮」概念涵蓋的範圍不單是缺乏經濟資源還包括因為欠缺經濟資源而導致這些人士不能參與社會慣常的生活模式

33

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bull在西方國家研究貧窮的學者亦關注到究竟在國與國之間對貧窮的標準能否找出統一的定義從而使不同國家發展相同的社會援助社會保障來消弭貧窮在七十年代中期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援助標準作出調查並且以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國民之人均家庭收入(household income per capita)低於個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就會被界定為「貧窮」

bull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為香港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應用這方法

34

35

從否認到承認

bull九七年之前香港政府不承認香港出現嚴重的貧窮問題

bull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長時間經濟不景氣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在2000年首次指出香港出現貧窮問題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幫助低收入家庭

bull2005年1月12日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並由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28: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規範性的貧窮線

2

9

bull現實上政府的責任便是提供綜援給經濟有困難的人士令他們能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

bull所以客觀上政府是以綜援作為規範性的貧窮線但重要的問題是綜援的水平是否符合社會認可的最低基本生活標準

綜援水平 ne 滿足基本需要

3

0

bull現時大量綜援家庭要領取食物銀行的食物援助

bull大多數居於私人樓宇的綜援住戶要用標準金額中的金錢來補貼租金津貼的不足可以證明綜援的金額之不足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

31

相對貧窮的提出

bull提出「相對貧窮」的論者主要認為雖然貧窮者的收入能維持生存但與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較仍是處於較低的生活水準可以說相對貧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分配不平等的狀況

bull隨着社會發展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心理社會生活經濟活動方式亦產生極大的變化因而在理解什麼是貧困的觀念上也在轉變貧困的概念和標準不斷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轉變

32

歐共體委員會 《向貧困開戰的共同體特別行動的中期報告》

bull貧困應被理解為個人家庭和社群所擁有的物質文化和社會資源十分有限致使他們被排除在其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bull「相對貧窮」概念涵蓋的範圍不單是缺乏經濟資源還包括因為欠缺經濟資源而導致這些人士不能參與社會慣常的生活模式

33

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bull在西方國家研究貧窮的學者亦關注到究竟在國與國之間對貧窮的標準能否找出統一的定義從而使不同國家發展相同的社會援助社會保障來消弭貧窮在七十年代中期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援助標準作出調查並且以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國民之人均家庭收入(household income per capita)低於個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就會被界定為「貧窮」

bull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為香港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應用這方法

34

35

從否認到承認

bull九七年之前香港政府不承認香港出現嚴重的貧窮問題

bull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長時間經濟不景氣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在2000年首次指出香港出現貧窮問題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幫助低收入家庭

bull2005年1月12日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並由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29: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綜援水平 ne 滿足基本需要

3

0

bull現時大量綜援家庭要領取食物銀行的食物援助

bull大多數居於私人樓宇的綜援住戶要用標準金額中的金錢來補貼租金津貼的不足可以證明綜援的金額之不足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

31

相對貧窮的提出

bull提出「相對貧窮」的論者主要認為雖然貧窮者的收入能維持生存但與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較仍是處於較低的生活水準可以說相對貧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分配不平等的狀況

bull隨着社會發展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心理社會生活經濟活動方式亦產生極大的變化因而在理解什麼是貧困的觀念上也在轉變貧困的概念和標準不斷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轉變

32

歐共體委員會 《向貧困開戰的共同體特別行動的中期報告》

bull貧困應被理解為個人家庭和社群所擁有的物質文化和社會資源十分有限致使他們被排除在其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bull「相對貧窮」概念涵蓋的範圍不單是缺乏經濟資源還包括因為欠缺經濟資源而導致這些人士不能參與社會慣常的生活模式

33

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bull在西方國家研究貧窮的學者亦關注到究竟在國與國之間對貧窮的標準能否找出統一的定義從而使不同國家發展相同的社會援助社會保障來消弭貧窮在七十年代中期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援助標準作出調查並且以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國民之人均家庭收入(household income per capita)低於個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就會被界定為「貧窮」

bull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為香港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應用這方法

