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41
1 英英英英英 、、、、 25 英 : Part 4 近近近近 近近近 2507-9745 DAY 05 ( 0605 ) 近近近近近 Wexford -87km(1 近 25 近)-近近近 Waterford-120km(1 近 50 近)-近近 Cobh-30km(30 近)-近近 Cork 近近近近 【】 近近近 Suir 近近 近近近 Waterford19 近 近 New Ross, Co. 近近 Wexford 近近 19 近近近近近近近近近近近近 Dunbrody Famine Ship

description

Journey in Ireland & UK, Spring, 2015 - Part 4

Transcript of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Page 1: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1英格蘭、北愛爾蘭、蘇格蘭、愛爾蘭、威爾斯不列顛全覽深度 25 天 : Part 4

近代旅遊 連懷鈺 2507-9745

DAY 05 ( 0605 ) 威克福斯特 Wexford -87km(1 時 25 分)-瓦特福 Waterford-120km(1 時 50 分)-寇芙 Cobh-30km(30 分)-寇克 Cork 【特別安排】入內參觀鐵達尼博物館

舒爾河 Suir 下游之港口,愛爾蘭最古老的城市瓦特福 Waterford;19 世紀曾是造船航運的重鎮;但現已蕭條

New Ross, Co. 位於 Wexford 碼頭,印證 19 世紀中葉向美移民之風潮之 Dunbrody Famine Ship

Page 2: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2

這艘輪船當時運載著甘迺迪家族先輩 Patrick 於 1848 年移民美國;這地球儀紀念碑揭幕時是請甘迺迪之後裔卡洛琳等 30位為貴賓;而其祖輩之故鄉就在附近之 Dunganstown;在此也建了座 John F. Kennedy Memorial Park'

Page 3: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3

據統計,19 世紀 20 年代到 19 世紀 80 年代移民高潮期,美國移民人數從 14 萬增加到 525 萬;主要來自歐洲;歷史學家稱之為“偉大的人類遷徙運動”。19 世紀至 20 世紀初到美國的移民出現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為 1820~60 年,移民總數達500 萬, 頂峰是 1854 年移民人數 40 萬, 主要是西歐、北歐人; 其中愛爾蘭和德國為數最多。第二次高潮從 1860~90 年,總數多達 1000 萬, 頂峰是 1882 年移民人數接近 80 萬, 主要是東歐、南歐人; 第三次高潮從 1890~1930 年, 移民人數猛增到 2200 萬, 頂峰是 1907 年達到 128.5 萬人, 亞洲人占上升趨勢。有一統計數據指出 1815~1970 年由寇芙 Cobh 港移民國外之愛爾蘭人高達三百萬之驚人數字。

造成美國移民風潮之原因 : 1. 工業革命的發展, 使傳統經濟枯萎勞工向海外遷徙。18 世紀中葉後, 英、法、德等國相繼引發工業革命。1840 年代英國工

業革命已完成, 法國正在迅速發展, 而德國儘管比英國落後 , 但這時也大力推動工業。此外, 俄國等東歐國家通過技術革命使生產力有了飛躍發展。工業資本主義迅猛發展,相對地衝擊著傳統的社會經濟結構,傳統農業經濟適逢欠收和勞動力萎縮;英國的圈地運動, 普魯士的農奴改革到俄國農奴制之變革, 這改革浪潮席捲了歐洲大部分地區。2. 歐洲革命與戰爭 ,使得人們嚮往美洲的一片樂土。 由於工業革命而產生生產過剩的危機, 大批城市工人失業, 社會極

不穩定, 暴動日增。工業革命把工人變成了簡單的機器, 剝奪了生活的自由。1811~12 年英國爆發搗毀機器的“盧德

Page 4: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4運動”。至三四十年代, 革命運動遍佈歐洲。英國的憲章運動、德意志的革命、法國的二月革命等再次掀起革命高潮 ,整個歐洲都引起武裝起義。 然而,在政府高壓政策下 ,這些運動先後失敗。1815 年國會通過“穀物法”,規定國內市場小麥價格每誇特達 80 先令以上才允許進口穀物, 致使穀物價格上漲 ,加重了群眾的疾苦。 許多中下階級因而感到失望和厭倦 ,紛紛移民美國。

3. 歐洲大陸的政治和宗教迫害,迫使大批移民遷往美國 (當然也包括澳洲)。早期移民美國的歐洲人 90 %是新教徒。相對歐洲來說, 美國則是自由的天堂。 早在 1776 年 6月佛吉尼亞議會通過了由喬治·梅遜起草的《佛吉尼亞權利法案》,

