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姿婀娜有力行鼓打出名堂 用 爱 ·...

1
1 2 7 2019 2 · 2019 2 8 www.jfdaily.com 2672 200 57 88 53 ”。 0 01 。“ 3230 !” ,“ !” 。” 1 6 ,“ !” 2 2 30 24 ”。 PICU 17 …… 24 2 2 ”—— :“ 24 。” 24 3 · 15 · · E 》, ,《 2018 1 24 24 ”。 ,《 2009 9 ,《 ,《 20 ”。 58 1997 。“ 。” ,“ 1997 。” 23 12 200 170 ”。 19 :“ 。” :“ 。” ”, ,“ ”。 2016 9 370 ”, 2000 20 。“ !” ”, ”。 7 ”。 1 1 ”—— 4 ”, 7 70 ,“ 5 ”, 。“ ,“ / ”, ”。 ”, ”, ”, ,“ ,“ :‘ ”。 ”。 ,“ 90 2006 · ”“ ”“ ”“ · · ,“ 3

Transcript of 舞姿婀娜有力行鼓打出名堂 用 爱 ·...

Page 1: 舞姿婀娜有力行鼓打出名堂 用 爱 · 多,但一直没有组织化系统化,我就想把村 里的人都组织起来,把行鼓打出个名堂。” 吉胜虎说干就干,立即寻找专家开始编

1

2

①大年初三,锦江乐园灯火嘉年华,好不热闹。

②如今节日健身渐成风尚。昨天,市民在杨浦体育馆打羽毛球。据了解,春节7天假期, 上海共有近千个公共体育场馆、市民健身房、

市民球场、 市民体质监测站等各种类型的场馆设施,坚持对外开放, 为广大市民提供良好健身环境。

③2019 年是沪通铁路实现尽早通车的关键一年。

在连接沪通铁路的盐通铁路各标段的工地上,施工建设也在热火朝天地进行。在为高铁铁轨建设而准备的地基里,工人们正在铺设一层又一层的钢筋,成为沪通铁路上的追梦人。

郑菁妍 邵剑平 董天晔姚勤毅 摄影报道

2 春节特刊·要闻 2019年 2月 8日 星期五www.jfdaily.com

一版责编:吴宏浩 二版编辑:李小佳

新春 基层

用爱心和奉献守护生命

春节期间本市数万名医务人员坚守岗位

■本报通讯员 潘明华

市卫健委昨天传出消息:

春节期间,本市数万名医务人员放弃与家人团聚,坚守在医疗临床、院前急救、社区健康、

公共卫生、 血液保障一线,守护在病人身边,用爱心和奉献为市民健康保驾护航;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加强应急人员值守, 春节假期前三天出车2672车次,守护城市安全。

接生近200名“猪宝宝”

大年初一初二两天,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出生 57

名、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出生 88

名、国际和平妇婴保健院出生53名“猪宝宝”。

大年初一 0 时 01 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诞下了医院的第一个金猪宝宝。“妹妹,3230克!”得知女儿顺利出生,又是全院第一个“猪宝宝”

时,新爸爸欣喜地掏出手机,给勇敢的妻子和可爱的女儿拍下第一张照片。

助产士吕凌晨说,“虽然每年都不能跟家人回老家过年,但我在产房里也很有成就感,可以分享迎接新生命的幸福!”在她看来,助产士就是一双手托起两条命, 责任重大。

“产妇和新生儿的平安健康,

是我们的最大心愿。” 值班医生徐常恩说。

争分夺秒肝移植这是一场争分夺秒的小

儿肝移植手术,两家医院数十位医务人员放弃除夕和年初一的休息,在短短 1天内完成供受体手术,6个月大的小若谷有了重生的机会!

“中国好医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副主任、肝移植中心负责人王正昕教授感慨,“这个年过得惊心动魄,祝愿他渡过感染、排异等难关,未来越来越好!”

小若谷是江西人, 父亲在广州打工。2月 2日,

小若谷因出现不明原因的急性肝衰竭,从广州紧急转送至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抢救,除夕上午陷入昏迷。儿科医院评估,患儿需立即进行肝移植手术,

否则无法熬过这个春节。小若谷的父亲 30岁,毅然决定劈肝救子。 他的勇气和决心也感动了医生。除夕中午,王正昕看到了儿科医院的求助信息。小若谷的手术必须在 24小时内完成,但除夕放假,科室里没有值班任务的医生已经踏上了回乡之路,怎么办?医务人员上演了现实版的“速度与激情”。