34

35

從否認到承認

bull九七年之前香港政府不承認香港出現嚴重的貧窮問題

bull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長時間經濟不景氣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在2000年首次指出香港出現貧窮問題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幫助低收入家庭

bull2005年1月12日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並由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30: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

31

相對貧窮的提出

bull提出「相對貧窮」的論者主要認為雖然貧窮者的收入能維持生存但與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較仍是處於較低的生活水準可以說相對貧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分配不平等的狀況

bull隨着社會發展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心理社會生活經濟活動方式亦產生極大的變化因而在理解什麼是貧困的觀念上也在轉變貧困的概念和標準不斷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轉變

32

歐共體委員會 《向貧困開戰的共同體特別行動的中期報告》

bull貧困應被理解為個人家庭和社群所擁有的物質文化和社會資源十分有限致使他們被排除在其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bull「相對貧窮」概念涵蓋的範圍不單是缺乏經濟資源還包括因為欠缺經濟資源而導致這些人士不能參與社會慣常的生活模式

33

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bull在西方國家研究貧窮的學者亦關注到究竟在國與國之間對貧窮的標準能否找出統一的定義從而使不同國家發展相同的社會援助社會保障來消弭貧窮在七十年代中期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援助標準作出調查並且以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國民之人均家庭收入(household income per capita)低於個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就會被界定為「貧窮」

bull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為香港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應用這方法

34

35

從否認到承認

bull九七年之前香港政府不承認香港出現嚴重的貧窮問題

bull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長時間經濟不景氣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在2000年首次指出香港出現貧窮問題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幫助低收入家庭

bull2005年1月12日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並由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31: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相對貧窮的提出

bull提出「相對貧窮」的論者主要認為雖然貧窮者的收入能維持生存但與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較仍是處於較低的生活水準可以說相對貧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分配不平等的狀況

bull隨着社會發展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心理社會生活經濟活動方式亦產生極大的變化因而在理解什麼是貧困的觀念上也在轉變貧困的概念和標準不斷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轉變

32

歐共體委員會 《向貧困開戰的共同體特別行動的中期報告》

bull貧困應被理解為個人家庭和社群所擁有的物質文化和社會資源十分有限致使他們被排除在其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bull「相對貧窮」概念涵蓋的範圍不單是缺乏經濟資源還包括因為欠缺經濟資源而導致這些人士不能參與社會慣常的生活模式

33

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bull在西方國家研究貧窮的學者亦關注到究竟在國與國之間對貧窮的標準能否找出統一的定義從而使不同國家發展相同的社會援助社會保障來消弭貧窮在七十年代中期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援助標準作出調查並且以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國民之人均家庭收入(household income per capita)低於個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就會被界定為「貧窮」

bull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為香港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應用這方法

34

35

從否認到承認

bull九七年之前香港政府不承認香港出現嚴重的貧窮問題

bull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長時間經濟不景氣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在2000年首次指出香港出現貧窮問題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幫助低收入家庭

bull2005年1月12日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並由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32: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歐共體委員會 《向貧困開戰的共同體特別行動的中期報告》

bull貧困應被理解為個人家庭和社群所擁有的物質文化和社會資源十分有限致使他們被排除在其社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bull「相對貧窮」概念涵蓋的範圍不單是缺乏經濟資源還包括因為欠缺經濟資源而導致這些人士不能參與社會慣常的生活模式

33

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bull在西方國家研究貧窮的學者亦關注到究竟在國與國之間對貧窮的標準能否找出統一的定義從而使不同國家發展相同的社會援助社會保障來消弭貧窮在七十年代中期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援助標準作出調查並且以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國民之人均家庭收入(household income per capita)低於個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就會被界定為「貧窮」

bull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為香港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應用這方法