規定“宗教亦即眾人對創世主所負的責任以及方式, 只能藉由理智和信念加以指引, 絕不能借助於強權或暴行。 因此,

任何人都有按照良知而擁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平等權。接著在湯瑪斯·傑弗遜和詹姆斯·麥迪森的共同努力下於 1786 年1月 16日, 弗州通過了著名的宗教自由法令, 宣佈 “任何人都不得由於宗教見解或信仰 ,在肉體上或者財產上受到強制拘束、干擾、脅迫或其它損害, 任何人都有自由宣講並進行辯論以維護宗教問題上的見解 ,而這種行為在任何情形下均不得削弱、擴大或影響其公民的權利。 正是在美國宗教自由政策的嚮導下, 愛爾蘭人不願信奉聯合福音教派(英國國教), 多數依然信奉天主教。即使信奉天主教的愛爾蘭人需交納什一稅, 以維持他們所憎恨的地主的教會。

4. 美國工業化的迅猛發展 ,急需大量勞動力 ,加上優越的自然、人文環境無疑吸引了大批歐洲移民。18 世紀末美國的工業革命使採礦、鐵路、製造、建築等行業急需大量熟練技工和廉價勞動力。,紛紛在歐洲各國設立代理機構 ,一方面大肆渲染移民亦可獲得廉價土地, 經營美妙家園的憧景; 另一方面廣泛宣揚美國就業機會多、優越的工資;廣招勞力。亞當·斯密在 1776 年出版的《國富論》 中寫道 “北美工資要比英格蘭任何地方要高得多。 雖然北美沒有英格蘭那麼富裕 ,但它繁榮的速度引領世界。”據 1843 年紐約愛爾蘭人移民協會調查 ,依靠預付船票移民美國的多達移民總數的 1/ 3。 此外西部拓墾更開闢了無限廣闊的前景。到 40 年代, 美國的版圖增加到獨立時的三倍。1848 年加州發現黃金各地移民蜂擁而至。 在世人眼下北美有取之不盡的寶藏、廣闊無邊的土地 , 到處充滿了機遇 ,簡直是人間樂土。

早餐後經 N25 高速公路,抵達舒爾河 Suir 下游之港口,愛爾蘭最古老的城市瓦特福 Waterford;19 世紀曾是造船航運的重鎮;但現已蕭條。

瓦特福 Waterford 之市貌,尖塔之地標則是基督主教堂 Christ Church Cathedral

Page 5: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5

維京人所建之 Turgesius塔樓

Page 6: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6舒爾河 Suir 碼頭旁之涼亭

街角三叉口( Viking triangle )豎立以海立國,海盜維生維京人之船隻 維京王朝所設置之塔樓 Reginald's Tower

千年老城之歷史與模型

這座維京人留下的歷史古蹟瑞琴娜圓塔( Reginald's Tower)現改裝成一間小博物館

Page 7: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7

將歷史古堡以海報展現亦是兩全齊美的方式

853 年維京人已設據點,914 年 Ottir Larla( Jarl Ottar )建立寨口,之後由 Ui Imair王朝之君主 Ragnall ua Ímair 統治;直至 12 世紀。1169 年英格蘭之 Lambert Simnel 與 Perkin Warback侵襲未果;被北歐之居民抗敵。隔年 1170 年被廢黜的倫斯特國王 Diarmait Mac Murchada 與 Richard de Clare ( Earl of Pembroke 二世伯爵(號稱強弓)所率領之 Cambro-諾曼傭兵聯盟圍攻並佔領該城。但之後也引發法蘭西諾曼人之入侵 , 英格蘭亨利二世 國王於 1171 年在沃特福德登陸,宣布都柏林為皇家城市,被宣告為愛爾蘭首都。但更悲慘的是 1649 年內戰期間,克倫威爾 Oliver Cromwell (1599~1658)所率領之清教徒(英格蘭國會議員所支持之軍隊對抗代表王權之聖公會或英國國教)占據後;大量居民被迫淪為奴隸發配至加勒比海。這也是愛爾蘭早期的悲慘歷史。

Page 8: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8

這座城市的座右銘是引用 1497 年英格蘭亨利七世所言 “沃特福德仍然是未獲認同(歸屬)的城市”;因此城拒絕 Lambert Simnel 與 Perkin Warbeck 之回歸英國皇室管轄。當然於 Cromwellian 統治期間之 1649 與 1650 年兩度被封城。