发布紧急通知后,儿科医院儿外、儿内、PICU和华山医院医务处、普外科肝移植和急诊、放射科、麻醉科和手术室、输血科、医院伦理委员会、17病区护理等科室部门的几十位医护人员立即行动起来,迅速完成所有亲体肝移植所需术前准备。 华山医院还有两位医生除夕才返乡过年, 大年初一就要搭乘第一班高铁或飞机赶回上海参加手术……大年初一深夜,这场跨医院多学科的联合紧急救治顺利完成。

与“黄金 24小时”赛跑除夕当日,当完成农历戊戌年最后一台转移性

脊柱肿瘤手术的缝合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外科主任严望军教授、蔡维泺医生、程默医师大舒一口气。

这是一位在肿瘤医院住院,正准备接受乳腺癌术后化疗的患者。2月 2日当天,患者在病区内出现了双腿乏力、站立困难的情况。当天下午,经专家会诊后确认, 这是一例乳腺癌术后多发转移的患者,

转移病灶的位置处于脊柱第三胸椎,不仅导致第三胸椎压缩性骨折, 而且肿瘤侵犯椎管压迫脊髓,导致充当传导下肢感觉运动信号的 “大电缆”———脊髓神经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

严望军说:“一旦症状发生超过 24小时, 瘫痪在床的患者即将面临终身无法站立的情况。” 经过多方协调和多部门术前准备, 医院的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除夕当天一早便开始这场 “争夺黄金 24

小时”的转移性脊柱肿瘤切除手术。手术解放了严重受压的脊髓,对高度几乎完全丢失的胸三椎体进行了重建,恢复了脊柱的解剖排列。

历经 3个多小时的鏖战,手术非常成功,如此短时间内完成转移性脊柱肿瘤诊治,大大增加了患者重新恢复肢体功能的机会。后续经过一些辅助性的综合治疗,患者应该能够重新站立。

《摇滚莫扎特》再回沪上■本报记者 吴桐

大年初三,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舞台开启了一连 15场的演出。红蓝交织的光线中,小提琴手在华丽的帷幕前奏响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的《降 E大调交响协奏曲第二乐章》,乐曲如一层薄纱轻柔地笼罩全场。小提琴手望向虚空,轻轻地说:听啊,他在回应我们。

大幕升起,《安魂曲》奏响,掌声雷动。

2018年 1月, 这部法语音乐剧曾在上海连演24场,场场爆满。观众从全国各地打“飞的”来看,甚至有观众一连买了 24场门票, 在剧院附近租房子住下,因为“每一场都不一样”。时隔一年,《摇滚莫扎特》再次来到上海,它迎来了不少新的观众,当然也不乏已经看过不止一场的老观众。

音乐剧《摇滚莫扎特》讲述莫扎特闯荡音乐世界面临的机遇、诱惑、嫉妒和重重艰难,从故乡萨尔茨堡到曼海姆,再到巴黎,最后来到维也纳,他的音乐才华冲破了权势和成见的桎梏,超越时代纸醉金迷的锈蚀,在燃尽生命的追寻中,他将缪斯的垂青探囊而取。

2009年 9月,《摇滚莫扎特》在巴黎首演后引起巨大轰动,随后在法国各地、日本、韩国、乌克兰及俄罗斯的巡演都大获成功,《摇滚莫扎特》音乐剧专辑在法国音乐专辑榜上榜 20周, 成为全法销售冠军。古典与摇滚的碰撞火花四射,让《摇滚莫扎特》

被誉为“整个音乐剧界的一次真正革命”。

舞姿婀娜有力 行鼓打出名堂———“中华第一鼓”韩城行鼓:从两岁娃娃到八十老汉,挎鼓走世界

■本报见习记者 刘雪妍

正月里,华清池庙会人流如织,隆隆鼓声和嚯嚯号子吸引了来往游客。仰面朝天击鼓的汉子阵列排开,鼓镲齐鸣,舞步刚劲,气势雄浑, 背上的四面旗子随呼喊声摇摆成浪,形成百舸争流之势,吹出黄河雄风。

这就是韩城行鼓,它不仅是关中地区优秀的民乐形式, 也是陕西锣鼓中的精华,有“中华第一鼓”之称。

喧天的锣鼓伴着舞步行鼓在韩城传布极广,几乎村村都有自

己的锣鼓队, 每逢节日庙会或有喜事盈门,

喧天的锣鼓伴着舞步,煞是壮观,尤以西原村为顶尖代表。

今年 58 岁的吉胜虎,1997 年当选西原村村主任,他从小就听着锣鼓声长大。“我们村里的锣鼓一直很出名,有打鼓爱好的人很多,但一直没有组织化系统化,我就想把村里的人都组织起来,把行鼓打出个名堂。”

