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leen chang

29
Markus Liu 12. Jan. 15 Ein Gespräch mit Eileen Chang

Transcript of Eileen chang

Page 1: Eileen chang

Markus Liu12. Jan. 15

Ein Gespräch mit Eileen Chang

Page 2: Eileen chang

• 我第一本書出版,自己設計的封面就是整個一色的孔雀藍 ,沒有圖章,只印上黑字,不留半點空白,濃稠得使人窒息。以後才聽見我姑姑說我母親從前也喜歡這顏色,衣服全是或深或淺的藍綠色。(〈對照記〉, 1994 )• 她當然很瘦 ...... 臉龐保持胡蘭成所寫的「白描牡丹花」的底子 ...... ,斜簽身子坐在沙發上,逸興遄飛,笑容可掬。(水晶,〈蟬──夜訪張愛玲〉, 1971)• 張愛玲是上海人,但一口普通話說得字正腔圓,特別是卷舌音很有北京味兒。(〈白先勇談張愛玲 〉, 2009 )

Page 3: Eileen chang

• 白色的天,水陰陰地,洋梧桐巴掌大的秋葉,黃翠透明,就在玻璃窗外。 ( 〈等〉, 1944)• 看見路上洋梧桐的落葉,極慢極慢的掉下一片來,那姿勢從容得奇怪。 ( 〈中國的日夜〉, 1946 )

Page 4: Eileen chang

• (台北)變得我都快不認識了——起了許多新的高樓大廈。(白先勇,〈遊園驚夢〉, 1966 )

Page 5: Eileen chang

• 談到她自己作品流傳的問題,她說感到非常的uncertain 。(水晶,〈蟬──夜訪張愛玲〉, 1971)

• 張派

• 白先勇、鍾曉陽、王安憶

Page 6: Eileen chang

• 瘂弦幾年來不斷給張愛玲寫信,也讓我寫,我們簡直就像寫信機器,打算轟得張愛玲招架不住給稿子為止。(蘇偉貞,〈自誇與自鄙〉, 2006 )• 這兩本書在我是一切的泉源,尤其紅樓夢。(《紅樓夢魘》序, 1992 )• 她的故事有上海鴛鴦蝴蝶派的韻味,卻能夠把才子佳人的故事寫得更為殘酷而蒼涼。她的文字語言則有《紅樓夢》式的華麗與絕美,卻又鍛造得更為流暢透明,常常帶給讀者奇異的美感。(陳芳明,《新台灣文學史》, 2011 )

Page 7: Eileen chang

• 張愛玲酷嗜色彩與氣味,對線條形體的敏感也異乎常人,所以從不放過小節,舉凡長相、衣飾、妝扮、食物、家俬擺設等等,無不娓娓道來,細加鋪陳勾勒,有時近乎耽溺。(蔡珠兒,〈驚紅駭綠慘白——張愛玲筆下的花木〉, 2002)

Page 8: Eileen chang

• 我確是愛好真實到了迷信的程度。我相信任何人的真實的經驗永遠是意味深長的,而且永遠是新鮮的,永不會成為濫調。(《赤地之戀》序, 1954 )• 生命也是這樣的吧——它有它的圖案,我們惟有臨摹。(《傳奇》再版序, 1944 )• 寫小說應當是個故事,讓故事自身去說明,比擬定了主題去編故事要好些。(〈自己的文章, 1944 〉)

Page 9: Eileen chang

• 〈 A Return To The Frontier 〉 , 1963• 〈重返邊城〉,約 1982

• 魯迅、老舍、巴金• 台灣禁印大部分五四以來的文藝,以致於這些年來有些青年受我寫的東西的影響。連水晶都說是因為「沒有書看噯!」那次面談時衝口而出。(張愛玲

1980 年致夏志清信件 )