愛爾蘭民族主義推動與國旗設計者 Thomas Francis Meagher 瓦特福劇院、博物館及愛爾蘭教堂(慈善收容院)

Page 9: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9

蝶形花科之黃金雨 laburnum x watereri Voss ii ( Golden Rain )前往以水晶玻璃工業聞名全球的瓦特福 Waterford(本名為維京語 Vedrarfjordr;意為海風吹來的天堂或冬季之港口 ),瓦特福水晶自 914 年創立;14 世紀以來,以其品質之堅持,若非完美不配為瓦特福頂級之產品則被砸破送入熔爐,榮登皇室御用精品,至今仍是各國政商名流愛用的珍品。

Page 10: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10

瓦特福水晶工廠(House of Waterford Crystal),右側則是手工製作坊

我們帶您參觀★瓦特福水晶工廠(House of Waterford Crystal),來自捷克的師傅們代代相傳的好手藝,令您嘆為觀止。

Page 11: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11

一般常見之商品;其立體雕花的花紋圖形亦是其獨有的標誌

Page 12: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12

Page 13: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13

Page 14: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14

接受客戶委託所創作之精品

Page 15: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15

成型後再經過三次加工雕琢之成品

右圖 :大英博物館 70號國寶波特蘭花瓶 Portland Vase。這現存最精美的羅馬寶石玻璃 cameo glass製品。源自羅馬帝國時期

Page 16: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16(約公元 4 至 25 年),在深藍色玻璃上,裝飾以愛情與婚姻為描繪主題的白色圖案。在維多利亞時代有很多仿品中以御用瓷器廠 Josiah Wedgwood 的仿品最真。

隨著金融危機與中國之興起,2008 年這些一度風光的傳統產業也相繼淪陷,Waterford Crystal , Wedgwood, Royal Doulton 等品牌被併入 WWRD Holdings Ltd 資產管理公司。 市區有建於 13 世紀古色古香的古城牆,維京人早期於此留下的遺跡仍隨處可見,舒爾河畔的◎瑞琴娜圓塔( Reginald's Tower)就是代表,站在其前,彷彿回到了兩軍對壘之際驚心動魄的時空。

Page 17: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17

瓦特福之市徽

也可以來到市區最大的廣場─◎商人碼頭廣場(Merchant's Quay),沿著精心規劃的河濱散步,為人生一大享受。

Page 18: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18

市中心之商業區

於 Waterford 市中心地下室( 原本是酒窖 )La Boheme用完中餐後,這位法國餐廳老闆 Eric ( 太太則是比利時人;特地撰寫餐廳之簡介)特地帶我們前往隔壁古老之商會大樓參觀,讓我們體會 18 世紀喬治時代當時之豪宅

Page 19: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19這棟由當地名 John Robert 建築師設計,建於 1795 年原屋主為 William Morris of Rossduff 之華廈,1813 年轉賣給Waterford 之商業公會(chamber of commerce ),1816 年一樓是碼頭公會首長(Harbour Commisioners )辦公室;風光百年後,隨著經濟危機與轉型成為一間空屋;令人唏噓

遙想當年這商會大樓曾是大西洋定期渡輪及知名造船廠百萬富豪之高級俱樂部

依然保持原滋原味之拱頂、迴旋梯、天窗與壁飾 德洛克 Doric新藝術( Art Nouveau )畫風之浮雕

Page 20: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20

當然這四樓之古建築,也有檔案室Morris House( 這也是歐美國家引以為傲之典章制度 )

市區內也有許多中世紀之木桁式架房屋(如德國之法蘭西老城史特拉斯堡)中世紀風行之德式(主要分佈於德國中南部、在奧地利、瑞士、法國和英國 )半木桁式建築(德文之 Fachwerkhaus, 法文之Colombage, 英文之 Half-timbered Cottage、Timber frame house;一般式樣為都鐸式、黑白式 );起源於一般平民百姓用不起石料,遂就地取材建造木桁架屋。先用結實粗大的木料搭起房屋的“骨架”,之後將木條或者藤條編成籬笆狀,然後注入黏土。黏土中往往摻有軋碎的麥秸稈,以加強泥坯的韌性。之後,在粗糙的牆面上抹一層光滑的黏土則大工告成。而大多數房子都有 2~3層,而且上層都會向街面突出。這是因當時房子要交地稅,因此底層當然面積越小越好。頂樓是儲藏室,糧食貨物要用吊車往上拉,上一層突出一些,吊運東西時不易碰壞牆。而且這種結構可以防止樓板中間部位往下沉,上一層突出還可以擋雨,泥牆也容易保持乾燥。另一特徵是柱、牆、斜撐等均露出牆面之外,形成各種幾何圖案,看起來很賞心悅目,而且它冬暖夏涼,十分環保。