吉胜虎说干就干,立即寻找专家开始编排。 当年行鼓刚参加完香港回归的大庆,时任县文化馆的馆长和助手们对行鼓鼓点和阵法已经烂熟于心,把各村行鼓的精华都集中到一起,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了大秧歌等鼓点,以及跳跃和上步动作,观赏性更强,花杆的加入让原本充满雄性荷尔蒙的鼓阵中,

有了些许柔美,衣着亮丽翻动花杆,舞姿婀娜又有力量,令美的内涵更加丰富。

历经十年的磨练,千余次的演出,西原的行鼓已日臻完美,“在这个过程中有人进有人出, 好多 1997年一批去香港表演的人没有坚持下来。”吉胜虎说,他带着行鼓队后

来去过敦煌、北京、杭州还有国外演出,坚持23年了,一直做了下来。

如今西原村的锣鼓队已经成为韩城行鼓的一面旗帜, 在这个近四千人的大村子里,有五百多人参加了行鼓队。

一场行鼓表演少则几十人, 多则上百人。 今天在华清池演出的这支队伍含有 12

位鼓手、六位镲手、两位锣手和六位花杆姑娘,算是一场小型演出。三四十斤的鼓背在身上,有人才打了一年鼓,就从 200 斤瘦到

了 170斤,表演结束,队员们还要叹一声“场地太小, 耍得不过瘾”。 这来自千军万马中的鼓乐,需要山河做伴舞。

甚至奶娃娃都拿起锣鼓与很多古老技艺面临的失传困境不同,在

韩城,优秀的鼓手、锣手和镲手层见叠出,行鼓在不断发展壮大着。

王超峰是今天队伍里年龄最小的,但也已经有了四年演出经验, 从 19岁就开始各地表

演,说起为什么加入锣鼓队,他回答:“艺多不压身,越打越喜欢。”

另一名队员卫革命递过来小孙子的视频,

补充道:“咱韩城的娃会走就能打鼓。”两岁的孩子手拿鼓槌,嘴里喊着哒哒哒的鼓点,连吐舌头扭屁股都跟着鼓中节奏,一招一式还有模有样。

在西原村, 行鼓已经是小学的必修课,大秧歌、鲤鱼跃龙门、老虎磨牙等鼓谱名连孩子都知道。龙门幼儿园里,甚至奶娃娃都拿起了锣鼓,能敲能舞。

正是因为深知“传统要从娃娃抓起”,吉胜虎先后和西原小学及韩城市职业技术中学合作,利用空闲的时间,让专业的行鼓老师给孩子们教授技艺,带出了一批鼓正镲亮的青年队员,“韩城行鼓是国家非遗, 学校校长都很支持,娃娃们学的积极性也很高”。

除了让行鼓走进课堂,培养优秀的青少年队员, 他们还帮政府和企业培训,2016年人社局抽调了 9名队员, 给新人训练了六个月,培训出了 370 个年轻行鼓人,算上周边村的“徒弟”,这几年培训出的队员有 2000余人。

吉胜虎介绍,行鼓毕竟是传统项目,过去打鼓的人年龄都偏大。 影响越来越大之后,参与的年轻人也更多, 这是一个正向的影响过程,此次演出就有很多娃娃上场。

如今,身为韩城市人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吉胜虎,眼光更加长远。除了锣鼓,他还将擅长民间社火、 戏曲等各种演出形式的艺人吸纳进来,组织有规模的民间艺术表演。

行鼓名气大了,演出就多了。早早办好签证, 年初八吉胜虎和 20名队员将赴丹麦表演了。“现在行鼓不仅是韩城的名片,也是咱陕西的名片,只要有文化交流项目,基本上都有咱韩城行鼓!”吉胜虎说。

来自韩城的锣鼓队在表演韩城行鼓。 新华社发(资料图片)

所谓“消磨时间”,那是条件好了才会考虑的事情

快与慢,两代人的春运心情■本报记者 吴越

今年春节,我们一家乘坐高铁从上海出发前往福建泉州。旅途中,我和父亲交流了各自的“春运心情”。两代人话春运,个中差异令人感慨。

我们购买的高铁票从上海开到泉州,当中停靠十几站,用时 7 个半小时。当我听到这个数字,第一反应是“太慢了”。平日里,习惯了半个小时到苏州,1小时到杭州,1个半小时到南京,即使是去北京,也必定要买最快的“复兴号”———4个半小时就从虹桥站到了北京南站。

这样的速度,似乎才是“正常”的。

而在父亲看来,像我这样长在“高铁时代”

的人,没有经历过“棚车时代”,才会觉得 7 个半小时太慢。 上世纪 70 年代初的一个春节,

父亲跟着太外婆回绍兴老家吃喜酒, 和绝大多数乘客一样,坐的是俗称“闷罐车”的简易棚车。那时候,前一天傍晚从老北站上车,“吭哧吭哧” 过一晚, 第二天凌晨 5 点钟到绍兴站,天还没亮,要继续乘几小时乌篷船才能到目的地。