Page 10: Eileen chang

• 對研究現代中國文學的人來說,張愛玲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 〈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 1961 )• 我至今仍認為《秧歌》是部不朽之作,〈金鎖記〉是「中國從古到今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早在 1957 年、 1961年我認定張愛玲為「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一點也沒有錯。(夏志清,〈超人才華,絕世淒涼〉, 1995 )• 在《小說史》問世前,張氏作品鮮為「學院派」文評家 ......夏先生的品題,使我們對於張愛玲作品的看法,耳目一新,也奠定了她日後在中國文壇的地位。(劉紹銘,〈落難才女張愛玲〉, 1999 )

Page 11: Eileen chang

• 即使是關於牙醫的書,我也照樣會硬著頭皮去做的。(宋淇,〈私語張愛玲〉, 1976 )• 我投稿都是為了實際的打算,不注重拉稿信。( 1974年張愛玲致夏志清信件)• 張愛玲為了生活不得不做她不喜歡的事,教書,做研究非其所長。她不與人接觸,只能寫她熟悉的事。(夏志清,〈張愛玲給我的信件序〉, 2013 )

Page 12: Eileen chang

• 〈自己的文章〉, 1944• 〈羊毛出在羊身上——談「色 ·戒」〉, 1978

• 我最不會辯論,又寫得慢,實在勻不出時間來打筆墨官司 ......我到底對自己的作品不能不負責,所以只好寫了這篇短文,下不為例。 ( 〈羊毛出在羊身上——談「色 ·戒」〉

Page 13: Eileen chang

• 我要比林語堂還要出風頭,我要穿最別緻的衣服,周遊世界,在上海有自己的房子。(私語, 1944 )• 對東方特別喜愛的人,他們所喜歡的往往正式我想拆穿的。• Knopf 我記得是這些退稿信裡最憤激的一封,大意是:「所有的人物都令人起反感。如果過去的中國是這樣,豈不連共產黨都成了救星。」( 1964 年張愛玲致夏志清信件)• 一般所說的「時代的紀念碑」那樣的作品,我是寫不出來的,也不打算嘗試 ...... 我甚至只是寫些男女間的小事情,我的作品裡沒有戰爭,也沒有革命。(〈自己的文章〉, 1944 )

Page 14: Eileen chang

• 莫言用魔幻的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現實融合起來的人。他創作中的世界令人聯想起福克納和馬奎斯作品的融合,同時又在中國傳統文學和口述文學中尋找到一個出發點。(諾貝爾授獎詞)

• 韓少功、余華、蘇童、閻連科

Page 15: Eileen chang

• 你這本《秧歌》,我仔細看了兩遍,我很高興能看見這本很有文學價值的作品。你自己說的「有一點接近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我認為你在這個方面已做到了很成功的地步。( 1955 年胡適致張愛玲信件)• 《秧歌》及《赤地之戀》為張愛玲 1952至 1955年滯港時為美國新聞處而作,先後都在美新處出版的《今日世界》月刊連載。(楊曼芬,《張愛玲上海關鍵十年揭秘》, 2014 )• 寫《秧歌》前,她曾在鄉下住了三、四個月。那時是冬天。「寫的時候就擔心著,如果故事發展到了春天可要怎麼寫啊?」《秧歌》的故事,在冬天就結束了。(殷允芃,〈訪張愛玲女士〉, 1971 )

Page 16: Eileen chang

• 大陸是小說故事的糧倉,生長於無故事的我輩(出生於 60 年代末期後的作家)應該都很羨慕那取之不盡的小說故事糧食 ......台灣小說則多走向極度個人化與內化書寫。 ( 鍾文音,〈鞋癖推薦序〉, 2011)

Page 17: Eileen chang

• 〈封鎖〉, 1943• 〈桂花蒸 阿小悲秋〉, 1944

• 翻到一篇「封鎖」,筆者張愛玲,我才看得一二節,不覺身體坐直起來,細細地把它讀完一遍又讀一遍。(胡蘭成,《民國女子》, 1959 )• 從笑聲裡,我察覺到她是非常偏愛「阿小悲秋」的。(水晶,〈蟬──夜訪張愛玲〉, 1971)

