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52

Transcript of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Page 1: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Page 2: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規劃中)

封面故事:國研院太空中心福爾摩沙二號於2004年

11月6日所拍攝之「東沙環礁」衛星影像

Page 3: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1 >

董事長

謹識

於九十四年六月

董事長的話 >

個人長期於大學服務,2000年開始轉任國科

會,而後再轉任工研院與現今之國研院,對於原屬

國科會體系之各國家實驗室及其任務,及由公務體

系轉為財團法人運作之意義與目標,都有相當程度

的瞭解。欣見國家實驗研究院的設立,象徵國家實

驗室展翅再飛的契機,更是面對挑戰的開始。

國家實驗室最基本的任務即是提供大型實驗

平台支援學術研究,是一個以服務為導向的任務型

機構。轉型成為財團法人後,除應繼續落實既有的

任務外,國研院將強化各單位研究發展能量,充分

利用現有資源,以提升研發水準。如此才能兼顧提

升學術服務品質與建構專業研發能量之任務目標,

充分發揮財團法人化之優勢。

強化國研院研發能量,必須在各專業領域

上,構思中長程的技術發展藍圖,進而選擇最具特

色與潛力的題目、組成研究團隊、規劃經費與人力配置、建立嚴謹的審核機制來落實研發績效。

國研院並將加強與學術界及其他研究單位的合作,以服務導向為目標,逐年降低政府公務預算的

比率,如此才能建構良性的國研院運作體質。

國研院肩負再造國家實驗室之重責大任,唯有確立新的思維、建立新的運作模式,才能使國

研院脫胎換骨,迎向未來挑戰,讓我們一起努力。

Page 4: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2 >

院長的話 >

2004年為國研院成立後第二個年頭,

在翁董事長、董監事會的指導下,加上全體

國研院同仁的努力,國研院已逐漸蛻變成

長,初步展現國家實驗室的新風貌。但不

可諱言,國研院初由公務系統轉型為財團法

人,如何確立任務定位、建立營運模式及落

實績效成果,都是未來我們必須共同面對的

挑戰,更是國研院成立之目的與核心價值所

在。

在組織方面,除原有所屬六個國家實

驗室外,2004年原屬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

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簡稱災防中

心),其經費亦併入國研院來執行。由於災

防中心歷年來對我國防災救災之研發成果,

有目共睹。因此,國研院欣見災防中心,能

於國研院之平台上,加強與本院其他單位整合與交流,達到相得益彰之成效。

過去一年來,國研院在研發成果方面,也有獲得多項重大成果。例如:太空中心成功發

射福爾摩沙二號遙測衛星,並率先利用衛星觀測高空向上閃電現象;國網中心建置台灣高品

質學術研究網路(TWAREN)及推動台灣知識格網(KING)等。這些大型計畫之成功除象徵本

院研發能量與設施與世界同步外,更為本院提升為世界級的國家實驗室向前邁進一步。

展望未來,本院將朝向「運作管理」與「任務發展」兩大主軸方向繼續努力。在運作管

理方面,將繼續落實以計畫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充分發揮財團法人組織運作的精髓,以建立

永續經營的營運模式。另外,在任務發展方面,將著重全院任務之整合規劃,初步選定「環

境與災防」及「前瞻科技」為本院重點研究領域,以發展本院最具競爭力與優勢的整合研發

能量。更期盼國研院以全新的組織文化與任務目標,為我國科技發展貢獻一份心力。

院長

謹識

於九十四年六月

Page 5: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3 >

組織 >

實驗研究中心 〉〉

院部 〉〉

> 董事長 翁政義

> 常務董事 林逢慶

> 常務董事 曾繁城

> 常務董事 賴義雄

> 常務董事 謝清志

> 董事 孔祥重

> 董事 吳妍華

> 董事 吳茂昆

> 董事 李文雄

> 董事 林錫銘

> 董事 胡正明

> 董事 張俊彥

> 董事 陳維昭

> 董事 曾志朗

> 董事 黃國俊

> 董事 葉超雄

> 董事 劉兆漢

> 常務監事 紀國鐘

> 監事 郭逢耀

> 監事 游正博

> 監事 鄭紹良

> 董事會指導委員會

執行秘書 陳發林

董監事會 〉〉

> 院長 李羅權

> 副院長 陳正宏

> 企劃考核室 丁南宏

> 業務推廣室 張桂祥

> 行政管理室 洪啟文

> 會計室 陸璟萍

> 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 倪衛新

> 國家實驗動物中心 王明升

>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蔡克銓

> 國家太空中心 吳作樂

> 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 莊哲男

> 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 周景揚

>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陳亮全

> 儀器科技研究中心 陳建人

> 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蔡嘉寅

這 一 年

Page 6: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4 >

人力配置 >

員工人數: 897人

(不含94年1月正式併入本院之「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及「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Page 7: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5 >

年度預算 >

國家實驗研究院93年年度預算

這 一 年

(不含94年1月正式併入本院之「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及「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Page 8: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6 >

>> 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

Page 9: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7 >

簡介

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National Nano

Device Laboratories,簡稱NDL)位於新竹市

科學工業園區旁,隸屬於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

究院。行政院於1988年核准了「國家次微米元

件實驗室」五年發展計畫,在1992年完成了含

十級無塵室、一千級無塵室和一萬級無塵室等

三種,總面積為2,245平方公尺之無塵室的建

造。由於新竹市之實驗室研發效能與培訓人數

已趨飽和,故於2001年擬訂新建奈米實驗室大

樓之計畫,含2,017平方公尺無塵室的新建奈

米電子研究大樓已於2004年完工啟用。NDL目

前已有80多部製程機台放並提供學術界與產業

界進行半導體材料及元件的研發工作。

微電子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研發工作

更講求時效。由於研發成本昂貴,整合與分享

研究資源成為全球半導體業界發展的趨勢。國

家奈米元件實驗室成立的宗旨即是為了提供國

內學術界適當的研究環境,期能結合全國微電

子領域的學者專家,一起研發先進的半導體製

程技術,並藉由對各大學院校研究生的訓練,

培育學術界及產業界所需之微電子技術尖端人

才,提升國內微電子領域之研究水準,增加我

國積體電路工業之競爭力。本實驗室之歷史沿

革如下表。

歷史沿革

1988年 奉行政院核准成立「國家次微米元件實

驗室」

1992年8月 潔淨室正式運轉

1993年6月 更名為「國家毫微米元件實驗室」

2002年3月 再次更名為「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

2002年9月 成立南區辦公室

2003年 改隸「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

2004年 奈米電子研究大樓正式運作

中心任務

本實驗室的任務及目標在進行前瞻性奈米

元件及相關材料技術的研發、培訓國內半導體

與奈米科技所需之高級技術人才並執行學術界

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米思維,在這國際級的實驗室中發展符合未來

市場需求的新一代奈米元件並培育相關人才,

以提昇台灣學術及產業界在世界半導體領域的

競爭優勢。

奈 米

實驗室

Page 10: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8 >

重要成果

本實驗室係針對奈米前瞻技術,包括奈米

元件、製程、材料、及分析等方面,加以研究

發展,且成果卓著。累積2004年度在國內外知

名期刊發表之論文共計152篇,國內外研討會

所發表之論文共計172篇。2004年度獲得之專

利共計5件,申請之專利則有16件。

(一)、現有建立之技術能力與相關研發

成果分述如下

1.多重奈米通道複晶矽之高效能薄膜電晶體

利用本實驗室的電子束微影製程及電晶

體元件製作技術,我們發展出全世界第一顆

具有奈米級尺寸通道寬度(Channel Width =

67nm)的複晶矽薄膜電晶體。此種新式的多重

奈米通道複晶矽薄膜電晶體具有10條67nm寬的

電子通道,具有極佳的閘極控制能力,展現出

極高的開關電流比(on/off Ratio>108),

極陡峭的次臨界導通斜率,極小的汲極誘發能

障下降,極小的糾結效應(Kink Effect)以

及極佳的製程穩定度。

2.奈米級元件結構開發

利用電子束微影的近接與堆積效應,製作

多晶矽奈米線。矽奈米線結構是在一具有400

nm的埋藏二氧化矽層的矽基材上的薄多晶矽層

上製作。在溫度範圍從40K到300K的電流-電

壓量測結果中,展現出明顯的非線性--庫倫

阻斷、庫倫階梯以及電導的峰值特性--庫倫震

盪,表示存在有單電子的行為。

3.奈米元件模式與電腦模擬

(1)我們提出5奈米電晶體等效電路模型並成

功用於CMOS電路模擬。

(2)在奈米CMOS電晶體,如Bulk FinFET,

Double-Gate MOSFET, Surrounding-Gate

Nanowire FET之物理模式與模擬研究上,

我們提出3D模式並開發穩健之演算法,

用於分析各種非平面結構電晶體。

(3)研究生物電訊息傳輸模式同時計算半導

體奈米結構的電子組態。研究基因序列

的動態以及數值計算最小能量,同時開

發平行技術分析基因配對。

4.奈米微晶粒記憶體技術

(1)已完成高密度奈米微晶粒的製作; 密度範

圍約1×1012/cm2。

(2)已完成大尺寸(1μm)記憶體之製作。

5.奈米碳管元件技術

以微波電漿輔助化學氣相沉積法成長導

電性多壁奈米碳管,製造陰極場發射二極體陣

列,在不經過任何沉積後處理下,啟始電場低

至0.7V/μm(at J=10μA/cm2 ),為目前文獻中

最低的啟始電場。

6.高速/高頻元件關鍵技術

(1)以遠低於目前市場上高頻元件雜訊參數

特性分析系統之成本,提出「晶圓級雜

訊指標測試」之解決方案,完全符合

Embedded RF SOC前端電路中之低雜訊放

大器的雜訊指數測試需求。

(2)發展出矽在絕緣體製程中的金氧半可變

電容在0oC到150

oC不同溫度下之等效電路

模型。

(3)發展出「全自動射頻/微波元件測試與

分析程式」,已有國際大廠洽詢技術合

作的可行性。本程式可快速的提供晶圓

級高頻主動及被動元件如SiGe HBT、RF

MOSFET、Spiral Inductor等之特性測試

及統計分析,為相當節省人力與成本的

自動化工具。

7.奈米點、柱、錐製造

以傳統光學微影結合尺寸微縮技術,利用

Page 11: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9 >

乾式蝕刻技術製作出具圖案化,直徑小於50奈

米,長度超過1微米(深寬比大於20)的奈米結

構,包括奈米級點、柱、錐等結構。

8.奈米粒選區製造

成功應用微波快速製程法製備奈米微粒,

已經發展出將金、銀奈米粒子在矽基板上的選

擇區域製備方法。

9.奈米生物晶片製造

以自組裝的策略在金奈米材料上製備牛血

清球蛋白生物有機分子膜,初步實驗結果得知

以自組裝方法在金奈米材料上製備牛血清球蛋

白生物分子膜對於胺基酸光學異構物分子具有

良好的鑑別能力。

10.掃描電容顯微術

建立掃描電容顯微術之光擾操控方法,大

幅提升微分電容訊號之穩定性,使得掃描電容

顯微術可成功應用於製程條件分析與摻雜元素

的活化行為研究。

11.電漿化學氣相沈積製程與奈米製作技術

以電漿化學氣相沉積製程與奈米製作技

術,成長鍺量子點於氧化層上,此方法可迅速

成長量子點並控制其大小與密度;此外,亦首

度以真空技術成長半導體奈米孔洞薄膜,以及

結合多孔氧化矽薄膜,於室溫下觀察到明顯的

可見光發光。

12.乾式無罩冪蝕刻技術

以乾式無罩冪蝕刻技術蝕刻出大面積,直

徑小於20奈米,長度超過100奈米且垂直於基

板的奈米線。

13.奈米晶粒內能帶紅外光偵測器

利用感應耦合式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沉積

系統,沉積結晶性(能隙)可調之矽薄膜,利

用搭配不同結晶性、成分薄膜,進行元件能帶

工程調控,用以製造具內能帶(Intra-band)