Page 21: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21

市郊之景緻

寇芙(Cobh )內港於 18 世紀為抵禦拿破崙之進攻,而於港口外海興建厚實之圓型碉堡( 號稱瑪鐵籠);但最終拿破崙並未在此發動軍事攻勢;故能保留下來。

Page 22: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22

寇芙對面之 Haulbowline 海島則是愛爾蘭之海軍總部

Cobh waterfront park濱海路廣場公園

Page 23: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23

1988 年由 Michael Donovan所雕鑄之鐵達尼號紀念碑(Titanic Monument)

寇芙濱海之主街道 Casment 市街口於 2009 年設立之 Lusitania渡輪和平紀念碑

由 Jerome Connor所雕鑄之美國 RMS Lusitania 大西洋渡輪(往返於利物浦與紐約間之航線)和平紀念碑,是由羅斯福總統推動以紀念一戰期間之 1915 年 5月 7日被德軍U 型潛艇擊沉,1198名乘客落難死亡,愛爾蘭漁夫們拯救落難之乘客;764名獲救之英勇事蹟。

Page 24: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24

之後美軍於 1918 年在此附近設立海軍航空隊。

Page 25: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25

Page 26: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26Casment 市街口對面上不起眼的小樓,居然是鐵達尼博物館詢問後得知門巖上之紅底白星代表鐵達尼號公司白星航運公司 White Star Line 之旗徽

後經 25N 海濱高速公路前往舊稱皇后鎮之濱海城市寇芙,寇芙(Cobh, 正名為 Quuenstown )為寇克之輔港,為 1912 年 4月 11日晨鐵達尼號沉船前最後一個停靠站,在此【特別安排】參觀★鐵達尼博物館並入內體驗,

當時鐵達尼號 船長與大副

Page 27: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27

這張鐵達尼號船票是多少人的夢想;但破碎的心打斷不了嚮往樂土,移民的決心

Page 28: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28

當時鐵達尼號於 1912 年 4月 10日由 Southamptond開航後二天,停靠寇芙(Cobh, 正名為 Quuenstown )外港之 Roche's point,而以接駁船在此碼頭運送 123 位乘客,共 1503名乘客與船員登船開往紐約;但於 1912 年 4月 14日深夜 11:40誤撞冰山,而於隔日 2:20沉沒;死亡 >1500名。而這些珍貴之照片是由生還者之一 Frank Browne神父所拍攝;但於死後 25 年所才公開

寇芙之內港碼頭 鐵達尼號誤撞冰山而沉船失事的地點;當時趕去救援

之船隻正是競爭對手之卡納德航運 Cunard Line旗下由 Arthur Rostron 船長駛向 Gibraltar 的客輪 Carpathia號, 接獲 SOS求救訊號後, 冒著嚴寒迅速掉頭奮力搶救鐵達尼號 705名失事之乘客,安抵紐約。但之後於一戰期間之 1918 年 7月 17日被德軍 U型潛艇之魚雷擊中,幸好 275 位乘客全數安全獲救。

航行日誌與所搜集之各類資料

Page 29: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29鐵達尼號隸屬白星航運公司 White Star Line , 當時與勁敵卡納德航運 Cunard Line旗下的北大西洋豪華客輪 Mauretania, Lusitania競爭, 因而展開了建造 3 艘「奧林匹克級」“Olympic Class”巨型豪華遊輪的計畫,鐵達尼號和她的 2 艘姊妹船不列顛號“Britannic”與奧林匹克號“Olympic”,1908 年 7月簽約交由位於愛爾蘭貝爾法斯特 Belfast 的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Harland and Wolff設計興建( 總設計師為 Thomas Andrews ),因此貝爾法斯特可說是鐵達尼號的誕生地。46,328噸重,882 英呎長之蒸汽螺旋動力鐵達尼號於 1912 年 4月 2日正式下水營運。適逢一戰期間,當作醫療船之姊妹船不列顛號“Britannic”,於 1916 年 11月 21日於希臘外海被水雷撞擊而沉沒。不過,說也諷刺,白星航運公司後來不敵 20 世紀初的經濟大蕭條,遭卡納德航運公司合併;1935 年底公司最後一艘奧林匹克號“Olympic 也遭拍賣。