34

35

從否認到承認

bull九七年之前香港政府不承認香港出現嚴重的貧窮問題

bull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長時間經濟不景氣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在2000年首次指出香港出現貧窮問題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幫助低收入家庭

bull2005年1月12日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並由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33: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bull在西方國家研究貧窮的學者亦關注到究竟在國與國之間對貧窮的標準能否找出統一的定義從而使不同國家發展相同的社會援助社會保障來消弭貧窮在七十年代中期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援助標準作出調查並且以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國民之人均家庭收入(household income per capita)低於個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就會被界定為「貧窮」

bull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為香港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應用這方法

34

35

從否認到承認

bull九七年之前香港政府不承認香港出現嚴重的貧窮問題

bull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長時間經濟不景氣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在2000年首次指出香港出現貧窮問題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幫助低收入家庭

bull2005年1月12日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並由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34: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35

從否認到承認

bull九七年之前香港政府不承認香港出現嚴重的貧窮問題

bull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長時間經濟不景氣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在2000年首次指出香港出現貧窮問題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幫助低收入家庭

bull2005年1月12日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並由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35: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扶貧委員會 (2013) 香港官方貧窮線

bull2013年9月扶貧委員會所發表的貧窮線是香港第一條由官方制訂的貧窮線亦是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政府參考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樂施會的方法以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之50作為貧窮線門檻(poverty threshold)

bull政府對不同人數住戶的分類較社聯為多共分為6個類別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以及6人及以上所以按這方法香港的貧窮主線就不同人數的住戶實際上共有6個不同的貧窮線門檻

36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36: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2009-2016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官方「貧窮線」

37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37: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香港貧窮線--不同人數住戶的每月收入貧窮線門檻 (2009-2016)

38

年份 住戶人數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

以上

2009 $3300 $6900 $9900 $11300 $11900 $13000

2010 $3300 $7000 $10000 $11800 $12300 $13500

2011 $3400 $7500 $10500 $13000 $13500 $14500

2012 $3600 $7700 $11500 $14300 $14800 $15800

2016 $4000 $9000 $15000 $18500 $19000 $20000

2013年

較2009年增長百分比

212 304 515 637 596 538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38: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經扶貧委員會同意的 「貧窮線」

bull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50劃線

bull有別於基於「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概念更能符合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讓不同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bull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採用的基礎基本上一致具國際可比性

bull 與非政府組織如社聯和樂施會一直沿用的基礎吻合具社會認受性

bull 數據來自統計處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符合成本效益 39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39: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貧窮線」的局限

bull以住戶收入為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和負債因此部份貧窮人口可能是「低收入高資產」或許會誇大了貧窮人口

bull 「貧窮線」是一個分析和量度工具本身不具「扶貧」功能因此不能直接與社會援助計劃掛鈎

bull 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

bull 有少數委員提議另訂較高百分比的貧窮風險線或額外訂定基本生活保障線

40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40: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社聯 制訂的貧窮線水平

(1996-2011)

41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41: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以不同人數劃分 的貧窮線

bull不利於長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

bull因12 人家庭多以長者為主 將之與多人家庭分開計算 令12人家庭的貧窮線較低

42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42: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相對貧窮的優點和缺點

bull社聯及扶貧委員會以不同人數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作為相對貧窮的貧窮線門檻其優點是簡單直接易於計算亦較能令貧窮人士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非僅停留於「僅足生存」的水平

bull這指標亦能反映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及貧富懸殊的狀況再者由於它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採納的國際標準方便將國與國之間的貧窮狀況進行比較

bull香港政府曾批評上述以「相對貧窮」界定的貧窮狀況只是收入不平等而非貧窮並表示除非社會上所有人的入息相同否則相對貧窮必定存在不過吊詭地現時扶貧委員會已接納了這一方法來制訂貧窮線以國際貧窮線去劃分一個地區的貧窮人口其實也是在量度一個地方的不平等狀況