之光偵測元件。利用此方式製造之純矽Intra-

band光偵測器已證實可成功偵測波長為850-

1550 nm之光波,並具有極低之暗電流。

(二)、合作研究

為了有效利用昂貴的研究資源,本實驗

室鼓勵國內各大學院校相關系所與本實驗室一

起合作進行研究工作。各校研究團隊的研究生

在指導教授與本實驗室研究人員的共同指導

下,可以更熟練、更深入地進行半導體技術的

研究。2004年與學校間的合作研究案件數巳達

143件,分別來自國內34個大學院校及研究機

構。

圖1-1、與各大專院校合作研究計畫件數

0

30

60

90

120

150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301

241

314

315

377

443

676

766

482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年度 人數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單位:百萬︵新台幣︶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Year

Year

奈 米

實驗室

Page 12: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10 >

推廣應用與服務

1.委託服務

除了合作研究外,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

亦提供設備委託操作的服務,以方便學術界及

產業界獲得快速與可靠之製程模組與分析支

援。近年來,對外委託服務件數,每年超過

15,000片以上。

圖1-2、歷年技術服務績效

2.教育訓練

配合未來臺灣地區半導體微電子產業所

需的大量高級人力,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全力

培育相關的技術人才。在奈米元件實驗室訓練

的碩博士研究生,在接觸許多先進的製程設備

後,一出校門即可投入生產行列,大大增加我

國與全世界於半導體積體電路技術產業的競爭

力。每年度經訓練合格可進入實驗室獨立操作

各項精密儀器的學生人數均在500人以上。此

外為擴大使用層面,本實驗室每年寒暑假舉辦

積體電路基本製程及設備使用訓練班,2004年

訓練學員達839人。

0

30

60

90

120

150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301

241

314

315

377

443

676

766

482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年度 人數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單位:百萬︵新台幣︶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Year

Year

(三)、專利申請及獲得件數

表1-1、本實驗室2004年專利獲得明細

專利名稱 專利申請國

低介電係數層奈米圖案直接定義技術 中華民國

電漿氮化的鈦基阻障層之製造方法 中華民國

規則排列奈米點陣列的製作方法 中華民國

金屬閘極的製造方法 中華民國

三維光阻結構的製作方法 中華民國

表1-2、本實驗室2004年專利申請明細

申請案名稱 專利申請國

用於射頻與直流量測的元件監視器 中華民國

含芙阻劑、製備方法與微影製程 中華民國

雙模態帶通濾波器 中華民國

高混附波抑制之微波濾波器 中華民國

灰階投影式光學系統 中華民國

鑽石微波微帶線表面聲波濾波器及其製造方法 中華民國

室溫操作之庫倫阻斷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中華民國

奈米碳纖之製造方式 中華民國

直立式單電子電晶體及其製作方法 中華民國

近紅外波段飛秒雷射在非晶矽退火的應用方法 中華民國

利用矽酸鉿奈米微粒備製之非揮發性快閃記憶體 中華民國

利用光學微影技術製作抗反射結構之方法 中華民國

微遮蔽線與導體背面共面波導之轉換器 中華民國

電性掃描探針顯微鏡裝置 美國

用於射頻與直流量測的元件監視器 美國

利用矽酸鉿奈米微粒備製之非揮發性快閃記憶體 美國

Page 13: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11 >

願景

近年來半導體製程技術已進入奈米時代,

NDL正面對更多新的課題及挑戰。為此,實驗

室將秉持一貫的目標持續努力,與學術界、業

界做更深入的連結。在具體運作上也正在由單

一主攻半導體製程技術往新一代奈米材料/元

件及其相關領域的應用研究擴展。這一轉型是

順應著全球科技領域的發展趨勢,需要有更廣

泛的交叉學科的知識融合,有創意的新思想,

長時期的努力,和廣泛的國際交流合作。

NDL期能結合全國奈米領域的學者專家,

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奈米技術的研發能力與效

率。NDL的所有同仁正努力創造優質研究環

境,讓國內各學術研究機構人員,碩、博士研

究生能充分利用本實驗室的軟硬體資源,打造

世界級研發水準, 和培養造就新一代奈米科學

技術領域的研發與工程人才。我們將「抓住機

遇,開發新意,創造將來」,為我國的奈米技

術不斷進步發展作出貢獻。

0

30

60

90

120

150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301

241

314

315

377

443

676

766

482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年度 人數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單位:百萬︵新台幣︶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Year

Year

圖1-3、積體電路訓練班潔淨室訓練情形

圖1-4、潔淨室儀器操作訓練合格人數

奈 米

實驗室

Page 14: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12 >

國家實驗動物中心 >>

Page 15: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13 >

宗旨與任務

提供動物實驗資源

囓齒類實驗動物的育種與生產,以及相

關技術服務的提供。

實驗動物學研究及技術開發

強化育種之品質與種類;國家種原庫之

設立;實驗動物在基因體學與生物醫學之研

究;其他實驗動物學相關之研究與交流等。

培訓實驗動物科學領域人才

舉辦實驗動物訓練課程,分級培養實驗

動物專業人員;加強研究人員對動物倫理與福

祉之概念;協助建立實驗動物管理及使用規

範;出版簡訊及實驗動物相關書籍;充實實驗

動物網路資源等。

重要成果

(一)、業務運作

1.動物提供

繁殖育種及生產高品質SPF實驗動物,並

提供國內生物醫學研究及醫藥產品開發之用。

目前有小鼠(10種)、大鼠(8種)與倉鼠(

1種)等3種囓齒類實驗動物(表2-1)。

簡介

國家實驗動物中心,前身為「行政院國科

會國家實驗動物繁殖及研究中心」,自1998年

12月5日奉行政院核准成立,1994年夏開始營

運,坐落於中央研究院院區,為我國第一所生

產具無特定病原(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品質囓齒類實驗動物之單位,除供應國

內生物醫學界之所需,並進行實驗動物基礎研

究與應用研發。2003年6月與其他五個國家實

驗室統合,由原國科會之公務體系,轉型為財

團法人組織型態,隸屬於國家實驗研究院之一

員,更名為「國家實驗動物中心」,逐步朝向

國家實驗室的機能與規模邁進中。

歷史沿革1986年 第三次全國科技會議建議,籌設國家級實

驗動物中心

1988年 奉行政院核准成立國科會國家實驗動物

繁殖及研究中心

1994年 開始營運,生產與供應SPF等級囓齒類實

驗動物

2003年 六個國家實驗室統合,改制成立財團法

人國家實驗研究院,本中心更名為「國

家實驗動物中心」

動 物

中 心

Page 16: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14 >

2.研究及開發工作

以強化繁殖育種之品質及開發高品質實驗

動物為主。包括健康及遺傳監測;無菌動物種

原建立及保存;基因改造動物之產製;人類疾

病動物模式及其他相關實驗動物學之研究。

3.技術服務

提供研究人員實驗動物相關服務。如電子

刊物出版,舉辦訓練課程,基因轉殖小鼠之產

製,健康監測、遺傳監測對外服務等。

(二)、執行成果

1.實驗動物飼育與銷售

本中心實驗動物銷售服務對象包括公私

立大學、醫院、研究機構、財團法人及民間機

構等,自2003年的117個機構;899人,提升至

2004年的143個機構;1,357人。2004年度實

驗動物的銷售數量與金額分別為182,500隻;

33,509,410元(圖2-1)。近年來本中心之營

運績效穩定,動物產能已趨近飽和,亟待南科

第二動物中心之設立,以分擔產能與提供更多

元之服務。

2.實驗動物之品質管制

本中心所飼養的動物屬SPF等級實驗動

物,包括隔離飼育區及基因轉殖區(圖2-

2),皆為一封閉的隔離環境。所有人員進出

需經過淋浴,換穿滅菌衣始得進入工作,所有

物品亦須經過滅菌程序使得進入。飼養現場嚴

格管理,可減少人為疏失所造成動物品質的不

良;而實驗室監測,則可精確了解動物品質,

並提供實驗動物品質保證之證明。

(1)健康監測

主要針對動物健康狀況作檢驗,包

括血清病毒抗體ELISA 5,043項次、管制

表2-1、國家實驗動物中心生產之實驗動物種類與品系

動物生產 種類 品 系 / 品 種

1. 無特定病原(SPF)動物

小鼠 10

BALB/cByJNarl BALB/cAnNNarl C3H/HeNCrNarl

C57BL/6JNarl CBA/CaJNarl DBA/2JNarl

FVB/NJNarl BALB/cAnN.Cg-Foxn1nu/CrlNarl

Narl:ICR Narl:ICR- Foxn1nu

大鼠 8

BN/SsNNarl F344/NNarl LEW/SsNNarl

SHR/NCrlNarl WKY/NCrlNarl

Narl:LE Narl:SD Narl:Wistar

倉鼠 1 Narl:Syrian hamster

2. 無菌(GF)動物

小鼠 4C3H/HeNCrNarl C57BL/6JNarl BALB/cByJNarl

Narl:Swiss Webster

註:Narl為國家實驗動物中心在美國實驗動物研究所(Institute for

Laboratory Animal Research, ILAR)所註冊之實驗室編號

圖2-2、國家實驗動物中心基因轉殖動物房之現況:小鼠飼養在獨立空調之籠架系統(IVC)(後),更換飼墊料則在隔離操作台(左)內進行,以達到SPF標準

圖2-1、國家實驗動物中心84至93年度實驗動物銷售情形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12.61,454.0