对父亲来说,在火车上过夜是往日旅途中的平常事, 因而今天的 “朝发夕至” 已然是“快”,而不是我口中的“慢”了。

根据我的观察, 现在的年轻人坐上车后,

头一个动作就是低头找充电插口。“咔嗒”一

声,手机连上电源之后,心才算定下来。接着,

掏出耳机往耳朵里一塞,然后立马沉浸在自己的视频或是游戏世界里,不管外界的纷纷扰扰了。要我说,“手机、耳机、充电器/充电宝”,就是当代年轻人的旅途必备“三件套”。

而在父亲的记忆中,曾经的“三件套”则实在得多,每件都关于人的切身需求。比如干粮和灌满水的水壶。因为旅途时间长,上车后没有食品和饮用水的补给,火车站小卖部供应的食物也不多,大家一般都会自己备好车上吃的东西。父亲记得,当时一到饭点,旅客都拿出自带的小饭盒,就着馒头或面包吃一点简单的小菜,渴了就喝几口白开水,就算是一顿舒舒服服的旅行餐了。还有一样必带的是放行李的布袋。对于动辄十几个小时,又没有专门座位可坐的棚车旅客们来说,布包更软,可以当靠垫靠着,让人舒服不少。

父亲说,曾经,人们乘坐交通工具,唯一考虑的就是把人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所谓“消磨时间”,那都是后来条件好了才会考虑的事情。

而在今天,吃喝已然不是需要人们费神的事,闭目养神也不再是人们唯一的选择,连上车内的无线网络,身在车厢内,眼里看到的却是全世界的最新资讯。 怎样让自己始终 “在线”,避免网络潮流“抛弃”,才是人们更关心的问题。

桃花坞年画令参观者感受到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蕴

可观赏,更能重回市民生活■本报记者 施晨露

什么是年味? 作家冯骥才说,“年味”不是物质的丰盛,而是文化的丰盛。己亥春节假期,上海众多文化场所为市民准备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展陈,其中,富有年味和江南文化特色的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别有看点。

在刘海粟美术馆,“黄金时代:‘姑苏版’

年画对浮世绘的影响”展览以两个展厅的体量,分别展出同为市民文化产物的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和日本浮世绘版画,并通过两者的比较投射出文化的交融。

中国雕版印刷术源远流长,也是世界版画的发源地。 尤其是明代版画空前发达,从万历年间至清代康熙年间版画技术和出版业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康熙年间之后,天津杨柳青、 苏州桃花坞民间木版年画发展起来,两者相互辉映,世称“南桃北柳”。由于江南的地理优势,财富集中,加之海外贸易带来的富庶,桃花坞木版年画尤为繁荣。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苏州桃花坞年画全盛期的作品被称为“姑苏版”。

桃花坞年画曾是江南年俗的一个重要必需品,“姑苏版”不仅传承到当下,还绵延海外,直接影响到日本浮世绘版画。此次展览集中展示来自上海图书馆、刘海粟美术馆的馆藏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以及欧洲收藏

家、汉学家、英国木版教育信托主席冯德保收藏的“姑苏版”复制品和上海艺术家、收藏家汤黎健提供的浮世绘藏品,共近 90件,令参观者感受到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蕴。

2006年,桃花坞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的桃花坞除了复制传统版画外, 带有时代特征的新作品层出不穷。在思南书局三楼,苏州版画艺术家、桃花坞木版年画代表传承人乔麦,带来的“诸(猪)事圆满·读画知年”桃花坞年画展就颇具新意。展览以“读画”为主线,包含年画叙事、年画书单等纬度,囊括了生肖、福字、花卉仕女、廿四节气、祈福纳祥等年画主题作品。

吉祥苏州系列年画以苏州特色景观苏式建筑中的花窗、亭子等元素为创意,结合汉字“福”“禄”“寿”“喜”造型创作,表现苏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祝福; 花卉仕女系列年画,含莲菱图、夏花篮筐图、绿窗人静图、岁寒三友图等;江南系列年画展出“镌·江南”

和“绣·江南”等作品,呈现恬淡美好的江南四季及精美的苏绣花样。

年画不仅是用来观赏的,还可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与展览同期呈现的“年画生活”

实验室板块里,“乔麦年画”文创品牌的年画艺术衍生品, 如桃花坞年画经典系列利是封、门神张贴与春联套装、桃花坞年画随手杯、年画趣味涂色笔记本等,颇受读者欢迎。

3

多彩假日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