43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43: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貧窮 ne 不平等

bullAmartya Sen認為貧窮和不平等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ull例如由上層的收入轉移到中層肯定會減低上層與中層之間的不平等但對於下層的貧窮人士卻毫無幫助或影響

bull又如即使社會整體收入下降但對量度該社會的不平等卻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入息中位數來界定的相對貧窮線並不能完全反映及量度社會中的貧窮

44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44: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

bull「相對匱乏」是相對貧窮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倡議者為英國學者Townsend24上文在討論相對貧窮的概念時已談到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此學派認為貧窮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貧窮者處於匱乏狀況這種匱乏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

bull「相對匱乏」的意思是「社會上符合一般或習俗上的飲食設施標準服務與活動的欠缺與不足人們被剝奪而不能享有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被拒絕接觸到這些條件以及履行成為社會一份子的身份他們就是貧窮」

45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45: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Peter Townsend (1979)

bullTownsend認為社會內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有着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生活水平同時「常規的生活標準」亦會隨着社會及經濟發展而不斷轉變

46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46: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導致相對匱乏的結構原因

bull導致窮人處於相對匱乏的原因是由於部分成員欠缺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去參與社會及經濟生活而這是與社會分層及資源分配制度有極大關係Townsend認為窮人和其他人應一樣地享有常規生活水平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權利

47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47: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量度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icators)

bull這量度方法是從Townsend的「相對匱乏」概念發展出來亦稱為「生活形態法」(Life Style Method)Townsend在六七十年代對英國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並制定了一系列與收入相關的生活標準指標以量度人們的生活水平

bull這類指標包括物質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例如是否擁有雪櫃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

bull以及社會性的生活條件如過去一年內至少有兩週失業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缺乏家中或他人的照顧或協助資源等

bull以及一些在人們恒常生活模式的指標例如過去十二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等

48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48: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Deprived threshold

bullTownsend將指標轉化成「是」與「不是」的問題再給予一個分數從而給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足來評分並且分析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匱乏指標的關係Townsend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成十二等級最低的五個收入等級及最高的七個收入等級並且以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與匱乏指標聯成一條曲線當曲線開始出現轉折即到達匱乏的「臨界點」(threshold of deprivation)當收入水平下跌超過此臨界點匱乏程度會大幅地增加因此這臨界點是界定貧窮線的基礎

49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49: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社聯(2012)《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香港亦有以社區共識為本而進行的相對匱乏研究2011年社聯委託了黃洪及Saunders進行有關匱乏及社會排斥的研究

bull這研究主要參考澳洲類近的匱乏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有專家及基層人士參與的聚焦訪談定出香港基本需要的「生活條件清單」再進行上門問卷訪問

bull調查總共訪問了10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巿民在37項匱乏指標中有35項指標獲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為生活必須條件這些指標涵蓋多個生活範疇包括住屋醫療生活起居社會接觸培訓兒童及學生以至衣履和飲食等(見表24)該研究遂於第二階段以這三十五項條件為指標量度市民的匱乏狀況

50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50: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制定香港相對匱乏的必需生活貨品或服務項目清單及認同比例

認同有關項目是香港現時生活的必需條件 認同比例

住屋食物及衣服

1 居住環境安全沒有結構性的危險 994

2 家裏有活動空間不用整天屈在床上 973

3 在家裏不用和其他家庭共用洗手間 932

4 家裏最少有一個窗口 987

5 間中到茶樓飲茶 738

6 每天有早餐吃 947

7 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 964

8 一年可以買一至兩件新衫 899

9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866

10 天氣寒冷時有足夠的禦寒衣服 994

51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51: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醫 療

11 體弱長者如有需要可得到照顧服務 933

12 有需要時可坐的士往返醫院 792

13 定期檢查牙齒 663

14 如有需要向中醫求診 807

15 有急病時不用輪候街症可向私家西醫求診 891

16 購買醫生處方的藥物 859

52

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

17 能乘搭交通工具探望親友 949

18 有需要時可以回鄉探親 866

19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79

20 過年時能夠封利市給親友 905

21 有手提電話 886

22 放假時可以參與餘暇活動 715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52: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53