37.85,208.7

53.07,004.5

71.08,936.0

90.511,106.0

123.916,085.8

127.716,415.7

141.718,598.8

158.424,000.0

182.633,509.7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銷售隻數︵仟隻︶

銷售金額︵仟元︶

銷售隻數

銷售金額

年度

Page 17: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15 >

病原菌2,010項次/534隻、病理解剖及組

織病理之檢驗1,871片次/864隻、寄生蟲

檢查2,560片次/626隻。環境監測包括隔

離區之器具表面、水質監測、人員體

表、空氣落菌、煙燻效果及滅菌鍋功能

等463項次。組裝無菌操作箱16個,計檢

測49次。

(2)遺傳監測

近親品系實驗動物之特色,在於各品

系均具有特殊遺傳性狀且個體差異

極小,因此在繁殖育種上須採用近親配

種(inbreeding)。若不慎雜交到其他品

系,所造成的個體差異與遺傳性狀改

變,會使得試驗結果無法分析或誤判。

本中心之遺傳監測進行21種(小鼠)與

14種(大鼠)同功異構酵素生化標記篩

檢。93年度採樣69隻,監測966項次。

3.實驗動物之種原保存及小鼠淨化復原

(1)為確保種原之永續利用,防止因意外事

件造成種原斷絕,進行近親品系種原胚

冷凍保存長期計畫(圖2-3)。93年度持

續完成10品系,3,110顆冷凍種原胚。繁

殖層小鼠完成2品系,2,930顆冷凍胚。

(2)繁殖層近親品系小鼠利用胚移置方式淨

化復原,建立胚復育技術,淨化可能受

病原污染之品系,建立疾病污染危機處

理操作模式。2004年度建立2個常用品

系小鼠淨化復原,利用胚移置方式產出

792隻C57BL/6及286隻BALB/cBy小鼠,並

送回生產線。

4.開發無菌小鼠生產計畫

利用小鼠帝王切開及無菌操作技術建立

無菌小鼠生產族群與相關研究(圖2-4)。

2004年度完成26組無菌隔離操作箱組裝;建立

3個品系及1個品種之無菌小鼠(表2-2);藉

由帝王切開無菌化技術清除C3H/He小鼠1種病

原(滴蟲)。生產1,250隻無菌小鼠,微生物

監測1,332次,合乎無菌標準(圖2-5)。

5.提供技術服務

如:健康、遺傳監測對外服務;基因轉殖

小鼠產製(圖2-3)、小鼠胚冷凍及胚移置復

育服務;懷孕母鼠供應;網路資源分享等。

6.學術交流與訓練課程

(1)發表期刊論文3篇,研討會論文

11篇,技術報告3篇。(2)與基因體國家型計畫

ENU 突變鼠核心實驗室先期合作計畫。(3)獲

得ISO9001品質管理認證證書。(4)至國外研習

表2-2、93年國家實驗動物中心實驗動物品質管制項目數量

監測種類 / 項目 項次 / 數量

1. 健康監測

血清病毒抗體 5043項次

管制病原菌 2010項次/534隻

病理解剖及組織病理之檢驗 1871片次/864隻

寄生蟲檢查 2560片次/626隻

2. 環境監測

器具表面、水質監測、人員體表、空氣落菌、煙燻

效果及滅菌鍋功能等463項次

3. 遺傳監測

小鼠 966項次/69隻

4. 種原胚冷凍

品系 10品系

冷凍胚數 6040胚

5. 胚淨化移置復育

品系 2品系

復育小鼠 1078隻

圖2-3、國家實驗動物中心基因轉殖實驗室鼠胚基因顯微注射操作情形(左);種原庫以液態氮-196℃低溫冷凍保存珍貴小鼠種原胚(右)

動 物

中 心

Page 18: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16 >

計4人次。(5)農委會委辦「實驗動物管理訓練

課程」計2場次。

大眾教育成效

國家實驗動物中心應肩負國家實驗動物

資源統籌分配與教育訓練的重要責任,實驗動

物之科學應用,也是動物保護的重要議題,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1999年成立「實驗動物

倫理委員會」,以監督並管理動物之科學應

用。2001年7月公告「動物實驗管理小組設置

辦法」,依法至2002年7月12日所有進行動物

科學應用之機構,都應組成「動物實驗管理小

組」,以督導該機構進行實驗動物之科學應

用。本中心配合動物保護法有關各單位動物實

驗管理小組的成立,自2000至2004年度計接受

農委會委託辦理實驗動物飼養管理訓練課程和

寵物鼠專業訓練課程,計14場次共3,500人,

參與實驗動物飼養管理訓練課程及相關專業技

術訓練並取得合格證書,對於推動國內動物保

護法及推廣研究人員3Rs [ 取代(replace-

ment);減量(reduction);精緻(refine-

ment)] 觀念的落實已有初步成果。

實驗動物科學之健全有助於改善以往動物

試驗之缺失,如動物試驗的準確度低 (重複性

差)、公害 (公衛與環保) 與動物福祉(社會壓

力)等。國家實驗動物中心有責任協助使用動

物的研究人員對實驗動物在科學之正確運用。

同時使社會大眾了解並接受,為了人類福祉及

確保人類健康,實驗動物之使用有其必要性,

但不做無謂之犧牲。

圖2-5、無菌小鼠腸道形態學特徵:因沒有微生物協助代謝,腸內容物呈現液態且盲腸腫大(A);因無微生物抗原刺激,使腸道免疫組織發育不全,腸道絨毛上皮基底層空間變大,僅含少量細胞(B);細胞表面附有一層中性黏液(C,D)。以上無菌小鼠在SPF化後,腸道形態學特徵均會消失

圖2-4、無菌動物產製運作情形:以隔離操作箱飼養無菌動物,平日動物所需的飼料、水、墊料及飼育盒等器具,均須滅菌後再送入無菌隔離操作箱使用(左);每週定期更換飼育盒、加水、換飼料並觀察記錄等(右)

Page 19: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17 >

展望及願景

展望未來,本中心期望朝近、中長程目標

來努力:

(一)、近程目標

1.2004年已取得國內ISO9001認證,

2005年預計可獲得及CNLA認證。本中心積極

參與國際實驗動物管理認證協會(Associa-

tion for the Assessment and Accreditation

for Laboratory Animal Care Internation-

al, AAALAC)之國際認證,2007年預計可獲得

AAALAC認證。

2.2007年底南部科學園區第二動物中心之

成立,提供醫學研究及生技產業更多元服務。

3.加強實驗動物疾病診斷之標準化,發展

出可為全國服務的實驗動物疾病診斷系統,並

建立國內仍非常缺乏的毒理學與基因體學必要

的獸醫病理學判讀系統。

4.建立國家實驗動物種原庫。

5.無菌隔離操作箱及無菌、已知菌動物相

關技術建立與研究。

(二)、中長程目標

待南部科學園區第二動物中心設施完工

後,期可:

1.及時增加供應國內生醫研究與生技產

業所需動物的種類與數量,分散意外發生之風

險,並達實驗動物資源南、北供需平衡。

2.提供進駐園區生技廠商在動物試驗上

的軟、硬體協助,進而成為生技產業的重要資

源。

3.建構出符合我國實驗動物各式技術人力

需求的中、長期人才培育計畫。

4.開始逐年降低依賴公務預算的程度。

取而代之的則為增加來自例行業務之收入 (動

物供應、實驗動物相關技術服務、辦理講習班

等),以及獲自委辦研究計畫的輔助款。

5.建立疾病感染之實驗動物胚淨化移置復

育服務系統。

6.促使國內囓齒類動物以外的實驗動物供

應系統健全。

7.除與其它學術機構密切互動,延聘資深

研究人員,進而領導國內實驗動物學之研究。

確定長期業務與研究方向,營造實驗動物資源

研究環境,吸引國內、外學者從事短期研究。

93年度的任務與目標主要歸納如下:

1.在策略上:強化組織與技術能力並提高

研究之品質;執行南部科學園區第二國家實驗

動物中心興建與遷建新竹生醫園區計畫。

2.在任務上:定量生產動物並達到質與量

的平衡;技術服務多樣性與效率化。

3.在目標上:達到兼具生產、技術平台、

研究發展之國家實驗室。

日後除持續提供高品質實驗動物,及

相關技術服務與研發外,更積極爭取國家實

驗室認證(CNLA)及實驗動物中心之國際認證

(AAALAC),以達國際水準為目標,並提昇國內

醫學研究成果。期盼藉由這些目標之執行,成

為真正可支援我國生物醫學研究與生物技術產

業永續發展的實驗動物種子資源之一,進而成

為國際實驗動物科學社群資源之一環。

動 物

中 心

Page 20: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18 >

>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Page 21: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19 >

歷史沿革

1989年10月 行政院核定籌建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計

1990年3月 正式成立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由

國家科學委員會以專案委託方式請國

立台灣大學管理

1992年4月 與國立宜蘭農工專校簽約,無償使用

其校地設置宜蘭現地實驗園區

1993年8月 研究大樓暨大型結構實驗室開工

1997年7月 三軸向地震模擬振動台啟用

1997年11月 遷入新建研究大樓

1998年11月 舉行研究大樓暨大型結構實驗室正式

啟用典禮

2003年1月 改制成為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之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2004年11月 與京都大學簽訂合作備忘錄

主要任務與執掌

本中心設立之宗旨為結合國內與地震工程有關

之學者,工程師,從事有關地震工程之基本研

究和應用研究,從理論或試驗方向解決國內工

程界之耐震問題並帶動地震工程科技研究之創

新,故本中心之職掌可歸納為以下幾項:

1.地震工程研究之規劃、整合、推動與

執行。

2.大型結構實驗技術之提升並提供實驗室

使用服務及執行有關試驗。

3.地震工程研究資訊及相關成果之蒐集、

提供及推廣。

4.推動耐震設計技術之本土化及耐震工法

之創新。

5.地震災害損失評估模擬。

6.震災勘查與國際合作研究。

重要成果

(一)、研究成果

1.確保新建結構之耐震能力,研究性能導向之

耐震設計技術

完成鐵路橋梁設計規範與解說之複審與修

訂作業,及隔制震建築設計審查評定機制與其

相關配套部分之作業要點與具體配套法令之修

正條文建議。除此之外,本中心亦積極進行耐

震與性能設計相關研究,並規劃成立一「規範

研究委員會」,針對目前耐震設計規範進行檢

討及提出具體修訂版本建議。

地 震

中 心

Page 22: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20 >

2.提昇既有結構之耐震能力,研發耐震診斷與

補強之技術

與教育部合作完成國民中小學校舍耐震評

估與補強施行計畫,發展一簡易校舍耐震評估

表,完成台北縣市校舍之耐震能力簡易調查作

業與資料庫建置。此外,並以實際校舍為例,

完成補強方法之實驗室驗證,使學校建築可以

在安全性、使用性及經濟性的考量下,選擇最

適當之補強方案。為確保補強設計之工法能有

效落實補強設計理念,建立一套校舍新建與補

強設計審查機制,可供教育部推動補強作業之

參考。對於既有橋梁安全方向,本中心已完成

橋梁系統安全監測及預警系統之建立研究,提

供交通部作為橋梁系統長期安全監測之技術依

據。對於受損橋梁方面,本中心亦協助交通部

公路總局於集鹿橋梁修復期間,建立一套完整

的監測系統以提供橋梁通車前安全評估與補強

施工之參考資料及建議。對於既有建物安全分

面,本中心已完成一系列鋼筋混凝土含牆構架

之耐震側推試驗與分析,應用這些成果,將可

建立一套經濟又有效之含牆結構耐震能力評估

方法與補強措施。

3.因應震災緊急應變與風險管理之需求,研發

地震損失之評估技術

針對臺北市進行震後救援與避難道路規劃

(圖3-1),以臺北市地區為研究區域,建置七

大類的防震災資料庫,並將資料庫整合於台灣

地震損失評估系統,供震後緊急應變階段調派

救援與醫療資源參考。在系統分析模組方面,

進行該系統液化潛能及山崩潛勢分析模組之強

化工作,進行個別鑽孔之土壤液化潛能分析及

震陷量推估,地形坡度分析,制定山崩敏感類

別分級。對於瓦斯與自水管線的震災損失分析

方面,改進既有之災損推估模式,可推估模擬

圖3-1、台北市區內(藍線)與區間一級救援道路(紅線)示意圖

Page 23: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21 >

地震作用下瓦斯與自來水管線的災損個數、所

需修復時間和人力等。另將評估地震所引致的

災損程度所需時間由原本之一分半鐘縮短為

30秒,期能適時提供災損評估的結果供中央災

害應變中心的指揮系統參考。

4.建構優質耐震結構系統,研發先進抗震技術

針對以半導體及TFT-LCD光電產業為首的

高科技產業,透過國科會防災整合型計畫,

整合學術界共同探討高科技廠房耐震性能不

足之原因,並利用結構控制技術,進行耐震

補強與防震功能設計之驗證,以降低高科技廠

房之震災損失。在實務方面,本中心協助高科

技業界進行晶圓廠房之耐震補強作業,提供補

強設計之諮詢與建議,促使廠商設計合理、有

效且經濟之耐震補強設計,其補強效果已在中

小地震中獲得證實,使得原本震災損害最嚴重

之廠房降至最輕。此外,為開發先進結構系統

元件及結構控制技術,本中心亦整合推動「預

力建築構造耐震性能研究」以及「結構控制與

系統識別」等兩項國科會防災整合型計畫,整

合學術界進行研究開發。其他主要之研究成果

包括:(1)開發完成新式滾動式隔震支承系統,

可有效降低結構物與設備物之強震反應,該技

術已於今年度申請專利;(2)開發完成光纖光柵

感測器應用於土木結構工程之相關技術,可應

用於颱洪水害時河川橋梁即時沖刷監測,該技

術已於今年度申請專利;(3)開發完成新型可拆

解式挫屈拘束韌性支撐,提昇其施工性與使用

性,該技術已於今年度申請專利;(4)協助交通

部編撰完成「光纖橋梁監測技術手冊」,提昇

橋梁安全。

5.建構卓越實驗研究環境,提升實驗與數值模

擬技術

在校正認證部分,已建立「低頻加速規比

對式校正系統」,已向CNLA秘書處申請「三軸

向地震模擬振動台系統測試」以及「減震消能

元件測試系統」兩項認證。另一方面積極推動

實驗室網路資訊化與國際化,完成與加拿大合

圖3-2、加拿大進行合作擬動態實驗示意圖

地 震

中 心

Page 24: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22 >

作進行網路擬動態實驗之規劃與測試模擬(圖

3-2),將於2005年度進行實體試驗。此外,積

極開發與應用數值模擬技術,已初步開發一套

非線性靜動態三維結構分析軟體,為有效開發

推廣此一軟體,2004年度已完成部分功能之擴

充,並規劃於2005年度大幅提昇軟體之維護性

及擴充性。

6.強化研究成果之推廣與分享,建置地震工程

知識庫

與營建署計畫「建構營建產業知識地圖

分類架構及知識交流標準」合作,並分別建立

耐震設計與一般防災知識管理網站,(http://

ckm.caece.net),應用主題地圖的呈現方式,

提供專業工程師耐震設計工作所需要的基本與

進階知識內容與查詢功能,以及提供一般大眾

及師生防災領域的知識和檢索。在強震站地質

鑽探資料庫之建置方面,2004年度完成39座測

站之調查作業,總計測站總數已達266座,並

已將227座測站之調查成果上網公告,迄今已

有國內外學者共37人,透過該網頁申請資料。

並另有提供予美國PEER等相關研究單位組織,

促進國際合作研究交流。利用該成果已將全台

227個測站場址地質加以分類,並已完成台灣

西南沖積平原剪力波速回歸經驗公式之研究。

7.強化地震工程與地震學之整合,提升地震基

礎研究成果之應用

建立新城斷層、獅潭系列斷層、花東縱谷

系列斷層最具潛勢地震規模與回歸期,將可建

立區域震源之30年或50年最具潛勢地震機率分

佈圖,進一步瞭解台灣各區域地震所造成的威

脅;建立區域場址效應之考慮模式,作為耐震

設計規範中都會區地震微分區之參考依據;建

立與危害度相符之境況模擬地震,作為各縣市

地區防災規劃之依據。針對近斷層效應之研

究,初步建立考慮震源機制之近斷層地震分

析模型,可作為考慮近斷層效應之耐震設

計分析之根據。在土壤液化方面,利用本

中心所開發之大型砂土剪力盒進行振動台

試驗,瞭解液化機制,並驗證液化推估公

式,提昇液化潛勢評估準確度。

(二)、專利

表3-1、目前已取得之專利

專利名稱 國別

搭接組合式挫屈拘束韌性支撐 中華民國

鋼筋混凝土柱多邊形包覆補強方法 中華民國

上下夾型柱外加勁板之梁柱接合裝置 中華民國

鋼管填充混凝土柱角隅加勁裝置 中華民國

高樓防震控制系統 中華民國

二維運動中具柔性邊界試驗容器 中華民國

可拆解式挫屈拘束韌性斜撐 日本

加勁板複材補強施工法 中華民國

鋼筋混凝土構造之鋼纜修復補強施工法 中華民國

表3-2、目前仍在審核中之專利案

專利名稱 國別

耐震消能裝置及其施作的工法中華民國、

加拿大

隔震支承平台中華民國、

美國、日本

纜線式光纖感測裝置及其製作方法 中華民國

感測裝置及其應用於大地與河川監測系統 中華民國

應用光纖位移計之道路超速超載監測系統及方法 中華民國

結構補強用纖維強化塑膠材料及類似材料之錨固系統

中華民國

地震教育推廣

1.舉辦第四屆全國抗震盃-地震工程

模型製作校際競賽(圖3-3),邀請英國、日

本、美國、香港等地之學生隊伍及各國在

台灣之外僑學校學生參賽,藉以推廣地震

工程知識。

2.舉辦研究生組研討會,促進國內與

國外研究生交流。

3.辦理國際耐震訓練班,邀請東南亞

Page 25: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23 >

及中南美開發中國家的專業人員來台參與

講習,協助開發中國家提升其耐震設計水

準,並開創科技外交新管道。

4.舉辦國際研討會及國內講習班,

國際研討會計有,台日維生線震害與防災

研討會、台加建築技術雙邊合作研討會,

921五週年國際研討會、2004年林同棪教授

論塙壇、美華營建法規與管理政策國際研

討會;國內講習會包括,建築物耐震設計規

範修訂草案講習會、結構隔減震設計與施

工講習會、鋼管混凝土複合構造設計講習

會、2004台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TELES)

講習會、非韌性RC含牆構架之耐震評估與

補強講習會。

願景

本中心將持續配合震前準備、震時應

變、震後復建之需要、利用實驗設施、實

驗方法及地震相關資料庫之優勢,整合國

內相關研究人員,強化國際合作管道,兼

顧創新與落實,以減輕地震災害之損失,

並期成為國際地工程研究之重鎮。

圖3-3、第四屆全國抗震盃比賽時之盛況 地 震

中 心

Page 26: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24 >

>> 國家太空中心

Page 27: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25 >

歷史沿革

我國國家太空中心緣起於1991年10月行

政院核定15年期限之「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

計畫」(簡稱第一期太空科技計畫),同時

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簡稱國科會)設

立「太空計畫室籌備處」作為我國太空計畫的

執行單位。並通過「第一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

計畫」,執行期間自1991年起至2006年,共計

15年,主要目標為發展並培養太空計畫所需的

組織、技術與人才資源,並研製三顆衛星,期

能藉由衛星計畫的推動,逐步建立我國太空科

技能力。

基於持續我國太空計畫的發展,國科會於

1999年著手規劃延續第一期太空科技計畫後之

發展方案,並於該年4月上旬成立「太空計畫

室發展規劃小組」,規劃我國太空科技未來發

展策略及方向(簡稱第二期太空科技計畫),

為使第一、二期長程計畫間有適當之銜接期,

執行期間訂為2004年至2018年。「第二期國家

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歷經多次修訂、諮議

委員會審查定稿,行政院太空科技指導小組同

意,於2002年12月獲國科會委員會正式通過。

隨著第一期太空科技計畫接近完成、第二

期計畫漸次展開,以及國家太空中心改制為財

團法人,未來國家太空中心之重點工作將致力

於完成第一期計畫所規劃任務,並積極發展第

二期之各衛星計畫。

任務

第二期太空科技發展計畫於2004年正式

開始,分四大方向推動:(1) 任務導向計畫:

寬頻通訊衛星、後續遙測衛星;(2)衛星技術

導向計畫:衛星系統發展計畫、太空科技研發

計畫及前瞻科技研究計畫及探空火箭計畫;

(3)衛星應用計畫:衛星資料的應用與推廣;

(4)國際合作:參與世界級太空研究團隊合作

機會,進行前瞻性研究。其中任務導向計畫是

以完成規劃任務、取得高性能衛星為首要考

量;技術導向計畫則以完成台灣自製衛星系統

為目標。

國家太空中心2004年主要執行計畫分述如

下:

福爾摩沙衛星二號計畫之首要任務為發展

一枚兼具地表遙測實用任務及高空大氣閃電觀

測科學用途之衛星。其中遙測任務為拍攝衛星

影像資料,以滿足台灣民生之需求,其影像資

料可用來監控台灣本島、離島、台灣海峽及附

近海域之環境及資源。此外,在國際合作的協

議下,福爾摩沙衛星二號也將在其它區域拍攝

地表影像。福爾摩沙衛星二號的科學酬載係用

來探測高空大氣閃電現象,此酬載之影像儀將

太 空

中 心

Page 28: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26 >

是全世界由衛星觀測這個自然現象的第一套科

學儀器。

福爾摩沙衛星三號計畫又稱之為「氣

象、電離層及氣候之衛星星系觀測系統」

(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

rology、Ionosphere and Climate,FORMOSAT-

3/COSMIC)計畫,是一大型國際合作計畫,由

國家太空中心(NSPO)與美國大學大氣研究聯盟

(UCAR)共同合作執行,其任務目標是發射六顆

微衛星以建立全球大氣即時觀測網之先進技術

發展計畫,提供氣候預測、全球氣象變遷研

究、及地球重力研究資料。

寬頻通訊衛星計畫為配合國家需求,建

立同步軌道安全通訊網路;提供資訊高速傳輸

系統,作為寬頻網際網路及寬頻直播衛星等用

途,以確保政府及民生之通訊能暢通無阻。

後續遙測衛星計畫是一枚高解析度光學遙

測衛星,將於福爾摩沙二號任務終止前發射,

以繼續服務福爾摩沙二號使用者族群,並保持

圖4-2、探空火箭發射

我國在遙測影像之供應能力。惟任務規劃,滿

足國家需求外,並朝向國際合作、任務互補、

資源分享等方向規劃,以符合經濟效益。

探空火箭計畫主要目的是因應學術界對台

灣上空高層大氣及電離層研究的需求,提供一

穩固之飛行載具,用以探測台灣上空之物理現

象。其次為人造衛星關鍵元件在太空環境下之

驗證,最後為發展衛星發射載具奠定基礎。

衛星系統發展計畫首要以完成衛星本體技

術發展為目標,太空科技研發計畫為達成衛星

國產元件開發與關鍵技術建立,前瞻科技研發

計畫發展則為自製酬載儀器研發,此三兩項計

畫必須配合,進而建立國內衛星系統發展的完

整能力。

成果

2004年正處第一、二期太空科技發展計畫

銜接期,茲就各計畫成果作以下分列說明:

1.福爾摩沙二號順利升空

6月4日首度下傳遙測影像,7月4日首度從

衛星上拍攝到紅色精靈。

目前正順利執行取像及閃電觀測任務,在

台灣太空科技史為一重要里程碑。

2.福爾摩沙二號早期軌道操作成功圖4-1、組裝與測試中的福衛三號

Page 29: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27 >

衛星升空後,歷經11天執行衛星軌道轉

換操作,抵達891公里任務軌道,提前完成任

務。

3.福爾摩沙二號影像處理系統研發成功

「七二水災」和「艾利颱風」等所拍攝的

影像資料,第一時間提供予防救災相關單位,

成功應用於災害調查與災損評估。

已完成建立全台灣遙測影像之資料庫,另

規劃每月更新一次,每季完成一套無雲之全台

衛星影像。

4.福爾摩沙二號衛星影像應用推廣成果

在國內市場方面,2004年度完成台師大地

理資訊中心和成功大學防災研究中心等兩家分

中心合約簽署。另台灣大學和中央大學的合約

亦在傳簽中。

圖4-3、X頻段遙測資料接收站(新竹國家太空中心)

在國外市場方面,與Spot Image簽署獨家

經銷合約,並在北極建置接收站,俾便將產品

迅速推廣至國際衛星影像市場。

5.福爾摩沙二號科學成果

衛星觀測:衛星升空後陸續拍攝到紅色精

靈、精靈光暈、淘氣精靈與極光。

圖4-4、太空科技計畫

地面觀測:拍攝到紅色精靈、巨大噴流以

及巨大噴流中的後續噴流

地面與衛星的聯合觀測:拍攝到赤道區域

的氣輝影像。

5月18在桃園縣龍潭渴望園區學習中心舉

辦「福爾摩沙二號科學研討會」,共發表論文

15篇。

6.福爾摩沙三號自力組裝測試

第一顆微衛星飛行體已由國家太空中心駐

廠團隊與衛星承包商OSC的工程師,在美國完

成組裝與測試。

其餘五顆微衛星目前在新竹進行衛星系統

組裝與環境測試。

圖4-5、AMS-02計畫

太 空

中 心

Page 30: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28 >

圖4-6、福衛二號第一張影像(新竹南寮)

7.福爾摩沙三號科學成果

氣象局已於2004年上半年完成台灣科學資

料分析中心(TACC)相關硬體設備建置,目前由

國家太空中心人員進行資料處理軟體安裝與測

試。

5月19日至20日於桃園縣龍潭渴望園區學

習中心舉辦「福爾摩沙三號掩星技術國際研討

會」,共發表論文33篇。

8.福爾摩沙一號科學成果

IPEI團隊仍持續整理分析過去量測資

料,並分送美國空軍實驗室、德州大學、韓

國Kaist大學等研究單位及地面雷達觀測站使

用。

IPEI團隊於國內外期刊及研討會共發表論

文21篇。

9.探空火箭計畫科學成果

探空四號火箭順利發射升空,首次搭載兩

項自製科學酬載:即時GPS量測科學酬載和光

度計科學酬載。

研究台灣上空的大氣輝光現象,並精進火

箭位置的計算。

為台灣立下「探空火箭及科學酬載完全自

主」的里程碑。

10.參與太空反物質磁譜儀二號(AMS-02)計畫

參與丁肇中博士主持之國際太空站太空

反物質磁譜儀二號(AMS-02)實驗研究計畫,完

成支援其電力分配系統(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PDS)飛行體之系統設計、分析及測試

之階段性任務。

11.國家太空中心通過ISO9001:2000認證

認證範圍包括衛星之設計、製造、整合測

試、發射支援、本體監控、酬載監控、科學資

料接收及處理與相關技術移轉,並於6月11日

順利通過認證。

國家太空中心之品質管理系統是以ISO

9001:2000年版本為基線,並加上 AS 9100、

圖4-7、福衛二號發射升空

Page 31: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29 >

圖4-8、2004年7月5日05:31:15發生在非洲大陸上空的排狀

紅色精靈

以及NASA和ESA等太空產業之先進品質系統

(Advanced Quality System) 特殊需求而建立。

二期計畫所規劃之寬頻通訊衛星、後續遙

測衛星、衛星系統發展、太空科技研發、探空

火箭與國際合作計畫等六項計畫已於93年起開

始陸續推展中。

大眾教育成效

國家太空中心積極推廣太空科技教育,主

辦、協辦或委辦各類太空科技相關或配合衛星

發射活動之一系列活動,如:

● 2004年國防訓儲制度研發成果展。

● 暑期太空科技研習營。

● 皮米衛星(PicoSat)系統工程與設計課程。

● 2004年台灣地理資訊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 第六屆GPS衛星科技研討會等。

並藉由報章媒體、平面文宣、教育影片、

展覽活動來宣導計畫成果,以達成太空科技教

育推廣的目的,增進國人對太空科技的興趣。

為增進國內外各界人士了解國家太空中心

研發福爾摩沙衛星系列之豐碩成效,本計畫室

於93年度共接受產、官、學、研各界共75梯次

參訪活動,總計參觀人次達2335人次。

國家太空中心「第一期太空科技計畫」

主要在建立我國太空科技能力。「第二期國家

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則延續第一期太空

科技計畫成果,以發展國家太空中心為一流研

發機構、讓台灣成為亞洲太空科技強國、進而

成為世界太空領域重要成員為願景,並以任務

導向計畫、衛星技術研發、國際合作與衛星應

用為營運主軸,加強推動學術研究與太空科技

轉化為產業應用技術,完成國家需求衛星、建

立台灣自製衛星系統、進行尖端太空科學研究

及推動衛星應用為目標。本年度主要在組織、

管理上,營造專業分工、權責相符與決策透明

的專案管理體系,在任務、研發上,明確計畫

策略、技術應用並重與具體可行的科技發展體

系,力求擴大財團法人效益,再創佳績。太 空

中 心

圖4-9、福衛二號主要構成元件

Page 32: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30 >

>>

Page 33: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31 >

簡介

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隸屬於財團法

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為國內唯一的國家級高速

計算與網路設施中心,提供國內產官學研各界

高速計算與網路相關資源、學術研發、及專業

教育訓練為服務,以期成為國際級高速計算中

心,促成科學發現與技術創新。

為讓科技成就生活,本中心專注於民

生與環境相關領域發展。因此致力發展格網

(Grid),即整合高速電腦、網路、大量儲存設

備、軟體及數值資料庫等各式資源,讓使用者

便利地使用;並針對特定領域,提供量身訂作

之客製化服務,包含前處理、分析模擬與後處

理等相關工具,以提供更專業之服務。目前已

於醫療、生態、防災、生物等領域建置良好的

示範成果。

未來,本中心將持續深耕民生與環境相關

創新格網應用,進一步激發新知識能量,並藉

由與國際間重要知識創新格網連結,形成國際

科技聯盟,進行多國、多邊之科技研發合作。

同時除新竹(計算)、台南(網路)中心外,正積

極籌建中部格網維運中心,積極開拓網際網路

創新應用,推展各項研發成果造福人群。

歷史沿革1988年9月 國科會科技會議建議著手規劃國家級的

高速電腦中心

1989年7月 國科會與教育部成立小組進行規劃

1991年1月 提報五年計畫書後經行政院核准成立

1993年2月 建築大樓落成啟用典禮,中心正式對外

開始運轉

1993年5月 國家高速電腦中心南區分部開幕2003年

1月轉制財團法人,更名為國家高速網路

與計算中心依據行政院同意,開始辦理

「挑戰2008」全球學術研究網路-亞太中

樞計畫

2004年1月 南部事業群建築物動土

2004年4月 台灣高品質學術研究網路(TWAREN)啟

2004年11月 中部事業群建築物動土

2005年3月 通過ISO9001-2000國際認證

國 網

中 心

Page 34: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32 >

圖5-1、國網中心北中南事業群整合示意圖

圖5-2、國網中心獲頒ISO 9001:2000 國際認證書

重要研發成果

本中心2004年共執行三項計畫,包

括高速計算與通訊應用研究、知識庫中心

科技發展、及高品質學術研究網路建設計

畫。其中高速計算與通訊應用研究在協助

建立果蠅腦神經基因體研究、氣象模式預

測分析、及光電上有重要研發成果,而知

識庫中心計畫以醫療格網、生態格網以及

防洪減災格網最受矚目。重要成果突破如

下:

1.果蠅腦神經基因體計畫

本中心與清華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及

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合作執行「果蠅腦神

經基因體計畫」。本研究團隊於2004年度共同

完成國際第一個果蠅腦神經網路基因表現三維

影像虛擬實境系統,以此為基礎發展,未來將

有機會成為全球獨一腦神經基因體資料源,成

為台灣領先國際科技研究的指標之一。

圖5-3、國網中心與清華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及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簽約儀式

2.氣象模式預測分析計畫

本中心與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許武榮教

授,合作致力發展一套高解析度、適用於邊界

層研究的大型數值氣象模式,中心負責將此一

氣象模式以平行計算的方式,將計算量有效地

分散於平行電腦叢集中,在128個處理器時,

效率達到95%,增快了122倍,大幅增進氣象模

式預測分析的時效性。

3.光電研發成果

本中心積極引進CAD/CAE設計軟體,提升

光電產業之設計研發能力。目前已發展出背光

模組設計技術,成功設計出高均勻度之單面與

雙面背光模組;另外,已發展RGB混色模擬技

術,設計三色LED背光模組,達到高飽和度之

背光源;在光學鏡頭之研發方面,已進行數位

Page 35: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33 >

圖5-4、LED背光模組之照度分析

像機鏡頭及照相手機鏡頭的初步開發;在雷射

光學的研究方面,針對瓶型光束之理論與應用

加以研究開發。

4.生態格網

2004年本中心與中研院動物所、海生館、

台電合作,完成核三廠入水口珊瑚礁生態即時

遙控監測及展示計畫,並於墾丁成功架構國內

第一個海底生態觀測點;另外與美國國家科學

基金會、威斯康新大學等國際機構合作台美湖

泊代謝研究計畫,架構跨國的資料收集及分

享的系統,將鴛鴦湖與美國湖泊以生態格網

(ECOgrid)連線,進行全球性的湖泊比較研

究,成果獲美國、澳洲官方肯定。預計2005年

可擴大研究範圍至全球十個湖泊。

5.醫療格網

氣喘格網於2004年底已累積400位醫生,

11,000位病患加入,成功地減少氣喘重症急診

率8.5%,增加自我照護率31%,並獲得英國製

藥公司重視,主動提出新合作方案。而方開

始之肺癌格網,也已快速累積200多位患者、

25位醫師加入。

6.防災格網

2004年完成水利防災應變格網的核心架構

規劃與雛形系統開發,即時水情影像監視系統

部分開發成果已於艾莉、納坦及南瑪都颱風來

襲時上線使用,獲行政院高層肯定。

圖5-6、即時水庫深度觀測畫面

7.高品質學術研究網路

網路成果方面,2004年本中心順利取得

純光纖網路,首度建立國內與國際之光網路,

並與國外各學研網及研究單位進行創新技術及

研發,包含與加拿大CAnet4合作UCLP軟體展示

與開發、參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之國際連

線計畫案、CCIRN跨洲際會議(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Intercontinental Research