於北大西洋海底沉寂半世紀後,1985 年 9月 1日美法聯合深海探測船在 Dr. Robert D. Ballard與 Jean Louis Michel率領下在 2.5 英浬之漆黑海床發現其斷成兩截之殘骸。

鐵達尼號打撈上岸之遺物

順便提一樁貝爾法斯特怪事。Besides the doomed Titanic, 3500 other ships (like HMS Belfast in London, SS Canberra and INS Vikrant in Mumbai), were also made in Belfast. There was a local joke that you could tell which shipping company’s vessel was being built by the colour of the doors in East Belfast. Union Castle was lavender while P&O was white! Though Harland & Wolff was famous as a shipping company, it made almost anything – including walkways for Heathrow Airport and the Churchill Tank. At the Lagan Legacy barge retrace the story of Belfast’s maritime and industrial past in an exhibition called ‘The Greatest Story Never Told.’ The submarine, ejector seat, pneumatic pump and wind turbine were all Irish inventions as Ireland soon became the largest manufacturer of ropes, lemonade shakers, lawn mowers, flax machinery and shirts. The ‘Back to the Future’ DeLorean DMC-12 cars were also made in the Belfast suburb of Dunmurry.

山坡上面海 William Keane 主教與 EW Pugin, George Goldie , JJ McCarthy , George Ashlin 建築師;建於 1868 年經近 50 年耗費鉅資興建;於 1915 年才完工之新歌德式寇芙 St. Colman天主教主教堂,其精美絕倫之法式玫瑰花窗、彩色鑲嵌玻璃, 大理石雕刻, 主祭壇, 馬賽克地磚及管風琴多是引人讚嘆。

Page 30: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30

Page 31: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31

Page 32: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32

Page 33: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33

Page 34: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34

Page 35: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35

Page 36: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36

山坡上面海寇芙 St. Colman 主教堂旁多采多姿、五顏六色之漁村,也成為一攝影鏡頭下亮眼的焦點

Page 37: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37

由 Jeanne Rynhard所雕鑄之安妮摩爾紀念像(Annie Moore Statue),彷彿訴說著愛爾蘭漂洋過海的移民故事。這位原籍為愛爾蘭 Country Cork 之 15歲少女,於 1892 年聖誕節帶著 11歲與 7歲 Antrony 與 Philip 之弟弟,搭乘 S.S. Nevada輪船赴美依親,而在紐約外海之愛麗絲 Ellis島上岸;這批 250 萬人追求美國夢移民潮中最早之 148名,造就了美國新教徒們先輩們離家背井養家活口之辛酸奮鬥歷史。Isle of hope, Isle of Tears 愛爾蘭民謠即是傳唱此段故事(參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0Pb2ia28QM )。 經愛爾蘭美裔文化院於 2008 年 10月 11日於紐約愛麗絲 Ellis島及愛爾蘭Country Cork兩地建碑紀念。

Page 38: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38

寇芙這許多美國移民的故鄉;點綴著多少鄉愁另外提一下酒館文化之怪事一樁 Snug in a Snug : From Ireland’s highest pub Ponderosa overlooking the Mourne mountains to Crown’s Bar in Belfast, described as ‘the most beautiful bar in the world’, Ireland has several unique and historic pubs. Groucho’s in County Armagh has a well inside the pub and a tunnel that leads to Richhill Castle, the most haunted house in Ulster. Dublin alone has over 800 pubs including one of Ireland’s oldest The Brazen Head (1198). Some pubs have a ‘snug’, a cosy nook next to the bar or entrance, where women could have a pint in relative peace and isolation. Pubs were largely mens’ only turf with loud, aggressive and boisterous patrons. People raised a hue and cry about women’s safety, but such apprehensions were unfounded. As the saying goes ‘An Irishman can crawl over eight naked ladies to get to a pint.’ Have a craic in a snug at O’Neills, Palace Bar, Kehoes and Toners in Dublin or Belfast’s oldest tavern Whites (1630) and Kelly’s Cellars, the oldest licensed pub.早:飯店內 午:市中心之 La Boheme 愛爾蘭傳統燉肉料理

威克福斯特 Wexford 市中心之 La Boheme餐廳

Page 39: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39

晚:當地餐 宿:位於寇克郊區之休閒度假中心 RADISSSON BLU HOTE & SPA Cork (http://www.radissonblu.ie/hotel-cork)

野兔在樹林挖洞築巢,清晨在空地裏玩耍

Page 40: Journey in Ireland & UK - Part 4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