培訓及教育

23 有機會學習使用電腦 825

24 修讀提升工作技能的課程 707

25 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 766

26 學生每年有合身的校服穿 754

27 學生可以在家中使用電腦及互聯網 764

28 學生能夠參加課外活動 742

29 在職家長如有需要可使用託兒服務 659

起居生活

30 天氣寒冷時可以沖熱水涼 990

31 如有需要可配眼鏡 968

32 家裏有雪櫃 987

33 家裏有電視機 959

34 天氣炎熱時家裏有冷氣機降溫 878

35 家中有一部照相機 579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53: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

bull研究參考收入貧窮率為20的比例推算出若一名受訪者負擔不起當中的四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匱乏狀況」以此為標準是次研究約有183的受訪者屬於匱乏以全港18歲以上人口推算匱乏人口約為110萬人

54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54: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Social Exclusion

bull Previously studi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have focused mainly the aspect

of on material deprivation

bull To redres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underlines both the impact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state

policies that construct such deprivations

55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55: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involving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isadvantage and deprivation

bull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income and constricted access to employment

social benefits and services an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community life) are wholly

or partially closed ou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ir

society

56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56: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Trap in severe disadvantage

bull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attributed to

any single cause However

persistently low incomes place of

residence or neighborhood lack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educa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other public services combine to trap

particular groups in a situation of

severe disadvantage

57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57: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Marginalization amp Discrimination

bul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 is linked to their

membership in particular ethn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groups and categories as defined by gender

social class age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se social categories

creates structural barriers and denies their access

to life chances that would allow the poor to escape

from poverty 58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58: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The Marginality Trap structural causes of working poor

59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59: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mdash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 bull 本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

201112年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

bull 目標

ndash 改善本地及海外量度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

ndash 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

bull 透過調查在職貧窮長者及綜援受助者了解貧窮匱乏和排斥的關係

bull 設計量度香港兒童福祉和縱向分析香港青少年健康教育成長保護和參與

ndash 縱向分析社經狀況和健康的動態關係及透過展示貧窮不平等和社會弱勢的本質表現和含意對香港人口健康政策提出建議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60: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研究樣本

bull 採用的抽樣框由政府統計處提供涵蓋18個區議會分區的屋宇單位統計處隨機抽選25000個屋宇單位地址

bull 應用雙層抽樣法首先根據18個區議會分區抽出屋宇單位然後根據屋宇單位類型(即公屋及私人樓宇)再進行抽樣所有居於獲抽選屋宇單位內的住戶及人士的資料均會被搜集

bull 委託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4年展開第一期的上門面談問卷調查以「上次生日者法」抽樣訪問同一個家庭中一位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及家中所有10-17歲的兒童並於2016年展開第二期的追蹤調查記錄被訪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61: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被訪家庭數字

第一期

(20142015)

第二期

(20162017)

完成第一期

及第二期

被訪家庭 2282 1480 (成功追蹤率649)

1476

成人被訪者 2282 1480 1476

兒童被訪者 804 638 574

只包括第一期及第二期均為同一家庭成員接受訪問之數據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62: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被訪家庭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住戶人數 一人 171 116

二人 274 186

三人 380 257

四人 399 270

五人或以上 252 171

兒童數目 沒有兒童 872 591

一位 362 245

兩位或以上 241 163

住戶類型 獨居長者 (65歲或以上) 119 81

獨居者 51 35

二老家庭 77 52

二人家庭 166 113

核心家庭 (育有未成年子女)

348 236

核心家庭 (所有子女均已成年)

218 148

延伸家庭 437 295

混合家庭 60 41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63: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數目 百分比

性別 男 591 400

女 885 600

年齡組別 青年 (18-24歲) 102 69

青壯年 (25-44歲) 356 241

中年 (45-64歲) 577 391

老年 (65歲或以上) 439 297

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 552 354

初中 347 235

高中 404 274

專上教育或以上 203 138

婚姻狀況 從未結婚 223 151

已婚 897 608

同居 1 01

喪偶 離婚 分居 355 241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64: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668 453