Page 18: Eileen chang

• 我的信發表沒關係。如果有聲明請不要告訴人的話,需要塗抹得絕對看不見。(張愛玲 1988 年致莊信正信件)• 思考她的寫信工程——她在給夏志清的信上說,常常寫兩封信就用掉一天,這不是工程是什麼?(蘇偉貞,〈信還魂〉, 2007 )• 她過世後生前往來信件陸續面世,數量之多,不僅透露出她「後場觀察」興趣之廣,也看出信件作為她主要「發聲」的事實與「創作性」,更多少顛覆一般人以為她惜信如金的印象。 (蘇偉貞,〈自誇與自鄙〉, 2006)

Page 19: Eileen chang

• 「你們夏老師對張愛玲那真是盡心盡力。結果她到了紐約,你們夏老師要請她吃飯,她不來噯!」夏師母說。事實上,夏張兩人數十年間只見過兩三次面,夏老師對張愛玲的口音與打扮皆已毫無印象。 (王聰威,〈真相從一筆一劃寫出的信中浮現〉,2013 )

Page 20: Eileen chang

• 廚房裡堆了許多紙碗紙碟及塑膠刀叉,吃剩的電視餐,聯合帶刀叉統統塞進紙袋裏丟掉 ...... 她不常煮東西吃,鍋子都很乾淨 ...... 她買了許多罐頭食品,也有一大桶冰淇淋 ...... 。(林式同,〈有緣識得張愛玲〉, 1995 )

• 〈談吃與畫餅充飢〉, 1980

• 金庸:「小說是寫給人看的,小說的內容是人。」

Page 21: Eileen chang

• 她總是說湖南人最勇敢。(〈對照記〉, 1994 )

Page 22: Eileen chang

• 個人即使等得及,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論是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涼」,那是因為思想背景裡有這惘惘的威脅。(「《傳奇》再版序」, 1944 )

Page 23: Eileen chang

• 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這種咬嚙性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 〈我的天才夢〉,1939)

• 在她給我的信中,有一封她曾說:我到台灣去的可能性不大,台灣有許多好處都是我不需要的,如風景、服務、人情美之類。我需要的如 privacy......在這裡生活極簡單的都可以有,港台都很難。 (於黎華,〈來也匆匆〉, 1995)

Page 24: Eileen chang

• 「三搬當一燒」,我搬家的次數太多,平時也就「丟三臘四」的,一累了精神渙散,越是怕丟的東西越是要丟。倖存的老照片就都收入全集內,藉此保存。(〈對照記序〉, 1994 )• 以上的照片收集在這裡唯一的取捨標準是怕不怕丢失,當然雜亂無章。(〈對照記〉, 1994 )

• 她企圖用她的方式去告訴我們一個張愛玲的人生版本,也許別人有很多的說法、各種不同的說法,但是張愛玲就是告訴你:「我的人生,我就是這樣看的。」( 2004蔡康永訪問張曼娟)

Page 25: Eileen chang
Page 26: Eileen chang

• 假使她還住在羅諾街,也許仍坐在小桌前,修改她的《小團圓》;也許仍在陽光瀲灩的馬路上散步看櫥窗吧!(姚宜瑛,〈她在藍色的月光中遠去〉, 1996 )

Page 27: Eileen chang

• ......至今也還記得寫到這裡的快感與滿足,雖然有許多情節已經早忘了。這些年了,還有人喜愛這篇小說,我實在感激。 (〈回顧「傾城之戀」〉, 1984 )

Page 28: Eileen chang

她已不屬於上海,當然張愛玲更不屬於中國,張愛玲是屬於中國以外的地區。因此請容許我這樣講,她是我們的張愛玲。(陳芳明,《星遲夜讀》, 2013 )這三個小故事都曾經使我震動,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寫這麼些年,甚至於想起來只想到最初獲得材料的驚喜,與改寫的歷程,一點都不覺得這其間三十年的時間過去了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這也就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了。因此結集時題名《惘然記》。(〈惘然記序〉, 1983 )

Page 29: Eileen chang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