Networking,CCIRN)以及應邀參加光網路國家

共同發起的第四屆GLIF會議(Global Lambda

國 網

中 心

圖5-5、國網中心於國際高速計算與網路會議暨展覽(Supercomputing Conference,SC)中,展示墾丁珊瑚觀測成果

Page 36: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34 >

Integrated Facility, GLIF),討論集結光

網路社群的共享機制,有助我國國際地位提

昇。

重要服務成果

1.高速計算設施建置與服務

在高速計算設施建置與服務方面,93年度

主機總計算能量約為每秒3.4兆次浮點運算,

提供718個研究計畫與2,689個帳號使用,用戶

發表論文至10月底總計54篇。此外,為提昇服

務水準,2004年10月初舉辦計算設施用戶研討

會,邀請學術界教授們參與使用者座談會,進

行高速計算主機使用者技術交流,及發表使用

中心設施之計畫成果。為了進一步推廣設施服

務,本中心特舉辦全省五場巡迴服務推廣說明

會,受到各界熱烈迴響與支持鼓勵,預計可持

續增加設施之使用效益。

2.高品質學術研究網路服務

2004年已完成建置國內研網骨幹頻寬20

Gbps、國際頻寬2.5 Gbps之頻寬,提供國內學

研單位與歐美各國高速研網相連,同時有專業

網管系統與人員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之網路維

運服務,使用者並能於網頁上,即時查詢網路

品質狀況及維運管理相關之各項數據與統計內

容。未來將持續進行網管軟體及網路管理之教

育訓練,定期召開GigaPoP維運會議,與各區

域網路中心單位合作交流,以更瞭解需求。

圖5-8、2004年4月台灣高品質學術研究網路(TWAREN)啟用

3.教育訓練

本中心定期及不定期舉辦多項高速計算

與網路應用專業人才培育課程、研討會、專題

演講、及赴外授課,以推廣高速計算與網路應

用,並於2004年度建置了遠距-即時-上機-互

動式教學環境,滿足各領域的需求。今年度專

業人才培訓課程另外含經濟部工業局委辦的「

通訊短期進階人才培訓」;特殊人才培訓方

面,承辦12門數位人才培訓課程。參與學員主

要為教授、研究生及科技研發人員。本中心統

計2004年推廣大眾教育成效如下:

表5-1、2004年人才培育數(含教育訓練、研討會、對外演 講、授課)

類別 場次 人數 人天 人時

專業人才培訓 101 2,364 4,441 26,648

特殊人才培訓 551 202 8,852 53,112

研討會/演講/赴外授課 86 3,968 1,110 15,899

總計 738 6,534 14,403 95,659

圖5-7、國網中心共於台南、台中、台北、花蓮、新竹舉辦五場服務推廣說明會

Page 37: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35 >

圖5-9、教育訓練實況

願景

本中心於2004年7月1日正式導入ISO,期

間舉辦了竹科本部與南部事業群兩地之模擬評

鑑、內部模擬稽核以及管理審查會議,並於

2005年3月獲頒ISO9001-2000國際認證書。目

前對於各計畫的績效指標、進度控管、進度查

核等,均有標準管理流程與程序,且已訂定各

式相關管理制度。未來在ISO品質政策下,將

持續掌握客戶需求提供服務、發展計算與網路

核心技術、及高速計算與網路人才培訓服務,

以滿足國內產官學界對高速計算之設備與人才

需求,同時增加產官學界專業社群之服務。

而中心所致力發展的格網,未來將進一步

聚焦於環境模擬,如氣象防災、生態、生物、

醫療四大領域,以生命模擬為方向,發展整合

性格網平台與模擬技術,外結國內外學者之跨

領域合作聯盟,整合前瞻與大型研究課題,集

中資源在特定領域以尋求重大突破,期在國際

社會中擁有一片天地。

國 網

中 心

Page 38: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36 >

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 >>

Page 39: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37 >

歷史沿革

1992年5月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晶片設

計製作中心」籌設專案計畫

1993年1月 本中心於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成立籌備

工作小組

1997年7月 正式更名為「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

2002年8月 奈米電子研究大樓正式開工

2002年9月 本中心於南部科學工業園區設立南區辦

公室

2003年6月 本中心改隸於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

2004年11月 本中心搬遷至「奈米電子研究大樓」

任務

本中心之任務,為提昇國內學術界對於晶

片及系統設計研發能力,其設立之目的主要有

三:培育晶片及系統設計優質人才、提昇晶片

及系統設計前瞻技術、以及提供系統設計最佳

服務。

成果

2004年本中心對學術界所提供之服務與

績效主要可分四大項目:(1)建立晶片系統設

計研究環境(總計引進19家世界知名公司之設

計驗證軟體,提供各校師生免費申請使用);

(2)提供晶片設計雛型品實作與測試服務(總計

1,141顆前瞻性及教育性晶片下線);(3)進行

人才培訓與成果推廣(總計開設6類46種166餘

班次訓練課程並培訓7,700位師生);及(4)提

昇南部晶片系統設計研發能量。以下就此四項

成果分別予以詳述:

1.建立晶片系統設計研究環境

為因應學術研究需要及產業未來發展,

本中心引進多項已廣泛使用於業界之電腦輔

助設計軟體,並將設計流程予以重新整合,

以供各校使用。本年度除了增加System Level

Design (ConvergenSC Advanced System Design及

ARM9 and AMBA PSP)、Circuit Simulator (Virtu-

oso NeoCircuit)及Verification (SpeXsim)等設計

軟體及功能,以強化SoC設計環境外,同時也

改善更新各種設計流程,包含cell-based IC、

platform-based SoC、full-custom IC、FPGA、

mixed-signal IC、RF/MM IC、MEMS及晶片量

測與偵錯。

為協助國內學術界進行晶片系統相關

研究,目前本中心已提供19家世界知名公司

(Altera, Angilent, Ansoft, ARM, Artisan, Cadence,

CoWare, Dolphin Integration, Magma ,Mentor

Graphics, SpringSoft, Synopsys, Synplicity, Syntest ,

Tanner, TransEDA, Verisity, Xilinx)等可支援Cell-

based IC、Platform-based SoC、Full-Custom IC、

FPGA、Mixed-Signal IC、 RF/MM IC、MEMS及

IC Testing等設計流程之設計驗證軟體(如表6-

1),並於整合後提供各校師生申請使用。累計

至本年度為止,已協助89所大專院校建立超過

1,600套晶片及系統設計研究發展環境。

晶 片

中 心

Page 40: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38 >

在促進SoC/IP研究方面,本中心積極從

事IP Center規劃工作,本年度已初步完成IP

Center之建置,並將本中心自行研發的五個

IP(ADC、DAC、MPEG4 Shape Encoder、Audio

Codec、MPEG4 Codec等)、國外引進的IP

(ARM CPU)及歷年來學術界研發完成之IC晶片

設計(共計約5,000餘顆)等相關資料建檔並

上網供各界查詢與參考。目前IP Center已提

供5種自行研發之IP當作設計範例,各校師生

可參考相關資料,進而學習將其研發成果進一

步設計成Soft IP或Hard IP。未來將借由此一

機制,提供本中心或其他各校研發參考與使

用,這對於促進國內SoC/IP設計技術提昇將會

有極大助益。

Vendor Software ContentsIssued IP number

in 2004Total IP number

SpringSoftnLint 361 2548

Laker 486 1793

Synopsys

Apollo 598 3126

Astro 598 3126

Astro-Rail 598 3126

Astro-Xtalk 598 3126

Cocentric System

Studio462 2911

Cocentric SystemC

Compiler462 2911

DFT Compiler 462 2911

Design Compiler 462 2911

FPGA-Compiler II 462 2911

Formality 462 2911

HSPICE 598 3126

Hercules 598 3126

LEDA 462 2911

NanoSim 462 2911

Pathmill 462 2911

Physical Compiler 462 2911

Power Compiler 462 2911

PrimePower 462 2911

PrimeTime 462 2911

PrimeTime SI 462 2911

RailMill 462 2911

Scirocco Simulator 462 2911

Star-RCXT 598 3126

TCAD 598 3126

TetraMAX 88 991

VCS 462 2911

VERA 462 2911

Synplicity Synplify Pro 288 2116

SynTest SynTest 145 999

TransEDA Verification Navigator 112 1071

Xilinx ISE Foundation 84 1569

Vendor Software ContentsIssued IP number

in 2004Total IP number

Agilent ADS_DSP 84 158

AlteraMaxPlusⅡ 553 1758

Quartus II 553 1758

Cadence

Allegro 672 3705

Ambit 672 3705

Analog Artist 672 3705

Assura 672 3705

Composer 672 3705

Dracula 672 3705

Fire&Ice 672 3705

LEC 672 3705

NC VHDL 672 3705

NC-Verilog 672 3705

SoC Encounter 672 3705

Spectre 672 3705

Silicon Ensemble 672 3705

Verifault 672 3705

Verilog-XL 672 3705

VoltageStorm 672 3705

CowareSPW 672 3705

ConvergenSC 2 44

CSI CSI 0 3

Dolphin Smash 100 555

Magma Blast Fusion 37 50

Mentor

Graphics

Calibre 1330 3834

Calibre xRC 1330 3834

DFT 1330 3834

Eldo 1330 3834

FPGA Advantage 1330 3834

LeonardoSpectrum 1330 3834

ModelSim 1330 3834

Seamless CVE 1330 3834

SBT SBT-Spice 32 696

SpringSoft Debussy 361 2548

表6-1、本中心所提供EDA軟體

Page 41: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39 >

2.提供晶片設計雛型品實作與測試服

為配合我國積體電路設計產業發展需要及

培育IC晶片設計實作人才,本中心上年度選用

包括TSMC 0.35μm 1P4M CMOS, TSMC 0.25μm

1P5M CMOS, TSMC 0.35μm SiGe BiCMOS,

TSMC/UMC 0.18μm 1P6M CMOS, InGaP HBT,

WIN 0.15μm PHEMT, MEMS post-process等國

內產業界發展成熟之晶片製程,以提供各界進

行晶片雛型品製作,同時亦新增更為先進的

TSMC 0.13μm1P8M CMOS製程,以利高頻高

速電路設計及整合SoC。另外,基於彈性應用

考量,本中心於下半年將0.35μm TSMC 1P4M

Logic CMOS製程改成0.35μm TSMC 2P4M

Mixed Mode CMOS製程。有關異質整合部分,

本中心目前已經搭配台積電0.35μm CMOS製

程,並引進工研院電子所之MEMS後製程,本年

度預計將可提供產學研各界使用9種製程。

本中心為配合各校教授執行國科會計畫、

教學及研究需要,特別提供各種晶片製作下線

申請服務,凡申請人於通過初、複審後即可下

線製作晶片。2004年度計有787餘位教授(人

次)指導2,290多位學生(人次)完成前瞻性晶

片893顆及教育性晶片248顆,合計共1,141顆

晶片設計,與2003年度晶片製作相較(前瞻性

晶片696顆及教育性晶片203顆,合計共899顆

晶片設計),其中前瞻性晶片年成長率約28.3

%,教育性晶片年成長率約22.1%,合計年成長

率約26.9%(圖6-1)。歷年來本中心已協助學

術界約230多位教授指導學生完成晶片雛型品

6,865件,並訓練晶片實作人才約7,000多人。

圖6-1、晶片下線數統計圖

此外,本中心亦積極投入數位、類比、

RF、MEMS、SoC/IP等相關設計環境之建構,

以利學術界進行晶片系統設計與開發實用性

IP;本中心歷年來約300餘位教授具有晶片實

作經驗,每年已有500篇以上論文或專利發

表,而2004年在台灣學術界則共計4篇論文於

ISSCC上發表(相關教授均使用本中心之設計

環境或晶片製作)成果斐然。另外在其他期刊

或會議論文發表亦日漸增加,由此可見學術

界之研發成果在質量上均已有明顯進步(圖6-

2)。

圖6-2、期刊、研討會、專利、其他論文數量統計圖

而對產業界與研究機構服務方面,本中心

除了利用多計畫晶片(Multi-Project Chip簡

稱MPC)方式先行整合各界多個晶片設計案於

一晶片中,以達到資源共享與節約成本之目

180233

282

88138

355 390

516

697

71104

253

344

255 230203

248

41114

165115

242

893

19 3765 62 57 78 65

8862 71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02 03 04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02 03 04

開課種類及次數

上課人次

開課種類

開課次數

上課人次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241

474

1841

3465

40725142

5339 6328

7166

8227 80977667

晶片數

教育性

前瞻性

工業界

數量

期刊

研討會

專利

其他論文

180233

282

88138

355 390

516

697

71104

253

344

255 230203

248

41114

165115

242

893

19 3765 62 57 78 65

8862 71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02 03 04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02 03 04

開課種類及次數

上課人次

開課種類

開課次數

上課人次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241

474

1841

3465

40725142

5339 6328

7166

8227 80977667

晶片數

教育性

前瞻性

工業界

數量

期刊

研討會

專利

其他論文

晶 片

中 心

Page 42: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40 >

的外,於2004年度仍繼續提供學校教授科專

計畫及產研界前瞻性製程block自費下線的機

會,以作為產學界溝通之橋樑。另外自費晶片

申請者,則可依使用面積大小付費以委託製

作晶片,2004年度自費晶片合計73顆晶片下

線,相較於2003年度的62顆晶片,年成長率約

14.5%。另外依block方式委託製作之晶片,

93年度合計有4個製作案。委託代工金額為

8,778千元,與2003年度的7,582千元相較,年

成長率約15.8%,歷年來累計產業界/研究機構

委託製作晶片共有667件。

在晶片測試服務方面,除提供數位電路、

混合信號電路晶片測試相關儀器外,也提供高

頻雜訊、頻譜及S-參數之On Wafer量測。93年

度並建構完成Load-Pull量測系統,以供日漸

增多的RF/MM 高頻積體電路晶片之量測,93年

度使用各式測試儀器之各校師生及工業界人士

共計有431次,其中使用各式測試儀器之各校

師生已有409次,與92年度的375次相較,年成

長率超過 14%。

3.進行人才培訓與成果推廣

本中心在人才培訓方面,針對如Full-

Custom IC design、Cell-Based IC design、

FPGA design、IC Testing、RF/MMIC

design及SOC/IP等不同設計流程,分別開設相

關訓練課程,於本年度共開設6類46種訓練課

程計166餘班次,而參與培訓的各校師生約有

7,700餘人次(圖6-3),其中大部份課程講師係

由本中心工程師擔任。其次,為提供學員不限

時空的學習方式,以達到經濟(Economical)、

有效(Effective)、效率(Efficient)的

3E策略。目前本中心已完成HSPICE、Full-

custom IC design concepts、VHDL、RF CMOS IC

design、MMIC design、HW/SW Co-Verification with

Seamless CVE及ADS-Circuit等7門網上學習課

程(e-Learning)。

另外,為了鼓勵學校師生團隊投入積體

電路及矽智慧財產(SIP)設計研究領域,以提

昇各校師生設計技術,本年度由教育部委託本

中心與交通大學合辦第七屆IC設計競賽(如圖

6-4),今年共計412隊參與競賽,人數位居歷

屆之冠,由於本項競賽係採用集中方式進行,

因此賽況十分盛大。另外,今年共有91隻隊伍

參與本中心與台灣大學所合辦的第六屆SIP設

計競賽,本屆參與情況亦相當踴躍、競爭十分

激烈,目前兩者已成為國內非常重要之競賽。

其次,為鼓勵優良之晶片設計、提昇學術界晶

片研究之利用價值,進而促進產學合作之建

立,本中心於4月份舉辦「晶片製作成果發表

會」,並邀請優秀晶片製作案之設計者發表其

研究成果。另外於12月舉辦「晶片系統設計環

180233

282

88138

355 390

516

697

71104

253

344

255 230203

248

41114

165115

242

893

19 3765 62 57 78 65

8862 71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02 03 04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02 03 04

開課種類及次數

上課人次

開課種類

開課次數

上課人次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241

474

1841

3465

40725142

5339 6328

7166

8227 80977667

晶片數

教育性

前瞻性

工業界

數量

期刊

研討會

專利

其他論文

圖6-4、本中心2004年與教育部及交通大學共同合辦大學院校積體電路設計競賽

圖6-3、歷年開課種類、開課次數及上課人次

Page 43: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41 >

境研討會」,詳加介紹本中心所引進的設計軟

體及設計環境,該研討會共有產學界二百餘人

參加。

在技術引進與成果推廣方面,除與國際

各研究單位緊密聯繫外,每年亦接待許多國外

來訪之專家學者(如美國、日本、韓國及加

拿大等著名大學及研究機構之教授及研究人

員等),希望藉由介紹中心研究環境及成果,

能增進國際合作與相互交流的機會,目前已於

2004年3月及5月分別與日本VDEC及法國CMP簽

署合作備忘錄。此外,為將IC設計觀念推廣至

各大專生及中等學校,本中心亦接待大專生夏

令營、理化教師研習會等參訪活動。

由於科技創新與智慧財產乃全球產業競爭

不可或缺的資產,同時也是台灣邁向綠色矽島

的必備條件。因此,於2004年開始鼓勵同仁將

研發成果提出專利申請,並將專利、技術移轉

等列為工作重點之一,目前已獲准兩件專利,

分別為美國發明專利及台灣新型專利各一件,

另有四件CMOS MEMS製程技術專利也正在提出

申請中。

4.提昇南部晶片系統設計研發能量

為了配合國家整體科技發展政策,強化

南部地區晶片系統設計研發環境,並提供學

術界便利的IC測試服務及培育相關

人才,本中心乃於2002年9月,於台

南科學工業園區設立南區辦公室,

目前南區辦公室以類比混合訊號設

計技術為研發重點,包括建立類比

IC/IP設計技術,並建置相關測試

環境,以提供專業量測服務。至於

軟體方面,則涵蓋所有中心支援的

IC設計軟體,此外,南區辦公室亦

著手開發0.35μm製程之輸入/輸出元

件庫佈局,提供全客戶式晶片設計

與驗證需求,並提供台積電與聯電0.18μm製

程之輸入/輸出元件庫(I/O Library),供學術

界使用,俾使晶片驗證工作更加完整。

願景

為了迎向知識經濟與科技創新的到來,

以及順應IC設計產業蓬勃發展潮流,本中心除

了持續對產學界提供優質服務外,日後也將善

用現有資源,並且匯集各界力量,進而提昇整

體研究環境及推動前瞻技術。放眼未來,本中

心亦將努力扮演好國家實驗室的重要角色,同

時配合政府推動國家型科技計畫及產業發展需

求,並與各界共同研發創新品質的前瞻技術,

期盼以此提昇組織競爭力,從而打造兼具研發

服務之科技重鎮。

晶 片

中 心

Page 44: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42 >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減災、整備、應變、復原,防災四部曲

Page 45: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43 >

歷史沿革

1996年9月 第五次全國科技會議作成「加強防災科

技研究及相關之基礎研究,特別是跨

領域任務導向之整合研究,以國家型計

畫推動之。」建議

1997年11月 國科會於第一三八次委員會議中通過防

災國家型科技計畫,成立防災國家型科

技計畫辦公室

2001年1月 第六次全國科技會議作成「儘速於九十

一年度設立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其功能

包括:防災科技之研發推動與管考、落

實應用及技術支援網等要項。」建議

2003年5月 行政院函頒「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設

置要點」

2003年7月 國科會主任委員於召開行政院災害防救

專家諮詢委員會九十二年度第一次會

議,正式宣布成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

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並由本中

心負責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之運作

任務

本中心主要功能包括「研發推動」、「技

術支援」及「落實應用」,協助政府擬訂有效

的防救災對策,有助提昇社會整體抗災能力、

改善環境、強化國土保安,以減少財物損失與

人員傷亡,奠定國家永續發展的基礎。

1.協調、規劃、推動災害防救科技之研發

事宜。

2.運用災害防救相關技術,協助、支援災

害防救工作。

3.推動災害防救科技研發成果之落實應

用。

4.其他有關災害防救科技發展與應用推廣

之規劃及執行事項。

成果

本中心93年度主要工作成果,分為研發推

動、技術支援及落實應用三部份,分述於下。

(一)、研發推動

1.協調推動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

● 召開指導小組、工作小組及業務協商等重

要會議,配合會議決議辦理94年度中程

綱要計畫審查作業,並於8月9-10日至環

保署、衛生署、水保局與港灣中心進行

期中訪視。

● 配合國科會之國家型科技計畫管考作業,

於12月15-17日辦理第二期防災國家型科

技計畫期中評鑑作業。

2.政策性與任務導向專案研發工作

● 配合防救災科技研發與落實,本中心執行

部份政策性與任務導向性專案研發,

災 防

中 心

Page 46: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44 >

2004年度重要成果如下:

● 歷史颱風資料庫擴充至1989-2001年,

並更新371個雨量站及32個流域平均之

降雨潛勢圖;完成四個示範區流域平均及

單站模式降雨預估值觀測值之校驗評估。

● 完成台灣地區22縣市以村里為單位淹

水潛勢資料,並針對水災境況演練之需

要,重新檢討與製作高精度之淹水潛勢資

料,以支援水災境況演練及相關工作之推

動。

● 完成全省崩塌地調查地理資訊系統架構

的建立,以供現地調查人員勘災及基本資

料建檔使用。並建立陳有蘭溪流域土石流

地理資訊系統,展示基本自然環境資料、

人文社經基本資料與土石流溪流危險因子

等資料。

● 完成臺灣地區所有強震站1/500,000單站

頻譜比分析,並配合衰減曲線完成臺灣地

區各自由場強震站之盤效應分析與研究。

● 完成地震工程研究相關資料庫之建立、地

震災害潛勢分析及境況模擬演 練、震後結

構物快速安全診斷與補強技術之研發、結

構物耐震評估新技術之開發、隔減震新技

術之研發。

● 完成國內與美、日等國災後重建體系、法

令與經驗的資料蒐集與比較分析,藉由多

準則評估與相關分析法,比較災後重建策

略與影響災後重建進行的重大因素。

● 完成災害防救業務計畫擬訂之方式、要

領、架構,以及製作流程與準則等相關研

究。

● 完成協助災防會與承商協調e-Taiwan計

畫,擬訂明確之計畫目標、工作內容與執

行進度。提供協助工作,包括:(1)防救

災體系及運作相關資訊。(2)防救災科技

研發成果與實務應用相關資訊。(3)其他

防救災資訊系統規劃建置相關資訊。

● 在天然災害保險機制運作與推動研究,持

續進行收集整理各國資料,整理我國實施

地震等災害保險的現況及問題分析,以進

行災害風險評估並設計災害保險制度,推

動天然災害保險制度。

● 建立毒化災潛勢分析研發,並透過協力機

構,進行相關工作與研究,並進行教育訓

練,將研究成果推廣至各縣市政府。

2004062923L

600

500

400

330

280

230

180

130

80

400

600

500

400

330

280

230

180

130

80

400

120 121 122 123 120 121 122 123

25

24

23

22

25

24

23

22

07/02 23:00

127125123121119

敏督利颱風(2004)

27

25

23

21

19

7/3 08L

7/2 08L

7/1 08L

6/30 08L6/29 08L

圖7-1、陸上颱風警報發佈期間(6/2923L~7/223L)總累積雨量對颱風模式預估

Page 47: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45 >

3.國際交流與合作

2004年度重要國際合作與交流活動:

● 參加美國加州DRC2004防災研討會於5月

3-5日於沙加緬度舉行,中心派代表參

加,並介紹台灣防救災工作進展情形與重

要成果。

● 參加7月12-14日於美國科羅拉多州舉辦第

29屆Boul d e r防災國際研討會,參訪

Aurora市應變中心、美國內政部墾務局

(USBR)、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防救災單

位,並參加2004洛磯山華人科工年會,介

紹台灣防災科技研發進展,討論未來交

流。

● 韓國KIGAM (Korea Institute of Geos-

cience and Mineral Resources)總裁、

國際合作室主任及康益凡博士等,於

5月17日至本中心參訪,並簽訂合作協議。

● 俄羅斯Institute Sevkavgiprovod

hoz總裁Mr. Zaporozchenko Eduard.,於

11月4日至本中心參訪,並簽訂合作協議。

● 於9月8-9日舉辦「九二一地震五週年國際

研討會」,分地球科學、地震工程及社會

科學三組進行,共計邀請國內外136位學

者專家報告。

4.建置成果共享網站

本中心綜整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各單位提

供歷年成果,建置「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歷年

成果」共享網站,建立完成88年至92年成果報

告共1,240筆,另包含部分研究計畫所建置之

資訊系統及資料庫。為使各單位及社會大眾能

瞭解淹水潛勢較高之區域,建立台灣本島淹水

潛勢資料查詢及下載網站。

(二)、技術支援

1.支援災害應變作業

93年度因應康森、敏督利、康伯斯、蘭

寧、艾莉、海馬、米雷及納坦等颱風侵襲,本

中心均成立應變支援作業小組,派資深同仁進

駐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與消防署、中央氣象

局、經濟部水利署、農委會水保局成立中央災

害應變中心分析研判組,進行災害分析研判及

建議措施,供指揮官採行因應措施參考。

圖7-2、淹水潛勢查詢下載網站

災 防

中 心

2004062923L

600

500

400

330

280

230

180

130

80

400

600

500

400

330

280

230

180

130

80

400

120 121 122 123 120 121 122 123

25

24

23

22

25

24

23

22

07/02 23:00

127125123121119

敏督利颱風(2004)

27

25

23

21

19

7/3 08L

7/2 08L

7/1 08L

6/30 08L6/29 08L

Page 48: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46 >

圖7-3、主動研判預警疏散應變作業流程

圖7-4、集水區崩塌與降雨量關係

2.重大災害勘災調查

完成「敏督利颱風勘災報告」與「石門水

庫淤積及上游集水區崩塌分析評估報告」,探

討致災原因並檢討緊急應變體系運作,提出分

析及建議,為日後強化防救災體系及因應對策

之參考。

3.研訂公共安全管理白皮書

本中心協助災防會辦理推動「公共安全管

理白皮書」,針對老人及身心障礙社會福利機

構安全管理、瓦斯儲存分裝輸送安全管理、爆

竹煙火安全管理、長公路隧道安全管理等十六

項重大公共安全管理項目,研擬「公共安全管

理白皮書」。並於1月14-15日辦理「公共安全

管理國際研討會」,在3月2日舉辦「公共安

全管理白皮書」記者會,隨後公布實施。

4.辦理中央與地方災害防救業務訪視與訪

評工作

2004年度災害防救業務訪視與訪評工

作,依危險評估之掌握;計畫與方針;災

害防救體制之建置;災害防救器材、人力及

物資之整備;緊急應變措施;資訊傳達與防

災宣導等六個評核大項,結合內政部、經濟

部、交通部、行政院研考會、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行政院災害防救專家諮詢委員會、災防會

等代表,及由本中心邀請近八十位學者專家,

共同執行。俾深入瞭解相關部會及直轄市、縣

艾利颱風後集水區崩塌區域

累積雨量等雨量線

艾利颱風事件累積雨量

艾利颱風後集水區崩塌區域

最大時雨量等雨量線

艾利颱風事件累積雨量0-400400-550550-700700-850850-1000

1000-11501150-13001300-14501450-16001600-1650

No Data

37.002-46.442

46.442-55.882

55.882-65.322

65.322-74.762

74.762-84.202

84.202-93.641

93.641-103.081

103.081-112.521

112.521-121.961

No Data

圖7-4、艾利颱風新增崩塌地與 總累積雨量等雨量線圖

圖7-5、艾利颱風新增崩塌地與 最大時雨量等雨量線圖

被動與主動應變作業成效比較

被動搶救 ————

↓ 主動研判

預警疏散

颱風事件最大降雨強度

(mm/hr)

總累積雨量

(mm)

坡地崩塌與

土石流(處)

疏散撤

離(人)

死亡與失

蹤(人)

90.7.28

桃芝颱風

147

花蓮縣光復鄉

光復站

757

南投縣信義

鄉神木站

673 -- 214

桃芝颱風

90.9.17

142

宜蘭縣大同鄉

太平山站

1.462

宜蘭縣大同

鄉古魯站

475 24.000 104

93.6.30

敏督利

颱風

167

南投縣國姓鄉

九份二山站

2.005

高雄縣桃源

鄉溪南站

1.023 9,500 41

強化災害應變作業;由被動之搶救作業,改進

為主動研判預警疏散,有效減少人員傷亡。

颱風動態 降雨預估 淹水警界資訊

土石流及坡地警戒資訊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分析研判發佈預警通告

Page 49: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 47 >

(市)政府災害防救工作辦理,並建立訪視訪

評結果網站,作為後續改善的參考。

5.推動與深化防救災教育

結合教育部顧問室,依強化災害防救之

觀念與認知、規劃防災教育課程與教材、擴展

防災教育之學習管道與課程、強化災害防救教

育設施、培訓推廣防災教育之專業人才及種子

教師、累積充實防災教育經驗與知識、建立防

救災教育示範與評鑑體、結合學校、社會與政

府相關部門之資源與活動,完成建構各學習階

段應具備的防災素養;2004年度完成颱洪、坡

地、地震及人為災害等16套教材;128個示範

學校及社區參與災害防救計畫。

(三)、落實應用

1.提昇地方政府災害防救作業能力

為有效且全面性協助各地方政府強化災害

防救能力,本中心於2004年度遴選台灣大學、

中央大學、中興大學、逢甲大學、成功大學、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等六個協力機構,協助台北

縣市、桃園縣、南投縣、台中市、彰化縣、台

南縣市等八個縣市政府,推動災害潛勢與危險

度分析、地區災害防救計畫檢討修訂等工作。

2.建立社區防救災推動模式

本中心基於以往社區防救災學習活動的操

作經驗,建立起一套適用於我國社區防救災的

推動模式、流程、操作方法與學習教材,並進

一步於2004年度透過水保局的坡地防災社區種

籽教師培訓活動,將此一部分的技術移轉至地

方政府及學術單位的相關人員,以落實自主防

災社區之推動。

3.研訂既有建築耐震補強法規及相關配套措施

921地震後,其他非災區之既有建築物,

或震災中受損未達補強程度之建築物,並未研

訂或檢討耐震補強之相關法規及推動方式。本

中心與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就國外經驗與國

內教育部、營建署、建築研究所、營建研究院

等相關單位之研究案例與計畫成果,針對既有

建築之評估方法、補強設計、相關實施法令及

制度上目前執行上之困難,分別提出改善對策

與採行措施。

願景

本中心過去數年,承續「防災國家型科技

計畫」規劃目標,協調相關部會署共同推展工

作,於防救災相關資料庫建立、災害潛勢之調

查與分析、災害境況模擬與危害度分析、預警

及預報技術、災害管理決策支援系統、既有建

築耐震補強法規及相關配套措施、地震災害評

估決策支援系統建置與應用、災變通報與緊急

應變系統、防救災體系檢討評估、災害防救對

策、示範區防救災計畫、防救災資訊分享機制

等方面,已獲致初步成果。

基於本中心之研發推動、技術支援與落實

應用等功能,未來願景為:推動建立良好災害

防救科技研發環境與能力,運用堅實科技研發

成果,協助政府強化災害防救作業效能,提升

社會整體抗災能力,減輕災害事件所造成之衝

擊與損失,營造安全美好的生活環境。

災 防

中 心

Page 50: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規劃中)

Page 51: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規劃中)

Page 52: 封面故事: - TSRI與產業界合作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達到研究 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研究能量。我們將以技術 上的優勢和發展完善的製程能力,結合新的奈

榮譽發行人 : 翁政義

發行人 : 李羅權

副發行人 : 陳正宏

編審委員 : 王明升、吳作樂、周景揚、倪衛新、莊哲男

陳亮全、陳建人、蔡克銓、蔡嘉寅

丁南宏、洪啟文、陳發林、陸璟萍

總編輯 : 張桂祥

執行編輯 : 蔡智華

編輯小組 : 李維森、吳希天、邵守麗、陳之言、陳文玲

彭薏蓉、蔡杰廷

發 行 所 :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

地 址 : 台北市106和平東路二段106號3樓

電 話 : 02-2737-8000

傳 真 : 02-2737-8044

網 址 : http://www.narl.org.tw