中國內地 764 518

其他 44 30

經濟活動狀況

就業 620 420

自僱人士 50 34

失業 30 20

退休 388 263

家務料理者 307 208

學生及其他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士

81 55

成人被訪者特徵 (N=1476)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65: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社會弱勢貧窮與匱乏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66: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貧窮

Poverty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67: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指等值住戶收入(equivalised household income)低於相對貧窮線

等值住戶收入 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的平方根

住戶人數 不包括家庭傭工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低於全港等值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4年 $6780 2016年 $7943) 便是處於相對貧窮

bull 相對貧窮差距(Relative Poverty Gap)是指等值住戶收入與相對貧窮線的差距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68: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014年 2016年

住戶人數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一人 3500 6780 4000 7943

二人 8500 9588 9000 11233

三人 13000 11743 15000 13757

四人 16400 13560 18500 15885

五人 17000 15161 19000 17760

六人 18800 16608 20000 19455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69: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成人被訪者貧窮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官方貧窮率 174 231

相對貧窮率 162 153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70: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匱乏

Deprivation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71: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匱乏 bull 低生活水平是指人們因不能負抽擔而缺乏「生活條件清單」上的項目

bull 「生活條件清單」 是由大多數人認為現時香港社會中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50或以上的被訪者同意)在本研究中有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分別量度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 18項

社交匱乏(social deprivation) 5項 bull 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三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

7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72: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73: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23項成人必需生活必需品

飲食和服裝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1 每日三餐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

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

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

費用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74: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23項成人生活必需品(續)

家居設施及用品 成人自用的金錢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社交和家庭生活

13 洗衣機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

14 冷氣機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

外用膳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75: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 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98 99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98 99

13 洗衣機 92 98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99 98

1 每日三餐 97 98

14 冷氣機 92 98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96 98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95 97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92 96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83 95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80 95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76: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成人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意見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題目 必需品

2014 2016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89 93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90 91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83 91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83 90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84 89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80 88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76 88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65 8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67 84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61 79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37 75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37 5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77: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飲食和服裝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 每日三餐 11 09 8 05 -03

2 每天有新鮮的水果或蔬菜 17 13 17 12 -02

3 在特別的日子可以吃到新鮮冷藏的家禽 (如農曆新年)

25 20 29 20 - 00

4 每年有一至兩件新衫 29 23 52 35 12

5 足夠的禦寒衣服 6 05 10 07 02

6 可以有一套體面的衣服 (如見工慶祝農曆新年時穿著)

28 22 50 34 12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78: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醫療牙齒及眼睛護理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7 當您患病時可以看私家醫生 178 141 182 124 -17

8 當您患病時可向中醫求診及購買處方的藥物

109 86 125 85 -01

9 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 488 387 391 267 -121

10 可於需要時支付配眼鏡的費用 59 47 63 43 -04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79: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家居設施及用品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1 在家裡有獨立洗手間不用和其他住戶共用洗手間

11 09 15 10 02

12 手提電話或家居固網電話 5 04 11 07 04

13 洗衣機 30 24 29 20 -04

14 冷氣機 33 26 30 20 -06

15 家中電腦有連結上網服務 21 17 43 29 13

16 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的傢俱 145 115 207 141 26

17 有足夠金錢更換修理家中損壞的電器 (如雪櫃或洗衣機)

117 93 146 99 07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80: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

成人自用的金錢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數目 百分比

18 每個星期有少量金錢可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家庭上

58 46 55 37 -08

社交和家庭生活

19 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 29 23 41 28 05

20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

118 94 99 67 -27

21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192 153 196 133 -19

22 親友結婚時能夠支付賀禮 60 48 55 37 -10

23 在農曆新年時派利是 30 24 24 16 -08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81: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成人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1476)

2014 2016

沒有匱乏 801 820

匱乏(21項中2項及以上) 199

匱乏(23項中3項或以上) 1800

匱乏指數

平均值 (標準差) 08711

(197)

12850

(251)

plt 05 plt 01 plt 001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82: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各年齡組別的匱乏狀況 (2014-2016)

第一期 (2014) 第二期 (2016)

比率 平均值 比率 平均值

青年 (18-24歲) 114 047 (113) 108 044 (123)

青壯年 (25-44歲) 252 110 (174) 217 113 (240)

中年 (45-64歲) 315 156 (252) 220 111 (230)

老年 (65歲或以上) 328 176 (276) 340 181 (290)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83: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84: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匱乏情況與是否領取關愛基金

及社會保障的關係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 156 223 109 225 199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 141 239 124 240 217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90 271 192 292 -012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

116 212 084 193 396

plt 05 plt 01 plt 001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85: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

28 (20)

官方貧窮

60 (43)

相對貧窮

301 (212)

1031 (726) 非貧窮

青年 (18-24歲) 197 71 0

青壯年 (25-44歲) 531 285 53

中年 (45-64歲) 272 336 331

老年 (65歲或以上) 00 308 615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86: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匱乏與相對貧窮

164 (111)

匱乏

197 (134)

相對貧窮

164 (111)

948 (64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52 38 77

青壯年 (25-44歲) 368 262 233

中年 (45-64歲) 396 333 337

老年 (65歲或以上) 184 367 353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87: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匱乏與官方貧窮

181 (123)

匱乏

183 (124)

官方貧窮

146 (99)

962 (654) 非貧窮 非匱乏

青年 (18-24歲) 47 42 113

青壯年 (25-44歲) 304 330 286

中年 (45-64歲) 390 332 329

老年 (65歲或以上) 259 296 271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88: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表一 官方貧窮相對貧窮及匱乏的不同家庭類型分佈 (2016)

官方貧窮 相對貧窮 匱乏

獨居長者 231 302 253

獨居人士 31 46 65

有長者之二人家庭

212 238 208

核心家庭 205 128 164

單親家庭 122 102 81

其他類型家庭 199 184 229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89: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90: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數目 百分比

出生地點 香港 488 852

中國內地 79 138

其他 6 10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69 120

1位 213 372

2位 238 415

3位或以上 53 92

兒童被訪者特徵(N=574)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91: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兒童生活必需品 1 合身的鞋 (如皮鞋及運動鞋) 7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2 可以有些新衣服 8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

用膳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9 特別日子的禮物 (如生日及聖

誕節)

4 有牌子的運動鞋

1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如到大嶼山主題公園)

5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如球拍或足球)

11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92: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兒童生活必需品

12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17 富教育性的遊戲(如棋類)

13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不論存放在銀行或是在家中)

18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包括參考書及習作簿)

1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19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15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如看電影參與體育活動)

20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運動音樂)

16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21 課後補習班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93: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 學生有合身的校服 89 93 25 27

2 合身的鞋 83 90 23 18

3 足夠的禦寒衣服 85 89 35 25

4 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鐵路網絡或巴士服務 83 88 54 42

5 家中有一個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 82 85 139 107

6 家中電腦裝置連結上網服務 77 84 40 28

7 每星期有少量可自用的錢 73 82 129 63

8 有自己的手提電話 63 81 119 76

9 居所附近地方如公園可讓您安全地與朋友一起

62 75 119 69

10 每月您可以有少量的儲蓄 63 74 210 159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94: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兒童被訪者對「必需品」的概念及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題目 必需品 匱乏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一期 第二期

11 在家中有適合您年齡閱讀的書籍 64 70 101 78

12 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56 67 121 129

13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參與餘暇活動

53 65 231 173

14 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出外用膳 50 62 180 104

15 可以有些新衣服 42 54 115 95

16 富教育性的遊戲 42 51 131 141

17 戶外消閒活動的設備 36 49 143 108

18 課後補習班 32 47 151 149

19 特別日子的禮物 38 46 216 253

20 至少一年四次可與家人進行境內一日遊 25 37 383 391

21 有牌子的運動鞋 24 36 204 137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95: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兒童被訪者匱乏狀況之轉變 (N=574)

第一期 第二期 t 沒有匱乏 380 502

1-2項 365 312

3項或以上 251 187

平均值 (標準差) 177

(229) 132

(196) 398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96: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N=574)

沒有匱乏 1-2項匱乏 3-4項匱乏 t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性別 183 男 492 (153) 309 (96) 199 (62) 女 514 (132) 315 (81) 171 (44)

年齡 322

10-14 歲 421 (99) 336 (79) 243 (57)

15-19 歲 559 (186) 294 (98) 147 (49) 出生地點 031 香港 500 (241) 309 (149) 191 (92) 非香港 506 (43) 329 (28) 165 (14)

等值住戶收入 375 最低之五分二 459 (129) 299 (84) 242 (68) 最高之五分二 563 (81) 306 (44) 132 (19)

plt 05 plt 01 plt 001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97: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沒有匱乏 1-2項 3項或以上

所有兒童 502 (285) 312 (177) 187 (106)

家中是否有成年在職人士

沒有 324 (22) 294 (20) 382 (26)

1位 536 (113) 275 (58) 190 (40)

2位 513 (121) 339 (80) 148 (35)

3位或以上 558 (29) 346 (18) 96 (5)

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 541 (205) 298 (113) 161 (61)

單親家庭 342 (26) 382 (29) 276 (21)

延伸或混合家庭 478 (54) 310 (35) 212 (24)

兒童被訪者的匱乏狀況 (續)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98: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67 225 136 205 105

沒有領取關愛基金的家庭 180 230 131 195 391

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219 266 179 248 135

沒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的家庭 165 216 118 177 392

plt 05 plt 01 plt 001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99: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兒童匱乏情況與社會保障

第一期 第二期 轉變 t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66 226 124 194 141

沒有領取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的家庭

179 229 133 197 373

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204 244 163 210 198

沒有領取學生資助計劃的家庭 164 220 117 188 347

plt 05 plt 01 plt 001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100: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總結

bull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 (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見表一)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101: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學術與政治爭論 bull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本身是一場重要的學

術爭論

bull一方面這是不同學者追求以科學及求真的精神以不同的方法來建立完整的概念及可操作的指標來反映貧窮的事實並希望能夠量度貧窮的程度以監察貧窮的變化及提出解決的辦法

bull但另一方面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的爭論亦是一場政治爭論

1

0

2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102: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貧窮」的建構及反建構

bull如何定義貧窮如何訂立貧窮線不單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有重大影響亦對政府的聲望亦舉足輕重

bull以香港為例現實上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的定義及量度爭論的結果很多時並不是受學術研究所影響而更大程度是政府根據政治角力場上的不同利益團體的力量相比來決定

bull對於「貧窮」這個概念本身的建構及反建構本身經已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過程

1

0

3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103: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什麼是貧窮

(關信平 1999)

bull「貧困現象是部份社會成員持續的生活困難現象它是以低收入和生活水準低下為基礎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統一

bull導致貧困的實質是由於部分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資源而難以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參與經濟及社會生活貧困的現象是相對於特定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而言的

bull這種標準是由社會界定的並且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對於貧困者來說貧困既是一種客觀狀況又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於研究者來說貧困現象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又是不可避免涉及到價值判斷」

1

0

4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104: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貧窮源於不公平

bull我們要的不單是公平機會亦要兼顧要有公平過程及注視是否有較公平的結果

105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105: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阿女有次問我功課有什麼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我想了好耐後來我話佢聽人先至係ldquo不滅的能源rdquo 有人先有一切」

阿玲 單親婦女

謝謝

Page 106: L2:貧窮的概念與 量度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wong/pubfile/... · 的消費水平在一美元購買力之下,即全球仍有21%人口低於絕 對貧窮線。在2008年,世界銀行將絕對貧窮線的標準提升至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